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5:47:35

民族风情

民族风情范文篇1

一、客户满意度概述

客户满意度是指客户在做理论购买决定时形成的对产品的期望与实际产品性能和品质的对比,可以用客户满意的黄金公式表示出这种关系:

客户满意程度=客户的实际感知—客户的期望(1)

从公式1可以看出客户满意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心理体验,这取决于客户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差值,因而客户满意与消费、期望和感觉有关。旅游业是以“游客满意”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因此游客满意度也可以借鉴上述公式进行分析。

二、游客满意度层次模型

AHP法即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基本步骤是:首先,找到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根据其内在本质关系等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判断各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这些判断确定因素在决策中的权重,此外还要对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果通过就可以使用。影响游客对民族风情旅游的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通过发放开放式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的要求总结出游客对民族风情旅游的满意度层次模型。

因素层的具体指标有:风俗原生态(指民族风情原始性因素)文化底蕴(民族元素中的文化内涵)参与性项目(游客参与体验的民俗活动或仪式)规模(场地规模的大小)地理位置(是否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交通(道路及交通设施)价格(各种项目的价格)服务态度(风情旅游中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周边环境(周边的居住、购物环境等)

(一)游客满意度评价等级。

由于游客满意度评价较为简单,借鉴国外测量用户满意度的有关理论和经验,以上具体的因素都可分成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满意度等级,也可将这5个等级换算成分数,对评测项目进行判断。

(二)游客满意度评价。

根据游客满意度评价模型,将构建因素层指标判断矩阵,采用分级定量法,将各因素按其重要程度两两相比。两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则为1;一因素较另一因素稍微重要为3、明显重要为5、强烈重要为7、极端重要为9。2、4、6、8分别表示上述两相邻判断的折中情况。倒数表示元素i与j比较的bij,则元素j与i比较的判断为bij=1/bij。以S1~S9表示上述9个因素,根据梯阶结构模型,邀请专家进行分析,对准则C(游客满意度)来说。

(三)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排序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游客满意度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9个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在这里是指民族风情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模型的因素层。层次排序要计算判断矩阵B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即满足:

(2)特征向量W(取正规化特征向量),其分量Wi为相应元素排序的权值。

由于判断矩阵的相对重要性是邀请专家判定,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加上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判断矩阵可能会出现完全不一致的情况,比如:A比B重要,B又比C重要,但是C又比A重要,为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我们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

(3)式中,CI为一致性指标;n为矩阵阶数。CI越小,说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大。考虑到一致性偏离有随机原因,因而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须将CI值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相比较,RI值如表3所示。

(4)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根据以上条件,使用和积法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为:,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特征向量即为各因素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其结果与民族风情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模型的各项指标的重要性需求基本相符。经计算,得出CI=0.0140876,,所以认为此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

(四)游客满意度评价。

根据已得出的游客满意度相对重要性权值,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评价游客综合满意度:

民族风情范文篇2

居住在吉林市的朝鲜族现有18万多人,约占吉林市人口总数的4.3%,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乐观的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

朝鲜族的婚礼习俗非常热闹,尊老习俗备受称道,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是"捣衣"劳动。每到中秋左右,妇女们都要拆洗被褥衣服,进行洗晒喷浆,待其半干后叠成长方形在砧上捶打,这就是"捣衣"。

永吉县兴光村朝鲜族民俗村,已被辟为旅游景点。主要旅游活动有:村民与游客共同歌舞联欢;到村民家中参观民族生活习俗;在具有民族特点的火炕上品尝朝鲜族风味餐。朝鲜族的米饭、米酒、打糕、冷面、小咸菜、山野菜、狗肉全席等风味饮食和充满热情的招待会令游客留连忘返。

乌拉街满族镇

吉林市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朝鲜族集居的地方。满族有14万多人,约占全市人口的4%。全市有34个满族乡镇,1个满族朝鲜族乡,其中以永吉县乌拉街满族镇居住的满族人口为最多。

乌拉街满族镇距市中心30公里,仍然保留著传统的满族风俗和多处名胜古迹。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候府、魁府、白花点将台、古城墙及千年古树等现保存完好。

在乌拉街满族镇,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以萨满教仪式和婚礼最具代表性。

隆重的萨满教仪式以祭祖为大宗,惯于龙虎年或蛇年春秋二季操理,分家祭和族祭。家祭时要选择本家取妻生子、就职荣升、修宅迁居、寿老病故或儿女久病初愈等红白喜事的时候。全族团结、喜庆丰收可操办族祭。无论是那种祭祀都得请全族老幼参加。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可分祭神树、杀猪祭神杆、领姓、摆件子、蒸糯米、打打糕等一整套习俗。

民族风情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民族特色旅游名村和产业村为重点,以建设民族风情走廊为抓手,全力推动街道环境整治,加快旅游名村建设进程。坚持农户自愿申报,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坚持“依法依规治理,严禁乱搭乱建”的原则;坚持“体现生态环保,彰显特色,融入民族文化”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补助政策,统一验收标准”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

