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元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8:13:59

民族元素

民族元素范文篇1

1.服装造型对国画的借鉴国画讲究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表达,而这种追求空灵飘逸,看似无意的美学意境恰恰是现代服装设计师们所要追求的。在服装设计中,服装整体廓形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繁缛、闭合极具层次感的形态上,现代的服装设计对服装廓形设计力打破传统,追求空间上的意境表达,追求服装廓形飘逸和空灵,常用看似不规则的线条和图案的融合来形成一种新的廓形。通过对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借鉴,来设计服装廓形,打破传统的靠某一局部造型为视觉焦点的设计。

2.服装色彩对国画的借鉴中国国画色彩并不追求色彩的冷暖,而是强调色彩和物体本身的固有色。中国水墨画色彩笔墨处理淡雅饱和,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服装设计的色彩搭配正是追求色彩上视觉享受。中国水墨画在黑白色彩关系处理上可以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色彩的明暗、纯度来表达画作的意境。现代的服装设计中黑白灰色彩的搭配是永恒的经典搭配,通过对面料、服装服饰色彩的晕染的虚实明暗的工艺处理,使得服装本身的设计呈现出或优雅高贵、或妩媚性感的状态。

3.服装意境对国画的借鉴意境美属于我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中国画在画作上通过对笔墨情趣的线条等的表现,营造出意境美感。服装设计本身也极力追求意境美,无论是服装本身的设计,还是服装与模特、舞台灯光以及舞美设计的融合,使得服装本身的设计在周围环境等相关元素的烘托下,极具意境美。设计师通过对中国画笔墨色彩元素、传统图案等的借鉴,运用服装工艺的处理力求使得色彩和图案在服装上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例如高级定制品牌夏姿·陈,设计师王陈彩霞的设计作品往往极具东方魅力。其2013春夏服装会上的作品在巴黎时装周一亮相立刻惊艳全场。她将传统的国画写意情趣完美的融合到服装本身的设计上,将传统的水墨画以及国画的色彩与服装完美融合,意韵悠长。

4.中国画传统图案的借鉴中国画的图案元素种类多样,或花鸟、或经典纹样、或者山水等等,其本身就是对我国传统图案的一种传承和弘扬。现代服装设计中对中国或传统图案的借鉴随处可见。像是一些经典的蝴蝶、牡丹、青花瓷的图案元素等,不仅是国内服装设计师,连同一些国际知名设计师都越来越青睐中国国画元素的借鉴。一些华裔设计师,常对国画经典一些水墨花鸟、蝴蝶等进行借鉴创新,通过特殊工艺处理,在服装面料上立体呈现,或者把经典牡丹等作为服装本身设计元素中的一部分,对其基本立体的造型来达到装饰的目的。

二、中国画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1.国画元素以服装装饰形式呈现一件服装设计作品的好坏不单是看其服装的廓型以及色彩,对服装的装饰也有着美的享受和追求。中国画与服装本身设计的完美结合,使得服装本身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外,对服装的装饰作用也极具审美价值。中国画元素的服饰图案在服装中的搭配能使得服装具有生命力。例如一些花鸟、鱼虫等图案,经过设计师的加工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服装工艺处理,使国画的图案活灵活现的在服装上呈现,不仅仅是使得服装具有生命力,还起到点睛的作用。例如影视明星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是穿着的龙袍纹样的礼服,惊艳了世界。设计师充分借鉴国画元素中的龙的纹样,通过刺绣等手法对服饰纹样进行创新加工,使得服装本身极具我国历史文化韵律和现实的审美价值。

2.国画元素以手绘方式在服装设计中体现服装手绘是一种新兴的服装装饰形式,主要通过国画的表现和绘画手法来体现。一些经典的服装设计作品往往是通过直接在服装面料上进行国画图案纹样的手绘,来追求服装本身的艺术和审美价值。相对于刺绣,扎染等面料再造来讲,服装手绘更为简便,且易于操作。它可以根据服装定制者或者服装设计师个人的喜好来进行图案的绘画,可以是采用国画传统的水墨晕染方式,也可以是通过简单的白描等线条的勾勒来达到想要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国画元素的手绘对服装面料的要求相对较高。

3.国画元素以刺绣方式在服装设计中体现刺绣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观工艺。中国画元素一刺绣的形式在服装设计中应用较为普遍。服装作品往往会以国画传统色彩图案和纹样来作为刺绣的底稿,使得服装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服装上的刺绣作品或以山水写意小品形式呈现、或以工笔花鸟形式等把国画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刺绣出来的作品极具立体感,刺绣针脚细腻,匀称,使得绣在服装上的花鸟栩栩如生,仿佛之欲出。

三、结束语

民族元素范文篇2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音乐元素;戏曲音乐元素

钢琴由国外传入,可以用来演绎音乐,从而实现人们对音乐的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音乐也融合了多种的艺术形式,从而出现了很多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尤其是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戏曲特色、民族音乐元素等,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的舞台。另外,在国际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钢琴音乐也得到了新的发展,通过对国外先进的钢琴音乐经验和理论的借鉴,我国创造出的钢琴音乐作品将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1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体现

1.1钢琴曲中的民族旋律元素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展示时,作品的旋律至关重要,也是进行音乐创造的重要因素。艺术家在进行音乐创造时,确定旋律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风格、内容等。在钢琴曲的创作中,将民族旋律元素融入其中,要重点关注民歌的旋律,可以进行直接的移植,同时也可以在改编的基础上融入。在民族旋律元素的引入中,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利用原生态民歌旋律进行创作。比如,在黄虎威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它是一部抒情的组曲,其主要旋律是四川民歌,作者通过对原生态民歌旋律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钢琴创作,带给人一种奇妙的亲切感,并可以真实反映出民俗特色。二是通过对民族器乐曲进行移植或者改编。将民族器乐曲融入钢琴作品中,被广大的观众所喜爱。就《百鸟朝凤》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唢呐曲改编,充分表现出一派繁荣、四方欢腾的景象。通过将一些民族器乐曲的移植或者改编,可以发扬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精神,使我国优秀的、传统的艺术名扬世界。

