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0:14:41

教育

教育范文篇1

为此,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并下发了实施“意见”。笔者以为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先进性教育”——谁教育

其一,不能让有问题的领导干部来教育,尤其是群众基础差,群众长期不满意的领导干部来教育。比如,曾担任阜阳地委书记的王怀忠,在担任一方领导之时,群众就有“只要反腐不放松,早晚会抓到王怀忠”这样的评价。如果让这样的领导干部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无疑会失去先进性教育的威望。这样的领导干部越“言之凿凿”,群众越反感。如此,只能使得教育活动“南辕北辙”。防止如此弊端产生需要在先进性教育中结合反腐败进行。不仅要停留在“教育”上,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鼓励批评,有关方面要主动畅通问题反映渠道。

其二,不能让脱离实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来教育。有些党校教师,有些专职工作者由于接触社会面狭窄,长期脱离实际,对于党史或者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许比较熟悉,但是结合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剖析问题只能来源于一些资料,缺乏针对性,生动性。常常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正面教育少,对问题也是负面宣传、负面引导,起不到先进性教育目的。

二、“先进性教育”——教育谁

“先进性教育”——教育谁?党的先进性教育针对全党6800多万党员,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认真解决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负责地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但是,有些领导干部会自我感觉良好,以领导干部身份忽视教育的自觉性,也有些领导干部会因为工作忙而疏于参与教育,摆不正教育活动与工作政绩的关系,使得教育走过场。据说,有些农村基层支部开个会都要先谈钱,没有报酬不参加会议,这样的基层组织,很难设想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

教育范文篇2

为此,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并下发了实施“意见”。笔者以为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先进性教育”——谁教育

其一,不能让有问题的领导干部来教育,尤其是群众基础差,群众长期不满意的领导干部来教育。比如,曾担任阜阳地委书记的王怀忠,在担任一方领导之时,群众就有“只要反腐不放松,早晚会抓到王怀忠”这样的评价。如果让这样的领导干部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无疑会失去先进性教育的威望。这样的领导干部越“言之凿凿”,群众越反感。如此,只能使得教育活动“南辕北辙”。防止如此弊端产生需要在先进性教育中结合反腐败进行。不仅要停留在“教育”上,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鼓励批评,有关方面要主动畅通问题反映渠道。

其二,不能让脱离实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来教育。有些党校教师,有些专职工作者由于接触社会面狭窄,长期脱离实际,对于党史或者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许比较熟悉,但是结合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剖析问题只能来源于一些资料,缺乏针对性,生动性。常常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正面教育少,对问题也是负面宣传、负面引导,起不到先进性教育目的。

二、“先进性教育”——教育谁

“先进性教育”——教育谁?党的先进性教育针对全党6800多万党员,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认真解决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负责地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但是,有些领导干部会自我感觉良好,以领导干部身份忽视教育的自觉性,也有些领导干部会因为工作忙而疏于参与教育,摆不正教育活动与工作政绩的关系,使得教育走过场。据说,有些农村基层支部开个会都要先谈钱,没有报酬不参加会议,这样的基层组织,很难设想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

教育范文篇3

影视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影视作品花样繁多,内容丰富,积极消极因素并存,所以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两面的,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一)正面效果。大多数的影视作品是积极向上的,这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严格的审查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经过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查,很多不好的东西已经过滤掉了。绝大多数影视作品以宣扬人类的真善美为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这些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大潮中,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必然会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多样的影响。影视作品来源于现实但又不同于现实,可以说影视作品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写照。从现实题材去关注我们正在变化的生活,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这样的影视作品是大学生所真正喜欢的,也是能对他们祈祷积极作用的。有些影视题材从关注改革给人们的各种变化来反应人们的内心世界,比如电影《生死抉择》、电视剧《下海》等;有些则从关注改革进程中的私营企业成功的艰辛路程来写,让人们更多了解私营企业发展的艰难比如《首席执行官》。现在的大学虽然比较开放,但是大学生仍然是象牙塔里的一群人,影视作品是他们间接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好的影视作品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热爱集体,关心同学,踊跃参加社会活动,自觉地认识到个人的历史责任,并把这些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中。

(二)负面影响。影视作品绝大部分是好的,但一些影视作品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背道而驰,包含着一些黄赌毒的不健康的内容,对尚处于人生观构建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是很恶劣的,严重污染了他们的灵魂。现在有不少的影视作品,宣扬的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那种极端民主、绝对自由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国情极其不适应的政治观。大学生在这种影视文化的影响下,无视任何道德规范、法治纪律,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蔑视任何约束限制。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使得大学生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大受冲击和影响。在没有消费能力的大学生中,用消费高档手机、高档服装、高档化妆品以及电脑等高档消费品来炫耀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马加爵杀人的手段深受暴力电影的启发,在他的电脑中存着很多极其暴力的影视作品,这些东西对他杀害同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暴力电影使得本来残忍的血腥的场面习以为常,“马家爵事件”正是充满暴力色彩的影视作品对大学生影响的一个影射。

二、影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成为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影视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行为规范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一)影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具有一致性。无论是影视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思想倾向。影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都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这个特点的体现有两个方面:其一,它们都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影视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创造力、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其二,影视教育所体现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影视教育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影视教育,从而使影视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它们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在实践中有了很好的结合和发展。

