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2:16:22

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范文篇1

“民族教育改革”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因裹挟着“民族”、“民族教育”等诸多概念,使得本已十分复杂的“教育改革”因为“民族”的特殊性变得更加艰难。“民族教育改革”推进和突破的重心甚至不在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改革”问题上,而落脚在“民族教育”以及“民族”问题上。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民族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取决于对“民族”以及其赋予“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认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可以藉由“民族教育”概念本身的内涵来解析。民族教育在我国“是指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就是说,少数民族的教育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是民族教育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显然,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的特点主要源于少数族群的特殊性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解析,“族群”和“地域”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抓手。“族群是在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以及体制特征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语言、其成员所具有的对共同起源的信仰以及共同的群体身份感”。

据此解释可知,一个族群可以定义为维持一个习得文化传统的群体,族群的延续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族群特殊性的重要特征首先就是族群文化的特质。既然“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主要源于少数“族群”的特殊性,而“族群”的特殊性又主要凝结在族群文化,因此可以说,“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主要源于“族群文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教育改革”思考的重心就聚焦在“民族教育”如何能够更好地完成少数“族群”赋予的文化使命。“民族教育改革”的任务也就是尽量消除制约“民族教育”文化功能发挥的因素,使得“民族教育”在促进“族群文化”发展方面发挥功能。具体来说,“民族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以下的问题:教育与民族文化符号,教育与民族文学,教育与民俗,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禁忌,教育与民族宗教,教育与民族心理,教育与民族性格,教育与民族身份与认同,教育与民族意识或精神,等等。这些在“族群文化”层面的问题应该是“民族教育改革”需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决定“民族教育”特殊性的核心问题。除“族群”及其拥有的文化特质外,“地域”是影响“民族教育”特殊性的另外一个关键要素。这是与我国少数族群的分布特点紧密相关的。由于历史和生产方式等原因,我国少数族群主要分布在重要的边疆地区和边远地区,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内地以及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另外,这些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族群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地域特征成为影响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是“民族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出发点。“民族地区”的地域特征一方面制约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对“民族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特殊任务。“民族教育”必须从民族地区特征出发,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

因此,“民族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摒除一切脱离民族地区特点的思想、制度等因素,使得民族教育能够培养出促进本地区发展的民族人才,使民族教育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正能量。具体来说,“民族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以下问题:教育与民族经济,教育与民族地区人才,教育与流动儿童,教育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教育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素养,妇女与少数民族教育,教育与人口因素,等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民族教育改革要突出“民族”因素。“民族”因素应涵盖少数“族群”和民族“地域”或地区因素。少数族群的文化特质以及少数族群生活的特殊地域是从根本上决定民族教育异于其他教育的关键点,是影响民族教育改革推进的问题点,更是民族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民族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民族自觉”的程度。所谓“民族自觉”,就是“民族教育”对自身特殊性的一种觉知和认识。“民族自觉”的程度也就是一种对“民族教育”特殊性即民族教育改革“从哪里出发”这一问题的认知程度。

二、民族教育应基于叠合认同协调自身改革与主流及现代改革的关系

“民族教育改革”作为中国整体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改革过程,这就意味着民族教育改革始终面临着如何协调自身改革与“主流”改革的关系问题。同时,民族教育改革还面临着在中国教育整体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协调自身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问题。因此,在诸多影响民族教育改革方向的因素中,“主流”与“现代”应该是两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民族教育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所谓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流”,主要指中国教育改革的主导性意志、整体性行动以及主要趋势。具体来说,也即指在中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指导性思想、观念和理论,在集体共识下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改革行动,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走向。

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形成了一种裹挟性的、霸权式的力量,推动着中国教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变革。相对于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流”,民族教育改革则处于“支流”的地位。这种“支流”的地位一方面表明了民族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改革“主流”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教育改革“主流”对民族教育改革的影响。这就要求民族教育改革要在自身改革与“主流”改革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民族教育改革不可以完全忽略自身的民族特点而全面地融入主流。因为“族群的需求是不同且多元的,主流文化所主导的单一认同,不能满足族群的多元需求,结果会造成族群间彼此矛盾、紧张、冲突的产生”。文化领域如此,教育改革也是如此。“主流”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上抑或行动上都毫无例外地会忽略民族教育改革存在的特点,这容易导致民族教育改革误入歧途。但是,民族教育改革同时也不可以孤芳自赏,自我陶醉于自身的改革设计。因为但凡改革必然有其共同性的理念,也会遭遇到普遍性的问题与障碍。中国教育整体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如何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因为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而非一个“非此即彼”的两极化。如一位学者说的,“诚然,这种新与旧的作风的混合,现代与传统观念的重叠,或者正是转型期社会的一个突出的性质”。

