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5:17:06

教育界

教育界范文篇1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按照县政协关于政协委员要注重学习,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要求,我把学习放在工作和生活的第一位。除积极参加县政协组织的集中培训外,坚持挤时间自学。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县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参政议政能力。特别是今年9月份,我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县直科局主要负责人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各项法规政策、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要求,自身的政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学习教育业务。认真研读《中小学管理》、《基础教育理论》等理论书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始终站在时展的高度,自觉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不断地用新思维、新方法、新理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尽心履职,发挥自身职能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感到光荣和自豪的同时,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一年来,我自觉遵守县政协的工作纪律,按时出席政协会议,积极参加政协的各项活动,积极提交政协提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尽心尽力。主要参加了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下基层学校和教师座谈10余次,写调研报告3篇;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焦点、热点问题认真开展调查走访,倾听民意,撰写了《关于加强教育路(吕庄段)交通疏导的建议》等提案,得到提案委员会得好评。《政协会刊》“委员风采”栏目以《春风化雨润校园,丹心一片育桃李》为题,对我的总体工作予以报道。

三、立足本职,抓好业务工作

今年上半年我在实验中学担任校长工作。我和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秉承奠定发展基础、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深化改革,积极进取,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尤其是中考,在参考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取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综合楼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学校先后荣获县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初中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县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县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县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县八星级示范学校、市级平安和谐校园示范学校、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从九月份开始,我到教育局担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分管小学教育工作。我积极深化课程改革,精心抓好教育科研,全面强化校本教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教育界范文篇2

提高自身素质

一、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要求,按照县政协关于政协委员要注重学习。把学习放在工作和生活的第一位。除积极参加县政协组织的集中培训外,坚持挤时间自学。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县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参政议政能力。特别是今年9月份,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县直科局主要负责人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各项法规政策、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要求,自身的政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学习教育业务。认真研读《中小学管理》基础教育理论》等理论书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始终站在时展的高度,自觉地把学到知识,用于工作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不断地用新思维、新方法、新理念解决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发挥自身职能

二、尽心履职。

感到光荣和自豪的同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感到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一年来,自觉遵守县政协的工作纪律,按时出席政协会议,积极参加政协的各项活动,积极提交政协提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尽心尽力。主要参加了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下基层学校和教师座谈10余次,写调研报告3篇;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焦点、热点问题认真开展调查走访,倾听民意,撰写了关于加强教育路(吕庄段)交通疏导的建议》等提案,得到提案委员会得好评。政协会刊》委员风采”栏目以《春风化雨润校园,丹心一片育桃李》为题,对我总体工作予以报道。

抓好业务工作

三、立足本职。

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今年上半年我实验中学担任校长工作。和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秉承奠定发展基础、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深化改革,积极进取,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尤其是中考,参考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取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综合楼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学校先后荣获县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初中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县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县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县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县八星级示范学校、市级平安和谐校园示范学校、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教育局担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从九月份开始。分管小学教育工作。积极深化课程改革,精心抓好教育科研,全面强化校本教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

教育界范文篇3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按照县政协关于政协委员要注重学习,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要求,我把学习放在工作和生活的第一位。除积极参加县政协组织的集中培训外,坚持挤时间自学。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县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参政议政能力。特别是今年9月份,我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县直科局主要负责人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各项法规政策、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要求,自身的政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学习教育业务。认真研读《中小学管理》、《基础教育理论》等理论书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始终站在时展的高度,自觉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不断地用新思维、新方法、新理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尽心履职,发挥自身职能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感到光荣和自豪的同时,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一年来,我自觉遵守县政协的工作纪律,按时出席政协会议,积极参加政协的各项活动,积极提交政协提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尽心尽力。主要参加了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下基层学校和教师座谈10余次,写调研报告3篇;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焦点、热点问题认真开展调查走访,倾听民意,撰写了《关于加强教育路(吕庄段)交通疏导的建议》等提案,得到提案委员会得好评。《政协会刊》“委员风采”栏目以《春风化雨润校园,丹心一片育桃李》为题,对我的总体工作予以报道。

三、立足本职,抓好业务工作

今年上半年我在实验中学担任校长工作。我和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秉承奠定发展基础、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深化改革,积极进取,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尤其是中考,在参考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取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综合楼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学校先后荣获县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初中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县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县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县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县八星级示范学校、市级平安和谐校园示范学校、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从九月份开始,我到教育局担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分管小学教育工作。我积极深化课程改革,精心抓好教育科研,全面强化校本教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教育界范文篇4

