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3:14:48

化学复习

化学复习范文篇1

高中化学复习课为什么枯燥?一是没有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二是问题陈旧,多重复。常规复习课上老师多直接回顾化学方程式、物质性质、反应原理等,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也是通过“口授”的形式复习,自然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繁重的记和背中花费很多精力,但效果不一定好,往往反映在考试中经常忘东忘西。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验证、实验分析等化学实践动手,可以提高学生复习化学的兴趣,掌握化学的重难点,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主性。例如,在复习“CO2(或SO2)通入CaCl2(或BaCl2)溶液能不能产生沉淀?”时,由于该知识学生复习过一段时间总是容易忘记,为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老师可以鼓励见解不同的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方案,然后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复习相关知识点,学生自己做实验,亲自动手使印象更加深刻,虽然过程可能花费比较多的课堂时间,但是复习课的目标却达到了,精彩度提高了,学生不会“死气沉沉”,胜于老师重复讲学生经常忘。又如HCO3-能与H+反应产生CO2,这个很多学生都是知道的,但对HCO3-与OH-反应的产物,由于惯性思维,总有学生老认为也会产生CO2,这个问题也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实验一下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二、增加自主交流环节,提高复习课的快乐氛围

交流长智慧,这点用在化学复习课上更加贴切。交流是学生之间的一种化学思维交流活动,也是化学情感交流活动,同一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学习,可以让学生保持轻松的情绪、愉悦的心态,有利于大家内心活动的展开,坦率而快乐。低效复习课的通病往往就是师生没有互动,没有交流,通常是教师准备得辛苦、讲得卖力,而学生无精打采,多凭意志力在维持学习。教师讲得高效并不等同于学生学习的高效,老师经常觉得自己讲清楚了、学生自己理解了就是高效的课堂,可能老师觉得“高效”了,对学生反而是“低效”。我们可以尝试在复习课通过老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嘴巴“动起来”“多说话”,自主交流化学的“疑难杂症”,交流化学知识点的延伸,交流做化学题的障碍点等,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大可大胆放开课堂,学会高度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有能力做得好的,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化学复习原来也可以这么轻松、快乐和激情。老师可以根据班级学习小组的分组情况,在复习课中留有充裕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动嘴动口”说话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切实解决问题并加深对旧知识点的巩固。例如:在“足量的锌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成分分析”“电解硫酸铜溶液产物分析”等问题的交流中,每个小组交流后都得出相应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之间根据自己的交流体会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活动,最后达成对知识点的“共识”。采取交流式的教学可启发、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三、增加自主话题式讨论环节,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复习课应该是一种多边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都有共同的话题,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复习课的新鲜感来自于对复习内容的重组与整合,对知识脉络的归纳与梳理,不再像授新课一样一个个知识点详细解释和分析,如何整合这些看似比较零散的化学知识点?可以寻找一个话题,涉及多个化学知识和问题的,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互动,使学生在自主讨论中重温巩固相关知识点。例如:以“溶液中Fe3+和Fe2+的检验”为话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①Fe3+和Fe2+的检验方法有哪些?②这些方法的优劣如何评价?③Fe3+和Fe2+的检验涉及哪些化学反应?又有哪些化学是离子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④Fe3+和Fe2+的如何相互转化?⑤如何把Fe3+混有的Fe2+除去,如何操作、有何现象?⑥Fe3+和Fe2+的水解问题,如何配制铁盐和亚铁盐溶液?⑦Fe(OH)3胶体如何形成?以上这些问题涉及Fe3+和Fe2+的化学性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对离子反应和盐类水解反应的认识,对结晶过程中竞争性、有序性的认识等等。这样的话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立足现在看未来的眼光。

四、增加自主性检测环节,保持对已学知识的热度

高考目前仍为纸笔考试,如果学生不能在复习课中巩固相关知识点,是不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单靠老师命题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复习课的效果,又变成了学生被动做练习,“麻木应试”的怪圈中。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学生自主检测知识点的环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定任务,组内协作搜索或改编化学题目,形成检测卷,但题目数量不宜太多,3~5题为宜。然后各小组相互交换检测卷进行做题检测,完成后进行组内评价和分析,找出知识内容的易错点和障碍点,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很多老师也知道学生如果“盲目刷题”还不如精做题,少而精。学生能自主筛选或改进化学题目并进行自主检测,不仅能保持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热度,也能跳出“题海”,变“被动”做题为“主动”钻题,效果不错。

五、增加自主性知识问答环节,提高复习课的趣味性

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有些知识点比较“零散”,经常是化学“特例”不在“规律”里面,这些内容即使多次巩固复习,学生除了“背”和“记”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也容易遗忘。如果在化学复习课中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汇总,然后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这些内容设计成知识问答题,在复习课上开展知识“抢答”,老师则提供相关的奖品,整个过程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准备和实施。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让学生提高上复习课的兴奋度,活跃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和巩固,同时能提高化学复习课的趣味性。

作者:林文斌 单位: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参考文献:

[1]保志明.对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率的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

化学复习范文篇2

一、以新思路达成新认识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例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用途、制备”这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思路;“用实验探究事实、用实验验证假设”这是我们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但化学是众多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除了自己的特色外,肯定还存在与相关学科的许多联系与交叉。复习中我们既要静心向内,抓学科特质,又要视线向外,促方法融合。例如,在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方法形成与思维提升这一核心,要落实规范表述与有效迁移这一关键,要明了总结思想与举一反三这一要旨。而且还应懂得这些内容的落实,不只是我们单学科的属性。比如,问题解决中“守恒思想、平衡思想、极限思想、探究思想、建模思想、统摄思想”的运用,各门自然科学都在强调。所以,我们要以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指导化学的复习,以哲学的思想来指导自然科学的复习(图1),以此来拓宽复习视野,提升复习效率。

二、以新视角构建新框架

对知识框架的建构,在一轮复习中我们要做扎实,在二轮复习中,亦不能忽视,因为,它是承载能力的基石,是解决问题的源头。二轮复习对知识框架的构建,应该把点状问题分析得更全、线状问题延伸得更长,这样,就自然会丰富与充实知识的立体网络。

