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9:59:47

解决路径

解决路径范文篇1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跨境电商;物流难题;解决路径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其交易额由2010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9万亿元,增幅达5倍之多,有效弥补了全球需求萎缩下传统外贸增速趋缓的不足。跨境电商经营门槛低、交易机会多,使得很多外贸企业也纷纷加入到跨境电商业务中,特别是经营灵活但规模小、业务单一的中小企业。但相比于大型外贸企业,依靠自身强大的整合能力与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中小外贸企业受自身规模与经营能力限制,难以建立完整的跨境电商供应链体系,特别是物流更依赖第三方物流模式,这也成为中小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一大突出短板,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主要物流模式

(一)邮政小包模式。邮政小包主要是邮政公司提供的跨境物流服务,包括中国邮政小包、国际e邮宝、香港邮政小包等业务。由于有中国邮政公司的信用背书,以及所建立的完善的物流体系与跨境通关流程,已成为国内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主要物流选择之一。对于在跨境电商上成交的商品,它主要是以个人邮寄的方法,依靠邮政的邮寄平台来完成商品的物流配送。邮政小包模式的主要优点就是运送范围广,作为中国邮政体系下的跨境物流渠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能够覆盖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另外,该模式的手续便捷简单,类似于国内邮件,外贸企业只需将航空标签、报关单、地址和挂号单号码等贴于邮件包装上,即可完成投递,邮政公司负责剩下的物流手续,包括报关、商检等,对于从事跨境电商的中小外贸企业来说,门槛较低且成本较低。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速度慢、邮寄物品限制较多等,一般从中国通过e邮宝发往美国的邮包,到达时间在15-20天,同时,可以寄送的适用产品以电子配件、服装鞋帽等轻工业品为主,液体类、粉末类产品不能邮寄,邮包的体积与重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另外,邮政小包的物流信息跟踪能力也较差,商品出境之后的物流反馈较为滞后,有时候会造成中小外贸企业与买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纠纷。(二)国际化快递服务模式。国际化快递服务模式主要是指国际的大型快递公司以及国内快递公司国际化业务所提供的邮件寄送物流模式,其中国际快递公司以美国联邦快递FedEx、美国UPS、德国DHL、荷兰TNT等最为知名。这些大型公司具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专属通关渠道与强大的信息化网络,在运送范围上也不落后于邮政小包模式,除此之外它们的物流服务极好,国内邮寄到美国的邮包一般可在3天内到达,运往欧洲的也可在3到5个工作日完成,丢包率低并有信息跟踪,但是相比较于邮政小包,费用较为昂贵,运往欧美的包括首重(0.5kg)均在百元人民币以上,这对于从事跨境电商交易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成本太高。国内的顺丰、中通、申通等传统快递公司近些年也开展了国际化快递服务,如顺丰已开通到美国、澳大利亚、日韩、东南亚等地的物流,其费用也比四大国际快递公司低一些,但是由于物流网络与配送系统仍在建设阶段,在物流服务、配送范围等方面还在不断完善中。(三)专线物流模式专线物流模式主要是针对某些。国家设置专门的物流运送渠道的模式,大多数为出口集中的城市或区域通过航空包舱的方式将货物批量运到国外,再通过合作公司进行目的国的派送,基于统一分拣、统一发货的方式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国际物流运送的规模效应。除了成本低以外,它的运送时间也相对短,但服务高于国际快递。目前,国内的一些跨境电商平台也针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了专线的物流解决方案,如阿里巴巴的速卖通平台已开通了美国、欧洲、澳洲、俄罗斯等地的专线物流,2017年2月又上线了南美物流专线,中小外贸企业通过速卖通专线物流渠道发货,可在7-10天到达英国、8-15天到达西班牙,并能提供完整物流跟踪信息,其费用首重(0.5kg)仅几十元,甚至会低于邮政小包的物流成本,已成为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择优选择。但是由于是专项物流业务覆盖范围窄是其主要劣势,特别是物流渠道更多集中于欧美、俄罗斯或东南亚等地,国内很多从事专项物流的公司在境外运输渠道上大多也是与国外邮政等企业合作,因此导致境外的运送物流渠道不可控,出现运送延迟等现象,出现问题大多数物流公司也不接受退货服务等。(四)海外仓储模式。海外仓储模式是指国内外贸企业先在跨境电商目的国预先租赁或建设仓库,根据跨境电商买家的订单信息或采购趋势预测将货物通过国际物流发往目标国仓库,当客户在电商平台下单后可直接从海外仓库调配商品,进行发货与配送服务。这种模式突破了邮政小包、国际化快递服务、专项物流等模式的时空限制,通过预先估计能够给买家带来与国内在线购物相同的物流配送服务效果,且预先发货的模式可以选择海运等方式,减少运输限制。目前,亚马逊、敦煌网、京东、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均有海外仓储的布局,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租赁服务,部分实力较强的国内中小外贸企业,如广州的电子产品、上海的家具企业等也建设了自己的海外仓,为跨境电商业务提供便利,目前仅美国市场的国内企业海外仓就达到了300家左右。但是海外仓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其海外仓储的成本控制问题,仓库的租金或建设成本,管理成本等等,都是外贸企业的前期投入,一旦商品滞销很容易导致企业得不偿失。这就需要对仓库商品配置、商品库存量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商品配置不精准或库存量过多,很容易带来商品积压,导致额外的管理费用与库存浪费,商品库存量过少又不能给买家带来优质的物流服务体验,达不到建仓的效果。

