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0:46:54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范文篇1

的议案

领衔代表:

附议代表:

议案内容:

近几年来,我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高考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在全省处于先进行列,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实施,我县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尤其是边远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学科结构不合理,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短缺。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转正的民办教师占教师总数近一半,比重过大。

二是老师缺编现象依然存在。全县教师编制总数为5192个,现有教职工4841人,缺351人。

三是教师培训经费紧缺。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大部分由教师个人承担,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又影响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新课改业务性强,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高,由于没有专项培训经费,严重制约了新课改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依法保证教育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投入,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缩短学校之间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切实解决教师编制问题。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加教师编制,解决遗留问题。近年来我县高中教育发展迅速,年经人事局、教育局同意,学校试讲考核,共录用了93名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但这些人(除部分调出外,尚有61人)的编制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另外,2002届中师毕业生入编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希望从空余的教师编制中解决这部分人的编制问题。

教育资源范文篇2

一、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的需要,也是推进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全省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的需要。推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对于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和谐西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街道(镇)的实际情况,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制订相关制度,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主动参与原则。辖区内的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要积极参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使社区教育受益面更加广泛。

(三)公共服务原则。要针对辖区单位和居民的公共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共资源和公共行动来支持和实施公共服务。

(四)互惠互利原则。街道(镇)和社区(村)要努力为辖区单位和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外部环境,争取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对积极把内部设施供社区共享的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形成“共建双赢”的局面。

(五)服务社区原则。坚持“立足社区,面向社区,服务社区”的方针,鼓励支持社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活动,对资源利用和开发工作成绩显著的社区给予支持和奖励。

(六)社区公益性原则。社区教育资源的开放要以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宗旨,追求社会效益,不以赢利为目的。

三、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基本类别

(一)社区场所资源

在遵守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单位内部设施供社区共享,具体为:

1、辖区范围内的各办学机构中的教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

2、辖区范围内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各街道、社区(村)的文化站、科技馆(站)、社区培训学校等文化设施。

3、辖区范围内的体育馆、运动场、游泳场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

4、辖区范围内的会(礼)堂、多功能厅、老年活动中心等休闲娱乐设施。

5、其他可供教育用的场地、设施等资源。

(二)社区智力资源

1、机关和社区(村)干部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倡导者。广大机关干部要率先投身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主导者行列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广泛参与,积极行动,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2、在职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工作者。广大在职教师要从师德实践的高度来正确看待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从大教育的观念出发,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服务社会,服务居民。

3、广大社区群众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热心参与者。在职、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是社区教育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吸纳那些热心社区公益事业、有一定专长的居民或辖区单位员工参与到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当中,保证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工作顺利开展。

(三)社区信息资源

要运用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大量挖掘、充分利用社区内有价值的、可推广的各单位的专业信息、管理经验、居民需求、师资力量以及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利用街道(镇)、社区(村)网上办公信息系统,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

(四)社区办学资源

充分挖掘辖区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广泛参与社区教育;集中辖区医院、卫生院,科研、科普部门和街道(镇)老年学校、妇女学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市民学校等各种培训力量,形成多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时间

在各单位自愿的基础上,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在科学的组织、管理、指导下进行有序的资源共享工作。尤其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晨间、晚上的时间,进行资源的错时利用。

五、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一)组织保障机制

由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领导、实施和协调工作,具体由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评估。各街道(镇)也要成立辖区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利用、管理和协调具体工作。

(二)责任联动机制

以街道(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召集本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订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资源共享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考核评估指标,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评估。

(三)经济补偿机制

坚持无偿服务为主和有偿服务为辅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开展无偿服务,对易损和服务成本较大的共享资源,可通过政府购买、单位补贴、适当收费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要积极引导,发挥典型的导向作用,对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要引入部分市场运作机制,保证社区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六、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操作方法

(一)辖区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可供社区共享的教育资源的内容,经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等级,在各社区教学站明显位置悬挂“社区共享资源告示栏”,并同时在西湖社区教育网站上设立“社区资源共享告示栏”,向社会进行。同时,街道(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应主动联系和动员辖区单位的教育资源对社区居民开放。

(二)辖区各单位和个人,可向所在社区(村)提出申请使用社区教育共享资源。申请方应根据自身需求和提供方的实际,免费或付费使用各类资源。资源共享单位配合所在社区教育专干共同对社区居民进行登记,发放《会员卡》,并记录使用情况。

(三)社区共享资源开放实行会员卡制度,参加活动的居民凭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学生证等)向所在社区(村)或街道(镇)进行登记。社区居民应在开放时间内凭《会员卡》参加有关活动,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因不遵守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造成人身伤害的,由违规者负全责;造成财产损失的,照价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取消会员资格,追究法律责任。

教育资源范文篇3

一、强化组织领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

1.加强宣传,统一认识。运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启动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乡镇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作领导组,由党委书记、镇长负总责,分管教育的副书记具体抓,并将项目任务分解到部门与个人,从组织上保证启动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3.科学制订规划。由于行政区域调整,原有的实施方案已不相适应。我们在教育局的支持帮助下,对教育现状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照省有关标准,结合实际制订了《汇龙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二、合理调整布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以提高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为目标,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做大做强名校,努力改善教育环境,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1.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完成。学校布局调整是乡镇教育资源重组和重新配置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减少投入、增加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乡镇合并之初,我镇规模学校、袖珍学校并存,共30多所。农村和城郊学校普遍存在规模不足、布局不合理情况,局面比较尴尬,一方面教育投资不足,另一方面又因教育规模,布局不合理而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为此,联陵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每所学校服务1万人口的原则,按照“整体构思,分步实施,重点武装,形成规模”的调整思路,撤并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学校。5年来,通过港商捐款、政府投资,自筹经费等途径,共投资1565万元进行了村小撤并,危房改造,中心校规模扩大、部分农村学校改、扩建。

