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整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1:10:34

教学整合

教学整合范文篇1

关键词: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设境导入

多年来的识字教学偏重读音与字形,基本忽略了形义关系,使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不自觉地分成两个关系不大的教学系统,导致语文教学整体效率不高。因此,发挥汉字的表意特点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将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有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境导入,牵一字引全文

早期古文字主要是根据客观物体的形态构形,许慎《说文解字》中讲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用象形、表意手段来构造文字,形象性比较强。因此要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可以从理解字词义开始。(一)引发阅读兴趣从学一字入手。笔者经常课一开始,便从分析课题中字的形义入手。例如,二年级上册《我的影子》一课教学时,笔者就抓住课题中的“影”字进行教学:“左边的‘景’表示读音,兼表示‘日光’的意思。右边的‘彡’是花纹的意思,也指阴影。在日光下,你看到了哪些形状的影子?有光线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字就这么造成了。课文中是怎么写有趣的影子呢?赶紧读一读。”“影”字的溯源认识,瞬间让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做到课伊始,趣亦生。(二)抓住文章阅读主线从解一字开始。汉字一笔一画的配合,部件与整体的协调,不仅揭示了中国人造字的规律,蕴含人生的哲理,有时也是开启学生阅读教学的点睛之处。教学《活见鬼》一课时,笔者以“鬼”字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猜测甲骨文“”字,再讲述“鬼”字的下半部分是人把手放膝盖上的跪坐形状,上面是人戴着一个大面具,经过演变后,下半部出现了“厶”字,读“sī”,表示鬼的阴私重。本义是人死后的精灵,引申为阴险,不光明的,比如,心怀鬼胎、疑神疑鬼[1]。最后,笔者让学生就“鬼”字提问:“谁见到鬼了?结果怎样?是真的鬼吗?”笔者由猜“鬼”字导入新课,析“鬼”字明义,抓“鬼”字质疑引出全文,由此聚焦并开启了“见鬼”这一文本阅读主线。笔者凭借这个词眼,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二、随文识字,品一字动真情

阅读教学中,笔者善于根据文脉特点,抓住最富表现力的字词,通过汉字的字理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转换、运用,使学生达到把握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增强语感的目的。抓住文章的关键词,不是对所谓的重点词语加以单一、孤立地分析、讲解或简单地对字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是一厢情愿地对单字进行研读品析,而是在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的基础上,以字促解、以字悟法、以字动情。(一)以点带面,感知字与文意相融。教学时,教师要对关键词进行科学的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概括课文大意,这样以点带面的教学,既解决了本课要学的部分生字,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还可以连带梳理文章脉络。如《大禹治水》一课,“四处逃荒”和“欣欣向荣”两词的比较学习,“荒”课件演示“亡”提示读音,不加点,本义是杂草丛生的田地,引申为收成不好,“四处逃荒”的“荒”就是这个意思。“荣”则通过汉字溯源学习,“荣”上部是火炬,下面是树,意思是树上的花像火炬那么鲜明。“荣”的本义是繁花盛开,引申为茂盛、兴旺等。有这两个词的铺垫,学生很快概括了本文的大意。笔者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大禹因此成为受人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荒”“荣”二字确实是本文很好的切入点、生发点,释字及词,由词及文,感知字与文意相融,串起整篇课文的教学,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二)以想促悟,品赏汉字的意境美。识字教学若能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把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一个灵动的世界,让字词教学和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感受文字描绘的意境美。如《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的生字“娇”的教学。教师课件出示生字“娇”,形声字,从女,乔声。本意是柔嫩、美丽可爱。笔者就“娇”字分析字理,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反复品味其中含义,既有外形的美丽可爱,也有声音的清脆柔美,更有春天的诗情画意。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诗歌意象,体会到“娇”字在诗句中的意境美。(三)由“表”及“里”,体味汉字的深刻内涵。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一课教学时,笔者以“煎熬”一词的字理教学为落脚点,分析“煎熬”二字部首的含义都和火烧有关,煎的本义是把食物放在热油里,使表面变焦黄。熬的本义是用文火长时间的煮或煎干。笔者进而引导学生:如果日子过得如用油煎,用火熬般痛苦,这就是煎熬的引申义。请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字里行间体会他忍受的煎熬,并在文中做批注。这一教学过程,笔者先引导学生对“煎熬”二字有字面的理解,再结合文本深入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还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品味汉字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及表达作用。引导学生品味汉字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结合文本理解词语的内涵,对一些比喻或双关词语的理解,先弄清他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这样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四)返“璞”归“真”,认识汉字的科学性。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瑰宝,它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汉字学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采用适合汉字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正确地识记、解析、书写、运用它,不要一味迎合学生快速识记、快乐识记,而采取存在知识性错误的教学手段迁就学生。为了让学生正确使用“辛”“幸”二字,笔者这样引导:“辛”字就是一个人站立在十字架上,站了很长时间,非常辛苦。而“幸”字上面是“土”字,下面是“¥”,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换来了人民币,日子过得很幸福。了解汉字学相关知识后,在二年级下册《歌声》一课教学中,笔者采用汉字溯源的方法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幸”由“夭”和“屰”组成。从“夭”表示灾祸,从“屰”表示头朝下的人形,与灾祸相反之义,本义为幸运地免去灾祸[2]。接着笔者引入课文:“主人公马金纳没躲过这‘灾祸’,他乘坐的轮船在海上触礁沉没了。然而更不幸的是什么?”学生答:“人们陷入绝望。”最后笔者在学生充分体会绝望无助之后,话锋一转:“但他们又是幸运的,终究躲过了灾难。是谁救了大家呢?”此片段可以看出,“幸”字的教学做到了结合课文科学地教、扎扎实实地教,效果显著。

