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5:01:23

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民族体育文化;文化传承;教育创新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十分价值,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使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和创新化的发展方向。这既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重要价值的认识,而且也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体育教育方法,努力使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1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价值

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由于它本身具有较普遍的竞技、娱乐和健身功能,比如武术、气功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都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在现阶段,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积极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党的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将体育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通过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大力开展拓展教育,可以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取得更好的成效。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除了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团结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融合与创新,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某高校将武术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项目,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武术的文化体系,而且也使学生通过学习形相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且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方法

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特别是要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除了要给予高度重视之外,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一是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方面狠下功夫,使其更具有文化传承性。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之外,要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能够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就需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兴趣,有针对性的开设民族体育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运动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武术、太极、气功等民族体育项目,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对项目本身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二是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发于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比如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除了要开展专门化的民族体育项目教学,还应当将视频教学、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等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领略民族体育文化的风采,培养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浓厚兴趣;再比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开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并使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等等,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三是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必须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内容。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更多民族体育文化,在具体的体育教育过程中,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有效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进而使其更具有实效性。高校广大体育教师也要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切实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且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应当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着眼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在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等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关树标.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探究[J].戏剧之家,2017(7):239.

[2]买佳.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6.

民族体育范文篇2

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

历史性地确立了少数民族体育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针少数民族体育战略地位的确立是伴随着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进展,并总结前后民族体育发展的得失后得以确立的。1981年,国家体委与国家民委明确提出了“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定发展”的少数民族体育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着重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会议,体育方针的确立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9条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从宪法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进一步明确国家重视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的方针。2002年在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国际奥运会的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2005年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发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这一规定使中国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国家法律的保障,并能在民族自治区域内得到自主、健康的发展。2006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进一步为新时期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民运会模式是对世界民族体育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中国政府根据本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之间存在的差异,从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性地举办了4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是人类体育文化多样性发展模式的重大创举,也是符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际最有效的机制与形式。“这种国家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可逐渐推广为国际的、非奥运模式的体育赛事,以更好地推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多形式交流与多样性发展”[2]。从1953年到2007年已成功举办了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运会不仅是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更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盛会。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制度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运动向社会化发展,使之不仅成为群众体育的主要内容,开始从农村、牧区进入学校、企业和城市,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如摔跤、射箭、赛马、武术等,还列入了全国运动会的正式项目。民运会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强健了人民体魄,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主流文化的重要一步,在民族体育史上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开创了少数民族体育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体育也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就目前来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少数民族体育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全球化促使少数民族体育向着汲取自身精华和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相结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创新,在实践中呈现出多态并存的多极现代化发展格局”[3]。具体来讲,少数民族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有:原生态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如黔东南苗族赛龙舟原生态的保持;走竞技化之路,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如彝族摔跤的竞技化道路;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如湘西苗族高脚竞速的学校体育化;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体育旅游的发展,比如阿细跳月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之路;还有少数民族体育在群众健身中的常态化,如土家族摆手舞的广场化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权利少数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民族权利的尊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民族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民族区域自治前提下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坚持体育的公益性质,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创造条件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和权利需求,维护和保障公民平等参与体育和享受体育的权利,使少数民族体育在广大群众体育权益的实现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遵守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制定适合民族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民族体育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体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60多年来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既实践和体现着社会经济、政治的需求,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过程坚持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调整着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划,主动服从并服务于全局,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满足西部地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国民斗志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制定适合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战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是解决当前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实情出发,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本土的资源,逐步推进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最大限度地调动民族地区各方面的积极性,并把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同民族权利、民族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使民族体育取得了辉煌业绩。

当下少数民族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人均经济水平较低制约着民族体育的全面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尤其是人均经济水平较低制约着民族体育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从而为民族体育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民族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现状与民族地区发展要求和国家群众体育形势相比仍然滞后,还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下民族体育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等。民族地区的各级体育部门,应有专门负责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还应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机构。在民族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员。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协助政府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每年要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民族地区进行体育设施建设,要考虑当地的特殊需求,建设适应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的设施。体育部门开展的扶助西部、支持农村体育的活动,要向民族体育倾斜。要通过制定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资助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来源。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民族体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主要是传承机制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流失、失传现象弥加凸显。民族地区曾经处于社会的变革之外,与外界的联系极少。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发生着巨大变化,大量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边缘。不少在舞台表演和商业展演中的民族体育艺人基本上来自村寨,有一技之长的民族体育艺人往往因此离开故土外出打工,在发挥向外界展现民族体育积极作用的同时,无形中也使村寨当地民族体育活动频率减少,甚至无法进行民族体育活动。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尚显稚嫩,市场体系建设亟需加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我国民族体育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政策尚不完善,市场管理不够健全,效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民族体育产业在理论支持、法律保障、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还有待研究和提高。加强宣传工作,形成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舆论导向,增强在体育工作中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意识,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鼓励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交流,积极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扩大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体育范文篇3

关键词:水浒传;北宋时期;体育文化

1《水浒传》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国北宋时期从公元960年起至1127年止,共有9帝立国168年。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宋太祖赵匡胤自庚申年间(公元960年)开基即位,在位17年;传位与御弟太宗赵匡义,太宗在位22年;太宗传位与真宗赵恒;真宗又传位与仁宗赵桢;仁宗在位42年。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有诗曰[1]:纷纷五代乱世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北宋时期太平盛世,促使了民间体育活动的兴盛,在提高民族素质和竞技体育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留下了不朽篇章。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乐极悲生,历史发展也是这样。社会是一个整体,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在运动中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一旦构成它的某一部分的霉变,势必要造成连锁的反应。中国封建社会到两宋时期出现大变,专制与集权较前代更加高度发展。也正是高度权力集中更易暖孵权臣擅权、权臣当道、贪官横行的社会病,反贪官与反权势欺凌从而幻变为社会平衡的补充。特别到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01———1152年)宋江等36人的起义史实开始在民间传唱,反照了黎民的梦想与困惑。到元末明初,经施耐庵、罗贯中加工创作而成的《水浒传》,折射出了民间百姓的心态。老百姓怀着崇敬的心情由衷地歌颂英雄们的暴力行动,将自己软弱无力深深藏匿,将自己内心的破坏欲望、生存欲望竭力放大到强者身上,尽力营造强者更强的氛围,寄寓强者以济危扶贫、除暴安良的美德,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这便是《水浒》英雄们的魅力所在———弱者的强人梦想。这也是百姓们喜欢津津乐道《水浒》的原因之一。张扬个人主义、洋溢英雄主义精神构成了《水浒传》的另一主题。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张扬无论对强者还是弱者都是充满诱惑力的。这于古希腊奥运精神和现代竞技体育的产生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时,《水浒传》史诗源于北宋民间,《水浒》英雄们大多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其过人的身手和功夫,都来自于民间体育的普及与训化,很多活动项目和技能都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及延伸。鉴于此,我国北宋时期的民间体育繁盛同现代竞技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

2《水浒传》人物中的“体育明星”概览

2.1重量级拳击冠军———经略府提辖鲁达

鲁达是在《水浒传》的第三回中开始闪亮登场,此人面相那是: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貔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声音洪亮。真可谓是重量级的拳击选手。在和郑屠交锋中,一拳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起响。没等到“裁判”喊数,就挺在地上动弹不得。鲁达仅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其身手不凡。成为花和尚鲁智深后,更有上乘的表现。特别是在酸枣门外菜园中,乘着酒兴,倒拔垂杨柳,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由此来看,强壮的身体和过人的力量正是拳击选手的必备条件,特别是重量级别的拳手。

2.2武术与搏击高手———行者武松

武二郎被称之为我国古代的武林高手,将武术中的套路、散打、搏击、器械等功夫演绎得淋漓尽致。景阳冈打虎、西门庆血溅狮子楼、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威镇安平寨、大闹飞云浦等,将“中国功夫”的独到之处和精髓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玉环步、鸳鸯脚、醉拳、擒拿、搏击等功夫至今传颂不衰: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一副傲立群雄的武林高手,成为人人敬佩的体育竞技选手。

2.3武术器械运动名将———九纹龙史进

中国武术除套路外,还包含有长短兵器的运用,统称为十八般武艺。这十八般武艺有: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九纹龙史进从小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史太公为满足他性子,使了不少银子,先后请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教他,十八九岁就博采众长学得一身武艺。后又经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尽心指教,系统训练,各类兵器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十八般武艺重新学得十分精熟,小小年纪就向竞技的“全能”方面发展,前途无量。

