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9:47:27

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范文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家庭的经济水平都不断提高。同时,父母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方面更愿意为孩子投入大量资金。许多家庭的收入除了投资必要的、正常的学校教育之外,还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投资中,父母们用于支付为孩子请家教,上各类特长班、兴趣班、文化补习班的费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家庭教育投资并非投入越多、收益越大。如果父母们在家庭教育投资中缺乏理性思考,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抱着“多花钱就能买来好的教育”的错误观念盲目投资,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结果,有时反而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阻碍孩子的成长。以下几个案例,也许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1

小杨夫妇是大学教师,家境优越。他们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小杨夫妇希望女儿将来出国留学,因此认为从小学好英语很重要,于是花重金为孩子聘请了一个英语外教,单独教授孩子英语。小杨夫妇还认为孩子应该有个特长,于是为孩子买了钢琴,请了音乐学院的老师教孩子钢琴。可是孩子无论是对钢琴还是对英语都不感兴趣,每次上课之前总要跟父母讨价还价,甚至吵闹一番。曾经有一次,孩子为了逃避练琴,竟然自己把手指弄破了。

案例2

小倩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每天的课业已经很繁重了,可是她的父母还为她聘请了家庭教师,每周三晚上补习数学,周五晚上补习语文,周六周日还要去特长班学钢琴和英语。小倩的时间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她要么整日埋首于功课之中,要么穿梭于特长班之间,没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和自由,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案例3

教育投资范文篇2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多项加大投资和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分批分项下达了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等教育投资项目作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得到组织实施。为切实加强我省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的管理,加快工程进度,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工程质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大投入、扩大内需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不利影响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具体举措。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抓好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实施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切实履行职责,抓好组织落实,确保我省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尽快启动和顺利实施。

二、加强领导,有效落实项目推进工作机制

实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中央和省均成立了重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有效推进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施。省教育厅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落实检查领导小组。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切实加强领导,迅速部署,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建立以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有关承办部门具体落实的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做到责任到项目、任务到个人,职责明晰,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要有专门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投资申报、工程管理、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效果评估和监督检查等工作,集中精力、周密组织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建设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推进项目建设。

三、严格标准,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质量

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切实强化工程项目实施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统筹协调加快工程进度和确保工程质量的关系,切实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已经批准的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标准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单位、改变建设内容、更改建设规模和变动建设标准,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变更;严格执行各建设项目规划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建设标准、建设指南、设计方案等建设管理文件,严格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公用建筑设计规范》、《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等相关文件要求进行设计、建设,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开展施工招投标;严把工程质量关,必须选择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建设,强化全程管理,重点加强建设施工各环节的督导,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四、落实条件,切实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中央和省有关部门要求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在资金分解下达后2个月内开工、8个月内完工,首批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要求在20*年2月底前全部开工、20*年8月底前全部完工。

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积极落实条件,精心组织,抓紧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的实施工作。对已开工的在建项目,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和技术力量,强化物资供应和运力保障,周密、细致、科学地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加快工程进度。对尚未开工的新建项目,要充分利用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积极落实项目审核、环评审查、用地审批、银行审贷、资金配套等各项建设条件,抓紧做好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力争早开工,并全力加快项目实施工作。

为切实加强对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省教育厅领导小组成立了省级驻点督查组,定期对各项目学校开展督查,重点督查工程进度、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关键环节。各市教育局成立的市级驻点督查组要加强对所辖县(区)项目学校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及时向省级驻点督查组汇报,确保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按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实施。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情况,各市教育局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旬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教秘计〔20*〕10号)要求,认真做好项目实施旬报工作,加强对所辖县(市、区)教育局和所在地厅直属中专学校的工作指导和督促,严格审核所辖县(区)教育局及所在地厅直属中专学校的上报数据,确保报送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

五、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严格投资管理使用,加强项目资金全程监督,注重项目资金使用投向,严防项目资金截留挪用、滞留不用、虚报冒领、铺张浪费或偿还债务,确保规范、合理、安全、有效使用项目资金,最大程度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中央资金要专款专用,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集中支付;地方配套资金要按时足额到位,不留缺口,同时加强对社会资金的鼓励和引导。各项目学校要结合节约型学校建设,加强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统筹投资项目管理,整合存量和新增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所有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组织竣工审计,按审计结论办理工程结算、基建财务决算和国有资产移交手续。

六、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建立项目储备库

教育投资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投资变迁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激增和家庭培养成本的上升,农村贫困家庭向上流动面临更多困难,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风险正逐步显现。一方面是毕业即失业的“新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另一方面是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在教育投资的观念、投资压力与渠道、投资方向等方面也发生着变化,并逐渐成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新常态。农村家庭在教育投资决策中要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做好教育投资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1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观念的变迁

高等教育的统招统分政策延续了几十年,子女大学毕业后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有着稳定的工作和薪酬,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来说,几乎没有就业市场的系统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子女有学习能力,家庭即使借贷,也要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当前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双向选择”就业政策、高校扩招政策、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家庭开始审视教育投资的系统风险,投资决策中的教育投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首先,教育投资旨在改变农民地位、脱离农村社会的观念在改变。在农业税时代,农业经济和繁重的农业税收使得农村家庭希望子女通过接受教育脱离农村。连续十余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经过十几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美丽农村也成为城市人的向往。研究表明,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为了脱离农村、改变农民地位的传统观念不再是主流观念,更多的是希望子女能有步入社会的就业能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更体现家庭的社会责任和亲情。其次,教育投资养儿养老观念的改变。在过去教育资源有限、农村家庭经济拮据时,家庭会考虑多子女的教育投资效益。“重男轻女”“养儿养老”的观念使得很多农村家庭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有选择性,具有较强性别偏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计划生育纯女户政策和养老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在性别上的差异越来越小,教育投资日益趋向平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逐渐淡化了养儿养老的观念。

