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9:01:26

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范文篇1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沂堂镇西部,距镇驻地2公里,是全镇人口较多和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村庄之一。本村人口2500多人,是一个人口大村,其中,党员50多人,耕地面积2500余亩,是一个农业大村,农作物以玉米和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豆和大蒜为主。村规模较大,村民富裕,村容整洁,民风朴实。

二、经济状况

1.农业种植:

村是一个种植业比较发达的村庄,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保持了种植农业作物的传统,村民勤劳朴实,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近年来,农产品以花生、玉米、小麦为主。今年全村的花生种植面积约有1000余亩,亩产600多斤,按照往年的盈利标准,每亩每年可盈利近2000元。

2.外出务工:

村有相当部分的人,在本镇、罗庄、兰山等地务工,大大缓解了附近企业用工短缺的现状,并且本村在外务工人员技术好、素质高,是企业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外出务工人员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每人每年可带回工资10000多元,是家庭较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3.个体经济:

村是村村通工程实施的先进村,有着良好的道路交通优势。村民利用道路交通便利的优势,在沿路两旁发展餐饮、服务、副食等经济,为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氛围,同时使得农民收入有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进一步提高了本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村拥有良好的矿产资源优势,村民敢想敢干,开设多家石厂。个体经济成为村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

三、现有的问题

1、计划生育

由于村是一个人口大村,计划生育管理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有村民思想意识差,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对生男生女的认识比较片面,种种原因导致计划生育工作处于一个困难的局面。再难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去克服、去开展,对于计划生育工作,我认为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让他们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村民自觉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和政策;

其次,要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和纵容,对于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按照要求和规定给予奖励和扶助,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国家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要注意工作方法和效率,要善于捕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家庭、不同人的性格和脾气,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做到因人而宜、因事而宜,提高工作效率。

计划生育工作是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按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2、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既然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我们就应该把这项工作做好。尽管村委对远程教育做了大量宣传工作,配备了专门的远程教育播放员,并定期播放远程教育节目。通过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有:一是村民过于繁忙,没有空闲时间观看和了解;二是村民文化水平低,没有自发的学习意识;三是远程教育工作人员没有抓住农民的学习需要。搞好远程教育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作为大学生村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当好农民群众的信息传播员,农业技术的指导员,群众放心的服务员;重视并做好宣传工作,农民认识不足,就是我们宣传不充分、不到位,只有宣传到位,才能很好的开展远程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张贴或广播远程教育播放内容,让农民对远程教育了然于胸,只有做好计划和安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调研总结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好的思想指导,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以建设生态家园为载体,积极发展农业现代产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全村农业上档次,群众生产生活日新月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的发展归功于村委的正确两到,一套好的农村发展思路,以下几个方面将是我以后工作开展的重点:

基本情况范文篇2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沂堂镇西部,距镇驻地2公里,是全镇人口较多和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村庄之一。本村人口2500多人,是一个人口大村,其中,党员50多人,耕地面积2500余亩,是一个农业大村,农作物以玉米和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豆和大蒜为主。村规模较大,村民富裕,村容整洁,民风朴实。

二、经济状况

1.农业种植:

村是一个种植业比较发达的村庄,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保持了种植农业作物的传统,村民勤劳朴实,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近年来,农产品以花生、玉米、小麦为主。今年全村的花生种植面积约有1000余亩,亩产600多斤,按照往年的盈利标准,每亩每年可盈利近2000元。

2.外出务工:

村有相当部分的人,在本镇、罗庄、兰山等地务工,大大缓解了附近企业用工短缺的现状,并且本村在外务工人员技术好、素质高,是企业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外出务工人员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每人每年可带回工资10000多元,是家庭较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3.个体经济:

村是村村通工程实施的先进村,有着良好的道路交通优势。村民利用道路交通便利的优势,在沿路两旁发展餐饮、服务、副食等经济,为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氛围,同时使得农民收入有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进一步提高了本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村拥有良好的矿产资源优势,村民敢想敢干,开设多家石厂。个体经济成为村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

