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5:21:52

教育创作

教育创作范文篇1

关键词:创作教学;音乐教育;意义;发展现状;探讨

在我国音乐的教学中,很多职业院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这严重抑制了音乐教育的开展,面对这一现状,职业院校非常有必要引入新的理念,推进新的变革。尤其要注重创作教学的引入,充分发挥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我国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

音乐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具体表现在:

(一)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学校,音乐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师仍旧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音乐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反应,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这样必将会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的位置,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另外,在音乐教学中尽管有些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正,但仍是以单一的唱歌为主,无法起到音乐教学的根本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教学课程设置上脱离社会的需要。我国职业院校当前的音乐教育多侧重于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希望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而忽视音乐的创作。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未必能产生好的影响。在社会的需求中,各单位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进行独立创作的人才,在职业音乐教育中这些却无从表现,背离了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三)教师的素质水平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大多数人看来,音乐的教育更多地被看成辅修类课程,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中优秀教师的流出,职业院校中音乐教师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对音乐课程的研究改进也就无从开展,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更是难以实行。

二、音乐创作教学的具体表现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创作教学,是对日常音乐的升华,通过计算机设备等手段使学生综合利用音乐知识,细心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发散思维进行独立自主地创作。在创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恰当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所在

纵观当前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创作教学引进的重要性,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意义。

(一)音乐的创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所谓创作教学,学生要想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必须进行思维的发散,加强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的音乐制作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在熟练操作制作软件的情况下会提高创作的效率,长此以往,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快速地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创新的胆识也会提升,有益于优秀作品的呈现。

(二)音乐创作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音乐创作的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说是一种不多见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思路,否则将会大大影响创作的完成。这样,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必将改变过去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转而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得到极大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说音乐教育的创作教学具有多重的意义与价值。

(三)音乐的创作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全面发展。创作教学在课堂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然后进行适当引导,教师的悉心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认可也可以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其次,创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清晰地认知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合理地进行改正,增强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促进全面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讲具有诸多的益处,不仅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胆识,还可以促进全面发展;另外对教师而言,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一举多得,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当然要想推进这一教学,还需要职业院校教师的积极探索,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正确看待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发挥其意义与价值。

作者:辛咏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创作范文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继承创新

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中,对于优秀音乐教育家及创作者的教学经验的继承及创作经验的学习是高校音乐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乐作为一种通过节奏与韵律传递情感及叙述事情的艺术形式,其在音乐理论与音乐审美上都具有丰富的内涵[1]。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能够通过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及技艺的继承来衍生新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思路是高校音乐教育中不断探索的问题。继承与创新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是音乐创作的灵魂。

一、继承与创新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的意义

(一)高校音乐教育概述。作为培养音乐教师及相关音乐人才的一种教育内容,随着近几年各类音乐比赛的火热进行及社会对于高质量音乐人才的需求,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地位与所受关注度也逐年上升。高校音乐专业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高校热门专业,而社会各界对于音乐创作的热情与关注度也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音乐教育不但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及辨别技能,同时也要从音乐创作层面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与创新能力。高校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包括了声乐教学到乐器教学的各个部分。学生自身的说唱与表演能力及对于其他人作品的鉴赏与学习能力都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关键。高校音乐教育利用科学完善教育教学体系让音乐技术和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在这种传承下,也在培养着学生音乐继承精神下的创新与发展思路。(二)继承与创新思路下的音乐教育与创作。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继承与创新思想的影响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有重大意义。音乐是一种节奏的语言、旋律的语言、音符的美学,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我们所强调的继承不但是对于音乐技术方面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作为一种与美学与感悟相关的学科,音乐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更多的想象力,而支撑这种想象力发散生长的基础就是扎实的音乐理论、音乐文化、音乐技能知识[2]。同时,音乐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节奏语言,其核心关键决不仅仅是继承,而是通过这种继承而产生的音乐创作上的创新。只有不断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与创作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播及发展。可以说继承和创新是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两方面内容。只有一边继承优秀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技能,一边在这种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才能给音乐发展以不竭的动力。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现状

虽然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近几年一直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作热情也持续高涨中,但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学生审美教育不足。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类教育科目,对于学生音乐审美的提升是音乐教育的前提,只有学生具有更优秀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知识学习和创作当中才能有更好的辨别能力,从而吸收更多优秀的音乐文化与技巧。但是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之中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却略显不足。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更注重乐器演奏技能、音乐表演技巧、音乐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在理论之外的音乐美学的渗透与教育[3]。导致很多音乐专业学生虽然有较为扎实的音乐基本功,但是在涉及音乐鉴赏及音乐创作中却略显能力不足。音乐鉴赏中难以从优秀音乐作品中发现核心优点并进行学习,音乐创作中难以将学习到的音乐理论与技能加之于音乐的创新创作中,作品创作缺少音乐美感与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创作的继承缺乏。我国作为具有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国家,虽然近现代高校音乐教育起步晚,但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音乐教育的研究探索、对于音乐美学的发展及传承却起步很早。根据《史记》记载,早在我国商朝时期就已经有音乐教育的产生及发展。可见音乐教育在我国古代就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而我国的音乐教育文化及音乐创作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4]。但是在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却不重视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及音乐创作的继承和发扬。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我们更推崇西方音乐教育的理论和技巧,在音乐创作上,我们也经常更倾向于西方乐器及音乐技巧的使用,而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创作这块瑰宝。在音乐的教育与创作中,当前高校缺乏较为专业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及文化课程,在民乐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扬上,我们的高校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缺失。(三)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在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下,高校教育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在高校音乐教学与音乐创作当中,对于互联网教学手段的使用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创新。高校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意识,在教学创新上存在不足,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首要问题。而这种教学方式上创新不足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音乐创作动力与创作热情缺乏。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与拓展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兴趣与动力。音乐专业作为一门以音乐审美为基础,以音乐理论知识和乐器演奏技能、音乐表演技能为依托的专业,其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给音乐创作增添更多灵感、给音乐学习增添更多乐趣[5]。但是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主要的授课方式。教师对于音乐理论进行照本宣科的讲授、学生记笔记听课,仍然是当前主流高校教学方式,而在对于互联网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很多高校音乐教师存在着缺乏创新力及思考能力的误区。仅仅是将原来黑板板书转化为PPT模式,而不注重挖掘和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更多优势,没有发觉信息化教学对于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在音乐创作当中,高校音乐教师缺乏对于学生创作创新性上的启发,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中,缺少融合意识及教学创新引导意识。这导致当前高校学生的音乐创作也缺乏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三、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继承创新方法

