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素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5:44:53

情感素质

情感素质范文篇1

关键词:情感因素;情感素质;学习效率

一、积极的语言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1.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关系。

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总之,语言与情感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少年学习外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如何使用外语。既然是使用外语,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际交往,并在交往过程中表达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科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2.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情感态度不仅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感态度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则更加明显。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学习。比如,过度的害羞心理和过于内向的性格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过度的焦虑和胆怯心理不利于学生大胆地用外语表达、展现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大量的外语教学研究表明,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都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则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二、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方法

1、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心灵沟通的桥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如何促使师生之间融洽和谐,构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以下三条途径:

(1)尊重与信任

尊重学生意味着应当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歧视、不讽刺挖苦,更不训斥体罚学生。有一次,一个纪律性极差的学生居然在课堂上玩纸飞机,把纸飞机抛到讲台上,老师当时非常生气,但他强忍着怒火,笑着说:“哇!多漂亮的纸飞机啊!是送给老师的礼物吗?”学生们都笑了起来,原本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也就化解了,也顺利地上完了那一节课。

(2)理解与宽容

人人都渴望理解,尤其是高中生更是渴求得到老师、父母、同学的理解。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谈心,或者通过让学生写日记,了解学生的思想。同时,教师应当有一颗宽容的心,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动辄指责、体罚,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当多宽容理解学生,为其排忧解难,以老师广博的爱心,赢得学生的敬重,这样,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

(3)赞赏与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使孩子做那些他最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天赋素质的事情。”教学中应当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掘其“闪光点”,“尺有所长扬其长”,以赞赏的眼光看侍每一个学生,多表扬鼓励,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中应当采用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设计问题任务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尽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基本能回答问题时,老师应该都是以欣喜的语气说:“Welldone!”、“Wonderful!”、“Youaregreat!I’mproudofyou.”当学生回答不好时,我总是微笑着说:“Nevermind.Ithinkyouaretoonervous.I’msureyoucandobetternexttime.”学生由于多次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不断尝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成功感、成就感大大增强,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努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效果自然大大提高。

2、寓教于乐,通过多种渠道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而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情感对于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或减力作用。因而,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设计活动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了解学生个体,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努力寻找语言材料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的切入点。力争做到活动便于学生参与,学生乐于参与。要考虑学生参与的面,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公务员之家:

3、多方位开发情感资源,强化学生的积极情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有效地开发情感资源,具体来讲主要是教师应以情感为手段,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情感因素的功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借助言语、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营造情感氛围。教师充满情感、充满激情的语言可以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师亲切、愉快、诚恳的表情可以一下子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隔膜。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满面笑容地走进教室,以振奋的情绪感染学生,再以亲切的态度、真诚的话语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主动积极参与,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不断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情感素质范文篇2

关键词:情感;教育;素质教育。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要注重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价值、学会互补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而健康的、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社会发展趋势证明:一切发展只有建立在人的发展之上,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符合"人性"的。人的发展是与环境协调一致、与人和谐相处、情感丰满的和谐过程。所以,教育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摆脱片面素质追求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均衡、和谐的发展。完整的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独立意识、竞争能力及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对于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想象、思维、创造力等因素的影响与调节功能,也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发展所证实。

据美国《时代》周刊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只有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并做出成绩。有关研究也表明,孩子未来成功20%取决于孩子的智商,80%取决于他的有情商。据此,笔者认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优化。而非智力因素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全部功能,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情感的发展是个体成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表征,情感智力是决定其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忽视或低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思想和行为,都难免会给教育实践带来极大的妨害。

来自新西兰的一个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个世纪20个百分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据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美国平均每天有3名25岁以下的青年死于爱滋病;平均每天有25人感染爱滋病;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利罪被捕;每天有1407个少年母亲生下婴儿;有2833名儿童退学;每天有6042个孩子犯非暴利罪被捕;有135000儿童携枪上学。……,鉴于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与科学文化发展相背离日益严重的现象,当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们,都在极力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他们强调指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为代价,一个健康的社会决不可能由缺乏良好社会情感的高智能群体组成。"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理性)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师生间关系疏远,感情淡漠;另一方面,社会、家庭有意无意将升学作为教育和生活的目标,将结果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据一项全国22省市的调查也表明,近13%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问题。清华学生硫酸伤熊、马家爵残杀数位同学……众多青少年暴力事件,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是否存在情感教育的缺失?

