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8:46:39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范文篇1

关键词:STEM教育;中职教育;教学模式;融合教学;复合型人才

STEM教育是一种跨学科教育形式和新的整合教育模式,它将科学、技术等多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强调和倡导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遇到的问题、实践经验紧密联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我国STEM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余胜泉等人对整合性STEM教育展开研究,总结了STEM教育的核心特征。谢丽等人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开展了STEM教育的实践研究。我国已将STEM教育列入国家课程标准体系,2017年,中国教科院了《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旨在促进我国的STEM教育发展,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中职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探究能力,在中职教育课堂中引入和开展STEM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制作课程为例,探究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推动STEM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STEM教育融入中职教育的意义

有一道经典的STEM题目:一只熊落入深坑,坑深19.617米,下落时间为2秒,请问熊的颜色?初看该问题的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根据所给的条件,可求出该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08m/s2,只有南、北极的重力加速度最接近该值,且只有北极有熊,为白色,故题目中熊的颜色为白色。这道题目综合了物理和地理等学科知识,可以从此看出,学科整合已成为STEM教育的核心特色之一。中职教育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STEM教育理念为中职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中职教育一个新的重要落脚点,其倡导学科融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项目式学习等方法探索解决有关技术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二、基于STEM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

STEM教育强调多学科的融合,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根据STEM教育理念,研究了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即以真实情景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任务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技术素养和数学思维,通过工程设计及科学探究进行任务前期探究及后期解决方案的设计,最后进行成果的交流分享。教学模式流程图如图1所示。1.创设情境引入任务目标。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根据对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期望,以及学生在此次学习中应掌握和提升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此次活动的任务目标。2.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前期探究。提出问题后,学生往往找不到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此时应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和科学探究意识,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明确工作突破点。3.陪伴学生设计解决方案。学生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运用数学思维和技术素养,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设计解决方案时,教师应从以前的权威者转变为陪伴者,不再一味地告诉学生对和错,而是跟随和陪伴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研究受阻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其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难点,根据学生研究问题的需要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让学生根据需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4.交流分享成果。通过学生间成果的交流和分享,既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互通,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有益于学生更加积极地发现和解决其他专业问题,促进其个人更好地成长。

三、STEM教育的实践探索

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制作为例,采用上述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引入任务目标。首先以现实情境引入课程任务目标:目前汽车已经非常普及,汽车主要以石油为燃料,随着化石能源的减少、雾霾天气的污染,以及科技手段的提升,新能源电池在汽车行业逐渐开始应用。本次课程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电池知识,设计制作一个新能源电池来驱动汽车玩具。2.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前期探究。通过幻灯片和短视频向学生介绍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从电池性能、环保程度、成本等角度介绍新能源汽车上所使用的电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对汽车电池有一个形象、直观的了解。然后比较不同原理的汽车电池的优缺点,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使学生站在工程师的角度,从经济、技术等角度出发,选定本次电池制作所使用的原理。由于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为防止学生走过多的弯路、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此时扮演一位引导者,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学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成员从教材、网络、文献资料等渠道搜集所需资料,并合理分工、相互研究讨论,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课堂内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前言科技密切地联系起来,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深化了课本知识,而且通过查阅资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3.陪伴学生设计解决方案。通过前期探究确定了新能源电池的设计思路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具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实验图纸等。学生通过自主设计方案,锻炼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了其创新性和创造性。小组设计出方案后,根据方案搭建实验平台,制作新能源电池。将制作的电池搭载在玩具汽车上,测定小车运动的速度,同时测量电池的电压和电流,综合检验所制作电池的性能,并进一步改进电池材料等,提高电池性能。电池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化身为一名工程师,从实验平台的搭建、电池的制作及电池性能的测定等过程,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素养。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知识,不断进行讨论和反思,体会到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创新、创效能力的提升,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4.交流分享成果。各小组的电池最终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成果进行展示和汇报,如设计方案用到的专业知识、具体的设计方案介绍、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自己和其他小组作品的评价、电池驱动玩具汽车的现场演示等。通过相互交流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学习他人长处,认识并弥补自身不足。最后,教师根据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肯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将这种学习方法应用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去。

四、结语

STEM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代表了一种新的教学发展方向。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开展了中职教育中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以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制作为例,将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融汇到真实环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和设计解决方案,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多元化,拓展了STEM教育和中职教育的结合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学科领域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教师应顺应时展,深入探索其与自身教学的融合,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发教育研究,2015(4).

教育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通识教育;立人;精神成人

一、通识教育蕴含的“立人”教育理念

当前,大学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有显著的成效,但专业教育的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使得人才培养过于职业化、功利化。造就专才固然是大学应有之责任,个体在社会之中,职业谋生和生活需求也都离不开各种专门之学,但大学教育同时还承担着促成青年学生“立人”的重要责任。而通识教育的根本旨趣正是关照人性,给予学生思想的充盈来对抗空虚,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获得精神的成长,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内在基础。真正意义上的“立人”是指个体精神成人,具体来说,是指个体具有完整、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能实实在在地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中,达到从“格物”到“立人”,获得德性的完善和人性的尊严,并拥有追求美好、卓越人生的可能性。中国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曾提出过“立人”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的论述:“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个体的精神成人,以及独立的品格和高贵的德行的形成,是其在真实生活世界中展开生命活动和获得生命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立而后凡事举”,正是因为如此,相对于大学的专业教育来说,通识教育更为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根本性问题。《大学》开宗明义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虽然儒家为学做人的三个纲领性表达不是针对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述,但由个人自身的精神和德性的完善推及到他人以至社会群体的观点与通识教育的根本旨趣是有共通之处的。可以说,“立人”的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一旦偏离这个最初的出发点,就可能背离初衷而无法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大学面对的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是鲜活的生命,大学阶段也是青年学生德行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在大学时期接受的通识教育将成为其个体生命的根基和孕育个体思想、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大学教育给予青年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谋生的技能,更应引导个体成人,引导其走出自我中心、走向他者,将自我引向敞亮。