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使得民族教育改革始终都要思索如何在延续和发扬传统中实现民族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我们认为,民族教育的“传统”,是指在历史的变迁中,民族教育积淀下来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价值系统等。传统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群体性。因此可以说,民族教育的传统性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民族教育的内涵。与传统不同,我们认为民族教育的“现代”是指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特性。“现代”同样也应该成为民族教育与时俱进的核心特征,且在今天已然成为民族教育改革不可阻挡的洪流。如此看来,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上,民族教育的改革需要批判的精神。一方面,着力思考民族教育传统的时代性问题;另一方面,重点关注“现代”概念的误解对民族教育传统扬弃的影响。民族教育传统因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故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即对环境变化回应的迟缓。因此,民族教育的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需要不断地自我检视来回应时代的诉求。这样民族教育的传统因素才能成为构成“现代”民族教育的核心要素。另外,“现代”一词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似乎“现代”一定比“传统”好。事实上,“这种附有价值色彩的‘现代’观念常与‘盲目的崇新主义’结合不分,可是,经验告诉我们新的不一定比旧的好。同时,即使新的样样比旧的好,新的也未必一定来临。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必一直是向‘前’演化的”。

这也就意味着对待民族教育的“传统”,我们不能认为“传统”与“落后”“愚昧”同义而一味地摒弃;同样我们也不能抱守成规,让“民族中心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作祟,排斥或主动放弃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而在对待民族教育的“现代”时,更要审慎地甄别批判,在加快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反思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后果”;在民族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中,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价值。总之,在对待“主流”和“现代”的问题上,民族教育的改革不应只固守一端,而应寻找“叠合认同”(叠合认同原指学者杨凤岗在研究美国华人基督徒的社会认同时发现,美国华人基督徒既不是放弃族群认同被动地接受同化,也不是拒绝融合而简单地固守其族群认同,而是同时圆润地建构和重构美国人认同、华人认同和宗教认同,将这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而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独具特征,从而成就其叠合认同)。也即民族教育改革应该在自身的“支流”与整体改革的“主流”,在民族教育自身的“传统”与教育“现代”之间寻求叠合处、共识点,力图在民族教育自身的传统与主流和现代之间寻求一种恰切的平衡。这应该是民族教育改革始终追求的一种“理想类型”。

三、民族教育应从其他领域的改革和自身改革的历史中寻求借鉴

“民族教育改革”作为民族地区社会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其自身的改革必然牵扯着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历史经验证明,教育改革从来不可能实现“一枝独秀”,总是或依赖、或促进、或同步于社会整体改革。因此,如何协调自身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这是关乎民族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另外,在我国整体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民族教育在改革局面的复杂性、改革任务的艰巨性、改革领域的广泛性等方面都已非比寻常。但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复杂情景,民族教育改革都不应忽略的就是自身的改革历史。因为今天的民族教育之所以如此,不仅取决于今天社会的发展,它还是历史改革发展到今天的结果。基于此,民族教育在深入推进改革的浪潮中始终应该在其他领域的改革与自身改革的历史中寻求借鉴。民族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同处于一个改革的场域。虽然每一领域的改革都有其特定的问题,特殊的关节点,特别的改革措施,但是处在同一社会场域中的各领域改革之间并不是“领域割据”的,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影响和相互干预。

所以从改革的意义来看,民族教育改革不只为了解决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在于其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从改革的问题源来看,民族教育本身的问题是与民族问题、地区发展问题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族教育问题主要是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如此看来,民族教育改革就不能仅仅囿于自身领域,还需要从其他社会领域中去“顺藤摸瓜”找出问题的根源。从改革的支持力量来看,民族教育改革已经逐步进入“攻坚期”,仅仅依靠教育自身的力量,已经不能使问题顺利地得以解决。“对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由于其面广量大,且涉及价值论争、利益博弈、体制改造、机制转换等诸多深层次错综复杂的问题,因而所需要的就不只是某项社会支持,也不只是某些社会支持”,而需要给予“完整的社会支持”。因此,民族教育改革在协调与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时,虽然应该凝神静气理出自身领域的问题,突出自身领域改革的特点,但同时还应该放宽眼界,拓展领域,积极地从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中寻求推动自我改革的支撑力量,借鉴推进改革的成功经验,还应该与其他领域挖掘改革中相互牵连的共同问题,突破改革中阻碍彼此的共同障碍,更应该超越领域的切割来思考“自我”改革的全局意义,探索改革行动中能够相互配合的恰切路径。民族教育改革除了不能忽略对其他领域改革的关注,还不能忽略对自身改革历史的反思。同中国教育的整体改革一样,民族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一次接续一次的行动。这也就意味着民族教育改革本身已经形成了历史,即改革的历史。这也就对今天民族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如何协调改革的“今天”与改革的“历史”。