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物流难题

(一)过度依赖经济类物流,难以满足成本与配送时限要求。与传统外贸业务相比,跨境电商贸易具有订单多、零散、利润低的特点,其服务对象多以个体消费者为主,传统外贸多是B2B类型,企业客户本身也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并承担相关物流成本。这些特点导致中小型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时,主要选择邮政小包和专线物流等经济类跨境物流模式,辅以国际快递与海外仓模式。而经济类跨境物流模式的一大问题就是配送周期长,其运送货物达到欧美等国,一般需10天以上,到达南美地区要在20天以上,配送时间往往是国内电商的5-10倍,难以满足跨境电商客户的配送时限要求。一方面因为跨境电商物流的链条长、涉及环节多,中间经过海关通关、国际运输与国外物流配送等;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方物流体系,邮政小包等模式面对成千上万订单,很难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差异化、快捷性服务。另外,跨境电商客单价低又导致中小外贸企业要获取利润,尽量压低物流成本,但是即便是邮政小包、专线物流等相对低成本模式,相较于中小企业跨境电商的运营成本,还是比较高,物流成本甚至占到其总经营成本的50%以上,以邮政小包为例,国内包裹邮寄到东南亚的资费标准约为60元/kg,到美国等地的资费标准约为80元/kg,而国内跨境电商网站上一件服装的价格也不过100多元。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当面临跨境电商交易订单碎片化、利润低等新特点时,物流成本高与配送周期长是其一大短板,而大型外贸企业,往往具有自己的跨境物流体系,能在6个工作日左右到达欧美等国,物流成本依靠较高的服务全产业链规模效应得以降低。(二)退换货困难,逆向物流问题突出。跨境电商虽然增加了对外贸易的成交机会,但其成交大多数建立在线跨境电商平台的网络图片、商品描述与在线交流等方式上的,相比于传统外贸,买卖方订单成交的契约基础不足,加之跨境电商物流中包裹的损坏率难以保证,丢包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导致跨境电商中退换货的问题相对突出。据统计跨境电商产品的退货率平均在3%-5%左右,服装、玩具、鞋包类等产品的退货率高达10%以上,商品退回的反向物流过程又要面临各种成本、监管部门的关税收取与查验等,甚至会出现退换货费用超出商品价值的情况。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开展跨境电商的物流成本本身就高,加之各环节的不可控性,导致买方退换货困难,跨境电商逆向物流问题难以解决。大型外贸企业则依靠完善的跨境电商物流、信息流供应链体系,常年海外经营中建立的渠道经营团队、政府商贸关系等等,能够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如中外运甚至实现了全程跨境网购的监控可视化,其全球质量监控中心可以提供汽车24小时×52周,365天不休息全程对人对货物主流监控,因此针对商品丢失、质量不合格等退换货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解决跨境电商的逆向物流问题。(三)海外仓经营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交易需求。海外仓建设既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海外商品,打破传统单件小包快递对体积、重量的限制,又能为消费者提供快捷便利的购物体验,收货时间更短,特别是在退换货及售后服务上有很大优势。但是海外仓的物流模式,前期的建设成本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又面临着管理、商品配置与库存等精细化问题,因此使得业务规模较小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很难全面铺开对海外仓物流模式的业务开展中,形成经营困境。对于一些仅仅从事外贸业务的小型企业来说,即便采取租赁的方式,其中的货物仓储管理、订单处理与货物海外本土派送费用等加起来往往会比较高。以美国为例,其海外仓年租金为100-120美元/平方米,仓库管理工人工资2000美元/月以上,需要月销售额达几百万人民币的外贸企业才能承担。另外,海外仓的经营需要精细化的库存管理、强大的数据分析与运营团队、准确的商品配置预测等体系,从而使得仓库库存与商品配置适当,避免商品积压与滞销现象过度存在,这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或不小的经营成本。但是我国海外仓库的数量与面积仍显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海外仓储仅占整体跨境物流解决方案的1/3,有时候就会导致仓库难以满足跨境交易商品的仓储需求,特别是“双十一”等电商期间,陡增的跨境电商订单量导致爆仓现象时有发生。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海外仓建设十分符合跨境电商交易小、散、多的需求,降低物流配送时限,且应对剧增的交易要求,但是其高昂的运营成本与高端的管理要求,是其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两难问题。(四)整合资源能力不足,针对物流解决方案较少。由于跨境电商的物流产业链和环节更长,包含从商品供应到消费的一条整体供应链,涉及多国多地区、相关企业与部门,因此更加考验外贸企业对整个物流链的协调、整合能力。这方面的能力不仅仅是外贸企业应对跨境电商物流成本与配送时限的能力、退换货问题的能力,还包括更高层面上的跨境电商物流解决方案。如在通关过程中面临海关商检政策与效率问题、境内与境外物流衔接、国际物流配送智能路径优化、多物流商协同配送等问题。相比较而言,大型外贸企业由于其一体化的跨境电商全产业链体系、强大的信息化与物流设施建设,以及能够整合物流公司、海关、商检、保险、银行、仓储等上下游资源,针对跨境电商物流更复杂的问题,具有较多的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如中国建材进出口公司下的跨境电商网站———易单网,与国内外多家航空公司签有协议、遍布六大洲的营销网点、与多家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强大的全球定位系统、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支持,实现了跨境电商的高效率、低成本、协同作业,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能力。反观中小外贸企业,自身的经营限制,跨境电商的交易、物流更多依赖第三方平台,更多依赖多批量订单下的低利润生存,针对跨境电商物流的解决能力不足、应对风险机制较弱。

三、解决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物流难题的路径

(一)合作共建海外仓,解决退换货困难问题。海外仓储模式对于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通过预先将货物批量运输到海外仓中,然后再根据跨境电商订单需求进行货物分拣、包装、配送等,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缩短了配送周期。更重要的是面对消费者的退换货问题,海外仓可以作为中转站,避免货物二次运输、清关、商检带来的额外时间与成本,同时利用现有仓储还能部分解决消费者的换货问题。尤其是在“双十一”等海外订单陡增时期,面临退换货问题时,能够有效解决跨境物流时效与商品调配问题,这是其他物流模式替代不了的,也是未来发展趋势。但是海外仓的前期建设成本、租赁管理成本高昂,库存管理与商品调配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等,对中小外贸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这就需要中小外贸企业之间或者与跨境电商平台之间可以采用租赁、协议、入股等多种方式,合作共建目标地专属海外仓库,以降低仓库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二)借助国内大型跨境电商平台,拓宽物流解决路径。跨境电商相比传统外贸,更考验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度,其更长的供应链条使得每个物流环节协同性非常重要,包括货物的揽收、分拣、仓储、运输、清关、商检、售后服务、退换货等等。对于中小外贸企业,由于其业务的单一性以及供应链体系的不完善,很难在每个环节都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中小外贸企业与国内大型跨境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一方面,大型跨境电商平台也十分注重商品的信息流建设,与国内外物流公司都有合作,平台售卖商品的揽收、配送、详情追踪情况都可得到有效反馈,如速卖通联合阿里巴巴推出的“AliExpress无忧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大型跨境电商网站也在积极布局自身的海外物流网络,如京东、亚马逊等,兰亭集势、大龙网也纷纷在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地建立自己的海外仓,这些大型跨境电商平台也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与航空、物流均有业务关联,同时自身也能提供一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在通关、物流纠纷处理、售后赔付等也有相关解决方案。中小外贸企业可借助自身产品在相关电商网站的机会,与大型跨境电商建立在物流上的合作关系,拓宽物流解决方案。(三)利用第四方物流模式,优化物流解决方案。针对中小外贸企业整合资源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关企业还可以引入第四方物流资源,如俄速通、递四方(4PX)等公司,为自身的跨境电商物流体系提供服务,优化物流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模式之上衍生出来的国际物流模式,其本身不提供物流运输活动,而是提供整套的物流规划方案。这些方案包括在物流运输上路径的优化、物流模式的选择等等。不仅如此,第四方跨境物流还可以整合电子化信息系统,对物流过程进行监控跟踪,并基于数据资源及时提供库存与仓储信息,实现货物调拨以及退换货问题的解决方案。部分第四方物流还可以整合法律、保险、金融、商检、报关等资源,为跨境电商中的通关、金融、法律等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不仅可以弥补中小外贸企业协调整合能力的不足,还可以完善跨境电商物流供应链,改善物流运送效率,降低成本。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利用第四方物流模式是改善中小外贸企业跨境电商物流中各种问题的一条可以选择的途径。(四)完善物流信息化,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中小外贸企业还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从多个渠道完善现有跨境物流的信息化、供应链体系。在物流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积极与物流企业沟通,提供物流供应链与信息化建设需求,协助跨境物流企业提升信息系统,包括在邮政小包等模式上,通过智慧物流、物联网等技术,安装运输配送装备的监控与信息反馈装置,协助国内物流企业自建境外物流信息化系统、移动终端应用等,与国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对于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商品可以采用保税备货和保税直邮等模式,有效利用海关与电商的结算周期来提前完成退换货,减少不必要的关税缴纳问题。另外,基于企业的商品交易、配送、仓储等数据,与海关部门建立滞销积压商品、残次品的回国绿色通道,有效解决中小外贸企业逆向物流困难的问题。同时,利用政策优势,在国家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背景下,基于产业园优势,与大中院校、相关机构合作,培养与汇集通关、物流、检验、退税、外汇、金融等各方面人才,形成跨境电商物流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降低物流中的税收、汇率风险,形成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黄彦.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形势及路径选择———以跨境电商出口企业为例[J].现代商业,2015(20):116-117.

解决路径范文篇2

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科技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成国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在各种科学技术中,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又是当前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技术,它的发展带动了一次新的世界性的革命,并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进步和变革。发达国家是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发展信息化的,中国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开始搞信息化。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讲到要抓住机遇。可以肯定,信息化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走先工业化再信息化的老路,要采用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的信息化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祝t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是让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信息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高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目的。信息作为一种媒介,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选择条件和客观依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及时掌握了最多、最新的信息,其经济发展就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认真研究企业信息化的问题,这对于促进中国信息化建设,加快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市场经济中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正确认识信息化的内涵和实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孺要。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能源、材料)之一。信息资源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信息技术是生产力,信息的产业化、经济化和社会化的多层次更递与转换的基本特点,便构成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从市场经济宏观管理上看,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从直接调控转向运用多种经济手段的间接调控,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月益增强,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宏观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需求应是全方位和高质量的。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必须依靠信息来促进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使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而市场经济是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活动的具体运作情况,决定着经济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国家宏观管理水平就越高,宏观决策就越科学,市场经济就会呈现有序性和规范性.因此,企业信息化在客观上就成为国家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市场经济的徽观基础看,社会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企业,生产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所播要的产品,这些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而且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必须依法拥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和自主决策权,这就决定了企业从购买、生产到销售等整个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都需要大t的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预侧和决策。目前,大多数企业之所以经营状况不佳,产品销路不好,信息不灵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经常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行悄、商品贸易、物价波动、科研成就、人才聘用、竞争对象、政策法规、金融证券等。企业不仅是信息的源头和集散地,而且也是最大的信息用户群和信息价值的实践者。因此,企业不管生产什么,首先要投入信息成本,否则就难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转轨改制过程中,企业必须全面地获取主体型信息,才能掌握生产经营决策主动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信息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很多。这和我国国情和国际经济变革思想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有关.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初始阶段,现代化企业制度还没有建成.