2.坚持政府拨款主渠道,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设施现代化。在“一保吃饭,二要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切实改善育人环境,确保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行。近三年全镇现代化技术装备投入近300万元。目前,“四中心”均按标准配齐各专用教室,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并逐步向村小延伸。乡镇撤并以来,镇财政从未拖欠过教师工资,教师的医药费也能如期按规定报支。三、创新学校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乡镇学校布局结构重新调整以后,我镇各校教育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但由于行政区域划分的特殊性,汇龙镇依然存在市区学校、乡镇中心校、村小三种不同层面的学校,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

1.学校之间均衡发展——加大城乡挂钩力度。实施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联合挂钩制度,充分发挥市区学校及中心小学在学校管理及课程改革中的辐射、管理和指导作用,加强校际之间横向联动活动,即联合研究课题、联合开发校本课程、联合组织专题教研活动、联合组织校本培训等,帮助村小寻找课改的支撑平台和发展抓手。2所学校升格为江苏省实验小学,1所学校升格为江苏省示范初中,4所学校获市以上模范学校称号。

2.领导之间均衡发展一一校级领导挂职锻炼。好学校必须有好校长,学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发展。为尽快提高村小的管理水平与领导能力。每学年,片上结对学校(市区学校与村小)都会互派一名校级领导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列席各种会议,承担一定课务,履行校级领导的工作职责,全面参与学校的领导决策工作,全方位地感受对方领导班子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以及工作作风。取长补短,从理念上、方法上获得管理精髓。

3.学科之间均衡发展——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巡回走教”。为有效解决校际之间学科教学的不平衡性,我们一方面继续保持联校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的良性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尝试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巡回走教,从切实的教学实践中批准教学中的症结所在,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弥补教学漏洞。近年来,联校共派出16位老师到村小巡回走教,涉及英语、科学,综合实践、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

教育资源范文篇4

一.从思想上入手,密切家园联系:

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对幼儿发展造成影响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所有内容:家庭文化及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的具体指导、教养方式等。让家长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优势,必须从思想上加以引导。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多渠道的宣传,让家长认清自身的教育功用,认识到自己本身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引导家长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注意让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如:在礼让方面我们引导家长在家对长辈对邻居等主动礼让不争吵,主动关心帮助,带动孩子,从小以礼待人,乐于助人。

其次,通过个别交流、家访等机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育儿方法,改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家长和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我们班的某某家长,儿子才五六岁,对"性"特别感兴趣,她感到十分恼火,她听其他孩子说:"某某躲在厕所看女孩子小便。"便不分场合,在集体面前用"以后不准看""羞羞脸"等言语喝斥孩子,而孩子还是一脸迷茫。了解情况以后,我们并没有指责家长,而是故意将孩子支开,请家长平心气和地坐下来,跟她讲:孩子为什么对此感兴趣?怎样正对待孩子初期的"性教育"……还介绍了"家园共享区"内的几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第二天,家长来时感激地说:"老师,我平时工作太多,对孩子的教育言语能省则省,经常说一些禁止的话,还是您说得对,以后遇事我一定会有意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几篇文章写得真好,谢谢您。"

二.丰富参与形式,探索家园互动新途径

只有家园互动,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家庭教育资源中得到充分利用。这一学年来,我们在挖掘家园互动的方面上做了一些努力。

1.家园联系本:我们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一本家园联系本。通过家长与教师双方对孩子的关系,更好的交流,家长们可以记录孩子的言语、感受、书写评析、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而教师也能更全面了解孩子,并可针对家长作出的建议改进工作。家园联系方便快捷地联系着我们。

2.资源共享区。经常有的家长问我:"老师,你介绍几本好书吧!""什么书对孩子的教育有益呢?"等等一些问题,为此我班的一角特设了一个"资源共享区",这是专为家长设计的。在"共享区"内,我们提供了幼儿教育专刊,名人成长记录,育儿资料,VCD,优秀网站推荐等,家长们可自行登记借阅,而"共享区"内的资料都是老师和家长共同收集的。

3.家庭小分队:我们将班级的各个家庭,按自愿的原则,三四个家庭组成一组,由家长们推选出一组长,组成家庭小分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的登山,有的郊游,有的参观,还可以邀上老师一块同行。"家庭小分队"增进了家庭与幼儿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三.家园互动,推动课程改革

第一.参与主题的生成:

我们通过家教园地向家长详细介绍了课程改革的动态,主题活动,生成课程.并让家长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如有好的想法可在家园联系本上记录。在主题开始前,我们通过家长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例如在《开心的笑话》主题开始之前,我们设计问卷让家长填写幼儿对笑话的喜爱程度,对什么感兴趣,还想了解些什么?等等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针对情况进一步调整我们的主题活动。这样的形式让家长了解我们正在做什么,同时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且家长的建议也让主题添色不少,如,我们在《开心的笑话》欣赏阶段让孩子欣赏的材料较少,出钺锋的妈妈在家中发现孩子对哑剧《憨豆》的兴趣不亚于动画片,于是向我们建议,增加了活动的内容。

第二.帮助主题的开展:

我们将主题活动的开展设计成一份表格,详细介绍了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区域创设/所需物品等,让家长了解我们需要什么?例如《丰收的季节--秋天》主题,家长们送来了麦苗,水稻等农产品,让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也亲身感受到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开心的笑话》这一主题中,张子滢的爸爸,苏泾的妈妈等家长送来了漫画书,网上下载笑话等资料……

