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2:15:06

教学时空

教学时空范文篇1

论文摘要:数字校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在数字时代的必然目标,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高校资源紧张,为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有效的方法是建设无线校园网,创建数字化校园,实现超时空虚拟大学。

1引言

人类全面进人信息化社会,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但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教学资源紧张日趋严重,为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有效的方法是建设无线校园网,营造数字化校园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创建数字化校园,实现超时空虚拟大学。

2数字校园

2.1数字化校园内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2.2数字化校园是传统校园的时空拓展

(1)空间拓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不复存在,将校园的功能突破围墙的限制,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疆域的大学。

(2)时间拓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突破了传统上定时定点集中上课的束缚,在网络覆盖区任何角落,只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便可以随意上网接受教育。这种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不受电缆和网络线、布线限制的网络访问模式,就是无线上网。现在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LocalAreaNet-work,WLAN)在全球各地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已悄然兴起,成为教育网络发展的主要潮流。

3无线局域网

移动设备的发展催生了无线数据传输的应用。在此以前桌面机和服务器以及各种连接的电缆线还统治着市场,网络线,电话线们构筑起整个有线世界。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无线网络还是被推上了日程。作为无线网络之一的WLAN,满足了人们实现移动办公的梦想。WLAN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一定的局部范围内建立的网络,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能够使用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的宽带网络接人。WLAN可应用于办公、医院、校园、社区、厂房、监控、会议等,是当今网络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

3.1WLAN网络配置

在WLAN环境中要配置两种设备。一种是用来专门进行数据接收和发送被称作无线访问节点AP(AccessPoint)的设备见图1。一个AP能够在几十至上百米的范围内连接上百个无线用户。另一种就是提供给终端用户使用的无线网卡(WLANCard),通过无线网卡才能访问整个网络。

3.2WLAN特性

WLAN具有易安装、易扩展、易管理、易维护、高移动性、保密性强、抗干扰等特性。刚开始是作为有线局域网络地延伸而存在的,各单位广泛采用WLAN技术来构建其办公网络。但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拓展,WLAN已发展成为公共WLAN,成为Internet宽带接人手段。

3.3WLAN应用范畴

WLAN应用包括:①休闲旅游。应用在生活社区、游乐园、旅馆、机场车站等游玩区域;②移动办公。应用在政府办公大楼、校园、企事业单位、医疗、金融证券等。③变化区域。难于布线及频繁变化的环境,临时需要的宽带接人,流动工作站等,建立WLAN是理想的选择。

3.4WLAN网络安全

用有线网络的安全措施可以满足其安全性需求,但对于安全性要求特高的用户,仍然存在着安全隐患,需要在无线接人点AP上加密即可达到安全要求。

4创建无线校园网络

随着高等学校大量扩招,教室、公共机房、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资源相当紧张,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改变这种局面的有效方法是建设无线校园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自主安排学习,实现教学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4.1安装、维护简单易行

无线校园网络系统可有效解决上述场所物理布线困难等难题,是目前局域网用户升级、改造现有网络最佳途径。既可用于物理布线困难的地方,调试也相对简单,更能节省大量的维护费用。其特点是有良好的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扩充性、管理性、实用性。

4.2实现动态管理

运用无线网络技术,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之间无需物理连接,通过AP实现与现有有线网络的连接,多人可同时上网;同时支持动态接人,在有效范围内,传输信号可以穿透墙壁等固体物质。

4.3教学资源利用充分

学校不必再投人大量的资金来建设许多公共机房;有笔记本学生用其笔记本上网,无笔记本的学生用现有PC上网,无需作更多的投资就能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功能。教学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缓解教学资源紧张的矛盾。

4.4节约经费

网络所需的基础设施不需再埋在地下或隐藏在墙里,节省大量的布线成本。而笔记本的价格正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在笔记本上搭载无线连接技术也成了一块新兴的市场。教师和学生都使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学校就无需购置专用的教学PC,仅需购置无线网卡即可。

4.5易管理

无线校园网在安全维护上并不需要特殊的投资,在管理上则完全按照有线网络来管理。即通过服务器来给不同的用户设置权限,这样不同的用户只能访问特定的资源,即使是外来用户进人无线校园网的辐射区域,只能访问公开的信息。

5存在问题

5.1无线校园网未普及

全国虽然已经有很多高校建起了校园局域网,但使用无线校园网络的高校却不很多。因此,真正实现无线网络的数字化校园,还是任重道远。

5.2信息共享欠缺

校园内部网络安全防范与信息过滤欠缺,各个应用系统之间难以保证信息的一致和及时的数据交换,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没有资源共享的平台,造成大量可用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使用。

5.3加密防火墙

对于无线网络来说,除存在有线网络存在的网络间黑客攻击和病毒侵袭以外,最大的问题是加密密码被泄露或破解问题,因此需安装二道防火墙,以确保关键系统不被人侵。

5.4信号接收不稳

无线网络虽然免去了布线的烦恼,但是它同样也给用户出了一个难题,AP放置地点、位置、无线网卡质量好坏、用户上网的地点、位置、方向、天气等都影响信号的接收以及信号的稳定。

6国内外高校应用实例

创建无线网络的数字化校园在国内外很多大学中已经启动,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德国亚深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著名高等院校。

6.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率先进行校园无线局域网络建设的大学,而校园无线网络项目的投人使用,无疑使北大的教育网络建设在国内院校中率先走向了国际化。北京大学无线校园网共设计有250个节点,分布在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图书馆、大讲堂、场、静园、勺园、朗润园、未名湖畔等处,覆盖了整个主校区。北大师生只要通过移动PC和无线网卡就可以在校园的任何地方上校园局域网或联接互联网,上网访问、查阅资料。无线网络的实施标志着北京大学将成为中国首家拥有校园WLAN的高校,也标志着中国高等院校教育网络建设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6.2德国亚深大学

教学时空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是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探索历史规律必备的重要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素养真正落到实处,是每个历史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然而,一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使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时空观念素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时空观素养的重要性

时空观素养是高中生历史学习中需要养成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的客观要求,而且对学生夯实历史基础、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1]2017年版课标对高中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提出了四个层次的细化要求:一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认知能力,即要求学生能了解历史的分期方式、古今历史地名的变化,了解重要史事和历史人物的基本状况,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和空间表达方式;二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史事的发展变化、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时空联系,理解空间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性;三是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表达方式进行描述、概括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在时空框架上运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网格表格等描述史事,能运用专业的时间术语和空间术语概括和说明时间段较长和地理范围较广的史事;四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说明能力,即要求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分析、综合并比较史事,发现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历史事物的时空规律,学会绘制相关图表,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1]2017年版课标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提出了以上四个层次的能力要求。