关于情感教学就有如下一些研究结论:"(1)情感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突破口。情感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2)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应以人为中心,联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枢纽不仅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也包括人的情感;(3)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学习活动不仅促进人的认知发展,也促进人的情感发展;教学不仅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也是享乐和愉快的发现。(4)情感不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

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而且情感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

当今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价值重估与重塑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正经受着全方位、深层次的震荡,)人们必须做出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适应生存方式的急剧嬗变。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必然冲击到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学生群体。据调查,目前在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严重的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2003年9月1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国家有关机构公布的数字另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青少年自杀人数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尤其中国青少年女性的自杀率已为世界之冠。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呈逐年增长之势。由于素质教育在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分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不能不令人担忧。

教育不仅是传递学科性知识的工具,教育也要追求人的发展与内在和谐,体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期望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但能使人去充实、愉快地生活,而且还能使人充满激情地领略生活的乐趣。期望学生通过素质教育,学会一种健全、丰富、自主的生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期待"情感教育"能被更多的地方所重视,更期望"情感教育"能被列入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战略,这将给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带来心灵的启蒙。

参考文献:

情感素质范文篇3

关键词:幼儿幼儿教师情感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儿童,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方法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1.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经验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人际交往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情感素质范文篇4

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高度期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效应,也是学生奋发图强的动力。在体育课中,学生很重视体育教师的看法,学生对自己能力水平和掌握情况的认识也都来自体育教师的评判。所以,高中体育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来说,显得极其重要[3]。高中体育教师的期待之情是学生心灵上的寄托,学生可以从高中体育教师的期待中找寻希望,获取力量、勇气和自信。高中体育教学的活动相对复杂多变且难度较大,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时,经常遇到瓶颈,此时学生也会产生退缩、消极等负面情绪,对掌握动作要领逐渐丧失信息,武断的以为自己不能完成,继而不愿意努力。面对这种情况,高中体育教师应运用自身语言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教学的自信心,最终消除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时产生的负面情绪。此外,高中体育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生动有趣的运动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参加高中体育教学的热情[4]。高中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期待之情,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积极上进的主要动力。总之,高中体育教师应相信学生,并期待学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进而使学生充分信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加强高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体育教师应具备热爱之情

高中体育教师的热爱之情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而另一种是对学生的热爱。首先是高中体育教师对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要求体育教师既要付出体力劳动又要付出脑力劳动的教学任务,教学负担也相对较大。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肩负的使命,热爱体育教育事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高中体育教师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执着和热爱,以自身为榜样,来感染学生,最终提高他们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积极性[5]。其次是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中体育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主要方式。高中体育教师在热爱学生情感的支配下开展体育教学,可以使体育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高中体育教师具备热爱之情,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也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反之,如果高中体育教师缺乏热爱之情,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对学生产生反感,学生稍有过失就严加呵斥,学生则会对高中体育教师产生厌烦心理[6],进而造成高中体育老师与学生关系相对紧张,最终不利于高中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从而阻碍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和高中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师应具备愉悦之情

高中体育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进行高中体育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高中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活跃课堂气氛具有重要意义。高中体育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开展高中体育教学,不配,并且通常是情感支配理智大于理智支配情感。因此,高中体育教师更应在正面情感的影响下开展体育教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取得高中体育更好的教学成果。高中体育教师也是普通人,不能持之以恒的保持愉悦情感,也会遇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各种干扰和冲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悲伤、烦恼、激动、忧愁等负面情绪。如果体育教师不能有效的表达正面情感,反而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自信心,也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从而使高中体育教学变得压抑、沉闷,最终影响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7]。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养成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愉悦的表情表达教材所传递的情感,使教材可以更加有效的诱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8]。高中体育教师通过运用愉悦的情感及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体育知识的欲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以及内化效率,在健全学生心智的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情感素质范文篇5