针对音乐教学学习的特点及以上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从音乐文化、音乐技能的继承入手,在这个基础上探索音乐创作的创新创作与文化继承,是高校音乐教育值得发展创新的方向。笔者经过思考总结了以下几点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继承创新的方法,希望对于广大音乐学习及音乐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一)加强对于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美学艺术,其学习及鉴赏的关键是学习鉴赏者的审美高度。可以说,审美能力决定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好坏,为音乐学习及音乐创作能力的提升建立了基础[6]。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欠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首先,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于中西音乐历史方面知识的了解。针对这一部分的了解,不但需要学生熟悉知名音乐家的成长发展与作品风格,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于中西音乐发展脉络及流派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内容的学习和了解有利于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音乐世界观,并且学习到中西伟大音乐家作品及成长中的闪光点。对于音乐审美的培养上,了解“大师走过的路”,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其次,要增加音乐鉴赏课及课堂上的讨论及课后反思写作。音乐教育中对于好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是必不可少的,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学习就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音乐技能积累、音乐文化积淀最有效的方式。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将课堂地位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在学生的音乐敏感度及音乐审美情趣的建立上做出更多引导。最后,音乐审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文艺、美学、文化等方方面面来培养。音乐作为节奏与韵律的语言,其审美培养上不能单纯的从音乐本身出发,也需要找到文学、美术等艺术内容对于音乐的作用及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文学语言的描述等方式建立学生对于音乐意境的想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二)加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与创作的继承和发扬。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加强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从中国特色音乐传统文化入手进行音乐文化与技能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在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首先需要音乐教师构建科学系统的音乐教学体系,将传统音乐文化、音乐技巧的现代性意义与优势加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体系当中,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音乐学习固化模式,不再仅仅关注西方音乐理论与乐器的表演研究,而能注意到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亮点与现代意义,继承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优势[7]。其次,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音乐创作灵感的激发也是教学中的关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而如果能将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音乐特色进行现代化的改良以及与西方音乐文化和创作技巧上的融合,无疑将对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的创作之路的发展有十分大的推动作用。在音乐创作方面,可以从中西乐理知识及乐器特色的研究方面出发,做更多的乐器搭配的尝试,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培育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只有有兴趣,才能更好的钻研和探索音乐融合创新之路。以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中国风音乐和古风音乐创作为例,常有佳作在乐器搭配的运用上十分注重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的融合,通过这种中西乐器的碰撞,创作出更具有审美冲击力和符合东方审美观的音乐作品。这种中西融合的创作方式对于音乐创作的开拓和发展都是全新的契机,在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中,教师应该更注重这种“跨界融合”为音乐教育和创作带来的全新活力与启发。(三)加强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在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中,除了继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上也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做出努力。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音乐教师加强音乐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善用互联网及信息教育,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音乐课堂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多活力。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利用互联网音频、视频资料,搜集更多具有音乐鉴赏价值的课件内容,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和名家音乐表演视频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更优秀的音乐审美观。其次,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该把教育教学与音乐创作相结合,注意音乐的学习与创作不但是个输入的过程,更是个输出的过程,只有不断的进行音乐创作实践,才能在音乐学习中取得更长足的进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可以考虑多举办音乐创作和表演比赛,例如校园歌手大赛、原创词曲大赛等类型的比赛,也可以与一些社会单位取得联系,给音乐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才艺展示、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加学生音乐创作热情和参与度。同时,在这样的互动与比拼中,学生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音乐方面的切磋,给音乐创作的创新和技术交流提供了可能。最后在音乐教学中,联想教学、情景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需要具备一定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才能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之中一定要建立对于音乐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音乐文化的继承和音乐创作的创新。感悟与体验是音乐创作的关键,而这些都需要课堂上教师有序的引导。

总而言之,音乐学习作为一种需要文化基础、审美能力、联想能力、感悟能力的专业,其在现代化发展之路上还有更多需要探索的内容。如何更好的将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结合,探索其中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从业者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舒甜.大学音乐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评《音乐教育创新与实践》[J].新闻与写作,2016(10):后插5-后插6.

[2]王烁.创无止境——学校音乐教育创新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6,36(20):123.

[3]罗玲芝.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的探究与思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2):241-241.

[4]王亮.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与传承[J].大观,2017(4):130.

[5]李海鸥.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观念对中国传统乐教精神的继承[J].东岳论丛,2016,37(7):157-163.

[6]孙大峰,王丽燕.音乐教学经验的继承与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5):147-149.

教育创作范文篇3

一、电视远程教育专栏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专栏类节目相比,电视远程教育专栏因其表现内容的权威性和表现形式的严肃性,在创作中的问题也有其特殊的一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形式过于单一带来的模块式表现。比如因内容主要为新闻、专题、知识等,导致表现手法单一,内容过于单调。二是语言过于书面带来的语言式播报。电视栏目为保证其权威和严肃性,很多内容都是从报纸新闻中提取素材而产生,过于书面化的语言易与受众产生隔阂。三是色彩过于单调带来的视觉化疲劳。当前远程教育专栏的栏目头等制作方面,过多使用了单调的一两种要素,背景或子栏目组成较为简单,有千篇一律之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四是表现过于生硬带来的说教化影响。受传统意识的影响,电视远程教育专栏说教色彩还是比重浓重的,多数表现为课堂的形式。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受众对象的改变,过于注重说教,反而容易导致观众反感,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电视远程教育专栏节目的问题分析

办好电视远程教育专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整体而言,当前电视远程教育专栏节目竞争较其他专题弱,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收视的要求。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内容限制。如前所述,电视远程教育专栏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受抽象化、概念化、难以模拟化等因素制约,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高度的表现技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驾驭。而某些特定的知识领域和门类甚至完全无法利用平面的具象化形象去指代和表现,也因为其表现不够充分或者不够直观从而不便于受众理解。这都先验性的决定了电视在传播这些特定知识信息方面具有着原生缺陷。二是受众限制。电视远程教育专栏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定的既有文化水平,也更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准。这一点决定了他的受众群相对于电视剧、电影、娱乐类等节目的受众群的整体数量较少。这无疑增加了电视远程教育专栏的接收成本,即便利用终端扩展等方式实现了受众接触的扩大也不易通过受众最终的选择性理解和记忆屏障实现其根本的知识传达效果。这同样先天性地限制了电视远程教育专栏的成功率。三是体制限制。我国现行的电视体制属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在这一体制下,电视远程教育专栏频道,在与以娱乐主打的电视台或频道进行同平台竞争的时候,因其相对枯燥和难以表现故而难以取得对等的“收视率”,从而面临着被体制淘汰的危险。作为具有相当程度社会公益性质的电视远程教育专栏,自我创新需求不足,节目本身上质量不高,说教式信息,这种自我定位无疑是行不通。四是技术限制。当前,电视远程教育专栏电视类节目开设越来越多,不少县级电视台出开设了这一节目。由于受本身人才和技术力量的限制,对不少电视台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不断发展,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在技术方面的解决不彻底,这种限制可能会是无法克服,甚至致命的。

三、电视远程教育专栏创作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远程教育工作模式和载体得到了进一步创新。那么,身处市场化的时代,如何让电视远程教育专栏直面市场、成为品牌呢?

(一)电视远程教育专栏节目定位转向

从根本上讲,电视,尤其是电视远程教育专栏的从业人员,他们掌握着电视媒体,同时对全体国民负有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电视远程教育专栏这样严肃性的节目形态,应该是在信守自己先进文化主导者的职责的同时,悉心听取受众的合理收视需求,找到电视远程教育专栏先进传播内容与受众的最佳契合点。

(二)电视远程教育专栏创作视点转向

由于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不一样,电视远程教育专栏创作面临更高的要求。通常来说,电视创作视点的选择,一是内容选择,二是受众选择。在创作电视远程教育专栏视角上的转向,主要是指由早期的由内容去寻找受众,转变为内容与受众的双向选择,最终实现受众满足与远程教育专栏共同提升。

(三)电视远程教育专栏创作技法转向

电视创作技法繁多,最根本的就是要让观众接受。所以逻辑上讲,观众兴趣是电视节目成败的关键,电视远程教育专栏也不例外。人们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的,电视作为一种信息提供者,需要给予受众切实有用的知识信息,电视远程教育专栏尤其如此。人们希望在电视远程教育专栏节目中看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看到真实的信息。

教育创作范文篇4

(一)舞蹈音乐是舞蹈和音乐的有机结合

中职舞蹈教育中的音乐实际上是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音乐是为舞蹈而创作的,通过美妙的音乐能够将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送给观众。

(二)舞蹈音乐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舞蹈音乐都是比较欢快的,其旋律也是动人的,很多老师在舞蹈中加入音乐来充分凸显艺术的魅力,使得这两种艺术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们都是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来刻画相应的想象和思维模式,能够充分地表达文字所无法表达的内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舞蹈音乐是相辅相成,难以比较和排序

在中职舞蹈教育中,舞蹈和音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缺一,因此很难对这两个个体进行排序和比较。要知道舞蹈主要是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通过形体的展现来引起观众的注意,而音乐则是给予人听觉上的享受,这两种艺术都是从形象的方面来展现和表达情感,通过不同的展现方式来营造美的氛围,从而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喜欢。

