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途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20:45:40

教学途径

教学途径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会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学习具有灵活性、丰富性、主动性等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是所有企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职位,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会计人才,是高校会计专业的主要任务。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将网络教学与会计教学有机的结合,能够有效的规避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丰富会计教学的内容,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会计教学现状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中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代会计工作的需要。

(一)会计教学手段不足

由于高校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备、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误区。使会计教学的手段匮乏,教师无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受传统教学的观念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被动。教师忽视了现代手段在教学中的利用,多数时间还是采用教师划重点,学生课下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于枯燥,而且很容易遗忘,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

(二)学校的教学硬件配套陈旧

会计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所以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的学习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实践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能力。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实训基地硬件配套不完备,使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不容易实现。课程内容单一、教学内容空洞[1]。(三)教师自身水平不高教师的知识多数是来自书本,而书本的知识更新缓慢,与当代的实际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导致教师的自身水平存在局限性。教师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如果学生自身的水平不足,将无法真正的指导学生掌握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与时俱进的实践课程[2]。在高校教师中,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这导致教师的理论基础强,但是实践经验欠缺,在实践教学指导中过于纸上谈兵,实践性不强,使学生难以在实践教学中受益。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教学的方法

21世纪,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已经起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成为企事业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时,就要将这些能力和职业素养渗透到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保驾护航。

(一)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学习趋势。网络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比如,原始凭证粘贴教学,传统课程中,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中的示例图来进行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不够具体,学生不能够直观的观察到操作的具体方式和要求的具体效果。通过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将原始凭证粘贴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效果通过视频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边观看视频边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掌握粘贴的要点,使原始凭证的粘贴既准确又美观。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播放次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也可以将教师的课件转存到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上,方便学习。

(二)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辅导教学

在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建立校园学习网络平台,平台中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作业、教学答疑以及教学创新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网络平台上查找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教学作业,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答疑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资源中除了展示会计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展示学生搜集到的会计单据、会计凭证、个人印章等实物。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认识,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创新中,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会计程序,计划自己的日常开销,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三)构建虚拟的网络实训基地

会计实训教学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目的,以工作任务为动力,以工作流程为设计依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会计教学的现实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网络上建立虚拟的实训基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延伸的目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会计流程为学生建立虚拟实训基地,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会计应用准则,有效的将会计理论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结语综上所述,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中存在很多的漏洞,学校的教学手段有限,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自身能力水平存在局限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将网络教学引入到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会计知识,使教、学、做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马燕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教学途径范文篇2

关键词:反思途径成长

新课程改革中把教学反思提高到了教学行为中前所未有的高度,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没有反思,教师的教学就会仅仅是一种重复单调的工作,沿袭自己的昨天,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教师就像工人,学生就像产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篇一律地生产出毫无创意的产品。大家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当你在讲完一节课以后,你会觉得如果修改了课堂的某个环节,或者是增添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学情境……课还可以上得更为精彩,但因你没有及时地捕捉灵感,终因时过境迁,再也不能忆起,留下深深的遗憾。那么你会觉得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要及时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后的感受,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以便今后调整教学方法,及时查漏补缺,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自己过去教学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教学行为。

反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教学中的诊断与反思是针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诊断,实际上教学诊断与反思与医生开处方、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教师的教学应是一个不断调节和校正的过程。通过反思,每一次调节与校正都对以后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课的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教学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之达到最佳效果。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教育教学文献,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对自己过去的某些固有观念、想法及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差距,寻出原因,拿出对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写出来,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听同行或专家的课,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别人的教学机智、艺术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课后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就是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学反思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思成功之处——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灵机一动;教学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举;师生交流的精彩发言,火花显现……教学中还往往出现精彩难忘的片段,如新颖有趣的导言、直观形象的演示、生动得体的比喻、教师适时巧妙的设问、突发事件的处理、简洁明了的板书等,这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独到见解,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后将这些点滴花絮记录下来,整理归纳,经验就会越积越多,教法会越来越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会有大的飞跃。

2.思失败的教训——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要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思教学中的应变——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4.思学生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思教案的修正——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若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今后教学的丰富的材料养分。

6.思学生的课后提问——下课后,学生会提些问题,有些是学生没听懂的,有些是学生的误区,有些是学生对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记下,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减少偏差。

7.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途径范文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合唱教学;有效途径

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加强学生间分工协作的意识与能力,而如何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加入合唱教学就成为了教师的难题,需要教师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合唱形式的教学并累计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前时代潮流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合唱教学的基本认识

合唱在自身的表达形式上和其他诸如乐队表演,独唱表演等音乐表达方式由许多不同,合唱必须是由团体进行演唱注重声部的分配,分为男高,男低,女高等声部,注重各个声部充分发挥本声部声音特色,与其他声部协调配合,表演内容极具气势。在演唱时注重歌唱声音的音色,音调,响度等细节问题,同时加强对气息的管理,各个声部间发出的声音错展现出来的平衡性,注重声音的中各个声部的层次感,采用多种复杂的演唱技巧使各个声部的发声达到高度契合,才有了如此磅礴大气的表演形式。在合唱艺术中,整个合唱团必须配合默契,强调声部间的平衡,增添在音色上的变化,因此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对于合唱的教学更重视演唱过程中的共性,而这个共性必须是合唱团全部成员的经过无数次演唱配合,积累经验,同时每个合唱团成员必须积极主动反省自身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对问题做出相应改变才能形成的。此外好要对演唱者在自身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一定的加强,演唱者只有熟练掌握技巧,把握合唱中的共性问题,才能为观众呈现完美的演出,对演唱进行高度升华的同时,渲染观众情绪,感染氛围,既增加演出的震撼程度,也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适时加入合唱教学

(一)音乐语言方面加入合唱教学。音乐语言是指在音乐中加入文艺性的语言及文字,通过音乐在运用旋律的递进来表达情感方面的优势,表达出文字中所含有的内在含义,使人们在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妙体验的同时,领会到作词人进行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其主要表现形式常常为歌词,而歌词意识人们最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之一。它使音乐的表达活灵活现。而想要完美的表达歌词中的意境,光是有演唱技巧还不够,必须保证合唱团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发音吐字问题上的正确性及统一性。否则会对合唱演出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音乐语言在音乐艺术中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音乐语言在音乐表达方面的优势性需要在舞台表现上进行一定的衬托。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音乐语言所蕴含的隐藏信息,重视学生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要死板的进行书面教学,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严重的话甚至会对学生已有的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先让学生以观众的视角对合唱表演进行观摩,感受合唱表演给观众带来的具体感官体验。同时加强学生合唱技能训练。达到更好更高的艺术水平。(二)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渗透合唱教学。所有的学生最开始接触音乐艺术的形式都是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合唱水平的提高,只有懂得了音乐表演中的优劣,才能看清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的同时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和自身音乐鉴赏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可以对自身合唱水平和演唱技巧方面有完整认知,知道自己的不足,想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练习,达到修正自身的效果。所以可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开展适当的欣赏音乐环节,在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同时,加强自身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加强合唱者自身的音乐水平。欣赏的音乐可以尽量挑选和合唱教学相近的音乐,可以在欣赏环节结束后让学生对欣赏的音乐进行模仿,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切实加强自身合唱水平与素质。

