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十篇

时间:2023-03-24 18:00:30

基本药物

基本药物篇1

什么是基本药物

基本药物的概念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在1977年提出的,其含义经过修订,认为:“基本药物是那些满足人群卫生保健优先需要的药品。”同时认为“挑选基本药物的主要根据包括与公共卫生的相关性、有效性和安全保证、相对优越的成本一效益性”。并要求“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基本药物在任何时候都应有足够数量可获得,质量有保障,信息充分,价格是个人和社区能够承受的”。也就是说,基本药物应具有肯定的疗效,明确的安全性和合理的价格,一般是价格较为便宜的常用药。

对于患者用药,或者对于药物本身而言,药物是没有“基本”或“非基本”之分的,无论什么人患何种疾病,只要有一种药物能够治愈或者缓解病症,其价格再昂贵,也是患者生命的保障。所以,药物本身并不能进行“基本”或“非基本”的分类,基本药物并不是药物分类或药物特点的分类,仅仅是人为的一种定义,而这种定义是与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的。

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实际上就是规定在公共医疗活动中,针对某些疾病使用某些特定的药物,这些特定的药物,就被称为基本药物,而使用基本药物的规定就是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往往是由于社会医疗资源不足,但又希望能够满足患者实现基本医疗需要而采取的办法,通过在这些医疗活动中使用基本药物,保障社会基本医疗的需要。因此可以说,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药物制度而对药物进行的分类或选择。

为什么要实行基本药物制度

前已述及,对于患者治疗疾病而言,所需要的是有效解除病痛的药物,这种需求并没有基本或非基本的区别。但是,对于社会药物资源而言,药物的供应确实又是有限的,这不仅是药物来源有限,也包括获得药物的能力资源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国家用于医疗卫生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不能完全根据每个患者的需求和供应情况使用药物。因此,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际上是为了保证更多患者得到基本的治疗。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并不可能为民众的所有药物开支付账,而民营医疗保险也会对可报销药品的种类和金额加以限制。如果民众吃药完全靠个人负担,对于多数人,特别是对于那些收入不高的广大民众来说,药品开支自然会成为很大的经济负担。

为了保证广大民众的医疗需求,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在所有上市的药品中进行适当的遴选,编制出基本药物目录,优先强化其供应保障体系,以满足大部分民众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优先需要。因此。基本药物制度也就成为一种必要而紧迫的公共政策。

基本药物制度的效果

基本药物制度对发展中国家有着特殊的意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的药物支付能力明显较低,大多数民众也没有能力承担疗效显著、价格高昂的药物费用,尤其是对于价格昂贵的进口药物,更没有支付能力。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支付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引导其医疗保障体系使用基本药物,对于保证民众的基本医疗是必要的。此外,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还可以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合理用药,防止药物的滥用,因此,使用基本药物是促进药品合理使用的措施之一。

我国基本医疗制度的建立

我国政府从1979年开始参加WHO基本药物行动计划,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了国家基本药物的中成药和化学药品目录。然而,虽然我国有了基本药物目录,但还不是一种有效的公共政策。真正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还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尽管如此,我国新的基本药物政策的制定,将对公共医疗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本药物的选择

我国目前公布的基本药物目录,是在目前市场上众多药物中选择出来的常用品种。在进行基本药物的遴选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防治必须、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基本保障、临床首选”。当然,尽管有这样的原则,可以选择的药物也是众多的,而且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数量也是有限的,这也就决定了基本药物目录需要认真加以选择,也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够真正发挥基本药物的作用,使基本药物制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我国基本药物概况

我国于2009年8月18日《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我国目前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包括化学药品、中成药共307个药物品种。这些品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动态调整。

基本药物篇2

一、实施范围和启动时间

我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县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统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暂不纳入实施范围。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于12月30日零时正式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二、主要任务

(一)按照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国家307种基本药物和省216种增补药物为现阶段我县使用的基本药物。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原则上不得再购进非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要严格执行基本药物临床用药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引导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用药习惯,确保基本药物合理使用。

(二)执行基本药物统一招标采购及配送制度。在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办法出台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基本药物在省确定的最高采购限价内仍按原途径采购配送。省里招标采购办法正式出台之后,按照规定要求实行省级统一招标采购和配送。

(三)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报销配套政策。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属镇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目录中的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属镇基本医疗保险乙类目录中的基本药物,纳入支付范围的比例不低于90%。城镇基本医疗保障按照省、市政策规定提高报销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住院药费报销比例比非基本药物提高10%。

(四)不断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需要。本着“科学、公平、节约、高效、规范”的原则,按照中央和省、市“综合配套改革、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统筹安排、多渠道补偿”的要求,建立健全经费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资主体责任,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管理,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医疗服务收入,最大限度的降低药品收入减少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各级财政2011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贴,根据县财政预算计划,按月预拨付,年终总结算。

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同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套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既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顺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条件之一。人事、卫生、社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科学合理地设置工作岗位,按照上级政策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绩效工资为核心内容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取得实效,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改革成果的巩固。

(二)乡村医生管理问题。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农村卫生室仍实行一体化管理,所使用的药品一律由乡镇卫生院供给,药品加成率不得超过15%。患者在村卫生室就诊,药品费用报销比例较非基本药物提高5%。村卫生室不再向卫生院上缴利润。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按规定予以补贴。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所必需非基本药物药品的问题。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确需非基本药物药品的,按照程序申请,由上级批准后增加。批准增加的药品按零差率销售。

