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0:38:38

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1引言

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的培养。会计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掌握会计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充分认识会计专业实践的重要性,采取各项措施,才能不断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水平。

2目前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2.1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传统会计教学是由教师在讲台上拿着教材对下面学生直接讲授,对课本里面的知识和原理进行阐述,案例分析讲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缺乏交了沟通,下面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这种僵化且被动的模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学理念。2.2教学内容滞后。目前会计主要的方向定位是企业内部财务的数据管理,从而开设的课程也是以这个为起点,着重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以关注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为主。但是,决定企业的发展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忽略了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对企业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目前会计课程体系中对外部因素的分析的课程开设少之又少,整个财会课程完全着重会计分录的书写,账本登记,报表编制的传统账务处理。这个对现代企业需要的中高端的技术性综合人才需求的培养相去甚远。就目前来讲,教学观念还是相对落后。2.3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传统会计教学侧重灌输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解决日后财务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学生能学会如何去做分录,编制报表等一系列财务操作,但是在如何利用这些生产的信息帮助企业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显得不足。

3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授课模式需要改革,学生的学习应由被动转换为主动。基于这种想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翻转课堂”也称之为“颠倒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理念。自学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课本知识的学习应由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自主地学习掌握,而课堂的时间主要是给予学生讨论与研究学术的问题。在此翻转课堂教学模模式下,学生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与教师一同探讨学术研究及各项专业技术面临的问题上来,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大学的学习里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此期间学生应更多地去提升自学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老师。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可以尝试。教师不用在课堂上进行乏味的讲解课本的内容,这些知识则由学生在课前掌握;在目前发达的信息时代,各种学习的途径数不胜数,学生亦不会因找不到学习的路径而烦恼。这样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给学生指明方向,布置任务及提醒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由学生掌控。教师则起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将学生带入更真实的学习中来。3.2完善体系改革,提高教学内容综合性。目前,在我国高校许多会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要滞后于时代的进步速度,其重心还是企业的内部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会计发展的方向必须多元化,如只关注内部而忽视外部因素的话,迟早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外部的竞争和行业的发展是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多元化决定了我们会计人员要与时俱进。因此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培养现在会计人才的需要,有待改革和完善,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压缩相近课程,同时为了适应未来发展应增设网络会计,大数据技术等技术应用型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选课空间,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知识范围,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应针对目前会计教材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情况予以改进,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各类会计案例和实务操作内容,促进学生的操作分析判断及决策能力的提升。3.3改革教育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融入进来,否则效果肯定不会理想,所以外界力量的参与必不可少。同时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走校企合作之路,是目前这是最为合适的发展之路。教学不应故步自封,要眼界开阔,了解并预测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跨出校门,到不同企业去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平台,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此外,还需要与权威的会计机构合作,共同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由对方提供拥有丰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找准未来的方向。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和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工作,时刻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向。

4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的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时,要将教学的重心落实到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和一线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完善整个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符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填满社会对中高端财务管理型人才的缺口,但这一过程坎坷而又充满挑战,各高校必须了解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及会计未来发展方向,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为最终目标,不断创新及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小燕.论网络时代的会计发展趋势[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2]王伟.网络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3).

[3]董春华,张光照.基于网络环境下会计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董春华[J].职教论坛,2012(33).

[4]华耀军.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教学改革范文篇2

1.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轻视职业道德培养的问题。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但课时很少,法律法规的东西很多,•138•偏重死记硬背。而高职学生是未来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预备军,大学学习期间是他们职业道德观念初步建立的阶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公民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所受到的教育;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职业道德的培养。

2.学生人际交流技巧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让学生认为会计部门很重要,他们会偏激地认为企业除了会计部门外,其他部门并不重要,很多决策只需要和企业管理层交流就可以。所以在大学学习阶段一味地在会计核算环节中训练,很少去思考如何与其他部门的同事进行沟通、交流。另外,高职会计学生与其他管理类学生相比,性格本身更为内向、沉稳,很多学生将“严谨客观,谨慎负责”的原则等同于“缺乏创新,保守古板”的职业性格,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3.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

对在校学生和已经毕业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对未来的职业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毕业找到一份工作就完成了人生目标,还有的学生觉得只要混过大学三年就可以。可见,当今的高职会计教育在给学生未来一个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4.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缺失。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主张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将导致学生知识面窄,人文素养低,社会适应性差,终身学习能力薄弱。而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普及终身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要求学生不仅仅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更多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逐步掌握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通过终身学习,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5.学生创造性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的模式上。教师只顾着把重点、难点一股脑地抛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很多高职院校原本必须要写毕业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现在也用技能抽查的模式所取代。这就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兴趣对专业知识进行探索,不能利用自己所学、所看、所想来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与终身教育体系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能够与同事和谐共处,在工作、生活中互相学习的人,培养不断进取、努力创新的未来会计岗位的接班人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的高职会计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

二、终身教育体系下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途径

1.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贯彻实施终身教育的理念,首先就应该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方面,各个高职院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多的是用案例去引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职业道德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标志,让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组织其他相关的道德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搜集周围关于职业道德的例子,以小组讨论、辩论赛的方式让他们在思想道德上有着非常鲜明的是非观念;或者邀请企业财务人员、审计部门的人员,给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深刻地领悟会计职业道德对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抗拒利益的诱惑,维护职业操守。