由于体制原因和变化的要求,我国企业特有的问题立刻基礴出来,具体表现在:

(1)我国现行的信息机构大多数是国家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长期受计烟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市场意识、商品愈识、服务意识和信息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的现象。近几年来,尽管有些信息机构加大了改革力度,但从国家整体上看,上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信息部门往往只重视设施、装各、技术投人,很少关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位得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应有的力度。

(2)地区间信息化建设不平衡,从全国宏观区城经济看,我国东、西、中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知识信息的差异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信息落后主要是这些地区科技投人不足,知识产品市场不健全,科技储备对杜会支撑力不足。由于存在着“三元”经济结构状态,使得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信息沟通.住,形响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知识与技术创撅的效率。

(3)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裕求来开发信息资源领域,开发系统本身缺少应有的以用户为目标的价值尺度,更不能及时地掌握用户的孺求及其变化,使信息产品缺乏针对性和应用型,同时也造成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浪费性。

(4)企业作为未来信息服务业的最大用户,至今未成为信息服务业的主流,以企业为主导的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使企业面临着缺乏信息源、流通渠道不畅、信息设备落后、经费不足、外语水平低等问题。

(5)不能严格按照时何节约规模的要求,把握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的时效性,特别是不能真正地依据现代科技信息网络来及时、迅速、准确地开发信息资源,难以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信息产品规模化、组织系统的网络化、操作手段的自动化等立体型体系。因此,作为拥有生产经营主动权的经济实体,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它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获得最新、最快、最准确的信息。企业对信息的这种需求,我们要与中国国情相联系,与市场经济需要相联系,与中国信息化过程的实际状况相联系。以此为基础,我们应采取

有效措施与策略来做以下工作:

(1)要增强信息是第一生产要素的意识,把信息化作为一种战略来思考,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同等重要。

(2)要加大对现行信息机构的改革力度,健全信息机构。中国现行的信息机构,有相当一部分是吃财政饭的,缺乏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愈识.因此,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和调整信息机构,规范各类信息机构和服务行为,特别是对高等院校的图书情报部门和科研单位,在保证必要的财政拨款的同时,应对信息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以弥补经费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调动信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3)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我国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进行‘次开发或对购买的信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宜到信息系统建成。而信息系统是动态的,可女的万因此企业信息资源开发是连续的,长期的工作。企业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使企业信息系统不断变化和完善。

解决路径范文篇3

(一)资产投资发展历程

根据全社会资产投资总额的绝对值及相对增长指数,可把河南省30多年的增长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投资起步阶段(1981~1989年)。因为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各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识不深,资产投资主要表现为投资绝对数量较小,相对指数呈现为大起大落的现象。1981年资产投资额为47.25亿元,最多的1988年204亿元。只有1984年、1985年的相对指数达到了30年历史的最高峰,分别是141.58%和146.04%,本阶段其他年份都在110%左右。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6年)。国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投资对经济的增长的认识进一步清晰。资产投资主要表现为投资总额增长较快。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亿元左右增长到1000亿元出头,增长近5倍。第三阶段为巩固、稳步发展阶段(1997~2002年)。受国际国内宏观形势的影响,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资产投资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直接表现为投资绝对额增长缓慢,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下。河南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等措施,没有出现投资增长现象,投资总量在巩固、调整中稳步地向前发展。第四阶段为飞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区域政策影响,河南省资产投资绝对额快速增长。2003年,河南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迈上了2000亿元的台阶,2008年超过10000亿元,2011年达到了17770.51亿元。

(二)河南省资产投资的特征

首先,河南省资产投资规模逐步扩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资产投资总量逐年增加且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家的同期平均水平。河南省在“六五”期间,投资规模达到了376.05亿元,“七五”期间达到903.21亿元。自“八五”时期以来,河南省投资增长迅猛,达到了2458.78亿元,“九五”时期达到了6220.92亿元,“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分别达到了13237.05亿元和54699亿元。第二,资产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较快。从河南省历年来的投资数据来看,“六五”时期只有民间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为166.66亿元和56.05亿元。到“七五”末期,民间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提高到了434.88亿元和126.11亿元,比“六五”时期分别增长了160.94%和125.00%;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投资分别为593.42亿元和309亿元。到了“八五”时期末期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最快,投资绝对额达到了2094.71亿元和588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252.99%和366.42%。在“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1362.87亿元,比“十五”时期提高近3.5倍,民间投资达到了40417.09亿元,比“十五”时期提高了4.87倍,也是在各类投资中增速最快的。这也充分说明,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本要求急增,但正规金融投资还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为大量的民间资本提供充分投资空间。从投资比重上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农户投资比重较低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走势。在“七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5.70%,农户投资比重为34.30%。在“八五”时期末,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了85.19%,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农户投资所占比重却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为14.81%,在“九五”时期虽然有所上升,但从长期看处于下降趋势。到“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分别为12.78%和6.10%。固定资产投资却分别上升到86.52%和93.90%。民间投资在全社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在2000年以前,民间投资所占比重分别在50%以下,在此之后,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到2008年以后,达到70%以上,2011年达到了79.63%。第三,河南省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2000年,河南省资产投资资金为206.12亿元,其中自筹资金为153.2亿元,比重为74.33%;国内贷款达到了26.91亿元,比重为13.06%。2011年,河南省资产投资金额达17770亿元,其中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分别为13990.31亿元和2100.74亿元,其比重分别为78.73%和11.82%。自筹资金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的高位。2000年,来自于地方和中央的资金分别为142.54亿元和63.58亿元,其比重分别为69.15%和30.85%。2011年,河南省投资资金来源于地方的达到了17515.83亿元,比重达到了98.57%,中央的资金也只有254.68亿元。第四,第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河南省投资于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没有超过1%。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所占比重才达到3%;而投资于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了50%左右,投资于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占40%以上。第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过高,与河南省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同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也会影响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第五,河南省投资于农林牧渔业和工业的比重在逐年升高,由2007年的3.57%逐步上升到2011年的4.06%。建筑业的比重在下降,由2007年的0.35%下到了2011年的0.08%。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投资比重上升较快,2011年达到了25.08%;而教育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投资比重下降较快,其他大部分行业比重都比较稳定。第六,河南省资产投资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开封和洛阳等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河南省下辖18个地级市主要划分为以郑州、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漯河、平顶山、洛阳等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安阳、鹤壁、濮阳为主的豫北经济区,以三门峡、南阳为主的豫西南经济区,以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主体的黄淮经济区。2011年,中原城市群投资额为10121.48亿元,豫北经济区域投资额为1887.56亿元,豫西南经济区投资额为2236.78亿元,黄淮经济区为3526.7亿元。其比重分别为56.96%、10.62%、12.59%和19.84%。