(二)有利于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时空观念包含历史时序观和历史地理观两个基本观念,要求学生在分析历史事物时,能将时间因素和地理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和分析,培养良好的时序分析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良好的时空观念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将历史事物置于较长时间范围和较大地理范围内考察,探究史事的发展演变,分析历史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历史学基础知识,突破历史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梳理重要历史事件的基本发展脉络,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历史人物与历史事物之间的时空联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事物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利于解决学生时空观念培养薄弱的问题

笔者对贵州省部分高一和高二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清晰地记住中外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和具体时间,不能准确写出中外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名,不能清晰地梳理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缺乏将史事置于较长时间和较大地理范围内考察和分析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方法不恰当,缺乏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经历。二是部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对整体的教学内容把握不到位。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在教授重要内容时未能系统地讲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未能真正落实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割裂了相关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三是许多学校使用的历史教材不是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是采用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模块加上专题的方式编排。这种专题式的编排方式时间跨度较大,侧重历史的纵向联系,缺少历史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学生将历史事件发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时空观成了很多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创设历史情境,启发时空意识

创设历史情境是高中历史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对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准确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把握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片、讲述故事、朗诵诗歌、展示实物和图片、编排历史短剧等方式巧妙设置问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历史场景中体验史事的变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物的时空联系,并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例如,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教师可以播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建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与新中国成立的时空联系。然后,历史教师再播放电影《开国大典》和《建国大业》中的经典镜头,带领学生进入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各派共同商量国事的历史场景。通过两段视频的播放,历史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看经典影片和阅读相关材料,加深了对新中国政治建设内容和特点的理解,掌握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了自身历史时空观念。

(二)巧用时间轴线和历史地图,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

时间轴线是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一定时空下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在数轴上标明相应的史实来体现历史线索的一种方法。[2]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利用时间轴线可以建构线性时空,直观了解历史。[3]而且,学生还能利用时间轴线和历史地图清晰地梳理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事物之间的时空联系。所以,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时间轴线图和历史地图,梳理史事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绘制时间轴线或历史地图,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落实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应梳理出“二战”中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呈现“二战”爆发前的欧洲形势图,然后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二战前亚欧战争策源地是如何形成的?如图1所示,历史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时间轴线,并在时间轴线上标出“二战”前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点,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成时间轴线。在学生完成该时间轴线后,历史教师再展示“二战”时期的欧洲形势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二战”爆发的进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二战”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时间轴线。课堂活动结束后,历史教师在课后布置学生画一幅“二战”期间的欧洲形势图,并在地图上标出德国进攻其他国家时间的顺序,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通过画地图的课后作业,学生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二战”发展的基本脉络,体验画图带来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编制历史年表,探寻史事的纵横联系

历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人物活动轨迹等史事联系起来,使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重点,解决记忆难点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编排结合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年表,或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展开专题性年表,或编制同时期的中外历史对照年表或相似历史事件的比较年表。在编制年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相关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资料,构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空联系,思考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和后果。例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历史教师需引导学生收集“一战”前的相关资料,然后制作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的大事年表。通过梳理“一战”前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巴尔干地区的冲突、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等重要历史事件并将之制作成年表,使学生明白“一战”前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加深对一战前的地区冲突和国家间基本矛盾的了解。再如,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清朝后期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及其关联性,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1840—1900年中外历史事件对照年表的制作。在该年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梳理1840—1900年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学会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加深了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时空观念素养。

(四)绘制思维导图,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或心灵图,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部分构成。[4]思维导图是以历史知识的重点内容为核心,利用关键词作为联系,将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树状图形或结构图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繁琐的历史知识点,厘清历史事件的基本线索,探讨历史变迁的背景和原因,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完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单独绘制思维导图,整理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然而,对时间跨度较大、知识点较多的专题,学生单独绘制完成专题复习的思维导图难度较大。所以,学生可以在历史教师的指引下总结归纳知识点,由师生共同完成专题复习的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可以以“古希腊罗马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演变”为题绘制一个树状思维导图。树状思维导图的两条主线如下:一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演变;二是古罗马法律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学生补充完善如图2所示的树状思维导图,将本单元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既提升了学生时空素养,也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图2古希腊罗马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演变

(五)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增强时空素养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并根据自主探究做出合理科学解释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历史学习中,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其时空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历史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历史事物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时空观念素养。例如,在教学“两极世界的形成”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两极世界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历史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收集资料,让学生探究以下问题:“二战后美苏为何会从盟友转变成对手?二战后美苏在处理德国、日本和东欧等问题上分歧日益加剧,为何没有直接爆发战争?什么是冷战?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评价美苏冷战”。学生先分组收集以上问题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合作完成一篇小论文,论述冷战产生的原因,回答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冷战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冷战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冷战的理解,而且对冷战的基本线索及其相关因素有了更深的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时空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总之,时空观念是学生正确理解、叙述和解释史事的重要观念。历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时空观素养的培养,通过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时空观念素养真正落到实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还要合理创设历史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绘制时间轴线、历史地图、历史年表、思维导图等,梳理历史知识的基本脉络,启发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和解释史事的延续与变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增强时空观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方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90.

[3]陈雪敏.从选考题看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时空观[J].教学与管理,2017(31):71.

