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3:02:44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范文篇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承担着第一时间将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巨大成就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任务,可谓是一门“窗口”课程,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形势与政策”课这一重大任务的关键。江苏海洋大学紧扣“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采取“教、管、学”团队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困境

近年来,全国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非常重视,但传统的“一师一课程”教学模式相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特殊性,还存在着一些困境。

(一)从课程角度看,存在着课程的规范化与课程内容的动态化管理之间的困境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备受国家重视。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系”,并对教学管理、教学内容、课程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一门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1]22因此,“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程之一,科学统筹课程建设、规范设计教学内容、全面准确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只有规范管理“形势与政策”课程,才能更为有效地满足学生诉求,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课程教学预期效果。然而,在现有的5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形势与政策”课是唯一一门学科归属不明确,也没有相对固定教学内容的课程。学科归属的不明确,导致每学期教师只能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定专题、定内容。相较于其他4门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变化的特点,而这种动态性变化,使得任课教师不愿意承接“形势与政策”课的相关教学任务,也使得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变动性增大,从而增加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管理难度。

(二)从教师角度看,存在着课程的广覆盖与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不相协调的困境

“形势与政策”课的广覆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和学期全覆盖。《意见》中明确规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开课不断线;每学期不低于8个学时。若按每年级5000人、每教学班120人计算,每学期就要近10位专职教师授课,教师数量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内容的广泛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基准,从设定的专题而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1]24。“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有政治又有经济,既谈农业又谈工业,既涉及国防又涉及外交,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视野还要广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因受制于教师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及学术能力,若采取“一师一课程”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往往只能“蜻蜓点水”,缺乏对专题内容的深度剖析和透彻讲解。这种课程内容的广覆盖与教师实际情况不相协调的困境,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三)从学生角度看,存在着学生信息吸收碎片化与理论学习系统化之间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新兴媒体的迅速普及,信息的传播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目前,高校普遍迎来了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思想活跃,对信息获取途径了如指掌。但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虽然不少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但由于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是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这使得学生逐渐养成了浏览式的阅读习惯。生活在“后真相”时代的学生,猎奇心较重,一些碎片化、模糊性的网络信息很容易使其相信,进而导致学生的政治价值判断标准被模糊和降低,极大地增加了学生政治信息甄别难度[2]。而系统的理论化学习则可以弥补碎片化学习的漏洞,但大量碎片化信息教师本身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学生消化吸收难度则更大。因此,传统的“一师一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的含义

团队教学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协同教学之父”———美国华盛顿大学夏普林教授对协同教学的阐释。二者概念虽不相同,但有许多相似之处[3]。团队教学要以教学团队为基础,而“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是21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倡导的,较为显著的标志是2007年至2010年间,教育部先后立项建设了1013个部级‘教学团队’,夯实了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从2015年开始,教育部又启动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推动了思政课程的教研团队建设”[4]。教学团队理念的形成,国家政策的利好,为团队教学奠定了基础。“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是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目标为根本,以高效完成具体教学任务为目的。以学校统领、马院主教、学院促学的“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是一种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学团队围绕专题进行集体教学,彻底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师一课程”授课方式,通过整合学校各方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再取决于教师的个人能力,而是取决于团队的力量。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的意义

1.“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契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在教学内容上变动性大、多学科性强,在教学安排上学生覆盖面广、教学时数少的特点。“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紧扣课程特点,各成员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相关职能部门主抓课程管理,学生管理部门重点做好促学工作,大大减轻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动态性变化给教师带来的困扰。授课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选择自己擅长的专题备课、授课,给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2.“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的实施,变传统的“一师一课程”教学模式为“一师一专题”教学模式,使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共同承担一个专题,通过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专题式教学运用所带来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弥补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也有利于任课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5]。在教学安排过程中,还可以形成“老、中、青”教学梯队,通过建立“传、帮、带”的培养机制,“以老带青、以青促老”,激发各层次教师的教学潜能,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又为老教师适应新时代学生提供了可能。

3.“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对象为全体学生,这也就意味着在校学生不分专业、不管年级,全部是本课程的授课对象,这种全覆盖、不断线的特殊性带来的挑战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比拟的,再加上教学内容更新快、备课压力大的特点,“一师一课程”的教学模式难以发挥教师的学科优势,而团队教学模式采取“一师一专题、一班多专题”的形式,教师可集中精力对教学内容精雕细琢,学生可尽享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教、管、学”团队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管、学”团队教学的实践路径

根据教育部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江苏海洋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形成了“学校统领、马院主教、学院促学”的团队教学新模式,有效促进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强化课程管理,形成教学合力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更多的资源予以保障。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管理不仅要提升教学实效,也应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一,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形势与政策”课管理制度,除适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管理制度外,还专门制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聘任办法》《“形势与政策”课助课教师管理办法》《“形势与政策”课学生考核评价细则》等,有效地规范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第二,明确了校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校主要领导坚持带头讲“形势与政策”课,校宣传部主抓意识形态工作,严把政治关,并且根据课程需要有针对性地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劳动模范等进课堂、讲政治。第三,教务部门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做好课程安排、成绩管理、教学评价等工作。第四,各二级学院专门选派1~2位管理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助课教师,负责本学院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成绩汇总等工作。第五,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工作,下设“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负责具体教学事务及上通下联工作。每学期,学校通过办公文件形式定专题、下任务、明责任,学校各相关部门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形成教学合力,共同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

(二)强化队伍建设,严把教学质量

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部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优中选优”。因此,首先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形势与政策”课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以思政课教师为主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专家库,每学期根据专题需要,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团队成员,除注意其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个人知识偏好等因素外,还要关注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尽可能做到各学科教师人数相对平衡。要注重课程负责人选拔,让具有较强政治素养、协调能力、创新意识的教师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使团队教学负责人在整个团队教学中起统领全局、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6]。通过遴选方式从辅导员中选拔有“形势与政策”课相关专业背景、富有学生管理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助课教师队伍。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动态性变化大、备课耗时长的特点,认真开好“三会”:一是开好教师集体备课会,确定教学专题,明确专题教学重难点,研制教学课件,规范教学要求;二是开好教育教学研讨会,要准确研判国内、国际形势,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方针,确保政治方向明确,学理分析透彻,摸准学生实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开好沟通协调会,团队教学涉及多方资源,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二级学院最有发言权,要充分加强教师与助课教师的相互沟通,让助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及时将教学信息传达给学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习实效

教学团队范文篇2

(一)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高等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有力的保障,高等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创新型人才通常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这里的教师不是指某一个人,某一位教师,而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团队中的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带领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能力的具备就需要全体教师的不断协作,在教学与科研、生活与工作的和谐统一中得以实现的,通过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和谐互动,促成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使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能自主地开拓自我,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有利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培养

