企业并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7:03:17

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范文篇1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目的。

所有的兼并和收购,最直接的动因和目的,无非是谋求竞争优势,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往细里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扩大资产,抢占市场份额;二是取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进行低成本竞争;三是通过收购转产,跨入新的行业。然而,并购有时也与以上目的无关。如某些企业管理者力主兼并,可能仅仅为当龙头老大,圆他的企业帝国梦;有些是企业管理者报酬、权利都与企业规模有关系,所以会盲目追求企业扩张;或通过并够活动充分展现其运作天才和技能,以满足他们自负的动机;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防止被其他企业收购而先发制人,率先收购其他企业。

在当今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常见的并购事例是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所谓“壳”就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在证券市场大规模筹资的权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是一种“稀缺资源”。买壳上市说白了就是买蛋孵鸡。如一家非上市公司,收购某家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后,剥离原来的劣质资产,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最后使优质资产上市。而借壳上市,则是借船出海。如母公司没有上市,而子公司已经上市,于是木公司可以借助子公司的壳,注入资产达到上市的目的。无论借壳还是买壳,在手法上大同小异,都是先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后牵着衣袖过河,通过上市公司,把自己领进市场。

三、企业并购的基本分类

1.按照并购双方产业、产品链的关系分类。企业并购按照并购双方产业、产品链的关系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1)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或者生产、经营同一产品情况下,企业为了垄断市场,扩大实力的并购行为。比如,南方航空兼并中原航空,三九集团收购长征制药就属于横向并购。

(2)纵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的生产或者经营的产品或者所处的行业属于前后关联或者上下游关系情况下的并购行为。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用白亿元人民币收购各地的加油站、一汽集团收购橡胶公司、钢铁公司、玻璃厂等,就属于纵向并购。

(3)混合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分属不同生产领域、相互无直接生产和经营联系,仅为实现多元化经营而发生的,具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特征的并购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比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也开起了酒店,卖起了保险等就属于混合并购。

2.按照并购双方的意愿分类。企业并购按照并购双方的意愿可以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

(1)善意并购。是指并购方事先与目标公司协商,探讨诸如资产评估、并购条件等事宜。征得其同意并通过谈判达成收购条件的一致意见,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善意收购”,西方形象地称“白衣骑士”。

(2)敌意并购。是指并购方在收购目标公司遭到目标公司抗拒但仍然进行强行收购,或者并购方事先没有与目标公司进行协商,而直接向目标公司股东开出价格或者收购要约的一种并购行为。这种不顾被并购方的意愿,强行并购的方式又称为“敌意收购”也叫“黑衣骑士”。

3.按照并购支付方式分类。

(1)现金购买式并购。是指并购方筹集足够资金直接购买被并购企业净资产,或者通过购买被并购企业股票方式达到获取控制权目的的一种并购方式。

(2)承债式并购。是指在被并购企业资不抵债或者资产债务相等情况下,并购方以承担被并购方全部债务或者部分债务为条件,获得被并购方控制权的一种并购方式。

(3)股份交换式并购。是指并购方以自己发行的股份换取被并购方股份,或者通过换取被并购企业净资产达到获取被并购方控制权目的的一种并购方式。

四、如何决策企业并购

1、企业并购决策的基本原则。

企业并购的最直接的目的来看,企业追求的是购并后的效益和回报,希望“1+1>2”甚至“2+2>5”。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根据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决策。其基本原则是并购净收益一般应当大于零,这样并购才有利可图,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并购净收益的计算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首先,计算并购收益,并购收益应当为并购后新公司整体的价值减去并购前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目标公司)整体价值后的余额。即:并购收益=并购后新公司价值-(并购前并购方价值+并购前被并购方价值)

其次,在并购收益的基础上,减去为并购被并购公司而付出的并购溢价(即并购价格减去并购前被并购方价值后的差额)和为并购活动所发生的律师、顾问、谈判等井购费用后的余额,即为并购净收益。其计算公式如下:并购净收益=并购收益-并购溢价-并购费用

或者将上述两个步骤归总,一步计算并购净收益如下:

并购净收益=并购后新公司价值-并购价格-并购费用-并购前并购方价值

例如:甲公司欲以600万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收购前甲公司价值为1000万元,乙公司价值为500万元,且并购费用为20万元根据相关指标测算,并购后甲公司价值为1700万元,请计算并购静收益。

解:并购净收益=并购后新公司价值-并购价格-并购费用-并购前并购方价值

=1700万元-600万元-20万元-1000万元

=80万元

经过成本效益分析并购净收益大于0该并购方案可行。

2、目标公司价值衡量的方法。

在并购净收益的衡量中,关键的是并购价格的确定,面并购价格的确定则依赖于对目标公司(即被并购方)的价值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是并购价格确定的依据,从而也决定了并购溢价的大小。对于目标公司价值的衡量,一般有市盈率法、净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法、未来股利现值法等方法。

(1)市盈率法。就是根据目标公司的估计净收益和市盈率确定其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目标公司的价值=估计净收益×标准市盈率

其中:估计净收益可根据目标公司最近1年的税后净利润、目标公司最近3年税后净利润的平均值计算,或者按照以与并购方相同的资本收益率计算的税后净利润作为估计净收益。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需要将被并购公司的非正常、非持续、非经常性损益从中扣除。对于标准市盈率,通常可选择目标公司在并购时点的市盈率、与目标公司具有可比性的企业的市盈率、目标公司所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等。

(2)净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法。是以目标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作必要调整后,确定公司价值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目标公司价值=目标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1±调整系数)×拟收购股份占目标公司总股份比例

(3)未来股利现值法。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之外,未来股利现值法也有可能被用于公司价值的评估。按照股票估价原理,公司股票价值是未来公司股利的折现值之和,这样目标公司的价值就可以通过未来股利现值法来加以估价。通过预测未来公司每股股利和公司资金成本.可以估算出公司每股价值,然后以公司每股价值乘以公司发行股数,即可以得到目标公司整体价值。

五、企业并购的利弊分析

1、成功的企业并购一般具有以下优点:

当两家或更多的公司合并时会产生协同效应,既合并后整体价值大于合并前两家公司价值之和从而产生1+1>2的效果。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很多例如海尔集团并购案例、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等。企业的并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2)有助于企业以很快的速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确立或者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3)有助于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4)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财务结构,提升企业价值。

(5)有助于实现并购双方在人才、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增强研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6)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谋求并购战略价值等。

2、企业并购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和风险

尽管兼并和收购是推动公司增长的最快途径,兼并的优势也很多,但是根据统计显示70%的并购案是以失败告终,如洛阳春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将“小舢板”硬捆绑成“航空母舰”结果规模扩大了,资产创利能力却下降,使企业陷入了经营的陷阱。企业并购潜在危机和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营运风险。即企业并购完成后,可能并不会产生协同效应,并购双方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互补,甚至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比如整个企业反而可能会被并入企业拖累。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企业筹资不当,就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3)反收购风险。如果企业并购演化成敌意收购,被并购方就会不惜代价设置障碍,从而增加企业收购成本,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收购失败。

(4)安置被收购企业员工风险。在实施企业并购时,并购方往往会被要求安置被收购企业员工或者支付相关成本,如果并购方处理不当,往往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增加其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

企业并购范文篇2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目的。

所有的兼并和收购,最直接的动因和目的,无非是谋求竞争优势,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往细里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扩大资产,抢占市场份额;二是取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进行低成本竞争;三是通过收购转产,跨入新的行业。然而,并购有时也与以上目的无关。如某些企业管理者力主兼并,可能仅仅为当龙头老大,圆他的企业帝国梦;有些是企业管理者报酬、权利都与企业规模有关系,所以会盲目追求企业扩张;或通过并够活动充分展现其运作天才和技能,以满足他们自负的动机;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防止被其他企业收购而先发制人,率先收购其他企业。

