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构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2:54:13

基本结构论文

基本结构论文篇1

关键词:护理论文;结构;撰写要求

【中图分类号】GB771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502-01

凡是护理科技论文,其论点要明确,资料真实可靠,数据准确,层次清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书写工整,文字精练、规范。文题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为了提高护理科技论文撰写的质量,笔者将自己撰写论文的体会及看法浅谈如下。

1 文题的命名

1.1 命题的类型:一般用护理方法、用护理结果、用研究对象进行命名。

1.2 文题的具体要求:文题历求简明、醒目、文字应高度精练,能概括文章主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中间尽量不用标点符号,但末尾不能用标点符号,文题中间避免使用非规范化词或代表号。

2 作者及单位

实质性参与并能解答有关论文问题者称为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顺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应位于作者下一行,用括号注明“省、单位、邮政编码”,并附第一作者的简历。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它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各个答辩,并最终同意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

3 摘要

摘要内容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要点,每个要点的内容要具体,简明扼要,关键性资料、数据与结果,采用第三人称明确标出。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

4 关键词

关键词代表全文核心内容里的名词和词组,一般由作者从论文题目、摘要和正文中抽选择出来3-5个医学名词(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英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如:题目“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对比”(华夏医学2005年18卷第5期,论著695-696页)。关键词:新生儿 慢速进针 快速进针 对比。

5 引言(前言)

6 材料与方法

6.1 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是文章的第一大层次。一般的资料应交待清楚研究涉及的材料和用具,化学品与仪器,应有来源和产品号等内容,以便重复实验时能得到验证。临床资料以研究的对象和病例为主,要清楚交待研究对象及病例的全部情况,实验方法及统计方法的来源。

6.2 方法:应交待论文所用实验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观察指标。

7 结果

用文字叙述、表格或绘图说明,只将主要结果列出,不要予以分析讨论。如:“静脉推注时防止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方法探讨”,(华夏医学,2005年18卷第5期),作者用普通组与实验组进行对比,列出每组在静脉推注时有空气进入血管的是多少例,无空气进入血管是多少例,各组的成功率是多少,再来一个对比,从效果上既清楚又明了,给人印象很深。

8 讨论

主要对本文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价、阐明和推理,不能只重复结果,也不应结果归结果,讨论归讨论。讨论内容:①用已有的理论对自己研究的结果进行讨论。②指出结果及结论的意义。③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及独特之处。④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努力方向。

9 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

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以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排列于文末,一般在10篇以内,引用公开、近期出版的原著。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之间用逗号隔开,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中文期刊用全名,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按规定)。

[期刊] 序号 作者 文题[J] 刊名 年份 卷(期):起止页。

[1] 谭建兰.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5,4(2):54-55

[2] 李爱车,方小君,李琼妹等.心脏裂伤的抢救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5,4(2):14-15

[书籍] 序号 作者(主编) 书名[M] 版次(第一版不标出)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

[1] 裘法祖.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56-263

10 标题层次

标题层次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两个数字符号之间加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面不加标点。标题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4节,第一级标题为1.,第二级标题为1.1,第三级标题为1.1.1,第四级标题为1.1.1.1,各级标题序号均顶格书写,序号后空一字后再写标题或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 过慧谨.护理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及撰写要求.护士进修杂志,2001,16(增刊):6

基本结构论文篇2

[關鍵字]剛柔相濟、多道防線、抓大放小、打通關節、建築結構。

結構的設計的目的是使建築物安全和能夠適應使用的要求。結構設計還要遵循結構設計的主要要求是結構安全可靠(節省資金也是一項),所以,我們在結構設計中要保證這樣要求和遵循這個原則。我們現在學習的結構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剛結構、道路和橋梁結構,我們畢業後將要從事的也是結構的設計,我們不能不去考慮一下有關結構設計的要求及其基本的原則,結構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建築物的使用和建築業的發展,同時,還會影響到使用者的安全。基於這樣的要求,下面來總結一下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

結構設計的四項基本原則:

1、剛柔相濟

合理的建築結構體系應該是剛柔相濟的。結構太剛則變形能力差,強大的破壞力瞬間襲來時,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損最後全部毀壞;而太柔的結構雖然可以很好的消減外力,但容易造成變形過大而無法使用甚至全體傾覆。結構是剛多一點好,還是柔多一點好?剛到什麽程度或柔到什麽程度才算合適呢?這些問題歷來都是專家們爭論的焦點,現今的規範給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標,但無法提供“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確答案。最後,專家們達成難以準確言傳的共識:剛柔相濟乃是設計者的追求。

2、多道防線

安全的結構體系是層層設防的,災難來臨,所有抵抗外力的結構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後繼。這時候,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託在某個單一的構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多肢牆比單片牆好,框架剪力牆比純框架好等等,就是體現了多道防線的設計思路。也許我們會自信計算的正確性,但更要牢記絕對安全的防備構件是存在的,還是應該多多考慮:當第一道防線跨了,第二道防線能頂住嗎?或者能頂住多少?還有沒有第三、第四道防線?

3、抓大放小

“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等是建築結構設計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問:爲什麽不是“強柱強梁”“強剪強彎”呢?爲什麽所有構件都很強的結構體系反而不好,甚至會有安全隱患呢?

這裏面首先包含著一個簡單的道理:絕對安全的結構是沒有的。簡單地說,雖然整個結構體系是由各種構件協調組成一體,但各個構件擔任的角色不盡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輕重之分。一旦不可意料的破壞力量突然襲來,各個構件協作抵抗的目的,就是爲了保住最重要的構件免遭摧毀或者至少是最後才遭摧毀,這時候犧牲在所難免,讓誰犧牲呢?明智之舉是要讓次要構件先去承擔災難。“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如果平均用力,可能會“玉石俱粉”,損失則更大矣!在建築結構中,柱倒了,梁會跟著倒;而梁倒了,柱還可以不倒的。可見柱承擔的責任比梁大,柱不能先倒。爲了保證柱是在最後失效,我們故意把梁設計成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其破壞在先,以最大限度減少可能出現的損失。如果梁柱等同看待,企圖讓他們都“堅不可摧”,則可能會造成同時破壞,後果會更糟糕,損失會更大。所以關鍵時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