大学教师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种角色于一身,这三种角色常常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搞好教学是实现科研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研究是获取前沿知识、把握世界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互动,吸收和综合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优良成果和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的良好资源,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才能推动高校学科的发展;科研要围绕教学展开,才能服务于教学。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互动可以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团队成员通过知识共享、团队凝聚以及风险承担等互动过程进行交流与合作,打造良好的团队质量,推动团队互动不断向前发展,进而保证团队绩效的大幅提升,才能培养出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三)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就曾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体”,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就是教学与科研,二者是并重的,应该得到协调发展,但在我国的一些高校却存在着教学与科研相互分离的现象,即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因繁重的教学任务而很少甚至不参与科研活动,而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却因潜心于科研而没有时间从事课堂教学,甚至有一些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将对教师的科研考核放到第一位,致使大部分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向于搞科研,而在教学方面的投入较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学家钱伟长先生曾指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在科技日新月异、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实现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发展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互动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的途径

(一)构建研讨型教学体系

研讨型教学最早是在德国柏林大学设置的,基本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小群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事研究,并定期组织研讨,以作报告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他们的新发现和存疑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思想碰撞,激发新思维。根据德国教育家洪堡的观点,在开展研讨型教学中,大学教师的责任并不完全是教,学生的职责也并不完全是学,而是边学习边从事专业知识的研究。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对于教师来说,教学不仅仅包括向学生传递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进行科研,这里的科研不只是独立的科技创新活动,而且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要对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进行研究;以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能够有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研究,获取研究性的知识,扩展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实现了教学相长。这种研讨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教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团队不能仅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把握科学发展动态,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前沿,这就需要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融合互动,实现一体化,才能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批判性地思考已有的理论、结论及方法、提倡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设想,并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独立的科学研究者,而是集教学、科研、育人于一身的知识的引领者,这个目标的实现的过程就是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的过程。

(二)组建学科建设平台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代表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发展。学科建设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高等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吸纳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教师合作公关,使教学与科研充分结合,做到科研选题围绕学科建设目标而进行,使科学研究具有教育价值,研究的内容与市场需求一致,从而服务于社会。在教学中探索科学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积极探索知识来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创造能力,并将新的成果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当教师源源不断地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加以梳理、升华,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必将为培育新的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加以传播和验证,又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提供原动力。因此通过学科建设平台的搭建,将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科研成果补充、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为更新教学知识体系,解决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提供依据,通过科研实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培养;教学为科研提出目标,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服务,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重要途径。

(三)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指导团队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将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了解社会、知晓岗位,培养和锻炼专业素养,增长知识和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设立的训练计划,该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些项目,需要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而指导教师团队的构成既要有教学团队的教师又要有科研团队的教师,这两个团队教师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在指导工作中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创新方法,提出创新思维,通过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的协调合作,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改革管理体制,为教学与活动互动发展创造机会

提倡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多元化管理,为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创造机会。可以重组学校的教学、科研机构或者逐步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体制,尽快打破当前一些学校存在的教学与科研分流明显的现象,建立有效的新机制,能够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借科研来提升自己知识水平,同时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平台把个人的知识创新行传播给学生。改革师资培养体制,鼓励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合作,建设团队文化,提倡教师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在团队组织者的带领下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逐步培养教师的工作胜任能力,避免教师单独作战无法形成合力的的情况,同时防止教师出现偏废一方的畸形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自我互动能力。培养教师自我监控和调适能力,利用团队平台为教师提供知识传授和创造才能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改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

高等学校的科研要围绕育人来进行,科研从选题到成果要有教育性,体现社会价值,要协调好各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科研工作应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力求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提倡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授的概念和原理给出一些事例和问题,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开展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即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出发,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把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有效融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充分地调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互动,实现把科研的思路带进课堂,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在课堂上进行科研课题的探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科研,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把需要研究的问题,融到教学中去。同时实行导师制。各位导师结合其承担的科研项目,有组织目的地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真实课题研究,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改革评价制度,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要想有效地改变教学和科研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关键的问题是改革高校内部的评价与考核制度,防止研究性与教育性的异化。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传授既有的知识,还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发现新的知识并将其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既向学生传播知识也引领学生创造知识,可以说在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中教学与科研是基本内容,同等重要。但是,目前在许多高校通行的年度量化考核方法是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评价相互分离,更多的重视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各种投入,脱离了教学与科研的实际过程,这种评价制度的具体不足体现在,一是教学与科研权重不科学、不合理,多数学校重科研而轻教学,尤其在职称评定、年度绩效考核中反映的更明显;二是人为地割裂了教学的科研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无法准确评价教学的直接价值,人们常说“百年树人”,教育的价值不能象科研成果那样短时间内就直接体现出来,因此有必要性建立一套新的多元化评价制度,考核的内容既要包括科研的考核,也应包括教学的考核,更应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的考核。充分发挥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进而促进教学与科研在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改革激励机制,构筑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教师团队

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互动发展,需要构建公平、规范、协调的激励机制。首先,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中的矛盾,建立科学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以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激励形式可以包括薪酬激励、工作激励和机会激励等。出台一些有利于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如设立学科发展基金、专著及教材出版基金;建立学术交流基金、人才培养基金等。从而彻底改变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课程建设经费、专业建设经费、科研配套经费、岗位津贴以及定期审查等方式来激励和考察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绩效的现状,解决激励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鼓励团队创新,鼓励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营造良好的互动文化,推动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实现教学科研的双丰收。其次,完善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的奖励标准。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和制定教学奖励标准,科学、客观地制定有关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和数量标准,尽量实行量化,标准的制定要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标准的操作要具有可行性,与科研成果的奖励要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在科研奖励上,要严格控制科研成果的质量和量化标准,真正奖励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能够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科研成果,只有严格把握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才能实现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协调发展,和谐互动,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四、结语

教学团队范文篇3

关键词: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团队;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同年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19年8月和2021年8月,教育部分批公布了360个部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非常迅猛的新形势下,开展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实现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开展协同创新,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总结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有利于创新职业教育治理体制机制,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最终提升专业教育教学水平。

一、问题提出

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还是一个“新课题”,不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经验层面,尚无成熟建设经验可资借鉴,相关成果积累都不够充分,在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团队发展目标不明确、内部结构不合理,合作基础薄弱,建设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大多是某一专业(群)教师的简单组合,大多停留在学科导向构建,职业院校特色体现职业发展导向的构建逻辑不明显。容易出现团队发展目标不明确、团队组织结构不合理、课程较少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缺乏课程教学团队理念,教师培养过程缺乏统筹规划,缺少过程监控和动态管理,团队的运行机制缺乏等问题。

