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7:08:16

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范文篇1

1.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不够

目前,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娇生惯养,缺少在艰苦环境下锻炼的机会,家长视之为“心肝宝贝”,即使是正常的体育课,家长也怕学生出意外。夏天怕热,冬天怕冷,不让学生参加一些正常的体育活动,更不用说学校组织的其他体育活动,如足球比赛、田径队训练等。

2.大部分女生不爱运动

一上体育课,大部分女生就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向教师请假。有些女生确实身体不舒服,如在特殊时期;而有的女生就是怕运动,尤其一些肥胖女生更不爱运动。

3.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取消部分正常的体育活动

因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学校为了安全只能因噎废食,取消了一些正常的体育活动。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本来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类运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但由于球类运动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相撞、摔倒、扭伤的可能性较大,家长为了孩子安全,不支持孩子参加活动;教师为了不发生安全事故,不重视学生兴趣培养,自行取消一些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形同虚设。每节体育课,教师只让学生做一些广播操等简单乏味的活动。为了不发生安全事故,原来矗立在校园里的体育设施,如单杠、双杠、爬杆等都拆除了。

二、正确应对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

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正确面对体育教学中发生的安全问题,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

1.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在每节体育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一般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这些活动能全面地锻炼学生身体,提高身体各器官技能,预防一些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也能让学生快速投入到各项体育活动中。准备活动应根据活动项目的不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某部位进行活动。

2.执行严格的考勤制度

在体育课前,教师要检查学生人数,详细询问每一名不在场学生的去向,如有旷课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及时联系班主任,确保该学生的安全。下课后,教师还应集合队伍检查每位学生是否在场,是否有意外发生,做到善始善终,确保每一位学生安全回到教室。

3.加强体育课组织教学

教师要提前备好课,体育课程在设计、教法和组织上要科学合理。由于体育课室外活动的特殊性,教师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尽可能避免意外发生。安全问题教师要课课讲,时时讲,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保护和学会宽容,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确保场地器材和练习的安全性

每节体育课前,教师要认真检查场地器材是否安全,把一些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安全事故重在预防;课中如出现场地器材等安全问题,及时带领学生远离器材,确保学生安全。体育组应成立体育器械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一些器械进行安全检查、维护、保养,消除安全隐患。

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育观念范文篇2

关键词:农民教育观念;农村经济;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但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局面。农村经济要振兴,农民教育观念要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就是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1农民教育观念的表现

1.1对学校的推崇观念。教书育人在学校,系统的知识学习在学校,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即学校的观念禁锢在农民心里,农民只关注到对学校,对教师的推崇,忽视各种农民培训,职业技术教育落后,把学校同教育对等起来从而缩小了教育的范畴,农村的农业知识得不到有效的整理和传承。自上而下的封闭教育观念导致缺乏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知识构建,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得不到强有力的智力支撑。1.2片面人才观念。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农村地区人才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而在农村地区,农民对人才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分子层面,大部分农民的人才观念仅限于专家、学者、科学家、工程师等,而忽视从事一线的农业工作者,忽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新时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1]。新农村建设需要不同的人才共同努力,片面的人才观念使得专业人才得不到认可与尊重,片面人才观在广大农村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不利于农村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1.3教育同生产对立观念。教育同生产本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可以为生产服务,生产也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地区,经济至上的观念还大量存在,缺少人才培养的观念,甚至认为让农民学习会影响农业生产,看不到教育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把发展经济同农民教育对立起来,这样的观念造成农民教育无法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也不能快速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所以教育同生产是农村的两翼,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我国农民教育观念的措施

