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9:53:38

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范文篇1

本文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数学要求,谈谈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1.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3.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

教学语言范文篇2

【关键词】舞蹈;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属于精神生产劳动。课堂教学艺术的三项基本技能是:语言表达艺术、文字表达艺术和情态表达艺术。教学语言是教学中使用的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虽然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但教学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是任何交流手段都无法取代的。相反,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不清,这往往导致教学失败。因此,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表达应该是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学语言表达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大部分的信息是通过教学语言传递的,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都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表达是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体现,影响和制约着教师教学的效果。一般来说,教学语言的清晰和严谨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解释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正相关。教学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否清晰流畅。教学语言的严谨程度是教师的语言表达的内在逻辑,以及严谨、细致、有条理的表达可提高教学语言的说服力和论证。语言信息是思维的原材料。语言信息越丰富,思维处理越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使其增加了自己信息的储备,自觉地培养了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在语言能力上,也在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高。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学语言应准确、规范、简明、逻辑、系统。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语言应具有语法和修辞规范,无错、不含糊。其次,科学的语言教学也需要教师的语言要干净利索,没有废话,避免陈词滥调,一半的字和词,消除多余的话。第三、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使用专业术语教学。第四,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也要求逻辑推理丰富,问题必须系统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思维、思维,遵循学生的叙述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教师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寻求答案,获得真正的知识。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它是用肢体表达美的艺术。然而,舞蹈教学不能忽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目前,在舞蹈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学生只要学会舞蹈,能模仿老师做动作就行了,其实只有机械模仿是不够的。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经过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极致完美。

一、舞蹈教学语言原则

1.清晰准确。由于教学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舞蹈教师应传授和使用特定术语的概念。但无论是解释动作,还是传递知识,教师都必须准确明了的表达语言。否则,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产生错觉和误解,造成困惑,长期不重视这一点,不仅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还会损害身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专门研究教材,精通业务,使教学语言做到准确、清晰。2.生动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对于舞蹈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少舞蹈训练的痛苦成分。舞蹈教师生动的语言要善于运用视觉语言。3.简洁。舞蹈老师的语言做到少而精,充满灵感,最不应该长时间谈论。在进行舞蹈学习的学生,经常是一种积极的、兴奋的状态,如果老师让学生反复地停下来听他们讲述与指导,将打乱学生的惯性运动,使学生的兴奋状态突然遭到压制,酝酿情绪也受到的打击,导致精神和身体上的不适,使心情烦躁,导致老师给学生留下太罗嗦的印象,对老师的话感到厌恶。4.亲切自然。舞蹈教学过程中,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教师应严格要求,使学生通过训练,使自己的身体达到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力量性、灵活性和和谐性。学生们要流汗,疼痛,甚至受伤,流血。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到学生缺乏意志力或屡屡出错并且再用生硬的语言,强硬的态度去讲解,学生将不可避免地变得消沉,麻木机械,不仅更不会做动作,而且在他们的心中会产生对舞蹈课和误导教师的怨恨心理及愤怒的情绪,产生教与学的矛盾。

二、舞蹈教师语言的艺术运用

1.语言有强烈的吸引力。舞蹈教学的许多概念都是抽象的,学生的技能训练也是一种枯燥、极易疲劳的过程。教师一定要用有质感的教学语言,尤其是坚定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语调,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刺激,给予的是一种心理的动力和信心。2.严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教师的教学理念,清晰准确的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偏差,可以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可以使视觉感知和理性思维形成一个统一,找到一个合理的,正确的答案,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3.视觉语言往往富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兴奋和兴趣中完成动作,不要用生动的语言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会使学生感到可怜、单调和乏味。4.幽默的语言是教学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幽默的语言是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和释放。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充分展示自己的课堂氛围,这一点在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运用清晰准确、生动有趣、简练、友好的语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课堂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语言应用的关键是“度”。如批评语言不能太苛刻,或过于委婉,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正确把握声调、语音、速度,才能准确表达教师的意愿。在丰富的教学语言中,应该适当运用眼睛、身体。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是教学质量的综合反映,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作者:王茜 单位:通化师院分院海龙分校

教学语言范文篇3

教学语言调控必须绝对服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核心和灵魂,之所以需要语言调控,都是为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圆满完成。

1.1繁简得当区别语言繁简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不同阶段语言量的大小。总目标必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都与总目标相连,但所占地位不同,紧密程度不同,关联方式不同,解决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教师投入的语言量应该也不相同。关键在于无论繁简,教师的语言都要做到切到精详。

小学语文《燕子》一课将春天里的美景写得非常精彩:“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下面是特级教师李吉林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微风吹拂着柔柳”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柳枝好像在摆动。

师:微风吹拂着什么样的柔柳?

生: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师: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好像柳树怎么样?