三、合唱教学有效方式

(一)重视音准。在所有的音乐表现形式中,音准都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所有演唱技巧的基本前提都是音准,尤其是在合唱教学中,一个人的音准发生问题,往往会对整个声部的音准造成影响,更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整个合唱团队的发挥,严重降低演唱水平的同时,也对演唱艺术推广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所以合唱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音准校正,可以通过合理发声,或是乐器辅助的方法,以老师充当其核心,反复进行训练。直到音准达标,合唱者可以获得登上合唱演出舞台的资格。(二)重视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每个演唱者的音色都是各不相同的,而每种音色和每种音色之间可以进行丰富多样的搭配,形成与传统演唱截然不同的新的演出模式,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控制自身音色的发挥,应该合理理对其进行声部间的分配,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最大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并在其过程中进行合理创新,提高合唱活动中教育质量的同时,保重学生在音乐道路上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合唱表演是音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能在培养学生应约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间分工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并加强鉴赏能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所以应不断加强合唱教学在音乐艺术教学中的渗透程度,老师也应该对其有效的发展方法不断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耿秀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中华少年,2017,27.

[2]刘大巍,夏美君.谈小学生的嗓音歌唱发声训练[J].中国音乐教育,2013,11.

[3]徐利红.低段学生多声部节奏训练的“说、动、玩”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3.

教学途径范文篇4

(一)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教员应有危机感,通过进修、课题研究、与同行研讨或自学等方式掌握最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院校也要为教员创造条件走出去,多参加学术会议,帮助教员把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教员授课前要全面研读、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广泛涉猎相关资料,参考多作者简介:罗德良,男,硕士,副教授,海军陆战学院训练部军事教育与教学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军事教育与教学评估。家之言,多角度思考,将问题理顺、吃透。将授课内容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把问题脉络、内容衔接体现在教案之中,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自信,教学才会有活力、有吸引力。

(二)精研教育教学原理

把教学当作艺术的教员不仅仅是一名简单的教员,更是一位教育家。不仅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精通教育教学原理。任职教育院校教员不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书本知识,还要熟悉岗位任职情况。教员除了上课,要经常奔赴部队代职或者调研,须时刻关注部队新的武器装备、战法训法,很难静下心来进行军事教育理论研究。以至于有的教员认为教学和科研才是第一位的,教育理论研究是理论研究者或者机关的事情,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殊不知,教育理论的创新与教书育人存在莫大的关系,教育理论的创新可以为教书育人提供新鲜的血液和养分,获得质的飞跃。因此,院校应积极为教员创造机会,通过邀请专家讲座、组织教育理论培训、教育理论研讨等方式,鼓励教员多涉猎教育学知识,研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提高创造力。

二、课堂设计艺术的提升

要想上好一堂课,除了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外,还要对每堂课进行精心设计。每堂课设计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任职教育是以具体岗位需要为指向,直接提供“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这要求教员必须摆脱过去学历教育的课堂思维,重新设计课堂,根据不同培训目标和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结构,科学设置教学重点与难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一)找准课堂设计的切入点

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员组织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员设计课堂的基本前提,教学调研和教学准备会是教员寻找教学切入点的基本途径。通常情况下,通过教学调研和教学准备会,教员可以了解学员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员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在此基础上,任职教育还应重点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寻找教学切人点:一是从研读上级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中把握教学切入点;二是从掌握部队现实需求出发把握切入点;三是从学员的培训愿望出发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二)科学构建课堂教学框架

任职教育主要以短期培训的方式进行,时间相对较短,不可能像学历教育那样对学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只能本着“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灵活而又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这样,在构建课堂教学框架时,必须对所培训的任职岗位需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找出任职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具体的教学思路,构建具体的教学框架。在分析研究任职岗位时,既要考虑预任岗位需求,又要注意上下职级岗位的衔接;分析任职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时,也要既考虑当前要求,又考虑发展要求。因此,在构建课堂教学框架时,必须以任职岗位现实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依据,构建课堂的主干框架,以任职岗位的发展需求为依据,设置课堂的各个支架。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每堂课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讲授中间采用哪些教学手段、穿插哪些事例,板书的书写顺序、字体大小、投影图片的放置位置、教学用图的悬挂位置、教具的性能、特点及演示方法等等,都必须心中有数,同时事先要做好功能检查和试验性演示。教学内容设计上特别要注意导言的引出以及重点、难点问题的设计。导言自然生动,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员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问题设计合理,有利于学员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三、表达艺术的提升

(一)发挥语言的魅力

教员是传授知识的工程师,又是课堂语言的设计师,教员在课堂上的语言是传授知识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手段。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一个教员,必须讲究教学语言艺术,从而增加课堂情绪,牢牢吸引住学员的注意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员讲课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生动活泼,形象有趣,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使学员听得有味入迷,让学员不仅得以知识的启迪,而且还受到一次有血有肉、有境有意的语言艺术的熏陶。另外,教员还须注意形体语言的运用。恰当的形体语言有助于增强学员的好感,甚至给学员以美的享受。军队院校教员应养成良好的作风,注意军人仪表,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尊重学员,既不拖沓倦怠,又不慌乱无措,借助形体语言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优化的教学内容只有辅以最有效的讲授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讲授方法多种多样,授课教员必须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以及教员自身的素养等条件合理选择,科学设计。任职教育教学要广泛开展研讨式、案例式、推演式教学,积极推进网上学习、模拟训练、网上演练。教员要注意运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效果。但是一定要摒弃“机器能代替人”的错误观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如同普通授课一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员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要让各种媒体的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的应用于教学过程,力求使各种媒体的长处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课堂把控能力的提升