(二)影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影视教育提供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它为影视教育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过程规律、目的任务等都对影视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影视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形象化方法的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它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化方法更生动具体、更有说服力,同时它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吸引人,进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它们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培育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理想、良好的行为、优秀的人格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影视教育现状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影视艺术教育日渐重视起来。比如在日本,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这方面的课程。美国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典型。有100多所大学可以授予影视博士学位。美国的这些做法已经给美国带来了无穷的好处。从经济上看,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垄断地位是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的,这种垄断地位给美国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美国的一两部大片的票房收入相当于我国的全年的电影票房,每年好莱坞的几部大片就给美国赚来了巨额的美元,还有很多的衍生产品,在电影放映结束后仍然在源源不断地给美国挣钱。从文化上来说,好莱坞大片在世界各地的上映把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梦越来越引起大学生的追捧。与此相对应的是本国的一些传统的节日、生活方式被大学生们慢慢忘记,美国的电影正在逐步消解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甚至于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1985年开始我国把电影课程作为大学里重要的选修课,影视艺术教育由此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影视课程陆续登上了我国一些高校的神圣殿堂。但是从目前的电影市场来看,我国远远落后于美国,无论是导演、演员还是一些其他的相关人们,人才严重不足,使得我国在于好莱坞抗衡时明显的失语。不过这种状况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会逐步的改善。在影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上,总体来说,教育主体认识不够,社会环境重视不足。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没有真正地把影视作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形式。影视教育的随机性比较大,对学生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缺乏引导和管理,淡化了影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学校太重视影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已然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对信仰的教育,使年轻一代无信仰无追求。有些影视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成为单纯娱乐的工具。

四、充分发挥影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各级领导部门是影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发挥作用的主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需要依靠党的核心凝聚力,否则,将会一盘散沙,无法进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再加上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不少大学生有混乱、空虚、压抑和无所适从的感觉。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随之影视产品迅速普及。影视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等极大地影响乃至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特别是西方大片在我国的热映,使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深受其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明显。影视文化成为西方和平演变我国的一种无形手段。某种程度上,它在同我们争夺着我们的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党的传家宝,在新时期不会削弱只会加强。影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必将引起党的各级领导部门的足够重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社会是影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发挥作用的大环境。人是环境的人,同样,社会大环境是影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的基础。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电视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客观的,是无论家庭学校都杜绝不了的,但是全社会重视电影电视教育还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不能忽视影视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这需要全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影视环境和氛围。把影视单纯作为文化娱乐来对待是错误的,危害也是极大的,好莱坞电影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影视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这一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是文化创新,是影视文化在我国社会影响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重要的背景。

教育范文篇4

基础教育的弊端

1、现行基础教育的内容,根本是为了培养专家学者,而不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是“成龙”教育,而不是“成虫”教育,而大多数人是注定要“成虫”的。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现在提出素质教育总算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谓素质,它应该既包括审美和艺术的文化素质,又包括意志和毅力的心理素质;既包括理论素养又包括实践能力;既有做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养,还应有做一个特长人的个性素养;等等。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现行的教育内容,就不难发现我们培养的范围太狭窄了。它不仅把教育的内容设定在文化的小圈里,更重要的是把文化圈割在诸如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物理、化学等几门小小的课程里。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的实用的教材设定应该体现两点原则:一是广,二是精。这就需要两套教材,第一套是泛指常识性的教育,第二套是针对个人特长,应当专而精。对于常识性课题不应做太高要求,及格就可以了;而对个人特长必须从小发现从小培养。

一个人不可能这也行那也行,走上社会毕竟只需要一两种技能就可以了。这个问题似乎只有上大学才重视,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受了基础教育就要走上社会。所以基础知识教育是究竟为升学服务培养专家,还是为做老百姓服务,即是“成龙教育”还是“成虫教育”,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大问题。

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内容由于是为升学、培养专家而设定的,促使教材内容越来越深,越来越专业化,从而也就使基础教育越来越脱离普通人的需要,这种恶性循环早已使我们的教材变成了教条。

比如语文。由于过于提倡语法分析和文词夸张,要么对文章肢体分解,要么牵强附会,流于形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用。其实,在社会上,一个会说话的人并不一定在学校语文就学得好。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并不一定在学校语文就学得好。最近报上不是说著名作家王蒙做语文高考标准试卷,最高只得了60分。这正好说明了打乒乓球的世界冠军,看不懂大学教授写打乒乓球的教材这样浅显的道理。

再比如数学。初等数学内容还比较实用,一到中学,数学就远离生活和生产而走上科研之路。试想,除了科研与专业技术人员之外,我们的正负数概念、方程概念、函数概念、几何概念,对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干部、商人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

再比如英语。虽然它是搞科研、外交的基础,但它有必要向全国人民实行普及教育吗?现在的问题是凡受到英语教育的人究竟与没受到英语教育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两样?关键是我们花费了太多的代价去学,走上社会后又有多大作用,这难道不是浪费吗?如果让中国人都懂得英语,那还何须国语教育呢?众所周知的现实是我们一边普及英语教育,一边在电脑软件的开发上却要尽量汉化,难道这不是绝妙的讽刺?