4、打通關節

在結構體系中,所謂關節,是指變化相聚之處,或變化出現的地方。不同類型的構件相接處,同一構件截面改變之處,是關節。廣義上,諸如結構錯層之處,體量改變之處,轉換層亦是關節。關節無處不在,因爲結構體系乃是變化的統一。外力突然襲來之時,對於單一的構件,力量的傳遞簡明,因而容易控制。對於複雜的結構體系,關節的複雜性難於預測和控制,即使從理論上保證了每個組成構件的強度和剛度,但因關節的普遍存在,力量的傳遞往往不能暢通而出現集中甚至中斷,破壞由此而發生。歷次災害表明,從節點開始破壞的建築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所以理想的結構體系當然是渾然一體的--也就是沒有任何關節的,這樣的結構體系使任何外力都能迅速傳遞和消減。基於這個思路,設計者要做的就是要盡可能地把結構中各種各樣的關節“打通”,使力量在關節處暢通無阻。中醫上雲:“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結構就象一個人,氣穴若不能暢通,癥結和隱患就會産生。在設計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剛柔相濟”,“多道防線”,“抓大放小”是設計概念中的戰略問題,但要想得讓這些戰略思想得以實現,靠的是“打通關節”這個原則作爲保證的,結構設計的具體操作,最後全都歸到“打通關節”的貫徹和實施上來。

基本结构论文篇3

【关键词】基本上都;语病;语言规范

关于“基本上都”是否为正确结构的争论已经有多位前辈学者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其中谭志龙先生和卢传福先生的观点大相径庭:谭志龙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结构,而卢传福先生则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结构。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两位前辈学者的观点和自己的分析理解分别遵循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对“基本上都”这一结构的正误进行判断,以下为论证过程:

一、理性原则的判断

谭志龙先生曾在《书刊语病拾零》一文中针对“考虑到一九八O年以后,各地中学基本上都已试行全日制十年制教学大纲和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一句中的“基本上都”有过这样的论断:“‘基本上’表示事物的大部分,‘都’表示总括,指事物的全部。又是‘基本上’,又是‘都’,这就造成矛盾。改正的办法是二者只留其一。”来,卢传福先生在《说“基本上都”》一文中提出异议,他认为:“‘基本上’‘都’不是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相反的判断,而是从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相反的判断,无所谓违反矛盾律。‘都’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在前’(见《现代汉语词典》),从范围上反映,是指‘各地中学’的全部,‘基本上’即‘大体上’(见《现代汉语词典》),从程度反映,是说‘试行全日制十年制教学大纲和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接近于全部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思维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从‘程度上’和‘范围上’两个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判断。如果去掉了‘都’,只保留‘基本上’,就失去了突出‘各地中学’的全部范围的意思,如去掉‘基本上’只保留‘都’就说明试行全日制十年制教学大纲和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已达到全部的程度,但这跟当时的情况不相符。”谭志龙先生认为“基本上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结构,因此判定其为错误结构,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为去掉“基本上”或“都”。卢传福先生则点出了谭先生“矛盾论”中存在的谬误以及修改意见中所存在的不足,但其证伪谭先生“矛盾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处矛盾:

卢传福先生首先提到“基本上”和“都”是从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相反的判断,而后就谭志龙先生提出的那句话,他又作出了进一步说明:“都”是从范围上指“各地中学”的全部,“基本上”是从程度上说“试行全日制十年制教学大纲和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接近于全部的程度,最后他得出结论:“基本上”“都”是从“程度上”和“范围上”两个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判断。从卢传福先生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都”是对“各地中学”这一对象作范围方面的判断,“基本上”是对“都”这一对象做程度方面的判断。这显然是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对象进行的判断,然而他却得出了“‘基本上’‘都’是从‘程度上’和‘范围上’两个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判断”的结论。这一推论的过程明显是矛盾的。因此,他关于“基本上都”的论证是存在瑕疵的,不过他的论证过程的确有很多合理之处。在总结了卢传福先生论证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笔者形成了自己的对“基本上都”的论证过程:

在“基本上都”这一结构中,“基本上”表示“大体上”的意思,是一程度副词。“都”表示“总括”的意思,是一范围副词。通过在具体句子中的语义理解,我们可以知道“基本上都”所表示的意义区间介于“大体上”和“都”之间。徐玉琪先生和阮绪和先生在《副词真的不能修饰副词吗》一文中提到:“语言的事实表明,现代汉语副词修饰副词的现象是存在的。”其实“基本上都”就是一个副词修饰副词的例子:程度副词“基本上”在这里修饰了范围副词“都”,“基本上”限定了“都”的程度。这种修饰关系的存在也使得“基本上都”所表示的意义区间落在了“大体上”和“都”之间。因此,我们可以从理性角度判定“基本上都”是一种副词修饰副词的结构,是一个正确的结构。

二、习性原则的判断

判断一个语言现象的正误不仅要判断它是否合乎事理,更要判断其是否为语言的使用者所接受,即是否遵循习性原则。笔者从CCL语料库中检索关键词“基本上都”共获得610个结果。610并非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并不能判定“基本上都”就是一个为众人所接受的、广泛使用的结构,因此学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判断:

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我们可以推知“基本上都”的使用频率是高于“必须去”的使用频率的。

综上所述,“基本上都”是一个副词修饰副词的结构,是一个为众人所常用的结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基本上都”这一结构遵循了语言使用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是一个正确的结构。

参考文献

[1] 谭志龙.书刊语病拾零[J].汉语学习,1982,(3):65-66.

[2] 卢传福.说“基本上都”[J].汉语学习,1985,(2):37.

基本结构论文篇4

财务会计理论是财务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财会理论结构的基本涵义是将多样化的财务会计理论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效地紧密联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一套多层次、全面的理论结构系统。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主要包含两种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其中每一种理论都包含着多层更加细致的理论涵义。具体是财会基础理论包含财会重要核心理论和财会基本理论以及财会理论的理论基础这几种层次上的涵义;财会应用理论指的是财会基本准则实现理论和财会基本准则发展理论以及财会基本准则结构内容理论这三种层次上的涵义。

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一般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以及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每一个基本组成要素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而组成了一套备有科学指导意义的理论结构系统。而针对财务会计理论来说,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又是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理论:会计基本原则、会计的基本目的、会计基本要素、会计的基本手段、会计的基本实践、会计的基本环境以及会计的基本检查。而对于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来说,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公司的内部环境,公司的内部环境一般是指公司的整体管理规章制度、公司的内部文化以及公司的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等;第二个是公司的外部环境,公司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司在整个社会市场环境中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发展情况等。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所包含的几个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彼此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关系。

(一)会计的基本目的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所研究的基本服务对象是财务会计工作,而只有在弄清楚财务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目标之后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开始研究会计。

(二)会计的基本假设

财务会计的基本工作范围是由会计的基本假设所控制的,通过熟悉掌握财务会计的内部基本情况,从而帮助公司在忽略一切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且排除掉所有与会计工作无关的内容以及干扰因素,从而使得公司能够在纯粹的良好的环境中实施会计工作,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保证所摸索和总结出来的规律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