各位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茶话会,热烈庆祝敬老节。我代表界首镇教育党支部、界首镇中心初中,向全镇教育战线的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对你们退休后一如既往,热情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把一年来界首镇教育工作情况向各位同志简要汇报如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塑造未来,孕育希望的事业,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无论是领袖、将军、工程师、科学家,还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都要受到老师的教诲和启迪,都凝结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教师历来倍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教育是天下最崇高的事业。今天,国家和民族把未来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比任何时候都重视教育,把下一代的成长托付给教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倚重于教育,要求教育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下面,我就今后我镇教育工作主要思路向各位同志通报。

第一,高举“科教兴镇”旗帜,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事业,是“科教兴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兴衰,事关下一代的成长,事关全镇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形势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从长远看,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后劲。界首要推进富民强镇工程,实现苏中名镇的建设目标,必须高举“科教兴镇”旗帜,必须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必须以提高全民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把界首打造成名校辈出、名师辈出、名人辈出的教育大镇和教育强镇。第二,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界首教育事业在全市农村已处于较领先的地位,创出了辉煌的业绩。但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看到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人民群众的新的要求,教育机制、教育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和指导,继续发扬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精神,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奋发有为,再创新业,促进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今后,我们既要正确处理教育内部的各种发展关系,更要考虑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既要考虑当前事业的成功,更要着眼事业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实现可能;既要考虑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更要考虑中、小、幼、成的协调发展。

第三,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已从生存需求转化为生存和发展并重的需求,从一般就业需求发展为立业和创业同步的需求。提高下一代素质,是每个老百姓的迫切愿望,是富民强镇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要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树立质量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合格人才。今后一段时间,还要从多种渠道、多个层面强化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举措。一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有计划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二要倡导特色,全面发展,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鼓励个性张扬,使他们的潜能和才智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及终身发展。三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把培养学生的过程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从而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队伍建设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质量提高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没有现代化的教师,就没有现代化的教育事业。要牢固确立“队伍为本”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和教学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一要加强师德修养。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文明的程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是终身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道德品质、学识学风、行为规范上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起榜样和表率作用,做学生尊敬、家长认可、社会满意的优秀人民教师。二要提高业务素质。精湛的教学业务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立身之本。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创新实践,提高实施现代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三要构建优秀教师群体。优秀教师群体是创一流教育事业的保障。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实施优秀教师培养工程,加大培训力度,完善考核办法,健全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市内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师和学科梯队,形成界首的教师品牌。同时,要进一步确立“视人民为父母、把学生当子女”的指导思想,不断培养广大教师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体察民情民意,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要大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谋群众所求,文明社会、服务人民。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给予教育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五,积极创造有利环境,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个重视发展教育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尊师重教、崇尚教育的城镇是充满生机的城镇。要进一步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列入重要议程。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关心广大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尊重教师劳动,不断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帮助教师排忧解难,积极改善教师待遇,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我们还要强化舆论宣传工作,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和改革、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位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同志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教育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追求卓越,开拓创新,构筑教育发展新平台。同时,请各位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和我们一起共商界首镇教育改革发展大计,一如既往,热情关心、支持界首教育事业,和我们一道,再创教育发展新辉煌,为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界范文篇5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按照县政协关于政协委员要注重学习,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要求,我把学习放在工作和生活的第一位。除积极参加县政协组织的集中培训外,坚持挤时间自学。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县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参政议政能力。特别是今年月份,我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县直科局主要负责人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各项法规政策、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要求,自身的政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学习教育业务。认真研读《中小学管理》、《基础教育理论》等理论书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始终站在时展的高度,自觉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不断地用新思维、新方法、新理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尽心履职,发挥自身职能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感到光荣和自豪的同时,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一年来,我自觉遵守县政协的工作纪律,按时出席政协会议,积极参加政协的各项活动,积极提交政协提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尽心尽力。主要参加了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下基层学校和教师座谈10余次,写调研报告3篇;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焦点、热点问题认真开展调查走访,倾听民意,撰写了《关于加强教育路(吕庄段)交通疏导的建议》等提案,得到提案委员会得好评。《政协会刊》“委员风采”栏目以《春风化雨润校园,丹心一片育桃李》为题,对我的总体工作予以报道。