再比如其它课。如物理的热胀冷缩,力的反作用,杠杆原理,电的绝缘材料,这些知识应当给人们以常识教育。但力的数量、方向,电的流量、强度,磁的力量、方向,这些内容显然不应当让普及教育的学生全部掌握。总之,现代科学文化、人文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重在常识性和了解性,而不应专业化和科研化。当然,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应当努力地培养他们升入高一级学府,而对于现在不愿学习的后进生,我们应发掘他们的特长来培养他们。

要知道大多数人必定要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社会不仅需要一部分高级科学家、工程师和领导者;而社会更需要普通的大批的高素质的工人和农民。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当是“成虫”教育,如果有的“虫子”要变成“龙”,我们的高等教育在等着他。基础教育应该转变方向,面向普通民众,而不是面向专家,面向升学。这一点应当从转变教学内容开始,科学地、全面地、发展地设置教学课程,使基础教育由“成龙”教育走向“成虫”教育。

2.现代学校教育方式是理论课多,实践课少,高分低能现象普遍。

按照认识论的发展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及能力的提高,必然是经过认识到实践,再经过实践到认识的一个螺旋过程。而对照一下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我们缺乏的是实践课,比如人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等,不是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让学生多去说话,多举办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动手。其实掌握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眼耳的参与,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理论的光彩动人之处,也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

3.现代教育体制缺乏个人特长培养。

社会实践表明一个人一生只可能做一两种职业,亦有可能常年只使用一种知识和本领,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特长的培养。也只有培养起特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人尽其才,也才合乎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分工精细和提高效率的规律。但是,纵观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我们从来很少对个人做“小锅饭”,虽然我们的教育以较少的投入实现了大面积的收获,但是这种收获太单一了,以至于少数正好有这方面天赋的读书人独得其乐,而大多数学生不是勉强受苦去努力适应,就是终日视学习为畏途而半途辍学。

重视个人特长的教育就是重视个人的天然创造力,它应该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真正着力点。

4.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苦果。

由于存在着以上的弊端,使一个只受了几年基础教育的孩子走上社会后除了识字和算帐外,似乎感觉不到自己和一个小学毕业的孩子相比有什么优势。因此,现行教育体制不仅使许多人浪费了青春年华,也使有的家庭由于苦于学无所用,又不甘心放弃几年投入的心血,要么让孩子继续复读,要么让孩子度过相当长的一段适应期而惶惶不可终日。总之,孩子们踏上社会干什么事情都要从头做起,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罩上莫大的心理阴影。

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弊端产生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来源于国外。长期以来,无论是基础教育也好,还是课程设置与全日制的理论课授课方式也好,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其重要原因是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落后挨打使中国醒悟了一个道理: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使中国人更清楚地看到民主与科学是现代社会得以发达的两个主要工具。中国的社会需要教育来使人走向知识和文明,更需要大批的科研工作者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而形成了注重传授知识、培养专家学者的传统教育评价体系。

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国民经济能够支撑实行全民普及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性质不仅仅是培养专家学者,也不仅仅是给人们一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它应当是首先面向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全面培养人的各种生存素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各种专家学者,各种有特长的劳动者。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传统教育过早地重视了特长培养,这就是专家学者的培养。我们知道专家学者应该是极少数人从事的具有个人特长的劳动者,而大多数人是要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和农民,除了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外,其它与现代教育无关。

当然,历史的昨天需要我们的教育是科研型教育,但历史进入了普及教育的时候,如果我们仍试图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专家学者,而不是普通的高素质的和有一定特长的劳动者,那么教育则会走入死胡同,应试教育或高分低能现象屡禁不绝,我们就没有理由去抱怨了。

2.考试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在这里我并不想反对真正意义上的应试教育,相反,如果学校取消了考试,凭什么去衡量教学成果呢?问题是考试的内容必须要全面、科学、实用,只有这样它才能担当得起真正的标准,促进教育走向成熟。如果考试的内容单一而又专业化,深奥而又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那么考试必然使教育走向科举,走向“八股”的死胡同,人们痛恨考试,痛恨应试就不会没有原因了。因此,至关重要的是考试的评价制度,它的改革是学校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教育改革的出路。

由于习惯了,一提起考试就使人们想起那沙沙的笔声。多少年来,一提起考试就好像是这种形式,天经地义不可动摇。是的,笔试应当是考试的一种主要形式,然而,试想人们的生活生产,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高级智慧的人的各种素质和本领,难道仅凭一支笔就可以完全穷尽它的奥秘吗?不言而喻,如果突破不了考试的主要形式这一大关,就不能带领教育走向民众,就不能带领应试教育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实践证明,语言艺术需要我们动口,劳动技术需要我们动手,科学研究需要实验,表演需要全身心的参与,组织能力需要活生生的场景,应变能力需要不断变化的环境。俗话说的好,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单凭一个人怎样理论的,根本体现不了一个人的水平素质,何况许多书本知识并不是发自学习者内心体验的总结,而是往往跟着别人鹦鹉学舌。既然是素质教育就应该是素质考试,对一个人的素质的评价是一个科学的标准体系。它不仅包括知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还包括思想道德和情感的正义性和向上性以及审美能力,更应该包括身体的强健和特长的有无。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不是指科学理论知识的全面拥有,我们的考试方式太简单了,而我们考试的内容又太狭窄了。

3.计划经济的就业制度死搬硬套。

从前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有个铁打的工作,凡是能升入大中专的学生,国家是指令性安排工作。今天,只重文凭不重专业素质的用人观念仍多袭旧制,长期以来给人们传导一个概念,就是只要升入大学就有个铁饭碗。在社会及家长要求升学的思想舆论导向下,谁还去关心学的什么,有没有用呢?虽然时下局面有所改进,而这种改进主要发生在大学的分配和就业上。而此前长期形成为什么学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向以及社会的舆论,就好比是一辆载重量很大的火车,要想更改它的方向,不是短期做得到的。

4.义务教育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国家法律规定,年满七周岁的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这个任务主要由谁来完成呢?一旦国家的学校教育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局面后,大多人都习惯按部就班,谁还去反思这种教育体制的弊端呢?