二、中职舞蹈教育中音乐的教育方式简析

(一)树立中职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老师要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中职生的学习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因此在舞蹈教育中引入音乐课程时,要先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老师在考察学生的成绩之外,要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进行及时地表扬和赞赏,使得中职生能够重新树立信心,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舞蹈音乐的学习中,真正地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中职舞蹈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将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逐渐对学习舞蹈音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加上老师并没有真正地将舞蹈和音乐有机地融合起来,只是生硬地将他们合在一起教学,这种“没营养”的教学方式没办法很好地吸引学生。因此中职老师在进行舞蹈教育时,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结合课内课外两大课堂,使得音乐课程能够自然地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课外活动,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三、中职舞蹈教育中音乐的创作分析

(一)加强基础学习

中职舞蹈教育中的音乐创作是立足于音乐的特点和中职教育的特征的,因此创作舞蹈教育中的音乐需要与其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根据中职生的具体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重点加强中职生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后续的舞蹈音乐创作提供坚实的基础。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参与其中,实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学习方法,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不过老师切不可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考,要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能力

中职老师在开展舞蹈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仅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舞蹈音乐,也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地发现艺术美,学会欣赏艺术美,从而深刻地感受艺术带来的魅力,使得中职生能够在无形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开展合作学习,让不同水平、性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合作探索,思想交汇碰撞,从而激发创作的灵感,让学生真正地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体验。

(三)做好准备工作

老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与音乐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进行舞蹈音乐创作之前,自主地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使得艺术的魅力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追求,促使学生自觉地做好准备工作。老师应当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也能提高中职舞蹈音乐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结语

教育创作范文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传统文化;思考

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常常是影响美术教育及美术创作的主要原因;从我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由于宋徽宗的“不爱江山爱绘画”以及画院的设立,花鸟画异常繁荣。唐代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绘画尽显盛世华丽;明清淡出政治的文人画超凡脱俗。时代总是把最深的烙印刻在美术作品中,而美术作品又总是最为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脉搏;在我国“”时期,美术作品充斥着的是“高、大、全”,“工、农、兵”,以及光辉的领袖和英雄形象;也正是那个时期政治的生动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的全方位交流,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是中国的文化艺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历史转型时期,我们要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呢?

回顾我国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近1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国外美术教育体制和模式的涌入,美术作品的传播,都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我们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进行着变革;比如中国画的基础教学中融进了西式光影素描的训练,写生静物色彩的训练,焦点透视和解剖学的学习。这些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也为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很有利的准备。但是通过近些年的现状分析,却不禁令人担忧:盲目的“中西结合”,表面的追捧,使得大批的中国画作品失去了本民族的精华,生硬地搬用西洋画的颜色,追求前卫,摹仿流行;而把我们本身的几千年文明遗忘殆尽,一些美术院系的文化课被称为“公共课”,实际上成了获得学分和文凭的附加手段,笔者从1991年至今担任中国画的教学工作,对大学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苍白深感吃惊:一提国画只知道竹子、兰草、梅花、松树;画荷花,竟有十几幅题款是“出淤泥不染”,一问此诗句出自何处,无一人能答;震惊之余,笔者只有在坚持大纲的前提下无奈地给学生们增开甚至小学就应该知道的唐诗宋词专题讲座了!考察了一些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恐怕只能用《卖油翁》里的一句话来形容:“无它、唯手熟尔”。

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美术学院风波令众多的美术工作者和美术专业考生、学生大呼“体制”!其实,冷静地思考,这真是一把“双刃剑”!其间可谓正邪参半;文化要求确实挡住了一部分具有专业天分的学生,但从另一面讲,我们难道要培养的是“唯手熟尔”的匠人吗?更何况,目前不仅是院校美术教育严重的文化缺氧,就连美术创作也显示出文化的贫乏!一些展览干篇一律;松还是几千年的松、竹还是几千年的竹;传统中国画最富特点的精致装裱不见了!代之“全金属外壳”,诗书画印的整体“手足不全”,题款已经把听熟的古诗句反反复复使用了若干遍,有的不明就里、又怕雷同,干脆“无题”。

印更为其甚,问过一位多年从事国画创作的先生,中国画上的印有何意义;可惜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曾见过一幅水墨画《螃蟹》题诗“看你横行到几时”,已有剽袭之嫌,更有一个印章“出入大吉”,看来是和画中物“唯与此同类”吧!印章在中国画中的意义,确实在文献及论著中难以找到,但其内容起码应该与画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增加画意。而对于印章在中国画中更深一层的意义,笔者有一些个人的浅见;“印”当有“证”的内涵;名声最大的当属帝王使用的玉玺,这个印是盖在圣旨上的,没有玉玺加盖的圣旨那是不具备真实性和行政效果的;直至州、府、县衙都有官印、公文必须有大红官印才是正式的官文,它代表正规性、权威性,到了今天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都有公章,盖上公章表示认可;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仍然具有此种意味,印章表示了画家对作品的肯定和认可,具有严肃性和正规性,画废了的习作是不会有印章的,从形式上我们对比有无印章的中国画便不难看出这一点。而且由于传统中国画家的清高和独特的气质,他们的印章往往不愿与官印同称为“印”而借用印章的材料和雕刻的工具称之为“金石”以脱俗。另外有许多的古字画印章特别多,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局图》,上面甚至有乾隆的御印,那是拥有者、收藏者证明自己拥有的记号而已,当然与画家的初衷有天壤之别,是一种历史的奇迹。

诗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徐渭的《水墨葡萄》中“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潇洒自信;齐白石《蝉》中“只恨有翅不能飞”的诗句,语出惊人,都把画的意境提高到匪夷所思的境地。那么书法在中国画中则是血与肉的关系,“书画同源”、中国画技法强调“写”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都充分显示书画的一脉相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画”所表达的技法意义要低于“写”的意境。“画”似乎常伴有“绘、涂”的感觉,只限于普通水平,而“写”在中国画中却有更高的境界,所以有“大写意”、“小写意”之分,该是这一思想的结果吧。

傅刘昌:对目前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睿智我们也可以以下例子中可以管窥一豹;成语“来龙去脉”表达的是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但它是怎么来的呢?知道《易经》知道《堪舆学》了解一点阴阳风水的话就豁然开朗了,人们在建筑住房或埋葬死人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山形、山势,找到理想的地点,最佳的地方被称为“龙”,而从“龙首”出来的则应经络分明,开阔舒展,这样的“地”为最佳,称为“龙脉之地”,于是我们知道了成语来龙去脉的真正出处。分析我们古代画家的山水画精品,不仅具有很高的绘画技巧,生活情趣,来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而且竟然隐含阴阳之妙,《易经》之理;画中的山势、房屋的位置、水流的布设,无不顺理成章。但我们现在很多美术作品盲目求新,文化底蕴不足,直至连起码的一些常识都不知道;例如,从光秃秃的山顶莫名其妙地出现瀑布;季节、地域不同而出现在一幅画中的树木等等,这样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易经》是古代伏羲氏治理天下时,仰首观望日月星辰的变化,低头俯察山川泽壑的形态,并且环视鸟兽皮毛的纹理,以及适宜生存于大地之上的种种事物;就近取法人类的自身,致远取象各类物形,经过观察和取象,于是开始创作八卦,以此融会贯通天下万物神奇莫测的性质,来类比概括天下万物多姿多彩的情态。它阐述的智慧特点就是“道法自然”,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华民族精湛智慧的结晶。古代的画家们“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正是“道法自然”的最好例证;“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与太极的阴阳互生,八卦的相互转化,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多么完美的结合。就以山水画中最普通的“S”形构图来说,不仅在外在的形式上优美、柔和、动感,而且暗合于太极的阴阳互动,相生相克之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的国际大师赵无极,在他的抽象绘画中意象地体现着道学的至深境界,他曾精辟地说“画面要呼吸”,画一旦完成,它即具有生命而独立存在,像所有生物一样有节奏、有规律地吐故纳新、而非死尸一具。正是立足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才走向了世界艺术的颠峰。现在很多的艺术工作者盲目搬用表面的形式,不求甚解,穿凿附会地搞“中西结合”,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连路都不会走。

