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2:10:35

美术人才

美术人才范文篇1

当前,广东高职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相应也造成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的局面,主要出现偏重理论,忽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状况。由此,高职美术教育教学未能与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达成完全一致,依旧仿照本科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模式,缺乏高职美术教育本身该有的一些特色,而进行条条框框的教学。况且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这样也就难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育人才。

二、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达不到实际要求。目前,相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进行大量的扩招,由于开设美术教育专业实践时间较短,相关学校领导在美术教育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学校财政部门对于这一专业的资金投入,导致一些必要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如天光教室、专业器材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水平也有所下降。另外,学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做得还不够到位,教师的教研水平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势必也影响到整体的专业教学水平。(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缺乏高职特色课程,学生达不到全面多样化的发展。课程设置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就学生职业性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样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不仅保证了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备了很高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也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投入还不够。现阶段,虽然学校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但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缺乏社会锻炼。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还不高,缺乏骨干型人才。美术教师比较缺乏学习意识,教学理念比较落后,部分教师文化底蕴不足,对相关的一些美术理论知识不甚理解。高职院校对于美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也还不够重视,将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进而忽视了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在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也得不到相应提高。(四)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合理。一般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都不大合理,都是选择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而学生当时很多也是忙于寻找工作。学生在平时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强化理论教学效果,从而巩固教学质量。

三、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院现有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因素,鼓励多参与各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学生,使其逐渐形成一种温馨、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自己也应该融入到学生集体当中去,这样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提供便利。(二)以就业为导向,组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研发团队,调整课程设置结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美术教育人才,学校就要相应的对美术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项任务需要高职美术教师和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完成,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一起调研、收集并整理资料,达到对课程改革深入研究的目的。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对团队工作进行指导,最终调整出适合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有如下几方面:1.大一开始,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师组织下,有计划、分批次的、有秩序的参观了解合作企事业的具体情况,如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整个操作流程等,从而进一步感受合作企事业的文化、氛围及员工的工作态度等,一般可以安排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2.在大二期间,按照企事业的意向,可以进行短期的、整班性的教学实习,一般时间可以安排一个月到两个月。通过短期的教学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企事业、认识企事业,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从心理上逐步接受企事业的管理方式,感受企事业的文化氛围,体会企事业职工的劳动强度,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的转变,以便为日后的顶岗实习奠定一定的工作基础。3.顶岗实习,即大三学生根据企事业的需求进行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半年以上,让大学生的准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双向选择进入到对应的企事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完全按照企事业的要求和企事业管理模式进行工作,基本与一线工人一样在各个岗位上进行劳动,待遇也与一线工人基本相同。顶岗实习可以说是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次好机会,是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最密切接触的一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及岗位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三)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力保障,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是关键因素。高职院校需要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水平的提升。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美术骨干教师进行专业性培训,到国内外各重点院校及相关企事业组织参加学习各类美展、设计展等,专题培训班等形式。也可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以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项要求。专业的教师只有具备比较专业化的素养,才能够对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师生教学达到一致,才能更强有力地保障教学质量。(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要盲目追求结果及统一性,根据学院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引导他们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应当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来进行。另外在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方面,应当具有针对性,可以开设一些创造学课程,如《创造心理学》《创造工程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挖掘。如果我们能对学生的这种创新性的本性加以开发利用,将会有利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进行,就能更好地运用自身的优势实现高效的学习,达到产学研的一致性。(五)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在注重技能型培养的同时力。求多元化发展一般来讲,高职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向社会输送一大批具有专业美术能力和美术功底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的高低,可以说是衡量一个高职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美术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能一味盲目的追求,应当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需要人才需求市场、技能和理论这三者能够更好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高职美术教学进程中应结合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将人才需求市场、技能和理论这三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保证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实施后,高职院校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性质将会更加突出,一系列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也会由此推出。同时,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将积极推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设置与之还不匹配,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时间等方面存在差距。为此,在模块设置上,应实行“2+1”模式,即三年制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教学安排在前两年,最后一年只安排职业拓展课,这样将有利于全新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总之,在新形势背景下,广东高职美术教育发展会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高职美术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要求高职美术院校培养出整体素质高的人才。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进行不断地美术教育课程调整,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林培亮 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连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06):99-100.

[2]彭陵非.高职美术教育应重视学员的个性发展[J].美术大观.2008,(06):142-143.

[3]谢嘉琳.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

[4]苏志强.高职美术课程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9).

美术人才范文篇2

摘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涉及到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再到大学美术教育的衔接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并关注它们之间衔接问题,是使美术教育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美术教育;艺术;审美美术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体现学科的特色,它要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相结合。美术教育须将理论上的阐述,折射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发展与需求更加符合艺术的规律。美术教育的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再到大学美术教育和研究生美术教育,他们之间的衔接极为重要。

从基础教育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学前美术教育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课程安排,现有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也缺少系统性,有些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重复,高中美术课程也与大学美术课程的衔接脱节。这些问题虽然可以通过教师个性化的表述予以改变,这些个性化的表现虽然也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学习的热情,但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来看,个性化的表现因为不具有普遍性,故对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而言并不会起到多么有效的提升作用。由于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直至大学美术教育缺乏衔接和交流,故极不利于学生美术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这一点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当下美术教育的缺憾。在学生的成长阶段中,学前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遗憾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系统的美术教材供学前学生使用,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相对于学前美术教育而言已受到国家很大的重视,中小学美术教育也有了相对成熟的美术教材,这些教材也成为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我国实行“一纲多本”制,各地区、学校因为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各中小学之间的美术教学难以规范,艺术的审美标准也难以统一。

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及到大学美术教育的衔接,除了教材的因素外,学生与教师方面的因素也至关重要。从学生的角度讲,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学习心理的问题,二是学习习惯的问题,三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生阶段的学习心理,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看,一般是比较直接的与近期的;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倾向于远期与间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求知欲会不断的增强,并且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一般可概括为“四性”与“四高峰”。“四性”即敏感性、社会性、动荡性、闭锁性。敏感性是指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已逐渐的敏锐;社会性是指学生已开始受到社会上诸般思潮的影响;动荡性是指学习的兴趣开始多元化,学习的状态也开始波动;闭锁性是指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四高峰”即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教育阶段和与更早期的学前教育阶段相比,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在中学教育阶段必须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有意识地塑造和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在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上实现质的飞跃,以便为其后的大学美术教育的合理衔接打下从上图可以看出天才学生的主要特征为:善于提问(问号多多),非常好奇,全身心投入,有稀奇古怪甚至疯狂的主意,像玩似的,追究问题的细节,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喜好和观点��等特征。作为教师从学前教育阶段、小学生阶段、中学生阶段乃至大学生阶段,只要善于引导,用开发心智的方法来教育学生,都有可能将人才的学生培养成天才。故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也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二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三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讲,学前教育阶段及小学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宜强调“学生个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突出“情、趣、美”的讲授。从学习评价的角度来讲,此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美术教育则内容更加广泛,它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在保持小学美术教育特色的前提下,中学教师则更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宜逐渐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并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创造力、表现力与知识面上有本质的提升。大学教育阶段除了教学生新的知识与技能外,更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美术教育要把生活作为艺术教育的源泉,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加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感受,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在美术教育中要想把艺术带入学生的生活,就必须要求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充实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我国的美术教师从总体上说,在艺术专业水平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学前美术教学与小学美术教学方面。因此,一定要把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建立系统而又符合中国特色的美术教材放在首位,通过撰写教材与美术师资的培养,使广大美术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把握课程的精神实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施艺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我国的美术教育在各阶段的衔接中更加的合理与完善。美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殊性,除了具有丰富、综合的审美价值外,还具有更高的人文价值,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而且能使学生接纳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化遗产,培养高尚的艺术品味,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实施艺术创作中获得愉悦,而且能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和多种能力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与创立特色教学,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抓好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营造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中、小学生及学前教育学生进行美术素质的培养,可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

总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创立特色教学,是每个教学单位都在思考的问题。学前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育及大学美术教育的完美衔接,是人才培养能否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的关键。

作者:张瀚川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第二篇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六大解放”、“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解放幼儿,让幼儿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通过自己的意愿来创造。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1教育内容贴近生活

在开展美术活动的时候,内容选择的应该是幼儿喜爱并能接受的,同时能引发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因此都应以幼儿的生活为背景进行生成或预设的美术活动,使幼儿从中体验美、感受美、表达美。1.1美术题材的生活化美术题材应该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中挖掘适合幼儿并且选择感兴趣的题材,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更强烈的创作欲望。比如,结合国庆节的主题进行中班美术活动《国庆真热闹》,让幼儿先说一说对国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进行引导。然后让幼儿回忆国庆节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教师出示国庆的图片,让幼儿通过以往的知识和现在的巩固进行创作。1.2美术材料的生活化神奇的大自然给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天然的素材,如:树叶、果壳、种子、沙土等等,都是幼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同时生活中还有很多废旧材料可以利用。如:废纸、塑料瓶、纸盒等等,它们也随处可见。对于它们,幼儿都十分熟悉,能够唤起幼儿的创作欲望。比如,结合生活随处可见的瓶盖开展的中班美术活动《奇妙的瓶盖》中,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各样的瓶盖。先进行观察,各种瓶盖的形状大小,进行瓶盖旅行的故事引导,让幼儿能够进行想象,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瓶盖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2“六大解放”释放童真

