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9:59:22

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范文篇1

一、提高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问题,真正实现“不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并且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也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有利于“三化”协调发展。因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拓宽视野,提高认识,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在当前体制下,村级集体经济在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充分认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把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与各级党组织和党政领导年终考核相挂钩,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

二、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许多社区将牵扯到合村并居,农民转市民。为了便于使得集体资产很好地对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顺利进行,需要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合法权益为核心,以推进股份合作制为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健全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利益的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此,必须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法人地位。首先,应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集体所有的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次,应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的职能。必须使村委会社会管理职能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职能分离。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活动宗旨及原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组织开展经济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其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实现共同富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承担集体土地的发包,集体资产的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指导社员发展家庭经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服务,研究和处理集体积累与分配,定期向村委会报告财务情况,协助村委会做好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职能。为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符合法人的资格,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法人的本质特征,可借鉴外地的做法,将集体资产管理主体予以身份证明,向符合登记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颁发组织证明书。

二是明确股权设置。首先,股份合作制组织一般不设集体股,在分配中提取10%-20%公益性基金,主要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开支。个别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确需设集体股的,不再设公益性基金,集体股一般不超过20%。其次,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时,原则上不设增配股,以保证一次分配的公平性。确需增配股的,应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讨论通过。第三,对股权量化模式,应确保政策的连续性。

三是明确改制关键环节。在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中,必须明确改制主要运作环节:首先,清产核资。对村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依法界定所有权归属。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和产权界定的结果,应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予以确认。其次,设置股权。在清产核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范围和股权设置的类型。第三,量化股份。根据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形成过程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变化情况,合理确定个人股的构成和具体量化办法。最后,建章立制。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本股份合作制组织章程切实维护集体和股东的合法权益。

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

实现发展的跨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路子的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应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积极探索。

一是整理集体建设用地,探索以地生财之路。目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济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当中的“空心村”、闲置宅基地等非农建设用地、废弃渔塘数量众多,农村自然村散乱分布问题突出,村庄整理复耕的潜力相当大。因此,新一轮的集体经济发展要紧密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土地(宅基地)整理、大力实施拆除空心村、迁并自然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相结合,获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这样,既可以谋求村集体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又可以改善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既可以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又可以为济源市“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经济发展拓展用地空间,可谓一举数得。

二是做好资源开发文章,探索服务创收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优势是生命力之所在,因此,济源要在强化山林、渔业、采石场等集体统一发包管理的同时,引导各村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挖掘资源开发潜力,合理开发运作,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山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村,要采取自行开发、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等方式,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务产业等;城郊型和集镇型村庄,要充分利用区位和人口集聚优势,与产业发展相配套,为特色制造业、现代商贸业提供仓储集散场地和水电供应等服务,开辟集体新的增收渠道。

三是盘活集体闲置资源,探索资本经营之路。在建立产权清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集体资产以多种资本形式增值的新途径。从目前济源市的实际看,要注重盘活村办学校、村办公用房、旧厂房等集体存量资产,进行市场运作,增加集体资产收益;要注重加快社区股份制为主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通过参股合资、出租资产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合作,发展混合型经济通过向外购置或投资房产、土地使用权等物业,解决大量货币资金缺乏投资渠道问题,增强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这一点,对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产的村尤其需要探索。

四是迎合市场经济需要,探索物业经济之路。近年来,随着济源市中小企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集聚,发展物业经济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因此,要积极引导村级综合利用区位经济优势,置办一批标准厂房、商贸市场、酒店、写字楼、民工公寓和仓储场地,采取物业出租等办法获取稳定长效的租赁收入。发展物业经济,关键要给予村集体的资源配置权,特别是土地资源配置权。要用足用好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政策,每年安排一定量的集体发展用地指标,为物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五是适应城镇化的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中心城区,而是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整个济源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思路,产业转型升级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产业升级转型和济源的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轮新的经济发展热潮中,村级集体经济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提升自身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水平实现与城镇化建设对接,形成城乡对接、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

集体经济范文篇2

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就是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对象,通过相关部门的工作,对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针对其开展的审计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监督作用的发挥。在现阶段,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有着时展和经济进步的必要性。1.1旧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要对象的不断发展,旧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在新的要求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有必要进行审计模式的创新发展。虽然旧的农村审计站的模式,在以前的审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事物是不断前进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就要对旧的审计模式进行创新发展,这样才能推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1.2审计模式的创新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审计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监督工作,能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和处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变换。作为主要监督者的审计工作也要有新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起到监督作用。1.3审计模式的创新可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科学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创新有着必要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前进的需要。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可以促进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项活动的有效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其更加科学的发

2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创新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根据审计工作本身的性质和内容,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特点。审计模式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审计组织模式和审计行为模式。农村集体经济设计模式的创新可以从这两个组成部分进行有效开展。2.1审计组织模式创新。审计组织模式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是审计工作效率提高的保障。审计组织模式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机制等部分。2.1.1领导体制创新。领导体制是审计工作的“头脑”,对整个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地领导以及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就要对占据重要地位的领导体制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领导,将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划归到国家审计机关的主管部门。为了保证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在国家审计机关下属设置专业的农村经济审计部门,来开展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审计工作。2.1.2组织结构设计。在国家各个机关部门都在实行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工作原则的同时,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组织结构设计也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在组织机构设计创新中,审计机关将排出专门的机构,以县级行政单位为独立区域,对其所辖范围内的各个乡镇的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进行统一的受理和处理。2.1.3运行机制完善。运行机制的完善是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运行机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将基层的工作部门划分为审计部门和责任追究部门。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相关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当发现问题有需要进行责任追究的时候就需要责任追究部门开展相关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审计部门工作的专业分工,同时可以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2.2审计行为模式创新。审计行为模式是审计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包括审计制度与规范、审计形式与内容、审计手段与方法以及审计结果处理与运用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2.2.1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审计工作规范开展。审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可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开展。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审计制度的建设处于重要的地位。制度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正常有效的开展,所以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下,注重于实际工作需要的结合。2.2.2丰富审计类型,强化审计内容。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对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类型,就要求审计工作的类型不断地丰富,才能保证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要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审计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2.2.3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审计工作能力。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审计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在尽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培训以及对能力突出者的选拔,来提高审计队伍人员的职业素质。拥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工作人员,能有效地应对审计工作中的困难,同时也可以促进审计模式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