二、河南省资产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投资规模问题。一是河南省投资规模总体偏小。从投资绝对数额看,河南资产投资额已经不算小,但是与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承东启西的桥梁,国家安全战略腹地等区位看,河南投资规模就相差甚远。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东向西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初期,内陆地区投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1981年,河南、河北、陕西、湖北的比重分别为7.08%、7.99%、3.43%、5.02%。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江苏、浙江、广东等资产投资提升较快,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如果加上山东省,就是40%。因此,河南投资总额在全国比重就显得相差较大了。二是投资主体不尽合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造成投资在基础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资金不足,制约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外商投资及民间资本投资比重较低,造成投资资金紧张。三是资金来源单一。河南省全社会资产投资来自于地方,只有20世纪90年代地方投资资金的比重在70%~80%左右,2003年以后,地方投资资金所占比重快速提高到90%以上,2011年达到96.55%。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民间投资低且增长趋势放缓。从民间投资的总量来看,河南省的民间投资低于其他几个发达省份,分别是浙江省的55.9%,山东省的60.4%,广东省的67.4%。其次,河南省投资结构问题。一是三大产业结构投资不合理。目前,河南产业投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总的来说是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2011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仅为4.06%,第三产业投资比重44.58%,第二产业投资过热,比重为51.36%。二是投资在各个行业的投资量有升有降,增长速度有快有慢。近年来,河南省力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是投资于基础产业资金短缺,同时基础建设滞后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其他行业投资的绝对量在稳步上升。三是投资区域结构不合理。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大区域投资状况不均衡、不合理问题凸显。中原城市群凭借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与良好的投资环境,其投资总量占全省的份额达到50%以上,其他经济区域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第三,河南投资效率问题。政府投资周期长且需要考虑到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各种社会公共事项,导致当年的政府投资产出上的回报率较低。与非政府投资相比,理性投资者会更多考虑投资回报问题,因此,非政府投资者投资产出效应比较大。另外,由于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间相差也比较大。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由于在能源、资源、交通区位等基础上的优势,投资效率较高。豫西经济、豫西南经济处于中间层次,黄淮经济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资产投资效率最低。资产投资的产出效应也不尽相同。同时,资产投资在不同产业上投资效率也有明显的差异。河南省投资于第一产业的效率较低,这与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有直接关系。第四,河南省投资环境问题。一是河南省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公路、桥梁、各种运输工具和通信设施等还比较差。但是,在这种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各种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还比较低。二是社会文化环境满意度还不高。综合考虑河南省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居民生活已经由单一追求温饱进入到追求更高生活质量阶段。但是,河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特别是涉外服务水平较低,致使城市生活水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目前,河南省存在一些不利于投资环境优化的价值观念,主要有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官本位”现象、垄断思想,有利于各种资金投资的软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三是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如行政审批手续繁多、审批时间较长等方面题比较突出,透明度较低;各种优惠政策落实不力,土地价格上升过快,中介机构收费高、服务差等还普遍存在。

三、优化投资的途径及建议

解决路径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方法

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今年组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有3.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饮用水不安全,给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的安全问题。跟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人类的疾病80%是引用不安全的水和周围恶劣的卫生环境造成。维护生命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能够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环境。

我国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饮水中不安全人口约为3.2亿人,占我国农村人口的34%。而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的人口为2.26亿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0%;水量低、保证率低以及取水不便的人口为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30%。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2674个县,3.8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调查人员总数20多万人,调查完成了《县级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和31个省(区、市)的《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农村饮水工程的设施现状为:全国农村人口中的分散式供水人口为58106万人,是农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362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农村的分散式供水多为户建户用,其中浅井供水占67%,直接取用河水、坑堵水占21%,引泉占9%,集雨工程占3%。农村的集中式供水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占总工程数的91%,这类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网,没有水处理过程和水质检测设施;配备有水处理设施的联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仅占8%左右。

二、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原因

(1)水源污染情况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的人口约为84万人。

《环境公报》表明,我国年废水的排放量为670多亿,在七大水系的407个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水源满足饮用水的要求。而28个重点湖库,只有7个符合饮水要求,比例为25%。跟据对我国44个城市的地下水调查表明,其中42个被污染,并检查出数百种有毒的有机物。以往水质超标大多表现为物理和细菌指标方面,而现在是化学和毒理学指标不合格。我国农业生产的化肥用量超过3,600万吨,而农药的用量超过100万吨,畜禽养殖业的粪便及废水的排放显著增多,对湖泊、河道和地下水造成氨氮污染和磷污染。

(2)部分地区的农民饮用水水质高氟、高砷、苦咸。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可以导致骨骼变形甚至瘫痪,还可导致皮肤病、癌症、智力低下等地方性水质疾病问题。调查表明,饮用高氟水的人口为5,085万,饮用高砷水的人口为289万,饮用苦咸水的人口为3,855万。而主要分布区域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黄淮海地区。

(3)饮用水中的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问题,如曾经的血吸虫病区。

(4)饮用水中铁锰等其他元素超标的为4,410万人,在东北地区、湖南省、湖北省等地由于水文地质的原因,地下水的水质物理性状较差(发红或黄色)。

(5)我国局部地区还存在季节性的缺水和水源保证率低等各种问题为9558万人。

三、农村供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饮水工程的建设和供水量的标准较低,目前的工程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的发展要求,而水质不达标准的恶劣情况却十分普遍。1991年我国制定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饮用水指标从35项减少为20项,而指标值却放宽为三级。其中,一级饮用水指标值与国际标准一致,而二、三级指标值中除毒理学指标,其他各项指标都存在放宽现象。

农村饮水的处理设施大多比较简陋。农村水源中的深井水和泉水通常都很少经过处理,几乎都是直接供水到户。地表水源有些会在水源点投放药物消毒等,做简易处理。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具有工程规模较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导致维护、管理和经营的难度较大。

四、我国农村饮用水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领导和责任分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控制,首先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将任务层层分解,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好各项任务。监督有关部门职能管理,在密切配合的同时,加大力度,共同努力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各级发改部门和工商部门,落实规划的编写、报批、项目审核、计划执行以及建设和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利、工商、卫生多部门负责编写工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初步设计计划,组织并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及实际管理。卫生部门应负责急需解决的地区氟病、砷病、血吸虫病的病区范围和饮用水项目建成后的水质监检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监督。

2.组织好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要把工作抓好、做实的难度很大,在中央宏观规划的指导原则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由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的任务目标、建设的规模与标准等规范下,编写细化辖区内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提出分步的实施计划,制定出管理办法,培训技术管理人才,组织好设计力量,培养典型和示范,用点带面,逐步推广,加强监检力度,严格把好质量关。实施方案要尽量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较低、方便卫生防护的水源,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在工程的选型上,要根据水源地、需求、地形地貌、居民分布等条件,通过技术和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方案;建设集中式的供水工程,建好管网延伸和水厂等;当条件不具备,可使用分散式供水。如制水成本过高,可采取分质供水,首先保证饮水和做饭的生活需要。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机遇期,虽在大力倡导水污染的防治,但实际的污染负荷要降低很难。我国农村3亿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中,饮用水源地被严重污染的人口约为1亿,因此要搞好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工程建设,要高度重视饮用水污染防治问题,贯彻在工程实施过程的规划、选址和建设,涵盖运行管理的全部过程,务必保证饮用水的水质安全,保证工程能够发挥长远效益。应依法严格实施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制度,合理地确定保护区,并严格禁止涵养林和保护设施的破坏行为,因地制宜地开展水源的安全防护、生态保养和水源地涵养等重要工程建设。应加大治理污染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厉打击非法排污,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加速清洁生产。定期检查集中供水的水源保护区,要对查出的问题大力整治并挂牌督办。对于项目的违法、违规建设,应责令其停建并限期治理、整顿或拆除;对于排污超标的单位,应责令其限期做到达标排放或搬迁。应积极开展农业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指导农户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严禁施用高毒或高残留农药,同时推广水产的生态养殖,并推进畜禽类粪便和秸秆的资源化有效利用。

4.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力度采用集中、分质、分散的供水方式以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措施,要重点解决较严重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强化农村饮用水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在切实做好前期准备的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建设的程序实施工程。应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5.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制度

应建立针对项目建设期的监督制度和运行期的评估制度。建设期中,有关部门要对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巡回监督,并重点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工程是否达到要求、工程的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运行期中,主要评估工程的管理情况和实际用户的满意程度。农村饮水安全的项目必须实行中期的管估和后期的评估制度。

6.应加强饮用水的安全监督管理应加强对饮用水的水源、水厂以及用水点的监测工作,对取、制、供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及时掌控饮用水的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等状况,做好定期检查。供水单位则应建立起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好取样、检测以及化验制度。水厂应采取必须的消毒和净化,以保证水质达标。

以较大规模的供水站为基础,在各区域设立好监测点,为小型供水站提供全面的水质检测服务。强化水质检验和监测工作,并完善农村饮水的安全监督体系以及卫生宣传教育。

7.做好典型示范建设

结合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各级政府要建设二到五个类型不同的农村饮水安全典型示范地区,加强示范地区的指导。

示范地区应将农村饮水的安全建设与新农村的建设有机结合,在饮用水安全的发展方法、技术线路、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创造有效经验,树立标杆和样板,以辐射的方式带动类似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的工程建设和管理。

五、结语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安全问题。

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的,维持人的生存基本需求,每天必须得到最低数量安全饮用水为3~5l。洗菜、做饭、刷牙、洗脸、洗手等需要20l每天,加上卫生和洗浴等生活基本需求用水,大约每人每天需50l。据联合国卫生组织调查,人类80%的疾病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参考文献

[1]丁倩.农村饮水卫生[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2]曹升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吴晓萍.农村饮水安全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7,(3).

