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8:39:13

课堂控制

课堂控制范文篇1

“控制论”一词最初来探于希腊文,原意为“掌舵术气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的意思。早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人的艺术。19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写了一篇论述科学哲理的文章,在进行科学分类时,把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cybernetigue”.20世纪,在美国科学家维纳等人的推动下,一门研究机器、生命和社会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祖定状态的新兴科学逐步形成,为了纪念安培在该领域的贡献,维纳将其命名为“cybernetics”—控制论。我们今天使用的科学的“控制”概念就由此衍生。控制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控制。控制的基础是信息,控制过程与信息反俄密不可分。控制论是一门哲学性、边缘性、基础性很强的科学,它一经形成,便被很多学科吸收,管理学是其中之管理中的控制是一种保证管理目标与计划实现的职能活动,它和计划、组织、评价等相并列。教育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分支,研究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的控制职能,应是控制论在教育理论上的发展与具体化。

二、教学控制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要体现社会通过学校斌予给它的教育方针、宗旨.目的性是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最为突出的特质。目的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循环发展的终点.目标通过每一位具体操作的教师的理解转化为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联接着施教者与受教者,与教学环境共同构成教学系统。一且计划付诸实施,系统中的要家也开始运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衡,常处于无序、混沌的状态。控制的作用就在于衡量要家执行计划的进度,揭示偏差以及指明纠正的措施等。在有些情况下,正确的控制工作可能导致确立新的目标,提出新的计划,改变原有的教学系统结构,实现意想不到的功效。

具体来讲,课堂控制的作用主要是:

1.限制偏差的累积。

一般来讲,计划运行中出现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小的偏差、失误并不会使教育对象明显偏离目标.例如,对学生的大胆设想,教师给予漫不经心、甚至贬损的评价,一次挫折并不能完全破坏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但这样小的偏差在较长的时间里就会积果放大并最终对计划、目标的正常实施造成威胁。因此,课堂控制就在于及时获取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娇正措施,防止偏差的“积厚”,影响目标的实现。

2.适应环境的变化。

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在教学由计划到完成这一段时间里,教学系统的内部要素状态、外部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当然这些变化也可能是由于教师对教学系统要素不恰当的认识造成的)。例如:天气变化,造成人心理的压抑,领导突然听课,师生情绪紧张;学生调皮干扰了大家的思路,学校发生了重大事件…任何教学计划的实行都应伴有控制系统,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握这些变化,并对上述因素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作出有力、正确的反应。

事实上,不管科学的课堂控制理念是否形成,教师对课堂控制的行为一直与教学活动或显性或潜在、或直白或艺术地相依相伴。在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中,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也必须是主动的(不等于学生是被动的),否则无法体现教育、教学的宗旨与教师的职业价值.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职能首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与学生一起完成双边互动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教师的心智活动又要超越于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反审,履行他的管理职能、控制职能。

三、现代教学控制定位

1.教师的控制是外部控制。

如果把课堂控制分为内部自主控制与外部控制,学生了解自己认知的过程与特征,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就是自主控制。目前,随着心理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完善与推广,学生学习的自主控制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课堂控制的唯一方式。原因是.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坐标的最终体现者,别人是不能替代的。的确,课堂中,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黑箱,教师不能直接着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能时时与每一位学生直接交流,以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元认知的理论与技术自主控制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外部控制,教师的控制从功能上来讲是教师教育价值的体现.从技术上说,控制论的黑箱控制法正为其提供理论塞础。当然这种外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目标,正如射手不能每一枪都命中靶心,但他必定要比未经训练的人命中率高。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认识能力、意志力正在完善中,我们在薄重学生的同时,又不能坐视教育机会的流失与资像的浪费,教师的外部控制是不可或缺的,它与学生的自主控制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控制系统。

2.教师的外部控制必定不是直接控制。

传统教学控制中,事实上控制被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操纵,学生是只有共性的抽象集合体。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既定了讲授的步骤、速度、教师的提问,而且设计了学生必须作出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的思维如同被挤到一条狭长的甫道,只有唯一的目的地,不允许停顿,不允许有支岔,于是“控制”了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有的教师更为简单地把控制仅理解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学生不许文头接耳,不许搞小动作,甚至双手必须背到后面,课堂静悄悄,便达到了“控制”,学生是教师活动的附属物,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倍受限制与约束,机械记忆成为应付这种课堂最有效的办法,个性、天斌、奇思异想在这种控制中被磨合。数年后,毕业的学生如同流水作业线上的产品,规格、特征、功能几乎重合……我们认为教师的控制是一种间接控制,是对信息的控制,是对影响学生思维的各种因素的控制,是在尊重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的前提下的控制,是对学习结果的控制,更是对学习过程的控制。

3.教师的课堂控制是权变的。

以劳伦斯为代表的管理权变理论认为:管理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因为管理对象和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管理方式是管理情境的函数,即y=f(x)。管理方式、手段y要随着环境与对象x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教师教学而言,也没有固定不变、静止的万能控侧模式,学生是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流动的,即便是一堂课,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都可能交替排列,同样的课程内容,对于不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情绪、性格特征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因此,对于现代教学中教师能对课程内容正确的再认,有一副替于表现的口才只能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优秀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也就是要有敬锐的观察力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驾驭能力。

4.教师的控制过程就是对课堂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

影响教师课堂控制的变量很多,有物质因素、心理因家、群体因素,有稳定性因素、不德定因素。在教学行为发生之前,教师应分析教学环境的特征,即明确毯定的不可控因素,以便被择方案顺应这些既定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过程同时也是控制的过程,控制不毯定因素趋向于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首先环节是观察—信息的收集。学生的目光、面目表情、体态语言、回答问题、练习中体现的思维路径,以及学生群体对课程的态度等.掌握这些信息后,教师要进行判断即信息的加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经验或类似的经脸中,一方面,划分学生的类别,另一方面,反审自己,并与教学目标相对照。最后拟定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并付诸实施.实施的效果又形成新的反该信息,成为新的观察内容,作用于再决策及后续教学前的准备。5.教师的控制是师生交往的特殊方式。

这种交往不是对学生的监管,控制的状态不是拘束、紧张、训斥,惩戒不是真正的控制手段.同样,这种特殊的师生交往也不是对学生的放任,控制的状态更不是混乱、无序,因为教学毕竟是目标性、指向性、时间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不等同于课下的师生交往.在这两极的交往方式之间存在着许多控制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成功的教师控制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的熟悉与了解以及师生间已经建立的融洽、和谐、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兴趣、成就感、竞争、参与是教师控制的“夏楚二物”。

四、现代教师课堂控制的标准与特征

1.两种不同课堂控制标准比较.

2.教师课堂控制的特征。

(1)主体性。课堂控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策略,使教学状态达到一个度,这个度首先表现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自动、创造性学习行为.主体性不仅是学习行为的规定,而且也是学习目标的规定,现代教学目标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奠基将来的发展,只有在自主、主动、创造的学习行为中,才可能内化积淀相应的学习素质。控制职能是为保证目标的实现,现代教学目标由单纯追求知识占有量到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型,决定了教学控制由单纯的行为约束、思维的牵制到体验学习的主动性、亲历性、探索性的转轨。

(2)愉快性。学习愉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它与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倾向紧密联系,是个性倾向的结果,又是一种行为体验。学习愉快不只是单纯的快乐,而往往伴随着惊异、觉悟、希望、尊重等等复杂的心态。教师的控制在于诱发这些与愉快相伴的复杂的心态,而这些心态也是以学生体验学习亲历性、创造性所带来的学习自由、成功为动因的,现代教学的控制是以人为本的控制,学生是生命的个体而非单纯的认知体、占有知识量的机器。

课堂控制范文篇2

关键词:关怀理论;课堂管理;视域转换

课堂管理作为学校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理应契合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实践,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满足于管理而顾不到教育,这是对心智的压迫”[1]。然而,当前课堂管理的控制性取向过强,往往诉诸教师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等方式,导致“重管理、轻教育”的趋向愈发严重,所以课堂管理的视域转换便十分必要。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将结合诺丁斯(Noddings,N.)的关怀理论,积极探索开展关怀性课堂管理的实践路径,实现课堂管理从控制到关怀的视域转换,促进课堂管理实践的发展。