2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压力与融资渠道的变迁

首先,教育支出给农村家庭带来极大压力,已成为多数家庭的负担。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实施以前,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主要是为子女支付中小学阶段的各种杂费、书本费等费用,而最为重要的是此时的高等教育几乎是免缴纳学费。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实施以后,农村家庭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教育投资能力不足现象开始显现。高中择校收费政策、高校收费政策等使得家庭子女教育投资支出比重加大,平均水平已经接近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对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支出负担就更高。尽管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热情高涨,但教育收费政策对农村家庭已产生巨大压力。家庭收入一旦下降,将导致教育支出更大程度的下降。此外,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家庭收入增长的速度。教育高支出的挤出效应又进一步压缩了家庭经营性生产投入,收入减少,造成农村家庭经济上不堪重负。其次,农村家庭向外界融资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以往农村家庭融资一般是先向亲友借款,再向政府求助,然后向银行借贷。向亲友借款一般不需支付利息,但在农村家庭经济有限、农业投资日渐兴起、农村金融资本逐利的情况下,向亲友借款的“面子成本”越来越高。政府及一些企业所进行的慈善资助方式为小部分贫困家庭解决了暂时的困难,但面对众多的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窘境,则需要更多的资助政策。目前,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渐为完善,“贷款上学”这一助学形式已成农村家庭教育融资的主要渠道,反映了助学体系下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融资发生的转变,也反映了教育投资制度变迁中的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路径特征。

3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方向的变迁

随着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看到了教育投资的实用性,教育投资行为不再是投资于学历教育,教育投资方向呈现出多元化现象。(1)中考阶段家庭投资中职教育的转变。尽管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但也说明依然有很多学子因各种因素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些年我国中职教育迅速发展,招生也面向农村学生倾斜。各类中职学校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具备初、中级技术水平的建设人才,成为农村贫困家庭学子学习实用技能求学之处。(2)高考阶段家庭投资高职教育的转变。高职教育提升了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4届高职毕业生有91%的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有52%的高职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近年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落实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方向的变化。(3)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重视的转变。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低,不能满足农村家庭和社会的需求,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成为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重点。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一方面是农村生产或务工的因素使得家庭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照看儿童;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辈的照看,隔代教育无法满足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4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风险防范的思考

在社会变革大趋势下,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时,需认知和考虑宏观经济状况、就业稳定性、未来发展机会等方面,积极调整家庭教育的投资行为,将投资风险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农村家庭在对未来经济收益及声誉、地位、生活环境等价值期盼基础上保持着教育投资的动力,但上述教育投资决策中的矛盾与困惑,表明农村家庭已感觉到教育投资的系统风险。农村家庭在教育投资的观念、投融资渠道、投资方向等方面反映出的变迁和新常态,实质也是规避和防范教育投资风险的应对策略。保障农村家庭受教育的权利,降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风险,是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决策面对的现实,也是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小迎,冷小黑.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动因[J].老区建设,2015(14):63-64.

[2]王兆锋,钟涨宝,俞红.家庭教育投资对农村女性教育地位影响研究[J].商业时代,2007(22):107-108.

[3]杨琪.关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35-36.

[4]雷万鹏,钟宇平.中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38-42.

[5]张光宏,李杰.我国城乡家庭教育投资能力比较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91-101.

[6]殷红霞.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大学,2007.

教育投资范文篇4

教育经济学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目前根据各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理论体系: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一)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把教育投资的社会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而劳动力再生产既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联结点。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马克思生活在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教育一方面传递前人积累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没物化之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把科学知识物化在劳动者身上,提高劳动者智力水平和劳动素养,提高劳动力脑力劳动的成分和程度。另外,教育缩短了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时间的节约也是经济效益的一种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投资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理论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提出的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力资本及其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由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在美国,国民经济收入的1/5是来自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转让,人力资本也不能当作财富来继承和买卖,但它与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对经济起着生产性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与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质量便越高。从静态的角度看,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在人口与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有效的劳动投入会增加。从动态的角度看,劳动力质量提高则会向外扩展劳动边际产品曲线,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结果,同一劳动将会更有效地推动物质的生产要素,导致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

2.人力资本的提高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率的改善。一方面人力资本的提高将通过劳动者机能的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的改善而增进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发展还会直接推动物质资本不断更新。因为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们将会逐渐用更高质量、更新效率的新资本设备替换原有的旧资本设备。

3.人力资本在生产诸要素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替代作用。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不象过去那样,仅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而是越来越需要引入更多的智力因素来取代原来的生产要素。

4.人力资本本身还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点。人力资本存量不仅会弱化或消除要素收益递减状态,而且其自身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呈现出收益递增的特性。人力资本的主要含量是知识。知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具有连锁性、积累性和扩张性的特点。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力资本积累或知识进步成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以及最强大的推动力。此外,人力资本的发展还从思想观念、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为经济增长与发展创造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一)人力资本论与教育投资效益

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的生产能力分析思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人视为财富的唯一源泉,基本上排除了物质要素的生产职能。但是对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上,却把人的能力视为一种由自然禀赋的外生因素,或外在于经济过程的初始资源,从而忽视了人的生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机制。人力资本理论不再把人力单纯视为非经济因素决定的外生力量,而是将其视为经济过程投入的一种产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以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用于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素质等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从这一高度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便没有区别,故而应当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显然,所谓的人力资本就是蕴涵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自身生产潜力与经济能量的认识。