二、建设范围及标准

㈠建设范围。将村部分农户和中心村街道两旁和至月山路邻街面居民户,纳入建设范围。

㈡建设标准。才用木质立柱,上盖小青瓦翘沿,沿面为1.2米宽,相邻户在同一水平高度。具有民族特色、美观大方、整齐有序、视线通达。

㈢建设程序。凡自愿建设的农户,本人书面申请,经村委会和工作专班批准,农户与施工单位签定协议后方可进行实施。凡在规定时间内未申报的一律不予补贴。

四、实施步骤

民族风情走廊建设项目共分三个阶段。一是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宣传发动阶段(年7月20日至8月5日)。主要任务是摸清情况,研究制定方案,全面宣传,启动示范户建设,拆除沿街乱搭乱建雨棚,完成申报审批,施工单位与农户签定施工合同。二是主体实施阶段(年8月6日至10月6日)。主要任务全面启动风情走廊建设,做好进度、质量督办检查。三是检查验收阶段(年10月7日至10月12日)。主要任务是全面验收,总结经验,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凡自愿申报建设的农户,本人书面申请,经村委会和工作专班批准后方可进行实施。

五、以奖代补标准和兑现办法

民族风情走廊建设项目由林海园艺有限公司统一建设。对于一般农户按100元/米的标准由农户出资,对于原建有雨棚的农户(已拆除的)按70元/米的标准由农户出资。农户出资部分支接与施工队结帐,不足部分由村委会直接补贴给施工队。对于自行建设的农户,在年10月6日前按统一设计要求建设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村委会分别按210元/米(原没有雨棚的农户)或240元/米(原有雨棚拆除的农户)的标准直接补贴到户。补贴到户的资金不再扣税。

民族风情范文篇4

克木人的婚姻是自由的。男女双方在节日活动和生产劳动中认识和了解后,女方可将意中人领回家。如果父母热情款待,就意味着婚事可成;如果父母质问男方:“你来家里干什么?”男方自知婚事告吹,便悄然离去。

克木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到女家的情况很普遍,婚礼大多女方家举行。举行婚礼前,男方要杀猪设宴。但是,杀好的猪必须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看守好,若被女家抢去,就要出钱去赎,赎不来,婚事就办不成了。因此,寨里常常发生“抢肉战”,女家“抢”过去,男方又“抢”回来,追得鸡飞狗跳,叫声笑声不绝。

入宴前,新郎新娘隔门对唱,唱好了婚礼继续进行,唱不好婚礼到此止步。因此,这是决定婚礼能否继续举行的关键。待客人入席坐定后,新娘便将屋门关起,新郎手端肉锅,站在门外与新娘对歌,一问一答,十分精练。如新娘听新郎唱得合拍,答的有理,才开门放新郎进屋,宾客才开宴;如新娘不满意,新郎只好吃闭门羹,隔门听音,不能进屋见新娘。

民族风情范文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发展

一、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旅游业开始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世界旅游业加快了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从旅游的方式来讲,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和放松,要求更多地发展着眼于调节精神的积极性的旅游,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将逐渐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所代替。日益增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刺激,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所以,那些单调、机械、使人置身起外的旅游方式已经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代之而起的是那些富有活力、兴趣、参与性强、特色鲜明的活动类型。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渴望能亲身体验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希望通过参与和交流得到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旅游者喜欢那些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娱游于乐、游乐结合的旅游方式。云南的西双版纳、楚雄等地州每逢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火把节”游客数量大增,就是这种情况的良好反映。

二、民族体育旅游业现状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与或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民族体育集音乐、舞蹈、娱乐于一体,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能使旅游者娱乐休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因此,民族体育旅游的价值受到有关国家旅游部门的重视,民族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风采进入旅游市场。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边陲地区,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引人入胜的体育文化极大地顺应了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体育旅游迅猛发展的同时,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部门为了满足和吸引旅游者,纷纷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产品。例如东北地区的一些旅行社把鄂温克族的滑雪、狩猎等体育活动纳入自己的旅游项目中。或是让游客参加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射箭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繁多的优势,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方式。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一方面,注意保护、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活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例如,在云南的迪庆、怒江、西双版纳和楚雄等地,各族人民经常利用节庆活动来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并以此来吸引旅客,从而使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无数游客感受浓郁民族风情、体验新异神奇,健身娱乐的一些旅游活动。同时,也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成效,体育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体育旅游时,只把它作为民族风情旅游的补充或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来抓,以至使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规模仍然较小,在整个旅游业中还处于从属地位。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我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突出地表现在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等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观也具有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与汉族相比,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就更为绚丽多彩。少数民族风情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55个少数民族的风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民族建筑五花八门,令人咋舌称奇;数以千计的民族节日,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民族饮食千姿百态,反映出悠久的农业特色;民族艺术百花齐放,呈现出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民族宗教历史悠久,许多民族文化中都反映出宗教文化的深刻印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各种民族风情相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展现民族风情的重要方式。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它们内容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这些体育项目,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特征、审美、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祭祀、节庆娱乐、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特征,使其具有浓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节庆性的民族体育竞赛活动是我国各民族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每逢节庆日,各族群众都要进行物质交易,开展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文体活动。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文化特征都会在节庆期间最为真实、强烈、鲜明地表现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民族的节庆活动都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最好时机。每逢过节,各地区、各民族都要举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纵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它们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健身价值;愉悦身心的娱乐价值;惊心动魄、耳目一新的观赏价值;融入其中的参与价值;体现民族风情的文化价值;体现社会、经济、文化的科考价值;民族品质的教育价值;反映历史的史学价值;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等。这些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四、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旅游包含着浓郁的民风民俗,有着很强的观赏性,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欣赏和参与,增强了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吸引了游客延滞了游客的逗留时间,促进了游客的消费,满足了游客,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民族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体育旅游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健身性。通过体育旅游,能更好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防范“文明病”。同时,通过观摩和参与,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可以带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增进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收入,振奋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自豪感;可以进一步落实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的扶贫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使民族体育研究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模化,有利于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扬。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现民族风情的重要方式,只有将风光旅游和风情旅游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沉醉于山光水色的同时,领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丰富的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使用赚取的资金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整理、研究等工作提供资金及支持。

