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6:12:36

绩效监管

绩效监管范文篇1

一、新时期医院绩效管理的缺点和不足

医院的绩效管理系统往往还停留在人事部门或财务部门根据科室收入、成本等指标对科室负责人和员工进行绩效测评。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即使制定了绩效的定量考核指标,但对考核过程和环节重视不够,反映的多是已有的成果是过去式的秋后算账,无法真实客观的起到公平公正的管理效果,无法促进形成全体医护人员共同立足本岗,共同推进发展医院文化氛围。虽然医院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工作很重视,人力资源部门及财务部门也下了很大功夫推进绩效管理工作,但各科室负责人和医护人员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够,总认为绩效管理是人事部门或财务部门的事情。甚至有的科室负责人认为填写绩效考核表格会影响正常医务工作,总认为应由人事部门、财务部门或成立考核组来对员工进行考核。在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下,就会对绩效考核产生消极应付的心理,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此外,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部门之间、科室之间、上下级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是绩效管理反映的结果过于片面。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医院的管理者对绩效考核工作比较重视,但对绩效计划制定环节重视不够,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把绩效考核作为约束控制员工的手段,通过绩效考核给员工增加压力,绩效考核不合格作为辞退员工的理由。甚至盲目采取末位淘汰制,其结果当然是不公平也不公正的。

二、新时期医院绩效管理的策略探讨

1、要将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

绩效沟通主要是指在基层医院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绩效考核者以及员工之间通过绩效管理行为进行的沟通。它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在绩效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主要通过绩效计划沟通、绩效实施沟通和绩效结果沟通这三个绩效管理的过程来实现的。具体过程是指在绩效管理实施前的培训过程、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目标值的确定过程中进行绩效计划的沟通,在指标的设定阶段,实行自上而下的沟通,在培训中将医院的战略分解与员工岗位职责相结合。对于医院管理者和组织者而言,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全面了解被考核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各种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辅导资源;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有助于提高绩效考核的实效性,提高医务人员对绩效考核、对与绩效考核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在绩效指标体系的目标的确定过程中通过混合式的沟通,以便科学合理的确定目标值,避免因目标设定得太高或太低而失去激励或实施的价值。通过绩效考核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充分地沟通,使员工充分了解自己的考核指标和目标,便于他们对目标要求的达成。绩效结果应用的沟通是让医务人员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结果负责,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在绩效反馈的沟通中,反馈的手段就是沟通,通过沟通帮助医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绩效获得及时、客观和准确的绩效反馈,从而了解产生良好绩效途径和查找不良绩效的原因,并制定下一阶段绩效改进的措施和方法。离开了沟通,医院的绩效管理将流于形式。绩效管理强调医务人员与医院管理层的共同参与,这种共同参与的关系在绩效辅导计划及阶段主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沟通。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及时有效的沟通,不但是与医院管理层共同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更是参与工作管理的一种形式。

2、要能够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

绩效管理发生作用的最根本原因是绩效管理能通过恰当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医院中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充分利用医院内部资源来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绩效,从而促进医院、部门、科室的绩效提升。建立激励机制要考虑到医护人员的成熟度,正激励和负激励要平衡使用。只罚不奖则容易使员工产生抗拒心理,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奖不罚则容易使员工产生懈怠情绪,认为不思进取无非少得奖励。此外,设计激励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员工个体实际需求特征。激励内容要符合员工的真正需求,处罚力度也要考虑员工的承受能力。

3、要科学选用绩效管理手段

绩效监管范文篇2

距我国金融领域分业监管体制成立已有十年,在此期间,监管工作较好地维护了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基本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但仍然有部分早已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逐渐成为金融监管体系的沉疴旧病,降低监管效率,有损监管绩效。首先,监管部门以机构为单位划分各自监管范围,面对日益增加的混业经营往往出现监管空白或多头监管,缺乏能够处理监管冲突的协调机制;其次,监管部门似乎对金融机构承担着无限责任却无暇顾及金融消费者,不甚合理的监管理念导致其成为“风险厌恶者”,过于重视事前审批,压制金融创新;再次,现有金融监管制度并不健全,如存款保险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亟待补充与完善,部分法律法规也需要进一步修改。不只是固有缺陷,面临改革的金融市场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防护。

(一)价格市场化要求全面提升金融监管效率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中针对金融市场,《决定》明确指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我国资本资源错配现象一直存在,资本要素价格扭曲是主要原因。利率与汇率实现市场化,意味着对内对外双重开放,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金融市场更富有弹性。但是,鉴于我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价格市场化可谓“惊险的一跃”。利率完全放开首先会对国内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银行造成冲击,必须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减少对存贷利差的依赖,需找新的增长点。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步骤,央行常态式干预的减少意味着外汇市场波动加剧,国民经济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金融系统能否安全接受市场的洗礼,关键取决于监管体系能否提供更加高效、周到的保护。

(二)民间资本介入对金融监管提出新挑战

2013年下半年,关于民营银行的话题持续火热,许多民间资本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决定》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信市场对此已有充分预期,民间资本介入现有金融体系有望改变金融行业竞争格局,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各方需求,为市场带来正能量。但也应当看到背后的一些负面因素,由于股权结构的特殊性,民营银行频繁的关联交易不可避免,加之公司治理、内部风险控制等方面水平较低,民营银行面临的风险以及破产可能性高于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此外,出于对回报率的追求,进入金融领域的民间资本盲目追逐利润最大化,而放松风险管控,民营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有限,这样就背离了放低金融门槛的初衷。因此,《决定》为民间资本的介入设立了一个前提———“加强监管”,这不仅是一种约束,更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1月25日,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坚持“纯民资发起、自愿承担风险、承诺股东接受监管、实行有限牌照、订立生前遗嘱”等原则推进试点,该说法引起市场较大关注,被解读为再次强调自担风险。“实行有限牌照”指未来监管层可能要对民营银行的开展业务范围、区域、合格存款人等予以一定限制,体现对低收入阶层的保护等。“生前遗嘱”原则要求民营银行设立前就要安排好未来破产倒闭的有效处理办法。该原则是欧美监管机构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采取的办法。这一办法要求银行作出说明,在没有纳税人救助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无力偿债面临倒闭,将如何处理处置。“一行三会”应尽快推出配套机制,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做好设立民营金融机构的前期准备。

(三)新业态对金融监管提出新要求

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力图打造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包括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新业态迅速成长起来,扩充了消费者群体,拓展了金融服务覆盖面与渗透率,成为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有力驱动。金融创新通常具有交叉性或延伸到其他领域,缺乏相应约束措施,造成监管真空。以互联网金融为例,数字化交易平台的一大特点就是虚拟性,双方无需见面、无需金融中介,仅凭数字信息便可直接达成交易,带来信息不对称、数据泄露等一系列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监管部门在技术层面难以企及,无法有效监控交易真实性以及资金流动,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由此看来,完善金融新业态监管需要花费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监管部门不能因此而制约金融创新,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引导其健康生长。

二、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前提:明确金融权责边界

任何管制都有成本,金融监管也不例外。理论上说,金融监管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金融监管的直接成本是指对监管设施、组织运行以及人才培养所做的投入;金融监管的间接成本是指由于金融监管力度过大,对被监管机构业务发展、业务创新以及员工激励等方面有所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损失由于金融监管成本的存在,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不应该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提高监管绩效,基本前提是明确金融监管的权责边界,在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之间以及金融监管体系内部形成合理分工,厘清职能边界: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做到张弛有度,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放松微观监管;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完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形成“无缝式”监管;厘清中央监管机构与地方政府的权责边界,构建分层有序的金融监管体系。从而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促进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三、明确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权责边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范围越来越宽,渗透到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监管力度也较大。行使监管职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主观性与随意性,加之配套的反馈机制缺失,金融机构只能听不能说,实际诉求得不到满足,必然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成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金融改革方案,也再次凸显了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监管权力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界限,向“宏观调控器”的方向转变,由以往的“教练+裁判”双重角色转换为单一“裁判”角色,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弱化微观监管职能。