三、立足本职,抓好业务工作

今年我在实验中学担任校长工作。我和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秉承奠定发展基础、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深化改革,积极进取,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尤其是中考,在参考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取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综合楼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学校先后荣获县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初中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县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县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县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县八星级示范学校、市级平安和谐校园示范学校、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绿色学校、省优秀家长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从月份开始,我到教育局担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分管小学教育工作。我积极深化课程改革,精心抓好教育科研,全面强化校本教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教育界范文篇6

然而,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这一常识,不仅不适用,而且简直还不啻于离经叛道。“语文是什么”这个常识问题,困扰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竟然长达半个世纪。语文教育专家(更不用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是什么”的解释,不仅悖乎常识,而且还显得荒谬。

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语文教学界对“语文是什么”的权威回答,大抵有三种:

第一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文”的外延局限于“文字”,不仅空间太狭隘,而且逻辑上也成问题,因为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只是语言学科系统的组成部分。总不能因为汉语的方块字掌握起来比拼音文字难度要大,就规定我国的学生要花12年时间去掌握汉字吧?

第二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章。把“文”的外延无限扩大了,所有形成书面文字的东西,一份文件、一个合同、一张便条、一个写在黑板上的通知,都可以称为文章;收在语文课本里的都是文章,历史课本、地理课本、数学课本、物理课本、政治课本、生理课本地都是文章,是不是都要纳入语文教学系统?这种解释经不起分析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两种解释,虽然谬误是显而易见的,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视为真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界发动了一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大讨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育现代化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这场大讨论也有一个极大的遗憾:回避或者绕开了“语文是什么”的回答,未能理直气壮说出常识,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因此也未能确认文学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有的突出地位。于是,这场大讨论前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语文教育界又有了“语文是什么”的第三种权威解释。

第三种解释就是不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排斥性的否定解释;除了语文不是语言和文学之外,怎么解释都可以;除了语文不是语言和文学之外,就用不着解释了。

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是什么”的解释,以及由此形成的语文教育理念,客观上是排斥文学教育,把文学排斥于现代国民基础教育的殿堂之外。这是为什么?

首先,是传统的原因。

虽然我们民族有辉煌的古代文学传统,然而,对文学的排斥却是我们民族封建教育的传统。封建私塾教育选用《诗经》作为两千年不变的经典教材,只是因为《诗经》的特殊性,远远不是意味着我们民族有文学教育的传统。《诗经》只是作为政治读本、伦理读本、道德读本,被选为私塾教育的经典教材的;《诗经》作为文学作品的底蕴,不是被掩盖起来,就是被阉割了。《诗经》被选为两千年不变的传统经典教材,恰恰证明我们民族的没有文学教育的传统,倒是有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读本、伦理读本、道德读本的传统。

19世纪末,大清皇帝迫于时世,废除了科举制度,传统私塾教育开始没落,“洋学堂”──现代学校开始崛起。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启动而且不可逆转的,是五四启蒙运动。毋庸讳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模式,是全面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现代学校教育模式的,因为我国封建教育传统中没有学校教育的传统。回顾20世纪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凡是我国封建教育传统中没有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劳作等课程,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编定,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只能引进和学习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走的弯路就少,成效也相对显著。

语文课就不同了。我国第一代中小学语文教师(包括颇有影响的名师和语文教育专家),大多是从私塾教育中走出来的,他们很容易把私塾教育和语文教育等同起来,认为我国没有数理化和外语的教育传统,却有语文教育传统。这样,语文教育界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学习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经验的抗拒力,就不难理解了。启蒙运动实在短暂得可怜,来不及在语文教育界发动一场“语文是什么”和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的大讨论,就消退了。启蒙运动后出现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同晚清和民国初年的课本比较起来,文学成分是大大加强了,然而,却还没有形成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的共识,在语文教育界,语文仍然以识字、阅读和作文为主导,文学还没有堂堂正正进入现代国民教育殿堂,更不用说确立突出的地位了。

传统私塾教育以封建伦理纲常为核心,以科举为目标,只设置了一门课程,即包括政治、伦理、道德、历史、识字、阅读、作文等等的近似文科综合课。它的一部分,识字、阅读和作文,属于现代语文教育的语言课范畴,其他部分,特别是它的核心──政治伦理道德纲常,却是和现代语文教育大相径庭的。正因为这样,时至今日,主张现代语文教育以《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为基本教材、以背诵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议论,依然不时见诸报端。