陶行知先生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为了促进幼儿的创造力,他提出了“六大解放”这一理论。2.1解放头脑,激发欲望幼儿的世界总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因此在幼儿绘画时应该更多引导幼儿进行想象,让他们翱翔在广阔的空间,进行自己独特的如在大班美术活动《魔法玉米》中,我利用网络资源先请幼儿们欣赏了各种瓶子的艺术品,在此基础上,请幼儿们畅所欲言,说说你想做什么样的花瓶。幼儿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对于他们的答案,我纷纷给予了鼓励和肯定。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前期经验的准备,再加上幼儿浓厚的兴趣,和老师适当的引导,幼儿们的最终作品各不相同,令人惊喜。2.2解放身体,释放快乐在进行美术活动的时候,老师应该更好地使幼儿的肢体调动起来,让他们一边体验美术生活的快乐,一边享受身心的愉悦,从而避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程序化和模式化。例如,《大家来运动》这个美术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笔者的目的是让幼儿们愉悦的动起来,让他们说说有什么运动是自己最喜欢的,然后跟着笔者一起学他们喜欢的动作。在欢快的气氛里,幼儿们跳动双脚,双臂舒展,一起模仿投篮、踢足球、跳绳、跑步等运动,让他们更直观且强烈地感受到四肢在做这些运动时的姿态变化。2.3解放眼睛,发现美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时也是感受这个世界最直观的方式。生活中美丽的事物繁多,而当幼儿张开背后想象的翅膀,睁开他们纯净的眼睛,这个世界,在他们眼前展开的更是五彩纷呈,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树叶,在他们眼中都变得格外绚丽;每一片云朵、每一只掠过天空的小鸟,在他们眼中也都变得更加生动。每次看到幼儿的们画,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如此的绚烂夺目:我们头顶的天空不再只是蓝色的,眼前的大树也不再只是生根于地,就连鱼儿,都不局限在水里遨游。相较于成人的世界,幼儿的世界实在是有趣太多。2.4解放嘴巴,说出妙想幼儿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美术活动的主体是他们,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让幼儿开口讲话,引导他们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在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用言语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增加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丰富幼儿对事物的想象;在引导幼儿说的过程中,解放思路,激发灵感,让幼儿更好的发挥想象,为这个活动中最重要的绘画部分打下良好的基础。2.5解放空间,取得学问我们所处的社会,包括整个自然界,都是活生生的教材,真实的画面总是最好的范画。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时常会有幼儿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又或者说他们只会模仿旁边的小朋友。激发想象力,需要小朋友多看,多接触,所以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让幼儿更多的拥抱大自然,让他们有更多的见解,更丰富的认知。比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泥刻画螃蟹》中,笔者带领幼儿们观察了动植物角的螃蟹,请他们看看螃蟹时长什么样子的,给予了他们充分的看的机会。回到教室后,笔者又利用照片,带领幼儿们回顾刚才观察螃蟹的场景。活动给予了幼儿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取得更丰富的经验。2.6解放时间,尽情创作在幼儿园中,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会根据年龄层的不同,划分时间的长短。所以,我们时常会看到在活动中有部分幼儿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画作。而正当幼儿在发挥想象创作的时候,老师不经意的催促,往往会打断他们刚刚延伸的思路。所以为了让幼儿尽情地挥笔作画,我们要把幼儿的时间解放出来,让他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画作增添更多的色彩,使幼儿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3教育方法

“教学做合一”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做”为中心,如果只是教师讲解,幼儿观看,材料贫乏,这样是不能满足幼儿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幼儿园美术的教育的未来,务必要结合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要更加坚定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在将“六大解放”理论和“教学做合一”方法渗透进教学的同时,也要用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方法来为拓展幼儿的发展空间开展活动。

作者:顾婷婷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翡翠湾幼儿园

第三篇

摘要:面对新世纪高科技的挑战,为满足目前市场经济需要,国家政策改革,高校美术教育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面临挑战,美术教育应该积极地做好调整,包括实践教学、学生就业、招生考试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双主;培养目标;特色课程;实践基地

面临新世纪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建立高校的美术教学人才培养机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各大高校普遍设置美术专业,美术招生规模随之迅速扩大,学生市场走向供大于求的局面,最终造成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发展作出相应的改革,使美术教育从窘境中走出来,而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双主”教学模式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采取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教育,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从而使学生更加丧失主观能动性,失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主作用,构成一种和谐相长的教学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知识成为一种主动性的转化。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了以“学生”和“教师”为转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发展互补,在发挥教师主动性的同时又要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成果在学生的主观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成果也离不开教师的统筹教导,使“双主”教学发挥最大成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双主”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何去构建科学的“双主”教学模式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首先树立在教育这个互动过程中的主动作用,树立服务观念。主动的培养人才,以为社会培养合格、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人才为基准,注重引导不同个性素质的学生的正确发展。其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整合教育的新观念,不要总是注重单一的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而在商品经济的今天,教育的目的最终要转化为生产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整合,才是我们高校教育的正确方式,也是最终目标。教育是抽象的,而美术教育更是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解释搭配实际演示,再加上学生的实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理解过程,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将知识学活,再升华为创造力。

二、美术教学培养目标的转变

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不太重视学生的反馈及课堂反应,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授的课堂知识。那么当代时代环境下,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为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与社会实践单位加强联系,着重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挂钩,积累社会经验,做好与社会的过渡,将可以为走向社会作为过渡;系统掌握美术专业理论和必须的专业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从中培养专业创新精神,形成新的美术教学体系。

三、突出美术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

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和当前美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决定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搞好传统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机能教学的同时,突出专业新科目特色教育,例如:艺术与科技。此专业是将艺术类各专业更加的科技化,使得设计产品的表现性更加的直接、目的性更加明确,使得产品或概念更加的实体化、多维化,所以说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而现阶段我们可以更加突出科学的作用。

四、加强美术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美术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是使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在实践基地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的社会工作环境,学习工作技能,体验生存环境,更加的了解社会生存规则以及生存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对症下药,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世纪社会,打破学生的传统思想,认识到新形势下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与企业联合是美术教学基地建立的有效方式,在此环境下,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当中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将设计方案修正后的产品投入市场,使之更加完善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形成生产、学习、研发于一体的链条,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经受的起社会这个大环境的考验,为用人单位认可。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美术教学及美术的发展和生存问题,从而去指导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美术是人们情感的表达,是物质性上升到精神性的一种途径,也是提高人们生活的精神性享受的重要方式。所以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类学校,社会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使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的适应社会,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与生活品质,陶冶艺术情操,使人们的精神文化得到充实。双主教学模式便成为了目前重要的手段与形式,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有效及高效,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的功能最大化。

作者:魏 坤 任健玮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四篇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非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的一些措施、方法、及意义。随着近几年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口号深入人心,而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不论何种专业都应不可或缺,在这里我分成三个方面来讨论:一是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当代素质教育中各个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的必然性;三是非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建议。

关键词:非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学科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一直被局限在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对非艺术类专业进行美术教育几乎是一个盲区。但相对于国内的这种状况,国外许多知名高校已纷纷打破学科之间的专业屏障,在非艺术专业中增加一定比例的艺术课程。我国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突变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已经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打破整齐划一的弊端,采用多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在非艺术类专业中开设美术类课程是对初高中美术教育的延续,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类课程的设置是美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进而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非艺术专业开设美术类课程,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全方位人才的必然途径。

一、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学科当中,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现代社会人的生活来说,成功的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会他们关于美术方面的能力和技法,而是侧重于对其感受力的培养,使他们敏锐的感受到外界事物所传达出的审美特征,而这种能力对于塑造和培养个人的品行和气质是尤为重要的。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的根本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性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现如今我国国内很多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开始深刻的思考美术教育的诸多问题,首先他们在充分认可西方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同时,对于中国传统优秀的美术教育资源,他们更加认真的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总之,对非艺术类专业的素质教育开设美术类课程的作用总结为以下三点:首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单单是体现出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的简单的塑造或描绘,它还反映出了作者个人精神的物质体现以及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制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画中的女子坐姿优美,笑容微妙带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还有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笔法简练,花卉的颜色绚烂明媚,充满了植物恣意生长的律动感及生命力,还有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它被公认为是最美的女性雕像,作者雕刻的手法浑厚细腻,维纳斯面目庄严,体态婀娜,有着女性特有的丰腴妩媚之美,又兼具母性的纯洁与慈爱;还有我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一部经典作品,描绘了京都汴梁,都市繁华的景象,屋宇鳞次栉比、行人川流不息;等等诸如此类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通过学习和鉴赏这样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好事物的一般规律,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美术教育在耳濡目染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起到延伸和影响的作用。其次,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庭都无一例外的侧重于对学生的才智的培养而忽略了道德教育,而事实证明往往道德教育与个体的未来成长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它包括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教育、思想政治以及心理健康等等,而美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对于当下的高校学生而言,相较于以前的学生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例如学业、就业、情感等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而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所以开设美术类课程对于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德育而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再次,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感知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思维能力,在百度百科中关于“形象思维”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注重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对于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来说,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美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加强学生的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脑中抽象思维和总结的能力,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二、注重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美术教育相较于以往独立教学的千篇一律,更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联系,横向拓宽美术教育的受众范围,这是提高审美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多年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了美术类教学的授课范围和方法,而教师大多都只针对考试来制定教、授的内容,所以知识框架狭窄且套路式,这样只会僵化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新的教育改革,使得教师开始审视自我和寻找更为鲜活生动的教学方法,而且授课的内容得到了扩展,涉及到了其他众多学科,这样使得学生能在艺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而且更深一层,学生在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和现象,去发现美的内在艺术气息,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

三、对非艺术类专业的美术教育几点建议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安排之外,还要注重课下的活动组织。我们知道,对于非艺术类专业来说,美术类课程并不是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课程设置一般是课时较少,且训练的时间和场地都很有限,而且学生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年级,对于这种比较复杂的授课群体,组织活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课程设置要贴合专业特点来制定,同时不能忽略课外的学习。这里的课堂外的学习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有计划的组织一些活动,对课上学习进行拓展和加深,例如:可以利用假期或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博物馆,或者组织短途的风景写生,这些课下活动能够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其次,除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足够的教学物质设备外,还应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在高等院校非艺术类专业中开设美术类课程,是需要政策保证的。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初始,就应当将各门课程以学分制的形式固定下来,它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的大方向,非艺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方案中开设足够的艺术课程门类,并且强制性的要求学生以修学分的形式选修,同时设置一些活动或比赛的奖励学分,鼓励学生自行参加。再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自我完善及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系统。在现代教学系统中,教学质量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两个部分: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上课质量的评价。这两个部分的评价值非常清晰的将整个授课过程的效果和完成情况判断出来。虽然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教育有其特殊性,但评价标准与体系必须要有,我们可以根据它独特的教学特点来制定分值,例如常规教学、参展、比赛等等,客观的设置相应的分值纳入教学质量评价。最后,应该着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在我们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学的过程已经形成固有的模式,如美术教师先进行示范绘画,而后学生进行临摹,然后教师在进行阶段性的总结点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根本没有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非艺术类专业中开设美术类课程,应该重点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如对于基础美术课程,可以首先让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摆好的景物或模特进行描绘,由于学生没有对传统的绘画技巧进行学习,反而对表现事物没有既定感和框架的束缚,往往能够更加纯粹和新颖地表达事物,因此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他们的个性优势设置不同的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从宏观来看,在高等教育中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类课程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样的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因此需要我们理智的分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制定符合时展特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作者:孙晓光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光安.论艺术教育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63-65

[2]孟晓凤.论美术教育中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9(18):149-150

[3]鲁恒心.对非艺术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4,16(5):90-92

[4]苏军国.浅析高校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251.