1.析全点状问题

例如,过滤是固液分离的一项基本操作。当沉淀的颗粒较大,晶体容易沉降时,可用倾析法;当沉淀颗粒不是太小,也不属于胶状沉淀时,若想加快过滤速度,得到较干燥晶体,可用减压过滤法;对一些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大的溶质,为防止其在降温时结晶析出,可用趁热过滤法。化学分析常用到筛分混合物的“筛子”,滤纸就是一种筛分固体和液体的筛子。许多硅酸盐具有多孔的结构,孔的大小与一般分子的大小相当(图2),这样的硅酸盐具有筛分分子的作用,人们把它们称为分子筛。分子筛常用于分离提纯气体、液体混合物。这时的分离就由一般过滤的二相分离,发展为既可以二相分离也可以同相分离。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淡化海水时所运用的离子交换膜和渗透膜,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电解食盐水时所运用的选择性离子透过膜,它们所筛分(选择)的也是同相的分子或离子。新教材中存在着比老教材丰富与深邃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与透析。

2.延长线状问题

线状问题的构建有众多抓手,我们可以从一种现象出发,从一种操作出发,从一种装置出发,从一种流程出发,从一种组成出发,从一种结构出发,从一种性质出发,从一种用途出发,从一个概念出发,从一条原理出发,从一个规律出发,从一种反应出发,从一道习题出发,从一种方法出发,从一种思想出发等等。如何切入,首先要关注《考试说明》的总体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目标需求。构建知识、形成方法、归纳思想有着不同的切入法,定向功能、收敛功能、发散功能的实现也有着不同的切入法。例如,就离子在介质中的移动状态而言,我们可逐一提出下列问题:(1)请描述NaCl溶液中离子的运动状态。(2)若将浓、稀NaCl溶液置于渗透膜隔开的渗透与反渗透装置中,离子运动状态如何?(3)使离子由自由运动到定向迁移的现象还有哪些,其产生原因各是什么?(4)电解装置中使用的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与硬水软化中使用的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是否相同?(5)单液原电池与双液原电池中离子迁移方向是否相同?(6)单液原电池与电镀槽(或电解精炼装置)中离子迁移方向是否相同?(7)电解池中若用活泼金属作阳极,该金属是否一定转化为电解液中的自由离子?(8)不同介质的燃料电池中离子移动情况是否相同?这种线状问题的组织,我们使用的就是收敛方法。就实验条件的合理控制而言,我们可逐一提出下列问题:(1)从反应的温度分析,CH4===C+2H2的发生条件为高温。(2)从试剂的用量分析,过量的NaOH溶液才能把Al3+与Fe3+分离。(3)从试剂的浓度分析,Fe和少量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产生的气体为SO2、H2。(4)从溶液的酸碱性分析,用高锰酸钾试剂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时,在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MnO-4被还原为MnO2。(5)从反应物的性质分析,用NaNO3与浓H2SO4制HNO3时不能用带有橡皮塞子的传统装置,应该在曲颈瓶中进行。(6)从试剂的保存分析,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NaOH溶液(忽略水的蒸发),以甲基橙作指示剂通过滴定法测定盐酸浓度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7)从溶剂的种类分析,要使Ca2+与SO2-4沉淀更完全,乙醇是比水更理想的反应溶剂。(8)从试剂加入的顺序分析,用新制氯水和CCl4鉴定I-时,必须把氯水滴加到含I-和CCl4的试液中,若反之,则CCl4层不会显紫色而仍是无色。这种线状问题的组织,我们使用的则是发散方法。众多线状问题的组织方法,我们要因地制宜,取其所长,合理运用。这样的组织,从表面看只是丰富了学生对知识建构的方法,实质上已经疏通了学生在提取与运用知识时的各种瓶颈。

三、以新情境创设新问题

分析众多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化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其考点不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运用所给情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把“对学习能力的考查”转变为“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的提升,给我们的复习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在化学复习中,寻找新素材、确立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就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1.运用视角转变法创设

有许多典型问题,历年高考虽然已经考过,但同一核心问题其外延存在不同属性,选取新的视角仍然可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例如,对弱电解质中有关电离平衡知识的考查,2010年浙江理综卷中曾经要求考生提取与运用图3信息,判断25℃时,HF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并说明得出该常数的理由,这是由图像情境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若我们把这一考点设置成:通过数字传感器实验,测得冰醋酸随着水的加入其导电性变化,如图4所示。(1)你能解释Ⅰ点导电性最高的原因吗?(2)某学生对图4中的Ⅰ~Ⅶ点测得了下表所列的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pH和电离度,你能确定表中b、c、d的数据吗?(3)你能发现表中第Ⅶ组及以后各组数据的规律吗?请画出横坐标为pH,表达冰醋酸稀释过程溶液中溶质粒子的分布曲线图。改变后的试题,一是要求学生能从图表情境对数据进行处理,二是要求学生在处理所给数据后,能继续归纳与提升数据规律,并把抽象表达转变为形象表达,三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冰醋酸中存在缔合二聚体的特性。所以,转变视角,仔细研究某一核心问题,从其不同的外延属性入手,就可不断创设新的情境与问题。

2.运用素材筛选法创设

时代的发展给了我们许多新的素材,其中有不少是适合高考考查的。做有心人,发挥专业敏感性,会积累与筛选到许多有效素材。例如,氢能源的开发是21世纪的一个热点,如何得到H2?传统方法常由H+发生还原反应制H2,或由H+与H-发生归中反应制H2。现代科学技术又给出了许多得到单质氢的新方法,如用光催化分解水、用超声波照射分解水等等,这些方法的实质是什么?关键是提供能量,通过减弱或打断H2O分子中H-O键的结合力,让氢原子间相互结合得到氢分子。所以,在理论指导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的发生就是一个命题的新素材。又如,如何创造新材料、合成新物质是化学工作者的永恒话题,在各项合成中如何控制变量,也是一个命题的热点。有人研究过勒夏特列原理的适用范围,在恒温恒压下,可逆反应N2(g)+3H2(g)葑2NH3(g)在某一容器中达到平衡后,在该体系中逐渐增加反应物N2的量,发现,随着N2的增加,先出现了Q<K,即平衡正向移动,但接着出现了Q>K的情况,即增加反应物的量,平衡反而逆向移动。勒夏特列原理错了吗?其实,这一情况下的条件改变并非单一变量,而勒夏特列原理是适用于单一变量的一个平衡移动原理,故有此现象。由此可见,把热点问题与经典理论结合起来,创设新问题的天地会更宽广。

