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1:17:43

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范文篇1

通过这次“人人都是软环境”大讨论活动学习,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了实质性提高,触动很大,收获很多,同时也学到了很多。软环境是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经济体制、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人文环境、社会治安、行政效能等组成。同时,软环境也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竞争能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就经济发展而言,它是法制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政策环境。

“人人都是软环境”大讨论活动,在组织机关干部集中学习、讨论和交流心得体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部门实际,通过制定和采取得力措施,把学习成果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有效提高了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廉政意识、法制观念、效率观念,为建设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更能感受到全市软环境建设的热潮,更能体会到软环境建设对服务于全市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软环境建设事关全市发展大局,事关长远,事关关心敦化市发展的每一个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又十分艰巨的任务,既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认识、组织措施得力,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支持和维护,维护我们良好的发展氛围,维护我们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维护我们良好的机关干部形象,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人人都是软环境”大讨论活动学习,对我们做好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要将学习贯穿于今后的工作中,上述是自己的初步学习体会,今后还要反复学习,深刻领会,联系实际,取得更大成效。提高工作能力,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积极努力工作,把工作做的更好。

环境建设范文篇2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的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和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的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的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的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加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和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由于不合理开发,长江流域植被减少,土壤流失,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泥沙量逐年增加,威胁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全国每年因干旱、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呈大幅度增长之势。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各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一)近期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2年的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39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十九以上(按郁闭度大于0.2计算,下同);改造坡耕地670万公顷,退耕还林5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3300万公顷;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百分之八。在生态环境重点区域建立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从现在起到2003年是实现近期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力求起好步,开好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黄河上中游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有计划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和湿地开发,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垦和围湖造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实现梯田化。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稳定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96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25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十七点六以上,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80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300万公顷,退耕还林3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面积6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1500万公顷。在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立全国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

(二)中期目标。从2011—2030年,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之后,大约用20年的时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这一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黄河长江上中游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大见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0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四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百分之十二;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得到普遍运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万公顷,力争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远期目标。从2031—2050年,再奋斗2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有很大改观,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环境建设范文篇3

为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治理模式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将政府职能逐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使政府成为营造环境的主体,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人民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县委、县府决定**年为我县“政务环境建设年”。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意见》,提出我县**年政务环境建设工作意见。

一、主要任务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新形势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服务型政府的迫切要求,是规范政府行为、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监管力度、坚持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切实做好行政审批项目精简、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及控制实施新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以越位的复位、错位的正位、缺位的补位为目标,有效解决“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的问题,简政放权,减少环节,实现审批全面提速。

1、精简行政审批项目。一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彻底清理;二是结合市政府先后公布的四批取消或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对已经取消或保留的行政审批许可项目分别进行集中公布;三是对宣布取消的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相关部门要制定替代措施,防止出现管理“真空”。

2、改进行政审批方式。一是已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单位,实行由县行政服务中心内“窗口”工作人员负责的单轨审批制,申请人不再到原单位办件。二是目前尚未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进入中心,除经批准暂时不进入的外,任何部门和单位(含市属部门),都要服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延迟审批项目进入中心。经批准暂时不进入的,要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并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制度体系。三是凡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单位,都要积极探索,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要由建委主持实行综合验收,建设单位不再分别到有关单位办件。

3、严格控制实施新的行政审批事项。凡需实施新的审批事项或改变审批方式的,事前必须提供有关依据,由县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论证后,报县政府常务会议批准。擅自实施的,一律无效,并追究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责任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县编办、新闻社、县政府法制办等单位配合。

(二)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和全程,努力提高政务工作透明度和为民办事实效

1、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推进政务工作“阳光”作业的重要手段,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要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政务公开的内容。公开方式要多样化,注重及时和便民。要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左右联动抓公开,各行各业、方方面面搞公开的氛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树立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政府形象。要制定政务公开考核细则和违反政务公开行为的处理规定,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政务公开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公开范围。全县各部门、各街镇乡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公共服务行业、事业单位,均要实行全方位的政务(事务)公开。

(2)公开内容。凡人民群众需要了解而又能公开的行政事项和行政活动,都要最大限度地公开,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事件和事项、重大政务活动及重要政务会议等,原则上都要公开。

(3)公开方式。要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栏、新闻媒体、召开新闻会、听证会、意见征集等方式进行。建设、国土房管、财政等部门要加快以有形建筑、土地交易、产权交易、经营权交易等为重点的要素市场建设,并可统一在县城显眼位置设立电子显示屏。

责任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2、进一步完善为民办事全程制。全程制度的推行是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改善干群关系,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务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要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在加大宣传力度、规范运行方式、拓展服务项目和服务领域、简政放权、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干部素质等六个方面狠下工夫。要形成县级部门、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三级办事网络体系,主动“排民忧,解民难”,使群众在优质高效的服务中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让群众当“主人”,让干部当“公仆”。

(1)县直部门的全程。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尽可能地将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实现一个窗口服务。县行政服务中心与县招商局成立全程室,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办理手续实行全程。

(2)街镇乡的全程。建立健全全程室,已建立的,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没有建立的,要力争在年内建立并开展工作。

(3)村级全程。各街镇乡要建立健全村级全程代办点,建立和完善代办员(街镇乡驻村干部或村干部)制度,由代办员统一到街镇乡全程室办件。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牵头,县机关工委、行政服务中心、民政局、新闻社、建委、国土房管局、交通局、文体广电局、招商局、企业发展局等单位配合。

(三)加大政府信用建设,打造诚信政府

根据县政府“创建服务型政府,打造诚信**”的整体部署,按照“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服务周到、言行一致”的标准,从决策、执行、监督、服务和商务等五个方面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树立政府的良好信用形象。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县政府信用建设工作方案》所规定的17个方面的任务开展工作,特别是各牵头部门要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组织实施。

