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魅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5:55:56

教学魅力

教学魅力范文篇1

一“藏”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旧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孔子的名言不仅是指深入学问深浅层次,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习态度上的区别。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由爱学而入境,会学而晓理,乐学而动情。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刺激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据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保持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时,努力做到引起学生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兴趣,从而加大有效知识(指教学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懂、不知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的内容)的传授量,增添教学魅力。

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自身特点(静态地、含蓄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限于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了解),教师可挖掘美术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适度引导,留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国画时,不应把其特色与精神作平铺直叙的介绍,可选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疑问,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内容导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变。(虎;-虎-)首先,教师展示象形文字挂图并设疑:“挂图中的图象是什么?象什么?”学生有了各种答案,同时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随后,挂图逐页翻过的同时质疑:“文字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绘画,由最古老的绘画又演生出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书画同源”。再质疑:“草书与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讨出: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迁移到国画中来,总结出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形与神的统一,与西方传统绘画(放有关幻灯片)相比较,体现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挚与感觉的质朴。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较好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识的传授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藏”在国画艺术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见,由艺术本身的含蓄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了这种含蓄而引发起探究情境,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亦产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学魅力。

二“藏”观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认识方面的信息交流,必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据此,笔者以为教师的观点与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讲出,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自然地同化学生心理,使教学富有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是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而富于魅力的教学也应是浑然天成的,特别是欣赏课。“欣赏”本身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美术欣赏课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师即为教材),再以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及倾向性融入情感、语言等教学意向活动中,自然地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步入一种师生相融的微妙世界,魅力随之而生。如笔者在中国工艺美术欣赏课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凤”的形象:学生说“凤首”象鸡,教师补充:它给人的感觉又不象鸡那样好斗;学生说“凤翅”象燕,教师说又没燕子那样轻巧;学生又说“凤颈”象鹤,教师又补充,感觉又不象鹤那样轩昂。学生在余味中感觉到教师是在说人而不是在谈“凤”。在和谐的师生相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领悟到了“凤”的风格也领悟到了人的象征,领悟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使学生体验到教师自然流露出的感受与认识,那种将问题想透了而带来通体透畅的感觉从教师这里自然地曼延开来,充满整个课堂,能够激发师生内心的追问真理和热爱智慧的热情,师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魅力亦在其中。

三“藏”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这就是说,教学的目的,最终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所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二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对于美术欣赏而言,“欣赏”本身是一种创造,为使学生完成这一创造性的“欣赏”过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种启迪思想、促进理解的角色,持有一种着意开放的心态,尽量避免以假定去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富于魅力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欣赏“方法”。

教学魅力范文篇2

一“藏”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旧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孔子的名言不仅是指深入学问深浅层次,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习态度上的区别。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由爱学而入境,会学而晓理,乐学而动情。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刺激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据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保持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时,努力做到引起学生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兴趣,从而加大有效知识(指教学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懂、不知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的内容)的传授量,增添教学魅力。

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自身特点(静态地、含蓄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限于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了解),教师可挖掘美术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适度引导,留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国画时,不应把其特色与精神作平铺直叙的介绍,可选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疑问,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内容导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变。(虎;-虎-)首先,教师展示象形文字挂图并设疑:“挂图中的图象是什么?象什么?”学生有了各种答案,同时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随后,挂图逐页翻过的同时质疑:“文字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绘画,由最古老的绘画又演生出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书画同源”。再质疑:“草书与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讨出: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迁移到国画中来,总结出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形与神的统一,与西方传统绘画(放有关幻灯片)相比较,体现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挚与感觉的质朴。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较好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识的传授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藏”在国画艺术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见,由艺术本身的含蓄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了这种含蓄而引发起探究情境,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亦产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学魅力。

二“藏”观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认识方面的信息交流,必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据此,笔者以为教师的观点与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讲出,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自然地同化学生心理,使教学富有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是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而富于魅力的教学也应是浑然天成的,特别是欣赏课。“欣赏”本身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美术欣赏课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师即为教材),再以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及倾向性融入情感、语言等教学意向活动中,自然地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步入一种师生相融的微妙世界,魅力随之而生。如笔者在中国工艺美术欣赏课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凤”的形象:学生说“凤首”象鸡,教师补充:它给人的感觉又不象鸡那样好斗;学生说“凤翅”象燕,教师说又没燕子那样轻巧;学生又说“凤颈”象鹤,教师又补充,感觉又不象鹤那样轩昂。学生在余味中感觉到教师是在说人而不是在谈“凤”。在和谐的师生相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领悟到了“凤”的风格也领悟到了人的象征,领悟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使学生体验到教师自然流露出的感受与认识,那种将问题想透了而带来通体透畅的感觉从教师这里自然地曼延开来,充满整个课堂,能够激发师生内心的追问真理和热爱智慧的热情,师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魅力亦在其中。