第五篇

摘要:色彩在美术教学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每一种色彩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众多色彩相融合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不同的画者通过合理搭配颜色和控制明暗度来达到自己想表达的意境并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可见,色彩对于美术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措施

色彩教学与素描、速写共同组成了美术教学体系。色彩能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并能通过色彩的明亮度、颜色的混合度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在当下高职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对色彩教育关注不足,色彩教学应用的重要性没有充分体现,而素描又往往被放在首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色彩教学的质量,并阻碍了色彩教学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认清现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当前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低下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身条件因素

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是没有美术基础的。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基础性的美术色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色彩的认知和理解不够1。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之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美术教育,也没有去关注专业的美术色彩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色彩的学习中,效率不高,影响到学生色彩的学习质量。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因素

美术艺术作品是生动的,是鲜活的,能够表现作者的构思和对色彩的把握。色彩对绘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色彩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一些高职美术教师在色彩教学中,色彩运用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点,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师的教学程序化,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对高职院校学生美术色彩的学习非常不利。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色彩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色彩的兴趣,影响到学生色彩学习的效果2。

(三)教学技术设施因素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已成为当代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部分美术教师认为美术就应该以纸笔的形式进行表达,极少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实际的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具只是纸和笔,甚至部分资历老,年纪大的教师根本不去学习运用多媒体,而传统教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它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不利于学生美术色彩学习,影响到学生长远发展。

二、针对影响高职美术色彩教学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开展教学工作

在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对色彩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多媒体教学与色彩教学进行合并开展、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从而不断的提高高职美术色彩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水平的提高,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强化学生对色彩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下的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中,学生缺乏独立的主观意识,这就制约了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色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使他们展现出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表现力,从而充分的表现色彩,并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融入色彩学习中,让色彩作品蕴含灵动性,从而真正成为色彩艺术,这样学生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具有活力3。在色彩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辨识度,使其能真正感受色彩的魅力,主动去学习相关的色彩知识。例如,在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将自己想的用色彩画图描述出来,不限制范围,由于每位学生想的都不同,用色彩描述所想也大不相同,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这时会发现每位学生所使用的色彩都不一样,所表达出来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试想如果只有黑色和白色能否将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也充分证实了色彩的重要性。

(二)多媒体教学与色彩教学的合并开展

将多媒体教学和色彩教学合并开展,一起呈现在课堂上,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今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满足传统美术画笔勾勒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统的色彩教育为主,以多媒体教育为辅,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多媒体教学与色彩教学的合并开展将开启美术色彩教学的新篇章。

(三)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色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色彩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对色彩心理进行把握。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赋予作品自己的认知和创作,学生由于自己的经历不同而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不同,经过教师的指点,使学生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对色彩的冷暖色调进行分析,理解色彩所蕴含的不同意义,将这些融入于自身生活,以色彩的形式很好的表达出学生自身心理想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色彩教学融入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使学生感到色彩的魅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长远发展5。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如下实验:在黑底上并列面积相同的红橙黄绿青紫六种颜色,黄色明显向前突出,红橙色次之,蓝同黑保持一样的深度,紫色潜伏在背景深处。如果在白底上并列以上六种颜色,空间深度关系就会改变。紫色向前突出,白底则以它类似的光亮将黄色向后抑制。以上充分说明了色彩的效果总是伴随着它的有关色彩的位置决定的。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如如上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为全面的色彩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色彩教学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并且将色彩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充分结合,从而更好的呈现色彩。此外,学生还应该将色彩融入日常生活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热情。

作者:杨栋昉 单位: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乐飞.高校色彩教学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

[2]岳丹迪.高等职业院校色彩教学措施分析[J].科技展望.2015(01)

[3]原成林.以色彩构筑课堂——对高职美术色彩教学的建议与思考[J].神州.2013(13)

[4]陈祥.谈高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0)

[5]杨永民.高职美术专业色彩教学新思路[J].辽宁高职学报.2010(03)

第六篇

摘要:当下的美术创作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但在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中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仍影响深远。其教学观念的单一化,造成学生创作观念单一、缺乏创新。绘画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技术,技术应当服务于观念。

关键词:“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建国初,由于当时的国内外政治原因我们引进了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1955年2月,前苏联教授马克西莫夫到中国开办了“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马克西莫夫在《油画与油画教学》一文中大量引用了“契斯恰科夫”的话,讲解整个训练过程。”

1“马训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对中国油画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美术基础教育。在高师美术教育中,素描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种“基础”几乎等同于“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其教学观念的单一化,造成学生创作观念单一、缺乏创新思维。艺术贵在创新,绘画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技术,技术服务于观念。对当下前沿美术现状的不了解影响了我们专业的发展,制约我们艺术思维的开阔。学习素描的最终目的是为创作服务,那么个性化与风格化应该成为习画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艺术的观念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素描的教学观念上。在高师美术教育中,技能、技巧的掌握和运用的好坏,是评判学生艺术素质高低的绝对硬标准;高师美术教育往往停留在灌输技法经验上,忽视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绘画题材、风格雷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强烈的盲目排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始终将创造性等同于技能、技术。因为技能、技术是可以言传身教的,所以在许多教师看来创造性是可以教的。艺术家需要通过技能、技术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但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术。盲目地机械练习技术,或者将技术视为一切,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过于单一化的强调某一“派系”的艺术观念,甚至将其视为唯一正统,无疑会阻碍学生眼界的开阔。艺术要创新,就必须打破旧“规则”,而不是用某位“大师”或者“派系”的“规则”捆住我们的手脚去达到他们设计好的目标。事实上如今的俄罗斯艺术也比我们认为的丰富多彩,并非“契氏”模式“一统天下”。俞可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今天,虽然世界艺术的进程部分的否定了我们过去的看法,但仍有部分同仁还是固守习惯的审美模式来误读俄罗斯今天的艺术现象,以至于成为我们无法摆脱的永久怀念。”

2在高师美术教育教学中,“基本功”(主要指技术)的扎实与否一直是教学的硬指标。绘画要不要基本功?绘画的“基本功”是什么?陈丹青先生说得好“我们要不要基础?要!肯定要!问题是什么才是基础?”

3“基本功”不应该仅仅是前人经过多年摸索业成型的技术经验,只有发自习画者心灵深处的“技法”才是活的。传统高师美术教育认为,绘画就是要培养习画者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能力。现代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应当回归自我。其一,绘画应当回归到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表现自我对当代生存语境的深切体验;其二,绘画应当强调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个过程中可以能动的借鉴、整合。模仿、借鉴、整合是学习艺术的一个过程,只要不把它当成终期目标便无可非议。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从一开始就应当强调“个性”、肯定“个性”的存在、应个体的不同去练就能满足其“个性”需要的“技术”。“基本功”人人都需要,但“基本功”制造不出“个性”。“维也纳的孩子没有不懂音乐的。”欧美的画家都是从小参观美术馆长大的。中国的大部分习画者、画家的视觉经验都来自印刷品。那么如何开阔我们的眼界、培养习画者独力思考的能力是我们艺术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美术史告诉我们艺术作品好坏的评价标准是艺术家是否有独特的风格为美术史“添砖加瓦”。艺术创新要打破陈规、打破前人形成的规则以及陈旧的审美模式,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艺术作品。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创”,不应当以教育者现成的经验把“创”扼杀在摇篮里。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观念问题,技术只是一个手段,技术最终要为艺术家表达的独特观念服务。高师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任何现成的经验和现有的艺术样式对教学而言只能是“参考文献”。教授过去的技术经验或者即成的语言模式的同时,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个性潜力、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艺术形式、表达一切可以表达的自身感受。“或许,四川美院油画在纯粹的‘基本功’上逊色于国内某些其他美院,但师生们却不愿过分执著和纠缠于此,而是在语言和创作实验中自然的解决和弥补这一课题,并认为‘基本功’必须在个性化的运用中才能发挥作用。”

4著名艺术家庞茂昆先生这样写到。绘画史的发展并非是从具象到抽象,而是从具象到多种多样。风格的多样化,表达的个性化,是突破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根本。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是在对传统的突破中重新建构独特的话语,因为任何别人的、过去的和现成的语言模式不可能真正适合艺术家独特的生存感受;真正的艺术应当反映出艺术家对所处时代人的生存感受及新语言创立的双重敏感,因为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是指当代人对生存感受的表达。

5学习历史是为前进,是为了确定未来的轨道。艺术离开传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但生长就必须战胜土地的引力。学习艺术需从传统的经验开始,但若继承传统不得当,就容易跟保守因袭混为一谈。著名画家丁绍光说:“艺术强调的是个性,这种派系教育其实恰恰扼杀了我们的创作,偏偏我们自己却毫无觉察,反而还以此为荣,认为自己的画有‘根’。”6艺术当随时代,不要因为教育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而将“异己者”“批而杀之”。高师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家的讨论、思考,而不是为了寻求标准答案。

作者:玉云山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21~123.

[2]俞可.转型后的图象——俄罗斯当代绘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2.

[3]陈丹青.退步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35~336.

[4]庞茂昆.厚基础、宽眼界、重个性——关于四川美院的油画教学[J].江苏画刊,2000(10):33.

[5]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21~123.

[6]文化周刊[EB/OL].http://gb1.chinabroadcast.cn/9223/2006/08/11/342@1170827.htm.

[7]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第七篇

【摘要】本文分析教育部颁布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指导纲要和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探寻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需求。结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厘清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进而探索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职业需求对接的方法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职业性;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评判标准

201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教育的重要地位。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师资的职业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实现其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的对接,要求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必须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为导向。

一、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职业性

在国外,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培养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美国的权威机构提出:“教师培训计划应当为未来的教师提供观察、感受和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培训计划应当加强与各中小学的联系,始终想到如何能使教学更有成效,并寻找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日本学者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艺术和美术学院不同,首先是以全能学习作为基础,并且还具有专业化的特色。从整体来考虑,美术学院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而且只有这种教育才有可能造就出具有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在国内,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职业需求。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确立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职业需求的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很多学者专家为优化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适应学生未来职业需求提出可行性建议。综而观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性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教育部文件明确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方向和需求

(一)解读2009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方向。文件规定的课程设置宏观全面,细致入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基本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需求相对应,明确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评判标准充分关注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职业方向与需求。但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新媒材美术课程的设置相应滞后;随着美术生活化的进程,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手工制作的课程设置相应偏少;随着城乡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乡土美术、城乡美术文化构建课程的设置呈现不足。(二)解读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厘清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职业需求。文件规划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宏观愿景,规范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实施细节。突出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人文精神,注重寓教于乐,通过强调美术活动的愉悦性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按照素质教育的宗旨,把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分类,分成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四大区域的学习。其中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析尤为令人关注,使得美术与文化、生活、科学等领域融汇贯通,强调了美术教育的多元综合特性。根据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的职业需求,师资的文化艺术素质必须全面,组织型、学者型素养是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师资必备的职业需求。(三)解读文件宏观审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职业方向和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的对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也要随之进行优化完善。我国最近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是2011年版,关于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2009年版。显而易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指导纲要版本相对滞后。从上述两个文件的宏观比对进行分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领域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指导纲要所列课程版块基本对应。但细致分析,相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的师资需求,与依据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指导纲要的人才培养,后者仍需优化。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加强手工制作课、现代媒材技术课、综合材料课、乡土美术研究等课程的开设。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要对应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四大领域教学需要,进一步细化对应课程的评判标准。