解决路径范文篇5

1.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低下。从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角度出发,普遍存在学历、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问题,很多基层的管理工作人员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管理理念等,较新时期的档案管理有较大差距。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量两方面培训。由于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没有较为平衡的监督,导致管理人员的水平还是保持着原有的层面上,思想理念和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角度,不具备创新能力。

2.缺乏资金导致技术匮乏。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一定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需要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在设备投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而且大多数计生单位的经费主要是由财政支持,在经费当中没有单独的档案建设拨款。如果使用专有的办公经费,只能缓解一时,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信息化工作起不到根治作用。而且,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会存在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具备高专业要求的设备如何使用、操作和维护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计生档案信息化管理上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计生档案工作的管理和解决办法

1.对管理模式的认识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工作者担任的是档案保管员的角色,主要的任务是对档案的整理、保护和查询等。给予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下,档案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自己的任务和工作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面对新工作化境保持者原有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档案信息,并提供具备专业知识的服务。

2.以宣传的方式提高档案管理意识。计生档案的有效管理有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计生档案管理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当中重要的环节,因此,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具有持续化影响的宣传工作。不断普及《档案法》的内容和规章制度,强化各级计生工作部门领带的思想认识和管理意识,着重强调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档案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把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列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划当中,成为政府的重要商议内容,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给予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和保护。

3.将计生档案管理渗透到各个管理阶层。在计划生育工作当中,计生档案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融入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心中,把档案工作落实到实处,开展责任制度,不断加强管理,使整体的管理体系拓展为网络化和系统化。系统网络化可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做到上下部门融为一体,共同进步。身为人口和计生档案管理的领导人员,是整个工作的核心所在,人口计生局每个办公室都身负这计生工作的责任。计生档案的关键在于对资料的汇总,在行政业务部门和科室之中建立工作小组,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肩上,形成一个纵向分布的责任体系。同时,这些纵向体系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相互监督和制约工作,这种体系结构共同工作,形成一个责任网络。该种网络不但使计生工作的制度,也是计生档案管理中收集和管理系统。实践证明,一个完整的领导机构、优秀的工作小组和完善的工作网络,是新时代信息化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路径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突出问题;解决路径

1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企业物流管理观念落后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理念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亟须提高。虽然大部分企业都会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但是他们对物流管理部门的职能却是认识不足,只是去简单地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统一协调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非常低,有的还存在企业内部管理脱节情况,能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去思考物流管理问题的更少。

1.2企业物流配送效率低虽然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配送的重要性,也逐步形成了物流建设的网络化布局,同时构建了跨区域的物流配送体系,有的企业也正在加大扩张的力度和步伐,以抢占市场先机。但是,目前的企业对物流系统投入明显不足,企业物流配送能力和效率非常低,这也直接阻碍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1.3企业物流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目前,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在物流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多先进的经验,比如,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升级和完善,逐步形成了适合企业自身的物流信息系统,也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物流管理信息交换系统。但是目前的物流管理在信息的利用上,很多企业家做得还不够,到目前为止,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广泛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人海战术”,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差错率也非常高。另外,在交易信息的分析方面,没有能充分发挥物流信息系统的作用,这也严重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路径探析

2.1加强政策引导,积极从企业文化的高度培育企业现代物流意识和理念

企业物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指引,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制定出详细可行的物流产业政策和相关制度,以促进企业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可以通过实行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加大对薄弱物流的投入力度,还应该积极加强物流企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尽力使全国的物流标准化达到新水平。

2.2整合现有企业物流资源,有效提高物流效率

可以说,导致企业物流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当前的物流体制造成的物流基础平台分家。所以,目前必须要提出符合各地实际的物流发展模型,积极整合现有企业物流资源,为企业自身服务,从而逐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2.3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企业运营的网络化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物流作业模式,有效拓展了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条件的物流运作新体系,其中,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对企业各个物流管理层面进行了有效重新整合,这样能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连接起来,使原来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成为整个企业的共享资源,改变了企业各个物流部门独立和信息过于分散的旧管理模式。

解决路径范文篇7

关键词: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针对的是政府管理的本源性问题,也是落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一项有效手段。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的空间。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出发点是要明确划分出政府在进行管理时的权力界限,解决管理中出现的行政越权、行政滥权和行政不作为的问题。这项制度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有力抓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许多省市正在进行紧张的清理、归类、论证,也成为媒体报道、公众热议的焦点。在实践的归类整理和权力理清时,各省市由于地区不同、权力分类不同,在权力清单编制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需要详细论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新的制度体系,确保在推行政府权力清单的过程中能够正本清源,达到改革想要的政府管理层次跃升,法治政府成功构建的目的。

一、政府权力清单编制的预期效果

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决不是对行政权的简单罗列和梳理,而是通过对权力的准确定位,解决好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的层级之间、部门之间如何规范划分权力,以此为基础来实现政府组织结构体系的再造,实现政府有效管理的目的。

(一)政府权力的法治化

一个合法的政府更容易推行一系列公共政策,因为会得到民众自觉的支持,从而提高政府的能力。同时,由于民众对政府的高度认同,人们服从政府不是基于恐惧受到惩罚,而是基于个人的义务,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往往只需较少的统治和管理成本。[1]政府的行政权在行使的时候应有有效约束,才能体现法治政府建设的现实意义。所谓权力清单制度,是指政府及其部门或其他主体在对其所行使的公共权力进行全面梳理基础上,将职权目录、实施主体、相关法律依据、具体办理流程等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并公之于众。[2]简言之,权力清单制度是政府及其部门或其他主体以“清权、确权、配权、晒权和制权”为核心内容的权力革命,直观的体现了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二)体现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建设有限政府

权责清单制度建设是建立有限政府的有效路径。在重新梳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合理界定政府职权。[3]权力责任清单制度使政府与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定位更加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组织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政府的职能定位就是市场监管、制度设计、公共服务等等,政府权力只能在某个部门、岗位被明确规定的权责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清单之外无权力,明确政府权力的边界,优化社会治理模式。

(三)体现政府权力公开,建设透明政府

“权力清单”就是要强拆权力封闭运行的“黑箱”,撕下公权力的神秘面纱,让老百姓充分了解政府部门的权力行使流程,让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呈现在阳光下,让政府树立权力有边界的职责意识,实现政府体系上下层级、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划分的泾渭分明。让隐藏的权力、隐含的权力、隐蔽的权力无处“藏身”,披露于社会和公共视野之中。[4]行政相对人能够了解政府部门权力的内容和范围,了解政府部门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不应该做什么,了解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行政主体依照清单约束行政行为,通过权力清单实现公开透明。

二、权责清单制度建设的瓶颈分析

(一)权力清单在编制的过程中,各单位的编制人员掌握

权力编制的尺度不同,导致权力数量差距太大同一类的行政处罚权或是行政强制等权力,有的统一成一类行政权,而有的直接罗列成各项分散的权力。从各地政府公布的清单权力数来看,湖北省共4313项,广东省广州市共4972项,四川省成都市共7437项,河北省邯郸市共2272项,浙江省富阳市共4825项,北京市西城区共6636项,浙江省义务市共5139项。就行政首长权力数而言,邯郸市市长92项,北京市西城区区长19项。同时,一个省的不同地市,清单中权力总数差异很大,有的地市权力总数为1000多项权力,而有的地市为2000多项权力,这样如果放在横向进行比较,会引起质疑。