教学时空范文篇3

论文摘要:数字校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在数字时代的必然目标,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高校资源紧张,为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有效的方法是建设无线校园网,创建数字化校园,实现超时空虚拟大学。

1引言

人类全面进人信息化社会,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但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教学资源紧张日趋严重,为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有效的方法是建设无线校园网,营造数字化校园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创建数字化校园,实现超时空虚拟大学。

2数字校园

2.1数字化校园内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2.2数字化校园是传统校园的时空拓展

(1)空间拓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不复存在,将校园的功能突破围墙的限制,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疆域的大学。

(2)时间拓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突破了传统上定时定点集中上课的束缚,在网络覆盖区任何角落,只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便可以随意上网接受教育。这种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不受电缆和网络线、布线限制的网络访问模式,就是无线上网。现在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LocalAreaNet-work,WLAN)在全球各地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已悄然兴起,成为教育网络发展的主要潮流。

3无线局域网

移动设备的发展催生了无线数据传输的应用。在此以前桌面机和服务器以及各种连接的电缆线还统治着市场,网络线,电话线们构筑起整个有线世界。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无线网络还是被推上了日程。作为无线网络之一的WLAN,满足了人们实现移动办公的梦想。WLAN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一定的局部范围内建立的网络,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能够使用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的宽带网络接人。WLAN可应用于办公、医院、校园、社区、厂房、监控、会议等,是当今网络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

3.1WLAN网络配置

在WLAN环境中要配置两种设备。一种是用来专门进行数据接收和发送被称作无线访问节点AP(AccessPoint)的设备见图1。一个AP能够在几十至上百米的范围内连接上百个无线用户。另一种就是提供给终端用户使用的无线网卡(WLANCard),通过无线网卡才能访问整个网络。

3.2WLAN特性

WLAN具有易安装、易扩展、易管理、易维护、高移动性、保密性强、抗干扰等特性。刚开始是作为有线局域网络地延伸而存在的,各单位广泛采用WLAN技术来构建其办公网络。但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拓展,WLAN已发展成为公共WLAN,成为Internet宽带接人手段。

3.3WLAN应用范畴

WLAN应用包括:①休闲旅游。应用在生活社区、游乐园、旅馆、机场车站等游玩区域;②移动办公。应用在政府办公大楼、校园、企事业单位、医疗、金融证券等。③变化区域。难于布线及频繁变化的环境,临时需要的宽带接人,流动工作站等,建立WLAN是理想的选择。

3.4WLAN网络安全

用有线网络的安全措施可以满足其安全性需求,但对于安全性要求特高的用户,仍然存在着安全隐患,需要在无线接人点AP上加密即可达到安全要求。

4创建无线校园网络

随着高等学校大量扩招,教室、公共机房、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资源相当紧张,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改变这种局面的有效方法是建设无线校园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自主安排学习,实现教学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4.1安装、维护简单易行

无线校园网络系统可有效解决上述场所物理布线困难等难题,是目前局域网用户升级、改造现有网络最佳途径。既可用于物理布线困难的地方,调试也相对简单,更能节省大量的维护费用。其特点是有良好的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扩充性、管理性、实用性。

4.2实现动态管理

运用无线网络技术,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之间无需物理连接,通过AP实现与现有有线网络的连接,多人可同时上网;同时支持动态接人,在有效范围内,传输信号可以穿透墙壁等固体物质。

4.3教学资源利用充分

学校不必再投人大量的资金来建设许多公共机房;有笔记本学生用其笔记本上网,无笔记本的学生用现有PC上网,无需作更多的投资就能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功能。教学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缓解教学资源紧张的矛盾。

4.4节约经费

网络所需的基础设施不需再埋在地下或隐藏在墙里,节省大量的布线成本。而笔记本的价格正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在笔记本上搭载无线连接技术也成了一块新兴的市场。教师和学生都使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学校就无需购置专用的教学PC,仅需购置无线网卡即可。

4.5易管理

无线校园网在安全维护上并不需要特殊的投资,在管理上则完全按照有线网络来管理。即通过服务器来给不同的用户设置权限,这样不同的用户只能访问特定的资源,即使是外来用户进人无线校园网的辐射区域,只能访问公开的信息。

5存在问题

5.1无线校园网未普及

全国虽然已经有很多高校建起了校园局域网,但使用无线校园网络的高校却不很多。因此,真正实现无线网络的数字化校园,还是任重道远。

5.2信息共享欠缺

校园内部网络安全防范与信息过滤欠缺,各个应用系统之间难以保证信息的一致和及时的数据交换,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没有资源共享的平台,造成大量可用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使用。

5.3加密防火墙

对于无线网络来说,除存在有线网络存在的网络间黑客攻击和病毒侵袭以外,最大的问题是加密密码被泄露或破解问题,因此需安装二道防火墙,以确保关键系统不被人侵。

5.4信号接收不稳

无线网络虽然免去了布线的烦恼,但是它同样也给用户出了一个难题,AP放置地点、位置、无线网卡质量好坏、用户上网的地点、位置、方向、天气等都影响信号的接收以及信号的稳定。

6国内外高校应用实例

创建无线网络的数字化校园在国内外很多大学中已经启动,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德国亚深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著名高等院校。

6.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率先进行校园无线局域网络建设的大学,而校园无线网络项目的投人使用,无疑使北大的教育网络建设在国内院校中率先走向了国际化。北京大学无线校园网共设计有250个节点,分布在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图书馆、大讲堂、场、静园、勺园、朗润园、未名湖畔等处,覆盖了整个主校区。北大师生只要通过移动PC和无线网卡就可以在校园的任何地方上校园局域网或联接互联网,上网访问、查阅资料。无线网络的实施标志着北京大学将成为中国首家拥有校园WLAN的高校,也标志着中国高等院校教育网络建设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6.2德国亚深大学

教学时空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作为核心理论的唯物史观、作为核心思维的时空观念、作为核心能力的历史解释和理解能力以及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家国情怀。通过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发展的人,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奠定夯实的基础。历史事件虽然是过去式,但是历史内核却是现在进行时,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研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

一、结合思维导图进行基础引导,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中的核心思维,之所以将历史称为历史是因为全部都是过去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重大影响以及价值的事件,是过去的知识,而初中阶段要学习的历史内容除了国内上下五千年的重大历史知识,还包括国外的重大历史知识,学生除了要掌握国内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主要人物、产生的结果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外,还要掌握在同一时间国外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对国内造成的影响如何,从何时开始国内外的状况开始发生转变以及双方的关系如何等知识,而要想学生充分掌握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以及思维能力,呈现的形式通常是历史纪年、历史地图以及历史大事件年表等[1]。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的时空线索,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以及空间思维能力都较弱,依靠学生自己很难在头脑中形成系统性的时空观念,因此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去深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及教学设备来制作思维导图进行基础历史知识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要想让这一教学策略发挥实效,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思维导图的清晰性,既然学生的思维不够清晰,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思维,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清晰的梳理脉络而引入课堂教学中的,因此,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时也要以清晰性为主;其次是保证思维导图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应该考虑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个重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思维导图制作得更有趣味性,像是在其中插入一些图片、视频,以此来丰富思维导图,让学生想要主动记忆这些思维导图。相信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历史事件脉络结构,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教学目标。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以及探究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如何学就成了关键,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课堂教学呈现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始终不足,学生在听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时可能会多听一些,但是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学习兴趣都不高,缺乏参与感,学生的思考以及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这就导致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难以提高[2]。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若是教师在教学时无法给学生想要的自由,就会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历史知识又十分琐碎,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背诵记忆,在抵触心理的影响下,学生记忆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与思考的空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针对一些重点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思考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最后的影响,然后让小组派代表上台讲一讲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评价,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全方面培养学生历史解释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活动是帮助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方法,学生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时思维也是活跃的,此时渗透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吸收理解起来的效果也比较好[3]。而且历史核心素养包含的历史解释以及理解能力就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充分思考上的,历史解释能力即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事件会发生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这部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而这些因果关系、评价内容是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才能真正记住的,若是依靠学生死记硬背去学习很容易出现记忆难题,影响学生后续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像是历史事件分析比赛、历史知识记忆竞赛等方式进行教学,一来这些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二来初中生的好胜心极强,通过竞赛类的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这样活动的教学效果也最明显。而且学生是教学活动参与的主体,学生自然会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这样教师也能够在倾听中迅速掌握学生知识层面的不足之处以及历史思维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历史解释以及理解能力的目的。