(三)会计的基本原则

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点,财务会计资料一定要保证准确无误并且清晰,通过特定的计量标准和权利职责发生制的方式来保证收入与开支成正相关的比例关系。为公司的相关业务或者项目提供最可靠最科学的会计工作服务;第二点,财务会计在进行核对计算工作和提供数据资料时,务必保持非常严谨的态度和遵循重要性原则,从而确保所完成工作的质量。

(四)会计的基本要素

会计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收入组成了公司的六大最基本的会计要素。其中:负债、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这三条基本会计要素属于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也就是反映公司的财务基本情况;费用、收入和利润这三条基本会计要素则属于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也就是反映公司的运营状态。

(五)会计的基本手段

会计的基本手段就是指进行会计核准计算和数据资料时所需要的手段和程序。会计理论是属于管理方向的一门学科,它最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核准计算方法以及监督对象,为了保证会计核准计算和会计资料信息的准确度和科学化就必须采用合适的手段来搜集、处理、总结、规律化以及公布,要高效准确地完成这些工作就必须保证会计的基本假设以及会计的基本原则的有效实施。

除以上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基本要素之外,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还包括会计的基本实践、会计的基本检查以及会计的基本环境这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三、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意义和指导思想

首先,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经济结构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建立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确保我们在总体上控制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归属,熟悉了解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与会计理论结构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控制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应该包括什么样的理论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应该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从而有效建立并完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最终,使之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实践提供有力稳靠的理论指导和高效的实践手段。在建立这种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学习全世界的各种财会理论结构体系的内,并且有效吸收这些理论体系中的特色优势,过滤掉不是和我过经济发展的观点和内容。只有坚持这样的指导思想,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并为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建立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时,它的基本内容是由各种各样的财会理论以特定的规律有机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因此,必须从财会理论结构体系的整体着手进行完整全面的思考,以保证财会理论结构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内容具备可靠性、科学性和方向性。

结构性原则:结构性原则也就是必须保证财会理论结构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排序,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应该有紧密度和稳靠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内部整体性。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我们还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以及逻辑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基本结构论文篇5

关键词: 西方语言学;汉语;语素;字

1.汉语 “本位”研究现状

在传统汉语言学中,“词本位”理论在汉语语法学界一直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以来语言研究中的“本位”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先后出现了几种“本位”理论:有史存直(1973;1986)“句本位”;郭绍虞(1978)、张寿康(1978)、熙(1982;1985)“词组本位”;王艾录(1987)、徐通锵(1994a;1994b)、王洪君(1994;1996)、潘文国(1996;1997b)、汪平(1997)、鲁川(2000)王骏(2009)“字本位”;程雨民(1991;2001)“词素本位”、史有为(1991)、刑福义(1996;1997)“小句本位”;史有为(1995;1997)“移动本位”;马庆株(1998)“复本位”;邵敬敏(1998)“无本位”。对各种“本位”说进行评述的主要文章往往对“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等一带而过,主要对新提出的“字本位”进行评述。

1.1 “字”和“词”

第一个提出“字词之分”的是章士钊先生,他在1970年出版的《中等国文典》里第一次提出了后来成为汉语语法基础的“词”的概念.汉语中,本是没有“词”这一概念的。很多学者在谈到“字词之争”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字组”这一概念。徐通锵(1997)“字才是汉语言中有理据性的最小结构单位,始终顽强地坚持它的表义性,因而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语法只能是语义句法。它的生成机制是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向心、离心两种结构形成逐层扩展,形成各级字组。二字是最基本的字组。”陈保亚(1999)认为用字本位系统研究汉语比词本位系统要简单,只需要用“字、字结、字组”三个范畴来说明语法问题。程雨民(2003)认为,汉语以语素为造句的基本单位,语素在七种基本手段的反复应用和语序框架的作用下逐级构成字组、短语、句子。杨自俭(2008)在其主编的《字本位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多次提到不同学者提都运用了“字组”这一概念处理“字”和“词”的矛盾,例如:“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生成方式经历了几次变化……我们现在正在处于一个重新分析的转型期,重点是要对字的性质、特点和它在字组结构中的地位进行一次再分析、再认识…”“字组已成为表达概念的单位结构”“从中文信息处理的实践来看,把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定为‘字’。则‘固定字组’相当于‘词’,‘自由字组’相当于‘短语’。从基本结构单位的角度来看,确立的是‘字’;而从自由运用单位的角度来看,确立的是‘词’。我们把汉语的‘词’定义为:可以自由运用的‘单字’和最小的‘固定字组’”。

1.2 “字本位”和“词本位”

汉语“字本位”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首创,20世纪90年代由以徐通锵为代表的一批语言学者提出后,学界再度对汉语基本结构单位进行探讨。它把“字”作为汉语的基本单位,从诞生以来,徐通锵、潘文国等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一定关注。但理论语言学界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在国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法国就产生了以汉字为语素的“字本位”汉语教学法。以白乐桑(1996)、张朋朋(1992)为代表的学者,不仅提出了教学法的系统理论,还编写出版了专门教材。在国内,陆俭明(2011)对于白乐桑先生于1989年提出的“字本位”教学法给予充分肯定,却对徐通锵(1991)提出的“汉语社团具有心理现实性的结构单位是字, 而不是词”的说法进行了证伪。对“字本位”表示强烈反对的学者还有彭润泽(2009),认为“不能回到汉语‘字’的蒙昧认识中”。

2.西方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字本位”论证

2.1 西方语言学中的“语素”概念

“语素”出自以Bloomfield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是morpheme的译名。西方语言学认为,“语素“是音译结合的最小单位。英语里的morpheme一般都可以切分到morpheme这一级,是由字母组成的“最小的音义单位”。如globalization(全球化)可以分出globe (球)、-al (形容词后缀)、-ize (动词后缀,表示“使......化”)、-zation (名词后缀,表示“过程、范围、动作”等)。

香港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曾经在此视角下提出了关于汉语中“语素”的界定方法。安子介先生在其专著《劈文切字集》中提出的“声符有义”的说法,即“部首之外的所谓声旁也是有意义的”。那么,作为形声字的两个部分―声旁和形旁都可以表义,我们上述所说的汉字的“偏旁和部首”才应该是最小的表达意义的单位即“语素”。此处,与安子介先生提出的“把基本汉字看作‘词素’(morpheme A),同时又把不成字的基本部件也看作‘词素’(morpheme B)”不约而同。但是,声旁和形旁是从何而来呢?其实,形声字中的声旁和形旁都是有基本的汉字“变体”而来的,例如,我们平常使用的“三点水“其实就是“水”字的变体;我们使用的“单人旁”其实就是“人”字的变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归根结底,汉语中的语素是字,偏旁或者部首只是字本身或者字的变体。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汉字为独立结构的汉字,那么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语素,如果是形声字,那么这个语素就由一个语素和一个语素变体组合构成。

