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1:02:37

化学实验课

化学实验课范文篇1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验课成功的关键。比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小心打翻酒精灯甚至违规操作引起酒精灯爆炸,因为加热操作不当使试管破裂,用KMnO4制O2时棉花离试管底太近使棉花在试管内燃烧起来(此时学生一定会很惊慌和害怕),实验结束时错误操作导致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中等现象,这些突发情况怎么应急和处理,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再如,铁丝在O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即使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并反复演练,在课堂上导致实验失败的偶然因素依然很多,比如可能因为铁丝预热时间太短,也可能因为预热时间太长,铁丝伸入集气瓶中速率太慢火柴燃尽而使铁丝无法燃烧导致实验失败。再如,由于铁丝燃烧需要消耗较多的O2,如何让燃烧持续较长时间以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实验现象等,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考虑。

二、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实验兴趣

在实验课中,教师应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创设实验情景,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探究氧气的性质”时,可以用生活中大量与O2用途有关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景。再如,在“探究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可用关于CO2用途的谜语创设情景:“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说它是灭火先锋,气象专家说它能呼风唤雨,建筑师说它是天然粉刷匠。”还可以用“干冰冻伤人”的相关视频创设情景。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探究欲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质疑能力是学生创新素养的温床,而创新素养是个人素养中最有价值的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的方案、思路、过程、操作等进行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同一实验,不同学生的认识和体会也不尽相同,有时可能会提出出人意料甚至相反的见解。对此,教师不能盲目地否定或肯定,应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然后在课后由师生协作或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他们的质疑,验证他们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对于学生“能否用排水法收集CO2”的质疑,教师最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由学生尝试用排水法收集CO2,结果成功收集到一瓶CO2,从而用实验事实回答了学生的质疑:CO2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最后教师对此作出解释:研究资料表明,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虽然约能溶解1体积CO2,但CO2在水中溶解的速率远远低于从水中逸出的速率,故也可用排水法收集CO2,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科思想,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做好课后归纳和小结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归纳、小结,其内容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就诸如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今天所做的实验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你认识和体会到了什么?实验方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或改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思考和反思,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上一层楼,对以后的实验也有一定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当然,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小结,可以是师生协作小结,还可以是学生小组或个人小结,然后教师或学生补充等。总之,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甚至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善于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不能简单地为实验而实验。只有这样,化学实验课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

作者:吕永能 聂亚靖 单位:1.陕西省汉中市第九中学 2.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三中学

化学实验课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实验;优化策略

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差不多,它们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验教学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当然这与它们的学科性质是分不开的。而单就化学学科而言,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学习化学知识,培养他们追求科学的精神……这些都要靠实验课来完成。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为此,我们要向课堂要效益,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就显得至为关键。

一、吃透要求,提高认识度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实验教学?这一问题可能一直困扰着我们,而我们还是不得其解。事实上,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新大纲之中觅得答案。凭着对新大纲的仔细学习和解读,笔者发现,新大纲对于实验教学地位的界定是十分明确的。而更为明确的是,新大纲对于要进行多少次教师演示实验都有明确的数字要求和“必须”字眼上的要求。而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同样也是提出了类似的标准和要求的。就拿教学要求来说,新大纲具体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笔者将这五个方面的要求用“用、操、察、写、遵”五个字来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严格按照这五个关键点来操作、执行和落实。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的,我们要校正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一个倾向,从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这个倾向很严重,说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一点也不夸张。这一倾向就是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热衷于不知麻木地讲解知识点,而对实验教学还是避而远之,哪怕是非做不可的实验,即便做了,也是草草对待。这种极端轻视实验教学的倾向实在是不足取。为此,我们要对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用教师的强讲硬灌讲实验、逼读逼背实验步骤、要点,来取代学生做实验的行为大胆说“不”。当然,对此种行为和表现,学校应该出台相关规定,细化考核标准和规则,强化实验教学;而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抛弃唯以分数论优劣的做法,真正的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不能为了学校的一己之利、一时之利,而阻滞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逃不出老师和学校手掌的人。

二、放手实践,保持好奇心

就初中学生而言,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才真正系统地接受化学这门学科。可以说,在九年级开设独立的化学学科,对学生整个学习经历来说,是居于“启蒙”的地位的。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是有着天生的好奇感的。因此,在这一阶段,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围绕学生的这一“好奇”来做。我们知道,学生的好奇是转瞬即逝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且能够保持其好奇心。听一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做实验贵在手勤心专。这样,才能有所发现,而对于自己的发现胜过我们教师的千叮咛万强调。《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节的实验要求是,着重看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动性如何,以及操作上能不能是不是做到了规范。因此,这两点必须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落实好了,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高温度。为此,我们要注意做到对学生的精神鼓励。比如,有的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有的学生提取一些花的液汁并选取合适的瓶子装起来,对于这些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够积极完成、乐于参与的学生,我们就要提出表扬,给他们应有的鼓励。当然,对学生的鼓励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这方面也要采取灵活而又新颖的方式,不能随意为之。当然,也没必要去刻意为之,能够做到既自然又有效就是最好不过的了。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具体做这一实验之时,就要做到不加顾虑的、尽可能的把学生们所制作的有关指示剂,在课堂上予以展示,并用之于实验来检验。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认可。这样的鼓励是就是有效的,而且是自然的。