四、通过对历史人物客观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决定历史事件走向的关键性因素,自然也是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人具备多样性,历史人物也是人,同样吃五谷杂粮,体验人生百态,其价值观念也会随着时间以及其经历的事情而发生改变,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事作风产生变化。因此,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会做出不同举动,而这些举动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不能仅凭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一个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就直接评价这个历史人物,那样是不准确也不客观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历史上存在许多颇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像李鸿章、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者洪秀全以及吴三桂等,这些历史人物都曾经为国家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同时也都出现了一些严重性的问题,难道仅凭这些问题就判定他们是坏人吗?未必如此,若是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不难看出他们在做出那些不利于国家的事情时的无奈,而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全面结合人物的背景以及性格才能有所了解的,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以此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会学生全面看待问题,让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点,同时也要根据历史人物的缺点来反思自身,以此促进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五、利用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也是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重点渗透的内容。家国情怀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人文追求,体现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历史人物中最不缺乏的就是爱国人士,他们性格不同、生存的时代也不同,但是他们能够青史留名主要就是因为那一身凛然正气以及饱含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教师应该重点让学生感受的,教师可以借助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选择一些青史留名的爱国者和一些遗臭万年的叛国者,通过二者在后人眼中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爱国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要借助历史事件,像是亡国后人民的遭遇,充分向学生解释为何要爱国,国家强大能够带给我们什么,让学生理解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大,在国家庇佑下人民才能幸福快乐地生活。也可以引导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单独拿出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造成这样的历史结果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说明可以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学到哪些经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记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充分思考事件背后蕴含的哲理。家国情怀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具备这样的情感,学生才会作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才会更愿意积极努力学习,对未来充满期待,才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入手,重点讲述我国对世界做出的文化贡献,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积极意义,初中历史教师若想在历史教学中真正达到理想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就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以及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以及利用一些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爱国情感,促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极大提升,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翠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升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76.

[2]赵秀玲.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246.

教学时空范文篇5

[论文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规律及方法探索,不仅是落实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和激发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还是增强课程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规律、完善教育教学基本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

以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为例,“05方案”与“98方案”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不再就文理科学生规定不同学时,也不再硬性规定各门课程学时,而只是规定了相应的学分。由于各高校学分与学时换算的差别,这就导致同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数会有差别,比如,有的学校“概论”有108学时,有的学校只有72学时。同时,无论是过去“98方案”规定的“两课”,还是目前“05方案”新设置的“思政课”,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都不可能将总学时全部安排为课内(理论)学时,而是或多或少安排部分课外(实践)学时,比如,有的学校“概论”课外学时为28,还有则高达40学时。

因此,有效利用课外学时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课外学时的教学质量,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课外学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形成一整套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2.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保持扩招规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有限的课内学时与庞大课程体系和博大精深内容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更何况,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变成“满堂灌”: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总是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讲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也没有理解和对话,学生主体意识和功能被限制。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可以说,建立和完善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是目前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诸多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主体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虽然课堂教学也需要主体参与,但课外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无论是电影视频学习法,还是师生网络互动法,无论是讨论辩论演说法,还是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更能够发挥主体参与的优势和能动性。

3.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要靠课堂系统讲授,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无论如何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来说,理论往往是苍白的。在回答实践问题中产生、又在指导实践中得到证明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指导下,通过大学生全员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等一系列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师生网络互动法

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沟通日益减少。许多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就业压力也不轻,这种情况极大制约了师生在“时空同一”条件下面对面传统交流模式作用的发挥。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课程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大量师生互动内容搬到网络平台进行,通过师生网络互动法,实现“时空分离”条件下的师生超时空对话和交流。

网络互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如武汉工程大学“原理”和“概论”等课,除了课程网站所提供的课程指南、教学内容、授课课件、授课录像、习题集锦、模拟试卷、案例分析等网络资源外,还通过“在线答疑”负责回答学生疑难问题或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通过“最新公告”学术讲座、讨论辩论和作业等信息。同时,教师还广泛通过设置课程公共邮箱、个人E-mail、QQ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就课程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暑期全员实践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时代,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条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成就,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武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暑期全员实践法:所有本科生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概论”课108个总学时中的28个课外学时,以及6个总学分中的1.5个课外学分,主要就是通过暑期全员实践来实施和完成的。为了使课外学时落到实处,该校将“概论”课课内80学时平分为二,分别在第四、五学期开设,每个本科生除了获得4.5个课内学分之外,还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获得规定课外学分才算修完“概论”课。暑期全员实践方案一般在第四学期期中统一制定,并将方案电子版发送到教学用公共邮箱或公布在“概论”课程网站。

3.实践资源整合法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践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

究其原因,固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来武汉工程大学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为重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尝试从教学计划、组织安排、师资整合、学分认定与成绩考核等方面,将校内政法学院、宣传部、团委、学工处、教务处和专业院系等教学与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利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合力”支持和动力。目前,该校党委副书记叶芄教授主持的这个项目,已取得了系列初步研究成果。在这一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该校在2008年暑期已开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轮暑期社会实践,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试点——20名2006级本科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0-12日开赴湖北赤壁市杨家岭镇和嘉鱼县田野集团,开展“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暑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主体实践活动:教务处下达该团队实践计划,校团委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学生成员并负责活动组织工作,政法学院4名“概论”课教师制定实践调查具体实施方案并随队指导,宣传部派人跟踪活动进展进行相关宣传报道。