2.4百步穿杨神箭手———小李广花荣

花知寨的少年军官生得那是: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花荣不仅马战功夫了得,而且练得一手绝活,那就是射箭能做到弹无虚发,指哪射哪。在大闹清风寨回合中,稳坐堂中,对围攻的兵将说:看我先射大门上左边门神的骨朵头!搭上箭,拽满弓,一箭正中;又取第二箭,大喊看右边门神头盔上朱樱,不偏不斜,正中樱头上。第三箭还没拔出,围困官兵已作鸟兽散。花荣神箭不仅是固定目标百发百中,而且对移动目标同样堪称一绝:小温侯吕方和赛仁贵郭盛都使方天画戟,双方马上格斗,两支画戟上的绒绦搅做一团,那里分拆得开。花荣在马上看见了,左手取弓、右手拔箭,拽满弓,朝着豹尾绒绦较亲处,飕的一箭,恰好正把绒绦射断,只见两支画戟分开做两下,二百余人齐喝声彩。初上梁山与众头领山中闲步乐情时,听得空中数行宾鸿嘹亮,借过弓箭,对众头领施逞手段,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但见:鹊画弓满月,雕翎箭迸飞星。挽手既强,离弦甚疾。影落云中,声在草内。一箭正中雁行内第三只,军士取来看时,那支箭正穿在雁头上。众人尽皆骇然,都称花荣做神臂将军。

2.5日行八百里的长跑明星———神行太保戴宗

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向希腊发动侵略战争,希腊军民依靠熟悉的地形和炽热的爱国之情与入侵者进行殊死较量。英勇的希腊军民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马拉松镇打退了波斯侵略军,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传令兵菲迪波德斯不顾战场上的疲劳,一口气跑了42km的路程,在雅典广场向国民报告胜利的消息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马拉松项目及比赛由此而产生了。我国北宋时期也出现一个长跑明星,即戴宗,都称呼做“戴院长”。他有一等的道术,但出路时,传书飞报紧急军情时,把两个甲马栓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栓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称作神行太保戴宗。有《临江仙》为证:面阔唇方神眼突,瘦长清秀人材,皂纱巾畔翠花开。黄旗书令字,红串映宣牌。健足欲追千里马,罗衫常惹尘埃,神行太保术有奇哉。程途八百里,朝去暮还来。怎见得神行法效验:仿佛浑如驾雾,依稀好似腾云。如飞两脚荡红尘,越岭登山去紧。顷刻才离乡镇,片时又过州城。金钱甲马果神通,千里如同眼近。端的是耳边风雨之声,脚不点地,日行八百余里,亦谈笑淡定,乃一神人也。

2.6飞檐走壁的跳跃高手———鼔上蚤时迁

这个时迁身轻如燕,练就一身轻功,跑得快、跳得高,虽然一地里做些飞檐走壁、跳篱骗马、偷鸡摸狗的勾当,但不愧是跳跃项目的高手,关键时刻立下功劳,在当时也是颇有名气,有诗为证:骨软身躯健,眉浓眼目鲜。形容如怪族,行走似飞仙。夜静穿墙过,更深绕屋悬。偷营高手客,鼔上蚤时迁。2.7冲波跃浪的游泳健儿———浪里白条张顺《水浒传》中描写的水上英雄不止一个,个个水中技能超群。浪里白条张顺:浑身雪练也似一身白肉,没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里行似一根白条,更兼一身好武艺。还有张顺的同胞兄长船火号张横,冲波如水怪,跃浪似飞鲸,恶水狂风都不惧,蛟龙见处魂惊。还有混江龙李俊、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等,他们生长在浔阳江浦上,从小练就行船和水上功夫,不愧为草泽英雄。

2.8翻江搅海弄船英雄组合———阮家三兄弟

在水泊梁山石碣村中,有阮家三兄弟,人称阮氏三雄,平时打渔为生,不时还在泊子里做些勾当,打渔船权为战舰,戏水弄潮犹如儿戏。一个唤作立地太岁阮小二,一个唤作短命二郎阮小五,一个唤作活阎王阮小七。那阮小二:眍兜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连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臂膊有千百斤气力,眼睛射几万道寒光。休闲村里一渔人,便是人间真太岁。那阮小七:疙瘩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浑如生铁打成,疑是顽銅铸就。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唤作活阎王。那阮小五: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面上虽有些笑容,眉间却带着杀气。能生横祸,善降非灾。拳打来,狮子心寒;脚踢处,蝮蛇丧胆。何处觅行瘟使者,只此是短命二郎。他们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尤其是水性特别好,在水里也能睁着眼睛看东西,在河里可以隐藏三天三夜,堪称“水鬼”。率领的水军多次击退高俅的军队,由此大出风头。像阮氏三兄弟的功夫,不仅是游泳高手,而且无论什么样式的船艇都能驾驭,实乃水上项目的明星组合。

2.9相扑高手———没面目焦挺

没面目焦挺原是中山府人氏,祖传三代相扑为生,功夫单传,不教外人,不收徒弟,打遍山东、河北无敌手。黑旋风李逵应该说是一条硬汉了,但在《水浒传》第六十七回中,被焦挺收拾得服服帖帖。当时,被焦挺手起一拳,打个搭墩,李逵大怒,正待跳将起来,又被焦挺肋罗里只一脚,又摔了一交,爬起来就想跑……。这可使黑旋风李逵真真切切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2.10体而优则仕的足球明星———高俅

“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体育游戏活动。这项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唐宋,成为当时宫廷和民间之中的高雅活动。可见,蹴鞠被称之谓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蹴鞠分为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活动形式,白打即玩踢的是花样,球不能下地,表演性极强,高俅正是白打的高手。高俅原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相扑玩耍,最是踢得好脚起毬。也是高俅合当发迹,被哲宗皇帝御弟端王赏识,高俅踢毬的鸳鸯拐以及气毬一似鰾胶粘在身上的技巧赢得众人所喝彩,端王就将其留在身边陪玩、陪练。未及两个月,哲宗皇帝晏驾,无有太子,册立端王为太子,立帝号曰徽宗。高俅也随之一步步走上仕途,升迁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府高官。高俅开辟了我国古代“体而优则仕”的先河。2.11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孙二娘、扈三娘、顾大嫂等古代奥运会,也就是在古希腊举办的奥运会,是禁止女性参加的,甚至都不能让女性进场观看比赛。公元前396年第96届奥运会上,一位斯巴达公主女扮男装参加了战车比赛,还获得了冠军。当发现冠军是女性时,现场一片惊愕,好在当时的古希腊文明处于民主时期,人们宽恕了勇敢的公主。直到1900年第二届现代奥运会时才允许妇女参加体育项目的比赛,当时仅有11人。我国北宋时期就涌现出一些女性武林高手,同男子一样同场竞技。如母夜叉孙二娘:辘轴般蠢坌腰肢,棒锤似粗莽手脚。金钏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好似一名举重、摔跤女选手。如一丈青扈三娘:蝉鬓金钗双压,风鞋宝镫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好似一员骑艺和马战高手。再如母大虫顾大嫂: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个时兴钏镯。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锥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针线,弄棒持枪当女工。真似一款女子柔道高手。还有《水浒传》第九十八回中,昭德城十六岁平南先锋将郡主琼英:金钗插凤,掩映乌云。铠甲披银,光欺瑞雪。踏宝镫鞋燆尖红,提画戟手舒嫩玉。柳腰端跨,迭胜带紫色飘摇;玉体轻盈,挑绣袍红霞笼罩。脸堆三月挑花,眉扫初春柳叶。锦袋暗藏打将石,年方二八女将军。不仅马战功夫了得,还练得一手飞石。戟刺矮脚虎王英、飞石打中一丈青扈三娘和小尉迟孙新;豹子头林冲与之交手时,虽然躲过第一枚石子,却被第二个石子似流星掣电,打在脸上,鲜血迸流;还两次击中黑旋风李逵、一石击倒两头蛇谢珍等,真乃女中豪杰。如果参加现代五项的竞技,在女子中绝对无敌手。如此等等,《水浒传》中运动高手和体育明星层出不穷,个个都身怀绝技,堪称“星光灿烂”。可见北宋时期的竞技体育水平之高超,如果当时能走出国门,则为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不朽贡献。

3《水浒传》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3.1太平盛世能促进民间体育的繁荣

北宋时期的太平盛世,特别是北宋前100余年,即宋太祖赵匡胤至宋仁宗赵桢立帝期间,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先进的政治制度,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政通人和的人文环境,为社会的文化活动、民间体育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石,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和竞技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养生强身、习武健体、游戏娱乐、棋琴书画等逐渐深入到官府及民间之中。《水浒传》虽然描写的是北宋末期,宋徽宗赵佶宣和年代(1100—1125年)反贪官与反权势欺凌的历史,众多英雄的出现,众多体育高手的出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均是在民间体育普及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纵观古希腊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史,无一不是在经济发展良好、生活富庶、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前提下才会出现鼎盛时期。因此,物质生活富足后,其文化精神生活追求是必然趋势。不管是民间体育(或称之谓群众体育)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等都离不开这个前提。而且北宋时期的社会开放,也使妇女摈弃封建礼教的束缚,可以广泛地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涌现出一批女文人、艺术家、女英雄、女将领等,可见东方的古代文明先进于古代的西方文明。就像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的表述:当西方人的心灵尚在神学的迷雾中蹒跚之际,中国人却以开放的思想和不断的努力拥抱世界。北宋时期宫廷中踢玩蹴鞠的社会组织名为“齐云社”,又称“天下圆”,不分身份髙贱,只要有技能,任何人都可以在此表现,类似于现在“足球俱乐部”。高俅作为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正是偶然机会在此凭借踢得好气毬,被领导赏识才会青云直上。另外,还有比较普及的乐舞、围棋、马球、射艺、投壶、骑术、摔跤等体育活动开展,都富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技艺水平[2]。