2.选取合适的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终身教育体系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材的编写和选取都是非常的重要。在教材编写上,出版社、职教集团可以邀请心理学、伦理学的专家和会计专业的专家教授一起编撰有关考核学生职业判断、职业操守的案例,供高职教师和学生使用,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职业道德意识。在教材的选取上,授课教师除了上课的教材外,还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能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辅导书。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共同生活的能力。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用的是否合适、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选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培养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创新人才。第一种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要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要求他们思考或者讨论后给予答案,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思考和表达的能力。第二种方式,采用小组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围绕教师事先准备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生间的唇枪舌剑,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也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每一组中都设有出纳、会计、主管等岗位,分岗位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可以让学生熟悉各岗位的职责,了解凭证在各岗位间的传递,同时也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三种方式,采用实地参观法。让学生到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中去,与主管、会计、出纳零距离接触,掌握公司整个工作流程,从而加深对以前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缩短实际工作和理论知识间的距离。

4.优化课程设置,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分析学生所要具备的技能和能力,以实际工作为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规律及高职院校教育特点,优化课程设置。会计教学不仅立足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不仅要重视会计考证课程,而且更要重视培养会计职业素养的课程,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

5.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就必须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教学实践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提高其创造性。对于像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这样实践内容较多的课程要单独设置实践环节,而有关联的诸如财务管理,税务会计等课程,也应该设置一些综合实训,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的思考: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条件变化了要怎样调整等等。最后,将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结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两者同步进行,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手工和电算的操作,这样既能从理论上理解会计工作过程,也能从实践中掌握软件的操作,从而顺利的适应今后工作岗位上软件的更新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教学改革范文篇3

(1)课题布置范围不易确定(学生存在个体化差异性),缺乏科学合理性,

(2)课程内容枯燥无创新,缺少师生之间艺术互动交流,

(3)指导布置设计作业占用时间过多,

(4)设计

2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

2.1(3P1D教学改革方法)

2.1.1课题选择(Project)

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创新,课题选择要得到充分重视,课题存在于教学中的形式可以是真实的设计项目,或者是非实际的项目练习,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核心就是课题。课题内容的选择关乎到设计教学的最终成果,同时体现出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与责任心,教师备课主要的内容就是有效做出课题选择,以下为课题选择时需要注意的关键内容:

(1)按照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拟定课题选择范围,课题中涵盖的内容与完成难易程度要符合学年教学计划基本范围要求,为保证课题选择的时效性,学校教学负责人要参与课题选择并审核其中教学内容。

(2)艺术设计评价标准。

课题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艺术设计成果的评价标准,学生可以依照明确的标准制定设计目标,进而确定设计努力方向,对学生的创作过程来说是非常直观有效的。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的建立要符合设计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精神,做到实事求是的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全方位、认真明确的考核。学生可以将评价标准最为设计结果参照物,在设计过程中即时调整性比较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判断力。

(3)目的性、可行性、趣味性。

课题设计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首先课题目的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项目问题,能够有效分辨问题处于形态与材料、结构、语义、功能等哪几个教学计划方面,其次是课题选择中设计的项目联系要与实际生活接轨,或者应用实际生活中未解决的问题,保证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为课题可行性提高成果效率。

(4)创新性、时代性。

响应新形势下新课程对教育改革的要求,艺术专业课题设计要具有创新性、时代性。课题选择在教学中单纯呈现设计形态基础内容,是远远不足以新形势下课程要求的,要依据当下时代的审美标准做创新与变革。课题设计的目的就是解决当下生活中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环保用品、老年人产品、残疾人专用产品等等都是有待开发的艺术设计课题。具有时效性的课题选择并不是单纯依赖于学习计划范围内的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水平能力,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生活,以敏锐的眼光觉察到社会形态的变化,善于发现生活中待解决的问题,不要一味将教科书中的参考设计内容照搬给学生,具有综合教育素质的专业教师,在寻找设计课题与启发学生寻找艺术设计方面都会展示出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2.1.2教学质量(Process)

课堂练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的主干内容,为学生展开随堂可完成的针对性较强的项目练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完善的课堂练习内容,开发学生艺术设计思维意识、审美意识,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艺术审美的判断力。为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提问难易程度以及点评用语尺度。课堂练习能够将学生的设计作品放在一起做对比,这样便于学生之间参考与教师的点评,教师在点评学生艺术作品时,要结合当前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考评学生作品的优劣,并启发学生勇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判断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考评中顿悟设计原理,从而符合课程教育标准。当然,这与教师的职业操守、教育水平都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也是课堂练习的精髓所在。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点。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足够的参与意识并且能够持续良好学习状态,关键点在于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得到提高,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练习项目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教师正确引导之下,会与学生达成一种共识,有助于学生平常学习目的性认知的提升,为学生培养正确的艺术设计观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挖掘培养学生对艺术真理的探索精神以及发现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设计说明书(Description)

艺术设计课题、课堂练习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说明书,它的作用价值是衡量学生艺术作品成绩的必要参考因素。艺术课堂中着重提出学生对手、眼以及脑的培养训练,而设计说明说正是实现这一培养训练最有效的过程。记录整个设计作品的设计过程,将自己对课题设计的艺术思考、真理探索、形式理解以及价值观念,体现在设计说明说中奉献给受众,因此可以看出设计说明说在课题设计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它是一项必要的存在因素,是设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说明书中旭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主题、设计来源、设计内容以及预测结果。

首先是学生要理解教师布置课题的基本主题思想,只有详细、准确的认识到课题练习的目的性以及课题选择的原因,才能够有效的进行分析,经过理解判断之后方能完好的解决问题,对于后期的设计内容以及设计结果的预测,要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而进一步深化落实。

(2)课题设计方法认知。

在设计说说明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比对课题的理解更重要的,就是学生以自我的角度对课题设计方法的思维认知,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需要独树一帜的,因为不同的自我将展现出不同程度的艺术认知,也可以说是对艺术设计的独到见解,之后要进一步说明采用自我角度分析认知的原因。