三、严格要求,养成好习惯

化学实验的专业性、科学性是相当强的。这来不得半丁点儿的马马虎虎和随随意意。要让学生身上少有甚至没有这种“马虎”和“随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良好的实验习惯主要包括仪器的使用、操作的程序和对相关现象特别是一些细节现象的记录……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这些实验习惯,不能等闲视之,这要靠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和细化的恰当举措来作为保障。笔者在具体操作上,就从严格上来做文章。比如,在学生写实验报告时,就要要求他们写清楚自己是怎样观察的,特别是都观察到哪些细节等方面。再比如取药品时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1)如果实验中没有说明用量,一般要遵循什么原则。分开来说,对于固体药品只需做到怎样就行,而液体的取用,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2)要做到这些方面,我们教师可以在取之前不动声色,取之中有所暗示但不明说,就是看看学生能不能做到认真的观察。自然,学生如果观察不认真,就很难发现这一点,这时再提醒他们注意就会让他们印象更深。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怎样提高化学课实验教学的正常和高效开展进行了探索。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的一些浅显做法,可能不适合你。但是,如果这一话题能够引起你的重视,这也就触及到了笔者的一番良苦用心。

作者:孙守传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堰头中学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课范文篇3

1.1生物化学的含义及重要性

生物化学课程涵盖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调节、生物信息传递等知识,其特点是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与其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多有交叉、融合,且进展十分迅速,新的知识不断涌现[4]。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调节,以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一门学科[5]。

1.2生物化学实验课建设的重要性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学好生物化学的重要环节。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实验技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化学是生物技术专业中最重要的一门专业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同时生物化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现代生命科学的各领域研究越来越多地要应用到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学好生物化学的重要环节,实验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如何使学生在实验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培养仍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6]。生物化学实验课着眼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加深对生命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因此,生物化学实验课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使命的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突显其重要性。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突出基础知识体系进行形象化教学、开展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注重实验课教学和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关心学生成长,教书育人。通过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课相辅相成,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且广泛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生物体的各种化学过程。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基础环节。做好教材中的实验,对于验证概念和理论,形成对生命科学现象的正确认知以及更好地把握生物化学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意义[7]。

2研究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建设

在研究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实验原理和操作程序,尽量避免在课上老师过多地讲授,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勤思考,实验中和完成实验后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自己设计,增强学生在实验中的灵活主动性。查资料,做预习综合性实验前后连贯衔接,如果一次实验发生错误,后续实验就无法完成。因此,实验课开始前,我们要求学生查阅实验的相关背景知识[8]。

2.1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原则

实验课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技能。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把实验课教学目的具体化,使教师明确每次课和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手段,制定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和课时实验教学计划。明确学生在整个实验中应掌握哪些实验原理、学会哪些实验操作、验证哪些物质性质或制备哪些物质等等。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过程中保持课堂纪律,保持台面、桌面、地面和水池内的洁净有序,积极思考、细致观察、认真操作、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作业等。经过多次强化训练和严格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态度和作风[7]。2.2生物化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9]。一是实验课开设内容统筹安排的不足。我们提出应找到课程群内容关联点的同时,也需将课程群课程的内容按一定标准相对分开,使学生看到生物化学与其他生物类专业课的联系也分辨出其间的差别和侧重点。二是基础型实验与应用型实验的脱节。目前生物化学所开设的实验普遍具有针对性不强、涵盖面小等特点,只注重强调了基础型实验而忽视了向其他交叉学科延伸的重要性。因此需多开设应用型实验,其所要求掌握的技术应随时顺应生产应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就需要其支撑科学即生物化学的实验大纲应适应生物课程群的建设而有所偏重和调整。三是实验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方面,没有制订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只是单纯地从生化实验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而没有从与课程群整体衔接性上进行双重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实验技能。因此,在研究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2.2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0]预学——夯实理论基础:要想带好实验课,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这就要求老师及学生必须对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夯实理论基础。这样一方面能清楚地了解理论课所讲内容,避免实验课时重复讲授,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预做——做好预实验:为了保证每个实验教学的成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实验。通过预实验可发现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意外情况或可能忽视的操作环节,以便在课堂上及时提醒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指导实验的主动权,控制好课堂实验全过程,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完成。预讲——实验课预讲: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还应该进行预讲。通过预讲,可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预讲首先可以做好语言准备。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社会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所必需。设计合理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还能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丰富实验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11]。

作者:王晓丹 周鸿翔 方兰 曾海英 邱树毅 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150.

[2]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3]刘峻峰,孙作达,李冬梅,等.研究生综合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9):31-32+94.

[4]朱甫祥.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教学[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1):24-28.

[5]李燕,何培新,王楠,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性实验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99-200.

[6]吴娟,胡一鸿,贺爱兰.地方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中国市场,2012,(14):152-153.

[7]徐伟丽,马莺,徐德昌,等.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轻工教育,2010,(5):64-65+85.

[8]许丽辉,高媛,姚敏,等.适应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12,(4):99-101.

[9]刘枣,王永泽,赵锦芳,等.适应课程群建设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57.

化学实验课范文篇4

1课程定位

“趣味化学实验”作为大学的通识课程开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从而了解化学,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培养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原理的能力,通过贴近生活的化学实验,拉近化学与人的距离。课程的主要的授课对象是非化学类专业的大学生,甚至是非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没有进过专业的化学实验室,也没有自己亲手操作过化学实验室设备,做过化学实验。但是他们已经经历过中学的科学和化学两门课程系统的学习,对简单、基础的化学知识有所了解。