一、控制型课堂管理的现实困境

1.学生主体认识缺失。课堂管理实践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师与学生均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作用,以促进课堂管理实践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管理实践,必须促进学生在此方面认知的发展,即让学生对课堂管理拥有清晰的主体认识。控制型课堂管理强调教师控制学生,遵循机械化管理思维,具体表现为以教师权威为导向,赋予教师过度的权威性,致使教师与学生陷入支配与服从的不对等关系,学生的思维受限于教师的控制,阻抑学生主体认识的发展。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那么权威的思想将审慎的印在他们稚嫩可塑的本质里,而几乎不可变更,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2]也就是说,在控制型课堂管理实践中,强调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权力独占者,放大其管理的权力范围,课堂管理的全过程均按照教师意志开展,忽视学生的个人追求,学生往往处于服从或者顺从的地位,而不允许有任何的自我主张,更不可能表现独立的个性及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关于课堂管理的自主认识缺失,逐渐成为受教师权威控制的“机器”。2.学生情感认同淡漠。学生对课堂管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是不完整的,必须进一步内化,到达情感的层面,也就是让学生形成对课堂管理的情感认同,继而推动学生理解、认可、支持课堂管理。在控制型课堂管理实践中,教师往往以苛责、惩戒等为工具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其结果在表面上看确实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抑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惩罚从外部起作用,并对外部产生影响,就无法触及道德生活的根源,惩罚并不能诱导出一种向善的相反倾向,恐吓可能是有效的,其本身却不会带来什么改进[3]。也就是说,严厉的惩罚确实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不良行为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杜绝不良行为。究其原因,即学生可能并没有建立关于课堂管理的内在认可,反而在接受惩罚时带有抵触心理。正如杜威所说,我们甚至可能用强力进行控制,而忘了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他饮水;虽然我们能把一个人关在教养所,却不能使他悔过,所有这些对别人强加直接行动的情况,都不会产生道德意义上的服从[4]。基于此,教师以苛责、惩戒等为控制学生的工具,实际上只是让学生在身体上服从,而没有在他身上发展一种内在的和持久的正确方向的机会,即控制型课堂管理中学生情感认同淡漠。3.学生具体行动匮乏。阿伦特曾指出人的条件在于“积极的生活”,并突出强调“行动”在人的政治生活中的意义,行动不同于劳动和工作,行动在一般意义上意味着去创新、去开始,发动某件事。而人就他的诞生而言是新来者和开创者,人能开端启新[5]。基于此,在课堂管理实践中,学生对于课堂管理的认知和情感只有落实到具体行动层面才算完成,而其具体行动也会反过来深化课堂管理的认知和情感,并且学生在课堂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行动应该是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认同的驱动下,发自内心地做出有益课堂管理的行为。而控制型课堂管理诉诸于制定严苛的规则,且以指令的形式施行,使得管理学生变为驯化学生的行动。如此一来,最终便会像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所言,现在学校成为典型的规训机构,规训权力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权力对个人施以监控,结果将不可避免地造就一些毫无创造能力的“驯顺的肉体”和听话的人群[6]。也就是说,控制型课堂管理所采取的指令控制、纪律约束等措施,虽然达到控制学生行动的效果,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其培养的只是毫无创新力的“木偶人”。故而,在控制型课堂管理实践中,学生的具体行动势必极为匮乏。

二、视域转换的理论和实践适切性

1.课堂管理视域转换的理论适切性。第一,从教育层面来看,关怀理论契合课堂管理的育人本意。课堂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师生以课程为中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人际心理环境,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所以课堂管理作为保证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应该因人而设,指向于人,人是课堂管理的核心要素。换言之,课堂管理是应该以人的理念和人性把握为逻辑前提。控制型课堂管理忽视学生的需要,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完全与育人本意相悖离。而关怀理论以生命的存在为起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被关怀的需要,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擅长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故而,将关怀理论引入课堂管理,有助于课堂管理回归育人的本质追求。第二,从管理角度来看,关怀理论契合课堂管理的服务本质。课堂管理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本质上不是为了惩戒等,课堂管理重在引导、激励和参与,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在课堂管理中,管理只是手段,服务学生发展才是课堂管理的本质追求,而一味强化控制则背离课堂管理的服务本质。具体而言,关怀理论强调教师不再以控制者自居,而是成为关怀者,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基础,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长期关爱,对老师有了稳定的信任和以“不管怎样,老师都是为我好”为核心的良好预期,进而能够实现课堂行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2.课堂管理视域转换的实践适切性。第一,关怀理论符应课堂管理实践的关系性特质。教师在课堂管理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课堂管理并非教师独自操纵的实践,学生的支持也非常关键。由此观之,课堂管理实践根本上也是在关系中展开的。然而控制型课堂管理实践体现出一种单子化取向,将课堂管理视为教师个人的任务,而忽视了关系在课堂管理实践中的关键性作用。基于此,控制型课堂管理陷入失却学生支持的实践困境,而关怀理论则从关系性的角度对此一困境进行反思。具体而言,正如诺丁斯所说,有很多人自称“关心”别人,但是接受他们所谓“关心”的人却感受不到关心,产生这种实践困境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双边关系[7]。故而,关怀型课堂管理符应课堂管理实践的关系性特质,注重师生关怀关系的建构,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进而促进课堂管理实践的发展。第二,关怀理论符应课堂管理实践的差异性特质。班级是开展课堂管理实践的最小单位,而班级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个体组建而成的,且每个学生都有其个体独特性。故而,我们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必须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杜绝“一刀切”的管理办法。但是,控制型课堂管理往往不加区别地将单一的规则应用在学生身上,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关怀理论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承认并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认为人的能力和兴趣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性格特征,由此,人的发展目标也就因人而异。故而,关怀型课堂管理符应课堂管理实践的差异性特质,通过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加以区别,有利于选取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继而推进课堂管理的发展。

三、课堂管理视域转换的路径

1.倡导师生对话,唤醒学生的主体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心灵沟通的过程,那么控制模式事实上是在把教育推向“异化”,它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的隔离,学生沦为了被控制、被训练的“物”,成为了失去主体精神的客体对象。也就是说,师生缺乏沟通交流是控制型课堂管理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我们要实现课堂管理视域由控制转向关怀,首先应关注学生认知层面的转变,改善教师威权的现状,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如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所强调,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允许双方表达各自的心声,他给学习者问“为什么”的机会。对话不仅能够帮助决策者深思熟虑、充分论证,也帮助人们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作出任何决定之前,必须充分占有信息[7]。故而,在关怀型课堂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善于在对话过程中吸取学生的正当需要和想法,推动学生身份由被管理者向参与管理者的转变,重塑学生对于课堂管理的正确认知,促进学生主体认识的觉醒。2.求证实践动机,建构学生的情感认同。在课堂管理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认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课堂管理的视域转换必须重视建构学生的情感认同。值得注意的是,情感认同的建构不能等同于知识层面的传递,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内在动机,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激发情感共鸣。例如,面对学生在课堂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行为,纵使教师三令五申,乃至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苛责惩罚,也很难真正地使学生改正。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要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除了对其采取惩罚措施,还应求证学生的实践动机。正如诺丁斯关怀理论中所言,求证过程要求我们对最可能与真实情况发生联系的动机加以确认,并且求证过程有助于我们获得一个理解人本质的视野和机会[7]。故而,课堂管理视域转向关怀要求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课堂管理。尤其是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不要因学生犯错误就急于惩罚,而是用心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加以引导,逐步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以防止再犯相似的错误。惟其如此,关怀型课堂管理才能建构学生的情感认同,获得学生对课堂管理实践的支持。3.树立教师榜样,引导学生的具体行动。正如上文中所言,在控制型课堂管理过程中,其实践诉诸于强化教师权威和灌输严苛规则,进而强制学生服从管理,而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行动。由此,课堂管理视域由控制转向关怀必须打破教师权威且改变规则灌输,引导学生自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而促进课堂管理。那么,基于关怀理论的角度思考具体路径,课堂管理应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反对以指令控制的方式强迫学生服从管理。正如诺丁斯关怀理论所说,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于关心则是关键因素,并提倡无须告诫学生,只须要建立一种关系,从而向学生演示即可[7]。故而,在关怀型课堂管理实践中,我们应该变教师权威为教师榜样,做到“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强调教师从自身做起,遵循管理规则,为学生做好演示。也就是说,在关怀型课堂管理实践中,应鼓励教师用演示行动代替言语,不再是靠规则直接控制学生,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向教师学习,完成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课堂控制范文篇3