(二)产教融合不够深入,高水平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完全形成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也是建设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关键路径。但是在当前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利益诉求和支撑存在差异,政府、学校热情高,行业企业对于校企共同体构建还存在不理解不支持现象,导致高水平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完全形成,校企共聘共用人才、教师入企顶岗事件、企业大师入校教学的道路还不通畅,“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上没有形成最大的合力。

(三)缺乏针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工作任务不仅旨在提升团队教师的专业能力,形成协作共同体的组织形式,还涉及实施“1+X”证书制度、开展“三教”改革、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模块化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式改革等,如何评判这些工作任务的实施成效,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教学团队建设的绩效。

二、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研究与实践现状

近年来,关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相关专家学者和学校进行了一定探索。

(一)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内部制度体系

曾照香[2]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政府应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思路;学校应从团队的目标任务、准入标准、遴选机制、主要职责、保障措施等方面着手,加强团队建设的过程监控及目标管理。李国成[3]提出高职院校培育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内各部门务必相互协同,学校应创新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服务于教师。易雅琴[4]在深入分析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功能的基础上,从提质、培优、创新等层面全面构建团队建设逻辑,主张在明确目标、确立标准、强化保障、完善机制、加强评估等方面发力,以建立多管齐下、全面推进、有序实施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指出要建立健全约朿机制,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人力资源与教学资源,确保团队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二)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政校行企协同机制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要求,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组成的协作共同体实现协同创新,这种协同创新不仅包括共同体内部活动,也意味者需要同其他国内外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认为“协同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合作共赢,最终目标是形成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征的新的整体系统”。崔宇馨[5]探究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逻辑,基于协同理论,讨论了如何从制度、部门、路径以及内容四个协同出发,提出了协同创新开发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模式与路径。

(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陈旭、和震[6]以“投入—过程—产出”模型为基本评价框架,提出了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并设计了绩效指标体系权重占比。有学者等参照教育部对本科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基于教学团队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从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规模、教学研究、教学工作、团队运行保障六大方面出发,初步构建起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高校本科教学团队的绩效评价。

(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策略研究

和震[6]从被评选为首批国家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遴选20份优秀立项申报书作为分析文本,提出四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组织形式:集体备课、联席教学、校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团队学习的群体成长。白星良[7]提出开展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以相关理论为指引,重点关注团队组建、团队成员素质提高、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构建多维度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等方面的系统设计,并完善制度安排、分级指导、运行机制及团队文化等方面的保障性条件。认为教学团队高效运行的关键在于要变革组织结构,应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构建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建立教师职业生涯档案,跟踪、监督、干预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动态适用、服务高效的教师发展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麦克唐纳(Macdonal)和沃尔什(Walsh)认为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行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结合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运行;以校企共育为途径,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坚持“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原则,实行职务评聘分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建设以行业领军人物引领、校企专家为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学团队。

(五)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院校实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培、引、聘、访、考、研”等方式吸纳团队成员,实施“结构优化、能力提升、卓越人才、师德建设”四大工程保证教师结构精良高效。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三金工程、四个平台、五个强化”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多维度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从总体目标与要求、建设任务、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与选拔等9个方面做出顶层设计,加强建设过程的服务指导、强化过程评价。考核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为导向,设立可选的标志性成果以及需完成的最低建设标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依据“目标、标准”两链指标体系梳理团队建设和个人发展关键绩效指标,开发网络监测平台,实行团队内部学期自诊、学校领导小组与第三方审计机构年度考核评测与审计机制。就湖南省的建设现状而言,湖南省在第一批和第二批部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立项建设21个单位,建设专业涉及湖南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产业。目前,湖南已建立了专业技能抽查、毕业设计抽查和全省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普遍测试的“三查”制度,推进“每个专业、每门课程”的湖南标准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示范专业点、教学资源库、教学创新团队、教学成果奖等内涵指标均排名全国前五。

三、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内容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制度体系

制度创新可以促使团队工作具有指导性、约束性、激励性、规范性和程序性。一是健全专业建设委员会管理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架构,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咨询职能,由雇主代表、职教专家代表、专任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者组成,主要审议专业设置、发展规划、建设进度分析、自我评价以及满意度分析等,并向学校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提交专业建设报告。二是健全教师队伍优化机制。修订完善专业带头人遴选与管理办法、骨干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等办法,进一步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全方位成长。三是健全教师分类培养机制。建立初、中、高级“双师双能”素质教师管理体系,明确各层次“双师双能”素质教师标准,在绩效分配制度中体现差异。四是健全教师考核分配机制。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推广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纳入考核指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授、大师或名师、“双师双能”素质教师、青年骨干教师等待遇。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可以充分发挥团队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协同,一是“校企互通,名师引领”,构建教师发展协作共同体。聚焦核心技术领域,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面向国际引进与培养技术领军人才,培育一批技术技能与教育教学创新相融合的领军人才;“名师引领”分类型组建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力度,推行校企人员双向互聘。二是“产教融合,共建共享”,打造校企发展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同台协同授课;推动研发中心与校内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开展融教学、研发、生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企业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研究条件,学校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服务和科研成果,提升教师、学生、员工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改进团队协作方法,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一是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行“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模式。以培养具有软件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体设计课程思政方案,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和文化育人工程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二是以团队协作教学改革为核心,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协作机制,采用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学习法和任务驱动法,实施“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的协作型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分类组合、层级结构、优势互补”的原则,结合个人专长,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由校内专任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职业素养模块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同台授课,综合实训模块由企业教师主要承担。三是以教学信息化建设为推手,全面提升教学管评质量,搭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采集技术,全方位、多层次、伴随性采集教学数据,实施精准教学。依据第三方评价、专业论证、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反馈等数据,构建多维度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全面提升教学管评质量。

结语

教学团队范文篇4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团队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自主发展意识较强的善于相互协作、沟通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主要途径,以学校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及科研项目为牵动,以专业自主发展、生成职业幸福感为重点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提升办学质量的核心队伍。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师间的相互协作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和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的有序运行,必须加强教学团队的管理,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确立名优骨干教师在团队中的权利和地位,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主权。

1.首席教师负责制

制定团队首席执行教师聘任细则和团队发展保障细则,对聘任条件、聘任方法和学习制度、管理考核制度做出详细的说明;建立由领导班子和团队首席执行教师组成的团队学组,对学习共同体实行扁平管理,负责督促、指导教学团队开展学习研讨。这样,领导不再搞行政干预,而是作为学习者、引领者,与教师共同参与学习研讨,在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角色的转换,也使教师群体更愿意接受和吸纳指导者的意见,使团队学习更具实效性。

2.团队管理自主制

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制定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主权。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每年初,由首席执行教师提出自己年度主攻的课题,并向全校教师进行阐述,教师自愿申报参加课题研究,首席执行教师将申报者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共同提升,共同发展。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学校对自己贡献的认可和客观、公平的评价,保证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转。在教学团队内部,实行教师竞聘上岗,促进专业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的保障。