2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

对大学生开设的“趣味化学实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和中学的趣味性实验有所区分,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温习中学时期所学习的内容,而应在其基础上结合大学化学的内容,做到有所延伸和拓展。此外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符合以下几项原则:1)趣味性。是趣味化学实验运用研究的精髓。内容有趣味性,学生感兴趣了,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2)科学性。是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3)安全性。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毕竟缺少系统性的理论和实验操作训练,以及危险情况安全措施培训,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尽量减少强酸、强碱、有毒试剂的使用。即使非用不可,也应做好相关安全培训和防护措施;4)简约性。实验操作应尽量设计的简单、易操作,无危险性操作,实验现象的变化应比较明显。5)生活化。本门课程设计的初衷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给学生打开了解化学世界的窗户。因此越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引起学生的兴趣[6]。

3教学内容

课程的授课对象非化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化学印象还停留在中学时期所学的内容,专业知识比较薄弱。所以课程在实验项目的选取上,尽量融合了无机、有机、分析、精细化工、高分子等课程中的项目。选择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包含知识点比较浅显易懂,且贴近生活的实验项目。既能让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阐述化学的实验原理和锻炼实验操作。大学的通识课程一般授课时间在24学时,1~1.5个学分。化学实验项目单次实验的时间根据实验内容的繁简程度一般需要3~5学时,且操作一般要求有连续性,最好一次性完成。因此本门课程从简单验证性实验到综合设计性实验,共设计了六个实验。3.1实验一:化学作画。实验用品:A4纸、毛笔、喷壶、KSCN溶液、K3[Fe(CN)6]溶液、K4[Fe(CN)6]溶液、FeCl3溶液、苯酚浓溶液。实验方法:①用毛笔分别蘸取KSCN溶液、K3[Fe(CN)6]溶液、K4[Fe(CN)6]溶液、苯酚浓溶液在A4纸上写字、作画,用吹风机吹干。②用FeCl3溶液喷壶喷洒,白纸上显现出彩色的画迹。实验原理:FeCl3遇到硫氰化钾溶液(KSCN)显血红色,遇到亚铁氰化钾〔K4[Fe(CN)6]〕显蓝色,遇到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显绿色,遇苯酚显紫色。FeCl3溶液喷在白纸上显黄色。设计意图:化学反应前后颜色的变化是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最简单、直观的方法之一。通过滤纸上画迹和字迹颜色的五彩的变化,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3.2实验二:彩色火焰蜡烛的制备。实验用品:烧杯,量筒、玻璃棒、烘箱、氯化锶、氯化锂、氯化铜、氯化钡、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铵、柠檬酸三甲脂、硬脂酸实验步骤及现象:①烛芯制作。先用5%的NaOH溶液浸泡2h,清水冲洗后烘干;然后2%的NH4Cl和3%的HCl混合溶液进行脱钠脱钙处理,清洗后烘干;用金属离子溶液浸泡30min,烘干,制成发色芯。②主燃剂制作。将柠檬酸三甲脂(95%)和硬脂酸(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③烛体制作。将熔融的主燃剂趁热倒入到已固定好烛芯的模具中,冷却成型后取出。实验原理:焰色反应,特定的金属或其化合物将其置于无色火焰中灼烧时,能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设计意图:将焰色反应的机理和现象等枯燥知识,通过制作各种不同火焰颜色的蜡烛,简单、有趣、直观的呈现出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且印象深刻。3.3实验三:精制食盐。实验用品:布氏漏斗、量筒、烧杯、玻璃棒、蒸发皿、表面皿、粗食盐、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钡、稀盐酸、pH试纸。实验步骤及现象:①称取一定量的粗盐,放入烧杯,用蒸馏水加热溶解。②除去体系里的SO42-其他阴离子。缓慢滴加氯化钡溶液,至没有新的沉淀物产生,过滤,保留滤液。③加入氢氧化钠,除去Ca2+、Mg2+、Ba2+,过滤,保留滤液。④滴加稀盐酸至pH值=1~2,除去CO32+。⑤蒸发、浓缩、结晶。实验原理:利用不同阴阳离子搭配会产生不溶于水的沉淀物特性,达到除去其他离子,纯化食盐的目的。设计目的: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从食盐出发,可以拉近实验者和化学实验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将化学物质特性及化学除杂质方法向学生做简单的展示。3.4实验四:咖啡因的提取。实验用品:茶叶若干、95%乙醇、生石灰、索氏提取器、蒸馏装置、升华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①将茶叶用纱布包好,放入索氏提取器中回流提取30min。②用蒸馏装置将溶液中多余溶剂蒸馏除去。③将剩余溶液转移至蒸发皿中,加入生石灰搅拌均匀,置于酒精灯上烘抄干。④搭建升华装置,对预处理物进行升华操作。⑤取少量咖啡因成品,用显微熔点仪测量其熔点范围,并可用手机拍摄记录其形貌及熔化过程。实验原理:咖啡因为嘌呤的衍生物,能溶于丙酮、氯仿、乙醇、水等溶剂,在100℃时失去结晶水,开始升华,120℃时升华显著,178℃以上升华加快。无水咖啡因的熔点为238℃。设计目的:咖啡因具有刺激心脏,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常见于人们日常的药物(复方阿斯匹林)和功能性饮料(红牛、可口可乐)中。通过该实验是学生学习了一种从生物中提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3.5实验五:有机玻璃的制作。实验用品:小纪念品、制模玻璃、锥形瓶、温度计、水浴锅、甲基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实验步骤及现象:①用小纪念品(如相片、树叶等)、普通硅玻璃、电线等制作有机玻璃的成型模具。②依次在锥形瓶中加入20gMMA、0.12gBPO和1.2gDBP,搅匀后将锥形瓶置于水浴中,逐步升温到85℃,保温反应至粘稠状。③将聚合物粘液倒入到模具中,置于50℃的电热干燥箱内低温预聚12h左右。④升温至100~120℃,反应2h左右。⑤冷却,拆模,打磨边角。实验原理: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在引发剂和少量增塑剂的条件下发生单体聚合反应。设计目的:有机玻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种物品。通过有机玻璃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可以了解高分子聚合反应的机理和方法,自己亲手制作的产品还可以留作纪念,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3.6实验六:雪花膏、乳液的制作。实验用品:烧杯、加热套、温度计、电动搅拌器、硬脂酸、十六醇、丙二醇、单硬脂酸甘油酯、白油、氢氧化钠、氢氧化钾、防腐剂、香精、精密pH试纸实验步骤及现象:①按配方比例分别称取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丙二醇、白油、十六醇,加入到烧杯中。②称取一定量的的碱,用水溶解后加入另一个烧杯中。③两组烧杯都加热至90℃,使物料熔化、溶解搅拌均匀。④然后将碱液缓慢加入到油相中,继续搅拌,当温度降至50℃时加入防腐剂。降温至40℃后,加入香精。实验原理:脂肪和碱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皂。设计目的:通过精细化学品的制备,使学生了解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工艺,让化学实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4结语