“控制论”一词最初来探于希腊文,原意为“掌舵术气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的意思。早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人的艺术。19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写了一篇论述科学哲理的文章,在进行科学分类时,把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cybernetigue”.20世纪,在美国科学家维纳等人的推动下,一门研究机器、生命和社会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祖定状态的新兴科学逐步形成,为了纪念安培在该领域的贡献,维纳将其命名为“cybernetics”—控制论。我们今天使用的科学的“控制”概念就由此衍生。控制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控制。控制的基础是信息,控制过程与信息反俄密不可分。控制论是一门哲学性、边缘性、基础性很强的科学,它一经形成,便被很多学科吸收,管理学是其中之管理中的控制是一种保证管理目标与计划实现的职能活动,它和计划、组织、评价等相并列。教育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分支,研究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的控制职能,应是控制论在教育理论上的发展与具体化。

二、教学控制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要体现社会通过学校斌予给它的教育方针、宗旨.目的性是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最为突出的特质。目的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循环发展的终点.目标通过每一位具体操作的教师的理解转化为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联接着施教者与受教者,与教学环境共同构成教学系统。一且计划付诸实施,系统中的要家也开始运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衡,常处于无序、混沌的状态。控制的作用就在于衡量要家执行计划的进度,揭示偏差以及指明纠正的措施等。在有些情况下,正确的控制工作可能导致确立新的目标,提出新的计划,改变原有的教学系统结构,实现意想不到的功效。

具体来讲,课堂控制的作用主要是:

1.限制偏差的累积。

一般来讲,计划运行中出现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小的偏差、失误并不会使教育对象明显偏离目标.例如,对学生的大胆设想,教师给予漫不经心、甚至贬损的评价,一次挫折并不能完全破坏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但这样小的偏差在较长的时间里就会积果放大并最终对计划、目标的正常实施造成威胁。因此,课堂控制就在于及时获取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娇正措施,防止偏差的“积厚”,影响目标的实现。

2.适应环境的变化。

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在教学由计划到完成这一段时间里,教学系统的内部要素状态、外部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当然这些变化也可能是由于教师对教学系统要素不恰当的认识造成的)。例如:天气变化,造成人心理的压抑,领导突然听课,师生情绪紧张;学生调皮干扰了大家的思路,学校发生了重大事件…任何教学计划的实行都应伴有控制系统,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握这些变化,并对上述因素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作出有力、正确的反应。

事实上,不管科学的课堂控制理念是否形成,教师对课堂控制的行为一直与教学活动或显性或潜在、或直白或艺术地相依相伴。在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中,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也必须是主动的(不等于学生是被动的),否则无法体现教育、教学的宗旨与教师的职业价值.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职能首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与学生一起完成双边互动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教师的心智活动又要超越于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反审,履行他的管理职能、控制职能。

三、现代教学控制定位

1.教师的控制是外部控制。

如果把课堂控制分为内部自主控制与外部控制,学生了解自己认知的过程与特征,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就是自主控制。目前,随着心理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完善与推广,学生学习的自主控制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课堂控制的唯一方式。原因是.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坐标的最终体现者,别人是不能替代的。的确,课堂中,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黑箱,教师不能直接着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能时时与每一位学生直接交流,以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元认知的理论与技术自主控制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外部控制,教师的控制从功能上来讲是教师教育价值的体现.从技术上说,控制论的黑箱控制法正为其提供理论塞础。当然这种外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目标,正如射手不能每一枪都命中靶心,但他必定要比未经训练的人命中率高。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认识能力、意志力正在完善中,我们在薄重学生的同时,又不能坐视教育机会的流失与资像的浪费,教师的外部控制是不可或缺的,它与学生的自主控制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控制系统。

2.教师的外部控制必定不是直接控制。

传统教学控制中,事实上控制被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操纵,学生是只有共性的抽象集合体。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既定了讲授的步骤、速度、教师的提问,而且设计了学生必须作出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的思维如同被挤到一条狭长的甫道,只有唯一的目的地,不允许停顿,不允许有支岔,于是“控制”了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有的教师更为简单地把控制仅理解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学生不许文头接耳,不许搞小动作,甚至双手必须背到后面,课堂静悄悄,便达到了“控制”,学生是教师活动的附属物,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倍受限制与约束,机械记忆成为应付这种课堂最有效的办法,个性、天斌、奇思异想在这种控制中被磨合。数年后,毕业的学生如同流水作业线上的产品,规格、特征、功能几乎重合……我们认为教师的控制是一种间接控制,是对信息的控制,是对影响学生思维的各种因素的控制,是在尊重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的前提下的控制,是对学习结果的控制,更是对学习过程的控制。

3.教师的课堂控制是权变的。

以劳伦斯为代表的管理权变理论认为:管理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因为管理对象和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管理方式是管理情境的函数,即y=f(x)。管理方式、手段y要随着环境与对象x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教师教学而言,也没有固定不变、静止的万能控侧模式,学生是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流动的,即便是一堂课,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都可能交替排列,同样的课程内容,对于不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情绪、性格特征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因此,对于现代教学中教师能对课程内容正确的再认,有一副替于表现的口才只能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优秀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也就是要有敬锐的观察力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驾驭能力。

4.教师的控制过程就是对课堂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

影响教师课堂控制的变量很多,有物质因素、心理因家、群体因素,有稳定性因素、不德定因素。在教学行为发生之前,教师应分析教学环境的特征,即明确毯定的不可控因素,以便被择方案顺应这些既定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过程同时也是控制的过程,控制不毯定因素趋向于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首先环节是观察—信息的收集。学生的目光、面目表情、体态语言、回答问题、练习中体现的思维路径,以及学生群体对课程的态度等.掌握这些信息后,教师要进行判断即信息的加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经验或类似的经脸中,一方面,划分学生的类别,另一方面,反审自己,并与教学目标相对照。最后拟定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并付诸实施.实施的效果又形成新的反该信息,成为新的观察内容,作用于再决策及后续教学前的准备。5.教师的控制是师生交往的特殊方式。

这种交往不是对学生的监管,控制的状态不是拘束、紧张、训斥,惩戒不是真正的控制手段.同样,这种特殊的师生交往也不是对学生的放任,控制的状态更不是混乱、无序,因为教学毕竟是目标性、指向性、时间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不等同于课下的师生交往.在这两极的交往方式之间存在着许多控制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成功的教师控制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的熟悉与了解以及师生间已经建立的融洽、和谐、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兴趣、成就感、竞争、参与是教师控制的“夏楚二物”。

四、现代教师课堂控制的标准与特征

1.两种不同课堂控制标准比较.

2.教师课堂控制的特征。

(1)主体性。课堂控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策略,使教学状态达到一个度,这个度首先表现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自动、创造性学习行为.主体性不仅是学习行为的规定,而且也是学习目标的规定,现代教学目标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奠基将来的发展,只有在自主、主动、创造的学习行为中,才可能内化积淀相应的学习素质。控制职能是为保证目标的实现,现代教学目标由单纯追求知识占有量到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型,决定了教学控制由单纯的行为约束、思维的牵制到体验学习的主动性、亲历性、探索性的转轨。

(2)愉快性。学习愉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它与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倾向紧密联系,是个性倾向的结果,又是一种行为体验。学习愉快不只是单纯的快乐,而往往伴随着惊异、觉悟、希望、尊重等等复杂的心态。教师的控制在于诱发这些与愉快相伴的复杂的心态,而这些心态也是以学生体验学习亲历性、创造性所带来的学习自由、成功为动因的,现代教学的控制是以人为本的控制,学生是生命的个体而非单纯的认知体、占有知识量的机器。

