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债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2:55:35

金融债权

金融债权范文篇1

这里通过分析1981-2009年的国际投资头寸来揭示中国金融债权大国的崛起历程与特点。①为便于行文,特做以下符号设定:对外资产-FA,对外负债-FL,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国来华直接投资-FDI,对外金融资产-FFA,对外金融负债-FFL。于是有:国际投资净头寸NOI=FA-FL,国际直接投资净头寸NODI=ODI-FDI,国际金融投资净头寸NOFI=FFA-FFL=NOI-NODI。分析显示,我国债权债务地位演进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于1995年首先在金融投资方面实现了债权债务转变。将国际投资分解为直接和金融两部分来看,我国两种净头寸总体上呈反向对称变化态势。如图1所示,NOFI在1995年前呈负值减少趋势年对外金融净负债年均降幅年由负转正年对外金融净资产年均增幅57·46%。而NODI则一直呈现负值增大趋势,1982-2009年年均负增长27·2%。

第二,于2000年实现了总体债权债务转变。如图1所示,NOI于2000年由负转正,之后以年均65·55%的速度快速增长。按照IMF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外净资产的统计和排名,我国于2006年成为世界第三大债权国,2008年超过德国,位居第二。从图1中三线对比来看,NOFI与NOI走势基本一致,但快于NOI,NODI与NOI则完全相反。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债权债务地位快速转变时期,推动力主要来自金融资本流动,其净流出抵消和超出了直接投资净流入,从而使我国拥居金融债权国和直接投资债务国双重身份。

第三,集官方债权国和私人债务国于一身。如果将NOI扣除储备资产视为私人对外净头寸,可以看出(见图2),1982-2009年我国这一指标总体上一直呈负值增大态势,净负债年均增长9·78%;储备资产则持续快速正增长(1985、1986、1989及1992四年微幅下降),年均增幅高达32·37%。这意味着,推动我国债权债务身份转变的动力主要来自官方,从性质上看,我国目前只是一个官方债权大国,私人投资方面始终处于债务国地位。

第四,金融和官方债权国的形成动力主要来自以储备资产为主的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图3显示,虽然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总体上都呈上升态势,但前者增速明显快于后者,1982-2009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48%和6·99%。这意味着促成金融债权国地位的主动力来自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储备资产占对外金融资产的比率呈不断上升态势,1981年只有13·71%,2009年上升到75到88%。这说明储备资产是推动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从而成为金融和官方债权国的根本动力。

我国国际投资头寸演变特点集中于对外金融资产、特别是储备资产的快速增长,那么,推动其增长的力量来自何方?带来了何种效应?应采取何种对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二、中国金融债权大国崛起动因分析

(一)理论推断

基于理论和逻辑推演,对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作以下判断(“+”、“-”分别表示其对对外金融资产的正向或负向影响):

1·经济全球化(+)。从经济循环角度看,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是历年贸易顺差动态累积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后,在由跨国公司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逐渐形成了如Dooley等(2004)所述的以三大区域之间特殊的经济循环为特征的国际格局,处于贸易账户区的我国,依靠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被定位于制造业基地。面对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借助改革开放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出口,从而使贸易顺差、进而对外金融资产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可以推断,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构成正向影响。

2·美国货币供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美元形成了贸易渠道流出、金融渠道回流的循环模式,美国依赖货币扩张政策支撑以双赤字和高负债为特征的国内经济循环,由此塑造出一个巨大的商品和金融市场,吸引贸易国家商品源源流入,美元资产快速增长(张纯威,2008)。基于美国1985年后一直是我国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地和对外资产投放地的现实,可以推断,作为美国货币政策主要指标的货币供给会对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构成正向影响。

3·经济规模(+)。从长远的角度看,作为国民财富存在形式的对外金融资产增长是国内实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结果,但会呈现阶段性特征:起飞准备阶段因国内物资和资金缺乏而存在“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对外金融资产增速慢于经济增速;起飞阶段前者则会快于后者。

4·产能过剩(+)。观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经济运行,可以得到这样一种直观感觉:出口增长与产能扩大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出口增长会拉动产能扩大,当产能超出国内市场容量时,企业必将尽力拓展国际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从而推动对外金融资产增加。于是,产能过剩度越高,对外金融资产增长就会越快。

5·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低廉是推动我国出口和对外金融资产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从逻辑上讲,对外金融资产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下降(上升)而增加(减少)。

6·工业化(+)。我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意味着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及国际竞争力提高,从而有利于推动对外金融资产增长。

7·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为我国廉价商品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吸引了外资的不断流入,在对外直接投资较少、且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必然推动对外金融资产增大。

8·城市化(+)。二元经济转型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在推动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速加快的同时,也增大了就业压力,从而使政府和企业在扩大产能和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形成合力,由此推动出口和对外金融资产增加。

(二)计量分析

以下基于1981-2009年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将对外金融资产、经济规模、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和工业化视为内生变量,将经济全球化、美国货币量、对外开放及城市化视为外生变量。①为统一量纲,所有国内绝对量指标都经过汇率折算,以美元计值,因此将汇率也视为一个外生变量。

1·变量符号及数据来源说明

表1:对外金融资产FFA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1)对外金融资产FFA如前文所述(2)经济全球化符号表示为GLOB,以“全球贸易总额/全球GDP”来简要计量,数据源于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3)美国货币量符号表示为USM,数据源于美联储网站的M2。(4)我国经济规模以真实GDP计量,符号为RGDP,2007年前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2008年后数据根据实际增长率计算。(5)产能过剩符号表示为RSOT,以历年“实际生产性固定资产存量/实际商品零售额”相对于29年均值的离差来简要计量。

2·相关性分析

对各解释变量与对外金融资产进行相关性考察发现(表1所示),其间关系完全符合理论预期,其中RGDP、RSOT及USM与对外金融资产高度相关。

3·回归分析

为便于数据分析,对绝对量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符号前加ln,由此将构建一个半对数模型。为了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首先对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为一阶单整序列(见表2),适宜在VAR模型框架下进行回归分析。

表2:对外金融资产相关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在VAR模型下进行Johansen检验,显示协整关系成立(见表3)。于是,基于VE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①2阶滞后情况下得到长期协整方程(1)式。回归效果良好,符合理论预期。相比较来看,RGDP的影响力度最强,每变动1%将导致FFA同向变动2·12%;其后依次为ULC、SNA和RSOT,各自变动1个百分点将分别导致FFA变动0·602%(反向)、0·145%和0·00014%。②

表3: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lnFFA=-19·397+2·1203lnRGDP+0·0143RSOT-60·18ULC+14·5SNA(1)

(0·031,68·39)(0·0077,1·866)(0·7159,-84·07)(0·1708,84·9)

R2=0·9491,-R2=0·8587,F=1在VEC模型下,考虑到外生变量的影响,进行内生变量间的因果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各解释变量值都是FFA变动的单向原因。由此证明前述有关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变动原因的理论推断及回归分析成立。

累积脉冲响应分析显示(见图4),短期看,lnRGDP和SNA对lnFFA构成正向冲击,RSOT和ULC对lnFFA构成负向冲击。这就是说,除产能过剩外,其他因素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完全一致。

图4:lnFFA脉冲响应图

为避免Cholesky方差分解存在的变量排序问题,这里综合了4个解释变量的24种排序结果得到表5所示的方差分解状况,如果将解释变量的总体方差贡献视为100%,那么,各自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劳动力成本、非农产业比率、经济规模和产能过剩,分别为34·68%、29·05%、24·75%和11·52%。

由上述定量分析可以看出,ULC最值得关注,它不仅从长短期视角看都对FFA构成负向冲击,而且短期影响最大,长期影响仅次于GDP。1982-2009年间ULC呈不断下降态势,有21年为同比负增长。这就是说,劳动力成本低且不断下降是推动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三、中国金融债权国经济效应分析

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例如提高国际收支危机防范能力、增大国际博弈筹码、为我国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等,但这些效应多是战略性的,且并未充分显现。现实中观察到的多为消极效应,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负国民财富效应

债权国本可坐享投资收益,加快国民财富积累,而我国目前的债权国地位带来的却是国民财富不断流失,主要表现在投资净收益差损、汇率差损和通胀差损等方面。

从绝对金额来看,对外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似乎给我国带来了不断增加的投资收益,但如果与对外负债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一种极为荒谬的现象。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收益的贷方和借方金额分别与国际投资头寸表中的资产和负债相比,计算出对外资产收益率和对外负债成本率,结果显示:1985-1994年二者年均分别为3%和1·56%,国际投资正利差率1·44%;1995-2009年,随着对外金融净头寸由负转正并不断扩大,对外资产收益率却下降到年均2·42%、而对外负债成本率上升到年均4·80%,国际投资负利差率2·38%,也就是说,均衡状态下的国际投资年均净损失率为2·38%,对外净头寸越多,损失越大。