其次,是现实的原因。

20世纪后半世纪语文教改的历程,也许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是50年代到70年代末,其上流理念是,语文是教化的工具,是灌输特定的狭隘的政治目标的工具,语文课被上成政治课、道德课。有的课,如60年代初某校高二年级鲁迅小说《药》的教学,虽然名早曰文学课,实则除了外加的、并不准确的写作技巧的罗列外,仍然是政治课;《药》的所有人物都被牵强附会地纳入阶级分析、政治分析和道德分析的“理论”框架,哪里还是鲁迅的《药》?当然,这责任不在哪位语文教师,甚至也不在语文教参,因为在那个阶级斗争必须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年代里,语文是政治的附庸,鲁迅研究是政治的附庸,文学也是政治的附庸,所谓文学分析课,自然也只能是政治分析课、阶级鉴定课。

后一时期是从70年代末到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理念是确认语文的工具性,断定语文是语言文字或语言文章。

工具论是60年代初提出的,如果把它视为对把语文变成政治附庸的一种不得已的抗争策略,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因为它至少挽救了一部分语言教育。工具论刚刚有点占据主导地位了,开始了,它就被定性为智育第一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因此,在前一时期,它不能被视为主流理念。70年代末,在废墟上重新起步的语文教育,否定之否定嘛,工具论就顺理成章成了语文教育界的主流理念了。有见地的语文教育专家发动的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大讨论,对语文教育界主流理念倡导者来说,也不能说不无补益。

半个世纪语文教改走过的曲折历程表明,我国语文教育界,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师,有把语文课上成政治道德课的经验和教训,而驾轻就熟的,则是咬文嚼字,把经典文学作品里的某些词、某些句子作为语言教育的例证。我们的语文教育界没有文学教育的经验,文学教育不说是空白,也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也许,这就是语文教育界一谈到文学教育就眉头打结的原因。

最后,语文教育理念要现代化,就不能不面对上个世纪5O年代的那场把语文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门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语文教改。

不能因为这场改革是在学习苏联的政治背景下展开的,就全盘否定这场改革。苏联的语文教育也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干预的危机,然而,语文教育理念大体上还是继承了俄罗斯语文教育的传统。这场改革,在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的理念上,应该予以充分肯定。改革中出现的那套课本──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本,当然可以挑出许多缺点,然而,相比较而论,却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好的一套语文课本。

这场改革的夭折和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革是借着政治权力和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全面铺开。改革前没有在语文教育界展开必要的理论探索,缺乏改革的理论准备和心理准备。改革也严重脱离了50年代中学语文教师的实际水平。到1956年,突然于一夜之间,原有的课本、教参作废了,语文课变成文学、汉语两门课,教师们面对的是全新的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能不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吗?待到政治形势发生逆转,来得快的,去得也快;一道行政命令,那套课本收起来,改革也销声匿迹了。

语文教育界如此忌讳“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也许同这场改革的结局不无心理联系吧?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还是别的什么?切不可以为这只是咬文嚼字。语文概念的界定,其实质是,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不应该占有突出地位的问题。“语文是什么”和“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只是同一张纸的两面。认识了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该占有突出地位,语文是什么的争论,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是这个民族语言的最高成就,学习和鉴赏经典文学作品,毫无疑问也是学习语言的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文学教育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的意识,正如现代意识的核心是人的意识。作为一个现代人,仅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技术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成为人类的祸害。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有自觉的人的意识,也即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宝藏,是文明人类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人文精神的荟萃。说文学的精华──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的良心,一点也不过分。文学的精华──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毫无疑问是滋养、熏陶。锻造、培育现代国民的精神、灵魂和人格的最可宝贵的资源。正因为如此,所有教育发达的国家,文学教育都无不在国民基础教育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也正因为这样,所有教育发达国家,无论是语言和文学分成两门课,还是在一门课中分成两个系统,文学课的分量都要重于语言课的分量。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门科学,它当然有不同于数、理、化的特质,例如它的约定俗成,它的相对模糊性,然而,既然是一门科学,自有它内在科学规律。汉语作为14亿华人的母语,是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毫无疑问也有它内在的科学规律。对于现代国民来说,仅仅凭感觉使用母语是不够的,必须对母语的内在科学规律有一个理性的系统认识,知道怎样使用母语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母语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我以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有必要做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开展一场广泛的、严肃的、自由的和负责的学术讨论,在“语文是什么”的答案上,义无反顾地回到常识上来,确认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有的突出地位。这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第二件大事,是探索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和语言(合写作)教育,怎样上好文学课和语言(含写作)课。这件大事,比前一件大事更艰难,更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就文学教育来说,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无论是我们民族的古代教育传统,还是20世纪的教育传统,都没有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学作品来教学的成套的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就语言教育而论,难度也同样大。汉语言课本就是个大问题,据说,语言学家们的争论太大了,很难就为中学生提供一套科学的、简明扼要的、教学中可操作的汉语言课本达成共识。然而,既然这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再难,也得不断去探索、去尝试、去实践;只有在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中,才可能完成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再说,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正确了,探索的目标明确了,语文教育专家和广大语文教师的探索和实践,一番心血,自有一分收获。更何况,国门巳经打开,在语文教育上,我们不应该固步自封。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几百年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经验,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出去向人家学习呢?