2.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农民的教育观念要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充分动员农民的学习积极性是农民树立科学观念的第一步,农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应当把农民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国民教育的发展中来[2]。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扩大人才的范畴,尊重人才,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树立终生教育观念,农民教育既要不断地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要满足农民自身的发展。新时期,对农民的教育宣传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教育宣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加强农村教育宣传的具体工作,让农民能够很好地接受教育,从中懂得如何正确维护自身教育权益。同时,农村教育要增强灵活度,不要只政府出面实施,在普法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宣传过程中抓住农村农民的基本特性,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内容通俗易懂、使农民接受的教育更形象化。2.2优化农民教育环境。首先加大投入,教育资源的投入是农民的重要物质基础。应该合理布局,扩大农民教育资金投入与平衡,从而改善农村教育不平衡的状况。其次要加大宣传。鼓励农民教育投入,对农民再教育进行制度保障和物质补贴,加强农民教育的制度建设,引导保障农民的教育权利,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更要加强教育制度的建立健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农民教育的正确观念。最后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社会环境是对农民实施教育的最直接环境。在农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从全社会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从而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教育积极性,也会增强农民教育实际效果。2.3树立科技兴农的教育理念。首先,抓好农民义务教育。农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很大,农村在教育资源的分布上落后于城市,政府方面应该优化资源,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相应的教育资源,争取将义务教育的基础工程做到位,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其次,大力发展农民夜校教育。充分利用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有效利用农民的闲暇时间开展夜校教育传授系统的教育知识,这不仅能充分利用农民时间,也提高了农民素质,让农民学到科学知识,为农村的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通过以上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民科技教育使农民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提高产量,提高农村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农民科技致富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

3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农村的生产载体,在三农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指引下,农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和社会应当为农民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物质保障,同时广大农民应该紧跟国家的政策,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秋锦.、邓小平、关于“三农”问题的部分论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王景英.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模式与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观念范文篇3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开始重视,使得乡镇学前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想要使学前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较为关键的一步是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从而从根本上引导学前教育的发展。然而,家长对于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认识是否正确?本调查主要了解利国镇年轻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所持有的观点。近年来,利国镇托境内丰富的铁矿资源和鲜明的产业优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旅游开发初具规模,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家长的专业教育知识不多,他们更多为幼儿提供的是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幼儿精神层面的给予。农村独生子女也较为普遍,家长的宠爱行为随处可见,但又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部分孩子身心倍受摧残,学前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2研究方法和内容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利国镇学前儿童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89份,有效回收率89%,其中有效问卷80份。

2.2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利国镇学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了实际调查,了解了该地区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乡镇家长在学前教育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为其提供教育实践上的理论依据。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幼儿父母,年龄在22岁到48岁之间,从事职业有:家庭主妇、工人、售货员、银行职员、医生、教师、警察、老板等。

3调查结果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恐吓、“贿赂”(过多使用物质奖励)、纵容以及使用暴力情况的调查结果(依次如表一、表二、表三、表四所示)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家长有恐吓、“贿赂”、和使用暴力的行为,有超过一半的家长会纵容孩子。

4研究讨论

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利国镇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呈现出了独有的特点。

4.1一些家长亲子关系处理不当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恐吓、“贿赂”、纵容和使用暴力等不良行为,这些都是与当今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恶性行为。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养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心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宝贵的”。因此,爱心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而鼓励和呵护孩子的爱心也是家长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摒弃不良行为,全心全意用爱来呵护孩子,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4.2少部分家长干涉孩子的愿望

在调查结果中仍有20%的家长干涉孩子的愿望。池田大作说:“家长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种子最初就是从这里萌芽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在《童年宪章》中曾经指出“所有的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成人的剥削,孩子的身心和大脑都是属于自己的,不能分割;所有的孩子都有权利在安全并具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戏和玩耍、成长和学习,不应该受到外界的伤害和烦恼的刺激;所有的孩子都享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用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孩子的头脑、身体以及情感得到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尊重孩子就要遵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所提到的:“既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又要尊重孩子的发展权”。社会需要的是一些富有创意、有性格、有魅力的人才,而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学生。

4.3品德教育仍需家长的努力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有78%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同时有11%的家长重视知识技能的发展。在当今金钱社会形势下,有11%的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教育是无可厚非的。所谓品德,主要是指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品德,不仅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一个拥有爱心、道德感以及责任感的人,能够较容易取得成功,并且其生活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4.4融洽的家庭关系需要平等相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家长愿意和孩子平等相处,只有3%的家长掌握绝对权威。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是孩子眼中的“权威”,父母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命令,只有听父母的话才是好孩子。但是,在融洽的家庭关系中孩子和父母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仅仅是指形式上的平等,更是实质上的平等。我们提倡家长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平等的相处,尊重和赏识孩子。平等不等于纵容,提倡家庭民主也不能忽视长幼有序。家庭教育的平等也应该是相互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5对策和建议

5.1当地政府应组织开展公益讲座

教育是改变生活的最好方法,当地政府应联合幼儿园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活动,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需求,促进全镇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5.2幼儿园组织外出亲子游