生:好像柳树刚刚从梦中醒来,睁开了眼睛。

生:好像柳树也长了眼睛和眉毛。

师(加重语气,边说边画,用简易画再现春天杨柳万千条的情境):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才

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这一片断内容是重点,老师的用语可谓繁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细致体验、感悟春天的美景。倘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明白“舒展”、“柔”等字词意思、运用的手法,师生之间就很难有积极的情感交流,缺乏思维的过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1.2直曲结合“直”,就是平直、浅露;所谓“曲”,就是曲折、含蓄。教学语言不能没有平直、浅露。但是在许多场合下,教师的语言却不能一味直白浅露。为了明确,需要经历曲折;为了深刻,需要层层铺垫;为了完整,需要塑造残缺;为了探索,需要适当保留;为了体验,需要巧妙蕴蓄。无论选用直笔还是曲笔,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和达成的难易程度而定。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上《最后一课》,讨论韩麦尔先生在课的最后说的话“我——我——”,声音哽住了。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作了归纳:“所以,我们讲‘我——我——’此时无声胜于有声了。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信心,充满着希望。”这一结论性的概括平直而准确,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片面性观点作了纠正。像这种归纳、概括的结论性意见,通常教师应该运用平直、浅露语言表述。

有位讲授口才艺术的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经常作出这样的评价:“请擦去语言中的灰尘。”“表达缺乏层次,说明思维上的标点不清楚。”“微笑是最美的语言。”类似的评语,一句就点中要害,文采斐然,含蓄有味,富有哲理内涵。在口才艺术课上,教师用艺术的语言点评,本身就是种示范形式,更利于学生接受,提高自身的口才艺术。

2根据认知规律调控

调控艺术是在认知规律上面生长起来的。精当的教学语言调控,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理解透彻,但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过程和方法照搬给学生,而应该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最便捷、最有效地使学生深刻认知。

2.1设疑诱导教师常常不直接道出结论,而是根据学生认识的规律,不断设疑,逐步引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于能力、智力多方面得到提高。疑问句的运用在教学语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师调控教学的主要语言手段之一。提问大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直觉性问题,另外一类是思考性问题。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兴趣、提示重点、过渡衔接等。这类提问不可或缺,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量上、质量上应该恰当控制。后者主要用于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难点。下面是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故乡》的片断:

师:好,我们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了:这篇小说是为了写出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那么写了闰土不就

够了吗?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生:为了要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

师:是啊,连开豆腐店的杨二嫂都破产了,更不用说当雇工的闰土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

描写,如:卖掉家具收不起钱来,有的则来拿家具。这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农村破产的图画……

引例中,教师的设疑诱导非常成功,质量很高。开头设置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爆发力,既精当点拨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又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文章的主题。

2.2有序推进安排教学的序列,实际上就是调控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之沿着虽然可能曲折却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方向前进。调控序列通常有三种:阶梯式、平行式、发散式。阶梯式,是指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由浅入深的语言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抓住要义,明白道理,领悟实质,把握规律,逐步走向事物现象的深处,认识和理解其各个侧面。平行式,是种横向调控语言艺术,或举例,或对比,或构筑比喻等。发散式,是指教师运用富有启发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作多侧面思考、探究、想象,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上《林冲棒打洪教头》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依草附木。

师:谁会解释?

生:依靠权势,就是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师:这是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我们看这个词在哪句话中,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但是,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解决它的本来意思。

生:它的比喻意思是——

师(打断学生):不是比喻意,本来意思。

生:本来意思是:草依靠着树木,在这一课也就比喻来往的犯人都来依靠柴进大官人。

师:我们中国的词语很有意思,你看,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师用箭头将“草”和“附”调换位置)可以变成什么——

生(齐答):依附草木。

师:依靠着草和木,就叫依草附木。我们中国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板书):惊天动地。

实际意思就是——惊动天地。这是解释中国词语、尤其是解释成语的很好的一种方法。

这一例中,教师先不设框框,让学生自己解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比喻义上,教师用“但是”转折,指出“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接着指出“首先”要明确它的本来意思,引向“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问题讨论。然后通过“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再转入词语结构的解析,使学生掌握解词析义基本方法的。这是以阶梯式序列进行语言调控的。

3适应语言环境灵活调控

学生的思想性格、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各种差异。每节课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牢牢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控制。下面是特级教师支玉恒上《晏子使楚》的一个因势利导的例子: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

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学生将“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楚”字写得最小,引起哄堂大笑,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前准确预测的。但教师的调控语言是一种“即兴”之作,随机应变,巧妙得当。一是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精神;二是不露痕迹地抚平了写字的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损害;三是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四是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

教学语言的调控艺术是生动灵活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归根结底,教学语言的调控艺术是教师综合修养的反映,教师只有真正掌握教育的先进理念,懂得教学的真谛,具有深厚的修养,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调控。

教学语言范文篇4

关键词:教学语言;运用艺术;生物教学;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学科素养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它能传递人间的喜怒哀乐,描述过去与未来,分辨科学与迷信,告知善良与邪恶,传递政策与信息……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语言,教学中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板书语言,是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桥梁,对其进行锤炼,使之炉火纯青,才能富有艺术性和生命力,才能使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达到和谐的统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生物教学语言为例,对教师语言运用艺术进行分析探究。