4.专家学者报告法

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每学期聘请3-5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关的学术报告。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前沿和理论背景,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相关原理和知识。这方面的经费一般从学校科技处申请资助。比如,在2008年3月l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两天,邀请中南民族大学李资源教授主讲了与教材第12章内容有关的报告——“十七大报告与海峡两岸关系”,效果就特别好。公务员之家

二是举办教授(博士)论坛。每学期配合教务处安排,以政法学院教师为主,举办4—6场教授(博士)论坛,其中2-3场论坛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教务处计算主持论坛教师的工作量(每场计10学时)。

三是创业就业报告会。一般是邀请本校毕业的优秀创业者返校来现身说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或聘请著名国有企业老总、优秀农民企业家、律师等成功人士为学生讲授创业就业的相关理论、技巧或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解和认同,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

5.电影视频教学法

电影视频教学法,是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和课外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缓解课程内容较多与课内学时有限的矛盾,增强教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生所观看的电影视频分为必看和选看两种。为了提高电影视频学习法的效果,每学期一般规定一定数量的必看电影和视频篇目,凡是集中安排的教学电影或教师指定的课程网站视频短片,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观看,之后要写1500字左右的观后感或评论交给任课教师,计入课程平时成绩。

经典教学电影的播放一般由政法学院与校团委合作,目前已经播放的电影有《张思德》、《邓小平》、《南京》和《走近》等。除了课程网站的视频外,还有选择地在课外播放一些经典教学视频,比如《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余秋雨与龙永图论提高中国软实力》、《红歌为什么这样红》等,学生观看这些视频之后,纷纷表示受到震撼和教育,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时空范文篇6

一、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时空素养培养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资源载体,诸如教材、地图、信息网络资源以及富有历史价值的乡土资源等,这些都可以在恰当和必要的时候服务于历史教学活动,当然,就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来看,不同的教学资源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且需要我们予以必要和恰当的取舍,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合理利用教材。历史教材是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最为直接和有效的载体。就目前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人教版历史而言,其内容编排也充分地考虑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其中,历史教材中丰富的地名及变迁如古地名长安、天京、河州,现地名西安、南京、临夏等。不同时期的疆域图如秦代疆域图、唐代疆域图、清王朝疆域图;著名战争的态势图,如楚汉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部分特定的示意图等的阅读理解分析,都极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二是恰当地利用各种历史地图。一般而言,初中历史教学中都会提供配套的历史地图,如历史地图册和填充图册等。但就笔者的教学观察发现,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历史地图的应用和把握并不理想,事实上,历史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与资源,这就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准确地解读。如通过阅读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行动路线、活动区域、版图变化等,而通过阅读观察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则能帮助学生了解迪亚士、麦哲伦等人的航行路线。三是信息网络资源的使用。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积极地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大量及时、生动、具体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如教师可围绕一定的历史事件,通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搜寻、整理甚至开发相关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历史的重现,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如讲述盛唐时期的内容时,笔者便搜寻了一些关于大明宫的部分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跨越时空了解中国宫殿建筑巅峰之作的同时感受盛唐的雄浑气势。四是注重挖掘本地特有的乡土历史资源。以笔者所在的兰州市区及周边情况来说,拥有一系列丰富而鲜活的资源,且不论此处先民繁衍生息留下的各种遗址。如新石器时期的西坡屲遗址、花寨子遗址、青岗岔遗址、榆中马家屲遗址、永登乐山坪遗址。但仅自公元前81年设置金城郡起至今两千多年里沉淀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作为丝绸古道重镇留下的各种特有的人文资源,已值得初中历史教师去挖掘利用,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介绍,让学生在了解本地历史增强自豪感的同时,激发学生今后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之中的热情。如在讲述古人类文化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便以永登出土的陶鼓为切入点,展示并介绍了本地区各种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种器型优美、纹饰绚丽的彩陶。在讲述关于建筑的相关内容时,本地区的府城隍庙、白云观、嘛呢寺、鲁土司衙门、皋兰文庙、西关清真大寺、山字石基督教堂、颜家沟天主教堂、青城古民居等都是极好的素材。除此之外,沿用至今以“营、墩、堡”命名的地名在本地数不胜数,诸如陈官营、小康营、土门墩、拱星墩、刘家堡等,清水驿、沙井驿等驿站星罗棋布,各种渡口浮桥如北周金城津、镇远浮桥,再如市内的汉明长城和烽火台等黄河沿岸特殊的运载工具羊皮筏子等,都见证了这一兵家必争之地的辉煌往昔。为此,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利用各种途径积累并结合教材内容,归类上述乡土历史资源,有效地利用上述资源实现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注重知识间的衔接和联系

历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脉络和趋势,这也决定着历史知识并非是杂乱无章,而是纵横相连的。为此,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教师通过注重知识间的衔接和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知和理解,更清晰地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即较为完整全面地理解历史,而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除了注重历史学科本身知识间的衔接和联系外,还需要加强历史与相关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互补,其原因在于:一是鲜活的历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各学科知识和内容;二是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互补,有助于我们以更广阔的时空观去看待历史,并更好地实现以史为鉴的效果。如在讲述中央集权制时,笔者一方面以战国形成、秦朝建立、隋唐完善、元代完善、明清顶峰的纵向角度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另一方面结合初中思想政治的相关知识如辩证观点就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当前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为此,初中历史教师除了深刻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不断地厚植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条件和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游历各地,熟悉和了解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以丰富个人阅历和见闻,从而更深刻地把握包括时空观念素养在内的各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灵活使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展教学时空

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积极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手段,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时空观念培养来说,信息网络技术除了上文提及的有助于实现历史重现、增强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外,在其他方面也有显著的优势: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音视听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二是能够实现教学时空的拓展,如借助微课等方式,学生可适时适地就自己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强化认知,再利用网络沟通工具如钉钉、微信、QQ等方式,就相关问题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而这对于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完善自我成就学生

教学时空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网络环境;教学实践

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何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将网络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于课堂,这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就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谈一谈网络在课堂中的应用。