所谓情感障碍,是指学生的一种错误的情感体验。这种错误的情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学习生活本身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各科学习均缺乏兴趣,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另一种是有指向性的,即对学习某门课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学习某门课或某门课教师的恐惧感。这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比较普遍。

形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家庭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学校的原因: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某些教材内容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不理想,经常“红灯高照”,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呆滞,造成情绪与成绩间的恶性循环。

所谓认知障碍,一般是指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表现在学习上,不仅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更主要的是缺乏良好的科学素质,阻碍了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阻碍了新知识的继续获取,阻碍了各种能力的继续锻炼。

认知障碍的形成也是复杂的,主要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适时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严密训练。

要克服情感和心理障碍,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全体学生。

要想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情感障碍,道德作为教师本人要克服对学生的情感障碍,通俗些说,就是首先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有正确的情感。不仅要理解他们,而且要真诚爱护,热情帮助、教育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在教育上实现三个观念的转变:

1.转变人才观念。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的人才算人才?另一个是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中承担什么任务?要真正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不能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及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升不上学的都是“蠢才”。

2.转变质量观念。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

3.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笔者之所以首先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因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总是直接支配着教师全部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而且是教师自学消除对职校学生情感障碍的思想基础。

第二.重视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1.给予信任感,消除自卑感。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自感不如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有自卑情绪;看看自己学习成绩,又长期不理想,丧失了信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形成新的心理定势呢?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更要“付之以行”,“晓之以理”。即从道理上说清楚,打好攻心战。可以,而且应该向他们明确指出:根据科学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种种表象证明,他们的智力水准跟目前被认为优秀生的同龄人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些微小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同等级水平的。脑子并不笨,智力并不低,能力并不弱,即使有些差别,那也仅仅影响些学习的速度,但并不影响学习的深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别人能掌握的,他们也一定能学会的,至多比别人多化些时间。这是科学家们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这一科学的断定。但是也应该承认,以前在学习方面还不如别人,这并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自己的行为。即一方面是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自控能力差,自抱自弃,叫做“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不尊重自己”;第二方面是惰性较强,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叫做“自己管不好自己”,第三个方面是学习法不对头。不重视自学,不重视理解,这叫“自己用不好自己”如果“知疾乐医”,及时克服定能迎头赶上,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教师若能在说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充满信心,充分的信任,必然在他们的自卑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且也增强了师生感情,对建立和谐、融洽、活泼的学习气氛大有益处。当然也应该充分认识和估计到,这种靠教师用“道理”使学生情感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暂的;要使其在心理上形成“定势”,不仅要多次的反复强化,还要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始终对他们充满热情、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其以后的学习中确使其获得成功感,使其通过自我验证,深信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2.给予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唤起理智的觉醒固然重要,但要获得长久的效应,务必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第三.根据实际施教,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1.低速度、高频率;低目标、高质量。

所谓低速度,就是整个教学进度不宜过快,重点章节,关键内容降低速度,放慢节奏,让中下学生来得及接受,来得及思考,能够消化,不吃“夹生饭”,不积食。例题习题要少而精,宁可少讲几个,也要讲一个使其切实理解、掌握一个,学会一个。

所谓高频率,就是对学过的概念或规律使其有计划地多次反复出现,使学生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要懂得“遗忘”本身是一自然规律。不能要求学生把教师讲过的都要记牢,但又要使学生记住必要的内容,这就必须使他们多次接收同一“信号”,逐步增强这一信号的刺激。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和思维的延续作用,而且防止了学生学习中的得新忘旧。

所谓低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目标不宜订得过高,难度和深度要很好控制。注意到概念的理解只能逐步深化,规律的应用只能逐步熟练,不能“一次性过关”,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势将适得其反。

所谓高质量,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高质量。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正确理解、不含糊,重要的基本规律一定要切实掌握、学会应用。

两“低”、两“高”,总的思想是“宁可慢一点,但求实一点,貌似慢了,实际知识增长是快了,实质上是“以慢求快”。宁可少一点,但求好一点,貌似少学了一点,实际切实掌握的知识多了,实质上是“以少求多”。