趣味化学实验是针对大学非化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其有区别于中学的趣味性化学实验,选取并改良了大学化学专业中无机、有机、分析、精细化工、高分子等课程中部分较简单、有趣、贴近生活的实验项目。通过学习相关实验理论知识并动手操作实验,使理论联系实际,揭开化学神秘而又“恐怖”的面纱,拉近了化学与人的距离[7]。同时实验趣味性的提升不仅使学生成为了实验设计者,更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有意识的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打下了基石[8]。此外通过对化学实验这类严谨的理工科课程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眼界和思路,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调动学生的科研探索热情和开拓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晴烨.高度信息化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北方文学旬刊,2016(12):130-134.

[2]谢友柏.高校的聚焦点是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3.

[3]罗云,甘佳.困境与出路: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7):14-17.

[4]于忠海.大学通识课程“不通”问题反思及其改进理念[J].教育与现代化,2010(2):16-20.

[5]王晓岗,李原苋.开展“趣味化学实验”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6(15):10-12.

[6]徐明波,吕洪杰.浅谈高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3):77-79.

[7]边磊,徐炬峰.科普实验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0):147-150.

化学实验课范文篇5

[关键词]大类招生;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化学分析实验课程;微课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许多高校要求考生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并开始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1-2]。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从2019级本科生开始实行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大类招生,大一不分专业,大二开始前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并结合大一学年课程成绩等选择进入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或制药工程专业。此举有利于学生在选择志愿时减少盲目性,同时也能打破专业界限。在低年级打基础的阶段,学校便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有针对性地根据目标组织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实验课,是将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应用相联系的桥梁[3]。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而且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4]。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细节的掌握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而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实验内容,掌握相关操作细节。为了解决该课程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设计、制作了微课视频用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以期提高课前预习效果,进而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现状

学生按大类招生进入学校后,经过1年的学习,将接受大类分流(分专业)培养。针对大类分流,高校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成绩或学分绩点排名,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流。这样的分流方式会导致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学分占比较高的理论课程,而轻视学分占比较低的实验课程。当前,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强调实验本身的规范性、准确性,缺乏具体实例的介绍,与生产实际脱节,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专业分流时,也倾向于扎堆选择“热门专业”。另外,传统的实验预习方式是阅读讲义,学生难以充分理解较为抽象的实验现象。例如,滴定分析实验中的颜色突变现象是判定滴定终点的重要依据,然而颜色突变过程“转瞬即逝”,学生通过学习实验讲义很难理解颜色突变过程中的“中间态”颜色。

二、微课应用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课前预习的优势分析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指按照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的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等)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5-6]。将微课应用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率,符合大类招生模式下高校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本科生的兴趣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地将实验内容与工业问题相结合。如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能在化工、冶金、能源、材料、轻工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微课中可以适当介绍化学分析实验对于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如“造纸过程中纸浆的pH值对于纸张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2,7]),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再如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应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制作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双指示剂法中选择指示剂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由于微课时间较短,相比理论知识的讲授,形象生动的实验过程演示与结果对比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如“雨课堂”)设置若干与微课视频内容有关的问题,巩固学生预习的效果。微课既能够清晰阐述相关分析化学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又能够演示具体的仪器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研究方法及与仪器相关的实验操作技术与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基于微课预习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实验包括化学分析实验与仪器分析实验。本文以笔者制作的化学分析实验精品系列微课(见图1)中的“混合碱的组成及各组分含量的测定”章节为例,探讨微课的设计。针对该章节,笔者录制了12分钟的微视频,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实验目的的讲解。该实验的目的包括:掌握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组成及各组分含量的原理及方法;进一步练习滴定分析操作技能和正确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其中,双指示剂法是本节课程的重中之重[8-9]。实验目的讲解部分的时间约为1分钟。(二)实验原理的讲解。该实验的原理分为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和混合碱的分析原理两部分。其中,前者在之前的章节已学习过,可以提问的形式进行介绍。双指示剂法的原理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习难点,可以利用图表、动画、化学方程式、语言解释等形式进行分析与介绍(见图2)。实验原理讲解部分的时间约为4分钟。(三)实验步骤的讲解。本实验的步骤包括0.1mol/LHCl标准溶液图2混合碱的分析实验原理微课界面的配制与标定和混合碱组成的测定两部分。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过程中要利用减量法称取基准物质Na2CO3,且终点前需剧烈摇动溶液,以免终点提前到达。标定过程中利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到达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混合碱组成的测定部分主要介绍双指示剂的滴加顺序及每个滴定终点下溶液的变色类型,以引导学生根据V1和V2判断混合碱组成并计算各组分含量及总碱度(见图3)。实验步骤讲解部分的时间约为3分钟。(四)操作视频及滴定终点演示。为了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实验中的重要现象形成形象、具体的认识,笔者将实验操作视频引入微课,重点介绍化学滴定分析过程中的基本操作要点与HCl溶液标定、混合碱组成测定中第一滴定终点、第二滴定终点的指示剂颜色变化情况。为了控制视频的总时长,三步重要操作可以整合到同一个微课界面中展示(见图4),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反复观看。该部分的时间约为4分钟。