(一)把握关键环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把握住几个关键环节,一堂课基本就成功了。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可分为理论牵引、案例分析、疑难互动等步骤。在理论牵引环节要注意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为后续的案例分析、疑难互动等环节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案例分析和疑难互动阶段则要注意引导和总结,使学员在思维碰撞过程中生成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恰到好处的运用,能让学员既掌握一些现实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又会触类旁通解决相关问题,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二)进行有效互动

教学途径范文篇5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优化服装设计教学

服装设计的实现注重对实用美术的应用,具体要求服装设计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艺术和服装设计手工技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教师着重对学生的商品意识、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进行培养。这三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优化服装设计教学,具体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服装发展市场展开调查研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实现对服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清楚定位,之后结合现阶段流行的服装设计图案、色彩搭配理念等,将这些内容更好地体现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服装设计学习的时候,提升学生对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教学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服装设计工艺知识技能,教师可将学生设计出来的服装在虚拟平台上进行展示。

(二)优化服装结构设计教

学在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构图制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服装设计和工艺的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有意义的作品和实际的成衣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制图裁剪操作。

(三)优化服装材料工艺教学

服装设计材料是将服装设计意图变成实际的重要实现途径。优秀的服装设计需要良好的服装设计材料支持。为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服装设计材料,加强服装材料工艺教学。服装材料工艺教学不仅包括服装面料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各种不同服装面料的性能、呈现状态等,从而在实际的服装设计中采用合适的材料开展设计教学。

二、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完善服装设计平面图的要求标准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服装设计效果图和服装平面图的重视,特别是不能忽视服装设计平面图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向学生仔细讲解服装设计平面图的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服装平面图和服装设计呈现效果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服装平面控制图的标准来指导教学,对完成的服装设计平面图进行反复的审查。

(二)模糊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之间的学科差异

现阶段,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从而能够将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加工中,制作成服装设计模型。服装工艺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人对服装的需求,随着社会大众审美的发展变化,服装工艺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在实际的服装工艺教学中要体现时代性特点。同时,为了提升服装工艺教学的时代前瞻性,教师在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拥有敏锐度洞察力,能够把握市场发展变化下的服装设计方向,及时把握和预测服装市场的流行发展方向,为此,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中要坚持以逻辑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的发展原则。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模糊原有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差异,采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

(三)结合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

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模式,是运用虚拟的信息化资源,再现现实服装设计、试穿服装、制作服装的过程。结合真实的实训场所,实现服装教学与岗位工作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衔接。该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虚拟的试衣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评价。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和社会发展对服装品质、服装质量等要求的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更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社会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索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和革新中不断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水平,提升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支持。

作者:孙巧巧 单位: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教学途径范文篇6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径呢?通过自身教学的积累和他人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中产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释义去理解词语,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其实,文章中的词语应区别对待,有的只要意会,有的需要简单说明,而有的能揭示特点,具有语感作用,则需仔细揣摩,透彻分析,准确把握。例如《繁星》中能显示海上繁星特点的词“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身处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学时,我在学生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出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陆地上虽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闪一闪的,但海的上空气流流动大,星光有时被遮住,所以一暗一明、一明一暗闪动得分外明显。学生认识到这点,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也就有了感知。

对有些词语,不仅要从个体上去分析,还要从语句、语段上整体把握,找到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如《老水牛爷爷》中的一段外貌描写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的,显得分外传神。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古铜色”,更要理解到这是一种健康的肤色,是老水牛爷爷经常参加劳动风吹日晒的结果。“声音像洪钟”不仅告诉我们他嗓门很大,更要认中体会到他的直爽与开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写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壮爽朗的北方老汉的形象。学生理解深刻了,读的时候,这一形象便会浮现于脑海之中,自然读出语感来。

二、以激发情感来引发语感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要充分发挥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学生得到认识上的升华,美学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引发学生的语感。如《春蚕》结尾的教学,我这样设计:①“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不说“又添了一些白发”?②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学生理解:银丝是美的,把白发比作银丝是一种赞美,饱含着敬重。一个孩子竟能发现母亲比过去多了一些银丝,看得这么细,表现出对母亲的由衷的敬爱。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语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将写作背景与文尾的俗语、谚语结合起来,揭示出丰收在望,人们将能过上好日子,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关切国家、人民前途的喜悦之情。学生了解了这一点,读起来特别起劲。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样在认识的同时产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发出语感的。

三、从美感中挖掘语感有些课文写得特别美,怎样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由美感来增进语感呢?可以运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我就“贪婪地吮吸甘露”这句作了描述:细雨如丝,雨蒙蒙,树蒙蒙,杨梅树从沉睡中醒来,它正在兴旺地生长,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绵绵的春雨来了,多甜美啊,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像婴儿嘬母亲的奶汁一样,吸得多欢呢!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描述,把美的主体放在美的环境中衬托,使学生感受到了杨梅树贪婪吮吸甘露的图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产生语感。

从语感中体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语感。如《火烧云》一课的教学,我抓住“变化极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过众多描写颜色变化的词语展示万里长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的壮丽图景,极力使学生从语感中体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语感,保持课文美的基调。同时我还运用了幻灯,在云彩的基础上依次出现马、狗和狮子的形状,进行配乐朗读。通过这些辅助。强化视听形象,加强美的感受,增进语感。

四、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朗读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文字的鉴赏力。那些优美的诗词,抒情的文章,往往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出文中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话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的表现。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通过朗读,使学生产生语言直觉。如《第一场雪》中的“银条儿、雪球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跟老师反复读,仔细玩味,要求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去掉“儿”读,通过前后对比,感到前者读得轻柔,读出了美的意境。

教学途径范文篇7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现状改革途径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教授曾这样定义“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必须对现阶段教育进行改革。在素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的艺术教育也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从音乐与舞蹈谈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与其它教育活动都意在培养人的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春秋时期孔子作出的著名论断,因而音乐教育的社会意义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内容。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广博易良,乐教也”孔子认为音乐能够对人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只有受过音乐教育的人才能称得上“仁”人,也就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在1990年之前我国高校长期忽视音乐素质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自1997年开始,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提高和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国内高校也开始意识到了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开始了教学改革。

舞蹈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简单的蹦蹦跳跳和单纯的为锻炼部分肌肉群的形体训练,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参与力,以发现美和创造美为目的全身心的、综合性的艺术,因此舞蹈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舞蹈教育也是为了顺应改革潮流,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参与力,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教育。普通高校开设舞蹈课程,会教会大学生如何欣赏美、表现美和发现美,使普通高校大学生更近距离,全方位地去感受舞蹈各方面的美,使大学生的内心得到升华。

