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09:48

教学方针

教学方针范文篇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缺点应对方法

目前在学校,正在兴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多媒体热。教师备课要备课件,教学检查要查课件,组织听课要看课件,教案比赛要评课件,教学竞赛要赛课件,安排课表要抢多媒体教室,人人在为多媒体而奔走呼号。这的确为我们改革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些作用,也的确收到了一些效益。我为多媒体教学的蓬勃发展而感到兴奋,同样我也为潜在的危机而忧心忡忡。

现在的问题是,多媒体教学是否是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国外对此都尚无固定结论。我的观点是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方可扬长避短,确实发挥它的优势而克服它先天的缺陷和后天的不足,科学地使用它,使他成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手段之一。

这里关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毋庸赘述。我倒更想多说一点它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部级教学名师、教育部理工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博琴教授做如何当好教师的专题报告时,曾对多媒体教学这种做法给予过严肃的批判,他慷慨陈词地讲道这是“一个懒教师带了一批懒学生”。

冯教授是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的理事长,他自己本身始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列,他把多媒体教学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他为组长的课题组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教育部已经多次获奖,在全国推广。而他讲此话正是对自己从上世纪90代初开始就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一个深刻的总结与反思。

其次我本人也是一个多媒体教学的狂热鼓吹者和积极践行者。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上课,即使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里上课,也曾用计算机和电视机连接为学生讲过课。这些都只有一个目的:为的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目前所有动手掌握技能的课程我都在多媒体教室上,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已成了重要的一部分。

纵观全国的多媒体教学,一言以蔽之,成功的不多。曾经到过全国不少高等学校,包括不少名校参观他们的多媒体教学,实想取得一些多媒体教学的真经,以改进我们的教学。然大多令人失望,许多都是教师念课件,学生听课件。走遍全国,几乎一个模式。每个教室前面都放置了供讲课者使用的椅子和固定话筒,将屏幕挂在教室的正中央。殊不知这本来是一种高等级的学术报告、高层次的论文答辩所需要的配置,却被照搬过来用于教学。它把教师束缚在了固定位置上进行所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课。难怪我们不少教师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课,天经地义地身坐头把交椅,手点鼠标二键,口念屏幕显示,把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搞得死气沉沉。在这里严格的数理化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机程序设计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走马灯式的播放幻灯片。学生的脑袋缺了回顾的时间,心中少了逻辑推理的训练。于是乎在教师行当,“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教授到见习教师都可用这句话为自己的教学做一个完美的结论。然而真正效果却不理想。

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授课应该是下面的模式,我也是按这个模式组织自己教学的,自认为效果是好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对教学评价就是最好的答案。

一、“踢开椅子”展身手

教师的授课,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艺术的再创造。师者有名师与庸师之分。在都无知识谬误的前提下,区分二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授课的艺术。名师因其授课艺术高,语言精彩动人,可以把死的书本讲授成风云叱咤的史诗画卷,使学生想听爱听而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好;庸师则大多是照本宣科,既无授课技艺,又语言生僻赛涩,虽无知识理论之过错,却难寻生动感人之情节,令人厌恶而沉沉欲睡,教学效果差。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本应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授课升华为更加激扬文字的讲演,绝不能把它蜕变成照本宣科的说教。我建议去掉多媒体教室的椅子,改固定话筒为移动式话筒。我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只要一进教室,就将控制台前的椅子挪到讲台前的地上,把话筒放在椅子上,我把它叫做“踢开椅子展身手”。课堂上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站在五尺讲台上,生动活泼的讲课、联系实际地操作,把个课堂气氛搞得十分活跃。学生老师配合互动,一会儿专心致志鸦雀无声,一会儿心潮澎湃掌声雷鸣。重要处做好记录笔下生辉,激动时慷慨陈词群情激奋,把教书育人渗透到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学生的确把听课当成了一种艺术的享受,情操的陶冶,知识的升华,技能的提高,授课效果非常好。

二、学高方可为师

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不好好听讲,把责任一股脑儿都推到了学生头上,一味责备什么学生素质低,不遵守课堂纪律,却很少检查一下自己做得怎么样。我觉得,学生不好好听,关键是教师讲得不好。

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约法六章。(一)迟到了不要打报告溜进来就是了;(二)不得恶意迟到;(三)课堂上可以打磕睡但不得做影响他人听课的事情;(四)上课期间要关闭一切通讯工具;(五)不得衣冠不整来课堂;(六)平时的课堂笔记要纳人期末考核成绩的积分范畴。别的条目不说,单讲第三条,有人可能会给我扣上一个不负责任、不组织教学的帽子。殊不知仔细回味起来,这是我对自己来了个请君人瓮,把自己放到了毫无退路的境地,是对自己非常高的苛刻的要求。在回忆自己当年求学时,上课也曾打过磕睡开小差。为什么?因为有的老师讲得太差劲,听他的课等于浪费时间。既然是浪费时间倒不如趁此打个磕睡,养精蓄锐下去自学收获更大。鲁迅先生曾愤怒地批评那些无端浪费他人时间的人是“谋财害命”。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岂能作谋财害命之徒。