三、结语

学生在浓厚的汉字文化氛围中辨字形、明字理、想画面、谈体会、学书写,从常见的字词中发现深蕴的奥秘,在品析文本精彩句段中领悟深刻意义,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对字词的掌握、对文本的理解,还有从阅读中明了每个字义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金文伟,曾红,温莉.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教学整合范文篇2

[关键词]运用思想理论围绕核心重视资源实现整合

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它不能够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工作,准确、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应从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原则,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教学效益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对教学环节做周密安排,精心设计。

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课是一种工具课,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呢?

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在信息时代,有很多问题是传统理论所不能回答和解释的,需要我们具有探求新知识、新理论、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在上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如果就凭教师按照书本内容直接讲解,学生很难想到氯化钠的结构情形,但做一个Nacl形成的课件,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可见,从内容、手段、方法、教学结构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然而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传统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而此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

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主席还进一步提出:“要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在上初中《化学》绪言这节时,如果单凭教师用语言描述,无论你怎样绘声绘色地讲解,学生只能凭自己的生活实践来理解,很难起到好的效果,但我们制作一个课件,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潺潺的流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汽,水蒸汽可以变成天空的白云,白云可以变成雨滴或雪花重新降落在地面等有声有色的一段音乐片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进入开门教学的情境中,引人处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联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要高度重视化学教学资源的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化学概念、原理大多数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例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似“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拆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又如: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和两极电子得失的情况。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实际上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如上所述,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的整合的原则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在整合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否则将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所以认识并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整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化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和直观性,给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有利于教材内容的理解。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验的作用。

教学整合范文篇3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演绎推理,注重形式化结果的呈现与确定,而忽视探索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忽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进行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使有少数教师认识到了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由于缺乏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支持与经验总结,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创设图文并荗、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数学实验环境,以利于初中生开展数学实验并获得成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学习功能,让学生现场计算、现场画图、现场证明,使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从原来的纸笔加思维的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加思维的模式,更有利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侯立伟.信息技术利于数学实验的开展[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