二、目麓我国高校艺术——音乐与舞蹈教育现状

由于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为了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让广大达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教育界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拿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来说,首先,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课时安排都存在一定问题。就目前各大高校的艺术课程设置来看,除了艺术专业院系以外,其它院系的课时安排都十分有限。艺术课都设置为选课程,多则一学年,少则一学期,而且每周仅一到两节,对于有些音乐素质极度贫乏的大学生来说可说是杯水车薪。一周一次的课程安排也使学生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其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现今普通高校大部分的学校都是礼堂式的音乐欣赏授课形式。这种形式也很难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因此更容易产生对音乐学习的随意性,也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其次,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音乐教师编制不够,教师专业搭配不当的问题。人员的缺乏与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不分授课教师具体专业的随意性授课方式,教师专业的偏差也导致授课过程只是简单的播放音像资料的过程,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艺术课程的课外活动实践参与面不广。艺术教育的特色就是第二课堂,几乎所有高校都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竞赛艺术表演,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的教育是课堂艺术教育很好延伸。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性并不广泛,活动的参与者只局限于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观众。因而从各方面来讲,我国高校目前的艺术教育的现状都必须加以改进与完善,以达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对目前我国高校艺术——音乐与舞蹈教育改革的思考

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有很多教育者提出了建

议,笔者相对于我国目前艺术教育的现状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思考。

第一,教学模式、课时安排的不足,问题在于课程的设置。高校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改革中可以建立中心课程体系,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课时,加长适应改革需要的选修课程的课时。这样就可以适当连续的进行艺术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对于师资的问题,要完善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师资力量薄弱也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分配上,要尽量让每位老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不能只认大专业而不分小方向,教师授课专业对口就可以做到有话可说,有课可讲,这样也可做到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

第三,艺术教育特别是舞蹈与音乐,必须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单纯的教师传授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实践性教育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上三点是最突出的问题,除此之外艺术教育观念的创新、艺术课程的细化安排等问题也是需要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改进的问题。

教学途径范文篇8

关键词:教师教学发展;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哈尔滨工业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构建了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标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包括营造大学教学文化,开展教学培训、教学咨询、教学研究和教学交流,健全教师教学发展机制。

一、营造大学教学文化,激发教师教学发展动力

具有一定历史积淀的高校在其发展历程中,会形成优良的教学文化与特有的精神,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哈工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则致力于大学教学文化的建设,激发教师内生动力。1.传承学校优良教学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注重发扬“过好师德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的师资队伍建设传统”,践行哈工大校训、坚守哈工大规格,实施教学带头人制度和新教师导师制度,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开展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提供组织保障;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名师论坛、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活动,通过老中青教师的直接对话与互动,实现师德师风引领,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学发展规划,构筑助推青年人才成长的发展平台,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固化优良教学传统与精神。2.创新学校优良教学文化。重视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就哈工大而言,要进一步厚植我校的教育教学传统、突出我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吸收美国创新教育的个性尊重、潜能释放和苏联教育的严谨、规范的人才培养经验,追求个性与创造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工作中注重教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理念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不断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培育现代教学文化生长环境,创新大学教学文化,以教学文化建设为引领,助推教师教学发展。通过系列专题活动落实与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教育教学理念;每年校庆月举办一次教学节系列活动,营造尊师重教、崇德尚学的浓厚教学文化氛围,优化教师教学发展生态环境,引导教师潜心育人、静心治学,增强教师归属感、职业价值认同感及教学荣誉感,稳定教学优秀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大类专业教学委员会,抓实人才培养着力点;制定教学岗位教师教学质与量的要求,并将其体现在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条例中;实施教师岗位长聘准聘制度,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稳定、集聚的人才高地;评选金牌授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指导教师、在线开放课程优秀教师、教学新秀奖、教学能手奖、教学优秀奖、教学名师奖、优秀专兼职工作者。积极开展省级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卓越大学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各类竞赛,激发教师教学发展动力,调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争做“四有好教师”。

二、推进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助力教师教学发展

1.以教学培训为载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培训体系。建立了面向新教师、青年教师、核心课程教师、研究生助教、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专家的全方位全覆盖培训体系,满足系统性、专业化、多样性、个性化需求。(1)优化培训内容。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求,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设计并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院校审核评估、工程教育认证、培养方案修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与科研融合、教学学术研究等主题核心课程教师培训。每个专题按照“理论传授—应用指导—实践创新”设计,注重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协同性,以内容系统、满足需求、名师师资为保障,实现高质高效培训。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相关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帮助。(2)改革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中国大学MOOC在线课程学习等平台资源,设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发展在线学习中心,开展网络培训项目,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必修与选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培训的灵活性及有效性,提升参培实效。2.以教学评估咨询为手段,促进教师教学持续改进。为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中心实施教学咨询服务工作。提供课程评价、项目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建由教学名师、教学委员会委员、督导委员会委员、教学拔尖人才、青年骨干教师等构成的教学咨询专家队伍,开展学生中期反馈,通过咨询员与教师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参与教学活动,观察、收集、汇总、分析教师与学生多维度表现和学生反馈意见,形成研究报告,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协助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咨询服务坚持“非行政性干预”原则,教师完全自愿,申请信息保密,不涉及教师评教,不与教师业绩挂钩,在专家和学生评价的监督与管理职能基础上,增强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服务职能。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借此查找问题根源,改进教学,教学优秀的教师以此服务完善教学,同时利用反馈信息及数据资料进一步开展个人教学学术研究工作。3.以教学研究为导向,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内涵。中心实施教学研究项目牵引工程,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等专题立项工作;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设立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基金,引导教师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创新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实现教学科研深度融合。4.以教学交流为平台,加强教师教学学术交流。中心积极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教学学术会议,组织开展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学思想大讨论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专业导论课建设、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等专题研讨会,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总结成绩、查找问题,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促进全校教师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邀请国内外、境内外专家如香港理工大学何淑冰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梁竹梅博士等举办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系列工作坊,及时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贯彻落实。积极推广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和成果,组织午餐会,定期开展面向不同群体、不同规模的教学学术交流,讨论本科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三、健全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提供教师教学发展条件保障