课堂控制范文篇4

“控制论”一词最初来探于希腊文,原意为“掌舵术气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的意思。早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人的艺术。19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写了一篇论述科学哲理的文章,在进行科学分类时,把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cybernetigue”.20世纪,在美国科学家维纳等人的推动下,一门研究机器、生命和社会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祖定状态的新兴科学逐步形成,为了纪念安培在该领域的贡献,维纳将其命名为“cybernetics”—控制论。我们今天使用的科学的“控制”概念就由此衍生。控制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控制。控制的基础是信息,控制过程与信息反俄密不可分。控制论是一门哲学性、边缘性、基础性很强的科学,它一经形成,便被很多学科吸收,管理学是其中之管理中的控制是一种保证管理目标与计划实现的职能活动,它和计划、组织、评价等相并列。教育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分支,研究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的控制职能,应是控制论在教育理论上的发展与具体化。

二、教学控制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要体现社会通过学校斌予给它的教育方针、宗旨.目的性是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最为突出的特质。目的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循环发展的终点.目标通过每一位具体操作的教师的理解转化为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联接着施教者与受教者,与教学环境共同构成教学系统。一且计划付诸实施,系统中的要家也开始运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衡,常处于无序、混沌的状态。控制的作用就在于衡量要家执行计划的进度,揭示偏差以及指明纠正的措施等。在有些情况下,正确的控制工作可能导致确立新的目标,提出新的计划,改变原有的教学系统结构,实现意想不到的功效。

具体来讲,课堂控制的作用主要是:

1.限制偏差的累积。

一般来讲,计划运行中出现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小的偏差、失误并不会使教育对象明显偏离目标.例如,对学生的大胆设想,教师给予漫不经心、甚至贬损的评价,一次挫折并不能完全破坏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但这样小的偏差在较长的时间里就会积果放大并最终对计划、目标的正常实施造成威胁。因此,课堂控制就在于及时获取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娇正措施,防止偏差的“积厚”,影响目标的实现。

2.适应环境的变化。

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在教学由计划到完成这一段时间里,教学系统的内部要素状态、外部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当然这些变化也可能是由于教师对教学系统要素不恰当的认识造成的)。例如:天气变化,造成人心理的压抑,领导突然听课,师生情绪紧张;学生调皮干扰了大家的思路,学校发生了重大事件…任何教学计划的实行都应伴有控制系统,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握这些变化,并对上述因素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作出有力、正确的反应。

事实上,不管科学的课堂控制理念是否形成,教师对课堂控制的行为一直与教学活动或显性或潜在、或直白或艺术地相依相伴。在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中,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也必须是主动的(不等于学生是被动的),否则无法体现教育、教学的宗旨与教师的职业价值.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职能首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与学生一起完成双边互动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教师的心智活动又要超越于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反审,履行他的管理职能、控制职能。

三、现代教学控制定位

1.教师的控制是外部控制。

如果把课堂控制分为内部自主控制与外部控制,学生了解自己认知的过程与特征,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就是自主控制。目前,随着心理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完善与推广,学生学习的自主控制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课堂控制的唯一方式。原因是.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坐标的最终体现者,别人是不能替代的。的确,课堂中,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黑箱,教师不能直接着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能时时与每一位学生直接交流,以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元认知的理论与技术自主控制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外部控制,教师的控制从功能上来讲是教师教育价值的体现.从技术上说,控制论的黑箱控制法正为其提供理论塞础。当然这种外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目标,正如射手不能每一枪都命中靶心,但他必定要比未经训练的人命中率高。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认识能力、意志力正在完善中,我们在薄重学生的同时,又不能坐视教育机会的流失与资像的浪费,教师的外部控制是不可或缺的,它与学生的自主控制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控制系统。

2.教师的外部控制必定不是直接控制。

传统教学控制中,事实上控制被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操纵,学生是只有共性的抽象集合体。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既定了讲授的步骤、速度、教师的提问,而且设计了学生必须作出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的思维如同被挤到一条狭长的甫道,只有唯一的目的地,不允许停顿,不允许有支岔,于是“控制”了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有的教师更为简单地把控制仅理解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学生不许文头接耳,不许搞小动作,甚至双手必须背到后面,课堂静悄悄,便达到了“控制”,学生是教师活动的附属物,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倍受限制与约束,机械记忆成为应付这种课堂最有效的办法,个性、天斌、奇思异想在这种控制中被磨合。数年后,毕业的学生如同流水作业线上的产品,规格、特征、功能几乎重合……我们认为教师的控制是一种间接控制,是对信息的控制,是对影响学生思维的各种因素的控制,是在尊重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的前提下的控制,是对学习结果的控制,更是对学习过程的控制。

3.教师的课堂控制是权变的。

以劳伦斯为代表的管理权变理论认为:管理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因为管理对象和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管理方式是管理情境的函数,即y=f(x)。管理方式、手段y要随着环境与对象x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教师教学而言,也没有固定不变、静止的万能控侧模式,学生是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流动的,即便是一堂课,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都可能交替排列,同样的课程内容,对于不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情绪、性格特征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因此,对于现代教学中教师能对课程内容正确的再认,有一副替于表现的口才只能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优秀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也就是要有敬锐的观察力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驾驭能力。

4.教师的控制过程就是对课堂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

影响教师课堂控制的变量很多,有物质因素、心理因家、群体因素,有稳定性因素、不德定因素。在教学行为发生之前,教师应分析教学环境的特征,即明确毯定的不可控因素,以便被择方案顺应这些既定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过程同时也是控制的过程,控制不毯定因素趋向于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首先环节是观察—信息的收集。学生的目光、面目表情、体态语言、回答问题、练习中体现的思维路径,以及学生群体对课程的态度等.掌握这些信息后,教师要进行判断即信息的加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经验或类似的经脸中,一方面,划分学生的类别,另一方面,反审自己,并与教学目标相对照。最后拟定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并付诸实施.实施的效果又形成新的反该信息,成为新的观察内容,作用于再决策及后续教学前的准备。5.教师的控制是师生交往的特殊方式。

这种交往不是对学生的监管,控制的状态不是拘束、紧张、训斥,惩戒不是真正的控制手段.同样,这种特殊的师生交往也不是对学生的放任,控制的状态更不是混乱、无序,因为教学毕竟是目标性、指向性、时间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不等同于课下的师生交往.在这两极的交往方式之间存在着许多控制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成功的教师控制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的熟悉与了解以及师生间已经建立的融洽、和谐、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兴趣、成就感、竞争、参与是教师控制的“夏楚二物”。

四、现代教师课堂控制的标准与特征

1.两种不同课堂控制标准比较.

2.教师课堂控制的特征。

(1)主体性。课堂控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策略,使教学状态达到一个度,这个度首先表现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自动、创造性学习行为.主体性不仅是学习行为的规定,而且也是学习目标的规定,现代教学目标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奠基将来的发展,只有在自主、主动、创造的学习行为中,才可能内化积淀相应的学习素质。控制职能是为保证目标的实现,现代教学目标由单纯追求知识占有量到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型,决定了教学控制由单纯的行为约束、思维的牵制到体验学习的主动性、亲历性、探索性的转轨。

(2)愉快性。学习愉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它与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倾向紧密联系,是个性倾向的结果,又是一种行为体验。学习愉快不只是单纯的快乐,而往往伴随着惊异、觉悟、希望、尊重等等复杂的心态。教师的控制在于诱发这些与愉快相伴的复杂的心态,而这些心态也是以学生体验学习亲历性、创造性所带来的学习自由、成功为动因的,现代教学的控制是以人为本的控制,学生是生命的个体而非单纯的认知体、占有知识量的机器。

课堂控制范文篇5

1“内部控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内部控制”

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是目前的“内部控制”教学离企业实际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具体来说内部控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很多高校的“内部控制”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二,缺少实践环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院校“内部控制”课程实验课时为零,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情况最终导致实践教学严重缺失,学生很难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操作联系起来,导致“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三,考核方式单一,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内部控制知识点。“内部控制”课程是理论联系实践较多的一门课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进入死记硬背的误区。更有很多院校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也反应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利用考前几天时间死记硬背一些本身都没有理解的概念。第四,部分教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不足。若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很多教师虽然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但不熟悉内部控制工作实际的运作或没有真正体验过内部控制工作,这样导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很难做到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由此看来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制约“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