只要我们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课件动手亲自做,即使现成的也要认真消化达到融会贯通。上课时把课堂当舞台,通过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丰富的阅历教育学生,严谨的态度要求学生,精彩的讲课训导学生,幽默的妙语吸引学生,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我相信学生会跟着你的教学指挥棒师生合奏出一出上下互动的交响乐章的。何愁学生课堂睡觉打磕睡或做别的事不听讲?我想,那些一味抱怨学生长短的先生们,还是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做得如何更好。

三、笔记纳入考核

学习,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要做好笔记。在我上大学的时代曾经流传着:老师讲讲义、学生做笔记、考试考笔记的说法。尽管说这种说法不尽全面,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做课堂笔记对于学习的重要。中国有句古话: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就是这个道理。遗憾的是这些年许多学生在这方面下的工夫少了,对做笔记有人敷衍塞责草草了事,更有人懒得动手干脆不做。我一方面通过讲述自己大学学习的经验和教训教育学生懂得做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平时务必做好笔记。期末要检查他们笔记,任何人不能交打印稿,必须是手抄的。我对收上来笔记和平时作业一样检查、登记,计人平时学习成绩中。果然期末学生都将做好的笔记全部收上来交给了我。也正如此,学生们觉得我带的课还真学得了不少知识。

四、切忌千篇一律

多媒体教学,不应千篇一律,不管是否适合多媒体教学,都要求去赶那班车。建议将逻辑推导严谨的课程最好不要放在多媒体教室上,而应该在黑板上认真地去推导。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论推导的能力。

五、先过黑板教学关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建议学校先不要安排他们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让他们先过好黑板教学关。当三轮下来传统教学已经得心应手了,理论推导娴熟了,再制作课件到多媒体教学开课。过早地将他们推到多媒体教学上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甚至会毁了他们。

教学方针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在他看来:“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而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使其成为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里足见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然而,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40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笔者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到以下教学方法觉得切实可行。

1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1.1导入方法新鲜多变。

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1.2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1.3媒体语言形象具体。

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1.4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

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1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

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2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2.3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因地、因时制宜、走出课堂、描绘自然、体验生活、开阔视野。

农村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表现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教学方针范文篇3

语法翻译法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但是翻译法的缺点是:

1.忽视口语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下面我们以《英语》第一册LessonlGrowingup作为示例看语法翻译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T:teacher;

S:students

T:同学们,首先来看一下出现在本课的新词汇:offandon,possibility,anticipate,reputation,takehold,turnout,bore,associate,assignment,assign,列出上述词语之后,老师对每个单词进行详细的讲解。一般主要是讲解动词。

T:看一下其中一个单词“assignment”,它是一个名词,译为“(分配的)工作,任务,作业”。注意它和我们将要学习的后面一个动词“assign”的区别,assign强调“分配,分派”这个动作的执行。后面有一个“reputation”也是一个名词,译为“名声,名誉”。

Hehasbeenwritingtousoffandonforseveralyears.(他断断续续地给我们写信已经有好几年了。)

Heonlyacceptedtheprimaryeducationoffandoninhischildhood.(他小时候只断断续续地接受过初等教育。)

词汇讲解完之后,老师再次领着学生读几遍,练习发音。

T:下面我们来讲解句子的语法结构。根据语法形式英语句子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简单句的基本结构就是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构成。其它各种类型的语法形式基本也是由这种句型发展而来,其基本句型主要是:

1.主语+谓语,此句型称之为主谓结构,其谓语一般都是不及物动词。例:

Thingschange.事物是变化的。

Nobodywent.没有人去。

2.主语+连系动词+表语,这种句型称为主系表结构,其实连系动词在形式上也是一种谓语动词,但实质上表语成了谓语,例:Mr.Turnerisapainter.特纳先生是位画家。

Themilkturnedsour.牛奶变酸了。

3.主语+谓语+宾语,这种句型可称为主谓宾结构,它的谓语一般多是及物动词,例:Weneverbeatchildren.我们从来不打孩子。

Mysisterwillfixeverything.我姐姐会料理一切。

4.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这种句型可称为主谓宾宾结构,其谓语在此可有双宾语的及物动词,一个是间接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例:

Hegavehisbooktohissister.他把这本书给了他的妹妹。

I’llwriteyoualongletter.我将写给你一封长信。

5.主语+谓语+宾语+宾补,这是主谓宾补结构的句型,其补语是宾语补语,与宾语一起即构成复合宾语。例:

Ifoundthebookeasy.我发现这本书不难。(形容词easy作补语)Iwilllethimgo.我将让他去。(不带to的不定式go用作补语)英语五种基本句型列式如下:

基本句型一:SV(主+谓)

基本句型二:SVP(主+谓+表)

基本句型三:SVO(主+谓+宾)

基本句型四:SVOO(主+谓+间宾+直宾)

基本句型五:SVOC(主+谓+宾+宾补)

二、听说法(Audio-LingualMethod)

听说法又称句型教学法。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外语教学史上第一次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并将语言学的理论作为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这是外语教学发展的一大进步。

听说法的特点是在教学中听说领先;反复训练,形成语言习惯;尽量避免使用母语,教学中以句型为轴心;重点培养外语的思维习惯;避免、消除学生的听说错误。

三、认知法(CognitiveApproach)

认知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种教学法是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而产生的。其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它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

认知法主张外语学习必须理解语言规则,语言练习必须有意义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使用外语的准确性(accuracy)和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在使用认知法教学时,语法的讲解必须到位。

教学方针范文篇4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职院校各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研修的内容.在整个中职院校的教学科目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在国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13号要求下,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这就意味着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信息获得、储存还是信息的传递、处理甚至是信息的及时应用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准确来说,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灵活应用的技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作为我们职业中学培养的学生.计算机是很多专业学生的工具.掌握基本的技能为其毕业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形势要求之下,我们任课教师要根据新形势下的新需要.调整、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来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一、从学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核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过去我们教师备课.更多的是根据教材内容构思如何安排、设计整个教学流程.但是等我们上完课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教学效果和自己当初的设想差距很大.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情况。我们职业中专的学生.尽管国家加大了对我们职业中专的重视,在招生政策上也有所调整.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绝大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的第一选择还是上高中.

然后考大学.这就导致了很多成绩相对较弱、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的学生成为我们生源的主体:而且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学习了计算机基本技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学校和学生的不重视.他们的基本功是比较差的。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我们教师一定要低起点、细要求.力争让学生先扎实基础.然后再逐渐增加内容.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二、精心设计教学。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这类院校的学生.因为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它最能吸引学生关注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计算机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很常见。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到.也比较喜欢使用.所以相对来说学生比较感兴趣:其次.计算机课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密切的科目.

教学方针范文篇5

关键词:教学法;高校;“两课”教学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993年第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改革的任务提上了重要的日程上来,并进行了试点工作。因此,切实提高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具有十分深远的、重要的政治意义。

一、深化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说过:人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因此,探索高校“两课”教学新模式是党中央历来十分关心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党把它看作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命运的大事。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不少高校根据中央确定的“两课”课程设置的方案,加强对新方案实施工作的领导,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并及时地对“两课”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在保证学时不减少太多的前提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逐步形成了课堂讲授与多环节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两课”教学模式。在教材建设方面,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全国示范教材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材。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组织专家从多方面、多种角度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课程教学培训。总之,经过广大“两课”教师和全体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两年来的共同努力,全国各高校的“两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维护高校稳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我们知道,教学工作是一项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合作,完成对规定教材的体会理解而有益于学生行为和经验的活动。笔者进行多年的高校“两课”教学探索,认为多环节的教学是吸引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提高学习兴趣程度的有力保证,在这种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国内国际实际、社会热点问题、重大时事事件,积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重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专题报告和专题讨论

此项活动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措施,也是高校教育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针对与“两课”密切相关的问题、重大事件等热点问题应多做专题报告,深入研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教师结合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可精心设计一些专题,查阅资料,拟订提纲,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畅所欲言,重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或专家在报告中善于启发学生进行互动,并对讨论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总结。

(二)课外读书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为此,在“两课”教师指导、帮助下,组建“两课”理论读书小组或培训班,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发挥读书小组的骨干作用,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实现自我教育。

(三)电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把全世界发生的事情在有限的条件下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运用电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它可以加大信息量,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辅助“两课”比较枯燥的知识教学。学生十分欢迎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理论。

(四)社会调查

高校“两课”的社会调查就是让大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而掌握素材,来认识社会生活本质极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活动。主席当年写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也是深入基层,了解下面真实的、客观的情况,然后将他的体会理论化,对中国革命路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我在“两课”的多环节教学中,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参观访问