我们还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服务,如有的家长在旅游局工作,我们请他协助联系泉州南少林寺,带孩子们开展郊游活动;有的家长住在部队,我们与其联系,带孩子到部队参观演习,联欢;有的家长在电视台,我们请他协助拍摄录相,参与活动;还请一些在美术、电脑、体育等方面有特长的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幼儿的活动……

教育资源范文篇5

1.拓展、丰富幼儿的活动空间幼儿园内孩子的活动环境一般包括教室和室外活动环境两个部分。一般幼儿教育理念只重视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而忽略了室内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教室作为孩子园内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加强室内环境建设,以温馨和舒适为宜,制作家庭温馨墙、宝宝风采展示墙、童话故事书角等。而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则以游戏和自然为主题,既要有多个活动设备供孩子们游乐玩耍,也要提供自然的绿化环境,让孩子在大自然环境的陶冶中获得身心愉悦。很多幼儿园由于场地限制,不能提供孩子完整、丰富的室外活动场所,因此结合社会活动环境,挖掘室外活动资源也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主题。比如组织春游活动,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接受自然的教育;还有公园、游乐场所等场地的利用,既可以用来组织亲子活动,也可以用来开发节日庆典活动,使孩子们在丰富的环境中获得足够新鲜的刺激,促进心智的健全发展与思维的开阔。

2.优化教育资源活动幼儿园的教育实施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分班的教育制度,目前幼儿教育大致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教育段,每个教育段又具体分为不同的班级。由于上课、室外活动全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各个班级的小朋友之间相互并没有交集。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儿童也将面临更加丰富开放、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更趋多元化的社会,如何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开阔性思维、开放的视野、宽广的心胸与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主题。因此幼儿园教育应避免分班教学对孩子发展的限制,通过实行混班制的活动为小朋友打开交际圈,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一起交往与活动。

比如在晨间活动、室外活动、艺术特长教学等方面,都可以把不同班级的小朋友集中在一起,实行混班制的活动或教学。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交流。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优化教育资源与理念间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一方面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教育的另一潜在资源。通过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使城乡之间的孩子互相交往、互相进入彼此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对孩子是另一丰富、新鲜的信息刺激,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的丰富多彩,认识到自己成长的环境外还另有天地。比如开展“城乡娃娃手拉手”的交流活动,邀请农村的孩子来城市幼儿园做客,让小朋友模拟社会待客的方式培养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而农村的孩子则通过带来自己家乡的照片、礼物,讲述自己在农村生活的见闻等,丰富城市孩子的视野,还可以通过农村孩子邀请城市孩子去做客的方式,增加城市孩子的见闻,丰富孩子的视野。城乡幼儿园的合作、交流不仅能促进孩子视野的开阔与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园的优化教育资源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也大有好处,通过借鉴不同幼儿园的管理与教育理念,促进自己园内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二、结语

教育资源范文篇6

(一)网络音乐教育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分散性。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覆盖到了整个世界,所以网络上各种音乐教育资源的分布范围也就具有了广泛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音乐教育资源的主体不同,且各个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站点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也就造成了网络上音乐教育资源的分布比较广泛,具有分散性。(二)网络音乐教育信息资源的多样性。网络音乐教育信息资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信息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互联网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信息资源,如:图片、文章、视频、音频等等,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可以在任何数字技术支持的各种媒体上进行表现,所以说网络音乐教育信息资源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三)网络音乐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与即时性。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共享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音乐教育信息资源也就具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可以让数量不一的学习者同时浏览和学习,所以它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在上传到互联网上之后,相关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音乐教育资源的查询,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四)网络音乐教育信息资源的互动性。在动态网页技术的支持下,网络信息可以进行双向传递,所以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的互动、交流和讨论就有了技术支持,音乐教育信息资源的享用者就可以基于网络进行讨论、交流和互动。

二、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建设的不足

(一)区域性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站点数量少,覆盖面小。在笔者经过调查以后发现,我国县级、区级的城市基本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站点,所以导致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积比较小,只有在较大型的城市才有专门的站点,这对于区域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的使用是非常不利的。(二)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站点的搜索功能尚待改进。在现在建立的很多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的平台上没有直接的站内资源搜索功能,或者是搜索功能不够完善,这就造成了信息享用者对于网络音乐教育资源收集起来比较困难,让用户的查阅观感较差。(三)由上文我们知道进行网络音乐资源共享的站点是不同的,因此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再加上网络音乐教育资源之间缺乏联系和逻辑顺序,所以在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就容易遇到问题,并且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运用难度也就比较大。(四)网络音乐课程形式单一,互动不足。现在网络上大多数的音乐教育资源都是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的,这种单一的呈现方式仅仅是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转移到了网络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却受到了更多的限制,所以这种单一的网络音乐课程呈现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三、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要想更好地利用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就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需要从完善音乐资源的检索机制、建设自扩充式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库、加强对本地库内资源的标准化管理这三个方面对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库进行开发与整合。另外我们还要求教师能够对网络音乐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音乐教学内容的开发和网络音乐教学的支撑环境开发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网络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注重教学大纲的确立、教学设计、网络音乐课程原型实现等环节,要对与网络音乐课程相关的软硬件系统建设所能提供的网络教学环境进行开发和完善。

四、结论

近些年来,我国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然而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网络音乐教育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网络音乐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性、即时性等等优点的发挥,制约着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所以我们需要从音乐教学内容和网络音乐教学支撑环境这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帮助网络音乐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