1利用媒体技术,再现历史情景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历史资料,运用网络手段为学生营造出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时代特点。在营造历史情景的过程中,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营造情境,将课本的内容生动灵活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高中历史《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教师在完成第一幕的总结后提出问题道:随着时间的发展,雅典的民主政治也不断的完善,假设你是公元前430年的雅典成年男性公民,你会具有哪些权利呢?同学们可以先阅读教材,之后组内交流一下。教师提出问题后,可在问题下,出示公民参加集会、五百人议事会等图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提示。学生们通过这些图片,结合书上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成年的男性公民具有参加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的权利,有参与集会领取津贴的权利,有组成‘陪审法庭’的权利等。通过问题和图片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并在完成本幕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回答出,认识到所谓的民主政治是对少数人的民主,妇女与外邦人并没有这些民主的权利,它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进而完成两幕之间的过渡。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带入感,让学生学会回到当时的历史时空下去感受事情,分析事件,评价历史,为学生理解和感悟历史事件提供有效的平台,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利用信息手段,增加知识容量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点比较细碎,时间跨度也比较大。高中生虽然接受能力较强,但在知识的整合上仍需教师进行指导。在面对时间跨度较大的历史事件时,采用多媒体绘制时间轴或制作表格,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大知识容量,实现高效课堂。其次,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可以平缓的完成课堂环节之间的过渡,帮助教师将课堂环节整合得更加合理。在高中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了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理解。首先本课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它涵盖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所有大一统朝代。其次本课内容范围广,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君权与相权的演变、选举制度、监察制度、行省制度。为了让学生系统的掌握这些内容,教师在完成课本教学内容后,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学生大部分采用了绘制表格或时间轴,教师选取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用投影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共同改进,形成表格。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些政治制度横向的进行比较,纵向的进行对比记忆,明确每一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构建时空观念。学生们还可以在相互评价总结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找到适合自己的整理方法。学生在运用图表进行总结时,教师要深入到课堂当中,及时的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深刻认知,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及时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生成对历史学科的情感。

3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自主学习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是新课改的侧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的意识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教会学生从网络资源中筛选所需要的信息,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网络资源远比教材内容丰富,学生学会筛选、利用,除对提升学生收集史料、整合史料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外,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高中历史《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时,教师就放手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在上课之初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提示,借助网络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搜集,分组完成课件的制作。教师在完成课堂导入后,组织各组同学进行汇报。大部分的小组都以时间为顺序,以历史事件为线索,对所选的课本内容进行了介绍,并能利用搜集到的史料图片对事件的过程、结果进行佐证。能力较强的小组,还能设置问题与同学之间完成互动,实现学生团体之间的自我教育。学生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搜集与准备,可以进一步的体会到日本人的凶狠与残暴,认识到抗日战争过程中民族英雄的伟大牺牲和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网络信息丰富多彩但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进行史料的筛选与提炼。如果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观点,要及时进行纠正。

4结语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是我们的时代特点,将其合理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着吸引学生注意力,实现高效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量等诸多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将先进的资源整合到课堂之中助推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培养综合素养极高的现代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小明.关于网络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2011.

[2]周建定.网络环境下历史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2009.

教学时空范文篇8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微课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主要教学实质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对每一章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各个环节,展开视频录制。具有教学时间短、视频内容精简、资源丰富、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一般微课的视频录制为5~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某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者教学案例进行录制。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具有针对性。再者,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视频学习。再加上微课是结合众多名师的教学精华进行视频录制的,所以微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微课程在教学主题选择时具有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同时还包括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堂专家点评、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等等环节。这就对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有很大帮助。

二、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意义

(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很多高中语文课文都需要学生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及生活阅历才能充分理解其含义。但是,学生接受的社会教育不同,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再加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程度不够,很多认为语文就是多背多读,完全忽视了平时的生活积累。而利用微课就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多彩化、形象化、直观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之处,拉进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结构。例如学习高中语文(新人教版)《荷塘月色》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荷塘月色的景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从一个游览者的角度出发,基于某一个点进行描述,时刻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一幅美丽画面。介于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看过现实中的荷塘,所以联想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借助微课视频就可以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全面展示出来。再加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便显出作者借助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不满现实,渴望自由的情感,也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二)感受诗歌意境

高中语文诗歌一般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文学功底要求很高,再加上学生平时的积累不够,很难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通过微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将静态的诗歌生命化,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具有生命化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诗歌的内涵。例如,学习《雨巷》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的视频教学载体,将作者所要表达的狭窄、阴沉的雨巷展现出来,表达出作者是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期待的情怀,符合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的时有时无的希望,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三)培养写作兴趣

在高中阶段,很多老师都会面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够、写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有误解,或者平时写作素材积累不够,文章缺乏真实性,更多的是框框大论,没有一点真情实感。学生也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境地。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平台,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有效弥补学生的“生活空白”、“情感空白”、“写作素材空白”等问题。从而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及写作欲望,避免学生长期处于脱离生活、闭门造车、与社会脱轨的尴尬境地。

三、总结

教学时空范文篇9

关键词:慕课;饱和;翻转课堂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

2007年,美国克罗拉多州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教学法一经诞生,就受到了教育界和研究界的重视,认为翻转课堂以学生为核心,颠覆了传统学习流程,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重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更方便、快捷、精准地掌握知识。一时间,翻转课堂风靡全球,被认为是教育界的一场大变革。要实施翻转课堂,慕课是其重要的工具。2013年,慕课和翻转课堂方法引入我国,各类慕课联盟纷纷成立。慕课制作者认为,“慕课解放了知识生产力与知识传播力,它是生产和传播知识的大本营”。由于慕课的诸多功能,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被专家们所赞同,有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符合教育规律,设法唤醒了学生的内驱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1]。也有学者认为慕课由于充分转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能改变传统“填鸭式教育”的缺陷[2]。因此,慕课迅速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

一、慕课教学———技术决定论下的教学逻辑

慕课教学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进行的在线开放教学,它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3]。慕课教学的追逐者本质上是从技术中心论角度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他们认为,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慕课技术可以让教与学变得更灵活、更多元,它将师生从传统的教室中解放了出来,能大大地提升学习效果。为此,慕课倡导者极力推进教育过程的开放性,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号召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改革“破碎的教育系统”的手段应用于学习过程之中[4]。从教学过程来看,他们基本上是从闭环的角度看待教与学,而不关注其他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这些变量包括教学时空、教学的互动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学习文化等。