2翻转课堂在“内部控制”课程中的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些变化均要求内部控制在建立和执行过程中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1]“内部控制”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内部控制的体系架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熟悉企业重要交易循环的内部控制设计以及相关的控制活动,最终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质量。如上所述,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方面效果不佳。由于受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问题的制约,目前,高校“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明显滞后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使得内部控制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有的教学方法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不能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环境的需要。因此,为适应社会需要,传统的“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模式应当创新,否则,作为培养未来内部控制人才主要方式的课程教学将会影响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部控制”课程的特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翻转课堂”正好满足了“内部控制”课程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翻转课堂”源起美国“林地公园”高中,指将课堂内外的活动给翻转过来,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巩固练习,课外自主学习新知识。因为,翻转课堂模式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其学习行为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安排课外学习过程;课下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课上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以使所教的知识真正得以内化。[2]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适合实践类、应用类的“内部控制”课程。而且“内部控制”课程一般开设在“审计学”课程之后,“内部控制”课程中的部分概念在“审计学”课程中已涉及,学生已掌握内部控制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再学习“内部控制”课程相对容易掌握,在“内部控制”课程中相对深奥的概念已经不多,大多是联系实际的内容,涉及到的内部控制业务活动内容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联系企业实际情况来理解。所以,翻转课堂适合用在“内部控制”课程中。

3基于翻转课堂的“内部控制”教学方案

研究基于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基于翻转课堂的“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翻转课堂的“内部控制”教学目标的确立。从内部控制的实践经验来看,由于企业内部环境等具体情况的差异,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各种内部控制活动都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即企业需要的是一个灵活的、适应能力强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各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各要素之间也不是相互割裂、毫无关系的,而是具有相互支持、紧密联系的逻辑统一体,而且内部控制各业务活动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内部控制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内部控制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基于翻转课堂的“内部控制”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胜任企业内部控制各种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基于翻转课堂的“内部控制”教学内容的创新。内部控制的基本教学内容框架包括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内部控制的应用、内部控制评价以及内部控制审计4个部分,在此基础上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对于简单易理解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掌握,在网络非常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建设以网站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库,学生课后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随时随地学习,能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自由性。教师在课堂中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进行分析,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点。在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同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些讨论或案例分析,让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教材和参考书以外,对上市公司年报、商业报道为主的报纸、刊物以及专门设计的案例,也需要作为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3)基于翻转课堂的内部控制教学方法的创新。“内部控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翻转课堂中可以综合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案例互动教学法、实践模拟教学法、实地考察教学法、基于问题式教学法等方法,让学生将被动转为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研讨式教学就是学生个人或小组之间针对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在内部控制翻转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运用典型案例使学生明确企业主要业务活动的总体要求、关键风险点及控制措施。[3]企业实务中除了执行好内部控制以外,还要掌握好内部控制的设计,而内部控制的设计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这样就要与具体的企业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协调功能,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在内部控制设计的教学中,可以模拟具体的企业,采用实践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动手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实地考察教学则是让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和考察,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现实中是如何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的,可以增强学生对内部控制的实践认知,加深对内部控制知识点的理解。基于问题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也可运用于翻转课堂中,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适应“内部控制”课程的特点,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有效促进内部控制教学目标的实现。(4)基于翻转课堂的内部控制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内部控制”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鉴于此,需要制定“内部控制”课程的考核原则: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对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考核,强调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以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制定评价体系,具体指标包括:风险识别能力的评价、沟通协调能力的评价、动手能力的评价、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应变能力的评价等,并对每个指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总之,“内部控制”课程在教学理念定位上,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能力”为核心,富有知识、个性鲜明、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培养观念。[5]改变目前高校教育中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现状,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思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分析公司具体的内部控制情况。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和内部控制的知识来识别公司存在的风险、设计内部控制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作者:王书珍 巫绪芬 曹中红 单位:合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6):54-61.

[2]胡建平.刍议本科课程“内部控制学”的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6):75-77.

[3]田莹莹,张晓萍.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8):152-153.

课堂控制范文篇6

基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一般意义上的Sem-inar教学并不适用。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Seminar教学模式,一个学期内进行2~3次即可。归结起来,这种Seminar教学模式可分三部分:任务布置,课堂交流,成绩评定。

1.任务布置。在课程进行到某一阶段,将任务分配给学生。任课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Seminar课程计划,内容包括Seminar教学目标、Seminar选题范围、成绩考评标准以及关于各个选题的相关参考。根据班级人数具体情况和选题范围,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此环节教师要干预,保证每个小组既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小组间的优劣悬殊,又可以达到好学生带动差学生的目的。然后学生自由选题,每个小组领到一个题目,经过1~2周的课下准备,进行具体的课堂交流。

2.课堂交流。不同于一般的Seminar教学,每次只进行一个主题。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Seminar中,要进行多个题目的讨论,每个题目为时20~30分钟,共计100分钟。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宣讲或演示所选题目的分析研究结果,然后其他组员给予补充,时间约为8~10分钟。其后,教师和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展开积极提问和热烈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时间约为10~15分钟。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和观点会不断涌现,教师在Seminar上除了倾听、参与和评价学生们的讨论之外,还要注意控制讨论节奏,引导学生发言,保证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观点。最后,再由教师对整堂课的内容做出简明的梳理、总结、扩展和引申,时间约为3~5分钟。Seminar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轻松、平等的环境,对课堂上学习过的一些知识,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观点交流、碰撞、融合和分享,使存在于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浮出表面。

3.成绩评定。教师对学生在Seminar的成绩评定,将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学生Seminar成绩的评定由课堂宣讲、个人发言对集体讨论的贡献情况、书面报告、出勤率四部分组成。课堂宣讲以小组为单位,或以多媒体辅助进行,它是学生口头展示分析结果,引发Seminar讨论的基础,教师根据学生准备情况评分,口头表达的学生代表酌情加分。Seminar上的集体讨论有助于学生在现有的分析总结基础上深化对于自己题目的认识,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以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书面报告所涉及分值将占Seminar成绩评定的较大分值,教师对书面报告要严格把关,同一小组的学生的书面报告不能雷同,应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去完成。个人发言和出勤率,是用于衡量学生在参与Seminar讨论时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个人发言和参与讨论情况所占分值比例较出勤率要高,因为讨论部分是Seminar最核心内容,是用于激励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身在课堂上”,从而脱离他人讨论时的“旁观者”的身份,改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情况和发言的质量评定成绩。

二、实施Seminar教学的关键问题

1.构建具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色的Seminar模式。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繁多,理论性和基础性较强,课程的特点并不适合一般意义上的Seminar教学模式。需根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它的Seminar模式。不适合整个学期采用Seminar教学,最好在学期中,课程进行到某一阶段,适当地组织Seminar教学。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选题范围,并给出成绩评定,作为学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教师应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和Seminar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活动。Seminar的引入,不是原有的课堂教学的对立或重复,而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有益补充、深化和应用。在这期间,采用一种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探索主动学习。因此,适时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不失为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过程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制定合适的选题范围。Seminar的主题内容要兼顾课程的整体性、层次性,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可讨论性和拓展性。任课教师需拟定详细的、条理清晰的整体筹划纲要,形成一以贯之的学术脉络,并将课程内容分割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相关主题,能够使讨论有序进行。

3.设立严格规范的课堂交流制度。Seminar教学活动不能简单化地等同一般的课堂讨论,否则将失去Seminar教学的意义,因此必须制定严格规范的交流制度。在制度的运作上,必须严格、公正、一视同仁,奖惩分明,评分严格。若有的同学出现抄袭报告的情况,雷同报告一起作废。表现优秀的同学要适当加分。交流过程中,及时控制讨论节奏,避免使活动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甚至出现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闲聊和不负责任的空发议论,从而走向歧途。

4.任课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素养和较强的控场能力。Seminar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奉献精神。能够即时把握学科发展动向,收集相关素材,提炼升华课程内容,以战略性的眼光制定选题范围,既能适合目前学生特点,又能体现专业课程内容的特点。Seminar教学模式的引入,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备课难度增大,课外指导学生的时间增加,批阅书面报告的时间和精力增加。这都要求教师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在学生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新观点、建议和学生的困惑,以便有效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三、Seminar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培养中的积极意义

1.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Semi-nar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传统的学生只听不讲这一垂直的单向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指定任务主动去探索,寻找答案,然后在相对开放的平等空间里,亮出自己的答案,也亮出自己。这种模式也为参与者提供了相互激励的空间背景。