教学整合范文篇4

相对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合课程在课程设置及教学上具有更高的要求。首先,整合课程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突出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批判思维、人文素养及学生自我评估、主动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其次,医学整合课程是按“系统、器官”进行的整合,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各学科之间能环环紧扣,联系紧密,内容能较好地渗透和融合。再次,从国内各个学校开展课程整合改革的情况看,目前整合课程弹性较大,尚未能使用通用教材,很多院校是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编写课程讲义,一些课程改革初期讲义甚至都未完善。另外,在管理方面,整合课程多为跨学院、跨教研室的合作,教学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鉴于整合课程的这些特点,对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即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二、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实践

(一)评价对象

2009年开始在广西医科大学2008—2012级教改班课程中设置的整合课程包括:“医学与社会”、“感觉器官系统”“、神经科学概论”、“人体代谢与疾病”、“泌尿系统基础与疾病”、“病原生物学概论”、“循环基础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内外科学”、“生殖、性、生长和发育”等10个课程模块。

(二)评价指标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能敏感地反映整合课程教学过程的相关指标所构成的整体。它能准确、全面、有效地反映整合课程教学过程汇总各种明显的和潜在的异常情况[2]。根据整合课程教学特点及要求,我们将整合课程内容、教师教学、教学目标、学生自评确定为一级指标,构建了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主体

1.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合课程教学的主体,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对课程有了全面了解,课程对自身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具有参考价值。2.教师为主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对教学效果有深刻感受,教师的自我评价及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内化、自我提升的关键,教师作为教学效果评价主导的作用不容忽视。3.督导专家为补充。专家评价一般比较客观和专业,有助于对整合课程教学效果作出更准确的评价判断,专家组对课程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效补充,能帮助发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四)评价方法

1.发放评价表。一是根据评价指标,制定整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表,在每学期末,由学生对所上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表的设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具体问题设置分值换算(非常同意=100分,同意=75分,基本同意=50分,不同意=25分),以便比较;二是制定整合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评价表,由校督导专家对整合课程听课指导。2.召开座谈会。每个学期有针对性地召开整合课程师生座谈反馈会,学生与教师对整合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如何改进和提高整合课程质量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每学期末督导专家以反馈会的形式,将本学期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提供给各模块教师,各整合课程模块教师进行反思和讨论,对学生和督导专家评价较低的项目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3.进行跟踪评价。跟踪评价是对某一门整合课程,在第一年评价完后,进行教学效果跟踪评价,以便及时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实,对比评价结果,为下一步的教学整改提高提供信息参考。目前广西医科大学已对“神经科学概论”、“人体代谢与疾病”、“泌尿系统基础与疾病”“、医学与社会”等四门课程进行了连续三个年级的跟踪评价。

三、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效果分析

(一)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成效

1.整合课程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从近年学生对整合课程教学质量追踪评价结果来看,广西医科大学整合课程的教学效果总体评价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见表2。表2整合课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情况其中“,人体代谢与疾病”课程,从2009级评价结果的55.10分,到2010级61.57分,到2011级72.56分,学生评价分数增长明显,满意度提高。2.整合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实现。目前,整合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辨识和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终身学习、国际化视野、利用现代工作等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根据对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结果:独立思考、辨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培养受到最高的肯定,其中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整合课程对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有帮助,超过40%的学生认为整合课程培养了其辨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广西医科大学整合课程基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影响整合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课程评价未能完全反映学习效果。根据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追踪评价数据,学生对“整合课程的评价方式合适”这一陈述的认同率不高,评价得分相对较低。以“人体代谢与疾病”这个课程为例。从表3可以看到,在2009、2010、2011级学生非常同意该“课程评价方式合适”的人数比例只有2.04%,3.92%和4.65%,而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学生分别占到34.69%,25.49%和9.28%。另外,在与师生座谈中也了解到,学生希望整合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范围以实际授课内容为主,不必过细等,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成为整合教学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因素。2.整合课程内容的连贯性有待提高。综合2009、2010、2011级三个年级学生对整合课程追踪评价数据,在“课程内容连贯性”这一问题上学生的认可度相对较低,仅次于课程评价方法,见下表。从表4中看到,在主要项目的评价中“课程内容连贯”这个项目在评价结果中相对于其他观测点,分数较低,“人体代谢与疾病”、“神经科学概论”、“泌尿系统基础与疾病”中分别只有64.54、69.24和75.09分。座谈中,学生反映整合课程在内容上学科相互渗透还不够,上课内容有较多重复,不够连贯;在课时安排上,部分课程见习课时安排偏少,不合理,另外整体安排上一些整合课程课时太长,也有些又太短。整合课程的关键是内容的连贯和衔接,如何更好地让整合课程的各部分内容相互渗透、衔接,成为影响整合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3.教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等方面需要加强。教师教学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多持肯定态度,满意度较高。但是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上还存在一定期待:学生对“人体代谢与疾病”、“神经科学概论”“、泌尿系统基础与疾病”、“医学与社会”四门整合课程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中,教师讲解清楚、教师关心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发问及教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四个评价方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个评价点的平均分相对来说低于其他项目,且在前面教师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上,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及国际视野的培养,被选择的频率不超过20%。可见今后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来抓,以便更好地实现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四、提高整合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医学课程整合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未来医学才人培养中整合课程模式将是教学改革重点。应不断探索,促进整合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充分发挥课程模块的管理职能,增强课程内容的衔接