(三)运用有序排查法创设

化学试题对能力考查的呈现,主要集中在主观题上,理综化学卷的4道主观题尽管已经考了多年,但还有不少核心内容未曾考查,对这些内容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并作出有序排查,以此来创设新问题。例如,反应H2(g)+I2(g)葑2HI(g)能自发进行,决定该反应自发进行的因素主要是ΔH,且其值小于0。外界条件改变对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但决定因素还是反应本身,对H2(g)+I2(g)葑2HI(g)实质上是分两步完成的,即:①I2葑I+I(快)②H2+2I葑2HI(慢)所以,决定其速率快慢的有效碰撞类型是三个粒子之间的碰撞。反应②比反应①慢的原因主要是三个粒子在正好条件下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要比两个粒子间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小得多。像上述这些属于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而又未曾考查的考点,应该成为创设复习新问题的新选择,这样的复习教学才能适应高考年年考、试题年年新的高考新模式。

四、以新模式落实新要求

高考复习中常流传一句话,考试是学生的事,复习是教师的事。笔者认为这有失偏颇,在新课程化学复习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问题必须让学生争够、议足、想透,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成效。

1.使学生在辨析中有序思考

有机化学同分异构体书写中,一开始学生不是书写较慢,就是缺失或重复,原因是什么?关键是缺少有序思维的训练。例如,请写出符合下列条件时,HOCH2CHO的任意6种稳定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1)分子中除一个六元碳环外,无其他环状结构;(2)六元碳环上的1H核磁共振谱有两种特征峰;(3)分子中不存在碳氧双键。题中稳定结构的要求是什么?它不应包含烯醇式结构、累积碳碳双键结构与六元碳环上的碳碳叁键结构。题中六元碳环上的1H核磁共振谱有两种特征峰的要求是什么?说明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具有较高的对称性。题中不存在碳氧双键的要求是什么?它排除了醛、酮、羧酸、酯等结构。题中存在一个六元碳环外、无其他环状结构的要求是什么?综合有关因素,说明除成环条件体现一个不饱和度外,另外两个不饱和度应该体现在存在两个碳碳双键上。这些就是学生们在争议、辨析中形成的,有了这些思考,学生们觉得,书写该有机物所存在的二十余种同分异构体中的任意6种,要求并不是很高;有了这些积累,学生们感到,思考其他问题也必须遵循规律、有序进行。

2.使学生在辨析中开放思考

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属实验考查的较高要求,不少学生囿于传统思维,方案设计会受到一定制约。例如,对单质镁在空气中燃烧,其产物是否同时存在MgO与Mg3N2,我们曾要求学生加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有较多学生表述为:加水或NaOH溶液后,若固体不完全溶解,且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和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有MgO和Mg3N2。这是一种典型的受定性思维束缚的思考方法。上述方案中,对“固体不完全溶解,且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这两个现象是很难区分的,如何合理设计,我们也组织学生讨论过,结果获得了如下方案。称取24g镁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称量冷却至室温后的固态燃烧产物,若称量结果小于40g,则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固态产物同时存在MgO与Mg3N2。称取ag固态燃烧产物,将其溶于热的强碱溶液(或水),收集产生的气体并换算成Mg3N2的质量为bg,若b<a,则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固态产物同时存在MgO与Mg3N2。称取ag固态燃烧产物,将其溶于水,再过滤提取沉淀物,充分灼烧沉淀物并冷却至室温,称得质量为bg,若a<b<1.2a,则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固态产物同时存在MgO与Mg3N2。取适量试样,用元素分析仪加以分析,若存在Mg、O、N三种元素,则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固态产物同时存在MgO与Mg3N2。

化学复习范文篇3

《考试大纲》中的具体变化是:化学部分删去了“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思维能力’中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对个别文字作了修改,使其表述更为准确。

备考建议

●分析理解高考命题思想

强调基础,突出学科特点。去年高考化学试题完全体现了这一思想。试题的难度降低了,题量减少了,更加注重以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托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突出对学科内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从2001年-2004年实行综合能力测试以来,高考化学试题淡化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弱化了解题技巧,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试题的内容考生很熟悉,入门容易,但要获得高分并不容易。

避开了以往的一些经典试题,这种居高临下、变换手法的出题思路对那些不研究高考、凭老经验、老办法、猜题、押题的人是一个警示。

●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注重知识网络化。首先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

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对于重要的概念和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运用。在知识的广度上做文章,而不需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加强化学实验的复习

从近几年的实验试题的编制可以看出,高考化学试题力求做到有利于真正做过实验的考生。对实验的复习,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的目的,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器材和仪器,合理设计实验步骤,正确地操作,在实验中进行正确的观察和认真的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给出正确解释和评价。

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可分步进行。

1、对每一个“学生实验”甚至“演示实验”最好重做一遍,加深印象。做实验时,不能“照方抓药”,要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对每一个实验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有了坚实的功底,在遇到实验创新题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2、掌握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用途和相关演示实验,明确这些化学实验仪器的作用与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

3、领会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与此同时带着相关问题思考,如能否用其他方法、装置,完成同一实验或类似的实验。

4、培养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属于要求比较高的能力层次,平时的复习中要多训练,通过一些简单的试题,写一写实验方案,训练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只要把本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培养起来,自然就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抓好学科主干知识。无论考试的模式和形式怎么变,而学科的主干知识则是一个永不变化的主题,因此要夯实基础,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