亲子游是家长与幼儿之间良好的交流渠道,能凝聚家庭的亲和力,也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家长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育儿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3幼儿教师定期家访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后陶云说:“众所周知,老师理解学生是教好书的前提条件,而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还包括学生的社会化表现,家庭最接近社会,如果要了解社会中的学生,就必须通过家访”。尤其是在幼儿园,通过家访,教师能更直接地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家庭教养方式,也能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5.4家长组建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的参谋、咨询机构,又是促进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家长交流的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幼儿园建设家长委员会能完善幼儿园社会参与制度的需要。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家长委员会可以在协调社会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家长委员会,对于建立幼儿园、家庭与社会教育协同机制,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委员会作为一个与学校教育机构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教育组织机构,有利于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6结论

教育观念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整体观念一体观念

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因此,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反思与转化。因此,对因乐接受与音乐陶冶的教育批判就是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

1.“音乐——智育”观念:“五育”观认为数学、语文、自然等学科是智育,思想品德课、团队活动是德育,音乐美术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智育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和推动;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导致智育内容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深化与变革导致智力观和智育观的变革。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把智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之容器的传统智育观。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智力绝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而是个体全身心都参与的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智力起源于外部动作,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外部实践活动(包括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思维中的内化、抽象、再现或预演。人的智力活动不仅包括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更主要的是在规律和主体需要的统一中选择和确立实践目的、寻找手段、方法、设计实践程序并预测出实践的结果(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正是人的智力活动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动性。

因此,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纪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音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这与古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

2.“音乐——德育”机制:人类所面临的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文化价值观念,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乐仁乐智、成贤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伦理学的历史经验,品德不仅指向至善,同时也应兼含责任和权利。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世界中,品德必须转化并提升责任、功利和权利,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按照中国哲学智慧的启示,责任、功利和权利,必须以德性为归。当代西方伦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权利的利用而忽视其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结果反而丧失了权利,因而萌发了回归品德伦理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而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建设,也亟待从德性的立场接纳责任、功利和权利,进行哲学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德育范畴的澄清与德育模式的现代化德育在个体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性欲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在许多情况下,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往往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怎样才能保证用道德战胜利益和欲望,取得对个体行为的支配权呢?这一方面需要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个体调节自身行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培养和发展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正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

现代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却在解决物质生产领域的矛盾时激化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当年席勒深刻批判与揭露了在工业革命开始时便显露出来的严重社会冲突与人格分裂,把美育视为治疗的一剂良药,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高度理解技术,从而将各派救世主眼中需要超渡的芸芸众生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他们驾起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一体化的命运之舟,开始了向真善美统一之“彼岸”趋近的现实航程。一百多年的文明进程充分肯定了席勒的天才和马克思的明智。如今,情感世界和美育王国的探秘对各门学科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移植到人以外的生命学科。哺乳动物的“音乐胎教”和绿色植物的“音乐欣赏”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和谐的音乐不仅是人类的特殊需要,而且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节奏!

3.“音乐——社会”文化和谐: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当代美育早已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音乐成为现实生活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

有人认为:“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纪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害的毒素,吸崐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桑新民《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4。“音乐——学校”素质教育: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一个从儿童时期到成为社会的人,对音乐感情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研究者从技术和装置入手,开始解决音乐心理的非实时测量与音乐进行的时间性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的测量技术进入实时反应和记录的时代。研究涉及的音乐情绪反应和音乐认知反应的测量,多采用问卷、形容词核对表、单维度或多维度量表以及操作反应观察的方式。这些测量方式为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类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与音乐的时间性质相悖。它们收集的数据,是被测在聆听音乐之后依赖记忆所做的反思。另外,这些方法在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反应的研究中,不能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施实时的记录及再现,不能使研究者对音乐进行和被测反应之间的同步关系做出全面、反复、精确和深入的观察。简言之,这些测量及记录方法是非实时的。

结论:音乐与智育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课题。一方面,它折射出教育观的基本理念,是教育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它不仅涉及到音乐本质属性的科学合理诠释,而且也关系着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正确定位。因此,从古至今这一命题始终为世人所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办法。学校教育决策者们突出抓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成为理所当然。如果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对其还算有用的话也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于是造成了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

我们呼吁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与智决不能涵盖、包容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地”,音乐艺术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配器、曲式等)、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教育者还必须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而又不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观念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以来,在我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教学工作基本原则等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学院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教务部门建立了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之,形成了具有反馈功能的教学运行体系,保障教学工作稳定运行。近两年来学院在教学设备上的投人力度更大,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场地,实验条件都发生了根本地转变。