(四)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库须进行盘点。以12月29日24时为基准时间,24时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库盘点准确,现存药物属于基本药物的,于12月30日零时起,一律按零差率销售;不属于基本药物的,或按零加成销售,或转给卫生室使用。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债务处理问题。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之前形成的历史债务4892万元,作挂账处理,每年有盈余的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利用盈利逐年偿还债务。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对改革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现状,有效减轻群众用药费用负担,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二)搞好部门协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财政局负责制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财政补偿政策和计划,落实政府投入;人事局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核定、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工作,会同卫生局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绩效工资为主的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制定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药物报销办法并监督实施;卫生局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的配备和组织上报采购及配送信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状况,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报销制度并监督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药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受理有关药品质量的投诉、举报并组织查处,制定零售药店基本药物实施制度并监督实施;物价局负责中标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监察局负责各类违规违纪行为的监督查处;医改办做好综合、协调、服务、指导工作,其他有关部门也要认真落实职责,积极搞好工作衔接,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基本药物篇3

文件同时列出一条具有强制性的措施:2011年4月1日起,对未入网及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品种,一律不得参与基本药物招标采购。

国家药监局信息办公室主任朱国富介绍说,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可以有效打击生产、销售假劣药行为,可以实施对问题药品追溯召回。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出发点甚好的做法缺乏法律依据,在增加企业负担的同时,还存在难以确保全覆盖、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

作为一项政府部门主导的监管工程,未经任何招标,指定一家公司全权承担软件研发、平台建设与维护,其可是否裹挟着商业利益往来亦不得而知。

2008年8月前后,国家质检总局曾有类似版本的做法。该局在食品、家用电器等九大类69种产品中推行电子监管码,后来遭到行业协会、企业的强烈反对。此后,《食品安全法(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时,删除了推行电子监管码的条款。

监管新规

药品电子监管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编码技术对药品全过程实施电子监控的方法,由此产生药品惟一“电子身份证”电子监管码,附在产品包装上。该码属于一件一码,可以起到监控、追溯、查询作用。

早在2006年,国家药监局就按照国务院《品和管理条例》规定,对品和第一类实行电子监管,此后范围开始扩大。2008年扩大到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和第二类,共计500多家企业入网,涉及批准文号2543个。

据了解,国家药监局在药品电子监管推广上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分类分批对药品实施电子监管。据报道,该局准备在2010年将基本药物目录中注射剂和抗微生物两类药纳入监管范围。

但此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67号文件”――《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函[2010]67号)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要求,即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

这意味着全国3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1万多家药品批发企业将被强制要求入网。按照规定,基本药物品种出厂前,生产企业必须在最小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识的监管码。

质疑与回应

初衷甚好的电子监管遭到了部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行业协会和法律人士的质疑。

反对者认为,药监局的这一做法“师出无名”,《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均未有类似的授权。

业界反应最为集中的全问题是企业成本的增加。反对者认为,电子监管适合麻醉、精神、疫苗等高危药品,而对于利润薄弱的基本药物品种并不适合。

据介绍,生产企业要在不同类型的包装上赋码,需要先加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购买赋码设备、增加人员等。有人以一个单个品种进行了测算,实行电子监管码以后,每个最小包装的药品增加成本4分钱。而据业内人士介绍,对于利润微薄的基本药物来说,成本超过1分钱都是难以接受的。

朱国富承认,进行电子监管会令部分企业增加一些成本,但对于一些好的企业来说总体成本反而是下降的。

朱国富以上海信谊制药二厂为例分析到,该厂在2009年年初5个品种7个规格的二类实施电子监管,在成本清单上,两条生产线设备成本18万元,新增人工费用4.55万元,其他成本4万元。但由于实行电子监管后订单增加,产量同比增加35.3%,销售额增加14.8%,企业还节省了打假成本。

流通企业同样面陌成本压力,除了购买设备等一次性投入外,还要面陌工作流程增加带来的流通效率下降,口]题。在此前对特殊药品实施电子监管时,就出现了一些企业“变相抵制”、未如实上传数据的情况,一位流通企业高管介绍说,药监局没法确保企业的每笔交易都上传数据。

业界反映另一个较为集中的问题是对实施效果的担忧。由于药品电子监管并不涉及药品生产过程,这意味着贴上监管码的劣药依然可以顺畅流入患者手中,其打击假药、劣药作用有限。更为关键的是,电子监管仅覆盖生产、流通环节,掌握80%药品销售的医疗机构并未纳入监管范围,医疗机构用药情况这套系统并不掌握,这或许是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工程最大的“漏洞”。

据了解,国家药监局正与卫生部沟通,协商将医疗机构纳入监管事宜。而对于全国数量庞大的药店如何监管问题,也未有明确说法。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达了对这项工程的担忧:将来医疗机构、药店等终端在销售药品时不上传数据怎么办?国家药监局如何纠正过程中不上传行为,目前尚无明确说法。

不法企业复制电子监管码逃避监管亦是业界忧心的问题。对此,朱国富回应说,这是一套全封闭系统,不会给造假者机会,在药品流通的每个环节都有核销、核注操作记录,一旦数据不符,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此外,电子监管系统掌握着全国药品生产、流通等重要信息,同时系统每天处理海量数据,也引发业界对数据安全和电子监管系统稳定性的担忧。

独家运营是非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泽认为,国家药监局指定一家公司负责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的做法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该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目前具体负责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的是中信21世纪(中国)利技有限公司(下称中信21世纪科技),该公司是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后者是一家在百嘉大注册、香港上市的公司。该公司另一下属公司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直与国家质检总局合作,负责部分产品的电子监管工作。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年国家药监局特邀了中信21世纪利技,没想到后来业务越做越大。

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指责早在2008年8月就已出现,当时多家防伪企业状告国家质检总局,认为指定一家企业做法严重违法。而后牵扯出国家药监局亦有类似问题。