民族教育“今天”的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今天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但是民族教育今天的状况及存有的问题,除了与当下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也与历史上的“改革”有着直接的关联。历史学家蒂利认为,社会演变的过程是取决于路径的。也就是说,民族教育今天的状况及存有的问题是沿着历史上的“改革”以及形成的路径发展的结果。“今天”的改革也是针对“历史”改革造就的现实而进行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民族教育“今天”的改革,有必要系统梳理改革的“历史”。在改革的“历史”中追寻今天民族教育存有问题的历史原因,为今天民族教育改革寻找出路;在改革的“历史”中剖析民族教育历史上改革的成败得失,为今天民族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在改革的“历史”中整理民族教育改革的脉络,把握民族教育改革历史进程,为今天民族教育改革准确定位;在改革的“历史”中透视民族教育内外复杂的利益关系,为今天民族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当然,改革的“历史”的确对“今天”的改革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但这绝不意味着民族教育“今天”的改革必须背上“历史”改革的包袱。因为从根本上讲,“今天”的改革就是对“历史”改革遗留的问题寻求解决的一次行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改革”就是对“历史”改革的再改革。因此,民族教育的改革需要在改革“历史的垃圾箱中”不断翻找,同时又不能掉进箱子中。

四、结语

民族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WTO;民族教育;策略

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意味着国家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法制和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民族教育将会面对更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发展中国的民族教育,使之适应WTO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入WTO对中国民族教育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把发展民族教育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1999年9月,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民族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由于旧中国留下的民族教育基础极端低下及其民族地区本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的限制,使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而加入WTO以后,我国必须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则履行服务承诺,即我方在初等、中等和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等5个项目上作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国提供教育服务。同时,WTO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成员国在彼此承诺愿意通过谈判与协商,消除彼此分歧的基础上,促使各国政府下放办学权利,逐步取消限制性的教育法律与法规,开放教育市场,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相对弱势的民族教育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面临严峻的挑战。

1.1加入WTO对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带,信息封闭,加之有些语言障碍,造成少数民族学生观念滞后。而随着加入WTO,我国电信也将加大开放力度,允许增值业务持股在入世第二年达到50%,在基础电信业务方面,五六年后达到49%,这标志着国际互联网对我国影响将会大范围的提升,这其中的各种信息将使民族地区的学生眼界大开,将会使他们在还不具备较强选择能力时就客观的“被迫”接触这些信息,这会造成思想混乱,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化和隐蔽化。随着加入WTO,在互联网上,表面上各国处于平等的地位,实质上由于计算机网络发端于美国兴盛于美国,其技术构造方式乃至资讯传播格式等,必定带有美国社会的烙印并符合美国文化的特点。人们在互联网上非常容易接触到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和文化思想等。加之我国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各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同时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谣言散布等综合影响,这些思想与在民族地区学生头脑中沉淀的原有政治价值观念形成冲突,如果这种力量较强,便会使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发生倾斜,动摇其社会主义信念,从而会削弱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是对民族地区青少年传统道德意识的冲击。网络作为一种全球化、开放性的虚拟系统,不仅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扩展自己的空间和影响提供了便利,也为其互相之间的斗争提供了便利。随着加入WTO,西方国家会更加利用网络作为工具向我国人民传播资本主义国家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使学生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严重的影响,有可能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或出现价值观念的真空状态。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极大挑战。

1.2入世对少数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冲击

WTO要求成员国逐步开放本国的文化娱乐产业,这意味着西方教育的进入和我国文化服务行业的逐步开放。由于西方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使少数民族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多元化文化成为可能,又加上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落后,地处偏远,使得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往往是忽视而不是更多的关注,又由于民汉合校政策的实施,都不可避免地对少数民族语言及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加入WTO,使得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利,网上教学、网上影视、网上购物和网上文学等形式的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点击入网浏览世界文化风情和习俗,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认知当代世界的文化冲突与交融,接触共居一网的文明与糟粕。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中显示,全球文化只朝一个方向传播:从富国向穷国,而不是从穷国向富国。另外也有资料表明,美国在信息产业领域的技术垄断,对别国的文化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网上文化竞争中,无疑我们处于弱势,而民族地区在我国内部又处于更弱的态势。少数民族学生在与汉族文化接触中,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更愿意接受汉族和西方文化,因此使少数民族文化正受到不断消失的威胁。在国际上,语言及文化的消亡正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南非召开的“信息社会与发展”大会上,来自加拿大、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代表都强调指出,应该维护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应该得到保存。因此,如何在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中保持本民族文化,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关注的课题。

1.3入世使民族地区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从而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

加入WTO,将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大面积交流与合作,随之而来的人才就业也将走向自由,世界性的劳务市场和智力资源市场也将超越国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经济落后,地理条件较差而处于弱势,就使得本来人才资源就不足的少数民族地区更难以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师的补充更加困难,难以形成优秀的教师群体,从而影响民族教育的发展。

1.4入世加速了教育产业化,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扶持政策受到挑战,从而使民族教育面临财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教育要实现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都已实现教育产业化。因此,我国为了跟上信息时代步伐,适应世界教育潮流的发展,实行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市场化,即通过市场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教育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实行产业化办教育,并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从而实现教育劳动的价值,并取得维护学校运转和发展所需的资金。而少数民族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靠国家政策的倾斜来发展其教育。在我国经济体制与世界对接的过程中,旧有教育体制,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和滞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将淡出和转型,办学主体将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扶持资金会相对减少,财力不足会使少数民族教育缺乏竞争力。若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不能改变过去“等政策、等资金、等待遇”的想法和做法,壮大自身经济实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有效解决民族教育经费问题的话,则会使民族教育质量在原本不算发达的基础上更加下滑,也使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减少受教育均等的机会。2.中国民族教育面对加入WTO的应对之策