集体经济范文篇3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

临安镇是建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辖区内交通发达,玉蒙铁路、晋思线、323线,通建、鸡石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贯穿境内。临安镇面积35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9个村委会和10个社区居委会,111个自然村,262个村民小组。现贯服路401全区总面积的有农村,区划调整后,从原郊区划入有户籍人口53385户150691人;农业人口97403,非农业人口54451。2011年,通过对全镇19个村委会的“三资”全面清查,各类资产账内外原值分别为:(1)固定资产:12743万元;(2)在建工程:6839万元;(3)集体预留用地:2284万元;(4)各类债权:5705万元。通过清查发现大部分资产集中在城郊、韩家、永善、红庙几个村委会的部分村民小组,都是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地区。近年来,临安镇19个行政村虽然有了一定程度发展,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全县也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在承接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上,在土地经营模式、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层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影响并制约着全镇经济的整体性发展。临安镇农村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到户,1999年在全镇农村地区进行了二轮土地延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因工业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在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地区,耕地资源在急剧减少,农业产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集体土地因城镇化建设被征用,从而引发出农民无地或少地的现象,乃至产生了“无地村”、“无地户”的发展局面。因此,明晰和界定集体产权,是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资产的严重流失,保护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农业部、省、州、县相关文件精神,2008年6月临安镇率先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城郊村委会第二十三村民小组推行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股份合作社,212人成为股东;2011年10月,临安镇第二家股份合作社在韩家村委会第一村民小组挂牌成立,739人成为股东;2011年12月,临安镇的第三家股份合作社在城郊村委会第十二村民小组成立,554人成为股东。近三年来,城郊村委会第二十三村民小组的股民每年人均分红3000多元,每户达10000多元,村民享受到股份制改革所带来的切身经济利益。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临安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股份合作社改革中,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1.提出申请。根据本小组的情况,村民小组长按照社员的意愿提出进行股份制改革的申请,由村委会代为上报镇政府,镇政府批复后,在村委会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由本级组织相关人员参与的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参与具体的筹备工作。

2.清产核资、进行专项审计。聘请县政府农村经济审计办公室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审计,根据审计工作的相关程序明确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情况,对资金、资产、资源及负债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并进行相关账务的处理。清产核资是整个股份制改革工作的重点,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清理工作以核清现有家产,理清村里的一些历史旧账等遗留问题作为宗旨。同时,将清核的结果以召开群众大会和利用村务公开栏的形式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的质询,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调整,最终结果经村民代表签字确认。

3.资产量化。根据审计工作报告,明确本村民小组的经营性固定资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总额,两项合计再减去相对应的负债后即为可量化的资产总额。

4.股东资格认定。凡属本社户口,在股份制改革确定的时点以前出生或正常迁入,享有分配权且健在的人员都是本股份合作社的股东。股东资格的认定通过召开社员大会或利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进行确认。

5.股权配置与量化:设立集体股和个人股。临安镇已改制的三个村民小组集体股占总股份的比例为25%,个人股比例为75%。集体股是指村民小组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后归股东共同享受股权利益的股份;个人股是指村民小组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后按规定分配给本社股东个人的股份。各村委会根据村民小组的具体情况对个人股的分类有所不同,可以界分为两种形式(:1)城郊村委会:基本股和村龄股。基本股是指在股份制改革确定的时点以前出生或正常迁入,享有分配权且健在的人员所享有的股份,具体配股数量按1998年12月31日二轮延包以前、2001年12月31日以前、股份制改革确定的最后时间三个时点进行不同比例的配股,分别配置60股、45股、30股;村龄股是指在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有承包土地且健在的村民所享有的股份,股份配置为10股。(2)韩家村委会:土地股和人口股。土地股是指在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有承包土地的所有村民享有的股份,每人配置土地股45股;人口股是指在在股份制改革确定的时点以前出生或迁入本社,现健在且享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权的村民享有的股份,每人配置人口股55股。

6.股权界定。在股份制改革确定的时点以前出生或迁入本社,现健在且享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权的人员,都属于本社股东。原非本社人员,因各种原因户口迁入本社的外插户、空挂户或在迁入本社户口时已明确不享受集体分配的村民不予配置股份。

7.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根据相关程序,成立股份合作社,组建法人治理结构,颁发股权证书。

8.股份分红。董事会根据当年的收益情况,认真做出财务报告,制定股份分配实施方案,接受监事会的监督。红利的分配总额为总收入扣除缴纳各种税费后的余额。股份分红,坚持多有多分、少有少分、亏损不分的原则。个人股的红利按同股同利的原则全部分配到股东个人,但股东一旦有劳教、服刑、戒毒和计划生育惩治等特殊情况,分红全部归本社集体所有。集体股红利的30%用于集体扩大再生产,70%用于日常业务支出以及年满60周岁以上老年人群体的社会生活补助以及公益性事业等开支。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1.有效地解决了土地经营权的收购。土地问题是事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之一。能否解决好土地问题,是农村改制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城郊村委会第十二村民小组紧紧抓住土地问题这个关键环节,坚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民意、兼顾公平”的原则,创造性地实行了土地经营权的收购,并将土地经营权转化为股份合作社可予以量化的资产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土地这个根本问题,为其他村民小组下一步的股份制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失地农民的社会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确保了城郊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程度。对每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股份合作社一年近万元的分红已能维持最为基本的社会生活费用开支。

3.实现了多渠道增收的最终目的,推动了村民的共同富裕。改制后,村民变股民,确定了股份“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并受物权法保护的股份这个“恒产”,以后年年可以按持股额进行分红。因此,股民有了“稳产”,真正实现了“有恒产才有恒心,有稳产才有稳定”的社会稳定功能。

4.提高了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后形成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董事长”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实现了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方式;经营方针、重大投资项目、收益分配等重大事务经股东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创新了经营管理机制,推动了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股份合作社股东普遍反映,股份制改革以后的投资决策,比以前更为慎重,投资项目的成功率也比原来要高得多。

5.明晰了产权,探索出一种公有制资产配置的有效实现形式。集体资产折股量化以后,明确了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使农民明白自己所拥有的资产份额。这不但有利于加强对集体资产运营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且有利于保障股东的合法权益。经过股份制改革的村民小组,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喜人景象:提合理化建议的多了,发牢骚、讲怪话的少了;要求增收节支、提高分红水平的多了,希望组织旅游、多搞福利的少了;关心集体经济发展的多了,损害集体利益的少了。

