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范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4:09:48

教学范式

教学范式范文篇1

[关键词]创业导向;市场营销学;教学范式改革

一、引言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95万人,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此后,国家出台了大量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并鼓励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基于此,本研究试图结合“市场营销学”课程特点,把课程教学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探索依托专业教学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本研究者为了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理念而进行了近八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的教学主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教学范式改革之路。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之所以要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主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主要还是因为课程教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一)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这就要求其专业教师不仅要熟悉营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了解实践操作,能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以浙江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为例,目前从事教学的教师有70%以上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他们对理论知识比较熟悉,但缺乏营销的实践经验,他们大部分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由于深入企业管理实践、亲自参与企业营销活动的机会有限,这些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不能把教学研究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营销管理发展的要求。目前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仍以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营销理论为主。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营销理念、营销手段不断更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现有的教材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营。销管理发展的要求。另外,“市场营销学”课程也是从国外引进的,其应用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距。(三)“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受各方因素的约束,一直以来,“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战,哪怕是模拟的实战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实践需求相差较大,也与生活中时时有营销、事事有营销的市场营销本质相差甚远。尽管现在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虑了企业的实践活动,但都是教师准备好了一切,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没有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小组之间也无太多的讨论交流,班级尚未营造出共同学习进步、和谐竞争的氛围。

三、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针对以上“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也为了响应政府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号召,笔者在多年的“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企业的实践和指导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紧扣课程理论体系的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内容如下:(一)教学主线的改革:创业策划主线结合笔者多年的理论教学、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创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者之间的沟通讨论,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框架刚好是一个完整的创业策划的过程,所以笔者决定以一个完整的创业策划项目作为穿插到课程教学框架中的一根主线。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分为6点:(1)分组。第一堂课就对学生进行分组(4人一组),以4人为一组是结合了本项目负责人多年的营销策划和与朋友合伙开公司创业的经验而得出来的。(2)课外讨论。学生按照“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理论框架,同时也是完整的创业策划过程来轮流组织课外讨论(共8次)。(3)网上互动。市场营销系自己制作的“市场营销学”师生互动网站(网址:mktspace.zufe.edu.cn/)以回帖讨论(共计8次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在此平台上学生能看到其他各组的回复并进行互动,同时任课教师能在网站平台上给每个回帖打分,最后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回帖的累计得分是平时成绩重要的一部分。(4)课堂点评讨论。针对8次的网站讨论回复的内容,教师分别在8次相应的课堂上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点评各组的策划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5)期末创业策划书答辩。在学期末各组将8次的策划内容整理成一个完整的创业策划书,并在课堂上做10分钟的创业策划书演示报告。答辩评委为任课教师、创业的学长、各组组长。(6)创业策划项目的实施。有少数的小组在策划的过程中或在策划项目结束之后开始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师生互动来优化项目,教师通过联系风险投资、指导公司注册、指导公司战略及具体的4P策略等指导项目的实施。相比之前的无系统主线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增强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能很快把当堂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凸显了课程的实践性,也增强了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框架系统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实施者,其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二)教学方式的改革:项目教学法、模拟创业策划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上述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教学主线的设置及其具体实施方法告诉我们,本项目的教学方式凸显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将课堂讨论、市场调查、视频案例观摩、典型案例分析、模拟创业策划等各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同时,本项目邀请了正在或者曾经创业的高年级学生和企业界朋友来做最后的创业计划书展示的评委。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这些创业者进行互动,把课堂所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相比之前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加深了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三)考核方式的改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传统的“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30%~40%。在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的考核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其中,课外的创业策划回复占平时成绩的30%,课堂讨论占20%。此外,期中考试成绩和考勤占30%,期末创业策划报告及演示占20%。相比之前的“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方式,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的考核方式既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又增加了课外的创业策划回复和期末创业策划报告及演示等内容,更体现出了本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

四、教学效果评价

笔者所在单位为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学”作为专业主干课,于大学二年级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主修了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础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每学期学生都要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估,评估平台为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的网络评估平台,学生能对任课教师所上的课进行评估,包括满意度评价和留言。笔者对刚过去的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所教的电子商务专业的2014电子商务1班和2014电子商务2班两个班级的学生的教学评价做了统计,里面包括了学生的肯定评价和改进的建议。2014电子商务两个班级共计79名学生,进行了满意度评价和留言的学生共计63人。调查题项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项。其中满意的学生为51人,约占81%;基本满意的学生为12人,约占19%;不满意的学生数为0人。总体来说,学生对课程是认可的。我们再看学生的留言,包括两方面:目前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优点)、目前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缺点)。共有30条关于优点的留言,4条关于缺点的留言(见表1)。另外,本课程的学生团队利用课堂的创业策划项目来参加2016年浙江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大赛,最后获得了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并且有两个团队的课程策划项目成功获得2017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立项。还有两组学生已经把创业策划付诸实践,虽然目前还不能明确其项目成功与否,但是他们得到的创业教育和模拟实践经验是比较丰富的。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框架和内容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了大幅度提升,自信心、创业欲望、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都得到明显增强。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研究的前期成果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创新获得了2011年浙江财经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本研究项目还获得2014年度浙江财经大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立项、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这说明本研究者所在的高校和浙江省教育厅对本教学范式的探索研究是持肯定态度的。