面对加入WTO对中国民族教育带来的挑战,要发展民族教育,必须做好应对之策。

2.1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抛弃狭隘的民族观念,把国情与世界相结合,强化他们的全球意识,加强其全球伦理教育,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提出了全球伦理问题。要求人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全球伦理是全世界都能接受也是都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原则。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摆脱狭隘的民族意识,从而科学地放眼世界,关注人类共同的全球性问题,对于净化他们的心灵起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立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扩展到校园网络上,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选择并吸取有益的教育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2适当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教育

随着加入WTO,应当扩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要确保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制订少数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制度、政策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各级教育部门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现行的少数民族课程中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内容较少,已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继承。因此,在各级各类少数民族院校中,应该在课程中适当加进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内容,应创建丰富的课程来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本民族文化教育。此外,还可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等措施,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加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现在双语教学上,必须加强双语教学的实用性和交流功能,加强民族文字教材的建设,突出教材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克服语言障碍,从而了解本民族文化。

民族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民族教育创造团结奋进

民族,《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在此当指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不仅创造了古代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具英勇顽强奋进的民族。在中共十四大六中全会闭幕式上曾经指出:“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千年的历史进程证明,加强民族间的团结统一,我们的民族就兴旺发达,民族之间没有分裂冲突或者争斗,我们的民族就贫穷受欺。因此,民族教育其实就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民族的强化统一,达到民族团结和平之目的。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共同民族,尤其在我们的民族正崛起的今天,倡导民族教育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当代民族教育应着眼于哪些内容呢?

1.我们的民族是创造的民族。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布尔在《中国——发现和文明的国度》一书中写道:“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国人于公元577年发明的,直到公元1530年欧洲还没有火柴,因此,中国人使用火柴几乎比欧洲早一千年。”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也说:“许多欧洲人自鸣得意的发明,中国人早就捷足先登了。”不是么?我国的水稻种植是在七千年以前,比日本早四千四百年,比印度早二千四百年;我国的茶叶种植是在秦汉以前,直到17世纪,茶叶才输入欧美;我国在春秋时期就已发明了铁的冶炼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我国在公元前613年就有对哈雷彗星的记载,到公元1862年哈雷发现这颗彗星时,我国已有二十八次准确的记录;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我国比伽利略的发现早一千六百年;东汉大天文学家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而候风地动仪的发明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我国的造纸术始于汉朝,一千五百多年后才辗转传入美洲;我们的雕版印刷术比欧洲早了八百年;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我国就已开始采用“十进位值制”,这一“最妙的发明”比欧洲早两千多年;我国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在世界上绝对独一无二,盛唐时期的长安古城面积相等于现在的十个西安市……这一切创造发明,足以说明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高度文明的民族。

2.我们的民族是团结的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黄帝统一万氏部落起,她就成了中华民族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夏、商、周到秦汉,到隋唐,到宋元明清,围绕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五十多个民族千方百计、戮力同心,通过会盟、和亲、册封、贡纳、互市等措施,促进民族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开创并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为汉唐盛世而自豪,我们为大元版图而骄傲。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那是多么壮观的宏伟图景啊!几千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合则兴旺发展,分必衰弱受辱。无论汉民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自认是黄炎族的后裔,共称“炎黄子孙”。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统一,汉王朝采用“和亲”政策。昭君出塞,汉匈两族友好相处,北边“数世不见烟火之警”。北魏孝文帝为吸收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把国度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移到文化中心洛阳,并下令鲜卑族人改穿汉服,讲汉语,改用汉姓,鼓励鲜卑人和汉族通婚。唐朝李世民为维护民族统一,对少数民族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让大批突厥人迁入长安,朝廷中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一百多人。尤其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更使汉与吐蕃“疆分二境,地合一家”,谱写了汉藏人民友好团结的新篇章。

民族教育范文篇4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我市民族教育工作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族学校和族幼儿园的发展上。

市族学校,

建于1979年,经过29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一所教学环境幽雅,教学设备齐全,教学管理科学严谨的12年一贯制民族学校。现有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95人),代课教师60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在校生1444名。该校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管理体制建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自治区“三语”教学实验基地,自治区绿色环保学校、盟级文明单位、盟级学校管理暨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学生中考、高考成绩都排在全盟蒙语授课学校的前列。

市族幼儿园,建于1998年,经过8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现有教职工28名(专任教师20名),临时代课教师7名,学历合格率为100%,在园幼儿258名。该园是自治区一类甲级幼儿园,全盟校园管理暨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幼儿园,盟级文明标兵单位。

二、民族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自治区民族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锡盟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市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民族教育发展工程领导小组。目前,市教育局未设民族教育工作机构,暂由教育科负责开展民族教育工作。

(二)全面落实方针政策。

我局始终将民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按照国家、自治区、盟级文件要求,站在民族教育事关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和位置来思考,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认真解决。