一、要运用标准语言

教学中使用普通话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受不同区域的影响,很多教师方言还比较严重,发音不准,字音混淆,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学中使用普通话,是教师应有的素质,它对提高民族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在传授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发音要准,还要对知识描述准确,口头语言要完善,合乎逻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领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感到它的真实可信,从而提高求知欲。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解种子结构时说:“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没有胚乳。”讲果实的结构时说:“苹果可食的部分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以上两句话对知识的描述是不严密、不准确的,前者应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是没有胚乳。”“苹果可食的部分主要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因此,在什么情况下用“一般”和“主要”,而在什么情况下又不该用,一定要进行斟酌。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生物教师在描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悟出生物的多样性和千姿百态的道理。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绝不能没有准备和准备不够而信口开河,乃至随手拈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对学生进行误导,对知识的不严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大忌。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深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精准的语言进行授课,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要讲究艺术性

教师在熟练掌握应传授的知识后,不仅能准确地进行表述,还要使语言如同音乐一样富有节奏,抑扬顿挫,平仄有别,给学生以美感。语言是否灵活,是否具有艺术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如瓶中倒豆,接二连三;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似小河流水,没有波澜。这样的语言都不是课堂教学中所应该运用的语言。前者使人听后来不及思考,来不及让知识在大脑中迁移;后者虽讲述清楚,但平铺直叙,掀不起高潮,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因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气氛等,时快时慢,时重时轻,时侃侃而谈,时娓娓动听,时铿锵有力,时字字千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要具有生动性

教材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和描述,才能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教师只有通过严密准确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才能使教材中的概念、规律、结论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学生的大脑中,才能使各知识点之间,前后之间、纵横之间,融会贯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狠下功夫,认真备课,在备课中精心构思、设计和推敲自己的教学语言。这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有形教案(教案本),二是无形教案(大脑),三是电子教案。有形教案是无形教案的基础,无形教案又是有形教案的升华,随时都可以修改,以做到熟能生巧。通过修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做到准确传授知识,逻辑思维与推理严密,语言规范,语句连贯流畅,还能把重点、难点说深说透,没有遗漏。在不断修改和锤炼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会更加精当,再配合一定的语言技巧,就会变得幽默而含蓄,生动而形象,从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轻松而愉快地接受知识。

四、要通俗易懂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直观教学,这样能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和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可运用形象的语言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讲解,要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例如,在讲到“叶绿体结构”时,教师可举炸油饼的例子,每张油饼相当于一个基粒片层,一摞油饼相当于一个基粒,撒的糖粒相当于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油饼之间和每摞油饼之间的空气相当于叶绿体中的基质,引导学生理解叶绿体的结构。这样的讲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在讲到“DNA是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时,除了让学生观看模型外,教师还可以举体育课上用到的联合器械上的软梯,只要将它的下端抓住,旋转一下,就像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形状了。为了激发学生对较难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讲到“染色体变异”时,教师可这样说:“我们学习染色体变异,如同爬最后一座山峰,过后就进入丘陵地带了。”同学们顿感轻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染色体变异”的学习。

五、要注重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配合

口头语言是教学语言中的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板书语言是教学语言中的无声语言,无声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补充,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则会表现出语言的完美性。上、下课起立时,同学们有时会参差不齐,也有想偷懒者,教师用眼神环顾四周,严肃立正的姿势,对学生们既起到了表率作用,又起到了监督作用。为了要说明某个知识点,教师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中的手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曾写过“课堂教学中的手势比喻”一文,文中对手势比喻有助于教学作了简要介绍。肢体语言除了上面提到的眼神、手势之外,还有面部表情。上课时,教师的面部表情应平静而有活力,严肃而又和蔼,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此外,还有教师在讲台上位置的移动,离开讲台到下边的巡视,身体的姿态,判断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错误时的点头或摇头,答对问题摆手示意坐下,等等。肢体语言的有效运用,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板书语言也是教学语言之一,整洁而不乱、鲜明而有条理、字体清晰而工整、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图示色彩搭配合理的板书,学生一看就能一目了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认真斟酌板书语言和运用板书语言,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要提升教师的语言艺术

为了使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板书语言等形式更好地服务教学,教师在平时锤炼语言的过程中,应从口才艺术(广播、演讲、辩论等)、文学艺术(评论、典型的文章等)、表演艺术(形体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结合)、版面设计等多方面吸取丰富的营养,以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语言之美,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这不仅能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还能锤炼语言,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总之,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等。对于教师而言,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是否具有艺术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当的科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静.运用教学语言提高生物课堂效率[J].中学生物教学,2017(20).

[2]赵宁.中学生物教师无声教学语言行为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3]孔繁彬.中学生物教师有声教学语言行为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4]王思漪.生物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辽宁师范大学,2018.

[5]周秋慈.中学生物教师教学语言的比较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5(21).