(二)权力类型的标准不统一

比如关于非行政许可项目要求一律取消,但在编制过程中,有些非行政许可项目实际上合并或捆绑到其他权力中去了。有些地方把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分列;有的地方仅把行政外部权力认定为行政职权,而有的地方将行政内部行为与行政外部行为一起进行清理;有的地方权力和职责的区分不明确,在认定的时候不能明确是权力还是职责,以行政规划为例,大的宏观规划被列为权力,小的规划则被列为职责。行政权力类型的划分缺乏统一的标准。

(三)权力责任运行机制不成熟,缺乏动态大管理机制

行政相对人对于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的运行关注度很高,特别是对一些牵扯到收费项目的清单密切关注。某地一新建居民小区,迟迟没能办理房产证,居民请求开发商去房管部门协调办理,开发商去房管部门申请,但被房管部门以相关费用没有缴纳为理由拒绝办理,但开发商以该局公布的权利清单为依据认为房管部门没有把此项收费项目列进去,就不应该视为该部门的权力,不应该收费,因为权力清单没列权力而发生了扯皮导致居民的房产证长期不能办理。这些没有列进清单的权力能够满足公共社会管理的需要,但因为法律、法规的滞后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基于清单之外无权力被舍弃,这样导致一些管理范围内的“真空”。

(四)权力责任清单运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监管机制、体制不顺畅。各省的监管机构设置不统一,比如《内蒙古自治区行政权力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对行政权的监督管理由各级人民政府分级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各地行政机关人民政府分级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执行,各级行政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应的配合、协助工作。”而《山东省行政权力清单动态管理办法》中则规定,各级编办是本级行政权力清单的管理机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权力事项需增加、取消、下放或变更要素的,由实施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或单位向本级编办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程序予以调整。此外,编办还有督促整改的权力。监管主体不同,监督机制没有理顺。

三、权力责任清单运行机制构建的路径分析

(一)统一清单的设置标准,处理好上下级清单设置主体的关系

加强清单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基础。各省在制定清单之前,首先要明确各自部门的职责,对职能部门的各项权力和责任事项事前调研、考察,对行政权分类和行政权的定性问题集中攻关研究,了解具体权责分布状况。同时对各地市权力事项进行统一摸排,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权力提供权力清单范本,明确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奖励等事项的范围。加强清单的制度设计。清单制度的建立分为两个步骤,也即清理与公开。清理是公开清单的前提,对权力的清理包括清除法外权力和不合上位法规定的权力,梳理权力的性质、名称、主体、对象、依据、条件、内容、运作流程、方式等要素,实现权责边界和权力底数清晰明确。统一权力清单标准,权力责任清单制度的成败就在于标准能否统一。权力清单设计要做到权力梳理标准“三统一”,即依据标准统一、职权标准统一、权力类型标准统一。依据的标准统一,行政权所依据标准的列举统一明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这几类要明确对应关系,由法律设定的权力,决不能把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列为权力依据。职权标准统一,处理好行政权力和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行政相对人能够明确行政主体的行为明确是由行政权力的具体体现,能够体现行政行为的合法、合理、程序正当等。权力类型标准统一,行政行为的理论和制度只规范了部分类型的行政行为,有些行政行为无法明确属于哪种类型的行政行为,应完善行政行为基础理论,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严格划定行政行为的类型。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条块管理的原则,自上而下指导权力和责任事项中区分权力责任性质,确需合并的进行合并,防止为减少权力数量而硬性的合并、打包某些权力事项,避免出现各地市同样部门权力和责任事项差异太大的现象。

(二)清单运行机制应严格、稳定、灵活,处理好依清单行

政和依法行政的关系严格落实“清单之外无权力”这一原则要求,凸显权力清单对法律规定原则化、抽象化漏洞的填补效果。法律规定原则化和抽象化导致行政权力边界往往不清。保证每一项进入清单的权力事项都有理有据,必须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合法性论证,与法治形成具体的对应关系。[5]清单用列举的方式明晰了权力类型和数量,增强了权力的简明性,方便相对人查找、理解和识别。在清单制度推行的过程中应当明确权力清单依据法律产生,法律效力的等级高于权力清单的效力,在制度推行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运行。清单制定的主体资格的确定,在目前的各地实践过程中,清单编制的主体大多是地方政府机关,如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清单编制主要是省编办会同各政府部门、各地市编办会同各地市政府部门进行编制,政府部门不能自我制定权力清单,否则会陷入权力自我认定、自我裁量的法理怪圈。[6]权力清单的制定主体和权力的执行主体应当厘清,根据行政层级的不同依法确定相应的清单编制机构,既然行政权力由法律规定,那么权力的清单也应当由法律的制定主体进行清理和划分,各级人大来负责清单的制定,鉴于工作量大且繁杂可由各职能部门抽调相关人员进行配合。清单制度的推行应当统一规范的清单制定程序,法律的制定有严格的程序,体现法律的稳定、严格、强制性。清单的编制应当比照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统一权力清单制定流程:梳理有关权力事项———征求公众意见———确定权力项目———编制权力清单———公布权力清单———吸纳反馈意见。在制度动态运行的过程中,处理好依清单行政和依法行政的关系。法律规定是全面、宏观、抽象的,但行政权力一旦形成清单就具有了条文化、格式化的特点,依法行政所要求的内容显然要比依清单行政的范围要宽泛的多,现实中有些行政管理行为管理效果很好,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但是清单上没有列举,行政相对人同样会质疑此行为的合法性。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政权力具有变动性,这意味着权力清单必然是动态的,是一项没有终点的持续性工作,权力清单应随着行政权力的变化、变迁而及时加以调整。[7]及时让合理的行为但没有授权的行为于法有据。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发挥法规引领和规范改革的作用,尽快修订、完善那些不适应发展现实和改革要求的规定、制度等,逐步确立起权力清单动态调整机制。[8]

(三)建立监管机制,确保清单制度的实效性

“权力清单”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要把行政权力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在行政相对人面前,使相对人能够更直观、更易理解行政权力的范围、内容、边界等,将权力置于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之下,这种外部监督措施也是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因此建立政府权力清单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加大宣传力度。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率先制定了权责清单,各职能部门的权力、责任梳理的非常规范,但是很多行政相对人,甚至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不知道有权力责任清单这一制度。作为权力的实施主体要通过各种公开渠道宣传权力清单制度产生的背景、权力清单的制定主体、制定程序以及清单的内容分类等,相对人有知情权才能保证参与权的行使。建立权力清单公开机制,搭建清单透明运行的平台。群众监督是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基础。百姓要想有效地监督公职人员行为,及时发现腐败线索,必须了解法律法规规定公职人员应如何行使权力与公职人员实际上如何行使权力。群众只有了解了“应然”与“实然”,并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才能够形成有效举报。如河北邯郸搭建的“权力公开透明的传统平台、网站、服务中心平台、通透办平台”等四个平台建设值得借鉴。[9]即互联网、广播、微信、社会中介组织四个平台。权力运行主体可通过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开权力清单内容,方便行政相对人了解、查阅、监督。对于有些群体不能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可通过广播或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进行。成立权力清单动态运行监管机构。权力清单建立的探索阶段有地方提出要把权力清单的动态监管权交由各级编办和纪检监察部门。笔者认为各级编办不具有监管职能。权力清单的运行监管应当比照行政复议的各级复议机关来进行运行的监管,首先由权力运行的上级行政机关来监管,也可由权力机关所在本级政府来进行监管,本级政府的具体监管可交由政府法制办或是纪检监察机关,根据职能划分交由政府法制部门更为适当。权力清单制度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建立应以前期试点省份的经验作为镜鉴,探索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与协调促进之道,逐步规范制度的运行体制,真正做到“权力划定边界”、“清单之外无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将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防止公权滥用,减少寻租现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作者:许莉 单位:中共淮北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蒋永甫.现代化进程中的有限政府与政府能力建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5).