1.构建逆周期调控机制,开发有效的监管工具。逆周期监管调控的实践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明晰银行资本监管规则,提升资本质量;加强风险管控,推广银行压力测试及逆周期动态拨备制度;控制实体部门信贷杠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管独立性,提高监管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度。此外,监管工具的选择对监管结果至关重要,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主要包括杠杆率、资本比率、动态拨备和资本缓冲等,我国对这些工具只是进行简单、小规模运用,亟待进一步开发。不论在设计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应兼顾监管工具的目的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使之能够有效缓解顺周期性问题。

2.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析与判断是选择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与工具的前提,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健全评估指标体系。现有评估指标体系只是对宏观经济指标、微观机构指标和市场指标的简单加总,得出的结论过于分散,缺少直接衡量系统性风险的整体性指标。应当设计逆周期系数或金融业景气指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做出更全面更合理的评估。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程度。有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信息还没有正规的披露渠道,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无法及时了解,无益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可以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扩大信息接收范围。

3.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注重宏观审慎监管并不意味着放弃微观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规模大、业务复杂程度高、风险关联性强,一旦倒闭将对地区乃至全球金融系统造成冲击,应当尽快确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标准,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监管规则。在日常监管方面,2011年银监会颁发的《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增加了附加资本要求和杠杆率监管;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强化对大型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监管,做好风险隔离工作,防止风险传播与扩散。在破产处置方面,可以建立股东与债权人的责任分担机制,减少“大而不倒”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与不公平竞争;效仿欧美“生前遗嘱”计划,保证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有序性。

4.提高民营金融机构存活率。在民营银行问世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强制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机构缴费、财政拨款和外汇储备注资等方法形成存款保险基金,使用基于风险调整的差别保险费率,在银行发生重大危机时对存款人进行限额赔付。民营银行参加存款保险,可以提升消费者信心,减少挤兑的可能性,在发展道路上增添一份保障。此外,金融监管体系应当优化分类监管机制,针对这些新生儿内部治理不成熟、风险防控能力差等特点实施差异化管理,在股东资质、资金来源等方面严格要求,在自主定价方面给予指导,鼓励其服务于新兴战略产业和中小企业,实现金融助推实体经济转型的目标。

5.针对互联网金融设计配套监管规则。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从“谁来管”问题入手,厘清各种线上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确定监管主体。相关制度法规应尽快出台,一是明确监管原则和界限,善用底线思维,尊重互联网自身发展规律,防止监管过度;二是完善基础性法律法规,设定牌照颁发标准,建立交易主体征信系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实名登记认证系统等;三是联合计算机行业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大力开发身份验证技术、密钥管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提高关键环节的风险防御能力。此外,要根据互联网金融虚拟化的特点注重非现场监管,针对可能发生的非法集资、洗钱等违法行为设计风险预警机制。

6.在监管中引入市场机制。证券行业积极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改革牵涉法律、制度、中介机构等各方面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专家建议,首要任务是重启IPO,接下来证监会可以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审核权下放至交易所,最后再将IPO审核权下放。证监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至信息披露监管,保障信息真实、完整、有效,严厉打击虚假信息传播。其他监管部门也应当意识到市场经济的最佳风险管控者就是市场本身,简政放权,适度放弃行政审批、准入限制等直接调控措施,在加强信息披露、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退出机制等金融基础设施、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基础上,利用市场信号调节各方利益,促使金融机构采取同时符合市场环境要求与自身发展需求的运营模式和维护自身稳定经营的风险防范措施,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7.加强外债和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取消过多过细的行政干预,完善外汇市场监管。针对外债管理,应当重视外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来源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等,由总量管理转为结构管理;应当建立全国性外债管理中心,在财政部、省级及以下政府分别设立外债管理机构来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合作,并接受外债管理中心的统一监管,由多头监管转为归口监管。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审慎监管,需要外汇管理局、“一行三会”及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要合理把关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准入,禁止风险状况不明的产品进入,限制高风险产品交易;尝试基于资本流向的差异化监管,鼓励对战略性产业的投资,利用国际资本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此外,要严防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除了使用价格管理工具、限制外资最短停留时间以外,监管部门应当协作成立打击游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短期国际资本动态监测体系。

四、明确监管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权责边界,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

根据金融“三足理论”,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效率、金融安全同等重要,有必要在金融监管和金融改革中更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障,在金融市场上形成稳定的“三足”制衡模式。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存续独立、职能完善的超级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考虑到我国分业监管模式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当前任务可设定为完善各监管机构所设消费者保护局的基本职能,待时机成熟时再将各项保护职能整合,成立综合性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一行三会”已经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仍不完善,可从以下方面改进:

1.在监管环节,引入功能性监管。金融创新大多具有交叉性特点,容易出现监管重叠或监管真空,威胁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功能性监管将金融业务类型作为划分金融监管权限的依据,能够有效解决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因此,应当在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中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适当使用功能性监管。

2.在金融产品销售环节,引入金融消费者适当原则。金融消费者适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所推荐金融产品的风险与金融消费者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核心在于双向信息披露。一方面规定金融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个人资料,如财富数量、投资理财经验、风险偏好和收益期望等,使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其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推荐相应产品;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及时向消费者提供准确、明了的信息,协助消费者全面了解金融产品,充分保护其知情权、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

3.在纠纷处理环节,设计一套多元化、专业化的金融纠纷处理机制。要督促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投诉处理机制,形成金融纠纷的第一道过滤网,同时要指导和帮助行业协会加强纠纷调解作用,争取在行业内部消化大部分金融纠纷案件。在监管机构层面,可以设立专门的纠纷调解机构,受理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不能自行解决的纠纷,督促金额巨大、性质严重的纠纷案件的处理。

4.在立法环节,夯实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基础。201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草案,首次规定了“从事证券、保险、银行业务的经营者”义务,将金融消费者纳入新《消法》保护范畴。但新《消法》容量有限,对金融消费者的全面保护需要其他法律加以配合。首先要做好法规衔接,修改下位法与新《消法》相冲突的内容,保证相关规章切实可行;其次,要添加和细化《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中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关规定,增强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一行三会”应当与立法、司法、执法部门建立交流、协作机制,可在适当时机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细致的法律保障,构建一个安全、诚信、公平的交易环境。

5.在金融消费者教育环节,培育理性、成熟的金融消费者。作为金融市场主体之一,金融消费者应当具有主人翁意识,为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监管机构要帮助金融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消除盲目信任或排斥金融机构言行的极端现象,培育理性、成熟的金融消费者。可以利用官方网站、办公场所开辟消费者教育服务专区,主要功能是介绍各种金融产品、揭示各种金融风险、宣传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提供咨询服务,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普及金融法律知识,鼓励公众利用法律武器同金融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现象作斗争。

五、明确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边界,提升监管协调有效性

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是分业经营为主,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深化发展,跨领域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层出不穷,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又进一步要求加快金融创新的脚步。目前,“一行三会”各管一段,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仅具备原则性框架,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银行、证券、保险的交叉领域从而成为监管薄弱环节。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加大了各种金融风险产生与传播的可能性,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任重而道远,应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填补监管真空,消除监管重叠,形成“无缝式”金融监管体系。