三、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现状的调

查与分析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应以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指导纲要为标准,以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导向。既注重人才培养的学术性,又要关注培养中小学教育师资的职业性,形成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需求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对接。针对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走访,发现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尚需必要的调整和优化。表1为某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国画方向)的艺术专业课程设置表。表1未列入艺术实践教学课程,包括风景写生、教育见习、创作实践、专业方向材料与技法实习、艺术考察、毕业实习、毕业创作、科研训练。通过分析该高校课程设置不难看出,其课程设置中心是艺术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性需求的课程设置意识尚需加强。需要加强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民间乡土美术课程、手工制作课程、新媒材、新媒体美术创作等课程的设置。现实状况中,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职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四、优化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现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的对接

(一)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设置。其中包含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课标的深入学习,精细研究中小学美术教材,宏观把握,精微解读,研究教法。明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美术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分析如何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通过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设置,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职业需求,锤炼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是实现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对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二)手工制作课程的设置。手工制作是培养学生美术活动兴趣的最佳课程,在中小学美术课程里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紧密联系日常生活,陶冶学生综合文化艺术情怀。利用纸、布、泥、竹、木、石、砂、种子、树叶等生活材料进行创作,也可以购买专业的陶泥、彩泥、彩纸等进行制作。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单独创作和群体创作。手工制作是实现中小学美术教育“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重要课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职业性特色。(三)“综合•探索”型课程的设置。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四大领域,其中“综合•探索”版块是融合学生文化、科学、艺术、生活综合素养的学习领域,对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以及对学生艺术观的培养,训练对事物本质的顿悟能力、灵感和直觉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对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的职业需求,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评判标准要形成对接,“综合•探索”型课程的设置不仅依赖于毕业创作课程,而应融汇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四)乡土美术课程的设置。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规定,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明确要求。对接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研究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乡土美术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尤其在广大乡村,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利用不同地域生活中常见的美术媒材进行美术创作,既接地气又能提高创作者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美术教育教学资源。拼贴、编织、雕刻、扎染、蜡染、根雕、综合材料等美术创作活动,既可进行传统美术创作又可进行现代创新,充分体现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丰富性。(五)新媒材美术课程的设置。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美术创作的手段与媒材也应得到扩展。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活动与情境设置,利用声、光、电的综合效果是大势所趋。利用摄影摄像和电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美术活动的课程设置,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接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性的时代需要。

五、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为目标,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的核心

(一)传统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的局限性。传统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和美院教育的区别只体现在增设了教育学、心理学两门课程,专业课程评判标准局限于注重艺术性的部分,没有形成集艺术性、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职业性多视角的课程评判标准,缺少对美术创作活动过程的实践性、愉悦性和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的关注。美院人才培养目标是艺术家,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二者因为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评判标准自然不同。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职业需求作为各门课程的评判标准核心,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之需。(二)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的优化与改革。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是对学生美术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评判。其课程评判标准要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为核心,注重美术活动的过程性。对感知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团体活动能力等进行综合整体评价。形式上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座谈等多种方式。重在找弱点,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为导向。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评判标准的优化和改革,一是参照教育部颁布的2009年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指导纲要的相关规定,二是参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精研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职业需求。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要求兼顾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注重美术活动过程中体验美术的乐趣,注重美术和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的结合,注重发散思维、综合修养、思想道德等评判标准的介入,中小学美术活动在注重共性基础上,强调个性化、原创性的个体化意识。中小学美术教育观念更新与发展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判标准优化与改革的风向标。

作者:刘会瑜 单位: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9〕6号)[Z].2009

[4]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第八篇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基本美术技能的培养是基础,而审美能力的提升是高阶的目标。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其终身艺术修养的养成,而且符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育目的。该文从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增强经典赏析和加强实践等几个方面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水平,实现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方式

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更对其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小学阶段是审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审美能力,不但在美术教育方面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社会生活、综合素养等方面,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从小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转变美术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美

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美术常常被当作副科,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往往存在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却没有兴趣的情况。“填鸭式”教育理念仍存在于美术教育中,学生仅仅学习了绘画的基本元素、手工技巧等单调、枯燥的内容,对于美术的艺术内涵并无太多涉猎。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美是第一要务。教师通过课堂引导,让学生观察事物的细节,如自然中落叶的脉络、石头的纹理、枯枝的形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再通过造型、结构、色彩、线条等多方面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美;通过展示照片、实物等同学生一起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这样互动式、引导启发式的教育,不仅能克服“填鸭式”教育的弊端,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之对美术、美、审美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更新美术教育手段,鼓励学生发现美

以往的小学美术教育手段大多是图片、实物展示配合教师讲解,对美术中的动态美无法直观地表现给学生。如,“鸟鸣山更幽”意境美的表达、花开花落自然美的呈现等,都只能通过教师描述来表达。如今,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PPT等为学生营造美的环境,体味美的魅力。通过教师的分析和讲授,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如,通过多媒体表现色彩融合,不仅节省了教具,还能重复演示,直观性更强。这种多媒体教育手段逐渐应用于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但常常出现重视频演示、轻分析讲授的现象。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更新教育手段仅仅是辅助方式,重点仍要落在鼓励学生发现美上。如,自然中云朵的变幻之美、雨滴落在水面的涟漪之美、著名建筑的结构之美和色彩之美等。在课堂上通过不断提问、引导、鼓励,使学生发现美,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后进一步思考,这对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重视经典赏析课程,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经典赏析课程是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高层次教育方式。首先,教师要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其次,对经典作品进行严格筛选,如画作、工艺品等,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应尽量简单,但要具有代表性。如,选择工艺品时可以对日本插花艺术进行赏析,对花的品类、色彩和插花的结构进行重点分析。这样不仅艺术性较强,同时具有实践应用性,集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再次,在赏析时要尽量避免艺术理论中抽象、晦涩的语言,告诉学生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缘由即可。最后,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并进行表达。

四、增加实践课程环节,培养学生创造美

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重在表达。以绘画来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一个是精神层面的。简单的描红、临摹是物质层面最基础的能力,而学生实践时自由发挥创造,即便笔触再幼稚、再简单,也是其审美能力表达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实践环节要多鼓励、少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赞扬为主,以便激发其进一步探索美术中美的元素。

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基础,更是奠定其审美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等多种路径,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葛璠 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贾云玲.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6(4).

美术人才范文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了认识世界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揭示了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对于任何社会的思考广泛涉猎人文与自然等其它各个方面,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社会实践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的审美活动,思考美的生成,第一次真正解决了美的起源问题,指出了美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著名论断,科学地论证了美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高等美术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美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和造就艺术家的源地,。然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人才应该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没有一个人能给予真正的回答,从帕拉图到黑格尔,从亚里士多德到费尔巴哈,一直都是从理念、绝对精神出发探索美的起源,有“美是关系”、“美是生活”、“美是理念”等等众多说法,[1]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源流关系,都偏离了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紧密相连,由此,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实践主体的关注,美就不存在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凝集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审美关系。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认识审美活动,揭示了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伟大思想,阐明了社会实践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与此同时,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由此推及,艺术人才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就是重中之重了。事实上,历代著名的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至理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艺术家的成长必须向大自然学习;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经典绝句,他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关键就在于他一生遍游千山万水,将客观的风物景致,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凝炼方才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卷,所以社会生活实践的积累是创作活动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在论美的生成和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不是美的生成之根本,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2]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界烙下了人类本质力量的深深地印记,创造了“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伴随着激情和热情的想象、联想和虚构,“按照美的规律”从事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实践与人的感觉以及整个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感觉能力和感觉性质对人的实践的依赖关系,明确地指出:人的感觉包括美感,不仅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人化自然,因此人化自然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审美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过程。正如奥·科尔在《马克思、恩格斯》一书中阐述的“艺术是人的活动的最高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艺术,人才完全地和彻底地肯定了自己是人类的(社会的)存在物。艺术活动的基础,是作为社会实践的结果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感觉的人化。由于人的感官的构造不同于动物的感官,而这些感官的对象又不同于动物的感官对象。因此,通过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些感官就成了文化的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才能产生和发展。”由此,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和科学的美学观,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是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此外,只有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的诠释,才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目明心清方可观照到自然万物的最本质美。

二、“人的全面发展观”为复合型美术人才提供了指导思想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著名论断:“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还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然而它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更是一个现实的理想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包涵四个层次: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指体力和智力;人的社会关系“取决于他的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主要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信息诸要素的交流与启迪、充实与丰富并完善自我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互动协调、健康和谐。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的,是现实的个人在活动或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内容。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3]

近代美术高校教育大都以专才取胜,视实用的专门技艺为立足之本,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艺术人才素质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压力与挑战,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已开始重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的复合、学科的复合、能力的复合以及思维的复合。针对美术人才而言,则是自由个体的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全面解放。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必须具备高超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形象创造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所谓“天才出自勤奋”同样适合于美术人才。艺术院校学生必须坚信:艺术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实践,艰苦求索,才能使技艺或技巧达到高度熟练。就如同“达芬奇画蛋”,众所周知,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达·芬奇来到画坊以后,老师佛罗基阿就让他画鸡蛋,一连画了几天,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教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除了刻苦学习绘画技能、技巧外,还学习数学、天文学、透视光学、解剖学等科学文化知识,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所以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除了具备高超的艺术才能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以及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境界。诚如大文豪曹雪芹所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其次,他必须具备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合格的艺术人才总是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无比热爱,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转化为强烈真挚的情感并成为创作的内在动力,将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或“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彰显其内在的思想境界,使其情感、意境、志趣、理想及修养跃然纸上或其它载体上,就好比人如其画,画如其人,所以“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艺术”、“作画先作人”、“人品即画品”是艺术的最高准则。与此同时,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通过以塑造生动具体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与图形来反映现实,评判现实并为现实服务,通过运用具体的可感知的视觉形象、幻觉形象、听觉形象来把握和表现客观现实,创造出以形象为核心的艺象世界,传递出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追求,从而触发和诱导消费者的想象和共鸣。例如人们在欣赏《米洛维纳斯》雕像和《蒙娜丽莎》油画时,无不为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的艺术形象之神秘美感所震撼。

第三,他必须具备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马克思曾说:“生产即创造的行为”,艺术创作生产过程是审美艺术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它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特有的规律,创造出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美感教育价值、情感交流价值、审美愉悦价值、精神怡养价值,政治导向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历史价值等为具体内容的社会文化的功益价值,来满足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精神审美需求。[4]另一方面,马克思还指出:创造主体“有权利暴露自己的精神面貌。”[5]人们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会展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6]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劳动更是要求如此。由于每一位艺术人才思维认识、理想信仰、审美意识及心理结构、文化修养、艺术内涵、创作习惯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不同,其创作的作品绝对是千差万别,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因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乃至不同心境创作的作品也会同工异曲,所以有多少个艺术家就有多少个相应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物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此外,由于艺术生产的独特性,艺术复合型人才还必须具有独到的专业技艺而与众不同,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技巧。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有别于常人的“眼中之竹”,一定是因为他具有相当娴熟的绘画技巧与造型艺术等艺术语境。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艺术实践方可出神入化。