二、通识教育的现状审思

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整全、通达,注重精神的养成和人格的发展。个体只有将所学融会贯通,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批判的精神,才能对自我和世界有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和反思,才能对生命成长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具有独到而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也才能真正地精神成人、获得人格的健全与完满。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识教育在各高校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立人”的教育目标还相去甚远。第一,一些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门类求多求全,却没有理清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颠倒甚至混乱,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成体系,资源丰富却仍无法达成通识教育目标。黄宗羲在《文史通义》中说:“载籍浩博难穷,而吾力所能有限,非有专精致力之处,则如钱散于地而不可绳之以贯也。”知识浩瀚无垠,况且现代社会信息日新月异,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机理十分重要,必须围绕大学的教育目标设定一条主线,再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设置,避免“泛而不通”。第二,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矫枉过正的现象,部分高校通识教育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为主,忽略了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能培养自由的心灵、高雅的气质,启迪个体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但人类历史演进中沉淀下的精神文明和文化财富是多方面的,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对个体的认知和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三,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差强人意也是一大通病,很多高校仅仅将通识教育课程当成专业教育的补充,通识教育课程授受不足,加之其地位和考察要求不如专业课,使得通识教育的实际境遇较为尴尬,学生也不够重视,不但没有掌握课程知识,课程的“立人”价值也无法实现。当然,除了上述情况,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通识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课程教授知识和技能训练趋向明显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大学通识教育“立人”的教育理念也无从谈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浪费学校的资源,久而久之,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也将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三、通识教育“立人”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首先,通识教育的“立人”教育理念不可能靠空谈实现,只有合理选择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作为通识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人类文明中的核心知识。人文科学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了解文化和历史的博大精深,在哲学、诗歌、小说等文学名著中体悟人性,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社会科学让学生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所了解,能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自然科学则能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有一定的认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当然,还需要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对这些课程进行内在逻辑的梳理,使杂乱无章的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才能保证通识教育“立人”教育理念落到实处,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理解自我、理解世界并立足于现实世界。其次,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学识渊博而又具有人格魅力的大学教师对学生“立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敷衍塞责的教师和尽心尽力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教师对课程内容了然于胸,讲课有条不紊,表述清楚、不急不缓,在知识传授中能做到尽心尽力,这些在细节中表现出来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进而,如果教师德高望重,对所教授的内容有精深的见解,能引导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感知经验基础之上又得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这样的教师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精神的导师。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从“立人”这一层来讲,教师的“身教”胜过“言教”,个人修为的自然流露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大学应注重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激励教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通识教育教学,成就更多的大师。再次,大学文化建设对通识教育“立人”教育理念的实现十分重要。在长期的发展和沉淀中,大学凝炼了自身传统的价值追求、办学理念,形成了一定的规章制度、行事准则,还有师生共同创造的追求学问的生活方式,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教学设施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特定的大学文化。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掀起建设高潮,但对大学文化底蕴的挖掘还不够,大学文化显得单薄没有厚度。大学是探究高深知识之所,大学文化则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文化“就是激励学生精神成人的文化,就是激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心智、努力发掘自我潜能、全面提升自我人格的文化”。[3]“立人”的教育理念只有融入大学文化中,才能促进青年学生精神品格的形成,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教养的人。相比外在的建设,大学更应加强内在的文化建设,重视大学的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将自身的传统精神进行传承、创新,让青年学生生活在传授知识、钻研学问、追求真理的自由宽阔的大学文化氛围中,成为有情怀、有智慧、有修为的人才。

作者:高 榆 张 宝 胡良梅 单位:1.合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合肥工业大学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鲁迅.文化偏至论•坟[A]//新版鲁迅杂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49.

教育理念范文篇3

一、直接的经验,自动的研究

陈鹤琴先生说:“最宝贵的是孩子们自动研究的精神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这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他提倡教师要培养孩子乐于学习、好奇探索的态度。美丽的玻璃画一个下雪天的午后,教室里热腾腾的,窗户的玻璃上都蒙着一层水汽。辉辉吃完饭,把自己的小椅子搬到座位上,跪在椅子上向外看,却什么也看不见。他伸出一只小手在玻璃上擦了一下,外面的东西看清了,他就将小脑袋贴在那里往外看。这时燕燕也吃完了,她看到窗户上辉辉手擦过的痕迹,也用小手在玻璃上画起来,并对辉辉说:“辉辉,看我画的圣诞树。”辉辉也用手指画起了画,不一会儿,玻璃边聚集了很多的小朋友,在有水汽的玻璃上写写画画。老师看到了,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绘画方式。于是,老师也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和他们一起来画画,过了一会儿玻璃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没有地方画了怎么办呢?大家建议一起朝玻璃上哈气!孩子们再次用手在玻璃上点点画画……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自发的兴趣便是儿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并保持其好奇心,培养他们通过观察、实践来发现问题、仔细思考并找出答案的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孩子主动探索。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孩子加入了主动学习的行列,这种学习将会使他们记忆深刻而牢固。

二、教师应当是孩子的朋友

大雨,我来啦!快入夏了,天气真的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有太阳高照,可转眼就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正在吃点心的孩子们站起来想看看外面是什么样子,有一些按捺不住好奇心的小朋友,已经站到门外面去伸手“拦截”小雨点,有的想把头伸进雨中感受一下。老师看出孩子们非常想体验一下在大雨中的感觉,于是对孩子们说:“想不想到雨里踩泡泡?”孩子们欢呼雀跃:“想!”教师请想去的孩子穿好雨衣,卷好裤脚,从门口出发跑到对面的长亭里再跑回来,这大约需要十秒钟的时间。孩子们一边喊着:“啊,大雨,我来啦!”一边勇敢地穿梭在雨中……陈鹤琴先生认为:“教师应当是孩子的朋友!”对于孩子来说,自由的才是快乐的。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喜欢探索、喜欢自由,只有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要,使孩子的心灵处于放松自由的状态,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充实和快乐。当老师真正把孩子当朋友,并与孩子一起游玩时,孩子获得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有发展。

三、课程需预先拟定,也可临时得以变更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教师须有相当的准备,倘使临时发生很有趣的事情,那不妨就改变拟定的功课,以作适时的工作满足儿童的需要。”教师预设的课程如果没有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灵活调整教育计划,根据幼儿所处的实际环境和兴趣自然地生成新课程。翻飞的羽毛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听教师讲故事,从一个角落里传来窃窃的笑声,奇奇正把涵涵羽绒服里露出的小毛毛揪出来,递给旁边的源源,源源把送过来的羽毛抓在手心里,达到一定数量时,摊开手掌,用嘴巴一吹。呼!所有的羽毛都飞散在空中。涵涵和奇奇忙把头低下,呼呼再吹,羽毛再次翻到空中,旁边的小朋友看见哈哈大笑:“下雪喽!”教师看到后,就停止讲故事,先让孩子玩一玩在空中翻飞的羽毛。之后,老师请孩子们讨论为什么羽毛可以飘在空中,很长时间不落下来,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飘在空中?把羽绒服里的羽绒拔出来,衣服还暖和吗?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转移,被翻飞的羽毛所吸引。这时教师主动停下来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羽毛的奥秘,更加贴近幼儿的心理。孩子爱搞“破坏”是其创造萌芽的一种体现,合理利用孩子的天性,从小激发与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在好奇中去勇敢探索,必会有所获。

四、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儿童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凭借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重构新的经验。我想让它们看看下雪……收拾玩具时,教师发现有一张桌子上面散落了一层细细的泥土,桌子旁边的自然角中也有一些泥土散落的痕迹,有些花盆中的泥土也有被手抓过的痕迹。经过周密的“侦察”,教师发现有一筐塑料动物玩具中被谁撒入了大量的泥土。教师端着这筐玩具到孩子中问:是谁把自然角花盆中的泥土撒到这筐玩具里的?”有孩子“报告”:“是涵涵干的!”涵涵坐在角落里偷偷地看老师,脸红红的。教师问:“你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他一句话也不敢说。教师放下筐后把涵涵拉到身边来,并把他抱在怀里,轻声地问:“你为什么要把泥土撒在玩具里呢?”他抬头看了看老师的表情,发现是关切的、温和的,就怯生生的说:“我是想让小动物们看看下雪。”多浪漫的想法啊!教师被他充满爱心的想法所感动。教师心里想:下雪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孩子,并请他们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一起去赏雪。教师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外在表现,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在感受,忘记孩子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不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使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应有的共鸣和宣泄。教师要爱护孩子的天性,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他们,转变教育者的行为,落实幼儿教育的奠基功能,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五、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先生根据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实践,将杜威的“做中学”发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儿童要求得真实的知识一定要‘做中学’,而教师也应在‘做中教’,共同在‘做中求进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我们以陈先生“活教育”的理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秋天到了,幼儿园里各种树的叶子纷纷掉落,孩子们踩在落叶上发出吱吱的响声。一阵风吹来,阵阵落叶随风飘落,有的孩子就伸手去接飘落的叶子,有的去拾捡已经落在地上的叶子。童童问老师:“老师,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幼儿最关心的问题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他们爱提问,却很少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抛回去给孩子,引导孩子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自由表达、倾听、质疑