1.科学划分监管权责,建立“主监管人”机制。“主监管人”机制又称牵头监管机制。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监管归属问题日益突出,应当明确一个监管部门为主监管人,重点负责某一机构或业务的并表监管,同时对其他部门的监管行为进行协调。如果被监管者主业优势明显,主业所属的监管部门就是主监管人;如果业务分布比较均匀,可以由监管部门各派代表组成联合监管小组,承担主监管人职责。

2.建立联合行动机制,形成监管协同效应。在对混业经营的监管过程中,一家监管机构的行为很可能对其他机构的监管效果产生影响,而且仅凭一己之力往往难以解决交叉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各监管部门相互协作,形成协同效应,可以节约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联合行动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混业经营机构联合准入、联合审批创新业务、联合纠偏、联合检查以及互相报告等。

3.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健全信息共享机制。2013年8月,金融监管领域内工作协调、信息共享的主平台———联席会议制度正式成立,由人民银行牵头,成员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改委、财政部等。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完成以下任务:实现金融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设定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产品的监管标准;协调处置涉及全局的重大金融风险等。此外,联席会议制度应利用其覆盖面广的优势,建立金融综合统计体系,并组织成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及时更新数据库,扩充各监管机构的信息占有量。

4.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现国内外协调。对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热点议题,应当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充分表达我国的利益诉求,例如在防御短期资本冲击方面,应当协同各国共同对付投机资本,积极参与和影响有关跨境资本流动国际规则的制定。要在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合作的同时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从立、改、废三个层面进行清理,增加金融监管立法的公开透明,使监管标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此外,应当加强金融监管的双边合作和区域合作,与他国金融监管当局签订谅解备忘录,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等方式维护本地区金融稳定。

六、明确中央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权责边界,构建分层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

近年来,全国各地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民间金融日益活跃。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会使中小型金融机构数量激增,迎来一个爆炸时代。由于监管资源有限,中央监管机构难以对分散的地方性金融市场实施管控,加之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地方政府理应成为监管地方金融市场的行为主体。然而法律依据空白、监管模式落后等因素造成地方政府重视准入审批、轻视行为监管和风险监管,既打击当地金融行业发展积极性又可能形成新的风险积累点。因此,妥善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确保中央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同时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实现金融体系全局稳定与局部活力并存的关键。

1.明确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权限。中央监管机构应当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在金融监管中的职责,将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纳入整体金融监管框架:牵涉公众利益的审慎监管和跨区域性、全国性金融事件由中央监管分支机构负责;将区域内分散的金融监管职权归口至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常规监管和风险防控由其负责;实行差异化金融监管,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金融政策制定权;由地方政府维护行政区域内的金融市场秩序,查处和打击当地金融违法犯罪活动。事权的划分必须坚持权利义务对等原则,防止出现“上面生病、下面吃药”的状况。

2.规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收支情况编制资产负债表,科学评估自身信用规模,防止地方债总量盲目扩张;彻底摸清区域内融资平台负债规模与结构,设计合理的、独立的债务偿还机制;完善融资平台的治理模式,规范举债程序,优化债务结构;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开拓BOT、TOT、ABS等新型融资渠道。中央监管分支机构应当提醒商业银行等债权人采取风险防御措施,严格遵守标准的授信程序,加强对融资平台运营状况的跟踪监督;指导地方政府建立融资平台风险评估、预警体系;督促融资平台增加信息透明度,对有意参与相关投融资项目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提示。

3.提高地方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规范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行为。将其工作重点从融资转为服务,减少对地区间正常资金流动的干预,减少对当地金融机构业务操作的干预,更多采用法律和市场化手段治理本地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健全地方政府金融监管体制。要增配专业人员,建立与监管职能相适应的组织结构;设计合理的小型金融机构监管规则;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建立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危机处置机制。

绩效监管范文篇3

【关键词】国资监管;绩效评价;应用

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普遍做法,只是方法不尽相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与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完善,但在评价结果的应用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拓展绩效评价的应用、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值得探讨。

一、国资监管的历史沿革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相应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始出台。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了《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经过三年多的评价试点和试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2年重新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国务院在“三定规定”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展所出资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一些企业只重视当期利润目标,忽视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为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引导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全面评判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正确经营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4月7日以国资委令第14号颁布,又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手段呈现在大家面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根据出资人监管工作需要制定的,所规定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综合性与客观公正性的特点:一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分析出资人资本的回报水平和盈利质量,这是出资人资本属性的内在规定。二是多角度综合评价,其中:财务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经营决策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八个方面,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三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经营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分别设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予以反映,以克服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四是运用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自身差距,并向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看齐。

二、当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应用情况

目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主要应用在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财务监督工作方面。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评判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业绩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而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为综合评判经营者的任期经营业绩提供基础,从而有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是企业负责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应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经审计的财务决算报表实施年度绩效评价,以进一步检验企业的经营成果,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财务监管手段与综合绩效评价的结合

为了推动企业“规范、科学、稳健、高效”的发展,国资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完善了出资人监管工作体系,有财务预算、财务快报、财务决算、财务审计、绩效评价、业绩考核等等。但在这个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过程中,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去贯穿整个过程,使之无法相互衔接、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完善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财务预算、财务动态监测、财务决算)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来看,凭借绩效评价所独有的特点,采用绩效评价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对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公正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反馈意见,以便企业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计算绩效改进度,若大于1说明企业财务预算基本合理;若小于1说明企业预算过于保守,从而进一步验证预算的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计标准值与之配套,从目前预测能力看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解决观念的问题。

在财务动态监测中引入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季度报表进行评价,将得出的结果与财务预算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如果结果相近则说明企业运行较为正常;如果结果偏离较大则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一方面警示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预算调整的依据。

对财务决算进行绩效评价除前述的作用外,还可以综合评判企业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更为主要的是可为业绩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业绩考核是出资人对经营者所下达的最低完成指标,但在过程中往往出现企业根据业绩考核目标倒挤财务预算的现象,使财务预算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业绩考核目标进行报表粉饰,使财务决算失真。利用绩效评价评判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企业从主观上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绩效评价工具凭借其特点,其应用范围将更为广阔,不仅在财务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发展规划、人事任免、投资评审等领域以及企业集团内部运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实施子公司监管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逐步去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建民.中国企业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绩效监管范文篇4

关键词:国资监管;绩效评价;应用

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普遍做法,只是方法不尽相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与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完善,但在评价结果的应用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拓展绩效评价的应用、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值得探讨。

一、国资监管的历史沿革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相应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始出台。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了《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经过三年多的评价试点和试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2年重新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国务院在“三定规定”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展所出资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一些企业只重视当期利润目标,忽视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为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引导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全面评判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正确经营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4月7日以国资委令第14号颁布,又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手段呈现在大家面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根据出资人监管工作需要制定的,所规定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综合性与客观公正性的特点:一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分析出资人资本的回报水平和盈利质量,这是出资人资本属性的内在规定。二是多角度综合评价,其中:财务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经营决策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八个方面,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三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经营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分别设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予以反映,以克服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四是运用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自身差距,并向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看齐。

二、当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应用情况

目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主要应用在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财务监督工作方面。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评判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业绩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而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为综合评判经营者的任期经营业绩提供基础,从而有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是企业负责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应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经审计的财务决算报表实施年度绩效评价,以进一步检验企业的经营成果,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财务监管手段与综合绩效评价的结合

为了推动企业“规范、科学、稳健、高效”的发展,国资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完善了出资人监管工作体系,有财务预算、财务快报、财务决算、财务审计、绩效评价、业绩考核等等。但在这个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过程中,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去贯穿整个过程,使之无法相互衔接、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完善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财务预算、财务动态监测、财务决算)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来看,凭借绩效评价所独有的特点,采用绩效评价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对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公正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反馈意见,以便企业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计算绩效改进度,若大于1说明企业财务预算基本合理;若小于1说明企业预算过于保守,从而进一步验证预算的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计标准值与之配套,从目前预测能力看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解决观念的问题。