1.2钢琴曲中民族和声元素

在音乐作品中,和声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影响了音乐作品自身,其关系到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和凝聚力的程度。在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需要有一个好的和声。在钢琴作品中,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声元素,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我国流传着国外的和声方法,然后慢慢开始尝试民族和声。经过多方面的探索之后,出现了二度、四度、五度等不同结构的和声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音乐形式和方法也丰富起来。但是受到传统和声方法的局限,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仍旧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音乐家开始进行突破,寻求新的创作视角和思路,创造出了一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特色得到钢琴音乐作品,比如陈培勋的《双飞蝴蝶》等。后来,和声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到了70年代,我国很多钢琴家创造了很多作品,我国钢琴创作的道路也逐渐拓宽。与此同时,很多音乐人接受了国外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并充分融入本民族的特色,从而创造出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比如,林华的《高古》,赵晓生的《太极》等。

2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体现

2.1以戏曲结构体式为创作要素

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中,戏曲结构形式对其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主要借用的结构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代表作品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等,在这类作品中,基础是某一个曲调,同时,在其中充分利用扩充或者紧缩的手法,从而通过改变速度、节拍的形式,形成不同的板腔体。就《夕阳箫鼓》来说,其扩充或者紧缩了主题句,使得形成了不同节奏的变化,但是并未使原来的布局和主题旋律发生根本的改变。在内容上,仍然可以分为十大部分,但是其赋予的新的形式,更加具有表现力。

2.2以戏曲音调作为创作元素

就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戏曲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审美价值高。在戏曲艺术,很多类目都是根据戏曲音乐来进行区分,从而也是对剧种进行区分的重要方式。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将曲牌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其大放光彩,由此,很多的钢琴作品诞生。在昆曲的表现形式中,充分融合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特性,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昆曲的音调比较特殊,其既具有南曲的温婉和柔和的气质,又具有北曲的宏伟和壮丽,将这两种风格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创性的风格。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要将南曲和北曲完全改变,它们之间要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戏剧的发展。比如,在丁德善先生的作品钢琴曲《序曲三首》中,其中第三首《降G大调序曲》表现的主题,即将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生旦轮唱的唱腔融入其中。另外,我国的国粹即京剧,其两个基本的腔调是“西皮”和“二黄”,也在中国钢琴音乐中融入了这两种形式。从腔调来看,西皮和二黄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西皮具有较大的旋律起伏、曲调高亢嘹亮,而二黄的旋律比较凝重,在色彩上显得比较暗淡。一个可以使人充满热情,具有昂扬的斗志,流畅婉转;另一个则会给人一种悲伤、沉痛的感觉。在钢琴曲《断章小品十六首》中,其中第十一首的主题是“午后胡琴”,在这一首中,融合的二黄音调的样式。而在张潮教授的《变奏曲》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融为一体,传达了京剧的魅力,并表现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怀念。

3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的综合体现出的艺术价值

在钢琴作品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第一,可以丰富中国钢琴的音乐语境。在很多钢琴作品中,音乐家不仅仅是对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的照搬照抄,还融入了自己的音乐理念,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特色。第二,有利于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在国外,很多钢琴作品都有自己的民族基础,因此,中国要借助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势,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从而推动钢琴创作的发展。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钢琴音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也融合了多种的艺术形式,从而出现了很多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尤其是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戏曲特色、民族音乐元素等,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利于丰富中国钢琴的音乐语境,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可以促进优秀钢琴作品的创作。

作者:王秀萍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君.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音乐元素[J].音乐时空,2016(01):94+105.

民族元素范文篇3

一、民族文化题材的选择

纵观市场上的中外动画,有相当比例都是取材于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或寓言故事。创作者们从这些题材中吸取精华,加以改编,成为我们看到的影视动画作品的文本。如《宝莲灯》是中国民间神话“劈山救母”的改编版,《神笔》《孔雀公主》《过猴山》《阿凡提的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都是取材于民间文学,《龙猫》是宫崎骏小时候听到大人们讲的传说……就连美国的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也是从中国的《木兰辞》、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中提炼的。

二、民族精神的体现

影视动画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民族价值体系、民族审美习惯、民族道德伦理等。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佛家哲学影响比较深厚,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大闹天宫》就体现了很鲜明的儒家“中和”观——孙悟空可谓是受尽磨难,但创作者在结尾还是让他大闹天宫,好好的反叛了一把,让观众都长出了一口气。这种对悲剧的中和符合中国人和谐为贵的儒家思想,“哀而不伤”的创作也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而在水墨动画《牧笛》中,我们又可以在浅淡的叙事与轻柔的节奏中找到道家文化“简洁、恬淡”的意境之美——甚至所有的水墨动画片,另如《小蝌蚪找妈妈》,都可以感受道家的“无为、虚无”的思想。日本大和民族受中华文明影响颇深,其传统的民族精神和中华精神一脉同宗。日本人也崇尚禅宗、重视儒道文化。而且大和民族深切的危机意识与奋斗意识也无一不反映在影视动画作品中,成为其独有的特色。看日本动画的代表——吉h力工作室的作品就可见一斑。“《千与千寻》中的女孩千寻,在宫崎骏创作之初,她在剧中都还只是一个平凡不起眼的日本女孩,扎着一个马尾辫,普通的服饰衣着。她长相普通,也没有特别之处,但随着剧情的演进,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的世界中经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她终于在寻找‘回归’的途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困境中学会了生存,并且变得独立、坚强、勇敢,成为人性美的浓缩。其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日本人所崇尚的拼搏精神及追求的价值观。美国人天生不爱被束缚,其乐观和崇尚自由的个性在影片中得以彰显,对于传统和权威的置疑和反叛也是美国动画影片精神特质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也反映了美国动画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小马王》中的小马王,似乎就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他不屈服于强势,自信、坚定,敢于拼搏奋斗,乐于展现自己。另外,美国的动画片常以幽默的动作及语言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美国人天性幽默乐观的缘故。

三、有民族感的造型元素

民族元素范文篇4

关键词:动漫设计;民族文化;品牌战略

相关调查显示,多数热爱动漫的观众,除了一些年纪尚小没有接触到国外动漫的特殊群体,都对国外的动漫感兴趣。相比之下,国产动漫受关注度仍需提高。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制作动漫的过程中,增加属于我国国产动漫的趣味性和制作特色。很多国家在动漫的制作过程中都注重融入民族特色,在动漫作品中展现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这已经成为动漫制作的一种潮流。随着网络技术在动漫制作过程中的应用,动漫作品中包含的民族元素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动漫角色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品牌战略的实施