2.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可行性

我国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心理等,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会对现有的民族旅游资源、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更新、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喜爱寻奇猎胜,求同存异。地区、民族间强烈差异是激发旅游者动机的重要因子,差异性越大,其吸引力越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竞技、健身、艺术、科考、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广泛的民俗性、良好的健身性、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等。可通过让旅游者参与其中,达到健身、享受、了解民族风情风俗的目的。同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游客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需要,起到增长知识、延年益寿的功效。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客源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根本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民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风光旅游,贪图那里的湖光山色,民俗风情,极富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而作为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体育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激情。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部门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它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有市场,必须能够销售出去。对旅游业来说,其市场就是客源,游客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游客就没有旅游业。现在“求新”、“求变”、“求乐”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则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种获取新感受、新体验、愉悦身心的需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同时又多与娱乐相结合,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喜爱。广阔的客源市场,旺盛的需求,将会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不断扩大、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

参考文献:

[1]云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2]韦晓康等:民族传统体育教材[M].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徐玉良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论[M].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4]饶远: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民族风情范文篇6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百色、崇左和河池市旅游资源品位较高、特色鲜明,但旅游业发展却显迟缓。与知名旅游城市的旅游数据比较有较大悬殊。除了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等硬件设施发展落后之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整体形象定位与推广也存在弱点:一是旅游形象定位、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发展落后,缺乏对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特点的宏观把握,导致旅游形象在旅游者的心目中模糊,旅游形象的引导作用难以发挥;二是由于边缘性区位和行政区划分割的社会背景、观念、制度、贫困和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弱势地位,左右江地区还没有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条块分割,旅游整体形象不鲜明,难以充分地展示地脉和文脉的深刻内涵,导致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着力点分散,宣传力度不够,旅游整体效应难以发挥。因此,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应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创新旅游产品,构建多元化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拓展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1]

二、旅游资源优势定位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不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且多数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品味价值较高。一些旅游资源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世界最大的天坑群———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盘阳河流域的世界长寿之乡、“千古之谜”的壮民族文化瑰宝———崇左花山崖壁画、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德天跨国大瀑布、壮族发祥地———田阳布洛陀文化遗址、被誉为壮族活化石的那坡黑衣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的隆林少数民族文化等。从区域旅游空间整合发展的角度看,红色旅游、康体养生度假旅游、边境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山水生态旅游资源的互补性较强,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搭配组合良好,有利于形成跨区域的旅游线路。目前,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凭借高品位、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邓小平足迹之旅、胡志明足迹之旅和东巴凤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以百色大石围天坑群、德天跨国大瀑布、百朗大峡谷、凤山三门海天窗群、通灵———古龙山峡谷群、布柳河———仙人桥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地貌旅游产品;以盘阳河流域为代表的养生度假旅游产品;以田阳布洛陀文化、宁明花山崖壁画、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宜州刘三姐故乡文化、龙州天琴长衣壮、那坡黑衣壮、靖西旧州、德峨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凭祥友谊关、大小连城、龙邦口岸、白头叶猴生态公园、大新明仕田园风光、神秘的中越边关风情、浓郁的边境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中越边关旅游产品。

三、旅游地空间竞争分析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具有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但是,目前红色旅游的竞争趋于白热,红色旅游产品又具有较强的替代性,旅游产品结构大体趋同,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也基本相似,这必将加剧红色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仅凭红色旅游品牌与其它红色旅游目的地单打独斗是不现实的,树立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有助于克服形象“遮蔽效应”和“替代效应”,使其从众多红色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从周边地区来看,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位于滇黔桂结合部区域,所处的区位决定了其旅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与左右江地区接壤的云南和贵州。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奇特的岩溶地貌景观、中越边关风情、长寿养生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组成的多元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所以,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应该主打红色旅游、边关旅游、特色民俗风情游、山水生态旅游和养生度假旅游品牌,将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树立整体旅游形象,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市场和资源整合并实现协同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发展共赢局面。

四、旅游主体形象识别

(一)“小平传奇”、“红色福地”

以“百色风雷,两江红旗”为主题形象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位列国家着力培育的红色旅游精品体系中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的第三位,而“邓小平足迹之旅”(南宁———崇左———靖西———百色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又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同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军部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会师军部旧址、韦拔群故居及纪念馆、东兰烈士陵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等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另外,中越边境地带是中越两国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被誉为是越南的“延安”和“西柏坡”。目前,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已经具有与延安、井冈山、遵义、西柏坡等红色圣地一样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调查发现,游客对“小平传奇”、“红色福地”情有独钟,“小平传奇”、“红色福地”在旅游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位置。因此,“小平传奇”、“红色福地”是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形象塑造的灵魂。

