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8:46:20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范文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对话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9)04-0058-04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教学逐渐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理论研究尚不成熟、不完善,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暴露一些问题。对对话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关注与改进,构成了本文的写作主旨。

一、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梳理

(一)一味追求对话,造成对话与讲授的对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是教学的对话品性之一。对话教学更是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属性。强调和实施对话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话教学的一个现实追求。但必须明确的是,对话和教师讲授并不矛盾和对立。对话教学不但不排斥教师的讲授,恰恰相反,强调和追求对话离不开教师精彩和必要的讲授。不然,对话就很可能流于肤浅,缺少深刻。但在这一点上,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缺少充分地认识和重视。过分强调和一味追求对话,缺乏或排斥教师讲授的教学还很普遍。《人民教育》2004年第10期曾刊发了元延花老师的《一节好课的反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因缺乏教师精彩、深刻、打动心灵的讲授而留下了无尽缺憾的教学案例。在这篇文章里,元老师真诚地叙述和反思了自己的一段教学经历,很具普遍性、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二)刻意追求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刚性预设目标而言,新课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关注。对话教学更是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目标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话教学要排斥或抛弃一些基本的预设目标,因为这是教学的底线。换句话说,对话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又要注意保持教学的底线,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往往不容乐观,刻意追求生成而迷失基本教学目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一节语文扩读课上,老师发了一篇阅读文章,文章通过两个人从不同角度观察虫子获得不同的肩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及辩证思维的熏陶。当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学生嘟囔了一句:“虫子不爬怎么办?”教师认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顺势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很具创意地想出了许多让虫子爬的方法:刺激法、诱饵法、激励法、借助法、选择法、换取法、等待法……课上得很生动。

案例中,执教者不顾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抛开原先的教学设计‘,一味地为了生成而生成,顺势引导学生大搞探究,有点像在上生物课或自然实验课,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其实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迷失了本课中悟理促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和辩证思维熏陶的教学目标。

(三)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大量存在

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的那些表面上看似对话,具有对话的形式,却无对话的实质性内容和真实意韵的对话。从实质意义上来说,这些对话只是课堂的形式和摆设,本身不具教育性或教育性很弱。换言之,它们只是为了对话而对话,只有气氛的活跃而无思维的交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并无太大益处。毋庸讳言,这类对话大量存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之中。

1.表面上尊重学生的虚假对话

在中小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课堂对话现象:“同学们都预习了某某文章,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哪一句?最想探究其中的哪个问题呢?”于是,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或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会一边表扬一边话锋一转:“看得,大家都很好得预习了课文,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稍作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要“探讨的问题”在有些情况下并非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备课时早已确定的问题,是教师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或者说是课程标准早已规定或提示的问题。这种对话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很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对学习的抵触。

2.“假问题”过多导致的虚假对话

那些无需思索即可立即作出判断、回答或翻开书本就能马上找到答案的低级问题,我们称之为“假问题”。如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学生跟随老师提出的“……对不对?”“……是不是?……”而随声附和“对!”“是!”的教学对话,就是由于“似问题”而产生的虚假对话。站在对话教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师生对话只能是停留在浅层、低级问题的提问与回答,没有也无法激起思想的交锋,不会也不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3.候答时间过短造成的虚假对话

候答时间主要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前的一段时间。有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教师的候答时间增加至3秒以上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几乎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是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种由于候答时间过短而造成的虚假对话,广泛存在于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四)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现实生活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是师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蕴藏了无限教育资源的世界。教学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会觉悟到自身学习的责任与价值,这自然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当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时候,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因此,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成了对活教学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很多情况下,教学的现实却远非如此。

有这样一节课:金秋,在北方城市的一节观摩课上,年轻的女教师与初一学生一起学习《秋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第一册)。教师播放的多媒体背景音乐是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大屏幕上连续播放着秋天沉静的大树、高远的天空、斑斓的树叶、饱满的果实……还有米勒的《拾穗者》。教师将这节课处理为朗读课,教师读“秋实”,学生分角色朗读“秋色”与“秋味”,全班男声朗读“秋风”,课堂中还有其他声音,沉稳的“秋土”,宽厚的“秋景”……从一般教学理论的角度讲,这堂课设计是精妙的。它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但这堂课又是令人深思的:窗外就是切切实实的秋天,四周到处充溢着秋的阳光和秋的气息。然而,这一切却被教室里的师生,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忽略了。课堂上充盈着的是教师和学生深情扮演的课文中的各种声音,唯独没有对“秋”的真切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远远不止以上四种。许多其他问题还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时暴露出来。

二、问题原因剖析

(一)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全面解读“对话”是准确理解和把握对话教学的关键。在通常意义上,对话是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概念被理解和使用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话已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在社会学看来,对话是指双方积极介入和参与、平等交往和互动、真诚沟通和合作;从文化学角度看,对话是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和艺术,更是教学的理念和精神。对话教学是融贯了这种理念和精神的教学形态。遗憾的是,不少中小学教师对这一本真内涵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把对话与教师讲授对立起来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有了这种理念和精神,有时从外表上看去,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的,但它仍属对话教学,因为此时此刻的讲授只是在交代问题的背景,在介绍有关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旨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此时激荡于教师内心深处的是与学生相互平等尊重的情怀,是真诚的倾听意识、对话意向。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无论在意向水平层次上,还是在能力水平层次上,判断一种教学是否是对话式的,不能仅仅依据表面上是否存在一种你来我往的言谈,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

(二)对对话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生成性是对话教学的显在特征,但必须说明的是,对生成性特征的关注决不排斥教学的预设目标。在这一点上,对话教学的态度是“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两种现象的发生:一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学的预定目标,而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事件采取不予理睬或简单处理的方式和态度;二是不顾或完全忽视教学的预期目标,只关注和追求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或意外信息,并将之作为课堂活力的象征。显而易见,对话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失误即源于此。