另外,由于基础教育国家办,群众从来不怀疑让孩子多学知识和考得好有弊端,教师也从来把逼孩子念书当做天经地义的教学方式。谁还能想到许多习以为常的教育活动是在伤害我们的后代,而不是给他们以好处呢?一旦全社会都形成了一种观念——“老老实实坐着念书”是孩子最正确的学习方式,谁还敢倡导让孩子们去多活动多实践呢?

5.职业教育为何不做改革的领头羊?

普通高中教育要转变为多数职业化,这项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已经出台多年了,然而现实的职高招生却不理想。本人认为这主要是教育不能市场化的结果。职业高中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如果仍旧由国家包办,又有多少人会去尝试吃螃蟹呢?职业高中毕业生能不能进行理想就业是办学的关键,君不见广播电视上面的民办技校招生如火如荼,相比之下,国有职高冷清之景令人尴尬。由于没有理想的职业教育做表率,普通基础教育就很难引起触动和改变,升学应试教育之风实际上仍是刮满校园。

6.高等教育不爱就业爱科研。

长期以来,习惯上把高等教育作为科研的摇篮,在社会和国家科研开发急需大批高级专家的时候,大学无疑在培养专家学者方面是个神圣的殿堂。然而随着国家办学数量的扩大,更多的人进入了高校,更多的科研成果被开发出来,急需转化为生产力,劳动者的素质又急需大面积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仍把高校的主要任务视为科研,而不注重就业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势必造成就业难,更误导下一级基础教育的进行。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总结出教育改革的路子。

1.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普通劳动者,全面科学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教育内容为培养劳动者的全面素质而服务。

(1)必须明确基础教育的未来主体是普通劳动者,把升学率在评价教育教学效果上的比例缩小到一个科学的份额上。把就业率、达标率等能够反映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入评价标准,成为重要指标。

(2)必须改革现行教育教学大纲,把现有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全部划做一个部分,而把人的能力、特长、心理、劳动技术等作为重要内容。

(3)必须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改变单纯理论课,实行理论课、实践课、特长课、三分之一课时制。

2.必须实行正确的科学和教学评价制度,正确的、科学的考评标准是引导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行为的指挥棒。

(1)必须有科学的学生成绩考核标准。废除单一笔试方式,尽快制定科学考试方式,增加行为考试标准,思想修养考试标准,语言考试标准,心理素质考试标准等反映人的全面素质的标准。同时制定合理的成绩分数结构比例,建议制定理论分、实践分、特长分三分天下的局面。理论分数每科及格就可以了;实践成果用指标来衡量,有些有活动存在即可;特长里边每人尽可能发挥。

(2)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效果评价标准。比如学生成绩,教学行为,领导评价,群众评价硬性指标,就业率等,并不能只盯着学生的文化分来衡量教师的工作。

3.必须允许各类民办学校,引进办学竞争机制。

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创造。不只各类民办的学校,公办学校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学校进行宏观管理,这样不仅质量上去了,经费也会随之降下来。

教育范文篇5

一、存在问题及根源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由于日常事务繁多,虽然每个月都能制定学习计划,自己和其他班子成员也能坚持每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同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但总的来说,学习方法还比较单一,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自己有时也有满足现状的思想,认为干领导工作已经多年,经验积累了不少,所以学习更多新的理论、新的知识的欲望不很强烈,而且对个人及其他班子成员的学习和实践有放松的现象。

2、对党性修养缺乏高度的认识和自觉性。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方面要求不严,标准不高。总认为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自己做的很不错:基本上做到了公正无私、清正廉洁、勤恳为民。经过这次的警示教育,我猛然发现,只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党、社会、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要求还不很相称,作为教育局的一把手,只有不断地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对自己对工作始终高标准、严要求,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领导局机关的全体机关干部、基层的全体干部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办出一流的教育,人民群众才能满意。

3、思想认识同当前形势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创新精神不够。思想上缺乏创新意识,工作上缺乏创新精神,具体问题上缺乏创新思维。有时认为教育系统摊大人多、事务繁杂,将责任细致地分解到人,自己只需监督把关就行。因此日常的工作中,有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只求完成上级要求的工作,保证不出问题就行,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出谋划策、想点子、出实招方面做得还不太够。

4、责任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有时认为工作、学习放松一下无碍大局,无形中产生了松懈情绪,工作热情也不是那么高了,责任心也不是那么强了,工作有时流于形式,作风不实,浮在表面,不能真正沉下去,不能把日常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工作上,对一线教师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不能准确把握。所有的这些问题追根究底是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教育事业服务是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

1、切实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不断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按照总书记曾经提出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己及班子成员对理论学习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重点加强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深刻领会,把握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还要学习郑培民、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感人事迹不断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高思想觉悟。

2、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树立创新意识。学习工作均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创造性、主动性、开拓性。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多思考、多研究,多讨论,不懂就问,善于用新的工作理念、新的工作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彻底淘汰一些过时的做法,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对全局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2、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一切为了教育的思想,强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惜时如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带动班子成员及其他机关干部搞好日常工作。并尽量多地深入机关、深入基层搞好调研,尽快掌握机关干部的工作及一线教学情况,多同机关干部和基层领导及一线教师交流思想,努力为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育范文篇6