教育界范文篇7

然而,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这一常识,不仅不适用,而且简直还不啻于离经叛道。“语文是什么”这个常识问题,困扰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竟然长达半个世纪。语文教育专家(更不用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是什么”的解释,不仅悖乎常识,而且还显得荒谬。

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语文教学界对“语文是什么”的权威回答,大抵有三种:

第一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文”的外延局限于“文字”,不仅空间太狭隘,而且逻辑上也成问题,因为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只是语言学科系统的组成部分。总不能因为汉语的方块字掌握起来比拼音文字难度要大,就规定我国的学生要花12年时间去掌握汉字吧?

第二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章。把“文”的外延无限扩大了,所有形成书面文字的东西,一份文件、一个合同、一张便条、一个写在黑板上的通知,都可以称为文章;收在语文课本里的都是文章,历史课本、地理课本、数学课本、物理课本、政治课本、生理课本地都是文章,是不是都要纳入语文教学系统?这种解释经不起分析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两种解释,虽然谬误是显而易见的,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视为真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界发动了一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大讨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育现代化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这场大讨论也有一个极大的遗憾:回避或者绕开了“语文是什么”的回答,未能理直气壮说出常识,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因此也未能确认文学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有的突出地位。于是,这场大讨论前后──上世纪

90年代至今,语文教育界又有了“语文是什么”的第三种权威解释。

第三种解释就是不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排斥性的否定解释;除了语文不是语言和文学之外,怎么解释都可以;除了语文不是语言和文学之外,就用不着解释了。

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是什么”的解释,以及由此形成的语文教育理念,客观上是排斥文学教育,把文学排斥于现代国民基础教育的殿堂之外。这是为什么?

首先,是传统的原因。

虽然我们民族有辉煌的古代文学传统,然而,对文学的排斥却是我们民族封建教育的传统。封建私塾教育选用《诗经》作为两千年不变的经典教材,只是因为《诗经》的特殊性,远远不是意味着我们民族有文学教育的传统。《诗经》只是作为政治读本、伦理读本、道德读本,被选为私塾教育的经典教材的;《诗经》作为文学作品的底蕴,不是被掩盖起来,就是被阉割了。《诗经》被选为两千年不变的传统经典教材,恰恰证明我们民族的没有文学教育的传统,倒是有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读本、伦理读本、道德读本的传统。

19世纪末,大清皇帝迫于时世,废除了科举制度,传统私塾教育开始没落,“洋学堂”──现代学校开始崛起。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启动而且不可逆转的,是五四启蒙运动。毋庸讳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模式,是全面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现代学校教育模式的,因为我国封建教育传统中没有学校教育的传统。回顾20世纪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凡是我国封建教育传统中没有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劳作等课程,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编定,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只能引进和学习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走的弯路就少,成效也相对显著。

语文课就不同了。我国第一代中小学语文教师(包括颇有影响的名师和语文教育专家),大多是从私塾教育中走出来的,他们很容易把私塾教育和语文教育等同起来,认为我国没有数理化和外语的教育传统,却有语文教育传统。这样,语文教育界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学习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经验的抗拒力,就不难理解了。启蒙运动实在短暂得可怜,来不及在语文教育界发动一场“语文是什么”和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的大讨论,就消退了。启蒙运动后出现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同晚清和民国初年的课本比较起来,文学成分是大大加强了,然而,却还没有形成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的共识,在语文教育界,语文仍然以识字、阅读和作文为主导,文学还没有堂堂正正进入现代国民教育殿堂,更不用说确立突出的地位了