(三)不少教师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对话教学是一种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教学实践形态。它要求教师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机智。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教师的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教学形态,它高度凝练了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注重互动,强调对话。在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的对话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以新课程的眼光来看,这些信息和机会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一大特点就是稍纵即逝。是否能迅速有效地捕捉和重组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的一大挑战。不少中小学教师不但对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的反应迟钝,更是缺乏迅速有效重组课程资源的教学机智。对话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三、对话教学实践的改进思路

(一)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教师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对话教学实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反映了对话教学理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第一,注重对话教学的本质和基本教学观的研究。包括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对话教学的目的观、过程观、课程观、师生观等。

第二,加强对话教学新理念或新概念的实践转化研究。对话教学吸收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诸多新的理念或概念。这些理念或概念大部分并非我国土生土长,而是直接源于国外的教育理论或哲学,如“生活世界”“生成”等。这必将带来一线教师理解和接受上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研究,探讨它们将如何能够顺利转化或融入我国的教学实践之中,转化或融入的机制如何等问题。

第三,做好对教师的模糊认识的归因及澄清方式研究。现实表明,不少教师在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模糊认识,如对对话与讲授的关系不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清楚等。这势必制约着对话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对教师的模糊认识的归因及澄清方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在生成和预设的关系上,对话教学的追求是:有预设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随意,在生成与预设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为此教师要做到:第一,充分关注预设,把预设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底线。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盲目地追求生成,就会在实践中出现失误。第二,以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取代“刚性预设”。所谓“刚性预设”,是指对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程序、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不折不扣,刻板单一。很显然,“刚性预设”反映了设计者对教学活动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的严重忽视,它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机械式地兑现。这是我们在中小学课堂上经常遇到的场面。对话教学在目标设计时更注重的是“弹性预设”。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先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意图和设想,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情景创造性地发挥。可见,“弹性预设”的教学目标不但为生成留出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在一开始就为生成铺平了道路。

教学实践范文篇2

(一)一味追求对话,造成对话与讲授的对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是教学的对话品性之一。对话教学更是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属性。强调和实施对话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话教学的一个现实追求。但必须明确的是,对话和教师讲授并不矛盾和对立。对话教学不但不排斥教师的讲授,恰恰相反,强调和追求对话离不开教师精彩和必要的讲授。不然,对话就很可能流于肤浅,缺少深刻。但在这一点上,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缺少充分地认识和重视。过分强调和一味追求对话,缺乏或排斥教师讲授的教学还很普遍。《人民教育》2004年第10期曾刊发了元延花老师的《一节好课的反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因缺乏教师精彩、深刻、打动心灵的讲授而留下了无尽缺憾的教学案例。在这篇文章里,元老师真诚地叙述和反思了自己的一段教学经历,很具普遍性、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二)刻意追求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刚性预设目标而言,新课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关注。对话教学更是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目标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话教学要排斥或抛弃一些基本的预设目标,因为这是教学的底线。换句话说,对话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又要注意保持教学的底线,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往往不容乐观,刻意追求生成而迷失基本教学目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一节语文扩读课上,老师发了一篇阅读文章,文章通过两个人从不同角度观察虫子获得不同的肩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及辩证思维的熏陶。当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学生嘟囔了一句:“虫子不爬怎么办?”教师认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顺势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很具创意地想出了许多让虫子爬的方法:刺激法、诱饵法、激励法、借助法、选择法、换取法、等待法……课上得很生动。

案例中,执教者不顾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抛开原先的教学设计‘,一味地为了生成而生成,顺势引导学生大搞探究,有点像在上生物课或自然实验课,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其实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迷失了本课中悟理促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和辩证思维熏陶的教学目标。

(三)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大量存在

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的那些表面上看似对话,具有对话的形式,却无对话的实质性内容和真实意韵的对话。从实质意义上来说,这些对话只是课堂的形式和摆设,本身不具教育性或教育性很弱。换言之,它们只是为了对话而对话,只有气氛的活跃而无思维的交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并无太大益处。毋庸讳言,这类对话大量存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之中。

1.表面上尊重学生的虚假对话

在中小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课堂对话现象:“同学们都预习了某某文章,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哪一句?最想探究其中的哪个问题呢?”于是,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或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会一边表扬一边话锋一转:“看得,大家都很好得预习了课文,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稍作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要“探讨的问题”在有些情况下并非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备课时早已确定的问题,是教师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或者说是课程标准早已规定或提示的问题。这种对话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很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对学习的抵触。

2.“假问题”过多导致的虚假对话

那些无需思索即可立即作出判断、回答或翻开书本就能马上找到答案的低级问题,我们称之为“假问题”。如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学生跟随老师提出的“……对不对?”“……是不是?……”而随声附和“对!”“是!”的教学对话,就是由于“似问题”而产生的虚假对话。站在对话教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师生对话只能是停留在浅层、低级问题的提问与回答,没有也无法激起思想的交锋,不会也不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3.候答时间过短造成的虚假对话

候答时间主要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前的一段时间。有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教师的候答时间增加至3秒以上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几乎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是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种由于候答时间过短而造成的虚假对话,广泛存在于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四)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现实生活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是师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蕴藏了无限教育资源的世界。教学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会觉悟到自身学习的责任与价值,这自然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当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时候,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因此,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成了对活教学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很多情况下,教学的现实却远非如此。