2008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和药监局分别向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门汇报。《财经》记者获悉,药品电子监管做法得到反垄断委员会认可,但该委员会也指出完善有关法律依据、慎重收取密钥费等方面的问题。在今年推行基本药物电子监管时,每家企业的300元密钥费已改为国家财政支付。

朱国富强调,在药监局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时,中信21世纪利技已经有了电子监管网平台,属于平台建设在先,实

施在后。

据介绍,当时国家药监局与该公司协议,前者无偿使用后者的电子监管平台,所有数据归国家药监局所有。

据悉,中信21世纪利技的投入包括软件研发、药品电子监管网平台建设和维护。其一大收益是企业缴纳的密钥费(每家企业300元),涉及药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批发企业1万多家。

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年报显示,和国家质检总局、药监局合作推行的电子监管业务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状况。至于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赔本”生意,一种说法是公司看重的是能和医药企业接触的机会,将来可以在其他方面做些事情,比如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

据介绍,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工程还涉及赋码、信息采集设备等,金额巨大。一套药品赋码设备售价在10万至30万元之间,每家企业则至少需要一套设备。业内人士担忧,运营商是否与系统集成商、信息采集提供商有关联值得关注。

山西一家药企高管介绍说,刚实行电子监管码时,曾发生药品无法入库的情况。在南方一些省市发现原来配备的扫码枪无法与电子监管系统标准接口对接,无法扫码,最后只得再配备一把。

“两码”纠葛

目前国内多数药品采取零售商品的13位条形码(国际物品条形码,简称EAN条形码),是普通商品最广泛的编码方式,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发放,非强制使用,主要是用于POS结算,不具有监管、跟踪流向等功能。

和普通商品条形码不同,监管码是20位的编码,一件一码,包含了生产企业名称、产品规格等信息。一旦电子监管码推行,意味着一部分药品上既有条形码,又有电子监管码。

于明德建议,以后可以考虑将药品的电子监管码和EAN条形码两码合一。在普通的商品条码中,可以增加批号、有效期等监管所需信息,这样的技术和手段目前是有的。但要将两个部门主导的编码体系合并绝非易事,十年来,关于“两码”的纠葛从未停止过。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于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成立,是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全国的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标识工作的专门机构,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该中心在1991年4月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推广非强制的EAN条码。

2001年,国家药监局启动药品编码工作,试图建立药品代码体系,解决招投标信息查询等问题,为此成立了国家药品标准编码编制工作专家委员会,并设立中国药品编码办公室。

基本药物篇4

若干年后,当人们回顾此次新医改历程时,2009年8月18日这一天可能会被频繁提及。

这一天,中国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启动和部署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以减轻“看病贵”问题。当天共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等三个重要文件。

作为新医改近期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权益、降低群众用药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此项制度涉及药物生产、流通、定价等多个环节,触动着各方利益,决定一批企业生死。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则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露出半边脸

基本药物目录如此敏感,以至于出台时间被一再延迟。先是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4月8日的国新办新闻会上表示:“4月底以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一定能对外公布。”6月份,“基本药物目录6月份公布”的消息传得有板有眼。但是,“4月预言”“6月预言”都相继落空,每一次都吊足了人们胃口。

8月18日,千呼万唤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也只露出了“半边脸”。卫生部的信息显示,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和其他医疗机构配备使用两个部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先期公布,这其中包括化学药品、中成药共307个药品品种。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部分)》是目录基层部分的扩展,将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尽快制定出台。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基本药物目录,但目前基本药物品种过多,加上与之相关的各部门处于分割状态,因此一直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随着今年4月份新医改的启动,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进入加速通道。

5月11日,卫生部新闻办消息称,为加快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国务院医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政策问题。该委员会委员由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局)分管领导担任。

7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提出了2009年推进改革的10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得进展”,并且明确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同时,在11月底之前,完成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

这也意味着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调整将要根据基本药物目录的具体情况,因此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更显急迫。

8月初,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医改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2009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

肩负合理用药重任

基本药物制度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促进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淑芳告诉《望东方周刊》,今年6月初,该委员会与北京市卫生局合作,启动了社区合理用药的培训项目。“社区所用的基本药物由国家埋单,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基本药物制度的作用,加强这部分药品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据她介绍,目前这个项目仅在北京开展,如果资源筹集妥当,明年将在全国选择几个城市来试点。

“近年来,卫生部对于合理用药的推动力度确实史无前例。”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胡茵拿出了7份文件和3个批示向本刊记者讲解。那是卫生部的关于做好合理用药工作的政策法规和相关领导批示。

胡茵是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安全合理用药监测网是她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接近两个半月的时间里,我走访了18个省,929家医院,同包括院长、科室主任,以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共计3138人进行了沟通交流。”她说,有个别地方的医院负责人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不愿意将医院的用药数据上报,或者数据报送不及时、不完整。

胡茵表示:“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抓谁的小辫子,而是为了掌握一手统计信息,为卫生行政部门出台合理的药物政策做前期铺垫。”

药师需加强临床用药指导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主任吴永佩表示,“改变现行以药养医机制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让药师参与临床用药,切实担负起临床指导用药的作用。”

中国药学会医药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宋瑞霖对《望东方周刊》表示:“‘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是老百姓支付的药费太多,其中不合理用药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不合理用药仅仅是一个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以药养医的体制。”

“合理制定基本药物价格及零差率销售”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框架之一。针对政府办医疗机构因使用基本药物而减少的收入,政府如何“合理补偿”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林晓兰介绍说,自从2005年宣武医院成为首批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以来,专业的临床药师已经在参与查房以及临床用药指导等工作。但是,临床药学服务人员配备不够是很多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林晓兰说:“我们医院接近1000张床位,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比例,我们药剂科应该配备大约150名药学服务人员,但现在我们只是102人。”