三、现有的问题

1、计划生育

由于村是一个人口大村,计划生育管理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有村民思想意识差,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对生男生女的认识比较片面,种种原因导致计划生育工作处于一个困难的局面。再难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去克服、去开展,对于计划生育工作,我认为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让他们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村民自觉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和政策;

其次,要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和纵容,对于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按照要求和规定给予奖励和扶助,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国家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要注意工作方法和效率,要善于捕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家庭、不同人的性格和脾气,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做到因人而宜、因事而宜,提高工作效率。

计划生育工作是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按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2、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既然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我们就应该把这项工作做好。尽管村委对远程教育做了大量宣传工作,配备了专门的远程教育播放员,并定期播放远程教育节目。通过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有:一是村民过于繁忙,没有空闲时间观看和了解;二是村民文化水平低,没有自发的学习意识;三是远程教育工作人员没有抓住农民的学习需要。搞好远程教育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作为大学生村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当好农民群众的信息传播员,农业技术的指导员,群众放心的服务员;重视并做好宣传工作,农民认识不足,就是我们宣传不充分、不到位,只有宣传到位,才能很好的开展远程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张贴或广播远程教育播放内容,让农民对远程教育了然于胸,只有做好计划和安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调研总结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好的思想指导,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以建设生态家园为载体,积极发展农业现代产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全村农业上档次,群众生产生活日新月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的发展归功于村委的正确两到,一套好的农村发展思路,以下几个方面将是我以后工作开展的重点:

基本情况范文篇3

榆林沟村位于洗马林镇西北部山区,距镇所在地10公里,是原榆林沟乡乡政府所在地,96年榆林沟乡撤消,所辖村并归洗马林镇。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经济发展较快,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于其他地区相比,特别是川区农村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近年来,人口大量外迁(96年以后外迁人口达84人,全部为40岁以下的青年家庭),使得村级经济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2004年全村共计225户,642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86亩,其中水浇地50亩;林地面积828.9亩(退耕还林地828.9亩);草场面积6500亩;村庄面积110亩;沙河、荒山荒坡面积7377亩。该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加之频繁受西北风、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影响,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去年,人均纯收入1020(202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0.5万元(主要为草场承包收入)。

基层组织建设

榆林沟村党支部有支部办公室及党员活动室一处,党员37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女党员2名,35岁以下3名,60岁以上的12名(占到党员总数的34%),党员平均年龄55岁,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15名(35岁以下、初中文化程度7名),外出务工党员5名,在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25名,支部成员3名(支部书记:刘广玉,男,52岁,大专文化),村委成员3名(村主任:刘广玉)其中交叉任职3名,两委平均年龄50岁。由于地处山区,干部群众思想比较落后,党建制度不健全,致使应有的党建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经济基础

2004年全村总收入126.34,其中种植业收入35.41万元,养殖业收入0.8万元,林果业收入11.07万元,劳务输出收入78.71元。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输出,务工收入占到全村总收入的62.3%。2004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共计达到183人,劳务输出收入户均达到3498元。

(一)种植业

2004年,该村主要种植农作物有:玉米630亩、山药210亩、其它46亩,总收入共计35.41万元。该村条件发展爆粒玉米470亩,已形成一定规模,2004年爆粒玉米收入29.7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83.8%。

(二)畜牧业

国家封山育林工程启动后,榆林沟村的畜牧业发展比较滞后。主要以养殖牛、羊、猪为主,牛养殖户82户,133头,羊养殖户14户,88只,猪养殖户17户99头,其中规模较大户牛养殖3户,羊养殖户2户,猪养殖户6户。群众养殖形不成规模,养殖技术陈旧,动物防疫知识认识度不高,致使畜牧业整体效益不好,近年没有质的变化。畜种的改良,散户养殖向集中规模养殖的转变,动物防疫知识的短缺,资金的运转成为影响养殖壮大的首要问题。去年10月,该村新建养殖小区一处,面积2500平方米,使该村养殖业向规模化、正规化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今年预计进驻小区养殖户达到10户,养殖牛、羊可分别达到50头、890只。