2.严要求,勤训练,点点落实,块块清楚。

所谓严要求,就是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课堂纪律要严格,书面作业要严格,实验操作要严格。例如对书面课外作业,不仅要及时完成,有错订正,而且要步骤完整,书写整齐,符合“规范化”要求。一言贯之,成为规矩,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所谓训练,就是经常作有目的的训练。练习的内容可以是各方面的,有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训练,有的是培养某种习惯的训练。形式上,有是形成性练习,有的是总结性测试,时间上,有时利用新

情感素质范文篇6

一、初中美术情感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意义

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把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初中整个美术体系的教学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从实际上来说,是指老师要通过借助美术课堂这一平台,有一定目的性及计划性,并系统地把所传授的美术内容与一定思想、美感以及道德等多个方面的教育融合在一起。将情感方面的内容渗透在美术课堂里面,而且做到尊重以及培养学生们的情感品质,促使他们养成一定的品德。这种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有利于学生们收获到对于周围事物美好积极的体验,这就是初中美术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基本目的。除了能够借助情感教育结合于美术知识来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得学生们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将情感教育融入美术教学中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培养他们逐步地成为有觉悟、文化以及素养的人。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素质高尚的美术教师

教师的作用在于教书育人,所以老师必须要做到素质高尚这一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们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而是否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也能够直接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之教师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很大,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教学风格,还需要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而情感教育恰恰就是这种教学要求。所以在开展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把情感教育的工作充分地融进美术教学中能够使得学生感受到美,才能够促使学生培养一种科学的求学态度,培养他们的美好品德,进而可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着学生。例如,美术教师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带有情感教育的多媒体课件,这有利于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人生观。

(二)推进课本教材的改革

对于初中美术教材来说,也要求其必须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也就是在美术课本当中要适当地引入一些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素材,用教材当中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思想意识。例如在初中美术教材中,我们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具有爱国情感方面的内容,这样能够引导学生们除了学习美术知识,还促使他们关注国家大事,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达到美育与德育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除了美术教材需要改革,引入情感教育的素材外,初中美术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挖掘这些情感教育的素材,并积极地在美术课堂上开展情感教育。

(三)加强初中校园的情感教育氛围

初中美术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外,也需要在校园氛围上进行强化,初中校园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条件。当前,初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也是价值观完善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需要初中师生们要注意协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情感教育的氛围,努力的宣传科学健康的情感教育信息。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氛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进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及时地关心他们的思想行为,化解他们内心的思想纠结矛盾,能够充分地指导和引导初中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开展情感教育,形成一种以情感为核心主题的和谐校园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结合目前网络时代的特点,通过网络媒质来开展情感教育,努力使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在网络上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例如在各大学的学生论坛建设专门的情感教育网页,不断地开拓情感教育论坛,引导广大的初中学生们学习美术时接受情感教育。这样能够不断地充实初中美术教学的丰富度。

三、结语

初中是培养中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而初中生美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初中学生的美感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初中学校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初中美术教师要加强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提升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初中学生的美感,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作者:彭艳娟 单位:甘肃省瓜州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陈莹.运用情感教育,提高学困生学习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2]孙宝贵.初中美术课堂情感教育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情感素质范文篇7

关键词:情感体验;高师;声乐教学;作用

情感体验教学是一种强调以情感感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以及把握能力,使得他们在二度创作时有更加细腻深入的表现,与此同时,情感体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深刻,引起学生在情感和情绪的共鸣,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高师声乐教学要特别关注情感体验教学,明确其在教学实践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情感体验教学实践方法,为优秀高师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一、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落实素质教育宗旨

长时间以来,高师在音乐教育方面始终秉持的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而这一宗旨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当中秉持的根本原则。在高师音乐教育发展当中,特别提倡的就是要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进而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为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是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体现,更是完善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训练学生声乐技能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除了要强调音乐作品当中蕴含的情感美之外,还要让学生自身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全面增强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最终促进学生音乐创作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演唱技巧