在财务动态监测中引入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季度报表进行评价,将得出的结果与财务预算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如果结果相近则说明企业运行较为正常;如果结果偏离较大则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一方面警示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预算调整的依据。

对财务决算进行绩效评价除前述的作用外,还可以综合评判企业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更为主要的是可为业绩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业绩考核是出资人对经营者所下达的最低完成指标,但在过程中往往出现企业根据业绩考核目标倒挤财务预算的现象,使财务预算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业绩考核目标进行报表粉饰,使财务决算失真。利用绩效评价评判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企业从主观上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绩效评价工具凭借其特点,其应用范围将更为广阔,不仅在财务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发展规划、人事任免、投资评审等领域以及企业集团内部运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实施子公司监管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逐步去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建民.中国企业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绩效监管范文篇5

当前外汇监管审计绩效评价方法除常规方法以外,还包括:数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公众评价法等。但DEA的应用性不多。本文研究DEA在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厘清应用DEA进行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的操作流程,并通过构建DE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一)DEA的主要流程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是进行有效性评价分析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适用于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该方法是管理学科、运筹学与数量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而形成的数据分析算法,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评价方法。DEA研究的是多个输入和产出的系统,应用数据规划模型对具有多输入和多产出的生产绩效评价系统有良好的应用效果。DEA算法以决策单元(DMN)为单位进行,以投入和产出指标数据的权重作为绩效评价的变量,避免了人为因素确定的指标权重使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受到人为影响。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DEA的流程主要可分为4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中的“定义数据变量”,包括“确定评价目标”和“选择决策单元”两个部分。以黑龙江省外汇管理审计工作为研究对象,那么评价目标为:“黑龙江省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决策单元选取为针对黑龙江省外汇管理支局进行审计的12个审计组的投入和产出为一个决策单元。第二个模块为“确定目标函数”,主要包括“建立输入输出目标体系”。该模块主要建立在决策单元的基础上,建立DEA中输入输出指标。根据外汇管理审计工作确定的指标体系,审计人数、审计时间和审计经费分别作为DEA决策单元的投入指标,将审计业务量(流程数)、整改及时完成率、实际问题发生数作为DEA决策单元的产出指标。第三个模块为“选择DEA模型”,本文将选取的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模型为DDF模型。第四个模块为“结果分析”,对各个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效率值以及总效率值进行分析。基于DEA的外汇管理审计绩效评价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DEA的模型建立

1.DEA的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和BCC模型是DEA方法发展早期的重要类型。CCR模型假设决策单元(DMU)处于固定规模报酬情形下,用来衡量总效率;BCC模型假设决策单元(DMU)处于变动规模报酬情形下,用来衡量纯技术和规模效率。由于数据包络模型不断扩充与优化,DEA模型因为其应用的广泛性增加,大量成功的应用案例进一步说明了DEA方法可靠性,进一步推动数据包络模型的广泛应用性。DEA的应用模型的推导过程如下:假设现在有个被评价决策的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存在m个不同的投入向量,此m个不同的投入向量记为:;每个决策单元的产出具有种不同的形式,其产出项记为:。在数据包络法中决策单元的效率值的计算公式为:上式(1)中,是第“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数,和分别是第“”个产出和第“”个投入的权系数。由此可以计算每个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情况。2.动态方向距离函数DEA模型由于早期DEA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无法体现DMU当前状态与有效目标值之间的松弛改进部分,Tone(2001)提出SBM模型对此局限性进行了弥补,对投入和产出松弛改进的部分可以包括到对DMU无效率程度的测量过程中。SBM模型在处理非期望产出变量时,通常将其作为投入变量设定为负值纳入模型,且在测量效率程度时,被评价单元的投影点不是最短路径到达前沿。Chung等(1997)通过对方向向量进行定义,使无效DMU沿任意设定的方向可以投影到前沿,即提出了方向距离函数(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DEA模型(DDF-DEA)。在该此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动态的DDF-DEA模型。假设有k个DMUk,对其无效率的测量包含投入和期望产出两个方面,其中xi、yr分别代表第i项投入、第r项期望产出。gx、gy分别表示投入、期望产出能够改进的方向向量,w为权重。、分别表示各项投入、期望产出平均改进的部分。由此得出的方向距离函数效率值与方向向量长度无关,保证所得出的效率值的一致性。采用被评价单元的效率值作为方向距离函数模型目标值,设定无非期望产出的动态DDF-DEA模型如下:3.共同边界DEABatteseandRao(2002)及Battese等(2004)通过共同边界模型提出不同群体间的技术效率可相互比较的观点。之后ThanassoulisandPortela(1997)提出凸性共同边界的观念,指出在某一段时间内,所有群体的技术,用最先进技术进行生产的产出水准,群体间甚至在技术的交流下,可以因为技术提升将生产边界更向外扩张而提高经营绩效。直到O’Donnell等(2008)提出的共同边界模型,可以准确求算出群组及共同技术效率。(1)群组边界将所有DMU依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管理模式与生产结构等因素分成g个群组,则第g群组的技术集合如下令,亦即Tm为包含全部群组之生产前缘所包络起来的凸化共同技术集合(metatechnologyset),则与共同技术集合有关的投入距离函数可表示如下:(8)上式代表以共同边界计算每一个DMU的投入距离函数值,即为共同边界无效率指标。

基于DEA的外汇监管审计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基于外汇监管审计绩效评价的DEA研究思路,以黑龙江省外汇管理局下辖的外管支局监管审计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

黑龙江省外汇管理局共下辖12家中心支局,由于审计工作量原因,增设对绥芬河支局和东宁支局的审计,共计14个审计组,构成14个决策单元(DMU)。按两年一次审计进行分析,共包含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共四次。DEA决策单元的各个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模拟估值,对14个决策单元(DMU)按照沿边境和非沿边境分成两组,并对先后四次审计工作进行动态分析,因此选用共同边界动态DFF-DEA方法进行分析。外汇监管审计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二)实证分析结果

黑龙江省外汇监管绩效审计各个决策单元评估的总效率值如表2所示,在14家审计工作组中,总效率值最高的是绥芬河、东宁和七台河三地的审计组,其效率值都达到了1;双鸭山市中心支局审计组有三年效率都达到1;牡丹江和鹤岗两地中心支局审计组有两年的效率达到1;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和鸡西三地中心支局审计组都有一年的效率达到1;效率值较低的是黑河、佳木斯和伊春三地的中心支局审计组。从沿边境和非沿边境两组来看,总体来看,非沿边境审计平均效率要比沿边境组的平均效率值略高,虽然非沿边境审计组的效率要低于七台河市中心支局、绥芬河支局和东宁支局的效率。从不同审计次数来看,2015年审计的效率要高于其他年份的审计效率。从投入项效率角度来看,不同审计组在不同投入项上效率也各不相同,如表3所示。对于审计人数、审计时间和审计经费三项投入项,绥芬河、东宁和七台河三地的三项投入项各个年份都达到最高;双鸭山市和鹤岗市大部分年份投入项效率也为1;牡丹江市、大兴安岭地区和鸡西市三地的部分年份的投入项效率也有达到1的水平。在三项投入项中,投入项效率值比较低的主要有齐齐哈尔、大庆、黑河和佳木斯四地的中心支局审计组,其审计人数效率和审计经费效率的效率值相对低于审计时间效率。对比沿边境和非沿边境两组的投入项效率,沿边境组的审计人数效率和审计经费效率要高于非沿边境组,而非沿边境组的审计时间效率要高于沿边境组。对于审计业务量(流程数)、整改及时完成率、实际问题发生数三项产出项,绥芬河、东宁和七台河的三项产出项各个年份都达到最高;双鸭山市和鹤岗市大部分年份产出项效率也为1;牡丹江市、大兴安岭地区、鸡西市、黑河市部分年份的产出项效率也达到1。产出项效率值比较低的主要有绥化市和大兴安岭地区的审计业务量效率,以及2013年和2017年部分支局审计组的审计业务量效率。在三项产出项中,整改及时完成率效率和实际问题发生数效率的效率值高于审计业务量效率。对比沿边境和非沿边境两组的产出项效率,沿边境组的审计业务量效率和实际问题发生数效率要高于非沿边境组,而非沿边境组的整改及时完成率效率要高于沿边境组。