(二)“绿色生态”、“山水奇观”、“边关胜景”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以乐业大石围天坑群、靖西通灵古龙山峡谷、德天跨国瀑布、凤山三门海天窗群、百朗大峡谷、布柳河———仙人桥、盘阳河、红水河等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景观,既具有广西山水景观的典型特征,又具有独特的品质。其山水景观融“溶洞、峡谷、山峰、天坑、湖泊、水库、河流、山地、森林”于一体,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很高的观赏、游览、科考、健身和生态价值,其山水资源的品质、丰度完全具备发展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制高点的条件。同时,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以凭祥友谊关、大小连城、龙邦口岸、白头叶猴生态公园、大新明仕田园风光、神秘的中越边关风情、浓郁的边境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中越边关旅游,可以让游客领略到大气磅礴的边关胜境、灵秀的南国自然风光和南国边城的风貌。调查发现,游客对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山水奇观、绿色生态和边关胜景感到震惊。因此,山水奇观、绿色生态和边关胜景是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

(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是特色民族文化旅游景观“荟萃区”和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黄金地带,少数民族独特的民居、饮食、服饰、节日、婚俗、歌舞、乐器、手工艺品等都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壮、瑶、苗、彝、回、仡佬、侗、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中越边境地带、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布洛陀文化、古骆越文化、句町文化、铜鼓文化、长寿文化、刘三姐故乡文化和壮、苗、瑶、彝、仡佬等民族风情组成的多元民族文化堪称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奇葩和世界文化奇观。调查发现,游客们无不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而赞叹。因此,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在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形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养生度假天堂”、“休闲康体之都”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凌云———巴马———都安———东兰———凤山是中国五大长寿带之一,盘阳河流域的众多乡镇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乡,巴马世界长寿之乡名扬海内外。左右江地区主要江河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是全球同纬度种类最丰富的植被区,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为95%以上,完全具备现代康体养生旅游所追求的“氧吧、绿色、空气、户外、阳光”五大要素。在以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活品质、扩展生命空间为本质的旅游时代背景下,以户外运动、养生旅游、候鸟型居住为抓手,凭借“绿色、健康、长寿”,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完全有条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极具潜力的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调查发现,游客对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空气质量、水环境、饮食、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赞叹不已,游客们认为这里是养生度假、休闲康体的绝佳旅游目的地,“养生度假天堂”、“休闲康体之都”应该是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

五、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一)理念基础

一级理念:红色圣地,养生天堂。二级理念:绿色壮乡,山水家园。

(二)整体形象

奇山秀水旁的长寿之乡,多彩风情下的红色福地。

(三)宣传口号

基于上述基础理念和整体形象,设计推出一套促销宣传口号,以提升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旅游形象。旅游形象的树立,就是要探讨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的一种形象,使之成为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动力之源。[2]1.区外宣传口号。(1)主打宣传口号。“踏小平同志足迹,游历山水田园,穿越天坑峡谷溶洞,品味长寿文化,走进民族殿堂,神奇左右江欢迎您。”“沿着红七红八军的脚步,领略西部亚热带风光,观赏奇特岩溶景观,感受南国异域风情,感悟别样红色激情,神奇左右江欢迎您。”(2)系列宣传口号。“壮民族的发祥地”;“刘三姐的故乡”;“原生态秘境之旅”;“西部亚热带生态农业走廊”;“中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西部避寒胜地”;“激情漂流之都”;“绣球之乡”;“芒果之都”;“世界长寿之乡”。2.区内宣传口号。“重踏小平同志足迹,走百越古道,感民族风情,悟养生之道,赏奇秀美景,品壮乡神韵,神奇左右江欢迎您。”

六、基于形象提升的旅游营销策划思路

(一)创建影视文化精品工程,强化旅游形象的推广

伴随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文化品味在不断提升,他们更加关注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更加注重文化审美。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工业科技文明是塑造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文化品牌和形象的宝贵财富,也是其旅游之魂。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可以借助多元文化元素,打造影视文化精品工程,通过影视文化精品的对外宣传和推介,提升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做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凭借极具影响力的影视文化作品的宣传效应,不仅可以提升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旅游形象,而且可以有效地推动旅游形象的对外传播。

(二)策划旅游节事活动,促进旅游形象对外传播

有影响力的旅游节事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具有轰动效应,可以引起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在这方面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百色、崇左和河池市都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凭借一些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文化魅力的文化旅游节以及颇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实现了借助旅游节事活动宣传和推介旅游形象的积极作用。例如,举办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德天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和“百色起义八十周年”大型纪念活动、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中国.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高空王子阿迪力挑战大石围天坑等具有影响力的推介活动。今后,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地方政府不仅要通过举办大型旅游节事活动对外旅游促销,而且还要通过举办摄影书画比赛、学术研讨会、发展论坛、博览会、颁奖会和展销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宣传和推介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旅游形象,提高其知名度。