2.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表达能力。Seminar教学模式的引入,要求学生课前准备阶段必须广泛查阅资料,自主分析总结,这样他们将提前接触各类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并熟练操作技能。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Seminar的讨论需要学生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重点明确地回答疑问,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积极理性地说服他人;在书面写作能力方面,学生对于选题的最终研究成果都要以报告的形式出现。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动控制原理是专业基础课,面向学生90人左右,必须分成若干小组进行Seminar教学,设一组长负责联络本组同学,同一小组的同学面向同一任务,这时候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查阅资料,分析整理研究,课堂交流进程中,作为一个团体,回答其他小组的发问质疑,并提出问题。在整个准备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增进同学之间的学习情谊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平等互动的独特模式,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Seminar教学模式的独特性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大家可以任意提出问题,发出质疑,双方平等互动。这个平等、公正、亲和的结构空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教学相长”的现实化提供了真正的可能。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提问、回答,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处理问题的经验。教与学有机地、动态地融合在一起。

四、结论

课堂控制范文篇7

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被广泛探索、蕴含丰富、常提常新的问题。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关于"增加语言实践的量"的要求,加大英语言语信息对大脑的刺激,使学生通过模仿、强化,获得言语动作技能系统,促进产生言语创造性输出的能力,即是提高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增加语言实践的量",包括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说、多练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分别含有若干因素。这里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英语言语控制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英语言语的多少、难易、速率、时机(使用英语或如何使用英语的机会)等,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只有实施英语言语控制,才能把洗炼的英语言语传输给学生,有效地把学生置身于易于产生言语感受的氛围,启迪他们的英语言语思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出英语言语控制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英语言语的输出,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程度不等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母语制约:学生在母语环境里学习英语,缺少情感因素和体验性因素,通常习惯于所掌握母语的中介转换作用,其母语思维定势,制约了运用英语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问题要适当分析,正确对待,特别要正视母语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做到既不能过分依赖母语,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回避母语,正确估计貌似方向正确实则难见成效的偏差。

语言知识制约:言语技能是每个人为提高言语能力所必须掌握的,而言语技能受到语言知识的制约。因此,要充分认识语言知识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片面强调言语技能训练的简单做法,从而减少学习英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时间和精力的利用率。

程度制约:由于知识基础、言语技能和思维能力等的不同,学生在对英语言语信息的接收与处理上会出现不同结果。换言之,所要学习的客体内容是否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和认识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现实思维规律,将影响学习效果的优劣。教师在确立自己的教法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程度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效益制约: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率,从根本意义上说来,既指教师在当堂时间内所付出的工作的多少,又指学生当堂收获的多少,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质上具有突出的效益属性。我们反对"满堂灌",主要是反对满堂语言知识灌输或满堂用汉语(或称母语)讲解这"两灌",但同时反对满堂提问、留下满堂疑问的"两问"。增加英语言语量的效益如何,是衡量其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所在。

总之,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各种基本素质要协调发展,课业负担是相当重的,实行英语言语控制,变主观随意为客观有意,提高输出英语言语的质量,的确十分必要。

以上种种制约因素,构成了"英语言语控制"课题提出的依据。

二、英语言语控制的涵义

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据前述制约因素,对教师所输出英语言语加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约束、洗炼并优化,则是具体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据控制论的观点认为,教学控制,最基本的是思维过程的控制。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英语言语控制实则为思维过程的控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所输出的英语言语的多少、难易、速率、时机等予以充分准备和恰当把握,是使教师的外部控制与学生自主控制协调一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思维发展的重要一环。

提出英语言语控制问题,旨在有效地突出以交际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原则,避免“新瓶装陈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简单抑制或机械减少英语言语的输出的做法,大大减少所学英语形成一个空洞的外壳的可能性。从英语言语控制这一新的角度探索、研究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对于解决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问题,最大限度、最富成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英语言语控制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关系

经过实行英语言语控制,可以把运用英语手段(用英语授课并尽量增加英语言语的量)教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成效性(effect)和效益性(beneficialresult)大大增强。也可以说,有高质的量(有效量),才有高量的"质"(即高效益)——高质的量+高量的质=高质量。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时间所占比值越高,输出英语知识及英语言语中学生能够消化吸收的部分越多,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课堂有效教学时间不得少于实际教学时间的70%(当然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各环节错综复杂,这个比率值得商榷);输出英语知识以及英语言语的70%或以上必须是学生能够当堂接受并进入到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的部分;英语言语控制,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实行英语言语控制的一般途径

(一)加大课前投入,巧用英语授课

1.认真准备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设计用英语讲哪些部分,将要使用哪些主要句型和词汇等,对所要输出英语言语的主要环节胸有成竹,以课前教师的"多"和"费",换取课堂上学生的"精"和"省"。

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学仍以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目的。我们所确立的不同学习重点,必须是建立在有利于使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明确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用于提高的,注意区分不同知识层次,适当区分理解性言语、运用性言语、启发性言语和巩固性言语的不同分量,做到深浅适度,当究则究,当止则止。

2.设计英语言语的艺术性。利用英语语言生动、风趣、优美、口头性强等特点,精雕细琢,反复磨炼,把教师的艺术语言和其它英语信息输出的手段(文字、符号、图象、录音等)结合起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附着力,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3.设计英语言语的系统性。遣词造句恰当、自然、流畅,言简意赅,思路清晰。注意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所授知识的层次,区分不同学习阶段,经过"包装",特别是"深加工”,把所要讲解的英语知识的系统性转化成教师输出英语言语的系统性。切忌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如过眼烟云的主观随意做法。

4.设计英语言语的直观性。直观是认识现象本质、揭露现象内在属性和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用多姿多彩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解释抽象化的内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理解并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同时,又能收到一定程度的英语言语刺激效果,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言语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5.设计英语言语的共振性。教师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注意把教学语言与学生的思维、情感联系起来,不断调节和优化课堂气氛,使之呈现出合作、活跃、进取、向上之情调,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设计深浅适当的英语导入语和结束语,以诱导学生愉快地步入新知识天地,激励学生的英语言语创造精神。

7.中小学英语教师务必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灵活使用现行英语教材的能力,拓展新的教学思路,实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言语声音,强化语感效应

语感是由有关的表象、想像、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在刹那间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感受语言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取决于教师输出信息的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教师在输出英语言语时,单是自我感觉良好是不够的,所要达到的传神入化,应当包含学生心悦诚服的积极响应,"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使师生双方产生协调一致的心理体验,否则,便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双方这种较为一致化的言语心理体验,我们姑且称为"语感效应"。

语言声音是信息传递的基本物质载体,教师注重言语声音的磨炼,是使自身英语言语输出的情绪体验与学生所获得的对英语言语信息的审美感受相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音准。这是语言声音最基本的要求。若这一点把握得不够好,即使英语言语的量增加了,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但切忌因刻意追求音准而忽略英语语言自然顺当的现象。

2.音速。即言语速率——快、慢或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缓——观念陈旧、缺乏效率意识的慢牵牛灌入式;二是过快——违背信息短时记忆规律,盲目追求快节奏,水过地皮湿的泡泡式。

3.音量。即言语声音的强弱、响度。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若声音太小,传出的信息不易被接受;若声音太大,就会有悖语言自身的艺术特性,效果自然不会心想事成。故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音量进行恰当控制。

4.音调。即言语的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要使学生听来优美、得体、生动、悦耳。

5.音色。即言语声音的属性,亦称音品、音质。这是加强英语言语控制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非言语信息的辅助调控作用

人们除了使用语言信息进行交往沟通外,也存在着大量的非言语的交往,即人体语言信息的传播。在语言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体语独具魅力,发挥着语言所不能发挥的功能。如体态、手势、站姿、面部表情及其他动态行为等,均能使教师的言语表达更富色彩,更具说服力。教师自然、巧妙用之,能够使学生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大大促进英语言语输出效益的提高。

课堂控制范文篇8

论文摘要: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不仅是控制类专业而且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和体会。总结了教学、教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和措施,着重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整合和优化以及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实验组织方式进行了讨论,旨在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并对该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些设想。