3.2体育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

我们认识到体育运动的起源是,在远古时期,人类通过走、跑、跳、投掷等手段,获得生活生存资料,为将这些技能弘扬与传承下去,就会不间断地开展类似的活动和训练。不管是古希腊的竞技比赛,还是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设置,都产生于人类对社会生活、生存技能提高完善的向往。我国古代民间体育活动和冷兵器时代的“武林风”同样是这样。北宋时期除了民间体育活动外,在军队、官府、地方武装等行业中,更能充分体现出来。像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林冲,金枪教头徐宁,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大刀关胜,玉麒麟卢俊义,病关索杨雄,双枪将董平,武都头武松,鲁提辖鲁智深,青面兽杨志,美髯公朱仝等,都是在军队、官府或地方武装中担任职务,不仅自己是武林高手,也在社会活动的实践中去培养、训练大批能征善战的官兵。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由于战争、保卫疆土和看家护院的需要,在军队和地方武装中,练兵习武成为常态,也涌现出大批具有高素质、强技能的体育运动高手。同时,由于古代军队、地方武装的将领、头领也是要通过真刀实枪的比武、竞技而选拔出来的,没有真功夫、没有出类拔萃的绝活,也就不可能脱颖而出,也不会得到众人的拥戴。这种选拔机制促进了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也大大鼓舞与倡导了民间体育活动、体育项目的蓬勃开展。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所举行的竞技项目,很多都是为了提高军队官兵作战技能而设置或创造的,其宗旨和作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3.3古代的武林哲学与体育精神的融合

经施耐庵、罗贯中加工创作的《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108人,个个被描述得栩栩如生,另有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数百人。不管是对人的相貌、个性、穿戴、功夫、兵器、格斗乃至心理活动、故事情节等,在一百二十个回合中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不愧被称为传世的历史文化经典。在对众多英雄好汉的阐述过程中,其表现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像武松、林冲、花荣、柴进等英雄不仅功夫了得,而且其人品、修养、为人处世等,不仅是武林界的明星,更是做人的楷模,成为除暴安良、弘扬正义的典范,深受世人的敬仰与拥戴;而像李逵、鲁智深等英雄则被罩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汉,其个人英雄主义得到充分张扬,从他们身上可以帮助老百姓出口恶气,虽然他们身上充满恶习,但仍被后人津津乐道;而像鼔上蚤时迁、母夜叉孙二娘、阮氏兄弟等人物,虽然也有独到的功夫和技能,但仅凭匹夫之勇、投机钻营或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取胜,只能称谓是打家劫舍的高手,并不被人们崇拜和欣赏,只可作为笑谈;像高太尉高俅虽然也是体育高手,但其所做所为被人唾骂,被傍作“小人”、“奸臣”的代表。古代的武林哲学与现代竞技体育倡导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是一脉相承。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的展现不仅仅是运动技能和运动技巧,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人格魅力和团队精神,换句话说,只有匹夫之勇而无情商、智商、健全的人格做基础,技术技能再好也是不能长久的,也不会得到世人的追崇。真、善、美以及更快、更高、更强是人类的大同和不懈追求,因而也是现代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

3.4从个人英雄彰显步入民族体育文化传播

人们在接受《水浒传》为题材的书籍和为之制作的文艺作品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某种信息符号的影响,以至于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进而促成和转化为对中华武术乃至竞技体育的热爱以及一种投身其中进行演练的冲动,这是第四传媒带给体育发展的新机遇,更是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必要手段。我们可称之为民族体育运动传播影响下带给人类的“精神食粮”,这是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的。《水浒传》取之于现实的民族体育信息又反过来推动现实的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具备民族传统文化根基和营养来源。华夏民族五千年的风霜历程告诉我们,打不破、亡不掉的实质就是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样,中国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从零的突破到迈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正体现出我国的国力逐渐强盛和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一部《水浒传》带给我们的启示收益颇丰,我们不仅从中可以获悉到体育文化传播的巨大魅力,而且又能产生受众深远的巨大作用。反观从“个人英雄”步入“文化传播”的中国功夫,就是要努力铸就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品牌与精神气节的体育文化体系,进而构建和促动多元共生、和合不同、民族精神弘扬、多方位对话、全球化发展的中华体育格局。

作者:张山佳 单位:许昌学院

参考文献

民族体育范文篇4

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包括课内活动)学生全面发展可望达到的程度[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滋生于民间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不断演化。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总局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标准化、课程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必须符合普通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体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有的目标体系。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能形成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并能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1.2课程目标的任务与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是表达情感和意愿的一种媒介,有陶冶练习者自身和娱悦他人的双重社会功能[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公共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精神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式,对学生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娱乐身心、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3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内容方面种类丰富、特点各异。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并能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体现一定地方特色,主要以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核心,开设以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的内容,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目前,学校开设有武术、散打、健身秧歌、太极柔力球、毽球、空竹等项目。

2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模式

2.1教学组织形式

高等院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一般比较单一,学校应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安排。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公共体育课在组织形式是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实施三自主选择上课的形式,根据学生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自主选择课堂教学目标与学习方法。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体现了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了不同项目爱好的学生。在教学组织方面形成主动让学生去实践与学习的习惯,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在组织形式方面大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是以俱乐部(选项课)及社团模式进行开展,很受学生的欢迎。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西方流行项目的校园比赛,也可以与地方院校进行比赛交流。

2.2教学模式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如项目的技术方面、学生接受技术的能力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互帮互助,使学生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教学模式方面应实施“组合型”教学与“学习型”教学模式相结合,适当应用现代教法,如:音像、光盘、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方式方面,以多种方式实施教学,通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技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能力。学生可借助网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更深的了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见图1)。图1组合型教学模式与学习型教学模式“组合型”教学与“学习型”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选择上课学生的技能水平及身体的协调性和掌握动作的快慢程度进行分组。教师把学生分为4-6人一小组,小组成员在整学期的授课过程中保持不变,各小组成员都分配适合的角色,使同学与同学间能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相互讨论,为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一般角色分为:组织者、纠错者、裁判员、负责者。一般情况下,组织者负责带领小组成员复习上节课内容,练习新教内容;纠错者负责在复习和练习过程中纠正小组成员的错误动作,提示小组成员在练习中的身体姿态。在教师检查的过程中只要发现个别成员有动作错误,那么该小组不给予奖励分值。期中时,各小组的裁判员负责给其它小组的练习情况进行裁判,发现裁判员有不公平行为时,该小组不能给予奖励分值。负责者组织各小组人员进行积极练习,如有不认真练习人员要及时指出。如果组内成员出现动作问题时应该主动向其他小组的学生请教或请老师进行指导。采取自选角色,每四周变动一次,必要情况下教师给予调整。教师每一周对各小组进行一次轮回检查,每次教师对各小组观察到的问题,通过诱导方法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小组再完成练习后,小组成员对所学的动作组合套路进行改编与创新,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提高练习兴趣。评价与信息反馈在动作套路结束前,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表演或比赛,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和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本文来自于《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湖北体育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2.3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的考核评价

评价学生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课)的成绩一般采用随堂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综合成绩的方法。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和激励,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锻炼及获得进步。因此评价结果应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并兼顾形成性、总结性。只要依靠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考核评价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锻炼水平,反映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3小结

民族体育范文篇5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舞蹈;美学

1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特征

1.1民族传统体育的韵律美。韵律美包含了动作和音乐两种韵律美的形式。动作美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比如芦笙刀这一项目中所具有的迅速、协调的动作,完整、轻柔洒脱的脚上动作;再比如蒙古族的摔跤表现出的力量、肌肉,粗犷的肢体动作;这些都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动作美的很好诠释,民族传统体育的动作美因为完美的肢体动作以及优美的音乐旋律的和谐统一被很好的诠释出来。1.2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美则包含了内在美和外在美两种,分别是人体美和服饰美。民族传统体育的各种动作都完美展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体美,表现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多个身体素质方面的能力。民族传统体育的服饰美主要表现在民族服饰的色彩搭配、线条设计等等。比如许多民族服饰的色彩搭配以及线条设计都被现代服饰所引用,成为现代服饰的设计元素之一。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服饰美不仅成为我国服饰的一大特色,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及艺术魅力。1.3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因为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它的社会美特别集中体现在人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很多都在其特有的重大节日例如在婚礼上进行表演,还有许多具有仪式性日子中进行演出,例如丧葬等等。

