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9:35:43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范文篇1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基础医学”源于“实验医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9世纪以来,医学实验为人体发育过程的生理学现象和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可靠的、更为直观的依据。基础医学所涉及的课程体系庞大,基础医学实验更加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应用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是基础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时数及师资力量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及自身综合能力提升中的促进作用。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开展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医学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实验。现代科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内容丰富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们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掌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具体原因如下:第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按照老师授课内容进行实验操作,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第二,单一的实验教学体系过于重视实验的结果,忽视了实验本身的探索性和应用性;过于重视用实验去验证课本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由于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复杂、繁多,学时数少,只能压缩减少实验课的内容和课时量,出现了实验教学互动不足,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最后,课堂教学随着下课而结束,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就无法及时有效解决。

2现代信息化技术网络教学的优点

网络教学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实践的运用。有强大的存储和共享功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多媒体开启了情景式教学模式,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网络教学课件,大大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索。并设立平台为师生课后的互动交流提供方便。高校通过与高水平企业联合研发或引进的方式,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网络教育平台,基于web的精品网络课程以及具有共享、交互、自主等特色的开放式在线学习,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优良环境[2]。

3信息化技术网络教学的应用

为适应高等信息化教学内涵建设要求,我校实验中心不断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的硬件设施,创建网络化实验教学系统,加强了课程体系科学化建设。3.1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数码互动授课。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首先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通过老师讲解和实验现场展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中心情况,实验前开设实验教育课、仪器设备培训,统一讲授实验理论和技术。在教学手段上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形态学实验室实现数码互动授课,机能实验室采用了局域网络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相关课程的教学课件及视频进行上传,实验教学资源库共享。3.2采用真实标本和虚拟标本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加投入,购置和制作实验标本,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标本的机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形成的虚拟实验环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化的在线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根据形态学内容图片多、教学直观等特点,实验中心将讲解、说明、操作等多种显示方法综合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形态学课程内容提供了极大便利。3.3搭建信息化平台,加强互动实验教学。建立实验教学中心网站,提供了一个信息化平台,方便师生互动交流。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的实验创新平台。实验过程中开展以翻转讲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与临床、研究前沿等内容融合一起,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对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与其他同学充分交流,以此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交流合作等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应用相结合,积极开展实验课堂走进社会活动,设计科普展示台,进行科普宣传。信息化网络教学,在医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显著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适应新时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杨,周琪,王晶,等.研究生助教参与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的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1-12.

基础医学范文篇2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期刊;文献计量学

《基础医学教育》是反映我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领域研究动态的专门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是为我国从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在基础医学教学实践改革、管理政策和理论探讨方面的发展。本刊的主要栏目有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教育理论与管理等。2020年,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改变,为了解和总结《基础医学教育》的载文情况,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现将2020年度《基础医学教育》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与2016年的统计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选取《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第22卷1-12期发表的287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将所有论文按照栏目,基金项目类型、数量,第一作者单位、地区、学历、职称等信息逐项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对所得数据进行分类、筛选、求和、汇总等处理,对最终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各栏目的载文情况

研究教育理论,探讨管理政策,交流教学经验是《基础医学教育》始终坚持的办刊宗旨。《基础医学教育》的主要设置有“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临床医学教学研究”“教育理论与管理”“国外医学教育”等栏目。《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载文主要集中在7个栏目,各栏目发文量见表1。《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第22卷12期共载文287篇,“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发文最多,为86篇,占总发文量的30%。其中,第1期(12篇)和第3期(11篇)发文较多,充分体现了《基础医学教育》的办刊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排第二(78篇),比“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发表的文章少8篇。2020年“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量超过“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而在2009年、2016年的数据统计中,“现代教育技术”栏目的发文量少于“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的发文量[1,2]。从表1可以看出,2020年第5期、第6期,“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最多,均为10篇,这可能与2020年的教学方式改革有关。“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栏目发文14篇,“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栏目发文最少,仅有4篇,均在第2期。

2.2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基金资助包括部级项目、省级项目、市级项目和院校级项目。2020年《基础医学教育》发表文章受到不同级别基金资助见表2,2020年《基础医学教育》发表文章不同栏目基金资助情况见表3。由表2可知,《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登载的287篇论文中,有基金资助论文249篇,占比86.8%,第3期登载的24篇论文全部有基金资助。省级(包括市级)项目支持论文最多,114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数的45.8%;其次是院校级项目(87篇,占比34.9%),最后是部级项目(48篇,19.3%)。这与2016年的统计结果不同,2016年,院校级项目资助论文最多,占比接近当年基金资助论文的一半[1];2020年,省级(包括市级)项目资助论文数量增加。249篇基金资助的论文中,单项基金资助论文数量最多,106篇,占比42.6%,其次为2项基金资助论文(87篇,34.9%),基金数目最多为5项。