2、抓好学科内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在复习中以某物质纵向展开,如甲烷(组成一结构一性质一制备一用途),还要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等,以强化学科内知识的综合。

3、多思、多问、多交流。能力不是通过老师讲课和考试培养出来的,是通过平时的学习与训练逐步形成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勇于质疑问难,展开讨论。

●处理好“三轻三重”的关系

1、轻课本,重资料。复习中不能没有一两本高水平的资料,资料应该为掌握、应用课本中的化学知识服务,如一些资料中,没有铝热反应的实验基本操作,没有写焰色反应实验应该怎样做,但课本中是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轻基础,重难题。理科综合卷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占80%,这是《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命题者不可能将试题出得很难,理科综合卷只能是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在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上作文章。

3、轻应变,重模式。去年高考理综卷中的化学试题第Ⅱ卷中的四个大题,没有按往年中学化学的“四个知识版块”来设计,而是考查化学知识相互渗透,考生不适应。就考查的知识点来说并不是很大,考生就怕“变”和“新”。

●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

化学复习范文篇4

一、转变复习观念——贯彻“三主”原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对于复习教学更显重要。因为当今的化学高考已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并且越来越向能力测试的方向倾斜。因此,旨在组织学生迎战高考的化学复习教学,就应更加重视在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励他们在学习进程里发挥主动精神,笔者将其概括为“三主”原则。

第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高三学生。作为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然而,迄今仍有不少老师把自己摆在核心位置,将学生看成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主观臆造地组织备考复习,致使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书柜”,这就有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高考复习的主人;二是引导学生头脑清晰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账,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三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高;四是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二,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举措比较有效。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钻懂。再者,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基础复习的阶段,就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克服了学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难度逐次有所提高。总之,无论是课前自学,课内讨论,还是课后整理、运用,学生都有“演出”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在能力训练方面,真正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

第三,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笔者在实践中感到以下的运作比较成功。

其一,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地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局面。

其二,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要的还应赖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其三,课内、课外结合,利用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内的启发教学,本文已另有阐述;课外诸如对待学生的询问答疑,教师不应就题答题,而可视学生的水准采取反问、点拨思路、换另外的角度激发思考,启发学生用化学思想分析问题等方法辅导学生。

其四,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还要侧重于组织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角度的新题型,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首先是自己明确,进而要告诫学生:不应抱有希望通过大量做题,碰运气撞到现成高考题目的侥幸心理,而应立足于自己解题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读懂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使用信息”的一般性本领,面对一道看来面目全新的考题,先不要怕它,静下心来读懂题意,理出头绪,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积极求解,这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二、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的化学知识体系

首先,紧扣考点不离纲。

所谓考点,指的是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全国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即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伊始,我们就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摄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

其次,围绕热点勤查练。

所谓热点,指的是历届化学高考反复测试的知识要点。例如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准及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化学量的推断与比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pH值的计算,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原子内各微粒数目的推算,键型与晶型的判断,反应速度的推算,可逆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电极反应及析出物质的分析、计算,无机离子检验,有机物衍变关系等等,大约有27项知识点、链、块,几乎是年年必考的热点问题,而且主要在第Ⅰ卷中出现。为了突出热点,每章教材复习之初,我们除了印发考点外,还编织了以热点为骨干的知识体系表解及围绕热点展开的自学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这些思考问题还成了教师课堂归纳知识要点的提纲。至于每章检测题和综合训练题里的第Ⅰ卷客观试题,则侧重编用热点知识的选择题,与历届高考题接轨。

再次,突出难点重讲评。

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和易混淆之处。高考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具体的做法是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和平时练习时存在哪些障碍,然后在知识要点分析归纳课和练习评讲时,通过阶梯思考、师生讨论或思维点拨等手段,帮助学生清除这些障碍。

三、讲究复习策略——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化学教师所要采取的策略较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其一,正确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

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高考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不过,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很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又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所有这些,都渗透着学生自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的训练。到了综合复习的阶段,重点转移到能力训练时,我们并没有忽视组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复查;每当剖析某一道能力题时,都忘不了提示学生注意解题时借助了哪些基本知识,把这些知识要点再次进行强化。

其二,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

化学高考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高考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我们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的层次。

其三,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化学复习范文篇5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复习工作中要么简单重复,画线圈点,要么题海淹没一切,缺乏创造性的复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漫延。为了更好地搞好单元复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单元复习质量,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加强。

一、加强教师责任感,保证复习教学正常进行

崇高的责任感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是取得学生信任的基矗只有一个教师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并且学生为这种投入感动且自发学习的时候,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才能正常进行,被教育者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者的示范和训诲。崇高的责任感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具有不同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教学风格、心理特征、觉悟程度和身体素质的各个教师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就能变成具有多方面能力的教研群体,“群体互补效应”又会产生新的力量,这是取得复习成功的必要保证。

二、找准基点,对准差生,普遍提高质量

实践表明,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中差生。对中差生采取适当的教法,帮助他们快速提高,让他们每一节课都有成功的喜悦。对中差生要摸清底子,找出症结之所在,对症下药。对中差生,我们主要依靠“三多”(多提问、多指点、多鼓励)和“五时”(备课时想到他们、讲课时针对他们、批改时面对他们、辅导时找到他们、表扬时不忘他们)进行拉、帮、带。但同时,也要保证优生的复习,他们毕竟是老师希望的寄托。我们的做法主要是在布置习题时采取分层次指导。同时,也利用好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来带动中差生的学习,但要防止负面作用。

三、加强学法指导,减少无效劳动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变学会为会学,是教学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教学的根本任务并非单纯地让学生学会某些知识,其中包括教授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做现代科学知识的消费者,而是让学生做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期间,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将自己今后一生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学到手。就拿化学来说,每月发表的文章数以千计,即使把每月发表的文章读一遍,半年时间恐怕也不够,这就迫使我们对学生进行指导,教会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而能力则是一个合格高中毕业生进一步成长的依托,是在不同道路上成材的充要条件。在复习中,我们重点突出一个“导”字,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探索知识,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同时要求学生吃透书本和记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发挥家长—科任—班任三位一体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齐抓共管,全面推进