4.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

教学团队应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进行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选拔与培养。制订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5.提升团队整体的教学水平

要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验总结、试讲、教师培训、专家报告、专题讨论等教研活动。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活动,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要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团队的运营

1.引入“六顶思考帽”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谓“六顶思考帽”方式,即六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用不同颜色的六种思考帽,代表着六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运用的关键是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戴上任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它只能允许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从而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思考和互相争执上。如:评课时大家首先都戴上白帽子,向每位评课者提供自己发现的信息,接着又同时戴上红色思考帽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戴青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戴黑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最后由戴蓝色帽子的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揭示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通过六顶思考帽引领教师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研讨评议活动之中,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困惑,在实际场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推动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帮助教师制订改进计划,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不断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团队的工作重心要放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上,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为切入点,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讲课教师完成问题积累,形成改进策略,逐步实施,形成风格雏形;听课教师对比提升,帮助教师寻求最佳解决策略;团队首席执行教师帮助团队教师识别问题真伪,判定策略得失。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团队观课议课要关注教者的设计意图,围绕所用的教学方法谈其优势和劣势所在,同时对别人的思考进行不断的反思,切实提高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研究力和学习力。

这里的观课议课不再是简单的看和评。而是构建了四个板块的立体流程,即研课——问题预设、磨课——加工生成、观课——课堂“捉虫”、议课——思辨达成。基本做法是:1)先由团队教师以六顶思考帽的形式研究怎样开展教学,利用课前测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确认学生知识前量的储备情况;2)利用模拟课堂发现预设中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共同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3)团队教师课堂“捉虫”并一起共同制作视频案例进行提升,教师们通过研讨共同明确视频案例中的问题,确定案例主题和案例重点分析解决的问题;4)结合案例主题形成问题的解决策略。

3.搭建互助共进平台。不断提升团队教师的学习力

(1)自悟研训平台

旨在提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水平,更新条件性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主要包括阅读和培训。其流程为:

独立阅读的流程为:个人阅读—做笔记一写读后感一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心得。要让《静悄悄的革命》、《谁动了我的奶酪》、《鱼的故事》、《这是我们的船》这类引发思考、催化团队共进的书籍成为每位教师的枕边读物;要让名师成长系列丛书,成为校内骨干教师模仿、津津乐道的共识;要使各学科课程标准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要让每位教师对各学段目标烂熟于胸。

集体培训的流程为:专业引领下的课标解读一案例研究一网上学习一问题解答一个人实践。可以邀请学科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课标进行重新解读;教师要对个人进入课改几年来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审视自己落实学段目标的程度和能力,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问题驱动平台

旨在使教师利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自悟和合作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使每位教师缄默性知识得以丰富。主要方式为发现、自省、主题交流和交互提升。

发现的主要流程为:集体备课~常态教学~同伴“捉虫”一集体会诊一二次备课一二次教学。自省的主要流程为:教前反思与设计一教学实施(教中反思、二度设计)一六帽评课(教后反思)一叙事研究(记录反思)一共享收获。主题交流的主要流程为:预设主题一课例实践一集体研讨一生成新主题一新课例实践一再次研讨。要力求在发现、自省流程中通过个人反思、团队互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对学段目标和教材的把握能力。交互提升包括两条渠道,即对话渠道和网络渠道。对话渠道:提出主题(主持人)一各抒己见(沙龙)一提炼共识;网络渠道:个人发帖(论坛、博客)一参与者自主交流一专家点评。

要发挥校园网上的BBS论坛的作用,构建学校内部的博客群和网上备课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使之成为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学校还可承办区级uc专题论坛和备课活动,为教师的学习和展示搭建平台。

教学团队范文篇5

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前言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始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永恒课题,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团队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自主发展意识较强的善于相互协作、沟通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主要途径,以学校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及科研项目为牵动,以专业自主发展、生成职业幸福感为重点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提升办学质量的核心队伍。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师间的相互协作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和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的有序运行,必须加强教学团队的管理,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确立名优骨干教师在团队中的权利和地位,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主权。

1.首席教师负责制

制定团队首席执行教师聘任细则和团队发展保障细则,对聘任条件、聘任方法和学习制度、管理考核制度做出详细的说明;建立由领导班子和团队首席执行教师组成的团队学组,对学习共同体实行扁平管理,负责督促、指导教学团队开展学习研讨。这样,领导不再搞行政干预,而是作为学习者、引领者,与教师共同参与学习研讨,在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角色的转换,也使教师群体更愿意接受和吸纳指导者的意见,使团队学习更具实效性。

2.团队管理自主制

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制定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主权。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每年初,由首席执行教师提出自己年度主攻的课题,并向全校教师进行阐述,教师自愿申报参加课题研究,首席执行教师将申报者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共同提升,共同发展。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学校对自己贡献的认可和客观、公平的评价,保证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转。在教学团队内部,实行教师竞聘上岗,促进专业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的保障。

4.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

教学团队应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进行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选拔与培养。制订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5.提升团队整体的教学水平

要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验总结、试讲、教师培训、专家报告、专题讨论等教研活动。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活动,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要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团队的运营

1.引入“六顶思考帽”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谓“六顶思考帽”方式,即六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用不同颜色的六种思考帽,代表着六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运用的关键是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戴上任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它只能允许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从而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思考和互相争执上。如:评课时大家首先都戴上白帽子,向每位评课者提供自己发现的信息,接着又同时戴上红色思考帽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戴青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戴黑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最后由戴蓝色帽子的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揭示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通过六顶思考帽引领教师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研讨评议活动之中,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困惑,在实际场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推动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帮助教师制订改进计划,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不断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团队的工作重心要放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上,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为切入点,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讲课教师完成问题积累,形成改进策略,逐步实施,形成风格雏形;听课教师对比提升,帮助教师寻求最佳解决策略;团队首席执行教师帮助团队教师识别问题真伪,判定策略得失。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团队观课议课要关注教者的设计意图,围绕所用的教学方法谈其优势和劣势所在,同时对别人的思考进行不断的反思,切实提高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研究力和学习力。

这里的观课议课不再是简单的看和评。而是构建了四个板块的立体流程,即研课——问题预设、磨课——加工生成、观课——课堂“捉虫”、议课——思辨达成。基本做法是:1)先由团队教师以六顶思考帽的形式研究怎样开展教学,利用课前测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确认学生知识前量的储备情况;2)利用模拟课堂发现预设中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共同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3)团队教师课堂“捉虫”并一起共同制作视频案例进行提升,教师们通过研讨共同明确视频案例中的问题,确定案例主题和案例重点分析解决的问题;4)结合案例主题形成问题的解决策略。

3.搭建互助共进平台。不断提升团队教师的学习力

(1)自悟研训平台

旨在提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水平,更新条件性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主要包括阅读和培训。其流程为:

独立阅读的流程为:个人阅读—做笔记一写读后感一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心得。要让《静悄悄的革命》、《谁动了我的奶酪》、《鱼的故事》、《这是我们的船》这类引发思考、催化团队共进的书籍成为每位教师的枕边读物;要让名师成长系列丛书,成为校内骨干教师模仿、津津乐道的共识;要使各学科课程标准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要让每位教师对各学段目标烂熟于胸。

集体培训的流程为:专业引领下的课标解读一案例研究一网上学习一问题解答一个人实践。可以邀请学科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课标进行重新解读;教师要对个人进入课改几年来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审视自己落实学段目标的程度和能力,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问题驱动平台

旨在使教师利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自悟和合作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使每位教师缄默性知识得以丰富。主要方式为发现、自省、主题交流和交互提升。

发现的主要流程为:集体备课~常态教学~同伴“捉虫”一集体会诊一二次备课一二次教学。自省的主要流程为:教前反思与设计一教学实施(教中反思、二度设计)一六帽评课(教后反思)一叙事研究(记录反思)一共享收获。主题交流的主要流程为:预设主题一课例实践一集体研讨一生成新主题一新课例实践一再次研讨。要力求在发现、自省流程中通过个人反思、团队互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对学段目标和教材的把握能力。交互提升包括两条渠道,即对话渠道和网络渠道。对话渠道:提出主题(主持人)一各抒己见(沙龙)一提炼共识;网络渠道:个人发帖(论坛、博客)一参与者自主交流一专家点评。

要发挥校园网上的BBS论坛的作用,构建学校内部的博客群和网上备课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使之成为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学校还可承办区级uc专题论坛和备课活动,为教师的学习和展示搭建平台。

教学团队范文篇6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首先是遴选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必须是这一领域中的学术权威,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及时把握古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人格魅力。团队负责人要明确团队的发展方向,规划团队的远景目标,在团队建设中能起到核心的作用。组建古代文学教学团队,选择团队成员时要遵循成员在知识结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方面互补的原则。由于团队成员之间不同的学缘结构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角度,在相互交流中能弥补彼此的不足,产生新的想法,使教师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教学团队要注重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职称及年龄以“金字塔”型较为合理,老、中、青互相搭配,通过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引导青年教师的成长,以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团队协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包含从远古的夏商周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观念、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团体以及对文学自身规律的探索等方面的内容。任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主讲其中某一阶段的文学史及作品选。由于知识的高度专业化,加之高校教师自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追求,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大学教学的自主性,教师主体间性往往呈现一种松散的状态,合作教学的氛围相对淡漠。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教学是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不突出。而我国高校现有的基层教学组织多为教研室,其主要的职责是落实教学任务,更多的是承担行政上的职能,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成员之间往往缺少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并没有共同担负起责任,可以说教研室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都明显滞后于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教学的这种分散性格局使得古代文学教师往往没有条件去研究这一门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最多也只是对自己任教的某一阶段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作些改革,这种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古代文学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团队的实质就是为完成既定的目标,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而组成的学术组织。良好的协作氛围是团队建设的深层次动力,也是团队得以发展之根本。依托共同的学科平台和各自的研究专长,建立起分工合作机制,每个团队成员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同时强化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成员间通过交流合作,共同提高。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曾指出同伴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知识的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合作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最大援助也是来自于教师。[2]由于每个教师个性的差异,知识结构、研究领域、教学风格不尽相同,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互动,能充分实现教师个体力量的整合和互补。一个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能合作分担课程,就教学内容来说,有明确的分工,如按历史分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课程由有研究专长的教师来承担,但同时又把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等方式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对某些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如《古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可以由数个老师联讲,这种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由数位教师分担的模式既可以发挥各个教师知识、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实现课程教学的优化,又可以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一门源远流长而又价值丰厚的课程,其中蕴涵着滋养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养料。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时代环境的变化,古代文学面临着各种新信息、新思潮、新理念的冲击。大学生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也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知识形态的改变,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纯粹理论的知识,而更多地需要提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知识,这给教师的教带来了挑战。一些古代文学教师未能及时跟随时展的步伐,在教学中缺乏改革意识,教学模式单一,方法单调,在课堂上依然以讲授的方式展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忽视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使这样一门传统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内容的挖掘上都未能与现代接轨,让学生对其产生了心理上的距离,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古代文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哪一位任课教师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组建古代文学教学团队,以团队建设为实践平台开展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团队成员要成为改革古代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演变为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示范课、教学观摩课等形式,团队成员通过共同研讨和实践,改变传统的继承性、单向性、封闭性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如“学生试讲—教师评论”“、学生质疑—教师解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团队建设为平台,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古代文学中的作品虽然是古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作的,但古人之心与今人之心是相通的,优秀的作品能超越时代而具有现代的认识价值。教师应努力挖掘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现代意义,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研究和课件研发,促进现代教学手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学术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3]教学和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一个有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做支撑,让科研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团队成员在保证传统教学内容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注意不断更新、补充前沿学术信息,力求将自己所讲授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和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使古代文学这门传统的学科也能具有前沿性特色,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科研促教学,要使教学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如将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教材,根据团队成员的科研特长,开设一系列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等等,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科研应注重特色的培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日益强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也不能局限于对文学史的梳理和作家作品的分析,而应利用团队的研究优势,加强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如对地方文化名人以及地域文化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不仅让古代文学课程变得鲜活起来,也为研究地方文化、弘扬地方文化做出贡献。

五、以精品课程建设、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

教学团队范文篇7

大学体育教学团队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兴趣的体育教师,以体育教学部或其他体育团队形式为建设单位,通过协同合作方式逐渐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开发优质体育教学资源,促进成员之间体育教学经验交流和体育教学研讨,以促进各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学团队形成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最终达到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正式团体。合理有效的大学体育教学团队具有目标明确、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等特征。

2大学体育教学团队的形成因素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主导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方向,是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大学体育教学团队中的各成员在体育教学技能、体育教学经验、运动竞赛、群体活动和科研教研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应在职称、学历、年龄、性别、学员结构以及性格特征和个人爱好等方面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构建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教学梯队中各成员所具备的技能以及教师的类型是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大学体育教学团队应是可持续性发展团队,只有学习才是团队得以生存的法宝,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促进各成员业务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的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教学团队更具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学习研究型团队的形成是大学体育教学团队的发展动力。