有这样一节课:金秋,在北方城市的一节观摩课上,年轻的女教师与初一学生一起学习《秋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第一册)。教师播放的多媒体背景音乐是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大屏幕上连续播放着秋天沉静的大树、高远的天空、斑斓的树叶、饱满的果实……还有米勒的《拾穗者》。教师将这节课处理为朗读课,教师读“秋实”,学生分角色朗读“秋色”与“秋味”,全班男声朗读“秋风”,课堂中还有其他声音,沉稳的“秋土”,宽厚的“秋景”……

从一般教学理论的角度讲,这堂课设计是精妙的。它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但这堂课又是令人深思的:窗外就是切切实实的秋天,四周到处充溢着秋的阳光和秋的气息。然而,这一切却被教室里的师生,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忽略了。课堂上充盈着的是教师和学生深情扮演的课文中的各种声音,唯独没有对“秋”的真切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远远不止以上四种。许多其他问题还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时暴露出来。

二、问题原因剖析

(一)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全面解读“对话”是准确理解和把握对话教学的关键。在通常意义上,对话是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概念被理解和使用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话已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在社会学看来,对话是指双方积极介入和参与、平等交往和互动、真诚沟通和合作;从文化学角度看,对话是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和艺术,更是教学的理念和精神。对话教学是融贯了这种理念和精神的教学形态。遗憾的是,不少中小学教师对这一本真内涵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把对话与教师讲授对立起来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有了这种理念和精神,有时从外表上看去,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的,但它仍属对话教学,因为此时此刻的讲授只是在交代问题的背景,在介绍有关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旨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此时激荡于教师内心深处的是与学生相互平等尊重的情怀,是真诚的倾听意识、对话意向。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无论在意向水平层次上,还是在能力水平层次上,判断一种教学是否是对话式的,不能仅仅依据表面上是否存在一种你来我往的言谈,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

(二)对对话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生成性是对话教学的显在特征,但必须说明的是,对生成性特征的关注决不排斥教学的预设目标。在这一点上,对话教学的态度是“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两种现象的发生:一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学的预定目标,而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事件采取不予理睬或简单处理的方式和态度;二是不顾或完全忽视教学的预期目标,只关注和追求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或意外信息,并将之作为课堂活力的象征。显而易见,对话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失误即源于此。

(三)不少教师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对话教学是一种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教学实践形态。它要求教师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机智。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教师的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教学形态,它高度凝练了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注重互动,强调对话。在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的对话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以新课程的眼光来看,这些信息和机会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一大特点就是稍纵即逝。是否能迅速有效地捕捉和重组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的一大挑战。不少中小学教师不但对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的反应迟钝,更是缺乏迅速有效重组课程资源的教学机智。对话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三、对话教学实践的改进思路

(一)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教师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对话教学实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反映了对话教学理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第一,注重对话教学的本质和基本教学观的研究。包括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对话教学的目的观、过程观、课程观、师生观等。

第二,加强对话教学新理念或新概念的实践转化研究。对话教学吸收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诸多新的理念或概念。这些理念或概念大部分并非我国土生土长,而是直接源于国外的教育理论或哲学,如“生活世界”“生成”等。这必将带来一线教师理解和接受上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研究,探讨它们将如何能够顺利转化或融入我国的教学实践之中,转化或融入的机制如何等问题。

第三,做好对教师的模糊认识的归因及澄清方式研究。现实表明,不少教师在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模糊认识,如对对话与讲授的关系不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清楚等。这势必制约着对话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对教师的模糊认识的归因及澄清方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在生成和预设的关系上,对话教学的追求是:有预设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随意,在生成与预设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为此教师要做到:第一,充分关注预设,把预设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底线。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盲目地追求生成,就会在实践中出现失误。第二,以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取代“刚性预设”。所谓“刚性预设”,是指对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程序、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不折不扣,刻板单一。很显然,“刚性预设”反映了设计者对教学活动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的严重忽视,它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机械式地兑现。这是我们在中小学课堂上经常遇到的场面。对话教学在目标设计时更注重的是“弹性预设”。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先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意图和设想,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情景创造性地发挥。可见,“弹性预设”的教学目标不但为生成留出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在一开始就为生成铺平了道路。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增强其驾驭对话教学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将之作为提高教师素养的切入点。其次要培养和锻炼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教学机智。对话教学主张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由此非常重视课内课外的资源利用。这要求教师至少具备以下两种能力:一是对课内外原有资源的敏锐意识和有效的重组能力;二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以便在师生对话中“涌”出更多有价值的资源。

教学实践范文篇3

从会计视角来看待企业生产经营,可以借助资本循环公式来进行描述:G-W-G`。从该公式中可以解构出企业生产经营的三部分内容,即物资原材料的采购、产成品的生产,以及产成品的销售。而作为资金管理的会计实务,则需要对这三部分的资金预算、使用、回笼进行管控。从中,也就可以提炼出ERP沙盘的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定位。

1.1建立学生的企业观念

所谓“企业观念”包含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取向、企业微观层面的成本控制要求,以及企业与市场对接中的目标定位等。借助ERP沙盘模拟,便可以使学生融入到模拟情景之中,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和计划决策来强化他们的企业观念,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岗位意识和岗位技能。

1.2完善学生的知识构造

众所周知,若要优化会计学知识在企业中的应用效果,则需要借助经济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知识的支撑。或者说,会计学实务的展开需要经管类课程的横向支撑。然而,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却存在着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即突出会计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却很少将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课程知识纳入到问题的解决中来。由此,随着ERP沙盘模拟在会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则能完善学生的知识构造。

2.定位驱动下教学环境适应性分析

如何充分发挥ERP沙盘的上述功能,则成为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毕竟,会计教学存在着课时数的约束,并且分配给实训环节的课时极为有限。因此,需要针对教学环境进行适应性分析。