作为科任,要充分利用家长和学生接触时间长、熟悉学生个性和对学生的殷切厚望,调动家长参与复习教学,弥补家庭教育这个盲区,加强和完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此外,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取得班主任的支持,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五、精心组织课本知识,善待外来题

单元复习课不能是知识的单纯重复,更不能是教师的灌输加题海。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复习,我们要努力培养和充分相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总结知识的潜能。在复习工作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学生不想学习、厌倦学习,将使教师为教学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课本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规律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特殊性知识,最好同时形成对习题的评价能力,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也要求教师兼容并包。必要数量的习题是复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习题重在质而不在量。有人统计,复习中演练过的习题有60%是重复的,有300个左右题目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复习内容并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除了建立自己的题库之外,还有选择地选用外省或外校的习题,但老师应严格把关,不要图省事,不要为高额回扣所诱惑,争取把学生负担减小到最低限度。

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辅导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各方面都即将成熟,又尚未成熟,这是一个心理多变的时期。学校、老师、家长都对学生寄予很高的希望,学生也为自己树立了奋斗目标,在趋向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产生应试焦虑,老师应正确认识和估价学生的心理焦虑,适时地给予鼓励、指导,有条件还可以请心理专家讲一讲心理卫生,帮助学生稳度难关。此外,也应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减少焦虑的诱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七、研究高考,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在当前情况下,回避历年高考试题导向作用是错误的。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和重点,又展示了题型和特点,是复习教学的重要参考。每位教师都应认真研究高考题的特点及变化趋势,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考试说明的主线作用,突出高考题的示范作用,以此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树立高考信心,稳定考生情绪,保证复习的完成。

八、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复习范文篇6

【关键词】任务驱动;创新教学;初中化学;复习策略

初中课程复习的安排和计划能够决定最终的考试结果,所以在大多数课程复习阶段,教师都会制定科学的计划,通过多个渠道、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复习知识、传授解题技巧。

一、“任务驱动”应用于初中化学复习中的表现

从化学复习实践教学效果来看,当前很多教育专家都十分推崇“任务驱动”复习法,在实际运用中该方法也确实能够起到敦促学生、让学生拥有正确学习思维、掌握学习技巧的作用。初中化学课中也包含许多实验,通过安排实验任务的方式,很多学生都热爱、喜欢起化学实验,甚至会通过实验来记忆、背诵重点知识点、重要公式。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是可以为初中化学复习起到积极作用的教学方法,该项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应用,能解决实际复习教学中很多困难挑战。

二、“任务驱动”初中化学复习策略分析

1.以解答问题为任务的复习题安排及设计。应试考试中,学生获得解答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在引入复习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主要内容进行“问题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熟悉以往的课程知识,夯实基础。在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知识时,教师通过设计“连环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心里演示实验过程,问题如下:铁燃烧实验需要准备哪些道具?燃烧过程中需要哪些安全措施?燃烧后的铁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哪些改变?改变的特征有哪些?复习中的问题,如同一个个任务,带领着学生反思、回忆之前的实验步骤,在解答问题思想的驱动下,学生会逐渐回忆起“金属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随后在开展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思想的复习和实践的复习相互形成参照,使得复习更全面、更具体,更印象深刻。2.设置“任务场景”,促进提高复习效率。初中阶段的复习,各个课程内容都是相互连接的,所以知识复习的串联性、整体性要求很高,为此,除了要帮助学生记忆重点知识、了解经典题型之外,设置“任务场景”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让复习的效率更高。比方说,复习的时候,给学生设置“任务场景”,老师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复习的经验和对以往知识的理解,画出知识的架构图,学生能够参考的只有老师给的知识框架,每节课的标题。学生在这个任务场景下会有不同的复习感受,学习好、基础扎实的学生会主动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哪些知识是一个部分的,哪些知识有包含关系;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则会根据老师给的每节课标题来回忆课程内容,虽然无法给出整体的、正确的知识架构图,也起到了一定的复习效果。最后,教师把画的比较好的知识架构图放在讲台上给大家展示,或是让大家传阅、仿做,学生们记忆知识点的方式与老师是不同的,所以说,学生对知识框图的理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视角,对学生复习更管用。3.扩大任务教学与复习的“探索空间”。创新复习方式也需要针对性地考虑学生复习的需要,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复习的方向不同,所以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复习效率,统一制定“复习任务”是不科学的。为此,应当扩大任务教学与复习的“探索空间”,把学生们学习与复习的潜力充分调动起来。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分析的复习课程为例,对于学生而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区别有很多,制备方式不同、化学式不同、化学性质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教师把找到二者之间的“不同点”作为探索任务,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最后汇报总结。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会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各个方面的性质内容去延展讨论,更有思维活跃、思考问题深刻的学生,会从两种气体的制备环境和条件角度着手分析。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对学过课程的“重新”探索,学生的探索心情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旨在复习教材内容,而有的学生则是在复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探索观点,把知识升级,并通过自己后续的学习经验,让自己复习的心得更加饱满、深刻。

综上,“任务驱动”的创新视角对于初中化学复习效率的提升有很显著的影响,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挥的复习作用有很多,对学生复习的思想意识、能力经验的帮助都很大。

参考文献:

化学复习范文篇7

一、转变复习观念——贯彻“三主”原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对于复习教学更显重要。因为当今的化学高考已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并且越来越向能力测试的方向倾斜。因此,旨在组织学生迎战高考的化学复习教学,就应更加重视在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励他们在学习进程里发挥主动精神,笔者将其概括为“三主”原则。

第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高三学生。作为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然而,迄今仍有不少老师把自己摆在核心位置,将学生看成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主观臆造地组织备考复习,致使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书柜”,这就有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高考复习的主人;二是引导学生头脑清晰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账,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三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高;四是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二,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举措比较有效。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钻懂。再者,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基础复习的阶段,就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克服了学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难度逐次有所提高。总之,无论是课前自学,课内讨论,还是课后整理、运用,学生都有“演出”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在能力训练方面,真正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