教学语言范文篇5

1.将教师对白与师生对话进行有机融合

根据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学习阶段语言的理解要先于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在教学乃至一般的日常生活交流过程中,幼儿对于语言的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不是完全同步的。幼儿首先要理解别人语言的意义,然后进行理解性吸收才能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针对这种情况,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以一种陈述性的语言为主,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用科学性语言“陈述”给幼儿,首先让幼儿理解话语的具体含义,然后模仿教师的使用标准运用新的词汇。因此,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独白”式的陈述过程。但是,教师的这种独白要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将词语所蕴含的具体情绪表现出来。在幼儿阶段学生对于形象化的景象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也最容易模仿那些可以感动自己的语言。但是,教师在强调对于独白性教学语言的使用时,也要注意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一种有效的“对话”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平等的桥梁,形成一对互动的对话主体。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传达的不是简单的词句而是具有真实情感的心声,幼儿要在教师这种具有情感性的语言中学会词句使用的“法则”进行语言的“移用”,形成一种导源自心灵上的交流欲望。

2.注重教学语言的多元式体验

现代解释学的理论认为,人类主要是运用语言来理解世界和表达人类自身对于世界的理解,反过来说语言又是对人的理解方式以及程度的一种重要表现。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认为语言就是人类表达自己理解的一种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的就是对于教师语言的充分理解,让语言重现多彩,甚至是重构更加理想的世界。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更加特殊的语言活动,富含着教师独特的心灵体验,表现了教师自己对于世界和社会独特的理解和反思,并且利用这些思想资源来构建自己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分的体现出教师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观以及思想情感和知识的沉淀,表现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方式。由于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意识和知识修养,因此对于相同的事物往往也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思想认识,因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这种对于同一事物变现出来的多样性观念,注重教学过程中不同观念的传递。作为思维的重要外壳,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不同体验就是幼儿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的语言的多元化解读。

二、提升幼儿教学艺术的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幼儿的中心地位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的重视了教学语言的“独白性”功能,缺乏对于师生互动之间的重视,因此就形成了一种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这种控制课堂的形成是对于教学语言的一种歧义性误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好幼儿语言学习的引导者之外更加重要的身份就是要作为幼儿语言的倾听者。为了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简单的表达性问题,在幼儿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其鼓励和倾听的耐心。作为语言的初学者,幼儿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不能肆意打断,而是让学生表达好自己的意思之后,提点其中的不足之处给予纠正,引导学生用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思想的表达。

2.增强教学语言的人文性特征

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中的逻辑性和思想性,同时要根据语境的情况将语言可能出现的多意情况考察在内,要注意这些具体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语言的人文性进行有效的发挥。首先,幼儿教师要用爱心来演绎自己的语言。所谓的爱心主要来源于教师对于自己工作的热爱和对于幼儿的喜爱。要出于自己的真心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尊重幼儿的个性表达。充满爱心的交流课堂展示的是一种源于心灵的交流,更能够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师生互动。其次,增强诠释活动的对话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固守自己的“知识霸权”和“话语霸权”,不能激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幼儿教学的阶段,我们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帮助这些将如进入小学学习的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带哦懂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师生之间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和诠释,形成一种学生为主导的表达性互动。

三、结语

教学语言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运用

正确的语言是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要求更为严格。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它的正确运用既能积极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又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认真把握语言艺术。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需要通过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艺术来体现,这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2]。(一)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无法清楚明了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也无法向学生表达生动形象的情感,更无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并非形成于一时,而是通过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述和熏陶逐渐提升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运用技巧和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艺术影响,会慢慢使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和表达更加熟练,对语言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逐渐掌握语文中语言的技巧。相反教师对语言艺术的不熟练、不精通也会直接造成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不重视,从而影响对语文的学习。(二)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技巧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下进行总结和思考,了解教师在语言艺术上的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和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语言艺术和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艺术形式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理性的逻辑分析讲究语言的缜密性和严谨性,可以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而故事之类的讲解则讲究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课堂幽默的语言艺术则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将语言艺术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受到禁锢,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三)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审美取向。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而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也会成为学生追求的一种美,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言审美意识,让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是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为目的,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其中语言特点必须生动形象、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具有一般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科学的语言艺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科学授课的素质。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知识和文化传播者、情感传达者,必须合理运用语言艺术。教师是教学中语言的主导者,其对语言艺术的运用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要用词用语缜密、准确、合理、规范、符合逻辑,即语言艺术的运用要讲究科学性。(二)语言艺术的运用要有针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交际用语讲究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也很有针对性。大学生虽然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缺乏一个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的大学生甚至还存在着叛逆心理。鉴于此类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要讲究技巧,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听课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进行故事的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者进行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课程中。对于一些掌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以简单引导教学;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使用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4]。(三)启发式的语言艺术。时代在发展,教学也在进步。传统的一言课堂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已经登上教育的舞台[5]。当代教育中,学生已逐步开始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书本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四)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语文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口语化,讲课时要求声色俱佳,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知识更容易理解,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大忌就是教师只会拿着书本开始念书,而不是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得很多的名词定义难以理解。只有将书本内容口语化,使内容通俗易懂,才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融合了语音、语速、语调,加以情感的渗透,能够将复杂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口语表达,使语境的表达更加生动传神。大学语文教学中,口语化的语言艺术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不仅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但是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口语化并不是将一些口头禅或简单的日常口语用于教学,而是将语文书本内容和口语相结合,使语文更具有语言魅力[6]。(五)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也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严谨。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有吸引力,教师的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7]。之所以具有此特点,原因在于语文的文学特点,语文中的很多文章来自于各个名家作品赏析或者节选,而名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名家作品赏析时的语言特点必须把握生动形象的特点。而在诸多的名家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又多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无形中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对于散文类的作品或者情感类的作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语言艺术的运用则要注重情感的流露,将文章中作者或者主人翁的情感清晰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动人和可贵之处。情感的交流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的沟通才能更顺利。如果语文教师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只注重文章内容本身的教学,忽视情感的表达,则只会降低课堂效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情感,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从整体来说,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言艺术要讲究科学合理、要有针对性,能够启发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化的方式生动形象的传达情感。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学工作变得轻松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在无尽的变换之中体验语文文学的魅力[8]。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提升措施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水平越高,其影响力和魅力就越大。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要提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高朗读水平。朗读在语文中的意义十分重要,朗读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讲课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提高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创造新的语言艺术。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社会文化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社会中的新鲜用语也在不断更迭,大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关注这些新的语言形式,并细心总结,加以灵活运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创造自己独特的语言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再次,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要想提高,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从中吸取精华,然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艺术。学习的过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与自己的语言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张彬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析[J].语文建设,2013,(01):68-69.