2.3第一作者地区分布情况《基础医学教育》

2020年度登载的287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文最少的省是云南省、江西省、河北省,均只有1篇。发文数量排名前8位的分别是江苏省(37篇)、上海市(33篇)、广东省(32篇)、山西省(22篇)、陕西省(18篇)、辽宁省(15篇)、安徽省(14篇),北京市、湖南省、山东省发文均为11篇,并列第8位,见表4。山西省发文22篇,占7.7%,山西省的发文高校主要有山西医科大学(17篇,占5.9%)、山西中医药大学(2篇)。287位第一作者来自86个高校、科研院所、附属医院,发文排名前10的单位是海军军医大学(22篇)、南京医科大学(21篇)、山西医科大学(17篇)、西安交通大学(11篇)、首都医科大学(8篇)、中国医科大学(8篇)、皖南医学院(8篇)、空军军医大学(6篇)、南方医科大学(6篇)、广州医科大学(6篇)。由此可见,《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登载的教学改革文章江苏省主要集中在南京医科大学、上海市集中在海军军医大学、北京市主要在首都医科大学、山西省集中在山西医科大学,广东省和陕西省文章分布学校较多,广东省主要在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陕西省分布在西安交通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

2.4第一作者教育背景和职称分布情况

《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的287位核心作者中,除5位作者没有或未标注职称外,其他作者的学历和职称分布情况见表5,表6。由表5可知,《基础医学教育》发文作者的学历较高,主要为博士192人,占比66.9%;硕士85人,占比30%,本科学历人数最少,仅占3.1%,主要在“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无本科以下学历。由表6可知,282位第一作者的职称主要分布情况:正高级职称40人,占比14.2%,副高级职称134人,占比47.5%,中级级职称95人,占比33.7%,初级职称仅占4.6%。与2016年的统计结果比较,作者的职称分布重点从中级职称上升为高级职称。

3讨论

3.1《基础医学教育》办刊理念

《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出版12期,287篇论文,涉及7个栏目,“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载文86篇,“现代教育技术”栏目载文78篇,这两个栏目的发文量占2020年总发文量的57.1%。“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是《基础医学教育》的特色栏目,每期载文量均较高。2020年第5期、第6期,“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最多,与当时进行的线上教学改革相呼应,充分说明《基础医学教育》紧跟教学前沿,能反映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趋势,引领医学教育发展方向。服务科研是学术出版的最高追求。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4]。《基础医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领域的专门学术刊物,坚持特色鲜明、学术严谨、快速发表的办刊理念,不断研究和探讨服务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措施。近年来,《基础医学教育》编辑部重点策划“教学改革和教学法研究”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积极介绍我国高校的改革经验和研究动态,对于具有典型改革经验的学科和单位在封3进行了专题报道,以促进我国高等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医学人文与素养教育的改革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基础医学教育》也积极对这两个栏目进行了组稿和策划,发文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3.2作者队伍培养

2020年,287位核心作者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6个高校、科研院所、附属医院。江苏省发文最多,海军军医大学发文量排首位。这说明《基础医学教育》的学术质量得到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学管理者的认可。同时,《基础医学教育》继续执行有效的办刊方针,坚持反映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经验,论文作者的单位大多来源于全国重点高等医学院校[3]。2020年,作者队伍中,66.9%为博士学位,本科仅占3.1%,这种情况反映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学历结构明显提高。高级职称占比61.7%,说明从事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是长期工作在这一领域的资深专家。作者队伍的培养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核心要素。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有一批优秀的作者队伍[5]。《基础医学教育》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优秀作者为本刊投稿。例如,对于长期在一线从事基础医学教育的资深教师优先发表其论文。对于能反映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论文快速发表,对于多次向期刊投稿的老作者重点发表其论文。同时,编辑部积极参加国内相关会议,发现和联系基础医学教育领域的青年学者,主动联系,培养他们为本刊投稿的积极性。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面临机遇和挑战,如线上教学将开启全新的教学方式,《基础医学教育》将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继续为广大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人员服务,为基础医学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沁萍,阮爱萍,马艳霞,等.《基础医学教育》2016年载文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2):999-1000.

[2]王沁萍,李军纪.《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年度载文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6):671-673.

[3]王沁萍,马艳霞,李军纪.《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年载文情况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6):671-672.

[4]新华社.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EB/OL].(2021-05-10)[2021-08-10].

基础医学范文篇3

课题组以2012、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进行了“病例讨论式”教学。在病例的选择上,我们突出学科融合,如心血管系统中,我们以高血压、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等疾病为基础;消化系统中我们以胃溃疡、胆囊炎、肝硬化等疾病为基础;感官系统中,我们以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为基础,将个系统器官的解剖学特点、生理学功能、病理学改变、疾病的药物治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前后联系的综合病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

2研究过程

教学过程通过布置讨论内容、开放实验室、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步为“小组课前准备”:将学生分为10人/组,设组长2名,上课前一周,将病例提供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资料查阅,内容包括限制性和非限制性,限制性内容为教学大纲要求的重难点内容;非限制性内容为扩展的知识链接等。第二步为“小组内部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换意见,达成组内共识,各小组将自己拟定的讨论方案提交教师修改审核,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答疑。第三步为“小组课堂发言”:课上教学中,教师先提出病例和问题,每个病例选择一组的同学进行发言,每组由1~2名学生代表该组进行讨论结果并陈述理由,每次课选用不同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各小组相互讨论,提出不同的结果并说明原因,教师也可以适当提出疑问进行引导。第四步为“教师点评”:教师全程做好记录,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利弊,进行补充、讲评和总结。

3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教学实践、单元测验、问卷调查及意见反馈,学生对此种教学方法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单元测验结果显示,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的单元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授课的单元。问卷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太死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缺乏,病例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基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该教学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4病例讨论式教学的体会

4.1病例要恰当、生动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病例本质是为教学服务的,所选病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实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4.2病例要难易适当