就高师声乐教学而言,很多教师对于教育重点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将声音技巧训练放在教学首位,也有教师认为应该把情感体验教学放在第一位。两种观点存在着明显差别,但是都认识到声乐教学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那就是技巧以及情感教学。如何确定教育核心成为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就目前而言,高师声乐教学当中接触的学生通常不具备稍微完善的音乐专业素质,那么在声乐教学当中就必须客观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模式,逐步纠正单一关注声乐技巧而忽视情感培养的观点。情感体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演唱技巧提升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情感体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声乐作品,并从中进行细细感受与情感品位,能够增强他们的音乐感悟力,进而提升学生演唱技巧。

(三)培养学生情意素质

情感体验教学是高师声乐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除了有助于提升学生演唱技巧之外,还有利于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情意素质包括了思维、兴趣、情感、毅力等多个方面,而这些素质在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当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社会讲求的是要培养人的情商,因为情商在个人发展当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意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情商的提升。在声乐课堂上,学生聆听以及演唱多种多样的声乐作品,并切实让自己进入到音乐形象中,将作品的情感与学生个人的情感融合起来,之后用歌声以及表演表现出来。整个过程是学生强化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发展情意素质的过程。

二、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一)创设情感体验情境

在声乐教学当中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声音存在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也就是说,利用言传的方法只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理解,无法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体会音乐作品的感觉方面,依靠言传的方法是无法讲解清楚的,于是要通过创设情感体验情境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进行情感意会和审美体验。创设情感情境的方法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就酝酿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将学生真正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当中。如果学生被实际情景或者虚拟情景感染,会自然而然的唤起情感因素。比方说,生动形象和优美的教学语言,就是激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当中应用趣味盎然的表述方法,精辟的分析以及合理的点拨,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调动学生的思维,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音乐世界当中尽情遨游。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钢琴伴奏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提升节奏把握能力

节奏这音乐符号特体主框架,节奏和声音都无法脱离演唱,而且节奏会贯穿在每一部声乐作品当中。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分析学生在演唱当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能够在节奏方面发现原因。比方说节奏不统一、节奏松弛度不佳、节奏呼吸不准确等。就节奏本身特点而言,声乐作品当中的节奏必须严格准确,但是节奏也不能够是机械性的,这是因为节奏是,音乐表现的核心要素,音乐是在不断传递情感,且富有勃勃生机的艺术形式,要想让音乐形象以及音乐情感得到强化,就必须将突破口放在节奏把握方面。所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把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情感情绪等方面受到良好启发,使得学生能够深层次的感悟音乐作品当中蕴含的情感美与艺术美,让学生领悟到音乐作品创造的意境。例如,《乌苏里船歌》这部声乐作品的节奏音型具备浓郁民族风韵和清新格调,将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又进一步证明了节奏在帮助学生体验作品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加强情感体验引导

教师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高师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历较少,在实际学习当中往往不能够深层次的挖掘作品情感。此时教师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获得情感体验。第一,引导学生用情眼观察周围世界。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当学生亲眼观察周围的世界,才会获得更为直接和深入的认识,由此引发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鲜活。虽然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但是在读圣贤书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窗外事,带有一定的责任意识用情眼看周围世界,观察自然以及社会现象,从而让人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增加。在经过了情感体验积累后,学生在声乐学习当中才会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第二,引导学生用情心感悟生活。生活是收获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带着一颗情心感悟生活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素材,体会到更加细腻真挚的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将从生活当中获得的一些情感感悟运用到自己的演唱当中,在二度创作当中加入个人思想和认识,这样才能够将音声乐作品演绎得真挚感人,提升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情感体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落实高师教育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加强情感体验教学,有助于落实教育宗旨,提高学生演唱技巧,促进学生情以素质的发展,进而完善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声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革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与启发,通过创设情感体验情景,提升学生节奏把握能力以及,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引导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情感体验在民族声乐歌唱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5,09:105-106.

[2]熊伟.情感表现和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6,01:28-29.