2西方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

2.1体育舞蹈的人体美。在体育舞蹈中,身体美也可以称之为形体美,这是体育舞蹈展现其美学特征的基础,通过体育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而进行展现,对体育舞蹈的形体美,我们可以在体育舞蹈的比赛或者表演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在表演或者比赛过程中,表演者或者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来展现出其音乐背景下的情绪以及情感表达,以此来吸引评委老师的目光,从而获得高分。2.2体育舞蹈的运动美。在体育舞蹈运动过程中,其动作造型美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动态美、静态美以及动静相结合的美等等。表演者或者运动员肢体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与音乐协调一致,才能再舞台上向观众展示出来的是准确、标准、优美的技术动作,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受众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2.3体育舞蹈的精神美。体育舞蹈精神美是指人性的道德美、意志情感美和情感美,即体贴、爱护合作等基本的道德;思考、追求、观察等高度的理性;开朗、创造和纯正等丰富的情感;努力、积极和忍耐等坚强的意志品质等。体育舞蹈的精神美主要表现为选手的气质美,在体育舞蹈表演过程中,气质对体育舞蹈表演者的要求很高,因此,优秀的体育舞蹈表演者必须要通过很高强度的训练才能走上舞台,对其意志力的要求也很高。

3两者美学对比分析

3.1美的主体“人”相同。细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每一个项目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许多传统体育项目追根溯源都是对美的主体——人的赞美,如果缺少了人,也就没有了美的创造者,即使有趣也不能称为美。在西方体育舞蹈中,美的展示也离不开人,都是人的不同肢体动作、不同舞蹈形式以及不同节奏韵律的展示。3.2美的表现形式相同。无论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还是西方体育舞蹈,其表现形式从艺术的存在方式上来说都具有时间艺术的特征,甚至可以说是时空综合的艺术。舞剑通过外在形式传达出内在情感。而西方体育舞蹈则是通过一定的舞蹈动作,表情达意由此可见,无论是民族传统体育还是西方体育舞蹈,其美的表达都是通过主体的动作来展示蕴含其中的精神寓意。3.3二者美学产生的环境不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美学与西方体育舞蹈美学之间存在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重要的就是两者产生的环境不同,此处的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范围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传统体育虽融合,仍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而西方体育舞蹈在本地产生之后,虽也有自己本地的特色,在历经殖民地统治和西方广泛的人文交流,去粗存精,成为世界性的舞蹈之后,其标准逐渐统一。3.4二者功能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更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源于民族传统,促进民族团结,而西方体育舞蹈更加具有观赏性和竞技性在其中,因此二者鉴赏的美学功能也不尽相同,后者偏向欣赏的功能,前者在此基础上多了指导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祖国,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美学价值与广场文化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28.

[2]陈素娥.广场文化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形态[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110-112.

[3]谭润芳.中西方体育美学差异研究现状综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44.

民族体育范文篇6

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它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似性

本文的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粤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云浮、肇庆五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其它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许多相似性和独特性,因而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一般特征和独有特征。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一般特征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在粤西这片土地里长期生活我国多个民族,因而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一般特征首先体现了民族性。生存在粤西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是统一在整个中华民族之中,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是构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元素之一,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一样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最明显的是中华民族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在大众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换雨、消灾除魔,是吉祥之物,中国历代皇帝都喜欢自诩为“真龙天子”,龙舞在粤西很多,湛江的人龙舞、草龙舞、簕古龙舞,茂名的人龙舞、香火龙,肇庆的龙鱼舞、鱼龙舞等等。粤西地区每逢节日、喜庆之时都有舞龙活动,以增加节日快乐氛围。通过龙舞等民族传统体育同时也体现了粤西人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形神合一、追求内外合一、身心全面发展、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因有了粤西的民族传统体育这种特有的文化世代影响了该民族中的每位成员,而该民族中的每位成员都有这种共同民族性使其紧紧聚在一起。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的地理环境里和同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由于各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粤西五市中的三市湛江、茂名、阳江临海,云浮和肇庆虽不临海但也河流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成这粤西民众赖以生存的基础,因而粤西地区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以水上运动见长,如各种龙舟赛、游泳、跳水、垂钓等。同时粤西的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既临大海,又有幽深的峽谷;既有四面环山的盆地,又有细长的河流。因而产生了各种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如:湛江的人龙舞、网龙舞、爬刀山等,云浮的禾楼舞、双龙舞、飘色、抢花炮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交融性。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它是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开放的系统。因而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相似的文化模式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更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共同交流、相互交融,最终达成共识,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之后经过民族间或各民族之间交流进而接受和改造,渐渐发展起来。据考察粤西5市每年农历5月初五都有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比赛,近年龙舟赛越办越大,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湛江市政府举行“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湛江的龙舟赛吸引众多国内外人员参与,同时对湛江也是很好的宣传,利用龙舟赛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做文章已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了,通过龙舟赛,其比赛规则、船只等已和国际接轨,但又保留其传统是在海上举行,这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融合与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项目。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性。民族传统体育虽然数量较多、各有差异,但其非常接近生活。民族传统体育有的项目是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有的项目是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有的项目是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因而民族传统体育是随时随地可以开展,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可以达到健身的价值,增强了体质。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蕴含竞技性、娱乐性、艺术性,可丰富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使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民族传统体育能培养人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本民族的情操,激发参与者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这些都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性分不开。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独有特征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海洋文化特征。粤西五市的其中三座城市是沿海城市,因而三市沿海渔民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耕海为生”的日子,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形成了自身固有海洋特性。粤西三座沿海城市的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有龙舟赛和“鱼”、“龙”方面的舞蹈。龙舟赛主要有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阳江端午逆水龙舟、茂名化州合江龙舟,其中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的地点就在海上。“鱼”、“龙”方面的舞蹈拥有较多的有:茂名鳌鱼舞、茂名电白人龙舞、茂名香火龙、湛江调顺草龙舞、湛江东海人龙舞、雷州沈塘人龙舞、湛江赤坎簕古龙、湛江赤坎的网龙、湛江吴川公母龙等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海洋性首先体现是大气,有海一样的胸怀、度量如海。海纳百川,有聚集财富,融汇英才之义,又有团结统一之意。其次是灵气,柔情似水,与时俱进勇于学习他人之长,敢于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才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发展。第三是霸气,指做事刚烈直爽。这都是粤西民族的海洋文化的表现。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农耕文化特征。粤西地区的地形主要由低山、丘陵和台地组成,整体地势大致呈北高南低。特殊的环境地形形成了本区独特的热带气候特征。是我国三大热带区域之一,全年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22.7~23.3℃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28.2~28.9℃,由于夏季受海洋气候调节极端最高气温不致太高,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15.0~16.4℃。同时光照资源也相当丰富,全区年平均太阳辐射为456.3~521.0kJ/cm,年日照时数为1825~2161h。从粤西地区的地形、热量资源、光照资源可以看出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粤西地区的经济作物是以农耕为主,粮食主要是以水稻为主,水稻一年两造,在湛江的徐间地区水稻一年达到三造。粤西的以农耕为主文化自然也会产生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如茂名的春牛舞、跳禾舞、跳花棚,云浮的春牛舞、禾楼舞、禾谷醮,肇庆的春牛舞、蝴蝶舞等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舞蹈文化特征。粤西地区的民族是能歌善舞民族,笔者统计了粤西地区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部级、省级和市级)属于民族传统体育有项目有54项,在其中的54项中就有41项是属于舞蹈类的,占76%。可想而知粤西地区的舞蹈类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所占比重非常大的,因而舞蹈文化特征是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主要特征。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舞蹈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龙舞、狮舞为代表,其中龙舞有茂名的人龙舞、香火龙、云浮的双龙舞,肇庆的龙鱼舞,湛江的草龙舞、人龙舞、网龙飞舞、公母龙舞、火龙舞、高跷龙、簕古龙等,狮舞有茂名的高脚狮,肇庆的壮狮舞、舞山狮,湛江的遂溪醒狮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龙狮舞是代表粤西民众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第二类是以祈求和庆祝丰收的舞蹈,主要有茂名的春牛舞、跳禾舞、跳花棚,云浮的春牛舞、禾楼舞、禾谷醮、肇庆的春牛舞、蝴蝶舞等等;第三类是追求理想爱情的舞蹈,主要有茂名的跳禾楼、肇庆的麒麟白马舞、湛江的公母龙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灵巧文化特征。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十分有趣、内容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这些民族传统体育常常和当地的民间民俗活动结合一起,小巧灵活,同时富有浓厚的劳动生活气息。粤西五市每逢重大节日都有舞狮表演,其中湛江的遂溪醒狮表演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以“险、难、惊、新”为特点,被誉为中华一绝,其中高桩狮则在传统套路上,加以发挥提升,在制作一条长达十多米、高近3m的高低错落的桩柱上表演,更显惊险高难,桩阵的高低装置,是根据套路、动作、编排、舞狮者的体能、功底技巧而设计[1]。又如湛江的“爬刀梯”村民们表演时赤足徒手在18m高的刀梯上上下下,以示胆艺高超,表现更多的灵巧性。粤西地区类似的民族传统体育还有湛江人龙舞、射驽、陀螺、板鞋竞速等等。

