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2:47:17

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范文篇1

自古以来,美术作品及其构成要素就具有培养人类丰富情感、保障心理健康作用。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人的图腾和佛教的石窟造像,被赋予浓重的神化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做祛病辟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老百姓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年画和对联,平和的心里充满对幸福的渴望。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名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观唐代诗人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读其诗是“诗中有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里光与色、动与静、情与景,浑然天成。再譬如欣赏印象派画家莫柰的名作《睡莲》时,耳边聆听德彪西的《月光》曲,你会被画中和谐、恬静、迷人的色调与轻盈、柔和的旋律所感染。梵高的《向日葵》中,画家用强烈的金黄色彩,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这种生命力旺盛的“太阳之花”。每次看到它,总会有一些激动,总能感觉到生命的力量。所有这些都足以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二、心育作用表现在美术实践过程中

美术教育是一种带有明显的艺术实践性质的教育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动手能力,使人变得富于热情、智慧和创造力。美术教师应注意通过美术作业完成过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和相应难度,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克服其依赖心理、浮躁心理和脆弱心理。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任何强制性,学生宜在老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心理形成。美术作业过程是学生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理论理解的困难、美术材料准备的困难、粗枝大叶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缺乏良好习惯丢三落四的困难、作业效果欠佳受到别人议论的困难等,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脆弱心理。

三、心育作用产生在美术作业成功的成就感中

帮助学生使其美术作业获得成功,这一点对心育效果的取得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如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画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见……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使学生因取得成绩而产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便能推动学生在别的领域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几年来,实践证明,参加美术竞赛辅导、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但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各个奖项,而且他们在其它方面学科成绩也非常突出。

四、心育作用闪耀在美术课外活动的广阔天地中

教育作用范文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育价值

教育游戏源起于2002年的华盛顿,是严肃游戏的分支之一。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多媒体为依托,辅助以各种流行的游戏,从而实现对教育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心理教育、开拓思维等教育意义。教育游戏的本质含义就是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教育,在教育和游戏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教育游戏可以增加使用者对个人情感变化的掌控能力,对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有重要影响。

一、教育游戏的特点及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教育游戏具有趣味性。教育游戏具有普通游戏的根本特性—趣味性。在针对幼儿教学所开展的教育游戏中,趣味性应该是所有教育游戏特点中的前提要素。众所周知,活泼好动、易受外界事物吸引和影响是所有幼儿的天性,如果教育游戏不具有趣味性,或者趣味性不能很好的起到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作用,那这种教育游戏就是失败的,失去了趣味性的教育游戏,就会变得与书本教材毫无差异,不仅过程枯燥无味,而且很难起到教育的目的。幼儿阶段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初始阶段和筑基阶段,该阶段的教育成败直接关系到幼儿今后的性格建立、思维方式、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发展。因此,趣味性十足的教育游戏能够起到将教育和孩子天性相结合的作用,对于幼儿的后续教育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2.教育游戏具有自主性。教育游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家长和教师的人为影响,通过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幼儿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求知,用亲身经历感知身边的具体事物。幼儿对于外界新奇的事物总是能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教育游戏的作用就是给幼儿创造这样一种自主环境,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摆脱家长和教师的成人观念,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选择自己想要的物品,所有行动和想法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通过这种较高度的自主性,能够激发幼儿对身边感兴趣事物的探索精神,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幼儿今后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教育游戏具有交互性。交互性体现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能够引起幼儿与其他人产生良好互动的游戏可以吸引幼儿积极参加,并且更容易达到教育游戏要达到的目的,也可以提高幼儿和他人的交流及表达能力。交互性与上面提到的自主性并不相矛盾,类似于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的关系。幼儿在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相互的沟通交流,家长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教育游戏的更好进行,同时,教育游戏中的交互性也能够帮助幼儿建立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二、选择优秀教育游戏的原则

1.教育游戏的安全性原则。在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身体状况。幼儿阶段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该阶段的儿童身心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和大脑的控制能力不是特别完全,身体各方面也比较脆弱,在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时容易受到伤害。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时,要在细节方面和游戏开展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幼儿的身体保护。例如,选择体积较大且无尖锐棱角的教具,既能避免孩子吞食又能防止碰伤;选择质地较为结实的教具,防止因教具摔坏砸伤或碎片扎伤幼儿;注意维护教育游戏过程中的秩序,防止因混乱拥挤造成挤踩事故。

2.教育游戏的新颖性原则。教育游戏的新颖性其实与上文提到的吸引幼儿兴趣具有相同的作用。儿童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对于多次和反复进行的教育游戏,不仅会逐渐失去兴趣,而且会给儿童的情绪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留意儿童的心理和神态变化,对于多次使用的教育游戏,要做到及时更换或变通,让幼儿在进行教育游戏时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满足幼儿的新鲜感,保持持续的参与热情。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教育作用