表5:lnFFA的方差分解

由于对外资产多种多样,总体汇率差损和通胀差损难以准确界定,但仅就我国持有的美国证券资产进行粗略计算,就足以看出这类损失的严重程度。基于美国财政部统计的中国持有美国证券规模,按照美元名义有效汇率、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及国际黄金价格,计算出2002-2009年因美元相对于他国货币、实物商品及黄金贬值而使我国年均损失率分别为2·13%、3·95%和14·6%,①累计损失额的美元值分别为622·63亿、2312·29亿和8416·48亿。考虑到期间我国持有美国证券年均余额为6994亿美元,将同期年均对外资产17505亿美元及其所带来的累计收益3829亿美元与之相比,可以推断:我国对外投资收益还不足以抵补汇率和通胀差损。

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以有效扭转,那么,中国人民在实体经济中通过辛勤劳动所积累的财富就会通过国际金融渠道不断流失,对外金融资产越多,国民财富流失就越严重。

2·加剧内外失衡效应

国内外结构性因素造成我国外贸出超,外资流入,从而使人民币具有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升值动能,为避免过快升值对实体经济造成剧烈冲击,央行不得不持续进行汇市干预,由此对内导致基础货币过度投放,对外导致储备资产快速增长,这使央行持续承压于本币升值和货币冲销。因顾忌冲击经济增长和引发投机性资本流入,央行难以采用提高利率、抑制需求的方式,而只能主要求助于发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率等规模型调控手段来遏制货币供给增长。

冲销性干预在缓解经济总量失衡的同时却加剧了结构性失衡,因汇市干预而投放的资金直接流入了贸易品部门和外向型地区,而冲销带来的流动性相对紧缩却面对整个社会,这使非贸易品部门和内向型地区资金流入相对更少,成为冲销性干预冲击的主要承受者,从而加剧了产业及地区失衡,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和敏感性提高,潜在风险增大。

四、中国金融债权国地位的改进

基于前述分析,为减弱官方和金融债权国地位的负效应,就必须抑制以储备资产为主的对外金融资产增长。具体的政策措施可归类为:对内,调节国内各影响因素;对外,促使对外直接投资更快增长。

在影响对外金融资产的各因素中,国际因素是一种客观存在,我国可采取的政策措施有限;国内城市化、工业化、对外开放及经济增长均属正向影响因素,但它们既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不能舍本逐末地抑制它们的增长;只有压缩过剩产能和提高劳动力成本两种措施可资利用。

压缩过剩产能可以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扩大国内消费双向着力。为实现前者,严控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关停一批“两高”企业都有必要,但是,为保持经济稳定协调运行,这类措施不可过激。扩大国内消费的前提和根本在于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普通劳动者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与提高劳动力成本水平、扭转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局面、缩小收入差距的要求是一致的。由此看来,对内措施的重点在于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对外总资产一定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金融资产互为消长,因此,转变对外投资模式、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就成为抑制对外金融资产增长的有效手段。

依据Dunning(1986)的IDP(投资发展路径)理论,①沿用Narula(1996)的二次函数模型和Buckley和Castro(1998)的五次函数模型,②基于1981-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见表6),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路径符合二次函数模型。根据模型测算,扭转NODI负值增大趋势的人均GDP拐点值为2554亿美元,而我国现实的人均GDP2007年达到2566亿美元,这意味着NODI由此进入负值减少阶段,经济发展已赋予对外直接投资以强大的增长动力。借此有利时机,假以政策推动,必将得以迅速增长。

表6:对外投资发展路径模型的估计结果

针对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认识水平。切实把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实施,促进各类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拓宽投资领域。(2)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对外投资法》,以统一指导和规范对外投资管理;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以消除政出多门、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3)改进服务效率。放宽用汇额度,减少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增大投资自由度。

金融债权范文篇2

一、当今金融债权面临的风险及原因

如今企业逃废债务情况越来越多,资金是一个很具有诱惑性的东西,当这份诱惑遇到了可以利用的环境。那它就变成了现实。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某市在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有126户,涉及贷款本息4.74亿元,其中经过金融债权管理办公室认定的逃废债企业707,占改制企业的55.6%,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62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4.2%。此数据可以看出金融债权面临的危险十分严峻。中国人民银行曾采取各种措施对逃废债企业进行打击,首先对逃废债企业发通知书,督促逃废债企业纠正错误行为,其次是组织公开曝光,利用舆论评论、各方媒体共同抵制逃废债行为,最后采取法律手段请人民法院进行诉讼、保全、冻结其结算账户,虽说制裁措施非常严厉,然而效果却不明显。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生存环境给了它太多的纵容,各地政府、行政部门金融意识不够高,只顾局部的小利益而不能从大局出发,顾全国家的大利益。当然金融机构内部也有自己的不足,一个银行或者说信用社要将巨大的资金借贷给企业,要有实质性的提前调查。合同审查和贷后跟踪,而这些重要的工作却往往被忽略了或者走了形式化,造成最后债权的流失。还有一个不能排除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法律太过笼统,不够细化,致使一些企业趁机钻“死角”,逃避债务。

二、金融债权意识的提高及其在保全中的重要性

如今金融债权问题的突出部分原因就是金融债权意识淡薄。加强金融债权管理是防止信用危机的有效手段,逃废金融债权不仅仅是未履行你该承担的义务,而且还破坏了我们正常的信用秩序。债权的存在依赖信用,有了信用作为支撑,债权工作才会大大简化。加强金融债权管理也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的日常消费离不开货币的交换,离不开与银行的合作,当今几乎人人都要在银行存钱取钱,银行掌握了国家大量的资金,债权的长期流失必然会动摇经济的稳定。企业要长存,就必然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在这样的制度里企业的产权必须要明晰,各种职权必须要明确,还要有科学的管理,绝不是靠逃避债务可以做到的,那只不过是用来摆脱资金匮乏的困境。然而银行的债权得不到实现,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那么企业的造血干细胞以后则无法在为他输送鲜血。企业只能在有限的管道里枯萎。我们倡导企业能摆正心态,改变经营观念,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有借有还,科学的管理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企业的市场。在和谐的环境中,共赢共利。

三、为维护金融债权的各项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金融债权风险会越来越大,而且形式会越来越多。现在为逃避债务,很多企业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诸如:多头开户,用一户向银行借款,然后这个公司就只挂空名,将这些资金拿去他用;或将借贷的资金分配给公司职员,让他们入股把公司改制成股份制,以此来逃脱债务。如果再没有有力的措施对其进行维护和保障,金融危机的出现将不再是传言。要保全金融债权。我们要从多个角度采取措施,完善机制。

1.从国家的角度所采取的措施

国家的政策引领每个行业往不同的方向前进,为保全金融债权。国家首先要完善法律,虽然法律上有公司并购、重组、破产和清算时债务债权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不够具体,不能细化至专门的规范文件,而且没有说明逃废债务行为应承担怎样的处罚。随着金融债权风险新形式的不断出现,法律也应该适时进行补充。加强各地政府行政人员的教育,强化他们的金融意识,引起他们对金融债权的重视以及了解金融风险给国家和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2.各地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齐心协力为当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信用制度,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大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而且要倡导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加强公民的信用观念。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破坏了当地的投资环境,使当地的金融环境出现恶性循环,也损害了当地的对外形象。因此政府部门不能只看重地方当前的利益而默许和纵容企业的逃废债务行为。

3.金融机构的改进

从内部环境来讲,金融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法制观念,配备足够的法律人员为保全金融债权做好准备工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如《贷款通则》规定:“贷款发放后应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但很多金融机构重前不重后,忽略贷后资金的跟踪。信贷人员需要参与到企业改制中,主动了解企业的变动情况,及时掌握信息,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要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履行的责任。做好借贷工作的每一步。对不履行责任而造成机构贷款大量损失的干部给与处分,情节严重的,如故意弄虚作假而损害机构权益的,要开除公职。

从外部环境来看,金融机构要加大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将更有利于机构维护自己的债权。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要与司法机关多多交流,让司法机关对本机构的职能与系统有更清楚的了解,对以后的债务案件审理中争取到比较居中的裁判,维护该有的权益。各金融机构也要紧密合作,资源共享,记录企业的信用情况,形成一个公开的信息网,供社会各界浏览和监督。对那些逃避债务的企业法人,将其纳入黑名单,对其所负责的企业或者是主管的部门不提供任何的借贷。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资源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效的打击侵犯债权行为。

4.企业和企业法人

企业作为受益者,要保护自己所在的环境,利用这个环境让自己不断壮大,不让其恶化。尤其是每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要为整个行业塑造良好的氛围。企业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国家制造财富。它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金融债权范文篇3

一、当今金融债权面临的风险及原因

如今企业逃废债务情况越来越多,资金是一个很具有诱惑性的东西,当这份诱惑遇到了可以利用的环境。那它就变成了现实。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某市在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有126户,涉及贷款本息4.74亿元,其中经过金融债权管理办公室认定的逃废债企业707,占改制企业的55.6%,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62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4.2%。此数据可以看出金融债权面临的危险十分严峻。中国人民银行曾采取各种措施对逃废债企业进行打击,首先对逃废债企业发通知书,督促逃废债企业纠正错误行为,其次是组织公开曝光,利用舆论评论、各方媒体共同抵制逃废债行为,最后采取法律手段请人民法院进行诉讼、保全、冻结其结算账户,虽说制裁措施非常严厉,然而效果却不明显。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生存环境给了它太多的纵容,各地政府、行政部门金融意识不够高,只顾局部的小利益而不能从大局出发,顾全国家的大利益。当然金融机构内部也有自己的不足,一个银行或者说信用社要将巨大的资金借贷给企业,要有实质性的提前调查。合同审查和贷后跟踪,而这些重要的工作却往往被忽略了或者走了形式化,造成最后债权的流失。还有一个不能排除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法律太过笼统,不够细化,致使一些企业趁机钻“死角”,逃避债务。