参考文献:

[1]王怡.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效率问题及其改善路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教育资源范文篇7

1.1教育资源

无形资源主要指教育管理模式、风格、文化、制度、学校声誉等,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相对于有形资源来说,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是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的财富,在教育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2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各高校内部、各高校之间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它不仅包括图书资源、网路资源、实验设备、运动设备等物力资源的共享还包括师资共享等多种形式。实施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在少增加或者不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高校办学的效率和教育教学的质量。简单讲就是通过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共同使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1.3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3.1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经济迅速实现了一体化,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大,对驾驭科学技术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合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普遍面临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与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张利娟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451150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否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忧心忡忡,很多地方院校的教育投入非常有限,资源相对匮乏,这严重限制了地方院校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方案,也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高等教育有限资源的共享既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1.3.2资源短缺与浪费要求实现共享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高等院校教育资源越来越紧张,师资的匮乏使得一些基础课程和热门课程只能以大班的形式进行。很多实践课程,也总会出现设备不足、实验室不够等问题。而高素质人才资源的短缺引发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强势高校和核心高校在与弱势高校的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致使后者损失惨重,损害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数高校都配备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这些设施确实有存在的必要性,但真正使用的却不是很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教育资源共享,多个学校通过签订协议共同引进和使用这些设备就显得十分必要。1.3.3形成学校优势提高教学质量要求资源共享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对于学校自身,也有很大益处。一方面,它可以促使各个高校强化自身优势,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促进专业间的不断交流与互动,防止学科和专业的僵化,使得学科链被有效地打通。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学校的资金投入,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学习平台,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

2.1院校内部共享多、学校之间共享少

教育资源共享在高校内部一直都存在,比如:学校内所有学生共用一个图书馆、共用一个体育馆,同在一个食堂吃饭,一个高配置实验室所有专业都可以使用等等,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体现,相比校内资源共享,学校之间的贡献更少。很多高校的资源仅供本校师生使用,不对外开放,比如说图书馆,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都是凭学生证和教师证借阅书籍,更不用说实验室这种高成本精细化的教育设施,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2.2教师共享的机会多、学生共享的机会少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还不规范性、缺乏制度性保障,这使得广大师生不得不通过私人关系获取资源,教师在这方面比学生更有优势,因此他们能比较容易地获得所需的资源,而大多数学生由于不具备这样的关系条件,想获取想要的资源就显得非常困难。可见,学生在教育资源共享时无论是从共享渠道还是从共享内容方面都是非常有限的,尽管他们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各个高校应当努力创造条件,使教育资源尤其是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多地与学生共享。

2.3共享制度不健全、缺乏政策配套

教育资源共享的另一现状是共享的制度不全、政策配套不够,因此,这些资源非常分散,缺乏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无法进行统一管理,造成高校的教育资源的共享情况很难沟通。此外,由于各个高校在类型、规模、层次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因此高校对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统一这些需求,仅仅依靠高校之间主动的沟通交流显然是不够的。

2.4资源共享层次低、领域单一

已实现共享的教育资源内容不够丰富、层次相对较低,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大学城和高校联盟的建设,使教育资源共享在形式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校际间的交流共享仍停留在基础层面上,例如一些低成本的开放设施和选修课程等,领域相对单一。还有很多教育资源没有实现贡享,仍有待于开发和利用,比如学校的高端实验室、图书馆、名师讲堂以及师资的交流等合作共享活动等等。

3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3.1树立教育资源共享观念增强主动性

各个高校及管理层要树立资源共享的全局观念,一切为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打破各个高校自我封闭、自我发的格局,相互合作,扬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一所高校,都只是在某些学科或某些专业上具有办学优势,所以应着重引进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人才,形成核心的教育资源,对于本校的非重点课程完全可以通过和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解决,通过各个高校的相互合作,建立一套发挥各自优势的良性运行机制。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及各高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共享是新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必须高度重视。各个高校也应树立全局观念,打破部门所有、画地为牢的本位思想,把教育资源看成各兄弟院校的共同财富,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交换,消除信息资源孤岛,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工作。

3.2创新资源共享方式、构建网络共享平台

建设网络共享环境形成全方位的共享体系,成为构建高校资源共享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方面,网络在教育资源收集、分类整合、协调配置、评价反馈等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另一方面,网络是校园资源传递的载体和传播者,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对校园资源的更新和访问,并通过网络对一些实体资源进行管理,如:网络在高校图书馆方面的应用。因此,构建网络共享平台是高校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例如,美国很多高校在进行资源共享实践时,就格外重视网络共享环境的构建,以印第安纳大学系统为例,印第安纳大学下属有八所分校,它们享有共同的网络图书馆,学生和教师通过个人的用户名和密码识别身份进行登录,在网络上不仅可显示某一书籍及所藏图书馆,使学生和教师能够轻易享受到校外藏书,从而增强教师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3组建专业团队,成立专门组织

当前专业人才和专门组织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障碍。如果要实现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共享,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组建专业团队,相关部门可以制定薪酬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资源共享团队,扩充原有的人才队伍,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有能力负责资源库的更新管理与维护。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组织,负责各个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调与分配工作。如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负责高校园区教育资源的规划协调和实施等工作,其中专业团队是核心,是提高教育资源共享效率的根本保证,专门组织是解决各自为政多部门运作、提高部门效率、执行预定计划的有利保障。