2.1针对实训项目的分析

一般而言,专业课在实训阶段都是围绕着技能点来展开的,而每个技能点的实践教学又需要与理论教学相适应,并且都会以一个实训名称来指代。对于后者而言,各个学校都应有自己的命名原则。而对于前者来说,应在会计课程(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理论教学完毕之后来进行ERP模拟,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观念的建立和知识构造的完善中来。

2.2针对指导教师的分析

ERP沙盘模拟下将使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对于许多全新的问题将使得学生难以应对。若无法及时解决细节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经营流程的正向移动。为此,应选派具有“双师型”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企业人员作为该项目实训的兼职指导教师。

2.3针对学生分组的分析

根据企业的直线职能型结构来设定岗位,并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管理岗位上,成为了学生分组的关键工作。这里不打算详细讨论定岗定员问题,而是强调:应保持各小组之间人数、性别比、能力结构的相对平衡。

3.分析引导下的教学实践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引导下,教学实践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3.1实训内容的设置方面

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以及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实训内容应以生产型企业为模拟对象,并可设置企业总裁、财务总监、财务助理、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营销总监等岗位,这样就决定了每组将有6名学生组成。在实训时间的安排上,根据以往教学实践反馈应定为两天,并且每天从上午9点开始到晚上9点结束,中途不另设休息时间而由各小组自行决定。

3.2指导教师的职能方面

上文已经指出,应选派“双师型”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来进行实训指导。在实训教学中,指导教师应作为组织和协调者的身份而存在,并允许直接参与到某一小组的模拟经营之中。其中,对于各小组在实训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教师应从生产实际中给予启发,并鼓励在小组共同商讨的基础上给予解决。

3.3学生实训的控制方面

对于ERP沙盘模拟而言,运用较多的会计学知识便是资金预算和资金配置、监管等方面。因此,在实训中不仅需要强化学生正确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充分考察沙盘本身的合理性问题。合理性问题包括:整体流程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局部流程之间是否出现迂回。不难知晓,若忽略了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企业观念的建立。

3.4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

把ERP沙盘模拟引入到会计学的教学实践中,仍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需要处理。由此,需要通过建立反馈机制来进行流程优化。从而,针对教学效果而建立起的评价机制则十分重要。笔者建议,除了通过学生提交的实训报告来评价教学效果外,还可以从学生企业观念的建立和专业知识构造的完善上进行思考。对于如何建立起针对上述两方面的量化指标,笔者将在另文阐述。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4.问题的拓展

通过本文主题的讨论,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问题拓展。从而,促进ERP沙盘模拟技术的应用。

4.1突出一线操作能力

从经济组织财务部门的职能不难知晓:从基本的会计做帐到对公司整个资金循环的监管,都将成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可见,突出一线操作能力实则体现为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岗位意识。这两个方面都须在会计教学领域得到体现。

4.2具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校的会计教学与市场的岗位要求存在差距,若要增进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能力,则需要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在于建构起他们系统的会计知识。如果知识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必将减缓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更别说解决问题了。

5.小结

教学实践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课;乌克兰;课程设计

1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

“2+2”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国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2+2”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前2年学生需完成专业基础课和通识基础课的学习,后2年则实行人才分流,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钢琴、声乐、器乐等主修方向进行专门学习,进行专业技能的深度培养。当前,音乐教育专业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采用了“钢琴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与教学相关的课程以理论居多,实践课程较少,甚至几乎为零。这样的课程安排未能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性。钢琴教学作为一门实际操作突发性非常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又要有灵活的知识统筹运用能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存在演奏基础薄弱的情况,若在教学上也没有先于表演专业学生的优势,极易陷入就业难的尴尬局面。2017年6月,中国社会艺术协会音乐基础教育委员会向社会了《社会艺术教育钢琴教学从业人员能力规范》。此标准对钢琴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钢琴教学从业人员提出了较全面的要求。由此可见,未来钢琴教学从业人员教学能力的发展和规范将成为行业发展大势。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乌克兰钢琴教学实践课概况

众所周知,苏联音乐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乌克兰作为苏联第二大教育、文化中心,音乐教育基本保留了苏联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同时经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改革,近年来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培养高素质钢琴综合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成果。在乌克兰各大音乐院校的钢琴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程叫“钢琴教学实践课”,它几乎贯穿了钢琴专业本科至博士阶段的培养计划。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各个阶段都安排了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以下笔者将主要介绍本科阶段的教学实践课情况。2.1课程内容。钢琴教学实践课设置在第3~8学期,与专业课一样,采用“一对一”导师制,主要分为说课、授课、听课三部分。“说课”以曲目讲解为主要形式。导师每学期会给学生布置8~10首钢琴作品,曲目难易程度按年级递增。学生每周按课时要求选择1~2首作品弹熟,并向老师阐述曲目中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导师在聆听学生的陈述后,首先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介绍同类型不同作品的相同之处,提出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传授教学经验。“授课”以学生现场教学或展示教学成果的形式进行。到第5学期,学生在说课的基础上加入实际授课环节。教学导师会给每个学生分配教学对象(教学对象面向社会招生,费用全免),学生对其进行每周两次的“一对一”授课,导师每两周旁听一次,以便及时跟进教学进度。授课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主要培养学生规范授课的能力。“授课”采取半独立方式,学生从选择曲目开始就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个人教学方案,与导师讨论。整个教学过程均在导师的协助指导下完成。到第7学期,教学实践课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听课环节。安排学生到其他学校听课,并提交听课记录,由主讲老师签字认定。在本科阶段该实践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钢琴启蒙-初-中-高级各阶段的教学方法。2.2考核方式。钢琴教学实践课的考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学生的“说课”进行考核。考官从每学期8~10首作品中挑选2首要求学生进行演奏和讲解。第二部分是对学生的“授课”对象进行考核评分,教学对象的考试成绩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钢琴教学实践课成绩。到第8学期的结业考试还会增加15分钟的公开课考核。2.3课程优势。从乌克兰钢琴教学实践课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钢琴专业培养计划中,教学课程与演奏课程一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多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它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辩证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实际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也对自身演奏产生了换位思考的认识,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同时,以免收学费的形式面向社会招生,不但解决了教学实践课的完成问题,同时对钢琴教育的普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构建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课的设想