五、结束语

教学范式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中学地理;教学范式;单元教学

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高考制度建立、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呼唤着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此,笔者对常州市地理教研团队全体教师近五年课堂变革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提炼出“互联网+”时代的中学地理单元教学范式,该成果获得市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一、面向新时代求变

党的以来,针对近年来我国民众对教育需求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化特点,教育部倡导以新的人才培养观引领高考制度改革;通过高考制度改革引领课堂教学范式变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样的改革,给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激励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投入课堂变革。1.为什么要变革课堂教学范式。既有的高考制度下,有一个显著的一个教学偏向:有些课堂以“育分”代替“育人”。在重“育分”的教学中,教师着力于传授零碎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反复操练、重复反馈。教学结果发展偏差,学生只是“知道或了解”一大堆所谓的“知识或原理”,学会很多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形成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整体性、综合性认知;更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导致学生进入实际生活,就变成“坐而论道的高手,解决问题的外行”。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与“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育人要求背道而驰。为此,课堂教学范式亟待变革。2.如何变革课堂教学范式。党的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到地理教学领域,就是要按照新课标要求,通过设立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走向地理实践、观察地理现象、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特点、归纳地理规律、培养学习能力,使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问题解决、互动探究、创新规划。据此,作为创新教学范式的原点。3.“互联网+”为变革课堂教学范式提供了哪些条件。“互联网+”为构建新时代课堂教学范式提供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创造学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视频、演示动画、模拟过程动画、AR和VR技术、教学行为分析技术、数据统计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设计学习情境,支持学生入境学习,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带入课堂。(2)创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建构理解的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复杂的认知活动,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地理综合思维的学习、区域认知模型的构建等。(3)构架信息通道。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微课程、视频、教师的指导;来自云平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来自后台学习分析系统的评价反馈,信息推送。有助于他们反思学习过程,互评各自的学习结果,产生思维碰撞,生成意义建构,提高其学习和省思的水平。

二、范式结构和意涵

1.基于核心素养。“互联网+”中学地理教学范式是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范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人地协调观——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2)综合思维—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3)区域认知—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4)地理实践力—人们在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本范式用核心素养统领教学活动,形成素养为本的教学活动框架。2.创新教学范式。“互联网+”时代的中学地理单元教学范式以“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作为环环相扣的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引导教师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思考如何规划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创新活动,创造优质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据此形成范式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3.情景化、问题化、任务化设计。“互联网+”中学地理教学范式倡导情景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有社会和知识支持的情境中学习,以便了解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由此,教学过程采用大情境单元式系统设计,通过基于实践、走向探究、激励创新的一系列单元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问题解决”作为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参与思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共同体的讨论,推动学习深入。

三、范式的应用案例

在开展省教学研究课题《中学地理数字化评价研究》的实践中,我们研究团队立足课堂进行了69次市级研讨,开设了300多节市、区、校研究课,推进“互联网+”时代的中学地理单元教学范式的结构建模和推广应用实践,边实践、边提炼、边推广,形成了数百个实践案例,本文以“探究雄安新区土地合理利用策略”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案例为例,说明范式的实践应用方式。1.课程标准解读。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二内容标准: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从标准文本理解,本条“标准”涵盖的地理知识内容聚焦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这一人文地理命题,同时提出培育地理实践能力素养要求: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调查和观察,解释和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评价城镇和乡村内部空间特征有4个标准:(1)是否为可持续的人地关系;(2)能否提高人类生活福祉;(3)能否满足社会公正;(4)是否具有文化活力。2.课堂教学片段。(第一课时)

四、推广及应用价值

“互联网+”中学地理单元教学范式,是新高考实验中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成果获得教育部专家和江苏省教科院全体专家的肯定。2017年3月10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项目组在常州市召开了范式会,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制组组长朱翔教授亲莅点评,江苏省教研室全体专家到场指导(如图3~5所示)。2017年12月,该项目获评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最高奖)。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主要成员也获得了一大批重要奖项(见表1)。(1)激发教学策略创新。通过“互联网+”中学地理单元教学范式的应用,将引领一线教师实施素养为本的教学,激发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地理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2)积累实践经验。通过“互联网+”中学地理单元教学范式的应用,形成教学改革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整体统筹设计的基层实践案例,为全国“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3)建设学习共同体。通过“互联网+”中学地理单元教学范式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学习融入课堂。有助于通过互联网创建由教师、家长、远程同伴的无边界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袁孝亭,王向东.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美]布鲁斯•乔伊斯.教学模式[M].第八版.兰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教学范式范文篇3