(三)水利基础

全村共有潜流2处,防渗渠(管)3000米,可控浇耕地50亩,这些设施基本建于80年代,基础设施薄弱,年久失修现象严重,未能给榆林沟村农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持。

(四)民营经济

榆林沟村现有个体工商户10户,主要从事服务业和运输业,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共有12人,经济总产值50万元,实现利税6万元。

社会事业

榆林沟村于2004年硬化郭花公路至村内路面4.2公里,使该村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004年底,全村电视用户216户,固定电话用户95户,入户率分别达96%、42.6%。

该村自来水入户计225户,入户率达100%。

2000年农网改造,村内225户均使用上了照明电,现月耗电2300千瓦时,户均月耗电10千瓦时。

基本情况范文篇4

一、葡萄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乡葡萄种植已有几十年历史,水晶葡萄试种成功后,全乡葡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提升”的格局。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种植区域化。全乡葡萄种植面积共计8120亩,其中6317亩已挂果,2008年葡萄产量7503吨,实现产值达1650万元。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是以乡新联村为主辐射周边水晶葡萄栽培区,主要包括马坡、杨家坡、新寨等村寨,栽培面积1500亩。二是以前进村为主辐射周边葡萄栽培区,主要包括大坪、新街、羊勇关等村寨,栽培面积2015亩。三是以王家寨村为主辐射周边栽培区,主要包括王家寨、屯上、拉峨等村寨,栽培面积达1100亩。三是以高屯村为主辐射周边葡萄栽培区,主要包括高屯、岩寨、排羊等村寨,栽培面积1085亩。全乡现主要有水晶、玫瑰香、泽香、金手指等多个品种,其中水晶葡萄占85%以上,能够较好地满足市场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时间的需求。三是栽培良种化。经过多年发展,水晶、玫瑰香、泽香等优良品种成为鲜食葡萄的主要品种且被越来越多的群众引种。全乡葡萄品种结构从鲜食到酿造,从大粒到无核,从早熟、中熟到晚熟品种,良种率均达到80%以上。盛产的水晶、泽香、玫瑰香等品种多次在县葡萄节获奖,使葡萄声名远扬。乡多数村寨都建立了葡萄生产基地,企业与农户之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在鲜食葡萄产业化发展方面,如乡成立了葡萄协会,葡萄销售由协会全权负责运作,统一设计包装、统一管理,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格局。五是产品标准化。为提高葡萄的市场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技投入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力度,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葡萄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较好地推动了葡萄产业由粗放型向效益型、标准化生产转变。

二、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乡葡萄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外地葡萄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葡萄品牌影响力不够强。新联村马坡、前进村大坪葡萄是乡葡萄产业的“拳头”产品,在县具有较高影响力,但省外地区知名度不高,与新疆吐鲁番葡萄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受储存、运输等环节制约,葡萄销售半径较窄,外地消费者尤其是省外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较低。近年来乡葡萄虽然在新闻媒体上报道频率不断增多,但一直没有在省州电视台及报刊等高层媒体进行系统强势宣传,导致葡萄尚未在全州、全省范围内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二是葡萄关联产业发展缓慢。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品味葡萄酒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能够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系统发展。乡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文化品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是乡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的综合旅游度假区,但目前葡萄文化旅游还尚未起步,代表葡萄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葡萄文化至今没有突破颈瓶,独特的葡萄酒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三、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