二、金融债权意识的提高及其在保全中的重要性

如今金融债权问题的突出部分原因就是金融债权意识淡薄。加强金融债权管理是防止信用危机的有效手段,逃废金融债权不仅仅是未履行你该承担的义务,而且还破坏了我们正常的信用秩序。债权的存在依赖信用,有了信用作为支撑,债权工作才会大大简化。加强金融债权管理也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的日常消费离不开货币的交换,离不开与银行的合作,当今几乎人人都要在银行存钱取钱,银行掌握了国家大量的资金,债权的长期流失必然会动摇经济的稳定。企业要长存,就必然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在这样的制度里企业的产权必须要明晰,各种职权必须要明确,还要有科学的管理,绝不是靠逃避债务可以做到的,那只不过是用来摆脱资金匮乏的困境。然而银行的债权得不到实现,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那么企业的造血干细胞以后则无法在为他输送鲜血。企业只能在有限的管道里枯萎。我们倡导企业能摆正心态,改变经营观念,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有借有还,科学的管理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企业的市场。在和谐的环境中,共赢共利。

三、为维护金融债权的各项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金融债权风险会越来越大,而且形式会越来越多。现在为逃避债务,很多企业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诸如:多头开户,用一户向银行借款,然后这个公司就只挂空名,将这些资金拿去他用;或将借贷的资金分配给公司职员,让他们入股把公司改制成股份制,以此来逃脱债务。如果再没有有力的措施对其进行维护和保障,金融危机的出现将不再是传言。要保全金融债权。我们要从多个角度采取措施,完善机制。

1.从国家的角度所采取的措施

国家的政策引领每个行业往不同的方向前进,为保全金融债权。国家首先要完善法律,虽然法律上有公司并购、重组、破产和清算时债务债权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不够具体,不能细化至专门的规范文件,而且没有说明逃废债务行为应承担怎样的处罚。随着金融债权风险新形式的不断出现,法律也应该适时进行补充。加强各地政府行政人员的教育,强化他们的金融意识,引起他们对金融债权的重视以及了解金融风险给国家和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2.各地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齐心协力为当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信用制度,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大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而且要倡导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加强公民的信用观念。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破坏了当地的投资环境,使当地的金融环境出现恶性循环,也损害了当地的对外形象。因此政府部门不能只看重地方当前的利益而默许和纵容企业的逃废债务行为。

3.金融机构的改进

从内部环境来讲,金融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法制观念,配备足够的法律人员为保全金融债权做好准备工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如《贷款通则》规定:“贷款发放后应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但很多金融机构重前不重后,忽略贷后资金的跟踪。信贷人员需要参与到企业改制中,主动了解企业的变动情况,及时掌握信息,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要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履行的责任。做好借贷工作的每一步。对不履行责任而造成机构贷款大量损失的干部给与处分,情节严重的,如故意弄虚作假而损害机构权益的,要开除公职。

从外部环境来看,金融机构要加大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将更有利于机构维护自己的债权。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要与司法机关多多交流,让司法机关对本机构的职能与系统有更清楚的了解,对以后的债务案件审理中争取到比较居中的裁判,维护该有的权益。各金融机构也要紧密合作,资源共享,记录企业的信用情况,形成一个公开的信息网,供社会各界浏览和监督。对那些逃避债务的企业法人,将其纳入黑名单,对其所负责的企业或者是主管的部门不提供任何的借贷。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资源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效的打击侵犯债权行为。

4.企业和企业法人

企业作为受益者,要保护自己所在的环境,利用这个环境让自己不断壮大,不让其恶化。尤其是每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要为整个行业塑造良好的氛围。企业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国家制造财富。它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金融债权范文篇4

摘要:促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以储备资产为主的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深层原因在于国内外各种总量和结构因素。金融债权国地位带来了国民财富流失、内外失衡加剧等负效应。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投资模式转型,抑制对外金融资产过快增长,摆脱债权国困境。

一、中国金融债权大国的崛起历程与特点

这里通过分析1981-2009年的国际投资头寸来揭示中国金融债权大国的崛起历程与特点。①为便于行文,特做以下符号设定:对外资产-FA,对外负债-FL,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国来华直接投资-FDI,对外金融资产-FFA,对外金融负债-FFL。于是有:国际投资净头寸NOI=FA-FL,国际直接投资净头寸NODI=ODI-FDI,国际金融投资净头寸NOFI=FFA-FFL=NOI-NODI。分析显示,我国债权债务地位演进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于1995年首先在金融投资方面实现了债权债务转变。将国际投资分解为直接和金融两部分来看,我国两种净头寸总体上呈反向对称变化态势。如图1所示,NOFI在1995年前呈负值减少趋势年对外金融净负债年均降幅年由负转正年对外金融净资产年均增幅57·46%。而NODI则一直呈现负值增大趋势,1982-2009年年均负增长27·2%。

图1:中国国际投资净头寸演进态势

第二,于2000年实现了总体债权债务转变。如图1所示,NOI于2000年由负转正,之后以年均65·55%的速度快速增长。按照IMF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外净资产的统计和排名,我国于2006年成为世界第三大债权国,2008年超过德国,位居第二。从图1中三线对比来看,NOFI与NOI走势基本一致,但快于NOI,NODI与NOI则完全相反。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债权债务地位快速转变时期,推动力主要来自金融资本流动,其净流出抵消和超出了直接投资净流入,从而使我国拥居金融债权国和直接投资债务国双重身份。

图2:中国私人对净头寸与官方储备资产对比(单位:亿美元)

[@图头@]图2:中国私人对净头寸与官方储备资产对比(单位:亿美元)

第三,集官方债权国和私人债务国于一身。如果将NOI扣除储备资产视为私人对外净头寸,可以看出(见图2),1982-2009年我国这一指标总体上一直呈负值增大态势,净负债年均增长9·78%;储备资产则持续快速正增长(1985、1986、1989及1992四年微幅下降),年均增幅高达32·37%。这意味着,推动我国债权债务身份转变的动力主要来自官方,从性质上看,我国目前只是一个官方债权大国,私人投资方面始终处于债务国地位。

第四,金融和官方债权国的形成动力主要来自以储备资产为主的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图3显示,虽然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总体上都呈上升态势,但前者增速明显快于后者,1982-2009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48%和6·99%。这意味着促成金融债权国地位的主动力来自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储备资产占对外金融资产的比率呈不断上升态势,1981年只有13·71%,2009年上升到75·88%。这说明储备资产是推动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从而成为金融和官方债权国的根本动力。

图3: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储备资产占比演进态势(单位:亿美元)

[@图头@]图3: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储备资产占比演进态势(单位:亿美元)

我国国际投资头寸演变特点集中于对外金融资产、特别是储备资产的快速增长,那么,推动其增长的力量来自何方?带来了何种效应?应采取何种对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二、中国金融债权大国崛起动因分析

(一)理论推断

基于理论和逻辑推演,对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作以下判断(“+”、“-”分别表示其对对外金融资产的正向或负向影响):

1·经济全球化(+)。从经济循环角度看,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是历年贸易顺差动态累积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后,在由跨国公司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逐渐形成了如Dooley等(2004)所述的以三大区域之间特殊的经济循环为特征的国际格局,处于贸易账户区的我国,依靠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被定位于制造业基地。面对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借助改革开放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出口,从而使贸易顺差、进而对外金融资产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可以推断,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构成正向影响。

2·美国货币供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美元形成了贸易渠道流出、金融渠道回流的循环模式,美国依赖货币扩张政策支撑以双赤字和高负债为特征的国内经济循环,由此塑造出一个巨大的商品和金融市场,吸引贸易国家商品源源流入,美元资产快速增长(张纯威,2008)。基于美国1985年后一直是我国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地和对外资产投放地的现实,可以推断,作为美国货币政策主要指标的货币供给会对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构成正向影响。

3·经济规模(+)。从长远的角度看,作为国民财富存在形式的对外金融资产增长是国内实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结果,但会呈现阶段性特征:起飞准备阶段因国内物资和资金缺乏而存在“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对外金融资产增速慢于经济增速;起飞阶段前者则会快于后者。

4·产能过剩(+)。观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经济运行,可以得到这样一种直观感觉:出口增长与产能扩大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出口增长会拉动产能扩大,当产能超出国内市场容量时,企业必将尽力拓展国际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从而推动对外金融资产增加。于是,产能过剩度越高,对外金融资产增长就会越快。

5·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低廉是推动我国出口和对外金融资产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从逻辑上讲,对外金融资产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下降(上升)而增加(减少)。

6·工业化(+)。我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意味着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及国际竞争力提高,从而有利于推动对外金融资产增长。