四、结语

为达成大类招生的培养目标,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推进合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对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该课程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化学分析实验中的“混合碱的组成及各组分含量的测定”章节为例,探讨了基于微课预习的实验课程设计。将微课用于预习后,教师就不再需要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步骤,只需就重点内容提醒学生,这样学生就有更多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另外,当学生明晰了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如滴定终点)后,出错率会明显下降,对于滴定终点的判断也会更准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的确立,微课的独特优势日益显著,其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王宝军,茆雅凤.“双一流”建设与大类招生改革背景下南京大学地学人才培养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8(4):1-4.

[2]陈立钢,牛娜,孙明礼,等.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9(2):76-79.

[3]冯晓苗.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130-131.

[4]钟国清.滴定分析化学实验的小量化和减量化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10):186-189.

[5]欧阳金波,熊国宣,周利民,等.基于微课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9(1):64-66.

[6]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19-222.

[7]曾健,陈克复,李伟伟,等.纸浆漂白前螯合预处理条件对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J].中国造纸学报,2009,24(2):22-26.

[8]张朋.酸碱滴定分析实验教学总结[J].科技视界,2018(30):183-185.

化学实验课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课优化设计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设计首先应确保实验的切实可行,并选择可以满足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以及方法等要求的实验室,以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2.科学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应确保实验原理、方法、操作程序遵循化学原理以及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原则,这也是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重要前提条件。

3.安全性原则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确保化学实验的安全,杜绝一切实验安全事故的隐患。因此,教师应全面提升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在选择实验操作设备、方法或仪器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毒性的物品以及危险性的实验仪器或设备。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还应做到规范、正确、熟练的操作,这样方能充分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性。

4.简易性原则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简化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如若化学实验装置或流程太过复杂,不仅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以及实验的失败率,还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简化实验装置与方法。

二、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策略

1.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

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室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设计化学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实验概念与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化学实验应突出教学重难点,并对学生有启发作用;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③尽量控制实验过程;④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奥妙之处。如,在演示“瓶吞鸡蛋”这一实验时,教师可先往一集气瓶中注满CO,接着将NaOH溶液2注入集气瓶中,并快速将一个剥皮煮熟的鸡蛋放置于瓶口处,此时将会出现鸡蛋被“吞”进瓶内的现象。又如,在演示“铝与稀盐酸的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铝的表面往往会有一层氧化膜,所以在演示实验时,其反应现象将会不够明显。所以,教师可在课前将铝片放置到稀盐酸溶液当中,待其冒出气泡后,将其取出并存放好。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将事先处理好的铝片与另一片未进行任何处理的铝片分别与稀盐酸进行反应,学生则可明显的观察到处理过的铝片表面会有大量气泡产生。

2.灵活运用生成性问题进行实验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有着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以及教学生成性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处理好生成性的问题,时刻围绕关键性问题以及化学实验的主要线索(假设与猜想;实验与分析)来进行实验设计,并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CaCO高温煅烧这一知识点3时,化学教材中是没有这个实验演示的内容的,而学生也就不会提出CaCO经3过高温煅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具有什么成分这类问题。所以化学教师应处理好这一生成性问题。①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CaCO高3温煅烧后,有可能烧完也可能没有烧完,而学生也可以知道,白色物质中除了含有CaO之外,也可能会含有CaCO。②引导学生进行验证。经过对3实验结果的猜想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验证白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此3时,有的学生会想到用HO来验证,有2的学生会想到用HCl(稀)来验证。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验证的现象进行讨论,将白色物质加入HO或加入HCl(稀)中分别会出现什2么现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讨论可知CaCO不溶于HO,会沉于试管底部,而32CaO可与HO发生反应生成Ca(OH),22而Ca(OH)微溶于HO,也会沉到试22管底部,此时则不好准确验证该白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而如果加入HCl3(稀)中,CaCO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3气泡,该现象十分明显。由此得出,采用HCl(稀)来进行验证效果会更明显。由此可知,灵活运用生成性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更多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对提升课堂实验教学效益大有益处。

3.善于总结实验

无论实验成功与否,总结实验经验都能有助于教师发现自我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总结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对实验现象的总结。由于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所以,在演示实验时其发生的现象并不一定和课文内容描述的一模一样。②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应依据实验所得现象来进行自我总结,尤其是总结失败实验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来进行反思实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设计的方案,以达到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玉浦.探究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的策略及实施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

[2]王国正.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1(78).