(三)采取多样模式,加强旅游形象宣传

游客旅游决策过程与一般消费品购买决策过程存在很大区别,旅游消费者面对众多不熟悉的旅游目的地一般很难见到旅游产品实体本身,在选择旅游目的地之时自然犹豫不决,此时若靠旅游形象传播使消费者认知旅游产品,则有可能激发其旅游动机,并形成出游决策。因此,红色旅游市场推介和营销是红色旅游地与客源市场的桥梁纽带,必须加强促销力度,丰富促销模式。形象广告传播模式:广告宣传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形象的最终追求目标是用多样化的途径制造出精美而又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给传播接收者留下深刻影响,激发其旅游兴趣。具体渠道包括书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电子屏幕等。公共关系模式:这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宣传方式。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可借助某新景观、新成果的出现新闻,策划媒介事件,组织记者招待会、新闻会,制定公共关系策略,举办有影响力的公关活动,以吸引媒体关注,达到间接宣传旅游目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因其信息平台可共享、传播主客体平等、信息双向互动等特性,是未来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应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旅游促销,努力达到旅游产品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可以通过设立网页,全面介绍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情况;发送电子刊物进行旅游宣传;设立景区景点的三维动画,让网民进行虚拟现实的旅游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四)采用整体联合推进的营销策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民族风情范文篇7

(一)历史文化名城概念辨析。1982年我国公布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但文件中并没有给历史文化名城下一个具体的定义,1986年国务院提出了“审定原则”,大体可概括为既要拥有历史文化又要有能体现文化特点的现代遗存。这一思想大致沿用到今天。(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此条令为我国最早成熟且完善的相关条令,其中强调了保护规划应当包含具体的保护原则、内容、范围等,相比于之前的制度具有极大地提升,如完善了法律法规,解决了人治的问题等。(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2008年颁布的条例对其保护范围提出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这是第一次保护制度上从个体到整体的保护措施,即保护意识从个体上升到整体层次,观念上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二、龙井市革命历史文化遗址

(一)延边州龙井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前提及基础。2017年新颁布的相关条例对申报提出了说明:“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龙井市在革命历史上有重大的红色事件发生,且同样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符合两项要求。(二)重要机构及党组织所在地遗址统计。龙井市已知的有准确史实的遗址统计,总计十九处,均是近代历史上延边州重要的红色活动纪念地。如第一所私人学校瑞甸书塾,以及第一个共产党小组的建立等,朝鲜民族民风淳朴崇尚教育,许多学校都涌现出革命烈士、爱国作家等,还有名校如明东学校、正东学校,而这些遗址,在历史中,在那个烽火燃烧的时期对于东北全境从反日到解放尤其是延边州的独立都有着重大作用,代表了一个个艰苦但却光辉的使命与不朽的荣誉。

三、龙井市民族特色风情分析

民族风情范文篇8

【关键词】文化表达;环境整治;乡村旅游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核心,差异化体验是游客们的基本心理诉求。深入挖掘乡村历史和文化内涵,以高水准、高要求的规划设计旅游项目,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提高了旅游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内涵。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助力为乡村旅游开发,提高乡村旅游的魅力,就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来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对乡村旅游开发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乡村旅游开发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第一,我国目前有些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视不足。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很多乡村的人居环境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各级政府也比较重视,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环境整治上。仍有大部分乡镇将整治重点放在乡镇区域,忽视了农村地区的整治力度,投入较少,不注重细节处理,流于表面工作,抄袭照搬现象严重,致使整治效果不明显,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也未发现乡村旅游开发的潜力,投入资金十分有限。第二,在目前工作中,有些乡镇并未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整体规划中,还没有认识到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没有看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缺少统筹安排和资金投入,导致旅游开发成为硬性任务,没有更多的深层次思考,这就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进展,出现双输的结果。第三,工作机制中存在问题。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负责部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并没有起到领导作用,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系统。各个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缺少联动机制,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很难开展。

2文化表达理念的核心内涵及其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价值

文化表达理念下的乡村旅游本质上是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其他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旅游开发主要目的,在旅游资源融合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实现农村旅游资源的共同建设、共同分享,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将文化表达理念融入乡村旅游开发之中,需要政府部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把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旅游者提供印象深刻的旅游体验,满足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开发,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为本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在当今时代,文化资源仍然是旅游开发的核心,只有充分利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才能开发出更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文化表达背景下,应该对地区内的文化资源进行协调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培养旅游的专业人才,实现产业上的联动,以此推动农村旅游向文化表达旅游方向发展。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的路径