最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复合型美术人才还必须具有市场意识与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面对火热的市场,他们愿不愿意,敢不敢于,如何能够把自己的审美创造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摆在未来艺人面前的现实课题。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无比,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理想放飞的平台,然而与之相随的也给他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市场的迅速崛起,行情异常火爆,就像快餐食品一样好吃未必有营养,就像快速冲泡的咖啡表面都是泡沫。然而即将进入市场的未来艺术家群体就像雾里看花,容易迷失方向,如何学会理性地看待市场,忽略价格观摩艺术精品的内在价值;如何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规避风险,防止侵权或者被侵权,更是摆在美术院校大学生面前的必备素质。因此,市场要求他们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去辩证思考、理性思维,认清创作自由与市场走向的矛盾,坚持无产阶级的文艺党性原则,遵循艺术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脑中装有相应的艺术受众,使我们的艺术创作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牢牢记住列宁曾说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的,不是为百无聊赖、胖的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7]三、劳动价值理论为培养艺术人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兼艺术批评家王尔德曾指出:什么是不辨是非的人呢?他们只知道世间万物的价码,对价值却一无所知。当代艺术市场正处在一个价值认同都以价格衡量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品都被重新评估定价,价值的扭曲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品由“无价”到“天价”的起伏跌荡,实在有看不懂的感觉。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必须牢牢记住,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的价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8]这些偶然的情况,通过市场反映出来,会使得同一件这样的艺术品价格可能出现很大的振幅波动。[9]因此,对于尚不成熟的艺人群体,如何不以画价论画家,不以天价论画作;如何忽略价格研究艺术精品之内在的价值,一定要认真学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深刻领会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清醒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

首先,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深刻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格总是以价值为中心,受其他因素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里所指的一般人类劳动主要是抽象劳动,即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劳动过程中的脑力、体力的消耗。然而艺术劳动是高度的一般人类抽象劳动,所以艺术品应当包含更多的价值。

其次,马克思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而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相反,复杂劳动则是指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的培养与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概言之,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无庸置疑艺术劳动是复杂劳动,它需要通过耗费体力,尤其是脑力、智力等才能掌握的特殊劳动;需要才情,需要积累,需要创新的复杂劳动,因而具有更高的价值内涵。

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艺术创作的题材广泛,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方方面面,取材的复杂性要求艺术家具有浓厚的人文素养,独特的审美情趣、督智的观察能力以及敏锐的政治头脑,方可捕捉到风云变幻的精彩瞬间,留下人间最美妙的笔触。第二,艺术创作情感思绪的微妙细腻,融入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之更加复杂化。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触景生情、下笔生晖,通过对情感的支配把握现实,将其对自然、社会的一切事物的喜思怒哀乐、爱恨情仇、褒贬抑扬等态度、观点融进画作;如果汇入复杂多变的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就会更加厚实有深度,气势而磅厚,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民族的灵魂。第三,艺术的创造性要求艺术家的劳动更加复杂化。它不仅要求艺术家有较高的情商、智商、财商,还要求艺术家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因为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造性植根于艺术劳动者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独特追求,形成于独特的艺术构思与设计,独特地艺术传达与表述,充分展现其艺术风格的个性、特长、才能、从多题材、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样性的精神审美需求。

总之,商品的价值包含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上面论及的是质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则是量的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然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本人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艺术家理念信仰、审美视角及心理结构,创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艺术作品不可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不同作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它的个别劳动时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特权。由于价值特权的存在,艺术家的自我报价就顺理成章了,自吹自擂的不合理的负面效应也应运而生,不论创作题材,不论笔墨多少,一概以尺幅论价,完全不管画中人物多少、笔墨多少、情趣几何、艺术变成了最直接的价值计算方式。尤其是少部分在世的名家,不仅以画论价,而且还没有创作出来的白纸也可叫价,名曰“现在有人把钱拍在这儿了,十天半月能拿到画就不错啦!”真是口出狂言,照此演绎,画家们必将沦为纯粹的劳动力,完全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特权的初衷,价格与价值的扭曲侧射出艺术作品需要价值回归,市场需要理性,同时也警示未来的艺术家群体要认真研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学会分析价格走向,学会鉴赏艺术精品,找寻其中包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等,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应该明白“台上一分钟”说的是现在的劳动时间;“台下十年功”说的是过去的劳动时间的累积,每件艺术品它不仅凝结了艺术家当期的劳动消耗,而且还凝结着为此作奠定基础的过去劳动的总耗费。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大学生必须学会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内研究艺术与文学,就像马克思曾说过的:要把艺术看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作为这个“历史原则”的具体化,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在艺术的长廊中界定一个作者和一部作品的地位源于它丰富的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学、艺术知识的融合。如同声誉载满全球的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老先生所言:“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是上帝却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里的人”。绘画之美是人的心灵对美的观照,只有心灵美、人格美的艺人才方可观得大自然之真美,进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3

2.官汉蒙.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教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17

3.迟明珠.马克思主义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4.顾兆贵著.艺术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07

7.官汉蒙等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教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69

美术人才范文篇4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

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显露出诸多不足。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积极地创新与再造传统文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在美术教学中有必要引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传统文化,将茶文化引入到高校美术教学中,能够借助茶文化的深厚内涵而实现美术教学效果的提升。茶文化在中国盛行已久,拥有着非常丰厚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内容。茶叶本身为非常重要的饮品,功能性非常突出。茶文化则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体系。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结缘已久,古代画士多爱饮茶,对茶的静雅有着深刻的认识。

1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科学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高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然而在深入剖析现有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美术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学生没有深入理解美术作品蕴含的深刻含义,对美术这一学科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从思想上意识都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没有端正学习态度。从本质上看,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本身就带有极高的人文色彩,对学生的文化修养有一定的要求。在开展各种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没有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导致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无法深刻理解美术学科知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高校所引入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从学科的特殊性出发,仍沿袭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方法。这一点与美术学科的自身状况存在冲突,并且与美术教学目标也无法对接起来。高校在培养美术人才的时候应融合批判式的教学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实际上,不管是哪一种学科教学活动,都应该重视学生思维理念方面的培养。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艺术修养。在对高校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教学方式太过单一,教学活动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这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美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意识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仅仅侧重学科知识传授。针对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创新,使得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从教师方面来看,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过于陈旧,其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且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过分侧重于自身的艺术创作,缺乏必要的教学业务能力。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没有与时俱进,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成效,还与人文教育理念相冲突。针对此,高校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有必要融合更多的文化内容。茶文化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将茶文化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各种美术创作的真谛。

2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合茶文化的重要意义

2.1进一步传承与发扬茶文化。受到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且种类非常多。不同地区的茶风与茶俗显著不同,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不同的茶文化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合茶文化,能够进一步挖掘全国各地的茶文化资源,实现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学生通过了解更多的茶文化故事与制茶工艺等而获得审美享受。且我国多地的茶文化还融合一定的民族特色,形成独有的艺术方式,这些都能够借助高校美术课得到进一步传播。2.2为高校美术教学带来更多的资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更多的茶文化充实到教材中,使得整个美术教学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设置茶文化欣赏环节,还可以设置更多的茶文化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逐步形成独有的创作风格。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2.3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茶文化带有丰富的内涵,风格独特,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以白族的三道茶为例,学生们不但能够感知到白族人采茶的乐趣,还能够借助舞蹈与音乐深刻地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白族人特有的民族文化,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将多元茶文化融合到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所创作的美术作品更具审美价值。茶文化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内容,拥有更为深厚的美术修养,从内在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的热爱,使得其在美术创作中,能够进一步弘扬茶文化。

3茶文化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3.1树立多元化的美术创作意识。在前苏联油画教学的影响下,我国很多高校在开展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受到诸多禁锢,过于程式化与规范化,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针对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高校在油画美术创作中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融合多元化的意识,明确油画所承载的情感价值。相关创作人员应明确油画并非是简单的造型堆砌,也不是过分地依赖技巧,而必须是极富情感的,这一点需要借助多元化文化来实现。茶文化的融合能够改变以往美术创造过分侧重程序的局面,使得美术创作更具个性化,学生能够借助新的创作理念来表达自身的情感。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茶文化中,使得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茶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内容,这样能促使学生的人文修养提升,逐步拥有独到的茶文化见解,并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来。3.2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融合茶文化的过程中,高校美术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借助预设与固定性的教学方式令学生按部就班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这样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针对此,高校美术教学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都能够得到培养。在学生的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师生之间应创造和谐的关系,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关注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创作思维。除此之外,高校有必要针对美术教学而引入科学的评价机制,使得学生拥有更为高涨的创作热情。3.3创设多元化的茶文化教学情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的重要性非常突出,其内部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元素,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的创作题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融合更多的茶文化元素,创作出浓郁的茶文化,使得茶文化活动与美术艺术活动高度融合。教师应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价值,使得学生自主地投入到相关的美术鉴赏活动中,从中感知到茶文化的魅力,获得更多的美术创作思路。在高度感知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将茶文化融合到美术创作中,特别是茶文化所带来的绿色生态理念,更是应该被学生所吸收,融合到美术创作中。通过大量的茶文化美术作品,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创作技巧。除此之外,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还应对茶文化进行更为全面的理解,将茶文化作为核心内容,探究茶文化的美术创作价值。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将能够把抽象化的茶文化意识,以具象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来。3.4在美术作品中深度融合茶文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茶文化与美术作品融合的重要性,教师应准确地把握好两者的融合度,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将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融合到茶文化美术创作中。在茶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在写实绘画与美术写生中融合茶文化,还应引导学生探究茶文化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思想与理念。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茶文化美术作品的价值。这一过程,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修养,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茶文化。二是设置更加丰富的茶文化美术素材。在茶文化背景下,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将融合更多的茶文化,相应的创作题材也会变得丰富起来,比方说茶叶的采摘、茶叶的种植、茶事活动与茶文化风俗等,都能够成为美术创作素材。这些茶文化元素极具生活性,能够提高整个美术作品的文化地位。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富含生活气息,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的时候从茶文化素材入手,如茶事活动与茶的种植等。三是从更深的思想层面实现茶文化与美术作品的融合。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融合茶文化,这不但是文化与艺术的高度结合,还可以借助美术创作,进行抽象化的处理,从而体现出重大事件与历史渊源,使得美术作品更具思想高度。3.5促使茶文化美术作品带有更深厚的人文情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借助茶文化而向学生展示更多的人性与情感,使得学生能够在茶文化美术作品中融合更多的人文精神。教师还应向学生传递更多的茶文化知识,使得学生拥有相对完善的茶文化知识体系,从而拥有更强的感知能力。

4结束语

茶文化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教师应促使学生树立多元化的美术创作意识,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创设多元化的茶文化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美术作品中深度融合茶文化,令茶文化美术作品带有更深厚的人文情感。

参考文献

[1]张雅晶.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价值和途径探讨[J].福建茶叶,2017(8):168-169.