第三,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笔者在实践中感到以下的运作比较成功。

其一,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地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局面。

其二,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要的还应赖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其三,课内、课外结合,利用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内的启发教学,本文已另有阐述;课外诸如对待学生的询问答疑,教师不应就题答题,而可视学生的水准采取反问、点拨思路、换另外的角度激发思考,启发学生用化学思想分析问题等方法辅导学生。

其四,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还要侧重于组织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角度的新题型,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首先是自己明确,进而要告诫学生:不应抱有希望通过大量做题,碰运气撞到现成高考题目的侥幸心理,而应立足于自己解题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读懂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使用信息”的一般性本领,面对一道看来面目全新的考题,先不要怕它,静下心来读懂题意,理出头绪,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积极求解,这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二、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的化学知识体系

首先,紧扣考点不离纲。

所谓考点,指的是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全国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即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伊始,我们就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摄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

其次,围绕热点勤查练。

所谓热点,指的是历届化学高考反复测试的知识要点。例如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准及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化学量的推断与比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pH值的计算,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原子内各微粒数目的推算,键型与晶型的判断,反应速度的推算,可逆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电极反应及析出物质的分析、计算,无机离子检验,有机物衍变关系等等,大约有27项知识点、链、块,几乎是年年必考的热点问题,而且主要在第Ⅰ卷中出现。为了突出热点,每章教材复习之初,我们除了印发考点外,还编织了以热点为骨干的知识体系表解及围绕热点展开的自学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这些思考问题还成了教师课堂归纳知识要点的提纲。至于每章检测题和综合训练题里的第Ⅰ卷客观试题,则侧重编用热点知识的选择题,与历届高考题接轨。

再次,突出难点重讲评。

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和易混淆之处。高考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具体的做法是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和平时练习时存在哪些障碍,然后在知识要点分析归纳课和练习评讲时,通过阶梯思考、师生讨论或思维点拨等手段,帮助学生清除这些障碍。

三、讲究复习策略——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化学教师所要采取的策略较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其一,正确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

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高考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不过,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很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又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所有这些,都渗透着学生自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的训练。到了综合复习的阶段,重点转移到能力训练时,我们并没有忽视组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复查;每当剖析某一道能力题时,都忘不了提示学生注意解题时借助了哪些基本知识,把这些知识要点再次进行强化。

其二,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

化学高考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高考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我们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的层次。

其三,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化学复习范文篇8

结合自己多年来参与备考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提高化学复习教学质量应当抓好三个要素:转变观念,把握内容,讲究策略。

一、转变复习观念——贯彻“三主”原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对于复习教学更显重要。因为当今的化学高考已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并且越来越向能力测试的方向倾斜。因此,旨在组织学生迎战高考的化学复习教学,就应更加重视在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励他们在学习进程里发挥主动精神,笔者将其概括为“三主”原则。

第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高三学生。作为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然而,迄今仍有不少老师把自己摆在核心位置,将学生看成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主观臆造地组织备考复习,致使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书柜”,这就有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高考复习的主人;二是引导学生头脑清晰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账,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三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高;四是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二,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举措比较有效。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钻懂。再者,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基础复习的阶段,就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克服了学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难度逐次有所提高。总之,无论是课前自学,课内讨论,还是课后整理、运用,学生都有“演出”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在能力训练方面,真正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

第三,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笔者在实践中感到以下的运作比较成功。

其一,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地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局面。

其二,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要的还应赖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其三,课内、课外结合,利用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内的启发教学,本文已另有阐述;课外诸如对待学生的询问答疑,教师不应就题答题,而可视学生的水准采取反问、点拨思路、换另外的角度激发思考,启发学生用化学思想分析问题等方法辅导学生。

其四,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还要侧重于组织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角度的新题型,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首先是自己明确,进而要告诫学生:不应抱有希望通过大量做题,碰运气撞到现成高考题目的侥幸心理,而应立足于自己解题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读懂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使用信息”的一般性本领,面对一道看来面目全新的考题,先不要怕它,静下心来读懂题意,理出头绪,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积极求解,这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二、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的化学知识体系

首先,紧扣考点不离纲。

所谓考点,指的是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全国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即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伊始,我们就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摄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

其次,围绕热点勤查练。

所谓热点,指的是历届化学高考反复测试的知识要点。例如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准及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化学量的推断与比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pH值的计算,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原子内各微粒数目的推算,键型与晶型的判断,反应速度的推算,可逆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电极反应及析出物质的分析、计算,无机离子检验,有机物衍变关系等等,大约有27项知识点、链、块,几乎是年年必考的热点问题,而且主要在第Ⅰ卷中出现。为了突出热点,每章教材复习之初,我们除了印发考点外,还编织了以热点为骨干的知识体系表解及围绕热点展开的自学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这些思考问题还成了教师课堂归纳知识要点的提纲。至于每章检测题和综合训练题里的第Ⅰ卷客观试题,则侧重编用热点知识的选择题,与历届高考题接轨。

再次,突出难点重讲评。

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和易混淆之处。高考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具体的做法是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和平时练习时存在哪些障碍,然后在知识要点分析归纳课和练习评讲时,通过阶梯思考、师生讨论或思维点拨等手段,帮助学生清除这些障碍。

三、讲究复习策略——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化学教师所要采取的策略较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其一,正确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

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高考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不过,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很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又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所有这些,都渗透着学生自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的训练。到了综合复习的阶段,重点转移到能力训练时,我们并没有忽视组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复查;每当剖析某一道能力题时,都忘不了提示学生注意解题时借助了哪些基本知识,把这些知识要点再次进行强化。

其二,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

化学高考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高考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我们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的层次。

其三,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化学复习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相关式;组合式;垂直式;复习策略