整合课程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由多个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在沟通协调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发挥教学模块的作用和功能,以便很好解决课程不连贯的问题。一方面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领导下,实施课程模块小组的集体备课制度,增强教学组成员的凝聚力和有效沟通,实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组合和连贯。另一方面应定期召开模块会议,及时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整合课程的教学大纲,让各门学科内容有机连贯起来。

(二)开展课程评价体系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评价的效度

由于整合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课程评价基本上还沿用以往的经验。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和整合课程教师应加强沟通交流,探索能较好反映整合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系统。首先教学管理部门通过追踪调查改革班的考试试题及成绩等方式,加强对整合课程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合理调整和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其次应探索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进行整合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并逐步试行,步步为营。可借鉴国内其他大学的经验,分散成绩来源,整合课程的成绩可包括:平时成绩、科研小组成绩、实验考试成绩、技能考试成绩等,另外在整合课程PBL教学中小组的发言次数等也应计入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实施整合课程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师资是整合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要重视对整合课程师资的培养。一是加强对课程负责人的师资培训。通过组织课程负责人到国内外整合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院校进行培训学习,来开拓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的教改热情,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使其更好地领导整合课程建设。二是组织整合课程的教学小组成员到国内相关院校考察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三是定期开展整合课程教师的校内培训,邀请相关专家教师到学校进行讲座面对面指导,或开展整合课程公开课,整合课程教师授课比赛等,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四)编写整合课程的学习资料及教材

教学整合范文篇5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于1999年着手开始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的教与学方式探索,并提出“科”“技”兴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建立在以上指导思想下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如下:

一、解读教育技术概念,创建“科”“技”兴校特色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的原理和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技术、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中特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教学整合范文篇6

结合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

1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难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初三几何《圆》第一课时,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

2.1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例1如图1,设点C为线段BD上的一点,在线段BD的同旁作正△ABC和正△ECD,连结BE,交AC于M,连结AD,交BE、CE于P、N。

(1)问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

(2)试证明:AD=BE,ND=ME,NC=MC。

这是一个极平常的题目,但如果我们从运动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问当△ECD绕点C旋转时,(1)中哪几对全等关系不变?(2)中哪些等量关系不变?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两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如下的图形。不难发现△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上述图(3)(5)是两个常见的问题,但不少书上都是以孤立的习题形式出现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并不一定能对解上图中(2)(4)题提供什么方便。而利用CAI来研究本题,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具有一个公共点的两个正方形等许多问题。

2.2展现过程,发展能力,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例2讲“弦切角定理”时,利用几何画板做如下设计,可展示过程,以发现规律。

首先,可用电脑演示:当弦切角一边经过圆心时,

(1)弦切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2)∠CAB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D是多少度?为什么?