[2]任进.行政管理改革,2014,(12).

[3]高宣扬.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M].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

[4]陈宏光.厘清行政权力与责任的法治边界[N].光明日报.

[5]李慧艳.我国“权力清单”制度运行路径———以义乌市为例[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4,(3).

[6]张丽新.权力清单制度:法治政府建设的新举措[J].党政干部论坛,2015,(2).

[7]王艳宁.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制化[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5,(7).

解决路径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逃避;表现;原因;解决路径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一些在校大学生畏惧就业,出现了就业逃避的现象,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值得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就业逃避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1、就业逃避现象的外在表现。就业逃避现象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中,很多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就业逃避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采取“鸵鸟战术”型。有些大学生求职季不主动找工作,不主动搜集用人单位信息,不参加招聘会,不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去投简历、求职面试,在与老师、同学和家人的交流中回避找工作的话题,显得无所事事,逃避所有与就业有关的话题、行为,当辅导员老师鼓励其找工作时,也常表现出畏难情绪,而不采取行动。二是虚假努力型。有些大学生声称自己要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事业编,也买了相关的书籍,报了辅导班,有的时候也去图书馆、自习室,但是却不肯付出真正的努力,只是装成一种在为将来拼搏的姿态,通过树立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制造一种假努力的形式,来麻醉自己,应付家长,逃避去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行动。三是受挫逃避型。有些学生一开始有过找工作的尝试,在因各种原因被用人单位拒绝后,挫伤了求职积极性,或者经历过就业纠纷、就业诈骗,受到过伤害,因此进入了自暴自弃的状态,拒绝再去找工作,或者转向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否定自我和自卑;或者转向怨天尤人,埋怨社会学校,这种学生在普通高校中更为常见。四是心理问题型。有些同学因为就业压力大而导致产生心理问题,失眠、反应过激,不再去找工作,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当同学们讨论找工作的话题时,他们常会粗暴的打断,甚至冷嘲热讽,进行言语、身体攻击,给其他同学带来困扰。“就业逃避”行为严重者甚至出现一定的自我封闭行为,防御行为很强,拒绝与人交流,通常呆在宿舍或网吧独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就业逃避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例如有些女生成为“毕婚族”,刚一毕业就结婚生子,不去找工作等等。大学生的就业逃避行为不论其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外化,就业逃避不能降低焦虑,只会使就业焦虑越来越严重,因此,就业逃避行为也成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就业逃避现象产生的原因。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就业逃避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虽然很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就业逃避行为,但是只有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逃避现象比较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顺利就业和发展,这有其自身的原因:一是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不够。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还是沿袭了以前高中的习惯,两耳不闻窗外事,沉浸在校园的环境中,不关心以后的就业,也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到了毕业季对就业市场还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从事什么工作,适合做什么工作,对如何找工作也没有清晰的途径、方法,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对就业产生了恐惧,把自己封锁起来,逃避就业。二是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有着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有学而优则仕等不合时宜的观念,对一般的中小企业等工作单位看不上,但是又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索性放弃找工作,有的学生沉溺于网吧、游戏,也有部分学生转向考研、考公务员等,但其中相当多的学生是以这些考试作为借口,不肯付出努力,只是逃避面临就业的现实。三是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知识基础不扎实,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到了就业市场上没有底气,找工作时也免不了碰壁,于是又退回校园,逃避就业。其次,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与家庭、高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有关。第一,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更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大事,父母往往会对子女的就业进行干预。有些家长的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还抱有吃公家饭、光宗耀祖等思想,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有很深的影响。另外,家庭的经济实力也干预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现在家庭的子女数量一般比较少,当大学生面临毕业时,父母大多数还在工作岗位上,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就业单位不能符合父母的意愿,有些父母就倾向于先不让子女就业,或者是让孩子向上考选,或者自己通过社会关系包办,出身于这种家庭的大学生往往是就业逃避现象的高发群体。还有部分大学生出身于经济困难家庭,家庭不能够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和就业指导,这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也往往容易受到经济条件的局限,不能尽可能的多参加招聘会,没有能力到各地区广泛求职,视野相对狭窄,更容易出现自卑情绪,也比较容易出现就业逃避行为。第二,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往往也有高校的原因。用人单位招聘时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而学校培养学生是以专业知识为目标。一个专业大多数都对应着众多的求职领域,具有宽泛性的特征,这使专业知识体系与某个具体的岗位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还没有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缺少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岗位需求的实践经验,这成为学生求职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打击学生求职自信心,产生就业逃避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高校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实践技能、职业技能的学习,传授的专业知识陈旧,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还有些高校轻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没有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帮助系统等等,这些也都成为就业逃避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三,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还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地区、各行业间的就业形势不平衡,有些地区、有些行业发展缓慢、甚至萎缩,提供的就业岗位大量减少,相关地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涉及到的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就会多一些。二是有些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现象,歧视女生,非211、985高校的学生不要,对某些博士生、硕士生就业还要查三代,看看大学生本、硕、博是否都毕业于重点院校、是否是同一专业,而不是按照个人的能力、岗位需求等客观条件来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三是就业市场不规范,鱼龙混杂。有些单位、个人混入就业市场,不是招聘人才,而是要利用大学生涉世不深,容易上当受骗等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诈骗。以上几种用人单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严重的影响了就业市场的秩序,否定了大学生个人努力的作用,挫伤了大学生的求职积极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路径

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解决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完全杜绝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共同努力,有效减少就业逃避现象的发生。首先,就业逃避现象的解决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配合。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逃避现象,最关键的是激发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自己首先要动起来,从观念、行动、知识几方面着力: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认识到渐进式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大学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生是发展的,不可能都一步到位,应该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从基层做起,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二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既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学习与求职就业相关的专门知识,认清自己,把握自我,早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学习生活更有方向感,不断增强就业本领。三要多参加与就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增长技能,开阔眼界,积极的去找工作,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才能走出逃避、自闭的小圈子,找到理想的工作。其次,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培养、指导、服务、帮扶等相关工作。第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重要基础,高校要不断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注重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技能的衔接,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第二,高校要注意实时的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服务功能的机构,二级院系也配有负责就业的辅导员,但总体上看,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数量偏少,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高校要在就业指导服务下大力气,增加投入,也可以适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辅助,如聘请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担任就业导师,多举办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校园招聘会,开展就业咨询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和就业机会,引导学生早定目标,少走弯路,避开就业陷阱,可以有效降低就业逃避现象的发生。第三,学校要注意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兜底。高校要对大学生有日常的心理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和救助,降低就业焦虑,另外,高校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开展就业援助。最后,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解决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大学生就业是民生大事,而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是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开辟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规范就业市场,提供法律援助,救助困难学生等方面多措并举,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晓冉.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7.

[2]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解决路径范文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优化路径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也在不断的积累,但是我国的国有资产法并不完善,对这些资产的管理也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明确且科学的管理机制,这导致国有资产的交易和转让存在很多漏洞。因此,优化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解决。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难点

1.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仍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导致部分管理者不重视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甚至不按照规定行事,在处理资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漏洞。比如,某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资产的转让时,不按规定向相关的部门申报,从而导致一些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产权关系不明确,甚至出现资产流失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管理者利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低价出售甚至无偿出售国有资产,从中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些都是监督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弊端。

2.重预算申报,轻日常管理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多数管理者重视预算申报,却忽视了最本质的日常管理工作。国有企业的资产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其“国有”的特质,因此,我国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国有资产的购买、使用以及维护都要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管理者都可以做好申报工作,及时申请预算,但是对资产的日常管理却并不重视,管理工作不到位,这自然引发了国有资产处理中的很多问题。