立足全乡葡萄资源优势,本着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两条腿”走路,稳定提高鲜食葡萄,加快发展酿造葡萄。大力发展葡萄酒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建设葡萄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观光葡萄庄园,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葡萄庄园为特色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成葡萄和葡萄酒之乡。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乡沙壤土质具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葡萄栽植自然条件,这充分表明乡葡萄栽培在全县具有优越条件和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乡葡萄品种更加丰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种植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成为部分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鲜食葡萄价格平均4元/公斤、最高达10元/公斤,平均亩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乡葡萄节自2008年举办以来,葡萄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发展和群众消费水平提高,葡萄酒也日益受到群众的推崇和喜爱,成为高贵和文明的象征。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对发挥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势,拓展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渠道,提升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抓好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葡萄作为特色经济作物,特别是乡葡萄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产地、产品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要坚持发展鲜食葡萄、酿造葡萄并举的战略,依靠拓宽市场拉动鲜食葡萄发展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提高酿造葡萄产业化水平。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高标准葡萄生产基地。鲜食葡萄发展以新联村、前进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寨。重点在马坡、大坪建设精品鲜食葡萄生产基地,选择优质、大粒、无核、耐贮运品种,确立在乡新联村、前进村、王家寨村、高屯村等6个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村寨为乡葡萄主要生产区,确保生产品质一流的鲜食葡萄,真正建成精品葡萄基地。葡萄酒酿造对原料要求很高,“七分葡萄三分酿造”,足以显示出葡萄栽培对葡萄酒生产的影响程度,基地建设尤为重要。要依托葡萄酒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引导农民以地入股或出租,由企业集中开发,沿河两岸规划建设酿造葡萄长廊,同时兼顾前进、新联、王家寨等村,形成“一线”、“一点”的酿造葡萄生产格局。要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目前乡葡萄已是县名牌农产品,今后要全面实施葡萄产地保护,强化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实现质量全程监控,切实引导组织好葡萄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把乡葡萄打造成名牌农产品,带动提高全乡葡萄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省内外市场竞争力。

(三)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提升葡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葡萄酒加工是提升葡萄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龙头,也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乡虽然位居最佳葡萄种植区域,但整个产业发展的生命力还比较脆弱。一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化葡萄酒龙头企业。本土化大企业、大集团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比外资企业更稳定、更强劲。二要围绕葡萄酒产业积极开展对外招商。今后全乡招商引资要把葡萄酒产业纳入招商重点,进行精心包装,积极对外推介,瞄准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作用明显的葡萄酒加工龙头企业。尤其要把推动本土型企业寻求对外合资合作作为招商的重要途径。

基本情况范文篇5

峨溶镇位于秀山东南边陲,是渝湘两省市三县(秀山、花垣、保靖)七乡镇结合部,东与湖南省花垣县大和平乡毗邻、西与本县涌洞乡交界,南与与本县平马乡、洪安镇相邻,北与湖南保靖县毛沟镇、野竹坪乡接壤,距秀山县城68公里,距花垣县城32公里。全镇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辖七个村和一个居委会,57个村民小组和11个居民小组,5004户20859人,耕地面积21715亩。

集镇规划情况:峨溶集镇于1999年8月被县政府批准为县级边贸集镇,同年完成了峨溶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近期施工图的编制工作。其总体规划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原则,近期2005年,集镇常住人口达3000人,中期2010年达5000人,远期2020年达8000至10000人,规划区2平方公里以峨溶小桥为中心,东至峨溶中学、龙麻嘴,南至峨溶衙门上,西至沙坝塘,北至台上大堰、大竹山。

集镇完成情况:2000年7月,启动了集镇一期工程,即拆迁镇中心校、镇中,征地新建镇中心校、镇中,完成过境道基础和河滨路堡坎工程。2001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后,镇政府投资为120万元,启动了集镇二期工程,建长380米、宽22米、两旁各征14米的开发建房的主街道一条,2003年5月,总投资50万元启动了集镇一期工程的续建工程(峨溶小桥到峨和大桥长370米、宽16米的街道硬化),并于当年11月份完工。为全面完善集镇功能,2001年建成了移动通讯站,2002年完成了场镇的农网改造及新建了中学学生住宿楼,2003年,投资90万元新建了一个日供水750吨场镇自来水厂,同时新建了中心校教育宿舍楼、镇中教学楼及镇卫生院的住院楼、宿舍楼。2004年4月新建了一座垃圾处理场。