情感素质范文篇8

1.1情感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

传统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师主要是就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进行单向、标准化的灌输,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容易导致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率。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好奇心、贪玩、好动的心理比较严重,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教具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能够使中学体育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生动性,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进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1.2情感教育能够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感情是教育基础,情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师借助情感教育的开展,能够拉近教生之间的关系,在体育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产生思想沟通、心理相融、情感交流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气氛,从而将情感因素在中学体育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最大化,让学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可塑性比较强,但是由于当前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锻炼,抗挫性不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教育中设定合适的情感目标,将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贯穿到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逐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情感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目前,体育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和途径,所以说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的应用,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滋润下,多加强彼此在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更多的信任、尊重、归属感和成功体验,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2.2情感教育的实施符合体育情感的特点与教学需要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活动能够从多个角度作用于人的情感系统,体育情感具有互动性、多样性、激烈性、可控性等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育情感的精彩和绚丽,这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情感教育既符合体育情感的特点,也符合体育教学的客观要求,能够将体育技能教学与学生意识、道德、知识、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有效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2.3情感教育有利于融合体育教学的功能和特点

由于体育具有发展情感的功能,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调节,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同时,体育教育具有团队性、技能性、平等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对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培养显然是非常有利的。

3.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3.1在示范练习中激发学生的运动情感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通过体育动作的优美示范,能够触动课堂上每位学生的情绪,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在对体育动作进行示范讲解时,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只有动情,学生才能动心。在具体实践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住中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展现自我的性格,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示范练习中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自信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情感,激发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运动潜能。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在示范练习中的循循善诱,能够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调整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进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选择科学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人们习惯于把体育教师的经验和教材内容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资源,而对学生情感的能动作用却不够重视,这就容易导致情感因素的缺失。因此,在开展情感教育时,中学体育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情感活动纳入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体系当中,提高中学生的情感素质;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可以选择学生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体育游戏教学、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教育方法完全可以同情感教育策略充分结合起来,这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3.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平等、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

体育运动大多数都是集体项目,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是需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平等、互动、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给学生的自由发挥和个性成长留有一定的空间。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打破标准化教学模式的限制,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这样学生就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武术、健美操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了,有效克服对体育课的畏惧心理和厌倦心理,保持上好体育课的兴趣和自觉锻炼的积极性。(本文来自于《体育世界》杂志。《体育世界》杂志简介详见.)

3.4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智力

要想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体育课的课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参加体育锻炼,这是培养学生体育情感,发展学生情感智能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与学生一起玩一些体育小游戏,一方面可以放松学生的信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可以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好的了解和熟悉学生,更多的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

4.结语

情感素质范文篇9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情感;培养

一、情感教育的核心

在英国华威大学举办的世界大学生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对世界上一系列问题的情感教育做系统、深入地论述,在情感教育的本质上达成了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注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情感和信念,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一些与会者认为,情感教育是学生的身体和精神感到愉快的教育。西方学者对情感教育的本质规定,对我们准确把握情感教育内涵有很大启示。他们把情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教育的特殊形式。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合理化情感教育与当前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将情感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认为它是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统一,才能实现“完美”的培养目标。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尊重和培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情感素质,培养他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一切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和健全的人格特征,真正做到道德、智力、身体、审美情感和态度的全面发展。这样的人可以保持愉快、开朗和乐观的情绪,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坦诚、真诚、亲切而独立,对待学习和工作充满激情,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克服困难。这样,热爱生活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渴望得到,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情感教育应突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自然特征和价值。

二、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柞品的感知

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需要充分的准备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感知,然后才能理解作品里所要表达的意境,而不是一触即发。只有在学生情感与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情绪契合的时,才能演绎出更好的音乐内容,赋予其表演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时候,从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作品的方法出发,制定出一个经典钢琴音乐的作品鉴赏方案,其中包括各个时期、各种风格、各类曲风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些经典作品由浅人深地了解和感知,从而得到自身情感的升华、音乐审美的提高、音乐感知的丰富。然后,在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尝试演奏这些经典之作,在演奏过程中融入学生自身获得的音乐感知,在一遍遍的尝试过程中不断找出不足,最终在演奏中作品的深入感知过程中,通过一遍遍地自我弹奏、一遍遍地聆听他人作品、一次次接受老师点评,其钢琴演奏的音乐表现力一定可以获得很大的提高。