1.完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工作指导委员会,构建专兼职相结合、校内外专家相结合、多学科专家与管理者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教学发展专家团队。率先建立院系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和丁香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联合会,提供多样化的教师教学发展载体。院系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包括机械力学类、电气类、土建类、信息类、实践类、人文类分中心6大类,涵盖12个院系,在学校中心的协调与支持下,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教学培训、教学咨询、教学研究和教学交流工作。丁香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联合会由热爱教学、善于思考、有思想、勇担当的青年骨干教师自愿组成,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培训、教学咨询、教学研究和教学交流,策划教师节和教学节活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统筹规划,院系及教师自下而上反馈实施,形成了校院统筹规划、协同联动机制,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同时解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不足问题。2.加强中心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校内教学名师、资深教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为培训师资,作为中心工作的强大智库;加强中心兼职教师培育工作,先后选派7位优秀教师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台湾大学进行教师教学发展管理专项培训,回校后投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为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3.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加强教师教学发展管理,制定《关于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措施办法》《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公派教师出国(境)教学培训进修管理规定》《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助教奖评选办法》《哈尔滨工业大学丁香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联合会章程》和《本科课堂教学准入、认证、退出管理条例》《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实施办法》等多项政策条例,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立,是支持和加强教师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上遇到共性问题:缺乏学校特色或特色不鲜明,目标难以操作或评价,形式或内容趋同等。因此,从问题需求来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已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即需要以学校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丰富创新内容和形式,体现学校特色与需求。在今后工作中如何建立教师教学发展工作自我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内涵式发展将是我们努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李家欣,韦莉娜.大学教学文化:概念、模式和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5

[2]梁竹梅,谢艳梅.基于MSF教学咨询模式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保障和提升——以美国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7

教学途径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情感元素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于个人以及国家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意义。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阶段是培育学生各项能力黄金时期[1]。由于时代的变换,人们在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变化,尤其是社会上存在很多干扰因素,对学生的观念产生了冲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于美术教学,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对情感因素进行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意义

(一)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心理状态会逐渐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其年龄尚小的时候,还处在知识与情感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一些事物缺乏是非观,通过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赏析的过程中,促使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而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能够熏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与此同时,小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的时候,不但能够冲击他们的视觉神经,还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在对经典美术作品不断鉴赏过程中,形成分辨美与丑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美好的事物,逐渐萌生向往之情,在提高小学生艺术品位的同时,还能让其形成艺术想象力。比如小学美术描绘任务,很多小学生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是美术教学特有的教育意义,彰显了独特的情感与思想内涵。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情操

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很多用人单位开始青睐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过程中,能够提升识别水平,不断晋升审美能力。通过对美的感受与欣赏,才能不断形成创造美的能力,进而获得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求知精神会更加强劲,促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健全,能够学会苦中作乐,用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综合素养。

(三)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切创造的灵感源泉来自创新思维,同时,创新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会逐渐融入文化传承,形成鲜明的个性,促使学生具备公共价值观,将沟通作为载体,传递彼此情感,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对美术作品绘画与欣赏过程中构建情感链接,让学生对于美术具有创新思想的情感表露方式,进而刺激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的探索精神,结合美术思维进行探索与研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现状

(一)教学理念滞后,忽视学生情感

目前,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理念发生变化,但对于新理念及新方法融入不进去,依旧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理念及思路组织教学工作。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上,也是单纯进行知识传授与技能教学,且教学地点及教学内容都是固定好的,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狭窄的空间,自然难以拓展视野和思维,更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是难以关照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发展必然存在消极影响。

(二)教学目标单一,忽视学生情感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尤其是在美术课堂上通常只采用一种方法进行学习。由于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单一化,在课堂上传授的美术知识及技巧都是片面的,学生能够掌握的审美情感也是最为基础的,自然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但是,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单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在情感教育方面的缺失已经难以满足当今时代学生培育的需求,必然会限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2]。

(三)教学方式简单,忽视学生情感

目前,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简单,尤其是一些教师为了应付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并没有留给学生过多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比如学生刚刚说几句还没有说到重点,教师就打断学生发言,点下一名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方式难以保证师生处于和谐的交流状态,且学生的自尊心会受挫,这就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难以对学生情感的发展给予关照。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途径

(一)革新教学观念,关注情感渗透

对于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之中的渗透,需要从教学理念的转变上着手,这样才能使得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在美术课堂中渗透的可能性,从而创造渗透条件,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素养的发展[3]。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意识到美术课堂教学工作中承担的责任,也需要肩负起培育学生审美情感的责任。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思路对于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融入崭新的教学思想为美术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教师必须以新时期教育思想作为指导,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并合理渗透情感元素,帮助学生实现审美情感的发展。以《我是生活小主人》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因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表现自我生活情境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所以,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受生活,并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做生活主人的乐趣,从而激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4]。同时,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笔对熟悉的情境进行创造和表达,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新教学模式,融入情感元素

当前基础教育工作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发生变化,美术学科也提倡新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以及情感元素的融入。由于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通常关注的重点是知识的传输以及技巧的讲解,这种枯燥的课堂模式及氛围难以保证学生处于积极状态。而在新教学模式应用背景下,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工作,以油画、雕塑等作品鉴赏的方式从视觉上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冲击,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细节,并猜测作者的创造心理及情感。或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这些作品的创造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而使得学生在极具情感承载力的作品中体验蕴含的情感。而在具体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启发学生主动实践,从而探索出符合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5]。以“剪纸故事”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先展示一些剪纸作品,如《老鼠上灯台》《父与子》等作品,吸引学生,然后为学生介绍剪纸这门传统艺术,使得学生明白这门艺术的审美价值。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这些作品内容和展示特点,学生发现这几幅作品都呈现了小故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着剪出自己喜欢的故事。这样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就可以掌握这些技巧,且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实现无形的情感渗透。

(三)发掘教材内容,渗透情感教育

借助绘画符号渗透爱国主义情感。纵观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题材,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且这些元素经过千年历史的洗礼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传达情感符号。这些题材不仅寄托了那些文人的理想,还彰显了这些画家的情操。以“彩墨游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郑思肖的《墨兰图》,为学生介绍画作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使得学生感受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学生在赏析、体验以及探索活动中掌握彩墨画的技法,并尝试以生活体验中的灵感进行创作感受彩墨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对国画的热爱之情。借助文物古迹激发民族自豪感。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多姿多彩的传统艺术,彰显了中华民族聪明才智以及卓越的创造力,学习这些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家乡古建筑”这一课教学为例,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故宫建筑群,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了故宫建筑的三种建筑样式,即重檐顶、庑殿顶、歇山顶。然后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结合本地的古建筑为学生设计了一道连线题。这样学生在感受故宫建筑群威严宏伟的基础上实现心灵上的震撼,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本地的古建筑,通过将美术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既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创设教学情境,体验审美情感