美术人才范文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了认识世界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揭示了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对于任何社会的思考广泛涉猎人文与自然等其它各个方面,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社会实践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的审美活动,思考美的生成,第一次真正解决了美的起源问题,指出了美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著名论断,科学地论证了美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高等美术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美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和造就艺术家的源地,。然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人才应该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没有一个人能给予真正的回答,从帕拉图到黑格尔,从亚里士多德到费尔巴哈,一直都是从理念、绝对精神出发探索美的起源,有“美是关系”、“美是生活”、“美是理念”等等众多说法,[1]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源流关系,都偏离了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紧密相连,由此,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实践主体的关注,美就不存在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凝集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审美关系。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认识审美活动,揭示了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伟大思想,阐明了社会实践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与此同时,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由此推及,艺术人才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就是重中之重了。事实上,历代著名的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至理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艺术家的成长必须向大自然学习;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经典绝句,他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关键就在于他一生遍游千山万水,将客观的风物景致,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凝炼方才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卷,所以社会生活实践的积累是创作活动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在论美的生成和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不是美的生成之根本,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2]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界烙下了人类本质力量的深深地印记,创造了“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伴随着激情和热情的想象、联想和虚构,“按照美的规律”从事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实践与人的感觉以及整个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感觉能力和感觉性质对人的实践的依赖关系,明确地指出:人的感觉包括美感,不仅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人化自然,因此人化自然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审美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过程。正如奥·科尔在《马克思、恩格斯》一书中阐述的“艺术是人的活动的最高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艺术,人才完全地和彻底地肯定了自己是人类的(社会的)存在物。艺术活动的基础,是作为社会实践的结果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感觉的人化。由于人的感官的构造不同于动物的感官,而这些感官的对象又不同于动物的感官对象。因此,通过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些感官就成了文化的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才能产生和发展。”由此,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和科学的美学观,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是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此外,只有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的诠释,才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目明心清方可观照到自然万物的最本质美。

二、“人的全面发展观”为复合型美术人才提供了指导思想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著名论断:“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还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然而它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更是一个现实的理想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包涵四个层次: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指体力和智力;人的社会关系“取决于他的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主要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信息诸要素的交流与启迪、充实与丰富并完善自我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互动协调、健康和谐。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的,是现实的个人在活动或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内容。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3]

近代美术高校教育大都以专才取胜,视实用的专门技艺为立足之本,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艺术人才素质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压力与挑战,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已开始重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的复合、学科的复合、能力的复合以及思维的复合。针对美术人才而言,则是自由个体的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全面解放。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必须具备高超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形象创造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所谓“天才出自勤奋”同样适合于美术人才。艺术院校学生必须坚信:艺术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实践,艰苦求索,才能使技艺或技巧达到高度熟练。就如同“达芬奇画蛋”,众所周知,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达·芬奇来到画坊以后,老师佛罗基阿就让他画鸡蛋,一连画了几天,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教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除了刻苦学习绘画技能、技巧外,还学习数学、天文学、透视光学、解剖学等科学文化知识,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所以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除了具备高超的艺术才能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以及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境界。诚如大文豪曹雪芹所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其次,他必须具备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合格的艺术人才总是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无比热爱,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转化为强烈真挚的情感并成为创作的内在动力,将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或“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彰显其内在的思想境界,使其情感、意境、志趣、理想及修养跃然纸上或其它载体上,就好比人如其画,画如其人,所以“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艺术”、“作画先作人”、“人品即画品”是艺术的最高准则。与此同时,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通过以塑造生动具体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与图形来反映现实,评判现实并为现实服务,通过运用具体的可感知的视觉形象、幻觉形象、听觉形象来把握和表现客观现实,创造出以形象为核心的艺象世界,传递出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追求,从而触发和诱导消费者的想象和共鸣。例如人们在欣赏《米洛维纳斯》雕像和《蒙娜丽莎》油画时,无不为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的艺术形象之神秘美感所震撼。

第三,他必须具备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马克思曾说:“生产即创造的行为”,艺术创作生产过程是审美艺术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它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特有的规律,创造出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美感教育价值、情感交流价值、审美愉悦价值、精神怡养价值,政治导向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历史价值等为具体内容的社会文化的功益价值,来满足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精神审美需求。[4]另一方面,马克思还指出:创造主体“有权利暴露自己的精神面貌。”[5]人们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会展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6]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劳动更是要求如此。由于每一位艺术人才思维认识、理想信仰、审美意识及心理结构、文化修养、艺术内涵、创作习惯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不同,其创作的作品绝对是千差万别,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因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乃至不同心境创作的作品也会同工异曲,所以有多少个艺术家就有多少个相应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物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此外,由于艺术生产的独特性,艺术复合型人才还必须具有独到的专业技艺而与众不同,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技巧。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有别于常人的“眼中之竹”,一定是因为他具有相当娴熟的绘画技巧与造型艺术等艺术语境。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艺术实践方可出神入化。

最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复合型美术人才还必须具有市场意识与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面对火热的市场,他们愿不愿意,敢不敢于,如何能够把自己的审美创造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摆在未来艺人面前的现实课题。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无比,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理想放飞的平台,然而与之相随的也给他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市场的迅速崛起,行情异常火爆,就像快餐食品一样好吃未必有营养,就像快速冲泡的咖啡表面都是泡沫。然而即将进入市场的未来艺术家群体就像雾里看花,容易迷失方向,如何学会理性地看待市场,忽略价格观摩艺术精品的内在价值;如何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规避风险,防止侵权或者被侵权,更是摆在美术院校大学生面前的必备素质。因此,市场要求他们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去辩证思考、理性思维,认清创作自由与市场走向的矛盾,坚持无产阶级的文艺党性原则,遵循艺术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脑中装有相应的艺术受众,使我们的艺术创作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牢牢记住列宁曾说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的,不是为百无聊赖、胖的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7]三、劳动价值理论为培养艺术人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兼艺术批评家王尔德曾指出:什么是不辨是非的人呢?他们只知道世间万物的价码,对价值却一无所知。当代艺术市场正处在一个价值认同都以价格衡量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品都被重新评估定价,价值的扭曲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品由“无价”到“天价”的起伏跌荡,实在有看不懂的感觉。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必须牢牢记住,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的价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8]这些偶然的情况,通过市场反映出来,会使得同一件这样的艺术品价格可能出现很大的振幅波动。[9]因此,对于尚不成熟的艺人群体,如何不以画价论画家,不以天价论画作;如何忽略价格研究艺术精品之内在的价值,一定要认真学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深刻领会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清醒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

首先,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深刻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格总是以价值为中心,受其他因素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里所指的一般人类劳动主要是抽象劳动,即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劳动过程中的脑力、体力的消耗。然而艺术劳动是高度的一般人类抽象劳动,所以艺术品应当包含更多的价值。

其次,马克思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而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相反,复杂劳动则是指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的培养与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概言之,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无庸置疑艺术劳动是复杂劳动,它需要通过耗费体力,尤其是脑力、智力等才能掌握的特殊劳动;需要才情,需要积累,需要创新的复杂劳动,因而具有更高的价值内涵。

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艺术创作的题材广泛,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方方面面,取材的复杂性要求艺术家具有浓厚的人文素养,独特的审美情趣、督智的观察能力以及敏锐的政治头脑,方可捕捉到风云变幻的精彩瞬间,留下人间最美妙的笔触。第二,艺术创作情感思绪的微妙细腻,融入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之更加复杂化。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触景生情、下笔生晖,通过对情感的支配把握现实,将其对自然、社会的一切事物的喜思怒哀乐、爱恨情仇、褒贬抑扬等态度、观点融进画作;如果汇入复杂多变的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就会更加厚实有深度,气势而磅厚,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民族的灵魂。第三,艺术的创造性要求艺术家的劳动更加复杂化。它不仅要求艺术家有较高的情商、智商、财商,还要求艺术家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因为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造性植根于艺术劳动者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独特追求,形成于独特的艺术构思与设计,独特地艺术传达与表述,充分展现其艺术风格的个性、特长、才能、从多题材、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样性的精神审美需求。

总之,商品的价值包含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上面论及的是质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则是量的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然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本人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艺术家理念信仰、审美视角及心理结构,创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艺术作品不可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不同作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它的个别劳动时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特权。由于价值特权的存在,艺术家的自我报价就顺理成章了,自吹自擂的不合理的负面效应也应运而生,不论创作题材,不论笔墨多少,一概以尺幅论价,完全不管画中人物多少、笔墨多少、情趣几何、艺术变成了最直接的价值计算方式。尤其是少部分在世的名家,不仅以画论价,而且还没有创作出来的白纸也可叫价,名曰“现在有人把钱拍在这儿了,十天半月能拿到画就不错啦!”真是口出狂言,照此演绎,画家们必将沦为纯粹的劳动力,完全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特权的初衷,价格与价值的扭曲侧射出艺术作品需要价值回归,市场需要理性,同时也警示未来的艺术家群体要认真研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学会分析价格走向,学会鉴赏艺术精品,找寻其中包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等,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应该明白“台上一分钟”说的是现在的劳动时间;“台下十年功”说的是过去的劳动时间的累积,每件艺术品它不仅凝结了艺术家当期的劳动消耗,而且还凝结着为此作奠定基础的过去劳动的总耗费。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大学生必须学会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内研究艺术与文学,就像马克思曾说过的:要把艺术看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作为这个“历史原则”的具体化,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在艺术的长廊中界定一个作者和一部作品的地位源于它丰富的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学、艺术知识的融合。如同声誉载满全球的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老先生所言:“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是上帝却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里的人”。绘画之美是人的心灵对美的观照,只有心灵美、人格美的艺人才方可观得大自然之真美,进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3

2.官汉蒙.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教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17

3.迟明珠.马克思主义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4.顾兆贵著.艺术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07

7.官汉蒙等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教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69

美术人才范文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了认识世界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揭示了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对于任何社会的思考广泛涉猎人文与自然等其它各个方面,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社会实践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的审美活动,思考美的生成,第一次真正解决了美的起源问题,指出了美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著名论断,科学地论证了美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高等美术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美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和造就艺术家的源地,。然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人才应该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没有一个人能给予真正的回答,从帕拉图到黑格尔,从亚里士多德到费尔巴哈,一直都是从理念、绝对精神出发探索美的起源,有“美是关系”、“美是生活”、“美是理念”等等众多说法,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源流关系,都偏离了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紧密相连,由此,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实践主体的关注,美就不存在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凝集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审美关系。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认识审美活动,揭示了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伟大思想,阐明了社会实践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与此同时,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由此推及,艺术人才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就是重中之重了。事实上,历代著名的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至理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艺术家的成长必须向大自然学习;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经典绝句,他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关键就在于他一生遍游千山万水,将客观的风物景致,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凝炼方才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卷,所以社会生活实践的积累是创作活动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在论美的生成和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不是美的生成之根本,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界烙下了人类本质力量的深深地印记,创造了“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伴随着激情和热情的想象、联想和虚构,“按照美的规律”从事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实践与人的感觉以及整个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感觉能力和感觉性质对人的实践的依赖关系,明确地指出:人的感觉包括美感,不仅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人化自然,因此人化自然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审美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过程。正如奥·科尔在《马克思、恩格斯》一书中阐述的“艺术是人的活动的最高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艺术,人才完全地和彻底地肯定了自己是人类的(社会的)存在物。艺术活动的基础,是作为社会实践的结果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感觉的人化。由于人的感官的构造不同于动物的感官,而这些感官的对象又不同于动物的感官对象。因此,通过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些感官就成了文化的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才能产生和发展。”由此,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和科学的美学观,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是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此外,只有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的诠释,才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目明心清方可观照到自然万物的最本质美。