在当今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常见的并购事例是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所谓“壳”就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在证券市场大规模筹资的权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是一种“稀缺资源”。买壳上市说白了就是买蛋孵鸡。如一家非上市公司,收购某家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后,剥离原来的劣质资产,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最后使优质资产上市。而借壳上市,则是借船出海。如母公司没有上市,而子公司已经上市,于是木公司可以借助子公司的壳,注入资产达到上市的目的。无论借壳还是买壳,在手法上大同小异,都是先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后牵着衣袖过河,通过上市公司,把自己领进市场。

三、企业并购的基本分类

1.按照并购双方产业、产品链的关系分类。企业并购按照并购双方产业、产品链的关系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1)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或者生产、经营同一产品情况下,企业为了垄断市场,扩大实力的并购行为。比如,南方航空兼并中原航空,三九集团收购长征制药就属于横向并购。

(2)纵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的生产或者经营的产品或者所处的行业属于前后关联或者上下游关系情况下的并购行为。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用白亿元人民币收购各地的加油站、一汽集团收购橡胶公司、钢铁公司、玻璃厂等,就属于纵向并购。

(3)混合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分属不同生产领域、相互无直接生产和经营联系,仅为实现多元化经营而发生的,具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特征的并购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比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也开起了酒店,卖起了保险等就属于混合并购。

2.按照并购双方的意愿分类。企业并购按照并购双方的意愿可以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

(1)善意并购。是指并购方事先与目标公司协商,探讨诸如资产评估、并购条件等事宜。征得其同意并通过谈判达成收购条件的一致意见,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善意收购”,西方形象地称“白衣骑士”。

(2)敌意并购。是指并购方在收购目标公司遭到目标公司抗拒但仍然进行强行收购,或者并购方事先没有与目标公司进行协商,而直接向目标公司股东开出价格或者收购要约的一种并购行为。这种不顾被并购方的意愿,强行并购的方式又称为“敌意收购”也叫“黑衣骑士”。

3.按照并购支付方式分类。

(1)现金购买式并购。是指并购方筹集足够资金直接购买被并购企业净资产,或者通过购买被并购企业股票方式达到获取控制权目的的一种并购方式。

(2)承债式并购。是指在被并购企业资不抵债或者资产债务相等情况下,并购方以承担被并购方全部债务或者部分债务为条件,获得被并购方控制权的一种并购方式。

(3)股份交换式并购。是指并购方以自己发行的股份换取被并购方股份,或者通过换取被并购企业净资产达到获取被并购方控制权目的的一种并购方式。

四、如何决策企业并购

1、企业并购决策的基本原则。

企业并购的最直接的目的来看,企业追求的是购并后的效益和回报,希望“1+1>2”甚至“2+2>5”。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根据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决策。其基本原则是并购净收益一般应当大于零,这样并购才有利可图,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并购净收益的计算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首先,计算并购收益,并购收益应当为并购后新公司整体的价值减去并购前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目标公司)整体价值后的余额。即:并购收益=并购后新公司价值-(并购前并购方价值+并购前被并购方价值)

其次,在并购收益的基础上,减去为并购被并购公司而付出的并购溢价(即并购价格减去并购前被并购方价值后的差额)和为并购活动所发生的律师、顾问、谈判等井购费用后的余额,即为并购净收益。其计算公式如下:并购净收益=并购收益-并购溢价-并购费用

或者将上述两个步骤归总,一步计算并购净收益如下:

并购净收益=并购后新公司价值-并购价格-并购费用-并购前并购方价值

例如:甲公司欲以600万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收购前甲公司价值为1000万元,乙公司价值为500万元,且并购费用为20万元根据相关指标测算,并购后甲公司价值为1700万元,请计算并购静收益。

解:并购净收益=并购后新公司价值-并购价格-并购费用-并购前并购方价值

=1700万元-600万元-20万元-1000万元

=80万元

经过成本效益分析并购净收益大于0该并购方案可行。

2、目标公司价值衡量的方法。

在并购净收益的衡量中,关键的是并购价格的确定,面并购价格的确定则依赖于对目标公司(即被并购方)的价值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是并购价格确定的依据,从而也决定了并购溢价的大小。对于目标公司价值的衡量,一般有市盈率法、净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法、未来股利现值法等方法。

(1)市盈率法。就是根据目标公司的估计净收益和市盈率确定其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目标公司的价值=估计净收益×标准市盈率

其中:估计净收益可根据目标公司最近1年的税后净利润、目标公司最近3年税后净利润的平均值计算,或者按照以与并购方相同的资本收益率计算的税后净利润作为估计净收益。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需要将被并购公司的非正常、非持续、非经常性损益从中扣除。对于标准市盈率,通常可选择目标公司在并购时点的市盈率、与目标公司具有可比性的企业的市盈率、目标公司所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等。

(2)净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法。是以目标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作必要调整后,确定公司价值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目标公司价值=目标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1±调整系数)×拟收购股份占目标公司总股份比例

(3)未来股利现值法。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之外,未来股利现值法也有可能被用于公司价值的评估。按照股票估价原理,公司股票价值是未来公司股利的折现值之和,这样目标公司的价值就可以通过未来股利现值法来加以估价。通过预测未来公司每股股利和公司资金成本.可以估算出公司每股价值,然后以公司每股价值乘以公司发行股数,即可以得到目标公司整体价值。

五、企业并购的利弊分析

1、成功的企业并购一般具有以下优点:

当两家或更多的公司合并时会产生协同效应,既合并后整体价值大于合并前两家公司价值之和从而产生1+1>2的效果。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很多例如海尔集团并购案例、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等。企业的并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2)有助于企业以很快的速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确立或者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3)有助于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4)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财务结构,提升企业价值。

(5)有助于实现并购双方在人才、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增强研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6)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谋求并购战略价值等。

2、企业并购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和风险

尽管兼并和收购是推动公司增长的最快途径,兼并的优势也很多,但是根据统计显示70%的并购案是以失败告终,如洛阳春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将“小舢板”硬捆绑成“航空母舰”结果规模扩大了,资产创利能力却下降,使企业陷入了经营的陷阱。企业并购潜在危机和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营运风险。即企业并购完成后,可能并不会产生协同效应,并购双方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互补,甚至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比如整个企业反而可能会被并入企业拖累。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企业筹资不当,就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3)反收购风险。如果企业并购演化成敌意收购,被并购方就会不惜代价设置障碍,从而增加企业收购成本,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收购失败。

(4)安置被收购企业员工风险。在实施企业并购时,并购方往往会被要求安置被收购企业员工或者支付相关成本,如果并购方处理不当,往往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增加其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

企业并购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监管;财务风险

一、引言

企业并购能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在有效盘活企业资产、促进企业经营规模扩张、完善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而备受企业重视。但有数据表明,近70%的企业并购交易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原因在于:企业并购前的价值评估、并购融资,并购后的支付方式选择、并购整合等,都可能存在无法预料的隐患,最终导致企业财务危机。就财务层面而言,企业并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当企业已经发生财务风险时,要通过事后补救来规避风险并不现实。为了更加充分全面地预防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潜在财务风险,本文对企业并购的财务监管从类型和过程展开探讨。针对不同的企业并购类型,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建立起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财务监督体系。

二、企业并购类型与财务监管

企业并购有着多种多样的类型和相应的财务目标,如表1所示。虽然分类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并购是资本运作的一种高级形式。并购不仅是一种有效引导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投资形式,还是资本快速完成进入以及退出企业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优化产业结构、整合有利资源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是资本运作,还是投资形式、资源整合,都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有隐性风险,也有显性风险。显性财务风险容易监管控制,而隐性财务风险却很难预防,因此必须理清每一种并购类型的财务目标,分析其潜在的财务风险,运用财务监管手段,对其进行管控。依据表1,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并购,监管重点是不同的。(一)横向一体化并购。该并购属于一种成长型并购,主要是对其他同类型的生产企业进行收购或者兼并,有助于快速扩大企业发展规模。财务监管需注意:(1)谨防过度扩张而带来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当企业达到最佳规模之后,规模持续增长反而会导致经济效应的下降。这就要求财务准确把握并购的节奏和规模。(2)横向一体化并购需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垄断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形成垄断,以免给企业战略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二)纵向一体化并购。该并购具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前向一体化,是对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位置的企业(分销商)的并购;二是后向一体化,是对处于产业链上游位置的企业(供应商)的并购。财务监管需注意:(1)注意上下游企业在技术、组织结构以及管理能力上的差异性,以便利于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和操控,实现高效运营。(2)注意并购后产业链条的增长,每一链条的发展都存在着财务风险,也增加了企业退出或转型的难度。(三)多元化并购该并购的被并购方通常不属于同行业竞争对手,也不是供应链上下游的分销商或者供应商,而是存在于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它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进入新行业的潜在风险,同时企业原本的经营业务也可能受到因为企业资源转移的严重影响。财务监管需增强财务预判,充分规避不同行业市场特点、经营淡旺季、生产资金需求和金融市场资金状况的财务影响。另外,企业并购依据不同的并购动机还可以划分为规模型并购、产业型并购、功能型并购以及组合型并购四种并购类型,但无论何种并购,都会有其财务目标,这就需要财务人员结合企业战略、财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于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管,从而大力推动企业成功并购,达成企业预期的效益目标。