持有类似见解的还有国内著名学者张维友先生。他曾在文章《WORD与“字”的形态结构对比研究》一文中,对汉语的“字”和英语中的“word”这两集单位进行详细对比,文章得出结论并且认为:WORD和字分别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自然单位。汉语中的字等于或小于词,是汉语的构词单位,相当于英语中的词素。在形态结构上,汉语中的字和英语中的词大都可以分析成更小的音义单位。而分出的这些单位都相当于英语中的morpheme。Morpheme可以译成字母或者字素,相当于汉语的偏旁部首,英语中的词根和汉语中的构字部件都不变,但衍生能力极强,掌握这些基本的部件,对于提高语言学习得效力是很有意义的。(张维友,2007)

2.2 汉语语言学中的“语素”概念

在汉语语言学界,关于“语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李兆同、徐思益:语素是语言中的最小的表示意义的单位,换句话说,它是语流中能够表示意义的最小的语音片段。

叶蜚声、徐通锵: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马学良等:语言中表示意义的最小单位叫做语素。

高华年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黄伯荣、廖序东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胡裕树等:语言中最小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结构单位是词素。

从以上汉语语言学学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汉语语言学在向西方借鉴“语素”这一概念时,虽然在名称上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如“语素”、“词素”等不同的名称,但是在内容的借鉴上保留了其内在意义,而且这一内在意义十分统一,即“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汉语中可以存在“语素”这一概念,汉语中的语素是字。根据普通语言学中,“语素”是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在汉语中,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是“字”。这里的“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一种音义的结合体,是书写形式和意义形式的结合体。

在汉语中,80%的汉字为形声字,其实对于汉字的认识不能仅止步于寻找出“语素”,汉字同样也有“语素变体”,从汉语的形态构成来思考,自然就会想到汉字的构成部件,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偏旁和部首”。其实,“字”还不是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而是我们所熟知的“形旁表义”,即在形声字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是该字的形旁。这也就进一步证明,在汉语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字而非词,字是构成汉语语言结构的最小的、基本的单位。

3.汉语和英语存在对应结构单位

著名学者潘文国(2007)已经将“字”与 “word”进行过非常详尽的比较,认为汉语中的“字”与英语中的 “word”相对应,但是二者也并非完全的对应。作者认为,从构词角度看,“字”与英语中的“word”存在比较严整的对应关系,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着相互对应的语言结构单位。在汉语中,笔画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而在英语中,构成word的最小单位是字母;汉语中的字是独立结构汉字(语素)或者是由汉字或者偏旁和部首(语素和语素变体构成),也就是说汉语中的偏旁或者独立结构汉字与英语语言中从word中分解出来的语素(morpheme)相对应;而汉语中所说的“词”也就是字组其实是与英语中的短语(phrase)相对应。即:

汉语 笔画 独立结构汉字

或偏旁部首 字 字组(词) 英语 latter morpheme word phrase 4.结论

本文从西方语言学结构主义框架下的形态学语素构词学角度对汉字的结构形态进行研究,分析汉语中的语素单位,找出汉语语言中的基本单位,对“字本位”理论进行分析总结,汉语中存在语素,汉语中的语素是字,汉语中存在与英语语言相对应的语法结构,应该把字作为汉语的基本单位。从形态学的角度对“字本位”理论做较为深入的论证。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复音形式为主,但是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字。

[参考文献]

[1]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或分离?”.世界汉语教学.4(1996).

[2]程雨民,《汉语字基语法――语素层造句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刘纶鑫,徐阳春,《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陆俭明,“我关于字本位的基本观点”.语言科学.3 (2011).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6]史有为. “本位:第三种观点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研究.0 (2012).

[7]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杨自俭,《字本位理论与应用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9]张维友,“WORD与字的形态结构对比研究”.湖北大学学报.5 (2007)

[10]张朋朋.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而是表示意义的--论文字表义说及其教学理念”.语言文字大论坛.4(2010).

基本结构论文篇6

关键词:字本位;语素;语素组

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76-01

“字本位”理论是徐通锵先生在其《基础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围绕着这个理论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因此,笔者也想就此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对“字”的定义的不同理解

(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裘锡圭先生在他的《文字学概要》中就提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在文字定义问题上,语言文字学者分狭义和广义两派。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我们觉得这种歧义只是使用术语的不同,很难说这里面有什么绝对的是非。”

(二)“字”是指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其多义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字的构造而形成的。这是徐通锵先生对字的定义。

对以上两种定义进行仔细分析、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我们来看裘锡圭先生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是他并没有清楚的说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形、音、义哪一个具体方面,我们从他下面的说明中,可以做这样一个推论,他还是倾向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形体”这个说法。徐通锵先生认为“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这是就“字”的普遍意义来说的,换句话说,他所说的“字”概念的内涵与裘先生认为的“字”的概念是有差别的。

这两种定义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那种更合理,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实际上只是因为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个人觉得裘先生的定义更合适一些,用起来更为方便,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中的语言是不需要文字记录的,只要双方或者多方能够顺利的交流信息、表达思想,那就足够了。

二、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的争论

关于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有很多种不同看法,“词本位”、“词组本位”、“小句本位”,另外就是引起轩然大波的“字本位”。徐通锵先生说:“‘字’是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我个人认为以上说法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一下熙先生的观点:“进行语法分析,一定要分清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平面。结构平面研究句子里各部分之间形式上的关系。语义平面研究这些部分意义上的联系。表达平面研究同一种语义关系的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区别。这三个平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熙先生明确说明要分清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平面,“小句本位”恰好说的是表达这一平面,因此不属于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词组本位”则说明的是语义这一平面,因此也不属于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词本位”是否能占的住脚呢?

“词”的定义是:“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是从运用语言这个层面上说的,是一个动态的运用的过程。然而在研究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时,我们只是静态的对语言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描述,并不涉及动态的过程。所以“词本位”也不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

三、语素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

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如下:

(一)排除文字因素,直接从语言的音义结合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不考虑文字的因素,只从“音”和“义”的结合这个角度来考虑的。先来看语素的定义:"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这个定义对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很好理解,但是对于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人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被他们清晰的理解了。他们也许会产生疑惑:什么是最小的?如何确定?所以为了说明清晰,本人把语素定义为:“语素是固定的不可分的音义结合体。”

(二)语素更符合汉语结构的实际情况。众所周知,语素都是音义结合的,而“词”是由语素构成的,包括成词语素还是不成词语素。既然“词”可以向下再继续细分,为什么不可以直接把“词”的概念取消,换成“语素”呢?再说,语素在独立运用时不也就变成“词”了么?所以这样一来,为了和静态的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语素”这个概念保持一致性,再从运用语言这个层面用“词”这个概念就不合适了。最好将其改为“语素组”,笔者把它定义为:“语素的组合。”这样就不会存在用构词法把语素明确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的问题了,至于怎么组合都是语素内部的问题了,不需要再受成不成“词”的管制了。这就相当于把“语素”从中解放出来,让它成为语言研究的主角。