6.有效地杜绝了各类社会矛盾隐患,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违法违规,对老人、子女及直系亲属不尽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股东,在红利的分配上制定了限制性条款。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临安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问题。

1.股东资格认定不统一、不科学、不合理。韩家第一村民小组在股东资格的认定上对分有承包土地的所有村民不管是外迁参加工作或死亡一律认定为股东,这一做法不科学,也不合理。对一个乡镇来讲,股东资格的认定应一致。

2.在集体股与个人股分配比例上,集体股比例较小。

3.在个人股的股份配置上,应尽量平等科学量化。韩家第一村民小组的土地股与人口股配股差别太大,分有承包土地的股东配股为100股,而无承包

地的仅为45股;城郊村委会的小组在不同时点出生或迁入的股东配股数量不一致,有明显区别,基本股配股应追求平等科学量化。

4.红利的分配存在问题。红利的分配总额为总收入扣除缴纳各种税费后的余额,这种说法不明确,应进一步细化为:总收入—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集体股红利的30%用于扩大再生产,这一比例偏低,应适当提高,增加集体积累,购建更多的固定资产。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的建议

1.科学发展观是改制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推进农村改制就是为了推动发展。在改制工作中,指导各村民小组成立股份合作社,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实现公司式运作和集约化经营模式,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加强党的组织领导是确保改制成功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改制工作中,县、镇两级都应成立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定期召开协调会并协调解决问题,保证了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培训,造就一支懂理论、会操作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骨干队伍。产权制度改革后要注意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坚持创新。

4.充分尊重民意是改制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农民群众是改制工作的社会主体。推进农村改制,涉及到农民群众的根本经济利益,改不改,如何改,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改制各个环节都让群众广泛参与,接受群众民主监督,实行民主决策,最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集体经济范文篇4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缓慢,从客观上讲:一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全县大多数“空壳”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加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对集体资产搞“一刀切”,“分光吃尽”,造成原有集体资产流失、积累减少,大多数村沦为“空壳”村,有的成了负债村,有的村连像样的办公室也没有。据统计,**年以前,全县仅“两无”村就多达136个,“空壳”村183个,负债村38个,负债总额265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无米之炊”。二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外部扶持不够。一方面上级机关部门联乡包村帮扶只注重农户个体,忽视村集体经济,不少单位只是在逢年过节对村上老党员、贫困党员、群众搞搞慰问,送点物资,送点钱;有的虽然注重了农村基层设施建设,但对壮大村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关的帮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多年过去了,被帮扶的村、户还是老样子。市上一对口帮扶单位从**年开始包扶我县某村,9年来,共为该村投入各类资金近200万元,虽然该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村集体经济仍是一片空白。另一方面乡镇党委基本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农村农户个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业税费的征收上,扶贫工作也着重在扶持农户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则缺乏扶持,而且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农经站等一些部门应履行的职能没有到位,对村集体经济的考核监管形成了真空地带,长时间处于无人管的地步。

从主观上讲:一是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随着农户家庭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逐渐地被大部分村民淡忘,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认识有偏差:有的认为现在是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有的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缺乏经营人才,加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发展集体经济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想搞也搞不好,连国有企业都办不下去,何况村集体经济。有的认为现在村集体经济占农村经济比例较小,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一些地方还没有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因此,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抓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严重挫伤。二是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不强。近年来,经过农村税费改革和村级区划调整,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步伐加快,“双推直选”村党组织书记、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但是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没有得根本改变。**251名村党支部书记,35岁以下仅有31名,占12.4%,高中及其以上文化103人,占41.1%。与农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别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而是想从中捞取好处,谋取个人利益;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心不在焉”,怕失败,怕担风险,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有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家庭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还很穷,没有精力顾及集体经济发展,加之由于用人机制不健全和劳务输出产业进一步发展等原因,造成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农村“能人”留不住,大部分外出务工,这些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初步构想

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坚持一村一策,充分考虑本村的条件和优势,“开源”与“节流”并重。

(一)在地处城镇郊区,交通沿线,经济发达的村要利用现有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高科技、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种养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副产品集贸市场、餐饮业、旅馆业、转运企业等第三产业,使村集体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

(二)有煤、铁、锰等资源的村,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采取资源入股、资金参股、劳务参股等方式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三)对劳动力富余的村,村党组织可外出联系厂家,承包工程,组织劳务输出,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从中收取少量组织、管理费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按照“资源换资金,存量换增量”的方针,在有条件的村,可将集体房屋、生产工具、摞荒土地、沙滩、集体山林等闲置资产,通过出租、承包、拍卖等市场化运作,让资产增值,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一些边远、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要走出来求发展。在城镇、郊区、交通沿线开店、设点,承包经营,收取租金或承包费,使本村农、牧、禽、特、山产品进入市场,既为农牧民开辟致富之路,也为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使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六)政策倾斜,节约开支。将相邻相近的小村合并,实行“一肩挑”,减少村干部职数。村干部工资由财政转移支付,整合计生、天保等政策,提高村干部待遇。公益事业两条腿走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争取项目资金,同时,坚决杜绝村级招待费。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要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改革创新原则。面对农村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跳出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致力于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建立健全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管理的运行机制。

(二)坚持输血促造血原则。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立足依靠村自身的努力,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同时,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负债村必须给予外部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在项目、资金上倾斜,千方百计化解债务,着力在治本上下功夫,促使村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坚持增收节支原则。既要积极挖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要严格限制非生产性开支。要进一步规范村集体经济收、管、用办法,严格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以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护和发挥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四)坚持强村富民原则。强村与富民是村级经济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如果离开了富民,强村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没有村集体经济,富民也就无保障。因此,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既不能靠侵犯群众的利益来发展村集体经济,也不能随意消耗积累资金,损害村集体经济。

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鼓劲加压,提高认识,营造氛围。一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提出目标,并将其纳入乡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也作为村级干部选聘的主要条件。要加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使各级党委、政府统一思想认识,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措施,研究发展办法,努力开拓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加强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坚持民主理财,严格对各乡镇、各村的财务收支、经费使用、账目结算等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审计,杜绝乱借、乱用、贪污、浪费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使村集体资产管理走向规范化轨道。