美术创作并不是一项空洞的技术性活动,而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艺术创造活动,所以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既需要教师创设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情境,熏陶学生的情感,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审美情趣。首先,融入音乐元素,渗透情感因素[6]。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教师就要善于运用音乐这种艺术烘托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教学实践,使得学生带着情感进行涂涂画画,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熏陶,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情感体验。其次,融入游戏元素,活跃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在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比较差,但是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游戏这一元素恰好符合了学生这一特点,既可以使得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快乐,还能使得学生在活动的时候获取美术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最后,欣赏美术作品,渗透情感思想。不同的作品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各种绘画作品,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利用不同作品的时代特色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感受,尤其是学生在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可以体会到不同任务、场景、时代传达的情感,还能够实现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五)组织实践活动,增强作品内涵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蕴藏着美术艺术,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工作,教师需要培育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还需要关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育。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多姿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体验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灵感,增强作品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实现情感的发展。大自然作为美的灵感来源,通过在自然环境中写生,学生能够将大自然中的美转化成美术作品,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还能够带给学生深层次美的感受和体验[7]。以“家乡美”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家乡的美、展示家乡的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自然和社会参观,可以使得学生在获得不同美的感受的同时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美术作品评比、美术作品展览,既可以使得学生开阔眼界,还能够使得学生将更深刻的感知投入到美术作品之中,增强生命力和感染力。总而言之,情感教育是通过设计某种与学生生活相似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时期的教育工作中渗透情感教育,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素质,还能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三观。对于情感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既需要强化师生沟通,还需要运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组织多样化的美术课外活动,推动情感教育的渗透。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贾云丽.基于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性研究[J].读天下:综合,2019(27).

[2]李利.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研究[J].神州,2019(17).

[3]吴菊芬.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情感读本,2021(05).

[4]赵茜.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J].读与写,2021,18(11).

[5]赵美芹.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外交流,2017(12).

[6]吴楠.寓画于情,以情动人——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散文百家,2021(15).

教学途径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古典舞;概念;中国;价值;教学对策

一、前言

对于中国古典舞,其由古代而起源,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兼具各类戏曲、武术中各式各样的造型、动作,是古代文化、现代文化间彼此融合所获得的新兴舞蹈。古典舞是处于民间舞蹈前提下传扬所得到的具有古典风韵的舞蹈,其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还兼具传统文化的各项特色。在艺术专业愈加丰富后,使得古典舞教学逐步在各个大学中得到开设。但是在现阶段,古典舞教学仅关注实践性锻炼,太过乏味、单调,缺少创造、创新。而古典舞兼具传统文化、舞蹈艺术这一双重特点,想要让其在各个大学中获得更为良好的发展,需要对现行的各类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优化。

二、中国古典舞的概念

对于中国古典舞,其初始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处于民间舞蹈的前提下,通过各个舞者进行传扬、改良、优化所生成的具有古典风韵的舞蹈模式。在我国,各个大学开始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是在1980年,北京舞蹈学院最先开设这一课程,逐步拉开古典舞教学的大幕。中国古典舞具有较多的民族特色,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关键的表达方法,借助舞者本身的“精”“气”“神”,加之其“手”“眼”“法”“步”间彼此协调,再借助“圆”这一形态、“流”这一过程,能够把古典舞最为核心的内容、情感等体现出来。对于中国古典舞,其具有神、形、劲、律等有关的锻炼系统,更为关注身法、韵律,是各个大学舞蹈教育系统中十分关键的学科。在古代,中国古典舞已经得到极大地发展,比如,在唐代,具有《霓裳羽衣舞》,其是早期古典舞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至宋代,各类戏曲逐步被融入至古典舞。戏曲,是我国古典舞的根源,同时,还包括武术。现代化的中国古典舞已并非古代舞蹈,而是汲取戏曲、武术等方面的精髓,历经传扬、发展所生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美学的舞蹈艺术。这一具有东方特点的古典舞,受益于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舞蹈间的彼此融合。

三、大学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的价值

1.形体锻炼系统更为完善、健全中国古典舞具有十分完善、健全的形体锻炼体系,比如,肢体动力、肢体动态、肢体律动等。而其中,对于肢体动态,能够更为全方位地体现出古典舞中的“拧倾圆曲”这一姿势,古典舞教学需要处于基训期间对腰腿肩髋就柔韧度、弹性等进行锻炼,不但需要引导学生锻炼身体,还需要让其感悟到力量总体的协调性、动作所具有的延展性。对于肢体动力,古典舞教学需要更为重视“跳翻转”这一锻炼,这一动作不但能够体现出民族性,还可以引导学生控制好自身的身体重心,并学会应用自己的力量。对于肢体律动,我国古典舞更为关注其韵律感,其能够体现出传统的审美观,在音乐节奏方面具有许多特点,动静融合、刚柔并济,韵律感较高。我国古典舞的各项形体锻炼较其他舞蹈具有许多差别,其价值体现更高。2.培养并增强舞蹈观念与意识舞蹈观念与意识是较为抽象的理念,即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期间的自主观念、意识,是对各类作品加以理解、掌握后所体现出的心理反应。这一观念、意识是无形的,但是,能够反映出舞者对于舞蹈所具有的认知、理解。如果表演不具有舞蹈观念、意识,会使得观众感觉到平平无奇。这一观念、意识得到体现,能够让表演更为灵动、更具感染力,但是,也要求舞者需要对舞蹈具有心灵、思想等方面的感受。对于中国古典舞,其“起于心”,并借助“神韵”以引导形体,更为关注内心的情感。“精”“气”“神”即古典舞十分关键的美学,使得情感、神韵间的彼此融合被体现在舞蹈中,且各类肢体动作能够逐步升华至语言层面,具有更强的感召力。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这一艺术特点,能够培养、增强学生的舞蹈观念、意识。3.体现出文化价值对于中国古典舞、文化价值,二者间是辩证统一的,需要把传统文化当作依靠,进而创建出更多的文化价值。在中国古典舞中,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其一,在锻炼中累积文化。古典舞的各个动作组合具有较高的文化性,所有动作均需要揣摩出古典文学方面的意境,方便累积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其二,在舞台中沉淀文化。对于古典舞,其来自戏曲、武术等,自身具有许多文化沉淀,在舞台中,可以体会到文化所具有的气势;其三,在艺术中体现出文化:对古典舞进行创新、创造,就像是应用特有的古典舞语言,体现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底蕴,在各类情境中体悟哲学,在创造、创新中体现出文化。