师生外出参观是学校开展“两课”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促推各项教育教学发展的助动力。且现代社会是各种资源十分丰富的社会,也是需要互相沟通、和谐发展的社会。只有通过参观访问,使高校学生确立共识的正确政治理念,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等行动都在此理念的指导和照耀下,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因此,我校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两课”教育基地,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一切可能之机,组织学生到“两课”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增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二、勇于创新,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困惑高校“两课”任课老师的莫过于如何把这些相对枯燥的理论上得生动活泼,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大胆尝试了如下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某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创设问题是关键,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所设的问题应有新意、有趣味、并具有一定针对性。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此时的学生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自己就会积极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调查了解,学生更关心国内外大事,立志成才,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我校97%的学生认为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1%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申请入党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2.46%,学生党员比例超过7.55%。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党校学习等活动,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学习动力较强,学习空气浓厚。

2、教师要围绕本学科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经过实践,学生对“两课”教学状况的总体评价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98.8%。

(二)以疑导读,自学解疑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更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迅速,新的知识不断更新,旧的知识不断被替换。学生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到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努力自学,才能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学会自学,是青年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习过程的调控、情境的创设上,变学生“学会”为“会学”,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解答所创设的问题。一般的问题,学生自学解决;较难的问题,教师启发解决;应用性的问题,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共同提高,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师讲评,总结提高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所以,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讲解应当是精讲,是有针对性的点拨式的讲解。讲评时要简练、准确、生动,点拨要巧妙、适度,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此外,我认为教师还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相关的材料,一方面丰富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成绩与失误、经验与教训。及时总结,就会及时取得经验教训,提高认识和工作技能。不断总结,那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知识越来越广,智慧越来越高,所进行的事业通过总结才会不断发展、前进。教育教学工作也一样需要总结,它是对教学的一个总的回顾,是推动教学工作前进的重要环节,也是使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必要环节。

三、新形势,新思索

当今的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在经济模式转变的形势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两课”的教学如果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仍然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肯定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改革高校“两课”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务必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引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功夫。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学习这种理论要重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电视手段,通过音像文献资料的展现,可生动、形象地教学。教学过程中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联系社会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理论讲授得更全面、更准确、更生动。要防止把理论当作一种纯学术来讲授。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两课”教师自觉地在深化“两课”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并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教改成果。

四、结束语

我们正处于走向新世纪之际,我们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十二五”的宏伟目标而奋斗。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合格的人才。而作为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高校“两课”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抓住当前全党全社会重视教育工作、重视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利机遇,抓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科建设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尽快把我们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柴维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从“问题式教学法”谈起[N].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

教学方针范文篇6

通过研究表明,学生不喜欢德育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点:教材的内容问题,授课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把喜欢德育课的原因集中归结为一点,即:授课方式方法生动活泼。可见,对话策略对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相应的一些对话策略。

1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灵魂,是对话教学始终如一的不变原则。

任何对话,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思想、个性、才能、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透彻了解之上,只有了解学生,对其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区别对待,科学引导。所以人们常说,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是基本立足点“。创新能力来源于个性的差异,学生个性的养成关键取决于教育模式的个性化”。施教是建立在知性和知材的基础上的,只有理顺了这个关系,对话才能找到现实的路径。传统德育教育在方法上有一个误区,即简单化,忽视学生个性、心理成熟度和思想进步层次的差异,所以不论怎样努力,效果总是不好。其实,每位学生身上都有金子一般的闪光点,他们的个性差异很大,我们要因人而异地做工作,善于发现,善于鼓励,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断得到提高,让每位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对话教学不强调课堂是老师的,而提倡我们的课堂,要因材施教,教师应“卧底”,要不断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要怀着真挚的爱心,以朋友式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健康的心理关爱他们。现实德育课在学生心目中普遍比较枯燥,常有学生上课睡觉、看小说或做小动作、不做作业等现象,这都令老师很棘手、头痛,大多老师对此视而不见。其实,这些往往与学生的一惯对待德育的态度、心理特征与个性差异有关联,如果我们不去了解,不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因材施教就会流于形式。

2启发诱导策略

对话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话题,对话就根本无从展示。

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是对话教学的切入点,是最重要的德育策略。

在对话教学中,总有一些老师抱怨说:“不怕学生提问题,怕的是学生不提问题”。是的,开展对话教学,并非我们想到就能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学会启发诱导,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生动表达了启发教学的特征。启发诱导是有突出针对性的,是在立足教材内容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强化人格的目的。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而是让学生的提问能够产生预期的课堂效果,进而在满足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给学生以充分说话的权利,给予他们精神自由,通过提问、讨论、辩论或直接的师生对话,从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动向和价值判断,疏而不堵,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一点一滴地激活他们的灵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真、善、美的东西。为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巧致疑难,恰当引导,适机点拨。

实施启发诱导策略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开启学生思维的潜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鱼,只能解决一时之机,授之以渔,则可受益终生。也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在德育课上,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路走来,总觉得课堂就是老师的,自己是接受知识的,因此,他们觉得没有问题可提,主要是由于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俗话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德育是人类生存情感的凝结,是人生的第一需求,它散发在我们人生实践中,是最生动、活跃的生活琴弦,按理说,只要有关注,就会迸发出心声,产生魅力。而学生无动与衷、默默无闻的表现,实际反映的是教师对教学漠不关心的态度,教师只重理论的灌输,把简单的道理讲得很复杂,把比较复杂的问题讲得很糊涂,直到学生厌烦为止。