(3)记录过程。

设计说明说中主体要呈现的部分就是设计过程的记录,其中包括设计方案、设计模型以及设计图样,要有记录的过程是因为以任何形式存在的艺术构思,最后都会进过技术图样、形态处理而落实到实物上,最终以图样、实物模型等形式将形态与功能、材料、结构、语义等艺术设计构思展现出来。

(4)版式设计实践。

设计说明说在课程中占有主要地位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版式设计的一次实践。但是版式设计在艺术项目中却不是重点步骤,也没有相应的统一规格要求,可以艺术设计说明书版式的基本内容中是包括了多种图片样本的,例如封面、字体、着色、开本等等。这样看来设计说明说自身就是依靠视觉传达的设计项目,那么学生应该注重使传达主题内容独树一帜的方式特征。

2.1.4重视陈述(Presentation)

陈诉是设计练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完成课题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的形式就是学生在艺术作品设计完成之后,将自己的设计构思、设计过程、设计结果、对问题处理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向教师以及同学阐述清楚。之后会有教师或者学生进行提问,设计者根据问题作答,最后教师会对设计作品给出评价,针对其优劣点、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探索的要求。设计陈诉对学生有以下三点培养优势:首先,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训练口才起到一定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息并且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口语表达是一名实践中设计师必备的职业素质。其次,学生对自我设计作品的阐述过程,能够减少教师考评过程中的主观倾向性。最后,陈诉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有效的做到取长补短,增添互相学生的机会,使自己设计能力不断得到完善。

2.2考评模式改革方法

引导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开发的重要因素是课程考评方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学生的新生代变化应该受到重视,学校课程中的考评方式要响应新课程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创新改革考评方式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以艺术设计为主要考评目标,摒弃传统考评设计作品结果的方式。通过学生艺术设计作品的完成过程以及创新能力,进行考评学生对艺术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的实施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育人方式,做到“以人为本”的形式教学,革新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教学阶段不同的课程要求,采用灵活的考评手段方式,使课程评价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格局。当教学过程中主体、客体均发生改变时,要有效的将生产标准、考评手段相结合,或者将职业资格证书与考评手段结合,当学生的设计方案获得企业录用的话,那么可以成为主要的评价参照,若学生设计方案参加过竞赛、展览等,均可以列入综合考评的参考依据范围内,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单一传统考评模式,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结论

教学改革范文篇4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校对实验诊断学进行教学改革前后的两届医学检验系共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共计47名,作为对照组;接受改革教学的学生53名,作为观察组。1.2方法。传统教学方式紧贴教学大纲,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安排学时安排为3∶1,教学流程为“讲课-实验-考试”;改革教育方式的要点如下:(1)教研室成立实验诊断学教学小组,师资力量由过去的单纯的检验科老师增加为由临床内科、检验科专业老师共同组成的团队,教学小组绩效考核项目纳入学生对教育质量满意度的评价;(2)教学目标以训练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判断能力为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3)教学方式增加病例引入式教学、增加学生临床内科、检验科见习课课时、也增加学生在教研室科研项目中的参与机会,力争教学内容当场消化;(4)课后作业增设文献调查、案例分析和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与视野。1.3观察指标。1.3.1期末成绩考察。两组研究对象均于学期末进行笔试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笔试考察包括基础知识25分,检验原理25分,临床思维25分和综合能力25分,共计100分;实践操作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共计20分;学生总成绩中笔试占80%,实践操作占20%,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1.3.2教学整体满意度调查。由学生在期末时在教务网上评价完成。调查表由课程安排、教学质量和教师教风三部分,共计21道题组成;评价等级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教学整体满意率=持满意评价的例数/总例数×100%。1.4数据处理。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期末考试成绩、教学整体满意率等于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期末考察总成绩及合格率。教学改革后,观察组期末总平均成绩和合格率分别为(80.21±9.78)分和88.86%,均高于课程改革前对照组的总平均成绩(74.23±10.25)分和合格率85.11%,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成绩比较用t检验,t=3.2678,P=0.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合格率的比较用χ2检验,χ2=0.2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就考核具体内容分析来看,两组比较用t检验,检验原理t=2.37,P=0.02,临床思维t=3.41,P=0.001;综合能力t=6.64,P<0.001;动手能力t=6.44,P<0.001。以上四项考核内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知识t=1.44,P=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2.2两组研究对象对教学整体满意度评价。教学改革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在课程安排、教学质量和教师教风上的满意率分别为(57.45%和79.25%)、(63.83%和73.58%)和(76.60%和86.79%),可见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整体满意度较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教学改革的急迫性。自实验诊断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教材至今已经历数次改版,检验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令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由书本不断更新补充的内容来看,过去检验科工作的职能就是提供给临床及时而准确的辅助资料以帮助医生开展诊疗,而今医学检验已经在逐渐向检验医学过度,是着重于研究实验数据的变化原因,即在解释临床病理、生理结果的同时能对疾病诊断、病情变化、疗效评估、预后判断这整个临床过程做出前瞻性的判断[3]。未来对检验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器操作员,熟练的操作能力、成熟的临床思维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必然才是适应未来检验医学发展需求的职业素质[4]。为培养具有高素养的检验人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医学教育不仅是医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国内外均有报道指出,课程改革需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课程安排、考核制度上下功夫,临床医学教育更需紧密的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学生创造浓郁的学科环境[5-6]。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为了构造更好的教学环境,现阶段高校均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学生对教育整体满意度的反馈能为教育质量提供循证数据,为教学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7-8]。3.2实验诊断教学改革成果。本教研室成立实验诊断学教学小组,在教学改革上将实验诊断与临床的“桥梁”关系作为基本,重点强调课程的实用性,落实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临床思维以及创新意识。教学改革使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与同类报道相似[9],这种以“实例提出-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实战演练-评价总结”为思路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教学成果来看,观察组学生在检验原理、临床思维、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上的成绩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整体满意度较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的提高,说明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有更好的教学效应。3.3实验诊断教学改革目前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1)由于教学经费限制,教研实验室无法做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全自动化的实验仪器,为避免教学与实践脱节,在本科目教学改革中特地增加了学生见习课,然而由于临床工作的严肃性,学生在检验科或临床科室并无太多动手机会,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2)随着检验医学与世界标准的接轨,一些新兴的或者有技术垄断性的进口仪器设备都以英文界面操作为主,学生在见习课程中普遍反映了双语教学的需求,这将是未来教学小组可发展的地方。(3)在期末考核成绩分析中,教学小组发现学生在案例分析主观题上失分率较高,这可能与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均以“典型”为主,导致学生思考过程简单化,临床思维仍较片面相关。(4)现今“90”后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上的新鲜事物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今网络公众平台[10],一方面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上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实验诊断教学小组应与时俱进,让移动互联网对课程进行有益的补充。