传统私塾教育以封建伦理纲常为核心,以科举为目标,只设置了一门课程,即包括政治、伦理、道德、历史、识字、阅读、作文等等的近似文科综合课。它的一部分,识字、阅读和作文,属于现代语文教育的语言课范畴,其他部分,特别是它的核心──政治伦理道德纲常,却是和现代语文教育大相径庭的。正因为这样,时至今日,主张现代语文教育以《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为基本教材、以背诵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议论,依然不时见诸报端。

其次,是现实的原因。

20世纪后半世纪语文教改的历程,也许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是50年代到70年代末,其上流理念是,语文是教化的工具,是灌输特定的狭隘的政治目标的工具,语文课被上成政治课、道德课。有的课,如60年代初某校高二年级鲁迅小说《药》的教学,虽然名早曰文学课,实则除了外加的、并不准确的写作技巧的罗列外,仍然是政治课;《药》的所有人物都被牵强附会地纳入阶级分析、政治分析和道德分析的“理论”框架,哪里还是鲁迅的《药》?当然,这责任不在哪位语文教师,甚至也不在语文教参,因为在那个阶级斗争必须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年代里,语文是政治的附庸,鲁迅研究是政治的附庸,文学也是政治的附庸,所谓文学分析课,自然也只能是政治分析课、阶级鉴定课。

后一时期是从70年代末到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理念是确认语文的工具性,断定语文是语言文字或语言文章。

工具论是60年代初提出的,如果把它视为对把语文变成政治附庸的一种不得已的抗争策略,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因为它至少挽救了一部分语言教育。工具论刚刚有点占据主导地位了,开始了,它就被定性为智育第一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因此,在前一时期,它不能被视为主流理念。70年代末,在废墟上重新起步的语文教育,否定之否定嘛,工具论就顺理成章成了语文教育界的主流理念了。有见地的语文教育专家发动的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大讨论,对语文教育界主流理念倡导者来说,也不能说不无补益。

半个世纪语文教改走过的曲折历程表明,我国语文教育界,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师,有把语文课上成政治道德课的经验和教训,而驾轻就熟的,则是咬文嚼字,把经典文学作品里的某些词、某些句子作为语言教育的例证。我们的语文教育界没有文学教育的经验,文学教育不说是空白,也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也许,这就是语文教育界一谈到文学教育就眉头打结的原因。

最后,语文教育理念要现代化,就不能不面对上个世纪5O年代的那场把语文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门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语文教改。

不能因为这场改革是在学习苏联的政治背景下展开的,就全盘否定这场改革。苏联的语文教育也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干预的危机,然而,语文教育理念大体上还是继承了俄罗斯语文教育的传统。这场改革,在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的理念上,应该予以充分肯定。改革中出现的那套课本──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本,当然可以挑出许多缺点,然而,相比较而论,却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好的一套语文课本。

这场改革的夭折和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革是借着政治权力和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全面铺开。改革前没有在语文教育界展开必要的理论探索,缺乏改革的理论准备和心理准备。改革也严重脱离了50年代中学语文教师的实际水平。到1956年,突然于一夜之间,原有的课本、教参作废了,语文课变成文学、汉语两门课,教师们面对的是全新的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能不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吗?待到政治形势发生逆转,来得快的,去得也快;一道行政命令,那套课本收起来,改革也销声匿迹了。

语文教育界如此忌讳“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也许同这场改革的结局不无心理联系吧?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还是别的什么?切不可以为这只是咬文嚼字。语文概念的界定,其实质是,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不应该占有突出地位的问题。“语文是什么”和“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只是同一张纸的两面。认识了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该占有突出地位,语文是什么的争论,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是这个民族语言的最高成就,学习和鉴赏经典文学作品,毫无疑问也是学习语言的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文学教育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的意识,正如现代意识的核心是人的意识。作为一个现代人,仅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技术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成为人类的祸害。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有自觉的人的意识,也即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宝藏,是文明人类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创造和积