集镇效益:到目前为止,集镇人口达2654余人,街道两旁新建房35户(其中外来新入户3户),建筑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集镇现有农贸市场2个,商业门面252个,新增固定摊位321个,吸纳湖南花垣、大和平乡、团结、茶洞、毛沟及本县洪安、平马等地客商,逢场天最高人流量达3万余人。

近期打算:着手规划集镇三期工程,即新建峨和大桥至龙麻嘴长400米街道工程及完善相关辅助工程。

基本情况范文篇6

一、现状和环境

中心城区自年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到年底,共有1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大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时一天到晚都门诊病人,严重亏损,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一两年又“缩回”原,卫生服务力量削弱,病人就诊,恶性循环。究其原因:

“小病买点药,大病上医院”,不信任社区。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好,感觉更,而社区卫生服务点规模太小、设备更差、药品不全,对医生的技术不放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心目中位置,大多数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也就难怪“患者稀少门前冷”。

“房屋破旧,设备不全”,被人瞧不起。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公立医院分院“换牌”的,有社会和厂矿、事业医院机构“转型”的,机构与中心城区二、三级医院相比是“火柴靠在电杆上——差距太大”。它们是租破旧房子,是临时装修一两间店面,开张经费,也未添置医疗新设备和更多药品,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药品不全。以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点,但还比不上乡镇卫生院。

“服务单一,功能不全”,称不上服务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完全社区服务的要求,“六位一体”的功能,即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服务,80%的都仅是了医疗服务,2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医疗服务外,还健康教育和康复等服务。地说,社区卫生服务中站其实是功能不全,称不上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是“设置不规范、环境欠宽松”,制约社区卫生发展。一,医疗机构过剩。中心城区人口30万,但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和社会办的全科、专科医院有25家,加上个体医疗诊所上百个,还有不少药房,医疗网点星罗棋布。社区服务站可以说是处在夹缝中生存,更难谈发展了。另一,上门管理、检查、收费的“婆婆”多。据市卫生局医政科人反映,当前到社区服务站去检查的大大小小共有37家。东方社区人说,“买的一台设备花了4000元,但为接待来检查,仅检测和招待费花了上千元,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电费是企业的价格收取,真是不堪重负”。

五是服务模式改革,社区卫生机构活力。公办的社区医疗服务点是由区级医院或其门诊点“变脸”而来,是公立医院改革分流或轮流的医护人员办起来的,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服务模式都还沿袭大医院的管理模式,“等病人上门”、人浮于事的,远远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说:“‘铁饭碗’的医生、护士,我用人、分配的自主权。”

六是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服务职能急待。平时讲“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但大病小病,社区居民更喜欢上医院,并且尽上大医院。比如,市医院每天门诊病人500左右,70%来看小毛病的,但不去收费低廉、程序简便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就诊。为解决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点“门可罗雀”的问题,市卫生主管对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也曾作过布置,如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利益共享和信息互传的机制还急待。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会向大医院输送病人,但医院从未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过患者。

二、建议和对策

个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举措。

一要认识,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内容,居民健康,社区,社会,“医患关系”,发展环境都有重大意义。党、国务院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非常,、总理都作了批示,国务院曾会议并下发《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国发〔〕10号)(简称《意见》),决定“财政从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标准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必要支持”。鉴于当前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还不太、不太信任的情况,建议成立分管为组长的专项,,加大宣传;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那样,超前意识,提前工作,使社区居民感受到党和的关怀。

二要搞好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六项功能”要,铺开。“六位一体”的服务特点是贴近,解决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其服务项目要在社区的。,社区大只搞了医疗,搞了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至于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未,“六项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作用。《意见》,要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才能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软件条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定好“入场券”,防止鱼目混珠,“建、调、并、转”四大举措,重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形象。,全科医生培训,加大人员使用、奖金分配的改革,使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的“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医患“一家亲”,“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床边的大夫”。服务和职责,好“双向转诊”。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以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分工协作关系,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和技术支持,医院和社区要的联合与合作,如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基本情况范文篇7