3大学体育教学团队中教师类型的组成

大学体育教师工作主要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运动竞赛训练、课外群体活动和体育科研工作。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主体工作,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技术的重要途径;课外群体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运动竞赛是学校或体育团体之间进行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检验;科研工作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理论指导,是体育教师进行再学习的重要途径。3.1教学型的体育教师。教学型的体育教师是以体育教学课为主的教,一般都是在体育院校经过体育教育较为系统的学习,对体育教学内在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并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验,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能有效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着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加强学生主动精神的培育,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使整个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且所提出的教学要求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体育教学的原则和规律,同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深受学生喜爱。3.2教练型的体育教师。教练型的体育教师具有较高运动技能水平,一般都来自专业运动员,运动技能都能达到“运动健将”级或国家“一级”运动员,具有高超的运动技能以及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和参赛经验。从运动员退役后进入体育院校,经过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在院校主要承担传统项目的训练和竞赛,能按照培养目标,充分激发学生运动潜能,指导并参与训练,具备培养人才的目的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能在传统项目的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可提升院校的知名度,扩大院校的影响力。如在北京高校提到男子足球就会知道北京理工大学,提到篮球就会知道是中国人民大学,提到排球就会知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到健美操就会知道北京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等,各个院校的优势项目也成为宣传本校的招牌。3.3科研型的体育教师。科研型的体育教师侧重于教研和科研能力,一般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科研水平,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在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教学实践中必然会涌现出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情况,有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需要体育教师去认识、探索、发现、研究和解答。从体育教学规律来说,现代体育教育肯定会有不同于应试体育教育时代和竞技体育教育时代的特点和规律,需要体育教师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应具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思想品质和研究能力,并且能带领团队其他成员进行科研和教学研究,从而能更好地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服务和提供科学理论依据。3.4群体型的体育教师。群体型的体育教师是以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为主,在强调阳光体育、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群体型体育教师尤为重要,此类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如组织院校传统体育活动、体育节、体育摄影、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及大型团体操等等,多种类型的课外体育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能极大地活跃校园体育氛围,丰富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起到重要作用。

4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团队具有目标相同、技能互补、分工合作等特征。应以团队带头人为主导,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教师类型等方面形成合理梯队的教学团队;以四种类型教师建立合理的大学体育教学团队,在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下,各成员相互合作与配合,充分发挥各自才能,使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体育课教学、学生运动竞赛训练、学生课外群体活动和科研、教研工作顺利进行,才能在各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绩,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才能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张智新,唐红斌.质量工程中高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

[2]孙麒麟,田祖国.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学科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3):1-4.

[3]马延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4]刘娜.关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6(4).

教学团队范文篇8

关键词:教学团队;育人平台;酒店管理

一、酒店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教学团队的定义

根据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的定义,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是团队的最本质特征。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定义是指建立在协同育人平台上,以酒店管理专业和课程为基础,将教师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而划分的不同的教学团队。

二、协同育人平台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必要性

1.院校实现发展的需要。协同育人平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致力于培养特色优质人才所构建的育人模式。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所属院校大多结合采用这种育人模式,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发挥主导力量,密切与企业的合作,深化与企业的联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酒店从业素质,为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应新形势、展示新面貌的需要,是院校自身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和强化内涵发展的需要。2.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教师需要面对专业课程因随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而涌现的新局面,同时需要满足学生对知识多变的需求和对所学的教学内容持续不断增多和加深的新要求,这仅凭教师个人的学习探索是鞭长莫及的,需要通过教学团队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3.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教学团队的构建主体在学校,但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定期与合作院校开展教学人才之间的沟通学习与交流,为学校不遗余力地提供优秀的企业教师人才,与学校共同组建一支校企协同育人协作程度深、水平高、效益优的教学师资团队。这样才能促使企业与学校的协同育人的程度和深度更加深入,学校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输入,有利于企业更长远的发展。

三、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学团队的师资不足。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大多数院校聘请的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他们虽拥有较为过硬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在酒店工作的实践经验,造成理论教学师资较多,具有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严重匮乏,实践教学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这导致专业人才实践性较差,影响协同育人整体的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2.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目标存在偏差。现有的酒店管理教学团队教师总体状况青黄不接,年轻教师缺乏相关酒店实践经验,老教师虽具有丰富的酒店实践经验,但因年代久远、教育理念陈旧,所教内容与现状相脱节。随着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若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将无法达到专业教学目标。3.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缺乏高水平的“领头羊”。团队之中,“领头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整个团队所属的层次。当前因师资、培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不能满足基于协同育人平台下酒店管理专业团队教学建设的需求,致使团队缺乏核心领导力,松散似沙,不仅阻碍协同育人平台高质量教学团队地建设,还阻碍了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和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4.缺乏团队凝聚力。教学团队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导致不能统一行动,缺乏团队凝聚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个体教学,缺乏协调沟通,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与矛盾。教师无团队意识,将教学看成个人的工作,即使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而无专业教学的分工也会使整体专业教学不成系统,影响协同育人平台的实行。

四、基于协同育人平台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策略探讨

1.明确团队目标。首先要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作为教学团队的目标导向。教学团队的目标应针对市场需求、学生来源和行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体系,以应用为主旨,推动突出人才定位的课程改革。其次,教学团队必须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作为其主要任务,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出发,建立适用于就业兼顾相关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2.完善师资队伍。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学校可通过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打造与协同育人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团队。第一,通过内部提升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的方式,鼓励教师提升职称层次并引进高职称人才。第二,与国际化接轨,聘请拥有丰富海外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国际化教学探索和改革。第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以丰富一线企业经验的兼职教师为依托,提升学生酒店实操技能。第四,依托酒店管理专业权威人士开展讲座学习,弥补在实际教学中的薄弱环节。3.培育专业带头人。引进企业或行业优秀人才,改变传统的骨干教师培养方式,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制定和配备相对应的优惠政策吸引行业企业专家,让专家既能继续站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掌握行业最新动态,能通过相关的培训成为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同时,有计划地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践学习,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掌握企业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成为专业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学习能力较强的专业带头人后备力量。4.优化完善“双师”教学队伍的质量。优化协同育人平台的“双师型”教学队伍质量,以校企双方协同育人作为合作平台,构成学校、企业的两支力量,共享教学资源,实现教师人才的双向互动。首先,将协同育人平台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发挥于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教师培养机制之中,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实训基地挂职顶岗锻炼,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其次,鼓励教师走进行业,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再次,加强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引导,鼓励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和考取行业资格证书。最后,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5.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加强与实训基地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协同育人平台合作单位的人才优势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对在校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其次,对兼职教师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督查、评估与考核,让兼职教师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承担相应教学责任。6.提升团队意识。教学团队建设离不开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首先,专业教师应提升团队意识,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定期在团队中开展教研活动,针对学术前沿动态、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与团队成员进行研究和交流,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关系,营造积极的协作氛围。其次,引导教师摈弃以往“跑单帮、搞单干”的形式,以团队为单位深化与协同育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分工协作、齐头并进的模式,按照“项目团队化,团队项目化”的原则打造科研团队,增强团队中教师的科研实力,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学校通过人文关怀,从全方面多角度,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既为专业教师提供奋斗事业的舞台,也促进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的健康成长。7.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学校可依托协同育人平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评价等相关方面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以绩效考评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教学团队管理过程中,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以业绩为核心,以同行认可为重要指标,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指标机制,实现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保证教学团队高效运转。例如,教师薪酬分配可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将教师承担的岗位和创造的业绩与岗位绩效直接挂钩;教学团队内部实现教师竞聘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同时,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按照一定比例划分等级,激发专业教师的工作潜能。通过考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效能的发挥。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发展为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契机,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酒店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学校、教师、企业“三管齐下”,才能打造高水平、优质量、强实力的符合协同育人平台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为酒店行业的培养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协同育人平台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伏湘.教师团队建设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