病例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知识水平、相关的临床知识等。病例太简单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病例太复杂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对学生自主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有消极影响,所以应尽量选择和设计出大部分学生都可理解的病例。

4.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病例讨论最理想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病例讨论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把原有知识与当前问题更好地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生会感受到观点的冲突,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价;另外,组员合作可以把解决问题的负担分散到各组员的身上,可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小组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2]。

4.4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讨论的引导者,在病例呈现的同时,应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适时地帮助学生学习重要概念、原理,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一定的调剂能力,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答复时不能轻率的将答案说出,而要视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循循诱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判断、评价答案的正确与否,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果。教师要有解决突发情况的能力,最好在上课以前预设各种可能的答案,对学生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要做好必要的解释,以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

5讨论

基础医学范文篇4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的科学,医学知识本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医学各科课程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不过长期以来为了教与学的需要而将其分为若干学科,各学科教学基于其目标的同质性、内容的交叉性及方法的相似性等,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但是在现实医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一方面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横向联系,存在着许多交叉点;另一方面许多学科任课教师往往只注意如何讲好本门学科的知识,很少注意研究与这些相关的其它学科是怎样讲授这些知识的,怎样把本学科知识与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的,结果只能站在本学科角度,比较孤立地去强调一个个问题,不时出现学科之间交叉点互相脱节、简单重复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不能有效地优化学生和知识结构,医学教学的协同效应随之下降,直接影响到本学科乃至到整个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2]。因而,人们不断地审视教育的本质,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为我国培养符合时代与社会要求的医学人才,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PBL)正在为国内一些高等医学院校探索并实践着。

2PBL教学的实施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部分院校分别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表了不少介绍性和实践探索性的研究成果,但尚属起步,远未成型完善[3]。因为在医学课程里全面实施PBL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阻碍:(1)缺少跨学科教学团队。我们尚不具备跨学科突破性教材,也没有跨学科、跨基础与临床的教师培训,一个教师对于所有基础医学的课程都能自如讲解,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恐怕不太可能,因此,建立包含各学科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是实施PBL教学较实用的做法。(2)课程内容和学时限制。多数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较多,学时不够,比如,人体解剖学,结构名称繁多,识记枯燥无味,但限于学时不能全面实施PBL教学模式。鉴于这种情况,要实施实施PBL教学模式,必须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学生对PBL教学的需求

为了顺利的实施PBL教学,我们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困惑、渴望及要求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以下四点:(1)对医学基础课的授课目的不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不到方向和动力,觉得基础课与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相距甚远,联系不上;(2)形态学授课方式过死,照本宣科的多,上课效果差(想睡觉),课后复习难(无兴趣);(3)听到许多高年级(已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学生的放映和体会感触很深,到了临床实习阶段,基础知识的记忆已所剩无几;(4)对教学提出种种可观设想,使教师感到震惊的是,学生所提出的设想恰是PBL课程模式的有机内涵所在。学生在自觉(少数)、不自觉(多数)呼唤着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PBL的应用[4]。因此,我们认为尝试基础医学PBL教学模式改革可以树立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灵魂),实现自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会学习,从而跟上科技一日百年的速率,跟上世界教改大潮。

4PBL教学的实施流程及关键问题

在PBL教学实践中我们选用分组学习的方法,首先知道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并鼓励学习小组中吸收不同年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参加,每组设负责人、主持人、记录人。然后由教师给出病例,学生根据病例提出问题交各小组负责人汇总。负责人负责将问题分配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查找资料。然后由主持人负责召开讨论会,汇总问题答案。同时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并提出新的问题。教师根据讨论情况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或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像学生推荐书目、参考资料或查找资料的方法,并暂缓评价。负责人再次将问题分配给小组成员,重复以后步骤,直至问题解决。最后,召开集体讨论会,会上精选讨论中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报告相关的知识点,教师集体参与学生讨论并做出评价,使教学成果惠及更多的学生。在PBL教学中有三个要素,问题、学生及教师。其中,问题是学习的焦点。PBL教学法是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学习相关的知识。这里问题既是学习的焦点,也是相关学科的集合体。这种教学模式将复杂的螺旋式网络样结构的医学知识以“问题”连接起来,将相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中的问题既包括学生不能理解的名词、学生认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或补充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PBL教学法中解决问题的主体。PBL讨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都是由学生来解决,解决的方式包括查阅文献、阅读图书资料、小组讨论、听报告讲座等形式,其中小组讨论是重要的方式,要求每个小组每次讨论有负责人、主持人、记录人。主持人负责主持讨论;记录人记录讨论时间、地点、讨论内容、有代表性的观点以及遗留问题;负责人负责将问题分配下去由小组成员分别查找资料并最后汇总答案。讨论中当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但不是寻求答案。教师是有目的的提问者,注意不是问题的解答者[5]。为了引导同学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解问题,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应担负起下列责任:(1)向学生提出讨论中被忽略的问题;(2)向学生提出问题相关和相鉴别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总结;(3)对学生的学习程序做出指导并把握讨论进度;(4)向学生推荐参考书或向学生介绍查阅资料的方法;(5)对学生的讨论和学生得出的答案暂缓做出评价,留给学生认知、讨论和自我评价的空间。