1.加强幼儿的常识性教育。在幼儿阶段,需要学习的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东西,这就要求老师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对他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要联系实际,使儿童能够全面并且透彻地了解相关知识。幼儿因为自控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如果只是一味学习书本知识,很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从而转移注意力。老师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幼儿更多地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更能够增强儿童的日常经验,从而增加儿童的日常知识。

2.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幼儿在参加教学游戏时,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同学进行接触和互动,在相互间的交往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话交流能力。在游戏教育中,儿童能够很容易意识到自己是主体的位置,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幼儿的教学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性格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巧妙利用教育游戏能够起到增强幼儿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探索能力的作用。相关科研工作者应该针对我国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制定出更多符合我国儿童成长特色的幼儿教育游戏,为幼儿的快乐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广大家长和教师也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教育手段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刘玉玲 单位: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七农场幼儿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教育作用范文篇3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

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不断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对形而上学哲学问题的思考,将人的欲望加以恰当的节制和引导,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人的境界,把对艺术的思考转化为对哲学问题的探究。西方学者将美术价值分为本质价值和工具价值,将艺术家与看作是一种工具,其作为工具对人的价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不断培养感受力,将学生带入自己的潜意识中,使心灵深处隐秘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来,把握其中的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审美教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艺术教育,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熏陶。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艺术教育有意识的培养,这种能力不是一学就会,而是要扩展到整个社会中去,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去引导学生,用美善刚健的艺术主导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宣传阵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

二、我国基础教育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课和音乐课变成语文课、数学课,无法良好的开展艺术类课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施艺术教育。据我国现行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一)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是对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使学生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不足,在他们的头脑中塞满的仅仅是数学公式,文学概念,而他们却失去了在他们应有的年纪应该学会的基本生存能力,在他们无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去,难以与社会相融入。同时,这也是人格的一种缺陷,在情感中无法与人正常的沟通,缺失了他们这个年纪应有的审美乐趣。(二)对艺术教育本质的忽视。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理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重要的功能作用,但是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艺术教育本质上没有意识到本身的重要性,一部分是在我国的主流教育中语、数、英,为主科,而美术,音乐作为副科被这些主课的时间给抢占了;另一部分原因,艺术课程教学设备较为简陋,教学的手段较为滞后,即使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但学校也没有配备专门的画室以及教学用具,只能在黑板上用粉笔演示,效果并不显著,以及纯技巧的学习和缺乏童心的成人化课堂,无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使学生失去对上艺术课喜悦与欢乐,使其变得枯燥与无趣,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宗旨,由于正确的艺术教育思想没有形成共识,在基础教育阶段难以很好的开展艺术类课程。

三、综合性艺术是能获得最佳效果的艺术教育形式

在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课程教育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无法真正的学到什么是艺术,也无法更好的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传统的艺术课程枯燥乏味,缺少创新,与青少年身心发展所需的不相符,所以传统的艺术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把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综合的教学手段,“一课切入,兼及数课”,以艺术课程中的其中一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与其他非艺术类课程想结合,开设具有综合性的艺术课程。综合艺术课程采用各门类艺术课程的表现手法与其他非艺术课程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使艺术教育更具有生活化、情境化、人性化的特点,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容易接受形象生动事物和厌弃抽象空洞的说教的心理特点,使艺术教育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一)综合艺术教育手段是获得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综合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因素,如戏剧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优美的舞蹈动作、动人的音乐旋律、绚丽的绘画色彩等,将他们融为一体,并渗透到非艺术类学科,以获得艺术美感的初步体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二)综合艺术教育有利于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而综合艺术教育为一种培养全人格的养成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感知,体验,反思等活动,来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取向人文素养的整合程度得到提升,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三)综合艺术教育有利于智能发展。在艺术教育的不断薰陶下,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与感知美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也会随之上升,但这仅仅艺术教育是一部分;通过综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训练,增加视野面,还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艺术教育是把审美作为核心理念的,结果导致许多人轻视了、遗忘了甚至不同程度的否定了艺术教育非审美因素中的智能价值。

总体看来,艺术教育在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艺术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将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相融合,帮助学生提升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刻不容缓。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发展并不如人意,存在着诸多问题。改变这些问题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是改变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一条最佳途径,这也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骆婵 谭荣清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鹭.浅谈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艺术教育,G633.95.