一、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为民服务“零距离”,促进脱贫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以来,围绕贫困户致贫原因因户制宜进行帮扶,我们对全镇42户建档立卡未脱贫贫困户进行了走访,认真核算他们2019年10月-2020年6月底以来的收支情况,并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行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并做好脱贫人口的跟踪回访工作,关注已脱贫人口,做到贫困退出与成果巩固并重。

2.把防贫防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镇已经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任组长、主管副职任副组长的防贫防返贫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镇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防贫工作,同时组建防贫防返贫工作站,由扶贫骨干兼任成员。四十三个行政村也统一成立了防贫防返贫工作室,2020年我镇纳入非持续稳定脱贫户重点监测预警21户,并对21户进行了分类帮扶。

3.提升水平,脱贫档案管理规范有序。

我镇以国家和省扶贫成效考核反馈意见问题为契机,对镇级、村级以及户扶贫档案进行了规范整理,镇级贫困户审核名单、公示资料、贫困户验收表、镇党委会会议记录等档案整理规范;村级贫困户相关文件、村民代表会议评议记录、年度贫困户登记表等档案整理规范;同时规范了贫困户“五证一册”的填写内容,对扶贫手册、帮扶记录本等规范填写,补齐了安全住房审核、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证明,确保了档案资料整理规范。

二、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建机制,强责任,抓落实

1.建机制,吹响“集结号”层层传导压力。

深入推进领导包村、干部包户、扶贫对象参与的工作机制,把精准式扶贫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内容,将扶贫工作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到每个干部,定期检查考核,确保分户包村工作机制和结对帮扶工作措施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2.强责任,念好“紧箍咒”健全责任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压实包片领导、帮扶责任人等扶贫脱贫主体责任,镇党委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召开机关大会,传达上级精神,安排相关工作。重点突出责任导向,分别在镇内和村内成立扶贫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压实主体责任,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3.抓落实,种好“责任田”找准着力点。

基本情况范文篇8

我院(所)成立于1973年。是准科级财政定额拨款卫生事业单位。机构成立时的名称为旗蒙医药研究所。1984年增加了旗蒙医院职能。现在是一个机构挂两个牌子,承担蒙医药科研与蒙医医疗两项任务。30多年来在旗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院(所)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本地区集蒙医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制剂为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民族医疗,科研机构。曾编著出版《蒙医常用方剂选》《蒙医乡村医生手册》等五部医学专著。《哈屯塔拉哈治疗宫颈糜烂》《蒙医药实验治疗肝病》等三项科研成果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兴安盟二等奖。1980年全区科研机构调整我所是唯独保留的旗县级科研机构。1997年以较大的优势步入国家“二级乙等”医院行列。目前基本达到了“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院(所)现有职工145名,全部在岗。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名,占职工总数的83%。行政后勤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17%。专业技术人员中本、专科学历人员76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3%。编制床位80张,实际开放60张。设有内、外、妇、儿、五疗、急诊、眼、皮肤、骨伤、原创:肛肠、口腔、耳鼻喉等十二个业务科室和四个疗区。检验、放射线、功能等五个医技科室和药剂、手术室、供应室等五个辅助科室。年门诊3万人次,收住院患者2000例。

二、院(所)改革建议

1、近十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医疗需求,院(所)不断扩大医疗业务范围,开设新科室、新学科,开展新业务、新项目,由95年的三个门诊、一个疗区、三个医技科室、两个职能科增加到现在的十二个门诊,四大疗区、五个医技科、五个辅助科室和五个职能科室。内设机构比较完备,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比例比较合理,基本满足社会医疗需求和医院管理要求。随着院(所)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患者量逐年增多,有意向和应收住院患者平均达100人左右,而我院(所)床位只有60张,住院患者量远远超出病床数。目前日平均住院患者不下90人。病床使用率达到了150%,床位、医生、护士均超负荷运转。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急需扩大病床数和人员编制。计划总床数增加到120张。按床位与人员之比1:1.4的医院定编原则,人员编制需168个岗位。