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要包含丰富的动漫人物和动漫场景,这是动漫制作的重点。很多个性鲜明的动漫角色甚至能掀起一股潮流,促进动漫事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创造动漫人物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想象力结合艺术元素,确立人物形象。通常情况下,动漫故事需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背景,设计者可根据不同时代人物的形象特征,结合我国的民族艺术元素进行设计,我国的动漫制作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秦时明月》以秦汉时期作为故事的主要时代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具有鲜明的个性,设计者结合很多秦汉时期的艺术元素,如服饰、餐饮、建筑等,充分展现出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这种具有一定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受到了广大动漫受众的认可。通过这部优秀的动漫,人们进一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花木兰》这部作品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声誉,虽然是出自国外的动漫制作公司之手,但整个动漫剧情仍然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将我们口耳相传的木兰替父从军的经典故事展现给世界。《花木兰》的成功使世界逐渐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也是动漫带动的品牌效应,其不仅能够提升经济效益,还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花木兰》中军旅生活的部分以及各种战争场面,在为人们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整部动漫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但其造型和语言表述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军旅生活。

二、动漫场景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品牌战略的实施

在设计动漫场景的阶段,动漫人物的表现力会对动漫作品产生影响,这对提升动漫制作的受众认可度具有重要作用。动漫场景的设定是为动漫人物和动漫剧情走向服务的,动漫场景需要围绕动漫人物的特点创造视觉效果,包括动漫场景中的一些物体摆设等,一些微小的细节都应该与动漫人物的性格特征相适应。如,《秦时明月:空山鸟语》中女性角色的场景细节设计,一名女性角色在梳妆过程中,化妆台上的摆设与该女性角色典雅温婉的性格交相辉映,不会出现让观看者跳戏,影响观看者的视觉体验的情况。同时,在设计场景的过程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到历史、民族因素,还要注重人物与艺术元素的融合。设计者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动漫场景能与人物风格相融合,给观看者带来美好的感官享受。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优秀文化将逐渐成为我国动漫领域的优秀素材,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应尽的义务。设计者在动漫场景的设计中融入民族艺术元素,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还能够通过动漫作品宣传民族文化,提升我国国产动漫的整体品质,创造动漫品牌效应,让动漫带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我国动漫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与国外成熟的动漫制作行业相比,无论是在整体的动漫设计上,还是在动漫制作的技术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设计者不能盲目地模仿国外优秀设计理念。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设计者应转变设计形式,在动漫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艺术元素,这是我国国产动漫创作的一个新起点。

参考文献:

[1]董文.探讨民族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思考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14(1).

[2]周萍.传统民族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美与时代(中),2014(8).

民族元素范文篇5

关键词:敦煌之恋;民族歌剧;民族文化;音乐元素

随着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一部以古代丝绸之路及丝路文化为背景的歌剧进入人们的视野。2016年11月13日,由指挥家彭家鹏担任总策划、指挥,作曲家刘长远作曲,歌剧学者王景彬编剧、导演的大型歌剧《敦煌之恋》在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该剧系国家“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大歌剧《丝绸之路》四部曲之第一部,由中国广播艺术团主办,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以及敦煌之恋合唱团共同参演。本次演出只是该剧的第一幕和第三幕,但一亮相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演出结束,音乐家上台谢幕时,全场观众集体起立,以热烈的掌声向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精品致以崇高的敬意。2017年1月22日,《敦煌之恋》全部四幕在海南省歌舞剧院完整上演,再次引起强烈反响。歌剧将敦煌恢弘厚重的历史和灿烂多彩的文化以及浓郁的西域风情展现于南国,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诚如有评论所言,《敦煌之恋》的上演,不仅对国内和国际歌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将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和名片,助力“一带一路”建设。①《敦煌之恋》的创作,有意识地让中国歌剧与世界接轨,使中国民族器乐和中国风格歌唱艺术走向世界的。歌剧通过敦煌壁画的绘制、丝绸之路的商贸、剧中人物的爱情等情节,在描绘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西域风情的同时,也寄寓了人们对纯真爱情的坚贞不渝、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紧密相关等多重内涵。而从艺术的角度,《敦煌之恋》的成功,更主要在于中华民族文化和音乐元素的大量介入,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进行了大胆的开拓。