6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药师大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发出号召“全国20万执业药师要担负起合理用药的重任”。

吴永佩认为,不合理用药除了可能牵涉到一些经济利益之外,更多的原因是医务人员面对众多的药品,临床药学知识跟不上。

药品市场整合在即

目前我国已经上市的药品达1.6万余种,同一品种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生产。根据国内外医疗用药市场的经验,医药市场上药品品种过多不利于医疗机构合理用药。

吴永佩认为:“我国的医药企业实在是太多了。企业恶性竞争,产品大多数都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目前在医院用得多的产品大概只有1200~1500种。在国外一项专利到期之后,一般只有两三家企业去仿制,并且实行药品价格递减政策。但是在我国往往会有几十家、几百家企业去仿制。最离谱的是,国外企业一个药品专利到期之后,我国有1070多家企业去仿制。目前,仅仅拥有一两个普药品种,依靠与医院搞好关系而生存的小企业非常多。

我国医院药品销售占药品市场总量的80%,因此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销往医院。药品销售不出去,医药代表们就去“公关”医务人员。

吴永佩认为:“没有制定遏制药品低水平重复生产的游戏规则,必然出现商业贿赂、假劣药品药害事件,以及不合理用药。这些都必须从源头上根治,医院是下游,上游的洪水下来了,在下游是堵不住的。”

由于国内基本药物的生产能力过剩,在招标采购的竞争过程中,一些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如今随着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药品价格评审和确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等工作将逐步开始,这也可能导致企业的优胜劣汰。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我国制药企业的整合几乎不可避免,但是否如人们所认为的“政府有关部门试图借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改变医药行业散、乱、差的现状”“如果基本药物目录能够严格执行下去的话,目前全国五六千家制药企业,有可能死掉两千家”呢?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对《望东方周刊》表示:“这有点言过其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主任刘国恩认为:“如果真有这样的效果,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算是基本药物目录的一个意外收获。”

该抱多大期望

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是否意味着临床合理用药就得到了保障呢?并不尽然。如果基本药物制度在医院这个核心环节没有落实好,医院不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都将落空。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开展过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50多种基本药物中,有近50种在北京市场无从寻觅,这50种基本药物中又有近1/3在全国范围内已无厂家愿意生产。

根据国外推行多年的基本药物制度实践表明,基本药物政策推行的成功与否,与合理用药水平能否提高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周超凡对本刊记者表示,将一般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确保合理用药,也利于基本药物的发展。基本药物目录需要与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基本药物诊疗指南等配套政策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临床指导合理用药的作用。

基本药物篇5

关键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物经济学

自2009年新医改政策出台后,我国的医疗环境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都发生了改变。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方面,我国还未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完整的药物管理体系,这使我国的医疗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1]。医药卫生事业是保障国民医疗保健的根本,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应用药物经济学的的评价方法,制定出合理的国家药物政策和管理措施,提高我国医疗水平[2]。本文从药物经济学出发,通过分析药物经济学在国家药物管理中的应用,为我国的基本药物管理提出参考意见。

1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药物遴选的问题 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医药政策制定的,但是我国在药物遴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在国家基本药物遴选过程中,通常遵循有效、安全、价格等标准,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但没有具体的、明确的、科学的衡量标准,也没有将这些标准一一制定成文本形式[3]。传统的国家基本药物遴选,通常是根据制药专家和医学专家的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评审完成,没有科学的评定标准,遴选过程不够正规和公开。以基层最常用的阿莫西林胶囊为例,湖北省挂网的品种就达160多种,价格从3.4元到40多元,采购规格有10多种,涉及厂家几十个,给医疗机构采购、使用造成很多不便,价格的合理性、规格的合理性等怎么判定,主观性太强,药品生产厂家存在不合理竞争,定价比较随性,不能合理、科学的定价。

1.2国家基本药物种类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种生物制剂、化学药品、中草药制剂以及各类西药等种类层出不穷,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种类只有300多种,有些国家甚至更少,而我国却达到了2000多种,与其他国家的相比,有很多药物完全没有必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一个省的挂网品种就有21000多条,光勾选就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存在着极大的重复性和不必要性。基本药物种类过多,容易造成浪费,同时也加重了国民经济负担,不利于医护人员展开工作,不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药物的使用和推广带来了巨大影响。

2药物经济学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的作用

2.1药物的普及性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直接关系到药物在临床的使用及普及,而在基本药物目录制定过程中引用药物经济学,利用经济学的评价方式,可以合理、科学的遴选出疗效好、价格合理、质量优的药物,并将这类药物列入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不仅能够将药物应用到患者当中的弱势群体,还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快我国医疗发展速度,使药物得到普及和推广。

2.2药物的管理效率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其他各级药物基本目录制定的依据,决定了我国医药行业所有的用药种类。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遵循有效、安全、价格等标准,各级基本药物目录也必须遵循这一标准。国家医保局和各类保险公司也是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对患者使用的各类药品规定报销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使用药物经济学原理评价,可以有效的提高各级在制定基本药物目录的效率,更方便的选择录入药物,不再需要各类专家主观的进行评价,使国家基本药物的管理效率更高[4]。

2.3各类药物费用的控制 利用药物经济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控制药物成本,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案,提出合理的用药价格,使价格合理的药物录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医务人员的不合理的用药习惯,规范行医标准,将疗效好、价格合理的药物用于治疗患者疾病,能够有效的控制各类药物的价格。

2.4药品录入的质量 应用药物经济学,严格把关遴选的药物录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从药物的疗效、副作用、疗程等方面对药物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评价。一些药厂产出的新药,往往价格较高,使得医院在采购时加大了成本,不利于新药品的推广和普及。但是利用药物经济学科学的对药物进行评价,提高药品的公信力,利于质量高的药品录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3药物经济学在国家基本药品管理中的对策