三“藏”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这就是说,教学的目的,最终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所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二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对于美术欣赏而言,“欣赏”本身是一种创造,为使学生完成这一创造性的“欣赏”过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种启迪思想、促进理解的角色,持有一种着意开放的心态,尽量避免以假定去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富于魅力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欣赏“方法”。

教学魅力范文篇3

1淡化预设,促进生成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善于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这种主动积极的求索、创新精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修养,而且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和圆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时时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的展开,在引领学生个性化感悟文本内容的时候,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摆在教师面前,面对这些“意外”,我们不应该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使书本知识更深化。听过一位教师教学《鹬蚌相争》,当教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文章内容和感受个性对话的时候,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为什么鹬被蚌夹住了嘴巴还能说话呢?同样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不放也还能说话呢?”问题一出,教室里先是安静,接着就是一片哗然。这篇课文很多老师教过数遍,可这样的问题老师自己或许也未曾想过。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的直接回答学生的疑惑,而是先肯定了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接着以学生即兴生成的这个问题为生长点,要求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并要求学生参阅课前发下的这则寓言的古文。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确定集体给语文教材编辑部写信,提出修改建议。很显然,这一大段教学环节是教师视教情和学情随机生成的。抛弃原先预设的方案,是因为教师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富探究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这一资源鼓励学生向权威(教材)挑战,可以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中,教学内容已超越文本而生成更为深刻的内含了。

2善待错误,引导生成

学生从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和深入,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这些曲解和误解,有时也有较大的教学价值。请看一段课堂实例:

师:我们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读完后,说说你心中对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看法。

生: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他好坏不分,把孙悟空赶走了。

生:我非常憎恨白骨精,因为她害得孙悟空被师傅骂。

生:我非常敬佩孙悟空,因为他虽然被师傅骂,但仍旧一次次打白骨精救师傅。

生:(大声地)我非常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一次次失败,没有被困难吓倒,继续努力,不泄气。

师:(微微一笑)哦!一次一次的努力,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

生:(不好意思)当然是干坏事了。

师:(笑)干了坏事不泄气,那坏事岂不是越干越多了?

(全场笑,该生也笑,不过摸摸自己的头似有所悟。)

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的认识偏差。案例中白骨精的狡猾嬗变,是“奸诈”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学生错误地把这种“狡猾”的行为视为是一种“聪明”是一种可学的精神,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及时加以引导、点拨,那么我们的学生又怎能去识别生活中的假、冒、骗的行为呢?该案例中教师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以阅读理解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用一句诙谐的语言,轻轻一点,把学生认识的差异及时生成为语文育人功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调整学生的体验,在交流、对话、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借机施教,放大生成

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的场所,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很多超越文本知识体系范畴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刁钻”和“另类”,却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而可以开发成难得的教学资源。

教学魅力范文篇4

变注入为引导,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行为准则,并使学生将这些道德准则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只是道德准则,往往是提问时他们知道怎么样,却不会用道德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会很好地将思想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这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提出要“避免单纯传授和死记硬背的倾向”,那么如何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呢?其关键就在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灌输”的教学模式,要变注入式为引导式,要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感性材料中进行观察、比较与提炼,形成道德的内化,将道德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好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与以往的资料搬上课堂,可以为学生展现大量形象直观的事实,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加深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能够将教材上的书本知识真正用于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实现道德的内化,实现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财产留给谁”时,如果教师只是运用教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把书中的一些案例阅读一下,学生根本不能对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需要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道德精神有深刻的认识,也不能理解在遗产继承中除了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但是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做成课件,多选取相关的生活案例播放,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能很快使学生融入这些情境中,所以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表示以后遇到遗产问题要本着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来处理。

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树立大的教学观。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与综合处理功能,运用多媒体可以跨越古今,连接中外,让学生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打破学科限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科间的联系,要建立各学科、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促进学生能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将思想品德课中的某些内容与地理、历史相结合,使学生以多种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时事热点,让学生在教室里能感受到社会的热点,做到身在教室,心知天下。例如,选取神舟九号的报道片断,选取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谈谈个人的见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经过主动思考、积极动脑,将所学知识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大千世界搬到课堂上,将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也搬上课堂,使学生真正树立大的学习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教学魅力范文篇5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魅力;陶冶情操

舞蹈是师范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那么,如何搞好舞蹈教学呢?