教育资源范文篇8

[关键词]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新《义务教育法》精神的推动下,各地开展了通过教师下派、交流以均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一些省、市还制订了包括教育资源统筹的城乡教育统筹规划。这些活动,从理论(特别是法理)和实践上看,都有其合理性与实效性。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如下问题:从优秀学校派遣教师导致了教育资源均衡中的“削峰”问题,薄弱学校的复杂性导致了“削峰”资源难以“填谷”。此外,城乡教育统筹视野局限在中小学,忽视了高校的教育资源供给功能。

城乡教育统筹不应是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削峰填谷”,而应是二者的双赢共进;城乡教育统筹不是区域内学校间的“简单拉平”或“城乡混合”,而是初等教育与中、高等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融合和良性互动。因此,在城乡教育统筹中,既要“造峰”,促进优秀学校可持续发展,又要“扬谷”,促进薄弱学校良性发展。其中,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角度讲,关键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多渠道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提出几个对策。

一、互动式:城乡强、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

2006年,沈阳市2000名城市教师被派往农村学校任教,拉开了城乡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的帷幕。这种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支教、把薄弱学校教师派往城市学校进修的“互动式”教师资源均衡,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农村薄弱学校得到了教师资源支持、上派教师得到了学习机会;下派教师也得到了教育锻炼,了解和认识了薄弱学校及教育发展的失衡。因此,在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上,这种“互动式”的教师资源交流应当是继续保持的教育资源均衡手段。

在实践中。这种“互动式”的城乡强、弱学校间教师交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难以派出优秀教师。因为升学竞争,派出学校不愿意选派优秀教师(通常是派出非骨干教师)。二是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这些派出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恐被别人笑话;如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又恐派出学校因竞争学校水平得到提高而不悦。三是派出教师使用不科学。薄弱学校因不需支付派来教师费用,就尽可能多排课、多使用,缺乏与教师的心理沟通。此外,还缺少对教师的生活关照,这些派出教师生活不便,他们到农村学校后,从住房、生活节奏、人际交往到资料收集等都感到不便。无疑,这些问题会影响互动式教师交流中下派教师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使“互动式”城乡教师交流发挥作用,需要解决好下面的几个问题。

第一,“捆绑”城市优秀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为了克服不“派优”的走过场、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等现象,应当合并对口支援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校领导班子,将两个学校的发展“捆绑”纳入考核范围,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从资源共享、捆绑发展角度试行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在中小学校干部选拔中向有农村教育经历者倾斜的制度。

第二,建立中小学教师的农村教育履职制度。为了解决派不出教师的问题,一方面要规定所有新人职教师必须有一定(如3-5年)年限的农村教育履职经历;另一方面还要规定在职城市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例如:根据入职时间规定,2000年前入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1年,2001年人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2年),并将此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第三,制订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待遇政策。为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派出,可规定: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享受浮动一级工资的津贴、补贴的政策;或模仿日本经验,在统一城乡教师基本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每年多1个月的奖励工资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同时,改造薄弱学校的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下派教师与原校教师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四,在交流中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可以设计“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根据农村交流教师较为年轻、教学水平较低等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实施的需要,有针对性设计农村学校交流教师的学习计划,切实提高其教育水平。

二、生成式:薄弱学校输血式的教育资源供给

“互动式”的城乡教师交流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派往薄弱学校的教师资源有限,难以满足薄弱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大量需求;二是交流到优秀学校的薄弱学校教师有限,许多农村学校普通教师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提升。同时,这种“互动式”教师交流有“劫富济贫”之感,而且还存在拆散优秀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组合、影响优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对薄弱学校而言,这种“互动式”的教育资源供给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所以,在保留“互动式”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同时,农村薄弱学校要探索具有“造血”性质的生成式教育资源供给途径。

第一,营造薄弱学校生成教育资源的环境。利用政策优势为薄弱学校造就获得教育资源的条件,包括:一是利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的“物质保障线”,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的“人事编制线”,配备齐全教师队伍,并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类别实现合理的师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准线”,引进优秀校长、建立优秀领导班子,在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中,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质量均衡的“质量标准线”,在优质(初)高中招生指标切块分配中,获得升学竞争的生存空间,并挖掘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第二,增强薄弱学校生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功能。薄弱学校如何立足自身情况,生成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是薄弱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方法是: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包括如上所述,要在“互动式”交流中努力提高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包括下文将要探讨的薄弱学校教师在师范院校进修中的教育能力提升,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二是实施“请进来”战略,不仅邀请在岗的优秀城市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而且聘请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示范;三是实施“内发式”战略,建设学习型校园,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转变观念,通过“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四是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基础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加强学校计算机配备和校园网建设,同时调动师生开发、交流、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输血”性的“互动式”教师资源交流,“造血”性的“生成式”教育资源开发均有其合理之处,应当值得保留。但这种局限于中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统筹视野需要得到扩展,要从教育系统观出发,在中小学与高校之间探索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其他供给途径。

三、联动式:师范生顶岗实习与教师轮岗进修

十余年来,一些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它在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促进职前教育与在职工作沟通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创新性意义。这种方式不仅对师范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大量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为农村学校提供了大量师资,缓解了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此外,这种方式对促进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二是薄弱学校教师到高师院校学习新理念,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这种方式的可行性非常高。师范生顶岗实习有培养经费保证,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是专业持续发展所需,这种方式又不影响优秀学校教育资源的原有组合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它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手段,薄弱学校要以此为契机,把教师有组织地输送到高师院校接受培训,实现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利用“联动式”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针对师范生顶岗实习中暴露的问题,科学制订培养计划,精心设计顶岗实习进程,加强顶岗实习指导;二是科学设计薄弱学校教师的轮岗进修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下,对进修教师在年龄层次、学科门类、水平差异等方面做好组合,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轮岗进修;三是切实解决薄弱学校进修教师的进修困难,特别是培训经费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助经费的办法支持这些长期在农村学校艰苦岗位T作的教师进修;四是提高培训质量,特别要针对农村教师的智能基础与接受偏好、教学水平与业务需要、教学研究的困惑与问题等因素,设计适合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总之,师范生的顶岗实习为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薄弱学校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教师培训实现薄弱学校“造血式”的教育资源建设。四、资助式:高师院校对薄弱学校的资源支持