四、大学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的相关对策

1.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现阶段,教师在对许多学科进行教学期间,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学需要秉持的核心,还是教学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在以往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大多是自己进行教学,而学生需要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模仿,学生的所有注意力均集中于教师,教师处在核心的位置。但是,教学不应是“灌输型”的,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创造。教师在具体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需要全方位掌握各类教学方法,并把学生当作核心,给学生构建更为适宜的情境,让其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创新,并得到更多的锻炼,最终,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发挥出主动性,在自主进行学习期间,增强对古典舞的训练能力、水平,如此的助推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舞的求知欲望、兴趣,进而应用古典舞进行更多的开拓。在大学阶段的教师具体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应用自主探究能够对教学进行改良、优化。自主探究属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主导,在进行教学期间,更为关注对各类知识进行探索,使得学生借助自主发现、自主发掘对各类知识进行建构,以对舞蹈具有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变成舞蹈中的主角,构建出更为多样的舞蹈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各类舞蹈进行解释,或是加以表演,但是,并非教师作出某一动作,学生就需要学习这一动作,而是教师先对学生就某一整段舞蹈进行展示,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一舞蹈中具有哪些特点,之后,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锻炼,在十余分钟后,再引导学生对锻炼效果进行沟通、交流,指出哪些部分需要引导,在此时,教师所进行的引导才具有相应的意义,学生也才能够获得更为迅速地进步。借助这一方法,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还可以增强教师、学生间的彼此沟通、交流。学生自主对古典舞进行学习,还可以生成更多自己的想法,为学生给予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对舞蹈进行相应的延伸。2.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对于古典舞,由其字面上来看,即古代十分经典的舞蹈,这类舞蹈伴随历史的逐步进展,加之人们自身的认知、理解,也在随时发生改变。时间逐步推移,历史有所更迭,古典舞在现阶段来说具有相应的缺失。许多古典舞方面的记录均处于民间舞蹈、历史文物中,这类静态化的古典舞记载对于我国各类文化的传扬具有许多影响。古典舞即古代的经典,所以,在进行表演期间,必定会加入部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古典舞进行排练、表演期间,需要参照相应的历史人物、背景等,对当地的风俗、人文等进行归整、加工,只有如此,才可以成为符合于时代的古典舞。在我国古典舞逐步发展期间,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教学,其大多是对大学教育层次之下的学生进行教学,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在这一教材中,更为关注对各项技巧、功能等进行锻炼。在时代得到极大地发展后,使得这类教材已无法符合于古典舞所具有的各项要求。所以,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优化的前提下,教师也需要对相应的教材给予创新、创造。现代化的古典舞教学具有更多文化方面的特点,在与专业素养间彼此融合的前提下,能够促进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教育。在具体进行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舞蹈有关的文化进行更多的发掘。在对舞蹈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使得舞者能够借助动态化的方法把舞蹈加以体现;借助身体方面的体现,让古代艺术能够与当代艺术间彼此融合,构建新兴的古典舞。对于现阶段舞蹈专业中的学生,教师大多更为关注引导其进行专业性锻炼,但是,忽略对其文化素养进行培养,使得古典舞教学仅具有肢体方面的动作,而缺乏文化方面的艺术。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更为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使得学生的文化气质得到提升。学生在读更多的书后,能够获得更多的体会、感知,如此,其对某一舞蹈所进行的诠释就更为鲜活、更为具体。长时间坚持下去,在进行自主探究期间,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古典舞中更为深刻的内含,进而也可以应用更多的文化知识加以表演。3.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体会对于我国古典舞,其是参照古代文化进行改良、优化所得到的舞蹈。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对舞蹈、音乐等许多艺术均具有较多的追求,古典舞也应被融入至现代化社会中。在古典舞的表演、创新、创造中,许多思路来自对生活所具有的感知、体会。编舞人员需要全方位地发挥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将平时生活中的各类动作进行舞蹈化,并借助各类肢体语言加以体现,从而展现出更为优美的舞蹈。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学生的舞蹈能力、水平不但需要借助各类动作体现出来,更需要借助各项理解、认知而体现出来。若学生对古典舞所进行的诠释、掌握、理解较为到位,在动作方面,其也可以努力完成。所以,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也需要参照现代化的思维方法对古典舞进行创造、创新,给古典舞给予更多的开拓空间。在具体进行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更为关注学生思维的开发、培养、增强,使得学生可以观察平时的生活,并借助其中的部分情境,加之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创新。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设定相应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锻炼。例如,教师设定“观察食堂阿姨是怎样打饭的”,或是“观察人们在平时生活中的某一活动”等,再把这类具体的动作进行生活化、舞蹈化。古典舞需要融入相应的人文风情,而这类人文风情来源于人们平时的生活,最为基本的活动也是舞蹈最为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把观察的这类动作进行改良、优化,进而使得古典舞教学可以获得更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效果。4.促进古典舞教学的极大发展(1)应用剧目促进发展①校级古典舞竞赛。对于校级古典舞竞赛,其群体是学生,借助竞赛,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技能与水平、总体素养,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等,并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观念、意识。古典舞竞赛需要具有更为多样的形式、内容,并参照专业性培养来选取最为适宜的竞赛模式,与培养的最终目标间彼此融合。其一,对于古典舞表演专业、古典舞编导专业,可以进行技能方面的竞赛,借助这类竞赛提升学生专业性技能与水平、总体素养,竞赛可以包括单项、多项等。而其中单项包括作品表演(舞者进行二度创新、创作)、编创作品(表演与编导)等。对于多项,包括剧目表演、古典舞知识抢答、命题编舞口述等。对于群舞,包括经典作品、编创作品等。其二,对于古典舞教育专业、古典舞学专业可以进行多项技能、讲课、舞蹈写作等方面的竞赛,由于古典舞教育专业、古典舞学专业需要培养更多古典舞艺术全能型人才,因此,其竞赛模式需要把考量学生的古典舞总体素养、应用水平与能力等当作核心。在多项技能中,包括两大类,即古典舞学、古典舞教育。