(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拓展空间。要面向市场,拓宽思路,树立多业并举、多产并进观念,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打优势仗,走特色路,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来源渠道,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城郊和交通要道的村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要道经济,积极搞好房地产开发、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招商引资等项目。以种养为主的村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有条件的村可依托自己独具的资源优势发展村办企业,形成壮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强化招商引资,整合村级资源,打造发展平台,有效解决当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资金短缺、技术创新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构筑壮大集体经济的新优势。

(三)帮扶引导,凝聚合力,良性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级组织享有广泛的经营自主权,是理所当然实现增收的主体。因此,在市场与村级组织之间,政府应主动转变角色,起到牵线搭桥辅助引导作用。要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深入宣传,总结经验,大力推广;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扶持和投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做好金融部门的协调工作,解决村集体经济无启动资金、无周转资金等困难;要优化服务,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尤其要深入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定期送科技下乡,提供无偿服务,引导农民运用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技术含量,增强发展能力;当前,要抓住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好时机,各结对挂钩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应切实履行职责,帮助完善村级生产设施,选好发展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逐步使村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集体经济范文篇5

一、我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些做法

这几年,我们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创新思路,务实工作,切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年,全镇村级可支配资金收入总额达861万元,比2001年的592万增长了45%。全镇11个村平均可支配资金达78.3万元,100万元以上的有3个村。全镇人均村级可支配收入为497元,其中7个村人均值超过400元,最高的杨树村达到960元。主要是做好了四篇文章。

1、以镇带村,在做强招商引资上下功夫。着力营造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浓厚氛围,以镇带村发展经济,以工业区建设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镇村联动,合力招商。引导各村的工业项目和企业向工业区集聚,降低村办工业成本。镇里制定优惠政策,对村级招商落户工业区的,前三年企业上交税额镇得部分返回给村,作为村级发展经济奖励。目前,已有8个村在工业区建造标准厂房,通过物业的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据统计,04年全镇村级可支配资金总额中有567万元属于企业租赁收入,占总额65.9%。

2、村际联手,在增收上下功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增收。当前村级集体经济的状况,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还是较大,各村在发展中,能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合作对象,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一是互补互利型合作。由一方出资,一方出地或合作,如洪溪村以其城郊结合部的地理优势,与联谊村合作,借助小城镇开发合伙搞房地产开发,建造商住楼出售,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同类合并型合作。三发村和洪溪村二个村均有以铁场租赁为经常性收入的基础,但洪溪村因红旗塘拆迁而影响了铁市场的正常运行,二村协商后,在三发村合伙扩建铁场店面出租,每年各自为村集体收入增加约18万元的收入。

3、村企互动,在做活土地文章上下功夫。土地是村级集体经济最主要的资源,为此,各村在增加集体收入过程中,与谋求技改或扩建再发展的企业互动,一方出资源,一方出资金,互惠互利。去年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企业扩建用地困难,杨树村以其原有闲置厂房为临近企业提供扩建条件。企业解决了增加技改扩建的燃眉之急,村级也因此盘活了资产,增加了收入。另外各村还用好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做到以地生财,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增收。各村盘活原有的预制场地为方桩企业发展提供了场地,全镇原有预制场地52片,全部出租,为村集体每年增加近71万元。

4、挖掘资源,在拓展增收渠道上下功夫。随着农业税的免征和土地整理项目的结束,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越来越狭窄。除去企业厂房租赁收入外,其他各类收入仅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并呈日趋萎缩之势。如何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拓展增收渠道,是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积极鼓励各村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对集体的林带、果园、水面、河滩等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由村集体采取统一经营、专业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开发经营,拓宽增收渠道,实现集体增收。如塘东村在**年合理开发红旗塘边荒弃地和大力发展稻田养蟹,承包给养殖大户用于养殖,当年增加了15万元的收入,成为拓展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几年的努力,我镇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村级经济收入也有了些提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总体水平还不高,各村发展也不够平衡。尽管近年来村级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不高。**年全镇没有一个村的可支配资金收入超过200万,最高的洪南村为184.7万元,而还有三个村收入在50万元以下,与周边地区一些经济条件好的镇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同时,由于各村基础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不近相同,使得各村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年我镇收入最低的村仅为27万元,富村与穷村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而且在目前形势下,穷村虽想发展但缺乏后劲,可能会使这种差距越拉越大。

二是经济收入来源的渠道较为单一,有待拓展。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更加减少。从我镇情况看,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中每年相对稳定收入主要就是发包收入上缴一块。如我镇有8个村在镇工业园区内征地并建了厂房,用于出租,收取固定回报。同时,利用原有村办企业、预制场等土地、厂房进行出租收取租金。而前几年较相对稳定的种养业大户承包农田租金收入一块,由于今年是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年,通过承包完善,这块收入大部分将返回到给农户手中,使得村级收入的渠道进一步减少。

三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人才缺乏问题。从目前我镇村干部现状看,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做经济工作的经验也不丰富,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缺少懂经济、有头脑,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领头人,使得各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办法和措施。同时,一些村干部注重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缺乏创业的精神,缺乏一种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级政府和部门会想办法,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等方面等、靠、要思想,这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四是村级组织的支出在逐步增大。随着我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户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得村级组织用于村公益、福利方面的支出在逐步增大。特别是近年,我县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康庄工程、村庄整治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对村级组织的来说,需要一大笔资金去进行配套建设,村干部所感受到的经济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加快我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在目前的新形势、新任务下,要发挥好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我镇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看,必须切实巩固好现有的发展模式,积极拓展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努力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形式。

1、要选好人用好人,扎实推进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关键要选好配强“领头雁”,切实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要把能力强发展思路清晰的党员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岗位上来,着力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年我镇调整了村党支部书记2人,年富力强的同志上任后,村班子做起工作来合力合拍,战斗力提高了,经济发展思路更清晰了。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投入,达到了增收的目的,村干部在党员群众中的形象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村里的集体经济更是有了明显改善。今年我们以村级班子换届为契机,把一些品德好、能力强、作风正、威信高、年纪轻,能带领发展经济的党员群众选拔到村两委班子里,进一步配强配齐村干部队伍,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活力。

2、要多轮驱动,广辟增收渠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从各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投入发展的路子。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要积极引导各村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从最容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项目入手,采取有效办法,发展集体经济,拓展增收渠道。要进一步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对一些不良企业要及时做好转产、出让,充分挖掘其潜力。二是要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借助“一号文件”的春风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的东风,利用村级果园、渔塘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的优势,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效益农业,拓展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三是要围绕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公路沿线和城郊村,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兴办商贸、餐饮、房地产开发等集体项目,在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同时,发展三产,增加村集体收入。