教学改革范文篇5

民族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和疾病斗争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着本民族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医学是民族地区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文化瑰宝,部分医学经验缺少文字记录,为口口相传。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民族医学传承和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科技产品的创新使用、交通便利优势、民族对民族医学认可度上升都为民族医学发展壮大提供了机遇。2018年7月27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8]15号文件《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提高少数民族医药防病治病能力、药事服务能力、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医药院校教育。政策的可极大推动民族医学发展。在高科技发展中,传统优势。未来教育中,人才是教育核心,民族医药事业是否能蓬勃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学改革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切实提升大学生能力是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2.课堂教育的重点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医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而这些品质的培养是医学课题教育的重点和难度,因此探索寻求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培养意识思维和增强应用能力这两方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迎来了机遇和挑战[1]。2.1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已有的思维形式,组合新的思维形式的思维活动。从形式上看,创新思维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更是人脑将已经输入的信息组合成新信息的形式优化思维培养。大学生具有独立思维能力,有创新、突破、开拓、灵活的思维特点,因此做好民族教学传承创新相结合是可行的。民族医学目前招生规模不大,课堂人数较少,因此非常适合开展思维训练模式,且大学生思维活跃、心理健康、独立性较强,创新人格基础良好[2],思维能力锻炼预期收效较明显。比如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成为了风靡全球的医学教育模式[3],对思维的发散有很大帮助。PBL教育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大多将学生分为10人左右的小团队,每个团队配备1位教师,20~30个小团队同时进行授课,对普通院校来说,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照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做好顶层设计,可以借鉴好的教学模式的精髓,进行教学改革的实施,达到高校教育改革、开阔大学生思维的目的。2.2应用能力培养。民族医学中的技法,传承下来的多为临床使用率较高的技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例如瑶族技法:针法(竹筒梅花针疗法、火针、烧针、刺血疗法、油针疗法、杉剌疗法);灸法(火攻疗法、神火灸、药灸);手法疗法(梳乳疗法、滚蛋疗法、刮痧疗法、摄痧疗法、挑痧疗法),非药物外治疗法(佩药疗法、握药疗法、脐药疗法、鼻药疗法)。这些疗法操作性很强,影响因素较多,如针刺的力道、角度、手法,药灸、火攻疗法对烧灸的火候有要求,熟练掌握技术要求比较高。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播放相关操作的视频内容,达到直观了解目的;增加实训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掌握常用技法的操作,达到临床上能直接操作的标准。

目前,民族医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教育是民族医学人才发展的基石。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科技成果日益更新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现代科技技术,不仅获得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从思维意识去培养,激发挖掘思维的深度,才能促进民族医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毓秀,李彭博,徐艳.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8):9-11.

[2]张建,陈书.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途径[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3(04):14-16+22.

教学改革范文篇6

【关键词】药物分析;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高等教育;思政教育;整合实验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指导和推动普通高校将办学思路转向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加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药学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全面掌握药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二者不可偏废[1-2]。药物分析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药学专业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质量控制意识,掌握全面的药品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药物分析与其它药学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讲,只要有药物的地方就药物分析,所以学好该课程对于药学学生至关重要,是其就业和升学的重要必修课程[3]。由于药物分析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交叉性,因此为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依据该课程的特点,采用岗位任务训练,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药学实验整合,以及思政与法规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4-5]。

1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是杭太俊主编《药物分析》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该教材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药物分析的任务和研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发展及概况,以及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研究方法、方法学验证和药物制剂分析等;各论则对不同类型药物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和完整的介绍,教材逻辑严谨系统性强。药物分析教材中总论部分所占比例较大,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凡例、正文和通则等,这些概念对于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6-7]。另外,总论中关于药品质量标准和方法学验证的内容是药物分析学理论的核心和实践的指南,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初学者,只能死记硬背,理解其含义更是难上加难。药物分析的各论部分虽然内容直观,知识性强,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材的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效率较低。因此,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更好的完成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我们药物分析教研组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部分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2药物分析教学改革