一、高校扩招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

早在1998年7月,在我院“高冠会议”上,我院舒朝镰院长就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1999年6月的全教会就正式启动了高校扩招,我院在原年招生1100名的基础上,1999年招生达到1693名,2000年招生3149名,今年将保持2000年的招生规模。我们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

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再创辉煌是我院近年来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般高等学校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并校、合校建立超级大校也逐渐告一段落,与此同时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的校均学生数急剧增加,高校之间的规模竞争愈演愈烈。一个学校能否生存已和它的规模、效益密切相关。我院扩大办学规模受到空间条件和师资条件的严重制约,在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校教师职工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使我院新开辟的洪庆校区顺利投人使用,院内新建的教学六楼和学生五公寓也极大地改善了院本部的办学条件。新生人学后,全院各项教学工作运行基本正常。我们在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但是,在我们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都会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可以说我们由中小规模办学转向大规模办学,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道路更长更艰难,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不仅要创造物质条件把学生招进来,更要加强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西工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转变观念,确定目标

在走向新世纪的年代里,各个国家都把未来自己民族、国家的兴旺寄托在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教兴国,发展教育事业已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如周远清同志所说,要开创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世纪,在教育观念上至少必须强化三个意识,即强化国际意识,强化素质意识和强化改革意识。

随着我国加人WTO成为现实,我国将加快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合作圈,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国内的经济建设,更要能较快的成为中国企业参加国际竞争的骨干。从这个角度讲我院的现实情况与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很多很难克服的困难。

因此,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强化“素质”意识,把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站在素质的高度上来研究人才质量。这一点还没有完全成为广大教师的实际行动。所以在学习上要更深人,在实践上努力探索。21世纪,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将是一个更加注重质量的社会,是以质量取胜的社会。高等教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注重质量。我们要研究和强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强化“国际意识”是为了明确我们的办学方向,强化“素质意识”是为了明确新的质量标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强化“改革意识”,走西工院自己的发展道路。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看到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才能创新。所谓有西工发展特色的改革,就是改掉那些与学院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使之适应起来。同时要保留和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

我们热切希望广大师生员工从改革的意识出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学院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我院已经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计划,其主要内容为:

在校全日制学生2005年达到12000人左右(其中本科学生10000人以上,研究生500人左右),成人教育学生稳定在4000人左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2+1+1”培养模式落实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环节。本科专业在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发展,2005年专业数达33个左右。其中工学门类专业占半数左右,审慎发展;其他门类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加快发展。加快省部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到2005年形成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个,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导师10人左右。到2005年使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孵化器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龙头。到2005年学院科技总经费要达到2000万元。

三、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真抓实干

学院宏伟目标实现的基础是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其核心在于真抓实干。高校扩招之后,我院生源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这一点从99级的教学中已经有所反映,从2000级开始,学院将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手段,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2000^-2001学年定为“教学改革质量年”,组织有关部门和各系部,开展深人地调查研究,提出并实施一批改革措施,正在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作为制度固化下来。

以教学稳定运行为大局,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宣传这个大局,维护这个大局。教务部门要为教师上好课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为大班的授课教室准备专用扩音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大期中教学检查的力度和范围,定量检查每门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确保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另外还要改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加大力度改善外语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电工电子实习基地等实习实验条件。以院级重点课、一类课为骨干课程,由首席、副首席主讲教师牵头,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改革案。自从1996年开始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已建成了一批一类课。院级重点课的建设工作使得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扩大办学规模中,这些重点课和一类课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成为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力军。学院要进一步与各系一起改善这些课程的教学条件,要使这些课程的授课质量明显高于一般课程,成为名符其实的明星课程。公务员之家:

教育观念范文篇6

近些年,随着父母出去务工增多,不少儿童的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抚养。于是,孩子许多的不良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同时有的父母虽然也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细节。如孩子顶嘴、自私、没礼貌、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使孩子就养成了一些错误行为。于是就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回到家里就成了“小霸王”的异常现象。粗暴、放任。现在的家庭教育出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简单粗暴;另一种现象是放任自流,这两种现象可能同时呈现同一个在家庭。粗暴表现在很多父母都将自己摆在家庭的绝对权威地位,孩子一不小心犯了错误,或者一次考试失误,家长会大发雷霆,甚至拳脚相加。放任自流表现在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自主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以及社会交流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辅导和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从而丧失了对孩子的信心,于是索性就放任自然,随他去了。