关键词:PISA测试;教育改革;数学素养;教学范式

一、PISA测试发展动态及评价优势管窥

PISA(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由OECD于1997年创立的国际评价项目。该项目以15岁学生的成绩来检测教育的结果,在2000年开始实行,每3年进行一轮,其评价范畴有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个知识领域,近年又增加了问题解决素养和财经素养的评价,其涉及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成就测试。PISA是一项可以了解国际数学教育新成果的重要窗口与资源的国际项目,由此吸引了多个国家的积极参与,参与国家从2000年的43个,到2009年已经达到65个。加拿大自PISA启动起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让其教育人员逐渐认识到本国的教育优势,总结了若干教育成功的因素,以供其他国家借鉴。英国起先对PISA测试持“漠视”态度,但由于英国在PISA测试中排名屡屡下降,引起英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始借助PISA测试的国际影响来反思本国的基础教育。而我国上海也参加了PISA2009和2012的测试,并且两次获得三个领域的第一名,引起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引来了多个国家的学习和模仿。由此可见。PISA评估之于各国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和反思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国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与先导。(一)注重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PISA评估的主领域有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近年来又增加了问题解决和财经素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PISA测试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除了表现在试卷编制和评分上,还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态度、兴趣、情感和动机进行了测量,这些非智力因素是进行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有益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以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二)立足学生未来,重视学生能力发展。PISA评估项目发起人施莱克尔认为教育关注的应是学生毕业后的能力运用,他们是否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身价值,即检测教育的“后发效应”,可以以此推断学生能否具有未来的生活能力。数学领域中,PISA测量学生的数学素养,OECD对“数学素养”的界定是:“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数学表述、运用和解释的能力,包括数学推理和运用数学知识、事实和工具来描述、解释和预测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它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此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以适应当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1](三)PISA以学生为本,评价形式标新立异。首先,评价目标以能力为主。2013年,教育经济学家亨利•列文重申了教育的“适应性目标”,即使学生能够具备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2]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编制。PISA评价内容涵盖面广,注重将试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并且注重开放性题型的编制。不仅有纸笔测验,还加入了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情感进行了检测。再次,评分以学生为本。PISA测试注重公平性,在开放性题型中,无正确答案,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一些细微错误不扣分,维持学生学习的信心。最后,数据分析以改进为主。PISA测试的最大价值是通过各国数据分析,展现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以此相互激发、学习,促进各国的教育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由此,PISA测试是对传统测试的极大突破和超越,其结果值得各国从中汲取经验和可供借鉴的资源。

二、PISA影响下西方数学改革浪潮攫要

PISA测试的三大领域:阅读、数学和科学中,数学一直是人们较为重视的一门学科,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场域中的发展热点,人们普遍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而PISA数学测试的目标也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素养”。PISA2003和2012都对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进行明确的论述,由上文所说,PISA可以提供国际最新的学生数学学业成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数据,为改善全球数学教育质量建言献策,以供各国加快改进教育体系。(一)澳大利亚的跨学科和能力递进教学。澳大利亚自PISA启动参加了5次测试,但成绩尤其是数学领域却呈下降趋势,引起教育部门的反思,开始进行教育改革。首先,澳大利亚倡导实施跨学科课程,他们认为物理、地理以及历史等学科都渗透着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文化,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因而跨学科教学也成为澳大利亚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方式。[3]其次,澳大利亚在数学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能力递进培养,在其课程标准中,每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可以体现出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并且逐级加深,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二)美国各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出台。美国学生在PISA几轮测试中的表现都处于中等水平,此现象引起了美国教育部门的极大重视。于2008年出台各州共同核心标准,提出“数学实践的标准”,包括八个方面:理解问题及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抽象化和量化地推理;建构可行的论证以及评论他人的推论;使用数学知识建模;有策略地使用适当的工具;注意精确性;寻找和利用结构;透过不断推理寻找和表达出规律。[4]此标准是基于对PISA测试结果的反思,是对2001年“能力之绳”的超越,贯穿于整个K-12学段,内容更为明确具体,并且难度逐渐加深,其总目标为“为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充分准备”,以此确保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三)英国“数学教育策略中心”的构建。英国在PISA测试中的学生表现,尤其是数学成绩排名频频靠后,由此对PISA的态度从“漠视”转为“重视”,不断基于PISA结果进行教育改革。2014年,在全国建立多个“数学教育策略中心”,开展“中英数学教师交流”。同年9月,英国首先派遣多名小学教师到上海师范大学学习中国数学教育理论,走进学校开展学习,实地考察小学数学教学,以改善英国的数学教育。据此,英国颁布新的《国家课程》,引用了中国的“双基”教学目标,并且致力于教师队伍的整顿,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5](四)德国“能力导向”的基础教育体系。德国始终将“人”视为教育的核心,并且非常善于反思,自参加PISA2000,便开始以PISA为据进行各领域的改革。德国在PISA测试推动下,由注重内容输入转向重视结果输出,实现了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范式转变”。自2003年开始,德国致力于构建统一的教育标准,规定学生在特定阶段应该达到的最低能力水平,以此为基础,各州全面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的整体革新。[6]