3.内部资产管理不规范

企业内部资产的处理包括三个方面:资产的配置、资产的使用和资产的处置。企业的管理者作为资产处理的主体,在工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在资产的配置方面,一些管理者常常不进行调查研究就随意对资产进行分配,导致很多资产不能物尽其用,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不到位,核算方法不够规范,因此资产不能得到妥善的管理;最后,在资产处置工作中,很多资产常常还未经过专业机构的价值评估就被低价处置,资产产权的转让也常常不按照正规程序,没有正规的审批文件。这些不规范的内部资产管理行为会导致资产的大量流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所属于国家,因此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资产的管理控制权难以明确到具体的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对资产的管理意见不统一,导致国有资产不能被很好的利用,甚至回报低于投入;二是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资产闲置的现象,一些管理人将一些还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却申报资金购买新的固定资产,从而满足自身的私利,这就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优化路径

1.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优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国家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级管理,明确国有资产的所属权归国家所有,政府和企业只有配置的权力,不可任意处置。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成立监察部门,对资产购买、使用以及维护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时抽查。比如,可以规定每个部门每月填写固定资产登记表,以便监督人员将登记表与实物进行核实,从而更好的监督国有资产的转让、报废工作,避免了资产的过度流失。国有企业在购置所需资产时,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参考企业的资金现状,再做出决策。资金的申请要符合国家所规定的流程,并做好日常资产管理工作,从而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发挥其最大的效用,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

2.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国家财政资金是国有企业资产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因此强化预算管理意识也是重要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优化路径。预算管理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部门要对国有企业申请的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查,判断企业是否真正需要申报的预算数额,确定没有虚假的申报信息之后再对预算进行批准工作。二是企业要主动将预算工作渗入到日常的资产管理工作当中,使得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更准确的申报预算数额。三是发挥预算工作的具体作用,使其为资产管理工作的具体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资产利用率,避免决策失误。

3.加强基础管理

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要从基础出发,从细节入手。企业应当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来制定合适的资产管理目标,从而在市场经济中抓住发展机遇,降低财务风险。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应该主动改变上级约束下级的管理模式,让企业的各个部门根据需求更为自由地相互交流、沟通,以更方便合理的利用各种国有资产。同时,政府部门要主动推进股权多样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的上市,从而使得国有资产进一步资本化,这有利于整个经济市场的长期发展。

4.明确产权关系,妥善处理权责利关系

明确产权关系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改革的目标之一,然而,目前很多企业还存在产权不清楚、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企业应当将资产管理工作具体到某个部门甚至某几个员工,以增强资产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从而促使其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同时,要将资产管理工作的绩效与相关管理人员的工资分红甚至职位升迁挂钩,做到有奖有罚,一旦出现严重的资产流失问题,就要及时与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做好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大量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恶意低价转让国有资产的现象了。

5.加强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化建设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资产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资产,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当某个国有企业的资产数量由于转让或者报废发生变动时,管理者可以及时将其变动的数量和处理的方式输入计算机,更高一层的领导者就可以通过强大的网络平台了解到资产的处理状况,监督人员也可以及时对其进行监管,从而实现动态管理。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日常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流程也不够规范,这造成了部分资产的流失。只有加强预算管理意识,完善管理体制,从基本工作出发明确产权关系,加强信息化建设才可以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作者:王宏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六四台

参考文献:

[1]林丽.基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无形资产管理思路构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

[2]姜文锋.浅析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经济,2015(11)

[3]蒋晓红.论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管理问题[J].中国科技纵横,2015(09)

[4]朱英梅.分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问题[J].财经界,2015(09)

解决路径范文篇10

关键词:农商银行; 资本管理; 资本补充; 融资渠道; 二级资本债

在十三五期间,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都在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工作。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新组建的农商银行成功实现了一定规模的资本金扩充,在全面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为未来三至五年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近几年来,农商银行通过深耕“三农”和小微企业,资产规模确实得到了迅速扩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宏观经济的下行,农商银行普遍面临着资本消耗过快、资本充足率下降、资本补充困难、监管考核严等一系列问题,资本管理粗放问题逐渐显现,进而制约着业务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加强资本管理与解决资本缺乏问题,发挥资本在业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商银行当前资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监管要求趋严,资本补充压力陡增。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2.5个百分点,对非系统性重要银行以10.5%作为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对农商银行形成了持续性的资本补充压力。(二)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双升,资本消耗加快。改制后,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和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农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增幅远远超过资本净额的增幅,资本消耗速度不断加快。同时,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作为农商银行主流客户的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效益骤降,信用风险激增,不良贷款不断增加,核销不良贷款的力度也跟着加大,造成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拨备减少,资本充足率逐步逼近监管红线,资本约束问题慢慢制约着农商银行业务的发展。(三)盈利结构单一,内源性资本积累不足。改制后的农商银行依然严重依赖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收入,依靠规模追求效益,暂时难以摆脱资本消耗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即使改制成立了五年左右的农商银行,中间业务除了理财、贵金属等类业务,其他表外业务或高附加值的投资业务少之又少,业务品种单一,大多数农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度不足2%。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实行加剧了同业竞争,利差空间不断收窄,严重削弱了农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和利润增长点,盈利能力逐渐弱化,内源性资本的积累缺乏利润支撑。农商银行即使努力追求业务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提升竞争力,增加营收,但由于自身原因,监管核准不达标,难以顺利推出新产品。(四)资本结构不合理,股东构成不理想。一是在农商银行资本构成中,一级资本占比较大,二级资本占比极小。一级资本主要为股东入股的实收资本和少量的利润留存,始终存在一定的分红压力。二级资本主要为超额贷款损失准备金,结构更加单一,成功发行或有资质发行二级资本债券的农商银行较少,资本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二是从股东构成来看,虽然引进了不少民营企业作为主要股东,但战略投资者少,股东素质参差不齐,对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方面作用甚微。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自身经营效益不容乐观,难以履行持续补充资本的承诺。三是在利润分配方面,股东更期待高额的现金分红,更加注重短期投资回报,对农商银行长远稳健发展缺乏相应的认同和支持,严重影响着农商银行内源性资本的积累,与农商银行发展理念不吻合。(五)资本补充工具门槛高,资本补充渠道有限。现阶段,农商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除了向公众募集股本金和内源性的留存收益外,无其他更多成熟的渠道。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型资本补充工具,在政策带动下各商业银行热衷于发行二级资本债,但农商银行由于自身资产规模、知名度、市场认可度以及外部评级等各方面因素不够理想,存在融资规模受限、募集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当农商银行股东超过200人时,二级资本债的发行需要经过银保监机构和证监机构的双重审批,审批链条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影响着融资周期和效率。2020年上半年,在全国4000多家银行金融机构中,成功发行二级资本债的银行只有11家,其中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银行。在青海29家农商银行中,历年已成功发行二级资本债的只有2家,数量屈指可数。在通过挂牌或上市进行融资方面,农商银行同样由于自身实力或监管门槛等原因,目前难以实现。(六)市场竞争加剧,经营成本陡增。一是利率市场化切实加剧了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为开拓更多收入来源,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开始纷纷下沉服务中心,瞄准和渗透农信机构已深耕细作了几十年的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其更加完备的综合服务实施和更具有诱导性的条件来吸引客户,逐步占领农商银行赖以生存的农村金融市场,导致农商银行对老客户的维护和服务成本急剧上升。二是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直接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蚂蚁金服和以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科技手段,创造更加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强大平台打造自己的金融生态链。微信和支付宝已俨然发展成为全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靠以亿为单位的日活跃用户,不断渗透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面占领支付领域,不断分流银行存款、极速积累客户基础,挤压着银行业的生存空间,扎根“三农”的农商银行也不例外。为了紧跟发展脚步,农商银行要推出同类产品和服务,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七)资本管理理念不足,未能从源头节省资本。农商银行资本管理多为事后监测,通过监管报送类统计报表去发现和监测,缺乏在业务开展的事前、事中约束机制。新资本管理办法中的权重分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但在实践中,业务人员对哪些资产消耗的资本少、哪些资产消耗的资本多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充分借鉴新资本管理办法去合理配置资产结构,重视轻资本业务的发展。资本的管理理念仅仅停留在总行个别部门和董事会研究层面,未能引导业务人员对资产背后的资本支撑形成认知,形成从源头上实现资本的节省和资产结构的优化,以此实现资本和业务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农商银行资本管理问题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