但是人力资本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从而各自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相应的比例。这违背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原理,陷入庸俗的生产三要素、资本创造价值的框架中。其实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等原理,已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分析工具。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教育的经济价值首先表现为教育及其投资形成了一种较复杂和具有较高价值的劳动力。这种较高价值的劳动力能在社会中从事复杂的劳动,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认识,应该说是比从资本创造价值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更全面、更科学,它把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放在整个社会的生产循环过程中,不仅可以提示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而且可以反映出教育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故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教育投资范文篇5

一、教育投资的含义与特征

教育投资是指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投放到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它包括各种货币形式的支出和非货币形式的支出,其实质是一种通过获得或增加、调整知识、技能等存量资本以影响或改变预期收益的活动①。

考察现实我们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掀起了产业革命,并带来了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在现实中,在经济结构的改革中,大多数下岗或失业人员是非专业人士,是初级劳动力。而专业人士、高级劳动力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相对来说较容易获得就业机会。未来的职业更是需要创造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有能够参与竞争的能力,更有实现战略价值的能力。

事实表明,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投资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教育投资存量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首要因素。因此,大力增加教育投资,不断提高人才质量,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并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方关于教育投资的理论

在西方,教育和培训历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投资。教育和培训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叫知识性效应(Cognitiveeffects),即人们受教育后,获得知识,提高了技能和文化素质,从而既增加了对新工作的适应性,减少了失败的可能性,又由于掌握了新技能而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另一种叫非知识性效应(Noncognitiveeffects),即当人们受过教育后,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纪律性,增强对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

早在亚当·斯密时代,亚当就提出了人作为人力资源要进行教育和培训。他说:“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等一批现代学者也开始重视教育投资问题。

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通过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是对劳动者的健康和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发生作用的一种投资,它包括教育、卫生、保健等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教育投资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与人身自由联系在一起,不随产品的出卖而转移。他还认为: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当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教育投资大幅度增长的结果。他应用收益率法测算了教育投资收益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占较大比重,证明教育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理论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把人口和劳动力看做是经济发展障碍的看法,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后来对这种观点做了比较精辟的评论,他认为,现代生产已不是由资本和劳动两大要素组成,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已成为第一大要素。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率,正是由于科技进步和管理技术提高的结果。

贝克尔把在职培训分为两种: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不但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对其他企业也有用。这种培训应该由职工自己支付培训费。特殊培训是一种专门培训,它能为提供培训的单位专用。特殊培训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大部分培养费。用人单位应对那些受过特殊培训的员工支付高额工资,同时也要求员工受相关契约的约束,以防止人才外流造成损失③。他还认为受较高教育的孩子未来的收益较多,给父母带来的效用或满足也较大。

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上述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至今仍对我国教育投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教育投资风险预测分析

教育投资风险是决策时对未来预测和判断的准确程度决定的。倘不能对未来的这些不肯定因素变化作准确判断,则可能引起损失。然而,由于教育投资的特点使得这些不肯定因素客观存在,因此,教育投资的风险只能预测和选择而不可能完全规避。这些风险包括:

1.教育投资回收期较长,甚至可能无法获得充足的回报。因为人才的培养具有累积性,对人才的教育投资必须是持续不间断的,且较长期才能获得收益,甚至可能得不到预期收益。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未来市场供求变化、产品或劳务需求、资本价格等是无法预见的。科技进步的速度也往往与人们的预期出现较大的距离,教育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都对人才及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人才流动性较大。人往高处走,利益的导向促使人才向收益较高的地方集中,从而造成人才配置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非均衡状态。违约的可能性客观上会给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投资带来风险。受教育者也可能因疾病或突发事件而丧失创造能力、工作能力甚至死亡。

3.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人才教育的投资主体,主要由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家庭)三部分组成。政府进行教育投资是着眼于提高社会总体收益和总体素质;用人单位进行教育投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单位的经济效益;个人投资的目标是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获得个人生活发展的机会。

4.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多样性。受教育者是教育投资的对象,因为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因素的客观要求,人的生命周期、潜力、健康状况及毅力、意志力都是有差异的,必须及时充分利用人生在学习接受能力、创造能力等的人才生命周期,以发挥人才的最佳功效。

5.投资者与收益者的不完全一致性。人才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表达了人体的机能和创造力的综合,投资者无法将其拿出来单独投资,也无法把自己投资的那一部分像买卖商品一样进行自由让渡,人才的收益只有通过人才的经济活动才能创造,然而投资者与收益者的不完全一致性导致教育投资和收益的偏差。

6.人的主体性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因个人的偏好或选择而对人才能力和潜力的发挥产生影响。人是有思想性、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和道德性的,还受感性和理性的制约。人的经济能力和产生效益具有更大的伸缩性。

7.教育投资的收益无法预期。教育投资的直接后果总是表现为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增加,而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往往则是希望在人才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直接的实物产值。倘若人才在将来的工作中,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或不符合兴趣爱好或专业方向不对口,其人才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才能力的经济收益必然会大打折扣。四、我国教育投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可这个目标至今没有实现。从宏观上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较长时期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资相对不足,给我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学设施陈旧落后,教育规模和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社会需要,职业教育落后,这些均造成劳动力素质跟不上我国发展的需要。

2.教育投资收益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表明,教育投资,是一切投资中收益最高、获利最大的投资。但研究表明中国在教育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实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基本劳动和简单劳动来维持,其经济增长方式是简朴和粗放型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教育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投资结构日益合理,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不断提高,教育因素日益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正视这种差距,则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不良的影响。

3.常规培训的效益令人担忧。对于各生产单位来说,普遍忽视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靠高投资、高积累、高消耗、拼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即使是企业办了各种培训班,也因为受场地、资金、师资限制,不讲培训质量,甚至出现滥收费、滥发证书的现象,造成实际业务与技术学历等级不相符的人越来越多。单位员工劳动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管理混乱,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力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