党课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是促使党员讲境界、长本事,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基层党支部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为适应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本质化的要求,切实提高党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就加强和改进党课教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党课教育的次数规定

根据党员教育有关规定,原则上以党支部为单位,每季度开展一次党课教育活动。

二、党课教育的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集团公司和本单位形势任务教育;围绕集团公司和本单位阶段性的重点工作,或针对一段时期党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岗位技能教育等。

三、党课教材的编写

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党课教材编写工作下移。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负责按季度下发党课编写重点选题,党课教材的编写工作由基层党委组织安排,基层党群部门结合重点选题,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实际和党员教育工作需要,灵活编写党课教材。在党课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观点正确,党课的内容和提法必须同上级党组织、集团公司党委保持一致;针对性强,党课教育要贴近党员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增强教育的效果;深入浅出,注意不同层次党员的接受程度,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同时,基层组织部门负责党课教材的审查工作,每季度第二个月月初基层组织部门推荐1篇优秀党课教材上报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

四、做好党课授课工作

1、落实好党课教员。党课教员主要由党支部书记或其他支部委员担任,同时也可选择党性强、作风好、有一定政策水平和讲课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或可适当聘请先进人物、优秀党员、机关部门负责人、矿(处、公司)领导等同志担任。

2、认真讲好党课。党课教员在接受党课授课任务后,要结合党课教材认真备课,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授课中,要精神饱满,语言精炼,准确生动,在把基本道理讲清的同时,还要针对本单位实际和党员思想、工作、技能培训等实际,提出工作要求,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思政教育;体育教育;探析

对一个人进行思政教育最好的时期是这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人能够很容易接受正确的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而且对其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因此在学生学习的时期,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时刻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当学生有正确的思政观念时,可以改正自己不正确的生活作风。进而当学生长大进入社会后,可以成为一个对于社会有用的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同时要注意不要让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反感。

一、体育教育进行思政教育的作用

首先,体育教学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新的体育观念。其次,体育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拥有道德的人。最后,体育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推动学生本身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体育教学时加入思政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自身。

二、体育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

体育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对班里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挑选出适合班里学生的思政教育方式。

1、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在进行思政教育之前,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在思政方面的素质。因为学生总是把老师当做学习的榜样,所以体育教师要做好自身的思政学习。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课能力。因为体育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教学,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大自己体育知识的含量,并且要提高自己的讲课技术,让学生接受足够多的体育知识。

2、结合体育教材

体育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而思政教育与体育学科的教育相差很多。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注意结合体育教材,找到两者的共同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训练学生接力跑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关于团结协作方面的思政教育。

3、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加入情感

体育课一般是在室外教学并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创造出一个好的情感环境,把学生都融入进来。在统一的情感环境中,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除此之外,在课外上课时,学生可以在加强自己身体素质的同时学到合适的思政观念。

4、形成富有思政意识的校园体育文化

每个学校都应有一个属于自己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教师在帮助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时可以加入一定的思政教育。当学生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的同时也会吸收到一定的思政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也相当于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政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有思政观念的校园体育文化。

5、将思政教育寓于表扬和批评中

在体育课中一定会有学生犯错,也一定会有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就要抓住表扬和批评学生的机会,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例如,在学生受到表扬时可以看学生是因为什么原因受到表扬。如果学生因为帮助别的学生解决困难受到表扬,老师可以把这个行为进行升华与思政观念结合,面对全体学生对这位同学进行表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思政观念的宣扬。当学生在体育课上因为做错事情受到批评惩罚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样做不仅达到了批评和表扬学生的目的,而且也做到了将思政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中。

三、思政教育寓于体育教育的体会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将思政教育寓于体育教育的教学实践后共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在思政教育寓于体育教育的教育模式中增强了学生对自身的自信心。因为思政教育可以给学生带来思想观念上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让学生肯定自己身上的优点并将自己的优点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根据正确的思政观念进行改正。其次,将思政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中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由于思政教育过于无聊,而体育教学属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两者的结合可以促进思政教育走向活泼,体育教学走向稍微正式的教学方式。最后思政教育寓于体育教学可以提高整个学校的思政观念水平。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当老师提高自身的思政观念,学生向老师学习加上老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时候,学校全员的思政教育水平也就得到了加强。

四、结束语

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还是哪种途径,每位学生都应该接受正确的思政教育。当每位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政观念的时候,才能在学生自己的脑中形成一套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虽然将思政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中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也展示了很多优点,但还是存在一点儿教育上的瑕疵。因此,体育教师在实行将思政教育寓于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时,要将其不断改进,达到适应体育教育的目的。(作者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作者简介:王宁涛(1984~),男,教师。

参考文献

[1]俞文谦.提升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7,4(26):202-204.

[2]李田天.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途径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4):286-287.

[3]徐才钢.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4(04):76-77.