7·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为我国廉价商品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吸引了外资的不断流入,在对外直接投资较少、且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必然推动对外金融资产增大。

8·城市化(+)。二元经济转型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在推动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速加快的同时,也增大了就业压力,从而使政府和企业在扩大产能和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形成合力,由此推动出口和对外金融资产增加。

(二)计量分析

以下基于1981-2009年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将对外金融资产、经济规模、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和工业化视为内生变量,将经济全球化、美国货币量、对外开放及城市化视为外生变量。①为统一量纲,所有国内绝对量指标都经过汇率折算,以美元计值,因此将汇率也视为一个外生变量。

1·变量符号及数据来源说明

表1:对外金融资产FFA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1)对外金融资产FFA如前文所述(2)经济全球化符号表示为GLOB,以“全球贸易总额/全球GDP”来简要计量,数据源于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3)美国货币量符号表示为USM,数据源于美联储网站的M2。(4)我国经济规模以真实GDP计量,符号为RGDP,2007年前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2008年后数据根据实际增长率计算。(5)产能过剩符号表示为RSOT,以历年“实际生产性固定资产存量/实际商品零售额”相对于29年均值的离差来简要计量。

2·相关性分析

对各解释变量与对外金融资产进行相关性考察发现(表1所示),其间关系完全符合理论预期,其中RGDP、RSOT及USM与对外金融资产高度相关。

3·回归分析

为便于数据分析,对绝对量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符号前加ln,由此将构建一个半对数模型。为了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首先对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为一阶单整序列(见表2),适宜在VAR模型框架下进行回归分析。

表2:对外金融资产相关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在VAR模型下进行Johansen检验,显示协整关系成立(见表3)。于是,基于VE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①2阶滞后情况下得到长期协整方程(1)式。回归效果良好,符合理论预期。相比较来看,RGDP的影响力度最强,每变动1%将导致FFA同向变动2·12%;其后依次为ULC、SNA和RSOT,各自变动1个百分点将分别导致FFA变动0·602%(反向)、0·145%和0·00014%。②

表3: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lnFFA=-19·397+2·1203lnRGDP+0·0143RSOT-60·18ULC+14·5SNA(1)

(0·031,68·39)(0·0077,1·866)(0·7159,-84·07)(0·1708,84·9)

R2=0·9491,-R2=0·8587,F=10·498,LOG=55·12

在VEC模型下,考虑到外生变量的影响,进行内生变量间的因果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各解释变量值都是FFA变动的单向原因。由此证明前述有关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变动原因的理论推断及回归分析成立。

累积脉冲响应分析显示(见图4),短期看,lnRGDP和SNA对lnFFA构成正向冲击,RSOT和ULC对lnFFA构成负向冲击。这就是说,除产能过剩外,其他因素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完全一致。

图4:lnFFA脉冲响应图

为避免Cholesky方差分解存在的变量排序问题,这里综合了4个解释变量的24种排序结果得到表5所示的方差分解状况,如果将解释变量的总体方差贡献视为100%,那么,各自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劳动力成本、非农产业比率、经济规模和产能过剩,分别为34·68%、29·05%、24·75%和11·52%。

由上述定量分析可以看出,ULC最值得关注,它不仅从长短期视角看都对FFA构成负向冲击,而且短期影响最大,长期影响仅次于GDP。1982-2009年间ULC呈不断下降态势,有21年为同比负增长。这就是说,劳动力成本低且不断下降是推动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三、中国金融债权国经济效应分析

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例如提高国际收支危机防范能力、增大国际博弈筹码、为我国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等,但这些效应多是战略性的,且并未充分显现。现实中观察到的多为消极效应,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负国民财富效应

债权国本可坐享投资收益,加快国民财富积累,而我国目前的债权国地位带来的却是国民财富不断流失,主要表现在投资净收益差损、汇率差损和通胀差损等方面。

从绝对金额来看,对外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似乎给我国带来了不断增加的投资收益,但如果与对外负债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一种极为荒谬的现象。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收益的贷方和借方金额分别与国际投资头寸表中的资产和负债相比,计算出对外资产收益率和对外负债成本率,结果显示:1985-1994年二者年均分别为3%和1·56%,国际投资正利差率1·44%;1995-2009年,随着对外金融净头寸由负转正并不断扩大,对外资产收益率却下降到年均2·42%、而对外负债成本率上升到年均4·80%,国际投资负利差率2·38%,也就是说,均衡状态下的国际投资年均净损失率为2·38%,对外净头寸越多,损失越大。

表5:lnFFA的方差分解

由于对外资产多种多样,总体汇率差损和通胀差损难以准确界定,但仅就我国持有的美国证券资产进行粗略计算,就足以看出这类损失的严重程度。基于美国财政部统计的中国持有美国证券规模,按照美元名义有效汇率、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及国际黄金价格,计算出2002-2009年因美元相对于他国货币、实物商品及黄金贬值而使我国年均损失率分别为2·13%、3·95%和14·6%,①累计损失额的美元值分别为622·63亿、2312·29亿和8416·48亿。考虑到期间我国持有美国证券年均余额为6994亿美元,将同期年均对外资产17505亿美元及其所带来的累计收益3829亿美元与之相比,可以推断:我国对外投资收益还不足以抵补汇率和通胀差损。

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以有效扭转,那么,中国人民在实体经济中通过辛勤劳动所积累的财富就会通过国际金融渠道不断流失,对外金融资产越多,国民财富流失就越严重。

2·加剧内外失衡效应

国内外结构性因素造成我国外贸出超,外资流入,从而使人民币具有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升值动能,为避免过快升值对实体经济造成剧烈冲击,央行不得不持续进行汇市干预,由此对内导致基础货币过度投放,对外导致储备资产快速增长,这使央行持续承压于本币升值和货币冲销。因顾忌冲击经济增长和引发投机性资本流入,央行难以采用提高利率、抑制需求的方式,而只能主要求助于发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率等规模型调控手段来遏制货币供给增长。

冲销性干预在缓解经济总量失衡的同时却加剧了结构性失衡,因汇市干预而投放的资金直接流入了贸易品部门和外向型地区,而冲销带来的流动性相对紧缩却面对整个社会,这使非贸易品部门和内向型地区资金流入相对更少,成为冲销性干预冲击的主要承受者,从而加剧了产业及地区失衡,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和敏感性提高,潜在风险增大。

四、中国金融债权国地位的改进

基于前述分析,为减弱官方和金融债权国地位的负效应,就必须抑制以储备资产为主的对外金融资产增长。具体的政策措施可归类为:对内,调节国内各影响因素;对外,促使对外直接投资更快增长。

在影响对外金融资产的各因素中,国际因素是一种客观存在,我国可采取的政策措施有限;国内城市化、工业化、对外开放及经济增长均属正向影响因素,但它们既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不能舍本逐末地抑制它们的增长;只有压缩过剩产能和提高劳动力成本两种措施可资利用。

压缩过剩产能可以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扩大国内消费双向着力。为实现前者,严控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关停一批“两高”企业都有必要,但是,为保持经济稳定协调运行,这类措施不可过激。扩大国内消费的前提和根本在于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普通劳动者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与提高劳动力成本水平、扭转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局面、缩小收入差距的要求是一致的。由此看来,对内措施的重点在于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对外总资产一定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金融资产互为消长,因此,转变对外投资模式、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就成为抑制对外金融资产增长的有效手段。

依据Dunning(1986)的IDP(投资发展路径)理论,①沿用Narula(1996)的二次函数模型和Buckley和Castro(1998)的五次函数模型,②基于1981-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见表6),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路径符合二次函数模型。根据模型测算,扭转NODI负值增大趋势的人均GDP拐点值为2554亿美元,而我国现实的人均GDP2007年达到2566亿美元,这意味着NODI由此进入负值减少阶段,经济发展已赋予对外直接投资以强大的增长动力。借此有利时机,假以政策推动,必将得以迅速增长。

表6:对外投资发展路径模型的估计结果

针对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认识水平。切实把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实施,促进各类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拓宽投资领域。(2)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对外投资法》,以统一指导和规范对外投资管理;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以消除政出多门、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3)改进服务效率。放宽用汇额度,减少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增大投资自由度。

金融债权范文篇5

摘要:促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以储备资产为主的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深层原因在于国内外各种总量和结构因素。金融债权国地位带来了国民财富流失、内外失衡加剧等负效应。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投资模式转型,抑制对外金融资产过快增长,摆脱债权国困境。

一、中国金融债权大国的崛起历程与特点

这里通过分析1981-2009年的国际投资头寸来揭示中国金融债权大国的崛起历程与特点。①为便于行文,特做以下符号设定:对外资产-FA,对外负债-FL,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国来华直接投资-FDI,对外金融资产-FFA,对外金融负债-FFL。于是有:国际投资净头寸NOI=FA-FL,国际直接投资净头寸NODI=ODI-FDI,国际金融投资净头寸NOFI=FFA-FFL=NOI-NODI。分析显示,我国债权债务地位演进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于1995年首先在金融投资方面实现了债权债务转变。将国际投资分解为直接和金融两部分来看,我国两种净头寸总体上呈反向对称变化态势。如图1所示,NOFI在1995年前呈负值减少趋势年对外金融净负债年均降幅年由负转正年对外金融净资产年均增幅57·46%。而NODI则一直呈现负值增大趋势,1982-2009年年均负增长27·2%。