一、以情动人,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自心生,是我们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语言。舞蹈的本身具有强烈的娱乐身心的作用,无论观者或舞者,均能自娱其中。像雨水出自山林,却淋漓着山林;火烧自木头,却反过来燃烧着木头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对美的事物有着自己的感知。但中师生的思维直观,一尘不染的内心世界,涉世未深的头脑使他们无法进行正确的审美活动,但他们对美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因此学生在学习舞蹈之前,先给学生充分听音乐的时间,让学生在听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幻想,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并在欣赏中把握这段音乐的情绪,掌握其情感基调,说出它是优美的或是激昂的,是欢快跳跃的或是缓慢抒情的,是欢乐的或是悲伤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的节奏,使他们将节奏、想象和舞蹈联系起来。音乐的情感和美感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一旦领略了这段音乐的感染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激发他们无限的热情。如:我们在排练舞蹈《欢乐中国年》时,可以做这样一系列的诱导动作——用一些照片来展示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过新年的——学习《欢乐中国年》的旋律——观看民族大团结的音像资料。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明白了音乐的含义,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年的情感,从而对舞蹈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

二、合理设置欣赏课,学习舞蹈知识

普通中专的舞蹈欣赏课,形体训练等课程与专业舞蹈院校不同,此乃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普通中师校的舞蹈欣赏课一般只安排一学期,而专业舞蹈院校的课程则设置四年。由于时间短而少,因此更加深了这门课的难度。它要求必须在教学的诸多环节调整和改革,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课程内容必须精练浓缩,直接从舞蹈作品入手,学生通过欣赏直观地感受舞蹈作品。在作品赏析中,不应从孤立、静止的高度或仅仅从舞蹈形式及动作来分析讲解,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中赏析。要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备,激活其想象,让他们从具体的舞蹈作品出发,了解和把握舞蹈意象及核心。从而使他们表现舞蹈作品时更加投入地舞蹈。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化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与舞蹈的各自特色融合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舞蹈基本功训练应多样化,深度开发学生艺术潜能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课,可以将古典,现代几个舞种的训练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肢体运动能力和艺术潜能。是年轻人都想放松、自由地跳跃,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气息舞动出来,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现代舞,对芭蕾舞了解和喜爱少一些,针对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多个舞种进行训练,充分调动上课时学生思维和肢体运动的积极状态。开发潜能是教育界讨论已久的话题,而对于舞蹈教学却是艰巨的课题,这意味着必须打破长期以来舞蹈艺术教育的传统理念,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适应非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避免过于程式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多重思考,鼓励在课堂中存在讨论,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懂得接受多种信息,获得解读专业信息和理清信息的思考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将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一句话,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艺术,打破默守陈规的接受方式。

四、评价体系应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魅力范文篇6

关键词:化学的魅力;课程构建;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考核评价

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和渗透的复杂背景下,高校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全课程、全方位育人[1]。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发现和创造新物质的主要手段。同时,化学是一门核心、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科学。人类在不断认识化学的过程中,利用化学改造自然、服务人类。化学以极强的应用性,渗透到现代工业、农业、国防、交通、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化学带给人类的便利和财富是令人振奋的,但是化学的发展也给我们人类自身及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危害,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空洞、食品安全等,这些破坏对人类而言几乎是无法承受的[2-3]。为了改变人们对化学的误解,树立化学积极正面形象,我们计划面对高师院校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化学的魅力》这一课程。同时,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的魅力》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样,不仅能普及化学知识、展现化学魅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4-5]。

1课程的构建

1.1专题设计

基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化学的魅力》公选课在教学主题的选择以及编排次序方面,主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第一,首先介绍化学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在宏观方面对化学有一个基本认知,便于后续单个领域知识的介绍与推广。第二,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医药健康和娱乐文化方面入手,详细地介绍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对基础化学知识的主动应用能力。第三,化学在给人类带来便利和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人类自身及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危害。最后一个主题着眼于化学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绿色化学在解决化学工业带来的负面问题中取得的进展,以及绿色化学对化工生产、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基于以上原则,《化学的魅力》公选课计划选取十个教学专题,主要包括化学的起源与发展、化学与生命、化学与饮食、化学与医药、化学与能源等。整个课程的主题皆与人类的基本生活关系密切,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还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1.2基本内容与学时安排