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面临很多问题,对乡村旅游开发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表达理念实行,为了消除乡村旅游开发的瓶颈,应该先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从乡村整体上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设计,为文化表达理念的实施奠定基础。3.1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导向,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1.1历史文化建筑的整体规划。首先,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应该打造良好的村庄环境,拆除内部不合时宜的建筑或构筑物。优美的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所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同样的目标。对村内临时搭建的建筑、构筑物应予以坚决的拆除,即改善了村容村貌,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要建立管理机制,逐渐成为村庄建设的治理规范。其次,将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作为特有资源进行开发。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建筑既是乡愁的寄托,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在保护的同时应当加以利用,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可以在村内建造展览馆、研习所等公共建筑,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这样既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最后,对已有的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进行适度整修,修旧如旧,保持当地特色。分类管理,有修缮价值的进行修缮,没有修缮价值的,要注意安全问题,征询当地居民意见,适当改造,赋予使用价值。对于村内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应该统筹规划,这是乡村旅游的文化和魅力的重要体现。3.1.2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现在广大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的必备内容,同时也是满足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既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广大村民的起居生活,对发展乡村旅游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通过共建共享的原则,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统筹规划,完善村庄交通系统建设,对于给水、排水、通信、电力、环卫、防灾等设施的各项内容统筹安排。同时在旅游服务设施中,例如服务中心、住宿驿站、公共厕所等,是旅游区建设的基础。在旅游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者的需求,生活服务设施要照顾村民日常的使用需要,生产服务性设施布局要结合农民日常生产的需要,布置在农田附近。3.1.3加强乡村环卫设施建设农村卫生环境改善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另一方面村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但能够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做好垃圾分类教育和垃圾处理体系建设,配置相应数量和位置的垃圾箱、回收站等设施,并给于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3.2以现有农村人居环境为基础,定位文化表达理念下乡村旅游特色项目。文化展示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风情园,可以让游客最大程度地走进当地的文化中来,村内其他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或者构筑物,虽然未必都在风情园内,但可通过规划游览线路,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路线。以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乡索伦村的鄂温克民族风情建设为例,此项目在文化传承、活力永续、可持发展的设计理念指导下,立足当地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天然优势,村中有多处体现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每处民居建筑都体现了鄂温克传统民居的特征,表现了鄂温克族人的智慧和适应当地环境的情况,同时村中也保留了许多其他有保护价值的树木、构筑物等。在文化挖掘方面,经过不断地努力,节庆、音乐、体育等方面都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去,一方面可以延续鄂温克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作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以往来索伦村的游客对当地的文化体验感不强,这是没有重视展示导致的结果,之前静态的展示形式非常单一,博物馆、陈列室等缺乏联系,没有统筹规划,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强,不能让游人体会到鄂温克人的真实生活环境,民族风情园的建设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1)设计构思。充分发扬鄂温克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文化一直是民族发展的核心动力。载文化表达理念下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就要深入挖掘鄂温克民族文化,应用相关理论方法提取民族文化符号,加以提炼与转化,在民族风情园中展现鄂温克民族的文化魅力。在景观设计中,鄂温克民族文化特色,通过不同分区的设计,将鄂温克文化以景观的形式展示在游客面前,使游客在视觉、听觉、嗅觉上都有不同的体验。民族风情园的建设要注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展,展现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同时,营造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景观。2)设计原则。首先,要有整体思维。整体布局十分重要,这是设计理念能够贯彻到底的重要保证。园区内外要互相协调,既保证园内的民族文化展示,又要和园外乡村环境相融合,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民族风情园。其次,体现人性化。以人为本是设计的不二原则,设计要联系人的生活,在风情园的设计中,要注重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灵体验,为游客提供周到的服务,强调功能设施的设计要求,满足人的需要,结合精神层次的需求,更好的反映鄂温克民族文化中人的生活状况。最后,保证安全。安全第一是必须遵守的原则,没有安全性,那么一切体验都无从谈起,安全的场所才能留住人。在园内注意安全隐患,设置安全设施,动物观赏、篝火野营、垂钓等区域都要加强安保措施。3)总体设计。鄂温克民族风情园总体设计上展现鄂温克民族文化的魅力,布局自然舒展,在布局上顺应了自然地形的走势,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分为九个主要功能分区,为游客提供了“玩住吃乐”全方位服务体验。草原风情区、滨水别墅区、垂钓区、温室、采摘及动物观赏区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功能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总体上来说,鄂温克民族风情园很好的展示了鄂温克民族文化,注重文化理念的表达,结合周边自然环境,协调园内外的景观衔接,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结束语

将文化表达的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开发和人居环境整治的进程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可持续和人性化原则,突出当地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吸引游客,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自尧,吴怀静.基于城乡修复视角下美丽乡村旅游开发调查及有机更新设计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446(01):20-21.

[2]董阿丹,石丹.基于文化创意的乡村旅游发展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2020(4):46-48.

民族风情范文篇9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历史悠久。二道桥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近代以来重要的“贸易圈”,具有百年的商业发展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少数民族聚居区。二道桥一带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聚居地。目前,该地区常驻人口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居民占90%以上,每天流动人口达7-8万人之多。

二道桥商圈已具雏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扶持力度和民间资本投入的不断加大,目前已形成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民街和二道桥市场为代表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功能各异的商业群落。现有各类市场十余家,主要经营新疆少数民族和中亚国家的服装、鞋帽、工艺品、土特产、药材等特色商品,文化、娱乐、餐饮等。20**年,商圈的销售额达21亿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00万人次,发展潜力巨大。

(二)存在的问题

商圈功能不完善。业态布局不合理,专业分工不明确,经营方式单一,效益不佳,存在恶性竞争,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合理、交通顺畅的路网尚未建成,严重制约人流、物流,缺乏大型公共停车场和旅游专用站点,休憩设施、公共小游园、街头绿地、小广场、公厕、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不足,缺少特色街的标识性建筑和标牌。

软环境建设不到位。社会治安状况不佳,市场经营不规范。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搭乱建、无证经营现象较为严重,治理整顿环境卫生力度不够,规划滞后,对外宣传薄弱。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把我市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商贸城和“建经济强市,创旅游名城”的目标,按照全力打造“六大商圈、十二条特色街”的要求,依托二道桥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实施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把二道桥商圈打造成为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商圈,带动商贸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商圈功能,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加大开发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服务,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商圈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有序开发、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发建设立足近期、放眼长远,分阶段有序进行。

坚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依托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实施名牌战略。