图1:中国国际投资净头寸演进态势

第二,于2000年实现了总体债权债务转变。如图1所示,NOI于2000年由负转正,之后以年均65·55%的速度快速增长。按照IMF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外净资产的统计和排名,我国于2006年成为世界第三大债权国,2008年超过德国,位居第二。从图1中三线对比来看,NOFI与NOI走势基本一致,但快于NOI,NODI与NOI则完全相反。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债权债务地位快速转变时期,推动力主要来自金融资本流动,其净流出抵消和超出了直接投资净流入,从而使我国拥居金融债权国和直接投资债务国双重身份。

图2:中国私人对净头寸与官方储备资产对比(单位:亿美元)

[@图头@]图2:中国私人对净头寸与官方储备资产对比(单位:亿美元)

第三,集官方债权国和私人债务国于一身。如果将NOI扣除储备资产视为私人对外净头寸,可以看出(见图2),1982-2009年我国这一指标总体上一直呈负值增大态势,净负债年均增长9·78%;储备资产则持续快速正增长(1985、1986、1989及1992四年微幅下降),年均增幅高达32·37%。这意味着,推动我国债权债务身份转变的动力主要来自官方,从性质上看,我国目前只是一个官方债权大国,私人投资方面始终处于债务国地位。

第四,金融和官方债权国的形成动力主要来自以储备资产为主的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图3显示,虽然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总体上都呈上升态势,但前者增速明显快于后者,1982-2009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48%和6·99%。这意味着促成金融债权国地位的主动力来自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储备资产占对外金融资产的比率呈不断上升态势,1981年只有13·71%,2009年上升到75middot;88%。这说明储备资产是推动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从而成为金融和官方债权国的根本动力。

图3: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储备资产占比演进态势(单位:亿美元)

[@图头@]图3: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储备资产占比演进态势(单位:亿美元)

我国国际投资头寸演变特点集中于对外金融资产、特别是储备资产的快速增长,那么,推动其增长的力量来自何方?带来了何种效应?应采取何种对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二、中国金融债权大国崛起动因分析

(一)理论推断

基于理论和逻辑推演,对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作以下判断(“+”、“-”分别表示其对对外金融资产的正向或负向影响):

1·经济全球化(+)。从经济循环角度看,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是历年贸易顺差动态累积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后,在由跨国公司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逐渐形成了如Dooley等(2004)所述的以三大区域之间特殊的经济循环为特征的国际格局,处于贸易账户区的我国,依靠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被定位于制造业基地。面对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借助改革开放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出口,从而使贸易顺差、进而对外金融资产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可以推断,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构成正向影响。

2·美国货币供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美元形成了贸易渠道流出、金融渠道回流的循环模式,美国依赖货币扩张政策支撑以双赤字和高负债为特征的国内经济循环,由此塑造出一个巨大的商品和金融市场,吸引贸易国家商品源源流入,美元资产快速增长(张纯威,2008)。基于美国1985年后一直是我国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地和对外资产投放地的现实,可以推断,作为美国货币政策主要指标的货币供给会对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构成正向影响。

3·经济规模(+)。从长远的角度看,作为国民财富存在形式的对外金融资产增长是国内实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结果,但会呈现阶段性特征:起飞准备阶段因国内物资和资金缺乏而存在“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对外金融资产增速慢于经济增速;起飞阶段前者则会快于后者。

4·产能过剩(+)。观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经济运行,可以得到这样一种直观感觉:出口增长与产能扩大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出口增长会拉动产能扩大,当产能超出国内市场容量时,企业必将尽力拓展国际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从而推动对外金融资产增加。于是,产能过剩度越高,对外金融资产增长就会越快。

5·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低廉是推动我国出口和对外金融资产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从逻辑上讲,对外金融资产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下降(上升)而增加(减少)。

6·工业化(+)。我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意味着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及国际竞争力提高,从而有利于推动对外金融资产增长。

7·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为我国廉价商品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吸引了外资的不断流入,在对外直接投资较少、且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必然推动对外金融资产增大。

8·城市化(+)。二元经济转型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在推动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速加快的同时,也增大了就业压力,从而使政府和企业在扩大产能和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形成合力,由此推动出口和对外金融资产增加。

(二)计量分析

以下基于1981-2009年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将对外金融资产、经济规模、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和工业化视为内生变量,将经济全球化、美国货币量、对外开放及城市化视为外生变量。①为统一量纲,所有国内绝对量指标都经过汇率折算,以美元计值,因此将汇率也视为一个外生变量。

1·变量符号及数据来源说明

表1:对外金融资产FFA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1)对外金融资产FFA如前文所述(2)经济全球化符号表示为GLOB,以“全球贸易总额/全球GDP”来简要计量,数据源于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3)美国货币量符号表示为USM,数据源于美联储网站的M2。(4)我国经济规模以真实GDP计量,符号为RGDP,2007年前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2008年后数据根据实际增长率计算。(5)产能过剩符号表示为RSOT,以历年“实际生产性固定资产存量/实际商品零售额”相对于29年均值的离差来简要计量。

2·相关性分析

对各解释变量与对外金融资产进行相关性考察发现(表1所示),其间关系完全符合理论预期,其中RGDP、RSOT及USM与对外金融资产高度相关。

3·回归分析

为便于数据分析,对绝对量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符号前加ln,由此将构建一个半对数模型。为了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首先对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为一阶单整序列(见表2),适宜在VAR模型框架下进行回归分析。

表2:对外金融资产相关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在VAR模型下进行Johansen检验,显示协整关系成立(见表3)。于是,基于VE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①2阶滞后情况下得到长期协整方程(1)式。回归效果良好,符合理论预期。相比较来看,RGDP的影响力度最强,每变动1%将导致FFA同向变动2·12%;其后依次为ULC、SNA和RSOT,各自变动1个百分点将分别导致FFA变动0·602%(反向)、0·145%和0·00014%。②

表3: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lnFFA=-19·397+2·1203lnRGDP+0·0143RSOT-60·18ULC+14·5SNA(1)

(0·031,68·39)(0·0077,1·866)(0·7159,-84·07)(0·1708,84·9)

R2=0·9491,-R2=0·8587,F=10·498,LOG=55·12

在VEC模型下,考虑到外生变量的影响,进行内生变量间的因果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各解释变量值都是FFA变动的单向原因。由此证明前述有关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变动原因的理论推断及回归分析成立。

累积脉冲响应分析显示(见图4),短期看,lnRGDP和SNA对lnFFA构成正向冲击,RSOT和ULC对lnFFA构成负向冲击。这就是说,除产能过剩外,其他因素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完全一致。

图4:lnFFA脉冲响应图

为避免Cholesky方差分解存在的变量排序问题,这里综合了4个解释变量的24种排序结果得到表5所示的方差分解状况,如果将解释变量的总体方差贡献视为100%,那么,各自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劳动力成本、非农产业比率、经济规模和产能过剩,分别为34·68%、29·05%、24·75%和11·52%。

由上述定量分析可以看出,ULC最值得关注,它不仅从长短期视角看都对FFA构成负向冲击,而且短期影响最大,长期影响仅次于GDP。1982-2009年间ULC呈不断下降态势,有21年为同比负增长。这就是说,劳动力成本低且不断下降是推动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三、中国金融债权国经济效应分析

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例如提高国际收支危机防范能力、增大国际博弈筹码、为我国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等,但这些效应多是战略性的,且并未充分显现。现实中观察到的多为消极效应,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负国民财富效应

债权国本可坐享投资收益,加快国民财富积累,而我国目前的债权国地位带来的却是国民财富不断流失,主要表现在投资净收益差损、汇率差损和通胀差损等方面。

从绝对金额来看,对外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似乎给我国带来了不断增加的投资收益,但如果与对外负债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一种极为荒谬的现象。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收益的贷方和借方金额分别与国际投资头寸表中的资产和负债相比,计算出对外资产收益率和对外负债成本率,结果显示:1985-1994年二者年均分别为3%和1·56%,国际投资正利差率1·44%;1995-2009年,随着对外金融净头寸由负转正并不断扩大,对外资产收益率却下降到年均2·42%、而对外负债成本率上升到年均4·80%,国际投资负利差率2·38%,也就是说,均衡状态下的国际投资年均净损失率为2·38%,对外净头寸越多,损失越大。

表5:lnFFA的方差分解

由于对外资产多种多样,总体汇率差损和通胀差损难以准确界定,但仅就我国持有的美国证券资产进行粗略计算,就足以看出这类损失的严重程度。基于美国财政部统计的中国持有美国证券规模,按照美元名义有效汇率、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及国际黄金价格,计算出2002-2009年因美元相对于他国货币、实物商品及黄金贬值而使我国年均损失率分别为2·13%、3·95%和14·6%,①累计损失额的美元值分别为622·63亿、2312·29亿和8416·48亿。考虑到期间我国持有美国证券年均余额为6994亿美元,将同期年均对外资产17505亿美元及其所带来的累计收益3829亿美元与之相比,可以推断:我国对外投资收益还不足以抵补汇率和通胀差损。