老师问小朋友:“童童问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谁知道答案啊?”话音未落,小朋友们就叽叽喳喳的抢着回答。炎炎说:“是因为大风把它们吹掉下来了!”老师问:“那风不吹的时候,树叶会不会掉下来呢?”“也会掉下来”畅畅接着说,“是因为小树叶不听大树妈妈的话,大树妈妈就不要它了。”“哦,是吗?小树叶一定很伤心!”老师做出惊讶的表情。“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树叶变老了,它没有力气了就从树上掉下来了。”东东神气地说。“秋天到了,树叶就变黄了,变黄了就掉下来了。”洋洋说。“变黄了就会掉下来吗?”老师问。“对的。”“那我们来看看树上的树叶和地上的树叶吧!”老师提出建议。小朋友们有的低头寻找,有的抬头观察,不一会儿又有了新的发现。“老师,地上的树叶也有咖啡色的,也有黄色的,也有有一点绿的。”“树上的树叶有绿的,也有黄的,也有咖啡色的,绿的多。”

(二)集中矛盾焦点

“那树叶到底是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孩子们都不说话了,老师又请小朋友看看掉下来的树叶,用脚踩踩它,吱吱作响。这时东东说话了:“它们都干了,一踩就碎了。”老师说:“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树叶为什么会干了呢?”“因为它里面没有水了。”“对,没有水就会掉下来。”好几个孩子都认同这个结论。

(三)动手实践,证明自己的理论

教育理念范文篇4

通识教育是20世纪在美国发展的课程规划概念,源于解决高等教育日渐专门化、专业化的弊病,希望从课程的综合性与整体性着眼,弥补主修制学生所学专、窄之不足。目前的通识教育有两种进路,一是要求学生对主修以外的学科有所涉猎,二是要求学生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经典教育则是一种历史范畴,在中西方教育史上从未间断以经典名著为载体的教育活动。经典应具备以下特征:具有超越时空、意识形态的思想、历史、文化、学术价值;具有探究人类基本问题的现实价值;能耐受时间考验和时代选择;语言表达须具有独特美。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著课程成为现代经典教育的起点,此后,经典教育及名著阅读运动渐次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一)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关键中国的经典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检阅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及教育史的变迁,会发现文化传统的复归与抗争都几乎与经典的阐释相关,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也表现出鲜明的儒家价值理想,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与当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颇有相通之处。“通识教育”也注重学生心性的修炼、强调学生视野的整体性及其寻根意识,其目的是使“人”真正“成人”,成就现代“文明”之人。何谓“文明”?即使人们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的人文精神、公序良俗、伦理道德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然后用教化的方式推广至天下。显然,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化,而经典是凝聚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灵魂和人类社会的精神给养的文化宝库,因此,推行通识教育,绝然离不开经典教育,尤其是以人文经典为载体、注重人文化育的那部分教育。(二)通识教育、经典教育的相通:超越功利与实用,异于专业教育一般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相异的教育模式,两者一“通”一“专”,一“博”一“深”,但从本质上说,却是源于对“教育”二字的不同理解。专业教育重在“教”而非“育”,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就业做准备,表现出技能性、专业性、专一性的具体特征。而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注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生活,倡导宇宙和谐、善待生命的教育,为学生做人做准备,具有自由性、多样化、精神性的具体特征。通识教育培养的学生不应该是高等教育流水线的具有相同规格的“产品”,而是具有全面人格的“鲜活”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两者的结合才是对学生全面的教育。而“经典”是人类科学中具有持久震撼力的典籍,是反映人类世界共同诉求的智慧精华,如果学生以经典的阅读和学习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必将促进经典智慧文化的活化与创新,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重建与创造。(三)通识教育应将东、西方经典文化教育紧密联系要在高校通识教育过程中实施经典教育,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遴选经典。在人类文明史上,书籍可谓浩如烟海,究竟哪些书籍可以归入大学生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范围呢?西方世界主要把那些经过岁月淘洗仍然焕发着理性光辉的文学、神学、哲学、历史作品视为经典,这些作品一般以拉丁语或古希腊语写作完成,如《荷马史诗》,这类作品很少受政治道德或意识形态的束缚,超越了国别、地域,其影响体现出世界性的、普遍的、开放的特征。相比而言,东方各国的经典则在宏富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之上,还应着重强调其伦理与政治价值。因此,东方世界的经典一般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限定。如中国的许多经典就是以鲜明的政治、伦理价值为本位的,带有很强的实用功利特征,如《论语》。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及“文字狱”和多次禁书运动,表现出古代学术思想受政治干预的不独立性,这是我国传统经典生成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点。这就要求教育者实施通识教育的时候,必须考虑文化的多样性,带有全球视野。因此,就学习者最重要的两点———“德性”和“智识”而言,“崇德返本”就不能仅限于中国经典甚至儒家经典,“穷智见德”亦不可仅限于西方经典甚至数理逻辑,而应穷本溯源,将东、西方经典文化统筹起来,以避免造成学生单一的思维和狭隘的视野。

二、实践应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识教育课堂

在经历资料搜集阅读、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通识课堂视频或实景观摩,及理解、领悟通识教育相关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课堂改革的及人文经典课程的探索实践工作。具体实施时,则以本校的通识教育素质拓展选修课作为课程体系构建基础,主要涉及的中国经典如《论语》、《老子》、《庄子》、“四大名著”、《史记》、《牡丹亭》、《传习录》,外国经典则如《理想国》、《圣经》、《莎士比亚全集》等,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构建人文科学与文化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一)经典课程的实施理念及实践特征:读作品、悟文化、启思维课程所涉及的中外经典,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会呈现不同的阅读价值。因此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意对作品当代意义的深入挖掘及阐发;二是综合择取学生阅读实际及教育需要的经典作品纳入课程构建。三是将授课重点放在“感悟品读”、“思想启蒙”及“思维训练”等几个层面。教师引导学生以发现、探究的眼光进行学习,注重问题意识,使课堂小组讨论变为常态化,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组建和参与文学社团,进行文学创作,甚至自编自演戏剧作品等。在涉及中外经典作品反映的共通问题时,则采用比较式阅读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寻找中外人文典籍的契合部分,置入人类历史大背景中思考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如选取中西思想、文学、文化的不同视角,也可以从纵向的历时比较着手,探索一段时间中西方文化的大变局,以促进学生跨文化比较思维能力及理性思维的形成。(二)不同课型的构建:大班讲授、小班研讨与读书会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选课规模,我们设计了不同的授课类型,如90-150人的大班授课模式,重在导读、导思,注重文化精神的传承;30-50人的小班精研精读授课模式,重在精读精研及对原典精义的阐发;讨论式课程授课模式,重在学生的思考、表达。此外,经过教师一定时数的集中讲授后,增加小组展示环节;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读书会。我们认为,最有效的经典阅读方法就是团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家有计划地开展阅读、讨论与分享,会形成经典阅读的文化氛围。(三)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入通识教育改革理念,突破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模式(文学边缘化、求学功利化、讲授刻板化),以学生的“学”作为教学中心。倡导以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思考为重心,训练学生阅读经典和解析原文的能力,倡导“鲜活”、“宽松而自由”的启发式课堂气氛;从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程模式、通识课程考核等多方面提高课堂实效性,鼓励学生从日常经验常识上升到理性反思的高度,注重学生质疑、思辨、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能力,做到既严谨审慎、精益求精,又勇于探索、协作共赢。