基础医学范文篇5

1.教风方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对全院正在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在校本科大学生,按学院、专业和年级进行分层抽样,共6个学院、10个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57份,收回率为91.4%。调查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二年级学生占56.13%,三年级学生占43.79%。其中男生占45.7%,女生占54.3%。调查形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笔者通过访谈,深入学生所在学院了解情况等方式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70.2%以上的学生对基础医学院授课老师的职业道德和授课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较满意。37.2%的学生喜欢活泼的教学风格。33.9%的学生提出教师在授课时散漫、随意,重点不突出等问题,29.1%的学生提出一些老师在对上课迟到、早退及违犯课堂纪律的同学置之不理,有的教师知识不牢固。并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学风方面的调查结果。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重要体现。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优良的学风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调查内容与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经常去图书馆和教室自习的学生,选占68.6%;平均每天课余自学时间,1~2小时以上的占44.6%;2~3小时的占38.7%;不督促,能主动学习的占52.1%。对外语和计算机课程考试的认识是:38.5%的同学对待外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考试的态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13.2%的同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对以后就业的形式不是很乐观。72.1%的同学认为考试不应该作弊。有极少部分同学认为这是整个社会的现象。

二、改进教风、学风的策略与途径

好的教风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针对学校目前教风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谈一下加强教风建设的途径。

1.加强教风建设实效性的对策。(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断地运用新科技为教学服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双语教学等途径,把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能力、素质“三全”的育人观贯穿于授课过程中,充分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2)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以优良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实行班级“导师制”。聘请有科研经验的博士、副教授职称的任课教师老师担任班级导师,与各班学生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要求“班导师”做到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以良好的教师形象影响学生,以精湛的科研技能带动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3)积极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总结优秀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基本功大赛;多媒体、微课比赛活动;优秀教案讲稿评选;教学质量优秀评选;优秀实验员评比等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努力从教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教风氛围。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们总结出的教学方法: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以“延伸、启发式教学”打动学生、以“快乐式教学”愉悦学生、以“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以“方法式教学”武装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基础课程变得生动。

2.加强学风建设实效性的对策。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整体风气还是令人满意的。去图书馆和教室学习的次数、每天自学时间、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从参加四、六级英语及计算机考试增多的现象看,可见社会环境因素对学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学风建设与教学、管理密切相关,与教学和管理相结合,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去,只有通过学风建设才能实现教学与管理合作共赢。因此我们采取了一些促进学风建设的措施:(1)开展晚自习和综合测评促进学风建设。做好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形势下,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把握好学习的方向和专业兴趣。(2)加强考试管理促进学风建设。对于学生考试作弊,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我们基础医学院认真贯彻“严考促学、严考促教”的指导思想,从考试环节、考试细节入手,加强对师生的考试教育和要求,大力宣传诚信为本的意识,严谨考试纪律,最大化的减少甚至杜绝作弊现象,以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每学期期末对全校学生进行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身道德素质,把考试作弊动机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那些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学校必须给予严肃处理。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全体教师必须认真履行监考义务,并加大院系、年级办两级督查力度,健全监督机制。(3)注重学生“五种能力”的培养,与学风建设相呼应。五种能力即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与学风建设、考研、就业结合起来,加强了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同医学学科的结合。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风建设。从大二开始,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让学生联系教师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工作中,通过申请申报课题和查阅教科书、参考书、网络收集查找信息、撰写论文的过程,使科研能力进一步得到系统培养。

三、“教风带学风、学风推教风”“双动”模式构建与实践

1.融入新生力量,加强师资结构建设。我校在本科学校评估前后引进大量青年教师,这给师资队伍增添了活力,改善了教师队伍年龄、学历结构,但也存在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授课能力上的不足。所以教风建设就要培养一支教学功底过硬的教师队伍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构建多样化培养模式。在抓好教风建设的前提下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就业观,这是学风建设的基础。

2.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推动教风、学风建设。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教风建设是关键、是核心、学风取决于教风。总之,教风与学风建设相结合,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永恒的工作任务,基础医学院全体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首位,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传统的封闭式、注入式、单向性教学转变为开放式、对话式、双向性教学,把教学同科研实践及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以学生为本,五种能力培养”的建设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并贯穿于全部业务工作中,常抓不懈,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积极努力。

基础医学范文篇6

关键词:整合医学;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

21世纪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维、新模式、新的医学观[1]。在众多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中,整合模式毋庸置疑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由于基础医学多以基因、生物大分子等作为研究对象,以揭示生命奥秘为主要任务,对人的整体认识缺乏[2]。而医学临床实践中要求医生具有以患者为中心的动态性、全方位的理念,因此整合理念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3]。“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s-BasedCurriculum,OSBC)的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在20世纪中期首次提出,并于1993年在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广大专家的推崇,被认为是20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标志着全世界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开始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课程整合模式改革[4-5]。医学课程整合方式主要有基础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临床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等。其中基础与临床整合强调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训练,进行临床前技能学习,有利于促进基础向临床转化,加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这不仅符合整合医学的理念,也是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改革对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多依附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等单一学科,基于各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之上,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这种“学科式”、完全“分段式”教学的模式导致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因此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医学人才的需求[6-7]。如何在医学实验教学中更好地进行课程整合需要进行更多探索。基于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的探索,从完善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我校于2015年1月起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1~6班开展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将机能实验学和病理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在原有综合性实验教学和PBL教学基础上进一步与临床内容进行整合。旨在探索整理临床教学内容的医学基础实验,是否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清晰的知识结构框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衔接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1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的实施