集体经济范文篇6

(一)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情况

目前我镇各村集体经济主要集中在,集体经济总资产约2000万,主要来源分别为集体铺面出租、土地征赔、土地转租等方式。固定资产方面,村主要经济来源为市场铺面、集体土地种植等;村、村主要来源为土地征赔、出租;其余各村均只有集体土地、林地等固定资产,无其他流动性资产。

近年来,在中央、省、州、县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对我镇各村,特别是高半山村基础设施、产业扶持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类型

各村在认真总结和借鉴近年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资产经营、资源开发、产业互动、服务创收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1.加快土地有序流转,盘活农村土地存量。土地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村级集体组织最主要的资源。各村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田,加快土地流转,合理开发集体土地资源,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以前单一的农户之间的流转向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等参与流转转变,切实提高了土地流转实效。二是根据现有政策规定,按照“自愿有偿、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签订合同和备案”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和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部分村集体统一牵头,招商引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创办农业基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村级集体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量的固定资产,如土地、房屋等。对于闲置的办公楼、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

3.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乡抓产业、村抓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结合各村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同时,创建“支部+农户+协会”等各种服务方式,在种养业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户或养殖户“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问题,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增加了集体收入。

4.鼓励村集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户提供生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商标使用、信息提供等服务。鼓励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知识产权参股由能人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分配中获取收益。鼓励村集体组建劳务输出、保洁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获取服务性收入。鼓励村集体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在为企业、农户提供服务中获取收益。

(三)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形式

我镇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参照村级财务管理方式,采取村财乡(镇)管,由镇农经站设立各村统一账户,村集体通过村民大会、一事一议等方式报请镇人民政府,经镇党委研究同意后使用。

(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1.不断强化村级民主管理。按照“五议五公开”(村民建议、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提议事项公开、审议程序公开、决议结果公开、实施方案公开、办理结果公开)的要求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择经营方式,签订经济合同。村集体以“三资”入股的,必须把好折股量化关、制定章程关、收益分配方案关、集体“三资”监管关。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必须明确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推行资产抵押和经济担保制度,依法签订经济合同,并严格兑现合同,确保集体收益权。

2.逐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落实村企分开的财务管理体制,采取村财乡(镇)管的管理制度。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下属经济实体的财务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完善村级资金财务“双代管”制度,规范“双代管”操作程序,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坚持村级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准确、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

3.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全面清理村级债权、债务和担保,对不良债务通过收欠还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冲债、减息止债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化解。对村级债务达到一定规模的村,实行动态监测,落实化解村级债务的目标责任制。村级各类组织不得擅自出借资金,不得为外单位和个人提供经济担保,严禁发生新的不良债务。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是多数村无特色资源,如牛脑寨、禹碑岭等高半山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是集体无资金投入,要发展集体经济,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在现有财政和集体经济本就匮乏的情况下难以实施;

三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其收益为合作组织社成员,集体没有提留;

四是即使村上有资源,如河沙、矿产等资源都属国有资源,由县水头公司等主管部门招、拍出去,村上无权参与。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壮大特色农业经济。鼓励村级组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领办和创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二)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壮大物业经济。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愿转让的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结合村庄整治,开展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治、零星自然村迁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新增的有效耕地由村集体所有和经营。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可采取自主经营、租赁、抵押、承包、作价入股等方式流转,增加集体资产收益。

(三)发展村级合作组织,发展服务型集体经济。适应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新趋势,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村级组织牵头成立各种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服务,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四)增强村办企业活力,发展异地发展型集体经济。引导村级组织依托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兴办各种小型加工、服务等企业,构建企业带动、产业互动格局。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办种植养殖型、加工增值型和产品运销型等各种经济实体。同时,盘活存量优质资产,通过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依法组建联合投资公司、到开发区和园区兴建标准化厂房等方式,“走出去”创业增收。

集体经济范文篇7

一、当前我旗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嘎查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小,总量不大。到**年末,全旗没有集体经济的嘎查村有95个,占206个嘎查村的46.1%;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下的嘎查村有49个,占206个嘎查村的23.8%;1万元—5万元的嘎查村有30个,占206个嘎查村的14.6%;5万元—10万元的嘎查村有25个,仅占206个嘎查村的12.1%;10万元以上的嘎查村有7个,仅占206个嘎查村的3.4%。

(二)嘎查村集体收入大幅下降,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税费改革后,全旗农牧民负担水平从根本上减轻。据统计,到**年末,全旗减负总额为2076.6万元,农牧民人均减负92.7元。在农牧民负担下降的同时,村级集体收入也急剧下降,税费改革前,乡村总收入为4358万元;改革后,实际收入为1972万元,减少了45.25%。随着“皇粮国税”的全部减免和耕地二轮延包落实完善工作的结束,相当多的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来源于少量的机动地和流动畜群发包,除此之外,无其它收入来源。大部分嘎查村连干部补贴也不能正常发放,公益事业无法兴办,带领群众致富没有经济支撑。

(三)嘎查村债权债务持续攀升,集体经济不堪重负。全旗11个苏木乡镇206个嘎查村,集体资产总额1.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6398.7万元。集体债权总额6621.6万元,集体负债总额6602.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1%,负债村175个,嘎查村平均负债36万元,户均负债1495元,人均负债362元。这些债务多以民间高息招款为主,沉重的债务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使本就薄弱的嘎查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资不抵债的嘎查村由**年底的40个迅速上升到现在的70个,集体经济在重债之下不堪重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基层干部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农村牧区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干部从繁重的税费征收工作中解放出来,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使一些基层干部处于盲动和无所适从的境地;另一方面,新形势下,需要农村基层干部转变角色,尽快从“种、管、收”、“催、征、罚”的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中转变成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服务型”、“创业型”和“科技型”干部。但是一些基层干部注重发展的意识不强,特别是有些乡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办法和措施,尤其是一些村干部缺乏创业的精神,缺乏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只是依赖于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扶贫援助,很少探索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

(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关系处理不妥。近年来,大部分嘎查村已将所有的耕地、山林分包到户经营,集体经营的功能被严重削弱。由此失去了统一经营收入,也失去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