教育作用范文篇4

1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对孩子美德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家庭教育在其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的老师,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场所。孩子从幼稚到成熟,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居住在家里,因此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风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现在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依然观念保守落后,没有充分的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他们由于工作繁忙,忽视了自己也是重要的教育者,认为将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学习,让老师对孩子加强管教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努力的为孩子为家庭挣钱,让孩子吃好穿暖,仅仅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忽视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孩子传统美德的养成,家长把教育培养孩子传统美德教育的任务交给了学校老师,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我国历史悠久,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历史上有很多蒙学教材,以伦理道德为主要的内容。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当营造好良好的家风,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将孩子从小培养成一个拥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灵活的。例如:在平时做家务的时候,或者是在吃完饭后,或者是在和亲朋好友串门的时候,以及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时候,充分的把握好这些时机,然后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很多小孩子吃饭的时候会浪费米饭或者挑食,这个时候父母就应当教育孩子米饭的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我们应当学会节约粮食,另外还要告诉孩子挑食的坏处,会导致营养的缺失。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教育,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学着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劳动,知道劳动才会有收获,培养出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每一个动作和语言,都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小孩子都喜欢玩儿,尤其是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果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也会乐于接受。例如:当孩子放暑假或者寒假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出去旅游,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很多新鲜的东西,他就会对此产生好奇,那么家长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引导孩子,将知识传授给孩子,带着孩子参观具有传统美德内容的名声古迹或者博物馆,如果孩子对书籍感兴趣,还可以帮孩子买书本等等。旅游是一个很好教育孩子的机会,既可以让孩子学习为人处事,也可以让孩子打开眼界,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家庭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够让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4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孩子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风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现在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也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规范,想要怎样教育孩子,父母本身就必须具备那样的品质,比如艰苦朴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待人等等。通过家长的行为,让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长期的影响就会让孩子养成很好的品德。如果家长自己都经常说谎,并且让孩子发现了,那么孩子也不会听父母的教育,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标。另外,父母应加强自身水平的修养,不断审视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足,为给孩子打造出适宜的环境,为提高效果,作为家长,不能固步自封甚至沉迷于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我们应不断充实自我,积极汲取新鲜知识,摄取新颖观点,尽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摒弃老旧的观念意识和惯性思维,父母不仅可以能推动家庭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小孩的理解和支持,使教育效果越来越好。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不会十全十美,因此我们应该对每次教育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美德的孩子是每个家长的目的,让孩子成才也是父母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这个环境,实现真正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

5结语

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重视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作者:白凤梅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11).

[2]蒋玉川.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04).

[3]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09).

教育作用范文篇5

关键词: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教育反思

一、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思想品质的初步形成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不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解决,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会信什么。因此,学生形成思想品质的时期主要是在小学教育的时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由此,教师在这个阶段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将一些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在这个时期的学生非常的听老师的话,也就会自觉的遵守这些制度。

(二)奠定了知识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政策,其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扮演着基石的角色在整个高年级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在小学教育阶段处于上风,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其最为基础性的阶段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生存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于小学时代积累的知识来奠定基础。如: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大量的英语单词,并在现代化的小学教学中,教学条件的提升,教学资金雄厚的学校都会聘请有外教,这样学生从小学就能够积累丰富的英语单词和良好的口语能力。自然科学能够提起小学生对自然探索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求知欲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知识的求知欲。

(三)形成自身都有的个性

闪光点隐藏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特质的不同闪光点自然不一样,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应当将这些闪光点发现,并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启发,使得独有的特性能够在学生身上形成。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和意识的进行系统的学习,在此时期,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认知能力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他们对事物和知识的认识能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由复杂代替了简单,不断的提高了他们在推理、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二、关于将小学教育作用提高的思考

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教授他们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根据现如今在我国的小学教育现状,还有待完善的地方,笔者在认真进行思考以后,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非常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很多新鲜事物都提前享受了,而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仅使得他们对周围事物更加的挑剔,还加大了小学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在这样的情境下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其变得有趣生动,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好玩的天性,穿插好玩又有教育寓意的教学游戏,增加教学设施设备,使用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尽可能的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达到学习效果,促进优秀品质的养成。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

思想发育在小学生阶段还不够成熟,这时候将班级文化角科学合理的布置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当安置一个专门的书柜,在上面放入一些适合学生学习、有趣的杂志和图书,有专门的板报能够提供给学生自行发挥,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和动手写作能力,并养成看书读报的好习惯。可见,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将良好的品德养成,帮助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笔者了解到,有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很多认知都缺乏,教学知识没什么难度,就放松了对学生的教学任务,而这是一个误区,小学生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初步意识,小学教师必须充分、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发展特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热情,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沟通关系的建立

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都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将良好的沟通关系建立起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能够将师生的关系拉近,在将小学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还有利于为教学老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打下夯实的基础,保证教学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是小学教育时期,其也是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因而,在这个阶段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等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能够及时了解,将他们向正确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发展的方向进行引导,以便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学校具备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经验必须丰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特性,需要都满足到。教学模式应当灵活多变,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应当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需要良好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不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得到促进,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完成。

作者:沙垒 单位:山东省临清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何洪涛.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地位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二[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No.9205:11-14.

[2]何洪涛.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v.22;No.9306:32-36.