2.1教学方法改革

2.1.1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现状,针对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我们通过互联网建设药物分析的线上教育教学平台。教师利用本校网络平台“知行医苑”以及“中国慕课”和“爱课程”等,建设药物分析线上课程,并将每章节的思维导图、知识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多媒体连接和课堂测试等内容导入网络平台[8-9]。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登录课程,对学过的章节进行复习,也可以提前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例如,在讲授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凡例、正文和通则等概念之前,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对该内容提前进行预习,通过平台课程中提供的图片、视频和链接,全面直观的了解药典概况及其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节省了课堂讲授的时间。如果学生在平台学习后仍然对其中的内容难以理解,可以在平台上提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会进行相应的解答,这样既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1.2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任务训练药物分析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药品检验、管理、生产和监督、新药研发以及临床药学研究都离不开药物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熟悉其研究方法、掌握其操作技术对药学学生未来的就业有极大的帮助,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药学人才的重要课程[10-11]。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将看似简单的概念相互混淆,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2)对药品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方法学验证等重要概念的内容、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难以深入的理解和掌握;(3)药物分析学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学习容易顾此失彼,难以抓住重点,这些问题大大阻碍了学生们对于药物分析学的学习和理解。虽然实验课的开设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帮助学生们掌握理论的内容,但是单凭实验课还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药物分析实验设计的训练,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药物分析学的思维,使之能更好的服务于实践。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训练,能够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具体的做法是,事先拟定几种药品行业的工作岗位,如新药研发、质量检验和药品监督等,然后对不同岗位拟定各自的工作任务,学生分组后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并完成各自岗位下设置的任务。如在“质量检验岗位任务”下设定任务“左氧氟沙星片的质量检验”,选择该任务的同学需要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该任务所需的检验项目,明确检验所需要的试剂、制备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等。除此以外,他们还要确定含量测定的仪器、药品、试剂以及实验参数等内容。如果选择的岗位是“新药研发”人员,岗位任务主要是围绕质量标准的建立和方法学验证的内容进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质量标准研究的内容,学会建立不同药品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了解方法学验证的步骤和意义。上述过程都是以课堂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师先说明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然后同学们可以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岗位任务进行讨论并完成。这种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训练方法,能够让同学们的思维在药品的研发者和检验者之间进行切换,从不同角度了解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的确定和方法学的验证的内容和意义,帮助他们掌握药物分析的思维方式以及实验设计方法。

2.2实验课改革

药物分析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杂质检查和不同检测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是联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12]。以往的药物分析实验课偏重于实验操作、仪器使用以及分析方法的应用,学生完成实验后,可以对药物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操作以及计算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实验课中实验对象都是质量合格的药品,容易使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意识,难以形成强烈的药品质量控制观念[13]。因此,笔者组织药物分析教师与药剂教研组合作,开设“阿司匹林原料、制剂和含量测定”的整合实验,将药剂学与药物分析实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生产”药品自己进行评价,加强学生药品质量控制意识。在本实验中,学生先按照药剂学实验工艺要求,将阿司匹林原料制成阿司匹林片剂或栓剂,然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质量标准的内容对制剂中阿司匹林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并与已上市的阿司匹林药品进行对比和评价。实践证明,通过该实验整合,可以使学生对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环节形成初步的认识,同时也直观感受到药品质量控制的意义[14]。另外,学生们通过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药品标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药典的使用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含义,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药品质量控制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2.3药物分析的思政教育改革

药品是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具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和社会公共福利性。将思政教育引入药物分析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建立药品质量的法制意识[15]。药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最需要加强的就是法制教育,因为这往往是他们思想意识中的薄弱环节。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们的法制观念比过去提高了很多,但是对药品生产和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十分不利于他们未来在药品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笔者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内容引入教学,让学生了解该法案时间、修订过程和相关内容,了解药品质量要求的法律依据,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药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不符合标准的药品上市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后果,教育学生药品质量控制的严肃性,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将思政教育内容引入药物分析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生“诚信”是贯穿于药品质量控制的内在基石。药物分析学在药品质量控制过程中起到“眼睛”的作用,其技术手段贯穿于整个药品质量控制之中,是生产合格药品的技术保证。但是,保证药品质量仅靠生产者扎实的药物分析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还不够,更需要具备“诚信”的道德素养。过去曾发生的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药品质量事件,如“毒胶囊”、“齐二药”、“欣弗”等,充分说明药品质量控制不仅与技术有关,而且与生产者的道德法制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是药物分析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3教学改革评价反馈

培养药学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实现药物分析的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16-17]。在理论教学上,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理解药物分析的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在实践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设计掌握药物分析的实验操作和技能。任课教师通过线上平台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线下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弥补了线下教学的不足;采用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了解药物分析学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入的理解药物分析学研究内容和思维方法;通过实验课的整合,使学生从药品生产的源头开始树立全面的药品质量控制观念,明确药物分析学的任务;将思政教育融入药物分析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培养合格的药学应用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后,从线下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药物分析学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高,增强了课上的互动;在实验课中,学生能够积极动手,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程度和满意度。

4总结与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网络平台的使用、实验课整合以及思政教育的引入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药学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为培养药学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也为学生将来进入医药行业,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茜,张全,张仲林,等.高素质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9,47(16):164-166.

[2]时伟,冀占江,韦雪娇.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4):54-55.

[3]孙丽君,王焕芸,张屏,等.药物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3):158-160.

[4]黄晓巍,赵昕彤,韩冬,等.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之课程思政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5):1-4.

[5]林俊毅.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策略分析[J].法制与社会,2020(12):144-145.

[6]朱志飞,刘有志,樊启猛,等.浅谈药学专业药物分析的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4):214-215.

[7]王玉梅,王勤.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0,6(2):189-190.

[8]刘阳,马明兰,毕晓宾,等.药物分析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J].科技风,2021(10):73-74.

[9]胡扬,杨波,李文兰,等.浅谈网络平台在药物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20,33(1):40-42.