三、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性短板反观

从PISA测试结果来看,上海在2009年和2012年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但有人却认为PISA测试高分不过是应试教育的结果。程介明教授对此做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中国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环境是他国学生做不到的,由此才具备了过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这主要归功于我国的“双基教学”以及当今所提倡的“三维目标”。令人惊诧的是,中国学生在前不久的创造力测试中,排名却不理想;同时在PISA中引入的ATSCHL指数———测量学生的学习情感、自身需求以及学习信心等内容,发现上海的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校教育没有实用价值,对学校的学习也没有浓厚的兴趣。鉴于此,反观国内数学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7](一)孤立的教学内容背离了学生发展的一致性。如今,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编订已减少了图形的编排,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许多函数、几何题等题型界限划分清晰,使学生与教材产生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文本晦涩难懂。数学阅读已成为学生考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杨红萍教授对学生的数学阅读做了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兴趣均不理想,对教材的内容、语言都需要教师引导才能阅读和领会。[8](2)教学内容孤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数学与其他学科割裂,学生所学习的各种学科分界清晰,大多是横向的联系,忽视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数学知识内部的脱节,初中数学有代数、几何、统计学初步、函数四大模块,每一模块内容相互割裂,使学生学习的内容相互孤立,不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二)枯燥的数学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模式上,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千篇一律,延续“知识课堂”僵化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的发展应基于学生本身的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创造,而不是成为学习的被动者。其次,“题海战术”严重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三)教师的MPCK限制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水平。MPCK即数学教学知识,由舒尔曼最早提出,他认为MPCK是“教师将特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与表征,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的教学专业知识”,包含了两方面:一是教师对数学知识和学生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数学素养,而知识是素养形成的必要前提,当今,有些数学教师缺乏科研探究意识,对知识的挖掘缺乏主动性,更是缺少对学生知识发展水平的关注,与学生互动的频率较低。二是有关教学策略知识的运用。由于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教师要基于特定的知识,面向不同的学生,重新组织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发展的教学知识,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的激发,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及创造力的培养。[9](四)传统的考评形式弱化了教学的育人功能。传统的评价体系总体呈现功利化倾向,忽视了教学的教育性与人文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重选拔轻育人。学者杨启亮指出:传统教育把评价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促使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逐渐失落教学的“育人”功能。[10](2)重认知轻情感。林崇德教授曾经指出智力中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如今的高利害测验只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能力和个性以及兴趣发展等有效的评价,淡化了新课改强调三维目标的初衷。(3)重量化轻质性。拉尔夫•泰勒说过:“纸笔测验能够收集一些学生认知方面发展的证据,但是不能用来测量教育目标的其他期望学生发展的行为。”[11]当今考评的形式大都是纸笔测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抱负、态度、成就以及学习经验等是无法量化的。(4)重教师轻学生。现如今,很多评价主体以教师和学校为主,分数成了判定学生的主要标准,高分的学生便会出现自负,而低分者则会产生自我怀疑,以至放弃数学学习。

四、PISA理念引导下数学教学范式创建

PISA测试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在测试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开放,让学生感受数学化过程,并且注重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情感等因素,这些都是值得国内教学借鉴的。由此,以PISA为基础,我国的数学教学范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一)创设生本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课堂”,即将课堂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生命的本能。佐藤正夫也曾指出,“学生的发展,是他们以环境为媒介自身的创造”,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思考,提高其创新能力。[12]因而,教师要创设生本课堂,课堂中要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大胆猜测、小心论证”数学思维方式,这是学习数学所必不可少的品质。(二)营造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化过程。孔凡哲和史宁中认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借助数学化过程,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提出并解决问题。[13]如果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化过程,促使学生自主思考、推理,并进行有效论证,最终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直接体验、直观感受,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论证、数学建模、数学交流以及计算和工具运用等关键能力,还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情感,提高其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是构建数学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三)简化文本内容,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PISA测试中尽力排除了数学文本对于学生答题的干扰,认为复杂的文本内容会降低学生答题的正确性,足以说明数学文本内容之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杨红萍教授从两方面论述了影响学生数学阅读的因素,其一是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包含的符号、公式和图形不计其数,使学生很难精准记忆和理解;其二是数学语言晦涩难懂,学生一般很难识别和转化,构成数学阅读的障碍。由于数学阅读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材编订中,要尽量减少语言的复杂性便于学生阅读;其次教师应具备转化文本语言的能力,使之得以简化,适合学生学习,并且要将数学阅读作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14](四)增加技术教学,提升学生工具运用能力在新课改中,加强数学和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已成为数学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初中教学中,图表、图形、数据分析以及多媒体制作等都需要信息技术来完成。曹一鸣教授也认为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技术的运用,数学技术的使用又离不开相关数学软件的辅助。[15]因此,数学技术教学应成为数学课堂中独立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恰当地使用数学工具,提高学生工具运用能力,以利于学生更深地探索数学奥秘,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和运用数学,以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五)传承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品格特征。莫里斯•克莱因曾经指出,“数学文化承载着一种独特的理性力量”,意味着数学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因而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朱立明认为数学文化不仅具有知识价值,其陶冶品格的意义也极其重大,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对数学的独特情感、态度,健全学生的人格。[16]由此可见,数学品格的形成,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保持一丝不苟的品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手段渗透数学文化,张奠宙提倡通过提供讲述数学史,揭示其文化价值,加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同时随着当今社会对美学的追求,核心素养也强调了审美对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数学能促进人们对美的特性:数值、比例、秩序等的认识”,故而,挖掘美、传授美、塑造美也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17](六)优化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突出的功能是改进。[18]数学评价对数学教育教学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有促进和强化功能,科学54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因而,首先在评价内容上,要谨记“第十名效应”的启示,同等重视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正视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评价形式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学会用质性来补充量化评价的不足,保证公平公正;评价主体上,提高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利用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发展的足迹,进行自我评价。最终突破评价的甄选功能,以学生为本,倡导为教学的评价。