其中古典舞学专业包括剧目表演、古典舞知识问答、特长等。古典舞教育专业包括剧目表演、朗读、板书等。对于讲课竞赛,其可以在毕业学生中进行,内容包括对舞蹈鉴赏课程进行教课、教案等。对于舞蹈写作专业,包括论文、古典舞点评等。②省级古典舞竞赛。现如今,在各个大学中,古典舞竞赛不管是在模式方面抑或是在内容方面,均十分丰富,且具有十分良好的竞赛氛围,这类竞赛包括每年开展的青少年古典舞竞赛,每两年进行的音乐古典舞师生技能竞赛,还具有其余各类规格的竞赛。在我国,具有十分多样的传统文化,需要应用这一优势助推古典舞的教学发展,激励各个大学选出更具代表性的古典舞剧目、创编剧目等加入竞赛。此外,在竞赛内容方面,可以加入古典舞示范教学这一竞赛,把各个大学中的教学展示直接搬至竞赛中,接受各类检验,共享更多的成果。对古典舞示范教学,需要给予更多具有我国特色、锻炼成效的示范教学,还可以把部分地方级的音乐逐步渗入至古典舞伴奏乐中,以获得更多新兴的能够适合于各个大学的古典舞教材,并获得更多新兴的古典舞钢琴伴奏教材。同时,古典舞艺术相关人员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创造,以助推古典舞领域得到极大地发展。③部级与以上古典舞竞赛。现如今,在我国,许多大学均已经加入至部级的古典舞竞赛中,但是,许多能够获奖的作品特色较为单一,对此,需要助推其余舞种的各项教学,使得更多的舞蹈作品能够在部级的竞赛中获得名次,让古典舞能够获得更多的重视,且各类舞种也能够“百花齐放”,这也是对古典舞编导、有关工作人员所具有的新兴希望。(2)借助表演培养更多的人才①培养更多的大学古典舞教师。对于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对其进行培养教育是古典舞类人才战略中的核心。由于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具有培养、教育出更多舞蹈类人才的责任,所以,就要求教师具有培养人才的技能、水平,这些技能、水平需要持续性地进行学习以得到完善、健全,才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需要具有的各项技能、水平包括勤奋刻苦的品格、高尚崇高的思想道德、乐于奉献的精神、极高的责任意识与观念、优良的情怀等,其对待自己的专业期间,需要学无止境,在对待自己的教学期间,需要温故知新,在对待自己的科研期间,需要主动向上,以持续性地完善、健全自我。因此,需要提升各个大学中古典舞教师的总体素养,给予更多的机会以认知到古典舞的各项前沿动态,并把各类新兴知识、新兴思路逐步应用至教学中;给予更多的机会让教师能够一览我国的河山,以把民族情怀逐步渗入至教学中;构建人才情境,把培养教育人才的有关方式逐步渗入至教学中,以培养而培养,以人才造人才。②培养更多的通识人才。对古典舞通识人才进行培养教育,能够让高校古典舞专业毕业学生尽早适应于各项社会需求,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现阶段,对古典舞专业,在小学、文化宫等各类群众性艺术工作、企业中从事古典舞教师、古典舞演员等有关工作具有较大的缺口,为让人才资源得到供求均衡,各个大学需要调节好培养方案、目标等,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让更多的古典舞专业毕业学生能够从事古典舞有关的工作。参照现阶段具有较大缺口的各类工作,社会所需要的教师不但要能够唱跳、教学、创编等,偶尔还需要兼具音乐有关的教学任务,并从事古典舞有关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古典舞专业学生在大学进行学习时,需要增强自己的总体素养,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提升唱跳、教学、创编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在各类艺术实践性活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增强自己处理古典舞有关事务性工作的水平、能力,此外,还需要对各类音乐知识进行扩充性学习,以掌握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并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预先进行职业规划,让古典舞事业能够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中。③进行社会培养。社会培养是对古典舞舞者进行培养教育十分关键的渠道,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古典舞类人才。古典舞类人才是对古典舞文化进行传播十分关键的媒介,也是检验古典舞总体发展优劣的标识。因为古典舞专业具有年轻化,所以,其有关的人才较为紧缺,无法满足于社会所具有的各项需求。对此,古典舞类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是各个大学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培养一个十分优秀的古典舞类人才需要进行精雕细琢,还需要相对应的作品加以塑造,才能够完成。在古典舞专业中,其最终的目标大多是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中国古典舞舞者、民族舞剧舞者,因此,十分专业的古典舞锻炼是必不可少的,给予表演机会也是十分关键的,此外,还需要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给予舞者提供机会。比如,四川省的舞者余尔格处于十分优秀的作品中,为舞蹈领域、观众所熟悉,这不单单是由于其具有十分精湛的表演水平,更是由于作品具有较多的特色,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CCTV所进行的舞蹈比赛中,他的古典舞作品《茶馆》,其栩栩如生地体现出四川的“茶”文化,并与古典舞间彼此契合,余尔格所进行的表演给古典舞印上“川”这一标识。又比如,十桃古典舞作品《春》是十分典型的昆舞,而昆舞在古典舞中属于新兴的流派,发展不久,但是,其各类新作使得流派得到极大地发展,仅有持续性地展现出更多的作品,才可以被熟悉,也才可以获得发展。因此,古典舞类人才的各项培养、教育对于古典舞编导提出许多要求,创编出具有各类地方特色的古典舞作品,才能够具有更大的优势以脱颖而出,各个大学需要对古典舞演员、编导一同进行教育培养,助推古典舞领域得到更为平稳、更为长久的发展。(3)应用科研把实践逐步上升至理论科研是各个大学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的智力支持,还是实践逐步上升至理论无可或缺的保证。对此,大学教师需要更为关注理论教学、教学理论实践,把实践当作前提进行累积、提纯,为生成更多的理论给予相应的参照。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各类规律、经验等进行归总,并把其逐步上升为理论,借助论文、课题、著书等方面的模式,全方位地展现我国古典舞教学最终的成效,让创造、创新、表演、科研能够一同进行,并变成各个大学中古典舞教学的支柱,为古典舞教学极大地发展给予更多的保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其在各个大学的古典舞专业中,具有培养教育古典舞类人才的任务;其不但需要对古典舞类人才的身体素养、肢体表达等进行培养提升,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增强教师的审美能力,并提升教师传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明确观念、意识,使得教师更为深入地认知、应用我国人文精神有关的传扬渠道。为此,教师需要对古典舞教学方法进行更多的创新、创造,并把学生当作核心,在学生自主分析、探究、研究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以谋求古典舞的发展,这些对于传扬我国的古典舞,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君.高校古典舞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提升策略——评《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教程》[J].中国高校科技,2021(06):113.

[2]白雪峰.戏剧冲突对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影响研究——以自创剧目《殇锁清宫》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1,39(02):163-168.

[3]刘紫千.五声性调式与音腔化语言在中国古典舞课堂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分析——以《中国古典舞身韵巡礼钢琴伴奏曲集》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2):127-134.

[4]沈艺.中国古典舞应用型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38(04):157-164.

[5]谢鲤芯.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立——兼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J].四川戏剧,2019(09):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