2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教师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承担起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的重任。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2.1提供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情感上的尊重与理解。家庭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它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好雨知时节,有需就发生,随情潜人灵,润心细无声。这种充满情趣又十分细腻的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力量。家庭教育最忌讳简单粗暴,这样只能毁灭孩子心中的美好世界,对孩子的一味惩罚并不能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能短时压抑他的不良行为。家庭教育不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而是在爱的驱动下的一种自觉自愿、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一种舐犊之情。

(2)品德上的培养与塑造。在孩子品德的培养中,父母之所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们是陪伴孩子的第一人,也是时间最长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应只在孩子的学业上,除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方法上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健康体质、健全心理等方面的培养。

(3)能力上的锻炼与要求。①让孩子学会独立。要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作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要让孩子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日本有句教育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在生活方面,要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就养成起床叠被,自己刷牙洗漱的好习惯;扫地、收碗等这些小事要让他尝试着去做,让他知道没有人会给他永远的照顾,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在学习方面,让他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学习用品、书包自己整理;一些小事情由他自己做主,让他们在尝试中得到快乐。②让孩子自然发展。家长们应当学会让孩子自然发展,不要总是为孩子包办一切,为了孩子不惜花费任何代价,却不顾孩子自身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锻炼中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③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鼓励创新”,而不能满足于“克隆”。父母要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也不要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2.2提供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为家长搭建学习平台

一是讲座。请家庭教育专家给家长做关于《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怎样配合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等专题讲座,主要以家庭教育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倾向性问题,由浅入深进行分析,从较高的理论角度、大量成功家教事例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等方面,改变家长的教子观念,有效提高了家长素质。二是提供学习资料。针对学生家长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方面理论知识缺乏的问题,我们动员家长订阅了《家庭教育时报》《家庭教育指南》,并指导家长阅读。学校还购买了《学习的家庭》《父母有话要说》《孩子有话要说》等家教系列丛书,为家长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三是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学校采取由家长自愿报名和班主任推荐的方式,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开展活动。活动的形式是座谈,内容主要有反映家长的意见、帮助学校和班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四是召开家长会。我校的家长会有新生家长会、毕业生家长会、学困生家长会和全校家长会。针对品行差、习惯差,学习差、体质差的学生召开家长会,采取不告状、不批评或庇露孩子的错误、不责怪家长教育无方的方式,主要谈认识,分析孩子的现状、原因及双方配合的策略,使家长放心地来,满意地去。

2.3探讨有关家庭教育的经验——为家长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

教育观念范文篇7

1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构成有机的整体。各层次的教材内容缺乏传递性和发展性,致使体育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处于陈旧和滞后状态,缺乏时代性和超前性,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21世纪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应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提高理论水平。第三,教材应多样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体育史、教学和训练范例、评价标准和方法。为此,笔者认为,不同类别的学校应从本专业出发,设置和安排教材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材中增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对某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力学分析,了解和掌握科学训练手段;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增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战地救护等内容,了解做某一项目技术动作时哪些肌肉参与作功,如何训练其功能及健康方面的指导;对海洋、航海专业可增加水上项目、海上自救、生存能力锻炼及专业技能项目等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习了体育知识,又巩固了本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教材在今后的实践中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总之,教材的制定应考虑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教材内容应含有诸多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和方法层次。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目前在田径教学中,铅球的重量为男子小学3公斤,中学4~5公斤,中专、大学6~7.26公斤;女子3~4公斤,因为铅球标准重量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确实太重了,在技术教学中无法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仍然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侧向滑步投掷。其结果,必然造成铅球运动水平和成绩普遍较低,并且容易使学生对铅球项目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自觉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适当降低重量的器械,加强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如铅球的背向滑步或旋转式投掷技术,并在考核中增加技评考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增强对铅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动作质量上下功夫,以掌握技术动作为本,使动作质量更高,姿态更美,技术更先进,为今后有机会从事专项训练和比赛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任务是:(1)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体育知识;(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3)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4)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觉锻炼的态度。并且,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分析错误动作,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6小结