三、企业并购过程的财务监管

(一)企业并购事前财务监管。1.制定合理的并购策略。并购策略是企业并购战术的具体体现,既需要符合公司整体的战略布局,也需要符合行业发展阶段的特征。由于各行业发展阶段、特征以及各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不同,并购策略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或对错来评价,关键在于与行业的发展特征、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契合,企业必须加强在并购策略选择上进行实时财务监管。横向财务监管主要是帮助预警和监管企业并购策略可能带来的各种财务风险,而事前财务监管是针对企业并购策略选择是否合理而进行的财务监管。2.做好被并购方的财务信息搜集工作。如果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以对被并购的一方企业价值进行准确评估,就可以提前规避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并购方遵循全面性、可靠性与准确性原则,做好被并购方的财务信息搜集工作。在企业明确并购对象后,第一要务就是完成尽职调查工作,雇用专业的会计师全面搜集整理被并购方的企业财务状况信息。财务尽职调查的工作目标是理解被并购方财务预测的基础假设,确保目标公司估值预测的合理性和在远、近期的可实现性,主要对被并购方的预算和预测,收入、成本的推动因素和假设,资本支出、流动资金需求和资本结构做出调查。同时,也需要聘请专业的税务师对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在某些特定行业,如以房产、土地资产为主的企业并购案中,税务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由会计师事务所派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对被并购方的法人资格、验资报告、投资运营情况和税务登记情况进行审查;由税务师对应税类别和金额进行审查。在财务尽职调查中,应注意信息不对称情况,必须坚持科学的调查方法,不能过分倚重财务报表,应全面调查企业各种相关信息,如组织框架、员工薪酬水平及构成、职工福利、税费缴纳、是否享受税优政策、是否受到政府扶持等,全方位掌握企业的财务信息。3.加强被并购方的财务审查。加强被并购方的财务审查,可以更为准确地预测其未来的盈利能力,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主要财务审查内容:第一,能够审查财务相关报表,合理评估被并购方的盈利水平、偿债水平、资金周转情况等。第二,必须重视报表以外的财务信息,以避免掉入信息不对称的陷阱,因此如对资产负债类项目进行财务审查,帮助研究被并购方的管理水平和可能具有的财务风险;对损益类工程展开财务审查,帮助研究被并购方的营运现状;对现金流量类项目进行财务审查,有利于分析被并购方的盈利能力。企业并购财务审查内容见表2。4.完善被并购方价值评估体系。被并购方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评估准确性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评估被并购方时,需要对企业价值、并购溢价等内容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在并购之前评估企业价值,可以借助现行市价法等手段来实现;在并购溢价分析中,则可以考虑使用德尔菲法或层次分析法,保证评估的多维度、多层次以及多视角,从而保证被并购方价值评估的全面性。此外,若要确保价值评估的全面及合理性,可以通过聘请并购顾问、财务顾问、法律顾问、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其主要职责见下页表3。(二)企业并购事中财务监管。1.并购过程监管。一旦决定并购,便要合理安排,并合理落实相应的规划,依照安排表执行工作。时间监控尤为重要,并购双方需主动依照安排表来完成需要的相关工作,从而有利于并购的落实。相关员工应合理划定权限来确定职责范围,并依据并购进程实时调整权限,让并购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结合并购对象的行业特点和并购资产等方面的信息以及针对不同的并购模式所对应的税收政策等加以全面有效地分析,从而采用最佳的企业并购模式。2.并购合同签订监管。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并购的协议里必须具备能够保护并购方的“保护性条例”,从而对以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双方要在法律框架下明确被并购方的资产真实性、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从而确保被并购方出现违约行为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并购企业权益的措施;而且对于并购方,也保护了其所得的利益,该条例能够明显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3.并购支付监管。并购方依据资产评估结果确定投资金额,依照最优投资成本,按照企业偿债能力来设定并购支付资金,且设置合理的支付方式、支付时间、支付环节,不仅要保障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需要确保并购工作的有序进行,合理使用流动资金能让并购最终得以成功。具体的并购支付方式主要有五种不同类型(见表4),并购方应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被并购一方的企业经营现状,采取最适合的并购支付方式,以尽可能地降低并购支付环节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在并购工作中,有着大量无法估测的情况,流动资金不足、融资手段变化、营运条件改变等都会造成财务风险,所以,并购方需落实并购支付财务监管,设置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及监管机制,构建多套财务应急预案,避免各类可能存在的风险,降低支付风险的损失。(三)企业并购事后财务监管。1.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监管。由于战略规划的不同,并购双方的财务管理目标存在差异。小型或者私营企业主要追求利润目标,而大型企业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实现,注重企业的未来发展。针对并购方而言,在整合财务管理目标时,需按照价值最大化原则和统一管理原则,保障并购后的运营、投融资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企业顺利并购且充分发挥协同作用。2.财务组织机构和职能的整合监管。并购后的企业不再是以前的组织架构,一定会关系到财务组织机构的整合。通常依照企业营运情况与会计工作情况来规划财务机构、安排会计人员、落实岗位责任和员工监督机制。在财务组织机构的整合中,企业需要按照高效性、便捷性和可行性标准来设置财务机构,综合考虑各职能部门间、职能部门内的权力分配与沟通协作,实现集权和分权相结合。3.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监管。由于并购双方战略目标的不同,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尽相同。在企业并购完成后,并购双方将会形成一个整体并拥有一致的战略目标,因此财务管理制度的选择应该对整个利益共同体的目标予以充分考虑。通常而言,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应充分考虑企业利润管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管控、投融资管理、工资福利等情况。4.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监管。在企业并购的事后财务监管过程中,企业应特别重视整合会计核算体系,全面考量并购双方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对于财务凭证的管理、财务账簿的形式以及会计科目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整合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建立能充分保障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可以准确高效传递企业财务信息的会计核算体系。此外,还需要对绩效评估方式、手段和业务融合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财务监管,全面规避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柏丹,孙方方,曲红艳.企业并购后隐性智力资本整合问题探究[J].改革与战略,2012,28(12).

[2]王永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1).

[3]刘晓,陈海峰.关于加拿大油气项目并购整合的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14).