[2]王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读与写杂志,2012,9(11):55.

[3]雷艳.试论大学阶段语文教师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语文建设,2014,33(31):17-18.

[4]吴杨春.浅析大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中国教育,2012,(19):25-27.

[5]曹永军.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科建设,2012,(02):176.

[6]马传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探析[J].吉林教育•教研,2014,(13):52.

教学语言范文篇7

教学语言调控必须绝对服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核心和灵魂,之所以需要语言调控,都是为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圆满完成。

1.1繁简得当区别语言繁简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不同阶段语言量的大小。总目标必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都与总目标相连,但所占地位不同,紧密程度不同,关联方式不同,解决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教师投入的语言量应该也不相同。关键在于无论繁简,教师的语言都要做到切到精详。

小学语文《燕子》一课将春天里的美景写得非常精彩:“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下面是特级教师李吉林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微风吹拂着柔柳”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柳枝好像在摆动。

师:微风吹拂着什么样的柔柳?

生: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师: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好像柳树怎么样?

生:好像柳树刚刚从梦中醒来,睁开了眼睛。

生:好像柳树也长了眼睛和眉毛。

师(加重语气,边说边画,用简易画再现春天杨柳万千条的情境):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才

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这一片断内容是重点,老师的用语可谓繁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细致体验、感悟春天的美景。倘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明白“舒展”、“柔”等字词意思、运用的手法,师生之间就很难有积极的情感交流,缺乏思维的过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1.2直曲结合“直”,就是平直、浅露;所谓“曲”,就是曲折、含蓄。教学语言不能没有平直、浅露。但是在许多场合下,教师的语言却不能一味直白浅露。为了明确,需要经历曲折;为了深刻,需要层层铺垫;为了完整,需要塑造残缺;为了探索,需要适当保留;为了体验,需要巧妙蕴蓄。无论选用直笔还是曲笔,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和达成的难易程度而定。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上《最后一课》,讨论韩麦尔先生在课的最后说的话“我——我——”,声音哽住了。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作了归纳:“所以,我们讲‘我——我——’此时无声胜于有声了。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信心,充满着希望。”这一结论性的概括平直而准确,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片面性观点作了纠正。像这种归纳、概括的结论性意见,通常教师应该运用平直、浅露语言表述。

有位讲授口才艺术的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经常作出这样的评价:“请擦去语言中的灰尘。”“表达缺乏层次,说明思维上的标点不清楚。”“微笑是最美的语言。”类似的评语,一句就点中要害,文采斐然,含蓄有味,富有哲理内涵。在口才艺术课上,教师用艺术的语言点评,本身就是种示范形式,更利于学生接受,提高自身的口才艺术。

2根据认知规律调控

调控艺术是在认知规律上面生长起来的。精当的教学语言调控,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理解透彻,但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过程和方法照搬给学生,而应该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最便捷、最有效地使学生深刻认知。

2.1设疑诱导教师常常不直接道出结论,而是根据学生认识的规律,不断设疑,逐步引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于能力、智力多方面得到提高。疑问句的运用在教学语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师调控教学的主要语言手段之一。提问大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直觉性问题,另外一类是思考性问题。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兴趣、提示重点、过渡衔接等。这类提问不可或缺,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量上、质量上应该恰当控制。后者主要用于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难点。下面是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故乡》的片断:

师:好,我们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了:这篇小说是为了写出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那么写了闰土不就

够了吗?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生:为了要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