教育投资范文篇6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创造并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路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的增殖与积累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远远高于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这从发达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在美国,1990年的人均社会总财富大约是42.1万美元,其中约59%表现为人力资本形式,约为24.8万美元。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劳动力数量增加和劳动力质量提升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共同发挥着作用。但发展进入世纪之交,这样的情况迅速出现转变。人力资本继续保持较快增速,而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却显著滞缓,由1978—1995年的2.4%急剧下降到1.0%(数据来源于MBA智库百科)。当前中国社会进入老年化,各种因素导致劳动力增长率在未来还将继续下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全民教育的普及,人力资本却依旧保持较高增速与增幅,并已成为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驱动与模式的转变,也对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积累提出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如何转化为有效的人力资本,如何提高劳动力素养和价值,其重要渠道之一就是推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所以,投资高等教育是必然的。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收益率。所谓教育收益率(Thereturnstoeducation),是指个人或社会因增加其受教育投入而得到的未来净经济报酬的一种测量。根据数据统计,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大众化的规模扩张后,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收益率分别为16.43%和12.23%[2]。研究表明,教育投资风险与教育投资收益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较高的投资收益也对应着较高的投资风险[3]。因此,我国个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也日益增大。

二、大学生个人高等教育的投资风险

(一)高等教育是消费,也是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培养孩子上大学是最重要的任务。支付高等教育费用占家庭收入很大的比重。对他们的人性假设为“经济人”[4],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读大学的现实目的就是扩充孩子的知识面,提升竞争力,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从而给自身和家庭带来回报。所以,教育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二)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雅各布•明赛尔首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人力资本收益模型,阐述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了重要概念明瑟收益率(边际收益率),其定义为:设Y=f(S,*,*),Y是就业者的收入,S是该就业者受教育的年限,则明瑟收益率为:R=ΔY/YΔS≈坠Y/Y坠S=坠lnY坠S教育的明瑟收益率,是个人收入因多接受一年教育而增加的比例。明瑟收益率能用于评价教育产出的效率,反映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的需求状况,反映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确定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以后,从“经济人”的角度去判断是否投资高等教育,明瑟收益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由于市场前景、就业实现、机会成本等不确定因素,使得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难以预判。(三)教育投资与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LesterC.Thurow等人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收入较高、工作稳定、条件好、培训多、晋升机制畅通,接受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收入水平;而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和晋升机会都比较少,接受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收入没有明显作用,而且面临很高的职业调整概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庞大但质量不均衡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地区经济越是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就越强,劳动者的收入与其知识、能力和受教育情况就会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者收入的决定机制则更会受到工作年限的影响,更加强调论资排辈。另一方面,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收入差异和明瑟收益率差距会逐渐减小,人力资本投资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收益差异同样会逐渐减小,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进而逐渐减弱。作为“经济人”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投资高等教育实现就业,并尽可能进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会。但有限理性理论告诉我们,在环境的复杂性与行动者的知识之间既存在着统一,又存在着对立,正因为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他们在报考学校、报考专业、就业目标上瞄准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市场,盲目聚焦导致了市场对人力资本配置的错位与浪费。(四)个人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风险。一是专业选择的风险。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各类职业的市场需求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是不确定的,如果投资学习的专业不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则教育投资就难以在一定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收益回报。二是就业实现的风险。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以他们能找到理想工作为现实前提的。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薪资水平,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短期内较低,存在投资风险。三是市场竞争风险。市场对人力资本的认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滞后或偏差,在人力资本的流动和实现过程中增加了风险。四是制度屏障风险。劳动力市场不同程度的分割,相关领域进入机会的制度性屏障,使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受到抑制而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个人教育投资的风险。五是教育资源风险。高校的教育课程安排由于体制的原因,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这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未来就业形成巨大的影响,也为教育投资增加了风险。

三、降低个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建议

(一)政府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确保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前提是大学生实现就业。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也是涉及民生的重要问题。因此,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稳增长”与“保就业”的良性互动,降低全社会的教育投资风险。降低教育投资风险除了增加教育收益之外,减少家庭教育投入同样重要。教育投资应该是国家和个人甚至企业多方收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当前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减少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降低家庭和个人教育投资风险。(二)学校根据市场调结构、提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价值。在高等教育投资既定的前提下,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就必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作为高校,要优化专业结构与培养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术为引领,找准自身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形成协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机制。目前,各经济发达地区对于人才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其优惠政策力度很大,高校应充分利用资源,加快和地方政府合作步伐,在组团招聘、实习基地建设、双向挂职、联合培养上全方位合作。同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做好地区紧缺人才目录、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披露工作,逐步有效引导毕业生就业的良性流动,从而规避地区系统性风险。(三)学生强化职业规划,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作为人力资本的个体投资者,大学生“经济人”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实用取向,并延续到就业选择阶段。大学生获得的教育证书有利于其“要求获准进入‘荣誉准则’的圈子,要求得到‘合乎身份’的薪金”[5],因此,个人兴趣、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实用实惠等被过度关注后,带来了求职择业中的种种短视行为。作为群体意识和行为,这种直接与个人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择业取向与日趋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冲突,造成就业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大学生要重视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规划应该从进校做起,用SWOT方法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及个性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否与理想职业吻合,据此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设定时间点和职业锚。同时,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要提高沟通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方超,黄斌.中国城镇居民高等教育收益率及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7(7):79-90.

[3]马晓强,丁小浩.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5(4):25-31.

[4]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0.