企业并购范文篇4

2、发展中国家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为了迎接来自外国企业竞争的挑战,也加快了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其中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几个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国家的银行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之风日盛。

3、跨洲和跨国并购频繁。1998年以来,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海外公司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公司对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进入1999年以后,跨国并购更是异常迅猛,先后出现了福特收购沃尔沃、英美烟草公司收购荷兰乐福门和法国雷诺汽车收购日本的日产汽车等跨国并购案例。

4、强强联合高潮迭起,巨额并购案例增多。去年末,艾克森以近790亿美元的价值收购了美国的美孚公司,创下西方企业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从而缔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今年4月,美、英、日三国的通信企业联手合作,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通信集团。经济学家们认为,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更多的企业为维持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5、同行业横向并购多,跨行业并购少;合作型并购增多,恶意兼并减少。1998年以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钢铁、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在同行业并购中,有两个重要趋向:第一,电信业成为并购最频繁的行业。以去年的美国为例,该国信息产业的合并总额较上年增长了386%;第二,服务行业并购案例居多。这充分说明了各国企业正加紧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并试图在服务行业争夺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

企业再掀横向并购之风的动向表明,规模效应随着跨国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值得指出的是,自1998年以来,企业在出现并购行为的同时特虽强调合作。据调查,去年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并购协议,都是在当事双方经过谨慎选择、长时间接触、耐心协商和洽谈之后达成的,没有再次出现80年代的恶意并购行为。

6、跨行业并购在高新技术领域兴起,并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产业融合潮。

自1998年底至今,高新技术领域的并购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业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并使数字化技术向通信业、娱乐业等许多行业迅速渗透,给产业性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创造出一些新的产业。例如雅虎与福克斯公司联手以及美国在线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等,就是媒体业同网络业相互融合的实例。并购使产业融合迅速进行,必将对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已给予了极其充分的关注和研究。此次全球并购浪潮的另一显著特点表现为,并购是一种战略驱动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着眼于未来竞争的战略性行动,不是出于目前的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进行股票市场炒作的短期战术行为。因此,经济专家们指出,只要跨国重组和结构调整没有完成,全球性的并购活动就会继续下去。国际经济专家还指出,此次并购浪潮是以合作型和换股方式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现金投放和股市交易,因此不会出现像30年代早期或60年代后期那样的由企业合并引发的大的股市动荡。这一特点也为此次并购浪潮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及背景1998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出现新动向并非偶然,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决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和技术进步。据分析,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90年代初,区域经济集团化打破了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传统的国际贸易壁垒呈现被区域壁垒取代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导致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市场的区外公司因受到歧视而只能以直接投资代替商品出口,并选择在一体化区域内部并购企业进行直接生产。

·世界市场的供给能力增长快于需求能力的扩大,是导致企业并购的必然结果。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也焕发生机。产业迅速发展与市场扩张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扩展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另外,高技术的迅速更新、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也为本次企业并购提供了前提。

·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一部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为本次跨国并购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据分析,1998年欧洲许多并购案都是着眼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而着手的。一体化完成后,欧洲的经济国界将逐渐消失。统一货币欧元的面世,使欧洲的洲际型金融和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势在必行。可以想见,欧洲金融市场的建立,将为欧洲内部及跨大西洋的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欧洲跨国并购带来新的便利和动力。

·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已经并正在成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由信息技术突破而引发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洪流,正将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种推动在金融业、银行业的效果最为明显。在1998年全球并购中,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占整个并购总额的40%以上。·西方国家政府近来对企业并购放松限制,对本次并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并购尤其是横向并购容易形成垄断,西方国家对此一向比较慎重。但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界的约束力不断减弱,在一国国内某种商品独霸市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基于此,近年来,从美国到欧洲、从西方的商界到政界都开始对企业并购变得容忍,甚至支持。全球企业并购可能造成的影响

本次全球并购浪潮可能会对国际经济和其他有关方面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区域集团化的分隔局面,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增强在对地区经济的合作和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妨碍了不同集团的国家间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大规模跨国企业并购不仅是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突破,也是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地区经济集团化运动所产生的封闭性不良后果一定程度的纠偏。

其次,它将对当今处于低迷的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自身实力的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通常也将得到提高。这些合并后的企业群对所在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最终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第三,它将进一步加速生产国际化进程。二战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促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国际生产协作体系,此次企业跨国并购无疑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进而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四,它还对国际间的反托拉斯法和企业管理制度发出了挑战。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和程序各不相同,给跨国并购带来障碍,甚至相互冲突,而且使并购案耗费时日和行政费用,增加并购成本。目前,美国司法部正着手研究同其他国家的跨国并购协调问题。一旦具体方案出台,必将对许多国家企业和外贸的立法和司法造成重要影响。

第五,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可能会出现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争夺轮番升级的大竞赛。巨型企业合并不但不会带来竞争的减少,反而会在规模迅速膨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竞争。超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惨烈、更加无情,尤其是在目前许多行业生产过剩的情况下,竞争失败者将被无情地淘汰。另外,不断升级的大竞赛还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卷入了这个漩涡之中,甚至亚洲一些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也被西方发达国家趁金融风暴之危大批入境攻城略地。

企业并购范文篇5

关键词:全球企业企业并购新动向

全球企业并购的新动向

一般认为,企业并购在西方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自19世纪至今,全球已发生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此次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表现为有竞争关系、经济领域相同或生产的产品相同的同行业之间的并购。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5至1930年之间。此次并购则以纵向并购为主,其形式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交错共存。第三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之间,60年代后期为高潮阶段。此次并购的特点是以混合并购为主,即大的垄断公司之间互相并购,并产生了一批跨行业、跨部门的巨型企业。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在1975-1992年间。此次并购的最大特点是并购后所形成的产业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并购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自1998年以来,并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1、首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并购。西方经济界普遍认为,1998年以前的企业并购浪潮,严格他说只能称为美国企业并购浪潮,因为美国之外的区域基本上都未卷入。自去年以来,企业并购浪潮几乎席卷全球。去年,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并购额大幅度上升,如日本1998年前9个月的并购额就高达63亿美元,而1997年同期不足8亿美元。1998年欧洲企业的并购总额8500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60%还多。今年初以来欧洲再掀并购之风。分析家指出,目前欧洲大陆的企业正在向美国企业在80年代所经历过的方向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欧洲出现企业并购狂潮的真正原因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球性的合并浪潮给欧洲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二是欧洲资本市场的膨胀给企业合并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三是欧洲优秀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在价值创造方面学会了一种新的盎格鲁-美利坚方式,即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欧洲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2、发展中国家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为了迎接来自外国企业竞争的挑战,也加快了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其中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几个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国家的银行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之风日盛。

3、强强联合高潮迭起,巨额并购案例增多。去年末,艾克森以近790亿美元的价值收购了美国的美孚公司,创下西方企业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从而缔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今年4月,美、英、日三国的通信企业联手合作,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通信集团。经济学家们认为,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更多的企业为维持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4、跨洲和跨国并购频繁。1998年以来,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海外公司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公司对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进入1999年以后,跨国并购更是异常迅猛,先后出现了福特收购沃尔沃、英美烟草公司收购荷兰乐福门和法国雷诺汽车收购日本的日产汽车等跨国并购案例。

5、同行业横向并购多,跨行业并购少;合作型并购增多,恶意兼并减少。1998年以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钢铁、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在同行业并购中,有两个重要趋向:第一,电信业成为并购最频繁的行业。以去年的美国为例,该国信息产业的合并总额较上年增长了386%;第二,服务行业并购案例居多。这充分说明了各国企业正加紧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并试图在服务行业争夺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

企业再掀横向并购之风的动向表明,规模效应随着跨国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值得指出的是,自1998年以来,企业在出现并购行为的同时特虽强调合作。据调查,去年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并购协议,都是在当事双方经过谨慎选择、长时间接触、耐心协商和洽谈之后达成的,没有再次出现80年代的恶意并购行为。6、跨行业并购在高新技术领域兴起,并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产业融合潮。

自1998年底至今,高新技术领域的并购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业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并使数字化技术向通信业、娱乐业等许多行业迅速渗透,给产业性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创造出一些新的产业。例如雅虎与福克斯公司联手以及美国在线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等,就是媒体业同网络业相互融合的实例。并购使产业融合迅速进行,必将对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已给予了极其充分的关注和研究。

此次全球并购浪潮的另一显著特点表现为,并购是一种战略驱动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着眼于未来竞争的战略性行动,不是出于目前的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进行股票市场炒作的短期战术行为。因此,经济专家们指出,只要跨国重组和结构调整没有完成,全球性的并购活动就会继续下去。国际经济专家还指出,此次并购浪潮是以合作型和换股方式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现金投放和股市交易,因此不会出现像30年代早期或60年代后期那样的由企业合并引发的大的股市动荡。这一特点也为此次并购浪潮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及背景1998