(3)此时,弦切角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直角。

接着,教师继续演示并提问:以A点为端点,旋转AC边,使弦切角增大或减少,观察它与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最后给出证明。这一展现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间,使学生不仅值得发现过程,而且领会到规律成立的依据,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3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同上答题;通过BBS、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注意事宜

教学整合范文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伦理取向;资源整合

黑格尔认为,伦理即解放。他觉得,真正的教育,即解放人,使人获得自由的教育而不是虚假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积极提倡教育的“六大解放”。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努力为实现教育解放服务。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合理且最大化地发挥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动性呢?

一、作文素材,传递伦理取向的温度

作文素材的解放,需要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相关信息,纳入学生的写作素材。在解决“拿什么教”之后,教师心中应明确:“拿这个素材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始终明白用什么内容来回应“教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写作文,就是要“找到写作的源头,这样才能真正地找到写作的源泉”。写作的源头到底在哪儿?其实就是生活。生活是活生生存在的,是翔实的,而作文就是要与真实而具体的生活进行联系。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的很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那么课堂生活也是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好的作文素材,是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提倡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激发学生想要表达的冲动感。学习生活就像源泉,写作就像溪水,只要源泉不枯竭,那么溪水也会流个不停。当前在课程资源逐渐整合的大背景下,作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将课堂学习作为写作的内容,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这种作文才能够吸引人,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作文的快乐,从而从被迫写作转为主动写作,从害怕写作转变为热爱写作。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将生动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课堂教学,把握伦理取向的厚度

课堂教学应创设作文情境,并注重情境创设的完整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全方位的体验,包括道德情感的体验。在平等的交流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指挥家,也是导演,同样也是一场学习旅程的优秀导游,不但能带领学生参观各个景点,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风景的美好。那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走入学习的风景中,获得学习体验呢?第一,要激起学生的生活热情。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教师要将情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情感。如张赛琴老师作文教学的课堂,当她从包里慢慢拿出一张崭新的一百元人民币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阵惊喜的叫声:“一百元钱!”张老师再用抖动人民币的声音诱惑学生:“想要吗?”继而追问:“有了100元,想干什么?”此时的学生一个个愉悦地诉说起了自己的使用方法,更有一位胖胖的学生用向往的表情大声地说出自己有了这钱以后要买肉吃。此时,学生已走进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在接二连三的叙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钱的价值。正当大家沉浸在有钱的幸福感中时,张老师突然流露出愤怒的表情,将百元大钞用力一揉。学生一个个惊呼:“不要!”“你不要,就把这钱送给我好了!”……在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动作之后,张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议论:“你还想要这钱吗?要来干什么?为什么?”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学生明白了:钱的本质没变,价值不变!当张老师最后提问:“这节课仅仅是要写钱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听课教师也就明白了这次写作的落脚点是什么。学生更明白了:看事物时,不能被它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学会看其本质。这堂课的成功,是因为有了之前学生的“走进去”,才会有现在学生的“说出来”“写出来”。第二,要能够使学生展开联想。情境教学营造的氛围再逼真,主体也是学生,需要学生去丰富情境。这就需要学生在投入感情后,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将情境教学中看似没有关系的元素联系起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这代表着学生已经融入学习的情境中。如魏艳老师在《多变的天空》作文教学中,就让一部分学生模拟雨声,另一部分学生趴在桌上静静地听,想象当时的雨景。课堂教学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无法真实呈现情境的空白就这样被弥补了。当教者一步步成功创设情境之时,正是学生一步步融入角色、体验多元角色之时。这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解放。