一、创作题材的民族文化意义

《敦煌之恋》一上演就备受观众喜爱,首先得益于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的题材选择。歌剧以丝绸之路为背景,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题材,围绕画师李工和粟特人蜜儿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用小人物展现大事件,不仅再现了唐朝时期敦煌人的普通生活,对敦煌壁画的绘制过程、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以及西域独特的歌舞艺术都进行了展示。公元8世纪,大唐帝国以其强盛的气象和辽阔的疆域雄踞于世界东方,自先秦便已开通的丝绸之路在唐代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及各民族交往的一条繁荣的通道。而敦煌,则以其不可替代的地理位置担负着枢纽的角色,各民族经济贸易与文化艺术于此交汇。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更是世界文明的一件瑰宝。《敦煌之恋》以壁画大师与画师供养者粟特人的特殊关系和生活经历演绎故事,对敦煌壁画以及制作过程都做了浓墨重彩的展示,再一次向世界推出中华民族的奇珍异宝,其文化意义不言而喻。在敦煌的石窟艺术和历史文献中,有关音乐和舞蹈的资料也是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敦煌之恋》以歌剧的形式加以舞蹈的配合反映敦煌,在内容与形式上找到了一个天然的切合点,对古老民族文化的借鉴和推衍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敦煌之恋》的女主人公为粟特人。这个从祁连山西迁至中亚定居的古老民族,素以善于经商闻名,自先秦以来便行走于丝绸之路,无愧为这条商贸通道的最初开拓者,经历朝历代的发展,他们几乎成了这条路上的商贸垄断者。在魏晋南北朝到唐朝这段时期,大量粟特人在他们的经商之路上定居下来,沿着丝绸之路及周边的于阗、楼兰、高昌、敦煌、武威、长安、洛阳等大大小小城市里,兴起了一个个粟特人的移民聚落。迁往内地的粟特人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构成来源。盛唐时期,由于帝国的强大和经贸的繁荣,粟特人以其骄人的商业成就,加大了向中原渗透的步伐,不仅在经济领域,包括高层政治领域亦出现了他们的身影,甚至于左右帝国的命运,如作为《敦煌之恋》情节背景的安史之乱,其罪魁祸首安禄山、史思明便都是粟特人后裔。唐朝时候将他们统称为“胡人”。被统称为“胡人”的粟特人也将他们独特的文化带到了中原,在中华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在中亚特定地域发展起来的民族,粟特人不仅长于经商,在艺术文化领域如其绘画、音乐、舞蹈也相当发达。早在南北朝时期,来自中亚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的粟特人曹仲达,曾任北齐朝散大夫,工于绘画尤其擅长于人物、肖像和佛教图像,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多有提及,并于卷八专列“曹仲达”条。与张彦远同时代的释道宣则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写道:“时有北齐画工曹仲达者,本曹国人,善于丹青,妙尽梵迹,传摩西瑞,京邑所推,故今寺壁正阳皆其真范。”②可见就在唐代,粟特人便以其绘画艺术在中原享有盛誉,其擅画佛像的专长尤其令人称善,而这正是敦煌壁画的重要领域。在音乐方面,粟特人无论器乐还是声乐都给中原人带来惊喜。粟特琵琶高手曹婆罗门、曹僧奴、曹明达祖孙三代相继在西魏、北齐、隋三朝做官,均以弹奏琵琶而名闻天下。到唐朝,粟特人康昆仑弹奏琵琶时人号称“长安第一手”,受到唐德宗召见;《新唐书.礼乐志》还有康昆仑用琵琶弹奏改编《凉州曲》的记载。声乐上,粟特人在唐代也十分风光。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好友、粟特人米嘉荣在宪宗、穆宗、敬宗三代都担任朝廷供奉,也就是宫廷乐官,史称“三朝供奉”。刘禹锡在《与歌者米嘉荣》一诗中赞叹道:“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说明米嘉荣歌声的西域色彩,能给人“意外”的感受。至于粟特人的舞蹈,不能不提到胡旋舞。胡旋舞据史书记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西域舞蹈。胡旋舞出自何处有多种说法,但诸说都不出一个范围,即由昭武九姓所掌控的中亚粟特地区。在唐开元天宝年间,昭武九姓粟特人所建立的城邦制国家中的康国、米国、石国、史国等都多次向唐王朝进贡跳胡旋舞的女子,因为康国处于昭武九姓的中心,唐高宗永徽时在这里设置康居都督府,故康国进贡的人次会多一些。白居易在其《新乐府.胡旋女》中说“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此康居应包括康居都督府所管辖的整个粟特人区域。胡旋舞一经进入中原,其热烈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舞姿与大唐强盛乐观的气象十分吻合,迅速受到中原人的欢迎和喜爱,一时间成为宫廷内外热情追捧的时尚舞蹈。唐玄宗便对胡旋舞欣赏有加,宠妃杨玉环亦投其所好,即如李白诗所言:“……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而身为粟特人后裔的胡人安禄山,则以其天生的舞蹈禀赋,将胡旋舞跳得出神入化,以此获得玄宗的宠幸。《敦煌之恋》以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为重要的情节元素,剧中亦穿插大段的胡旋舞,这既是内容与形式的契合,也是对古老民族文化的艺术再现。正是由于以上所述题材选取的独特视角,《敦煌之恋》不仅展示了举世瞩目的敦煌文化,其以丝路开拓者和建设者的粟特人为情节主人公,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再现,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以及文化艺术的传承流变,都具有极其深刻的符号意义。