(三)认真落实民族教育专项经费。

我市财政每年拨付20万元作为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今年4月份已拨付10万元民族助学金。5月份我局向自治区申请民族教育专项资金100万元。

(四)加大民族学生扶困助学力度。

1.落实民族学前教育阶段补助资金。根据《盟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暂行办法》要求,我局按照年初教育统计报表人数为准,受助人数为258人,春季补助资金万元,其中%由锡盟财政支付,即万元,每人每月补助28元,资金已全面到位。同时,我局加大对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范围,对牧民子女免去全部保教费和管理费,对城市语授课幼儿补助每人每月元,二连财政预算补助资金达万元,资金将于近期到位。

2.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我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助学金10万元,补助住宿生生活费。春季自治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还未到位。

民族教育范文篇5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我市民族教育工作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族学校和族幼儿园的发展上。

市族学校,建于1979年,经过29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一所教学环境幽雅,教学设备齐全,教学管理科学严谨的12年一贯制民族学校。现有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95人),代课教师60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在校生1444名。该校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管理体制建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自治区“三语”教学实验基地,自治区绿色环保学校、盟级文明单位、盟级学校管理暨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学生中考、高考成绩都排在全盟蒙语授课学校的前列。

市族幼儿园,建于1998年,经过8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现有教职工28名(专任教师20名),临时代课教师7名,学历合格率为100%,在园幼儿258名。该园是自治区一类甲级幼儿园,全盟校园管理暨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幼儿园,盟级文明标兵单位。

二、民族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自治区民族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锡盟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市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民族教育发展工程领导小组。目前,市教育局未设民族教育工作机构,暂由教育科负责开展民族教育工作。

(二)全面落实方针政策。

我局始终将民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按照国家、自治区、盟级文件要求,站在民族教育事关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和位置来思考,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认真解决。

(三)认真落实民族教育专项经费。

我市财政每年拨付20万元作为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今年月份已拨付10万元民族助学金。月份我局向自治区申请民族教育专项资金100万元。

(四)加大民族学生扶困助学力度。

1.落实民族学前教育阶段补助资金。根据《盟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暂行办法》要求,我局按照年初教育统计报表人数为准,受助人数为258人,春季补助资金万元,其中%由锡盟财政支付,即万元,每人每月补助28元,资金已全面到位。同时,我局加大对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范围,对牧民子女免去全部保教费和管理费,对城市语授课幼儿补助每人每月元,二连财政预算补助资金达万元,资金将于近期到位。

2.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我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助学金10万元,补助住宿生生活费。春季自治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还未到位。

民族教育范文篇6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我市民族教育工作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族学校和族幼儿园的发展上。

市族学校,建于1979年,经过29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一所教学环境幽雅,教学设备齐全,教学管理科学严谨的12年一贯制民族学校。现有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95人),代课教师60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在校生1444名。该校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管理体制建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自治区“三语”教学实验基地,自治区绿色环保学校、盟级文明单位、盟级学校管理暨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学生中考、高考成绩都排在全盟蒙语授课学校的前列。

市族幼儿园,建于1998年,经过8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现有教职工28名(专任教师20名),临时代课教师7名,学历合格率为100%,在园幼儿258名。该园是自治区一类甲级幼儿园,全盟校园管理暨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幼儿园,盟级文明标兵单位。

二、民族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自治区民族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锡盟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市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民族教育发展工程领导小组。目前,市教育局未设民族教育工作机构,暂由教育科负责开展民族教育工作。

(二)全面落实方针政策。

我局始终将民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按照国家、自治区、盟级文件要求,站在民族教育事关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和位置来思考,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认真解决。

(三)认真落实民族教育专项经费。

我市财政每年拨付20万元作为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今年月份已拨付10万元民族助学金。月份我局向自治区申请民族教育专项资金100万元。

(四)加大民族学生扶困助学力度。

1.落实民族学前教育阶段补助资金。根据《盟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暂行办法》要求,我局按照年初教育统计报表人数为准,受助人数为258人,春季补助资金万元,其中%由锡盟财政支付,即万元,每人每月补助28元,资金已全面到位。同时,我局加大对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范围,对牧民子女免去全部保教费和管理费,对城市语授课幼儿补助每人每月元,二连财政预算补助资金达万元,资金将于近期到位。

2.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我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助学金10万元,补助住宿生生活费。春季自治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还未到位。

民族教育范文篇7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我市民族教育工作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族学校和族幼儿园的发展上。

市族学校,

建于1979年,经过29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一所教学环境幽雅,教学设备齐全,教学管理科学严谨的12年一贯制民族学校。现有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95人),代课教师60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在校生1444名。该校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管理体制建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自治区“三语”教学实验基地,自治区绿色环保学校、盟级文明单位、盟级学校管理暨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学生中考、高考成绩都排在全盟蒙语授课学校的前列。

市族幼儿园,建于1998年,经过8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现有教职工28名(专任教师20名),临时代课教师7名,学历合格率为100%,在园幼儿258名。该园是自治区一类甲级幼儿园,全盟校园管理暨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幼儿园,盟级文明标兵单位。