二、“人的全面发展观”为复合型美术人才提供了指导思想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著名论断:“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还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然而它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更是一个现实的理想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包涵四个层次: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指体力和智力;人的社会关系“取决于他的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主要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信息诸要素的交流与启迪、充实与丰富并完善自我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互动协调、健康和谐。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的,是现实的个人在活动或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内容。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

近代美术高校教育大都以专才取胜,视实用的专门技艺为立足之本,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艺术人才素质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压力与挑战,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已开始重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的复合、学科的复合、能力的复合以及思维的复合。针对美术人才而言,则是自由个体的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全面解放。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必须具备高超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形象创造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所谓“天才出自勤奋”同样适合于美术人才。艺术院校学生必须坚信:艺术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实践,艰苦求索,才能使技艺或技巧达到高度熟练。就如同“达芬奇画蛋”,众所周知,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达·芬奇来到画坊以后,老师佛罗基阿就让他画鸡蛋,一连画了几天,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教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除了刻苦学习绘画技能、技巧外,还学习数学、天文学、透视光学、解剖学等科学文化知识,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

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所以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除了具备高超的艺术才能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以及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境界。诚如大文豪曹雪芹所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其次,他必须具备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合格的艺术人才总是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无比热爱,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转化为强烈真挚的情感并成为创作的内在动力,将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或“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彰显其内在的思想境界,使其情感、意境、志趣、理想及修养跃然纸上或其它载体上,就好比人如其画,画如其人,所以“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艺术”、“作画先作人”、“人品即画品”是艺术的最高准则。与此同时,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通过以塑造生动具体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与图形来反映现实,评判现实并为现实服务,通过运用具体的可感知的视觉形象、幻觉形象、听觉形象来把握和表现客观现实,创造出以形象为核心的艺象世界,传递出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追求,从而触发和诱导消费者的想象和共鸣。例如人们在欣赏《米洛维纳斯》雕像和《蒙娜丽莎》油画时,无不为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的艺术形象之神秘美感所震撼。

第三,他必须具备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马克思曾说:“生产即创造的行为”,艺术创作生产过程是审美艺术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它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特有的规律,创造出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美感教育价值、情感交流价值、审美愉悦价值、精神怡养价值,政治导向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历史价值等为具体内容的社会文化的功益价值,来满足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精神审美需求。另一方面,马克思还指出:创造主体“有权利暴露自己的精神面貌。”人们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会展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劳动更是要求如此。由于每一位艺术人才思维认识、理想信仰、审美意识及心理结构、文化修养、艺术内涵、创作习惯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不同,其创作的作品绝对是千差万别,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因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乃至不同心境创作的作品也会同工异曲,所以有多少个艺术家就有多少个相应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物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此外,由于艺术生产的独特性,艺术复合型人才还必须具有独到的专业技艺而与众不同,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技巧。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有别于常人的“眼中之竹”,一定是因为他具有相当娴熟的绘画技巧与造型艺术等艺术语境。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艺术实践方可出神入化。

最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复合型美术人才还必须具有市场意识与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面对火热的市场,他们愿不愿意,敢不敢于,如何能够把自己的审美创造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摆在未来艺人面前的现实课题。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无比,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理想放飞的平台,然而与之相随的也给他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市场的迅速崛起,行情异常火爆,就像快餐食品一样好吃未必有营养,就像快速冲泡的咖啡表面都是泡沫。然而即将进入市场的未来艺术家群体就像雾里看花,容易迷失方向,如何学会理性地看待市场,忽略价格观摩艺术精品的内在价值;如何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规避风险,防止侵权或者被侵权,更是摆在美术院校大学生面前的必备素质。因此,市场要求他们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去辩证思考、理性思维,认清创作自由与市场走向的矛盾,坚持无产阶级的文艺党性原则,遵循艺术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脑中装有相应的艺术受众,使我们的艺术创作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牢牢记住列宁曾说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的,不是为百无聊赖、胖的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三、劳动价值理论为培养艺术人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兼艺术批评家王尔德曾指出:什么是不辨是非的人呢?他们只知道世间万物的价码,对价值却一无所知。当代艺术市场正处在一个价值认同都以价格衡量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品都被重新评估定价,价值的扭曲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品由“无价”到“天价”的起伏跌荡,实在有看不懂的感觉。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必须牢牢记住,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的价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这些偶然的情况,通过市场反映出来,会使得同一件这样的艺术品价格可能出现很大的振幅波动。[9]因此,对于尚不成熟的艺人群体,如何不以画价论画家,不以天价论画作;如何忽略价格研究艺术精品之内在的价值,一定要认真学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深刻领会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清醒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

首先,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深刻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格总是以价值为中心,受其他因素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里所指的一般人类劳动主要是抽象劳动,即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劳动过程中的脑力、体力的消耗。然而艺术劳动是高度的一般人类抽象劳动,所以艺术品应当包含更多的价值。

其次,马克思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而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相反,复杂劳动则是指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的培养与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概言之,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无庸置疑艺术劳动是复杂劳动,它需要通过耗费体力,尤其是脑力、智力等才能掌握的特殊劳动;需要才情,需要积累,需要创新的复杂劳动,因而具有更高的价值内涵。

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艺术创作的题材广泛,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方方面面,取材的复杂性要求艺术家具有浓厚的人文素养,独特的审美情趣、督智的观察能力以及敏锐的政治头脑,方可捕捉到风云变幻的精彩瞬间,留下人间最美妙的笔触。第二,艺术创作情感思绪的微妙细腻,融入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之更加复杂化。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触景生情、下笔生晖,通过对情感的支配把握现实,将其对自然、社会的一切事物的喜思怒哀乐、爱恨情仇、褒贬抑扬等态度、观点融进画作;如果汇入复杂多变的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就会更加厚实有深度,气势而磅厚,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民族的灵魂。第三,艺术的创造性要求艺术家的劳动更加复杂化。它不仅要求艺术家有较高的情商、智商、财商,还要求

艺术家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因为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造性植根于艺术劳动者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独特追求,形成于独特的艺术构思与设计,独特地艺术传达与表述,充分展现其艺术风格的个性、特长、才能、从多题材、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样性的精神审美需求。

总之,商品的价值包含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上面论及的是质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则是量的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然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本人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艺术家理念信仰、审美视角及心理结构,创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艺术作品不可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不同作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它的个别劳动时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特权。由于价值特权的存在,艺术家的自我报价就顺理成章了,自吹自擂的不合理的负面效应也应运而生,不论创作题材,不论笔墨多少,一概以尺幅论价,完全不管画中人物多少、笔墨多少、情趣几何、艺术变成了最直接的价值计算方式。尤其是少部分在世的名家,不仅以画论价,而且还没有创作出来的白纸也可叫价,名曰“现在有人把钱拍在这儿了,十天半月能拿到画就不错啦!”真是口出狂言,照此演绎,画家们必将沦为纯粹的劳动力,完全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特权的初衷,价格与价值的扭曲侧射出艺术作品需要价值回归,市场需要理性,同时也警示未来的艺术家群体要认真研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学会分析价格走向,学会鉴赏艺术精品,找寻其中包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等,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应该明白“台上一分钟”说的是现在的劳动时间;“台下十年功”说的是过去的劳动时间的累积,每件艺术品它不仅凝结了艺术家当期的劳动消耗,而且还凝结着为此作奠定基础的过去劳动的总耗费。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大学生必须学会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内研究艺术与文学,就像马克思曾说过的:要把艺术看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作为这个“历史原则”的具体化,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在艺术的长廊中界定一个作者和一部作品的地位源于它丰富的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学、艺术知识的融合。如同声誉载满全球的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老先生所言:“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是上帝却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里的人”。绘画之美是人的心灵对美的观照,只有心灵美、人格美的艺人才方可观得大自然之真美,进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3

2.官汉蒙.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教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17

3.迟明珠.马克思主义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4.顾兆贵著.艺术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07

7.官汉蒙等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教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69

美术人才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承担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为我国社会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更加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也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现代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与标准。但是,受传统教育思维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无法真正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急待创新改革。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不断地强化教育改革,但是效果一般,未能切实有效的改变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工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现代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育中并没有根据时展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大部分往往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这样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且还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二是,重整体,轻个体。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注重培养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而传统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成长,这就导致目前美术专业人才大多都缺乏鲜明的个性与特点,创新能力不足,这严重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三是,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缺乏实践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结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缺乏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美术专业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四是,教学内容与课程缺乏创新。基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缺乏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特色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成了影响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是,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就业指导的指导,无法真正的根据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展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仅会导致专业人才的紧缺,还会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就业率逐步下降。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明确教育目标,强化实践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缺乏明确教育目标的问题,美术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对于美术教育与学习目标也比较模糊,片面且客观的认为美术家、美术教师以及美术画家是其未来重要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这样的认识明显不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目标与特点。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决定了其职业教育特征,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与教育本质发生偏离,不仅会造成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而且还会忽略专业人才的实践教育,制约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因此,针对目前高职教育现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职业教育特点为指导,加强社会人才市场的考察与研究,从而结合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课程特点,科学合理明确教育目标,强化实践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美术教育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绘画技能以及美术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二)科学合理的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促使我国社会多元化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性逐步向全方位人才需求转变。美术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改革创,科学合理的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施:首先,强化专业知识教学。基于传统教学基础上,要注重强化专业知识教学,有效的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美术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而企业的岗位相对有限,所以,高职院校要注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中,提升美术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最后,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作为专业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对于专业人才的就业、成长与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素养不仅包含了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发展能力,而且还包含了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提升美术专业人才个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工作岗位,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帮助专业人才快速的适应工作环境。可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注重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融入,从而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院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的全面提升。(三)创新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所以要通过创新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美术教育特点与人才培养标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加强职业能力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建设,从而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有效的提升美术专业人才的岗位工作能力。在具体实践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加强建设:一方面,加强职业能力课程建设。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要注重对于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以及分析从而为职业能力课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同时,还要针对美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多样性,构建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这些信息数据为基础,通过完善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教学内容、职业拓展能力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以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等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拥有持续发展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从而为企业培养更加符合要求的美术专业人才。因此,实践教学课程一般要通过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顶岗实践课程三个阶段由浅入深的开展相关的实践培养,科学的完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中基础实践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借助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践训练基础以及教学设施完成相关的教学培训工作,循序渐进的完成学生相关的能力的培养,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而顶岗实践课程教学就需要高职院校强化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学生在企业内容通过顶岗实训不仅可以全面地接触到岗位工作内容,同时也对于岗位工作要求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能力全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培养,实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断完善与提升。(四)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面对时展对于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目标与新要求,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注重美术专业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拓展,从而有效的突破传统教育思维与教学理念的禁锢,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师还要注重教育思维与观念的创新,积极运用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教学。如,注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及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等,切实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实现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提升。此外,还要结合现代教育改革思路,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地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与计划,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实现个性化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对于社会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标准与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注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而科学的构建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美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楠.高职美术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3):53-54.