在探索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不能忽视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功能,要探索高校对中小学资助式的教育资源支持方式。

高校尤其是高师对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支持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在师资支援方面,有派出实习师范生支教、派出青年到中小学支教、选派专家指导中小学教学及研究等形式;在资料支持方面,有编写与赠送图书资料、录制与赠送影音教学资料、向薄弱学校流动/巡回式开放实验室/科学馆,博物馆、提供教师教研资料等;在提供途径上,可以采取高校一中小学直接对口式的支援、高校一地方教育行政一中小学间接式的支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高校在对中小学资助教育资源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资助性原则。长期以来,高校对中小学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基本上是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的重复;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化,基本上是“教师独白、学员静听”;二三是培训方式单调,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缺少合作探究、指导自学等形式;四是培训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员报名注册后缺席,没有参加培训,但之后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拿到培训部门颁发的证书;五是培训费用较高,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可见,高校需要树立真心支持、有效服务的思想。

第二,适切性原则。高校对中小学的支持不适合中小学需要是一个常见现象,例如:一是赠送的图书内容陈旧,不符合中小学需要;二是培训内容不符合中小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需要,培训方式不能有效激发、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派遣实习生时“就近避远”,因为经费等问题,往往就近派遣实习生,不愿意向偏远农村学校派遣实习生;四是派遣非骨干教师支教。派出高校因为怕影响本校的工作,就选派非骨干力量前往支教。总之,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资助应站在城乡统筹、均衡、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到对薄弱中小学教育资源支持的适切性。

五、多媒体式: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获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这种方式有其独特优势:基于信息传播的增殖原理,教育资源输出学校在向薄弱中小学输送资源时,不会失去教育资源,仍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薄弱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多媒体式的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特征。它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赢性”的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相比单纯的教帅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所以,在未来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实践中,不妨将其作为重要的手段加以运用。

当然,薄弱学校还要研究这些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利用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移植,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因此,基于“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薄弱学校对多媒体教育资源校本化利用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明确使用目的:薄弱学校发展、学生公平发展。要明确使用目标,把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发展的功能彰显到极致,改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校声誉,迅速而全面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薄弱学校利用多媒体资源的灵魂是“为了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多媒体教育资源支持下获得公平的、良好的发展。

第二,明晰使用条件:基于薄弱学校水平、学生水平。这要求薄弱学校在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重视自身与优秀学校的差异,具体分析、比较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在发展目标、办学目标、领导风格、师资水平、设备条件、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类别差异、水平差异,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在薄弱学校使用的可行性。同时,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还要重视、尊重学生在诸如知识与能力、兴趣与爱好、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多媒体教育资源使用的必要性、适应性。

第三,掌握使用技术:“在学校中”具体设计网络资源的使用。要精心设计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利用技术,特别是建立适合薄弱学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组建预习网站、指导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多媒体自主学习、监督课后多媒体材料复习。

教育资源范文篇9

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内容,而且可以避免学校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人才资源、实训资源、课程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一个统一的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可以采用资源门户网站和资源库管理平台的系统模式,即网络用户(或学生)通过Internet访问资源门户网站,可以下载和评价资源,而教职工等参与资源维护、管理的用户使用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可以进行资源的浏览、上传、审核以及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资源是校园信息系统的“核心”,学校搭建特色校本资源库是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能够扩大共享信息资源范围和更合理地使用数字化校园,实现了教育资源建设从静态存放到动态建设的转变。教育资源中心集中管理各类资源,支持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各类资源的存储和应用,提供安全、快速的检索。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教育资源中心被设计成可以独立的功能模块,便于添加拓展功能,以满足后期资源型态变化的需要。教育资源中心还管理各学校资源建设,通过任务下发和资源审核将零散的资源搜集、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教育资源中心。教育资源中心可以接受的资源型态包括实体类资源(如图片、动画、文档等具有实际的独立文件的资源),信息类资源(以页面文字和图片展示的资源),课程类资源(如用于网上学习的课程包、精品课程包),数据类资源(如题库),引用类资源(如转载、网站链接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可以运用微软公司的开发平台“.NetFrameWork”,以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接口统一、访问简单、易升级、易扩充,符合当今IT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教学改革特点、信息化建设进程情况来选择和组合适应自身特点的管理软件。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应该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设计,满足国际标准化教育软件技术操作规范,可帮助职业院校实现与其它学校及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信息互连与共享。同时还要支持各个分系统内部以及分系统之间正常数据交互所要求的数据接口规范及操作接口规范。系统应该是基于B/S体系结构,采用浏览器(用户界面层)、应用服务器(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层)的分层体系结构开发设计,无需安装客户端,最大限度地方便网络用户的使用和管理。