五、结语

教学范式范文篇4

关键词:会计准则;情境教学;实训教学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1.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有力依据。概念框架可以为制定会计准则提供有力的依据,保证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完整性和缜密性,避免产生任何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2.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通过利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正确的方向。否则,一旦方向不正确很容易就会导致受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职责、批评,不利于日后的发展。

3.规范会计准则相关领域。通常情况下会计准则是用来对会计实务与操作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概念框架虽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利用这种前瞻性可以帮助人们对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从而为财务工作人员日后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4.节约成本消耗。利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为制定会计准则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惯性,保证形成一个严谨的会计准则体系,有效节约成本的消耗,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二、基于概念框架下财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情境教学。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会计能力,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必须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以及教学内容适当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情景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培养其独立处理企业所发生的所有会计事项的能力。

2.用原始凭证代替文字叙述,营造课堂气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一味的采用文字表述经济业务,完全忽略了原始凭证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导致课堂工作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学生一旦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就手足无措。对此,教师必须要适当的向学生展示一些原始凭证,改变纯文字的讲述方法,多多使用一些制作的发票、收据、业务单、汇票等结算单据来展示经济业务,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了解业务办理流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面展示原始凭证,另一面让学生自己收集凭证,然后自己分析对比,检查内容是否完整是否一致,真实模拟整个业务办理流程,使学生感觉如同真的在实际岗位工作一样,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记账能力以及业务处理能力。

3.加强校内模拟实训教学,保证实训内容的合理性。会计专业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所发挥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技能的相关特点,设计系列校内模拟实训教学项目。在以往财务会计课程的讲授中,教师主要以物流业、制造业、服务业的例子来讲述一些相关会计知识,这样面积虽广但不精。对此教师必须要加以创新,学校相关部门也要给予大力支持,加强校内的模拟实训,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力度,保证实训内容的合理性。例如:可以收集一些相关企业的商品流通资料,并将其集中在一起,让学生根据资料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制造业与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二者之间的差异所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计实训主要分为会计分岗实训和成本会计实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成本会计实训的时候处理某制造业两个月的经济业务;随后在会计分岗实训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别代表一个财务部,每组六个成员,分别扮演会计人员、记账人员、出纳人员、主管、制单人员、保管员。然后实行轮岗制,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进一步的了解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如此经过一轮试训下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教学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创新作业形式,改变作业本设计格式。以往的作业都是利用纯文字表述来将业务详情记录在作业本上,这种作业形式存在很多的缺陷,对此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改变作业本的设计格式,利用记账凭证格式的作业本代替传统作业本的形式,在处理经济业务的时候要求学生必须要明确填写日期、科目摘要、金额以及附件等等,每个环节都要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练习,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实际与工作的距离,增强操作能力。

5.增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会计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工作方法,众所周知,要想更好的传授方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操作和演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以此向学生展示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给学生分发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鼓励让学生边学边做,更具相关凭证有针对性的提炼经济内容,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相关的账簿。在课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可以自学一些相关课程,例如精品课程《财务会计》等,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与老师在线交流,排解疑难,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眼下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基于概念框架背景下,要想更好的适应我国对于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教育机构必须要提高重视,将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要进行全面的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直观分析,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作者:时娜 单位:徐州开放大学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郝铭.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J].陕西农业科学,2010,(2).

[2]程德兴,康永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比较与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2,(9).

[3]刘成民.网络时代高职财务会计校内实习初探[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56-57.