教育作用范文篇6

在幼儿的成长阶段,舞蹈教育发挥着较大影响力,对幼儿的身体机能、智力开发、团队精神培养等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讲,舞蹈教育是幼儿发展的本能需求。幼儿在进行语言描述前,主要是通过动作来表达自身的想法。而在学前教育中,幼儿舞蹈是一项较为适用的游戏,当幼儿感受到极具吸引力的音乐或舞蹈时,会不由自主地随之哼唱或摇摆,幼师通过舞蹈,能有效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也随之提升。并且,幼儿的脑中枢神经功能在舞蹈教育中也会被强化,思维变得更加灵敏,反应更加灵活。同时,舞蹈教育还能增强幼儿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幼儿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一)舞蹈教育有助于强化幼儿的身体机能

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能有效锻炼幼儿的身体骨骼与肌肉。据调查资料显示,舞蹈在幼儿的身体发育与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未接受舞蹈教育的幼儿,进行舞蹈学习的幼儿身体发育更快,并且睡眠质量高、胃口好。这主要是由于舞蹈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身体锻炼机会,强化了幼儿的身体骨骼,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身体内部的心肺功能,让幼儿的身体变得更加结实且柔韧。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头脑与身体都需要参与进来,锻炼了幼儿的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思维灵敏度、身体耐力、速度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舞蹈教育有助于塑造幼儿的优良品性

幼儿性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是在幼儿对周边事物的认知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外界因素都会对幼儿性格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必须注重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塑造,而舞蹈教育便是培养幼儿品德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许多幼儿园内在幼儿教育中,都会运用到舞蹈教育,通过舞蹈丰富教育内容,让幼儿在动听的音乐与活泼的舞蹈中,学习与成长,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大方、轻松、活泼的校园生活环境。通过舞蹈教育,帮助幼儿在品质塑造的起步阶段,体验到和谐、愉悦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氛围。幼儿在学习舞蹈后,能更好地利用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意图与情绪,有助于培养幼儿开朗、大方、活泼的品性。

(三)舞蹈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记忆力

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模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模仿,展现出完整的舞蹈内容,全面地传递出舞蹈的内涵与意境,能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舞蹈模仿中,幼儿在进行舞蹈动作的模仿时,需要观察舞蹈内容,并理解与记住舞蹈动作,因而也会锻炼到幼儿的记忆力、观察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在幼儿舞蹈教育中,舞蹈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舞蹈动作学习、舞蹈排练、舞蹈表演三个阶段。在舞蹈学习的每一阶段,幼儿都能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并且还能穿上美丽的服装,这些足以吸引幼儿的舞蹈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听觉感官与视觉感官,让幼儿的情操在舞蹈艺术中得到熏陶,同时增强幼儿的表现力,能更好地向别人展现自身特长。

(四)舞蹈教育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

相比与其他课程教育,舞蹈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较为丰富,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观摩与练习舞蹈动作,在锻炼自身观察力与记忆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幼儿的想象力与艺术的感知力。幼儿在进行舞蹈动作学习时,会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肢体将动作表现出来,想象自身作出舞蹈动作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与改进舞蹈动作,最终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舞蹈教育能有效开发幼儿的智力,让幼儿在掌握舞蹈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智力上的提升。

(五)舞蹈教育有助于美化幼儿形体

通过舞蹈教育,能帮助幼儿塑造优美的体型,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自身肢体展现动态造型美。在舞蹈训练中,一些幼儿存在的驼背问题也会得到纠正,幼儿的体型变得更加完美。通过对比发现,在言行举止方面,接受过舞蹈培训的幼儿相比于普通幼儿,要更加大方端庄一些。并且,当幼儿意识到学习舞蹈所带来的益处后,会变得更加自信,进而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形态气质较突出的幼儿,往往都表现得较为活泼开朗,并拥有较多朋友。因而,开展幼儿舞蹈教育,能有效培养幼儿的气质,美化幼儿体形,帮助幼儿更自信地与人交往。

(六)舞蹈教育有助于幼儿发现与创造美

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而舞蹈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同样发挥着较大作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涉及到对舞蹈动作的编排与教学,舞蹈动作可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拉近幼儿与舞蹈的距离,通过舞蹈创编,为幼儿展现出生活中的美,让幼儿对实际生活充满憧憬。如,一些用来表现幼儿帮助他人、热爱劳动的舞蹈动作,能在很大程度上鼓舞幼儿的一些日常行为,帮助幼儿发现与创造更多的美,并以此来不断充实自身。

三、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一)通过舞蹈的多元化表现形式,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