作为音乐教育的先行者,乌克兰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沉淀与总结早已形成较为全面成熟的体系,该实践课模式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也完全值得参考和借鉴。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课程基本框架均可沿用,在“2+2”人才培养模式下,可在课程安排、课程内容上作适当调整。具体调整如下:3.1课程安排及教学目的。由于本科阶段前2年学生演奏及理论基础尚薄弱,第四学年学生又基本进入实习及筹备毕业阶段,这几个时期安排钢琴实践课均不现实。故建议课程安排在专业分流后的第三学年,即第5~6学期,学制为一年。该安排也为稍后的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程采用“一对多”导师制,通过说课、授课、听课、教师指导等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掌握启蒙-初级-中级三个阶段的基本钢琴教学规律,形成系统、规范的钢琴教学思路,获得独立教学能力。3.2教学对象。本科一、二年级钢琴大班课学生。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大班课学生多为零基础或基础较弱的入门学生。多年来大班课遇到的普通问题是,由于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关注度。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成果不明显。选择大班课学生作为教学实践对象,一是程度上符合实践课程需求,二是实践课学生以助教形式分担教师教学任务,对大课学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很好地解决了大班授课的困难,对双方教学均有帮助。3.3教学要求。了解基本弹奏方法,正确阐述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钢琴音乐简史,能示范演奏。具体如下:第一,弹奏方法。一是具备正确的弹奏坐姿;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弹奏,并能解决初学阶段的弹奏紧张问题;三是能完成手指独立支撑训练,塑造正确的基本手型;四是掌握连奏、断奏、非连奏三种基本弹奏方法。第二,技术层面。一是能熟练讲解乐曲中涵盖的各种技巧,如双音、和弦、分解和弦、音阶等;二是掌握延音踏板的使用方法。第三,音乐基础知识。一是能正确诠释乐谱中的音乐符号,如音符、节奏、指法、奏法、速度、力度、表情等;二是熟练掌握音名、音的分组、休止符、节拍和节奏型、半音、全音、7个升降号以内的大小调调号及音阶等。第四,钢琴音乐简史。一是了解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基本音乐特征;二是了解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伯特、肖邦等作曲家的简要生平。第五,示范演奏要求。一是能熟练弹奏5个升降号内音阶、琶音、和弦,且做到声音均匀、清晰、准确、流畅;二是能熟练分析并讲解复调、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简单辨认和声、主题、段落等基本问题;三是能熟练弹奏并讲解巴赫、莫扎特、肖邦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家作品,并掌握其风格特点。3.4建议教材。《钢琴基础教程I-IV》《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I、II》《约翰•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I-III》《巴赫初级钢琴教程》《车尔尼练习曲599、849》《小奏鸣曲集》等。

4结语

教学实践课是锻炼学生从理论转为实际的唯一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学实践强迫学生尽早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在校时便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角色的顺利过渡,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身份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薄晓楠.谈钢琴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实践——以沈阳音乐学院职业艺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5).

教学实践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会计;教学实践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任何专业的设置均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但是在实践操作环节往往不能跟上时展的需要,更多的学生往往是空有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当然,会计学专业也不例外。在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同样也在逐步深入实践教学在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比例,但整体来说,对于实践教学还没有一个整体设计以及研究,教学计划和培养的全面的人才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学生的实践能力仍然较差。这就要求高校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总体方案,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会计教学的良好发展,同时提高会计人才的社会适应。

一、高校会计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校财会专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靠后。各专业的教师水平不一,师资能力不足,因而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可以参考的教学体系。各学校都在摸索前进,更多的院校都是在跟风,效仿其他学校的财会培养的体制,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模式等。缺乏创新性的教学实践研究,造成培养的学生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甚至导致学生更愿意学会计理论,而不愿意接触会计实践,多数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名存实亡。

(二)实践模式单调

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部分有限,在有限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校都是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最后交上去作业即可,这导致很多学生把实践学习仅仅是当成完成作业,修完学分,真正遇到模拟的问题仍然是一无所知。这也就是有限的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流于形式的,学生并不能从中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

(三)教师经验不足

我国会计专业发展较晚,师资能力不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传授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知识输出的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实践型人才,这就要求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有更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上高校师资的发展是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四)实践基地难建设

高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掌握更多的实践的知识。但是高校的财力有限,对于高昂的基地建设费用自身是不能满足的。但是和公司联合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能满足基本的公司的能力要求,往往会出现免费实习的期望甚至都不能达到。最终高校权衡利弊,在实践基地建设上会放慢脚步甚至是不做。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高校会计教学实践对策分析

(一)实务练习

众所周知,会计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有再多的会计理论知识,没有经过实际的财务的实践操作,是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教学中必须保证实践的教学。应该在会计的教学之中加入会计的实务操作,边理论边实务,这对于学生进行会计的实践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进行实务练习的时候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和课后练习的方式,会计记账的时候可以使用真实的账簿来练习,让学生更能体会真实的作为一名会计的感觉。以此通过一步步的实务练习,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会计水平。

(二)案例教学

在当前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高校应当配备专职人员到企事业单位收集改编教学案例,一是可以贴近真实会计业务,二是可以发现企事业单位账务处理与教材账务处理的异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达到活学活用。通过实例改编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接触会计实务,在毕业后能很快胜任工作。