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以有效扭转,那么,中国人民在实体经济中通过辛勤劳动所积累的财富就会通过国际金融渠道不断流失,对外金融资产越多,国民财富流失就越严重。

2·加剧内外失衡效应

国内外结构性因素造成我国外贸出超,外资流入,从而使人民币具有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升值动能,为避免过快升值对实体经济造成剧烈冲击,央行不得不持续进行汇市干预,由此对内导致基础货币过度投放,对外导致储备资产快速增长,这使央行持续承压于本币升值和货币冲销。因顾忌冲击经济增长和引发投机性资本流入,央行难以采用提高利率、抑制需求的方式,而只能主要求助于发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率等规模型调控手段来遏制货币供给增长。

冲销性干预在缓解经济总量失衡的同时却加剧了结构性失衡,因汇市干预而投放的资金直接流入了贸易品部门和外向型地区,而冲销带来的流动性相对紧缩却面对整个社会,这使非贸易品部门和内向型地区资金流入相对更少,成为冲销性干预冲击的主要承受者,从而加剧了产业及地区失衡,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和敏感性提高,潜在风险增大。

四、中国金融债权国地位的改进

基于前述分析,为减弱官方和金融债权国地位的负效应,就必须抑制以储备资产为主的对外金融资产增长。具体的政策措施可归类为:对内,调节国内各影响因素;对外,促使对外直接投资更快增长。

在影响对外金融资产的各因素中,国际因素是一种客观存在,我国可采取的政策措施有限;国内城市化、工业化、对外开放及经济增长均属正向影响因素,但它们既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不能舍本逐末地抑制它们的增长;只有压缩过剩产能和提高劳动力成本两种措施可资利用。

压缩过剩产能可以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扩大国内消费双向着力。为实现前者,严控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关停一批“两高”企业都有必要,但是,为保持经济稳定协调运行,这类措施不可过激。扩大国内消费的前提和根本在于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普通劳动者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与提高劳动力成本水平、扭转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局面、缩小收入差距的要求是一致的。由此看来,对内措施的重点在于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对外总资产一定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金融资产互为消长,因此,转变对外投资模式、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就成为抑制对外金融资产增长的有效手段。

依据Dunning(1986)的IDP(投资发展路径)理论,①沿用Narula(1996)的二次函数模型和Buckley和Castro(1998)的五次函数模型,②基于1981-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见表6),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路径符合二次函数模型。根据模型测算,扭转NODI负值增大趋势的人均GDP拐点值为2554亿美元,而我国现实的人均GDP2007年达到2566亿美元,这意味着NODI由此进入负值减少阶段,经济发展已赋予对外直接投资以强大的增长动力。借此有利时机,假以政策推动,必将得以迅速增长。

表6:对外投资发展路径模型的估计结果

针对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认识水平。切实把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实施,促进各类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拓宽投资领域。(2)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对外投资法》,以统一指导和规范对外投资管理;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以消除政出多门、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3)改进服务效率。放宽用汇额度,减少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增大投资自由度。

金融债权范文篇6

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部署全市开展集中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专项活动,进一步优化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下面,就如何做好集中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专项活动,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开展金融债权清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金融机构信贷有效投入越多,经济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就越足。目前,就我市来看,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市的信用环境差。突出表现在少数单位和个人视信用如儿戏,恶意拖欠银行贷款。部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长期积累的债务形成了历史包袱,在社会公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们开展集中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专项活动,目的就是要加大整治力度,清理化解风险,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同时,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依法化解企业债务,盘活企业资本。可以说,这是我市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开展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是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公众存款,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老百姓。截止到2012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09.76亿元。其中,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4.88亿元,占存款余额的67%。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不能收回,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存款支付的能力,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威胁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市银监部门数据反映,2012年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2.52亿元,不良贷款90.57亿元,不良贷款率37.35%。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拖欠逾期贷款占很大部分,党政部门、事业单位拖欠贷款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助长了欠贷不还的歪风。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大大增加金融机构清收逾期贷款的阻力,信贷资产质量将会继续恶化。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开展集中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工作,从规范金融秩序,维护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出发,提高认识,统筹安排,齐抓共管,切实抓好集中清理工作。

(二)开展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投入。我市作为发展中城市,银行贷款仍然是我们解决资金不足的主渠道。欠账不还、贷款收不回来,必然会造成银行的“惧贷”心理,更不会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实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当前,我市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更需要金融的支持。要实现我市2011年“双一五”目标,就必须想方设法留住资金,吸引资金,加大资金供给力度,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这要求我们必须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地调动金融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开展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是化解金融风险,构建和谐的题中应有之意。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赢发展是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和企业互为依存,没有金融的支持,企业无法发展。没有企业对金融活动的需求,金融也会萎缩。开展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专项活动,就是要寻找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平衡点,盘活优化企业资本,建立企业法人规范退出市场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诚信体系建设的金融生态长效工作机制,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因此,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对金融债权集中清理工作的认识。

二、突出重点,扎实开展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

自2011年年初以来,市人民中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与执行职能,主动向金融机构提出建议,开展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为被执行人的四类案件专项执行;金融机构为申请人的金融案件专项执行,取得了明显的实效。2011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涉及金融机构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案件878件,执结562件。执结案件标的额1.14亿元。2012年上半年受案1039件,执结519件,执结案件标的额5542万元。市法院专项执行活动为我们这次清理活动奠定了一定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刚才,院长宣读了《关于集中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专项活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对工作目标、活动内容、方法步骤和组织领导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专项集中清理活动总体要求是,要清理金融债权,化解并降低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要摸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状态、资本与债务比例;要规范法人企业的退出机制,国家、集体企业为被执行人案件终结退出执行机制;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化解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债务,盘活资本。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摸清底数,分类整理。各金融机构要确定金融债权清理对象;市财政局要摸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金融债务和一般债务情况;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要梳理出国有集体企业金融债务及一般债务情况。市法院汇总诉讼执行的金融债权、国有集体企业为被执行人案件信息情况。基础情况调查清楚后,由市金融办将以上各类数据汇集整理后,提交市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确定清理对象。然后由市司法局负责出具拟通过法律程序化解债务的相关法律文书。力争做到梳理到位,底数清楚。二是大力开展金融债权清理。市法院要组织精干力量,加大执行力度,用足、用好、用活各种强制执行措施和手段,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通过法律程序催收债务,最大限度终结案件。在具体清理过程中,财政、工商、国土资源、房产、规划等部门要积极配合,确实清理到位。市监察局要按照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的司法建议,对活动中发现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违纪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三、加强领导,确保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开展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孙鸿志为组长的金融债权集中清理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指挥。制定了《方案》,提出了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整体提高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水平,高起点启动,高效率推进。

(二)要落实工作责任。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责,按照部门分工和活动的具体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落实好每一项具体任务。