[10]梁鑫,李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药物分析教学模式[J].药学教育,2020,36(1):32-35.

[11]蒋博,姚永萍.岗位导向项目化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72-73.

[12]舒朋华,鞠志宇,谢智宇,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11):984-987.

[13]熊印华,周斌,方海红,等.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0(6):122-125.

[14]周群,侯飞燕,宁倩,等.以生药学为导向构建药学多学科综合性实验[J].广州化工,2020,48(8):154-155,202.

[15]蔡欧.药物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8):33-35.

[16]李炳龙,刘常丽,郝立勇,等.基于药物开发过程的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391-392.

教学改革范文篇7

关键词:药剂学;实训;教学改革;药学专业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配制理论、制备工艺与设备、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1-2],药剂学知识内容广泛,涉及多门学科,在学生培养方面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依据本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药剂学课程教学分为课堂理论讲授和实训操作实践。理论课的学习是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基础,而实训课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检验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改革当下药剂学实训课程的教学,培养适应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对高职药学专业的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药剂学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药剂学实训课主要涉及各种剂型的制备、药物制剂的质量检查和常用药剂学仪器设备的使用,为将来从事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查、药学服务奠定了专业基础。当前,药剂学实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为教师讲解实训内容、示范实训操作、提出实训注意事项,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实训任务。由于学生人数多,部分学生无法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操作演示,整个过程中,学生机械照搬实训操作过程,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对于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

2实训内容的设计与完善

药剂学课程内容由药物制剂基本理论、药物制剂生产与质量控制、药学服务三大部分组成。药剂学实训课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药物制剂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强调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训操作中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2.1实训内容改革的必要性。药物制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依靠课堂理论讲授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需要提供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训内容,在设计实训内容的同时,学生可以充分思考探究理论知识,在完成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发现问题,从而分析并解决问题,提升个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传统的实训课中,学生依照实训指导书上实训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流程,即可完成实训过程。但在实训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整个实训项目的意义,也不能很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2.2实训内容改革的方向。实训内容应该改革传统的“实训指导书”模式,重视学生自主进行实训项目设计,开设以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训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药剂学实训内容依据剂型的类型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注射剂、半固体制剂、浸出制剂。在实训项目的选择上,选择综合性强、代表性强的实训项目,如维生素C片剂的制备,实训内容可以分为:维生素C片剂的处方设计、维生素C片剂的制备工艺流程设计。学生查阅资料,研究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辅料完成处方设计。通过分析片剂剂型的制备要求,探讨制备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自主完成实训方案的设计,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3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

3.1实训室的建设。实训室是实训课开展的主要场所,药剂学实训课的开展需要用到大量常用的实训设备如天平、电炉、研钵、烘箱等,常用玻璃仪器如烧杯、量筒、漏斗等,各类剂型的质量检查仪器如液体制剂澄明度检测仪、片剂的脆碎度检查仪等。此外,也有一些特定剂型的制备仪器如压片机、安瓿灌封机等。因此,完善的实训室硬件设备是开展实训教学的前提。实训室实训仪器、设备的有序管理是保障实训课高效、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制定出一套实训室安全、环境、卫生、实训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以及实训室的正常运转是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3.2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药剂学实训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实际药品生产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和设备不能进行明确指导,造成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因此,如何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高职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课程的建设中,寻求医药集团的合作,利用医药集团提供的优质实践条件,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也能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药剂学实训教学思路

4.1“互联网+教育”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互联网+教育”为教育教学模式、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3]。基于网络平台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目前学习的新形式,以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为条件发展起来的慕课、微课等使得泛在学习成为可能[4]。利用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教学不再受到教学场地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实训教学中,也不再需要在指定的实训设备前进行讲解,录制教师讲解的微视频,学生在手机端即可进行学习。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4.2案例教学。药物制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不同于其他物品,它受到严格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约束。作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岗位中应始终把保障用药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也是高职药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求。通过引入医药领域出现的典型案例,如糖脂宁事件、欣弗事件、亮菌甲素事件等,增强学生对药物制剂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训操作中重视操作的规范性、处方设计的合理性、生产工艺的合法性等。比如在片剂的质量检查实训中,在药害事件的启发下,启发学生思维,片剂的质量检查应该考查哪些方面,从而指导学生学会查阅药品标准,确定出质检项目和质检标准,制订出质检方案。4.3以综合实训项目为导向,培养综合实践能力。随着我国医药科技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越来越重视。所以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吸收,更应该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综合实训项目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践行了“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的教学模式,从项目的设计到项目的修正,最后完成项目,学生全程处于主体地位。例如综合实训项目板蓝根颗粒剂的制备,教师布置实训项目,学生接到实训项目后,结合课堂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实训小组需要讨论板蓝根颗粒剂的处方,然后探讨板蓝根的提取工艺,再结合药剂学知识,设计剂型的制备工艺,最后完成制备出的板蓝根颗粒的质量检查。教师对各个小组设计的实训方案和实训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并可以采取技能竞赛的形式评选出优秀的小组。板蓝根颗粒的制备综合实训项目需要学生应用到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综合实训项目,学生全面了解药物制剂研究的全过程,将多学科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和应用,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素中,陈锐娥,罗兰.基于培养应用型药学本科人才的药剂学教学改革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4):264-266.

[2]郑杭生,王娟,李范珠,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药剂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6,32(2):51-53.

[3]庄婕,陈晓晶.慕课与微课时代下的药剂学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7,33(2):51-53.