化学实验课范文篇7

第一,学校在化学课程教学硬件上存在一些不足。我校教学设备仪器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化学分析实验目前是两人一套仪器,两人共同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而仪器分析实验开出率比较低,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自动电位滴定仪的仪器实验部分学生能亲自操作仪器,但也不能做到人手一台仪器,动手进行仪器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同时,大型先进仪器匮乏,如高效液相等等。

第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实验操作内容单一。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所占比重较大,而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开设较少,部分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积极性不高,在实验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在实验中边看报告边操作,敷衍了事,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发现、提出问题;部分学生对失败实验不能积极、正确地分析,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办学理念不相妥合。

第三,应当建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拒用危害品原则,废弃药物做到定期处理。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只要有可能,可以把有害试剂合理替换成无害试剂,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合理替换成无害物质的实验。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

2分析化学实验改革设想

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其基本理论、方法,为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

2.1结合科学发展前沿,加大现代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现行的“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两门课程,使其成为结构科学、内容严谨、突出创新的“分析化学”课程,既保持分析化学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充分体现了分析化学学科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迅速发展,药物的分离分析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常用的是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这一技术能对复杂体系进行分析。另外,如射线衍射、多维技术等各种新的分析方法、仪器技术等在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开设高水平的选修实验的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就成当前教学中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比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的相关实验操作。

2.2化学实验室可以从化学教研室独立出来,专门成立药学专业的化学实验教学小组,并由专业学科统一管理化学实验教学,参与药学学科集体备课,更好地了解专业需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更好地为专业学科服务,能更好与专业学科知识相接轨。调整教材内容,重视专业应用,有关教材内容的调整是实现改革的实体,也是重大而复杂的任务。需以分析化学与药学的内在联系为线索,分阶段逐步进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删节不必要的内容,增强化学知识与各专业应用的穿透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3开展实验技能比拼,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实施实验技能考核。例如,学生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化学实验仪器正确操作方法;实验结果准确程度等等。同时,有利于发现了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思路。实验操作考试具有考核与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种综合能力的作用,是促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更是传统笔试所不能及的,严格实验操作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有导向作用。因此,围绕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我们首先在药学专业中制定化学实验项目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其次将化学实验操作融入到最后理论考试试卷当中,加大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在化学科目总成绩中的权重,从考试这个终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2.4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过程比较单调乏味,缺乏积极性。教师实施教学工作之前,可以查找文献,增加与药学专业、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爱好,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得以应用,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再单调呆板,不再是一种压力,而变成一种乐趣,这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5开设化学选修课,满足各专业部分学生对化学内容更广泛和更深入的需求。除开设针对专业特点的化学课程以外,还可以开设美容、保健、环境、营养等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活化学课,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化学实验课范文篇8

1微课应用于《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战略性的地位[4]。《药物化学》的学习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新的合理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操作基础,又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药学人才。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了一切,实验中所用试剂、仪器如何配制处理等实验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概不知,学习是机械性的、被动的,从各课程学到的知识也是不连贯的,互相割裂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上实验课,成了“听一听,看一看,动动手”的简单流程,整个过程下来,学生是处于被动的“要我学”的状态,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选择的是这条实验路线?”“实验成败的关键点在哪?”所以,作为药学专业的任课教师,我们有责任去积极探索:如何上好《药物化学》的实验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期望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实验课程的优化等多种途径去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中,根据我们前期的初步探索,微课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微课教学使看似枯燥、单一的实验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可以细微地观察到每个实验操作的细节,使一对一教学得以实现。

2微课的设计制作

微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及难重点的分析等。根据教学大纲,将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尤其是关键的实验操作通过小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本文以药物化学实验中的“阿司匹林的制备及熔点测定”为例,进行微课的设计制作。该试验是我们学校药学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经典的药物化学实验,共计8个学时,分两次实验完成。第一次实验4学时,完成阿司匹林的合成;第二次实验4学时,需完成阿司匹林的纯化及熔点的测定。我们针对酯化反应、重结晶纯化及熔点仪的使用三个关键点录制了相应的视频,视频长度控制在10~15min。在实验开始时,教师首先采用提问的方式:什么是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包括哪几种具体的反应类型?从而引出该实验的反应机理。传统教学中,在反应装置搭建示范过程中,学生视野较窄,很难观察到装置搭建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我们通过视频播放,学生能更全面地看到正确的操作,也免去了教师需要每个小组面授所耽误的时间。在减压抽滤操作中,以往的学生因为操作的关键点没有掌握,导致实验失败。通过我们预先录制的视频,学生可以提前观看预习,掌握其操作的几个关键点,学生提高了实验效率,样品的制备成功率也极大提高。最后,学生对纯化后的样品进行熔点的测定,通过共享熔点仪的使用讲解视频,学生在进行该操作之前,已将操作步骤了然于胸,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按照视频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对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通过亲自实践得以解惑。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再次回放视频进行实验的重现复习,巩固学习成果。

3讨论

微课不是一种单一的授课模式,它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手段,比如传统的讲解式授课,PPT、板书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微课资源。另外,教师应当加强宣传和推广,帮助学生认识到微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实验前的预习以及实验后的复习。为督促学生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微课学习情况,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地给予辅导。微课的设计要以交互、移动和高效为原则,构建药物化学实验微课信息平台。在微课的教案设计中,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将最重要的知识点浓缩在10~15min的视频中。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授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教研室主要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大家相互讨论,凝结集体的智慧完成微课内容的设计。其次,确定多媒体的运用形式。这方面我们主要依托学校的多媒体录播室,且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微课应用于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确实给课堂带来了生机,解决了许多传统课堂上做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所以对于药物化学实验课来说,学生的动手操作才是最终的学习提升的途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微课只是服务于实验课的一种授课载体,避免在实验中喧宾夺主的现象发生。再者要避免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微课视频,忽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针对个体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部分教师习惯借用别人的实验资源,遇到困难较大的实验时,不是积极地加以改进与创新,而是采用实验视频、模拟实验编辑微课,轻松点击鼠标完成。实验教学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而不完全是预设性过程,实验教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实验过程中“砸锅”的现象往往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所以我们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不妨将一些常见的“砸锅”现象补充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结语

基于微课模式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给实验教学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正面效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一对一的实验教学得以实现。微课要突出“微”字,内容要精,时间要短,容量要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微课中所提出的问题。微课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了期望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共同在课堂中体验和领悟到药物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张静然.微课之综述[J].中国信息计算教育,2012(11):19-22.