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法规保护目前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民众的观念正在经受着市场经济浪潮涤荡,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具有唯一性、脆弱性、易被破坏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在这关键时期,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拉开了制定挖掘、整理、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规章制度的序幕。2006年2月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同时《通知》总体目标分两个基本阶段,一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较保护,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五月二十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审议通过,并将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行[3]。2011年10月1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国内第一部地方性配套法规[4]。这些法律实施将推动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事业迈上新台阶。目前我国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属于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有:湛江东海人龙舞、湛江遂溪醒狮、湛江吴川飘色、湛江麻章傩舞、湛江廉江舞鹰雄、阳江放风筝、茂名化州跳花棚7项(见表2)。同时广东也公布了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属于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有28项(表3)。多种形式的教育保护现状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校教育保护、社区(村落)教育保护、风俗教育保护。这些方面学校教育保护最为重要,学校教育保护主要由高校教育保护和中、小学教育保护。粤西高校中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多的,有:狮舞、舞龙、龙舟、武术、毽球、风筝、秋千、拨河、珍珠球、蹴球、射驽、陀螺、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养生功等。从表4中可以看出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安全因素还是放在首位。从保护学生角度出发,危险性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还是较难进入高校的,但高校的学生几乎都是成年人,对危险有较好的防护能力,所以其要求不象中、小学校,如:龙舟、射驽、高脚竞速等带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只要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完全可以开展。第二,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比赛规则没有严格的要求。由于高校场地厂,有较充足的教学经费,因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选择场地、器材不是其主要考虑因素,同时高校学生对规则要求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有很好的理解,因而规则因素不成问题。第三,高校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和比赛的主要场所。如:广东省四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中代表湛江市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几乎都是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广东海洋大学是长期担任湛江市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任务,其训练场所也在广东海洋大学。现在多不胜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场所是设置在高校的。第四,越来越多的国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进入我国高校。在粤西高校开展的体育项目中已有部分是国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印度的瑜珈、韩国的台拳道、日本的空手道等。在粤西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跳绳、秋千、拨河、舞狮、武术、毽球、风筝、爬竿、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从表4中可以看出粤西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如:跳绳、毽球、武术、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这些安全性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秋千、爬竿、风筝等在20世纪80-90年代粤西中小学校都比较普及,由于这些项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现只有在边远的农村学校才看到这些项目。第二,中小学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场地少、器材简单。由于中小学校的校园普遍在市区,占地面积都较小,这也决定了选择民族传统体育是需要场地少,同时中小学生年龄都较小,这也决定了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所需的器材简单轻便。第三,进入中小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规则都较简单易懂,易于开展。如: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这都利于学生掌握。第四,有些学校把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的传统项目,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如湛江市第十六小学就把武术作为学校的传统项目,常代表湛江市参加武术比赛,也打响了学校的声誉。又如:湛江遂溪文化艺术学校是一所专门以龙狮、武术等民间艺术培训的学校,这所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龙狮、武术人才。粤西民众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主要是在社区,有些偏远的地区是在村落。每当空闲时在这些地方都会自发聚集了大量民众进行身体锻炼,而民族传统体育是这些民众不可缺少的锻炼方式。因而在民众进行锻炼的社区(村落)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起到事半功倍的较果。粤西包括5市,地域较广,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材,而且当地风俗较多,因而可利用这样特点进行教授。如粤西地区有一项风俗传统就是年例,年例在粤西数百年来盛行不衰,素有“年例大过春节”之说,是当地民间敬神、祭祖、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在年例中比较重要的节日是举行当地的各项民族传统体育,而且粤西地区每条村子的年例时间不一样,因而在粤西地区每年四季都年例活动,热闹非凡。通过粤西年例这一风俗的教育,使粤西地区很多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互动协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村落)的互动,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育都应参与进来,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促使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赛事、旅游形式的保护粤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赛事较多,如:龙舟赛、武术赛、醒狮赛、民族运动会等等。粤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主要如表5。每年农历5月初5粤西地区各县市都组织龙舟赛事,有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茂名化州的合江龙舟赛、阳江的端午逆水龙舟赛、肇庆的金利龙舟赛等。其中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已打响了品牌,每年都有来自世界的各国龙舟精英队参与这项赛事,这项赛也打破我国龙舟的传统,赛场是设在海上,非常俱有湛江特色。现在粤西五市都在加大对本市的旅游宣传,因而民族传统体育也成为旅游项目不可缺少的名片了,粤西地区列入当地旅游项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有如表6。例如作为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遂溪醒狮就已经走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首先是组织各类醒狮表演活动,大力挖掘醒狮文化,发展醒狮旅游业、结合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和特色海鲜美食。第二筹办醒狮旅游文化节,致力打造遂溪特色的旅游品牌,形成醒狮品牌效应,把“文化品牌”转化为“经济品牌”,使“遂溪醒狮”文化品牌成为遂溪经济腾飞的发动机,从而推进遂溪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走完全的市场化道路,而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据不完全统计:遂溪文车醒狮团每年表演200多场,收人达40多万元。遂溪许屋醒狮团与上海文化艺术创星有限公司签订为期10年在国内外进行商业性演出的合同,每年演出80多场,收人达30多万元。遂溪石盘醒狮团每年演出70多场,收人达50多万元。遂溪梅坡岭醒狮团每年演出80多场,收人近40万。全县醒狮团每年演出900多场,收人达300多万元[6]。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去,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现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世界民族体育文化的瑰宝,传承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粤西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意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各民族团结。粤西地区是我国国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粤西地区各民族团结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粤西地区各民族历史悠久,都是在中华的大地上曾生活着许许多多分散的民族,他们之间经过不断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伴随分裂与消亡。现在共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具有一种凝聚力,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荣辱与共、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欧洲的历史向来就是不断分裂、不断组合,造成小国林立的局面,有的地区民族问题还很严重。而中国地大物广,拥有那么多民族,不仅没有分崩离析,反倒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具有凝聚力,虽经过多次战乱,却保持了统一局面,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粤西民众都具有包容和谐的民族精神,在这种包容和谐的文化思想主导下,在粤西地区历朝历代一般都容许不同类型、不同派别、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儒、道、佛三家并存、相互结合、相互融合,近来中国文化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也是采取包容和吸引的态度。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拥有漫长的陆地国境线,很容易受到外来侵犯,而大多数情况下,战争是外族挑起的。视战争为罪恶,主张“兵者凶器,将者死官,故不得已而用之”。同时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汉起,就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到了唐朝,许多外国人还在唐朝担任高官。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同舟共济、相互促进已成中华民族的共识。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有:(1)家族血缘性传承。指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家族血缘性传承,由上辈传给下辈,传承在家族血缘内部进行。(2)收徒拜师性传承。通过拜师入门才能由师辈传给徒辈,在封建社会的中国这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重要方式。(3)地域民族性传承。指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在一定地域内部传承,不同的地域在一些民俗节日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和风俗是有区别的,这种传承也有拜师学艺传承,但大多是在休闲娱乐中进行传承的。(4)学校社区性传承。指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在学校或社区,由专人进行传承,这是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传承方式。(5)比赛任务性传承。由于要参加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而有比赛任务,对相关运动员进行传承,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竞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表10是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方式总表,从表10可以看出:首先是地域民族性传承的项目是最多的,这说明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且同样名称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的地区其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也有所区别。如龙舞和狮舞在粤西每市都有,每市的“龙舞”和“狮舞”是有所区别的,有“人龙”、“香火龙”、“公母龙”、“草龙”、“高脚狮”、“醒狮”等等。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家族血缘性传承和收徒拜师性传承项目越来越少,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还是以家族血缘性传承和收徒拜师性传承必然是行不通的,必需面向大众,面向社会才是发展的大方向。第三,学校社区性传承的项目是人们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这说明学校社区性传承是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传承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第四,比赛任务性传承的项目主是具有竞技性的项目。理论性研究不够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性研究还不够。主要体现在:首先,当前研究大部分限于仅从单纯的体育视角或兼顾其民族特性进行论证,而不能全面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提炼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同时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其次,我们研究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时缺少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神。民族传统体育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多少带有封建社会的迷信色彩,因而我们研究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应用性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着重研究其竞技性,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中娱乐和表演的成分,是以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是其它形式的比赛为重点的,越来越脱离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第四,部分资料的获取多为文献的相互转载,缺乏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第五,目前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个案的研究较为缺乏。保护与传承化环境恶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现代传媒武装下的商业文化无孔不入,特别是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农村的年轻人进入城镇成为打工族,仍留守着传统的老一辈被渐被边缘化,随着老人的逐步离去,使青年一代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机会越来越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众的娱乐方式也随之增多,很多民众不再愿意从事枯燥又没前途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由于受经济的影响,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设施因经费紧张、欠账太多而使其投入严重不足或破旧不堪无力维修而闲置,或者被挪作他用。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短缺状况,原因是“由于制度外获取资源的空间大为缩小,基层政府财力普遍不足,导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的进一步下降”[7]。为了经济建设,很多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站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场所甚至给经济让路而被拆除,一些过去长见的家族宗祠、戏台、寺庙也渐渐消失。粤西地区居住环境的文化特色也渐渐消失,粤西地区城镇的砖木结构四合园不断被高楼大厦取代。农村的毛草房也被楼房取代,这种四合园和毛草房最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冬暖夏时凉。特别是毛草房是一种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其环境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的优点。这种四合园和毛草房是被认为是一种贫穷和落后的象征,面临着被遗弃和被取代。最要命的是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当地民众的审美观也开始改变,认为我们传统的东西已失去文化价值,而不愿意从事祖宗留下的民族传统体育,这非常可鄙的。当地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谈化在今天的经济社会里,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都存在农村,其中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只有极少部分。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经济收入,因而民众都不愿意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算掌握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年轻一代为了生活都进城镇打工。在本人研究的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中只有湛江遂溪的文车醒狮队的队员才能长年有工资的,这归功于文车醒狮队名声在外,当地政府支持,且长年有表演的收入。在文化角度看,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多方面已经和正在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挤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之增多,很多村民不再愿意从事枯燥又没前途的民族传统体育,渐渐当地年青人对传统文化已失去兴趣。因而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谈化,给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空前的危机。传承人濒危后继乏人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是依靠口传、身传和心传来传承,有些没有几年的基本功是没法完成的。但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人年龄都较大,目前粤西地区有三位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表8,可以看出粤西地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人年龄都较大,而且这些项目后继乏人问题非常突出。这些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据统计,在已公布的1488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平均年龄64岁,最大年龄100岁,最小年龄28岁,45岁以下的传承人不到10%,近1/3的传承人是70岁以上的老人[8]。