论文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引言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不过几十年的发展,而真正进入高等学校课程还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出现给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这门理论课程已是控制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课程内容多、更新发展快且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对学生建立系统和工程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新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手段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根据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我们对自动控制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选用优秀教材,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核大纲。适时地把一些新内容、新的教学成果、应用实例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做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相结合,把握经典与现代、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处理。大幅度减少了学时数,将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结合起来讲授,重点讲解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及应用,理清思路,了解方法,增强系统性。

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内容有一条主线: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围绕这条主线,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六大块: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数学基础与数学模型、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设计、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和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对于系统分析是重点讲解部分,介绍了各种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法等,进行有关系统的动态、静态分析,以及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在系统设计这一重点部分的讲解中,介绍了根轨迹设计法、频域设计法和状态控制设计法,与系统分析相呼应,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围绕“系统分析和设计”这条主线进行,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对自动控制理论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

在分析设计这个主线下,以稳定性指标为辅线。在各个有关章节的小结中对稳定性都予以重点讨论,通过对各种稳定性判断方法的分析,把前后的知识点加以衔接联系,并综合应用。

在讲清系统物理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将Matlab软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引人课堂教学,在诸多课堂教学环节中实现了Matlab仿真演示,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目前控制理路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作一些简要介绍,如模糊控制、智能控制等。

2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

自动控制原理对学生的定性分析能力、定量估算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并需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感到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2.1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信息、知识爆炸为特征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手段以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如何使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开发了《自动控制原理多媒体课件》、(Mat—lab仿真软件包》等CAI课件,.采样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生动、逼真、容量大的优点,又充分利用了板书教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强的优点。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转贴2.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学生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仅仅通过课堂讲解还很不够,必须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改过程中,我们加强实验室建设,彻底改造了原有的实验内容,开发了综合设计实验及课程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控制理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问题的能力。实验只提目标和要求,没有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电路图。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难度等级不同的实验,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独立完成系统设计,系统搭建和调试,记录原始数据和图形,写出实验报告。所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了课程理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为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增加了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到了Matlab软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lf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及设计方法的理解。

3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教学固然重要。科研也不可以忽视。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分割。从自动控制理论来讲,它近几十年才建立起来,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广,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数学和计算机起了很大的作用,成为控制理论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说,控制理论是工程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的前沿。在教学中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与科研结合的内容,如在同学中选一些成绩较好,对科研又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参加有关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为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提供一些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方面,也可为科研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求知的欲望更强了。

4下一步改革设想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在我校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基本知识、专业能力、实践技能乃至学习兴趣等。都较以往有较大的提高。教学改革的路子还很长。尚需继续探索和实践,使之不断完善,下一步改革的设想有四点:

(1)从课程的实际及教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为宗旨,真正探索出一种新的实践教育模式。

课堂控制范文篇9

l控制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以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符合程度来衡量的.如果目标不正确,教学过程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控制好教学目标很重要.要上好每堂课,就必须围绕大纲的总要求,即总目标,分解出每堂课的具体目标.可是,在现行的体育教学中,有些体育教师注重了教法的改革,却忽视了对大纲的学习、领会,因此,往往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要求过高,学生不能接受,或要求过低,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吃不饱、不够吃”的能力浪费现象.因此,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大纲,科学地制定出每堂课的具体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条件.

2控制教材内容

在一堂体育课中,依据教学目标,能够传授多少知识、技术、技巧,培养哪些能力,这要由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学生的身体基础及学习积极性来决定,不能不顾学生接受知识、技术、技能的能力而“多多益善”,否则欲速不达.比如,在上“纵箱分腿腾越”第一次课时,就要求学生领会动作要领,掌握动作的重点、难点,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完成过箱动作,同时还为学生讲授第一腾空和第二腾空的作用及教学步骤等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与能力培养都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会把学生弄得晕头转向,心理上产生惧怕情绪,课堂教学效率降低.相反,如果教师对知识传授总量和技能训练总量及教材内容、难度等的控制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学生就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3教师教学状态的自我控制

教师对自己教学状态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课堂信息反馈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个可控反馈活动.教学的反馈就是将信息输出去,又把信息的作用结果收回来,并进行分析调节,再把信息输出去.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离和失误,使师生双方始终保持信息畅通,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具体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控制.

(1)根据学生的情绪实行控制.教师讲解、示范、组织练习、巡视辅导等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中反映出来.如果大多数学生全神贯注,情绪高涨,说明教师的教学(包括讲解和示范等)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内容巳为学生所接受,所理解,教学方法已为学生认可,教学进度适当.这样,教师即可按原方案继续进行教学.如果大多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说明对教师的讲解、示范不感兴趣,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及时调整讲解、示范的方法和速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改变教学方法.假如学生表现出困惑或畏缩情绪时,说明学习和练习中有了疑难,教师必须及时处理,或降低动作难度,或降低器械高度,或采取诱导练习,或改变练习方法,以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面部的排汗量,及时调整练习密度和运动量等

(2)通过练习的反馈实行控制.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后,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情况,就必须恰当地安排练习.通过练习,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间题,并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在学习“纵箱分腿腾越”完整过箱动作时,有些学生会有手臂不敢远撑而骑坐在箱上,完不成过箱动作.这时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抓住该项技术主要环节—上板与起跳后“体上腾、臂远撑”的动作进行反复讲解与示范,其次采用高垫“鱼跃前扑”远伸臂以诱导练习;最后,可在箱的远端画一条清晰的标志线作为臂撑线.这样的间题设计与控制,对学生尽快完成过箱动作会起到积极作用.

4控制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应及时控制好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使师生的信息输出与输入同步,思维与内容同步,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

(1)通过指令、诱导实行控制.为了使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在各个部分教学环节的开始阶段,教师可采取指令、宣传等方式,对学生讲清道理,提高其认识,或通过感化、激励等感情作用,以支配学生自觉地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例如,在上“前滚翻”课时,一开始就提出“团身要紧”的动作要点,然后做“圆球”与“方木”滚动的演示,并提间:“圆球为什么易滚动,方木为什么不易滚动?"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理解了动作原理.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被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指令、诱导控制,对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动作要点的理解和掌握,会起到积极的作用.(2)通过间题实行控制.用间题控制是教师常用的方法.间题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问题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经验的教师设计间题突出教材的重点,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集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从而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控制范围,达到其预定目标.例如在进行急行跳远踏跳动作技术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踏跳的原理,教师可以提间:“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讲解踏跳的原理和作用,学生会很快理解,并掌握动作要领.

有些教师喜欢提出不经学生仔细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由于没有一定的难度和启发性,虽然表面上很热闹,实质上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和窒息.这不能不说是控制的失误.

课堂控制范文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存在问题;控制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高效性一直是教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英语教学活动中,还能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在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以“学教互动,学思结合”为主题的教学目标,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多样化教学形式等手段,在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的前提下,促其进一步掌握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一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1缺乏英语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入学分数较低,大部分学生存在偏科现象,尤其是英语较弱。他们很早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更没有信心学好英语。平时课堂上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在听课,其他人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做其他事情,考试的及格率也偏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英语没有用,将来工作用不上,还不如多学点专业知识或实际技能。因此,必须想办法从根源上着手,唤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改变他们对英语的认知。2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结合我的教学经历和多年来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里,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都较差。例如,有学生连最简单的自我介绍都不会,更不用说写作文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普遍存在词汇量不够、语法薄弱、听力口语不行、写作能力欠佳的问题。3对学习英语有恐惧心理。基础薄弱的学生不仅对英语无兴趣,还有为难情绪与惧怕心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有70%以上的单词他们不认识,不知如何读,不认识音标,不会翻译,因此,他们在课上特别害怕老师提问,担心说错。久而久之,这种情形就会恶性循环下去,英语学了好几年,却几乎原地踏步、没有进步。(二)教师方面。1教育理念偏陈旧。近年来,高职英语教学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但是在真正操作中,不太容易进行,尤其在A、B级的考级压力下,部分较好的学生渴望刷题过级,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形成较大的两极分化。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课文中的英语知识和语法结构或是应试技巧等,而学生则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对于身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早就失去了吸引力。2成绩评价过于单一,唯分数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成绩的评定,大部分学校依然是以期中和期末两次笔试的成绩为主。作为对学生学习英语效果的检测,表面上看,好像是非常合理,其实,这种状况是不科学的。学生们学习的如何,还应该看使用英语的能力如何,因为英语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听说能力很重要,不能仅凭两次考卷一考了事,“唯分数论”不利于对学生真实水平和能力进行考评。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忽视专业特殊。虽然英语是公共基础课,但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更要和他们的专业结合起来,为专业服务。教师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方法,都要联系到不同专业的特殊性。(三)教学内容方面。1教材缺乏专业性。没有完全体现高职院校专业的特色,没有因为生源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从社会需求来看,教材的专业针对性、社会适应性不够强,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2教学内容需要改革。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高职学生虽然有英语学习经历,但是知识结构单一,实用性差,很难适应高等学校专业多样化的要求。因此,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内容,都需要紧密联系“实用”这一目标。