教育范文篇8

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性格不稳定、价值观念尚未形成,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低,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极易受坏思想习惯的影响而走向邪路。虽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起一定的作用,但具有自发性、不系统性、不能形成学生的整体道德观念和完整的人格。学校政治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比拟的。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德育方面体现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帮助学生奠定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

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为了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学效果来检验。一个合格的政治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还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所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原因就在于此。教师业务熟练,学生才能相信你,才有说服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熟练掌握的程度,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等。实际上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包括知识、学识、品质和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政治教师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政治课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在应试教育下仅靠分数这种手段的教育是培养不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力戒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广泛开展师生双向交流,在规定教材之外开列导读书目,鼓励学生自学,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安排专题课等,在课外教育工作中。安排社会调查活动,以拓展常规理论教学课堂。政治课教师要避免喊政治口号,避免空洞说教。完全按教材条条授课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应多举社会上发生的学生身边的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政治课教学一方面传授政治常识、概念及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传授一种理想信念,一种做人的原则,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做到教书育人。应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第三,要特别注意教师思想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生活在当今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教育背景复杂,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行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政治课教学教育性强,带有一定倾向性,教师宣扬什么,要求学生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或者基本上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如果言行不一致,则很难达到教育目的。

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智慧;以人为本;“智慧型”生活方式

教师教育是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过程。基于时展的要求和教育实践中的困境,走向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何谓教育智慧

深入地认识教育智慧的内涵是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关于教育智慧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教育智慧是人的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如教育智慧是教师感受的敏感性、教学机智、与学生沟通等能力的综合[1]。二是教育智慧是一种基于能力而达到的境界。如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质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完善自身的教育认知、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直觉等,体悟生成的教育适切性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教育境界”[2]。三是教育智慧是一种心智思维品质。如教育智慧是指教师在其专业领域深刻体验与执着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与教育过程所持有的的一种深刻洞察、精确理解、迅速判断等成熟完善的心智思维品质[3]。四是教育智慧表现为一种教育机智。范梅南认为,教育智慧“不是一种行为准则、技术或方法”,因而不能够传授,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4],它表现为教育机智。这种教育机智是对儿童体验的理解,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打动”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采取适切的教育行动,与儿童结成一种教育关系,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这些观点主要是运用知性思维的方式对教育智慧的内涵进行揭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教育智慧的内涵。知识和能力都是形成教育智慧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知识和能力并不是教育智慧本身。从存在论的思维方式来看,教育智慧是人们在认识教育活动和从事教育实践时所表现出的心灵活动(知、情、意)的一种整体存在状态,它以观念的形式内在于人,并作用于教育过程,指向学生的成长,其中既凝结着体现价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了教育活动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二者融合于人的教育能力中,其核心表现是教师对教育事理深广的理解力、教育意义敏锐的觉察力和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教育事理深广的理解力意味着对宇宙万物、社会百态、人类心灵的深刻洞见和领悟,以及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学生的本质特征、教育情境中学生的真实状态的深刻认识,它标识着教师对从事教育活动所需的丰富知识、观念和经验的自由链接和合理创造。教育意义敏锐的觉察力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师能够真诚地关心学生、聆听学生和自己内心的声音,迅速地察觉到学生内外部的各种细微变化,并理解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学意义,从而有效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开启学生的智慧。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是建立在教育理解力和觉察力的基础之上,将人们内在的教育智识外化为处理现实问题的教育能力的关键环节,是顺利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解决教育问题和处理教育事务的根本保证。

二、教师教育为何要走向教育智慧

教师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走向教育智慧,意味着教师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师教育为何要走向教育智慧呢?1.教育智慧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是为了智慧和需要智慧的事业。教育为了智慧,意味着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的智慧。知识和能力固然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目的,但都不是最终的目的。教育是为了人的生活。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以整全的方式存在的,并通过人的活动与人发生着意义关联,这不是仅仅依靠知识和能力所能够把握的,而是需要人的智慧。教育需要智慧,意味着教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胜任教育工作。拥有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正因为教育是为了增进人的智慧,这才需要从事教育实践的教师具有教育智慧。教育实践充满了偶然、意外和不确定性,“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通过对教育情境变化的感知、辨别、选择,并探寻合理有效的行动方式”[5]。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教育事理深广的理解力,才能洞彻宇宙、人生、社会的奥秘,掌握教育的根本规律,具备教育所需的丰富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因而可胜任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并启发学生的智慧;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备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可在基于教育理解力的基础上,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活化,能够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迅速做出判断,采取决定,从而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解决教育问题和处理教育事务;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教育意义敏锐的觉察力,能敏锐地感知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在基于教育事理的理解的基础上,发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教育意义,进而做出教育价值判断,并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成长。2.教育智慧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和更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知识。在这个知识内储化时代逐渐趋向衰落,而知识外储化趋向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智慧也就真正要从掌握知识过程中成长的“附属”角色,转换为“主要”角色了[6]。这意味着今日的教师无须、也不可能成为知识的百科全书,但必须拥有教育智慧。教师拥有了教育智慧,就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觉察事物和情境的教育意义,并在教育实践中采取合理的决断和行动处理教育问题。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更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有效地实现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迁移,从而启迪学生智慧的生成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当今的教育实践领域,为了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教育改革在持续地进行。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一些关乎课堂生存与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导致这一现象“最关键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引入、移植到课堂,在要求教师接受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7]。当下的课堂,最缺少的是教育智慧,教师的素质中亟待加强的也是教育智慧。因而,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当今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3.教育智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智慧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首先,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教育事理深广的理解力所包含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意义敏锐的觉察力融合渗透了个体的教育信念、习惯和价值观,体现着教师对人生意义的关怀和价值追求,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可以为教育理想和信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执行力。其次,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教育智慧使得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的规律,理解教育的原理,从而有助于教师实论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现专业知识量的扩展、质的深化和结构的优化。再次,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可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抉择,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可供参照的标准和现实路径。最后,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专业特点的形成。教育智慧可以促使教师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并为教师形成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提供条件。