民族体育范文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体育旅游品牌建设

云南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结构,形成了遍布全省的高原湖泊、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石林溶洞、热带雨林等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品位极高的自然景观。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礼仪、饮食习惯、宗教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等又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云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又神秘、神奇。为此,多年来云南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使旅游业迅速崛起,云南不仅成为了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云南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传统的观光旅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以参与、体验为特征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是以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为背景,以民族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挖掘各种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成相关产品,引起人们的消费兴趣与需求,进而参与民族体育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不仅让旅游者在旅游中通过从事各种身体锻炼、休闲娱乐、体育康复以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在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的实现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将成为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品牌建设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是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目前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如何抢占市场先机,获取竞争优势,赢得持续发展,是呈献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民族众多是云南的一大特色,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多达300多项,例如过溜索、登天梯、爬刀竿、射箭等民族民间活动独具特色[9]。其次,云南的水利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有着金沙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而且有“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还有奔流湍急的“长江第一弯”和“汹涌奔腾、景观险奇”的虎跳峡,这些都是无与伦比的漂流资源。而洱海、抚仙湖等水域则是设置游泳场或开展水上冲浪、潜水、划艇、龙舟、垂钓、帆船等体育娱乐项目的重要区域;同时,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但是从当前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努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况;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特别是对民族体育资源、探险资源、体育竞赛与训练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使其特色优势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品牌意识淡漠,对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品牌宣传与促销力度不够,缺乏有影响、高品位的体育旅游精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经营活动起点低、规模小,体育旅游活动的整体配套性差,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市场运作不科学等等,从而使得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云南体育旅游的长期、科学有效发展。

一般来说,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和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国家和地区是否拥有和拥有名牌的多少,标志着其经济扩张力和竞争力的强弱。对旅游业来说,现代旅游业的竞争是精品和品牌的竞争。打造强势品牌,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机遇所在,既是竞争必须,也是生存必要。品牌是实力、地位、信用的体现。是打开市场,赢得竞争,获取利润的重要保证。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谁能真正树立起旅游品牌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去营造、经营和管理品牌,谁就能够抢得旅游发展的先机,占据旅游发展的制高点。面对当前旅游市场竞争剧烈的客观现实,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只有通过实现对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以品牌吸引游客,以品牌的打造来带动市场,才能做到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创新和升级,提高云南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才能有效地延长云南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加大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增殖空间。总之,必须大力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品牌建设,塑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强势品牌,为实现云南体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品牌定位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品牌所表明的应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品牌不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渗透着某种情感,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进行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创造鲜明的品牌个性和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最终赢得市场。但是,如果在品牌定位中忽视市场调研,脱离云南实际,这样的品牌定位必然是盲目的,它不仅经不起的市场考验,而且会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致命伤。所以要从立足地方、体现本地区的特色方面进行定位。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云南独有的自然优势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独特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创造性地开发云南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二)旅游品牌营销手段要力求多样化。大打价格战是传统旅游市场常见的营销手段。由于无止境的价格竞争,导致旅游行业利润越来越低,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最终必然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中,要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通过广告宣传、公共关系、人员推广和业务促销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实现云南体育旅游的整合营销,塑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有效提高云南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注重品牌创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通过对体育运动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进行调研,确立并打造有影响、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主题与形象。通过新颖、独特的创意思路,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项目及实施手段来演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风格,表达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品牌主张,让消费者感受到浓郁的地方风味及奇特的民族风情,满足消费者在体育旅游活动中求知、求健、求美、求动、追求回归自然、参与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需要。

(四)要挖掘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文化内涵。品牌文化是指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它是品牌的灵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着某种传统;二是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在现代旅游市场中,由于激烈的竞争,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快。不同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有效延长品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关键所在。文化支撑着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着其代表的独特文化魅力。云南自然气候独特,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奇特、内容典型、参与性强,成为云南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所以,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从云南体育史、云南少数民族发展史等方面,研究整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在云南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诉求中,突出云南民族文化特点,以提高云南体育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

(五)向消费者推荐和宣传云南体育旅游品牌。塑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形象,涉及到云南体育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整合,所以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和途径,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加强其宣传力度,传播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形象、一致的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有效沟通,从而建立以品牌为核心的旅游旅游者系统,树立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名牌的整体形象。只有经过广泛宣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才能被社会和公众广泛接受。通过宣传不仅要使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得到增强,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而且在全方位地宣传云南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等内容的基础上,展示独特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形象。同时,通过宣传、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并借助参与产生互动,让消费者真正成为品牌的主人,建立品牌忠诚。

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已经从产品营销时代进入品牌营销时代,中国旅游市场也开始步入品牌消费的理性时代,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只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好地发展。为此,要从实际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品牌建设:

(一)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体育资源和传统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特别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体育项目形式奇特、内容典型、参与性强,如过溜索、荡千秋、磨秋、爬油杆、花杆、刀杆、射箭、陀螺、斗鸡、斗羊、斗牛、民族体育舞蹈等等,这不仅为云南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也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健身活动创造了广阔空间。所以,在实施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挖掘、研究、整理出表现云南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的、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并从体育运动的角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减少危险性,然后采用参与式营销的手段,激发旅游消费者参与各类民族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了突出云南特色,并让游客玩得尽兴、尽情、尽力,应充分利用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体育资源。例如,到迪庆不仅可以让游客参观独具风格的藏族宗教建筑、绘画、歌舞和摔跤、赛马、射箭等体育项目表演,还可以徒步登上巍峨的山峰,领略壮观秀丽的云南高原风光;到丽江古城不仅可以享受小桥流水的幽静,而且还可以感受东巴武术的神韵;步入彝族村寨,不仅可以了解彝族毕摩文化和十月太阳历的博大精深,而且可以观赏到精彩的斗牛、摔跤等竞赛;在哈尼村寨不仅可以欣赏美丽壮观的云海梯田,而且可以爬上磨秋娱乐,在旋转飘忽的运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接近;到怒江大峡谷傈僳族聚居的村寨旅游,可以在悬空跨江两岸的溜索上感受民族交通工具的惊险奇特,还可以观赏到少数民族同胞“上刀山”、“下火海”的精彩表演。