二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控制

(一)教学目标控制。以目标导引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和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始终如一地强化目标意识,用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引领、调控和反馈。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不允许做任何改变。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目标理念的缺乏,往往会出现随意性、盲目性,课上完了,目标没有达成,特别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多数学生仍然归纳不出来。更有些教师,没有目标的概念,所以在整个教学各个环节中都是平铺直叙,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目标导引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科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大纲、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的实践经验,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各个教学目标。二是目标要明确具体。明确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达到具体的学习结果,可以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一方面,教师必须设计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就是必须紧紧围绕它,将其充分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三是教学目标的弹性。实行弹性化教学目标是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措施,是着眼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落实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一个阶段中对学科教学规定的基本标准和最高标准,使教学目标不至于偏低或者偏高。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有统一的要素,又要注意适应个别差异,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四是能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测。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测,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和评估,既可以强化知识与技能,又可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教师要充分备课,要特别明晰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清楚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练什么、如何练、如何评价等等。对于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前布置好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老师询问。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课前预习最基本内容,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听同学讲、老师讲。力争先掌握单词、理解课文,再完成相关练习。(二)学习动机控制。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有了学习的动机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愉悦,学习效率是学习动机的保障,学习效率的提高才能让人有自信,更有信心继续进行学习。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激发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并在求知和探索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俗话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标提倡任务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单纯的知识讲解是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2发展自信心。学习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在学习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容易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会在此基础上受到严重打击。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在调查了很多名人的经历后指出:“一个人事业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1]可见,自信是成功的基础,有自信心的人能够正确地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知识、能力,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培养,教师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敢于面对挫折,树立“我行,我一定能够成功”“我一定能够实现我的目标”的雄心壮志,从而以强大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3培养学习兴趣。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可以使人废寝忘食,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这样要取得丰硕的成果就轻松得多。我们知道,长时间的英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十分枯燥无味的,要想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较为良好的热情,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好地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感控制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互动的方式,在小组和团队中释放自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借此实现人格的成长、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以及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的增强。在旺盛而持久的求知欲支持下,学习效率将明显提高。(三)分层施教控制。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发展每个学生为理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合理地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切忌在教学中,对所有的学生“一刀切”“一锅煮”。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统一性”标准,分层设计目标。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让他们先做浅显、简单的题,再由浅入深,做较难的题。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直接略过太简单的题,将时间用在难题上。有效地分层控制表现为:1了解差异,编组分层。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和测试工作。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心理、学科成绩等,并对所获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困难生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里所处的层次。与此同时,师生要共同建立起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教学信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组,注意优等生骄傲自满,防止中等生得过且过,避免困难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产生。[2]2根据差异,教学分层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3]教师在分解教学目标时,就应特别注意“了解”“掌握”“识记”“运用”等。用语的不同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具体操作:一是合理分层,即依据层次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依据具体的学习目标,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二是提问练习分层。依据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实际、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三是布置作业分层。依据层次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随堂习题,并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及时的学习辅导。3根据学情,辅导分层。在具体的教学辅导中,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类辅导的方法来进行。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辅导的内容侧重于阅读文章的长度加大、难度提高,写作题材侧重议论文和说明文;对于中等成绩的学生,辅导的内容侧重于扩大词汇量、夯实语法、掌握写作技巧上;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辅导的内容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上。使不同层次学生不但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学习兴趣,增长学习动机。(四)互动教学控制。互动教学就是针对某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进行讨论,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先进的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及无线网络等形式创建信息化来体现更强的课堂互动教学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对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同时,还能够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这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进行更好的学业诊断,也能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对于增强教学效率有较大的作用。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智慧型人才为目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扩展,使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改进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三个条件。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消除老师高高在上的“尊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要成为可敬的人,而且更应是一个可亲的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这样的关系,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2培养交流技巧,提高互动实效。语言是人类交往、沟通的工具。师生沟通交流的艺术实际上也就是师生间的语言交流艺术。为了适应师生沟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学生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语言的技巧。与此同时,教师还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提高互动的有效性。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认真听清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发言。可通过让学生进行复述或转述等方法来训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清楚表达,做到说话要明白,声音要响亮,表达要生动,可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从言之有序到言之有理,从言之有理到言之有礼。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敢于畅所欲言。[4]3创设兴奋点,有效设问,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知识在课堂主体———学生面前应该是有活力的、动态的,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事实的变化与它的史学功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处处留心,摸清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充分预知学情;其次在授课中适时设置疑点、悬念,创设兴奋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与积极性;第三当学生进入课堂角色后,教师需要以协助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自主认知、主动学习、互助答疑解惑,逐个攻破难题,以此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五)自主学习控制。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随着教学主体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各科教学研究的热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不论是课外预习、阅读,还是听讲、复习,学生都能够得到持续而积极的变化。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给它圈定8大特征:(1)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2)学习内容是自主选择的;(3)学习方法由自己选择并能有效地加以利用;(4)学习时间由自己进行计划和管理;(5)对学习过程能进行自我监控;(6)对学习结果能够主动组织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据此进行自我强化;(7)能够主动组织有利于学习的环境;(8)遇到学习困难能够主动寻求他人帮助。[5]自主学习方式首先要用在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上,在这些环节中,要突出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有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此时,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便可以产生多种方法解答,生成多元答案,分享多种信息。其次,要用在教师提出问题,给出一点线索,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想答而答不出来的时候,教师依然不急于给出问题答案,继续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争论、观念碰撞后形成比较正确的结论;其三是用在巩固知识、检验知识以及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环节上。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做到:一是增加教学大纲的灵活性,使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的自主权,从而缩短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距离;二是革新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三是转移课堂教学的重点,使之成为学习者与学习者或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协商、讨论、合作的场所,以便解决那些学习者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四是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自主学习时间;五是改革传统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手段,力求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而取得的实际结果,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7](六)科学评价控制。行为科学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们的能力只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6]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正确地使用教学评价来及时鼓励、刺激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那么课堂的教与学的效率都会得到大大的提高。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观与人才观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过度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等诸多弊端并对外语教学造成了“费时低效”等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侧重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技巧,忽视了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样会导致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华而不实”;二是忽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层次性评价,这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相背离;三是以单独一堂课的评价代替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因此必须完善评价体系,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的课堂评价是单纯的老师评价,或者一张试卷就定下来,这种评价方式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必须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化,让教师、学生、家长、其他与学生学习有关的第三方都成为评价的参与者,使学生从处于被动的位置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2提倡师生互评,保持学习张力。[8]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然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相对学校管理来说还处在薄弱环节。实践表明,师生互相评价对于增进师生沟通、加强相互理解、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月坛中学杜文平在其师生互评的运行机制、策略和特点一文中总结到,学校实施互评的实践表明,师生互相评价对于增进师生沟通、加强相互理解、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师生互相评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采用师生互评,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使师生在此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特别是对于班集体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有效地促进教学互动,密切师生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3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后,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小组互评是分组教学中的一种评价模式,它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评定,更要增加课堂中提问成绩、情景对话得分、英语配音成绩等更加全面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互评评价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互动参与程度等。这样全面而公平的评价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实现了“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更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邵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9(4).

[2]王峰峰,王旭升.农村“小班额”模式的教学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7).

[3]吴成兵.巧预设妙生成,彰显高中语文教学精彩[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

[4]方翠娥.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有效互动[J].甘肃教育,2019(7).

[5]白宏宽.“自习”应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2).

[6]陈丽明.让教师的评价语在课堂中焕发光彩[J].考试周刊,2019(3).

[7]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状况.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