三、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之建构

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是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基于教育智慧的特性和生成规律,构建以教育智慧为目的的教师教育是实现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径。1.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而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生的幸福,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乃是教师教育的根本要义,理应成为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师教育所确立的“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教师教育要尊重教师作为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既是指“人之为人”的类本性,也指每个人的个性。人的类本性最重要的体现是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个性表现为个体的差异性。教育所面对的是每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个体身上是人的类本性和个性的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就是要尊重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激发教师求知的天性和创造性,将教师教育的目标指向教师本身的发展,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尊重教师生命的多样性,呵护每个教师的独特性,基于教师的个性差异,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以充分发展教师的个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要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它主要表现为关注教师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增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促进教师的人生幸福。教育智慧是内在于人的,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必然要指向教师本身,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可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智慧生成的内在要求,理应成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2.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师教育目标的关键。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教师专业教育、实习这四大模块是不可或缺的”[1]。围绕教育智慧的生成,教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形成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与智慧涵养更为相关的诸如哲学、文学和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地位,适当增加它们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西方哲学和中国的“性道之学”以有别于知识、技术、器物之学的方式把握世界,构成了智慧之思的实质内容。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哲学类课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思维和教育的根本看法,揭示了它们普遍的规律。学习哲学可以培养人对真理的不断追问、反思的习惯和方法,因而学习哲学的过程就是涵养人的智慧的过程。文学和艺术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或优美的文字,可以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智慧的基础。二是突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科学课程,如语言学、数学、逻辑学等课程的重要地位。形式科学具有重要的思维训练价值,更具有迁移性,而发达的思维能力是智慧生成的基础和核心。三是设置名著研读课程,尤其是将哲学、心理学、文学、教育学名著列入课程内容。名著都出自伟大的知识分子之手,包含了对人类永恒主题和普遍真理的探求,揭示了共同的人性,蕴含了人类的智慧之光,因而加强名著的学习与交流,可以增进教师的教育智慧。四是必须格外重视教育实践类课程。因为教育能力是在掌握教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的实践而得到提升的。另外,从其现实表现上看,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教育的实践智慧只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体悟、追问和反思,将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情境的实践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效生成。因而,要加大实践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通过教育实践涵养教师的教育智慧。3.引导教师形成“理论学习。人格修炼”的“智慧型”生活方式教育是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是蕴含在教师的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要引导教师形成以教育智慧的生成为根本目的、以“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人格修炼”为途径的“智慧型”的生活方式。深入的理论学习和长期的生活实践经历,以及基于二者的追问和反思是涵养教育智慧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凡有教育大智慧者如孔子、荀子等都非常重视“好学”。孔子关于“六言六弊”的论述突出地表达了“好学”与智慧的关联性[8]。荀子的《劝学篇》开篇即说“学不可以已”;惟好学的君子才可以“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加拿大学者康奈利认为,教师通过自传、日记以及个人叙事等自我反思的方法,可以促进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9]。人格修炼应贯穿于人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过程之中,为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动力和保障,理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佛家和儒家都认为,人格的修炼可以增进人的智慧。《大学》中也讲到,心“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静就是要不为名利和各种欲望所累而理性地行动。教师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坚守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充满对教育事业的爱,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每日精进,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人格修炼”的“智慧型”的生活方式,就可实现教育智慧的生成。4.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教育知识、能力和经验都不是教育智慧本身,但传统的教师教育评价方式总是立足于对教师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因而难以实现考察教育智慧的目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固然离不开教师教育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而慢慢地涵养出来。因此,教师教育应该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以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师教育注重过程性评价,就是要将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贯通起来,通过教育智慧生成的日常途径来考察和评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从职前教育开始,建立每个老师的专业成长记录档案,以此为依据对教师的教育智慧进行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过程评价。成长记录档案由教师的日常生活所构成,主要包括教师日常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堂实录、理论学习的心得、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的记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记录等内容。以教师的专业成长记录作为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依据,目的在于使教师将教育智慧的涵养落实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教师形成一种智慧型的生活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顺应时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建构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路径。只有立足于教师自身,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引导教师过一种“智慧型”的生活,才能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从而实现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

[2]文雪,林叶舒.教育智慧的内涵理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49-52.

[3]裴跃进.教师教育智慧内涵构成初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8):3-6.

[4]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

[5]蒋茵.教育实践智慧的建构及其价值[J].现代教育管理,2012(2):87-90.

[6]杨启亮.体验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境界[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3-6.

[7]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7.

[8]陈来.论儒家的实践智慧[J].哲学研究,2014(8):36-41.

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师教育转变必要性误区

一、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一)师范教育的产生及其内涵

教师虽然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但在漫长的古代,教师的养成方式却一直处于经验一模仿阶段,直到文艺复兴后欧洲的工业革命急需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从而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的养成方式才得以改变。为了保障义务教育对大量师资的需求,西方国家逐渐建立起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TheBrotherofChristianSchools)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人类师范教育的滥觞;后来,德、奥等国开始出现短期师资训练机构;再后来的1765年,德国首创了专门培养师资的国立师范学校,随后,师范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展开,并于清朝末年传入我国。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是我国师范教育之始。

虽然师范教育(NormalEducation)产生之后在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其制度也不尽相同,但师范教育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概念及发挥的特定作用,却始终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从形式看,主要是终结性的教师职前教育;(2)从办学模式看,师范教育是独立、封闭的——师范院校从低级到高级自成一体,实行定向招生、定向教育、定向分配和免交学费政策;(3)从内容看,师范教育的专业设置往往局限于教师未来所教学科。