研究结论

绩效监管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完成年度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为主线,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推动我镇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组织领导

坚持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由镇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镇绩效管理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绩效办)具体组织实施。镇绩效办依托镇效能办开展日常工作,镇党政办等绩效管理工作目标责任部门、村居等数据采集单位配合开展。

三、管理范围

七村一居和镇属单位绩效管理及镇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纳入本镇绩效管理方案进行考核。

四、工作内容

镇绩效管理工作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责任分解、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考核评估、评估结果运用等五个方面。

(一)绩效目标设定

1、村居绩效管理指标考核体系,根据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作适当调整。结合实际情况设定。

2、镇机关各部门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由业务工作实绩、履职能力建设、“五大战役”考核、机关党建(含精神文明建设)、日常督查5个部分组成,由镇机关各部门围绕具体工作要求,结合实际设定年度工作目标。

(二)绩效责任分解

1、根据本镇年度全面工作责任制,将绩效目标任务分解到村居。

2、镇机关各部门根据本年度绩效目标,从提升工作绩效入手,分解和细化绩效目标,提出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措施、工作时限、序时进度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追究的办法和措施,确保绩效目标的落实。

(三)绩效运行监控

1、村居由镇效能办负责,针对年度各项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和考核办法,推进绩效目标的落实。确保镇党委、政府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

2、镇机关各部门根据实际设置工作目标,突出重点,责任到人,确保工作目标得到有效实现。镇党政办、效能办等绩效考核单位加强对镇机关部门绩效运行情况的督查,确保镇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

(四)绩效考核评估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指标考核、公众评议、察访核验3种考核方式,对各村居和镇机关各组办年度绩效实现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1、村居。

指标考核占绩效总分的80%,公众评议占绩效总分的20%(分中期评议和年终评议两次进行,中期评议占30%,年终评议占70%),察访核验采取倒扣分的方法(不超过5分),由镇效能办根据年度绩效台账及察访核验情况进行扣分。

2、镇机关。

指标考核占绩效总分的60%,镇机关各部门具体指标由其根据市、区、镇中心工作任务自行设定后,送镇绩效办审核,报镇分管领导审定。年终在镇机关各组办自评的基础上,由镇党政办、效能办、组织口、机关党支部根据日常督查及考核情况进行评分。

公众评议占绩效总分的40%,分中期评议和年终评议两次进行,中期评议占30%,年终评议占70%。察访核验采取倒扣分的方法(不超过5分),由镇效能办根据年度绩效台账及察访核验情况进行扣分。

五、计分规则

(一)村居绩效管理计分规则

1、指标考核(占绩效总分的80%)。由镇统计站负责,各村居配合完成。参照区对镇绩效评估的计算方法,计分结果报镇统计站汇总后,送镇绩效办。

2、公众评议(占绩效总分的20%)。由镇统计站负责。参加公众评议的人员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评议内容以区对镇的调查问卷内容为依据进行设定。公众评议年度内开展两次,即中期评议和年终评议。

3、察访核验(倒扣不超过5分)。由镇效能办负责,重点对各村居建立健全绩效运行机制、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绩效台帐及察访核验情况进行累计扣分

(二)镇机关各部门绩效管理计分规则

1、指标考核(占绩效总分的60%)。由业务工作实绩、履职能力建设、“五大战役”考核、机关党建工作(含精神文明建设)、日常督查5个部分组成

(1)业务工作实绩(30分)、履职能力建设(4分)。由镇机关各部门负责提出本部门职能工作、年度重点工作、履职能力建设方面的年度考核指标,明确各项考核指标相对应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时限、序时进度、责任科室、经办人、分管领导及责任人。12月底前,对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并将自评情况报镇绩效办和组织口,由镇党委组织口结合年终考核工作进行考评。

(2)“五大战役”考核(10分)。由镇分部负责,根据镇党委、政府对年重点项目责任分工,对承担项目征地拆迁任务的工作组及服务项目建设的镇考核,对未承担项目拆迁交地任务的机关干部服务项目建设的镇机关部门,则将此项分值并入业务工作实绩项目进行考核。

(3)机关党建工作(含精神文明建设)(6分)。由镇机关支部、镇宣传口负责,重点考核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机关支部自身建设、机关作风建设、机关党的建设服务中心工作、机关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并结合年度纪委党风责任制考核工作同时进行考评,结合日常检查综合计分

(4)日常督查(10分)。由镇党政办、效能办负责,重点对镇机关各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在本年度内落实镇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的情况进行督查督办

2、公众评议(占绩效总分的40%)。由镇统计站负责实施,年度内开展两次,即中期评议和年终评议。中期、年终评议的分值分别占评议总分值的30%和70%。主要评议镇机关各部门执行政策、履职状况、廉洁勤政、服务质量、政务公开等方面的情况。

3、察访核验(倒扣不超过5分)。由镇效能办负责,重点对镇机关各部门建立健全绩效运行机制、加强作风建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行政办事效率、推行政务公开、办理效能投诉及“12345”诉求件等6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察访核验情况进行累计扣分。

六、评估结果运用

参照全区绩效管理考评奖惩方案执行。

七、工作步骤

(一)工作部署阶段(年9月中旬)

认真传达学习《区年度镇(含投资区)街级区级机关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任务,抓好贯彻落实。

(二)制定方案阶段(年9月下旬)

根据《区年度镇(含投资区)街级区级机关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镇年度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并于9月26日前以正式文报区效能办、统计局等相关部门。

(三)组织评估阶段(年9月—2012年月)

1、村居中期指标考核于年7月前完成,镇经济办、统计站对村居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年终指标考核于2012年月前完成。各村居和企业等数据采集责任单位于2012年月15日前将年度绩效管理指标考核的统计数据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镇统计站,并抄送镇绩效办,由镇统计站统计并分析镇年度指标完成情况。公众评议分别于年7月、12月进行。察访核验在年12月进行。镇统计站于2012年月底前将村居指标考核和公众评议得分汇总情况报镇绩效办。

镇机关各部门绩效管理自评工作年12月底完成自评报告,并于2012年月日前以正式文报镇党委组织口,同时抄送镇绩效办。公众评议、察访核验于年12月进行。镇党政办、组织口、经济办、统计站、机关支部、镇分部于2012年月底前完成对镇机关部门的考核工作,将得分情况报镇绩效办汇总。

镇绩效办于2012年月完成对村居及镇机关各部门指标考核、公众评议、察访检验结果的综合汇总,形成年度绩效管理工作情况报告,报镇党委、政府审定。

(四)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月)

镇党委、政府适时召开全区绩效管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获得优秀、良好等次的村居、单位及镇机关部门进行表彰。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推行绩效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力抓手。各村居、单位和机关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作为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推进我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健全机制。各村居、单位和机关各部门要从全面提升绩效出发,健全和完善绩效管理工作制度。镇绩效目标责任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深入调查研究,强化工作措施,推动目标实现。要明确职责,加强运作,落实层级管理,把每一项绩效指标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镇机关各部门要明确绩效管理的范围,责任到人,实行有效管理。