(三)党员的带动作用不强,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收入增长缓慢。突出表现为:嘎查村“两委”班子关系不畅,发展致富的思路不明;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低,带动能力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单个分散的家庭经济组织很容易受到激烈的市场大潮冲击,实现农牧业产业化的路还很长;农牧民收入仍然以粗放型农牧业收入为主,依靠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粮补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拉动实现农牧民收入增加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

(四)嘎查村区域设置不尽合理,干部供养人员过多。全旗50户以下的“袖珍型”嘎查村为41个。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嘎查村大小,其供养人员总体偏多,大的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以上,误工补助5人以上;小的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也3-5人,误工补助不下5人。据**年末调查:全旗嘎查村享受定补和误工补贴的村级干部总人数是2225人,其中享受定补人数是1195人,以每年平均2000元工资计算,全年约支出工资239万元;享受误工补助人数是1030人,以每年平均800元工资计算,全年约支出工资82万元,两项合计321万元。

三、发展壮大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为了巩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应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出一个发展集体经济的好队伍。在充分认识发展村级经济的调节社会分配、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兴办公益事业、减轻农牧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还需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嘎查村“两委”班子建设,坚持把配齐配强村级班子特别是配强嘎查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发展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大胆选拔任用年轻干部,把一批责任心和事业心较强、懂经营和善管理的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党支部书记可在现有苏木镇干部中调剂使用,嘎查村干部工资逐步列入财政预算。对嘎查村委会主任的选拔任用,要在坚持“村民自治的”前提下,实行差额选举,对于在选举上拉帮结伙、徇私舞弊,搞“家长制”和“宗族势力”的要坚决剔除。二是调整嘎查村区域布局,精简机构,压缩供养人员。按照嘎查村人口、收益和业务数量设置“两委”人数、误工补助人员,“两委”人员实行交叉兼职,合理确定编制。三是对嘎查村干部重新核定工资和福利性补助的比例,适当提高其标准,具体事项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指导。

(二)制订一套发展集体经济的好制度。强化对集体经济的有效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本着发展经济的目的,建立健全以资产经营为重点的集体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集体资源性资产(如土地)、实物性资产(如村办集体企业资产等)和货币性资产等多渠道增值的集体积累机制。一是加强资产管理,要进一完善投资决策和资产占用(使用)责任制度、资产核算、收益管理等项制度,增强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二是加强合同管理,维护集体资产收益,对土地承包要本着合理负担的原则,依据土地等级和经营收益的高低,分类确定承包上交标准,对农业专业承包,如果园、特种经济作物等项目承包,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经营,专业承包,确保集体收益稳定增长。三是加强财务管理,管好用好集体积累资金,要全面推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和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定期的财务审计和干部离职审计等制度。四是建立和完善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和考评考核机制,加大对基层干部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三)确定一个发展集体经济的好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要把制订一个好的思路作为发展壮大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瞄准市场抓经济,力争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层次调高、机制调活,走出一条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就要求嘎查村“两委”班子要形成抓好经济促进发展的合力,对村情村貌全面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发展思路,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在谋划和实现群众致富的基础上壮大集体经济积累,进而夯实带领群众致富的物质基础。

集体经济范文篇8

一、现状

禹城市共有1005个行政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300个,占总数的30%;年集体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12个,5—10万元的14个,2—5万元的26个,2万元以下的248个,分别占总数的1.2%、1.4%、2.6%和24.8%;无集体收入的705个,占总数的70%。该市有村办企业的村15个;有合作经济组织的村227个;有承包土地的村153个;有承包渔塘的村65个;有房屋租赁的村18个;有被征用土地等其他收入的村31个。

二、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通过调查发现,禹城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三项:

1、村办、联办企业创收。通过对原有村办集体企业改制、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将单一的集体经济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这样的村有15个,占总数的1.5%。如禹城市梁家镇田辛村棉纺厂,原为村办集体企业,于**年进行了改制,由企业经营层控股,通过强化管理促销,企业效益连年递增。去年该企业产值达到914万元,上缴税金20万元。同年,企业拿出40多万元用于村庄规划、市场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莒镇乡董庄村与济南一个体户联办一处养猪场,由村集体提供场地和猪舍,个体户出资,双方共同受益,村集体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2、采取出租、承包等方式,利用土地资源创收。一是把原由集体统管的耕地、渔塘、林地和小型水利设施承包给有能力的农户,收取一定的承包费。二是将原有集体统管的土地租赁给企业、市场、单位等,收取租金。如十里望乡万庄村、李庄村将土地租赁给机动车大世界、大禹学院、交警队,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三是对荒洼地、废弃地和闲置土地进行开发、改造和整理,然后,租赁、承包给种植、养殖大户,增加集体收入。如莒镇乡杨集村,自95年以来,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对原有荒洼地进行综合整理,新增土地500亩,渔塘180多亩,承包给农户,年集体收入14万元。四是地处城区或城乡结合部的村,通过兴办第三产业、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批发市场等项目增收。如市中街道办事处红布张村,按照禹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建设禹王大市场为依托,集体出资建设起了商厦和沿街楼,对外租赁,仅此一项年集体收入就达50万元。张王村与该市房管局联合搞房地产开发,年增加收入20万元。

3、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增收。目前,禹城市有227个村已经建立了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如各种合作社、专业协会等。通过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增加集体收入,走既富民又富村的路子。