[3]沈毅,何书,陆益花,等.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5(5):93-95.

化学实验课范文篇9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课;考核

无机化学实验是很多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大一接触到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实验中涉及溶液的配制、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常规玻璃器皿和基本仪器的使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学会这些基本操作,并严谨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因此,这门课对学生获得扎实的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激发其实验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也为后期其他实验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1-3],尤其是对在中学阶段没机会动手操作实验的学生来说,这门课显得意义重大。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到了研究生阶段,夸张一点儿地说,学生的实验技能还要从规范容量瓶的使用等基本操作开始训练,导师们抱怨连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师来说,要自省其身,也要从课程本身来思考原因。实践经验表明,学习的评定结果对教和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评定了解自己的弱项,激发前进的动力,教师通过评定结果了解学生的不足并调整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快地进步。因此,不断改善实验考核方式和评价手段,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传统无机化学实验课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考核方式多数是以实验报告来评定成绩[4,5],将所有的实验报告成绩加和求出平均分,即为该学生本门课的最终成绩。这种方式经过多年实践,暴露出一些弊端。1.预习效果不好,实验收获不佳。课上,教师会检查预习报告,通过提问来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但提问时间有限,覆盖面很小。学生在最初的几个实验还会比较重视预习,到后面体会到应对的“窍门”后,容易产生懈怠思想,写预习报告也会出现照猫画虎抄袭讲义而不走心的情况,导致实验效果差,甚至实验结束时,有的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这与考评体系有直接的关系。2.轻视实验过程,基本操作的训练达不到预期。实验课和理论课最大的区别是主角不同,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起辅助作用。实验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给每个人锻炼的机会。由于最终成绩评定主要依靠实验报告,容易造成学生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而轻视实验过程的情况,以至于到了后几个实验,有的学生还会产生糊弄的情绪,出现不认真做实验的现象[6],甚至还有学生不亲自动手,而是抄袭他人的数据。虽然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巡视、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但是学生以这种应付的心态做实验,是达不到实验预期效果的。3.实验报告评定容易出现偏颇,学生积极性受到创伤。在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时,有时会有抄袭的现象,还会有不认真做实验的比认真做实验的学生成绩好的情况,这些情况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还给学生一种实验课可以不重视的错觉。

二、无机化学实验课考核体系的建立

设计考核体系前,教师要在思想上实现从专注“教”到助力“学”的转变,信息时代便捷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快速获取资源的平台,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开拓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考核的方式方法。由于实验课的特殊性,平时成绩应该占大部分的比例,以利于激发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课的内在动力。经过讨论和研究,化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90%)和笔试成绩(10%)组成。平时成绩是实验课平均分的90%。每次实验课成绩(满分100)由实验考勤、预习(10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30分)及实验报告(60分)组成。1.实验前的“热身运动”。开课前,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进入实验安全考试中心,学习相关安全知识,并通过安全考试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这项考核不计入实验课成绩,但这是进入实验室必须满足的条件,让学生了解安全知识保证了实验安全的同时,给学生正规、严谨的感觉,端正其实验心态。教师在第一节课将考核评分标准告知学生,由于考核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时刻都保持严谨的心态。2.平时成绩。

(1)实验预习的把控。以往的预习成绩主要依靠预习报告和上课随机提问来给定,但上课时间有限,不能涉及每位同学,教师也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预习监督,促使每位同学将预习落到实处,使预习考核成为现实。课前,教师通过软件(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7]等)将相关视频、注意事项、操作要点、小游戏等资料与学生共享,学生手机收到相关材料即可预习,教师手机端可通过本课程的日志详情,随时查看预习的完成情况、习题作答数据和学生留言反馈等信息,实现了对预习的监督。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写预习报告,而非照抄讲义,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预习效果。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软件5道预习考题到学生手机上,在不占用大量课上时间的前提下,实现全员考核。

(2)实验过程中的考核。实验过程的考核包含操作技能(20分)、随机提问(5分)、实验后的整洁卫生(5分)。操作技能的考核非常必要,但不能仅依靠卷面。很多学生在纸面上能答对,在实际操作中却会忘掉一些关键步骤,比如,使用天平时是否先观察了天平在水平状态。因此,现场考核不可或缺。对于课时较少的情况,如果额外增加操作考试,需要教师贡献业余时间,学生的时间也不好集中,所以将操作考核融入每节课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教师将每节课的基本操作量化,细化到每个操作要点,并合理地分配分数,或者挑出几个要点,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完成现场考核,并在分数旁注明简单的理由,以便汇总出错情况。课前预习时,教师已将基本操作的相关视频发给学生,再加上课上教师的讲解,虽然好多同学是第一次做实验,但经过两遍认真地学习,也不用担心没有经验而得低分。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学生做完实验后,需教师确认实验现象是否观察到位、数据是否正确,此时,教师随机提问,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结束后检查卫生情况并给分。

(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成绩包含目的原理(5分)、步骤(5分)、数据处理现象分析(20分)、思考题(10分)。为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份报告,评定报告前,教师要将每个实验的评分规则量化。考虑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原始记录和报告整洁度占了一定比例(20分)。3.笔试。笔试是一次全面摸底。考核内容涵盖了相关实验原理、过程操作要点、仪器的使用等,还包含综合应用,比如分离鉴别废水中的各种金属离子,或设计实验来测定某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试题从建立的试题库随机选择,能保证涵盖各部分内容。考虑到实验课还是要注重平时成绩,笔试只起督促学生平时积累的作用,因此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笔试结束后,教师分析试卷,总结错误率,改进教学过程。

三、结语

以上实验成绩的考评还在持续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个班级32个学生最少配备2位教师,1位教师要兼顾16个学生的考核,有时会出现看不过来的情况,某个基本操作只能考核到几个同学,如何既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又能保证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我们要一直探索的课题。目前我们也正在尝试虚拟实验,如果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基本的操作考核,也是一种不错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侴晓玉,郭秀芝,孔令艳.无机化学实验成绩评价标准与考核方式初探[J].大学化学,2017,32(3):30-33.