坚持产业联动发展的原则。商贸、旅游、文化以及其它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多元化经营的原则。积极建设新型业态,广泛开拓市场,完善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规模,丰富商品种类。

三、发展方向

到2007年,初步建成以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为核心,集商贸、旅游、购物、餐饮、民族风情、文化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商圈。

到2007年,二道桥商圈年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

到2020年,将二道桥商圈建成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圈。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商圈功能,增强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带动我市经济的发展。

完善商圈规划。二道桥商圈北至人民路,南至友谊医院,东至和平路,西至新华南路,面积1.11平方公里。商圈内部划分为一般商贸区、民族特色旅游购物区和民族风情文化区三个功能区。其中一般商贸区指商圈内山西巷以北、南门以南的地区,功能定位以日常消费为主;民族特色旅游购物区指山西巷与团结路之间的地区,这是二道桥商圈的核心区,要按商贸、旅游、餐饮、娱乐休闲的功能模式进行发展,充分体现民族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区指团结路以南、友谊医院以北的地区,以展示新疆及周边国家各民族风情和文化为主要功能。通过功能划分使商圈形成东西对接、南北呼应、放大商圈辐射功能的发展格局。

突出商圈特色。商圈的建筑风格和经营项目要突出地方特色,展现民族风情、民族文化,适当保留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民居、民房,并建造一些开放式的民居,便于游客参观游览,将该地区的部分民族宗教场所开放,供游客参观,了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实现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多元化。按照“同业差异、异业互补”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民街和二道桥市场三个龙头企业的作用,引导企业打造自己的特色,形成大、中、小市场协调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积极引导新疆国际大巴扎经营具有民族特色的中高档商品及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民族歌舞表演场所;二道桥市场要满足大众消费,经营中低档旅游商品;新疆民街以民俗文化为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商圈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道路建设。结合天山区巷道改造,按照规划要求开辟平行于解放南路的商业辅道及若干条东西向支巷道路,缓解和改善解放南路的交通压力。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提高步行街的利用效率。

改善交通环境。加大交通和停车场改造方面的投入,市规划局、交通局要分别抓紧制定详细的商圈交通和停车场规划,合理设置停车场、公交线路和站点,增加旅游车辆下客站,使公交站点、出租车、旅游车停靠点尽量接近该片区中心部位。区域内各经营单位现有的停车场一律对外开放,今后项目建设按规范要求建设地面或地下停车场。通过科学手段,加强管理,合理疏导交通。

完善公用设施。在空间调整上,应采取“多拆少建”的原则,对商圈区域内居住用地和特殊用地,应采用置换方式将其转换为公共设施、道路广场以及公共绿地。

(三)调整完善业态布局,实现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商贸业的发展。重点建设二道桥天池路民族美食一条街、双庆巷民族手工艺作坊一条街、新华南路地毯经营一条街等特色街。以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民街和二道桥市场为龙头,适量增加大中型精品商场,集中布置一批特色浓郁、民风古朴的中小型经营店,从而形成一个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特色购物旅游地。

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不断挖掘和打造新的旅游景点,完善旅游设施,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扩大旅游规模,增加旅游收入。旅游路线要本着在新疆民街观看民俗文化,在双庆巷观赏古朴的民族加工工艺,在二道桥市场购物消费,在民族餐饮美食一条街品尝民族风味,在新疆国际大巴扎购物、欣赏民族歌舞的原则设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加快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风貌,挖掘中亚民族文化,加快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提升商圈文化内涵。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二道桥商圈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王建玲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迟维诚和天山区区长阿合买提江·阿合尼牙孜担任,天山区政府、市规划局、贸发局、旅游局、交通局、公安局、行政执法局等部门为成员;

二道桥商圈的社会管理事务归口一个办事处统一管理,由天山区人民政府决定;

积极引导商圈内各类市场和项目的开发建设,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建立商圈行业协会,规范经营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管理;

制定一系列鼓励商圈发展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多方投资,加快发展步伐;

充分发挥社区的基层组织作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素质。

(二)严肃规划,突出民族特色。

在建筑风格上,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已批准的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城市设计,遵循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原则,把二道桥商圈建成一个规划设计领先,建设理念差异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的景观商圈。

严格按照特色化要求,围绕“二道桥”这个品牌做好文章、做足文章,从经营方式、经营产品、经营理念等方面都要体现民族特色。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运用国家、自治区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项事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商圈内的建设项目,执行旧城改造的优惠政策;

从旅游专项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民族旅游特色产品项目开发;

根据季节性特点,对商圈内的个体工商户实行淡旺季不同的税费征收比例,核定税费征收数额;

大力扶持商圈的旅游经济和会展经济,根据商圈的特点安排必要的旅游项目、会展项目。

(四)强化综合治理

加大治安力度。建立以公安、工商、税务、行政执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强化制度建设,责任到人,坚决打击影响社会稳定、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为商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妥善解决拆迁安置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规范户外经营行为。严格取缔各类占道行为,不得在主、次干道上占道经营,可在背街小巷结合旅游观光项目设置部分市场,以解决现有各类占道摊贩的经营问题,并规范其经营行为。

(五)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政府与社会共同投资加大商圈的宣传力度,扩大二道桥的国内、国际影响,提高二道桥品牌的知名度;

利用少数民族节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充分展现歌舞之乡的迷人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

开办民族特色的夜市,活跃商圈的夜生活;