教育投资范文篇7

———瑞思学科英语CEO夏雨峰根据采访情况来看,与经济危机前相比,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开始趋向理性。李先生,出租司机,女儿正上初中。他说自己虽然收入有所下降,但并没有打算改变女儿的教育资金投入,“还是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吧,只要我们能负担得起。”

而金女士的情况则有不同,她原本是一家汽车4S店做销售,因为汽车行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现在已被裁员,家里每个月就少了2000元的收入。“说到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不能省,衣服、玩具,这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控制了,但给女儿报的舞蹈班并不打算取消。”大多数受访父母觉得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经济压力也相对增大,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大多都是“再穷不能穷孩子”,会尽量保证孩子教育资金的投入,即使缩减孩子费用,也只是一些非必须项目,如衣服、文具、游戏玩花费等。中国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家长们这种“不差钱”的想法,其实正是国人重视孩子教育的一种体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已经有了一些改变。很多人认为,给孩子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不仅仅是一种投入,更是一种投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越高的人,具备抗风险的能力越高,其工作往往也越稳定;反之,前途就越渺茫。一个人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的高低,是与其教育投资,尤其是未成年时的家长对他的教育投资成正比的。可以说,家长投资孩子的教育,不仅能产生满足现时家庭精神生活或个人心理需求的效用,还能在未来为家庭或个人带来物质上的收益。

教育投资也许回报期长了一些,但是这种回报却是最可靠和最值得期待的。教育投资已经或正在成为居民消费的首选项目和重要部分,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当然,教育投资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对子女的金钱投入,也包括文化投入、时间投入以及精力投入等。而且教育投资也并非越多越好,它同样面临着一个适度的问题,否则也可能过犹不及。

家长焦虑易产生教育误区金融危机突显儿童理财教育重要性:当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陷入经济困境,这更提醒我们,儿童时期的理财教育有多么重要。早教育,早进行系统性的理财教育,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新浪财经初三学生海天跟记者说,最近父母总是反复和他强调,现在工作难找,竞争很激烈,抓紧学习很重要,如果今年高中考不上,未来就没希望了。开学前几天,父母已经把整个学期的学习计划、补习计划都排满了。这让海天感觉厌烦,觉得读书一点意思也没有,被逼急了有时会闪过轻生的想法。

北京市青少年服务台的工作人品介绍,像海天这样因学习压力变大前来咨询的人数比以往上升了近三成。他们的家长普遍因金融危机而产生竞争压力,并且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对孩子更严格的学习要求。对此,心理咨询师分析说,一些家长往往把一次失败和终生失败关联起来,急切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建议家长首先应该放松自己的情绪,鼓励孩子发挥自身特长,在这个基础上循循善诱,激发孩子的求知天性,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和进取心。

面对金融危机,还有的家长认为我们遭遇经济萧条,不希望孩子将来也遭遇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于是加大孩子的教育投资,让他在正常学习之外参加更多的辅导班,掌握过硬的本领,即使遇到金融危机,他也不至于被公司裁员。越是经济形势不好,家长内心深处的安全需求越强烈。这也是非理智心态的一种表现,除了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外,还会将这种隐形的精神压力转向孩子。让孩子了解经济情况一项对旧金山市场274户家庭为期10年的调查发现,赚钱多少并不会对未来的幸福感造成太大影响。

不过,一家人能否一起坦率地讨论所面临的经济总是却有确会影响幸福———谈论得越多,感觉越好。———调查机构经济情况不稳定的时期,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告诉孩子经济状况,让孩子了解家庭收支,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承担,既是对孩子的诚实,也是对孩子的锻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对孩子们无所不言。关键是既要解释清楚情况,又要只告诉他们那些他们该知道的事情,但家长不要过分渲染恐慌情绪。尽量保持以往生活的节奏和状态,让孩子从心理感到即使家庭经济状况有些变化,但事情仍在父母的掌握之中。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即使被裁员也努力掩饰,不要小瞧孩子,他们照样能从父母的细节表现上看出端倪,不明所以的他们会更加敏感和恐慌,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要给孩子信心,让孩子们帮助你找到节约的办法或者更好地支配开支,只要全家共同努力,照样可以过得很开心。心理学家们已经证是:从购物和财产上面得到的快乐转瞬即逝。

给孩子们一些权力,让他们在家里如何节约开支的问题上有发言权,这比给他们买昂贵的礼物更有意义。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校的杨国斌表示:虽然目前金融危机影响开始显现,但对家长教育资金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无论是增加教育投入还是缩减教育投入,家长首先要理性分析,既不盲目跟风也不过度恐慌,因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最重要看是否对孩子将不定期发展有利。专家观点:理财教育从孩子抓起许多教育专豪发出呼吁:理财教育应从孩子抓起。这应该可以说是金融危机对我们的一个启发。

教育投资范文篇8

【关键字】投资理财风险教育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国内市场也受到波及:股市持续下跌、房市低迷、国家宏观调控收紧银根……投资者市场信心普遍遭受了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在搜狐搜狐理财频道主办、数字100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2008搜狐金融理财网络盛典”报告显示,接近65%的投资者表示,今年受到了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其中26.9%的投资者表示自己受到的影响较大。

一、投资理财的渠道和方式

黄金:投入多,回报小,风险中,适合大商户人炒作;

房产:回报小,风险中上,目前老百姓理财首选.但他属于泡沫经济;

保险:几乎保值,看是赚,加上通货膨胀率也就起个保值的作用.风险比较小;

银行:目前为赔钱,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风险小(银行倒闭国家有限赔付)

期货:风险大,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回报不固定

股票:属于投机理财,90%赔钱.风险超高

:几乎不可能的事,娱乐消费.属于天上掉馅饼.