二、教育技术决定论的不足

慕课教学的追逐者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待教学效果,把握住了教学的本质。但是,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看,互动的效果除了受互动方式影响外,还受互动的时间、持续性、强度、情感投入度等变量的影响。因此,教育技术决定论有以下几点不足。首先,忽略了教学的时空场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慕课支持者认为慕课的去时空化恰恰是慕课的优点,它使慕课教学更加的灵活。但是这种观点却忽略了教学互动的时空场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法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经常性互动能建立起师生间的长久相互信任。而信任会影响到受者对传者所传递信息的接纳程度,使得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具有天然信任度,进而增进学习效果。其次,忽略了教学双方的情感投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互动的情感投入会极大地影响互动效果。情感卷入度越高,双方对教学互动就会有更高的期待,教和学的过程就会更顺畅,能很快地产生教学共鸣。情感卷入度越低,教学双方对教学效果的期待也就越低,对教和学的重视也就越低,相应的学习效果也较差。单纯的技术改进论忽略了教学双方的情感投入,视角较为片面。最后,忽略了师生的学习文化对教学手段的影响。任何技术媒介的使用效果都会受到使用者文化认知的影响。慕课虽然容易制作,但是师生对慕课的态度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发生变化慢。对部分教师而言,使用慕课需要跨越技术鸿沟,对年长教师而言有很大困难,因此部分学校对慕课的使用并不彻底。对学生而言,以知识点式的方法进行学习容易抓住课程的主要内容,但也让其无法建立对课程的系统认知,导致他们沿用之前的观点来看待慕课教学,无形中会异化慕课的教学效果,陷入“外界动我亦不动”的教学怪圈。

三、饱和式教学法对技术决定论的修复

为了修补教育技术决定论的不足,笔者认为应该引入饱和式教学法来改进纯慕课教学的缺点。这种教学法认为教学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关系会共同决定教学效果。其中主客体关系又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教学方法、教学场所、互动强度等。因此,单纯地改进教育技术并不能获得良好效果,还需要辅助其他手段改进互动的情感、持续性,拉进师生的距离。而其中,引入饱和式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首先,需要做到情感饱和。所谓情感饱和,即要求师生在慕课教学中做到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它要求在教学中,授课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讲”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就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慕课教学时,不能单纯地通过15~20分钟左右的慕课来进行知识传递,而应该在此过程中传递对学生的关爱。情感饱和要求师生双方均将一定的情感带入教学中,提高教与学期待。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发学生共鸣。例如,在知识点的安排上要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这就意味着慕课所传递的知识要与书本所传递的知识有所不同,要始终围绕着学习难点以及知识的应用进行。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慕课教学要有语言的安排技巧,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期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互动过程饱和,即要求师生在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有足够的双向互动,而非单向、传统式的知识传递,这是一种持续性的互动过程。其中,互动的时间是互动持续性的体现。一门课的学习是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要想建立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系统认知,需要有系统的长期互动。目前,部分慕课知识点不丰富,已经拆解的知识点不能全面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导致整个课程的时长不足。因此,在慕课教学中应该要有互动时长的饱和意识,所拆解的知识点、教学内容的设计等都应该认真采集学生的需求,并能较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课程的系统认知。此外,互动过程的饱和还体现在互动方式上,它要求互动过程不能单一化,需要将慕课的知识传递延伸至线下,结合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单元测验、小组学习等方式实施教学。多元的互动也能增进师生的情感卷入。最后,师生心理距离的饱和,即要求师生关系维持在一个人际的心理平衡点。虽然有学者批评在传统教学时代,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是知识传播中的“圣人”,这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会带给学生很大的压力,不易养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是,从心理距离来说,教师完全脱离于学生而存在也并不是一种好现象。过远的心理距离会让师生双方充满着不信任,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有学生也反映,线上教学感觉教师非常陌生,对其所讲的知识也容易产生陌生感。因此,需要丰富师生的互动方式,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这就要求在慕课教学中要以师生的心理距离作为一个考量指标,采取多种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的相互信任。

四、饱和式翻转教学法的应用与功能

饱和式教学法倡导在翻转课堂教学时以情感饱和、互动时长的饱和与师生心理距离饱和为导向,将翻转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文化、习惯相结合,它将建立翻转教学的可操作流程,重塑翻转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但是,要将饱和式翻转课堂教学运用到实践中,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首先,是要建立起饱和式教学的测量体系,即要围绕着情感饱和、互动过程饱和、师生心理距离饱和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使饱和式教学法由理念走向实际的关键一步,也是开展饱和式翻转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围绕着翻转教学对象的学习文化和学习习惯建立起相应的测评体系,围绕着情感、互动和心理距离设立相应的目标阈值,才能使翻转教学实现“饱和”。其次,是要建立起饱和式教学的运行机制,即如何开展饱和式教学,使得翻转教学能指向学生的学习文化和学习习惯。这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起相应的“导学、助学、互学”机制,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引导教师和学生全过程、全链条地参与翻转课程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饱和式翻转教学法所倡导的情感、互动和心理距离的饱和,不仅能引导师生广泛参与翻转教学,还有助于重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饱和式翻转教学能帮助实现五个转变:使教学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思维方式”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帮助教学方式从“灌输式”“片面追求专业化”向探究式、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转变;使考评方式从重死记硬背向全过程学业评价转变;使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学习者转变。

参考文献:

[1]易祯.大数据时代翻转课堂的再解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2]卢红.“互联网+”时代下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9).

[3]刘佳佳,方迎香,左伟芹.移动互联网对本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

教学时空范文篇10

[关键词]教育,护理;计算机通信网络;教育,远程

护理学继续教育(continuingnursingeducation,CNE)是继毕业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知识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教育[1]。我国护士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随着护理学科的迅猛发展,护理“知识半衰期”的时间越来越短[2]。护士参加继续教育最主要的因素是渴望获得和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赢得本专业领域的地位和获得学位[3]。远程网络教育又称为远程教育,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方式实现师生交互合作,并由此共同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非面对面教育模式[4]。远程网络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领域已日臻成熟,但在发展萌芽的过程中,也曾因对远程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式和教学内容定位不甚清晰而陷入窘境。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护理继续教育远程网络的发展,吸取经验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策略。