(三)实践基地

通过简单的实务练习和模拟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但模拟毕竟不能等同于真实操作,因此,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校企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实践基地的优势在于学生更容易被接纳,不存在校外基地实习形式化的情况,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校企双方也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双赢的目的。

(四)毕业论文

对于毕业论文,当前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采取规范型研究,对会计问题研究主要以理论为主,抄袭现象严重。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形式化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提倡和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寻找毕业论文选题,对个别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把小题目深挖,而不是对大题目浅谈。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根据学生实习单位遇到的具体问题来定,优点在于真实性强,有说服力,而且数据容易收集。论文的撰写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论文答辩应增加毕业实习环节的考核,采取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形式。总之,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是大学生四年学习和实践的成果展示,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总之,高校学生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保证学生走出校门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李长智.构建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

[2]沈爱凤.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教学实践范文篇6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财务会计;教学;实践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及职业教育的需求逐步攀升。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切应用十分广泛的经济学科,传统教学模式俨然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学习需求,而开展实践教学则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1]。由此可见,对理实一体化财务会计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概述

理实一体化教学指的是以学生学习心理、认知研究成果为前提,以现代财会教学的教学目标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即为在教学课堂中既教授专业理论,又教授实践操作步骤,使学生一方面对专业理论展开学习,一方面可秉承具体原始凭证,依据会计工作步骤,对经济业务开展讲解。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要求加大实践学习力度,推进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将教学环境转化为工作环境,让学生通过学校学习便能够娴熟地掌握财务会计只是,进一步为未来投身财务会计岗位奠定良好基础[2]。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意义

1.可促进师资团队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理论素养,还要求教师要拥有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适应该种教学模式,教师必然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为教学质量提高及学术能力培养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2.可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求对各项专业知识及技能系统开展重新调配,要求对师资力量开展科学利用,要求对教学时间开展合理分配,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3.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有机相融。理实一体化教学倡导推动理论知识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的有机相融,真正意义上的改善教学成效及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凸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科学可行性。

三、理实一体化财务会计教学实践策略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教师要紧紧跟随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强化对国内化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借鉴,强化理实一体化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科学合理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财务会计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可以将下述内容作为切入点:1.理实一体化在财务会计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在财会理论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仅仅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片面的照本宣科,教学课堂便会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的感受,而倘若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学,如此一来,便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进一步改善财务会计理论教学成效。举例而言,在附有销售退回的商品销售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的退货形式,学学大多不甚了解,针对该种情况,教师可借助大规模超市购物车横梁处的销售产品退回提升案例,就好比,一些超市在购物车横梁处会贴上“60天内可开展退换货处理,会员90天内科开展退换货处理,两种情况都需要提供相应的收获或发票凭证”[3]。经由对此方面案例的教学分析,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的有效认识,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予以内化,增进对理论知识的印象。2.理实一体化在财务会计操作技能中的应用。对于财务会计教学而言,计算知识内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就好比,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长短期借贷利息计算等,该部分教学内容均与财务会计的计算问题存在一定关联,即便该部分计算问题自数学学科层面而言,均属于一些常规的加减乘除运算,然而计算潜藏的经济内涵才是该部分计算问题的着重教学内容,而不单单是要求娴熟地开展数学计算。举例而言,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问题上,财务会计教学中教授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方法,教师经由对该部分计算方法进行逐一讲解后,为了进一步提升讲解的专业性,教师还可借助某些数据框架易于理解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案例开展深入剖析介绍,尤其是要针对其中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明细数据开展逐一分析,再结合具体数据对这家上市公司年度折旧情况进行计算,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财务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3.理实一体化在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中的应用。不论是财务会计的分录还是财务会计的计算,均属于一项相对复杂的学习内容。教师在对此方面内容开展教学过程中,同样可借助实际经济业务案例开展教授,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认识,加深对知识内容的印象。举例而言,在存货发出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倘若仅片面地依托语言、板书、表格讲解方式开展学习内容教授,学生往往难以对学习内容形成有效认识,而如果鼓励学生自主去接触各式各样的会计材料,教师予以必要指示的教学方法,由此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有效认识,一方面还有助于开拓学生学习视野,进一步促进收获良好的财务会计成效。

四、结语

总而言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阶段职业教育中十分有效的一项教学模式,其并非单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叠加,而是结合学生及教学实际情况,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鉴于此,教学人员务必要加大研究力度,提高对理实一体化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强化理实一体化在会计教学实践中的科学合理应用,积极促进财务会计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楼奇杰.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实一体化财务会计教学[J].当代职业教育,2014,07(2):46-48.

[2]罗桂兰.财务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有效教学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9):430-430.

教学实践范文篇7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中专语文教学;专业特点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中专教学也在发生着改变,中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重视,倡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中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分析并总结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和生动,在使用过程中重点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相对良好的互动,并且借助较为平等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充分探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挥空间,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做出科学指导[1]。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设计。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自主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方式有所了解,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一内容进行使用,从而吸引注意力,对中专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对《石缝间的生命》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设计,学生对这一文章的相关资料进行查找,认为《命运交响曲》可以充分诠释这篇文章,并且要求在播放音乐时,加入学生剪辑好的视频片段,从而进一步强调生命的顽强。此外,有的学生愿意在视频和音乐播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感悟作为解说词,或者将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为解说词,从而对文章进行相对直接的解释,这样就更便于对文章进行理解。学生对这一环节进行设计,教师充分配合,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在他那就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专业特点,创设多种实践活动或体验性活动