三、学习效果:以“学习过程”为考察重点

与通识教育理念相契合,根据现行课程教育目标,我们将人文经典类同时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的变革,即改变原来专业课考试时的闭卷及“一考定总分”的课考试方法,而采用多维考察的方式,重点监控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一)提高平时成绩权重课程考核方法和支撑手段方面,大幅度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占总成绩的60-70%),达到动态、灵活、综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目的。具体测量时,则注重考查学生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及质疑及表达观点等综合表现,并增加读书随笔、研究报告、札记、心得等环节,鼓励学生探寻当地文化遗迹、介绍家乡名人或文化、参与名家讲座等文化活动,使过程考查成为促进学生常态学习的抓手。(二)期末考查样式多样化期末考查以学生的阅读量、思维能力及书写、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尤其强调学生的高阅读量和写作分享。因为经典与流行文化不同,尤其是那些经过历史长河洗刷的古典名著,语言多艰深难懂,读者如果不细心、耐心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是无法理解经典意味的。同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的价值之一是使每位阅读者都有自己的内心体验,当学生们对生活有所感触时,也就是开始领会经典意蕴的时刻,这时他们会迫不及待地与他人分享,这种情形下的写作也就容易产生与众不同的感悟与收获。此外,我们还提供多个思维角度或多种问题请学生自选回答,并且允许平时成绩前20%的同学不用直接参加考查,而是自我测评的创新试题形式汇报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展示最自信的一面。(三)学生学习效果的初步呈现我校采用自由选修、分布必修、核心课程相结合的通识课程开课方式。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修课程,获得了较多的交流机会,从每年的选课情况来看,开课规模有供不应求的局势。从课堂表现看,教师考虑了学生的兴趣,转变教学模式,不用再讲台上一站到底,而是增加了更多即时互动环节;学生上课亦不再流于“混学分”的形式,而是积极参与互动,训练了思维,真正从经典教育中有所创获。从所提交的考查作业情况看,学生的作业做得比较用心。四、结束语以上所言仅仅是对课程的初步尝试,许多工作尚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如经典的选取、阅读、阐释、解构与重构等尚需摸索;课程实施的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化仍需加强;不同经典对应的不同教育目标及阅读方式尚需理清。当然,作为高校教育事业中的系统工程,仅靠通识理念和零星的课堂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在瞬息万变、资讯高度发达的21世纪,大学生的阅读日趋数字化、功利化和快餐化的今天,需要各级学校、教育者及部门的通力合作。如中小学如果也开始注重通识教育及经典文化教育,高校如果能够吸引各学科的教授主动承担引导学生经典学习的任务,各级学团组织如果能够自觉把提倡经典阅读纳入文化教育及思政工作建设轨道;各级图书馆如果能够积极做好“读什么”和“怎样读”的服务工作……凡此,皆能为学生提供经典教育服务。经典教育仅仅是开放在通识教育大花园的一朵小花,但却是那朵开放的最美丽、最典雅的人类智慧之花。真正的经典与经典的教育,二者应该是互为表里的,教师可以思想去激励、焕发思想,以智慧去锻造、启迪智慧,学生则具有家国天下的宽广胸怀,能够立足时代又超越时代,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关怀社会又反思社会,这正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具体内涵,也是学校育人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教育所负担的“全人教育”职能,必然归于对经典的活化与创新。因为,经典是弥足珍贵又经时间考验的人类智慧结晶,只有基于不断累积的前人文化资源和智慧基础,我们后来人才得以不断地反省自身,进而批判与改正、创造与重建,获得绵延不绝的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寒松.从实际出发选择大学通识教育模式[N].贵州日报,2016-11-03.

[2]潘庆玉.全球化语境中的经典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3(12):3-8.

[3]王晨.西方经典教育的历史、模式与经验———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学报,2012(1):19-27.

[4]王洪才.经典阅读意味着什么?[J].复旦教育论坛,2013(4):24-27.

[5]李长伟.教育问题与经典阅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7(1):53-56.

[6]刘凤霞.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人文经典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113-115.

[7]于丹.观乎人文化成天下[J].北京教育,2016(2):1.

教育理念范文篇5

[关键词]博雅;钢琴教育;多元融合

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这一论题的提出,源于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现实问题,也源于博雅教育理念对于人之自由思想的追求,及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所以,追溯这一教育理念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思想根源,会有助于引导当代钢琴教育者认真审视和分析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而探寻一条面向传统的现实发展道路。

一、博雅教育理念及其艺术教育的思考

博雅教育观念(LiberalEducation)在西方社会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liberal一词本身就有“自由”“涵养心灵”的意义,在古希腊学者看来,人们之所以追求知识,是为了发掘自身心智的潜能,也是为了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提出德智体美协同发展的思想,以此激发人类自身蕴藏的多元潜能;柏拉图则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1],是为了唤醒每个人天赋中被给予的那部分自然动力。可见,在博雅教育的观念中,人类知识的各个门类具有相互协同、相互融通的重要价值,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才能培育出具有完整而丰富心智的自由人。西方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强调,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在柏拉图创立的阿加德米学园中,音乐、几何、天文、算术作为主要课程被教授。古希腊时代的音乐学科,事实上是一个包含声学、诗学等多种艺术类型的综合范畴,在柏拉图看来,不论是对听觉美感的追求,还是音乐技艺的锤炼,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一颗充满丰富感受力的心灵。因此,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博雅教育”观念,从诞生之初,就有着形而上的内涵,倡导从完满人生的角度审视艺术教育,这为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育带来了重要启示。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儒家学说素来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代表的“六艺”作为主要教育科目,这六大科目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共同服务于“礼”“仁”等儒学准则,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化和修炼,帮助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符合社会准则的理想的人。在这其中,“礼乐”被置于突出地位,占据儒学传统的核心位置。可见,“乐”之于“礼”的重要性,儒家希望将音乐中蕴藏的中庸思想和文化传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大众,通过音乐陶冶人的性情,以实现修身立德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以“仁义礼智”为最高诉求,儒家又将这套修养心性的思想传统注入到音乐艺术中来,使音乐跳脱出单纯的音乐审美,得到思想境界上的升华。可见,在中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音乐教育以及对音乐的学习,都是主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和成长,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和工具性的存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立足于当代中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的现实状况,以这种传统教育理念来重新审视钢琴教育,有利于匡正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当前中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与博雅教育理念的融入