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是土壤、是源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是少数一些人认为陈旧而“等于零”的;学习西方优秀的东西故然应该,但却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头草”。当前一部分学生连基础的造型能力都不能掌握,急功近利,大搞前卫、抽象,为了掩饰内在的空虚,指责我们传统绘画的陈腐、刻板、没有抽象艺术、跟不上时代,这是多么可怕的无知呀!考察一下我国古代艺术家的作品,如梁楷的泼墨人物画,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书法家怀素的狂草,那精彩意象如惊鸿一现,如天马行空;世界上著名的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尚且从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启示,凡.高并直接用油画临摹东方绘画,而我们却坐拥金山以为穷。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包含了所有的文化领域,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中医、宗教、儒学等等;先说中医,一段时期,中医被很多人认为不如西医,不如西医的直接和立竿见影,西医似乎更科学!其实,如果我们到医院随便看一下,西医分为很多的科室,并且越分越细,什么牙科、内科、外科、脑系科、妇科、儿科……这就是“科学”,分科之学,固然分得越细越专门化、专业化;但有一点浅浅的道理我们非常清楚,有时手足的伤引起脑部的病变,外伤引起内脏的病变,我们此时该到哪一个科室诊治呢?是治“标”还是治“本”呢?而中医虽只一个科室,但它是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强调阴阳的平衡,标本兼治,不会引发新的病变;我们常说的“动一子而变全局”只有整体的考虑,才能完美地体现这个世界的和谐和联系。在此,我不评论中医、西医孰高孰低的争论,仍采取中庸的态度、各有优势;但从我们传统文化的中医,却与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有着不可言喻的联系,美术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种文化的营养对它形成不可或缺的支持,如果我们把它割裂了,那将十分可悲。

宗教的影响至深之远,有人称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麻醉剂”,世界几大宗教的产生都处在社会的动荡之时,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解决和满足的愿望,只能寄希望于意识领域的宗教精神抚慰,并且乐此不疲;而宗教的迅速传播、广泛流行,无疑需借助美术作为最佳的媒介。不管怎么说,历史上留下的极为丰富的寺庙壁画、石窟壁画、塑像等等,可以说宗教在某种意义上繁荣了美术,给了美术巨大的表现空间,而美术也扩大和生动了宗教的进一步传播和深入人心。我们要了解和创作与宗教有关的美术作品,必然要面对和了解传统宗教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学,不仅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精神内涵,也充分地体现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之中;“仁”、“义”、“礼”、“智”、“信”、“谦谦君子”、“仁者爱人”等等思想,铸造的是美术工作者的灵魂和行为准则,而又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所谓“先做人,后做画”,“画如其人”说的都是作为美术工作者本身应具备的修养和素质。所以任何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都是短视的,是没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2]梁海明.易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教育创作范文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近几年美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学校、美术教师的关注。美术教师开始积极探寻提升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举措。以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为例,其具备时代性、地方性以及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合理选择与开发可作为教育资源的文化资源并应用于教学,是构建先进、特色化的学校美术教育体系的必经途径。

一、科学、合理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涵盖地理资源、文化资源两方面,为源于生活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创作参考的资源。教师科学、合理地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并将其引进学校美术教育课堂,一方面可丰富美术课堂的资源,让美术创作广泛涉及地理景观、人文特色、本地物产以及民俗等方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体系,突出学校教育的风格。通常来说,可被作为美术教育资源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地理风土文化资源,如当地特色自然景观、名胜、市场、田园山水等。第二,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如建筑古迹、传统特色工具等。第三,地域艺术文化资源,如当地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像、壁画等。教师需以美术教材内容与教学侧重点为中心,从多种文化资源中选择出最具有教育价值且与教学内容最为契合的文化资源,并不断提升个人知识水平、教学水平,更为直观、灵活地将教材与文化资源进行结合,共同为学校美术教育工作服务。

二、借助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美术教育的具体措施

1.带领学生走进并感受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底蕴深厚,要想学生在地域文化中获得美术创作灵感,教师须带领学生走进地域文化,通过切身的感受,达到教育熏陶的目的。各地区由于地理的差异,所展现的地理景观是不同的,美术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秋游,带领学生投身大自然,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如,美术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到大海边,并设置主题绘画任务“我身边的大海”,要求学生在游玩后根据自身的独特感受、景观体验,创作主题画作,并在之后举行画作分享与评比活动,让学生说出绘画感受,在评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悠久的历史中,我国各地都遗留下了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民俗建筑,包括寺庙、古镇、小巷等,皆具有较高的艺术教学价值。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或民俗活动聚集地,讲解其中的历史或典故,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如,山东枣庄的台儿庄古城不仅有着大量特色建筑,还时常举办灯展、民间表演等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活动,并以参观、写生以及创新性创作活动组建教学单元,以锻炼学生观察生活、挖掘创作素材的能力。

2.借助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开展综合教育活动

各地区除了地理环境文化、民俗文化等可作为美术教育资源外,民间美术文化资源也可以成为美术教师创新美术教育模式的关键。美术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术文化创作风格。学生在欣赏美术文化作品时,不仅可以学量美术作品创作技法,还能从前人经验与优秀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如,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麦秆画制作工坊,并在专业艺术家的指导下体验麦秆画制作,感受美术文化魅力。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为制作工坊设计麦秆画图案。这既让学生参与了美术创作实践,又可顺势将麦秆画这一传统美术形式带入课堂,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全国各地都有艺术博物馆,其收藏了该地区从古至今的大量美术作品,涵盖了地域美术文化的精髓。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博物馆,了解当地艺术、文化的创作背景与发展历史,让学生在专业人士的介绍下进行美术审美体验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特色化美术创作灵感。

结语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涵盖面较广,内容丰富。美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对相关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进而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组织综合性美术创作活动,以创新美术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感受地域文化的同时,汲取文化精华,总结美术创作经验,提升美术学习的水平。参考文献:

[1]胡红春.探究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地域文化因素的结合.课程教育研究,2017(10).

[2]盘莉娜.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地域特色的审美需求与文化共识.文化与传播,2016(2).