而不用所教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难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让学生从感受中去享受,不给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这种失去启发诱导的教学,很难摆脱长期困扰德育的“闷课”现象。

3质疑策略

直接来说,质疑是对话教学中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爱因斯坦也说过:“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解决问题是实验手段问题,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从中使我们领略到,不管是学习,还是科学研究,质疑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缺少质疑,意味着知识的枯竭。现代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构建和创新,在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尝试的机会,学会质疑,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参照中,发现问题才是教育的重心,是教育生进行反向的思考,允许他们犯错误,意味着给他们同时提供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事实上,学生自走进课堂时就带着无数的疑问,他们每一次的学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明白错误也是一种“教育的成功”。

因此,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激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自主学习,勇于探究,乐于创新,敢于怀疑,敢向教师和教材说“不”字,这更应当是今天和谐教育的内在要求,是“生态化教育”的最基本表现。让学生质疑,教师应重于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产生疑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更不能用僵化、强制的态度让学生接受即定的知识与结论,要知道“真正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诞生,是在学生自主融合知识,按照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去学习知识的,是在个体自主学习中完成的”。学生质疑,不是对教师权威的否定,而是一种学生敢于超越自我的表现,是达成对话的必要条件。从哲学角度来说,质疑是敢于否定的品格,是自我发展的必要保证。

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质疑往往在不满足中产生出一些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的效果,让人眼界大开,豁然开朗,更能引导人的思想向纵深之处开发,探究更多新的奥秘,而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最突出的要求。只有在不断的质疑中,学生的思维之门才能被启开,创造智慧的能量才能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最终才能促进教学相长,找到摆脱教育困境的方法。

4创设情境策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创设情境,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热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增强感召力,使学生设身处“境”,在愉快中进行对话、体验、感悟,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原国家教委督学柳斌说过“: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探索,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播知识的误区,枯燥的死胡同”。今天,注重情境教学,但如何创设情境呢?情境的创设手段多种多样,有歌曲、故事、名言、警句、热点、广告、漫画、游戏、竞赛等,与其相伴的形式有:生活情境、交往情境、问题情境、视频情境、想象情境等。对德育课来说,创设情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德育本身是与人成长紧密关联的情感符号,良好的教学情境正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以此为根据创设情境,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获得感性体验的同时,又展开理性的思考。同时,交流情境也十分重要,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生活,获得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对话交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伸长,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育的格局。特别是面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点拨,就会形成一个主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德育对话本身是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实现互动的纽带是双方的情感,互动的基础是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问题,教师要把枯燥、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由内到外的表达,产生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师生情感的互动性始终都是不能缺少的。创新情境不能注重形式,而要始终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形散而神不散,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杜绝以任何形式转移话题,反对为热闹而对话。情境创设还要始终贴近学生实际,要真实,为多数学生感兴趣,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使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符合学习的需要,反对可望而不可即的,或者胡编乱造的,情境一旦远离了学生,势必削弱、淡化德育的渗透力和判断力。“德育低效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可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这点必须在德育情境创设中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5反思策略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和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发现,表征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般我们认为: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总结的一种行为,是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及时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对话教学中,反思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反思离不开对话,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与历史的对话,与事实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对话不是单向的传授与接受,而是相互推动的一种互免、互赠的交流活动,在对话情境中,教师不断在对话中反思自我,反思教学过程,学生在对话中得以成长,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反思也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增强教育能力,生成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用社会、他人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做比较的过程,是对自我教学行为的深刻反省。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自新,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形成自觉的意识,并逐步摆脱对一定意识的依附性,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反思策略的基本要求正在于在教学中寻求新出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用我们日常用语来说,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提升认识”。对话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过程,“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个课堂”,而这些变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主动地反思,才能在不断总结中探究出走向对话的成功之路。

教学方针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美术;色彩教学

色彩课程对于考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同于其他文化科的知识,它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向的把握进行思考……目前,高中美术班的色彩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色彩规律,提高色彩修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顺利通过美术高考。经过多年的美术高考教学辅导,我深深体会到:专业学习不但要有作画技巧,还需要日常的积累。学习色彩要紧紧抓住色彩规律,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紧扣学习重要环节,有条不紊进行系统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知道,正确而敏锐地捕捉色彩的能力,是画好色彩画的关键。当我们作画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许多多具有不同色彩变化的物体,要想准确、真实地把它们描绘出来,正确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怎样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怎样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学习色彩的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分析法