1.1医学机能实验学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原来开设机能实验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中的“呼吸运动调节•呼吸衰竭”“动脉血压调节•失血性休克”“血压测定•心音听诊”“胆碱酯酶抑制剂LD50测定”的4个动物实验项目与临床教学实验中心的多功能模拟教具衔接,在实验中完成正常生理现象的观察→制备实验动物病理模型→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人体模拟实验→分析作用原理的全过程。并在人体机能实验中开展了动脉血压测定、ABO血型测定、心电图的描记、心音听诊等内容,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具体实施过程以“胆碱酯酶抑制剂LD50测定”实验为例,学生首先进行动物实验,完成对药物LD50值的测定,同时观察药物对动物的影响,然后到临床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模拟教具实验,通过观察仿真模拟人的表现直观地学习药物对人体的作用。1.2病理学实验课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利用正常教学中的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结合相应疾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将多个知识点都与相应的临床疾病关联。如在血循环障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实验教学内容中加入临床案例,让学生开展临床病理讨论。具体实施过程,如讲述血循环障碍实验内容时,结合一名肺动脉血栓患者的病例,从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征、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到最终患者死亡的尸检解剖记录进行阐述,引导学生思考患者的临床诊断、诊断依据、病变特点及各种病变之间的联系、临床病理联系以及患者的死亡原因。

2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为评估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结束之后,每年均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共发出问卷720份,收回问卷720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安排、参与程度、能力提升三大方面的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达到预期目标,效果良好,>90%的学生更喜欢改革后的教学安排,全程参与实验操作学生比例>90%,>90%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实验课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思维等各方面能力,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的满意度为98.33%,见表1。

3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优势与不足

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8]。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做好纵向课程改革,不与临床课程脱节,让学生认识到未来临床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现阶段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整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及能力[9]。而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内容往往仅局限于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对象往往局限于实验动物、标本、理化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与临床实际脱节,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整。这种现象造成学生感到学而不知所用,实验课的学习动力不足。基于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和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大趋势,我校自2015年1月起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基础医学实践技能与临床实践技能整合的实验教学改革。经过4年的不断摸索与改进,学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其鲜明的特色体现在:(1)与传统验证性动物实验和形态学观察实验比较,经与临床实践技能整合的实验学课程优势在于可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课程的教学安排获得学生认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密联系医学研究实际需求,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2)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提升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临床课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对实验课内容满意度高。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整合后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实验课,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衔接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为学生学习临床课程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

经过4年的实践,我们在基础医学实践技能与临床实践技能整合的实验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1)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与临床实践技能整合的实验项目,目前本校实验教学整合改革涵盖课程门数较少,学校层面还需调整顶层设计,基于现有改革的经验,增加临床整合实验课的内容。(2)丰富与临床实践技能整合实验课的形式和手段,如积极合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加配套的硬件设施。(3)实验教学带教团队建设还有待完善,首先是实验课的带教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从传统的分科式教学思维转变为与临床整合的模式,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整合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优化了课程设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强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更加优秀的医学人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任雁林.整合医学在生殖内分泌病患诊治中的应用与思考[J].医学争鸣,2019(2):14-17.

[2]沈扬,尹婉宜,马兵,等.整合医学视角下的医学PBL教学创新与发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7):11-14.

[3]常保超,陈卫东,张燕,等.Mini-CEX对住培医师规范化培训PBL教学效果的评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5):583-585.

[4]林寒,徐茂锦,陈剑伟,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在八年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3):315-318.

[5]程桂荣,刘丹,许浪,等.医学教育整合课程改革现状及建立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8):148-149.

[6]张阔野.论基础医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69):192.

[7]王文星,李豫凯.关于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基础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49-50.

[8]徐亚吉,赵瑛,方明,等.基于胜任力导向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160-161.

基础医学范文篇7

1.1北美和英联邦国家的医学教育模式

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是一种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以哈医大教师学习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圣迭戈分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为例,教育模式分北美医学教育MD(doctorofmedicine)模式、英联邦国家医学教育MBBS(medicinebachelorandba-clelorofsurgery)模式。美国作为世界医学教育中心,实行本科后医学精英教育的体制,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以本科生为起点,学制4年。英国高等医学教育以中学毕业生为起点,学制为5年,毕业后经过1年实习期后方具有行医资格。澳大利亚的医学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医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和医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澳大利亚也开始由传统的MBBS模式向MD模式转变,其转变的思路与策略值得借鉴。北美医学教育体系非常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十分先进,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于1969年首次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推动了新一轮的医学教育改革。美国医学院校的PBL教学始于1979年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第一个完全采用PBL教学的美国医学院校是1982年新建的摩斯大学医学院,目前美国已有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100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1]。其中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扮演了全球教育教学改革风潮的引领者。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的“新途径(newpathways)”项目,对世界医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课程重整为核心,将传统医学教育课程的有关知识重新组合成课程群[2]。一方面针对医学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希望将导师制和学生科研项目整合到课程中;另外一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医学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既横向将基础医学各门课程进行整合,又强调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纵向整合。这种医学教学方式包含两个突出特点: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导师制引入医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研究的能力[3]。与哈佛大学一样,当前美国顶尖医学院校正在纷纷进行以课程重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1.2日本医学教育模式