三、教学评价,凸显伦理取向的高度

教学整合范文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反思

一、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存在的几点误区

1.过于追求形式,违背化学教学原则。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化学教学目标。但是,如果过分体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一味追求多媒体形式,结果事与愿违,课件制作太“花哨”,引起学生注意课件的美观,而忽略了课件中的内容。2.课堂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信息储存量大,是一大优势。但教师将与教学有关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课件,而授课时受时间限制,只得加快传递速度,使学生眼花缭乱、头晕目眩,怎能不抑制思维?这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背道而驰的。3.分散注意,忽略“教”与“学”的互动。多媒体辅助化学课堂教学,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形式新颖、多样,对学生的视听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有的课件过分追求表现形式,淡化了化学教学主题,分散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认知目标上偏离了角度,影响了化学教学效果。4.忽视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板书,无重点。多媒体备课在课前把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输入电脑里,课堂上随着讲述内容而显示出来,不给学生留出思考和笔记的时间。这样做看似节省时间,却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事实上,黑板加粉笔可以随写随看,重现力强,有利于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做出灵活地删减,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突然而致的“灵感”。这些效果都是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的。既然多媒体教学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是不是又要回到原来的传统教学中去呢?并非如此,关键是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怎样才能更加完美,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

教学整合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卫星教学资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用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贫乏,手段单一、陈旧,教育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巨大差距。2003年9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9月,我校安装了远程教育站。从此,我校开始了运用卫星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探索。我校重点对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合及应用进行了探索,探索出了“教师研讨、分类整合、提出问题、学生观看、交流答疑、辅导反思”六步教学法。

1六步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1.1教师研讨

由专任教师定期按时下载卫星教学资源的“空中课堂”内容与配套光盘内容存储到电脑中。然后定期组织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观看,观看时要求教师眼、耳、手、脑并用,针对卫星教学资源内容的优点、缺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指定专人记录,由教研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1.2分类整合

通过研讨后,对卫星教学资源的内容进行分类。对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直接应用到教学中;不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运用媒体手段,进行有效地加工、整合。

1.3提出问题

对直接应用到教学中的内容,教师要根据研讨的建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对整合后的内容要结合农村学生实际,根据要完成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进行反复思考推敲,然后设计出教案和学案。

1.4学生观看

组织学生观看时,首先要出示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以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然后,导入新知,提出在观看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观看时,任课教师要随时巡回进行指导;学生要聚精会神,仔细看、认真听、用脑想、动手写,把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保证观看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5交流答疑

新授知识播放完后,学生进行分组互动,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进行巡视,随时指导。通过互动交流、主动合作、亲身体验来提高对新知识的巩固效果。交流时学要随时记录同学共同的疑问,交流结束时提交给老师,由老师解答。

1.6辅导反思

教师对作业要进行辅导,并运用检测、提问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反馈,检查学生是否已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写出课后反思。经过反思,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并在反思中改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运用卫星教学资源的“六步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运用卫星教学资源的“六步教学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六步教学法”在课堂的有效应用,促进了农村小学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方法,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一位数学教师谈了对运用卫星教学资源后的感受:“以前上课时总怕学生学不会,多讲,恐怕有讲不到的地方,到最后学生还是掌握不了。通过观看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加强了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学生上课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2.2运用卫星教学资源的“六步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2.1运用卫星教学资源的“六步教学法”,创设探究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入境动情,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时,整合后的“空中课堂”内容把课本上插图变成实景、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率提高了。

2.2.2化静为动,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

整合后的“空中课堂”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都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是由长方体体积转化而来的,整合后卫星教学资源运用动画先将圆柱体等分成许多小块,然后又将这些小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2.3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发展了学生思维

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用可视图形线段图,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l”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发展了学生思维。

2.3运用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景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

教学整合范文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老师,学生,教学模式,结合

现代社会正经历着由信息革命引起的深刻的技术革命和社会变化,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革命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其功能与作用愈来愈多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多媒体的使用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到我们课堂教学中,给教育界带来巨大影响。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内容通过综合处理及其再交互,编制出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生动逼真、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世界,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减少教师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多媒体教学在我们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的运用并不是很广,大多数的数学课依旧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什么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的步履如此艰难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1.没有充分考虑到怎样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2.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发挥教师的作用。故难以多媒体技术和数学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这里本人就这两方面谈一下对多媒体在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中的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