许多考生只知道多练,但忽视了多看画,不知道好色彩的标准。色彩考试的最终目的是检查考生的色彩修养,看画是吸收营养的很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就有责任安排一定课时为学生选择高质量的范画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有针对性地结合色彩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

色彩教学中可运用分析的方法。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多看一些色彩绘画的作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面对展示的所有学生作品,老师可以提相关的问题,如“你认为哪些作品效果好?原因?”“有哪些作品部分画得特别好?”等问题,可以让每位学生分析评说。

二、玩彩法

色彩教学中,往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色彩很单调、生涩。学生常用概念的颜色、习惯的颜色作画,为了扩大学生的色域,可以带学生玩色彩,就是让学生不写生对象,不画任何具体的形象,只要求作色彩游戏,调不同的颜色,每调出不同的颜色才能画上去,而且只画一小块,看每位同学能画出多少种不同的颜色。

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不同冷暖的黄、红、蓝、绿等。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摆脱写生时的色彩单调,摆脱对形体的塑造,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调配色彩上,在调配颜色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色彩认知,扩大了学生的色域。

三、渐进法

色彩教学要循序渐进、有目的、有条理地分解训练内容。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要根据学生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提出练习目的与对象特点,逐步积累学习色彩的经验。因为色彩教学中包涵诸多的要求:如构图、比例、形体、明暗调子、色彩关系、笔触情感等等,学生很难一下子都能把握,往往一次又一次的从头到尾的综合训练中进步甚微。所以,色彩课实施渐进训练,就是把作画各重要步骤作最彻底的基础训练。例如可作单一的构图训练、明度训练、色调训练等等。

四、综合法

有了渐进的单一训练的基础,就可以让学生作综合练习,完整地画一张色彩作业,把在各项单一训练中的体会运用于综合作业之中。这时的综合训练会有意想不到的极好效果。其实从简到繁,由浅入深,从分到合这是任何知识的认知规律,当然会对色彩教学行之有效。

五、交流法

色彩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判断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取长补短,进一步改善画法真正推进自己的水平。作为教师更要经常和同学们交流,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用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的交谈和学生平等的交流。

总之,色彩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也有其不断的探索、创新和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搞清色彩原理,掌握色彩规律,抓住色彩本质,并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甚至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快乐体育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个性的同时,也应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参与下不断提高,以达到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教学研究》(吴兆祥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97.6)

教学方针范文篇8

1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1.1导入方法新鲜多变。

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1.2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1.3媒体语言形象具体。

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1.4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

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1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

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2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2.3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因地、因时制宜、走出课堂、描绘自然、体验生活、开阔视野。

教学方针范文篇9

一、法学本科教学实习课程开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当前教学实习课程开设之所以表现为效果不佳,流于形式,是因为该课程从开设的目的到具体的实施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实习课程目的定位不恰当,缺乏实现可能性

教学实习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该课程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它决定着实习单位的安排、实习内容要求、实习期限、实习指导老师的配备、实习管理以及实习考核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目前,关于法学专业教学实习的目的定位,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一是将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定位为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二是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实践能力。比如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007年教学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司法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法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2]。三是将该课程的开设目的直接等同于法学实践性教学目的。比如深圳大学法学专业实习的目的是通过专业实习,实现如下教学目标:使学生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了解法律程序、法律文书的基本类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把理论和司法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感性认识,巩固专业理论教学的效果,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到司法实际工作中,使学生了解我国司法的实际情况,了解法律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结构,学习法律工作人员的立场、观点和工作方法,学习社会,接触社会,锻炼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观察问题的能力,从思想品德到专业知识的全面培养锻炼,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通过专业实习,检验在校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3]。

该课程的上述三种目的定位均有不恰当之处,表现为要求太高、不切实际,缺乏实现可能性,既没有尊重教学实习只是一门课时有限的课程的现实,也没有立足于教学实习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社会调查、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在培养学生不同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不同作用这一客观现实。因为,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现有的课时显然不能满足,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法学教育发达的国家,这一任务是通过2—3年的专门职业训练完成的;而且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是教学实习一门课程所能完成的,有些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理论教学来完成,有些需要通过课外的法律实践活动来实现,还有一些是需要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慢慢养成。所以,这样的目的定位必然导致实习的形式化,其结果正如房文翠教授所说:毕业实习一度是全国法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唯一独立开设的课程,是学生的必修实践课,但从其教学效果看,实践部门对于法学毕业生‘半成品’的评价,足见这门课程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4]。