基本结构论文篇7

关键词:PPP项目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PPP(Public-private Partneiships,公私合作)项目,本身作为一种经由政府公共职能部门与社会私人经济部门共同开发运作项目,以及对外生产提供公共性产品要素和公共要素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模式,正在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事业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背景之下,切实逐步获取到广泛、稳定且深入的实践应用空间,在现有的历史发展背景之下,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在认识和论述PPP项目的定义界定、基本内涵和基本基本外延过程中依然存在表现程度较为显著争议性格局,但是世界各国学者大多倾向于将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交业务模式)视作PPP项目,在具体运作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实践形式。而BOT模式的实质,是在以投资者企业法人作为基础支持条件而组建形成具体化的PPP项目公司,并且在切实获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基础性经营资质授权条件下,具体承担和完成针对特定化PPP项目的融资业务环节,建设业务环节,以及经营实践业务环节,且在基础性项目运作业务周期期满之后,将其具体移交给对应性的接管主体。在现有的业务实践活动综合性组织发展演进背景之下,PPP项目运作公司的基础性融资业务结构,通常会同时遭遇到多元化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干扰,在这实践性历史发展背景之下,本文将会围绕PPP项目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展开简要阐释。

一、PPP项目公司资本结构理论概述

所谓PPP项目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指的是PPP项目公司在特定化的经营发展时间节点所具备的负债因素与权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格局,以及在PPP项目公司现有的经营发展业务实践过程中,各项基础性资金要素来源渠道、组成结构,以及相互关系格局。

在现有的业务发展背景之下,PPP项目在具体经营发展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资金资源要素,主要可以被划分为权益资金形态和债务资金形态两种具体表现类型。而从具体的来源渠道角度分析,权益资金形态通常经由发起人共同筹集获取,而债务资金形态则通常借由广泛存在的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投资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以及基金公司金融机构等多种具体表现类型的现代金融机构共同提供。

学者Yescombe曾经明确论述,在具体组织开展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作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借由引入运用高杠杆债务融资的经营业务运作实践模式,保障和支持PPP项目公司投资者的综合性经济收益获取水平显著提升。在上述研究实践背景之下,我国学者肇河在针对BOT业务运作模式展开理论分析背景之下,明确阐释,在BOT项目的具体化经营运作业务实践过程中,股权投资的数值规模在项目总体投资数额中所占据的数量比例,通常应当被严格限制在30.00%比例以下,但是在传统的常规公司中,这一数量比例规模数值通常应当被设置在30.00%以上。从具体化的经济收益获取状态角度展开分析,高杠杆债务融资业务活动,通常能够为实际组织运作的PPP项目提供贷款利息免税、表外融资、分散风险以及长期性融资的便利性政策支持条件。

从上述研究背景展开具体分析,资本结构对PPP项目在具体经营运作实践过程中成本要素、收益要素,以及风险要素均具备表现程度显著的影响和干预作用,因此切实针对我国现有PPP项目公司在具体化经营实践过程中,所具备的资本结构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梳理,本身能够较为充分地解决和填补,我国在具体组织开展PPP项目工作资本结构研究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理论空白。

二、PPP项目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思路

在现有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具体化组织实践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在关于PPP项目公司内部组成资本要素组成结构选择,以及公司资本结构要素-公司债务规模密切相关性的研究工作的经典理论,主要可以被具体划分为六个基本类别:对税收因素影响效应充分加以考虑的MM理论。权衡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成本理论、治理理论,以及产品市场理论等。在针对上述6种经典性研究理论展开全面且系统化的梳理分析背景之下,通常认为可以发现如下所述的7种能够对PPP项目公司实际资本结构形态造成影响的代表性因素:负债要素规模、负载要素实践具备的税盾价值、负债要素实践具备的破产价值、公司内部现有资本结构对外传递的信息要素、委托业务实践过程的经济成本发生规模、项目公司内部现有的控制犷分配结构,因特定行业的具体化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组织开展特点而具体诱导决定的最优化资本要素配置结构。

在具体针对PPP项目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展开全面系统分析过程中,应当在严格遵从基础性分析理论和分析模型的实践背景之下,借由全面充分认识和分析现阶段我国PPP项目公司的经营运作活动的具体化组织开展路径,完成相关的学术理论分析工作。

三、结语

针对PPP项目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问题,本文具体择取PPP项目公司资本结构理论概述,以及PPP项目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思路,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金花妍.保险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验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3):89-91.

[2]张萌.新型城镇化PPP项目最优资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合作共赢的一般均衡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7(3):89-97.

[3]李超,张水波.基于模糊DEMATEL的轨道交通PPP项目资本结构关键影响因素[J].都市快轨交通,2014(1):72-75.

基本结构论文篇8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改进措施

土木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对于高等院校土木专业的学生而言,《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设计和施工方法[1-2],涉及建筑材料、建筑制图、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并与其他专业课程,如砌体结构、建筑抗震、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形成课程体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建立起初步的结构概念,并为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几项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1.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公式多、符号多、体系庞杂,加上规范条文的约束性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多、涉及范围广。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材料性能、设计方法、各类构件的受力(拉、压、弯、剪和扭)性能及其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等[3],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理论推导,又有试验研究,还与规范条文、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因此教学难度较大[4]。

(2)公式多,规范条文多。公式多是该课程的另一个特点,这些公式逻辑推理强,涉及力学和数学,需要学生有坚实的数学和力学知识基础;课程常对一些不便、不必计算的内容进行规定,内容比较零散,系统性和逻辑性均较差,学生们常常感到杂乱无章、概念混杂。

(3)经验性强。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对象是钢筋和混凝土复合材料组合结构的力学性能、设计和施工方法,它不像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可以假定材料为弹性[4]。钢筋混凝土是弹塑性材料,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多且离散性大,用纯粹理论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与试验结果相差几倍乃至十几倍,这就决定其研究方法是在试验的基础上做出基本假定,得出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

(4)综合性强。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是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基础。因此,要学好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学生就应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有关知识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截面几何关系、应力应变关系、内力平衡关系,以及计算钢筋混凝土框架等结构的基础。老师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专业基础课讲授过程中,要不断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复习过去的各种力学和材料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积累系统化并和本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知识多、涉及面广,与基础课程联系紧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总结,还有规范条文。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紧密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技能,改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2.教学体会