二、演唱方式的戏曲化植入

这是在当代环境之下,我国歌剧创作探索道路中具有大量创新尝试的一部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新型歌剧的探索之作,《敦煌之恋》演出时取消了传统歌剧需要人工布景的步骤,而是着眼于如何恰当的再现敦煌的灿烂历史文化,近年来中国优秀的艺术家们对歌剧这一西方舞台艺术形式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先后创作出了一批中国元素题材的歌剧作品,如《白毛女》《原野》《骆驼祥子》等,开辟了属于中国自己的歌剧道路。纵观这些年的中国歌剧,创作焦点逐渐转向以民族化为主调。这些歌剧在将西方传统歌剧的方式融会贯通、化为己用的同时,更以全方位、多元化、本土化作为创作考量,使原本高高在上的歌剧艺术实现形式上的普及,真正体现了“音乐是属于群众的”③这一宗旨。19世纪俄国民族乐派代表作曲家格林卡在谈到音乐的民族化问题时,认为除了题材,对音乐也应该做同样的要求:“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力求使我的一切东西民族化———首先是题材,音乐也同样———以使我亲爱的同胞们能够觉得自己是在自己的家里。”④《敦煌之恋》关于题材的民族化已如前述,而在音乐创作上,不仅调式调性的选择都取材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结构和唱腔上还植入了中国戏曲音乐的元素。作为当前中国复兴民族文化大时代背景下的一部佳作,《敦煌之恋》借鉴了西方传统歌剧的组织架构,沿用西方歌剧主题贯穿的手法进行展开,演唱方式承袭西方歌剧的形式,用人声真实演唱,不采用任何扩音设备,而在传统歌剧的基础之上,则表现出显著的中国本土民族化音乐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以多声部重唱、合唱取代“道白”。宣叙调与咏叹调相结合的演唱方式是《敦煌之恋》的一大亮点,“道白”则用二重唱及重唱、合唱多种形式取而代之,这就拓展了表现戏剧冲突效果的手法,打破了传统“道白”加演唱的非歌剧表现模式。宣叙调又称“朗诵调”,是歌剧演唱的时候常常伴随简单的朗诵或音乐类似于说话的歌调。宣叙调原是咏叹调中的一种,后在18世纪开创了“说话式”宣叙调,因其缺乏抒情性而得此名称。在《敦煌之恋》第二幕中,女主人公蜜儿的唱段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徐徐道出。一段她与画师李工的宣叙调,表现男主人公李工带蜜儿共赏他所创的壁画,画中是美丽的长安城。此段的曲调音符都是跳音,旨在刻画年轻的蜜儿的性格特征,它没有可以直呼而出“道白”,而是由前段的抒情性唱段,转为以大量流动、跳跃的跳音构成的跳跃性唱段。蜜儿这一角色由带花腔的抒情性女高音扮演,在表达这部分音乐时,充分展现了一个少女在倾慕之人面前既兴奋却又不失矜持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跳跃性对音准的要求更加严格,作曲家在这里运用前后旋律平稳中略带起伏的细微变化处理,使得剧情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细腻传神。此幕中《顿见神光普照》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二重唱。舞台设置以中西乐乐队、简约不失大气的布景及独具西域色彩的灯光融于一体,让男女主人公将各自声部的旋律、音色充分发挥到极致。柔美、幸福的心情由内心生发,台上台下情感的共鸣达到高潮,角色与观众都沉浸在这份纯真而美好的爱意之中。而男女主人公的歌词也可称为“合而不同”,根据各自的角色立场精心编排设置,淋漓尽致地将重唱的美呈现于观众面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幕中的《帝宫三五戏春台》,这是一首让人听过之后难以忘怀的二重唱。旋律在简单的五声徵调式中展开,与第二幕中的旋律前后呼应,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生死离别的场景。两个声部交织流转,男高音悲痛却有力的声线与女高音连贯轻柔的唱腔温婉含蓄,仿佛回到记忆中的长安城,重温灯会上的美好时光,诉说对故乡的依恋和彼此的不舍。其次,把中国传统戏曲唱腔植入歌剧演唱。传统歌剧类型繁多,作曲家在创作时往往会设定一种歌剧曲目类型,按其规范进行整部歌剧的创作。而近年来,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歌剧声乐演唱系统,则成为了作曲家们更为关注的一种追求。“从音乐语言上看,‘中国民族歌剧’在极大程度上借鉴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追求音乐的民族风格,体现出歌剧民族化取向。”⑤具体到创作实践,作为这类歌剧的代表之一,《敦煌之恋》就从唱腔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在沿用宣叙性咏唱的同时,加入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唱腔,对于戏曲板腔体结构中板式与速度的变化运用得极为巧妙。在注重咏叹调中重唱、合唱等表现戏剧化演唱方式的基础上,《敦煌之恋》更强调了中国民族音乐以及戏曲音乐的合理使用,将中国戏曲唱腔中的紧拉慢唱植入到歌剧之中,与宣叙性重唱部分结合,将传统宣叙调戏曲化,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歌唱方式。这集中体现在第三幕终曲的三重唱部分,此时女主人公得知自己将奉父命远嫁吐蕃,但这非她本意,她要为自己的幸福而抗争。三重唱将此时的戏剧冲突推向另一个高点,这与前面的幸福形成鲜明对比。这时唱段中采用中国传统戏曲板腔体形式中的紧拉慢唱,将蜜儿几近绝望又不甘的内心活脱脱地表现出来,再配合戏曲中“跺板”,人物情绪得到更为贴切的强化。“跺板”重节拍精准,要求演唱者用吐字相对较重的力度去演唱,可谓一字一顿:“我!绝!不!嫁!给!吐!蕃!”一句中类似顿音的着重处理,呐喊出蜜儿倔强地守护自己忠诚的爱情,释放出此时女主人公内心哀痛无比的情绪。此种处理在音效上又与乐队的音量保持平衡,使人声作为音乐体系中的乐音而非噪音存在于其中;人声还要同时使用于合唱和重唱之中,不能因过分强调个性而摒弃重唱这一方式;人声要必须与乐队融为一体,而不是单独的两个部分,要共同服务于整部歌剧,使全曲一气呵成,感人至深。加之合唱《乱乱乱》配合,给予观众直观的感受首先是听觉上的震撼,从而更加反衬出三重唱中女主人公无法改变宿命的悲愤。紧拉慢唱与宣叙调,这两种唱法虽诞生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却仍在叙事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河北梆子为例紧拉慢唱虽然采用“一板一眼”的方式演唱,但也同时遵循着最大力度在梆子音调的基础上与原本的语言音调结合的原则,这一点上和宣叙调的歌唱旋律类似于说话非常的相近,使得两者有了可以结合的空间。在抒情性和戏剧性上,河北梆子抒情旋律优美婉转,节奏舒缓,惯用“一字多音”,以其拖腔最为著名。戏剧性唱腔节奏强而有力,自由奔放,旋律上强调核心音程,恰恰弥补了西方宣叙调中重叙事性轻抒情性的弱处。戏曲唱腔植入歌剧演唱,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实现了中西唱腔乃至中西文化的完美合并,满足了中国大众对歌剧审美的同时,又保留了西方歌剧的戏剧冲突展开程式,用传统的腔与调将中华民族音乐元素贯穿其中,从而获得审美上的共鸣。

三、乐队配器的多元探索

民族元素范文篇6

关键词:智媒时代;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创新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创新融合,智媒时代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在智媒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新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普遍受到受众群体的青睐。因此,将新媒体技术与民族元素相融合是当前相关行业人员所关注的重点。众所周知,桂西北民族元素是广西人民的智慧结晶和艺术瑰宝,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1]。视觉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设计模式,其能够将受众群体的视觉感知和情感诉求进行有效表达,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图案构成、色彩搭配及元素应相互融合。基于此,本文以桂西北民族元素为研究对象,在智媒时代背景下探讨了视觉设计的创新形式和策略,以期为桂西北民族元素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智媒时代下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的基本阐述

桂西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区域特色,比如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铜鼓、色彩斑斓的绣球、观赏性极高的壮锦、神秘的傩面具以及具有显著特色的白裤瑶服饰,这些桂西北民族元素在与时代交融过程中更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因此,有效的视觉设计理念和策略是桂西北民族元素发扬光大的前提条件[2]。另外,在智媒时代深刻影响下,桂西北民族元素的审美价值体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巨大优势,通过科学高效的设计策略和手段,受众群体与民族文化元素视觉表达产生共鸣,进而潜移默化地与其他地区民族元素进行对比分析。若桂西北民族元素无法立足于自身发展需求,缺乏智媒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必然缺失创新性和独特性,从而严重制约着广西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也直接说明了智媒时代新媒体技术和桂西北民族元素有机融合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必然要求。因此,新媒体技术高度集中的时代,桂西北民族元素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从传播途径及形式方面入手,不要使视觉设计理念浮于表面,必须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从而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思维和心理,进一步挖掘桂西北民族元素的潜在价值。

二、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所面临的困境

桂西北民族元素的视觉艺术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智媒时代背景下,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成效却始终有限,严重影响着其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桂西北地区受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影响,其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没有被充分发掘,同时,受信息化技术的制约,其无法形成有效的融合机制;其二,当前所构建的视觉设计体系无法有效体现区域民族元素的价值,艺术价值不高,无法得到受众群体的高度认可;其三,未能深入挖掘桂西北民族元素的潜在价值,部分视觉设计模式较为传统,仍沿用传统的设计理念和传播途径,无法满足社会高质量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此,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和巨大挑战,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将多样的民族元素融入视觉设计表现手法中,进一步提升桂西北民族元素整体价值。