2.实习课程开设计划、任务要求不具有针对性、明确性

由于实习目的不恰当,导致学校制定的教学实习计划、任务没有具体明确的针对性,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根本没有结合具体实习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指导的计划。现实中,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以相同的实习计划要求实习生和不同性质的实习指导单位,显然不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实习计划对实习生和指导老师没有具体明确的任务要求。由于任务不明确,学生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单位的实习往往为“打杂”性事务所替代[5],学生主要是做一些诸如旁听、订卷、接打电话、收送法律文书等事务性工作,是“实而不习,习而不实”,是法律实务的参观者而非参与者,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实习积极性,甚至出现很多学生利用实习时间请假回去找工作,或者干其他事,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参与实习,结束时找关系开一个所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并向学院提交一份虚假的实习报告就算完成了实习。由于实习指导任务不明确,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也显得随意。

3.实习课程开设安排不科学

目前,多数院校将教学实习环节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教学实习课时一次性集中安排,这样的安排不科学。具体为:一是在大四年级长时间安排实习不科学。虽然到了大四,所学专业课程已基本结束,学生的法律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此时安排学生实习,按理可以在司法界专家的指导下,以法律工作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司法实务,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完成实习任务,从而达到锻炼自己法律运用能力的目的。但是,在目前,此阶段却是学生最为忙碌的时期,学生或忙于找工作、公务员考试或忙于考研,长时间安排实习,会影响学生其他任务的完成,导致多数学生无心实习。二是集中一次性使用实习课时安排实习不科学。集中安排一次实习往往造成学生只能到一个单位实习,在一个单位实习的学生就不能了解和掌握其他单位运用法律处理具体法律事务的情况,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也削弱了教学实习的意义。

4.实习课程管理不到位,实习考核不规范

法学教学实习本是一门课程,应当按照课程教学进行管理,但是很多学校忽视了法学教学实习的课程性质,用管理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法进行实习管理。比如,对自己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放任不管;担任实习指导的学校老师,主要的工作不是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管理,而是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日常表现进行管理。

作为一门课程,实习考核本应由指导老师针对学生实习任务完成好坏情况进行考核,但目前的做法是: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不具有实习成绩评定权,考核主要由学校老师根据学生所填写的实习手册、总结报告以及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作出,其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日常表现好坏是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这种考核制度不符合课程教学规律,其导向不是让学生有压力地认真参与处理法律事务,而只是引导学生在实习单位有一个良好的日常表现,目前,各高校在实习动员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实习单位“要勤快”、“要表现好”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法学本科教学实习课程开设的完善

虽然,我国本科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仍处于争议当中,但有一点不能否认,本科法学教育具有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而实习课程恰恰是连接法学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就应当按照课程开设的规律、要求来设计完善该课程。

1.根据不同的实习课程任务确定不同的实习目的

教学实习课程不仅有不同于其他法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开设目的,而且也有不同于其他法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因为教学实习是一门课,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么是课内运用的教学手段,比如案例教学、疑难案例辩论教学;要么是课外的实践活动,比如旁听庭审、模拟审判、社会调查、法律咨询。所以教学实习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是有区别的。

立足于法学教学实习的课程性质,我们认为法学教学实习的目的可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法学教学实习的总目的,基于有限的实习课时和实习单位的多样化,教学实目的可以确定为:通过实习,法学本科生在法学老师和法律实务专家的指导下,基本了解和掌握某一领域法律实务操作程序,基本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法律理论和知识去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的法律运用能力。另一个层次是根据不同的实习课程任务所确定的具体实习目的,具体目的基于实习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必须围绕并服务于总目的。

2.与实习单位共同商定可操作性的实习计划、任务,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公务员序列的法院、检察院、行政机关以及非公务员序列的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等。因此,熟悉以上领域法律实务操作、基本掌握这些领域法律运用能力是教学实习课程的任务。法学院、系应当与不同性质的实习单位共同商定可操作性的实习计划和任务,所制定的计划和任务的核心就是能使学生作为真正的实践主体学习实践经验、亲自实践行动、分析评估行动结果,也就是要像师范生和医科学生的实习计划一样,将参与性实习任务细化,明确学生实习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具体为:在法院实习的,根据计划任务在办案法官的指导下,独立模仿办案法官处理案件所要完成的所有书面工作,比如,填写法律文书,进行庭审记录,撰写案件审理提纲、裁判文书等;同时参与完成所有的程序工作。在律师事务所实习的学生,根据参与的具体律师事务,独立撰写起诉状、答辩状、词、调查笔录等,参与完成相关程序工作;以此类推,在检察院、行政机关和其他单位实习的,要完成针对这些实习单位制定的实习计划任务。

3.改一次集中实习为二次集中实习

集中一次实习不科学,改革势在必行。从目前情况看,集中安排两次实习比较适中,学生两次实习不能选择相同性质的单位,也就是第一次选择在法院实习,那么第二次就只能选择到其他性质单位实习。这样要求不仅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和体会不同性质单位的工作要求,法律适用的程序、重点和难点,拓展他们的视野,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和判断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就业方向。