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幼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征进行教学。幼儿在对美的体验与感悟中,具备较为明显的情绪性与行动性。当幼儿对美有所领悟时,第一反应便是通过动作与表情传达出自身感受。如,播放音乐时,幼儿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节奏摇摆,乐曲节奏较欢快,幼儿的动作也较为欢快;乐曲节奏舒缓,幼儿的动作也逐渐缓和。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幼师忽视了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公式化地进行舞蹈教学,在幼儿无法达到舞蹈动作规范标准时,单纯责备幼儿并其强制要求不断训练,而未考虑到转变教学方式,对幼儿的心理与生理上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甚至让幼儿对舞蹈教育滋生厌烦心理。而幼儿在情绪消沉的情况下,难以对美的事物产生较大感触,其审美情趣也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舞蹈教育中,幼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征,确保幼儿在舞蹈学习中,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作为幼儿舞蹈的编创者,在进行舞蹈创编时,必须了解幼儿的实际生活状况,清楚幼儿的思维方式、生理特征、情感世界及感兴趣的事物,在此基础上编排出与幼儿身心特征与实际生活相吻合的舞蹈作品,以确保作品能被幼儿理解与接受。而作为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也需灵活运用多种表述方式,从各方面为幼儿展现出舞蹈动作的要领,帮助幼儿快速掌握动作要领,以此来增强幼儿学习舞蹈的自信心。幼师在舞蹈教学中,还可结合幼儿好幻想、模仿性强、好奇心重等特点,设计一些具备较强模仿性质的舞蹈,如模仿动物代表性动作或经典童话故事情节,让舞蹈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幼儿在对舞蹈动作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激发其舞蹈学习热情,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去,充分感受舞蹈的魅力,进而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

(二)利用舞蹈的丰富内涵,挖掘幼儿潜能

舞蹈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舞蹈作品中包含丰富的舞蹈动作与情感内容,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大脑与身体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幼儿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使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极大提升,身体各部位也变得更加协调。但是,幼儿的大脑神经还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完全成熟,其神经系统内的兴奋与抑制功能还无法达到均衡,致使幼儿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活泼好动、形体动作不协调、易疲劳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幼儿舞蹈教育时,需结合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征,适当安排舞蹈活动量,并以轻松、愉悦地方式进行舞蹈知识的传授,培养幼儿的舞蹈技能。同时,幼师还需最大限度丰富舞蹈教学形式与内容,在确保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前提下,提升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舞蹈的灵活性,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舞蹈是由多种多种元素汇聚而成,包含韵律、舞步、舞姿等。而舞蹈构成元素的不同,致使最终形成的舞蹈风格产生较大差异。在舞蹈的编创与表现过程中,存在较强的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幼儿的创造能力,促进创造教育活动的开展。其中,通过舞蹈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利用灵活多变的舞蹈形式与内容,让幼儿了解风格各异的舞蹈作品是通过对不同元素的灵活变换与组合而实现的,开阔幼儿在舞蹈学习中的思维,进而培养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重对幼儿创造力的锻炼,在幼儿拥有一定创造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增强幼儿的创造能力。如,在舞蹈教学中,幼师可鼓励与引导幼儿自己进行舞蹈创编,在给定舞蹈主题的情况下,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舞蹈动作编排。在舞蹈教学中,幼师应注意到幼儿的舞蹈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问题,以鼓励幼儿的舞蹈创作为主,对幼儿所创造出的舞蹈作品不可要求太过严格,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创造环境,让幼儿在舞蹈学习中劳逸结合,确保幼儿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历程。

(四)发挥舞蹈教育的团体性,锻炼幼儿的协作能力

舞蹈是一项集体活动,在舞蹈表演中,所有参与者的水平与表现力都会影响到舞蹈的整体水平。而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较大影响。通过舞蹈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具体表现为,舞蹈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包括幼儿之间以及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进行有效的沟通,幼儿交际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更好地参与团体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师可结合教学需求,制定舞蹈主题,让幼儿针对主题自由展开讨论,长此以往,幼儿的交际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幼儿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便是同伴关系,因而在舞蹈教育中,幼师还需注重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引导与维护,通过一些互动游戏,增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感情,如“sevenup”游戏,在深化幼儿之间友谊的同时,巩固其和谐的同伴关系。同时,还可利用团体舞蹈的特征,培养幼儿的团体合作默契,以完成团体舞蹈表演为途径,让幼儿与同伴体验共同为某件事努力的快乐,以及事情达成后,内心的满足感,让幼儿感受到团队合作所带来的乐趣与益处,使之在今后的学习成长中,更乐于去与同伴合作,以此来实现对幼儿协作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教育作用范文篇7