首先,当前中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艺术表现力匮乏的问题。音乐教学普遍具有情感性的特征,钢琴教学对学生自身情感表达的要求很高,尤其对于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年龄、阅历和理解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就更要求他们能够在掌握一定演奏技术技巧的基础上,调动自身情感经验,将更为充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注入到作品之中。然而,现实的教育状况仍然存在诸多隐忧。有研究者就曾经指出,“在当今的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钢琴学习的误区,即对技术与音乐的关系理解不够,处理不当。许多学生一味重视技术,却忽视了最重要的音乐表现,致使对音乐作品的诠释不完美,淡化了音乐的表现功能”[2]。很多学生的演奏过程枯燥乏味,只是对谱面内容的简单复制。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钢琴学习理念的落后和功利化。学生在进入高等艺术教育阶段之前,一般会接受多年的钢琴基础教育。很多教师在基本功阶段,会让学生做长时间、高强度的机械练习;有的教师和家长操之过急,在孩子钢琴学习过程中,往往还会采取打骂等体罚措施。这些教育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学生提升演奏技巧,但长远来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信心、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长期专注于控制手型、指法等技术细节问题,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挫伤。因此,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后,表现力、想象力匮乏的现实问题便接踵而来。与此同时,在社会钢琴培训机构以及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性,钢琴考级和层出不穷的钢琴比赛也使钢琴教育充满浮躁的风气,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自小被置于次要地位。因而,技艺高超却缺乏真挚情感和深沉思想的演奏在高等院校钢琴教学中并不鲜见,这就对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发挥博雅教育理念的优长,在高等教育阶段更大程度上提升青年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就曾经尝试用某种视觉意象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并且极具深意:“我向来不‘插图式地说明’音乐,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说这里的音乐是一朵小花。我说,它能够引起对小花的情态的印象,它能够象征小花,启发学生对于小花这一形象的想象。”[3]在这里,教育家力图用意象化而非具象化的方式为学生的钢琴学习安上想象的翅膀。涅高兹之所以有如此的教育理念,与他本人的学习经历密不可分。在他的童年时期,父母就引导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普通科目的学习中来,他大量涉猎了历史、科学、地理、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从中汲取养料,形成了综合性的人文视野。从他的一些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并不热衷于技术性的钢琴教学,认为那是缺乏意义的重复劳动,他喜欢文学,经常为报刊撰写音乐评论,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生命境界。这位钢琴教育家的成长历程与教育思想与博雅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努力摒弃功利性学习,通过综合性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浸润,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使人的心灵得以丰富,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和传递出来。可见,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的融合是具有理论和历史的合理性的。其次,当前中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现实问题。曾有研究者指出,“我们也常常发现当老师在钢琴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弹奏完一曲钢琴的时候,却发现学生根本没有很好地理解作品,很难引起他们情感上强烈的共鸣”[4]。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有关。如果一个人从小的知识汲取较为单一,必然降低其心灵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因而,对音乐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也难以多维度地接受。事实上,这与前面提到的学生艺术表现力匮乏的问题也存在同样的因果关系,知识结构单一必然难以拥有丰富的内心,干枯的心海自然难以承载丰沛的艺术想象和飞扬的思绪。钢琴家傅聪在父亲傅雷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广泛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思想精华,用以诠释西方钢琴音乐,使其成为蜚声国际的艺术大师。傅雷曾在家书中教诲傅聪,“寄你的书里,《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前面都有序文,写得不坏;你可仔细看,而且要多看几遍;隔些日子温温,无形中可以增加文学史及文学体裁的学识,和外国朋友谈天,也多些材料。谈词、谈曲的序文中都提至中国固有音乐在隋唐时已衰敝,宫廷盛行外来音乐;故真正古乐府(指魏晋两汉的)如何唱法在唐时已不可知。这一点不但是历史知识,而且与我们将来创作音乐也有关系”[5]。傅聪在国外讲学时,经常用中国古典诗词诠释西方音乐精神,他的钢琴演奏也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和意境,在钢琴音乐表演领域别具一格。可见,钢琴学习不是单一的技术性习得,而应该是包括文学、美术、历史等多维度人文科学的教养化渗透。不论是诗词歌赋的吟咏,还是历史故事的研读,都可以被视为构筑钢琴音乐通天塔楼的基石。上述案例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出发,钢琴教育实践中始终存在着此类以丰富的精神养料“涵养心灵”的博雅教育思想,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疗救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现实问题,我们也由此更加明晰了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的合理性。

三、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的现实启示

沿着博雅教育的思路,探寻钢琴教育领域的优秀思想资源,可以看到,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的融合具有历史、理论、实践的多重合理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高等学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给当代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多元融合、自由发展、涵养心性的多重启示。首先,博雅教育倡导多元融合的教育方式,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从器乐表演学习自身角度出发,可以通过跨文化的方式拓宽器乐学习的文化视野,进而帮助学生提升钢琴音乐表现力。比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那些曾经学习过小提琴等弦乐乐器的学生,在弹奏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时,对演奏技术和感觉的把握往往十分到位。在以“月亮”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贝多芬的《月光》与《二泉映月》《彩云追月》《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等等传统乐曲之间的听觉差异。同是以月亮为题,二胡、古筝、丝竹乐的味道却与钢琴有所不同。在演奏时,教师会告诉学生,如何在钢琴上模仿二胡、古筝这样的民族乐器。然而,如果学生没有亲身触摸过此类乐器,甚至没有倾听过这类民乐作品,对于它们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征缺乏了解,无论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模仿民族乐器的运弓、拨弦技巧,学生也只能停留在对教师示范的单纯模仿层面。因此,在学习西洋乐器的同时,传统民族乐器的学习也不可偏废。与西方乐器的学习相似,民族乐器的学习也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模仿,学习者在亲身触碰某种乐件的过程中,乐器自身蕴藏的东方文化特质也会通过演奏实践传递到学生的心中,与演奏者的心灵产生交感,这是不同于单纯说教的另外一种重要文化学习方式。通过这种跨文化的器乐学习,学生们易于从实践的角度提升自身在演奏此类跨文化作品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其次,在博雅教育的视野中,打破知识壁垒,让学生在拓展知识边界的过程中体验自由发展的人生趣味,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因此,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钢琴教育也可以通过文学、科技、美术、舞蹈等多学科交融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打破单一知识结构的壁垒。大量的阅读和人文知识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钢琴作品的内涵。比如,如果学生对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故事有所了解,并且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把握,在演奏《威廉退尔教堂》时,就能够更好地将浑厚的钟声以及威廉退尔的伟大形象变成音乐意象带给听者。而在弹奏《春舞》这类作品时,有舞蹈功底的学生也会非常轻松地掌握某些特别的节奏型,敏锐地体察到其中的律动和起伏。因此,在高等艺术教育阶段,坚持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平衡性和整体性,用人文、科技、自然等多模块协同教学的方式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将大有裨益,更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完整心智的自由人,进而实现博雅教育的理想。从舞台艺术实践创新的角度看,当代音乐表演领域涌现出一些视听融合的音乐会形式,如多媒体视听交响音乐会等,它们就是在此类跨学科融合视野下诞生的新艺术样态。较为知名的,如宋思衡多媒体钢琴音乐会,在钢琴演奏现象,配备多媒体视觉设计,大多以标题性的视听表现方式,引导大众感受音乐之美,解读作品内涵。虽然音乐界对这类创新音乐表现形式的评价不一,有学者认为视觉媒介的介入,破坏了听者对音乐作品单纯的听觉感知能力,因为不值得提倡。但这种音乐会形式在大众当中的超高接受度,也让音乐家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改变了传统音乐会一成不变的听觉呈现方式,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融合,开创了在视觉文化一家独大的文化语境中传播听觉艺术的创新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也为钢琴教育的多元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未来的表演艺术舞台必然要追求新变来满足瞬息万变的文化消费需求。高等艺术教育有义务秉承博雅教育的融合性发展理念,为学生配备更为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从而最大化地拓展他们的知识边界,提升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探索力;在帮助他们坚守音乐传统的同时,也赋予他们打破传统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这个问题,乃是基于当前高等院校钢琴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博雅教育理念对于人类自由思想的追求,及其在中西方文化语境和音乐教育领域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都确证了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这一论题的合理性。学生音乐表现力弱、知识结构单一等当下高等院校钢琴教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事实上都是由博雅教育理念的缺失引发的病态表现。

本文对于博雅教育理念以及艺术教育传统的追溯,更像是倡导一种回归,帮助过于急躁和功利化的当代艺术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自由包容、修身立德的原点之上,以此指引高等院校钢琴教育实践更好地向着海纳百川的高等教育之境发展;而文中提出的某些现实启示,也有助于引发学界同人更多的思考。

注释:

[1]陈建华.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内在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2013(09):117.