师:是啊,连开豆腐店的杨二嫂都破产了,更不用说当雇工的闰土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

描写,如:卖掉家具收不起钱来,有的则来拿家具。这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农村破产的图画……

引例中,教师的设疑诱导非常成功,质量很高。开头设置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爆发力,既精当点拨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又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文章的主题。

2.2有序推进安排教学的序列,实际上就是调控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之沿着虽然可能曲折却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方向前进。调控序列通常有三种:阶梯式、平行式、发散式。阶梯式,是指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由浅入深的语言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抓住要义,明白道理,领悟实质,把握规律,逐步走向事物现象的深处,认识和理解其各个侧面。平行式,是种横向调控语言艺术,或举例,或对比,或构筑比喻等。发散式,是指教师运用富有启发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作多侧面思考、探究、想象,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上《林冲棒打洪教头》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依草附木。

师:谁会解释?

生:依靠权势,就是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师:这是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我们看这个词在哪句话中,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但是,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解决它的本来意思。

生:它的比喻意思是——

师(打断学生):不是比喻意,本来意思。

生:本来意思是:草依靠着树木,在这一课也就比喻来往的犯人都来依靠柴进大官人。

师:我们中国的词语很有意思,你看,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师用箭头将“草”和“附”调换位置)可以变成什么——

生(齐答):依附草木。

师:依靠着草和木,就叫依草附木。我们中国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板书):惊天动地。

实际意思就是——惊动天地。这是解释中国词语、尤其是解释成语的很好的一种方法。

这一例中,教师先不设框框,让学生自己解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比喻义上,教师用“但是”转折,指出“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接着指出“首先”要明确它的本来意思,引向“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问题讨论。然后通过“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再转入词语结构的解析,使学生掌握解词析义基本方法的。这是以阶梯式序列进行语言调控的。

3适应语言环境灵活调控

学生的思想性格、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各种差异。每节课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牢牢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控制。下面是特级教师支玉恒上《晏子使楚》的一个因势利导的例子: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

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学生将“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楚”字写得最小,引起哄堂大笑,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前准确预测的。但教师的调控语言是一种“即兴”之作,随机应变,巧妙得当。一是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精神;二是不露痕迹地抚平了写字的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损害;三是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四是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

教学语言的调控艺术是生动灵活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归根结底,教学语言的调控艺术是教师综合修养的反映,教师只有真正掌握教育的先进理念,懂得教学的真谛,具有深厚的修养,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调控。

教学语言范文篇8

关键词:教学语言;音乐课堂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当前,面对音乐教育形势的重大变化,学生对音乐审美体验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巧用教学语言魅力,焕发音乐课堂活力?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

一、审美取向上体现艺术性、情感性

古人云:“凡音者,生似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可见,语言必须是发自说话者的真实感情,才能够成为大家心灵的使者,打动听话的人。课堂中,音乐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音乐教师可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音乐形象“推波助澜”。在音乐课《江南好》教学片段中,执教老师让学生欣赏一组江南风景图片后提问:图片中属于我国什么地方的景色?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用了这样的一段教学语言来总结过渡的:“这是江南古镇的风景图,淡雅清新,纯净秀丽,有着女性般的柔美和委婉。江南,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自古就有许多文人墨客被江南美景所陶醉,借景抒情,留下了无数美文和诗篇。”接着揭示课题“忆江南”。从现场学生的反馈看,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贴切优美的教学语言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情绪铺垫好以后,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教学游刃有余。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吟诵“忆江南”。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很快走进艺术情境,抑扬顿挫的吟诵富有节律、韵味和乐感。学生在感受体验江南之美景的同时加深了对本课音乐的体验,学生始终处于音乐审美的享受过程之中。