《化学的魅力》这一课程主要面对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向他们普及化学知识、展现化学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但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化学知识储备相对薄弱,不宜讲授过于深奥的化学专业知识。因此,对每一个教学专题内容的选取与编排次序至关重要。内容的选取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化学的魅力》公选课设计为32个学时,根据各个教学专题的内容的多少以及学生认知水平,需要对学时进行合理分布。

2“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及预期教学效果

(1)介绍我国古代化学取得的辉煌成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古代化学有着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成就,为现代化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在化学实验上,炼丹家们掌握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制法和鉴定方法;在化学工艺和技术上发明了火药、金属的冶炼和造纸术等;在对物质的认识上体现了唯物辨证的观点,与近代的化学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中国古代化学长期以固有的模式缓慢地发展,没有形成现代化学学科。学习古代化学先进成果,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以史为鉴,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吸收世界最新研究成果,开拓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2)利用现代化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现代化学家也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侯德榜、黄鸣龙、张子高、丁绪贤、黄子卿、杨石先、庄长恭、徐光宪等。他们拥有让人敬仰的人格力量,为了寻找科学救国之途,历尽艰辛、奋力攻关。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歌颂。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前辈化学家的事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能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通过相关政策解读,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我们国家拥有先进、完善的基金管理与资助制度。每年,我们国家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大型科研仪器、择优资助各级各类的科学研究。从而确保了,研究者的课题顺利开展。此外,我们国家颁布了很多促进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例如,2016年1月起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通过对这些政策的解读,可以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4)实事求是,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解决问题新的发现、理论的产生都有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曲折的。客观世界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在既定条件下产生的科学都是相对的,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间推移,曾经被认为科学的理论可能会被推翻,会被更为先进、严谨的科学理论所取代。例如,17世纪末欧洲开始流传一种关于燃烧本质的“燃素说”,该学说在此后的100多年里一直广泛流传并占有统治地位,后来被证明是不科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解决问题。(5)通过绿色化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是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旨,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不仅可以树立化学积极向上的形象,还能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6]。(6)紧跟世界前沿科技动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学科无国界,领先才是硬道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思想。例如,通过介绍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关科学家的事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7)培养学习热情,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介绍化学在医药、材料、能源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果,使学生感受化学的发展与时展的密切关系,充分体会化学的魅力。例如,结合现代重大基建项目、先进科研设备中新材料的应用,向学生展示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新药研发过程中研究者如何克服困难、取得突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8)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批判的精神在信息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各种知识铺天盖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例如,在各种书籍、报纸、网络、电视、电影中出现很多关于化学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部分作者、编剧缺乏最基本的化学常识,很多作品中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化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出现在书籍、影视作品中的某些桥段,让学生自主分析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及其正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精神。

3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在讲授《化学的魅力》公选课时,除了用多媒体讲解重点难点,还应该将生活中出现的著名案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化学的起源与发展”的教学中,可以引入不同历史时期重大的化学发现,重点讨论化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克服困难最终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站在前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精神。还有,在“化学与饮食”的教学中,可以引入重大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例如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塑化剂酒、孔雀石绿水产品等,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化学是把双刃剑,还能教会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指导生活。此外,根据《化学的魅力》公选课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采用实验探索式教学、多媒体组合教学、网络工具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7-8]。

4考核评价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考核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而作为教学中心的学生,则是教学评价的主体[9-10]。基础教育阶段的考核方式主要为课堂作业和阶段测试,对于高等教育阶段来说,考核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一般来说,总成绩是由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及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对于平时作业的考核,可以采用章节总结的方式进行。每学完一个章节,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分小组(可以按专业分组)进行PPT演讲展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开课之初就告诉学生成绩组成和考核方式,便于学生了解这门课程以及上课时的注意事项。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考察,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平时考勤的管理,对那些“选而不修,修而不学”的学生要加大处罚的力度。

5结语

在高师院校开设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的魅力》公选课意义重大,它可以让非化学专业的师范生轻松地学到更多、更全面的化学知识。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指导他们科学地生活,还能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精神。高师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未来的教师,肩负着知识传承的重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宽广的视野,更要具备创新能力。现在的他们是化学知识的学习者,将来他们会是化学知识的传播者。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可以将这些化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树立化学积极向上的形象。同时,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很容易在《化学的魅力》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薛斌.大学化学课程德育的设计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8,33(12):28-32.