[3]姚裕群.团队建设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杨近.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教学团队范文篇9

目前民办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任务重的问题,造成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缺乏团队文化精神及有效的团队带头人。国内民办院校大多在2000年左右开始成立,办学时间较短,而且均为聘任制,成员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因此在教学团队的稳定性上存在一定弊端,缺乏有效的团队文化精神。教师间缺乏信任,团队凝聚力不够。另外,在教师成员年龄结构上较年轻化,未能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教学梯队,缺乏有经验的教学团队带头人。1.2团队成员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国内民办院校教师大多不是专业的师范出身,在执教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而且教师成员偏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民办院校师资不足,教师面临教学工作量大,教学培训机会及时间不足等情况,大大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有效提升团队的整体执教能力以及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1.3缺乏合理的团队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能保障团队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民办高校的考核机制大部分是针对教师个人的考核,而教师的个人物质利益较重,认为在团队集体中个人的成绩得不到彰显与回报,这样大大阻碍了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2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以沈阳工学院植物生产类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在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背景下,开展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策略研究,打造一支适合民办高校体制下的、以应用型教学模式为主的、培养卓越人才为目标的植物生产类专业优秀教学团队。主要措施如下:2.1建设团队文化,确立团队核心团队。文化是在团队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和共同目标,是一个团队发展的精神凝聚力和奋斗方向。成功的团队建设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团队文化,而优秀的团队文化能够代替刻板的规章制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促使团队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2]。本团队以卓越农林建设为背景,长期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农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现代农业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农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服务意识,具有宽广适应能力和一定专业特长,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热爱农业的实用技能型现代农业人才。作为本团队建设的共同目标,指导团队的长期建设。在一个教学团队中,团队负责人在团队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优秀的团队负责人能够带领教学团队更好地发展、进步,起到提高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优秀的团队负责人,能倡导教师的团队合作文化精神,强化团队合作意识,能创设教学团队合作情境,优化团队合作过程,使教师在教学团队中共享信息,分担责任,以保证教师合作文化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现实意义。本团队针对教师年龄年轻化的问题,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团队负责人,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梯队,构建了合理的教学团队。2.2明确专业方向。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要以明确的专业方向为指导,本专业团队是在以卓越农林计划为背景下成立的教学团队,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侧”相隔离的现状,积极构建了“5424”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专业与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5个融合),实现“理实教学一体化、师资队伍多元化、校企合作全程化、人才培养全面化”(4化),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2合)的培养要求,深入发展校企合作,探索产教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4个特征)的应用技术技能型农业科技人才。建立“教学内容与现代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形式;建设一支校企融合、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与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将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并编写出版系列化特色教材;构建出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2.3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使学生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键。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支素质品德高尚、专业扎实、作风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3]。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植物生产类专业群已建成一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为特色,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有较好实践背景、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目前植物生产类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2名,其中校级专业带头人2名,校级优秀骨干教师8名(占36%);教授8名(占36%),副教授5名(占23%);专任教师中具博士学位的10人(占46%);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上的4人,40~50岁的4人,30~40岁的9人,30岁以下的5人,是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资队伍。同时,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开放性师资”的理念为指导,采取校企融合的模式,学校还从企业、科研院所、农业主管部门聘请实践丰富的行业专家15名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不仅直接参与实践教学环节,还负责年轻教师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逐渐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并进一步将这支团队打造成为融合了学科团队、专业团队、课程团队的“三位一体”的卓越农林师资团队。目前,本团队成员中,60%的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为卓越农林专业学生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4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优秀的教学团队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建设的水平。课程质量的提高首先要保证教师的授课水平,建立健全与现代农林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出台青年导师制、督导听课制以及建立课程组等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质量。同时改革学业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近2年来,本团队已获得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获得全国第二届高校教师微课教育比赛二等奖1项,辽宁省第二十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高等教育组一等奖2项,为本团队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叶建鸣.大学教师团队建设对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8(5):27-29.

[2]高进军.加强团队文化培育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52-54+60.

教学团队范文篇10

1.1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

国内大学有关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从2000年以后开始,十多年来对教学团队学界普遍定义为从事相同教学任务和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师,为完成既定目标,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所组成的团队组织。[4]2007年1月随着《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即“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逐渐成为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大学已开始对体育教学团队建设进行实践探索[5],这对于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公共体育教学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内部现状

升本之初新建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基本上都借鉴老牌本科大学,但由于教学基础不同,在命名、类别、规模、管理等方面又存在诸多有别于老牌本科大学之处。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大多数以教学部(或教研室)为团队开展教学,在教学部(或教研室)之下又设教研室(或教研组),而这些教研室(或教研组)就是最基层的教学团队。有按学科分类命名的,如:球类教研室(或组)、非球类教研室(或组)等;有按教学内容分类命名的,如:理论课教研室(或组)、基础课教研室(或组)、选项课教研室(或组)等;有按人数分类命名的,如:第一教研室(或组)、第二教研室(或组)等;也有按职能分类命名的,如:教学教研室(或组)、群体教研室(或组)、竞训教研室(或组)等。但不论何种分类都有相对固定的团队成员,执行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规模有大有小,虽然教学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业务素质、教学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毕竟本科教育时间短,相比老牌本科大学的师资结构、名师数量和教学科研成果都相去甚远。加之学校规模扩张,学生人数剧增,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增,新毕业教师刚入校就直接参与授课(基本没有助教制度),多数教学团队仅仅做到了对教学任务的安排和检查,日常教研活动少之甚少,教师之间很少交流或讨论教学心得,教学科研工作也多数以应付科研任务、提升自身职称为目的,即使有些教学研究成果也基本停留在理论上,应用于实践教学的很少。

2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不重视、轻投入

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新建本科院校把人才培养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对人才的理解却始终存在一定偏差。多数校领导都更注重专业学科建设而往往忽视公共学科建设,尤其是公共体育在新建本科院校众多专业发展中始终处于边缘学科的地位。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对教学教研室(或组)建设上也疏于具体要求,对教学团队建设投入少,即使发展较好的体育教研室也更多注重行政管理,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促进学生积极运动、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和无安全事故等,教学评价更多体现在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评价,造成教师更看重迎合学生心理需求开展教学,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建设。