近年来,日本各医学院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日本医学生经过6年本科医学教育毕业后通过全国医生执照考试,再经过2-3年的研修医培训,可以获得执业医师执照,并在全国范围内通用[4]。日本医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同样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基础医学院日语医学班学生参观的日本新澙大学医学部为例,学生7人左右组成学习小组,每次授课前先由指导教师发给每个小组共同的病例,学生围绕病例中的问题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基础医学院教师参观学习的东京女子医科大学1990年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还有2所医学院于1995年开始实施PBL课程。据文献报道,2001年全国已经有39所学校采用了PBL教学[5]。另外,在新澙大学医学部,教师在教学过程更多采用自制讲义、幻灯。学生课堂笔记认真详实。教师之间在工作中更多切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1.3俄罗斯医学教育模式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留有其痕迹。俄罗斯的高等医学院校有着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特别是一些重点名牌院校,历史悠久,治学严谨,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对学生技能及创造力的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6]。哈尔滨医科大学作为卫生部医学俄语培训中心,在历史上基础医学院与俄罗斯高等医学院校交往频繁,吸收了很多优秀教学经验。目前,尽管中俄两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着一些差别,但是俄罗斯医学教育现有的独具特色的方面仍然值得借鉴。俄罗斯医学院校的教学特色包括无固定教材,学生非常重视课堂笔记,授课形式多样,评价手段包括笔试、口试、计算机考核等多种形式,教师授课比较重视个性化培养。

2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横向整合课程模式改革实践

在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充分利用各种契机,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目前多数医学院校改革的状况[7]。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的横向整合课程模式改革及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改革正是在此契机下在七年制学生中全面开展[8]。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关键是教师理念的转变。因此哈医大利用CMB项目选送了60余名教师分别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和香港大学医学院、台湾地区进行医学教育培训。这些学习和培训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使他们认识到课程整合的意义,同时学会了PBL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和要旨,为哈医大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在借鉴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医学院校的经验,结合哈医大的实际情况,基础医学院参照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按系统框架的横向课程整合并采用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首先,对基础医学主干课程在系统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整合,第一学年进行普通基础科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较宽厚的社会、人文知识,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第二、三学年将学院各学科13门基础医学单科课程按人体系统有机整合为导论课程、系统课程(八个系统),实施理论讲授和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基础医学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整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医学导论,主要包括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共性的内容;第二部分为8个系统模块,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血液(免疫)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主要包括与该系统相关各学科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第三部分为专题讲座,主要是不涉及单一系统或者无法确切划入8个系统模块的知识[9]。课程整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线,加强了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大班授课(lecture)与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相结合,其中PBL教学学时占20%。在教学实施中,每10名学生编成一个讨论学习小组,建设标准的PBL讨论室,通过大量临床案例的讨论,培养运用综合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实验教学依托于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进行,采取的教学方式以案例讨论辅助进行,同时加强实验技能培训。至2013年,该项改革至今已经稳定运行7年。通过对参与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学生与没有参与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面对临床病例综合分析试题,实验组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学生多数能够运用多种学习资源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也屡获佳绩,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总体来看,学生通过学习在自我学习、交流沟通、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极大的提高。

3基础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考及下一步改革思路

基础医学范文篇8

[关键词]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04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12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书+老师讲解+教师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系统优质的一面,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法授课,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度适时的运用,从而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优化。切不可为盲目追求教学实践性而过度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进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法架设课堂与教学的桥梁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同时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中的教学改革要灵活地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起其医学素养及良好的品质。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新颖教学方式

按照《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医学的院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而教学方法应当选取多种多样但适合学生的,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模式[1]。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展示、自我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引导性学习等方式,并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向学生们用崭新的方式教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式新颖,更具前沿性,也能较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将外科学中的知识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较前沿的医学(临床医学)资料也会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可以更加广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学问题情境,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利用教师与学生、设备交互教学的教学方式,这与以往截然不同,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教学要灵活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情景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对于基础医学情景化教学的课程的重视还处在较低的程度,教师授课方式也大多古板陈旧。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没有实际教材教学为基础的时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时督促教师安排好教学的实践与计划,在保证教学内容质量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构设一个学习的好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教学环境;再其次,医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一些调整,以简单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为主,如果教学的方式过于直白,而内容又相对来说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去理解,更别说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感官的活动,而学习最需要的也就是积极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结果。课堂的气氛将在较好的情境里得以调动,学生们逐渐产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学习和演示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2]。基础医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来说在于让学生记忆并且理解、运用课程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带领同学们在情境中具体实践,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需要。5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要求,培养学生的医学以及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应当是引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科研实验活动,体会并且领悟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另外,医学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学术性的论坛、讲座,让学生们有地方去展示、探索。《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其中也要求要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除了上述创设情境去培养实践能力之外,应当支持并且大力发展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综上所述,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所以应当采取新的方式,一方面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除此之外,学校以及国家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实验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实践学习和科研。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方式来创建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进而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

作者:杨函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基础医学范文篇9

【关键词】院校,医学;基础医学概论;非临床专业;青年教师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整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课程。其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专业学生,如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心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学生层次及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各门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且内容繁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挺大的挑战。作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反思,从青年教师角度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及教训。