复习中习题是最有效的形式之一。2017年福建省统一命制试题的特点有:(1)突出主干知识,检测学业水平。(2)紧密联系实际,体现学科价值。(3)重视化学实验,考查探究能力。(4)凸显学科思维,评估素养水平。教师把“刷题”当成往仓库存产品,把考试当成学生去仓库提货,以达到从中猎涉不同题型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这种不考虑成本与效率的复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为此,笔者在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标》)的基础上,对化学习题复习策略做如下探讨。

一、初中化学习题“相关式”复习策略

“相关式”复习就是通过习题中已有的“显性”知识,触类旁通地扩展出相关的“隐性”知识,逐步形成知识(网)体系的复习策略。推断题中包含较多的主干物质性质,用“相关式”复习是最有效方法之一,复习时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到五种物质让学生从少到多地理清物质之间的关系。例1:图1是一定条件下相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是含有两种元素的黑色物质,且A与C含有相同的元素,B、C、E、F均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1)写出上图中部分物质的化学式:C、E、G。(2)若“现象F”为“有气泡产生”,写出符合反应①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该反应属于反应。[1]对此,做如下“相关式”复习:首先,回忆相关知识:一是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1)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2)红色固体:Cu、Fe2O3、红磷。(3)溶液的颜色: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液;含Fe3+的溶液呈黄色,如FeCl3溶液。二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液体:NH3(氨气)、SO2、HCl、浓盐酸、氨水、酒精(特殊气味)。三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CO、H2、C。四是含有相同元素的不同单质或化合物:(1)单质类:红磷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氧气和臭氧。(2)化合物类:水与双氧水、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五是特殊的反应现象:指示剂遇酸碱性溶液的变色、活泼金属或碳酸盐与酸反应有气泡生成、含Cu2+的溶液与碱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六是常见物质的鉴定:(1)H2、O2、CO、CO2、CH4。(2)H+、OH-、CO32-的鉴定。其次,形成关系图,如图2是氧循环或钙循环,图3是碳循环,图4是金属冶炼、金属的性质或金属活动顺序表、酸或碱的性质的综合关系图。引导学生理清每一个图中物质的关系,逐渐形成如图5的关系网。再次,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写出关系图中每一个关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最后,向外延伸。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尽可再向外延伸出相关物质,并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习题的“相关式”复习能培养学生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将所学习物质融会贯通,免去“题海”之苦。还有一种习题是利用某一物质将相关的“化学概念或原理”进行整合,是建立在某一相关概念或原理体系下的习题,也为教师复习习题中“隐性”的概念或原理提供了“抓手”。例如,将一小块干冰放进一个塑料袋,扎紧袋口,一会儿后,观察到“塑料袋鼓起”。复习时不仅要回忆题设中“显性”的概念或原理,如从物质分类看干冰属于什么类别;从物质组成看,干冰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从物质变化看,这一变化属于什么变化等,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完成“隐性”的概念或原理复习,如①从微观粒子看,一氧化碳与干冰元素组成上相同,但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②从物质制法看,工业制取原理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室制取原理属于反应(填“反应基本类型”)。③从辨证认识物质看,“过”: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功”:(举一例)……如果习题中呈现几种相关物质的性质、原理或概念,就可以用“相关式”复习策略,引导学生将与之相关的性质、原理或概念逐一再现。这种复习策略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见木知森林”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逐步学会建立知识体系,改变了以往“教师发→学生做→教师讲→学生听”,枯燥的、“炒冷饭”的复习方式。

二、初中化学习题“组合式”复习策略

“组合式”复习是利用某一相同的物质或原理将不同的知识组合成习题的复习策略。这类题目至少包含三种物质的性质或原理,题干较长,知识跨度大,能考查学生多种能力。如果靠“刷题”来掌握物质性质或原理,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容易使知识碎片化。例2:化学学习中常用实验法来探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图6是探究A、B、C三种物质的实验,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图6(1)若A实验观察到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则可以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元素。若要检验产物中是否有二氧化碳,还应该补充的实验是。(2)B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和来推断水的组成。(3)C实验要加入足量的红磷是为了,冷却后水倒流瓶内约体积,就可出推测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1]例2利用“水”这种物质将把三个不同知识“组合式”呈现在习题中。为此,用“组合式”复习策略,引导学生呈现更多的有关内容:①由A实验现象,能否推断甲烷中一定没有氧元素?为什么?②若B实验的正极产生10mL气体,则理论上负极产生多少mL的气体。③某同学秋游带回一瓶山泉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鉴定该山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④在家中饮用之前,用什么方法来进一步杀菌和降低水的硬度。⑤还可以根据需要将过滤、溶液的配制以及水的用途、性质等组入习题。

三、初中化学习题“垂直式”复习策略

“垂直式”复习是从不同角度对某一知识或原理进行增减条件或题设、不断挖深的纵向复习策略。这种复习策略主要是帮助学生从浅到深地理解某一知识或原理,也是培养某种特定能力,更是考验教师对《课标》的解读。例3: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一定为()A.Ag、Cu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B.Cu、Zn两种单质的混合物C.Ag、Zn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D.Ag、Cu、Zn三种单质的混合物本题“题眼”是“向固体中滴加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含有排在氢元素之前的金属,即含有锌(加入过量的锌),置换出的金属一定含有Ag和Cu(理论上认为当一种反应物过量后,另一种反应物被完全反应),且滤液中只有溶质Zn(NO3)2。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原理,用“垂直式”复习策略提出:如果例3题干中的“有气泡产生”改成“无明显现象”,则滤出的固体一定有,可能有,一定没有。滤液里一定含有。滤液里可能含有。“无明显现象”需考虑加入锌粉有两种可能,一是恰好完全反应,可按例3思路分析,只是滤出固体中没有Zn,即只有Ag、Cu两种单质的混合物。二是加锌粉不足,又有以下可能:①不够置换AgNO3、②恰好置换AgNO3、③完全置换AgNO3中的Ag,又置换部分Cu(NO3)2中的Cu。这时固体与滤液存在:①②过滤的固体中一定有Ag,没有Cu。①滤液中有Zn(NO3)2、AgNO3、Cu(NO3)2。②③滤液中只有Zn(NO3)2、Cu(NO3)2。③过滤的固体中含有Ag和Cu。这时,学生往往会提出“锌为什么一定先置换AgNO3中Ag,而不先置换Cu(NO3)2中Cu?”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一般顺序:(1)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不同的金属与一种酸反应,活动性最强的会首先反应,第二强会在第一强反应完后才会与酸反应。比如,把Zn和Fe同时放在盐酸中,则活动性较强的Zn先与盐酸反应。(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一种金属与多种混合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如本题Zn先与AgNO3反应,后与Cu(NO3)2反应。“垂直式”复习是对习题中呈现重要的物质性质或原理由浅入深地纵向复习,如物质制取、金属活动性、酸碱盐的性质、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计算等都可采用这种复习策略。“垂直式”复习要本着贴近教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一定是围绕着重难点知识或某一能力,控制好难度,搭建不同梯度来实现。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重视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习题还可以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形式的复习策略,如实验式复习、辐射式复习、小结式复习、开放和实践式复习等。通过以上习题不同形式的复习,能逐步调动学生的潜力,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和思考问题,最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2]只要教师有心、用心地利用习题对学生因材施教地复习,学生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持续增强。