教学改革范文篇8

关键词:物流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物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这门课程对于本专业学生物流管理专业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不断对《物流学》进行改革,力求培养出能适应企业实际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1对《物流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

(1)符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按照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确定的。需要注重学生素养、基础和知识面的综合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必须满足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在拓展学生知识基础面、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实际能力方面下功夫,构建精品课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授课内容、增强实训课的时效性。(2)符合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在我国高等院校当前办学体制下,高校管理者看到了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有数量上巨大的需求,但对人才质量方面关注严重不足。这导致在培养过程中看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且由于高校教师本身普遍缺乏企业相关岗位工作的经历;学校办学条件限制等原因,使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其岗位胜任能力不足。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2《物流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在目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高校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物流学》教学中,理论教学学时分配多,讲授内容抽象,不能及时反映物流实践的发展。表现在学生方面,其毕业后感觉理论能应用于实践的不多,企业需要在学生上岗工作前,花费大力气进行培训。(2)填充式教学多,启发式教学少。在调查中发现,《物流学》的教学中普遍是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力放在将每个知识点讲透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填充的角色。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应用的较少。这样学生难以对知识活学活用,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实践。(3)测评方式欠合理。调查显示,《物流学》课程的成绩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乘权重得出。其中期末成绩权重是70%或80%,并且多采用闭卷答题形式。这样学生在准备考试过程中,更多的精力放在背诵知识点、典型计算题的掌握上。难以测评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在对实践学时部分的考查上,多流于形式,没有科学的考核标准。

3《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方法上。可以根据要讲授的内容适当的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中应用较为普遍。它是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某个企业的具体实例,讲解相应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应用课程中的理论方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达到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教学方式。在《物流学》教学中,案例可以用学生能接触到的大型超市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采用网络上介绍企业物流运作的视频资料。通过这些案例,激发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热爱,启发学生思考。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和简洁性的案例,这是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项目教学法指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项目。比如在《物流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为该企业设计物流方案。在课程中结合不同章节,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组学生负责设计物流方案中的一个环节。教师在每个环节中都参与到物流方案的设计中去,并进行指导。在每个物流环节对应章节讲解结束后,请每个学习小组汇报各组的物流设计方案,并评分作为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的关键是设计一个难度适中、贴近所学理论方法的项目。(2)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物流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操过程。同时需要培养学生应对企业实际问题的素养。因此授课教师在观念上进行调整:一是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减少老师“一言堂”的时间,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第二任课教师要积极寻找机会到企业进行实践,使其自身的实践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第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有丰富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人员来学校授课或进行专题讲座。(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背景下,《物流学》的课程考核需要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核。一是通过常规的笔试,对学生在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全方位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的企业物流设计方案进行答辩打分;第三要在理论课的考核过程中可以采用题库形式,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第四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物流管理方面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宇航.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7(34).

[2]程晋石,龚本刚,程幼明.物流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7).

教学改革范文篇9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生物制药专业

生物工程产业计划下的生物制药工程方向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物制造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1-2]。生物工程产业计划的培养方案,规定了培养生物制药工程方向的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而且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其中最重要是要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实际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保障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3]。生物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要接受工程教育认证。不仅如此,根据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的有关精神,要求高校能够遵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4]。因此,除了培养方案的明确规定外,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要求,也对生物制药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是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合作能力及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的建造能力[5,6]。因此,为了迎合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要求,培养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将CDIO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生物制药工程的课程教学中是势在必行的。

1药物化学教学现状

药物化学作为生物工程产业计划生物制药工程方向的核心学科之一,是一门以化学为基础,涵盖了生物学、医学、药物学等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对生物制药工程方向的学生培养至关重要[6]。然而,在目前的药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和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等问题,具体归结如下:

1.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药物化学是一门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课程,但是目前教师的授课内容大多局限于书本,有关药物化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很少融入到教学中,导致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受到压抑,很难满足创造性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1.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脱节

工程能力是生物制药工程专业必备的核心能力,其中强调了提高工程基础知识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学模式的传统,导致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法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生物制药工程知识体系。

1.3教学方法单一

药物化学的课程教学中需要介绍的药物品种繁多,内容不仅涉及到化学结构、命名、理化性质等,而且涉及药物的制备、构效关系、药理和药物代谢等,知识复杂难懂且枯燥乏味,抽象度很高。但是目前,药物化学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将理论知识平铺直叙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会让学生慢慢失去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4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药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一直不足,严重影响了药物化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另外,生物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论课需要紧紧围绕三大知识板块(药学板块、生物板块和工程板块)进行,然而在目前的生物制药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三大知识模块虽然各自开设实验课,也互相融合形成专业大实验,但是知识点零散,没有围绕制药这条主线设置综合型实验。由此可见,药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生物制药工程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改变这些传统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放在首位,运用CDIO理念对教学中的内容、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构思与设计,将理论、实践和创新融为一体,以适应医药行业对制药人才的需求。

2CDIO理念指导下的药物化学教学改革

在生物制药工程专业中,药物化学负责将药学知识与化学知识、生物学知识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建立生物制药知识结构体系,对于培养能够符合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的要求且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要实现创新性制药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多层面对药物化学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7]。本论文尝试从教学内容的组织、优化及实时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及围绕制药开展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改革总体的框架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1教学内容的组织、优化及实时更新