(二)教师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教师教育”(TeacherEducation)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3O年代左右的美国。当时的美国人认为:传统的一次性师范教育已经过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强烈要求其向终身性的“教师教育”变革。随后,德国、日本等也先后掀起了向教师教育的转变之风。20世纪90年代左右,“教师教育”这一概念首先被理论界引入我国,到2001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正式在政府文件中使用“教师教育”这一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的措施,他宣告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始。

综观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这一概念的使用及相应的改革,我们认为“教师教育”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性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具体说来,他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教师教育包括教师职前、入职与在职教育;(2)教师教育体制具有开放性,即非师范院校也可以进行教师培养,教师资格制度替代了师范生的定向培养制度;(3)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4)教师教育的形式有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有非正规的教师个人自主学习——其学科内容更为丰富。

二、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是一种国际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迅猛发展。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提高、科学技术知识更新的加速、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以及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得在职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职前教师在学历及知识储备等方面需要建立在更高的程度上。如此一来,原有的师范教育已无力完成这较高要求的使命。于是,一些发达国家师范教育领域出现了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并举、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综合大学也培养培训教师等改革,即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比如美国,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被相继升格为师范学院,中学教师则由综合大学培养,到30年代左右,美国已有州立师范学院125所,市立师范学院3所,私立师范学院6所,到40年代,“师范学校”在美国已经过时,到60年代,师范学院又开始向具有多目标的综合大学发展,中小学教师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二战后,日本也模仿美国逐渐取消了独立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而向开放的教师教育转变;60年代德国把培养小学教师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教育学院;英国也取消了“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统一把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交给了“教育学院”、综合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此外,较早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还有韩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随着2O世纪终身教育思想、教师专业化理论的不断成熟与全球化,各国教师教育改革更加深入: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资格证制度全面实施,课程设置不断更新,结构层次上移……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加入这样的改革行列,传统“师范教育”向新型“教师教育”转变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师范教育要发展,要与世界接轨,也必须向教师教育转变。

(二)新形势下我国师范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基础教育领域也进行了诸多变革。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其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必然性之一。

1.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中的人才竞争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成为社会资源生产与分配的主要调节者,人力资源也不例外。近年来,在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作为原师范院校毕业生唯一用人单位的中小学,他完全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自主地选择人才,而不一定必须录用来自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这使得师范院校的定向培养失去意义。而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高度独立与封闭,使其缺乏与综合大学的竞争意识,学科建设不足,对学生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毕业生学术水平不高,势必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不及综合大学毕业生。

2.结构层次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对师资的质量要求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主要是数量上的满足。这种情况下,独立封闭的师范院校大量地定向培养教师无疑是最好最快捷的方式。但如今,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基础教育不断改革等形势使中小学对教师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国师范教育结构层次偏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环境下却还存在大量中等师范学校,学历的低层次化势必导致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过细,造成师范生的知识面窄;加上其教育类课程老化且一般只有“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使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与中小学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3.师范教育的终结性以及与职后培训的分离与倒挂不利于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我国师范教育基本上是一次性的终结教育,只管教师的职前培养,对职后教师培训少有过问。这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分离使得教师培养培训在课程安排与内容上无法统一规划,常造成内容反复、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我国在职教师培训往往由教育学院与教师进修校负责,而这两类学校的教学设备与师资水平总体上都低于同级师范院校,所以往往造成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教师再到水平相对较低的机构进行职后培训的不合理现象。这很不利于我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走出误区: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过程中应形成的共识

(一)“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不只是概念上的替换,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实践中,不少教育工作者都错误地认为,“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只不过是概念上的替换而已,甚至认为是某些领导在语言使用上的一种“喜好”,觉得用“教师教育”而不用“师范教育”是一种时髦。有这种认识的人根本没有搞清楚“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区别。

传统的“师范教育”是指终结性的教师职前培养,而“教师教育”包括教师的职前、人职与在职三个阶段的教育,是连续且终身性的;传统“师范教育”是独立、封闭、定向的,而“教师教育”具有开放性,他允许其他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与培训;传统“师范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未来所教科目的学科知识教育,而“教师教育”在内容上超越了学科知识,扩展到教师作为社会人、专业工作者的所有方面,他包括人文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践、思想品质与健康体魄等;传统“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采用的是几年一贯制的形式,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有“2+2”、“3+2”、“4+2”等模式,大学后教育是他的趋势,教师资格证制度是其教学质量的保障;传统“师范教育”机构只有师范学校或师范大学,而“教师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校,甚至教师任职的中小学等,他既包括大学教育也包括校本教师教育……当然,“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的不同还远不止这些,可见,“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并非只是文字变化,他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二)“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是加强而不是削弱了职前培养

时下,许多人认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就是想向人们传达一种信息,即放松教师职前培养,大办教师职后培训,甚至有的学者在其文中直接用教师教育替代教师继续教育,一些领导在讲话中也常把“教师教育”与教师职后培训“混为一谈”,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诚然,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作为要想跟上时代的每一个社会人来说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摒弃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所学知识可以受用终身的想法,而教师因为职业关系,更应成为大家终身学习的楷模。作为国家政府,应该为教师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受教育提供应有的条件,从某一方面说,“教师教育”的提出正是基于对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视。但这个“重视”是相对以前极不重视而言的,而且他决不意味着对教师职前培养的轻视与削弱。相反,“教师教育”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拓宽专业类别等方式在加强教师的职前培养。公务员之家:

(三)“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不加条件地“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