三、智媒时代下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的创新应用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智媒时代的新媒体视觉设计理念和手段日渐成熟,其与桂西北民族元素有机融合,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与此同时,桂西北民族元素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创新的视觉设计模式,包括在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融合及新媒体技术方面的应用等,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视觉设计体系是当前首要考虑的因素[3]。虽然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并深刻影响着受众群体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导向,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需要让更多的人愿意去解。因此,桂西北地区民族的文化元素为视觉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灵感和创新思维。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积极构建基于智媒时代的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符号元素体系。在智媒时代背景下,桂西北民族元素和视觉设计高度融合,必须建立具有特色的符号元素体系。本文主要从图案视觉设计、题材视觉设计两方面进行构建分析[4]。对于图案视觉设计而言,桂西北民族图案形式多样、色彩斑斓,如何进行高效的设计和提取是图案构成的核心组成部分,亦是图案视觉设计的重点。所谓“图案视觉设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将图片或纹理运用在视觉表达上,而是利用现代化新媒体的巨大技术优势,将其进行重组和构建,通过三维模式或可视化图像手段进行图案视觉设计,辅以二方连续、八方连续等设计手段,并将最终设计的成品运用在各种行业中,比如,食品包装业、服装业、出版业等,进而使之更加贴近于生活。对于题材视觉设计而言,一般分为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两种方式。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人们更加青睐于间接应用,即通过借鉴桂西北民族地区某一元素,比如铜鼓、壮锦等,使用更加具有内涵的表达方式进行视觉设计和传达,而将其某些特征隐藏在背后。这也直接说明了采用桂西北地区民族文化题材更加符合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赋予设计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视觉设计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二)构建新旧媒体融合机制,提升民族元素视觉设计的科学性。在智媒时代背景下,民族元素视觉设计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对传统的视觉设计模式和传播媒体产生了一定冲击,因此,构建创新的新旧媒体融合机制迫在眉睫。为进一步提升民族元素视觉设计的科学性,必须对传统的传播途径进行优化拓展,同时,对设计手法及理念积极进行创新,利用现代化新媒体技术提升桂西北民族元素的整体价值,创作出更加符合时展需求的创意设计作品,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的视觉感知和情感诉求。比如,铜鼓是桂西北地区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器具,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文化”,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使其成为广西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之一。在视觉设计过程中,将其创新应用到书籍、服装等日常产品中,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销售的亮点,这也是视觉设计的一种创新模式。“大数据”“信息化”“新媒体”“智能化”等新兴词汇均是智媒时代的显著特征,亦是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过程中融入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可将其设计构成要素及时映射到三维图像模型中,为设计者提供更多的创新灵感,也有效拓展了文化传播发展途径,进而为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亦是桂西北民族元素文化传承的创新渠道,因此,应促进智媒时代桂西北民族元素与视觉设计的高度融合,进而实现两者并举。随着智媒时代的发展持续推进,数字化的智媒介质有效促进了民族元素的传播,且在视觉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桂西北地区民族元素在融入视觉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形式、内容、传承、宣传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桂西北民族元素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在智媒时代背景下,桂西北民族元素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视觉设计相关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其传播途径、丰富了其表现形式。现阶段,桂西北民族元素与视觉设计的有机融合,极大程度展现了其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因此,立足于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构建新旧媒体融合机制,进一步提高民族元素视觉设计的科学性显得尤为必要。与此同时,应积极创新桂西北民族元素视觉设计的符号元素,为桂西北民族元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驱动力。

参考文献:

[1]麻可鑫.民族元素在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9(33):62-63.

[2]徐媚.当代艺术设计中运用广西少数民族元素策略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89-91.

[3]何俊斌,黎成茂.民族文化元素在新媒体视觉设计中的教学应用:以壮锦元素为例[J].明日风尚,2018(4):102.

民族元素范文篇7

关键词:民族服饰;服饰元素;现代服装;服装设计;融合方法

随着现代服饰设计的不断更新,潮流方向逐渐走向民族风格。我国的民族服饰元素为服装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设计思路,并且这种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融合不仅对服装设计进行了改革创新,还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和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1民族服饰元素的分析

民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元素出名,它在服饰的色彩搭配、图案构思、工艺材料等方面都有着其本身独一无二的特点。从视觉上来说,民族服饰很完整的体现出了我国人民的审美。就比如以前的旗袍、绣花裙、百褶裙等。刺绣工艺、图案设计等都是代表了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这些都是内在的精神元素[1-2]。

2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融合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也逐渐成熟起来,单纯地引进西方设计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服装设计师必须要对现代服装设计进行全新的定位,积极地和民族服饰元素结合起来,为悠久的服饰文化提供更加完整丰富的创作素材,扩展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以及创作设计的空间。2.1民族服饰图案元素的借鉴。在服装设计当中图案的作用非常重要,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我国的56个民族在发展当中逐渐的生成了鲜明个性的服饰图案,寄托着56个民族的美好愿望。一种图案的设计可以将整个服装的风格进行定位,呈现出此设计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与民族服饰元素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设计师应该进行合理设计,结合实际的设计服装款式等来选择。2.2民族色彩元素的结合运用。服装色彩的设计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作为关键的一步,它所呈现出的语言更加直观,是一种明显的视觉特征。每一种色彩在每一个民族当中有着不同的文化,每一种色彩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彰显着不同的风格品味。比如,佤族就偏向于黑色红色的元素多一些。而汉族就以红色的元素多一些,因为它代表着的是喜庆和吉祥如意。在服装中的运用显得更加青春。少数民族中的主要颜色可以分为清新型和端庄型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因此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更多的根据大众的审美理念进行设计,满足各种场合不同人类的需求。结合民族色彩元素设计出更加具有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服装。2.3民族服饰的传统面料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融合。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要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现代服装设计的面料更是多种多样,可供人们的选择更多。在民族服饰中,真丝面料较为高档,它作为身份的象征,以其独特的触感所出名,被人们广泛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师应该积极地和民族服饰面料进行融合,选用舒适度较高的面料进行设计,提升透气性和丝滑程度。将民族服饰的传统面料和现代服装设计的思路有机结合,为人们设计出更加高档时尚的服装,提升现代服装的质感。2.4民族服饰造型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我国服装设计的造型和西方服饰造型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审美和体型的不同,设计师的追求也不同,因此,服装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加注重礼仪。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服饰都以宽博为主,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宽松的现代服装设计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设计师必须要将传统的民族元素和其结合起来,进行适当的融合,才能发挥现代服饰的优势。比如,现代服装设计的门襟、盘扣等都可以选择民族造型元素进行设计,在满足服装功能需求的同时向人们展现出民族的风格特色[3-4]。2.5传承民族服饰的配饰设计。自古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的人们就对服装的设计制作十分的重视,对服装的配饰也很关注。民族服饰中的各种腰带、项圈、背饰、手环脚环等都是民族服装的重要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和民族元素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设计者应该积极的引入搭配饰品到其中,比如丝巾、帽子等,这种装饰物的搭配可以使现代服装设计更加精致。其次,如果可以科学合理地将民族服饰配饰设计风格引入到现代服装设计当中,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引领服装设计的文化潮流。这种色彩丰富、意味深长的民族服装设计元素作为一种新的方式[5],为现代服装设计打开了一条新的设计思路,促进了服装设计的稳定发展。