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出现新动向并非偶然,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决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和技术进步。据分析,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90年代初,区域经济集团化打破了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传统的国际贸易壁垒呈现被区域壁垒取代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导致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市场的区外公司因受到歧视而只能以直接投资代替商品出口,并选择在一体化区域内部并购企业进行直接生产。

·世界市场的供给能力增长快于需求能力的扩大,是导致企业并购的必然结果。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也焕发生机。产业迅速发展与市场扩张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扩展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另外,高技术的迅速更新、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也为本次企业并购提供了前提。

·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一部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为本次跨国并购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据分析,1998年欧洲许多并购案都是着眼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而着手的。一体化完成后,欧洲的经济国界将逐渐消失。统一货币欧元的面世,使欧洲的洲际型金融和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势在必行。可以想见,欧洲金融市场的建立,将为欧洲内部及跨大西洋的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欧洲跨国并购带来新的便利和动力。

·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已经并正在成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由信息技术突破而引发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洪流,正将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种推动在金融业、银行业的效果最为明显。在1998年全球并购中,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占整个并购总额的40%以上。·西方国家政府近来对企业并购放松限制,对本次并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并购尤其是横向并购容易形成垄断,西方国家对此一向比较慎重。但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界的约束力不断减弱,在一国国内某种商品独霸市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基于此,近年来,从美国到欧洲、从西方的商界到政界都开始对企业并购变得容忍,甚至支持。全球企业并购可能造成的影响

本次全球并购浪潮可能会对国际经济和其他有关方面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区域集团化的分隔局面,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增强在对地区经济的合作和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妨碍了不同集团的国家间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大规模跨国企业并购不仅是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突破,也是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地区经济集团化运动所产生的封闭性不良后果一定程度的纠偏。

其次,它将对当今处于低迷的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自身实力的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通常也将得到提高。这些合并后的企业群对所在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最终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第三,它将进一步加速生产国际化进程。二战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促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国际生产协作体系,此次企业跨国并购无疑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进而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四,它还对国际间的反托拉斯法和企业管理制度发出了挑战。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和程序各不相同,给跨国并购带来障碍,甚至相互冲突,而且使并购案耗费时日和行政费用,增加并购成本。目前,美国司法部正着手研究同其他国家的跨国并购协调问题。一旦具体方案出台,必将对许多国家企业和外贸的立法和司法造成重要影响。

企业并购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影响因素;评估方法

引言

企业并购作为企业资本增长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具有使企业资本快速增长、降低进入和退出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并购势头更猛,重大的并购案例接连不断,数百亿美元、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巨型并购屡见不鲜。

我国企业通过并购活动,可以更好地吸引投资,加强经济合作;通过国有企业之间的互兼并,可以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企业活力,同时可以形成一个更开放和公平的市场。

一、并购的绩效理论阐述

(一)国外学者的一般性研究

1.认为并购对目标公司绩效影响显著Jensen和Ruback(1983)文献的研究成果后,认为成功的兼并会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约20%的异常收益,而成功的收购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的收益可达到30%。Ravenscraft和Scher研究了1950-1977年间的471家并购公司,研究结果认为并购能够系统性地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收购公司的盈利水平要低于相应企业1到2个百份点,而且这个结果在统计上是显著的。Bruner(2002)对130多篇有关绩效研究的经典文献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目标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一般会达到有10%至30%的股票超额收益率,而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2.认为并购对目标公司绩效影响并不确定DavidKing(2002)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发现结论具有不确定性,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评价。Ghosh(2001)以1981-1995间美国315起并购为样本,采用截距模型、变化模型和配对模型三种方法分别研究并购前后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结论发现,当采用截距模型时,并购后的业绩相对并购前有显著提高;但当采用变化模型和配对模型时,并购后相对于并购前的业绩却没有显著的变化。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施军和徐维兰(2008)认为,对于并购的绩效理论阐述分为正效应、零效应、负效应三个方面。

1.并购正效应的理论。①效率理论。有较高管理效率的企业并购管理效率较低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后者的管理效率而获得正效应。②经营协同效应理论。此理论的前提假设是规模经济的存在。③多元化理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并不是为了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为了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丛而降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④财务协同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有累积税收损失和税收减免的企业可以与有赢利的企业进行合并,从而实现合法避税的目的。⑤战略调整理论。此理论强调,企业并购是为了增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迅速进入新的投资领域,占领新的市场,获得竞争优势。⑥价值低估理论。这理论认为,当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并购活动就会发生。⑦信息理论。当目标企业被并购时,资本市场之所以重新对该企业的价值做出评估,有两种可能:其一并购向市场传递了目标企业被低估的信息;其二有关并购的信息将激励目标企业的管理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效率。

2.并购零效应的理论。并购企业由于管理层的傲慢自大,往往会过于乐观,向目标企业股东出价过高,或者即使该项投资并无价值,仍坚持投资,或者在有较多的竞争者时,并购成本被过分的抬高,即使并购成本已经大于并购收益,仍坚持并购,这就是所谓的“过度自信”理论。

在上述情况下,并购企业从并购行为中获得的将是零效应。

3.并购负效应的理论。①管理主义。管理者重视企业增长率而忽视企业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因此会做出对股东来讲是负效应的并购决策。②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管理者往往动用自由现金流量去并购企业来实现扩张政策,并可能导致低收益甚至导致亏损的并购,这种企业并购必然会降低企业的价值。

二、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产业效应李琼和游春(2008)认为,从整体来看,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可以忽略,同时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绩效确实有影响。产业效应对不同类型并购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混合并购具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而对横向并购的影响最小。

(二)文化整合

李安民(2007)认为并购中,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可变性使得在并购中并购双方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引起并购文化风险,而文化风险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它既涉及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影响到企业的扩张方式、经营成本、管理效率和管理模式,同时他还通过列举国内外一些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文化冲突处理不当会导致并购的失败。

(三)股权结构

何先应(2009)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长期绩效密切相关。国有股持股比例高的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对企业绩效改善具有显著影响,而在长期内会给企业绩效带来负面影响;法人股比例对于收购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明确;流通股比例越高,确实给收购公司短、长期绩效带来负面影响。

(四)并购动机

夏新平、邹朝辉(2007)得出的实证结果如下:(1)基于协同动机的收购公司在并购前后绩效显著增加,这表明基于协同动机的并购是可以增加股东财富的。(2)基于动机的收购公司虽然在并购发生当年绩效显著增加,但随后其绩效持续降低,这表明基于动机的并购没能创造价值。(3)在对协同动机和动机子样本的对比研究中,协同动机的样本公司的在并购后一年和并购后第二年的绩效显著优于公司,这表明基于协同动机的收购公司长期经营表现要优于动机的收购公司。

(五)高管年薪报酬

高管年薪报酬对公司绩效的直接正向作用显著,高管持股报酬对公司绩效的直接正向作用不显著;在激励契约完备与不完备的前提下,不同高管报酬激励战略并购重组公司绩效之间作用路径及其显著水平不同,战略并购重组的中介作用及公司规模与公司性质调节作用也不相同(李燕萍、孙红,2008)。

总之,影响并购绩效的因此还有很多,我们再次不能一一列举。

三、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国外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国外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一)市场研究法事件研究法由Fama、Fisher、Jensen和Roll于1969年最早运用在并购绩效评价中,是并购绩效检验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以股价为计量指标,将并购公告前后某段时间(窗口期)内并购双方股东的实际收益R与假定无并购公告影响的那段时间内股东的“正常”收益E(R)进行比较,得出超额收益AR(AbnormalReturns),用公式表示为AR=R2E(R)。

(二)会计研究法

会计研究法的内涵是利用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资料,以盈利能力、市场份额、销售额和现金流量水平等经营业绩指标作为评判标准,对比考察并购前后或与同行业相比的经营业绩变化。财务指标很多,总体包括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大方面。

四、对绩效评价方法的评价及我的观点

(一)有关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不足在采用会计法进行研究时,大多数学者采用单个或几个财务指标来判断企业并购前后绩效改变,缺乏全面性。,因此,在运用会计法进行研究时,选取同一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其次,不同行业企业在不同的年度,由于行业发展的非均衡性,这也对企业并购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把数年样本企业绩效结果一并研究会导致统计结果的失真;另外,如企业规模等因素都对企业并购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对会计法应加以改进。