基本情况范文篇9

一、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基本情况

我市已建立市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京山县诚信担保有限公司和钟祥市金财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3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筹集担保资金3350万元,其中政府出资2800万元,占83%,累计为67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9950.3万元。市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是经市政府批准,由市财政局和金龙泉集团股份公司共同发起,于20**年5月29日注册成立的。注册资金1300万元,其中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金龙泉出资300万元。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市财政局出董事3名,局长出任董事长,金龙泉出董事2名,金龙泉股份公司董事长李大红出任总经理。市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为63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累计担保金额9000.3万元。京山县诚信担保有限公司是由县财政局、县乡镇企业局共同发起,经京山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司注册资本金300万元,实收资本500万元。县财政局局长出任公司董事长,县乡镇企业局局长出任公司总经理。公司成立以来,采取信用协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的运作模式,公开向社会募集资金,目前担保资金已达**万元,其中县财政局出资960万元,县乡镇企业局出资40万元,京山县神地科贸公司出资50万元,累计发生担保业务3笔,为3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900万元。钟祥市金财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于20**年7月2日,由钟祥市财政局、**钟厦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钟祥市华联食品有限公司、钟祥德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荆钟琉璃瓦厂等5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市财政局出资8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80%,其余4家企业各出资50万元,分别占注册资本的5%。钟祥市财政局局长出任董事长,公司聘任钟祥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陈启新为总经理,公司员工均为财政局工作人员。目前,公司已受理申请担保业务6家,已发生担保业务1笔,担保贷款50万元。

二、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和全省先进地区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担保资金规模偏小、来源单一。目前,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总额为3350万元,仅占全省的2.4%平均每家1166.6万元,规模明显偏小。担保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渠道单一,由于我市财政实力不强,造成担保资金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

(二)金融机构对担保的认同度低,担保贷款手续烦琐。信用担保机构在同银行合作时,普遍感到金融机构对担保的认同度比较低,不愿与信用担保机构分担风险,银行信贷咨询系统不对信用担保机构开放,而且担保贷款手续烦琐,审批时间过长。

(三)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由于我市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滞后,导致信用担保机构对企业的资信评估难度大、征信成本过高,担保机构不愿提供担保。此外,一些中小企业缺乏信用,不守合同,逃废银行债务,使得担保机构和银行不敢大胆开展担保贷款。

(四)担保机构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市3家信用担保机构的法人代表均由政府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既是出资人,又是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不利于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三、加快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以市场机制建设信用担保体系。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济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加快建立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意见的通知》的规定,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政府出资为主建立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有限责任公司,因此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应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政企分开,采取社会化募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运作机制,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模,增加担保机构数量,壮大担保资金,多渠道引入外资或民间资本,逐步形成担保机构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不断提升担保能力。

基本情况范文篇10

一、基本情况

为掌握全区就业第一手资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后走访调查企业585家,召开专题座谈会6次,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材料1万余份。对未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逐一进行了登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台帐,录入电子信息平台,构建了“企业用工需求库”、“就业人员信息库”和“就业组织人事管理信息库”,为用工企业与求职人员的有效对接架起了桥梁。

(一)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在调查走访的585家企业中,可提供就业岗位8545个。其中,民营企业377家,提供就业岗位6125个;国企83家,提供岗位1125个;三资企业27家,提供就业岗位285个;个体企业98家,提供岗位1010个。从这次调查情况看,民营、个体企业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从提供的岗位看,服务类岗位人才需求居首,市场营销类岗位人才需求第二。其中,餐饮服务类3311个;管理类3205个;机械操作类2029个。从文化程度和年龄要求来看,大部分企业需要高中以上学历,50%以上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详见表1)。