绩效监管范文篇7

1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含义

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是对商业银行绩效实现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管理,是服务于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讲,是指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达到本行战略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及绩效目标提升持续循环的过程。

2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者认识不足、理解片面第一,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管理者往往简单地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评,认为设计考评表,量化考评指标,确立考评标准,兑现考评奖金,就是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部,这样理解是不全面的,这仅仅是绩效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二,银行管理者对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往往体现在与工资、奖金的挂钩上,激励手段过于单一,导致管理者与员工形成绩效管理就是涨工资或减工资,将绩效管理等同于薪酬管理。第三,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绩效管理过程当中,普遍忽视员工参与,造成员工对绩效管理体系知之甚少,考核也仅是员工被动接受。这种简单的、片面的、单向的绩效管理,必然使得员工内心产生疑虑和抵触情绪,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者单方面对自己实施的管理与约束,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消极应付甚至排斥。第四,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缺乏对员工的辅导和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员工只知道奖惩却不知晓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只得到眼前的奖惩却难以在工作中取得进步,久而久之将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2.2在职能制组织架构下,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存在与战略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当前,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的绩效目标不是依从于战略目标,而是根据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结合各自的任务制定的。各职能部门在绩效考核中更多地考虑本部门利益而忽视银行整体利益,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和内容的不同,不能有效地落实和反映银行整体经营战略与中长期经营发展目标,绩效考评与银行战略目标相脱节,银行整体的组织绩效降低,不利于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2.3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中偏重于规模指标从目前国内利率市场看,存贷款利差稳定,这相当于为国内银行业提供了稳定的盈利空间,必然导致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抢市场、争份额”。为追求高额利润,商业银行在设置考核指标时过于偏重规模指标,而风险防控指标相对较少。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同时信用风险越积越大。短期收益虽然明显,而长期来看,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大量风险如得不到有效防控将必然导致战略目标的失败。此外,商业银行的考核体系重市场占有轻内部管理调控,使得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存在隐患。在当前银行市值巨大的情况下,经营风险防控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隐患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继续扩大的重大隐患。如何处理规模、风险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在事业部制改革过程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事业部制下绩效管理的总体思路

3.1绩效管理体系中各要素的转变第一种转变是绩效管理主体的转变,在职能制下,绩效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机构的管理者,行长、部门负责人、基层机构(分理处、储蓄所)负责人均是不同层级的绩效管理主体。事业部制改革后,层级管理相对弱化,绩效管理主体上移到业务条线负责人。这样,一是能有效地避免绩效政策在层级传导时出现层层弱化的现象;二是简化组织结构,提高市场敏感度、激励反应速度和绩效管理效率;三是使绩效管理更专业化、系统化。第二种转变是绩效管理客体的转变,在职能制下,绩效评价是对客体进行整体性评价,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发展水平和所在地的综合竞争能力等,往往含多个层级。在事业部制下,绩效管理的客体是各业务单元,是对整个业务条线或具体产品进行盈利能力、风险状况和市场内同类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转变,一方面不仅可以使公司总部清晰地了解各项产品或业务单元的经营水平、盈利状况等信息,还可以提高总部对营业网点终端的传导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的各项成本、费用归属细化到部门、细化到岗位乃至产品,成本核算精准度进一步提高。第三种转变是绩效评价指标发生转变,职能制下,同一层级的辖内各机构是在同一指标评价体系下进行考核的,无法体现机构的特色业务,也无法计量各项产品的盈亏和价值贡献度。而事业部制下,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了按产品、渠道、客户等划分的若干战略经营单元,指标的设置更多侧重于产品、渠道和客户方面,如产品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结构和质量等。第四种转变是绩效评价标准的转变,职能制下,对于同一层级的所属机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而事业部制下,银行内部形成不同专业化的业务单元,因专业不同,考核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的标准各式各样。对于传统业务,主要是集约化考核,侧重价值贡献;对于创新业务,更侧重于市场规模、市场占比。总体来讲,各事业部绩效评价标准因产品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因发展目标不同而不同,较为灵活多变。

3.2注重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全面绩效管理就是针对全部员工实施绩效管理,每位员工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也就是说,让每一位员工都积极地参与到绩效管理过程中来。计划制定、计划执行、执行过程中信息的反馈以及考评与奖励等各个环节都不应是管理者的单向行为。整个过程需要管理者与员工在计划制定与目标绩效方面充分沟通、协调;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使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馈并得以辅导和修正;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使激励手段和方式多样化,并能够得到员工充分理解和认可。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以提高,绩效管理工作才能平稳有效开展。3.3处理好与基层机构管理者的关系在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过程中,因绩效管理主体上移,必然形成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分权和激励不到位,可能造成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或对当地企业营销力度的减弱。为避免上述情况,在改革中应注意循续渐近,实行层级与条线相结合的激励分配机制,保留支行行长一定的激励权限,使其能够充分调动各业务单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利于总体绩效目标的实现。

绩效监管范文篇8

本文作者:吴薇卢传坚舒彤黄亮工作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绩效沟通与实施绩效实施是在制定绩效计划后,教学管理人员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在此过程中,绩效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式可以是教学主管采取多种沟通方式,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和发展需求,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也可以是教学管理人员主动与主管沟通,提出建议。这样既可以调整实际工作与绩效目标之间的偏差,也可通过双向的绩效沟通确保教学管理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绩效管理不仅是一种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督机制,更重要的是一种激励机制。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全过程的核心,在绩效管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评价指标的设计,绩效评价周期、评价主体等多方面内容。2.1课题研究中,根据总体目标,采用文献研究法、座谈法、问卷调查法方式,对教学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评价周期、评价主体等进行了调查,见表1。由表1可知,在这些初拟的指标中,岗位工作的完成率、完成质量和团队协作完成工作情况3个指标得到90%以上人员的肯定,学生满意度得到80%以上人员的肯定,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工作知识、能力、教师满意度、开展工作中出现事故率3个指标获得70%以上人员的肯定,在工作中提出新建议并持续改进、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教学情况3个指标得到60%以上人员的肯定。因此,通过文献调研、会议讨论、问卷调查筛选的10个指标可以拟定为教学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同时,可由被认可程度,初步判断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从岗位工作的完成率大于岗位工作的完成质量;大于团队协作完成工作情况;大于学生满意度;大于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工作知识、能力;大于开展工作中出现事故率;大于教师满意度;大于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大于在工作中提出新建议并持续改进;大于教学情况。其次,在评价周期方面。根据调查,有7.8%的人员认同一学期,69.2%的人员认同1年,23%的人员认同2或3年。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考虑到有些指标本来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可以针对不同的绩效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绩效评价周期也应有所差异。例如对于日常教务工作质量的评价,绩效评价周期可适当缩短,可以1年的时间为评价周期;而对于开展教学研究课题、发表教学论文等方面的评价,考虑其本身的研究周期,所以评价周期可以适当延长到几个年度。此外,为了全方位的真实反映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加强绩效评价的客观性,近70%的被调查人员赞同上级、同事、学生可作为绩效评价的主体,绩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得到认同。所以,作者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上,可采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360度反馈”法[3],就是从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获得其绩效信息,具体可包括上级、同事、自我、教师、学生等方面对教学管理人员绩效的认可程度,其评价结果更易得到被评价者的认可和支持。2.2绩效诊断与反馈绩效管理不是以绩效评价结果为终点的,绩效评价本身并不一定能提高管理绩效,还应该根据考评所提供的线索,分析出问题的原因,也就是要进行绩效的诊断与反馈。绩效诊断是绩效反馈的前提。绩效结果的好坏,可能是绩效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也可能是被考核人员的个人原因。通过绩效诊断这一过程,若发现是绩效管理制度的原因,可及时反思和调整,完善制度,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4]。若发现是被考核人员的个人原因,则要进行充分的绩效反馈。目前考评结果的反馈主要采用书面总结的形式,这样的反馈缺少交流性和针对性[5-6]。结果的反馈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如面谈的形式,从而使领导与被考评者之间有一个交流反馈过程。通过这种持续的交流反馈可以让教学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状况,为其进行个人的发展规划提供有用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与教学主管共同协商下一个绩效周期的绩效目标[7],从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使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绩效和高校的总体绩效都能得到螺旋式上升。2.3绩效结果的运用目前大多数绩效结果都与薪酬挂钩,但由于评价指标的粗略,也难以反映出其结果的差异性,严重影响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8-9]。因此在绩效结果的运用方面,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近期与中远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4]:如以物质待遇、福利激励人,以畅通的事业发展渠道激励人,充分利用培训机会激励人等,使绩效结果的运用多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绩效管理的激励机制[10]。在调查中,物质激励得到84.6%人员的认同,而职位调整和培训机会得到61.5%的认同。提出的建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框架的思路,是一个系统化的循环系统,使绩效目标与高校目标和教学管理人员个人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体现了教学管理人员绩效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对于解决当前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构建的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教管人员素质,优化管理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教管工作质量与效益,可以推动高校整体办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绩效监管范文篇9