3.1建立健全医保政策和制度 医疗保险报销制度与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是直接相关的,报销的比例和范围既要考虑患者的经济能力,又要考虑临床的需要。因此,医保局在制定报销制度时,要采用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标准,根据药物报销的性价比来制定相关制度。同时,可以利用药物经济学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医生的用药习惯,给患者使用疗效好、价格合理的药物。

3.2医药公司新产品的研发 药企在新产品研发时,成本高、承担的风险大,降低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如果利用药物经济学的信息,结合临床实践,对新药物的上市价格进行前期评估,能够准确的指导企业制定合理的研发策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成本和风险。同时,在利用药物经济学的同时,企业还可以采用临床试验与药物经济学研究要求结合的方法,总结出临床给药剂量、临床指标、不良反应等,及时的修改研发方案,使新药的临床试验结果更准确,缩短研发的时间。

3.3制定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 制定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标准,能够促进药物经济学的发展,使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更加合理、科学、规范,为药物经济学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5]。目前,很多国家相继提出了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因此,我国必须制定出合理、完整的评价标准,规范我国的药物遴选标准和降低药品种类,有利于我国药物经济学更好的发展,同时合理的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4结论

在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同时,必须要结合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标准,促进基本药物目录的科学、合理。新医改政策实施后,我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发生了变化,存在很多不足,国民看病贵主要贵在药品,因此应用药物经济学,降低药物价格、提高药物疗效,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只有提高了药品的使用价值,完善基本药物目录,才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小星,李昌煜.国际药物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1):17-24.

[2]刘东明.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及应用比较[J].中国药房,2009,20(5):383-385.

[3]张文玉.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9,20(8):561-562.

基本药物篇6

【关键词】国家基本药物;高血压;抗高血压药;合理应用

2009年8月国家卫生部了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此次遴选的化学治疗药共有205种,其中可用于抗高血压的药物包括了利尿药(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钙拮抗剂(硝苯地平、 常用有尼群地平、维拉帕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复方利血平、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和血管扩张药(硝普钠、硫酸镁)[1]。合理使用上述药物对抗各种高血压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尤为重要。

1 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目标

长期患有高血压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HF)、脑卒中、冠心病(CHD)和进行性肾衰等合并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一项对心血管疾病多种危险因素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高血压占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25%,占脑卒中的73.2%,占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55%。按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高血压可分成慢性特发性高血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高血压急症或危象、孕娠期高血压四类。临床试验分析表明,收缩压平均下降10~12 mm Hg,或舒张压平均下降5~6 mm Hg,在3~5年内脑卒中、心脑血管死亡率与CHD事件分别减少38%、20%、16%。上述结果说明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尤其是高危患者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尤为重要。临床上血压控制目标值对青年、中年或糖尿病的患者,血压应降至

2 各种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及药物的选择

2.1 慢性特发性高血压

2.1.1 治疗原则 慢性特发性高血压病情较轻者,可首先采用非药物疗法,即通过低盐、低脂、减少体重、戒烟、戒酒及适当增加运动的方式,如经过3~6个月,血压仍未减低时再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开始应只用一种药物,且从小剂量开始。如血压仍未减低,可增加所用药物的剂量或改用另一类别的降压药物。若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则采用联合用药,以增强药物降压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1.2 药物的选择

2.1.2.1 利尿剂 噻嗪类中的氢氯噻嗪至六十年代以来始终列为高血压病的基础治疗药,并可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非噻嗪类利尿剂吲哒帕胺,不仅有类似噻嗪类排钠利尿的作用,还通过调节Ca2+内流及前列腺素E2和前列环素的合成降低血压,对代谢影响相对较小,并能减轻左心室肥厚(LVH),且,长期服用安全。美国公布的高血压治疗新指南(JNC 7)强调,噻嗪类利尿剂用于大多数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可单独或与其他类型的降压药联合应用。有高危险因素时,应首选选其他类型的降压药。长期大剂量应用氢氯噻嗪可引起低血钾、高血糖、高尿酸、脂代谢紊乱,使用时需密切注意代谢变化。

2.1.2.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卡托普利为第一代、依纳普利为第二产品。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减少血管紧张素Ⅱ (AngII)的生成及缓激肽的降解,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ACEI还能够减少循环及心肌组织AngI的生成,从而改善动脉顺应性和心室舒张功能,对抗动脉粥样硬化(AS),并逆转LVH。对清除自由基,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也有一定作用。在降压同时还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小球滤过率,而合并利尿剂使用时,起效迅速,作用增强,对伴有HF、LVH的高血压患者选用此类药物更为适宜。但ACEI有引起咳嗽、皮疹和味觉改变等不良反应。

2.1.2.3 钙拮抗剂(CCB) 通过抵制Ca2+内流而引起血管扩张,降低血压。也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氧的作用,用于预防或控制心绞痛的发作。硝苯地平是第一代产品,其降压作用起效迅速而持久,目前临床常用的是硝苯地平缓释剂或控释剂。但服用后如出现心动过速、头痛、面红、踝部水肿等反应时,应更换其他药物或联合用药。二代产品尼群地平扩张血管有高度的选择性,能扩张冠状动脉,并改善侧支循环,且服用方便,降压平稳,临床常作为首选药。维拉帕米对心脏抑制作用较强,更常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或伴有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