[2]马雪竹.浅论在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7:1.

[3][苏]Г.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汪启玮,吴佩华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30—31.

[4]李婧.钢琴教学中的音乐表现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1.

教育理念范文篇6

关键词:约翰•洛克;教育理念;体育教育

约翰•洛克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人类理解论》和《教育漫话》等。在《人类理解论》中,他探究了人类思想的本质和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在《教育漫话》中,他提出了独到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本文旨在分析洛克的一些教育理念,以及对我国体育教学的意义和启示。1692年,洛克发表了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他的教育理念主要反映在该著作中。在当时,洛克的教育理念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标准,而且,他的思想很快传播到了其他国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约翰•洛克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吴珠丽着重讨论了洛克所主张的教育的作用、目的和方法。继而阐述了洛克提出的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原则。她指出洛克强调在教育中要加强体育教育、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等重要理念(吴珠丽,2008)。姚红玉通过研究发现,洛克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锻炼,反对对儿童娇生惯养,认为“身体对于任何事情差不多都是可以受得了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了损害。”“身体也要练习劳苦,这样去把他们的身体与精神弄饱满、安适与健壮。”(姚红,2001)。张爱红通过研究指出,洛克把培养小绅士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设为体育教育的价值目标,主张通过日常的身体养护措施、自然的户外运动和精心设计的身体活动来塑造儿童健壮的体格,通过系统的体育训练、道德培育和智力发展来锻造儿童的体育精神(2013)。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洛克的教育思想。他们分析了思想的内容和本质及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少有学者研究过他的思想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影响。本文将试图具体说明洛克教育理念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启示。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以改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因此,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洛克教育观中与体育教育相关联的重要思想

在他的论著《教育漫话》中,洛克认为教育十分重要。它甚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他说:“在我们遇到的所有人中,只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十分之九的人是好的,正是教育使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1985)。洛克在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1.1促进体质、道德和知识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向善,有用和有能力的绅士。他具体阐释绅士教育涉及三个方面:体育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他强调要将这三个方面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他认为体育教育是培养绅士的重要前提。强健的体魄为培养坚强勇敢的绅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可以说,在西方教育史上,洛克“首次构建了‘体德智’三育教育体系,把体育置于三育之首使之成为贯穿于绅士培养始终的教育手段”(张爱红,2013)。在洛克看来,排在第二位的是道德,而知识处于第三的位置上。这一排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的顺序有很大的不同。1.2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体育教育的重要位置。在课程设置方面,洛克特别强调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洛克当过医生,这也许是他重视体育教育的一个原因。在西方国家,他是第一位具体阐释和大力提倡体育教育的教育家。他把体育教育明确地放在了学校教育的第一的位置上。在《教育漫话》中,他首先指出“健康的大脑存在于健康体魄中,这是对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状态的虽短但却是最完美的诠释(1985)。他曾说过,健康的体魄对我们的事业和幸福是何等重要,这种重要性实在是太明显了,无需任何证据来证明它。他主张用“自然的户外活动和精心设计的身体活动来塑造儿童健康的体格,通过系统的体育训练、道德培育和智力发展来锻造儿童的体育精神。(张爱红,2013)”。首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他们必须在适当的年龄参加多种体育训练活动,其中包括游泳、骑马、剑术和跳舞等。通过学习和训练,孩子们可以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终生受益的生活习惯。他强调由于孩子们的体质上的差异,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方法来训练孩子们。教师必须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总之,洛克认为,对孩子来说,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必须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2洛克的教育观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启示

洛克生活的时代,欧洲的社会观念开始从“禁欲主义”转向“人本主义”。人们希望摆脱禁欲主义的束缚,参加体育活动便成了释放自己的激情的重要手段。所以,洛克的体育思想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尽管如此,他的体育教育观念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体育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时代,公共体育课程仅持续两年。由于大学生平时专注于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忽略了体育技能的掌握,大多数毕业生走入社会时,他们没有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学习洛克的体育教育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课程设置中,根据洛克的体育思想,尽可能形式多样化的设计体育教育的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热情。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把体育教育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这对我国的当今的教育改革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3结论

总之,洛克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把体育教育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他注重提升学生的体质,强调体育、道德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今的体育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姚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1(4).

[3]吴珠丽.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8.

教育理念范文篇7

1仔细观察,提供发言权,创设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说曾经说过:“培养教育和种花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用于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叫做因材施教。”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只有了解了幼儿的个性特点,才能对幼儿教育有发言权。1.1为幼儿制定合适的观察量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绘画水平,设计以教学活动中中“幼儿表达表现”为重点的观察量表,从而来记录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情况,如:举手情况、动手能力、作品呈现、自我表达等。例如,用观察量记录幼儿的绘画表现,在小班绘画活动《甜甜的水果》一课中,教师准备白卡纸、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排笔和拓印泥,在量表出能出现多种绘画技能,比如用排笔蘸了颜料在白纸卡上画出各种水果;用手指直接蘸了颜料在纸上按压,还可以用其他工具在颜料盘中蘸颜料进行拓印。在幼儿活动操作过程中,有些孩子始终用一种方法绘画,有些则用多种方法进行绘画。教师根据观察幼儿记录的量表,能完整的看到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为接下来的绘画教学做准备。1.2根据量表全面分析。观察量表的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幼儿在绘画中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教师进行数据统计后,再对小班幼儿绘画活动中体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就能得出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思维能力的状况了。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小班幼儿活动是幼儿园中各种创新活动开始出现的阶段,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在思考的时候想法比较脆弱,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让孩子自主发挥,不应设置条条框框和局限性。另外,小班幼儿的思维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偶发性的,所以在动手期间会导致断断续续,不稳定的状态。在此,教师不易过多干涉儿童在绘画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而是让他们慢慢体会思维的过程,不管是完整的、还是有缺陷的创作成果,都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