1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目的

本文所要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我院医务人员绩效管理如何为适应医院发展需要而进行改进,更充分调动现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对优秀医务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2有关绩效管理的研究和理论

笔者从绩效管理和激励理论范畴开始,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2.1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是从绩效评估开始并逐渐发展的。绩效评估,即是指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以便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决策的过程。绩效评估其实就是评估对与评估任务有关的绩效信息进行观察、收集、组织、贮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

绩效评估只注重与个人评价和奖励的分配过程,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以至于受到了管理者、员工、心理学家的抵触。绩效管理不同于绩效评估,绩效评估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绩效管理是传统绩效评估的演进和延展。绩效管理就是以个体员工为目标,旨在指导并增进个体绩效以提高组织绩效的干预活动(或一系列干预活动)。

目前,绩效管理系统构件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等已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接受。

2.2激励马斯洛认为:激励的根源是一种内在的动力。长期以来,西方各国的许多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激励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如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

3如何进行研究

3.1有关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探索

①有关的基本概念。

②绩效管理的体系构成与内容。

③绩效管理的方法。

④激励理论。

3.2我院医务人员绩效管理改进的目标和关键点

①充分发挥现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动力。

②显著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素质,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保证。

③增强对优秀医务人员的吸引力,为不断优化医务人员队伍创造条件。

3.3研究方法和手段笔者作为医院的负责人,与医院办公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起,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本文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一是实地调查,采取座谈会和访谈;二是向医务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三是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分析我院的绩效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目标。

4我院的绩效管理

4.1我院的人力资源分析我院现有职工总人数700人,其中高级职称70人,中级职称104人,初级职称526人;研究生学历39人(博士13人),本科学历336人,专科学历297人,中专学历28人。医生总数278人,护士总数260人。

4.2绩效管理分析原先本院的绩效管理依据只是从职称和工作资历简单划分为A、B、C,没有考核内容,使绩效评估没有体现考核的关键因素。为了做好考核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组织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在追求什么,在摈弃什么,要做出明确的量化或行为化,给考核工作指明目标或奋斗方向,进而引导医务人员积极进取。

原先的“德能勤绩评价法”评价医务人员的劳动,这种评价法的主要缺点就是针对性不强、没有明确的指标,也没有重点,不能真正地反映员工绩效。绩效评估没有抓住关键因素,注重最终的工作绩效考核,忽视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没有纳入日常工作日程、绩效评估缺乏激励机制的支撑等,缺乏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估体系和一个绩效评价标准,影响了骨干技术人才的稳定。

5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目标的工具,是组织建立完美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基础,是反映个体与组织关键绩效贡献的评价依据和指标。

5.1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

SMART原则:确定一个SMART目标就是既要确定“要实现什么结果”又要确定“怎样去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要达成的目标。

借鉴SMART原则:依据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一般原则,结合我院实际,在改进绩效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指导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即关键绩效指标必须依据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等来进行确定。

坚持两个效益统一原则:医院绩效可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两个效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医院绩效评价要把两个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重医疗质量和能级原则:医疗质量是医院竞争力的核心和医院的生命力,应根据医疗工作的特点,对各个医务人员的劳动与创造、医疗护理质量和医务人员的能级建立指标进行控制。

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比性,就是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医院间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而可操作性是指在满足评价目的需要的前提下,评价指标在设计时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数据来源易于采集,降低成本,提高管理的时效性。

5.2医院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

5.2.1院绩效管理战略目标分析医院的经营宗旨是不断满足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为了给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高层领导通过沟通与研讨,制订出组织未来成功的关键业务领域。主要有:客户指标,财务指标,内部运营指标,学习与发展指标。

5.2.2评价标准制定关键业绩考核指标只是说明了考核的内容,并未指出如何衡量的问题,所以还需要明确指标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并与部分专家的座谈研究,笔者进一步确定了这些指标评价标准。根据医院的战略目标,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和品牌、患者满意度、病案问题及时处理率、医疗质量指标统计质量、医疗质量指标综合达标率及投诉及时处理率等方面的评价标准相对要高、要严;同时,为了给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员工满意度、工作饱和度、日均门诊量增长率、人均收支结余增长率等方面也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5.3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分为:绩效目标——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五个部分。绩效计划由人力资源部为主组织各科室根据医院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并组织落实。考虑到医院目前实际,笔者建议医院将考核周期定为一个季度。

5.4绩效管理培训与辅导

5.4.1绩效管理培训培训过程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对科主任及骨干力量进行培训;第二步,科主任培训科室成员,为其宣讲方案;第三步,面向全体员工开答疑大会。通过以上三步,让医院各层次员工形成现代化的医院绩效管理的概念,在思想上统一认识。

5.4.2绩效辅导绩效辅导阶段正是运用目标管理理念指导实践的最佳时机。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就是对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辅导。辅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开会的方式;另一种是非正式的。在辅导过程中对医务人员取得的成绩进行认可,同时对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和支持。

5.5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5.5.1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必须在整个绩效评估的体系设计上予以完善,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推动工作进展的管理控制系统,其运作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绩效管理策划。

第二阶段,实施和辅导。管理者通过辅导使医务人员朝着目标努力。

第三阶段,考核评估。结合一定的考核评估工具和流程确定员工的绩效状态,考核结果输入奖惩、激励机制。

第四阶段,反馈、诊断和改进。管理者将考核评估结果与员工进行沟通。

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循环,随着这个循环的不断往复和推进,医务人员的绩效就会不断提高。

5.5.2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医院绩效管理制度与医院激励机制密不可分。缺乏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的激励机制将是失败的,因此,绩效评估的结果必须与激励机制直接挂钩。在实践中,绩效评估的结果除了用来改进医务人员工作绩效,同时还可以用于以下激励:如工资、奖金、新医务人员的转正、定级、晋升、培训、个人生涯发展。

绩效考核结果还有多种用途:为薪酬管理提供有力依据;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辅助作培训需求分析决定。

6结论

6.1本院近3年来的业务发展很快,但一直没有解决医务人员绩效管理改革,需要研究制定医务人员的绩效管理。

6.2同时结合有关的绩效管理理论和激励机制理论,提出了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并依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方法。