收藏:包括古董字画邮票等有升值空间的物品,同样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二、如何选择是自己的投资方式

怎么给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理财方式呢?这个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给出几个在网络上很抄作的例子:

银行:一年最少得缩水3951元

如果在去年6月1日在银行存入10万元一年定期,以当时利率3.06%计算,到今年6月1日获得的利息为10万元×3.06%=3060元(税前)。如果与福州市今年5月份7.3%的CPI相比,按照购买力计算,无形中相当于损失了100000元-103060元/(1+0.073)=3951元。

如果你把钱以活期形式存放在银行,那么去年6月1日存入的10万元,到今年6月1日获得的存款利息就是10万元×0.72%=720元(税前并忽略2007年之后的几次加息)。按照上述计算公式,损失为100000元-100720元/(1+0.073)=6132元。

房产:一年以来依然略有小赚

李先生是福州鼓楼区一单位公务员。在他的印象中,福州的房价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狂飙”。到2006年四五月份时,更是飞速上涨。

“东区一个盘,一天一个价,一个月涨了1000元。”李先生说。

一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的7月份,相关报道:2007年7月,福州市商品住宅均价比上个月的4866元/平方米高了1283元为6149元/平方米。由于均价是非同质楼盘价格的加权平均,在此,不可将其当作房价涨跌的依据。其中市中心板块均价7627元/平方米,西区板块均价为6255元/平方米;五四北板块均价6084元/平方米;金山板块均价为5607元/平方米。

而根据相关统计,2008年6月的最后一周(即6月23日到6月29日),福州商品住宅交易均价6553元/平方米。

不过,今年初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的加强,房价走势未卜。

炒黄金:成为投资冠军高达25.15%

中国黄金福建旗舰店于去年9月初在福州开业,它是我省唯一一家按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价格,双向买卖随时变现的场所。福州不少实物黄金投资者都是在这个时候介入实物黄金投资的。

据该公司周经理介绍,2007年9月初,黄金的价格是163元/克,然后金价一路往上走,到了今年的3月17日达到最高峰:234元/克。在此期间,有部分的投资者选择尝试性回收。之后,金价开始一路下跌,最低的是5月2日为191元/克。但后来行情又开始往上行,截至7月7日为204元/克。

如果一个投资者从去年9月份花163元买入1克实物黄金,就算中间不出手一直持有到7月7日,每克黄金就赚了41元(手续费忽略不计),收益率高达25.15%,远远跑赢了福州5月份CPI增长的速度。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黄金价格稳定,仍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所以是可以考虑买入的好时机。

买基金:仅15只收益跑赢CPI

假设去年7月4日,如果我们用10万元买股票型基金,情况又如何呢?

据“天下基金”网站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以去年7月4日为起点,截至2008年7月4日,在316只开放式基金里面,有收益的基金仅有46只,最高年收益为华夏大盘基金15.35%最低的为兴业趋势基金0.10%(不含申购费用)。也就是说去年这时候投入10万元买华夏大盘基金,到7月4日也只可以拿到(10万元+10万元×15.35%)元。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仅仅是收益最高的一只股票型基金。数据显示,如今大部分股票型开放式基金都出现了亏损,从去年7月4日到今年7月4日,年亏损最高的达到32.73%。记者统计后发现,一年下来,能跑赢CPI的开放式基金屈指可数,仅有15只。

银行理财:不同品种收益差别大

根据建行福州金龙支行理财师朱少雄的测算,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约4%。如“建信财富五号一期双利恒升A+H”从08年3月5日开始截止到6月5日其年化收益为3.95%。

另外,人民币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受今年下挫行情的影响收益率平均是-15%;新股申购类的产品收益也比前段时间略低;建行基金类理财产品共有二期,一期是07年3月份成立至08年1月终止,收益是32.55%二期现在单位净值是1.0158元,目前还是正收益。

今年3、4月份的时候,连续出现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银行QDII很多也跌破净值。

买债券:收益不高但稳定

债券投资其风险比股票小、信誉高、利息较高、收益稳定。

尤其是国债,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市场风险较小,但数量少。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的安全性则值得认真推敲。同时,投资债券需要的资金较多,由于投资期限较长,因而抗通货膨胀的能力差。

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在各类型投资基金中属于收益比较稳定、风险偏低、流动性较强的投资品种,一般来说,它的收益低于偏股型基金、高于货币型基金,而风险同样小于偏股型基金、高于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其成为低风险偏好投资者较适合的投资品种,同时也是稳健型投资者资产配置中低风险资产配置的适宜对象。

不过,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加息,此前的几款债券收益已经低于同期存款利率。

以上是在网络上较为风行的投资例子,在所有的投资情况下。我们不难看出,2008年的经济危机严重的使很多投资者处于一个停止状态。如何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投资方式是极其的重要?那么大学在校生如何去设计自己的投资方式呢?

1.根据自己的经济特点,分析自己的资金动向。

2.投资前完全的去了解市场的动态

3.了解操作的形式

4.结合市场实际,进行试探性的投入后进行合适的投入

三、投资理财的风险意识

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投资者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的工作力度和强度,使每个投资者都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1、首先从法律、制度、组织上更加明确地规定:对投资者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教育是每个证券公司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法律应该规定:任何证券公司在其每个下属营业部都必须设立专门的对投资者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的专门部门和专业岗位,从而使对投资者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法律化;2、其次从法律上明确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必须接受一定时间和专门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通过考试合格后才能从事证券交易,让法律起到保护每个投资者的真正作用。通过以上法律措施让每个投资者在入市之初就都能够在头脑中自觉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建立一系列科学合理有效的投资者法律保护和风险控制制度和措施,使投资者的全部投资过程受到法律保护和风险控制。