2异构资源整合与共享

对于异构资源部分,可以通过审核机制对于不符合建设标准的资源进行筛选,同时,对于可以进行转换的资源,通过提供转换工具和资源打包工具建成符合标准的资源和资源包,对于独立运行的第三方软件资源,可以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配合第三方做资源挂接。例如虚拟实训软件,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接口实现单点登陆的,不需要实现单点登陆则通过链接方式进行访问。异构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系统在逻辑上分为两个层次:1)完成基于资源网格和CDN技术的教育资源整合,按照一定的调度策略将资源实体存储到合适的网格结点中,实现海量、分布、异构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2)对通过多种模式采集的资源进行封装、注册、组织、管理和优化,实现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同时,异构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系统还可以提供面向教育知识处理及服务系统、服务质量监管系统和接入与运营系统的高层访问服务接口和底层访问服务接口。异构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

3.1优质校本资源建设成为资源体系中的重点

优质校本资源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所生成的与本校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它具有针对性强、特色鲜明、学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校本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资源内容建设上,结合本校学科建设特点,以计算机组和各教研组老师为主体建设校本资源,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同时购买、收集一部分实用的成熟教学资源。

3.2通识教育资源为培养文化底蕴厚重、视野开阔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识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议题,多年来为教育届所高度重视,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作为专业特色强、学科分类窄的院校,大力发展通识教育资源为培养文化底蕴厚重、视野开阔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3教育资源整合成为教育资源建设创新发展的焦点

长期以来,在教育资源建设上,一直延续着一种直接引进原始资源的模式,而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往往需要对原始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使之成为素材资源后投入使用,素材资源具有教育针对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是未来教育资源平台发展的方向。

3.4合理的资源建设队伍为资源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教育资源建设队伍的构成和运行模式是建立科学的资源建设机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家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是教育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群体;教育资源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为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这种相结合与组织上的协调成为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队伍中的基础保障。

4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对网络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统一的标准和存储格式、优化的系统结构、统一的属性列表和接口标准对学校原有资源进行整合,既满足了资源上传、审核、管理、汇总统计、用户权限、系统设置等管理需求,也满足了资源检索、下载、预览及各种应用服务需求。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包含的模块应该有资源门户、分类检索、应用中心、交流中心、个人中心、系统管理等。

4.1资源门户模块的应用

在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中,资源门户模块通过灵活多变的划分方式,对资源库所有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全部资源模块可以包含了以下功能:专业大类、格式大类、应用大类、下载排行、资源推荐、教育专题等。教育资源具有三层平行分类,一是专业大类-专科-课程线路,二是按照专业下资源组织和运用形式分类,如课件、教案、方案、规范、标准、素材、文献、电子书等,三是按照资源格式分类,如图片、文档、视频、音频、动画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支持的资源格式应该有jpg、gif、bmp、png、wav、mp3、wmv、avi、mpg、txt、doc/docx、xls/xlsx、ppt/pptx、html/htm、swf、flv、asf、rmvb、f4v等格式。

4.2分类检索模块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分类检索模块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类别、关键字、文件大小、上传人、运行平台、语言等划分方式进行组合检索。能通过不同类别交叉管理,实现交叉检索。快速检索条件要包括所有资源的属性,能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列出类似检索条件。采用淘宝式资源检索方式,方便用户根据职业院校特点实现资源的快速检索,也可以通过专业、资源组织形式及格式等三大分类进行检索,可以通过高级查询选择条件实现组合查询。教育资源可以通过词语模糊查询,查询字段包括资源文件名、专业、课程、资源上传者、资源来源出处、资源形式、资源格式、资源关键字等。能根据搜索项的输入内容动态列举最常用的相关搜索项提供参考。可以对检索的资源结果进行更新时间、访问量、下载量等多维排序,也可以对检索的资源进行预览,无需额外安装软件,能自动转换预览格式,上传和下载自动调用不同文件,仅需要一次上传,支持多种文档格式类型、支持更多视频类型。4.3应用中心模块的应用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心模块主要用于和在线考试模块对接,起到支撑题库的作用。应用中心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试卷生成、在线测试等。

4.4交流中心模块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提供资源交流互动板块即交流中心,根据专业进行划分,共同探讨交流资源建设及使用相关情况,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交流中心模块主要用于用户资源信息交流和供求信息。交流中心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热点议题、最新帖子、最新回复等。交流中心的管理员可以对发贴进行管理。登录用户可以在交流中心提出资源需求,包括详细的资源要求描述。以方便实现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供需响应。任何人可以通过合适的资源响应需求,响应需求的次数不受限制,需求针对专业进行提交,只有自己和管理员有权利关闭需求。

4.5个人中心模块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个人中心模块主要满足用户对资源库的操作需求,根据用户角色权限和操作习惯会主动呈现相应的资源内容。围绕用户为核心进行服务,提供公共上传、收藏、下载、评价、积分、审核、浏览记录等功能,可自创无限级的文件夹管理。个人中心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我的首页、我的下载、我的上传、我的收藏、我的评价、我的积分、我的需求、我的浏览记录、我的私有资源、我的审核、我的日志。教师具有所有专业的上传权限,上传的资源必须审核通过才能在平台上展示。具有2种上传方式:即除前台上传资源之外,还可支持通过服务器目录实现批量导入。支持普通上传、下载资源和网络课程包资源以及网站链接资源。支持批量上传,上传的资源格式能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和自动归类,资源可以创建个性的缩略图也可以使用默认缩略图。用户上传的资源自动归档到该用户的个人空间,通过“我的上传”栏目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跟踪资源情况,比如资源审核结果、推荐程度、下载量等。在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登录的用户具有下载权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专业限制使用资源。通过下载和使用资源可以对该资源进行评价和打分。用户下载的资源自动归档到该用户的个人空间,通过“我的下载”栏目可以根据需要重新下载或者备注信息。用户可以对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价和追加评价。资源上传者可以对评价内容进行互动。评价体现了用户对资源最真实的使用感受,上传者不可以对评价内容删除或修改。个人中心模块方便用户对个人浏览的资源情况进行再次操作,包括:收藏、下载等。可以对这些浏览记录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登录的用户均可以使用收藏资源功能,以方便日后对个人感兴趣的资源实现查看、下载等操作。可以通过“个人中心”管理维护收藏的资源,可以进行下载或备注信息。