运用事件法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实证还有待探讨。由于国内上市企业存在着股权分立设置,同股不同权,上市企业的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的权利、义务不对等等问题,以上这些结构性缺陷都导致上市企业的股价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基本面变化,因此,事件法不太适合我国并购绩效的评估。

企业并购范文篇7

按照参与并购的企业的大小强弱来划分,企业并购包括强强并购、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四种模式。从我国企业并购的短暂历史来看,以强吃弱的形式最为常见,弱弱并购、以弱吃强的数量也有不少,但两个势均力敌的企业之间以战略合作的姿态进行强强并购的形式还为数不多,仅有极少量的案例能够称得上强强并购,如发生在2000年的联想并购赢时通案。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并购主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并购模式,目前国内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到底应该采取强弱并购为主,还是应该采取强强并购为主。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我国企业应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西方企业的历次并购都需要经过强弱并购这个主流过程,我国对于这个过程难以跨越;二、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强弱并购更适合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三、强强并购容易使企业朝垄断化的方向发展,而强弱并购则一般没有这种担心。而另外则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应该完全以强强并购为主,首先有选择地做大做强一部分企业,尽快形成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产业的龙头,其他的并购模式则由市场自然发展。

实际上,过分拘泥于我国企业应该以哪种模式作为并购的主要模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并购模式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环境和具体经济结构不同,所采取的并购模式自然也会不同。西方各国在已经经历的前四次兼并浪潮中,之所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表面上看是各国政府为维护市场公平而进行管制的结果,而实质上却是因为当时各国间市场相对封闭,国际贸易壁垒森严造成的。从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加速的趋势,西方各国政府在本国企业已经十分强大的基础上,均致力于打破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世界市场逐步向统一体迈进,企业面对的不再只是国内同行的竞争,更要面对来自国际上的强大竞争,因此需要快速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以强强并购为重要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才汹涌澎湃。

在现阶段的我国企业,强弱并购已经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这种并购模式实际上只是企业针对国内相对封闭的市场作出的选择;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需要直面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优势。由于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吸引,跨国企业对我国早已虎视眈眈,如今贸易大门越开越大,而同时政府以计划手段对企业的保护作用也越来越弱,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进入我国,并且呈现出全方位进攻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应该有紧迫感,应该在战略、策略和制度上加以重视,企业采取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的模式都无法在短期内尽快做大做强,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强强并购,尽快整合。

因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大力推动企业间的强强并购,而股市作为企业并购的主战场,更是要创造条件、建立制度促进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强强并购。

强强并购出现的背景因素

以前的一般性的企业并购,往往发生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甚至濒临破产,企业的所有者想把企业低价出售,或者国有企业因为长期亏损而负债累累,政府因为财政压力而采取行政性的“拉郎配”方式促使企业兼并重组。对于上市公司,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外,更大的动机则来源于二级市场诱人的融资诱惑、巨大的炒作获利空间以及对上市公司的不断诈取掏空,于是乎报表重组、财务重组甚至概念重组大行其道,而企业重组的方式也主要局限于简单的资产置换。当然,企业为了适应长远的竞争需要,主动采取前瞻性的战略并购也是有的,如1998年清华同方吸收合并鲁颖电子,2000年联想携手赢时通,都堪称国内经典的战略并购案例,但这样的并购毕竟很少。

现在,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势头,全球市场逐渐向统一的大市场迈进,区域经济分工越来越明显。从90年代后期至今,世界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扑面而来。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始全面接受跨国企业的强有力的挑战。在巨大的市场诱惑之下,跨国企业蜂拥入我国。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企业的总体规模较小,竞争实力普遍较弱,资源配置重复,组织结构落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过度竞争与垄断并存,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在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企业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与国内同行的竞争上,企业重组更不应该专注于股票二级市场的融资和炒作,而应该放眼国际,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上,通过战略性的并购重组调整自身的经营结构甚至整个产业结构,同时更加提倡强势企业之间主动展开战略性的强强并购,以达到快速壮大企业实力、迎接跨国企业不断蚕食国内市场的竞争甚至与之争夺国际市场的目的。我们认为,战略并购才是企业并购的正确选择,而强强并购则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最有效途径。

强强并购呈现七个特点

我国的这场并购浪潮,从世界范围来看,是全球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组成和延续,从国内范围来看,是影响整个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的并购浪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我国企业需要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做大做强,以迎接全球性的竞争格局,我国企业的强强并购必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战略选择为目的,旨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并购的动机在于上市公司的诱人的融资权和二级市场巨大的获利空间。但随着管理层监管思路的调整及市场投资理念的逐步转变,市场炒作的获利空间逐步减小,而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明显加大。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企业的重组将更加规范,利用并购游戏获利的可能将更小,获得财务性收益将不再是收购的最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在全球竞争一体化的格局下,产业整合和发展成为全球并购的主题,调整自身产业规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并购的内在驱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强强并购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融资圈钱和市场炒作,而是在明确的战略指导下的战略并购,旨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并购的目的主要为集中并购双方的优势,快速壮大企业实力,迎接国际大企业的不断蚕食,国内市场的竞争甚至与之争夺国际市场,或者最大限度的占领地区市场。前段时间轰动国内的上海汽车参股韩国大宇汽车一案就是上汽公司面对国际汽车业格局的重新洗牌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2、并购将以市场行为为主,政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和控制作用。

西方国家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并购一般都是自主的市场行为,而较少政府干预,这样有利于并购后的管理整合。而我国则有所不同,过去国内企业的并购更多的以政府推动为主,企业按照市场要求自主进行的并购行为相对较少,这给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政府和企业都越来越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会越来越少,而企业的自主程度会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强强并购,更是强势企业间充分按照市场规律作出的战略选择,这对于企业的并购过程以及并购后的整合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影响到某些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或者企业领导层利益的强强并购,仍然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积极的推动与协调作用,而对于某些可能导致垄断市场的强强并购行为政府部门则相应的要进行控制。

3、以横向并购为主,其它并购形式也多有发生。

从西方企业的历次并购浪潮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最终结局分析,第一次并购浪潮使西方企业迅速形成一些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等,这些公司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甚至直到今天都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而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为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历史任务没有最终完成,后来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实际上西方企业的第五次并购浪潮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但合并的并购形式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

我国企业生产规模普遍相对较小,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面对国际大企业不断蚕食国内市场,我国企业最需要的是快速做大做强主业,以抵御国际大公司的竞争,甚至与其争夺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显然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其他并购形式的数量会相对较少,尤其是旨在多元化经营的混合并购有时候还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情况,专家认为国内将首先在汽车、医药、钢铁、饮料、证券、网络等行业中分别产生几家在国内具有很高市场占有率并且具备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4、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必然会相互渗透。

西方企业从第二次并购浪潮开始,出现了多种产业的相互结合,尤其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如当时洛克菲勒公司控制了美国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则投资美国钢铁公司,到第三次并购浪潮,这种多角化并购则大行其道。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二者必然会发展到相互渗透。海尔、红塔、宝钢等大企业纷纷介入金融产业,发动金融购并风暴,这种多角化并购无论对于金融企业扩充经营资本,还是对于产业企业更好的利用金融资本都有很大的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企业第三次并购浪潮中涌现的多角化并购后来被证明大部分是失败的,于是以后便不断的拆分与主业不相干的业务,形成另一种拆分并购趋势。在西方企业的多角化并购过程中,不少企业因此最终走向衰退,如韩国的三大集团盲目多元化经营导致企业遭受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国民经济的衰退。

我国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虽没有形成趋势,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已经初露端倪,这种结合目前并没有最终成功的证明,对于这种趋向,需要慎重对待。

5、并购的支付形式多样化。

西方企业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杠杆收购的特点最为明显,这跟“垃圾债券”的发行有很大关系;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支付形式更多采用股票支付。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今后企业的并购所采用的支付形式中,现金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小,而股票和债券等支付形式会占主流地位,尤其是强强并购,大量采用现金支付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在我国,1998年末的清华同方吸收合并鲁颖电子开创了换股并购的先河。在近阶段,强强并购的过程中采用股票支付的形式会相对较多,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完成并购的行为将必然出现。