1简化授课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涉及学科众多、知识点较多且相对枯燥,对于医学知识比较薄弱的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对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的调整。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了解熟悉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就整本教材而言,上课时需要授课教师挑重点内容去讲,而重点内容也需要针对学生层次、专业的不同进行调整,不仅是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更重要的是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浅显易懂。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量避免过细过深过难的机制和描述内容,让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对简单的医学常识。针对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4]。在进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时,可以多讲解一些和大脑、心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例如,古代普遍接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心脏是智慧之源、灵魂的集聚地和记忆的居所。后来经过盖伦、笛卡尔等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才形成了现在的理论,认为大脑在这些功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多讲解药物作用相关的配体、受体、离子通道等知识,可能更有助于其加深对自身学科专业的理解。例如,离子通道有多种门控形式: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一些西药或中药可能就是存在和离子通道的结合位点,从而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影响细胞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应。

2改变授课方式,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这是孔子的教学经验,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所教授的专业及班级特性。针对二本及三本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幻灯片,简单扼要地归纳授课内容。此外,还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可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的方式,提前把相关病例、学习资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后复习、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上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强化,并在下一次上课前上讲台进行病例分析、讲解、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上课内容再次进行强化记忆,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些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因材施教强调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内容;布置不同的病例分析,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回答。当然精美生动、逻辑清晰的课件制作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整合教研室其他教师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努力在授课课件里将图像、动画、视频、文字等结合起来,将原本艰深复杂的机制内容,用浅显易懂的图片或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不但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尽量掌握所学的知识,变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学习。

3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通过课堂观察及课后对学生的询问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有如下原因:教材较厚、学科较多、知识点众多,难以记忆;有些内容比较艰深,难以理解。针对这些原因,作者提出了各种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首先,医学相关教材均较厚,对于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平时接触得比较少,理解记忆确实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大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结合大纲要求,针对性地看书,花费主要的时间精力对重点掌握内容进行学习,同时多看书、多复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非掌握的内容只需浅读达到了解的程度就好。近些年,医学教学强调整合,如基础医学学科之间的整合、临床学科之间的整合或者医学整体上的整合教育。《基础医学概论》就是一本整合的教材,但是实际教学中每个学科只教授本学科的内容,离“整合”二字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交流沟通,例如,将各个学科教师集合到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个学科的授课内容,并将本学科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前后上课的学科之间授课内容相互呼应,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是有深厚的医学背景及知识储备的,可以在上课讲解本学科课程的同时,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旁征博引,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临床案例方式讲解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引起肿胀?这就和生理学上的组织液的生成联系到一起了。

医学知识内容繁杂,记忆比较困难。每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联想、掌握重点、逻辑推理、整合贯通、先整体框架后具体细节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医学知识的方法。虽然记忆的内容较多,但医学的学习不能只是记忆,要体现学,体现思考。尤其在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多思考,查阅书籍,逻辑推导,当然课后询问教师或者查阅资料、观看相关在线视频,都是较好地征服难点的方法。例如,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调节机体外周血压的重要方式,但是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压力信号是如何传递的,神经信息如何进行编码,递质和受体又是怎么回事呢,动作电位怎么产生?这些问题也许很少有人提,但是确确实实是存在于这个案例中的。思考多了,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在你手中就会越来越融汇贯通,而不是学过这门课程就把这门课程的内容很快就忘记。

4增加教学手段

现在的教学手段很多,有启发式、问题式、微课、慕课等,可以通过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针对知识点查阅文献,积累素材,并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课程中提出的问题等进行精心设计。例如,讲授尿液的生成排放的影响因素时,询问学生有没有体会,出汗及大量喝水后如厕的次数会怎样?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各部分知识联系紧密,要联系对比,归纳总结才能更好地掌握。例如,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心力衰竭章节时,要先引导学生复习正常的心功能活动规律及心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进而引出心功能受损后从代偿到失代偿阶段则会发展为心力衰竭,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病理生理学内容的学习。通过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会使学生理清知识,分辨易混淆的知识点。

5重视实验教学

基础医学概论所包含的多门课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培养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再次强化。还可通过积极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研室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思维,为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还多有欠缺,应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本校实行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制度,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高资历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地熟悉教学科研工作。而科室的高资历教师都已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不仅对本学科知识非常熟悉,还对学生非常了解,懂得如何授课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懂得如何将知识重点难点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授出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多听高资历教师上课,不仅能帮助自己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还能学习高资历教师的授课技巧,帮助自己更快地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彬彬,孔霞,郭向华,等.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模式优化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4):267⁃269.

[2]侯玲,陶虹,聂黎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8):31⁃32.

[3]宋佳玉,刘金宝,孙明振.高职院校药理学简约教学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8):13⁃14.

[4]于丽玲,张斌.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40⁃41.

[5]闫堃,程玮,曹罡,等.教好“一堂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35⁃37.

[6]沈湛云,喻晓雁.基于“以生为本”的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分类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49⁃51.