关键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中;作用

美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只有细心、努力才能发现美。审美能力是每个人的良好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教育学生用美的心灵看待事物,用美去美化人们的情感、趣味的灵感世界,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立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教师对素质教育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对美的教育更加要深入人心,让学生心中充满美,进行审美教育的重点是进行大量的具体感性的审美欣赏活动,进而上升到美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审美体验提升到理性认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美的感受。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能感受美的是人的眼睛及耳朵;而眼是最直接、最感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着重进行审美的感受力教育,进行审美判断能力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美具有生动的形象,它决定人们的审美观感,能用形象思维去感受它、领悟它。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审美感受力的表现。首先让学生直接感知周围美的存在,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观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学生都会觉得陌生而又新鲜,而一草一木是能用感观、色彩、声音和动作描述的,可以用美体验出来。因此,引导学生感受校园环境美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校的花草树木,假山石笋,画廊楼阁,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学生在其中感受着校园的美。美术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美,指导学生观察审美的对象,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在观察和联想的进程中获得美感。让学生在审美的观察中,展开想象、联想,让美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样丰富了美的内涵与美的享受,加强了学生对美的理解、美的联想,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感受力。

二、素质教育中的审美观

首先,审美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充满美,因此审美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音乐、美术之中,美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起到作用。不是石破天惊的,而是起到点滴、柔和的作用,有其明显的潜在性,迟早将发挥其应有作用。其次,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观察、训练才能养成的,是通过日渐积累的实践形成的。美的形成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思想水平等差异,而使不同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不同。

三、审美教育与文化教育相互作用

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文化素养及学习习惯、技能等的培养。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有利于智力教育任务的愉快完成,有利于智力开发,有利于结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提出很高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情绪背景。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另外,美育要求教师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四、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对于审美教育,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及创造力。审美观的形成,首先表现于文学艺术领域,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劳动创造了美”,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总是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产品,美的生活,美的世界。技能技巧的运用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完成美的创造的一种实际能力,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作用范文篇8

一、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当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你会了解到此作品的艺术门类、风格、创作手法、内容、意境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能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加深对文化、艺术积淀的认识和再认识。例如欣赏米开朗基罗的《被束缚的奴隶》,通过雕塑的粗狂的造型、激烈的动态、扭曲的线条,不但会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而且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是一个追求个性自由、不为恶势力所屈服、富有反抗精神的正直勇敢的艺术家;作品是在作者为祖国沦陷而痛苦失望,对宗教皇权统治一切和抑制个性的不满的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实际上,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化、历史、情感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美术作品激发认识主体对社会、自然、生活、学习和未来美的自身价值设计的兴趣和热情,以增加文化与艺术、人与社会的协调性,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

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等基础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观察、想象、思维的方法和绘画造型、设色、工艺操作技能,同时还能推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作画时,美术老师往往特别强调要有全局观念、注意整体、营造意境,因此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画花鸟时,它的落墨、构图、笔法都须经深思熟虑方才下笔,不得有误。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本身应体现时代精神,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更需要有时代感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而在反复揣摩、尝试中感悟生活,是现代感的视觉语言之创造源泉。所以,热爱生活、到生活中去领略和挖掘,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而美术教育则有助于该方面的培养与提高。

三、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已成为美术教学的主流,著名国画大师崔子范说过:“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让他们敢想、敢做。例如运用多媒体可视图像变化和声音模拟,把学生引导到美术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构思,进行创作竞赛,议一议、想一想,启发创作思维,画一画、比一比,进行作品评价,从中引导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而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创造力的发挥,最重要的是通过其教育表现出来的。所以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这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活动,诸如美展、竞赛、讲座、墙报、课外小组活动、校园美化等,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在这些活动中,增多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协作的机会,有利于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诸如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情操内容得到扩充,使集体活动与个人情感相结合。通过美术教育,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文明的举止,优美的仪表,从而达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理想教育效果。这些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裨益。因此,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美术的独特作用,发展美术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作用范文篇9

【关键词】人文教育;药学教育;教育变革

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药物研发和药学服务的专业人才,但是,个人素质的培养亦不容忽视。医药行业作为相对特殊的行业,在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的当下,医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决定其业务水平的高低,个人的人文素养决定其在这条道路上能走多远。当前,传统应试教育更注重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卷面考试结果的高低,甚至将成绩的多少作为评价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却忽视个人素质的培养,而造成医药行业被指责逐渐丧失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因,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部分原因,正是学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

1.何之谓人文素养

所谓之人文素养,就是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具而引申开来,人文素养一方面要求人拥有人文科学知识,除了相应专业知识层面的完善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史哲知识;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具有相应的人文品质,即由人文科学知识表现出来的品质,它可以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良好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是对他人的同情宽容帮助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此二者,前者是后者必不可少的知识理论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具体向外界表达的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人文素养的科学内涵。