三、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1、基础薄弱、增长缓慢。虽然近年来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增长较快,但与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很不相称,加上原来底子薄、基础差,集体经济的总体实力仍然十分薄弱,不仅很多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村级服务功能难以发挥,而且大大削弱了基层党支部在广大村民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市农村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渠道单一,缺乏后劲。目前,一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多数农村干部都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到土地上,以地生财已成为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单纯的土地租赁,甚至单纯依靠国家征用土地增收,是一种缺乏造血功能的一次性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预支了子孙后代生存的本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片面依托土地增收的现实说明,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步入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3、发展不平衡,差距进一步拉大。调查发现,地处城区或城乡结合部,以及乡镇驻地的部分村,依靠土地征用费、兴办第三产业、建立大型市场和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率先积累了数额较大的集体资产成为富裕村。而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的村,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致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现在,一部分富裕村每年收入达数十万、上百万元,社会福利、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广大村民安居乐业,生产生活蒸蒸日上。而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不仅无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就连村干部的工资、误工补贴以及订阅报刊等费用也无力支付。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干部素质低。目前,多数农村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较差,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的“经济能人”较少,有些干部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致富无门,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许多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人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素质不高,村干部后继乏人。这是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基础薄弱。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大部分村把多年积累的集体资产被分净流失,村集体一穷二白。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重重,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又无人才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更是步履维艰。三是观念落后。目前,广大农村干部虽已意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缺乏物质和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对发展集体经济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缺少“闯、冒、试”的勇气的胆量,“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特别是有些村,在前些年发展集体项目过程中,企业没有搞好,还欠下大量的债务,现在一提发展集体经济,就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顾虑。四是管理粗放。少数村财务管理粗放,民主理财小组流于形式,对村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有的村干部特别是村会计更换频繁,导致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有的村对土地征用费等数额较大的收入一分了之,集体经济一穷二白,进而影响村集体经济增收。五是政策制约。上级有关政策规定,村级的各项承包收入全部抵顶村提留。村集体有收入但没有积累,增加集体收入的渠道很窄。另外,经济空壳、贷款困难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坚持的原则和基本思路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在平原地区和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新的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能再走过去集体经济“一大二公”的老路子。要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经济管理体制。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扬长避短,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不能乱提口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与发展个体民营经济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对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村,要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将单一集体经济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对中间村,要帮助他们找到“突破口”,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对集体经济实力较差的村,特别是一些经济“空壳”村,要抓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机遇,立足本地优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四是坚持服务群众的原则。发展集体经济,要不断增强为群众服务的功能,走共同致富的路子,决不能侵犯群众的利益。不得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名,收回已承包给群众的土地、果园、渔塘等。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不得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名乱集资、滥摊派。

下一步,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文章:

1、盘活土地资产,搞活土地经营,走以地生财的路子。一是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集中配套开发,发展高效农业,使村集体和农户同时增加经济收入。二是临近城区有区位交通优势的村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兴办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批发市场和服务业等项目,做好做活土地增收的文章。三是大力开发荒洼地和坑塘,租赁、承包给种植、养殖大户,增加集体收入。

2、继续发展工业项目,走企业生财的路子。在搞好市场预测和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兴办各类加工企业。在项目选择上,可依托、挂靠大型企业,发展服务配套联合项目,也可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原有工业基础较好的村,可上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在项目投入上,有一定集体积累或因土地被征用获得大量资金的村,可由集体直接投资,也可通过以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入股,吸引外地投资或民营业者投资,合作经营,利益共享。既无集体积累,又无外来投资的村,可采取干部、群众自愿集资入股的办法创办集体企业。

集体经济范文篇9

一、我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些做法

这几年,我们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创新思路,务实工作,切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年,全镇村级可支配资金收入总额达861万元,比**年的592万增长了45%。全镇11个村平均可支配资金达78.3万元,100万元以上的有3个村。全镇人均村级可支配收入为497元,其中7个村人均值超过400元,最高的杨树村达到960元。主要是做好了四篇文章。

1、以镇带村,在做强招商引资上下功夫。着力营造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浓厚氛围,以镇带村发展经济,以工业区建设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镇村联动,合力招商。引导各村的工业项目和企业向工业区集聚,降低村办工业成本。镇里制定优惠政策,对村级招商落户工业区的,前三年企业上交税额镇得部分返回给村,作为村级发展经济奖励。目前,已有8个村在工业区建造标准厂房,通过物业的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据统计,04年全镇村级可支配资金总额中有567万元属于企业租赁收入,占总额65.9%。

2、村际联手,在增收上下功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增收。当前村级集体经济的状况,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还是较大,各村在发展中,能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合作对象,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一是互补互利型合作。由一方出资,一方出地或合作,如洪溪村以其城郊结合部的地理优势,与联谊村合作,借助小城镇开发合伙搞房地产开发,建造商住楼出售,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同类合并型合作。三发村和洪溪村二个村均有以铁场租赁为经常性收入的基础,但洪溪村因红旗塘拆迁而影响了铁市场的正常运行,二村协商后,在三发村合伙扩建铁场店面出租,每年各自为村集体收入增加约18万元的收入。

3、村企互动,在做活土地文章上下功夫。土地是村级集体经济最主要的资源,为此,各村在增加集体收入过程中,与谋求技改或扩建再发展的企业互动,一方出资源,一方出资金,互惠互利。去年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企业扩建用地困难,杨树村以其原有闲置厂房为临近企业提供扩建条件。企业解决了增加技改扩建的燃眉之急,村级也因此盘活了资产,增加了收入。另外各村还用好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做到以地生财,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增收。各村盘活原有的预制场地为方桩企业发展提供了场地,全镇原有预制场地52片,全部出租,为村集体每年增加近71万元。

4、挖掘资源,在拓展增收渠道上下功夫。随着农业税的免征和土地整理项目的结束,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越来越狭窄。除去企业厂房租赁收入外,其他各类收入仅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并呈日趋萎缩之势。如何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拓展增收渠道,是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积极鼓励各村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对集体的林带、果园、水面、河滩等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由村集体采取统一经营、专业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开发经营,拓宽增收渠道,实现集体增收。如塘东村在**年合理开发红旗塘边荒弃地和大力发展稻田养蟹,承包给养殖大户用于养殖,当年增加了15万元的收入,成为拓展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几年的努力,我镇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村级经济收入也有了些提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总体水平还不高,各村发展也不够平衡。尽管近年来村级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不高。**年全镇没有一个村的可支配资金收入超过200万,最高的洪南村为184.7万元,而还有三个村收入在50万元以下,与周边地区一些经济条件好的镇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同时,由于各村基础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不近相同,使得各村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年我镇收入最低的村仅为27万元,富村与穷村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而且在目前形势下,穷村虽想发展但缺乏后劲,可能会使这种差距越拉越大。

二是经济收入来源的渠道较为单一,有待拓展。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更加减少。从我镇情况看,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中每年相对稳定收入主要就是发包收入上缴一块。如我镇有8个村在镇工业园区内征地并建了厂房,用于出租,收取固定回报。同时,利用原有村办企业、预制场等土地、厂房进行出租收取租金。而前几年较相对稳定的种养业大户承包农田租金收入一块,由于今年是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年,通过承包完善,这块收入大部分将返回到给农户手中,使得村级收入的渠道进一步减少。