2.1.2.4 β受体阻滞剂(BB) 如通过阻断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而发挥降压作用,降压强度与噻嗪类相似。优点是作用缓和,不引起性低血压,且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复发。此类药物主要用于交感活性增强、心率较快或合并心绞痛高血压,尤其适宜于CHD、室上性心律紊乱及循环功能亢进的青年高血压患者,用于老年高血压疗效较差。目前临床应用普萘洛尔相对减少,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应用较多。主要不良反应为疲劳及心动过缓。BB不适用于伴有哮喘、心率缓慢或传导阻滞患者。患者开始服用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不能突然停药。JNC7及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均建议,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者,首选BB,其次为长效CCB。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可使用BB和ACEI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也可加用其他降压药。

2.1.2.5 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 复方利血平、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为利血平、肼屈嗪、氢氯噻嗪和氨苯蝶啶的复方制剂。氨苯蝶啶为保钾利尿药,四药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降压作用,保证血钾浓度的稳定,避免水钠潴留和降压作用的反跳。常口服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重度高血压需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

上述药物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伴有HF的患者,使用利尿剂、ACEI、扩血管剂(硝普钠)较好,而注意BB及CCB对心脏的抑制作用;②对伴有心绞痛患者,而应采用具有抗心绞痛作用的BB、CCB 常用有较好。避免单独使用动脉扩张剂引起的反跳性心率加快或与抗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联合应用;③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宜使用ACEI。但在应用噻嗪类利尿剂、BB时因对血糖水平有不利影响,应注意调整降糖药的剂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④对伴有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宜用CCB、扩血管药较好,注意ACEI诱发的刺激性咳嗽及BB诱发的支气管哮喘;⑤对有雷诺氏症象的患者,用酚妥拉明、硝苯地平较好,勿用BB;⑥高龄高血压患者采用CCB或利尿剂较好。但应注意含利血平的制剂引起的忧郁症及降压作用明显的如酚妥拉明引起的性低血压。

2.2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老年ISH是指年逾60岁,收缩压>160 mm Hg,但舒张压

2.2.1 氢氯噻嗪 有研究显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ISH患者,小剂量氢氯噻嗪是一个安全、有效的药物,SHEP研究就是以利尿剂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在入选4736例(年龄≥60岁,收缩压160~219 mm Hg,舒张压

2.2.2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因无直立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率加快的副作用,尤适于伴有HF、心梗、糖屎病、肾病的老年ISH,对阻抑左室重构的发生或发展,减少室颤和HF等心血管并发症在防治上起到重要作用[4]。但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肾动脉粥样硬化,对ACEI降压会格外敏感。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孤立肾肾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ACEI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肾功能衰竭(血肌酐>265 μmol/L 或3 mg/dl)患者应禁用ACEI[5]。

2.2.3 CCB 常该类药物可减少周围血管阻力,改善动脉顺应性,且不影响电解质、血糖及血脂代谢,对合并糖尿病、CHD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合。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欧洲临床试验组(SYST EUR)及中国试验组(SYST CHINA)的研究均以尼群地平作为一线药,证明CCB能较好地控制收缩压,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延缓AS,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6,7]。

2.2.4 BB 如在临床治疗老年ISH有一定应用,对心脏有高度选择性的美托洛尔不良反应较少。对心肌梗死后患者,使用ACEI、BB及醛固酮拮抗剂证明是有益的,对确诊的无症状心室功能不全者推荐使用ACEI和BB。有临床资料表明美托洛尔合用利尿剂吲哒帕胺联合治疗老年ISH,降压效果好,有较好的耐受性,且使用安全[8]。

2.3 高血压急症、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大幅度或突然增高,尚无发生合并症。这类患者口服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降压作用较强、较快的药物,血压一般在24 h内能安全下降。而高血压危象是指面临心血管合并症或死亡的紧急威胁,需立即住院,临床常采用静脉注射、且降压作用较强的药物,如血管扩张药硝普钠;对伴有CHD、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危症,宜静脉注射硝酸甘油;对嗜铬细胞瘤引起的危象宜用静脉注射酚妥拉明;对子痫和伴有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危象宜肌肉或静脉注射肼苯哒嗪。

2.4 妊娠期高血压 ①硫酸镁是治疗重度妊高症的首选解痉药。Mg2+能舒张血管平滑肌,使痉挛的外周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因此对子痫有治疗和预防作用;②肼苯哒嗪是临床目前常用控制子痫的降压首选药;③硝苯地平控释剂降压效果缓和,不降低心排量,且子宫平滑肌受其影响程度甚微,使产程能顺利进行,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④普萘洛尔对低体重儿、低血糖儿发生率高,婴儿存活率低;用阿替洛尔治疗可引起脐血流减少,胎儿体重下降,故应慎用;⑤硝酸甘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胎儿胎盘循环阻力及降血压作用,能改善妊高症患者的病理状态,从而对妊高征引起的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有治疗作用;⑥甲基多巴在许多国家妊娠期也较为常用。

3 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目前提倡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已成为高血压治疗的主流,从而提高药物的降压疗效,减轻不良反应。合理的联合用药,应该是从小剂量开始,尽可能使用长效药物及个体化的给药原则。

3.1 联合用药方案 ①利尿剂+ACEI,不仅使降压作用增强,而且对靶器官也有保护作用,同时还可避免利尿剂对于血脂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不良副作用;②利尿剂+CCB,有矛盾的结果。利尿剂与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合用,降压作用增加;③利尿剂+BB,利尿剂可降低β受体阻滞剂引起HF的危险性。β受体阻滞剂能抑制醛固酮释放,拮抗利尿剂引起的血浆肾素活性增高,减轻利尿剂引起的低血钾,但不宜长期应用。因这二类药对脂质和糖代谢均有不良影响,可引起血浆甘油三酯、血糖和尿酸水平增加;④二氢毗啶类CCB 常+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包括老年ISH,而且对心脏有保护作用,改善肾血流动力学,对肾脏也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且二者均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⑤CCB+ACEI,对轻、中度高血压及糖尿病肾病和心脏都有良好保护作用。二者联合应用有叠加效应,剂量减少,副作用降低;⑥BB+α受体阻滞剂,对血脂有益,并能解除周围血管收缩和反射性心动过速;⑦利尿剂+α受体阻断剂;⑧降压西药+降压中药,临床观察当使用抗血压西药与珍菊降压片、地奥降压片等降压中药合用会获得满意的效果;⑨三种降压药物联合都应含有利尿剂。