教学范式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全脑理念;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Goodman提出的全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是整体的,不可割裂,否则就破坏了语言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全脑文本解读法,把握整体,立足于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明确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开发大脑潜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一步:课前感知,质疑存疑课前感知是全脑理念下英语学习的第一步。注重运用英语学习生成单引导自主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程内容。英语学习生成单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所关注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对新颖有趣的内容较敏感。因此,教师要把英语学习生成单设计得富有童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第二步:整体思考,引入话题译林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是按照话题编排的,题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猜测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恰当地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思考。例如,教学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1《Goldilocksandthethreebears》的阅读板块时,教师通过前一天发的全脑英语学习生成单上的预习板块展开话题。师生互动如下:T:Let’splayagame.Goldilocksisintheforest.Gold⁃ilockscookssoupforthethreebears.(教师呈现一些与故事相关的图片和句子,学生判断以上句子是否正确)T:Doyouknowthenameofthestory?S:Goldilocksandthethreebears.T:Yes,we’lllearnthestory.(出示课题)……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教师通过图片和游戏把学生带入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使话题的引入更全面、更深入。第三步:自主学习,全脑解读文本是由词和句构成的,这些词句相对完整、独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基本全脑理念,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聚焦知识本质,把握文本主旨。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7《ProtecttheEarth》的阅读板块时,笔者布置以下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Howcanweprotecttheearth?Readthewholestoryquickly,andfindthekeywords.”要求学生运用全脑阅读法,捕捉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关键词,即“savewater,saveenergy,savetrees,Don’tusetoomuchplastic”。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整体框架。第四步:小组合作,全班反馈全脑理念下的小组团队是相互启发、合作学习的学生群体。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倾向、思维类型的不同,以及“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4《Roadsafety》的阅读板块时,笔者提出“Howcanpedestrianscrosstheroadsafe⁃ty?”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演讲、表演等方式进行汇报,总结了两条交通规则:(1)Whenthere’sazebracrossing,weshouldwatchthetrafficlightsandwaitforthegreenman.(2)Whenthereisn’tazebracrossing,weshouldwaitonthepavementandlookoutforcarsandbikes.因为亲身参与,所以学生记忆深刻,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笑容。第五步:静思冥想,导图再现英语教学的最后一步是给学生一分钟静思冥想的时间,让学生回忆学习所得,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用符号、文字、图画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促进了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教学范式范文篇6

关键词:互进式教学范式;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互进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组建学习者共同体,并在课堂中让学生以语言为载体,通过交互学习,实现人文修养和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内化的教学方式。“互进式”中的“互”指交互学习、协商学习,“进”指内化。“互进式”教学方式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结合当代教育理论,对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高中语文“互进式”教学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一)高中语文“互进式”教学的现实依据。1.基于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矛盾,学生的核心素养难于培养。在笔者所在学校,受生源的限制,语文课应该突出“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一直是一线语文教师颇感困惑的问题。较之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阅读量少,语文学习习惯不佳。如果为了应试教育而强调“工具性”,必然导致教师一味填鸭式地授课;如果强调“人文性”,又会导致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个样”。“互进式”教学主张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既关注“工具性”,也关注“人文性”。既重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以情境引领课堂,以共同体成员间的交互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化。2.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现有语文课堂“单一性”的矛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有效落实。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整合教材内容和学习资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互进式”教学课堂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师主讲的课堂局面,强调“整合”设计,突出素养本位;充分强调问题导向和自主合作,发展学生个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内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3.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与教师观念的“滞后性”的矛盾,课堂教学改革常流于形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大胆改革与创新,但很多语文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常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能力,不愿改变观念。“互进式”教学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总结、提炼而来的,它有丰富的教学实践案例做支撑,有强大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指导,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是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它能推动对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创设,倡导教学活动的交往与对话;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参与研究实践的师生终身受益。(二)高中语文“互进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体内在的心理图式与外界环境发生作用,进行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布鲁纳在皮亚杰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认知结构对学习和教学的重要作用。“互进式”教学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立足“互进”课堂的“问题情境设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共建“互进”课堂,让学生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内化”。2.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内化学说”理论都强调个体在共同体中或同伴合作下的交互学习、协商学习,强调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内化是一个人与人的协同学习和交往的产物,强调情境学习和具体语言环境更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互进式”教学以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为理论基础,立足“互进”课堂的“问题导向、协作共享、知识与能力内化”的基本特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体成员协作探究学习为两个主要形式。师生共建“互进”课堂,让学生以语言为载体,相互“协作”学习,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内化”。3.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核心,能有效探索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的相关概念对新知识进行归类和具体化是判断学生是否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的标准。“互进式”教学以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作为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在“互进”课堂的“协作学习”活动中与同伴的学习交往和自我调节对个人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稳定的作用,尤其是相互协作学习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优秀学生的榜样形象对自我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倾向趋同、学习监控自觉、学习策略优化和学习能力提升的积极影响。