教育观念范文篇8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优秀文化也开始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世界文化开始实现了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另外,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也开始以融化的趋势为依据,不断的实现各个国家和地区音乐教育模式的有效转变,不可否认,新时期之下的音乐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改变了原有的教育轨迹和教育方向,在音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老师除了需要了解目前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外,还需要体现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内涵以及特色。在本世纪前期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西方对其他地域的音乐文化还存在许多的反感以及抵触心理,往往将自身的音乐文化作为整个世界文化的中心,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音乐的教育实践运作,该阶段的音乐教育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教育现状,无法更好的实现教育的全球化发展,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对其他的音乐文化存在许多的歧视心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许多的学者在对这一音乐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开始站在宏观的角度,提出这种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并且积极的尝试其他国家的音乐。

二、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观念转向转变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还能够更好的实现不同音乐教学模式之间的融合以及互动,除此之外,许多其他的国家以及地区也开始对现有的音乐教育方式进行创新以及改革,不断的讲过音乐引进国内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吸取其他国家的优秀内容以及精华,更好的促进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稳定提升。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以集中发展国内音乐为依据和前提,积极的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促进本国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这种固步自封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与其他地域以及国家教育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另外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之中,极少有老师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不断的促进原有教育理念的有效个性,音乐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老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国内音乐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上,忽略了对国外音乐文化的引入以及研究,严格按照本国的音乐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以此来更好的实现国际化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但是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我国的地域范围非常广,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音乐文化在种类和形式上非常的丰富以及多元,在落实不同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老师仍然只选择部分的民族音乐文化,尽管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并发挥音乐的作用和价值,但是难以更好的实现综合教育模式的营销革新,无法继承所有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导致有一部分的优秀音乐文化直接被遗忘。其次,在开展不同音乐教学实践时,我国以高等音乐为主导,积极的落实校园音乐文化教育,所选择的音乐教材只关注音乐作品的简单介绍,没有具体的描述音乐文化的内在背景以及历史发展特色,最终导致许多学生就能够掌握较为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记忆,不能够真正的实现音乐内涵的稳定提升,难以掌握音乐文化的核心要求,实际的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不容乐观,同时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综合发展以及成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还没有具体的建立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如果站在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可以看出,在音乐教育模式的过程之中,我国的内容以及形式还存在许多特殊性,严重制约了优秀音乐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在推动世界音乐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我国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其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进音乐综合效益的稳定提升,更好的加快世界音乐的融合以及共同繁荣的步伐,还可以实现优秀文化的共同繁荣以及共同发展。其次,在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我国还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的音乐特色,为教育实践者以及参与者提供更多全新的感受,体现整个教育的与时俱进,实现教育理念的及时转向,更好的为音乐文化的融合提供一定的依据,满足音乐文化发展的核心要求。

三、音乐教育意识的转向

新时期下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向所涉及的内容形式相对比较复杂,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要素,作为音乐教育观念转向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育意识的转向尤为关键。首先音乐教育式的转向存在一定的开放性,新时期之下的音乐教育不再以盲目增城为主,而是积极的抵御其他地域的不良音乐文化影响,更好的实现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以及时代性。但是我国还没有积极的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存在许多的音乐文化禁锢感,难以更好的促进音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的教育模式与时代教育需求之间还存在许多差距。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音乐发展的过程之中,我国音乐教育也开始学习很多方面的转化,积极的体现不同的教育主题的作用和优势,明确开放性的核心要求,尽量避免固步自封,以区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切入点进行,缩小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发展差异,更好的获得国际的认可以及尊重。其次是超前性,在音乐教学实践时老师需要明确音乐教育试题内容,以较高水平的开放性为切入点,了解一定意义上的时展要求,更好的体现超前性。从目前来看,世界音乐文化市场实现了繁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音乐融合发展趋势比较明显。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我国在促进音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树立良好的条件意识,将主题的选择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相联系,充分的发挥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优势,积极的开展世界音乐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老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核心要求,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世界音乐文化的融汇相结合,结合音乐国际化发展的核心要求,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音乐教育内容以及活动,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最后是切实性,切实性以民族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为研究的核心,大部分的优秀音乐文化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传统音乐教育的确实性比较差,无法在形式上促进不同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我国音乐老师在教学实践时需结合不同的音乐类型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长远的利益。但是在音乐教材设置的过程之中我国直接影响他的音乐作品为主,没有对用户进行有效的传输以及渲染,无法提高音乐演奏个人的技巧。新时期音乐教育观念转向对世界文化音乐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的继承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音乐教学实践时老师需要实现对内容形式的有效继承,积极的呈现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以及优势。