集中两次实习的时间,第一次最好安排在第6学期,为期4周。因为从国内各法学院、系本科课程开设计划看,在第5学期结束之前,基本上已完成或即将完成教育部2007年所确定的本科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的开设,比如:吉林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2008版)中,核心类课程都已在第五学期结束之前完成。此时安排四周的实习有以下作用:一是有利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激发学生在后面学习的主动性;二是有利于学生了解法律适用的实际情况,为部分学生司法考试复习提供帮助。第二次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为期8周。

4.完善实习考核和管理

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实习课程的考核如何进行关系到实习效果的好坏。目前,学生实习成绩考核办法没有完全体现实习指导老师的职责和权利,容易造成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放松对学生实习的要求。我们认为,既然实习课程任务的完成是在实习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的,那么给学生评定成绩当然就是他们的权利和职责。基于此,实习的最终成绩应当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根据实习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情况评定;另一部分由实习带队老师根据学生的《学生实习记录本》的记录情况和实习报告评定,前者占60%,后者占40%。

教学方针范文篇10

一、切实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高度重视课题研究,教师进修学校确定的各种课题都在有序的研究之中,学科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得到进一步加强。我们承担了部级课题《有效教学策略性研究》的子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一方面深入到实验校听实验教师的课,与实验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对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深入研讨;另一方面我们召开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会或阶段性成果交流评比研讨会,每学年的上学期各学科召开的毕结业复习研讨会暨命题培训会,都把有效教学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融入到会议之中,尤其是我们召开的“素质杯”大赛优质课展示总结表彰暨有效教学推进会,对有效教学课题研究进行了专题讲座培训。高中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物理、生物、历史、信息技术八个学科课程改革有效教学研讨会,也以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为核心,收到满意效果。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已在我县各中学得到强有力宣传和推进。为共享成果,共同提高,上学期末我们进行了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评比,有27篇经验总结、案例、叙事,获得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奖。这样的课题研究对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有效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是中学英语教研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法。我们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教研活动来进一步深化课改,解决中学教师在教学遇到的问题,消除教师存在的困惑,促进课程改革良性发展,努力达到活动预期目的,取得理想的活动效果。定期召开初、高中课改教学策略研讨会是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必做的工作。主要通过课例观摩、互动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方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互相切磋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且把课题研究融入其中,一次会议解决重点一个或几个问题,解决问题要重质量,提高针对性,以求会议实效。这样可以使教师领会好的做法,消除一些误解和认识偏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调整不当的教学行为提供可能。送教下乡和联片教研也是我们每个学期的常规活动。

送教下乡采用“订送研”模式实施,“订”即根据各校上报的教研订单,了解各校的实际需求,内容包括需要帮扶的形式和时间,然后我们经过综合考虑确定最需帮扶的学校;“送”即把该校最需要的课或经验送去,当然要选择县域最优秀的老师完成这个任务;“研”即送完课或经验后,该校全体本学科教师坐到一起,共同交流收获和体会,开诚布公地谈感受和建议,集大家智慧于一体,进一步升华经验和认识,达到送教和受教双方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开展活动的方式很受基层学校的欢迎,因为这样做是“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同时也减少了我们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活动效益进一步提高。联片教研是更大范围的县级教研活动。我们根据地理位置和各校实际情况,把全县划分成四大片:东片、南片、西片和北片,每片分别以县直一所学校为龙头,再囊括三至四所农村学校,这样就发挥了片内师资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城乡联动的学习共同体,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活动主题和重点,根据活动内容确定活动形式,将学习共同体学校集中起来开展活动,这种教研形式拓宽了教研的辐射面,可以带动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共同提高,教研效益更大。我们除了上述的常规教研形式外,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级系列化活动“素质杯”课堂教学大赛、县级及县级以上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开展各种教学评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还通过让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或技能大赛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发挥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育教学高质高效的前提,提高教师施教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们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县中学教师总计1928人,其中市级教学能手147人,县级教学能手296人,市级骨干教师176人,县级骨干教师387人。我县中学教师有981人在乡镇中学任教,由于他们外出学习的机会少,信息比较闭塞,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也比县直中学要差,所以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即使县直中学的教师队伍也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程度不等的情况。这就需要县域的优秀教师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来带动大多数教师的共同提高。我们一是通过各种活动,让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上观摩课、示范课、送教下乡课、专题讲座、承担教研任务等,发挥典型示范、专业引领作用t二是发挥他们在校本研修中的优势,要求他们每学期在校内搞一次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讲座,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培养2名年轻教师,承担县级以上课题研究等“八个一”要求。通过这些具体要求,进一步挖掘优秀教师的潜力,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骨干教师作用的发挥,使每年都有一批年轻的教师逐渐成长起来,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