二、高中语文“互进式”教学范式的内涵及基本结构

(一)“互进式”教学之“互”“互进式”。教学的“互”的含义是“交互学习”。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的学习,而语言的学习,必须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相互交流、互动,才能促进语言的建构。(二)“互进式”教学之“进”“互进式”。教学的“进”的含义是“内化”,而“进”的对象是“语文核心素养”。“互进式”教学以“内化理论”为依据,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内化”的对象,摆脱了过去只重形式的教学方式。以“进”为“互”的目的和结果,强调研究“互”的方式和手段,“互进式”的“互”与“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高中语文“互进式”。教学范式的基本结构和流程“互进式”教学是“交互学习”和“内化素养”的有机结合。“互进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创设情境,给学生真实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和提升思维的机会,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而“交互”和“内化”是高中语文“互进式”教学的两大法宝,其关键在于课堂上教师充分创设情境,以任务和活动驱动,引领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穿越课堂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互进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解读,我们设计出以下基本结构图:在“互进式”教学基本理论的支撑下,基于“互进式”教学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课题组设计出了“互进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其基本步骤是: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内化素养,具体示意图如下:

三、“互进式”教学的实践

教学范式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单元整体教学内容,从教学达成目标、学生培养方向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性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对应的时间里对某些知识或者某些技能有深刻的了解,进而强化其掌握程度,科学提升学生的掌握水平。本文就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范式开展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一些思路或者帮助。

一、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引入信息技术的意义

1.1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引入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发展必然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学生科学培养理念的提出,当代初中语文教育开始逐步走向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新教育新教材新模式理念的支持下,当代初中语文教育,学生需要从大量的技能知识以及书籍中,科学的掌握其背后蕴含的知识以及技能。在这样的形势下,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扩展探究的有力手段,教师也必须对其加强认识,积极利用其模式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促进其正确学习意识与探究意识的构建与发展。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未来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科学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极大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想素养。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信息技术的科学研究以及有效性使用,从而有效增强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让他们在初中语文阶段就能够具备良好的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成具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1.2初中语文单元整体引入信息技术是当代人才培养发展必然方向

生产力在革新,社会在进步,方式方法以及思想都在不断的变化,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培养与进步,国家、企业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步从需要专业人才逐步走向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培养方向也要逐步进行科学调整,逐步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获取能力放在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中。而初中阶段科学引入学习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加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引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还能激发学生的自我知识需求以及自我探究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有效增强教育以及学生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初中语文整体单元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规范化使用方式

2.1单元教学达成目标的科学确定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文本设计中,如果教师依靠单篇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那么就极大的误入了自以为得的窠臼,无法连贯的完成整个单元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关注教材资源拓展预计整合的具体意义,进而通过对其深度了解,进而科学把握其重点难点和核心思想,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以及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整个单元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能得到更大的提升与发展。如在初中一年级,课本在某一单元安排《猫》《动物笑谈》《狼》三篇同类型文章,在单元末尾还以“如何突出中心”为主要内容设计了对应的写作实践活动。虽然在学生看来,这三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风格迥异,但是均是与动物有关,都是以动物描写为核心。因此,本单元的主题核心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动物”,结合对应的教学目标和课后习题,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个单元的主题达成目标或者教学任务是通过这些文章,引导学生主动对自身周边的各种动物进行细致分析和观察,进而强化感受,引导将这种感受表达出。在实际的情况中,由于这几篇文章的学习较为艰难,因此教师在这种文本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动文本形象以及多重的学习渠道,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感受,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具体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制作或者云旅游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让学生在不同素材中,进行思索和探讨,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

2.2学习任务以及对应情境的规划设计

学习情境的选择以及科学的创设对于学生技能与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上个例子中,我们确定了其主题:动物。那么人与动物,这是一个从充实在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情境。动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在作家的笔下,在自身的认知中。动物与人的共生共存,共同为这个缤纷的世界添加了多元的色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视野里的动物进行观察,进而通过真实场景或者文本描述对于各类动物的现状进行了解,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其表达自身的认知以及情感。而这种情境本身就是一个优良的学习情境。这种情景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及文本支持下,加强对于这种情境内容的理解缩短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加科学的贴切的感受这种感受,理解这种情感,进而完成知识的系统性构建。单元情境中的学习,是一种基于教学任务以及学生自我发展需求驱动的学习。关于“动物”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相应的学习活动,都是以大任务的方式对学习过程和学生生活进行的科学的联系。如“动物在身边”“人与动物”等诸多的课后学习任务或者认知任务,都是以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动物,观察人与动物相处现状,等主要目标的。从课后单元习题以及各类学习任务来看,这一单元核心是要求学生要带着理性的认知走进作家的作品,进而通过对作家语言的深度了解,看看作家心中的动物形象,进而在此基础上了解作家对于眼中动物的情感,进而对人与动物的关系发展进行思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或者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广泛阅读,联系自身生活认知体验,进而掌握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使其具备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有效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可以围绕“动物在身边”这一课后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摄影、绘画等学生认可喜欢的方式方法,记录下自己身边的动物活动瞬间,并辅以简短的一两句话介绍,进而使他们自身观察以及文本描述中,加强对这些技能以及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了解,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我的动物朋友”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制作一个类似的短篇,为学生提供一个示范场景,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摄影作品或者绘画作品进行细致的语言描述和表达,使他们在自我寻找以及共同分享中,加强对于动物的了解,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学生的思维范畴,利用联想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了解和学习欲望,有效促进他们自我知识需求思想的诞生与爆发。如在动物中,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关联手段,提出:动物境遇、动物未来甚至是我是动物等全新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不仅掌握相关的技能与知识,还能科学掌握自我知识学习方法,提升其综合能力。