2教育观念转变,体现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经的“喂鸡”事例中告诉我们,教育不能像喂鸡一样,强迫学生去学习,应该让学生自由学习,这样才能得到更加良性的效果。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在绘画的时候甚至连笔都拿不住,更不用说对直线、曲线、形状的控制了。所以,在小班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制定适合小班幼儿绘画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才能在学习中慢慢消化,实现在学习后能举一反三,进行创造。2.1小班绘画教学以体现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在当下一些教育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主要目标,强调教师为教,学生为学,教师们评价学生作品的标准没有注意个别差异,而已统一划分。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幼儿的绘画活动方式陷入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小班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其思维发展不成熟,自主能力较差,最终导致幼儿的绘画作品如出一辙,缺乏创新性。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激发,主动学习能力的丧失,没有给幼儿提供创造性的空间,直接扼杀了幼儿想象力。真正的绘画活动,是以诱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的,让孩子在绘画活动中能够独立思考并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创造力得到发挥。2.2根据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制定绘画教学内容。在教学前,教师通常都会进行教学备课。但在小班幼儿教学中,备课不单单是“备”,而是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幼儿的想象力做出灵活的转变,从而鼓励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小班美术活动《螺旋线》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案:首先,在上课前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觉得螺旋线像什么?虽然预测的绘画内容是小蜗牛。但幼儿更多的回答应该是棒棒糖、风车、摩天轮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及时转变教学前的预测,要根据幼儿对螺旋线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由此可见,教师在小班幼儿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幼儿的思维发展模式,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活动模式,鼓励幼儿敢想、敢说的精神,从而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并在不断的引导中使其独特性得到发展。

3提供适宜的环境,提升创造性思维成长空间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曾提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这三部分达到和谐、自然的状态,才能萌生出更好的创造。这种理论适应于小班教学中,指的是幼儿的想象能力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启蒙,更良性的发展。幼儿运用工具的过程,不仅能训练其动手技能,还是培养绘画创作的重要过程。教师在绘画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绘画能力层次的不同,提供多层多变的材料,以满足幼儿多样性的需要。

4结语

教育理念范文篇8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文化等多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正逐步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九年义务教育变为高中阶段教育,免收学费,我国教育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时代不断在进步,我们的知识体系也随之而更新,因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适应新时代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跟上发展的脚步。高考模式不断在完善,学生教材不断在更换,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断在变化,在创新,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正在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化历史的变迁。

2教育方式的突破

2.1转变教育方式

我们的教育视线中出现了一些尴尬的现象:一些大学生不专心于自己的学业,不关心国事天下事,上网只是为了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甚至其中一些学生连基本的时事常识也不清楚;有些大学生虽然关注形势政策,但由于自身学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地把握形势政策;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注重成绩,而不注重道德、伦理、社交、礼仪、修养、气度等的培养。只有通过教育形式的转变才能使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最终实现全民的素质提升。因此,转变教育方式势在必行。近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一直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从许多大学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落聘可以看出,固有的教育形式必须转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思考如何能让学生摆脱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遇,这是我们肩负的巨大责任。传统的教育只教给学生知识,缺少对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便成为空谈。为此应推崇“学习+实践+学习”无缝对接的新模式,将就业思想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素质修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和目标[1]。

2.2创新教育方法

不断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全面提升应用型和实用型教育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我们的教育更脚踏实地,更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使全民族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更加稳健。2.2.1敏锐现代科技视角,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必须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教学模式。随着学校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毕竟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知识面也有限,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遍及世界各地,异地、异时空的学习已成为可能,网络学习已成为今天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生也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电子书的阅读,已从“读书”时代变为“读网”的时代,人们的学习思维业已由“记忆”转为“搜索”。全社会都在学习的革命中不断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所以加强教学网络的建设也是教育最佳的辅助工具之一。2.2.2善于融入创新元素,大胆转变课堂形式。学校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努力探究评价体系,既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又突出经典活动;既重视文化素养,更重视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成绩相对不是特别拔尖,若还是以单一的分数来评估学生是断断不可行的,因此应实行多元考评方式,把平时的表现以及能力的拓展纳入考察范围,尤其重视无缝对接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评价。教学培训内容里为学生设置十余种考级考证的项目,学生通过这些培训考核绝不是应试教育,而是职业技能的培养[1]。这只是评价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方面,而综合评价则是要从职业形象、职业修为、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的。关于课堂,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可以扩展到网络、经典活动和各种技能培训班。教师、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课程选择,创新课堂结构。可尝试开设一些吸引学生的选修课、拓展课、室外拓展课等供学生选择,这样既可让学生择其所好,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选修课,若选修课教师上课仅是敷衍了事,那么学生肯定会感觉浪费光阴,无聊乏味,下次便不会再选择该课程,而任课教师也会因为选择学生人数不达标而暂停该门课程,重新端正自我的教学态度及所用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讲的课生动有趣而且知识也深入浅出,课堂气氛活跃,便会促使教师以后更加认真备课,保持教学的热情。2.2.3着力培养自修能力,大力推广品读文化。自修能力是学生学会终生学习的前提。若学生仅是一味被动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不会主动进行自我学习,积极进行自我充电,那么学生将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随时会被社会所淘汰,被竞争对手所击败,这样的教育不是被推崇的。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如何不断进行自修、自省、自持、自信等等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和目标。调查发现,有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学习动力,这与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缺乏生活、学习目标有关。那么,如何引领大学生爱上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走进阅读。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以6~12人左右组成读书小组,推荐阅读中外经典、当代大师著作或者是学生喜欢的“营养”杂志。读书小组必须定期组织讨论并且手写读书报告。在大学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强调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学生的阅读引导与我们的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不断在自省自修中得到成长,正确把握学习的动机和方向。

2.3加强学生心理教育,转变教师教育视角

由于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性格等原因,每个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而每一个问题学生的产生绝非偶然。因此,教师教育“问题学生”必须经过科学、准确、全面的分析,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从社会的视角来看,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和毒害,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是非观、英雄观以及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等对学生带来了毒害和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来看,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和暴力家庭等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问题学生心理疏导不够,学校单纯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个别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问题学生心理缺乏有效的疏导;从学生自身来看,有的学生存在着性格缺陷,例如,个别学生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习惯,意志薄弱,知错不改等等。其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问题学生,爱依然是教育成功的重要筹码。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杜绝不公正和歧视,把真诚的爱给予每个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他们大多数并不是没有潜力,但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作为教师应该理解他们曾经遭遇的苦难经历,“爱”字当头,用诚心对待问题学生,掌握问题学生自尊心强、自卑感强而又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心理,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消除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消除问题学生的戒备心理。

3结语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问题学生的产生有诸多方面的原因,突破一些固步自封的教育理念,突破内心的教育方式,突破思维局限,分析原因,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调节和矫正,从心理上支持他们,在行为上关注他们,不断深入地转变教育视角,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理念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应用

1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1.1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俗称“小体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生产生活需要,通过身体活动及其他一些辅助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学校通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2创新教育。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创新教育有不同解释。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新时期,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国家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旨在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想的全面发展型人才。1.3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为适应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利于民族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体育教育通过在相关体育活动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不自觉地吸收体育精神、民族精神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荣辱观。创新教育的推行,不仅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还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2初中体育教育现状

2.1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当前社会功利性的驱使,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只是一味应付了事,他们大都认为,只要按时上完一节课,保证学生安全就完成任务了,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会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还会让学生跟随学校风气,对体育丝毫不重视,甚至导致学生出现逃课现象。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完全与初中体育教学宗旨背道而驰,也不乏有部分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在体育课上也是手不离书。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态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样的体育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及其不负责任的。换个角度考虑,如若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如何能更好地去学习,况且体育在初中课程中是不被尊为重要课程安排的,1周大概也只有2节课,又怎能和其他课程相提并论呢?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其体育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态度,积极引导学生端正体育学习的态度。2.2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从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开始,应试教育深入人心,但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应试教育逐渐被现代社会所遗弃,素质教育开始提上日程。但仍有些家长视孩子学习成绩如金,并不重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现象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对学生而言,体育学习就是浪费时间,不如抓住一切时间来学习,以满足家长的期望。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去学习,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更有甚者还会使其变得压抑,不愿与人交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难形成体育学习的正确观念,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3教师的体育教学方法较为枯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案,规定每堂课要教授学生相应的常规动作,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反感情况。由此观之,这样的体育教学方法,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创新性,无法带动体育课堂的活跃气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明显下降,不利于初中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3初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理念的融入应用