金融债权范文篇7

维护金融债权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院在维护金融债权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在2003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维护金融债权、打造诚信邵阳”专项整治行动中,我院党组和邹东仁院长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将此作为全市法院去年的一项重要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和组织措施,一手抓专项审判执行,一手抓法院干警清欠,取得了较好成效。一年中,全市法院共审结涉金融债权案件845件,标的9583万元,执结705件,收回金融债权7694万元,有力地推动了“维权”活动的深入开展。回顾我们的“维权”工作,主要有如下体会: 一、深化认识,增强工作主动性 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后,中院党组立即进行专题研究,在全市法院迅速层层贯彻,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维护金融债权是一项社会道义。金融是经济的命脉,维护金融债权不仅是发展经济的内在要求,更是构筑社会诚信体系,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现实需要。对于邵阳来说,通过维护金融债权,树立诚信形象,更是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主要突破口。任何部门、每一个邵阳人都应视维护邵阳诚信为己任。二是人民法官应成为恪守诚信的典范。人民法官作为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守护神,理应时刻保持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法院干警自觉带头还贷,是维护法院和法官自身形象的要求。三是维护金融债权是人民法院的法定职责。运用法律手段,清收逾期金融债权,不仅是人民法院的特有职能,而且是维护金融债权的强制保障,是人民法院服务发展第一要务的重要方面。由于思想认识到位,全市法院主动自觉开展“维权”工作。工作伊始,开展了调查走访活动,摸清金融案件和干警欠贷的底数。我院成立了由邹东仁院长任组长的“维权”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为“维护金融债权、打造诚信邵阳”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专项审判执行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迅速清偿法院干警拖欠银信贷款的通知》,分别以邵中法[2003]4、5号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全市法院执行,明确了服务重点、具体措施及敦促法院干警清偿银信贷款的组织纪律。各基层法院按照市中院的要求,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实施方案,采取了相应举措,维护金融债权专项审判执行活动在全市法院迅速地开展起来。 二、加大力度,注重工作实效 为确保专项审判执行的实效,我院确立了“立足审判,强化执行,最大限度地兑现金融债权”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金融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力度。一是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要求两级法院把此项工作摆上中心位置,由“一把手”负总责,凡拖后腿的,“一把手”到市中院说明情况,检讨责任。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负责人积极主动协助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实行定期检查通报制度。纪检监察部门对全市审执案件、法院干警清欠情况坚持一周一通报,中院党组每月专题听取汇报,认真督查落实。如去年4月份,有一区法院一笔欠款未落实被通报,邹院长立即指令我院院长来中院说明情况,责令我院3日内解决好。三是明确了服务重点。我们将“集中审理和执行银信部门起诉或判决后未执行的涉金融案件”作为关键环节,将有悬逃赖废银信贷款行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体列为主要对象,抓好生效判决、裁定的集中执行,兑现金融债权。四是制定了五条优质服务措施:对金融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组建涉金融案件专门合议庭和执行组;金融单位缓交诉讼费、先执行后收费;慎重认定诉讼时效;严惩恶意悬逃赖废银信贷款者。 三、严明纪律,强化工作氛围 在维护金融债权活动中,全市法院党组(委)把清偿内部拖欠贷款提到事关法院队伍建设,事关法院、法官形象的高度来抓,并将其作为维权工作的切入点,铁腕督促干警还贷。除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三停三不”纪律外,在法院内部实行“两条禁令”,即明令禁止为亲属朋友说情干扰银信债权的清收,明令禁止对银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挟私报复。对有上述行为之一的法院干警一律下岗,对所在法院予以通报批评。并要求领导带头,凡欠有银信贷款的法院中层以上负责人必须带头清偿,否则,市中院要对其采取组织措施,商请有关部门免去其职务。为抓好落实,明确由法院纪检、政工部门为清欠工作直接责任单位,具体负责,定期检查通报、督促落实。通过以上措施,全市法院内部清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共偿还银信贷款206.89万元,尚欠的39.8万元贷款也全部与银信部门商定了还款计划,签订了定期还款协议。清偿率达到了83.86%,债权确认率达到了100%,无一名干警被“三停、三不”。 在过往的“维权”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维护金融债权,构筑社会诚信是长期任务,全市法院决心对此项工作常抓不懈,努力做到“五个保证”,即保证所有涉金融债权案件依法及时立案,保证所有涉金融债权案件公正高效地审结,保证2004年度审结的有执行能力的涉金融债权执行案件全部执行到位,保证全市法院干警无一人受“三停三不”责任追究,保证逐年消除旧存的涉金融案件执行积案。具体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要充分发挥打击职能,确保对涉金融犯罪案件打击处理到位,尤其要对涉金融犯罪分子依法加大财产刑的适用力度,铲除犯罪分子赖以犯罪的经济基础。二要充分发挥调节职能,积极、稳妥地审理涉金融民商事案件。尽可能依法简化审理环节,提高审判效率,注重发挥调解的优势,依法调解处理一批案件,降低强制执行率。三要充分发挥执行职能,最大限度地兑现金融债权。重点加大对恶意逃废涉金融债权行为的打击处理力度,该拘留的要司法拘留,该强制拍卖处理财产的要坚决依法公开拍卖处理其财产,逐步消化执行积案,力争为维护金融债权,打造诚信邵阳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融债权范文篇8

司法环境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部分县域地区仍然存在司法不公和司法干预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亚待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司法现状:司法不公与司法干预同时并存

1.金融案件的执行效率低下。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是金融生态环境难以改善的重要因素。2001一2005年,某县金融机构已审结胜诉案件713件,金额4984万元,其中执行38件,执行金额527万元,执结率分别只有5.4%和10.5%。2005年,某县仅有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金融机构起诉案件,起诉案件58件,审结47件,仅执行14件,金额57万元,执行案件件数和金额分别为2001年的16.7%和40.9%。2.司法干预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2005年,某县法院对该县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开展检查6次,累计罚款28万元。被处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与司法部门在核销、剥离不良贷款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司法部门对金融机构频繁的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3.司法费用开支较大,对金融机构的利益造成影响。司法部门在审判或执行金融案件时,不仅要收取高额的诉讼费用,而且每年还要花费一些名目不清的费用,以增强司法干警审判或执行的积极性,对金融机构的利益造成影响。4.时金融机构的债权维护不够。在执行标的上重收回资金轻财产保全。一些县级法院总是以企业只有财产物品为借口,不愿对企业实行强制执行,且案件执行时间长、程序复杂,造成担保物价值降低,影响金融机构的债权回收。

二、原因解读:法律缺陷与信用缺失的交互作用

1.法律缺陷。一是银行贷款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除《贷款通则》外,没有颁布出台规范贷款管理的专门法律,信贷维权缺乏特别的法律保障,如《担保法》中,没有明确行政管理部门的财产不得抵押的条款,若该部门财产涉及抵押时,往往影响金融机构贷款抵押权的实现。二是金融债权维护的法律规范不具体。如《公司法》中,没有对企业改制、重组、退出市场等行为设定具体涉及金融债权的法律约束条款,造成对企业逃废或悬空银行贷款的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的制裁。三是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如《刑法》中,对诈骗银行贷款的故意行为,“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对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银行贷款巨额损失的过错行为,没有涉及,造成了大额国家资财的损失和浪费。

2.地方保护。据调查,有95%的金融机构认为地方保护是影响金融维权案件司法公正的主要因素。一是政府主导微观经济的理念存在误差。一些县、乡政府不能正确理解“银行也是经营人民币的特殊企业”,把国有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等同于国家财政,导致金融机构在开展贷款清收或依法维护金融债权时,站在地方企业一边,在出台一些政策规章时,抛开金融债权于不顾,甚至公开支持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二是县域国有企业在转制破产中存在明显的行政干预。在优化资本结构和企业破产中,多数企业不是由企业或债权人提出,而是由政府及其部门主张,除破掉了一些应付货款和其他应付债务外,绝大部分是破掉了银行贷款这个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债权。三是受理企业破产申请时存在严重的司法不公和执法不严。有些基层法院违背《破产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在受理企业破产案过程中,有意回避债权金融机构,往往在金融机构不知情的情况下,审理和批准企业破产;有时无视和侵犯抵押贷款权益,把有效抵押担保财产作为一般债权处置,甚至把有效抵押担保裁定为无效抵押担保,造成金融机构贷款债权悬空。

3.信用缺失。一是政府信用不高。有些乡镇政府或因贪大求洋搞基础设施建设,或因20世纪90时代盲目兴建的乡镇企业关停并转欠贷难以归还;并且有些政府公务员拖欠一、两万元的信用社贷款,长期不肯归还。二是企业信用不强。由于企业改制和破产中的地方保护及行政干预造成的后遗症,有些企业仍然欠贷不还,仍梦想着国家出台大破产、大核销的相关政策,能够一废了之、一核了之。三是社会信用不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信用度仍然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一些城乡居民的居住房产抵押贷款到期拒不还贷的现象,使之成为县域金融机构新的贷款风险点。

三、政策建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制度安排

1.完善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尽快制定保护金融资产的《贷款法》,扩大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范围和适用条件,将贷款诈骗罪扩大到包括法人在内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在《刑法》中增设“故意逃废金融债务罪”,加大法律惩戒力度,遏制逃债风气蔓延。在《担保法》中明确国家机关、行政管理部门财产不得抵押的条款,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避免司法不公。尽快修订《破产法》,在《破产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第二款“缴纳所负税款”后,明确增加“偿还银行贷款”条款,而后才是“清偿公司其他债务”,不能把“银行贷款”与“公司其他债务”混为一谈,以保障金融机构债权人的优先受偿权利。

2.建立金融债权保全体系,实现银行审懊经营。建立以保全为原则,以市场为基础的存款保险制度,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救助责任机制,从法律高度制约和改变中央银行无限制承担金融机构风险的现状。在《破产法》中,增加金融企业破产特别条款,从法律角度规范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在《商业银行法》中增加金融机构贷款责任条款,对因选项不准、工作失误造成贷款损失,数额巨大的,给予有关责任人员(包括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刑事处罚,最高可判无期徒刑或死刑。有效加大贷款责任人员的惩戒力度,确保金融企业稳健、审慎经营。

金融债权范文篇9

为进一步强化我市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效维护银行债权,改善金融服务,建立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强化金融信用体系建设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对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了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制止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具体措施。经过几年来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市金融信用体系不断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市仍存在部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市的对外形象,各家银行对我市实施贷款限制措施,造成我市贷款增长速度和新增存贷比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趋于弱化,经济金融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切实增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我市金融生态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强化信用意识,明确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科学配置资源、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保障,是提升企业素质、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信用观念,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明确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振兴”的总体目标,按照“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奋力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改进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金融生态体系,打造“信用”,促进金融与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

(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有效维护金融债权,形成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完善政府、银行、企业协调沟通机制,银企关系融洽,国家货币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信贷投入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整顿规范市场经济和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犯罪,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四)建立金融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区域信用评价体系,加大对守信企业和地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促使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围绕经济发展,确立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各级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宏观指导,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改善地方投资环境,严厉打击企业失信行为,打造诚信政府、诚信社会,打造地方信用品牌。

(二)坚持部门联动的原则。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分局要充分发挥好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引导、协调和参谋作用,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优化金融信用体系的有效措施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协助配合政府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与银行之间的桥梁作用、对银行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对地方政府的参谋作用。市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组织落实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坚持社会参与的原则。企业作为信用建设的主体,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规范经营行为,按期履约还款,提高信用等级,赢得金融机构更多的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发挥好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健全内控机制,规范内部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加大有效信贷投入。