3.2 联合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降压药物作用机制不同,联合用药不同药物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应引起警惕。①CCB、BB、ACEI之间合用,多数可使降压作用加强,但同时毒副作用也增强,应洼意合理选用和调整药物剂量;②非洛地平与美托洛尔合用,能使后者血药浓度升高35%,疗效和毒性均增加;③合并痛风患者不宜与利尿剂配伍;④合并肾功能损害者不宜选用噻嗪类利尿剂,对一侧肾动脉狭窄吲达帕胺、氢氯噻嗪与ACEI联用较单独使用更易导致肾衰;⑤保钾利尿药螺内脂、氨苯蝶啶与ACEI合用时,易导致钾浓度升高,引发高血钾症,导致严重心脏阻滞、心律不齐,甚至心搏停止的危险,应用时应检测血钾浓度;⑥联合用药不仅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对血压作用的时间与平稳胜,即峰药浓度不至于过高,谷药浓度不至于过低,最好选择长效的控、缓释剂,使血压保持在理想范围内。

4 小结与展望

高血压是终生疾病,有效控制非常重要。抗高血压药在国家基本药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确保用药安全,合理应用是减少高血压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对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编委会.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2009版基层部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5-239.

[2] 雷明秀.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当代医学,2009,15(34):22-23.

[3] SHEP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Prevention of stroke by antihypertensive drugtreatment in order person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Final results of the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program(SHEP).JAMA,1991,265(24):3255-3264.

[4] 中国心脏研究协作组.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影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25(4):245-51.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 2000,8:103-112.

[6] 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协作组.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总结报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5):329-333.

基本药物篇7

但是,阿司匹林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解热镇痛。20多年前,人们发现阿司匹对抑制血小板聚集有独特功效,能阻止血栓形成,成为脑中风、冠心病等患者的常用药物。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的其他新用途,使其临床作用更加宽泛。目前,阿司匹林(包括以它为主药的复方制剂)堪称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

降低糖尿病并发心脏病的危险阿司匹林能阻止凝血素在体内的合成,明显降低糖尿病人发生心脏病的危险。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成年糖尿病患者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预防老年痴呆症有研究认为,大脑内发生的炎症,对老年痴呆症的不断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而按时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关节炎的患者,很少患老年痴呆症。

预防癌症多项试验显示,长期小剂量服阿司匹林,有防治结肠癌、食道癌及胃癌等肿瘤作用。美国一项对90000多名女护士进行的长期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长达10-19年者,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危险性下降了30%;用药超过20年以上者,发病率危险性下降44%。肠息肉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息肉癌变。

减少心血管病突发死亡率研究证明,在心梗发生后早期服用150毫克以上的阿司匹林,可减少死亡率23%;在脑梗塞发生后48小时内,口服150~325毫克阿司匹林,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以减少致残率。用药越早越好,在家中或救护车上就可以服用。肠溶片应嚼碎服,能尽快起到抗栓作用。

睡前服用有助降血压临床研究发现,睡前服用150毫克阿司匹林,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7.0毫米汞柱,舒张压降低4.8毫米汞柱。

预防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研究表明,在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合用阿司匹林能防止听力损害,预防抗生素所致耳聋的发生。

抗衰除皱英国对500名25-35岁女性试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眼角出现皱纹较晚,而且皮肤显得光滑柔嫩。阿司匹林有可能成为一种廉价有效的防皱、保青物。

改善老年男性口服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内血液的凝固性,有助于改善老年男性的。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引起的胆绞痛、老年性白内障、偏头痛、妊娠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足癣(局部外用)等。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在用于不同疾病时,需严格掌握用药剂量。一般成人用于解热镇痛时,每日3次,每次300-900毫克;用于抗风湿时,可以达到每日3-9克,分4次服;用于抗血栓时,每日总量不宜超过300毫克。因此,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基本药物篇8

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

根据《办法》,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我国基本药物的遴选是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基本保障、临床首选和基层能够配备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剂型)和数量。

《基层目录》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第二部分是中成药,第三部分是中药饮片,最后一部分是有关说明。目录中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主要依据临床药理学分类,共205个品种;中成药主要依据功能分类,共102个品种;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用文字表述。

《办法》要求,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应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品标准的品种。除急救、抢救用药外,独家生产品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应当经过单独论证。

《办法》中还详细规定了不得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的6种药品,分别是: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主要用于滋补保健,易滥用的;非临床治疗首选的;因严重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明确规定暂停生产、销售或使用的;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

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办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3年调整1次。必要时,经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审核同意,可适时组织调整。调整的品种和数量应当根据以下因素确定: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变化;我国疾病谱的变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情况监测和评估:已上市药品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评价;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

按照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品种,将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调出:药品标准被取消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根据药物经济学评价。可被风险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优的品种所替代的: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认为应当调出的其他情形。

卫生部表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将坚持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监督。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意见》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的,暂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并报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备案。配备使用的非目录药品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一定使用比例,具体使用比例由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意见》指出,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在周家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范围内,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形成的统一采购价格、配送费用及药品加成政策,确定本地区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具体零售价格。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日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卫生部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从2009年9月21日起开始逐步实施《基层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部分)》是对《基层日录》的扩展,将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尽快制定、出台。