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的传授基本是通过授课、答疑、作业这一程序完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堂学习理解不够、课程设计抄袭现象的问题;部分《高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枯燥呆板,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分析和理解,容易导致学生情绪懈怠,教学效果较差。我在几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1)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不仅有大量的理论公式,又与实践紧密相连。粉笔和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仅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各种枯燥的理论公式,又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课程安排――先学理论知识,然后生产实习,最后毕业设计这一过程。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混凝土结构的感性认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感到枯燥乏味。多媒体、互联网、电子教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这一目标的成功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理论知识是基础,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以为工程应用提供指导;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学目的,只有具备实际工作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5-6]。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改变一个题目全班做的方式,采用分组设计的方法,一般四五个学生一组,设计一个大的题目。此种方法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还大大减少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抄袭现象。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然而,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组织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学等专业的学生参加结构模型大赛,类似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结构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或根据课程进度,以及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目的地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增强感性认识,积累工程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掌握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4)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应该有先进的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近年来,随着材料强度的不断发展和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结构和构件的设计方法在不断改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要一直紧跟本学科发展的脉搏,不断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求知欲,使学生建立用发展的观点学好《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基本思想。

3.结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存在教材内容多、课时少、难理解、实践性强等特点,要求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获得最好授课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我基于几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的结论: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采用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好并掌握好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叶列平.混凝土结构(上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东南大学.混凝土结构(上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罗向荣.钢筋混凝土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马芹永.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96-97.

基本结构论文篇9

[关键词] 资产专用性 债务期限结构 面板数据

一、引言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发表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将经济学的局部均衡分析法引入财务领域。至20世纪70年代,金融经济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不完美资本市场的新模型,但这些理论都建立在资产同质、债务同质的前提条件之下,并没有特别关注资产异质带来的专用性问题,以及股权与债务资金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这个假设与实际并不相符,不同类型的资产与不同期限的债务结构会对企业的财务、运营,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不同影响。所以,进一步研究公司的资产专用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关系应该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遗憾的是,目前而言,探讨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关系的文章为数不多,且大多是从交易成本理的角度指出两者的关系,并没有再对两者的关系继续深入,所以对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的研究则鲜有。加之我国企业所处的融资环境及股权融资中遭遇的软约束,使得对债权融资的研究在我国更具有实际意义。企业的负债期限结构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资产专用性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会产生显著影响吗?而这种影响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启示呢?

因此,本文试图将资产专用性作为影响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1998年~2007年8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后,选择合适的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普遍性检验,从而得出最后结论。

二、文献综述

由于没有关于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的相关文献,本文将首先对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文献回顾。考察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的历史演进,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然后再对债务期限结构进行文献回顾。

1.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

资产专用性最早由对特殊雇员间题的讨论的埃尔弗雷德.马歇尔所提出,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首先由Williamson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提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试图把各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资产专用性对资本结构影响的研究中,这样就形成了基于不同角度的专用性资产对资本结构理论流派。

国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两种理论流派:资源的战略管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资源的战略管理理论将专用性的资产看作公司的一种独特的资源,可以帮助公司在其产品市场上建立起竞争优势。这会影响到公司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选择。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司融资理论指出,对债务与权益的具体选择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资产专用性。

国外实证研究大多支持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的结论,其中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有:Srinivasan Balakrishnan和Isaac Fox就公司专用性资产和其他特点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专用性资产对财务杠杆差异的影响最大。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大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2.债务期限结构

债务的期限结构是指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主要理论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国外实证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有Guedes和Opler利用1982年~1993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影响公司负债期限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国内关于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研究其实不多。

三、实证检验

理论上不同流派基本赞成资产专用性与公司的负债期限结构负相关(见后文研究假设)。以下将运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资产专用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关系进行普遍性和敏感性检验。而后,将实证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研究假设

承袭资产专业性于资本结构研究的方法论,本文将从资源的战略管理和交易成本两个角度对资产专用性与企业负债期限结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从资源的战略管理角度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企业正逐渐从依靠低成本或者垄断资源赢得竞争优势转向依靠创新展开核心竞争力较量的“超级竞争”阶段。专用性的资源是公司组织所拥有的有价值资源,也是公司维持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且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公司越易投资于专用性较高的资产,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报酬率。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的存在,当企业拥有较高的专用性资产时,债权人不会对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进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提高报酬率或追加限制性条款,因此企业向外界融资时,为了规避长期债务带来的交易费用的提高和债务到期时的现金压力,加之短期负债可以约束资产替代行为和防止定价偏差,就会多进行短期债务融资。

其次,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资产的不同程度的专用性水平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成本,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融资方式。企业对其资产保持一定的专用性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产生差异,但这会使得该资产很难再用于其他方面。此时,债权融资的契约条款就会被逆向调整,债权人会索取较高的利息或者追加限制性条款作为高风险的补偿。如果贷方在此时坚持使用负债融资,那么这种交易的成本将会更高。就企业本身而言,长期债务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更大的债权融资交易成本,可能抑制对高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但是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又可以降低生产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并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所以债务治理将抑制公司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换句话说,当公司想要投资于专用性资产时,通过短期债务筹集资金将更方便。

由此提出假设: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

2.实证模型及变量界定

(1)被解释变量负债期限结构的计量

对于负债期限结构的计量,本文采用Ozkan等人的方法,用一年以上的债务占全部债务的比例,并用符号Y表示。

(2)解释变量资产专用性的计量

考虑微观基础的企业资产所涉及的内容将资产分为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本文主要是对非人力资产的专用性问题进行研究。采用Titmna和Wesses的做法,将销售费用与销售额之比作为资产专用性的替代指标。

(3)控制变量的计量

本文选取控制变量的基本依据是表1中各种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重点参考了国内学者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结果而得以最终确定,各变量定义表如表2所示。

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样本遵循以下原则:(1)选取1998年到2007年持续经营的沪深两市仅发行A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2)剔除ST、*ST、SST、S*ST和PT类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3)剔除1998年至2007年中任一年未被划分为制造业的公司,若不剔除这些个体,将使得所得样本为分平衡面板数据而影响回归结果的准确性;(4)为了保证所选个体的边际税率取值范围为0到1,保证税盾作用的存在构造检验税收理的前提条件,剔除1998年~2007年中任一年所得税不为正或者税前利润为负,以及少数边际税率大于1的公司。经过这样的筛选,最终选取沪深两市84家上市公司1998年~2007年的数据,共840个观测样本。研究中所用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模型的合理性检验

(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对各变量原值采用不同的面板单位根方法进行检验,所有变量或多或少的有几个指标显示存在单位根,因此这些变量可以看做都是不稳定的。一阶差分值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除了SIZE和PE的Breitung指标之外,所有变量在远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稳定的。然而Breitung指标的检验是基于面板同质,其所得的检验结果相对与面板异质而言,可信程度较低。所以,从不同方法对差分值进行的面板单位根检验基本可以确定,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值都是稳定的,即所有变量都是一阶求积即序列,也就是说本文模型所用变量是非平稳变量。因此需要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是否可能属于伪回归。