1我国CNE中远程网络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1.1我国护理远程网络教育现状

我国护理学继续教育中远程网络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在线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无法满足广大护士群体的学习需求。“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包括各种医学继续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项目、专项培训、医学人文等模块,如护理学继续教育中康乐保教育学院-伤口护理远程继续教育栏目,课程内容涵盖保持健康皮肤完整性,伤口评估、愈合,湿性愈合的优势,糖尿病足溃疡、烧伤、急性伤口、感染等各类常见伤口和相关内容。在线报名缴纳学费后开始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完成每一个项目后都会授予相应的学分,完成规定的学分后授予证书[5]。远程网络教育跨越时空的优势备受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也受到了护士的青睐,大部分护士希望护理继续教育应该采用网络化的形式,只要拥有账号和密码,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参加培训,我国目前也在大力开发适合国情的远程教育体系[6]。

1.2远程网络教育的优势分析

远程网络教育系统具有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学手段的交互性、教学时空的延伸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教学媒体的集成性等优势,有利于实现教育的个性化、现代化、大众化和终生化。有调查[7]显示,远程教育在综合评价中居于各种教学模式之首。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信息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学生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通讯的方式完成,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容易,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条件。有研究[8]表明,护士普遍对网络教学持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教学工具的改进,则是在CNE中开辟远程网络教育这一全新方式,它将为CNE带来新的变革。

2国外CNE中远程网络教育的应用及启示

2.1国外CNE中远程网络教育现状分析

国外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经历了普通的学习资源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ManagementSystem,CMS)、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ContentSystem,LMS)、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earningContentManagementSys-tem,LCMS)和通用网络教学平台4个阶段的发展[9]。目前比较知名的网络教学平台有“Blackboard”“De-sire2learn”“Angel”等[10]。“Blackboard”拥有美国50%的市场,包括众多著名大学在内的全球10000个机构在使用它,属于LMS,教师可以用它创建、和管理课程的网络内容,既可以为传统教学的课程增加在线内容,也可以开发基本或完全没有面授环节的网络课程,平台的主要功能有在线测试和调查,具备自动评分和统计功能,以及作业和课程文档区,学生花名册、在线成绩簿等[11]。在以法语为母语的非洲国家,医学生毕业后进行继续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免费向公众开放,并逐步在完善[12]。

2.2国外CNE中远程网络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CNE发展迅速,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为了辅助课堂教学,加强网络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类似于Blackboard的网络平台,通过不同的功能模块,满足各种学习者的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网络课程、构建自己的教学环境。远程网络教育被证明是替代培训护士的一种有效策略,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适合继续护理教育的网络平台,在加强护士培训和再教育的同时,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

3我国CNE中远程网络教育的发展策略

3.1转变旧观念,开发新平台

(1)转变旧观念。传统的继续教育观念形成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但是随着远程网络教育的广泛应用,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出现了,信息的交流、数据的分享、知识的传递已打破时空的限制。终身学习理念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继续教育发展出现了新形态,网络教育又使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13]。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趋势,构建终身学习理念,大力发展远程网络教育。(2)开发新平台。接受远程网络教育的护士应该利用好远程网络教育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寻求适合大众化、长期化继续教育的教学平台。新开发的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模拟“Blackboard”平台的功能和特点,设立适合我们使用的界面清晰、辐射面广、易于操作、功能多样的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模块。一是内容资源:教师用于设计、组织、上传和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二是交流讨论:提供讨论版和虚拟课堂等交流工具。三是考核管理:对学生作业、测试、考试等成绩判分、加权计算,自动生成综合分数与相关统计报告[14]。例如,为了营造虚拟学习环境,增强互动交流和趣味性,开发“学生园地”“名师风采”“名家讲坛”“热门话题”“学习成果”等模块,营造良好的网络校园文化氛围。远程网络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交流功能,以文字和视频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缓解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质量[15]。

3.2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和管理办法

(1)教学方案。网络教学和课堂面授的学时可按2∶1的比例分配,一般每学期按18周运行教学,每门课程以18学时为单位计算面授讲课次数,每次面授讲课学时为4学时。例如36学时的课程,则需课堂面授2次,学时为8学时,网络教学学时为24h[16]。结合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上传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课程资源,多与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课程总成绩以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7∶3比例计算,平时成绩可由在线访问的点击数、在线互动讨论、在线完成作业、出勤等部分构成。(2)管理办法。加强校外学习中心质量监控,教育部虽然颁布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但缺乏说服力和公信力,导致现代远程教育市场混乱。因此,要制订校外学习中心的设置标准,建立招生、学籍、教务、收费的电子档案资料库,全程覆盖,统一管理,完善服务[17]。要重视校外学习中心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建立由权威学术团体组成、相对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高校远程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督、调查与指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对高校远程网络教育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3.3充分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

教师是继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促进继续教育公平的进程中,培养高标准并适合时代需求的护理学员,需要高素质的护理教师,因此教师充当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18]。网络授课不同于面对面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合理分析自己的工作种类,做好角色定位,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必要时可适当开展远程教育教师的相关培训[19]。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设计远程网络教育课程,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时代联系起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远程网络教育中,师生不是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但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研究远程网络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同样,教师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4小结

开发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并且应用于CNE,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满足护士的学习需求,构建护士终身学习体系,实现CNE个性化和现代化、大众化和终生化的学习目标。远程网络教育的开发是今后CNE发展的重要改革和趋势,在护理学教育中必定可以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但是此次创新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林海蓉,陈晓聪.对我院护士继续教育认知和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9):410-412.

[2]郝晋红,金瑞华.我国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现状[J].护理研究,2012,26(21):1926-1927.

[4]何李方.浅谈远程网络教育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1):252-253.

[5]杨俊茹,蒋维连.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继续教育需求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8A):23-24.

[6]张漪,张冰,张荣荣,等.临床护理人员参加CNE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西医学,2015,30(2):366-369.

[7]陈洁.本院护理学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重庆医学,2011,40(5):513-514.

[9]杨宗凯,吴砥,刘清堂.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2.

[10]李秀娟,邓小昭.国内211高校E-learning资源与服务的现状分析[J].图书馆研究,2010(23):39-40.

[11]裴艳,曹菡.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学习行为分析———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2):127-129.

[12]张雪燕,周乐山.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现状及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4):2965-2966.

[13]玉石,张华.终身学习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创新发展[J].继续教育,2015,5:6-8.

[14]徐雅.基于BB平台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39-40.

[15]曹坤明.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医学成人高教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42-143.

[16]邵媛,吴妍.Blackboard平台与传统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结合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5(5):112-113.

[17]莫玉音.广东省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4:63-68.

[18]李菁,绳宇,邓寒羽,等.护理青年专职教师双路径导师制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5):58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