按照“立足专业特点、面向工程实际、注重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一设计思想,CDIO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方式,因此,进行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时,要引导学生面向工程,增加教学内容中的工程因素,将工程案例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譬如:介绍抗生素这一章节时,以红霉素的生产工艺作为工程案例,阐述生产大环类脂内抗生素药物的具体工艺路线(菌种的选育→培养基优化→发酵→提取纯化),展示发酵和提取工艺工段中的设备,介绍常用的提取工艺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文献,探寻工艺路线中可以优化的工艺参数和可以改进的生产工艺[8]。通过这种“以例说理”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制药工艺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工程实践案例的学习兴趣,鼓励了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另外,我国加入WTO后,仿制药的历史已经结束,新药的开发进入到了自主创新阶段。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为了迎合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从知识型向创造型的转变,药物化学的教学需要更加广泛、丰富、实时更新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因此,还需要将药物化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及时地更新和补充进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对21世纪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有很好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9]。譬如,在介绍抗病毒药物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引子,引出广谱抗RNA病毒药物法匹拉韦,介绍该药物的发展历程,并围绕着结构改进、制剂设计、制备工艺优化及药物新用途等方面,阐述法匹拉韦药物的研究进展[10]。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介绍中国科学家在法匹拉韦药物的发展中的卓越贡献,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进行药物研究的自信心。

2.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

为了使学生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发挥主体作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11],以引导学生对药物化学这一核心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法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代药学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引入课堂,以提高教学效果。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若干联系实际的小课题,这些课题可以是关键的知识点或综合性的知识,也可以是最新技术进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内部进行合作学习,由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等。需要指出的是采用的教学方法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运用的,开展案例式教学时可以穿插启发式教学,同时结合探究式教学[12]。譬如,解释青霉素钠需要制备成粉针的原因时,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打针的情景,自主发现平时打针使用的青霉素钠是粉针,且保存在医用冰箱中,使用时需要现配水溶液的现象,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到青霉素钠不稳定的化学性质,最后,提供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书籍、网络等资料,总结临床上需要制备成粉针再现配现用的药物,并概括制备此剂型的原因。第2,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采用不同的表现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资源的局限,以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媒体为药物化学的教学提供支持,由此,使得药物结构形象直观,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使得学生对药物结构增加感性知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3]。另外,从一些优秀的教学网站中下载一些如flash动画和视频等教学资源,这样,可以通过简短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将药物化学中一些抽象的药理概念剖析透彻,为翻转课堂的开设提供坚实的平台,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譬如,介绍利尿药时,可以采用flash、视频展示尿的形成过程,将如此复杂的药理知识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利尿药促进尿液形成的机理。

2.3尝试围绕制药主线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CDIO模式下教学环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潜质和创新能力[14-15]。本项目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基础设施,通过以下方式围绕制药这一主线,开展实践教学:第一,开展专题讲座。以原料、制剂、检验及药理为主线,介绍生产企业的生产线,其中涉及车间设计、设备选型及发酵、检验仪器操作等实际操作;第二,开展开放性实验,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和完成水平,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等实践环节,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研究项目,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与主动学习,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譬如生物催化生产手性药物),引入具有科研前沿背景和符合工厂实际需求的题目,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平台[15]。第三,推进产、教、研协同育人,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药物化学课程建设。邀请东阳光集团、远大医药等企业的专家作为课程的兼职指导老师,向学生们介绍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产业化经验。通过真实的新药研究开发案例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药研究开发的过程,而且加强了学生对医药行业的认识[16]。第四,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与东阳光集团、湖北人民制药、远大医药集团等著名企业合作,建立了5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们可以在实习实训基地里实践药物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岗位进行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操作,了解生物制药车间工艺的流程,掌握设备的型号、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在一线的生产岗位上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并通过直面实际药品生产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培养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3结语

教学改革范文篇10

1.理论教学知识体系陈旧。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师往往吃透一本教材,准备一套PPT讲稿即可对该课程进行多年讲授,教师对每个章节内容理解的深度,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难以保证。知识传授的效率低,又难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往往停留在教师读课本,学生背课本的阶段。

2.单纯重视理论教学。部分院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无法有效开展植物学实践教学环节。植物学教学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以及考试考核阶段,有限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仅凭一张答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自然界中各种植物样本,无法对所学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以及更深刻的记忆,无法对植物学课程产生求知欲以及兴趣,仅仅为应试做准备,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实践教学往往采用一套僵化的固定模式:选取固定实践场地——沿固定线路采集标本——对采集的标本整理归档。植物识别成为整个实践过程的主体,学生实习过程无异于背诵植物名称比赛,流于形式,得到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技能训练有限。

4.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失当。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滞后于理论课程,往往是在学校将全部理论课程讲授完毕才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甚至有的学校将实践环节设置在理论课结束后一年以后。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在理论课堂学到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地巩固与加强,又因为缺乏实地观察使得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热情下降。当有机会去进行野外考察时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见到的植物相对应,实践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仅浪费教学资源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结果事倍功半。

二、教学改革的路径

1.打破僵化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我们结合授课教师的科研方向进行分章节授课,挖深挖透知识点。例如将植物根的解剖结构这章内容的授课任务教给科研上负责菌根真菌研究的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发挥老师在科研领域的特长,更深刻细致地进行知识点剖析,同时也有利于向学生渗透科研领域最前沿的一些进展和发现,发掘学生对于本领域科研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将理论课堂搬到实习基地。将理论讲解融入实践过程中,让理论与实践同行。直接在实习基地进行理论授课,讲授一部分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实地植物进行分辨采集,并指导学生进行标本制作,同时采集新鲜植物的照片。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理论学习同实践能够紧密结合,省去了实践过程中教师重复帮助学生温习理论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也使得原本抽象复杂的理论与生动形象的实践有机地结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授的效率以及质量。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了方便教学安排,实践教学往往被安排在5~6月份,但这段时间北方山区气温尚且很低,植物许多重要特征。例如,花、果实都没有出现,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将实践环节设置在每年的8~9月,可以将理论课程讲授的所有知识点直接在自然界中找到对应的植物组织,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