[2]裴强.化学的魅力[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1-2.

[3]邢亮.化学与人类文明公选课教学探讨[J].大学化学,2012,27(3):22-25.

[4]吴义平,张霞,杨本宏.新工科培养模式下无机化学课程思想政治建设[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6(1):136-139.

[5]徐丹,尹雪娜,马世坤.基于大学有机化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0):30-31.

[6]裴强,丁爱祥,张会担.面向未来的化学———绿色化学[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24):1-6.

[7]王争录,张博.高等院校科研反哺教学路径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6):39-42,60.

[8]裴强,徐果,徐文豪.固体酸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综合实验教学探索[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10):31-34.

[9]王亚,李孝川.关于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3(2):40-44.

教学魅力范文篇7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教书育人任务,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和全面的能力。特别是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学生多样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个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良好魅力,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吸引学生学习知识,全面发展。

魅力,是对人的吸引力,是一个人各种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品质的综合,是个体基本精神面貌的体现,教师的魅力既含有该群体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特征,又包括每位教师个体所别具的气质。教师的魅力是基于拔萃的人格构成而升华起来的,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不容低估。

教师魅力,是每一位教师的灵魂。《礼记》中就曾经说过:“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塑造崇高的教学魅力。

一、形象要新,塑造教师的仪表美

外形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雅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采、脱俗的气质、精巧的语言、整洁的衣着、端庄的外表、生动豁达的性格以及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爱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爱合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n。一要有良好的品德。“人以德为本”,作为表率和模范的教师,应重视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要从与学生接触到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言传身教,“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勤业: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积极进取,它是实现教师职业功能的基本保证;做到精业:业务纯熟,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它是实现职业劳动最高效益的价值追求。二要注意外在的美,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因为“身教甚于言传”。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表现出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一个着装大方优雅、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的感受,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行为习惯,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三要有真挚的感情。爱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讲究“仁爱”治天下,于学生何尝又不是呢?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仁爱产生仁爱”的效果。

二、知识要新,塑造教师的文化美

“学高为师”,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如今,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欢迎的是知识丰富、博闻强记、熟悉多种学科的“全能”型教师3J。假如教师的知识积累能达到“无所不知”的程度,那么无疑会影响学生毕生奋斗的“远大目标”,他们会由衷地佩服你。只要学生爱好上了老师,确定会对该门学科的兴趣变得浓重,也会带动周围学生形成学习热。因此.教师要把对知识的学习当作是永恒的追求,不断学习新知,扩充知识量,与时俱进,永远走在知识的最前沿。一要加强对所教知识的深入学习,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不能满足于已知的层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简单地做重复的讲解,自己教起来没劲,学生学起来也没有新鲜感。要积极研究,不断吸纳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向未知的领域探讨,自己首先要研究深、精、透,这样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二要丰富知识结构,在基础知识控制坚固,教育学、心理学要学得透彻,基础功非常扎实的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对国内国外、海陆天空、天文地理、文娱体育、时尚娱乐、甚至风行侄语等广泛涉猎,有所知晓。不但要博览群书,能旁征博引,而且要跟得上时代步伐.不断吸收控制新生事物,学会“新式兵器”,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三要加强实践锻炼,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之间毕竟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出理论知识讲解的新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魅力范文篇8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被推到了教学的“风口浪尖”之上。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导致学生根本发现不了学习语文的价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探究。例如:在学习《争吵》一文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授课时,我就采用创设自学情境的方法,由于教材内容的情境每个学生都有可能遇到或者说是已经遇到过了,所以,让学生进行自学,不会因为不明白所述的内容而理解不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明确的是,让学生自学,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做旁观者,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做好指导者和监督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②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③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的目的性,可以节约时间。之后,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我让学生就父亲所说的“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况且你不应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进行讨论,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宽容。

二、创建语文活动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玩、喜欢游戏是非常正常的,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教师要尊重他们的天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建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乐于在语文的世界里探索。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逐渐发现语文的魅力。而且,以往教学中,教师过于看中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一些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例如:在学习完《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和《猴王出世》这一组课文之后,我发现学生对这些故事非常感兴趣,有一些学生反映:我家有动画版的《猴王出世》;有学生说:我家有漫画版的《草船借箭》……这让我意识到,学生其实早在之前就接触到了这些文本,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利用。所以,我并没有着急进行下面的学习,而是开展了一堂“讲故事”的课,让每个学生都向同学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小故事,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我了解一下学生的喜好,以便更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营造语文阅读环境,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魅力范文篇9