2.人文教育在药学教育中不可或缺

2.1人文教育提高气质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于个人而言,拥有良好文化素养,一定拥有不凡的气质修养。于国家而言,作为国家行走的名片,国家未来发展的建设者,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能更好的服务当下,服务未来。但更多的大学生,尤其理工科类,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狭隘思想,甚至因为长期习惯于电脑和手机打字产生提笔忘字的现象。很多的学生在信息化爆炸的当下被手机的碎片化阅读占据更多的时间,难有心情再静下心钻研专业知识之外的东西。2.2人文教育提高专业素养。伴随着现代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医药教育模式的转变,药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被要求不仅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必须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协调的沟通能力。在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的当下,从事医院药学工作的药学毕业生将被要求直接面向患者开展工作,而其他从事医院药学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也将或多或少的面对患者,与其交流。提高药学类毕业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使之具备在未来工作岗位建立和维系良好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积极面对医患交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中更加协调和谐的在交流中体现扎实的专业基础,是药学类学生教育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而,提高人文教育水平,增进药学学生的人文素质,于眼前是提高其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于将来是促使其在药学领域甚至其他领域走的更高更远的必然要求。

3.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3.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引,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真正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药学专业的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首先应当转变教师的观念,使得教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进行优化,所谓德高望重,大抵如此。同时,教师不能只是单一的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唯考试成绩论英雄,也要重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能否达到同一水平。3.2有意识的将人文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我国药学教育无论是在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学时安排上都呈现重专业轻人文的特点,这或许跟药学学科为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学生学习压力大等因素有关。但是,药学教学应该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只是专业操作的传递学习,课程的安排和设计还应该从病患角度出发,将药学教育提升到以人为本、以疾病为对象的教学层面,从而上升到人文学和社会学的教育高度。从当前药学教育现状来看,要将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育意识纳入药学教育体系,渗透入基础、专业、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全过程,融入每门课程的设置中。

4.结语

在任何教育中,人文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也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发展进程的重要体现。药学专业是回顾于历史的学科,是着眼于现实的学科,更是投身于未来的学科,这要求我们不仅仅注重眼前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更要求我们具有更加长远的目光。随着当今全球国际化一体化加速发展,我们的药学教育事业也应迎头赶上。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药学教育,正视我国药学教育中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思路,服务于当下,也造势于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凌,王培乐,于沛.仪式感教育在药学生责任教育中的作用[J].药学教育,2018(06):1-3.

[2]王芳,王春梅,孙春莉.如何在药学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8(09):58.

[3]刘莹莹,崔鸿林.广西独立学院播音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3(5):83.

[4]宋莉.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01):125-127+131.

[5]杨朝晔,秦红兵.基于社区药学服务人才培养的人文教育实践[J].药学教育,2016(04):34-36.

[6]卢萍,吴小健,肖宁.加强药学类研究生药患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4(04):688-689+718.

[7]贾陆,付蕾,阿有梅,刘伟,潘成学.浅谈人文教育在药学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J].河南医学研究,2011(03):343-345.

[8]冼利青.从人文学在医学中的价值作用和医改的需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10(5):583-586.

[9]袁月梅,陈洁烽,姚美村.日本药学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J].药学研究,2018(07):426-429.

教育作用范文篇10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实施呆板的能力编班;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抽象的、学术性的、学科的技能)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AnnBingham,1995,AASA,1992)。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龄教育是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在批评同龄编班的基础上得出混龄教育这个概念的。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人们普遍采用同龄编班,使受教育的对象数量扩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师资,便于组织、领导和实施。这些优点使同龄教育一度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但是,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同龄编班无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没有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排斥了那些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了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不同地位,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和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南京的张赤华在提出混龄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混龄教育活动时,他认为混龄教育有以下三个意义:一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形成;二是提供异龄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满足幼儿成功的需要,促进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华爱华也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西南大学的刘云艳认为混龄教育有三个实践价值:一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华东师范大学的武建芬还专门讨论了混龄教育中的间断性混龄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意义。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他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二、混龄教育的分类

我们在谈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之前,还应该了解一下混龄教育有哪几种类型。混龄教育通常是分为两类:连续性混龄与间断性混龄。连续性混龄是指一直都采用混龄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就实行。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且很多幼儿园的硬件也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连续性混龄在我国幼儿教育中采用得很少,也不是很适合我国的国情。间断性混龄是指每天一个时段或是一周一至两个时段之内采用混龄教育。现在凡是尝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这种分段的混龄教育。但这种混龄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时间的间隔,异龄伙伴之间的熟悉程度难免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的学习需要刺激重复出现并且时间间隔不能太久才可能习惯化、敏感化,从而产生高效的学习。

虽然间断性混龄是现阶段最适合我国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我认为它不如连续性混龄对幼儿发展的帮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混龄教育会在我国普遍采用,但最初都将以间断性混龄间的形式出现,逐步的将发展到连续性混龄,最终连续性混龄将代替间断性混龄。

三、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别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育,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是一致的。而这种同龄编班较少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异龄儿童的交往机会,然而这样却限制了幼儿和异龄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这是有悖于幼儿的天性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3.1混龄教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其代表作《社会心理学》中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这种学习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他还认为,有些行为学习者不必亲自体验,直接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接受一致的间接强化而学习。而儿童的语言的学习和其他的行为的学习也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得来的。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他们通过观察同伴或成人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间接经验。这说明,榜样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混龄教育又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和多种多样的榜样。年幼的幼儿通过观察年长的幼儿玩耍而学会一些玩具的玩耍,观察年长幼儿的角色扮演,观察年长幼儿的生活习惯等等,甚至涉及年长幼儿的各个方面;而年长的幼儿则可以借鉴年幼的幼儿的奇特的想法,来充分实现他们的能力等。