二、民族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自治区民族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锡盟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市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民族教育发展工程领导小组。目前,市教育局未设民族教育工作机构,暂由教育科负责开展民族教育工作。

(二)全面落实方针政策。

我局始终将民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按照国家、自治区、盟级文件要求,站在民族教育事关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和位置来思考,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认真解决。

(三)认真落实民族教育专项经费。

我市财政每年拨付20万元作为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今年4月份已拨付10万元民族助学金。5月份我局向自治区申请民族教育专项资金100万元。

(四)加大民族学生扶困助学力度。

1.落实民族学前教育阶段补助资金。根据《盟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暂行办法》要求,我局按照年初教育统计报表人数为准,受助人数为258人,春季补助资金万元,其中%由锡盟财政支付,即万元,每人每月补助28元,资金已全面到位。同时,我局加大对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范围,对牧民子女免去全部保教费和管理费,对城市语授课幼儿补助每人每月元,二连财政预算补助资金达万元,资金将于近期到位。

2.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我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助学金10万元,补助住宿生生活费。春季自治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还未到位。

民族教育范文篇8

一、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在民族教育方面出台和完善了许多政策,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和基础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有了较大增加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政策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教育政策定位及理念存在问题我们所谓的民族教育,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少数民族成员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而我国的教育政策缺乏文化多样性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民族教育政策比较注重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特别是进入主流社会的受教育权的保护,而忽视对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对这一重要作用缺乏明确的定位和政策上有力的支持。缺乏民族教育内容上的多样性,忽略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使得教育所承载的传承文化的功能降低和弱化。其次,对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认识不足,许多管理者对民族教育的理解较为狭隘,只是简单看作是接受学校教育和升学率的优待和照顾,而忽视了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的公平权和自主权。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正是由于理念上的缺失,导致一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显得“支离破碎”,而缺乏整体的协调与连续性,不能可持续发展。

2.制定与执行民族教育政策时有忽视民族地区特殊性的情况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是由民族的特点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决定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传统教育方式、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到民族教育的内容与组织形式;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特点、人口密度等特点都会影响到民族教育的规模、质量、投资、效益与效率等,由此而产生了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53个使用本民族语言,不同程度地使用着39种文字。但在实际的政策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具体差异,使得许多出于良好愿望的政策在执行中偏离了政策目标,不但没有解决一定的政策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问题。被设定的教育受益人群和社区百姓对民族教育目的、方向和内容的制定没有发言权和参与权。许多文字教材也不能反映地区特点和文化传统,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其结果是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农民生活和农业日益疏离;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城市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更加“汉族化”;以及乡土文化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评估文化进一步“边缘化”。

3.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低,政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首先,我国教育政策的层级较低、权威性不够。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民族教育政策也较少,教育政策的层级过低,影响了其权威性与效率。其次我们在有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各民族和不同地区差异性的考虑,忽视了群众的现实需要,再加上有些基层政府和官员为了所谓的政绩和“面子”,决策程序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政策出台前缺乏广泛的意见征询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相关教育政策的参与度低,许多决策依然是临时“拍脑袋”的结果,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和论证,使得一些政策质量偏低,不能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实施难度大。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民族教育研究明显不足与落后,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缺乏专业的研究与理论支持。

4.教育政策的执行和监控不力,有些政策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由于民族地区的政府机构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职能不清、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注重形式主义和短期效益等,所以也给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实施和整体发展目标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将一些本来很具体的小问题引发成严重的政治问题、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动荡与冲突。政策的执行不是一个简单的照章办事的过程,尤其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文化风俗、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水平,在执行一些政策时,我们必须在保证政策基本要义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和“齐步走”。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督导制度,各种民间政策组织如教育学会、各种研究会和协会等在教育政策中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使得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十分薄弱。尤其是在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省份中,义务教育的管理主体各不相同:有的由市、区级政府管理,有的由县级政府管理,有的甚至由乡镇级政府直接管理。这样就造成管理主体的不明确,管理的职能层级含糊不清,错位、越位等相关的管理问题就接踵而来。义务教育管理监督机制缺乏,结果造成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不力。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师资力量整体上缺乏合理的分配。而且大部分小学和中学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对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相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指导与监督不够,因而程度不同的存在管理混乱、损害学生利益等现象。

5.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单一,不适合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目前,我们在对各项教育政策的评估过程中,宏观上缺乏完整、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有效指导,观念上也欠缺一些基本的“公平”和“人本”思想,更是没有考虑到各项政策之间有效的衔接,所以,只是用一些简单的判断和局部的政策效应作为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比如,我们在民族地区执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像高考降低录取分数线等,造成民族学生基础差、起点低,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差等,所以对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也带来了影响。特别是那些在本民族聚居区生活和成长,没有汉语环境、始终接受本民族语言授课(如新疆、西藏和青海一些地区的“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主要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语能力普遍较差,有些毕业时甚至不能用汉语进行流利的对话,使他们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但是,有人却认为,高考的优惠政策成了他们自身不努力的主要原因,甚至怀疑我们一些优惠政策是否有必要执行。没有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公共政策的回音度太差。对民族教育政策的评估缺乏全面和科学的标准,也没有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