四、音乐教育思想的转换

1.现代化。在新时期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过程之中,教育思想尤为关键的是,老师必须要树立新时期的教育思想,了解音乐的知识以及技能教育的相关要求,关注深层次应用和开展的核心内涵以及具体的标准,实现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另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改革以及冲击,现有的教学内容及教育形势出现了一定的改观,对此音乐教育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分析,了解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积极的体现一定的与时俱进性,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的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及时的创新,将信息化教学融入主题教学实践之中。2.多样化。在转变音乐教育思想的过程之中,音乐老师还需要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依据,不断的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全方位的展示不同的音乐教学环节。在对不同的音乐教育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得设置形式多样的文化课程,将美国爵士乐,流行音乐以及西方乐器融入其中,设置针对性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次,对于当代音乐文化来说,在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要以国家的人类文明进程为切入点,适时的展现现有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内涵以及优势,更好的实现国内与国外音乐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充分地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作用,保障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更好的掌握音乐学习技巧与精髓,实现个人的个性化成长以及发展。综上所述,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时代之下,实践形式而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开展不同的音乐教学形式的过程之中,学校开始积极的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做法及经验对不同的音乐形式进行实质性的交流,深入分析了解各个音乐主题的核心要求,采取科学的手段和策略更好的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升。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主要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切入点,不断提高音乐文化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更好的体现教育的作用以及优势,保障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的技巧精髓,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以及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一些学习的状态有所差异,为了保证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真正的实现个人音乐水平的提升,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沈贺.新时期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1):94-96.

[2]左玉琼.试谈新形势下的初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初中音乐教学探索与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00255-00255.

[3]朱妍.试论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与鉴赏能力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5):61-61.

[4]沈娟.浅谈如何培养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J].北方音乐,2016,36(5):125-125.

[5]席云沛.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J].好家长,2017(42):33-33.

教育观念范文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整体观念一体观念

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因此,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反思与转化。因此,对因乐接受与音乐陶冶的教育批判就是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

1.“音乐——智育”观念:“五育”观认为数学、语文、自然等学科是智育,思想品德课、团队活动是德育,音乐美术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智育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和推动;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导致智育内容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深化与变革导致智力观和智育观的变革。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把智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之容器的传统智育观。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智力绝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而是个体全身心都参与的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智力起源于外部动作,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外部实践活动(包括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思维中的内化、抽象、再现或预演。人的智力活动不仅包括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更主要的是在规律和主体需要的统一中选择和确立实践目的、寻找手段、方法、设计实践程序并预测出实践的结果(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正是人的智力活动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动性。

因此,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纪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音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这与古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

2.“音乐——德育”机制:人类所面临的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文化价值观念,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乐仁乐智、成贤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伦理学的历史经验,品德不仅指向至善,同时也应兼含责任和权利。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世界中,品德必须转化并提升责任、功利和权利,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按照中国哲学智慧的启示,责任、功利和权利,必须以德性为归。当代西方伦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权利的利用而忽视其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结果反而丧失了权利,因而萌发了回归品德伦理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而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建设,也亟待从德性的立场接纳责任、功利和权利,进行哲学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德育范畴的澄清与德育模式的现代化德育在个体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性欲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在许多情况下,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往往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怎样才能保证用道德战胜利益和欲望,取得对个体行为的支配权呢?这一方面需要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个体调节自身行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培养和发展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正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

现代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却在解决物质生产领域的矛盾时激化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当年席勒深刻批判与揭露了在工业革命开始时便显露出来的严重社会冲突与人格分裂,把美育视为治疗的一剂良药,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高度理解技术,从而将各派救世主眼中需要超渡的芸芸众生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他们驾起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一体化的命运之舟,开始了向真善美统一之“彼岸”趋近的现实航程。一百多年的文明进程充分肯定了席勒的天才和马克思的明智。如今,情感世界和美育王国的探秘对各门学科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移植到人以外的生命学科。哺乳动物的“音乐胎教”和绿色植物的“音乐欣赏”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和谐的音乐不仅是人类的特殊需要,而且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节奏!