3结语

民族元素范文篇8

关键词:流行演唱;民族音乐元素;传统文化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今的时代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创新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产生了很多的新的元素,而流行音乐,也在这样的时代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流行音乐也开始逐渐被更多人接受、被更多人喜爱。如今,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音乐中的一条重要分支。在流行音乐演唱中,若是能够合理地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不仅可以为流行音乐注入新鲜的活力,而且还可以促进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

一、在流行音乐演唱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要性

从本质上来说,不管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其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是具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的。而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其是在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流行音乐凭借着自身简单、生动、活泼、多样性等特点,也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喜爱。在当代社会中,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了音乐文化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社会群众的审美体验,很多流行音乐演唱者也开始在音乐演唱的过程中融入其他类型的音乐元素。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很多流行音乐中,也包含着很多民族音乐元素,或者是古典音乐元素。在我国的流行音乐演唱中,融入得最多的其他音乐元素就是民族音乐。从实质上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具有着非常浓郁的中国特色,其类型也十分丰富。将这些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演唱中,不仅能够促进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共同发展,而且还能够达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

二、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演唱中的有效融入

(一)调式的融入。流行音乐俗称为流行歌曲,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但是,通过对流行音乐的研究和发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演唱过程中,也有很多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从本质上来说,不管是任何音乐形式,其所具有的音乐风格都是创作和演唱过程中的主要特点。而这种特点,主要通过音阶的排列来体现。其中,在民族音乐中,“五声调式”就是一种主要的调式。如今,这种调式也已经在流行音乐演唱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比方说,在周杰伦的《青花瓷》这一首流行音乐的演唱过程中,就应用到了民族音乐的五声调式,将其与流行音乐进行了有效结合。这样一来,这首流行音乐作品的旋律和演唱风格也更加清新,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二)演唱风格的融入。流行音乐是一种现代化的音乐类型。而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近几年来,很多音乐演唱者开始尝试在流行音乐演唱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以此来提高流行音乐的感染力。比方说,民歌戏曲的演唱风格的融入。从实质上来说,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着十分强烈的民族特色,而且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在流行音乐演唱中,这种元素的有效融入,可以充分地提高整首流行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和时代性。比方说,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流行歌曲,叫做《花田错》,这首在演唱的过程中就很好地穿插了戏曲的演唱风格,是将民族音乐元素运用在流行音乐演唱中的典范。在演唱过程中,Rap曲风和京剧腔的完美搭配,将戏曲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另外,李玉刚演唱的一系列流行音乐作品,也都有效地融入了民歌戏曲元素,比方说《新贵妃醉酒》,比方说《镜花水月》等等,都将传统的民歌、戏曲等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演唱进行了有效融合,给听众带来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听觉冲击力。与此同时,其也在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三)演唱技巧的融入。在流行音乐的演唱中,融入一些民族音乐的唱法,便可以实现流行音乐唱法和民族音乐唱法的有效融合,从而大大地提高流行音乐演唱的感染力,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创作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在流行音乐的演唱中,若是结合一些民族音乐的演唱技巧,那么便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歌曲表达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流行音乐得到了新的补充,也可以增强流行音乐的感染力。另外,在流行音乐的演唱过程中,结合民族乐器的使用,也可以使得流行音乐更加具有文化特色和民族韵味,从而大大地提高流行音乐的艺术魅力,促进流行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流行音乐是目前音乐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流行音乐唱法方面,需要融入其他元素多元化发展。在流行音乐演唱中,民族音乐元素的有效运用,不仅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内涵,而且还为流行音乐作品增添了文化韵味。而这,也是中国流行音乐未来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何谓佳.探究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J].才智,2018,33:211.

[2]李佩玉.论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融合[J].黄河之声,2018,06:15.

民族元素范文篇9

关键词:阮乐;民族;音乐元素

阮兴于魏晋,盛于唐,衰于明清,此后主要作为伴奏乐器出现。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央音乐学院首开阮乐本科专业教育开始,一批接受系统阮乐教育的专业人才开始出现,在这批专业性人才与阮乐作曲家、演奏家、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阮这一古老乐器开始逐步获得新生。80年代中后期,宁勇先生研制出“宁氏系列阮”,通过对阮进行改革,将阮由单一乐器扩展为一个“阮族”,进一步丰富了阮乐的演奏形式,为阮乐拓展了新的演奏领域,使阮乐音准更加精确、音质更为细腻、音域更为宽广。

一、现代阮乐及其音乐特点

现代阮乐整体来看仍处在一个快速变动发展的阶段,由于阮乐古谱全部失传,阮乐曾一度沦为伴奏或是与其他乐器如古琴、柳琴等进行合奏或是重奏。从音色上来看,经过乐器改革后的阮及阮族,为作曲家、演奏家们创造了一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在古曲全部失传,没有古阮乐可以继承改编的情况下,作曲与演奏家们可以不用顾忌传统而根据自己对阮乐的理解进行创作。通过对阮乐中可能存在的每一个音色进行挖掘与提炼,或是将阮与其他乐器配合,在不同音色的相互比对撞击中,产生更丰富的层次,使现代阮乐形成了跨度与融合性均极强的生动音色,逐渐具备了独有的阮族音色体系。从音乐结构上来看,现代阮乐的音乐结构充分化用了西方音乐创作的技巧,重奏协奏的曲式结构注意突出交响性。结构上不再为传统阮乐改编民间音乐的单、变、对比等联体结构所。强烈的主题观念以及多声性表现观念在现代阮乐的音乐结构上展露无疑。因此现代阮乐的音乐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传统中国乐器与西方音乐创作结合之后的产物。从旋律与节奏来看,现代阮乐表现得更加多元。既有以张昕创作的《〈卧土听风〉——为中阮和达甫而作》为代表的现代性十足的作品,也有《云南回忆》、《沙漠驼铃》、《西域行》这样吸融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旋律。但整体来看,即使是《〈卧土听风〉——为中阮和达甫而作》这一将西方现代音乐贯穿性节奏保持始终的作品,也依然具有强烈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特点。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借用,使现代阮乐从旋律与节奏又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民族风味。