1、提高投资者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专门部门的设立和地位的规定;2、提高各个证券公司招聘客户经理时对应聘客户经理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的要求;3、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原则出发,规定对证券公司以及其所属客户经理没有依法合规经营,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和损失的责任;4、投资者自身的责任。要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证券公司和所属客户经理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推动加强对投资者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工作的发展。

必须要保证所有的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和风险控制制度和措施都能够得到贯彻实施,促使证券市场向健康稳定充分壮大的方向发展。

教育投资范文篇9

一、学前教育个人投资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投资,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人口质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差别的根本所在。教育投资是最突出、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所带来的成果是一种资本,也是文化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这种投资可以转化为知识的存量,从而提高人口的知识、智力和技术水平,呈现收益递增特性,从而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和根本推动力。越多越多的父母逐渐认识到教育投资的生产性与收益率,纷纷从孩子教育的起步阶段就加大投入,格外重视学前教育的个人投资。学前教育作为一种以公益性为根本属性的准公共产品,在投资各方的分担中,个人家庭理应承担学前教育的重担。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是教育个人投资问题研究的核心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通在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金融与政策》中提出。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该理论在我国逐渐泛化到非义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引入,使原有主要依靠政府的一元化投入结构,逐步转向多元化投入结构,实现了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该理论认为,政府在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时,已经做了先期的投入,受教育者个人也需要对其所受教育的成本进行补偿,即个人也应为自己获得的教育做先期的教育投资。

二、影响学前教育个人投资的主导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个人的投资动机一定的投资行为总是投资主体在投资动机的诱导下形成的。对于个人来说,一方面,多样化的投资动机基本上都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另一方面,教育投资的动机也与个人对其的认识水平、社会观念、文化传统等多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人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决定,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个人的支付能力教育投资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教育投资增长的前提,而且也是教育投资增长的依据。就个人投资主体而言,其投资行为能力一般都要受到预算收入约束。

(二)客观因素

1.学前教育的投资成本教育部在《一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承担,适当收取少量杂费;非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以政府为主渠道,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分担。”学前教育尚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个人投资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重。其中,个人家庭的教育投资与个人家庭的收入尤其是其边际收入成正比。个人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或收入增长的速度越快,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会越多,反之,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会越少。随着学前教育高消费问题的逐渐出现,学前教育的成本也日益升高,居高不下的消费大大加重了年轻父母们的负担。

2.学前教育的预期收益学前教育的收益的表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表现为个人收益,又表现为社会收益。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学前教育不仅对幼儿个体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使母亲和整个家庭获得长远的效益,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男女平等。学前教育投资是社会回报率最高的一种投资,已成为全社会公认的事实。而此结论也大大促动了家长们投资学前教育的信心。

3.学前教育的投资风险学前教育投资有着隐蔽性、迟滞性和非抵押性等特点。任何投资,收益率越高,吸引的投资额就会越多,风险高了,投资额也会减少。而且教育投资的回报期过长,无形中也会扩大机会成本,影响到教育个人投资的积极性。此外,预期收益的多少与存在风险会影响个人投资决策的作出。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孩子从入幼儿园到大学本科毕业,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家庭和个人还无法评估学前教育投资的收益,其投资回报相比于其他教育来说可能更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到家长投资的热情。

三、关于学前教育个人理性投资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投资理念正确的投资理念是使投资者实现正确投资和保持长期投资收益的重要前提,也是投资实战中的指导思想。教育投资是一种长期、间接的投资,家长要打破传统观念,不可追求“短期暴富”,而应当把孩子的远期回报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家庭中营造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围。俗话说,“三岁看老”,对于幼儿来说,性格培养才是最为重要的。家长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技巧,正确认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现代化教育投资理念。家长要避免投资的盲目跟风,在正确认识投资风险与利益的基础上,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

教育投资范文篇10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经济学认为,用于教育的支出是一种投资。[1]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按照“谁收益,谁支付,多收益,多支付”的经济原则,应当由获益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家庭和学生分别按一定比例承担。近年来,家庭教育投资己成为家庭消费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受教育者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观、以及对子女的期望。[2]调查和研究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的情况,不仅可以把握家长教育投资意识和行为变化,同时对调动家庭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其教育投资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内蒙古中小学生家庭为调查对象,就其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调查研究,并使用spss10.0对实际回收的1028份有效问卷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分析