美术人才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对策

高职美术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紧密联系。高职美术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主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出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既体现出普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要求,又兼具职业教育的目标。

1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育目标的定位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在经历了扩招改革后,没有及时地补充美术教师数量,也没有真正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相较于扩招后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工作较为滞后。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向都应突出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1]。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美术教育目标的过于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往往想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力求以通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市场中,各大企业均只需要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美术人才,从而使得越来越凸显出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异。其二,教学方法滞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传统的高职美术教育所采用教学方法已经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在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中必须及时地优化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中。同时,高职美术教育的教材内容也已经无法符合社会市场的要求,造成高职美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2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2.1明确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新时期企业对美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其应用现代美术工具的实际能力以及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能力[2]。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达到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目的。高职美术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美术专业课程以及中职美术教育,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有美术工作者的特质,同时又作为技能型劳动者能够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最终成为高素质、综合性的美术专业人才。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了符合新形势下教育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美术教育需要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同时,应尊重美术教育中关于创造力与个性化的需求,以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其专业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要求,充实教学内容,以系统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技法以及就业市场的专业性技能要求,同时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塑造其差异性特质,构建内容丰富、联系实际、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性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应重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使其达到人才市场的验收要求,应将市场作为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就业市场导向下不断结合新时期其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优化教育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及时效性的目的[3-4]。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沟通:高职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求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品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学生在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模式来开展美术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可采取“项目中心制”的教学方法,而非以往的“技能中心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美术企业的需求专门的设置一些,然后按照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特点来指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许多的困难与问题。此时,教师可适时地引入项目所涉及到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完善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基础。在落实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地加强教学氛围,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2.4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美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兼具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三重任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掌握美术专业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以强大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学校应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建设实训基地等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制定灵活的教师聘用办法,通过聘请美术专业行业内优秀的广告人、设计师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新的血液,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实现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美术人才的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美术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结合当前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方法、实践环节、技能培养等各方面进行加强,促使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从而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作者:鹿杰 单位:潍坊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辉丹.输变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优化研究[J].大科技,2014,11(9):101-102.

[2]李少华.浅析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14):134-134.

美术人才范文篇9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创新美术教师人才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其主旋律是以创新为核心。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说:“研究创新教育、培养开拓人才。”这也是所有教师的愿望,在教学改革中发掘美术学术优势,培养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迎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美术教师人才的主要场所,而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进入21世纪,随着教师专业化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开放化正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我国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也正经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如改革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开展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适应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是高师美术教育整体改革研究的核心,它涉及到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人才规划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等问题。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应配合好基础教育改革,才能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美术教师人才。

1.纠正课程设置中“重专业”“轻教育”的倾向

以往高师的教育,有的是“重美术家”“轻教育家”的培养模式,高师学生也是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理论课。显然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难以适应今天的美术教育形式的。如今,我国的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从事基础美术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人才”。现在的高师美术课程,有的偏重技能训练,过于专业化,不大讲究知识的综合性、多样性的学习。这样,只适合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而与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式相疏离。新型的美术教师人才应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有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创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完善课程设置,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及措施转变学生的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淡化传统教学的专业化教育模式,重视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美术教育人才。

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改革的一个关键。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各课程所体现的任务也不一样。高师美教专业的课程应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课、专业技能课、公共文化课、选修课、实践课等。每部分都有各自的任务,目的是加强学生美术理论修养、专业技能的训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对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

新课程体系要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这就要求特别注意整体优化的综合性,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体内在联系,注意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互相渗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构成美术教育的合力,促进整体教育效应的实现。

二、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改革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培养能胜任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美术教师人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其实质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内容的改革,还是改革教学方法,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态度。而在这里,教师理念的更新最为重要。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观念的形成,教师应先确立创新的教育观,构建新型的师生观和加强教师自身修炼观。因为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能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要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美术教师人才,高师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研究、转变新理念、新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应是平等的、朋友式的相处,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个性,树立创新思想。

其次,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树立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主宰的现象。在高师美术专业课堂上,教师应是艺术的引导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了解各种美术技能知识,去研究各种艺术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大胆摸索、创造出更多的有思想、有创新理念的美术作品和教学方法。

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我国的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着部分重视技能训练、轻视教学能力的培养现象。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价值,也使得所有教学的新理念得以展现与实施。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不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创新性的教学素质才能逐渐成熟起来。西方一些国家普遍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他们不仅在教育实践的时间上比较长,而且实践的形式多样。如美国,教育实践分三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学习和教学实习;德国除教学实践外,还安排两年的见习时间。我国教育实践时间的安排相对较短、形式单一,学生的教师素质形成还不够全面,也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其生存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是要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因此,改变培养方法,必须从头、从早抓起,并长抓不懈。如,学生在大一时就开始早晚自习加强言语表达水平训练;从大二下学期设置一个月的教学见习(观摩教学录像或实地教学观摩);大三通过教学教法课程的开设,进行模拟教学训练,锻炼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能较完整地完成教学步骤),培养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设置、言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充分掌握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所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加实践时间和实践形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学生多元文化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创新能力的源头是拥有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力保障。读书、学习应是准美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具有博学知识面的美术教师才能向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教学观点,才能在教学中具说服力。重要的是,知识的储备能体现一个美术教师的内功和后劲,所以,一个准美术教师应该把储备知识、更新知识作为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主要课题。那么,广博的知识应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加强:第一,应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第二,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第三,加强专业边缘学科知识学习研究;第四,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攻读双学位。

因此,传统教育观念的美术教师如果再做“教书匠”,是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人才。所以,一个准美术教师要学会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去多了解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研究新课题。同时,这也要求高师院校应在学生未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多鼓励学生增强对课程学习研究的能力,并使之转化为持久的情感与态度,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并令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新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勇敢创造的能力和他们积极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就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研究者”,这样的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天的教育形式。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各不相同。21世纪是知识、经济并存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发展中的国家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它需要各行各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所以,高素质的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也是作用非凡。因此,一定要大力培养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以更好地迎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吕晓南.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改探索[J].丽水学院学报.2005.27(6).

美术人才范文篇10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创新美术教师人才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其主旋律是以创新为核心。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说:“研究创新教育、培养开拓人才。”这也是所有教师的愿望,在教学改革中发掘美术学术优势,培养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迎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美术教师人才的主要场所,而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进入21世纪,随着教师专业化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开放化正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我国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也正经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如改革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开展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适应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是高师美术教育整体改革研究的核心,它涉及到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人才规划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等问题。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应配合好基础教育改革,才能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美术教师人才。

1.纠正课程设置中“重专业”“轻教育”的倾向

以往高师的教育,有的是“重美术家”“轻教育家”的培养模式,高师学生也是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理论课。显然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难以适应今天的美术教育形式的。如今,我国的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从事基础美术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人才”。现在的高师美术课程,有的偏重技能训练,过于专业化,不大讲究知识的综合性、多样性的学习。这样,只适合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而与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式相疏离。新型的美术教师人才应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有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创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完善课程设置,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及措施转变学生的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淡化传统教学的专业化教育模式,重视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美术教育人才。

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改革的一个关键。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各课程所体现的任务也不一样。高师美教专业的课程应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课、专业技能课、公共文化课、选修课、实践课等。每部分都有各自的任务,目的是加强学生美术理论修养、专业技能的训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对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

新课程体系要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这就要求特别注意整体优化的综合性,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体内在联系,注意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互相渗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构成美术教育的合力,促进整体教育效应的实现。

二、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改革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培养能胜任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美术教师人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其实质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内容的改革,还是改革教学方法,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态度。而在这里,教师理念的更新最为重要。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观念的形成,教师应先确立创新的教育观,构建新型的师生观和加强教师自身修炼观。因为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能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要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美术教师人才,高师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研究、转变新理念、新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应是平等的、朋友式的相处,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个性,树立创新思想。

其次,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树立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主宰的现象。在高师美术专业课堂上,教师应是艺术的引导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了解各种美术技能知识,去研究各种艺术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大胆摸索、创造出更多的有思想、有创新理念的美术作品和教学方法。

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我国的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着部分重视技能训练、轻视教学能力的培养现象。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价值,也使得所有教学的新理念得以展现与实施。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不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创新性的教学素质才能逐渐成熟起来。西方一些国家普遍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他们不仅在教育实践的时间上比较长,而且实践的形式多样。如美国,教育实践分三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学习和教学实习;德国除教学实践外,还安排两年的见习时间。我国教育实践时间的安排相对较短、形式单一,学生的教师素质形成还不够全面,也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其生存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是要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因此,改变培养方法,必须从头、从早抓起,并长抓不懈。如,学生在大一时就开始早晚自习加强言语表达水平训练;从大二下学期设置一个月的教学见习(观摩教学录像或实地教学观摩);大三通过教学教法课程的开设,进行模拟教学训练,锻炼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能较完整地完成教学步骤),培养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设置、言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充分掌握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所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加实践时间和实践形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学生多元文化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创新能力的源头是拥有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力保障。读书、学习应是准美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具有博学知识面的美术教师才能向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教学观点,才能在教学中具说服力。重要的是,知识的储备能体现一个美术教师的内功和后劲,所以,一个准美术教师应该把储备知识、更新知识作为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主要课题。那么,广博的知识应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加强:第一,应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第二,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第三,加强专业边缘学科知识学习研究;第四,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攻读双学位。

因此,传统教育观念的美术教师如果再做“教书匠”,是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人才。所以,一个准美术教师要学会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去多了解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研究新课题。同时,这也要求高师院校应在学生未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多鼓励学生增强对课程学习研究的能力,并使之转化为持久的情感与态度,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并令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新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勇敢创造的能力和他们积极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就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研究者”,这样的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天的教育形式。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各不相同。21世纪是知识、经济并存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发展中的国家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它需要各行各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所以,高素质的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也是作用非凡。因此,一定要大力培养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以更好地迎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吕晓南.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改探索[J].丽水学院学报.200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