3.1转变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初中体育教学要顺应时展要求,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体育学科创新意识,不断优化初中体育课堂秩序,使其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另一方面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3.2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有着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融入创新教育,首先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机会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跟随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相关网络设备,创新其原有的教学模式,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欢乐中进行体育学习;另外,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及时加以引导。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踢足球比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度。3.3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相关设备,营造活跃的体育课堂氛围,使学生通过观看大型体育比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以观看足球比赛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思考和判断的时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强锻炼,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3.4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教师要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开拓创新,注重对体育游戏教学法的实施,明确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并创建完善的游戏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充分开发思维创新能力。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集体合作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的不断变化,适当调整游戏模式,如在夏季进行体育篮球教学、秋季进行乒乓球体育教学等。注重游戏形式的多样性,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让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游戏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和锻炼,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更对初中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3.5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创新理念,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建立一种平等的教学关系,从而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构建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理念,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提高自身体育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长跑训练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训练,不断使用鼓励性的话语为学生增加信心,以此缩短师生间距离,拉近师生间的友谊,促进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体育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姜晓峰.试论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

教育理念范文篇10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

1基本概念的界定

1.1OBE教学理论

成果导向理论(OutcomesBasedDducation,简称OBE),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在《Output-basededucationmodel:controversyandanswers》中,首次提出成果导向理论,随后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应用[1]。OBE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优化”,贯彻“以生为本”,遵循“以学定教”原则,以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需求为目标,确定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全方位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2]。

1.2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移动智能终端与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将移动教学技术、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全面提升学习效益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既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又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全面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理解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3]。

1.3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进步为目标,在教学的思维、方法、内容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改革通常分为新政策改革、新理论改革、实验性改革、推广性改革等方式。

2OBE教育理念下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2.1理论基础

首先,OBE教育理论基本成熟。OBE教学理论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方式,以“需求”为起点,最大限度地确保教育结果与目标的一致性。其次,混合式教学融合发展。该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线上与线下教学优势相结合,形成有普遍适用意义的研究成果,对俄语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OBE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有着成熟的理论基础[4]。

2.2技术服务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为OBE教育理念下的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如依托ios/Android系统搭建的蓝墨云、智慧树等教学平台,同时为师生提供移动端与PC端两个版本,满足不同主体的学习需求。疫情期间,全方位地创新与拓展此类学习软件功能,使得线上线下教学逐渐成为俄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为实现改革目标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

3OBE教育理念下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设计

在OBE教学理念指引下,设计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与修正。

3.1教学目标

以教育部提出一流课程“双万计划”为指引,参照“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大纲”相关要求,依托腾讯深度分析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疑惑及线上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做到“以学定教”,即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但在教学目标要设定四个问题:学生能够接收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如何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如何确认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3.2教学内容

根据“双万计划”提出的国家精品线下线上混合式“金课”和线下“金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从资源种类来看,可以分为自建资源和已有资源两类,其中分析已有资源的利用形式、选择标准和适用性,根据学生需求结构化、任务化地处理资源,确保其符合混合式教学改革要求。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自建微课资源,选择线上直播、点播、互动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围绕“需求”进行设计,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现需求”为结果[5]。

3.3教学模式

OBE教育理念下,混合式俄语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应用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多端系统”,确保混合式俄语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网络系统发挥平台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托平台进行互动。在线平台还具有充足的管理功能,如打卡、签到、点名等。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了解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效率,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充分融合OBE教育理念,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构建智慧教学模式,围绕学生需求进行设计和组织,以达到“点对端”的教学效果。

3.4教学方法

OBE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必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网络系统同样能够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如讨论法、辩论法等,尤其在培养学生俄语翻译及互动能力方面,远程对话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云教学,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比如,线上教学+线下讨论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专业化与线下互动化紧密结合,运用小组合作方式,促进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加高阶的思维体验。

3.5教学评价

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评价必须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引,一切围绕学生需求进行评价,结果、方法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多主体、多维度,针对过程性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选择学习情况、课堂参与、作业情况、课后讨论等,不仅可以针对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能够兼顾教学过程。从评价视角分析,还有教师互评、生生互评、师生评价、组内互评等,通过教学评价引发学生的反思。

4OBE教育理念下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实践

4.1搭建“网络、课堂、终端”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

结合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要求,设计“网络、课堂、终端”三位一体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在OBE教学理念背景下,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优化线上线下教学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平台搭建完成后,教师在课前可上传教学资料,让学生能够查找和预习,使其充分地认识本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关注学生的问题,并且给予针对性的解析,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将PPT资源上传至教学平台,并且布置作业,依托教学平台实施监督。在教学结束后,学生可以整体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评价学生,这样既能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依托“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俄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真正达成“授人以渔”的目标。

4.2构建在线精品课程开放体系

混合式俄语教学模式必须要有精品课程作为支撑,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由于平台教学模式既有直播,也有录播,以慕课形式进行公开教学,设置互动学习、在线问答、作业讨论等教学环节。首先,综合学习资源。混合式俄语教学必须要吸纳更多的课外教学资源,以传统教材为基础,与信息化平台相融合,以视频、图像、音频方式进行教学,与教材资料相结合。学生既可以在线学习,又可以选择在各种移动智能终端上下载资源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刺激他们的感性认知和体验。其次,个性合作学习。俄语精品课程设计必须满足混合式学习要求,推动合作学习朝着合作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根据不同的分类特征,线上学生一般是个性化学习,而线下学生是合作学习,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教学前后,学生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下载所需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在平台上可以同时设置多个教学小组,按照“强弱搭配”原则进行组织,以此提升集体教学效果。最后,答疑解惑。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可依托移动智能终端方式搜集和解释问题,学生依托网络并提交问题,而且在网上获得答案,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集思广益,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尝试延伸,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4.3实施多元化动态评估机制

推动OBE教育理念下的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动态评估体系,以便综合评估教学情况。首先,评教一体化。依托同一教学平台进行互评,即教师在平台上综合性地评价学生的听课情况、出勤率、成绩等。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相向评价,以此提升教学效果。评教一体化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深化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于网络数据服务平台不仅教师和学生可见,而且其他管理者及部分有权限的人员均可进入,因此在评价时,学生可以直接评价,其他参与学习的人员也可进行评价,从而确保社会对教学主体的有效监督,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评价主体在评价时要注重客观性,不能求全责备或恶意攻击。最后,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内容可以具有多样化特征,比如学生的课堂表现、合作效果、作业情况等,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态度,推动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

5结束语

OBE教学理念对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学由“被动”转向“主动”,一切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推动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发展。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是必然趋势,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已不再是新的课题,如何在OBE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更好地推动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是必须深刻思考的课题。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基础,分析其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等概念,明确混合式俄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搭建“网络、课堂、终端”三位一体教学平台,构建在线精品课程开放体系,实施多元化动态评估机制,以期为俄语教学引入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改革持续发展,达成预期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岩.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俄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79-80.

[2]张薇,陈思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俄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5):46-50,71.

[3]张悦.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136-138.

[4]徐梅,郭芋坊.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与高校俄语教学改革[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