(二)未就业人员情况。

这次摸底调查共登记未就业人员13309人。其中,男5904人,占未就业人员的44.4%;女7405人,占未就业人员的55.6%。从求职者学历构成来看,大专以上学历1248人,占未就业人员的9.4%;高中、中专5260人,占未就业人员的39.5%;初中以下6801人,占未就业人员的51.06%。从求职者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上为求职者主力,占求职人数50%以上,其中,16-34岁占44.3%,35-44岁占24.8%,45岁以上占30.9%。从人员类别看,高校毕业生489人;失地农民11177人;就业转失业1643人,失地农民是这次求职者的主要群体。(详见表2)。

二、问题和分析

当前就业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在由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过程中,对就业的影响也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正确决策和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一)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在这次调查过程中,许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特别是服务行业更为突出。造成部分企业“招工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分析。“招工难”反映出了我区经济向好发展,特别是西部新城建设,企业用工需求增加。从企业层面分析,“招工难”反映了部分企业在用工理念上存在着偏差,企业用工存在短期行为、薪酬偏低和员工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造成了劳动关系紧张,必然导致“招工难”。从政府层面分析,政府在加强信息引导、解决企业招聘与劳动者求职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职业培训、解决企业要求与劳动者素质不匹配问题,加强环境建设、解决企业规范用工与劳动者体面就业问题等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办法。

(二)就业质量偏低。近年来,我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岗位等措施,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但从这次调查来看,全区新增就业人员中,灵活就业人员占到50%以上。据统计,在区职介中心代缴养老保险的近4万人,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就业形势。为稳定就业,政府虽然采取了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的就业援助,但灵活就业人员、年内失业人员就业两次以上的比例仍在30%左右,由于这种就业方式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新的困难群体。全区未就业人员中,失地农民占到了一半以上。即便是在目前实现就业的人中,灵活就业比例也高达60%。被征地农民从心理到技能都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对政府救济依赖性强,缺乏就业的主动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部分人的数量还会增多,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群体性就业矛盾凸现。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是我区就业服务的重点人群,围绕促进三大群体就业,我们通过相关政策进行了重点帮扶,但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帮扶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救助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5000多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更为特殊,该群体就业问题被社会各个领域所关注。今年我区预计毕业生1500多人需要安置,虽然政府采取了购买岗位的措施,但就业安置压力仍然很大。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本次调查的13309名未就业人员中,初中以下的6801人,大专以上的只有1241人,仅占9.5%,总体文化水平明显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西部新城建设的加快,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招工,对求职者的文化要求较高,基本上都招聘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而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50%以上,年龄超过40岁的也占到50%以上,很明显,目前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招工的要求,造成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六)就业意识淡薄。本地劳动力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改变不了就业观念,他们对工资要求、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都有着自身的主观愿望,挑肥拣瘦。这与外地人员“低报酬,肯吃苦”的优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对策与建议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政府调配人力资源的职能部门,为企业服务,满足他们的用工需求,为劳动者服务,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针对这次调查工作所反映出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建议探讨实施相关措施:

(一)服务企业稳定就业。企业是全区经济发展的脊梁,企业发展壮大是实现“三三五五”发展战略的强大引擎,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把服务好企业作为优化全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驻区企业当作我们同甘共苦、携手共进的亲密朋友,千方百计为企业谋发展。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各项就业政策。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人才需求,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工程,建立健全企业后备人才制度。积极开展劳动用工指导服务活动,与驻区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在一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建立企业用工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二)项目超前运作安置就业。借西部新城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在项目落地的同时与企业沟通协调,将就业与项目建设统筹考虑。探索项目建设就业影响跟踪服务机制。从招商引资环节开始提前介入,对项目进行就业评估,把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结合起来,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必须明确增加就业的数量;在项目开工建设时,同步启动对从业者的技能培训。同时搞好招聘登记、职业指导、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关系接转等全程服务工作。

(三)政策扶持推动就业。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援助就业困难群体的长效机制。重点做好困难家庭及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工作。把符合条件的“4050”困难人员全部纳入社保补贴体系。通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高校毕业生、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鼓励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等有创业愿望的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提供5-10万元的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