(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Pedroni. Shiller & Perron , Perron ,Pierse and Snell 检验对时间维度非常敏感。同时如果使用Johansen进行多参数协整检验,滞后差分选择是敏感的。因此,在短的时间序列,Johansen 协整检验是不可靠的。因此本文采用Pedroni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统计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

资产专用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面板协整检验结果表明,Pedroni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统计量都在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原假设:不存在面板协整关系)。因此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2.回归结果分析

(1)资产专用性和债务期限结构描述性统计比较

通过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知道: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以短期债务为主,长期债务和资产专用性的平均比例为17.37%和5.58%,中位数为12.06%和3.58%,表明长期融资比例较高的公司和资产专用性比例较高的公司均占少数。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对短期融资有着如此明显的偏好呢?首先从债务的成本角度而言,短期债务由于能够约束企业的资产替代行为及降低定价偏差的相对优势而使得自身的成本较低,作为理性的债权人,会将此反映到债务资金的价格中,即长期债务的成本较高,短期债务成本较低。其次,长期债务较之短期债务更高的利率也可以看成是其高成本的补偿。企业从降低负债融资成本的角度出发,自然会选择利率较低的短期负债。

(2)回归结果

采用HAUSMAN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从HAUSMAN检验的结果可以确定:本文的面板数据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最后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回归结果可知,资产专用性和债务期限结构关系的随机效应回归方程支持了负债期限结构中的成本假说、期限匹配假说和税收假设理论,信号传递假说的结论则没有在本模型中得到支持。回归方程中资产专用性的符号为负,且在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的负债期限结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其长期负债的比例越小,与前文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

资产负债率的符号为正,支持了Myers(1977,1984)关于债务期限与杠杆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的论断。其它的内部因素:资产期限、杠杆水平、企业规模和税盾作用这些前人研究较成熟的企业内部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向与预期方向一致。企业资产期限、杠杆和规模与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说明企业的资产期限越长、资产负债率越高或规模越大,其将会倾向于发行越多的长期负债。公司的债务税盾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说明边际税率更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长期负债,此结果支持了税收理论。

公司质量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没有支持信号传递理论,但是其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方向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这并不能说明信号传递理论的错误,而只能说明公司质量优劣的信号对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决策的影响并不重大。从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的表4可以看出,市盈率的平均值为58.583,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市盈率相差较大;中位数为32.672,市盈率较均值更高的公司占了大多数,这也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其所传递的信息的可靠程度本身就值得质疑。

3.敏感性分析

上文的回归检验中,被解释变量中的长期负债直接采用了企业的“长期负债合计”科目所列示数值,但是从企业债务政策及其实际选择看,流动负债项下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只是因为债务的自然到期而被归到流动负债项目之下,在性质上仍然属于长期债务,这样分类才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债务的真正性质,以及企业对不同期限债务的实际决策。因此,用(长期负债合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总负债表示债务期限结构应该更合理。在进行了这样的变换之后,所得回归结果与上文基本是一致的。

五、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企业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关系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其研究的方法论,采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专用性资产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在控制其他众多因素的条件下,得出了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即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企业应该使用更多的短期负债来融资。

资产专用性是影响我国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因素,其次才会考虑负债期限结构与资产期限匹配、权衡长短期债务成本、税收税盾作用和成本。需要指出的是:从研究结果中发现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与其资产期限是呈显著正向关系的,且上市公司的短期债务普遍偏高,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普遍较少,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的倾向。因此,从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角度来讲,当前应积极发展长期债务市场努力降低上市公司进行长期债务融资的成本,从而诱使其借入更多的长期债务,以便有更多的长期资金用于其长期资产的投资,从而切实提高其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限制,本文只选取了一个指标来衡量资产专用性,这就无法保证本文所选取的资产专用性的替代指标可以完全反应公司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因此,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便是完善测度企业资产专用性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青原 王永海:资产专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来自中国制造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6(7),66~72

[2]朱 磊:负债期限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软科学,2008(7),128~133

基本结构论文篇10

一、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理论基础

( 一) 方法论基础——系统论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被引入到会计学科研究中, 中外学术界及准则制定机构以此为方法学基础, 深入研究探讨了关于会计定义、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与职能等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系统论的方会计毕业论文法学意义体现在用于区分现象描述的各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类比, 不同事物现象表面存在一定相似性; 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逻辑的相应, 虽然事物现象所包含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不同, 但可能受结构上相同的定律支配; 第三个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解释, 即对存在于个别事例中的条件合理的陈述, 以及由此推出的定律的陈述。系统论可以作为一种分析相似事物或理论的工具, 以建立合理的概念模型, 使一个领域的定律转换为另一个领域的定律, 选择适当的概念模型就能阐述出精确的定律。本文在分析会计问题时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将会计作为一个系统、以整体的观点来分析相关问题, 并采用模型分析法构建相关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

( 二) 会计理论基础———管理活动论20 世纪80 年代初, 我国会计学界在关于会计本质、目标和职能的讨论中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基于对会计双重属性的认识,“会计管理活动论”得以提出, 该理论认为, 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管理活动论从管理职能主体本身来对待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 为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成为我国会计界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提供了指导会计活动的目标, 也提供了会计系统目标的理论基础。本文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在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中, 强调并着重分析会计管理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的监督管理作用, 同时, 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论的启发, 本文所设计的结构模型也力图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有机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重点讨论微观的企业会计系统。

二、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概述

( 一) 会计系统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概念会计系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会计目标, 由所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会计要素, 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的输出, 一是向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本企业财务信息, 二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按企业既定的要求进行控制。在本文构建的会计系统模型中, 更着重强调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通过可行的操作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活动进行会计控制。会计系统结构是会计系统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是为了实现对会计系统的认识和利用, 通过会计系统内部结构推测会计系统的功能, 采用文字、图表和图像的方法对会计系统的要素定义、过程描述和框架结构进行系统某些属性的描述。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建立在会计系统网络模型多维会计概念之上的, 强调系统的控制结构的模型。其中, 网络模型是将初始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库问题和数据要求的集合作为一种输入并使用, 从而扩展出有层次的数据结构, 而这个数据结构将以最小化记录的数量来回答一组期望的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研究会计系统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型。