[2]李俊玲,房川琳,邹清.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16(3):61-80.

[3]赵强,刘小娣,党元林.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革[J].广州化工,2017,45(1):159-171.

[4]吴燕,陈锦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128-129.

[5]邓惠文,傅晶.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11):209-210.

[6]高明慧.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6,19(2):137-140.

化学实验课范文篇10

关键词:微课;无机化学实验;自主性学习;开放式教学

无机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操作性强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实验的设计与严谨的科学精神。因此,无机化学实验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操作、无机化合物的制备、离子的分离鉴定、常见离子和化合物的性质等。然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基础差异较大,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开展较困难;学生预习不充分,对实验原理及内容不熟悉,导致实验操作能力差;实验内容多,演示实验耗时;缺乏安全实验设施及大型仪器设备,有毒实验以及性质研究实验难以进行等。以上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导致无机化学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微博、微信等信息产品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活当中,人类进入了微时代。无机化学实验的“教”与“学”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的课本资料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视觉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微课与物理化学[7]、生物化学[8]、天然产物化学[9]等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已有报道,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针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自身的实验教学经验,将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融入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将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到微课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设计进行展开。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通常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解与演示、学生实际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总结、教师答疑解惑等。结合学生基本状况、师资力量、实验条件、教学模式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如下。

1.1学生对实验预习的积极性不高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会提前预习,而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老师课堂讲解来了解一节课的实验内容。而对实验原理、内容的不熟悉又会影响实验的操作过程与实验结果。据了解其原因主要是实验课本携带不便,学生预习起来不太方便;课本多以文字形式来传递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不高。

1.2学时数少实验内容多课堂讲解耗时长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多数是性质实验,由于实验内容多、学时数少,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自主实验的机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将每个实验细节讲得很详细。一般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就需要20~30分钟,要想把实验讲的更透彻则耗时更长,这样学生实验操作时间就少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探索能力。

1.3最先接触实验操作能力差

无机化学在化学领域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大部分高校在制订教学方案会把无机化学实验放到最前边。而在中学中受到硬件条件及时间的限制很少开展实验课,无机化学实验通常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实验课。由于之前没有相关的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差些;并且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看得很清楚。因此,学生会存在操作的不规范或错误,导致仪器损坏、实验失败等现象。

1.4缺乏安全设备有毒的实验无法进行

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废液回收与处理困难、缺乏通风设备等,导致有毒实验无法开展。

1.5无机化学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差

目前对于大部分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离子的鉴定和简单化合物的合成。学生合成、制备出一个化合物来,只是通过实验现象来判断是不是目标产物,对化合物的纯度、性质通常不做太多的要求。当给学生一个研究方向时,学生由于缺乏相关实验设计、结构表征、性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差、科研严谨性和创新性不足。

2微课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

通过对以上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微课设计。

2.1实验内容多样传播提高学生预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

为了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学生提前预习至关重要。教师将无机化学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内容用具有观赏性的示意图、流程图、影音资料代替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并经过整理、概括、提炼做成微视频。学生携带方便并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预习;简短、精炼的短视频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10分钟左右);生动形象的微视频能够满足学生的视觉需求,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2.2规范性实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自主实验

由于学生人数多,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会,并且演示的过程比较耗时。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前将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做成微视频。借鉴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10],学生在课前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要领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方面,在实验课上学生将会有更多时间去动手操作和自由探索,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做更多的性质实验,提高实验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不用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上,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答疑、讨论,课堂真正成了师生互动的场所。这样能够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3实验内容可以反复演示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接收能力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接收能力也有所差别,基础好或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可能看一遍就行,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得看好几遍才能学会。在开放的微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对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反复演示,直至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全部实验内容,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2.4有毒实验的演示实验教学直观化

由于废液处理、通风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有毒性的实验一直难以开展(如一氧化碳、氯气的制备及性质等)。教师将实验过程、现象在课前录制下来。一方面,通过毒性实验的演示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视频演示的方法代替有毒实验,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微课教学可以解决毒性实验难以开展的问题。

2.5与科技前沿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及科研创新的能力

大部分学校实验课教学陈旧、精密仪器数量难以满足实验需求的现状,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与当今的科技前沿相结合,让学生接触材料制备方法、表征手段以及功能应用,并以功能为导向让学生设计实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调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在课前将化合物的合成、表征、数据分析等过程录制下来,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仪器表征的原理、讨论实验结果。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实验趣味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的严谨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3结束语

微课与无机化学教学相结合,以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视频来呈现知识,学生乐于学,老师乐于教。一方面,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预习积极性不高、演示实验效果不够理想、毒性试验难以开展等问题;另一方面,易与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前沿、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此外,微课能够实现自主、开放的实验教学,对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斌 王晓红 刘宗瑞 段莉梅 白锁柱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5]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学导报,2013(10):17-18.

[6]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73-75.

[7]陈欣,翟翠萍.微课在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7),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