根据《意见》,2009年,各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据了解,我国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制定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政策问题,确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框架,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和调整的原则、范围、程序和工作方案,审核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该委员会由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组成。

用全新的制度解决“看病贵”难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李玲表示。此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李玲表示。新制度的启动能保证老百姓用上物美价廉的药品,解决长期诟病的“药价虚高”问题。以前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统一配送、降低药品价格、实施医保制度等,但均未能解决问题。此次采用了一个系统工程,从国家制度的层面动起了大“手术”,这表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信心。

李玲分析认为。新制度有三大亮点:首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以国家的信誉为老百姓举荐药物:该制度是一个综合配套工程,多个部门联合参与并实施:制度强调了各部门的落实情况,有详细的分工计划,以便制度真真正正落到实处。

相关链接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个全球化概念,是一个国家药物政策的核心。“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各国公共医疗保障体系都不可能为民众的所有药物开支付账。因此。对所有上市的药品进行适当的遴选,编制出基本药物目录。目前,全世界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正式的基本药物目录。

基本药物篇9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1-0121-02

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提倡和指导各国推广和使用基本药物,保障基本药物的充分提供成为基本卫生保健的重要要素之一。2009年8月,原卫生部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以下简称《2009版目录》),如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笔者对本院2011年基本药物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参考《2009版目录》,利用医院药品信息管理系统,对本院2011年度在用国家基本药物药品名称、用药数量、销售金额及构成比等信息进行汇总,使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根据《2009版目录》,本院在用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2011年,本院配备的基本药物品种数为213种,占2009版目录的67.75%;在用基本药物总使用金额为970.64万元,占本院全年总用药金额(7381.28万元)的13.15%。

2.2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类基本药物使用情况

根据《2009版目录》中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分类,主要类别的使用情况及排序见表2。其中,抗微生物药用药金额排名第1位(30.60%);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主要为临床输液的基础用药,用药金额居第2位(21.96%);其他如解毒药、生物制品、皮肤科用药等类别使用较少,其构成比均在1%以下,因此未在表2中列出。

抗微生物药是基本药物中品种最多的类别,也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根据《2009版目录》,本院各类抗微生物药用药金额及排序见表3。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金额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与文献报道一致[1]。头孢菌素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需要每日2~4次给药才能充分发挥疗效,因此成为临床应用量最大的抗微生物类药物;而喹诺酮类药物无需皮试,既有口服剂型又有注射剂型,且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的影响,因此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在本院的应用也呈逐年增加趋势。

2.3 中成药使用情况

根据《2009版目录》,本院在用国家基本药物中的中成药分类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中成药分类中内科用药的品种数远远高于其他类别,金额构成比更高达85.76%,显示基本药物中的中成药临床应用在本院以内科用药为主,其中祛瘀剂和扶正剂占内科用药的主要份额。祛瘀剂主治各种瘀血阻滞病证,处方成熟、效果明显,在心脑血管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均得到广泛应用;扶正剂补益正气,调动机体发挥综合调理功能,有助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对环境的适应力,在本院多个科室使用较多。

3 讨论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颁发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目前,河北、山东等6个省份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基本药物品种配备比例一般为70%,最高80%;吉林、安徽等11个省份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总额的15%~25%[2]。

作为一所综合性三级医院,本院2011年基本药物品种配备比例为67.75%,基本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总额的13.15%,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与用药金额仍然较低,与《2009版目录》药品覆盖面窄[3]及三级医院服务患者的疾病谱更加复杂等原因有关。为此,笔者建议,今后应根据高等级综合性医院的实际情况,针对重症、难症如恶性肿瘤等复杂疾病扩大基本药物目录的纳入范围。

从本院2011年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看,中成药的使用明显低于西药,在用基本药物品种数仅为34个,覆盖率33.33%;用药金额113.2万元,占基本药物总使用金额的11.66%。西药中抗微生物药因品种最多且应用范围广泛而成为本院销售金额最高的基本药物。一方面,说明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大了“非限制使用”抗生素药物特别是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本院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依然存在,应进一步加强抗生素药物的临床应用监管力度,严格掌握应用指征及范围,继续提高本院抗生素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仅仅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善二级及以上级别综合医院的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与药物目录,以进一步促进高等级综合医院对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各级医疗机构应深入领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精神与实质,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作为药品采购供应的重要依据;临床医师应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产品,提高基本药物的覆盖率和使用率,保障患者的基本用药需求,减轻医药费用负担。

参考文献:

[1] 田元春,马儒清,邓宇,等.本院2010年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20):1899-1902.

基本药物篇10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首次提出了基本药物的理念,把基本药物定义为最重要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满足人民所必需的药品。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是基本药物的三个基本目标。目前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制定了本国的《基本药物目录》,其中105个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我国从1979年开始引入“基本药物”的概念。

2.我国基本药物的含义是什么?

2009年新医改方案对基本药物的含义进一步作了明确和界定,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3.如何理解基本药物的内涵?

具体来说,“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指优先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避免贪新求贵;“剂型适宜”是指药品剂型易于生产保存,适合大多数患者临床使用;“价格合理”是指个人承受得起,国家负担得起,同时生产经营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能够保障供应”是指生产和配送企业有足够的数量满足群众用药需要;“公众可公平获得”是指人人都有平等获得的权利。

4.什么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大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涉及基本药物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调整、生产供应保障、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部配备使用、医保报销、财政补偿、质量安全监管以及绩效评估等相关政策办法。

5.为什么要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发展差异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提高群众获得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改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体现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利于规范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负担。

6.哪些药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

主要是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治所需药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二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品标准的。除急救、抢救用药外,一些独家生产品种经过论证,也可以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7.哪些药品不能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