二、具体形式上追求多样性、实效性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音乐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由此可见,研究教学语言的多样性、实效性,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1.启发式语言。“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在日常教学中,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启发的实质就是使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启发式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地主动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音乐知识。在欣赏《滇彝民歌》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体验“海蔡腔”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设问:“老师弹奏钢琴曲《水草舞》片段,你能有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这段音乐带给你们的感受吗?”同学们随着音乐有的晃动身体模仿水草的姿态,有的用手模仿水波荡漾的姿态,也有的身体左右摇摆,跟着音乐摇曳身姿。接着教师又问:“刚才同学们都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模仿了水草的姿态,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也有一种乐器可以用来模仿水草摇曳的姿态,你们猜猜是什么?对了,就是我们的嗓子。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彝族独特的唱腔海菜腔的视频。”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和解了“海菜腔”的声腔特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巧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含蓄蕴籍,耐人寻味,发人深思。2.直接式语言。直接式语言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的精炼、不啰嗦上,开门见山,几句话进入主题,并马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的精炼需要教师独到的眼光一针见血地分析问题、取舍问题、找到打开问题的突破口。在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的欣赏教学中,执教老师没有采用以往先介绍作曲家与作品创作背景,再听音乐谈感受的传统模式,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直接走进以音乐“这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学生随着舒展激情的旋律,静静地聆听、思考、想象,听完后学生非常踊跃,争先恐后的回答:“是一条宽广的河流”;“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这是一条融入民族精神的不朽之河”……在教学中教师将一些毫无意义和思维坡度的提问统统丢进了垃圾桶,这样直接式的语言简单直接,同时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3.生动性语言。语言和音乐都同属于听觉的艺术,它只对人的听觉产生刺激,长时间的平铺直叙必然会产生听觉上的审美疲劳。因此,富有生动性的教学语言能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欣赏管乐合奏《祝你快乐》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欣赏乐曲的同时认识管弦乐队的“成员”。为了让学生能分辨出各个乐器的名称,执教老师说:“这乐队看上去是满台的乐器,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也就是四大家族:老木家、老铜家、老弦家、老打家。他们中间有两家是靠‘吹’出名的,有一家是靠‘拉’歌唱的,有一家是靠‘打’才声震四方的。他们家家又分大、中、小件儿……”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吸引了学生,让学生觉得饶有兴趣,轻松的记下了管弦乐队的组成。接着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听辨、感受乐器的不同音色,启发学生根据乐器音色的特点设计乐器家族成员。许多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很快的列出了生动有趣、各不相同的乐器家庭成员,如:长号是“爷爷”、圆号是“爸爸”、小号是“儿子”、长笛是“女儿”等等,为后面的听辨乐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鼓励式语言。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阳光,学生的回答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不仅能逐渐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能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在歌唱教学《捉迷藏》一课在感受二声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提问:“同学们,四季的变化真的像捉迷藏一样,现在我把四季藏在歌曲里,请你们仔细聆听,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猜一猜它们躲到哪里了?”教师在范唱中加入衬词,让学生聆听后回答加入的衬词以及衬词的位置。接着,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形式也加上恰当的衬词。学生甲:春天藏在花丛中,后面加入了“哈哈”。这时教师恰当评价:“你的创意仿佛让我们看到小朋友在明媚的春天甜美的唱歌。”教师这亲切的教学语言,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不仅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而且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接着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创造,课堂气氛热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用真诚和蔼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友好、认同的亲切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求13知欲望。

三、师生关系上力求互动性、参与性

语言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方式,教学语言互动的核心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坦诚相见、相互关照、相互包容。在单向传播的课堂中,有些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也不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在这样的教学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的是“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的吸收信息。课堂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这种语言交流不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而且还应该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展开,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在参与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兴趣,在参与中体会到参与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形成持久的音乐学习追求。比如,在学习了一首歌曲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歌曲的感觉,为什么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在学习了歌曲《保护小羊》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道理?学生都知道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手帮助,还有说不要在危险的地方……在学习歌曲《数蛤蟆》之后,教师和学生用音乐的旋律一问一答:两只蛤蟆几张嘴?几个眼睛几条腿?那么,三只、四只呢?还有在欣赏《春天悄悄来临》时,教师就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春天里会发生的故事,比如柳树发芽、冰雪融化等,它们会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么样来临又是怎样离去的呢?有的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他们的故事几乎都能打动感染其他的同学。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优美、有效的教学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效果。在教学中如何巧用教学语言魅力焕发音乐课堂活力,努力使音乐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教学,还有待我们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作者:李可 单位: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49.

教学语言范文篇9

一、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培养技能、教育思想品德、传授科学知识等,都离不开教学语言,其是专业化的艺术创造,是任何教学方法与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对教师来讲,是讲授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更是主要的教学工具,也是促使教师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语言行为。舞蹈的教学语言是否精准生动,是否具有震撼力、号召力与感染力等,同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息息相关。教学语言作为一门高深的艺术和学问,尽管语言表现形式没有固定格式,但教学语言表达却是教师内在涵养与外在风格的综合表现。教学语言艺术的优劣不但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发展。

二、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舞蹈训练要达到肢体动作的优美性与协调性,需要规范、严格的科学化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必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技巧训练过程中不但要准确示范相关动作,而且要对动作进行细致、准确的剖析与讲解,促使学生想象出具体的动作形态,建构起相应的动作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技巧,而且能促进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2.情感性。舞蹈教学通过动作技巧训练,可以用充满艺术美感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传情达意。舞蹈教学本身就属于感染力较强、鲜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对充满艺术美感和民族情感的作品与动作进行讲解时,必须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艺术,实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为教学打造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3.形象性。舞蹈教学中的诸多语言都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将抽象的舞蹈概念、深奥的动作技巧深入浅出的比较与分析。因此,教师应善于使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参照物与比较对象,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散思维,让学生深入体验舞蹈感,实现感觉和肢体动作的统一。