基础医学范文篇10

1.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由途径。研究生基础医学阶段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具备自主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具备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广泛探索的能力的研究生[3]。然而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1.1实验创新能力基础薄弱

研究生生源情况堪忧,实验创新能力基础薄弱,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完善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能力欠缺。随着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4],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特别是很多研究生实验能力欠缺,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在较短的基础阶段学习之后,许多研究生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本完善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水平不强,难以独立完成课题论文设计或设计水平不高。另外,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和收入差距,许多优秀毕业生更多地选择了临床学科,选择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不断下降,同时其它医学专业研究生在基础阶段课程学习中也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临床”的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医学基础学科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也显著地影响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合理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与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类同,内容重复,各课程之间的交叉互通不足。例如:为研究生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讲述的内容许多都与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相似。基础理论课教学占据的时间较多,研究生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训练时间很少,且课程各自独立,不能融汇成实验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另外,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更新较慢,吸收学科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不够。这些课程对学生缺乏新鲜感,不能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实际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时间和精力浪费。(2)研究生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单一,研究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阶段类同,仍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师生互动很少,无法体现研究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研究生的学习始终是比较被动的,这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层次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大多数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书本以外的知识涉及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仍需加强。(3)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实验能力训练不足。设计和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原因、学位课程设置、科研平台、导师队伍、学术氛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实验能力、科研素质得不到培养,独立设计和完成研究任务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若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使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得到训练和提高。(4)缺乏满足学生实验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和科学研究水平,这些都离不开高层次的研究实践平台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基础医学教学由于课程设置的缘故,多数实验教学工作仍然依托本科生阶段的教学中心完成,受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的限制,大多数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内容,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效果。(5)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制度不科学。对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还不完善,大多数课程的考试依然沿用本科阶段的纸面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模式,真正能够检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性考核方式还没有形成。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基础医学的教学目标。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考评机制。(6)研究生团队意识和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效果不佳。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学术道德,是研究生必备的思想素质。近年来,学术界抄袭、剽窃、造假的事件屡屡发生,给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育研究生自觉维护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强化学术诚信意识,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效的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与研究生实验技能培养相结合,使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真正生效,是我们应着力研究的内容。

2.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充分调研,综合分析当前教育培养模式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通过对当前各高校在校研究生、管理人员等面对面访谈,征求他们对当前的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看法,了解他们对目前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存在异议的方面,收集对相关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系统的改革;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机构和就业单位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

2.1改革基础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

总体设想是,以当前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在强化研究生自主设计实验和科研创新为目的,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中,逐步优化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优化理论与实验教学时间分配,缩减理论授课课时,增加实验学时。探索按照学科门类相近的原则集中授课节约授课时间的新方式,缩短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时间为8个月,使研究生尽早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将更多的精力投放科研实践中,实现研究生早进实验室、早完成实践培训,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以问题教学为主,注重各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突出知识的高、精、深。定期进行调研分析,对于今年来选课人数少或学生评价差的课程逐步取消,同时根据最新进展及时开设部分前沿性课程,如: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等重大技术的实验技能课程,为学生进入科研阶段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2.2强化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建立创新的研究生实验课程体系,突出对研究生实验技能和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成为改革探索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要体现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我们将探索建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第一层次的实验为基础性实验内容,关注PCR、细胞培养、SPF动物饲养、实验动物处置、大型仪器设备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层次的实验为整合性实验,依托机能学、形态学、分子医学等教学中心开设,综合性实验打破单一课程界限,按照学科相近的原则上重组实验内容,由教学团队给定研究内容,学生自主设计,导师组修订完善后,采用小班制历经2-3月由学生以自组团队方式完成,实验里程和最后结果由实验室监督并给出成绩。第三层次的实验主要依托研究生科技计划项目、省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进行,由研究生组成团队自主设计研究内容、寻找合作导师联合申请,获批后按照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主要依托省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完成,须提交研究结题报告和发表文章,成绩纳入实验成绩。为了达到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生实验内容设置以整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为主,两者实验内容分别占到40%和30%。

2.3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为了达到锻炼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的目的,将在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课程教学由以传授己有知识和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传授性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转变。变课程教学的单向灌输方式成为研究生主动学习和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压缩理论教学学时的同时,鼓励各课程采用启发式、讲座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基础教学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学科前沿进展。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在侧重于传授式教学方式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各课程均开设一定比例的讲座式、研讨式教学内容,鼓励研究生为组织者和主体参与课堂讨论。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学院还集全院师资力量开设一系列学术前沿讲座和文献综述类课程,以计算学分和成绩的方式使研究生更广泛地参与拓宽学术视野的讨论,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在介绍课程最新研究进展时,在介绍常见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如何追踪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如何有效阅读中外文文献。此外,研究生科研能力重要的环节还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将非常重视以实验结果中表格和图片为导向的教学,在专题讲座和论文汇报中强调实验结果中表和图片解读的重要性,引导研究生如何分析这些表和图,并反追踪这些表和图中所使用的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在学习如何解读实验结果的同时,逆向式培养研究生对实验方法的了解。总之,只有通过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研究生科研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才能使课程教学成为训练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舞台,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标。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教学质量高低,与研究生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关系。项目进展期间,我们将围绕课程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术素养、教学和研究水平;严格研究生授课教师的遴选,把研究生教师的遴选、培训、考核、聘任有机结合起来,选用有经验的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引进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保持研究生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5]。

2.5完善和建立研究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考评体系

深化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还应包括灵活选择考核方式。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建立多维考评方式,改变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一锤定音为关注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根据课程性质选择包括卷面考试、研讨报告、实践项目报告、自学作业、论文、答辩等在内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方式可采取闭卷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和文献综述等,闭卷考试应与其他考核方式有机结合。如通过课程论文、研讨报告、文献综述等的考核方式,促使研究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的学术前沿,拓宽知识面。利用技能实验考试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汇报、做图、应对挑战等综合素质。

2.6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意识

在基础医学教学和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突出对研究生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意识的引导,将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纳入研究生理论与实验课程学习的每一个考核环节中,通过在科研素质培养中加入典型案例,使研究生认识到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在事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坚定不移地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和处理科学问题。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