6、跨国并购行为将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世界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跨国并购频繁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促进公司发展,以期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据统计,去年全球跨国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以并购形式实现的超过80%。而我国去年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以并购形式实现的比例不到10%,其发展的空间很大。从垄断优势的角度考虑,收购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显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一段时间轰动整个证券市场的新桥入主深发展就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去年入世以来,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跨国并购、股权转让等新的投资方式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强强联合这一国际重组新理念逐渐在我国证券市场得到体现。阿尔卡特与上海贝尔、日产汽车与东风汽车的横向拓展无不是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强强联手的典范。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原因,还较多把眼光放在国内市场,无暇顾及国际市场,但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参与跨国并购,并且规模会越来越大,上海汽车巨资参股大宇汽车就是国内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

7、并购金额大部分将发生在证券市场上。

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相对完善,强势企业一般都是上市公司,强强并购的案例一般都发生在证券市场上,尤其是后来的并购其支付形式多采用债券或者股票支付,这样减轻了企业的现金负担,有利于企业并购的展开,同时上市公司的并购和证券市场的完善又互相促进。

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功能越来越完善,企业并购行为也越来越多的发生在证券市场上,而对于强强并购,如果没有证券市场的平台作用是无法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上证所建设新一代交易与信息系统,其目的之一就在于鼓励上市公司并购。该系统建成后,国外上市公司可以在上证所交叉挂牌,国内企业可以在上证所并购国外上市公司。若干年以后,国内证券市场不仅作为国内企业并购的平台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便于跨国并购在国内证券市场开展。

强强并购的环境建设需要加强

1、法律制度环境

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颁布了多项配套的法规政策,旨在促进和规范企业并购重组行为。2001年12月份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以及《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抑制作用。

200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我国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也先后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公告》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去年11月份,又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相继出台。

可以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所需的基本法律环境已经具备。但这些法律制度并没有经过较多的实践检验,并且制度本身也存在不完善甚至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逐步完善。现存制度对于垄断行业的并购缺乏完善的限制措施,对于过度竞争行业的并购也缺乏足够的鼓励措施。需要管理层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解决并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管理层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宽容态度,毕竟我国大规模的并购才刚刚开始,不能因噎废食。

2、社会经济环境

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11年里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但企业面临的国内环境并不完全有利于企业的并购重组,尤其是企业间的强强并购。

在企业自身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资源配置重复等问题,这些结构问题必然造成企业间强强并购困难,大部分的企业不具备强强并购的基础,少量的企业存在强强并购的基础,但企业间文化难以融合,并购操作困难,并且存在后期难以整合的问题。

企业并购范文篇8

(一)、企业文化的营销在并购前就已经开始了

并购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并购的目的是获得优质资产、资源或者能力,由此让企业更具生命力。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很大一部分的并购行为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并购主体未从并购企业中获得预期的竞争力贡献,同时,起初看来并购企业的亮点也不知去向。经常性地,我们都会把并购的不成功归结为并购双方之间的文化融合问题。刨去正常经营行为中遇到的大经济环境、产业及行业环境变化对并购结果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外,企业文化在并购中到底发挥一个怎样的角色,是不是正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并购成败的关键在于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成败。

企业文化的营销在并购前就已经开始了

尽管目前的金融危机加快了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但事实上,在并购前双方就已经严格审视了彼此的文化。因此,在并购实现过程中,就会出现并购企业选择的并购主体往往不是出价最高的企业。那么,如果想成功实现并购,并购双方进行各自的企业文化营销就是必要和首要的。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深刻鲜明并持续坚守的文化,决定着企业本身的能力及发展前景。尽管企业文化存在产品及服务的外在表现,但更为核心及真实的文化仍然蕴含在企业内部。所以,并购双方在寻求并购机会之前就要进行有意识的针对企业文化的营销。

这个阶段最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营销,即为企业文化展示。所有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之间关联的界面都是展示的舞台。并购主体的领导者风格、谈话方式、团队关系,甚至衣着、名片及文本文件等等都是展示的介质。这种展示就像两个新认识朋友之间的相互打量,本文来源于公务员之家范文中心:/尽管半个脑袋负责信息收集,理性判断和思考,但另半个脑袋给出的才是最终的感性的判断,当然这些感性来自无法明确指出的不经意的多个细节积累。

企业文化营销,对并购双方来讲,营销的结果是获得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坦诚,彼此融为一体的意愿。只有基于这样的一个平台,才可能建立起日后双方沟通的语境,行为的概念,也才可能并购后在大企业发展理念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改变。

(二)、并购企业的中高层是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缓冲和桥梁

无论并购前期做好了怎样的并购后企业文化融合的铺垫,当并购消息一宣布的时候,并购企业员工多半还是要下意识地表现出恐惧、茫然甚至失落。这种第一反应不区分并购主体是谁,起初的动机如何,只是一个类似在对自身界定范围发生质变时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即便是企业内部在进行某种大的变革时也会出现。正因为这样,并购主体此时不需要急于去扑灭这种紧张感,忙着给予各种各样的承诺,重要的是给并购企业时间,让它自适应调整。

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并购的行为对于某些行业来讲频次之高似乎可以看作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管理者之外的一般员工甚至对并购行为不以为然,并购初期对并购企业的情绪促动对象更多集中在企业中高层。此时与并购企业的高层在并购后战略方向调整上要沟通彻底,保持理解一致。要明确,再明确并购企业在大企业中接下来的定位、使命和目标。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可操之过急的阶段,在想法没有达成一致之前,其它一切行动诸如外派人员、组织机构调整、资源协调配置等等,抛出去以后都如散沙一样,落下水面,找不到关联。

那么,如何让并购企业的高层在战略层面与大企业一致呢。贴身服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并购主体通过组建临时工作组的形式,临时小组的成员可以来自并购主体的各个业务及管理单元,以贴身服务的方式来帮助并购企业高层快速深入了解企业。整个过程中,临时工作组除了进行信息传递这一主要职责外,另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企业文化的阐释。如果说并购前是企业文化展示的话,那么现在就是通过具体的事务处理,人员交往,故事示例来更为生动真实地阐述释义实证并购主体的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在基于大企业一体的前提下的战略信息与文化信息的双向流动,因为流动,所以才能客观看待。

如果企业并购仅是为了获得品牌布局或者构建产品格局,那么,[更多精彩文章来自“公务员之家:/”]并购企业高层的战略统一及文化理解做得成功,整个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就完成了一半。接下来战术层面的文化融合将是一个深耕细作的进程。但因为头脑决定行动,好的思想,正确的方向,将会为接下来的企业文化融合保驾护航。

(三)、文化融合是有机组合,而不是一方的被全吸纳或被全抛弃

一提到并购企业的文化融合,多数人就会想如何将并购企业的文化并入并购主体的文化。我们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文化从来都是一个生态机体,文化与机体之间互动相生,两个机体(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相合并的时候,产生新的机体(大企业),那么接下来就是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不存在并购双方哪一个文化要被全吸纳或者被全抛弃。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已毋容置疑。正如一个人的价值观及生存哲学决定着这个人的成长路径。企业文化来自企业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成功基因属性,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成长经历和背景,因此沉淀下来的成功基因属性也有所不同。上述提到的双向信息流动就是为了让并购双方都尽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相对客观地理解各自沉淀企业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确切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合理适用有针对性地对文化进行共同阐述、调整、树立和固化。

企业并购范文篇9

1.1融资风险

现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融资风险的这个难题当然是同样并存的,不管财务方面采用的是哪种的融资形式,风险问题也是一定会产生的。一般企业并购的资金来源有两种:第一种是内部融资。第二种则是外部融资。从第一种内部融资的情况来看,由于融资的成本相当匮乏,从而降低了融资风险所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运用这种融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会占用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这时企业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在面临外在的打击时,企业所应有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灵活性也会下降。而从第二种外部融资的情况来看,比如拿债务的融资来说,虽然降低了一些相应的成本,但是在企业负债率有些高的情况下,则可能造成资本机构明显的恶化,如果在到期的期间偿还本息仍然是困难的,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企业的流动性资金来说,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1.2支付风险问题