涉猎广泛的知识,兼收并蓄的修养,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本。有人提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授之以渔并举一反三,以体现执教者内涵的重要性。广泛的知识修养,尤其是教师的知识范畴,深度和系统性,为教师的知识框架,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职语文教学应以从实际出发为教学核心

中职学生是历经九年义务教育后考核失败落榜的学生,他们或者从小学开始就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为初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在班级中受部不应有的重视还缺乏自信,而且没有适当的学习方法,以及与其他同学和平共处的能力,这是当今中职学生的现状。与此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由原来的升学目的转变为就业,而且将直接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和职业间的激烈竞争,环境也会随之改变。他们在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以及成长学习、生活中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这时就应该让我们教师更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情感熏染,就可以让他们有更大的信心,渴望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培养出马克思主义中提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人。

2.动人心弦、吸引学生眼球的生动课堂为语文教学艺术插上翅膀

语言是一种人类交流的基础工具。语言表达和人类间的思想交流都离不开语文,并且很大一部分的教学活动是凭借语言这一载体来进行的。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上,更加凸显出语言的重要性。有人作了一个关于语文教学的过分比喻:语文语文老师教学如啄木鸟捉虫———全凭一张嘴。教师语言表达在课堂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语句诙谐、真心、生动的评价,或是一个动人的微笑,一个会心亲切的点头,一次真心的鼓掌……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心满意足的奖赏,更是从中得到更多的自信心和培养了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发挥着其艺术魅力,课堂因此而变得与众不同。经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活动效率极大程度取决于老师的语言素养,这也体现出来了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有教育学专家提出: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明晰地教学的老师,他的话语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并把知识一道浸入进去。当今职校的学生大约年龄在16~19,正处于青年中、初期,他们的人生阅历还很短浅,基本经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而且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生活。

二、以学生为主,以教材理念为辅,寻求创新

教学魅力范文篇10

一、牵引学生注意力,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我国教育界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它代表着一种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其关键环节是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是实现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除语言精练、准确、清晰、音量适度、逻辑性强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要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通过音量、语速的不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牵制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适应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谚语、诗词、歌赋、顺口溜等,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获。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效益高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统一的结果,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成人化、政治化的倾向明显,有些学生有逆反心理。

其次,在考试中存在考题过难、内容过多、范围过大等问题,造成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等。

再次,很多学生对政治课提出的问题带有一种偏见,总认为能“编”能“凑”就行了,似乎没什么严格的是非界限,缺乏对教材难点、重点的分析和理解,对问题大概知道就行了,根本谈不上准确性。鉴于此,政治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为必要。

教师必须明确指导学生怎样去挖掘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如何运用教材内容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导向进行思维,避免出现偏差。只有这样,学生对教材内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准确掌握重点,成功地攻克难点,自觉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三、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主张教学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他说:“流水的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他以流水比喻,指出流水在行进中必须流满经过的洼地才能继续前进;君子有志于学问道德,没有达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达。说明学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打基础,循序渐进,决不能侥幸从事,否则“其进锐者,其退速”。“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是违背学习规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以课、节、框的知识点孤立存在,但形孤神不孤,如哲学生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经济生活中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等,且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较多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用语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过渡衔接,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层层深入,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四、有理有据,语感传情,具有可信性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该课程不但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使学生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就要求政治老师要具有一定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具备了这种力量,就能获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学生也乐于接受教育,对思想政治课就会感兴趣甚至热爱。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学内容一起当作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如果政治老师对自己所授的内容本来就持怀疑态度,还照本宣科讲下去,学生就会既反感教师虚伪,也反感内容的空洞枯燥。因此,教师能否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地说明教学内容,是政治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对书中内容分析要热情洋溢,有理有据,语言要声情并茂,语调要抑扬顿挫,举手投足之间真情涌现,激起学生对教师言语内容的关注,充分显示语言的魅力。

五、观点明确,主次分明,具有归纳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探索活动,调动挖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但是政治课教学内容是一些抽象的东西,理论性强,要真正地理解它、掌握它,就必须把它还原为具体,然后再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样才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才有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印象,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点有了零散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但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的关节点,对于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尚不能澄清,对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难以搞清楚,所以教师在学生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必须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关节点,易混易错的地方加以分析归纳,明确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点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归纳性,抓住问题的本质关键所在,严谨规范,系统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使之观点明确,主次分明,达到新的认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