三、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应用策略

1.清晰准确。舞蹈教学中包含诸多术语与专业名词。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解析动作要点时,必须做到语言表达的清晰准确,避免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错误认知,影响舞蹈知识精髓的理解与把握,造成学习状况下降,甚至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舞蹈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舞蹈专业知识,并做到教育语言的精准无误,通过舞蹈语言的艺术性表达,巩固学生的舞蹈理论储备,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2.富有情感。人体动作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旨在对人们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对社会生活进行反映。因此,舞蹈教师对动作的教授,同时也是向学生讲解舞蹈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富有情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融入到教学环境之中。3.生动有趣。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舞蹈的精髓与动作,通过想象展示舞蹈表现的背景与环境,让学生以更为放松的心态学习舞蹈。增强舞蹈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能有效渲染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4.充满激励。舞蹈教师要善于应用充满激励的语言艺术,循序善诱的调动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教学成效。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应用激励性语言,最大限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将学生的逆反心理降到最低。

四、结语

舞蹈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对提升教学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通过对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深入探究,可以促使舞蹈教学更为生动与轻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促使其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因此,舞蹈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较高的技术水平,更要重视语言艺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切实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成效。

作者:朱永康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方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浅谈民间舞教学中文化内涵的渗透[J].海峡科学,2009(9).

[2]叶玲.绘声绘色——舞蹈教室如何在教学中用好语言[J].时代教育,2008(9).

教学语言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语言艺术

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即使不懂文章的意思,但如果多读几遍,就会领略其中的真实意义。而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通过阅读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前的新课程教学里边,也提出: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进行阅读和读后感受抒发。通过整体的认知,能够对文章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更加准确的了解作者的总体思想路线。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先进行文章的朗读,分析,进行书面书里的钻研。形成身同感受的思想触发,也就使得中学语文教学达到了目的。

1.朗读能够利于学生的思想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的清晰朗读,能够以准确字音来加强课文语感的理解。并能够对文中感情色彩丰富的地方进行词语使用的学习。多次朗读能够掌握整篇课文的结构组成和段落分布。并能够通过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胆量。学生在出声的朗读中,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也就能够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阅读,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声情并茂的媒体教学引导,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力量和魅力。这样学生就能够放开自己的进行跟读和思想的表达。这也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个很好实践方式。

2.朗读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开拓思维

同样的一篇课文,不出声的默读是无法和有声有色的朗读进行效果比较的。同时给听者的感觉和影响也存在很大差异。甚至会有明显的不同。有声的朗读能够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高低及语速的快慢等,进行感情的不同抒发。时而抑扬顿挫来抒发八路军的势不可挡,时而语气铿锵来表达中国言不可犯的坚决。对于艺术的感叹上,也可以通过优美细长的语气来抒发艺术之美。有声的朗读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对课文所表现的五官感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总体意思形成强烈的情绪共生,学生的感情抒发方式也会因此有所提升。

3.朗读有助于中学生情感的塑造

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阅读,能够将其中蕴含的情绪及感情淋漓尽致的发挥。将在书面上的静态文字片段转换成有声的,动态化的具体情境。从而使读者和听者双方都能够得到感情上的真实激发。精彩的朗读能够确保读者、听者从作者的思维去理解课文的表述。让情感力量通过一种多方的默许进行精确的传达。形成对读者灵魂的触及。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外部,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白杨树进行赞美。通过反复的朗读,读者能够读出白杨树的个性,抗日军民的英勇。通过作者抒情手法的运用,读者和听者还能够同时接受到感情的表达高峰。

4.朗读有助于学生的想象力激发

课文选取的都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文章。其中蕴藏着很多的名言警句和优美词语。这些内容如果单纯的进行写或者是默读,都不会正常的发挥他的真实意义。有些东西可能只能领悟而不能意思表达,必须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才能理解。朗读,就是极力的挖掘文字里边所表达的意境及感情,让人们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更加符合对文章情节的理解。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细细的反复来读。里边对春雨细,软,无声的描写是非常巧妙的。而的沁园春中,对雪的描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种只可通过洪亮声音朗读才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无限的北国风光,既辽阔又美好,仿佛就站在北国。课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篇文章中精彩语句的阅读和领读,能够使学生跟着进入环境,并不自觉的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增添了文章的感情色彩。让学生的想象力跟着开拓。所以说,课本的有声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其对现实生活中关联性事务的理解。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就跟着不断的提升。这是中学语文教学在综合教学提升中的重要任务。

5.朗读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朗读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其可以将作者的意图进行最大程度的挖掘。使学生能够从中更加准确的理解做人做事的原则。这也是推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有的课文都是精选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传授中,遇到关键环节,让学生站起来自己读,带动大家读,让学生一起读,这样充分的提升全体学生的认知,并进行读后的思想感悟总结和点评。对其中好的一面加以分析和强化理解,对其中具有反面教育意义的章节,通过带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更加加重了其教育的意义。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情绪的调整来分类对待课文内容抒发的感情,更加帮助他们去正视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哪些可为,哪些不可。学习课文中好的地方摒弃糟粕。让学生懂得珍惜,懂得爱护,懂得礼让等等。这些都是整个语文教学在中学开展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的把握来有声有色的传输语言及表达方式所带来的触动。教师在课程内容传授时,要先通篇进行课文总体思想的把控,对其中的感情浓烈之处进行重点把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才能共同产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上好语文必须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孙永.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07期.

[2]谭雪梅.初中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