支付风险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在支付这一方面仍然存在风险的问题,也就是所说的股权并购和资金流动的资金应用风险问题,其实这与上面所提到的融资、债务风险问题有着相当大的联系。在实际中,现金、股权与金融繁衍出的工具等支付方式就是企业并购中我们看到的极其普遍的支付方式。在这当中,现金支付这一支付方式对企业的影响极大,会使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债务这一方面的负担也会大大加重,还可能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使其减缓,更严重的将会导致企业的破产。而股权支付这一方式是对企业股权有所影响的,会导致企业股权的稀释,对并购企业而言将严重导致对被并购企业实际控制能力的下降。从金融繁衍出的工具来看,由于它自身在权益方面就有很多不确定的性质,从而对企业收购资金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难度。对企业而言,这些都是不容小视的问题。根据这些对支付风险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支付方式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风险问题,所以企业应该在支付风险问题上加强重视,做到合理选择方式,达到对风险的控制。

2企业并购过程中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2.1企业并购中信息不对称企业并购具有较高的风险,其中信息不对称是产生风险的主要成因。在具体的企业并购过程中,在被并购企业、并购发起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披露、核心数据不能完全公开的问题,这会造成被并购企业的负债信息、财务报表、资产抵押、关联交易等方面信息被恶意隐瞒,这就会给并购发起企业带来资产价值、并购后发展策略、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判断、决策上的风险和隐患,造成企业并购的风险高。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甚至会给并购发起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危害,甚至可能给企业带来破产的威胁。

2.2企业并购环境的影响影响企业并购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非常多,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产业周期发展、经济周期、银行利率波动、经济危机等因素都会造成对企业并购的深远影响,如果对环境没有严格的控制与预期,将会制约企业并购的整个过程,进而给企业发展带来加速或制约作用。从微观层面上,行业总体水平、企业生产条件、企业经营条件、筹资过程、资金实际等情况都可能对具体企业的并购带来影响。此外,企业并购还会受到政策法律环境的影响,国家的财务政策、经济法律、财税法规都对企业并购有着直接的作用,并会影响企业并购的细节与重点。综上所述,企业并购是一个受外部环境影响较为明显的经济活动,应该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因素加以准确分析,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企业并购过程中找到关键点和重点环节,使各项措施得到全面的、准确的实施,进而实现对企业并购工作的保障,达到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全面控制。

3企业并购中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与方法

3.1做好企业并购的准备工作一是,要确定企业并购时使用的基本评估方法,选择正确的评估方法有利于企业控制好并购的成本,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同时,提高企业并购的效益。当前企业并购中普遍选用的方法是价值评估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动态、全面合理的评估,有助于企业做出科学的并购策略与决定。二是,要对被并购企业的各类资产进行合理划分,形成易于评估的资产类型,特别要对资产的隐性价值加以重视,不能对潜在和隐性价值过高估值,以免造成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发生。三是,要对被并购企业的全面情况和基础财务信息展开调查和研究,避免被并购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而出现欺诈,特别要对并购企业债务状况和债权现状进行全面掌握,避免被并购企业负资产和关联交易造成的财务风险。

3.2做好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一是,应该在企业并购中牢固把握融资渠道,要避免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流动性风险,防止资产负增长。二是,要制定出企业并购的融资策略,根据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和金融政策控制好融资的速度与数量,实现融资与风险全面的平衡控制,降低财务方面的风险。三是,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应该坚持资本成本最小化的基本原则,要选择企业并购的方式,优化企业并购的途径,在确定融资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对财务风险的全面防范。四是,要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优化资本的结构,通过资本、负债、收益的比例控制来分散企业并购中财务和融资方面的风险。

3.3做好企业并购的收尾工作企业并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完成企业并购就万事大吉,应该建立起企业并购的收尾工作体系,形成新企业财务、管理、生产的新系统和新机制,特别要重视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的建设,这样可以在巩固企业并购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要在收尾工作中保持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连续性,要以全局和全过程的眼光去审视企业并购收尾工作,以更为有效的方法控制企业并购出现的财务风险,让企业并购后能够处于健康的发展状态。

4结语

企业并购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并购审计风险贯穿于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审计部门应从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各环节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是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审计贯穿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签订并购协议前进行的审计(并购前的审计)、并购实施中进行的审计(并购中审计)、对并购完成后有关事项进行的审计(并购后审计)。并购审计对各利益单位有着重大影响,这也决定了企业并购审计的高风险性和审计责任的重要性,如何认识企业并购交易中各个环节的审计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是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并购前审计风险

企业并购前主要是并购意向的形成,寻找目标企业,进行初步调查,商讨并购决策等。在这一阶段,企业并购参与者能否收集到充分的信息,能否采取有效的验证措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能否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和分析这些信息,是企业并购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企业并购准备阶段审计的关注点,此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审计风险。

(一)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

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存在状态和运作情况,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企业控制监督系统等。

(二)与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

与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对目标企业、主并企业的经济实力、发展战略的评估、企业并购的收益与成本评估及其相关的审计风险。对经济实力的评估审查包括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业务水平及未决诉讼等。由于企业披露信息可能存在质量不高而产生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不准确。发展战略审查的主要内容有主并方未来发展战略,确定并购对象,选择并购类型的基础,若目标企业与主并企业的战略方向吻合程度不高,甚至相反,则并购风险加大,相应的审计风险加大;并购过程必然带来相应的并购收益和并购成本,这是并购决策最基本的财务依据。并购收益是对未来收益预测的贴现,确定贴现率时不仅要考虑并购之前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和风险水平,而且还要考虑并购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并购行为本身所引起的风险变化以及企业期望得到的风险回报等因素。

二、并购中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和评估并购风险,并且运用会计、审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并购过程为审计人员带来哪些审计风险,以努力消除和化解这些风险,努力将并购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确保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企业并购目标的圆满实现。在这一阶段,并购审计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换股比例的确定。为了节省现金,很多企业采用换股方式进行合并。在企业采用换股合并的情况下,正确确定换股比例是决定企业合并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确定换股比例有多种方法:每股市价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净资产之比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正确确定换股比例应合理选择目标企业,综合考虑合并双方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发展机会、未来成长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双方企业的实际价值。

三、并购后审计风险

企业并购实施后,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于实现并购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并购后的审计应该围绕企业内部新旧业务串联运行的组织情况、与原有客户关系的处理情况、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情况、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职权的限定情况、各部门人员的分配情况及各部门间关系的协调情况等方面进行。并购整合阶段就是要让协同效应发挥出来,包括生产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人才协同、技术协同及管理协同等各个方面。

(一)与人事有关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主并企业在完成企业并购后,首先要解决被并购企业人员的问题。如果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关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纷纷离去,则会使原有客户和资金、原材料供应商等重要资源与被并购企业断绝业务关系,致使并购失败。因此,审计人员在此阶段应协助主并企业做好人员选派、人员沟通、人事调整等工作,以达到稳定人心、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与经营有关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生产经营的整合不仅包括产品生产线的整合,还包括生产设备在重复设置上的整合、生产技术和研究开发费用投入的整合、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的整合等。因此在整合的初期,应当适当保留被并购企业某些特定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逐步实施整合,降低和化解整合阻力,保证整合效益。降低与整合经营相关的审计风险的关键在于根据并购的目的,确定需要整合的内容、程度和方式并密切关注其具体实施过程和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

(三)与财务有关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对并购各方来说,常常涉及大笔资产转移,为此需要相应的理财手段相配合,尤其是对主并企业,更应该制定与资产重组计划和企业发展战略等配合的理财手段,以避免财务危机的出现,尤其是现金流量短缺问题。为化解财务风险,审计人员应帮助主并企业设计一些理财策略。常用的手段有套利出售、撤资等,以抵销筹资所引起的债务,减少财务风险。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