1.掌握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学科成功经验,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限制了不可能在课堂上大量引入影视资料和音乐,不可能一面分析数学问题,一面播放音乐,也不可能来一个从黑板到屏幕的大搬家。事实上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师在黑板上的作图、证明、解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示范教学过程,同时数学是一个相对完备、封闭的王国、对数学定义来不得半点拓宽,对定理来不得半点变动。

2.找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契机

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了解多媒体技术进入数学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教学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了解做授班级的学生综合素质,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选择最佳组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总之做好多媒体与数学的整合工作的前提是数学教师走进计算机领域,学生、教师的同努力,才能将整合工作做好。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整个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这些都是数学教育的特殊基本要求。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但它在数学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上其优势却不象其它学科那样明显,辅助数学教学的初期人们自然引用了“课本搬家”和“题库”式的数学教育软件,虽然增加了一些动画,但这类软件的作用与课本和习题集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表现出十分勉强。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和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适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我在高一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高一数学的内容,和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尤其是《几何画板》的功能,认为传统的“课本搬家”,“题库”,“美丽的画面和声音”,“人为安排的交互界面”都不能充分展现计算机技术的魅力,要进一步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特殊功能,利用计算机创设出一个赋有创造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如:对教学概念、定义的理解,对新知识的探索,挖掘数学的内涵,增强计算能力等方面。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不同的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切入点。高一代数重点在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在教学中我们分步骤分层次利用《几何画板》来完成函数的图象。①按定义作出函数的图象。②完善所作的图象(并验证在定义域内函数图象的正确性)。③由图象归纳出函数的性质。④验证、分析在定义域的临界点附近的函数状态。⑤从已作出的图象中能否挖掘出新的知识点,或进一步理解数学的内涵。

例如:对于幂函数的图象的变化,当a>0时幂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是增函数,并且无论a在大于0的范围内怎样变化,它的图象都一定经过直角坐标系中的原点和横坐标纵坐标都等于1的点。当a<0图象的变化,这个时候幂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内是减函数,并且一定经过直角坐标系中的(1,1)点。当a<0时,图象在第一象限内向上与Y轴无限接近,向右与X轴无限接近。我们知道教科书上在介绍幂函数时是分a<0和a>0两种情况来讨论的,那么为什么a≠0呢?。当a=0的情况,这时图象已退化成一条平行于X轴,且在X轴上方一个单位的一条直线。同样可以通过改a的值,看出当a=1时幂函数y=xa的图象实际上就是Y=X这条直线。这些图象的变化都可以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来很好的完成。对于学生,一方面从多媒体的演示,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将现实的环境虚拟到课堂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动画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种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还有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演变。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

3.多媒体教学要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目前有一种是过分夸大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的倾向,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要完全离开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与粉笔与黑板再见,整节课不顾学生的素质,完全采用多媒体技术。从上课的第一分钟直到下课,教师除了讲解,就是点击鼠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现代教育的优势。我认为这是有片面性的看法,多媒体教学要和传统教学应优势互补。一方面教育需要技术,技术需要教师,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要来个优势互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具体处理。这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作图,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示范,必要的计算训练也是不可少的。

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它的独特作用,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运用知识方面也有着比传统教学更先进的模式,特别它的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电影、图表等多种方式出现。

在计算机引入数学课之后,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课堂上该用的时候就用,不该用是时候一定不要勉强使用,好比我们上立体几何课时用的模型,该用的时候拿起来,不用的时候放下来。

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教师课堂组织能力等等

二.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考虑发挥教师的作用

发挥教师的作用,不是指在教学课堂中以教师为主。老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主,因此,教师在适度运用多媒体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1.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实现职能转变

数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教师应冲出“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21世纪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思想,积极学习探讨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育观、教学观。

2.多媒体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时也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课件中的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一一点击逐一展现,这样的话教师就成了播音员和讲解员。课程自然也不会具有艺术性,这样就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新课标脱轨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四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其中学生是整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传递信息和学生反馈信息的全部过程。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接受信息后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而且对教学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时至今日,随高科技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它的发展,给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学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参与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验,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多媒体的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