民族风情范文篇10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民族文化;传承

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各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其中,蒙古族不仅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极大的艺术创造力。蒙古族具有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蒙古族的舞蹈是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蒙古族的舞蹈文化,与蒙古族的历史一样长久,在灿烂的蒙古族文化中熠熠生辉。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蒙古族舞蹈也在开始寻求突破和发展,只有将蒙古族舞蹈的潜力和优势不断地开发出来,才能够使得蒙古族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从而更好地被传承下去。

一、蒙古族舞蹈

1.内涵

蒙古族舞蹈,需要实现手、脚、腰、头、眼等身体器官的相互配合。而且,由于蒙古族的人民大都是居住在内蒙古的草原上,过着草原畜牧的生活,所以才使得蒙古族人民养成了爽朗、热情、直率的性格。针对大多数的蒙古族民间舞蹈来看,其实都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或者是草原上的马步形成而来的。也正是这样,蒙古族民间舞蹈通常都会给人一种热情满满、剽悍有力的感觉。至于蒙古族舞蹈的音乐,则通常都是热情奔放、节奏欢快的,具有着浓浓的草原风格和生活气息。

2.艺术特点

1)草原舞蹈

美丽的大草原,不仅是我国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北方古代游牧人民生活的地方。千百年来,一共有很多个不同的民族在草原上生活过,也由此创建了别具一格的草原文化和草原文明。而蒙古族人民所生存的草原,则是一种呈波状的高原地貌,生活在这种草原上的蒙古族,大都以游牧为生,他们也因此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长期呈风寒干燥的天气状态,游牧环境非常特殊,长期在这样环境下生存,也使得蒙古族的先民们养成了自立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充满活力、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也开始在每一位蒙古族人民身上得以体现,并且也在传统的蒙古族民间歌舞中得到了反映。比方说,从蒙古族著名的草原舞蹈“孛尔吉纳舞”来看,这种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虽然只有两个人来扮演骆驼,但是却需要很多人来表演群众歌舞,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不管是蒙古族的“捣茶舞”,还是“牧人浪漫曲”等舞蹈,也都展现了独特的蒙古族草原文化。

2)宗教舞蹈

在很多蒙古族民族舞中,都具有着很浓重的宗教色彩,而这,也是蒙古族舞蹈的一大特色。在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历史上,蒙古族舞蹈最早就是起源于宗教的,而且,在宗教的不断流传中,蒙古族舞蹈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蒙古族的宗教舞蹈大都比较凝重、粗犷、雄厚,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蒙古族舞蹈更加具有艺术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质。比方说:蒙古族的“查玛舞”,查玛舞是一种典型的宗教舞蹈,现在仍然在蒙古族中十分流行。查玛舞也是一种面具舞,表演内容是宗教的经传故事,其中每一位人物的个性都展现得十分鲜明,又被称为“跳神”或者是“订鬼”,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3)狩猎舞蹈

在古代的蒙古族中,狩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方式。在古代,狩猎不仅被蒙古族人民看作是一种惊险有趣的体育活动,还是一场很重要的军事活动,这种活动被蒙古族人民当做是“男子汉的最大乐趣”。根据《蒙古秘史》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知道,在很久很久之前,蒙古族最早、最古老的民间舞蹈就是从捕捉野兽以及射杀飞禽的原始狩猎舞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蹈。比方说: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仍然流传的“牛都虎舞”,这种舞蹈就是狩猎舞的一种典型代表。在这个舞蹈中,重点突出了打虎人的机智、勇敢、敢于与老虎搏斗的精神。虽然这种舞蹈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的历史,但是现在看来,仍然具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二、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1.坚守自身的民族风情

我国一共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民族的舞蹈都在逐渐地消失、淡化。但是蒙古族却不一样,蒙古族的众多民间舞蹈依旧活跃在这个民族当中。从蒙古舞蹈的特点来看,大都是热情奔放、节奏鲜明的,而且肢体感也非常强,这也是其他民间舞蹈没有的特质。因此,在蒙古族舞蹈以后的传承和发展中,一定要坚守住自身的民族风情,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也只有充满浓郁蒙古族民族风情的舞蹈,才能够将蒙古族舞蹈真正地传承下去。

2.积极地借鉴和融合其他舞蹈文化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了。在整个社会中,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在寻求改革和发展,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这个激烈的社会中被淘汰。而对于蒙古族的舞蹈来说,若是不想落伍,若是想要得到长久的传承,就必须在保持自身民族风情的基础上,积极地借鉴和融合其他的舞蹈文化,逐渐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所以说,蒙古族舞蹈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地遵循现目前传统与多元化并举的形式,积极地融合其他的舞蹈文化,使得蒙古族舞蹈能够在这个时代中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而这种方式,则是蒙古族舞蹈在各式各样舞蹈文化中寻求传承和发展的现实出路。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蒙古族舞蹈能够被永久地传承下去。

三、结束语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中,蒙古族舞蹈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存在。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仍然在不断地流传,并且依旧具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为了能够使得蒙古族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就必须要在坚守自身独特民族风情的基础上,积极地融合其他文化,得到传承,从而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念.浅析蒙古族文化与宗教背景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8(13):131.

[2]杨晶晶.蒙古族舞蹈对蒙古族习俗文化和英雄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艺术,2017(0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