教育创作范文篇7

【关键词】儿童美术;美术教育;创造力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是儿童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对儿童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和发掘,引导儿童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发展阶段。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启发并引导儿童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成长基础。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采用启发、联想、求异等多种方法,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把握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这对提高儿童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认知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1]。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的活动丰富多彩,由传统的儿童绘画到当下流行陶艺、扎染、编织等,在实际的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思考这些美术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些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思维与创造力等[2]。(一)知识结构。首先,在进行美术教育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儿童性格特征、相关的知识水平、创作能力等,将儿童美术教育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化分层。之后,对儿童美术教育目标进行分层,根据每个层次分为难易、轻重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在课程《有趣的纸盒》的美术教学中,将儿童分为两个层次,针对具有一定手工能力的儿童,教师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废弃纸盒的加工和变身,鼓励他们放开思维、大胆想象,如将纸盒变身为动物、日常电器用品、城市建筑等;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儿童,教师鼓励他们利用常用的作画技巧,对纸盒进行色彩组合和搭配,进而学习色彩的表现创作,从创作中感受色彩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3]。(二)创作基础。儿童的创造力是丰富的,但需要儿童在美术创作中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才能展现自己的美术创造力。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中需要培养儿童基本的美术创作基础,如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儿童独立动手、动脑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写生、参观美术馆等活动,引导儿童观察日常生活,展开自己的想象,感受丰富的文化,充分培养创造意识,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三)教学内容。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美术创作失去兴趣,将直接影响美术教育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素材、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等都会成为儿童美术创作中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如在《我的自行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教师和儿童共同收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模型、玩具,并进行课堂小展示,有目的地设计和紧扣主题内容,使儿童置身于实物展示的环境中,在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的前提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四)想象力和表现形式。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可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强加给儿童,而要通过美术教育中的表现方式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美术创造力。如在课程《神奇的家》《未来城市》的美术教学中,笔者计划给儿童展示相关绘画作品,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并未采取这一方式,因为担心束缚儿童的联想与想象。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儿童采用包括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形式,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构思与设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五)重视评价。教师对儿童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保障。首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对他们的创作活动进行适当的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创作更具有信心和兴趣。其次,儿童美术创作完成时,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美术创作时的心理活动,耐心倾听儿童创作的意图,让儿童释放美术创作的激情,解读儿童美术创作的构思和创意等,有利于儿童进一步的深入创作。最后,教师不能轻易对儿童的作品下结论,不可采用传统和成人的标准、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品,而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在创作中呈现出的特殊之处,如大胆的想象、独立的思考等,并给予积极的鼓励。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在根据儿童成长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将儿童对生活的联系和想象通过美术创作表达出来,不断提高儿童的审美水平,培养儿童美术创造力。笔者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启发创作源泉。从整体观察可知,大多数儿童都喜欢美术活动,特别是低年龄的儿童,他们在丰富的美术活动中得到满足和乐趣。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儿童似乎不喜欢美术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和启发他们的创作力。如不同年龄的儿童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同,在色彩内容相关教学活动中,低年龄的儿童注重涂鸦和想象,高年龄的儿童注重造型和设计。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观察生活并展开联想,同时肯定他们的各种美术创作结果,使儿童体会美术创作的乐趣,同时培养儿童的美术创造力。(二)因地制宜创设美术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因地制宜地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可以更好激发儿童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其中,美术学习环境分为硬件与心理,教师需要精心布置美术活动室,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画册图片、影像记录、数码照片等,以及美术创作需要的相关材料,营造良好的美术创作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进入环境感受到美术魅力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得到增强,创造力也得以提高。此外,在心理环境创设方面,教师在活动中创建自由、良好的美术创作氛围,可以使儿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得到乐趣。(三)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其独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故事绘本、主题绘画、创意手工、美术鉴赏等,都是常见的美术创造性活动。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比如《风景写生》《生长的植物》等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树木、房屋等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城市、飞机、轮船等题材的想象伸延,并及时给予相关指导,充分利用这些美术活动鼓励儿童进行体验和想象,独立进行美术创作。最终得到的美术作品风格各异,展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四)通过儿童美术表现,培养灵活的创造能力。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如中秋节的玉兔题材,有绘画类的小兔子、泥塑类的小兔子、编制类的小兔子等,还有给小兔子制作房子、草地等。对于不同的作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支持原创性。培养儿童不同的美术表现能力以及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摆脱单一的表现形式,这种灵活的开放式教育,对于儿童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五)通过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产生积极的影响。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教师容易站在成人的角度欣赏儿童的美术创作。以传统的标准和眼光评价儿童美术创作,容易对儿童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换位到儿童的角度,采用儿童的眼光和标准欣赏儿童美术作品,对儿童美术创作呈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评价,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培养。美术创作是儿童常用的表达方式,儿童美术中的表现形式如绘画、手工、泥塑造型等,可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教师在指导儿童的创作时,创作的方向或主题、内容由儿童自主选择,评价作品时不以创作作品的具象为标准,而是以儿童创作的想象、思维等,作为引导儿童创作的评价依据。如以“想象中的家”为主题让儿童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应进行开放式引导,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自己想象中家的样子。其中创作出的作品丰富多彩,有可以去往全世界各地安家旅游的房子车,有可以自由进入太空的飞船房子,还有运用太阳能为能量的绿色房子等。因此,教师在美术创作中应鼓励学生将主题、内容等进行夸张、组合等,并肯定创作中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能够拓展儿童的成长空间。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均建立在日常喜闻乐见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年龄小、社会阅历较少的儿童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引导。如观察水果店中有哪些水果;水果是什么颜色?暖色系和冷色系分别有什么水果?水果是什么形状?这样的观察让儿童对生活充满好奇,可以积累许多生动丰富的景象,并组织儿童将这些景象和想到的内容创作出来,鼓励儿童充分进行联想,通过丰富的创作表现,在美术教育中综合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5]。

儿童美术教育以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目标,是培养儿童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儿童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儿童学习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合理创新的美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创作力,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地结合各类资源,在正确的美术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与研究,让美术教育影响更多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3]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朱慧.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J].教育,2016(12).

教育创作范文篇8

【关键词】现代美术教育;美术心理学;美术教育;关系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美术学中的现代美术教育也在为实现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以培养综合型美术人才为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现代美术教育的日益发展,使美术教育者对美术心理学产生了一定的重视,在美术教育中,分析探讨美术心理学与现代美术教育的关系,并研究其影响与作用,从而对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美术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美术学科,主要研究作者在美术创作时的心理活动、美术作品本身体现的社会心理活动、欣赏者欣赏美术作品时的心理活动等,美术心理学研究过程主要探讨部分情绪的相关活动规律。美术教育是借助美术教师讲解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无声的与美术作品创作者对话,并间接产生沟通交流,美术教育下的学生与创作者沟通交流不需要面对面进行,只需要学生具备美术学基础与美术学理论知识,能够对隐含于作品中的创作者内心心理活动进行自身的领悟,并且需要学生能够对相关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进行认同与欣赏。

二、美术心理学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美术心理学应用于现代美术教育,能够提升教师对学生爱好、个性与心理状态全面了解,从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美术艺术具有一定表现性,体现在借助隐喻手法美术作品能够对创作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含蓄表达,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作品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借助美术心理学理论,美术教师可以看到学生作品想要反映的价值与主题,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于个性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在了解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可以针对辅导美术水平较差的学生,从而促进美术学科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提升学生审美创新能力。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美术心理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认知水平,并且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美术绘画的表现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情绪、思绪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术创作,而相应的美术创作技巧与变化主题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美术心理学能够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美术学生创作水平。通过美术心理学理论,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美术作品,结合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创作水平。

三、美术心理学与现代美术教育的关系

(一)美术教育与作者创作心理。美术作品的相关创作过程是美术家,根据根据自身心理活动,进行某种情感抒发的过程,因此,美术作品饱含创作者内心想法与思想情感。学生能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作品中的内涵,挖掘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并发现作品中的社会效用与艺术效果。学生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对美术作品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进行充分了解,使美术教育成为学生与作品创造者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学生为实现对美术作品内在涵义的深入了解,需要先对创作者内心活动与心路历程进行了解,并在精神层面与创作者产生美术共鸣。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与作者实现绘画语言的交流,并在追寻探索的基础上,实现自身领悟作品能力与欣赏能力的提高。(二)美术教育与作品社会心理。美术作品属于创作者认知当前社会的物化形态,作品中含有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应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也需要借助美术作品呈现。学生想要理解作品背后的社会内涵,掌握创作者心理,需要高校学生实现自身理解作品能力与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而美术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清明上河图时,对于画卷中的生活场景进行北宋时期风俗习惯与文化的了解,感受当时社会工商业的兴盛与繁荣。学生还可以从作品的韵律感、线条勾勒以及构图手法,对创作者张择端的娴熟技法与高超手法,进行了解与学习。(三)美术教育与学生心理感受。学生学习美术作品的过程,也是细致欣赏美术作品并实现美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借助自身的作品感知能力与艺术修养去感悟与体验。因此,美术生需要先提高自身心理感受,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美术欣赏水平。美术作品创作者在创作时的审美,存在着一定不确定性与突发性,而学生作为欣赏者,审美活动也表现为即时性。由于两者的不同,需要学生重视自身内心感受,并以自身心理感受,去对比创作者当时的心理心境,从而体味作品背后的艺术内涵。

随着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在美术人才培养方面,美术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美术学生需要以更高要求标准,学习主干课程,并且需要教师与学生对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学产生基本认知,了解美术心理学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创作者、作品社会心理与学生自身内心感受的角度,加强自身对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关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杨晓飞,马李妮.社会文化视角下美术心理学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18(03):157-160.

[2]顾佐佐,任静.从现代美术教育的角度探讨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70-71.