三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人才缺乏问题。从目前我镇村干部现状看,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做经济工作的经验也不丰富,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缺少懂经济、有头脑,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领头人,使得各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办法和措施。同时,一些村干部注重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缺乏创业的精神,缺乏一种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级政府和部门会想办法,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等方面等、靠、要思想,这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四是村级组织的支出在逐步增大。随着我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户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得村级组织用于村公益、福利方面的支出在逐步增大。特别是近年,我县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康庄工程、村庄整治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对村级组织的来说,需要一大笔资金去进行配套建设,村干部所感受到的经济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加快我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在目前的新形势、新任务下,要发挥好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我镇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看,必须切实巩固好现有的发展模式,积极拓展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努力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形式。

1、要选好人用好人,扎实推进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关键要选好配强“领头雁”,切实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要把能力强发展思路清晰的党员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岗位上来,着力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年我镇调整了村党支部书记2人,年富力强的同志上任后,村班子做起工作来合力合拍,战斗力提高了,经济发展思路更清晰了。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投入,达到了增收的目的,村干部在党员群众中的形象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村里的集体经济更是有了明显改善。今年我们以村级班子换届为契机,把一些品德好、能力强、作风正、威信高、年纪轻,能带领发展经济的党员群众选拔到村两委班子里,进一步配强配齐村干部队伍,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活力。

2、要多轮驱动,广辟增收渠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从各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投入发展的路子。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要积极引导各村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从最容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项目入手,采取有效办法,发展集体经济,拓展增收渠道。要进一步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对一些不良企业要及时做好转产、出让,充分挖掘其潜力。二是要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借助“一号文件”的春风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的东风,利用村级果园、渔塘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的优势,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效益农业,拓展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三是要围绕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公路沿线和城郊村,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兴办商贸、餐饮、房地产开发等集体项目,在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同时,发展三产,增加村集体收入。

集体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安徽;农村;集体经济;对策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在过去的几十年,农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农村基层组织中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县市农村调研发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众多矛盾交织,如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空壳村”问题日益显现,导致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转难,村级债务化解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社会保障实施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所以农村问题不容忽视,新形势下我国如何解决农村集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从以及如何探寻其发展的道路,值得我们思考。

一、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研对安徽省的平原、丘陵、山区各地农村进行走访调查,全面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问题。总体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并不乐观,虽然有个别农村(如淮北市濉溪县洪庄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从整个安徽省甚至上升到全国范围内来讲,村集体经济很成功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安徽省很多地方村集体经济发展不理想,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大范围的空壳村(以黄山市休宁县为例,全县约190个村,空壳村就有130个),从各个不同的地区及不同的视角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源优势不明显

绝大多数空壳村遇到的问题就是缺乏资源,首先是自然资源贫乏,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对于这无“山”无“水”的农村而言,发展集体经济无疑是很困难的,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其次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农民受教育不多,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也就缺乏一批有头脑、有干劲的致富带头人,另外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程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引领农民致富存在困难。在此情况下,村集体收入就没有其他来源,大多数的乡村获得集体收入的主要途径就只能是靠政府转移支付。

(二)农民对集体思想的认识不够充分

大多数农民“小我”意识较强,再加上村干部对其集体思想教育不够重视,致使很多人对集体经济认识不到位,一些村民对政策评价有失偏颇,看问题片面,甚至对农村基层干部落实上级政策的做法存在敌对意识,对于那些有利于集体长远利益但使个人眼前利益稍有损失的决策不积极配合。如在皖中地区的一个村子里,村集体决定出资为村里修路,村民只需分摊剩余的一小部分的资金以解决村集体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村民就不愿意承担修路的费用,阻碍了村集体决策的实施,给整个村集体带来不利影响。这是一个常见的例子,但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如果村集体有更大的决策变动,那么对整体村民的号召会存在更大的困难。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村集体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基层组织,但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我们缺乏一个公正、廉洁、高效的基层干部队伍和一个好的监督体制。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靠非正当途径当上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农村基本情况不了解,对国家的政策措施理解不到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无法真正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极大地挫败了农民的积极性。甚至在有些地方基层官员贪污、受贿,腐败现象严重,很多地方村里财务从来不向村民公开,集体财产何去何从普通村民一无所知,这些基层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很少为农民办实事,更谈不上带领农民积极发展地方经济。

(四)缺乏资金技术及政策支持

在我国农村,发展经济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和技术,村集体经济属混合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基础底子薄,只够村干部工资报酬,谈不上去发展经济。而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想致富但缺乏资金,缺乏技术,再加上政府各方面政策的严格控制,致富的过程举步维艰。一些农民反映,他们很希望当地政府能提供支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区位优势,创办集体所有的企业。但又因为贷款极其困难,资金方面的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争取到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由于融资困难,这些支持也于事无补。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重点课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了解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做好农村工作。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绝非仅仅是上述几种情况,因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去看待一个问题,往往在一个问题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其他问题或者会引发很多其他问题,而这些问题将对农村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集体经济出现的种种情况,我们如何采取应对措施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以更好地发展集体经济是值得深思的。

二、关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

发展集体经济首先就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利用优势产业带动自身的发展。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经济的机会就比较大,如有煤矿、山林、水域的地方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起来,发展矿业、种植业、养殖业。其他自然资源禀赋匮乏的地区可以结合地理位置、气候优势等条件发展相关产业。笔者在黄山市休宁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发展经济以茶叶为主,其中菊花茶就很出名,风景宜人的休宁县茶香景美,让人流连忘返。当地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菊花产地集中管理,形成特色园区,在生产茶叶的同时向观光旅游业发展,这样一来既发展了茶产业,也发展了旅游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对抓好农村工作有重大意义。国家应把村级干部的政绩纳入考核范围,对村干部的选拔及委派做好把关,另外要吸收农村致富能人到干部队伍里来,因为一个好的集体班子、好的带头人才有可能把村集体工作做好。在与一些村民交谈时了解到,大部分的村民希望国家能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到农村来帮助农村发展,他们认为村干部各方面素质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根本无法带领农民致富,而调查情况也显示,基层组织力量强的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

(三)加强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

村集体经济来源比较单一,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些来源无非是靠机动地的发包收入、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征地补偿费收入和政府的转移支付取得,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唯一靠政府转移支付获得,所以加强村集体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各村应由全体村民选举出村民代表组成理财小组来监督村集体的财务支出,特别是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对外投资、各项收支、收益和分配等方面,充分发扬民主,财务状况要定期向全体村民公开,村干部应认真听取民主理财组织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透明度。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首先要加强对现代农民的文化教育,特别是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农民积极参与到集体的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