家庭教育投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资金方面和非资金方面。在资金方面,家庭教育投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教育投资,即用于学校要求缴纳的最基本的费用,如学杂费、教材费、住宿费等;另一种为扩展教育投资,指由受教育而引致的额外教育的支出,如家教补习费、夏令营费用、购买学习机等所产生的费用。本课题研究重点调查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在资金方面的投资,综合多方面调研结果,就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得出以下基本认识。(一)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民主,投资动机更多考虑子女未来发展。教育投资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它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权力结构与分工形式。据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由父母共同决定教育投资的比例最高(71.6%),令人意外的是在家庭中,孩子拥有最终决策权的比例(17.7%)要高于由孩子母亲(7.3%)或父亲(3.4%)一方进行最终决策的比例。在各类情况中,有93%的家长表示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会重点考虑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意愿,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更加民主,孩子的意愿得到更多的尊重。此外,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原因”进行排序时,我们共设置七个选项(见表1),计算公式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其中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我们设排在第一个位置的权值为7,第二个位置权值为6,第7个位置权值为1,得出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三个选项依次是多学点学科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会学习、发展自己的兴趣,将来找份体面的工作,其平均综合得分分别是6.69、5.87、4.92。有一部分家长将自己的期望寄托于子女身上,他们认为自己受教育有限,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受点教育,但对于多赚些钱、光宗耀祖、随大流这种说法,大多数家长并不赞同,这可能是由于现如今中小学生家长普遍年龄为30—40岁之间,与大多数都具有先进的文化观念有关,所以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更多考虑每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同时在进行教育投资时更期许的是提高子女的社会地位或更高层次的发展,而非直接的金钱收益或盲目从众。(二)家庭基本教育投资差别不大,扩展教育投资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差异。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各个家庭在基本教育投资部分差别不大,家庭教育投资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扩展教育方面。本研究调查了家长月收入、家长教育程度、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子女性别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对每种影响因素下其教育投资额进行均值比较,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差异的显著性。1.家长月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选取父母双方月工资的中间值作为家长的月收入,根据家庭的月收入状况,将样本家庭分为7类,其每年在每名子女上的教育投资均值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投资与家长的月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家庭年均教育投资随着家长月收入增加而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种差异的显著性,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F(6,1021)=18.031,对应p值为0.000<0.001,说明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投资上存在显著差异。2.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根据样本中家长的最高受教育程度,将家长受教育程度分为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及以下四类。通过分析发现,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家庭教育投资也越多,这在不同的教育投资水平层面上也体现出来。特别是父亲或母亲是研究生的家庭,其人均年教育投资2万元以上的接近接受调查人数的一半。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F(3,1024)=8.772,对应P=0.000<0.01,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四类家庭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3.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根据家长对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可以将样本家庭分为五类,由表2可以看出,家长对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的期望不同,家庭教育支出也会显著不同。除了对子女教育程度没有要求的家长外,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要求越高的家长,在教育投资上也越多。期望子女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家长要比期望子女达到中专或大专水平的家长在平均教育投资上多了10267.76元;期望子女达到大学本科与期望子女达到硕士的教育支出差异为4316.94元。在单因素方差检验中,F(4,1023)=6.372,对应p=0.000<0.01,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四类家庭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表2 家长期望子女的最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情况家长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样本数量(N)年家庭教育投资(元)没有要求2710394.41中专或大专407184.62大学本科64217452.38硕士29621769.32博士2323474.264.家长的职业类型与家庭教育投资多少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在调查家长职业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家长的职业类型与家庭教育投资多少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无论从事哪种职业类型的家长,都愿意尽可能地为子女在教育方面创造条件。在子女性别上,男女学生家庭教育投资各项上未见显著差异,可见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时并没有重男轻女现象。(三)家庭教育投资倾向于知识学习,忽视对子女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支持。家庭教育投资取向取决于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选择行为,反映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偏好。[3]关于家庭教育投资取向,本研究设置了课外兴趣班、假期夏令营及短期学习旅游、购买教辅资料和电子学习资料、校外课程辅导班四类选项,设排在第一个位置的权值为4,第二个位置权值为3,第4个位置权值为1,根据计算公式得出结果,家庭教育投资方向的主要领域为子女的应试课程补习,其综合得分为3.60,参加课外兴趣班排在第二位,综合得分为3.12,而参加假期夏令营及短期学习旅游这类的综合得分最低,仅为1.09。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中小学生阶段的家庭更加重视子女在学业成绩上取得的进步,其动机在于让子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以便进入优质的初中、高中和大学。

三、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投资得到了普遍的重视。随着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期望值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也逐步提升。但是,在看到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积极变化和形成良好态势的时候,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投资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家庭教育投资重视对子女的投资,对家长的教育投资不足。从投资对象来看,家庭教育投资的对象是家庭中的每一位家庭成员,家长理应也是家庭教育投资中重要的投资对象。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因素,如收入、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期望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投资,但近90%的家长把家庭教育投资仅等同于对子女教育投资,很少有人意识到家长也需要通过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来提升自身水平,从而才能够更科学、更理智的解决家庭中的教育问题。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仅要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学习,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更好地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家庭现在和将来的经济实力,才能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投资理念,才能在形形色色的教育消费面前作出理性的选择。(二)家庭教育投资分配不合理,“偏热”现象严重。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家庭教育投资主要集中在各种补习班上,家长更倾向于在知识学习方面为孩子进行教育投资,而忽视了发展孩子兴趣点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在高中学生家庭中尤为明显。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校外培训机构相对得到规范治理。但要想得到根本的治理,除了政策的引导外,关键还是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意识到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更应当贯彻始终。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指导与帮助。许多城市已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输先进的教育理念,内蒙古虽也有家长学校,但数量较少且多数为针对学前儿童家长所举办。因此,内蒙古可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成立针对中小学生家长的家长学校。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家长讲座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他们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实现从“仅关心学习成绩”到“重视孩子健全人格培养”的过渡。(三)非经济类的家庭教育投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家庭教育氛围。在对家长和学生进行访谈中发现,很多家长花大量的钱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和兴趣班,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充分保证了子女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但多数家庭却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一方面,家长们表示工作一天非常累,仅有的下班休息时间也被各类琐事安排得满满当当,对孩子的教育有心却无力,只能尽所能保证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水平有限,虽然有时间陪伴孩子,辅导孩子功课,但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便把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完全寄托于学校和补课班。对子女资金方面的投入固然重要,但父母的陪伴、时间的投入更是家庭教育投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家长应加大家庭教育投资中非资金方面的投入,陪伴孩子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总结

本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情况总体情况乐观,但在家庭教育投资取向方面“偏热”现象严重,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访谈发现,该区大多数的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与家庭的经济能力相适应。但应该认识到教育投资与家庭承受能力之间的这种适应性是相对的,不应过高地估计目前该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能力,盲目加大家庭教育方面的投资。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家长对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没有要求的家庭教育投资额度,要高于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为中专或大专的家庭,但具体的原因在本次调查中并没有重点进行考虑。因此,课题研究的下一步,要尽可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并对中小学家庭教育投资中的非资金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凌.家庭教育消费的现状及其思考——昆明市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