(二)情感能力的培养

简单地说,钢琴音乐的情感能力就是钢琴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体现,其以对钢琴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为基础,是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情感和能力的体现。钢琴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音乐创作者的情感内容,加之经典音乐被世人传奏、经久不息,这便更加说明钢琴音乐的情感能力在音乐表现力中是至关重要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钢琴这一门艺术课在提升人文素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钢琴的教学实施中,一方面需要学生在钢琴演奏技巧及钢琴基础理论知识上的铺垫,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调用自身的想象力和内心情感,从而使钢琴演奏能够达到内容与形式上的结合,使钢琴教学更具实效性。所以,每个学生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这就需要钢琴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尽量避免所有的教学方式,对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遵循人的心理层面进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过程,加快钢琴教学的进程。

作者:王博 单位: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馨元.钢琴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蔡溪溪.俄罗斯钢琴学派对我国钢琴教育在建国后十七年间的影响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王含光.郑州市业余钢琴教育的现状与展望[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侯赛.中、美、俄部分儿童钢琴教材的比较与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2.

[5]江雅雯.石家庄市儿童业余钢琴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情感素质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情感教育;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爱家乡,爱中华民族,爱师长,爱亲人,学校和老师要从身边、从小事培养起,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种凝重而纯朴的情感从他们内心深处挖掘出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身心健康,不仅如此,情感因素在教育改革各个环节也有引导、鼓励和强化的作用。语文作为自带情感的学科,改进语文教材内容,加强情感教育,不仅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还能有效检验教学成果。

1在语文教材中实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亲情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亲情教育的概念。所谓亲情教育,就是把亲情、友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容带有情感,用它推动亲情教育是最佳的选择[1]。通过语文学科进行亲情教育对学生和国家发展都有长远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规范小学生行为,提高综合素质。小学生的年龄段处在情感、认知和个性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到受重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提高其思想境界,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大大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2.1教育方法和素质教育不匹配: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范围越来越广,但是部分传统教育理念仍然存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只注重教授学生语文基本常识,在课堂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健全情感体系,课堂下也没有关心学生,不利于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和学生基本情况,不能及时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思想。

2.2忽视分析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校方忽视对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分析,小学语文教师也没有探究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小学教育各环节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认真研究语文教材中的情感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我国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孩子的思想有早熟倾向,在目前的教学中,不能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也不能及时改正个别学生不健康的思想。

2.3整体环境刻板化,情感教育难以开展: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大环境,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小学没有渗透情感教育,模式刻板、片面,只追求表面形式,如一些没有教育意义的雕塑品和没有实际作用的墙体花纹,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也没有与时俱进,不符合当前小学生的情况,不利于情感教育的推进,也使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进程速度缓慢。

3小学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的策略探究

3.1改革教学方法,使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校长和各方管理人员在布置任务和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原有传统思维,在教授过程中,用适当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课程过后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推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日后的管理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3.2重视对语文教学内容情感的分析和思考,加强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读透各个文章的内容,研究教学目标,反复思考其中体现的情感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情感的理解程度,使小学生重视亲情和人文关怀。课程结束后,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在作文、日记中表达真实情感,语文教师批改时要根据学生所写,了解学生的基本情感状态,如父母离婚造成的学生心理孤独,或者家里有暴力行为造成的心理扭曲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先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日后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时刻关注他们,然后与家人沟通,并在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上不断改进[2]。

3.3校园文化注重体现情感,促进推进情感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推进情感教育的客观要求。学校方面对原油的校园文化进行分析,以当前小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为根据,构建有人情味、知识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组织班级板报评选,鼓励学生思考亲情和友情,促进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在校园里,各个公告栏上展览关于情感的小文章和图片等,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八荣八耻”,构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校园文化,促进情感教育的推进[3]。

4结论

国家近些年大力推进情感宣传,在新闻报道方面和影视作品、电视节目上都有体现,说明我国目前个体的人文情感缺失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与人缺少交流,在小学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刻不容缓。除了上述的三点措施外,小学教师本身也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涵养,保证情感教育顺利进行。当然,作为父母一方也要认真履行职责,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为学生营造充满情感关怀的环境。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保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作者:厉忠燕 单位:永嘉县巽宅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罗先慧,李云文,孙建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基于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统计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