二、阮乐的民族音乐元素

从以上现代阮乐的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阮乐中的多民族音乐元素的大量运用,不仅突出了阮乐兼收并蓄的特点,更体现了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元素是现代阮乐代表作品中使用较多的民族元素之一。包括宁勇先生创作的阮独奏曲《丝路驼铃》、林吉良先生创作的阮族曲《西域行》,张昕创作的《〈卧土听风〉——为中阮和达甫而作》,均大量运用了维吾尔族切分节奏、回旋反复等音乐节奏。阮族丰富音色与生动的表现力,与新疆维吾尔族切分节奏如水乳交融贯穿旋律始终,一种深沉又饱含热情的生命力随着达甫的鼓点肆意张扬,使人在充满异域民族风情阮曲的迷人世界里沉醉不已。阮曲中新疆维吾尔族音乐元素的大量运用,并不仅限于具有现代主义色彩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在以新疆为题材的曲目中更为常见,如传统阮乐代表性作品《丝路驼铃》,以及阮族经典《西域行》。这两部代表性曲目,前者独奏中出现了大量的打音勾音,配合密集轮点与滚奏,使孤独行进于绵延沙漠中的驼队在沙海起伏之间,迸发出一种洞穿无人荒漠的活力,对比悬殊的滚奏与大起大伏乐曲之间构成一种独特的张力,使乐曲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而《西域行》则在运用维吾尔族音乐元素的同时,充分利用阮族不同声部的特点,强调突出了不同形制阮的音色魅力,层次感极强的音乐结构,带领人一步步走入深邃神秘的西域,使阮族的整体特色得到了充分体现。现代阮乐的代表作品中,除新疆维吾尔族音乐元素外,侗族、汉族以及其他我国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傣族、藏族、拉祜族等的音乐元素也为阮乐提供了创作养分,是现代阮乐的重要来源。比较典型的如林吉良先生创作的《草原抒怀》,其编曲的《侗歌》,中阮独奏曲《嘎达梅林》。根据古乐曲《风入松》改编的《松风寒》,根据长安古曲《玉楼月》创作的同名阮乐,均体现出阮这一古老乐器的强大生命力——它是古典传统的,也是民族音乐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现代阮乐的创作中可以看出,民族音乐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本民族音乐元素的充分滋养,现代阮乐已表现出以西方创作理念为基础,以东方民族元素核心,以现代演奏技法为根本的融合特色。

三、结语

现代阮乐中的民族元素运用,对于阮这一古老乐器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支撑民族音乐元素成为现代阮乐核心基础的,不再是传统音乐思维,而是吸纳西方音乐创作之后建构的新模式。这既是现代阮乐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交融发展的投影与折射。民族元素在现代阮乐中表达出作曲家家国个人情怀的同时,也正在为阮乐未来的发展构筑新的传统。对于阮乐而言,在这一新传统形成的过程中,还会有哪些作曲家还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值得我们期待。

[参考文献]

[1]宁勇.系列阮艺术的开拓与发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6.

[2]胡锐.浅谈阮作品的继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7,08.

民族元素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音乐元素;民族曲调;调式与和声;伴奏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外来音乐体裁,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形态以及高雅的音乐内容,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艺术歌曲在借鉴和吸收外国艺术歌曲精华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对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从由青主创作的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到萧友梅创作的《问》《南飞之雁语》以及黄自的《花非花》《玫瑰三愿》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艺术歌曲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以反帝反封建,要求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优秀歌曲。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许多优秀的作曲理论与音乐书籍被引入国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此同时,作曲家在创作中积极运用中国民族性音乐元素,从而创作出许多民族风格鲜明的艺术佳作。如由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尚德义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等。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入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富有才华的作曲家与优秀的歌曲作品,如改革开放初期,由罗忠镕创作的《涉江采芙蓉》《黄昏》,进入21世纪后由印青创作的《江山》《走进新时代》等。作曲家将多样化的作曲理论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使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和题材内容等在表现手段上更加多元化。中国艺术歌曲永恒的民族魅力与作曲家对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有着必然的联系。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使艺术歌曲与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从而创作出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二、民族性音乐元素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一)民歌曲调的运用

运用优秀的民歌曲调进行创作,成为中国艺术歌曲对民族性音乐元素运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民歌,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音乐基础。在民歌曲调的运用上,有的艺术歌曲直接采用民歌旋律,并配上钢琴伴奏创作而成;有的则是借鉴了民歌的特点。这些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使歌曲表现出一种民族情感,表达了作曲家的民族情怀。如由丁善德创作的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玛依拉》、瞿希贤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牧歌》,以及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小河淌水》。这些从民歌曲调中提取音乐素材的艺术歌曲,以鲜明的民族色彩深受人们喜爱,成为音乐会上的经典曲目,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宝贵的艺术财富。

(二)调式与和声的运用

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对于调式调性的运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中,作曲家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并将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得日趋成熟,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在许多中国艺术歌曲的调性上,无论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调性布局,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作曲家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调式体系的同时,将我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体系融入到作品中,既继承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规范,又对民族风格进行了发扬,从而赋予了中国艺术歌曲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尝试将五声调式运用其中,如青主、萧友梅、赵元任等。这些作曲家在艺术歌曲中对于调式调性的运用,为之后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范例。如由罗忠镕创作的《涉江采芙蓉》,作品中运用了五声性的序列,将西方的十二音序列写作技法与中国的民族调式进行了融合,从而使歌曲在音乐上体现出民族特征。此外,在和声的运用上,中国艺术歌曲体现了艺术与民族风格的统一。作曲家在熟练掌握西方传统和声手法的基础上,对民族化和声的运用进行了探索。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多运用四五度的叠置和弦、省略三音的空五度和弦,以及用四度音来代替三度音的和弦等,从而使歌曲体现出民族特色。

三、伴奏的运用

伴奏在艺术歌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伴奏以丰富的织体、多样化的和声,与旋律进行完美的结合,从而共同塑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至今,不仅在伴奏织体上更加多样化,而且在伴奏的形式上也有了一定的拓展,不再满足于以钢琴为主的伴奏形式,而是加入了民族伴奏乐器的运用,使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如将古筝、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运用到艺术歌曲的伴奏中,可以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艺术歌曲在伴奏上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特征,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借鉴和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精髓的同时,继承与发扬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几代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对民歌曲调、民族性调式与和声以及伴奏进行了积极的运用,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这些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使中国艺术歌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也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艺术歌曲与民族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推动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李济彤 单位:绥化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大燕.艺术歌曲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