二、完善民族教育政策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民族教育理念首先要认识到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字和文化,是在保留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多样性。清楚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要树立教育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修订部分统编教科书的内容,增加适合民族地区农牧业社会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实际达到和谐或接近和谐创造条件;在语文、历史、地理、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课程中增加本民族文化的课程,使学生在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向其他民族的学生开设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发展所有学生的宽容意识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特别是反映少数民族需要的新课程,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要借鉴和吸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即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影响民族教育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的价值理念。要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独特价值的个体,而不应是被加工、塑造的原料;教育是一种源于精神内部的活动,任何外部的作用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部精神活动才能转化为教育,因此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而不应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受体地位。

2.提高教育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完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今后要加强宏观的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民族教育法》、《民族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民族教育的依法管理。同时应该看到,公民参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它逐渐成为现代政府治理和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公共管理者的态度如何,公民参与都将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决策的民主化,即追求社会公正、强调公民参与,成为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同样,在民族教育政策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和倾听少数民族群众自己的需求与声音,使得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都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认同一个基本的目标,参与对自身教育的设计和运行。尤其是在双语教学的发展、教育模式的选择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等方面,少数民族群众应该具有更多的发言权。我们在制定一些大的计划和颁布一些政策规定时,首先应该倾听更多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和愿望,了解他们的教育需要,而不是自以为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行塞给他们。我们只有倾听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声,体现他们的意志,通过多种方式使他们参与到民族教育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来,才能保证教育政策的合理性,也一定能够达到我们想得到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和课程设置等应有所不同,一定要适合民族地区的情况和实际。既要实现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和特色化,又要做到教育要素的多样性,如制度多样、内容多样、模式与方法多样、评价标准的多样性等等。在调整与改变一些已经在民族地区取得较好效果的政策和办法时,一定要慎重,尤其要考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情感需求和愿望。

3.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政策评价标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不能用简单的成绩考核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把一些汉族地区的一些做法和管理经验生搬硬套到民族地区。在建立评价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与传统道德的作用,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特殊性,提倡常规管理与特殊管理相结合,实行一般评价与专门评价的结合,既要考虑民族教育的实效性,又要考虑民族教育发展的公平性。政府还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和教育管理人员对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中的“内地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民族地区的寄宿制教育等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效地评价和分析,以便进一步改革、调整、提高和完善相关政策,从而有效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更好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各项政策评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的理念,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当然,它是一个原则,又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民族地区教育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必须很好的研究与实践社会公平问题。

4.完善教育政策内容,加强政策监控如今,我国既要坚持“输血”政策,大幅度地提高民族教育基础建设水平;又要进一步强调民族教育“造血”机制的建立,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满意的教育。目前民族教育政策的“输血”功能较强,但“造血”功能弱化。采取“输血”政策,就是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寻求各方支持和投资,使民族教育状况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造血”政策,就是大力促进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寻求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从长远的角度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与效益,增强民族教育自身人才培养和适应民族地区的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加大对教育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在教育活动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的力量,建立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保证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各项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

民族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美术馆;民族;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民众进行民族教育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的传承还是对民众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已经不可抵挡的趋势下,面临国外的各种物质以及文化产品的冲击,更加需要对国民进行民族教育,才可以确保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得以更好的继续传承,美术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美术馆通过展示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民族教育,因此本文对美术馆在视觉感受、民族精神内涵以及民众亲身体验等方面开展民族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在视觉感受中体验民族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及美术创作方法,美术馆的作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针对不同主题来安排展出的作品内容,让大众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感受民族教育。例如在国画作品的展出中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古代先贤的创造力。美术馆在视觉体验中进行民族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呈现历史发展的优秀作品

勤劳的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生产了多种多样的产品,这些都是我国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人们在欣赏表现这些故事的绘画作品中,往往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例如一些中国画、书法以历史、政治、民生等为主题,真实再现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对这些有着中国独特文化结晶的作品,人们自然会产生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强烈的自豪和尊重。即便没有讲解员的言语指导,观赏者在自己观看和欣赏过程中都可以产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另外,美术馆可以策划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展览,以多种方式反映我国民族精神、社会风貌。例如可以策划将近现代人们生活的画面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展出,从而使大众感受到我国近代以来受到的民族耻辱、中国人们在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中国共产党在为人们谋得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大众对劳动人民的坚强肃然起敬,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各族人民的作品展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久的交流与融合中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团结精神,同时各族人民又都存在自身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作品。此外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流传着多种美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都会使大众产生对人民创造力的敬佩之情,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源泉。例如民间的美术形式多样,包含绘、染、雕、塑、刻、印、绣等等,远远超过了绘画的涵盖范围。另外在内涵上更是丰富多彩,有日常生活、劳作、狩猎、战争、礼仪、庆典、风俗、宗教等。如果在美术馆中将这些元素都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一改以往的展品元素单调的局面,欣赏者在丰富的视觉享受中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在对作品内涵进行传播中深入理解民族精神