教育创作范文篇9

【关键词】幼儿歌曲;创作;发展历程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幼儿也如此,唱歌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甜美、清脆的童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演唱时的成就感。儿童歌曲的创作及历程前人有过一些研究,但是研究方向更多的还是把幼儿、儿童、少年期混为一谈,对于学前儿童歌曲的研究并不深入和具体,本文主要从分析儿童歌曲创作历程入手,分析其中属于幼儿歌曲创作的部分,通过创作历程研究得出有利于幼儿歌曲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一、20世纪初期幼儿歌曲创作

这个时期幼儿歌曲创作受学堂乐歌的影响开始萌芽。学堂乐歌主要是指20世纪初学堂中传唱的歌曲,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受时代环境影响,这些作品均采用西方一些国家的经典曲目。音乐教育家沈心工作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在音乐教育中倾尽了毕生心血。他是最先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科书的音乐教育家。由于他十分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歌曲创作和教学中都紧扣孩子的心理特点,编写的歌词意浅而不俗。他从描绘孩子的现实生活入手,呈现出平易近人的特点,创作出的《竹马》等歌曲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学堂乐歌时期,幼儿歌曲的创作秉持中西合璧的原则,推动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随着接踵而至的五四运动,幼儿歌曲创作又发生新的变化。在歌曲创作的过程中,民族元素的应用成为这个阶段重要的特征,走出西方音乐形式的束缚,推动了幼儿歌曲民族化的发展。黎锦晖是这个阶段幼儿歌曲音乐创作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歌曲创作中把握了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将舞蹈与歌曲创作相结合,创作出儿童歌舞剧。黎锦晖所编写的歌词大多数都通俗易唱、非常口语化,剧情的发展也很适合儿童的理解力,音乐语言比较简练、生动、明快,他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等音乐教育家在学堂乐歌方面重视儿童特点的优秀传统。他创作了不少儿童歌舞剧。例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这使得幼儿歌曲创作的发展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20世纪30—40年代幼儿歌曲创作

本阶段中日战争影响着国内局势的发展,但幼儿歌曲向前的步伐并未被打断,反而因为民族情绪高涨而激发了国内音乐家们的创作激情。这些音乐家将音乐创作与自身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希望能利用音乐来鼓舞人民,也期盼能通过音乐教育深刻影响国家的年轻一代。因此。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音乐家聂耳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933年,聂耳创作了《小工人》《卖报歌》等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聂耳一直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将复杂的局势与孩子的纯洁形成鲜明对比,将自己对孩子炽热的情感作为歌曲创作的铺垫。聂耳非常了解儿童的内心,也用真诚的心对待儿童,在他的笔下孩子们的形象生动富有社会意义。另一位优秀的音乐家麦新,也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有着重要贡献。他的儿童歌曲对象明确,主要针对抗战时期劳苦大众的孩子们,反映的内容大多是抗战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一阶段创作出的幼儿歌曲,主要从开朗的人物形象入手,例如《保育员院歌》《勇敢的小娃娃》《儿童哨》等,充分考虑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热爱集体活动的特点。他创作的歌曲节奏明快趣味性强,考虑到了幼儿演唱音域不宽的特点,试图通过音乐教育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希望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保卫祖国的种子。由上可见,这个阶段幼儿歌曲的创作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将对孩子的希望与歌曲创作相结合,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同时,这一阶段涌现的音乐家很多,都是幼儿歌曲后续发展的保障,也为幼儿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活力。

三、20世纪50—70年代幼儿歌曲创作

抗战胜利,幼儿歌曲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新中国成立,我国声乐艺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歌曲创作进入到一个稳定时期,为幼儿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许多音乐家在国家的支持下纷纷投身于音乐创作之中。在此环境下,幼儿教育中开始融入丰富的艺术形式,过往的儿歌已经难以满足这个阶段幼儿的成长需要,音乐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将迎来新生活的喜悦融入其中,挖掘此阶段鲜明的时代气息。作曲家李群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例如《快乐的节日》等。在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她在作曲时将自己对新中国的希望融入其中,期盼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可以健康快乐地长大。李群所创作的歌曲以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为主基调,在创作过程中选择坚持儿歌口语化,这样歌曲的整体旋律十分轻快,所传达的感情很明朗。除此之外她也写了不少幼儿歌曲,例如《剪指甲》《摆积木》等,她捕捉的是孩子们多层次多角度的最基本的生活侧面,以小见大,寓教于乐。1954年1月,教育部聘请苏联专家玛努依连柯领导北师大学前教育教研室的教师编写了《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指南》附件部分的音乐教材是由我国幼教工作者编写的第一套幼儿园音乐教材,这套教材选用的许多优秀低幼儿童音乐作品流传全国,至今仍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被广泛使用,深受幼儿的喜爱。60-70年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教育领域更是重灾区,儿童歌曲创作进入了停滞不前和作品匮乏的阶段,幼儿歌曲的创作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四、20世纪80—90年代后期幼儿歌曲创作

这个阶段幼儿歌曲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进入到一个瓶颈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艺术之风又重新吹进了人们的心里,唤醒了人们的创作热情。在此发展背景下,幼儿歌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个阶段,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影响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之宽松的创作环境,许多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幼儿歌曲的创作迎来了一个小高峰。例如寄明、谷建芬、王付林等人都在幼儿歌曲创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创作出《小螺号》《种太阳》等传唱至今的歌曲。这个阶段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为儿童歌曲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儿童动画片的出现使儿歌的传播更为迅速,例如《黑猫警长》主题歌等,在当时红遍全国,甚至在今日仍被孩子喜爱。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中前期相比发展速度有所下降,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与社会思潮的转变有关。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有的作曲家甚至一周可以创作出几首歌曲,这样的歌曲虽然迎合了大众的喜好,但却会出现音乐本体雷同的情况。有的创作者将这些创作方式应用到幼儿创作之中,不仅体裁没有亮点且歌曲调式也只是发生了轻微的变化,曲式结构自然也就十分类似。这样创作出的幼儿歌曲虽然凝聚了创作者的经验,但却未从学前儿童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孩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这种只为“完成任务”的形态也严重影响了儿歌创作的质量。随着音乐界对儿歌创作的问题引起重视之后,这一时期也产生了流行一时的歌曲,例如1996年的《健康歌》,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后,火遍了海峡两岸。此阶段的幼儿歌曲与传播媒介的联系更为紧密,歌曲的风格也更为活泼,主要反映的内容也是对于孩子的关爱,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21世纪初期幼儿歌曲创作

21世纪以来儿童歌曲创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些音乐家为了拯救儿歌的发展空间,纷纷提出了一些意见和举措。例如在2004年中央召开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会上,谷建芬曾说“要为孩子写一些歌。”于是,她决定为中国的古典诗词谱曲,提出创作为孩子们演唱的“新学堂歌”,例如《春晓》《长歌行》等,这些古诗词被谷建芬配乐之后,既丰富了儿歌的表现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随着声乐比赛的兴起,涌现了大批优秀儿童作品。其中“快乐阳光中国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成绩较为显著。该比赛创办于1995年,至今已创办了17届。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快乐阳光”童歌赛也将总主题定为“东方最美的红”。除主题歌《东方最美的红》以外共发行188首儿童歌曲,其中幼儿歌曲有13首,虽然和儿童、少年歌曲比起来总量不多,但是能坚持专门从幼儿的角度去编写歌曲,创作适合幼儿歌曲的作品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六、幼儿歌曲创作的特点及发展对策