(二)结合各地的自然资源与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状况,设计并突出行程合理、特色鲜明的民族体育旅游线路。如结合昆明大理丽江旅游热线推出白族(本主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摩梭人体育旅游专线;结合昆明西双版纳旅游热线推出傣族、景颇族、基诺族的热带丛林民族体育路线;结合昆明保山怒江旅游路线开发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大峡谷民族体育探险旅游;结合昆明文山旅游热线推出壮族、苗族体育旅游路线;结合昆明建水元阳旅游路线推出哈尼族、彝族体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三)利用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旅游。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地貌地势特征奇异多姿,不仅有绵延巍峨的山峦、奔腾湍急的河流、雄奇陡峭的雪山、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而且还有神秘美丽的香格里拉、众多的湖泊溶洞、瀑布、温泉。这一切,都吸引着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探险、娱乐、观光。为此,通过充分利用云南独有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区位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集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健身、民族体育风情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使之成为国内外有优势、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知名体育旅游活动聚散地。

(四)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传统的竞赛活动。由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云南各民族多元的体育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表现本民族特有的生活、劳作、休闲、娱乐等为特征的一系列活动,逐渐演变成为多姿多彩、富有民族浓郁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如傣族“泼水节”期间的赛龙舟;彝族“火把节”期间的摔跤、斗牛、射弩、爬杆;白族“三月街”期间的赛龙舟、赛马;傈僳族的“刀杆节”中的上刀杆等都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可以通过组织专门力量,对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提炼、包装,借助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让少数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与体育旅游联姻,以新、奇、特吸引中外游客。通过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扩大影响,让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竞赛活动成为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参考文献

[1]饶远、张云钢,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308--309

[2]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76-178

[3]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3-234

[4]尹贻梅等,旅游产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4(8):29-31

[5]丁俊生,新经济时代体育消费特点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1(2):35-36

[6]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3):40--41

[7]曾德国,企业实施品牌延伸的策略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7(7):133~135

民族体育范文篇8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1960年6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邀请下,新中国组建了第一支国家武术队参加该国的第二届全运会表演,自此拉开了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武术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1982年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将武术及民族传统体育积极稳步地推向国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2]。在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传播的问题日益显露,但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必将获得更加充分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乘上时代的东风,稳步前行。本文旨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并补充相关理论,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智力支持。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文献检索,其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含“国际传播”为主题,检索到201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13篇;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含“传播”为主题,检索到200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121篇;以“意识形态”并含“中西方”为主题,检索到200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21篇。其次,在读秀学术搜索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为图书名,检索到图书20本;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为图书名,检索到图书4本。最终,在整体阅览的基础上挑选出了6篇文章及3部著作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问题研究

2.1译介方式单一,文化内涵缺失。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3]。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要想达到“美美与共”的效果,把握住“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就必须在翻译这关攻坚克难,以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准确化、特色化、原味化传播,将真正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至国外,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译介,其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类似于直译的翻译方式,即归化翻译,这种翻译对于传播国受众的特点是采用其国家语言进行翻译,易于理解,但不足之处在于易于使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失去其独有韵味。比如“太极拳运动”,采用归化翻译,译为“TaijiquanMovement”,而再以中文视角来审视,就显得望文生义了;其二是“以我为主”的翻译方式,即异化翻译,该翻译方式有利于我国源文化的保留,但也可能会让没有汉语基础的受众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或者出现音译滥用的现象,如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太极拳教学与训练英汉双语教程》中,将《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译为“jixiaoxinshu.quanjingjieyaopian”(P1)[4]。2.2意识形态异同,文化传播受阻。党的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中西方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其价值观、潜在的思想、对事物的认知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异同,进而通过某种载体表现出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传承与发展中深受儒家、道家等文化的影响,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理念以及“道法自然”的“自然而然”的规律,这与西方文化中强调的个人主义以及征服自然的主张截然不同。比如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就有极为鲜明的例子,在我国乡土社会中,“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及“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意象都表达了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在起源于海洋文化的西方文明里,只有强者才能征服资源丰富的海洋,获得充足的食物与生存权[5]。另外,在武术方面,以太极拳为例,要求习练者重心中正,这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着高度契合;其次太极八卦图中的“八卦”的内涵与“阴”“阳”两面及道家的“道生万物”“阴阳相生”等内涵与西方文明所展示的意识形态有明显差异。2.3传播内容单调,特色彰显不足。据学者薛文忠、王瑜等人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外传播的项目主要有武术套路、健身气功、舞龙舞狮等。虽说这几个项目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极具代表性,但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充足的底蕴、悠久的历史而言,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在我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中,如拔河、龙舟、脚斗士、抢花炮等富含地方文化特色的民族项目也应得到充分传播。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例,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龙舟、民族式摔跤、马术、民族健身操等17项,表演项目设有140余项。据此可知,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充分的挖掘。其次,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各级体育部门的发动下,已初步查明并流传于各地的武术拳种有129种,有着“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特点,试想,由相关部门将这129种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整理归类,将适合于国际传播的特色项目推介出去,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这必定会助推我国武术的开枝散叶、蓬勃发展。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对策研究

3.1完善译介方式,拓展传播渠道。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通过孔子学院、西方汉语学校等机构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提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基于此,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翻译工作时,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据研究表明,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译介,其方式主要有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两种,而这两种翻译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其问题,提出在对外翻译过程中结合译入地语境,将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相融合,在异化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归化翻译,这样既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又能增进译入地受众的理解[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外译介的方式也应更为完善,以“读图时代”的社会诉求为基本出发点[7],可在对外翻译的著作中印上二维码,使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丰富的视频、图像及音频资源,进一步降低西方受众的学习难度,增加受众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广度。3.2树立全球视野,增进文化认同。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交流不断加深,在这一大环境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已成必然趋势,不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应抛弃民族保护主义,敞开胸怀接纳世界优秀文化。新华社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提出:“在国际舞台上要主动宣示自己的主张,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首先要让别人知道并了解你的观点”[8]。鉴于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也应充分表明主张,展示出“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天人合一”的传播理念,打消西方受众的疑虑,增进文化互信。对此,可以采用开展宣传活动,邀请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拍摄宣传片,强化宣传效应与力度。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应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适应到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树立全球化视野,增加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开展与他国的跨文化交流与平等对话,以探寻各民族间文化的异同,合理吸收利于自身发展的优秀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与特色的同时,迎合文化全球化趋势下的普世性价值要求,以构建起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世界“共性”的世界文化体系,进而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的文化认同[9]。3.3丰富传播内容,打造民族特色。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10]。在现代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大至国家,小到个人,都需要有其特色,例如我国国酒茅台酒业,也将自身打造为酱香典范、酱香代表。由此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应进一步丰富传播内容并进行“精包装”,打造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以增加其渲染力、影响力。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包含有拔河、龙舟、脚斗士、抢花炮、射弩、抖空竹、高脚马等众多项目,可挑选其中符合国际审美标准及运动取向的项目进行国际传播,比如有“东方橄榄球”之美称的民俗项目——抢花炮,该项目是在壮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中极为流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各民族志、县志记载的关于古代抢花炮的情形多如牛毛,这也足以证明其历史的厚重[11]。既然要打造特色,那么,除了项目本身的传播外,则可依托相应的载体,综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例如,在服装和花炮的设计上,可以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载体,如瓷器、脸谱、熊猫等富含中国元素的载体刺绣到花炮和服装中。

4结语

民族体育范文篇9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融入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体育性、民族性和传统性三大主要特征。其项目内容也普遍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团体性和简洁性等突出特点,能够符合各年龄段人群的身心发展需求。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理念对当代体育教学的改革需求,体现“生本教育”和“健康第一”时代性教育思想,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基于此,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体育教育的路径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民族传统体育及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融入价值