很多情况下,一些美术作品的主题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非专业的观赏者很难一眼看出作品的内涵,因此就需要为美术馆中的一些作品配备相应的解说,无论是从文字说明还是人员语言上,都可以通过对作品主题的揭示而让大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内涵。例如“回到延安——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暨历史文献图片展”,展出期间有视频及专业讲解员对展品进行详细解说并引导观众更好的参观,可使大众更加了解展览所反映的延安精神、延安传统和延安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所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和影响。很多没有专业背景的参观者很难看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通过相应的作品的文字解说以及专业人员的讲解,使观赏者更好的领会了展出的一系列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民众的参与中切实体会民族自豪感

在利用美术馆开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与学校教育截然不同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美术馆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它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美术馆组织公共教育活动,可以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使观众在活动中体会艺术展览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而更深刻的受到民族教育。因此美术馆不再局限于单调的艺术作品展览,而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其中,如对于灯光效果、视频解说以及幻灯展示等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国画、书法比赛等方式来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些都可以更加直接的对大众进行民族教育,让人们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更加真切和深刻的感受到民族精神内涵。此外还可以采取主题讨论的方式,让欣赏者在对一些民族教育作品进行观赏后,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广泛的交流中学习民族知识、感受民族教育。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美术馆在对民众开展民族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优势。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高,美术馆也逐渐成为大众进行艺术熏陶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美术馆的民族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爱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从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朴春子.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与公共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馆,2005(7).

[3]鲁宽民.尹洁.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民族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美术馆;民族;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民众进行民族教育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的传承还是对民众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已经不可抵挡的趋势下,面临国外的各种物质以及文化产品的冲击,更加需要对国民进行民族教育,才可以确保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得以更好的继续传承,美术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美术馆通过展示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民族教育,因此本文对美术馆在视觉感受、民族精神内涵以及民众亲身体验等方面开展民族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在视觉感受中体验民族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及美术创作方法,美术馆的作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针对不同主题来安排展出的作品内容,让大众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感受民族教育。例如在国画作品的展出中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古代先贤的创造力。美术馆在视觉体验中进行民族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呈现历史发展的优秀作品

勤劳的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生产了多种多样的产品,这些都是我国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人们在欣赏表现这些故事的绘画作品中,往往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例如一些中国画、书法以历史、政治、民生等为主题,真实再现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对这些有着中国独特文化结晶的作品,人们自然会产生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强烈的自豪和尊重。即便没有讲解员的言语指导,观赏者在自己观看和欣赏过程中都可以产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另外,美术馆可以策划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展览,以多种方式反映我国民族精神、社会风貌。例如可以策划将近现代人们生活的画面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展出,从而使大众感受到我国近代以来受到的民族耻辱、中国人们在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中国共产党在为人们谋得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大众对劳动人民的坚强肃然起敬,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各族人民的作品展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久的交流与融合中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团结精神,同时各族人民又都存在自身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作品。此外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流传着多种美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都会使大众产生对人民创造力的敬佩之情,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源泉。例如民间的美术形式多样,包含绘、染、雕、塑、刻、印、绣等等,远远超过了绘画的涵盖范围。另外在内涵上更是丰富多彩,有日常生活、劳作、狩猎、战争、礼仪、庆典、风俗、宗教等。如果在美术馆中将这些元素都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一改以往的展品元素单调的局面,欣赏者在丰富的视觉享受中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在对作品内涵进行传播中深入理解民族精神

很多情况下,一些美术作品的主题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非专业的观赏者很难一眼看出作品的内涵,因此就需要为美术馆中的一些作品配备相应的解说,无论是从文字说明还是人员语言上,都可以通过对作品主题的揭示而让大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内涵。例如“回到延安——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暨历史文献图片展”,展出期间有视频及专业讲解员对展品进行详细解说并引导观众更好的参观,可使大众更加了解展览所反映的延安精神、延安传统和延安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所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和影响。很多没有专业背景的参观者很难看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通过相应的作品的文字解说以及专业人员的讲解,使观赏者更好的领会了展出的一系列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民众的参与中切实体会民族自豪感

在利用美术馆开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与学校教育截然不同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美术馆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它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美术馆组织公共教育活动,可以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使观众在活动中体会艺术展览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而更深刻的受到民族教育。因此美术馆不再局限于单调的艺术作品展览,而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其中,如对于灯光效果、视频解说以及幻灯展示等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国画、书法比赛等方式来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些都可以更加直接的对大众进行民族教育,让人们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更加真切和深刻的感受到民族精神内涵。此外还可以采取主题讨论的方式,让欣赏者在对一些民族教育作品进行观赏后,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广泛的交流中学习民族知识、感受民族教育。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美术馆在对民众开展民族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优势。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高,美术馆也逐渐成为大众进行艺术熏陶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美术馆的民族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爱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从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朴春子.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与公共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馆,2005(7).

[3]鲁宽民.尹洁.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