( 二)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目标及设计原则模型目标是通过设计一套有用的会计系统理论框架, 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一方面体现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 另一方面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从而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设计原则如下: 一是整体性原则。系统论强调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研究问题, 针对会计系统的模型设计首先要做到整体的最优化。会计系统模型首先着眼于系统所强调的主要属性要全面完整地描述系统的某一个主要属性, 必须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仔细分析与属性相关的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层次性原则。会计系统由若干层次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体系。在会计管理上第一层次体现为会计技术, 第二层次指会计准则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次属于会计对“过程控制”的内容。从动态上看, 影响会计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 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互相关联的结构层次。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操作概念是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时对理论定义进行严格的限定和具体说明, 使之程式化, 以运用于实际研究。虽然会计系统中的确认、计量技术越来越复杂, 可采用的会计方法也有多种, 但其一系列的核算、计量和记录都需要有严格的限定, 以利于会计人员实际应用, 会计系统设计也要求科学合理。

三、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要素分析系统的复杂性要求研究和分析系统时, 更注重对整个系统抓住其本质特性来构造一个相对简单的宏观模型, 并将此模型与微观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由一系列的构件和要素组成的模型。

( 一) 目标层目标层是会计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 也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按照现有会计目标研究的思路, 会计系统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会计系统的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建立结图1 会计系统结构图———金字塔模型目标会计概念框架层会计控制层基本理论层环境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享要素层财务会计要素层管理会计要素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享要素层17• 综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与创新study and innovation财会通讯构模型, 构建会计管理理论体系; 实现系统目标和要素之间关联,强调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和反馈; 通过会计系统运行和输出,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系统结构模型构成的必要因素, 本层主要基于财务会计相关内容。会计系统所涉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括会计客体, 会计目标, 会计要素, 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1) 会计客体可以理解为会计工作所作用的对象。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筹集和管理的全过程, 会计客体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 2)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是一种主观要求。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性, 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派不同, 会计目标在会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决策有用学派”而言, 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 对于“受托责任学派”来说, 会计目标则是以尽可能准确的方式反映和报告经济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解释, 综合以上两个学派的观点, 笔者认为, 会计的总目标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并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3) 会计要素是按照一定标志对经济

--> 业务的分类, 会计要素的基本特征包括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根据我国2006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

( 4) 会计的计量与报告。会计的计量要求企业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目前, 对会计要素中资产的计量属性已由历史成本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的报告需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 定期提供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应的会计政策等。

( 5)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 会计真实、准确计量、记录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 三) 会计控制层会计控制层也可理解为操作层, 任何一个系统的运行都强调有反馈的控制机制, 会计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控制是会计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整个会计控制过程包括预测( 也称为预算或计划) 、决策、控制、检查、考核、分析、提出新预算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会计的控制系统需要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和控制的标准,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模式, 其主要步骤有: 确定企业经营活动及其核算过程为被控对象;对被控对象进行定性分析; 对被控对象进行定量分析; 形成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控制的模式。在会计控制过程中,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及执行、及时监督反馈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 四) 基本理论层会计理论所提供的是一套以逻辑为导向的前后一贯的原则, 提供了一个用以评价和开发会计实务的参考框架。研究会计的理论基础涉及到范围更广的哲学基础、方法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科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辨证唯物论是研究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哲学基础; 涉及系统论方面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论; 与会计制度相关的理论包括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契约理论等; 与会计相关的理论包括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论等。

( 五) 环境层环境层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会计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基础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法律环境涵盖了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制度; 经济基础环境包括与制度体制、企业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 技术环境则是支持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素。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及其内部对会计系统有影响作用的系统, 包括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会计控制系统。

四、会计系统结构各要素层之间的关系

( 一) 目标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目标层是结构模型的最高层。“会计目标起点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以来, 会计理论界较普遍接受的观点, 会计目标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 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对于任何一个系统, 首先要考虑系统目标的问题, 不明确会计系统的目标, 这种人造系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系统运行也将失去方向。目标可以说是一门理论学科需要研究解决的根本问题。

(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结构模型的第二层, 其内容主要涵盖财务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对象、会计假设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财务会计理论问题研究需要在明确的会计目标指导下展开, 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是提供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 三) 会计控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会计控制层是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核心层, 主要强调管理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系统不仅是一个对会计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且还是一个控制系统。该系统要求把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 遵循一定的控制规则进行会计管理活动, 并按照设定的标准对收集或处理的信息做出反馈, 达到控制的目的。

( 四) 基本理论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缺乏理论支持的结构模型是无法接受实践检验的, 基本理论层属于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第四层, 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基本理论层在环境层的基础上, 涵盖了结构模型设计的方法学、应用经济学和会计学理论。它既受到环境层的影响, 又对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起支持作用。

( 五) 环境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环境层是结构模型的最基层,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环境决定着制度的执行力、体系的运行效率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会计理论和实践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 会计发展对会计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如会计概念框架层中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对资源配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计控制层中强调的会计监督则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等。企业制度的不断演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都促进了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 也使得会计工作得到相应发展和改善。会计环境层在整个系统结构模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系统运行的成败与否受系统结构最基础的宏观、微观环境的影响。

五、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评价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尝试建立一个涉及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的全面的理论框架,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一) 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合理性包含合乎理性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关于系统结构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则可以从形式、程序和内容等方面来评价。一是形式的合理性。是指一种关于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 是纯形式的、客观的、不包含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主要表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形式的合逻辑性。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以一定的方法学为基础,18• 综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与创新study and innovation财会通讯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强调会计控制的作用, 设计形式是合理的。二是内容的合理性。内容的合理性表现为模型设计的合目性。本文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自始至终以会计目标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 构建的五层三维模型均围绕该核心问题进行分析, 并以系统工程方法, 对模型应用进行分解, 会计系统管理内容详实完整。

( 二) 模型设计的现实性模型设计的现实性主要是指模型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模型设计得再完美, 如果缺乏应用的基础,无法在实践中运用, 就不具备基本的现实性。任何一个模型都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在现阶段, 本文所设计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所涵盖的各项内容是适用的, 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模型中的某些要素发生变化, 模型中的原则和计量属性等可能存在不适应性, 则需要对模型进行相应调整。任何一项模型应用都涉及到一定的成本, 即模型所指向的制度运行实施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厘清了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管理活动的层次, 便于会计工作者理解会计相关制度, 有利于节约制度执行成本, 提高制度效率。

( 三)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价值模型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按照规范会计学派的观点, 会计理论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 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根据会计的内容、特点, 对会计目标、

--> 会计计量与记录、会计报告等要素进行解释, 并强调会计管理控制的作用, 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执行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该理论框架也体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特点。此外, 模型设计是一种方法学应用创新。综观现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以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为主导, 更多的是围绕会计概念、会计概念框架、会计要素、会计准则制定等。本文会计系统概念模型则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 将会计视为一个会计子系统, 围绕系统运行进行理论构建, 在方法学上有一定的应用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 1] 薛惠峰、张骏主编:《现代系统工程导论》,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

[ 2] 王世定、徐玉德:《it 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 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会计研究》2004 年第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