2.3信息技术手段的科学运用与支持

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当代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也使单元整体教学科学建设与发展实施有了=更加实质性保障。信息技术的全民参与,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手段,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参与各类活动,也将更加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加多元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得方法带给了学生们。如在关于动物的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或者互联网搜索等手段,对更多的动物形象。更多的动物境遇以及更多的动物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使其在自我发展需求中,逐步明确了自身的学习方式和知识获取方法,有效的增强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2.4教学分析论证总结贯穿课堂层面

良好的教学总结以及论证实践等不仅在很大意义上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还能明晰学生的发展水平,增强自身的反思能力,使教学双方都能在不断学习完善中得到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一定要保持教、学、评的客观一致性,进而保证较高水准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动物”为例,从“动物图文”的记录开始,到“我与动物做朋友”的口头表达,以及对“动物境遇”的关注,等等各个设计的项目,其都是根据最初的单元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以及发展实施的。而在这个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从学生的表现。参与程度以及技能与知识掌握程度来对学生自身以及教师进行科学的打分以及评价,进而在大数据分析资源和手段的基础上,将这些评价科学的的嵌入到教学目标达成评价系统中,从而不断的反思以及总结归纳,进而查漏补缺,有效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对于初中语文整体单元教学效果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其重要运用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当代信息技术应用手段的革新与发展,进而增强其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使其发挥出良好的效果,促进学生思想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秋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范式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19,000(010):22-27.

[2]戴晓娥.信息技术支持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C]//2018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0.

[3]孙桂林.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1.

[4]冯军,薛新国.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学周刊:中旬,2016,(20):132-133

[5]单莉莉.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04):222-223

教学范式范文篇8

关键词:范式教学;自主学习;科学性;系统性;能力

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育领域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教学所作的最基本的界定或基本的解释。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它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动脑,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加快的形势下,一个人只靠在学校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今后工作中的需要,因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一个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数学具有抽象、难于理解的特点,在范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研究的课题。下面仅从科学性、系统性和课程设计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地进行范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强调教学不仅应该有科学的理论做基础,而且要用科学的方法做指导。数学的教学活动应该以科学的原理作为指导思想,教学要有章可循,按照数学大纲的要求安排讲授的内容。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并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首先,要制定出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不同阶段其自主学习的内容及需要探讨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其次,让学生明确每一章甚至每一节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准备、预习,涉及什么预备知识课前要进行复习等等问题。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应以学习主体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将新信息、新知识经由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和同化,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充实、升华、联合,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建构知识有什么感想,还存在什么问题都可作为共同分享和解决的内容。学生的某些想法是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是学习主体根据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密切,所以范式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学的系统整体性,必须用系统整体的观点去设计课程内容、操作教学环节。把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来考察,从而定位这个系统的要素及其各自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将有利于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教学的决策和安排。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扩大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最多、最快、最有效的知识信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各章之间的关系事先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抓住重点,相互比较,这样他们在自主学习时会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三、课程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范式教学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才能提高效率。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改变只会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的状况,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花时间仔细研究课程设计。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后及时查缺补漏。另一方面,教师要事先斟酌课堂上知识点介绍的顺序,例题、习题的选取是否恰当,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难度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哪些难点需要借助练习去化解,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哪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哪些地方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留什么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讨等等。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盛,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教学范式范文篇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认识70个常用字。显而易见,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于是,我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力图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音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ao),却不会将草(cao)分出声母C,韵母a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课件从电脑中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实际上已调用他们原有的“语音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说出双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儿歌、看图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观念,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的科学性。特别是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图,给师生带来了更大的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教师应站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认真审视每一幅情景图,想办法激活它们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借助情景,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会认汉字。

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汉字。有的图内容复杂,学生看了图还不能导出音节的读音,如第11课的情景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讲清留意后,引出diéffējī和汉字“叠飞机”。

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像,如第4课的情景图,一只小兔奔跑时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两笔。

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如第8课情景图,“太阳刚刚升起,可以换成什么词来说?”学生思考后回答“日出”,这样字的形和音的问题迎刃而解。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益于调动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教学范式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下载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公务员之家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