累起来的人文精神的荟萃。说文学的精华──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的良心,一点也不过分。文学的精华──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毫无疑问是滋养、熏陶。锻造、培育现代国民的精神、灵魂和人格的最可宝贵的资源。正因为如此,所有教育发达的国家,文学教育都无不在国民基础教育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也正因为这样,所有教育发达国家,无论是语言和文学分成两门课,还是在一门课中分成两个系统,文学课的分量都要重于语言课的分量。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门科学,它当然有不同于数、理、化的特质,例如它的约定俗成,它的相对模糊性,然而,既然是一门科学,自有它内在科学规律。汉语作为14亿华人的母语,是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毫无疑问也有它内在的科学规律。对于现代国民来说,仅仅凭感觉使用母语是不够的,必须对母语的内在科学规律有一个理性的系统认识,知道怎样使用母语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母语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我以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有必要做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开展一场广泛的、严肃的、自由的和负责的学术讨论,在“语文是什么”的答案上,义无反顾地回到常识上来,确认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有的突出地位。这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第二件大事,是探索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和语言(合写作)教育,怎样上好文学课和语言(含写作)课。这件大事,比前一件大事更艰难,更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就文学教育来说,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无论是我们民族的古代教育传统,还是20世纪的教育传统,都没有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学作品来教学的成套的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就语言教育而论,难度也同样大。汉语言课本就是个大问题,据说,语言学家们的争论太大了,很难就为中学生提供一套科学的、简明扼要的、教学中可操作的汉语言课本达成共识。然而,既然这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再难,也得不断去探索、去尝试、去实践;只有在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中,才可能完成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再说,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正确了,探索的目标明确了,语文教育专家和广大语文教师的探索和实践,一番心血,自有一分收获。更何况,国门巳经打开,在语文教育上,我们不应该固步自封。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几百年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经验,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出去向人家学习呢?

教育界范文篇8

摘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能够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有很多,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是其中之一。当前,人们对高校教材的关注相对较少,但是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而言,教材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字高校教材人才培养定位务实精神回访机制

1高校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

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现在有许多教材评比,但那些获奖的教材也常常是错误百出、水平不高,总让人怀疑评比的标准和评比的过程是否客观公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教育界范文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档案学教育观念

早在2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尖锐指出:“像今天这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的目标与方式的整体观念,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①美国学者C,W,莫里斯曾形象地比喻:“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原子弹,而观念是来自有思想、能说善写的人。”②我国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也说:“观念的力量是卜分巨大的,它既可以阻止社会的变革,又可以把社会推向前进。”③这些论断都说明“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关于档案学教育观念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今后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档案学教育观念的回顾与分析

回顾与分析我国历来关于档案学教育的观念及其对档案人才培养的影响,是研究当今档案学教育观念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卜年代,在重政治和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档案学教育主要是树立如何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观念,人才培养目标界定在政治觉悟高、保密性强、阶级斗争观念强等方面,课程也大多围绕这些目标开设;在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档案学教育主要强调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不少学校开设了与经济学有关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信息市场管理、经济学理论、涉外经济、企业经济等;在计算机技术刚开始普及的时代,档案学教育观念又倾向于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档案人才,增加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等等,有的多达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在上述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档案学教育显示了不断改革发展的轨迹,相对适应了社会各阶段的档案工作需要。但是,在有些时期内,也存在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如有的认为档案学教育应紧跟社会潮流,社会上什么最热门,档案学教育中就应开设什么课程,追赶时髦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发展档案学教育;有的甚至失去“自我”,认为档案学教育可以没有专业内核,没有专业特色,档案学专业似乎是“万金油专业”,档案学人才应该是“百事通人才”;有些还认为只要多学几门计算机技术,档案专业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有些学校在这种观点支配下进行档案学教育改革时只注重一味地增加计算机类课程,而不管其是否交叉重复、脱节、适用等。不过总的来说,档案学教育几十年来是在基本正确的观念指导下进行改革,是处于一种发展状态。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档案学教育界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一种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档案学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带来了发展机遇,应借此契机大力发展档案学教育?开拓档案学研究领域,在档案学专业下开设电子政务、电子公务方向;另一种则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举步维艰,IT、管理、法律、新闻等专业才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而档案学这种“冷门专业”,应该压缩直至取消。档案教育界内部也有一些人对档案学专业教育持有一种极为悲观的态度,认为没有多大发展前途,应该取消,或者从专业名称到课程设置都将“档案”二字去掉,完全转向行政管理、电子公务、电子政务等专业。这两种观念直接关系到今后档案学教育的存亡,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该认真研究。