3.“音乐——社会”文化和谐: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当代美育早已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音乐成为现实生活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

有人认为:“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纪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害的毒素,吸崐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桑新民《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4。“音乐——学校”素质教育: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一个从儿童时期到成为社会的人,对音乐感情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研究者从技术和装置入手,开始解决音乐心理的非实时测量与音乐进行的时间性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的测量技术进入实时反应和记录的时代。研究涉及的音乐情绪反应和音乐认知反应的测量,多采用问卷、形容词核对表、单维度或多维度量表以及操作反应观察的方式。这些测量方式为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类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与音乐的时间性质相悖。它们收集的数据,是被测在聆听音乐之后依赖记忆所做的反思。另外,这些方法在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反应的研究中,不能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施实时的记录及再现,不能使研究者对音乐进行和被测反应之间的同步关系做出全面、反复、精确和深入的观察。简言之,这些测量及记录方法是非实时的。

结论:音乐与智育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课题。一方面,它折射出教育观的基本理念,是教育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它不仅涉及到音乐本质属性的科学合理诠释,而且也关系着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正确定位。因此,从古至今这一命题始终为世人所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办法。学校教育决策者们突出抓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成为理所当然。如果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对其还算有用的话也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于是造成了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

我们呼吁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与智决不能涵盖、包容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地”,音乐艺术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配器、曲式等)、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教育者还必须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而又不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第56页)。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把学生引导进一个至美、至善的艺术世界中去!

因此,我们提出的结论是,教育与文化文明构成了内涵一体的体系建设,教育以及一切文化文明形态在教育上必须强调整体的教育,音乐知识在这个整体中具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以及社会形式。这个结论是否过于武断,还有必要听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批判。

参考文献:

1.邹淑霞,王军,张丽霞,浅谈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王乐英,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大庆社会科学

教育观念范文篇10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对话的活动,而非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教导,有的研究者把这种观念归纳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自主”理念,并进而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的定式,……体现了受教育者的高度自主性,体现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存在”。因此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运用主体性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把青年大学生看作完整的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让大学生逐渐学会“自我负责、自我监督”,正确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以及日常生活中,形成思想政治素养上的自觉意识,在正确的方法和习惯的基础上学会调控自我,在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主动改造主观世界,为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伙伴”而非“权威”

网络时代,让教育者不再是信息的主导和价值观念的权威,当前的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的真相进行甄别和了解,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作出价值判断。这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靠正面宣传和观念引导来形成价值观的主导和塑造形成了一种挑战。如果高校教育者依然以一副“权威”的姿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有可能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强化其对负面信息的掌握。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就是教育者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思想变化,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学习背景和生活阅历对大学生的行为随意评价和判断。网络世界的兴起,大大促进了青年主体意识成长(主要体现为自我意识的增强、民族意识的深化、成长意识的发展等方面),推动了青年个性人格的丰富,引发了青年思维方式的创新。网络对大学生的这些影响促使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必须转变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者”。从一个“伙伴”的角度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者教育方式的改变———“对话”而非“灌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灌输”方式的应用,从实践的效果看,这种方式对于社会思想舆论和价值导向的引导起到了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现实层面来看,其存在地位依然不能被动摇,“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证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这里谈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由“灌输”向“对话”转变,并非是否认“灌输”的作用,相反,是在坚持“灌输”的原理下,对这一理论的灵活运用。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指的是教育者尊重大学生应有的话语权,在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共同达成价值取向上的共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当然教育者与大学生在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上的差异使这种对话只有在共同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者主动构建与受教育者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相适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使得双方有可能相互理解对方的解释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有可能通过对话最终达成‘协商的共识’。”网络为这种对话提供了可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发现,并在“协商”中达成一致。

四、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识———“生活”而非“知化”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要通过大学生识记和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实现,但这只是一些知识化的知识,即所谓的“知化”。尽管这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片面强化这种培育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不一致。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解决的办法只有靠教育者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习得为主的教育观念,转为面向生活进行教育,用生活来进行教育,这也正是当前生活育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生活世界的冲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其思想上所受到的冲击和波动是前所未有的,会通过网络与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冲突和矛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极大的冲击,这是在书本上所学习的知识无法全面解释这些冲突和现象,也进一步的激发大学生对理论的怀疑和叛逆心理,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教育者只有主动适应和接纳网络世界的一些交流方式(如Email、QQ、博客、聊天室等),并在这些交流中及时地察觉大学生思想冲突的集中点,才能适时地给予这些交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文化支撑,做好隐性规范的传递与正面价值的引导。由于网络平台的特性,使大学生在上面暴露出来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更加真实和普遍,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使日常教育更具针对性。

五、教育者教育目标的确立———“育人”而非“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