参考文献:

[1]江琳才.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化学复习范文篇10

关键词:化学实验复习、实验装置、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技能不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关键,也是高考考核的热点、重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在理科综合的化学试题中,尤其是化学实验部分的考查中所蕴含的创新思想,可以说是化学试题中的一个亮点。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化学实验题又是学生的主要失分点,所以很多学生看到有点新型的实验题就怕自己做不好。如何使学生由怕做化学实验题变为爱做化学实验题?在实验题中少失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实验的复习中有意识的、有效的进行创新教育。现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谈谈体会。

一、以课本实验为指导,落实基础

没有基础,就没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所以在创新前必须先落实好基础。由于教材中实验比较分散,可把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归类复习,逐类分析讲解找出不同类别间相同性和各个实验的侧重点。对重点、典型的实验要重新操作。如在复习气体制备实验时,把“氯气实验室制法”的演示实验作为典型,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书本中的装置图示,并要求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与此实验有关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复习回顾:(1)该装置用来制氯气实验原理是什么?(2)用该装置是否能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l2?(3)添加哪些仪器和试剂可收集到纯净而干燥的Cl2?其次让他们按自己设计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使他们弄清楚实验装置设计程序(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验证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理解了控制反应条件,对比试验等实验方法,让学生明白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再次让学生复习其它的气体如HCl、SO2、NH3、CH4、CH2=CH2等气体的制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在落实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1、在实验装置上进行创新

以课本实验装置为基础,理解课本实验装置设计的目的,在实验装置设计上进行创新.如在NaHCO3和Na2CO3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设计,课本中采用分两次操作,然后进行对比.课本中的实验虽然简单,但存在操作步骤多、占用时间长、没有整体感的缺点.在复习化学实验时,可引导学生从装置上进行创新,能否在同一装置中对NaHCO3和Na2CO3热稳定性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得到下图具体的装置:

①说明:具支试管内装Na2CO3,具支试管的小试管内装NaHCO3。A、B两支试管内装有澄清石灰水。加热后很快看见A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B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则无变化。

②评价:NaHCO3和Na2CO3所处的外部条件基本相同,受热时间相同。对比性强,学生印象深刻。该实验所用的教学时间少,克服了课本中分两次操作所造成的教学时间过长的缺点。

在教材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实验,专家设计的实验装置也存在弊端.通过思索讨论自己设计出的实验也存在很多优点.使学生敢于实践、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2、在实验条件上进行创新

中学化学实验中有许多实验对条件并没有严格要求,但有些实验如制备氢氧化亚铁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实验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地实验.教材中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操作:将滴管的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以下,慢慢挤出氢氧化钠溶液.这样特别操作的目的是保证生成的氢氧化亚铁不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但是仅有这些条件显然不够.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条件进行挖掘,如何使生成的氢氧化亚铁不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通过讨论得到以下结论:在硫酸亚铁液面上覆盖一层苯或汽油等.在此基础上,可给出2003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卷中33题中方法二中的装置图,如图所示:

针对这套装置提出几个问题:①在左右试管中加入的试剂能否对调?②为了制备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在左试管和右试管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步骤是什么?③这样生成的的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的理由是什么?

评价:该套装置以教材中实验为基础,只不过是对制备的条件进行创新,使问题情境由熟悉到陌生,思维由表面到深层.给出加入左右试管中的试剂,引导学生从实验目的“制得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入手,如何使生成的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装置中应该没有空气,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排尽装置中空气,且如何检验装置中已没有空气。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在左右试管中充满氢气,且外界的空气不容易进入装置,使整套装置处于与空气隔绝的状态。从而使生成的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

三、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针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实验,除了可以在装置上或方法上创新外,还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如课本中的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的,这个实验设计不仅仅存在生成的气体会外逸对环境有污染;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的无色不易观察;无色气体变为棕色的界限不清等缺陷,而且我们还可以对此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也就是使生成的一氧化氮的转化(即生成二氧化氮)分阶段进行。具体的操作如下:将反应在注射器内进行,先取下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内放入一团铜丝,塞上活塞后,吸入适量的稀硝酸,将注射器细管端用橡皮塞密封。反应即开始,生成的气体被富集在筒内,让学生观察气体为无色后,取下橡皮塞,拉动活塞吸入空气,无色气体即变为棕色气体。振荡注射器,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气体(NO2与稀硝酸中的水反应有生成了NO),若再吸入空气,无色又变成棕色。

拓展和延伸后的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质,克服了生成的气体会外逸对环境有污染;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的无色不易观察;无色气体变为棕色的界限不清等缺陷,而且也验证了NO极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的性质。从而做到帮助学生全面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真正吃透课本,以不变应万变,从中提升了能力。

总之,在化学实验的复习中,把教材中的实验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拓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无意中引导了学生要重视课本,做到以本为本;又使学生在考试时降低对新型的化学实验题的恐惧感,从而有效地减少失分。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