6.3笔者以我院的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绩效目标的制定使医院的战略层层传递和分解,使每个职位都被赋予战略责任。

6.4当前卫生医疗机构面临着深化改革,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通过改革医务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体现医务人员的真正价值,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绩效监管范文篇10

【关键词】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绩效审计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在流入压力和流出压力之间频繁切换、人民币汇率由单边升值趋向基本平衡和双向波动的“新常态”,国家外汇管理局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统筹兼顾“推改革、促开放、防风险”的关系,主动实施外汇管理方式方法改革,不断推进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的“五个转变”,实质性地减少行政手段的负面干预,外汇管理工作逐步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测分析,外汇管理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加强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审计,提升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成效也成为当前强化外汇管理局外汇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模式

在外汇管理职能“五个转变”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事前监管到事后管理”的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外汇管理局近几年在监管模式上进行了大量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

1.推进简政放权,改变外汇管理行政审批模式。按照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工作的统一部署,不断缩减行政审批项目,将外汇业务事前审批权限取消或下放至银行办理,强化银行“展业三原则”要求,由银行审核办理外汇前台业务,外汇管理局则将重心转向事中事后监管。

2.整合规章制度,构建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进行政策梳理和流程简化,形成了新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债、直接投资、银行结售汇、国际收支申报、银行考核等规章制度体系,为有效开展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明确清晰的工作流程。

3.优化系统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非现场监测体系。先后开发了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服务贸易外汇监测系统、资本项目信息系统、个人外汇收支监测系统、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外汇账户信息系统、跨境收支外汇监测系统等,不断细化完善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测指标体系,提高了监测预警能力。

4.完善监管手段,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质效。采取分类管理、风险提示函、承诺书、诫勉谈话等多种渠道实施外汇政策“窗口指导”,监督、引导涉汇主体依法合规经营。

二、开展事中事后监管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为适应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外汇管理审计应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转向履职有效性审计,从注重审计外汇审批业务的合规性,转变为审计事后管理的有效性以及是否有效开展事后核查。绩效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围绕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公平性(Equality)和环境性(Environment)开展的“5E”审计,实施绩效审计,对于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职能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实施绩效审计,有利于促进观念更新,实现外汇管理职能转变。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2010年外汇管理局提出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更加强调主体管理、从“有罪假设”转变为“无罪假设”以及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的工作要求,外汇管理局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促进外汇管理局对传统机制进行思考,更新管理理念,加快转换职能,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提高外汇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实施绩效审计,有利于规范外汇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外汇管理制度完善。开展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能够了解和掌握外汇管理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分析制度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完善。

3.实施绩效审计,有利于规范外汇管理具体行为,提高外汇管理工作成效。开展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在关注外汇管理行为合法合规性的同时,也关注外汇管理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促进外汇管理部门不断创新,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成效。

4.实施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工作透明度,树立外汇管理部门良好社会形象。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可有效实现社会公众参与对外汇管理行为的监督,促进外汇管理部门控制和防范履职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和声誉风险,提高外汇管理部门工作质量和效率,树立依法、公正、高效、廉洁的社会形象。

三、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绩效审计的内容

外汇管理部门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部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绩效审计的范畴主要是通过审计对外行政及对内管理两方面内容,来衡量外汇管理各项工作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和管理效益。即通过审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检查等各项业务受理是否及时、事后监督检查是否完善,以及外汇局内部办公效率是否有所提高、内控制度是否及时更新、是否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内部资源使用是否存在浪费等情况来评价外汇管理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目标定位是要通过对外汇管理履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考核和评价,查找存在的不足,针对性提出改进意见,促进行政行为规范、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果增强和行政资源的合理利用。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应该围绕政策制度的合理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业务履职的效果性四个方面来进行。

1.政策制度的合理性。考核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各项外汇管理政策制度是否及时有效,是否符合外汇监管和服务方向转变的要求,促进外汇业务部门紧跟改革进程不断修订完善制度规定及业务操作规范。

2.内部控制的健全性。考核被审计单位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完备,岗位设置、职责分工、权限管理是否明确和符合内控管理要求,业务是否按照制度要求合规办理,财务管理是否合规等。

3.风险防范的有效性。考核被审计单位对可能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风险、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风险、金融机构外汇营运风险、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所制定的防范措施是否有力,手段是否科学,防范是否到位;风险化解和风险处置是否快速、有效,是否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金融运行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公众是否满意等。

4.业务履职的效果性。考核被审计单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检查等各项工作履职的质量、效率和效果,是否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是否有效落实便利化政策措施,是否加强外汇监管,是否有效维护外汇市场秩序。

四、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工作难点

1.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绩效审计是外汇管理部门一项新的审计业务,一些基层外汇局对开展绩效审计的意义、作用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错误认为属非盈利机构的外汇管理部门无需强调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绩效审计没有开展的必要。有的对绩效审计内容的理解存在误区,仍停留在合规性审计方面,难以跳出原来的审计模式和工作方法,认识上的偏差制约了基层外汇局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推进。

2.缺乏绩效审计的规范性标准。近年来,外汇管理局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相继出台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外汇检查全流程监督绩效审计操作指南》,但尚未制定出台涉及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国际收支等各外汇专业领域的全方位的绩效审计标准和操作规程,而不同专业审计项目的审计目的、重点与方法以及具体操作要求却不同。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外汇局内审内控人员因缺少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的指导和约束,容易出现审计重点把握不准、指标评价标准不明确和评价方法不适用等问题,从而给内审内控人员客观公正作出审计评价造成困难,削弱了绩效审计的有效性。

3.部分绩效审计指标难以直接量化。外汇管理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部门,业务活动成果主要体现在社会效应方面,其绩效审计范畴主要从社会综合效益和管理效益两方面进行考核。而外汇管理各项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大多是无形的、非赢利性的,很多指标无法直接采用数量指标考核;管理效益所涵盖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节约率、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内控制度完善程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通常也只能通过定性分析比较来加以判断。这些都给相关指标的定量评价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也给绩效审计整体评估带来直接困难。

4.队伍素质难以满足绩效审计需要。绩效审计既要查出问题,又要宏观分析问题,工作要求明显高于传统合规性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能力,又要熟悉被审计项目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难点、工作效率等各方面情况,能够综合分析评价被审计对象。目前,基层外汇局内审人员普遍缺乏绩效审计相应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和技能要求,加之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致使审计思维模式固化,习惯于查错纠弊,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不强,难以达到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

五、推进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相关建议

1.确立正确的绩效审计理念。着力加强绩效审计的宣传、培训与引导,提高对绩效审计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使基层外汇局管理层和内审内控人员能够全面了解、主动抓好绩效审计,重视运用好绩效审计成果,发挥绩效审计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效履职方面的积极作用。

2.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外汇管理局要以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为指引,借鉴外界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内部管理要求的绩效审计工作制度和操作指南,明确内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任务、要求、审计标准和绩效评价办法。同时,要积极探索已有的货物贸易和外汇检查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在实践中的应用,不断丰富审计方法和审计内容。

3.建立规范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从规范工作流程、衡量履职能力等方面设置外汇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指标。细化绩效评价指标,对于评价指标内容尽可能用量化指标来描述,对于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益评价指标,可以制定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然后再逐步细化调整。通过建立一套动态调整、科学合理、相对完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保绩效评价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4.提高内审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补充和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将具有现代审计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外汇局内审队伍。其次,要加强和规范内审内控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定期开展专业知识技能、新型内审内控理论与方法、最新外汇政策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等多元化培训,提高外汇局内审内控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加快实现内审内控转型。

参考文献

[1]方上浦.外汇管理内审内控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2]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课题组.外汇管理新常态下银行外汇业务事中事后监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7,(2).

[3]胡静.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市场,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