(四)坚持银企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府、银行、企业协调沟通机制,加强银企合作,推动银企互信,实现银企携手发展、合作共赢。

四、突出工作重点,推动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深化“信用”创建工作

1.加强信用宣传。广泛开展公民诚信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舆论宣传、讲座培训、文艺演出等方式,宣传守信典型,公开曝光失信者及失信行为,提高社会各界信用意识,使诚实守信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行为。

2.加强征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继续做好中小企业信用评审工作,依法采集、保存企业和个人在金融机构的信用记录,并向金融机构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服务,防范、惩戒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

3.完善区域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最佳信用县(区)”评定、“农村信用工程”创建、“诚实守信企业”评定等信用环境细胞建设,健全信贷奖惩机制,保障守信者的合法权益。

(二)突出联动配合效果,筑牢金融信用底线

1.规范企业资本运作,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改制、重组、兼并等资本运作中金融债权保全工作,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做好债权管理工作,严禁包庇和纵容资本运作企业的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制定企业资本运作方案时,必须听取金融监管部门和债权金融机构的意见;实施资本运作过程中,应当邀请债权金融机构参加,充分尊重金融机构保全债权的意见;企业资本运作前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处置、产权界定和登记工作等必须在债权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督之下进行;相关企业(不包括已经按照正常程序完成破产清偿的企业)办理开业、变更、注销登记和产权变更登记、税务登记时,财政、税务、国资、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要求企业提交金融机构出具的金融债权保全文件和资产评估确认批复;金融债权没有落实的企业不得进行相关变更,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有关改制审批和登记手续。对社会影响恶劣的少数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依据债权方提出的请求,视情节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2.提升司法效率,提高金融债权案件的审结率和执结率。坚持公正司法、严明执法,加强对金融债权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对诉至市、县(区)法院的金融债权案件,要依法办理并努力提高审理、判决、执行效率。当年立案的案件在法律规定时限内的审结和执结率必须达到90%以上,历年审结案件的执结率必须达到80%以上。对我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诉至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胜诉处于执行阶段的金融债权案件,严禁以任何理由和形式阻挠干扰。减免维护金融债权有关费用,司法部门对金融债权案件的诉讼费、执行费、保全费等要在法规许可范围内提供优惠;财政、税务、房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费用收取在法规许可范围内提供优惠。

3.加强组织领导,多措并举有效清收银行债权。要组织各金融机构对2005年以来逃废银行债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澄清底子。按照属地管理、行业管理的原则,清收盘活拖欠银行债务工作,实行县、区领导负责制,由拖欠银行债务企业所在县、区政府负责协调清收盘活和债权落实;市属企业由市直主管单位负责。实行一户一策、灵活有效处置,针对每一个逃废银行债务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债务清收盘活和处置落实方案,确保清收盘活工作取得实效。

(三)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1.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完善银行和企业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由经济主管部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信息协作共享机制,广泛收集经济、金融和产业政策信息,金融运营和监管信息,及时研究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政银企互动共赢。

2.建立完善重点项目推介制度。政府有关经济主管部门要建立项目库,及时筛选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利用项目推介会、银企洽谈会、政府网站等形式,定期向金融机构推介。金融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调查论证,积极申报、努力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对银企项目洽谈会上签约的合同项目要按期履约,足额完成信贷投放计划。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要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掌握跟踪监督签约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和项目资金运行情况。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改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贯彻货币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加大对三农、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切实转变银行业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要逐步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营销方式,通过广泛的营销活动,加大对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成立域外金融机构联络服务机构,对我市辖区之外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域外金融机构对我市企业的信贷支持情况,为域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调研考察项目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

(四)优化金融投资环境,建立长效机制

1.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机构风险提示制度,维护金融稳定。严格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维护辖区内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的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检查整治力度,确保金融业健康发展。建立金融机构风险提示制度,对因货币政策、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调整可能引发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以及金融机构经营中发现的可能影响金融稳健运行的风险隐患,市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机构提示风险,并向党委、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报告,切实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2.建立预警通报机制。对不能按期履行债务、经债权方调查协商、按照有关规定认定有逃废债务迹象的经济主体,由债权方报送市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台账,实行登记预警和内部通报,并对登记预警的逃废债务问题要给予密切关注,落实跟踪监测、限期转化的责任。对限期不能协调化解的,列入失信“黑名单”;对实现转化的,及时消除。

3.加大对守信企业和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最佳信用县(区)和诚实守信企业,要给予信贷倾斜,加大授信额度,改善县域、企业融资难的状况。要简化贷款手续,在融资、担保、结算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客户履约守信行为。

五、加强领导,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市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全市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的安排部署,协调解决在加强信用环境建设、落实银行债权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督促指导各县区、各部门清收盘活工作的开展。

(二)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把优化金融信用体系和金融债务“清收盘活”工作纳入各县(区)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办要将金融信用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和有关部门,明确分工,严格责任,定期督查,狠抓落实。

金融债权范文篇10

一、江苏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概况

江苏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从1999年开始运行以来,通过对全省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和借款人信息的登记入库,从而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借款人的资信情况,有效的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借款人信息咨询服务。截至2001年10月末,江苏省共配发贷款卡216486个;共有4000多个信贷网点、600多万笔贷款相关业务数据登记入库,基本上涵盖了目前与金融机构有信贷业务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入库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5726.54亿元,占江苏省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8.36%,外币、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及保函等数据也录入了系统。

由于系统存储了关系到金融系统安全的重要信贷数据,必须保证系统每天有效、安全、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统一、有效、严格的管理制度,使责任和权力相统一。我们要求各中心支行根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制度办法(试行)》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细则,包括商业银行信贷数据上报制度、系统查询制度、系统安全保障制度等,对各金融机构也要求建立相应的内部岗位责任制、业务操作流程以及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加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内部建设,保证了入库信贷数据质量,从而使得充分而正确的利用系统信息资源有了坚实的基础。

为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信息咨询作用,江苏省各城市行已适时开通了WEB查询子系统和传真回复子系统,向金融机构提供借款人信息查询。目前每月的查询次数已经达到17000次以上。各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可随时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查询功能,查询借款人的基本概况、主要财务指标、在所有金融机构的负债和或有负债以及欠息、逃废债等大事信息,提高了借款人资信的透明度,避免了盲目发放贷款或无把握发放贷款,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挥了显著作用。

与此同时,各中心支行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与防范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维护金融债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功能,为创建金融安全区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市通过建立银行信贷咨询信息网,加强了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并制订了《*市银行信贷咨询信息网管理办法》以规范信息管理。在网络上不仅通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以及其他业务工作进展情况和部署业务工作,而且还公布诸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名单等诸多信息,既支持了金融调研工作,又加强金融债权管理,进一步提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

二、江苏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

目前,随着江苏省在入库数据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并在保障数据库与信息资料的安全的基础上,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为金融机构审贷提供重要依据,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现在金融机构的“贷前调查”已不再是纸上谈兵,各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可随时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查询功能,查询借款人的基本概况、主要财务指标、在所有金融机构的负债和或有负债以及欠息、逃废债等大事信息,提高了借款人资信的透明度。据不完全统计,自年初以来,江苏省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提供的信息对103户借款人提出的3.11亿元贷款申请进行谨慎地处理:其中有63户借款人1.29亿的贷款申请被婉拒;有23户借款人0.72亿的贷款申请被缓贷和减少贷款额度;另外还有17户借款人共1.1亿元的贷款申请或被要求落实担保人、或被落实抵、质押品、或被减少授信额度。目前使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进行借款人资信查询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落实贷款“三查”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2、为保障金融债权、保全金融资产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各中心支行积极利用系统查询、公告栏提示、预警等功能。为保障金融债权提供信息咨询,连云港中心支行对于全市97家恶意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经行长联席会议决定,在该系统的“公告栏”上进行公布,使各银行都能够全面地了解企业改制情况和债务落实情况,达到共同制裁的目的。无锡中心支行也曾通过这种方式公布了由行长联席会议确定的28户逃废银行债务、拖欠银行贷款利息的企业名单,起到公示警告作用。

此外,我们还通过系统查询功能为转改制企业确认转改制过程中的金融债务,帮助商业银行落实金融债权,有效地制止了企业在转改制过程中出现新的悬空逃废、无理拖欠金融债务行为。连云港中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的信息源较好地推行了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制度。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制度是该中心支行根据有关文件制定的支持企业改制、在改制中保全金融资产的一个有效制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首先在金融债权管理办公室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查询窗口,通过此窗口查询企业的负债情况、担保情况、信用状况、大事记等各种信息,及时通知债权银行协助企业做好改制工作,办理有效债务转移手续,然后经所有债权银行盖章后,债权管理办公室与企业提供的银行负债金额,再次通过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查询核对无误,方出具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允许改制企业领取新的营业执照。今年以来,通过实行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制度,连云港市共改制了8家企业,落实金融债权7638.54万元,没有发生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权现象,有效地维护了金融债权。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改制,在企业改制中落实债权,不仅保全了金融资产,也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