(一)幼儿歌曲创作特点

幼儿歌曲的创作一定要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与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幼儿歌曲很多都带有民族特色,和当时的国家政治形式相结合,侧重于主旋律的思想教育,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幼儿歌曲创作兼顾了教育与娱乐的特点,更加关注幼儿内心,符合幼儿演唱特点。幼儿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感性的事物吸引,因此写给他们的歌曲要有动作性、情节性;幼儿会对自然现象感兴趣,会有各种各样奇怪的幻想,因此便会对童话的歌曲感兴趣,在幼儿歌曲中加入童话人物或者童话故事,也会让幼儿更加喜欢;幼儿也会因为生活里的点滴感受产生心理的变化,他们不会像大孩子一样完全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创作者通过研究幼儿心理,创作出的歌曲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抒发情绪;幼儿年龄小,语言、音乐能力都在萌芽阶段,对于歌词和旋律都不宜过于复杂,音域适中,一切以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创作目的。2006年由彭野创作的幼儿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一经发表就获得幼儿的极大喜爱与传唱。他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他和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在女儿要求他多陪陪自己的时候,让他很受触动,他觉得除了物质,孩子更需要的是亲情,以此为灵感,创作了《爱我你就抱抱我》,这首歌曲之所以非常流行,传唱度高,就是因为它抒发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情,歌词简单,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非常适合幼儿演唱。

(二)幼儿歌曲创作发展对策

1.完善创作者队伍培养重视创作者专业素养在儿歌创作中的重要价值,通过“以老带新”等手段来提升创作队伍的整体素养。儿歌的主要对象有不同智力、年龄和性格的孩子,在进行幼儿歌曲创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这样创作出的歌曲才能符合孩子的实际需求,从而能发挥出歌曲在幼儿成长中的内在价值。幼儿歌曲的创作者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加强与艺术相关知识的学习,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由内而外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使自身所创作出的歌曲有底蕴,能在传播中升华艺术的价值。2.处理好儿歌商品化问题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儿歌创作急需解决、处理好商品化与精品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提升儿歌创作的质量,通过创新儿歌创作的方式,应该将成人化严重的现象最大限度地避免,同时要创新和尝试各种形式的创作,更新观念,不断拓展创作手法,因此新时期需要彻底净化少儿歌曲,特别是幼儿歌曲市场,在不断筛选中产生更多优秀的幼儿歌曲作品。

七、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歌曲在历史长河中被保留下来有一定意义和价值,需要国人认真对待和高度重视,贴合儿童内心兴趣和生理特征等创作出更有意义的作品,不断壮大少儿歌曲创作队伍,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在新时期符合素质教育内涵,深入挖掘,融合不同元素,懂得创新,潜移默化影响儿童内心,净化儿童心灵,确保幼儿在儿童歌曲的熏陶下受到感染,发挥特长,促进其高度发展,同时也为幼儿歌曲在未来留下坚固地位。

参考文献:

[1]龚耀年.儿童歌曲创作十讲[M].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2]蔡海波.儿童歌曲创作的理论与实践[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

[3]马松青.儿童歌曲创作及传播的困境[J].北方音乐,2018,(1):13-14.

[4]蒲方.聂耳的儿童歌曲创作[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5,(4).

[5]谢艾伶.论麦新儿童歌曲的创作特点[J].四川戏剧,2017,(03):134-137,141.

教育创作范文篇10

关键词:美育;少儿舞蹈;舞蹈创作;北京地区

一、北京地区少儿舞蹈创作背景

(一)美育工作的开展。早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美育理论与体系的引入,蔡元培先生就撰写了《以美育代宗教》一文来宣传美育思想,提倡美育的制度建设。1987年2月,北京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召开中小学美育工作会议,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艺术教育委员会。1999年6月,主席于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幕式上就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美育被正式写进教育方针,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正式确立。紧接着在2000年,北京市教委制订《小学美育大纲》《中学美育大纲》《高等学校美育大纲》。从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角度,对美育的原则、培养目标、基本任务以及美育的内容与要求、实施美育的途径、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全国第一个学校美育大纲。由此可以看到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对于党和国家美育政策方针与理念的实施反应灵敏、贯彻有力,因而北京地区的美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对于舞蹈美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舞蹈课程的开设。“素质教育舞蹈课”是吕艺生教授在教育部《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专项研究中的子课题成果,目前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通过生动的、富有创造力的舞蹈课程形式,以期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知识迁移与融合能力,进而实现学生提升素养、完善人格、强健体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2014年在北京市教委的推动下,北京市50所中小学正式开设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学工作,将其列入学校课表当中。至2015年,仅仅一年时间开设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学校就增加了100多所,足以见得舞蹈课程的开设符合当时学校教育的切实所需,获得众多学校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同时,2014年北京市教委为充分发挥高校与社会力量在美育当中的引领作用,开展了“高参小”项目①,先后筛选出20余所高校为“高参小”项目的实施提供帮助,其中设有舞蹈课程。(三)比赛与展演的举办。北京地区舞蹈创作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其历史之久远、积淀之深厚的各级各类比赛与展演的举办。早在1980年4月,北京市团委、市教育局、市文化局等单位发出《关于举行中学生文艺演出的通知》,每年暑假举行中学生文艺汇演,到1990年共举行11届。②当前在愈发重视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以原创为主的比赛与展演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以2019年为例,北京地区就有第二十二届学生艺术节、第十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艺术展演、第十六届北京舞蹈大赛等多项业界公认的具有较大规模与权威性的品牌比赛与展演,极大的促进与繁荣了北京地区的少儿舞蹈创作,搭建了北京地区少儿舞蹈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整体呈现方心未艾之势。在这三场具有代表性的比赛与展演中,体现出参加人数之多、入选作品之多、举办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等特征。舞蹈比赛以及展演中大部分均为原创作品。无论是从比赛或展演通知文件当中提到的的“鼓励原创作品”,还是各参赛单位踊跃的创作激情,亦或是比赛奖项设置上的“创作奖”,都不难看出少儿舞蹈创作领域蓬勃积极的发展势头和一以贯之的创作热情。随着比赛与展演的开设,大量的舞蹈作品呈现,随之衍生的一系列有关少儿舞蹈创作、少儿舞蹈美育、少儿舞蹈理论的现象与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业内专家学者的重视。

二、美育视域下少儿舞蹈创作中的矛盾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与作品评选机制之间的矛盾。在美育的总体理念当中,少儿舞蹈创作的本质是通过作品表现的形式,少儿在舞蹈活动过程中,被激发出可视化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对生活美、艺术美的抽象把握,是近年来少儿舞蹈创作作为美育的评价标准的原因之一。但就目前少儿舞蹈创作的总体情况来看,无论是从少儿舞蹈创作的选材、结构、编舞,还是后期的音乐选择、舞美设置、服装择定,都几乎由任课教师或者外聘编导来完成,并且最终的评价标准是舞蹈作品的质量优劣,即以专业的眼光去评判一个“舞蹈作品”的成熟程度。虽然已经把童真、童心、童趣作为评判标准的核心因素,但其关注点仍然聚焦在舞蹈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当中。其中参与舞蹈创作与表演的学生是否真正受到了美育的影响,对其产生了从身体到思想层面的变化,我们在这个评选机制中却无法得知客观有效的数据。二者之间的矛盾其实在于重视过程还是结果。舞蹈美育以及少儿舞蹈创作的出发点是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性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苏珊在《美育基础》一书中提到:“现代审美心理学表明,学前少儿几乎没有什么审美鉴赏能力,7-9岁的少儿对艺术的评判标准是作品与实际像不像,审美标准单一。13-20岁之间,青少年的审美标准带有相对主义倾向,缺乏批判性。20岁左右,青年才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也初步形成”。③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意见》中目标的设立也是建立在美育的时间周期较长这一特征之上的。现阶段舞蹈美育以及少儿舞蹈创作的衡量标准为舞蹈作品质量的优劣,是一种结果性评价,追求短时间的成果转化。就北京地区的各类展演和比赛而言,一年一届或两年一届的开展与举办,促使大部分学校和舞蹈老师一直忙于准备或推出新的舞蹈作品。对于学生而言,当教师的关注点在对于作品呈现的极致要求时,就会缺失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关注。尤其是那些受到学业压力,只有两年时间在舞蹈团中练习的初高中生,影响更为明显。最终少儿舞蹈创作呈现出在学生与作品之间关注对象颠倒的现状,似乎与我们所强调美育理念的初衷不符。(二)舞蹈创作理念与创作主体地位之间的矛盾。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是以舞蹈作为表现手段与呈现方式,通过感受美的发生———深化美的体验———进行美的创造三个审美过程,以达到少儿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认知综合性培养的舞蹈活动。其中,少儿对于美的创造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审美教育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将少儿放置于舞蹈创作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少儿在学习阶段缺乏整体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行为能力,舞蹈创作活动中应由教师进行辅助性引导与总体性把握,以专业的艺术视角将少儿的创造性成果进行合理的选择与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既具有少儿主体性又富有艺术标准性的舞蹈作品。这一创作理念也与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囯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这一教育理念相契合。随着少儿舞蹈的蓬勃发展,舞蹈作品反映出来的相关现象与问题引发众多学者关注与研究。其中所出现的“成人化”“技艺化”“模板化”等创作问题在经过几次专家学者的研讨与强调后,大部分舞蹈教师在继续创作时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规避,所呈现的作品质量显著提高,对少儿身心理的关注和童真、童心、童趣的挖掘成为创作主流。从创作结果中看,虽然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究其根本,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创作主体地位颠倒所导致的必然现象。在少儿舞蹈创作中应以学生为创作主体,通过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辅以教师的艺术引导与激发,其所表现出来的一定是最为自然、最为贴切、最富有共情的舞蹈语言。以往占据创作主体地位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稚嫩的第一输出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整合,再将其反馈于少儿,以检验艺术处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不断进行调整,由此达到一个少儿舞蹈创作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既是少儿的,又是舞蹈的。