2.2队伍散、研究少

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原来的公共体育师资队伍直接转为给本科生上课,学历结构明显偏低,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很多教师从上基础课转为上选项课、理论课,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为尽快适应教学需要,多数教师通过自学直接转型,真正重新接受再教育培训的不多。还好通过十多年的努力,随着新进教师素质逐步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学历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善,部分青年教师通过积极摸索,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成了教学骨干,但学科研究积淀还是少,教研学术氛围依然不浓厚,长期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师资不多。在教师晋升职称过程中,明显表现出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欠缺在教学上有较高造诣的带头人,也缺乏有层次且长期从事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者。教师普遍凭经验教学,队伍松散,进取心不强,职业倦怠思想严重,将教学作为事业去主动探索研究的凤毛麟角。

2.3目标定位模糊

伴随2007年相关文件的出台,教学团队建设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已着手对公共体育教学团队进行建设。由于缺乏前期探讨,体育行政部门领导明显表现出建设教学团队力不从心,所谓的团队带头人也思路不清,为了获得立项,盲目制定目标,却并未搞清楚建设的实际需要。建设中大多数还停留在短期的教学改革研究上,认为象征性地发表几篇文章就行了,没有形成长效的团队建设合作机制。在立项与建设教学团队的过程中,未认识到团队建设应遵循阶段性、长期性、系统性,有些团队建设甚至脱离了提高教学质量、优势互补、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宗旨[6],缺乏结合实际与明确科学的建设目标方向。

2.4缺乏激励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团队在建设初期就表现出动力不足。一方面带头人与教学行政管理者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带头人在管理上缺乏各种资源的调配权,团队建设只当完成科研课题,重立项、轻建设过程,没有长期建设的激情,也没有真正起到组织、协调、传帮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多数参与教师在对团队建设认识模糊情况下而被动或强制服从参与,团队教师不清楚团队建设要干些什么,感受不到团队建设带来的实惠。在浮躁与功利思想影响下,体育教师普遍没有改革教学现状的愿望,对新生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性和敷衍性,即使青年骨干教师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说到底,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保障,团队建设只能是“有名无实”、“纸上谈兵”的表面现象,毫无实效。

3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3.1强化意识、积累条件

首先,从领导做起。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的领导班子通过调研学习,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抓好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教研活动在教师中广泛宣传,并认真组织学习领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让广大体育教师明确搞好教学团队建设是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并将教学团队建设列入部门建设、教学教研室(或组)工作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其次是鼓励一线体育教师从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与实验,在教学物质、设施设备和经费上做适当倾斜,支持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不断研究,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给予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帮扶他们参与或自主进行教学新探索,鼓励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营造教学改革氛围,为教学团队建设积累条件。

3.2凝聚团队

首先是理清团队分类,从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的教学模式、师资结构、教学科研基础等入手,结合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研室(或组)设置等实际,思考构建怎样的教学团队,如分为:球类与非球类、理论类与技术类、技能类与体能类、竞技运动类与大众健身类、基础类与选项类等,通过分类明确不同教学团队建设方向。其次是遴选有凝聚力的带头人,原则上带头人应该由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晚,具备资格的带头人选不多或欠缺,因此应考虑由符合其中三项指标且具备一定奉献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来担任,或通过建立专项经费,外派培训培育带头人。其三是凝聚团队成员,团队成员结构包括年龄、学历、专业、性别、职称等,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可考虑中青搭配,学历结构本科与研究生搭配,有条件的学校硕士生与博士生搭配,若在专业结构上尚存在单一性,如田径、大球类专业较多,可考虑以承担的课程划分,职称结构尽量高中初“金字塔”结合,在教学与科研水平上注重层次、梯度与互补共存,以便汇聚建设力量,人数规模10人以内为宜。

3.3制定目标建

设目标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现,其内容包括:课程建设目标、教学示范目标、教学特色目标、科研成果目标等。结合团队形成的基础状况,带头人应理清思路,组织团队成员从教学、师资、教研等现状中挖掘当前本团队的亮点与不足,从亮点中思考团队建设的方向,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从不足中思考团队建设的着力点,如: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评价改革、教改立项、教材建设等,尤其是结合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多下功夫,使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实用的体育本领。明确了方向和着力点就要制定团队建设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将不同团队的目标整合后列入本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总体规划,并沿着既定目标和规划按步骤、分阶段实施。特别需要明确的是不论哪种层次的体育教学团队,其最终目标都是为增强教师相互合作、加强教学资源整合、增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整体水平服务。

3.4保障制度

团队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建立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措施适用的制度,用制度来保障教学团队的顺利推进,是教学团队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唯一选择[7]。从学校层面,管理制度可积极借鉴老牌本科大学,但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综合基础薄弱,更应注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在物质、经费、待遇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配套,在考核评优、人才培养、绩效奖励等方面的激励,甚至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学校应支持公共体育教学团队的组建与建设,形成激励公共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软环境。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层面,积极整合体育教学资源,为组建教学团队创造条件,给予立项建设的团队适当独立管理权力,暂时没有立项的团队给予培育与帮扶,确立教学团队的地位,形成教学团队合作意识。从团队自身建设层面,以带头人为核心加强体育教师之间合作,制定若干激励细则,鼓励合作教学、合作教改、合作科研、合作课程建设等,围绕建设目标加强定期研讨,对表现突出的骨干教师给予更多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营造团队优越感。

4结论与思考

4.1建设优质的公共体育教学团队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软实力体现,其核心资源是体育师资队伍[8]。新建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师资队伍存在学历基础较低、专业结构单一、理论基础不扎实的现象,建设教学团队必须从转变体育教师教育观念做起,一方面完善合格教师标准,对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应想办法从事业上、待遇上、感情上留住体育教师的心,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转变其倦怠思想,真正让体育教师将职业变为不断追求的事业。

4.2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团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很多工作还不能脱离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这就要求在建设中理顺诸多关系,比如:教学团队与体育教学部(或教研室)的关系,带头人与体育教学部(或教研室)主任的关系,团队成员与普通教师的关系,以及待团队建设到一定层次时可否考虑去行政化管理的问题等。

4.3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团队是诸多体育资源整合重组的过程,其中体育师资的整合重组是最主要的。通过整合重组应让体育教师凝聚起来,发挥团队优势,形成老中青传帮带效应,共同攻克教学改革难题,将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尤其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科研转化为教学的关系。

4.4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团队是既封闭又开放的建设过程。封闭是因为不同的体育教学团队围绕目标定位在自身建设中逐渐表现出来的特性;开放是因为同属教学团队在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共性。应处理好特性与共性的关系,既要重视公共体育学科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也要重视与跨学科教学团队之间的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