现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较少,导致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想让中专语文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必须要让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中专学生对不同语文技能和学习进行掌握过程中,难以对一些任务情感进行准确的掌握,这就需要中专语文教师积极对教材进行研究,结合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学生的专业等,对语文教学实践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实践对语文知识具有新的体验。教师对语文知识进行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经验进行重构,学生通过实践也对自己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经验进行重构,进而形成较为适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例如对幼师专业的学生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当教师,并且在课前进行“备课”,学生在“备课”过程中,相当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一次预习,针对不懂的内容,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提高,同时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变通能力上以及组织能力上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均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再如,对《职场起点》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友感悟采访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对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采访,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当下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充分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口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2]。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深入到角色当中去,模拟采访过程中的真实氛围进行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有利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兴学来的东西永远不会忘”。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展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对学生的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学习《项链》这一文章的内容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主人公马蒂德生命中一共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变化,这两个变化是什么?”,“发生离奇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阅读。因为这一问题可以突出文章情节当中的情节发展,所以学生对其具有较大的探究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总而言之,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迎合学生的兴趣所在,灵活的对探究式教学法方式进行中专语文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作者:梁红梅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尹艳丽.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J].成功(教育),2013,03:111.

教学实践范文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影视资源;整合运用

1影视资源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对于中职语文学习而言,影视资源是一种优秀的动态资源,其集视觉、听觉于一体,能够动态、形象的展示丰富的内容,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神境界。这种形象的、动态的影视资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特别适合中职生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欲望。从教学实践来看,影视资源与中职语文教学之间容易找到契合点。一方面影视资源自身的特点深受中职生喜爱,二者的整合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现代多媒体教学软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将影视资源引入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条件,能够让优秀的影视资源为学生语文学习服务。

2影视资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2.1教师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语文教师把握教学节奏,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需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影视资料播放要带有任务性导向,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且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不能放任学生观看而撒手不管,要通过指示学生重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范围。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的观看影视资料,在影视资料中布置学习任务,并在观看前进行问题引导,避免学生观看时漫无目的。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完整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观看影视资料时思考和总结问题,提升对课文内容的认识。2.2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课堂45分钟毕竟是有限的,进而能展示的知识也是有限,学生要想学好语文,需要充分发挥课外学习的作用,不断通过课堂吸收、课外积累的方式,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不仅课堂可引入影视资源,课外也可引入影视资源,指导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影视资料往往比较长,单靠课堂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可设计拓展式作业,促进学生课外继续学习,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课后加以巩固与运用,进而将知识内化学生的语文素养。2.3阅读教学与影视鉴赏结合。中职语文教师可充分发挥语文阅读与影视资源的关联性,将阅读与影视鉴赏结合起来,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比如以《边城》教学为例,阅读与影视的结合可这样设计:第一步引入影片,播放片头,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影片相关知识;第二步剪切影片,分为两个主题,一是小城淳朴风俗,二是翠翠的爱情故事;第三步赏析影片,提出问题;第四步揭示影片主旨,感受影片魅力;第五步课文拓展训练,比如观后感演讲,写作训练等。最后对该节课进行反思与总结,做出教学评价,并布置课后作业。

3中职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整合运用策略

3.1整合运用原则。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影视资源的运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毕竟影视资源并非为中职语文教学而制作,一旦运用不得到将可能造成课堂教学混乱,不断无法提升教学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影视资源整合运用需遵循目的性原则,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或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或是创设教学情境,或是让学生感到情绪感染等。影视资源的整合运用要遵循适度性原则,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恰到好处的发挥作用,而非随意可用。此外还需遵循指导性原则,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保持教学的指导性,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与影视资料的区别联系,通过讨论比较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认知。3.2整合运用方式。影视资源的整合运用视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而服务的,教师在运用中需明确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如何为学生学习服务。具体教学操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处理好影视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影视赏析及时向文本阅读分析转换,应以教材内容为准。二是处理好影视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三是借助影视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主观能动性。四是利用影视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将抽象的语文知识通过场景化转换,加深学生的理解。五是利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3.3整合运用建议。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仅通过文本描述很难使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而合理的运用影视资料则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教学中,借助纪录片《故宫》,能够很好为学生展示事物的具体形象,以及相应的空间方位,使学生深刻的感悟故宫的宏大气势,以及优秀的民族智慧。中职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的整合可通过以下几种渠道:一是借助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导入新课,或运用相关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影视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影视资源来解读作品丰富的内涵。三是对于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可借助影视资料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动态的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参考文献

[1]周华莉.谈影视资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广东教育:职教,2017(5):55-56.

[2]朱颖.论电影教学资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249.

[3]管雷花.试论如何运用影视资源优化中职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7(25):160.

[4]孙静.基于质性方法的影视资源辅助中职语文教学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教学实践范文篇9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驱动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美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将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结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和学生的主动意识结合成乐学的积极态度,这便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l.充分发掘教材的激趣点,诱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宝藏,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富有创造力的准备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新奇的感受,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你、我、他》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美术教师应当运用一双慧眼,观察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采用顺向思维定势,可以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同桌说。美术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一教学时机,问一问学生:“你们都有朋友吗?”“你注意观察过朋友的外貌特征吗?”“你的朋友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之间有联系吗?”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朋友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不一会课堂开始慢慢地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的好朋友胖胖的脸,大大的眼睛,非常爱笑,性格特别好,我们都愿意跟他玩。”也有学生说:“我的好朋友粗粗的眉毛,大大的眼睛,性格特别直,但对人很友善。”经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与感悟,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力。2.发挥美术的独特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横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例如影视录像、美术作品的参观,又或是甚至音乐、游戏、故事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身边事物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对形象感受力、想象力。美术教师应当不断给学生创造高尚典雅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内心的情感因子,必须满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一切需求,帮助学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时刻洋溢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帮助学生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诱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中到处散发着美术的气息。美术教师应当巧设多样化的教学条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以及学习生活作为载体,创建一个“引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生动的事物表象,领悟美术独有的艺术价值,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4.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以情激趣。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美术教学的特点之一,每一件艺术品都是靠画家真情来打开学生的心门,索引着学生回归到真实生活状态,寻回本原的心灵感觉,帮助学生感悟自己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提高他们审美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情育人,巧妙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材情感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人,成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得到世事无常、世事变迁的人生启示。