二、应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必然发展的观念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界应有忧患意识,但不能有悲观情绪。21世纪中国档案学教育要向前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取得共识:

1.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及机遇

首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于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中,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档案部门也必然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都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档案专业人才。这一方面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档案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综合素质好、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同时,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也普遍需要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档案学教育界必须为开展岗位培训、在职教育作出贡献。

第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载体呈现多样化,光盘档案、磁介质档案等广泛使用,过去传统的纸质档案将向电子、数字、虚拟档案方向发展,迫切需要档案学高等教育针对新型档案管理的高新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与开展教育,如围绕档案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办公自动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以及设备维护技术等发展档案学教育。

第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会加快。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档案门类将更加繁杂多样,数量也大大增加,档案工作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档案学教育部门传授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各类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深化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相对于某些热门的专业来讲,的确面临被削减、压缩的严峻局势及压力,面临着竞争。但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竞争本身就是一种克服惰性的牵动力,紧迫感可以焕发精神、调动潜能,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防守,不仅仅是维护我们档案学教育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变压力为动力,满怀信心地发展档案学教育。

针对档案教育界外部的压力,我们既要加强档案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又要研究档案学专业内核,使档案学像有些成熟发展的学科一样,始终在具有档案学科内核的基础上变化与发展;既要联系现实社会需要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又要考虑如何适应社会长远需要,培养出在社会变化中具有长久价值的高素质人才。正如哈佛校长鲁登斯坦所说:“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域就越有价值。”“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而设立的,大学还有它更为重要的任务,主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④因此,档案学教育要想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必须研究档案学专业学生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档案学思想、档案知识、档案工作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基本知识,而不是仅仅跟随潮流、追赶时髦,社会上时兴什么,档案学教育就跟随增设什么课程,一个时代一阵风,过了这阵风之后,有些课程又不适应,必须马上砍掉,老师疲于应付,学生疲于接受的局面应该改变;必须克服急功近利,专业方向转换过于频繁、只重形式不讲实质性改革的问题;应使档案学教育在社会变化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档案学科内核与底蕴,能在社会变化中具有长远价值,而不是随时被压缩与淘汰。

对于档案学教育界内部来讲,主要是应树立信心,看到我们的优势与特点。虽然从规模数量及报考档案学专业第一志愿的状况来讲,档案学专业与有些热门专业比较有较大差距,但是,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高,就业单位也非常好,从近几年有些档案学专业的毕业生来看,就业率几乎达到100%,这是许多专业所不能比的。再从就业去向来讲,档案学专业学生有许多不仅能进大都市、沿海开放发达城市,而且还有不少人能进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外合资企业、名牌企业,这也是许多专业望尘莫及的,这样的好结果是与该专业教育的特点及优势密切相关的,应重视与发展这些优势?

3.加强档案学教育界与实际档案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密切联系,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从近几年有些学校档案学专业毕业生情况来看,直接到档案局(馆)工作的人很少。一方面,档案局(馆)很难进,人员饱和、关系网、需要其他专业人才充实等都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档案专业学生大多不想进独立实体性的档案局(馆)工作,而愿意到附属于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其他部门做档案、文秘、行政、人事、培训等工作。有些学生甚至“惟恐专业对口”,与其他专业“惟恐专业不对口”形成鲜明的反差;有些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认为档案学发展前景不妙,到档案部门很难得到较大发展;因此,在校时并不太注重档案学科的改革与研究,对档案学理论以及档案工作技术方法课程也未去深入研究,而是在档案学边界打转转,这些都与档案学教育观念以及档案部门用人政策等具有一定关系。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档案专业的学生去从???事其他部门的工作,也支持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大知识面,学习与研究其他学科的知识,但若绝大多数人都不愿从事档案工作、不想研究档案学科,不愿意到边远落后地区发展档案事业,难道不是档案学教育的悲哀与失误吗?档案学教育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能够使档案事业后继有人、大力发展吗?因此,首先还是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档案教育界与档案实际工作部门及社会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才能使档案学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注释:

教育界范文篇10

关键字高校教材人才培养定位务实精神回访机制

1高校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

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现在有许多教材评比,但那些获奖的教材也常常是错误百出、水平不高,总让人怀疑评比的标准和评比的过程是否客观公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