三、少儿舞蹈创作的实践原理与方法构思

(一)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实践原理。基于对美育原理的理解以及积累的创作经验,通过对少儿舞蹈创作中所出现的两大矛盾的梳理,紧握少儿舞蹈创作的根本原因与最终目的,本节通过思考后提出少儿舞蹈创作中的四个维度、四个方向与两个方法。四个维度分别为科学、文化、生活与情感。通过对四个维度的分类,进一步寻找在实践中可开展的方向,最终结合实际提出方法与路径。科学———规范与引导。少儿舞蹈创作首先要根据少儿的身心理特征,运用科学的舞蹈教育方法与手段,解决少儿肌肉、骨骼、心肺、机体等基本身体素质性的训练,开展包括科学的身体训练、理性的身体认知、客观的身体接受的舞蹈课程。通过规范的动作形态与引导式的身体开发,在促进少儿的成长与发育的同时,为进一步的动作编创中对身体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化———认知与尊重。舞蹈是情感表达的艺术载体,同时也是文化赋予的身体语言。无论是国外的芭蕾、现代舞、街舞,还是国内具有传统精神的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或者是承载着民族风格特性的民族民间舞,文化都是支撑其起源、发展与流变的重要因素。少儿在学习与表演这些典型性、风格性的舞蹈动作时,应该主动认知其舞蹈背后的文化含义,而不是进行单纯的动作模仿;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背后的文化存在,而不是表现出泛泛的漠不关心。生活———体验与观察。丰子恺提出“人类最初,天生是和平的、爱的。所以小孩子天生有艺术态度的基础。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④我们在舞蹈创作中所要做的就是把少儿与生俱来的“生活优势”进行挖掘与放大,并在过程中寻找舞蹈创作的素材与内容。培养少儿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能力,教会其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在此基础上修正其对事物的看法,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世界观,不仅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巨大的艺术宝藏,也会对其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情感———接纳与表达。情感在少儿舞蹈创作中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是生发内心认同的关键链接,也是表达思想世界的重要端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试图求得学生在主动、解放、自由的状态下,由积极情感作为动力推动学生的认知学习。因此无论是舞蹈创作、还是少儿教育的角度,情感都以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拥有着不可估计的力量。而在舞蹈创作中可以以启发式的游戏或创新性的引导使得他们在其中辨认和标识情感、学习接纳情感,在舞蹈创作所设置的特殊情境如悲伤的小青蛙、快乐的玩偶、奇怪的大脚等中适当的表达情绪,由此完成少儿的情感意识、情感接纳、情感表达的逐步发展。(二)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实践方法构思。围绕以上四个维度与方向的美育核心内容,结合当下北京中小学舞蹈素质课的实际情况,在尽量维持总体教学环境与课程设置不变的前提下,拟通过局部的细节调整与教学中心偏移,在少儿舞蹈创作实践过程中提出两个切实具有可行性与开展性的方法构思。其一是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科学的身体教育与综合的舞蹈训练。科学的身体教育是舞蹈创作的前提。只有少儿在身体教育中对自己的身体接受与认知,了解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学会关注身体的发展与结构后,才可能灵活的运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其情感以及创造性思维外化的工具,实现舞蹈创作的真正含义。目前北京大部分舞蹈课程为素质训练课,在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赋予极大的关注,但容易局限于软开度、技巧性、力量感等舞蹈动作的完成上。在美育视域下开展的身体教育的关注点应该放置于少儿的肌肉、骨骼、心肺的发育、身体各部位的灵活运用以及良好的身体形态上。通过科学化的舞蹈训练,解决已出现或潜在的身体问题,保护少儿身体的良好发育与成长。综合的舞蹈训练是舞蹈创作的基础。所有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的素材积累一定是地基性的存在,优秀的素材积累是美的鉴赏和体验,在创作中会形成美的转化与发展,从积累到运用再到创作的一个基本过程。因此舞蹈训练中应该包括多种丰富的舞蹈素材库,它包括基本的舞蹈动作元素,典型的舞蹈创作语汇,多样的舞蹈肢体表达。在这个部分中应该注意的是,规避专业教学中程式性的动作学习,在少儿的学习中,教师在强调规范的同时保留舞蹈本身的风格与趣味,避免学生陷入到只关注动作是否高难度的状况中。以上两者皆是线状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一以贯之的长时间的积累达到质量上的提升与飞跃,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建议以能够保证学习时间与内容的课程形式进行开设。其二是以课题的形式,开展舞蹈的创新思维与多元的素材融合。舞蹈的创新思维是鉴赏舞蹈能力———解放少儿天性———鼓励创造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启发,使少儿最终形成一个自然的创新思维逻辑。这就需要学生接触大量的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舞蹈,并且教师需要以生动灵活的方法刺激少儿内心的艺术感知与创新,在不同的角度与课题中,寻找适合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模式。多元的素材融合是指少儿无论是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都会在这一时间段里接受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这些被我们忽略掉的、每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都是舞蹈创作中的重要素材。21世纪强调人才培养多元化,鼓励学术交流与跨学科研究,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背景与时代特性,进而开展相关的舞蹈创作课题与活动。比如,人大附中航天城分校目前就有开设相关的舞蹈融合课程,如舞蹈与诗歌、舞蹈与剪纸、舞蹈与音乐等。这是一种从形式开始推演到内容与结果的创新,而这种新形式下的环境背景所衍生出来的作品也容易达到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舞台效果。上述两个内容都需要不同角度的尝试与突破,其学习过程是点状的,并且基于学生创造思维与方向的不同,建议以课题的形式开展,可以由学生自发根据兴趣组成课题小组并由老师进行辅导,这一行为可以极大程度上的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留给创新孕育所需要的最大化自由。

四、结语

在开展美育的时代背景下,少儿舞蹈创作应运而生并总体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美育原理是少儿舞蹈创作的前提,也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其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少儿进行创造性培养、身体素质训练、认知水平等多个方面形成有效教育。文本基于这一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实践路径展开由历史到现状、由观点到方法的学理性研究,并最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模式,对推动少儿舞蹈创作以及舞蹈美育走向科学而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主编.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吕艺生主编,屈红梅,张乐乐副主编.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成果丛书素质教育舞蹈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丁小棋,朱敏编.少儿舞蹈编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4]曾婕,刘海栋.少儿舞蹈的童真•童心•童趣记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发展研讨会[J].舞蹈,2017(09):20-23.

[5]王珍珍.少儿舞蹈作品创作中的“成人化”问题由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引发的思考与启示[J].舞蹈,2017(12):72-73.

[6]丰子恺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