(一)民族传统体育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用来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身体和心理发展需求的特色体育活动形式。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体育特征,即民族传统体育所包含的活动或运动项目都带有体育性,是人们对自己身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则的锻炼,从而确保自身各项机能可以获得协调、平衡的发展;其次是民族特征,即民族传统体育普遍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能够鲜明地反映出国家、地区、民族的民俗习惯与传统文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深受各民族群众的喜爱,在民族所在地域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受众群体;最后是传统特征,即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人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体育活动或运动,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民族传统体育中任何一个活动或运动形式,都是由不同民族普通民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去粕留精,逐渐发展为具有民族独特风格与气派的成熟化的体育活动形式,成为各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二)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融入价值。新时期背景下,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具有以下重要教育价值:一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从教学内容的层面分析,我国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较为注重竞技化,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体育技术知识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强身健体等保健知识的讲解与培训,导致学生无法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同时,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很多学生缺乏积极的课程参与态度,从而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如果将跳绳、武术、踢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体育教育中,不仅能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能够显著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最大化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主动性,进而显著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遍具有娱乐性、观赏性和竞技性等特点,能够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与心理特点,使参与者深刻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轻松感以及活力感,进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2]。二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就有体育性质,因此能够对参与者的各项身体机能进行有效锻炼,起到强身健体的教育价值。同时,其还具有民族性质,能够使参与者在进行体育活动或运动的同时,体会到项目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的教育目的。另外,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自然性、群体性和竞技性的特点,参与者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意志品质、道德情操、思想观念都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由此可见,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3]。三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新时期我国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因为专业体育对于场地、器械、专业知识的要求过于苛刻,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实践局限性,所以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而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民间,大多数体育项目的动作比较简单,既有趣又易学,既可单人练习又可团体练习,同时对于场地环境和器械设施也没有特殊要求,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适应性,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因此,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4]。四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体育教学经费的调配。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很多学校虽然体育教学经费比较充足,但受到校园面积的影响,无法规划出专用的体育教学场地,从而导致很多体育教学项目无法正常开展,进而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而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后,这些学校可以将体育教育经费用于购买毽球、武术用具等民族体育活动道具,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要求不高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学校面积很大,能够规划出专用的体育教学场地,但因为缺乏经费,所以缺少健全的体育教学设施和器械,从而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后,教师可以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对器械要求不高的特点,通过购买价格实惠的民族传统体育用品或自主制作体育用品的方式,带领学生在草地、山坡、操场等开阔区域进行趣味民族传统体育锻炼,从而确保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5]。

二、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回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人们对其理论的研究始终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民族传统体育一直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自然发展。我国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自成体系的,传承方式也大多为身口相传,导致其始终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发展。到了近代,随着西方体育理念的引入,人们才逐渐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化研究。直到1998年,民族传统体育才正式成为被教育部认可的体育本科专业,但教学和研究的层面仍比较狭隘,主要集中于武术的研究。对于中小学或偏远地区的学校而言,更是缺少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6]。其次,是民族传统体育缺乏完善的教育机制。由于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缺乏科学、系统、深入的研究,导致现阶段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机制。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仍停留于理论和认知层面,只是偶尔制定一些临时性的机制与策略,并没有切实从长久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索。可见,教育机制缺失是抑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推广的重要因素。最后,是专业化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稀缺。专业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以及管理人才的匮乏及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是现阶段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体育教育融合的最重要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受到现代文化、潮流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淡化了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导致其不愿意投身于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二是有关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缺乏重视。一方面忽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导致人才流失大、难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储备资源;三是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多存在于相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或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普遍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导致很多专业人才不愿留下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工作[7]。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开展民族体育文化教学,夯实理论基础。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丰富性以及文化性。因此,要想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完美融合,必须以文化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开展民族体育文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习和参与兴趣,夯实相关理论基础。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了解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提出的各种要求,寻找其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交汇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与体育锻炼知识教学相整合,拓宽学生的体育学习视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氛围[8]。(二)构建多元教学体系,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跨区域式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体育教学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体育教育的融合,满足新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形式特点,因此,想要将其有效地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就必须构建出能够与之匹配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使其明确自身锻炼方向,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此外,针对具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条件、项目自身特点以及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现代体育教育与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整合,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将这种地域性限制打破,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促进其推广与发展。采用跨区域式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育学习模式。多种新颖、有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从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同时,跨区域体育教学模式,也是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9]。(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民族体育的引进提供保障。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桥梁,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引进提供良好的保障。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应更加关注自身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的提升,确保在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核心素养,实现现代体育教育与传统体育文化的无缝对接。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将职业素养培养与民族传统文化培训纳入长期培训体系中,通过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引入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优质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加大体育教育经费投入、颁布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奖励机制等措施,吸引和保留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充实体育教学师资队伍,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有利于体育教学经费的调配。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及体育教师应深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特性,寻找其与现代体育教学的交融点,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和文化素养等途径,引导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完美融合,从而实现我国体育教育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瀚中.青少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思考[J].青少年体育,2020(6):26-27.

[2]郑雷.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优化对策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例[J].知识经济,2020(18):170,173.

[3]汪博.体育强国梦视域下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1):10-11.

[4]陈胜,李海丹,肖蕊,冉景发.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3):20-21.

[5]黄喜燕.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3):89-90.

[6]孙安娜.“健康中国2030”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9):5-6.

[7]李冬颖.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构建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优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4):218-219.

[8]徐丽.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耦合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2):84-85.

[9]温兵,汪冲,王宏伟,孟峰年.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耦合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8(12):78-82.

民族体育范文篇10

本文作者:黄武胜刘静赵向晴工作单位:合肥师范学院

素质教育理论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基本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第一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以素质教育为理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培育民族情结、培养健全人格为最终目标,制定出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验的总体目标。体验成功理论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以民族传统体育为活动的载体,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心身发育的特点,解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技术形态、活动样式,重新建构适合一定时空条件和主体参加者的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成功理论使活动主体在传统体育教育的内容创新上具有主动性,能够激发学生从创编、尝试到展示的内心情感变化,使师生在自信培育、成功体验中完成教育的目标。本研究在跳竹竿、投壶和珍珠球项目中在尊重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在器材、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尝试,受到师生的喜爱。教学目标的制定郑和钧[2]教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即一维教学目标阶段,二维教学目标阶段和三维教学目标阶段。在一维教学目标阶段,人们把素质结构理解为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的简单相加,只重视构建的内容,忽视心理素质在素质结构中的独立地位和巨大作用。在二维教学目标阶段,人们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即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好,个性和能力也得不到健康和充分发展,心理问题增多。三维教学目标阶段要明确提出培养心理素质目标,并将心理教育纳入目标体系之中。借鉴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培养目标,本研究制定的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为:使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运动技能,了解民族传统文,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体验探究、活动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体育意识。操作程序的实施根据教学实验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中小学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本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1)现状调查、理论假设、环节架构。在前期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架构教学各个环节。(2)掌握技术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选择与目标相关的有兴趣的活动方式,创设特定的活动规则以及活动情景,确立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激发学习动机,为学生自主创新做好铺垫,这是保证学生获得课间活动最佳效果的前提。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性特征,从学生已有的运动技能和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新颖、富有挑战性和游戏性、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3)分组循环、渗透文化、和谐身心。首先,全校集体武术操练习3-5分钟;其次,按项目划分活动区域,根据兴趣抽样的原则分为三个合作活动小组,在大课间自由活动时分别参与三个传统项目的练习,三个小组每周轮换一次。在循环练习中,学生不断熟练项目内容,感受民族文化内涵。(4)反馈信息,完善教学。在初期理论建构教学模式基础上,设计中期问卷,及时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模式组合方案,特别对教学组织形式做了进一步的调整,从原有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转变为以游戏为主线的师生共同参与、实行奖惩规则的练习。(5)创编展示,身心评价。在教学评价阶段,采用了学生自编创新展示,在学生个体之间和组别之间进行了学生互评,并在教学实验即将结束阶段,进行了体能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和心理健康测试。通过实验中期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此教学模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小学总体满意度为98.78%,中学总体满意度为98.723%,反映了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基本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在组织形式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1)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各项教学内容须紧密结合学生需要,依据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制定引导式教学方案。(2)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层面包括场地设施和器材配置,教学实验中所开设的教学项目,珍珠球、跳竹竿、投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基本可以做到因地制宜;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领导和老师的认知和支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调整、理顺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作用,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3)教学活动的内在协调性。教学活动受制约于教学目的,同时也受制约于社会的发展与学生本身的发展,而后者不仅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同时也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社会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程度,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评价内容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本模式的评价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所学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的掌握。(二)评价方法体系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本模式的评价体系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初期评价。(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阶段过程评价。这一评价在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采用中期问卷和师生学习过程中互评和单元评价的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兴趣、认知、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教学过程。(3)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主要针对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此模式采用了身心评价和小组展示互评两种评价方式,体现了大课间活动的主要目标。小组互评是在学生掌握项目运动技能后,由个人或是小组创编新颖的活动形式或组合动作,并在学生个体和组别之间进行展示,体现团队能力,教师总结引导。身心评价是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科学评价。中学生体能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验,中学生体能水平明显提高,实验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加显著。实验前后比较,实验组肺活量和立定跳远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分和总评成绩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总分成绩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比较,实验前,中学两组体能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以及总分成绩较对照组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小学生体质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验,实验组中小学生体质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实验前后比较,小学实验组爆发力和坐位体前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学实验组体脂率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小学对照组体质各指标实验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比较,实验前,中小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小学实验组爆发力、坐位体前屈较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中学实验组全身反应时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爆发力、握力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验,实验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实验前后比较,小学实验组行为障碍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品德障碍、特种障碍得分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学实验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感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强迫症状、抑郁、心理不平衡得分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比较,实验前,中小学心理健康各指标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小学性格障碍、不良习惯、特种障碍、行为障碍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情绪障碍、品德障碍得分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学实验组人际关系、焦虑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上海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本模式较大课间传统的“两操一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