4.6系统管理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用户权限管理和系统日志管理,并能够对资源库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管理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系统配置、统计查询、系统日志。系统管理模块只有管理员和相关权限的人员才可以使用。管理模块提供了对资源服务器、系统用户、用户权限、资源存放、资源格式的种类、上传限制、数据库的管理,提供可对资源类别定义和配置、专业课程的同步管理、资源公告的和维护管理、资源需求以及资源评价管理、交流中心信息维护、资源导入、资源审核、资源下架及重新上架、资源信息编辑等管理功能。资源上传后需经专人进行资源质量审核,审核通过后才会正式在资源库展示系统中呈现。审核流程如图2所示。图2资源审核流程图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根据职业院校常见权限,可以内置游客、学生、老师、专业负责人、管理员5种角色用户。同时,支持特殊权限角色自定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应该支持资源汇总统计功能,系统提供资源的各项汇总统计报表,可导出、打印等,并可根据设置,按用户的时间要求自动生成相关报表和统计图表,满足学校相关专业教学评估的需要,也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报表自定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还要具备日志管理,记录用户在系统中的登陆、注销、上传、下载、审核、评价、删除等重要操作,并能反映该用户的IP地址,相关负责人可以查阅、删除、打印、导出日志。

5结束语

教育资源范文篇10

[关键词]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实际上也就是把整个教育资源视为一种稀缺资源,既然教育资源也是稀缺,那么人们就必须做出选择,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已经既定的教育资源去发展教育事业,提供教育服务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同样这种选择也就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生产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如何生产这些教育产品”、“为谁生产教育产品”。第一个问题可以理解为生产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各生产多少是合理的,也就是社会应该提供什么类型的教育产品、各提供多少才能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第二个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来生产市场需要的教育产品,实际就是如何对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这几种生产要素如何合理投入?第三个问题就是生产出来的教育产品如何分配,按照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成员?正确理解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内涵,是进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分析的基础。

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分析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实际上就是要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如同其他经济资源一样也是稀缺资源,所以必须对稀缺的教育资源进行选择。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城乡教育资源总量短缺、结构失衡。

第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总量短缺。可以说教育投资短缺是个全球性问题,但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使教育投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个观点:首先,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得到说明,据杨东平的研究,近些年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一直维持在170亿美元左右,约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而这1.5%比例的公共教育经费,却用于培养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即大约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因此从世界角度来看,我们不可以不说我国是在以极不对称的经费维持着众多的教育人口。其次,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得到说明,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而实际情况是,据杨明研究,1992年发达国家除日本和西班牙外,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其中挪威等均在7%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2%,最不发达国家平均为2.8%。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2.0%。另外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的研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1年为2.86%,此后持续下降,最低为1995年的2.41%,2002年回升到3.32%以后,又开始下滑,2004年下滑到2.7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调高了2.3万亿元)。教育资源配置总量严重短缺是当前城乡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现在我们出发点就是在这样的资源配置总量短缺背景下来考虑城乡教育资源的协调与优化。

第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这里讲的结构是指城镇与农村二元体系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表现为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模式。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差异具体反应在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异、城乡升学率差异、城乡辍学率差异、城乡教学仪器设备条件差异、城乡开课率差异等诸多方面。根据袁振国的研究,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我国城镇小学的生均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还有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城镇均为农村的1.6—3.4倍之多。另外结构失衡也表现在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职中)、高等教育(大学)三级体系结构下的失衡,具体表现为这三级教育中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基础教育按人口比例来讲大部分在农村,这样也就间接的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

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探讨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途径的实质,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找到一种均衡,靠单一的配置模式是行不通的。

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共同属性,就是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现阶段我们依然强调政府应该对教育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尤其是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强调政府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赋予政府更多的权利支配教育资源,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的。

明确了政府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在全国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分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比例要进一步加大,加大经费投入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措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又主要是因为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而县、乡两级政府公共财政困难,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和贫困县、乡财政更是困难重重,却要承担基础教育的筹资重任,县乡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拨款微乎其微。再加上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教育“口子费”(即为弥补农村教育费附加不能满足教师工资发放而余下的资金缺口,而向农民收取的费用),目前农村学校的经费来源就只有勤工俭学收入,其他渠道很难筹集到资金,这些微薄的经费来源导致每年出现巨大的经费缺口。因此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原本师资数量少、学历低;职称低的中小学,一部分年轻教师离开了教师工作岗位,下海创业、经商、甚至打工去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雪上加霜。剩下的教师基本上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年龄严重老化、知识老化,所以要想尽千方百计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要从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等多方面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3)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

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落后,设施设备老化,或者干脆就缺少设备,这主要表现在硬件上,比如房屋简陋、桌椅破烂、音体美等教学设备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奇缺等等。这都需要政府投入财政经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4)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其实是改善办学条件的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大学生教育实习、大学生援教、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软件教学等多种方式,把城市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通过这种手段间接输送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弥补农村学校资源的不足。

(5)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就是要改革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即改革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央管、中学教育省市管、小学教育县乡管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农业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利益,属于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这是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办法。其次,就是农村学校要从人事方面激励教师积极性,从招生方面扩大生源,从教学方面改善教学质量。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