二、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美术的目标,自主地去思考发现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打开探究性学习的思路,跟其他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内容,总结探究结果。对于探究性美术学习也是如此。1.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的教学过程,美术教师任务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主动的学习状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应当运用多种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入新课时,采用一幅奇妙的画,一首动听的歌曲,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等方式。另外,掌握启发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学习,时机问题不仅在于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与吸收。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卡通形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了解中外著名卡通形象的一些艺术手法,美术教师在教学之前,先问学生:“你们喜欢唐老鸭、米老鼠和喜羊羊吗?”这个时候课堂立马活跃起来,学生齐声喊道:“喜欢。”接着教师再问:“你们现在能说出它们的外貌、衣服颜色吗?”这个时候学生都在脑海中整理记忆碎片,美术教师这个时候可以抓住时机,把课前准备好的卡通卡片,分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卡片后,高兴地看起来,自主地去观察,这些卡通形象的“形于色”,美术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思考的时机,不仅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也帮助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2.巧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到课堂活动上,帮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吸收知识、陶冶情操,进而提高教学质量。(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升华学生对于美术的艺术感悟。例如:在教学《美妙多变的线条》这一章节时,美术教师可以在画板上用线条勾勒出各种简易图案,让学生深刻感受线条的创造力以及美术独有的艺术魅力,然后用情感作为指引,让学生模仿美术教师在画板上的图案,这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凭着第一印象在画板上乱画一通,作品自然美感不足。“怎样才能用线条画出生动形象的图案呢?”借势来揭示本课研究内容,给学生设下疑问,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2)巧设形象情境,增强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一些形象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时刻处在学习兴奋的状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走进现代建筑》这章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近代建筑的新颖外观和建筑特点,此时如果单纯地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味地让学生来想象,很难领会现代建筑的个性特点。这时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学校的外貌,具有现代建筑气息的各种房屋一瞬间映入眼帘,由于学生天性活泼,自发地东瞅瞅西看看,用眼睛去领会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更好地开展这一章节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

总之,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驱动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探究性学习转化成内在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另外,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美术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内部潜能,鼓励学生自主钻研与总结相关问题,跟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富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全面素质奠定了基础。

作者:严俊丰 单位: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江埔小学

教学实践范文篇10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欲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储备一缸水”。要上好物理化学课,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有恰当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更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是注重备课环节。备课时重点参考一些理论基础强且较为全面的相关教科书,如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的傅献彩等主编的《物理化学》课本,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一些有关物理化学的最新进展。从中吸取精华,并进行分析比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其次是在教研室内部通过相互听课的方式,互相借鉴对方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每周的教研室活动安排一些专题讨论,把在备课及教学中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各抒己见以供借鉴和参考。此项活动的开展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化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公式众多且各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因而教学双方对此都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在初学物理化学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变换一下教学方法和手段,常使学生感到知识新鲜有趣,势必能起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作用。

2.1讲述法—抓住重点,讲清概念和规律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3门课程有所不同,物理化学不但与中学化学联系较少,而且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尤为重要。对于新理论的实验依据,处理方法和该理论的应用以局限性都必须讲清讲透,澄清可能产生的各种模糊认识。而对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前设课程中已有完整论述的内容不讲或略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巩固提高,再用较少的课时加以引申和提高。例如在无机化学中已经系统地学习过的热力学中的基本计算、化学平衡的基本计算以及电化学中的有关Nernst方程的计算等,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就可以略讲,甚至于可以不讲。

2.2对比法—强调知识的相关性和连续性任何知识体系都是在旧的较简单的知识体系中发展而来的,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的。物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和连续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将已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加以应用,如高等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讲授这些内容时可以进行扼要的回顾或简单的复习,使学生温故知新;二是与学过的课程进行类比,如在讲授体积功时可与物理学中功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当教师传授新知识时,如果能够指出即将学习的内容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和掌握。

2.3启发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发挥,双向互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2]。一个善于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能从主导作用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导和引导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例如在“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化学反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反应能否进行、进行条件及反应限度等问题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引导和启发,通过知识的扩展和引申,师生共同得到结论———自然界中的一切发展变化过程都是有方向性和限度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启发思考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不仅从启发中理解知识,还要从启发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多媒体—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认识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方式改革中的热点。其中电子教案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一个好的电子教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讲课效率,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3],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如热力学中的体积功和卡诺循环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如能应用专用软件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形式将其形象而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相对比较容易。同时,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解决了课时少、学生多、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物理化学中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如能在板书中给出,学生的听课效果会更佳。

2.5开放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扩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物理化学与医药行业密切联系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如药物制剂与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之间的关系、表面现象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等,拟定好专题讨论的题目,提前将讨论提纲及具体要求通知学生。学生在学习之余,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相应的课题报告。然后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展讨论,通过各种形式谈出各自的见解和观点。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前沿知识;同时还能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一举多得。

3加强习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加强习题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相信每个物理化学教学工作者都深有感触[5]。在物理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学生即使上课听得很明白,教材也能看懂,但拿到习题时却无从下手,这种情况极为普遍。因此,在课堂上精选一些有启发性的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就显得十分重要。由基本概念到计算公式,再到每一个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逻辑推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改错题练习,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探索知识,辨别是非。布置学生作业时,要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尽量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为此,教师在课后习题的基础上编写了与教材相适应的难易适当的习题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