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如何与环境发生作用。正如皮亚杰的理论中所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由幼儿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语言。语言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语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编排方式把语言材料加以重新组合和改变,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一起,他们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处的语言阶段也不一样。年幼的幼儿通过模仿年长的幼儿的语言,更快地学会语言,年长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纠正年幼幼儿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

在幼儿的智力发展方面,由于幼儿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接触,年长幼儿的广阔的视野和知识,让年幼的幼儿模仿学习,使年幼的幼儿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幼儿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混龄教育的开展,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为年长的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3.2混龄教育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皮亚杰认为,同龄儿童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阶段之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然而这些阶段并不绝对与儿童年龄相符,各个阶段儿童的发展会因社会环境和习得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缓。⑧因此,儿童需要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来促进学习。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之间的认知冲突迫使儿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幼儿与各种发展水平的同伴进行互动,会增加同伴的认知冲突。幼儿与同伴的关系不同于成人与幼儿的关系。在成人与幼儿的关系中,成人通常处于优势地位,而幼儿则处于被动或劣势地位,幼儿可能屈从于成人的权威而接受自己并不理解的观点;幼儿与同伴之间关系的建立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合作,感情的共鸣使幼儿具有积极参加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主动操作等的倾向。皮亚杰认为,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个体永远不能把他的运算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机率。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体会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想法,有助于刺激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而促进幼儿的认知冲突的发展。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刺激,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强了幼儿体验、任职、发展的机会,并促使幼儿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感。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榜样,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也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教育每一个幼儿,必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多层次的目标和多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这样就从客观上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无拘无束、充满自信的进行活动。幼儿的心情放松后,就更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和实践中去,更能体验大批成功的快乐,同时成功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3混龄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我们这里仅作部分的说明。有的学者认为,混龄编班将不同年龄跨度(一年以上或更多)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集合在一起,为幼儿营造了一种类似于一个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庭气氛,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更多地满足了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和合作学习的需要,对幼儿的角色扮演、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我在《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一文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幼儿园存在大量的攻击性行为,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最新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异龄幼儿在一起活动时,年长的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会表现出比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长的幼儿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在产生冲突是更愿意谦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于年长幼儿的交往,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强,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系和激励帮助,从而学会关系他人。这样,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作为独生子女的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纠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3.4混龄教育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情感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玩耍,增强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以前是弟弟妹妹的,现在可能就成了哥哥姐姐,这样幼儿的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促进他们不断繁荣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这种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拥有区别与以往的角色和地位,幼儿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关系环境,一名幼儿既可以是老师的学生,又可以是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还可以是同龄人的伙伴。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既让幼儿体验到了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或嫉妒,又让幼儿体验到了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系、爱护或轻视等。因此,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对各种情感的敏锐性,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又要防止幼儿过多的体验不健康的情感,如傲慢、轻视、嫉妒等,把幼儿的同伴关系引向关怀互助的方向,为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混龄教育还有效的增加了幼儿与其他幼儿交流的层面,是多角度的,也是扩大了幼儿情感体验的范围,增强了幼儿读积极情感的敏锐性和对消极情感的承受能力,锻炼了幼儿的情感控制能力。年长的幼儿的积极的行为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正面的良好的榜样,并由于年龄的相近而更具有感染力,因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与年长的幼儿交流可逐步的克服自己的消极的情感(如胆怯、任性等);年长的幼儿也因为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愿意在与年幼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自觉的展现积极的情感(如谦让、耐心等),克服任性霸道等消极的情感。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引导,帮助幼儿克服消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幼儿对积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

3.5混龄教育对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具有补充作用

由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绝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失,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独生子女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犹如台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混龄教育可以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补充,对我国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混龄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与异龄幼儿一起活动时,这个环境给幼儿造成了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气氛,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爱、互助等,也让幼儿学会了谦让和耐心等良好的情感。

3.6混龄教育对幼儿的综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混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幼儿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他们相互挑战,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在混龄教育活动中,年幼的幼儿与年长幼儿之间自然存在差距,年幼的幼儿想年长的幼儿询问和模仿,而年长的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向年幼的幼儿解释和说明,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超越他们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水平,又力所能及的发展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争取达到“最近发展区”所能叨叨的最高水平,使幼儿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内得到充分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结论

混龄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幼儿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根据本园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园的教育组织形式,为幼儿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达到发展幼儿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充分了解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后,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对混龄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多的方面,而且都是很有价值的,这里仅对意义做了阐述,剩下的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邵郊.生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