责任单位:县府办牵头,县直有关部门配合。

(四)创建平安乡镇、建设平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从**年起至2006年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创建平安乡镇、建设平安**”活动。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县90%以上的乡镇(街道)达到“平安乡镇”的创建标准,使全县社会的稳定局面更加巩固,治安秩序更加安定,发展环境更加良好,把我县建设成为**市最安全区县之一,实现“三无两降一满意”的目标(“三无”: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造成严重影响和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无引发社会恐慌的重大恶性案件和社会治安问题;“两降”:刑事案件发案下降,群体性事件下降;“一满意”: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

1、大力推进依法治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法治领先、依法治理的要求贯穿于整个创建活动之中,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行政机关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各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等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和预警评估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我县社会政治稳定。

2、大力整治各种突出治安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参与,依法严厉打击爆炸、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严厉打击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和职业性犯罪、跨地区流窜犯罪,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骗税、金融诈骗等经济犯罪活动,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加强流动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的管理。加大安全检查和执法力度,预防和减少火灾、交通等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努力提高治安管理能力。“创建平安乡镇、建设平安**”,是我县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需要,也是推进依法治县的需要,又是政法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的需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政法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加大治安管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预防、打击、控制机制,制定完善处置预案,努力提高治安管理能力。

4、加强治安队伍建设。开展“创建平安乡镇、建设平安**”活动,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政法干警的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加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干警的综合素质和执法办案水平。坚持从严治警,严格落实队伍管理的各项规定,确保执法活动公开、公平、公正。坚持从优待警,努力为政法机关和干警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具有坚强战斗力的政法队伍。

县委政法委牵头,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单位配合。

(五)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公务员素质

通过对公务员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经常性教育,切实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公务员牢固树立“服务是公务员的天职”思想,提高行政质量,改善政务环境,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奠定良好的基础。

1、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在政府系统和公务员队伍中大力开展以“宗旨”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的教育培训活动,牢固树立公开行政、有限行政、民主行政和法治行政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是公务员的天职”思想,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

2、大力开展行政执法培训。按照一届政府培(轮)训一次的规定,县政府法制办已于2003年正式启动我县新一届政府的行政执法培(轮)训工作,今年要继续抓好此项工作,力争年内培训完毕,并做好行政执法证件的换发工作。各行政部门要加大行业行政执法培训工作。县人事局和县行政学校要抓好其它行政执法培训工作。

3、制定和实施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政执法、处理行政事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等直接面对社会公众或提供服务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工作程序、办事规则、行政纪律及言行规范,明确接受投诉和督查的方式,明确对以上行为的奖励和惩戒措施,做到以制度管人。

县人事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行政学校等单位配合。

(六)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搭建改善政务环境的电子平台

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改善政务环境的重要手段,作为连接政府和群众的重要纽带,在政务环境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继续完善党政办公内网和公众信息外网,使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展示**形象、实施政务公开、提供便民服务、吸引客商投资、市民献言建策和网上事务处理的重要平台。

1、完善好党政办公内网。加大党政办公内网建设力度,年内建成**县电子政务数据中心(GDC),实现各级各部门在党政办公网上的协同办公。

2、利用好公众信息外网。连接国际互联网的**政府网站(公众信息外网)要进一步完善和保持数据的及时更新。各地各部门要加快本单位的外网建设,逐步实现与县政府公众信息外网链接。

3、整合好信息网络资源。除专网外,县直各部门与市主管部门内网的连接都必须通过市县统一的党政光纤干道连接。**政府网站是县内唯一的政府投资建设的公众信息外网,任何部门都不能再搞重复建设;各街镇乡自建外网也必须与**政府网站链接;其余网站建设不得投入财政性资金。

责任单位:县府办牵头,县财政局、物价局等单位配合。

(七)开展政务环境公开评价,形成政务环境的社会评价系统

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政务环境,制度制定是基础,强化监督是保障。政务环境建设工作要结合行风评议、行政效能监察和日常政务督查,采取开门评价的办法,充分发挥基层、企业、群众和政务环境评价工作联络员的作用进行公开评价,确保政务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公开评价的内容。政务公开评价工作主要围绕行政审批和制度建设、依法行政和依规办事、政务公开和事务公开、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部门与行业作风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

2、公开评价的方法。政务环境公开评价采取被评单位自评和向社会各界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一是被评价单位围绕公开评价的内容对本单位政务环境情况实事求是地自查自评;二是政务环境评价工作联络员评价;三是在新闻媒体公开评议对象、内容和方法,广泛发放政务环境评价表,开展问卷调查;四是建立行政投诉中心、外商投诉中心、民营经济投诉中心,设立并公开投诉、评价电话和信箱;五是在县政府内网和公众信息网设立“政务环境公开评价”网页,征求意见和建议。

3、公开评价结果的利用。公开评价结果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公开评价结果排在前后3名的,以县委、县府名义进行表彰和惩戒。市管部门公开评价列后几名的,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整个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县监察局牵头,县府办、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新闻社、目标办、人事局、文体广电局、审计局、统计局、行政服务中心、招商局等单位配合。

二、工作步骤

(一)部署准备阶段。**年2月底以前,县里召开政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具体安排部署工作。各街镇乡、各部门按照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安排,于**年3月底前制定出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并上报县政府。各责任单位要研究出台相应实施办法。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3月至11月底,各街镇乡、各部门按照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政务环境建设的各项措施。县府办、县监察局、县目标办和各牵头单位要加大督办力度,定期通报实施情况。

(三)检查总结阶段。**年12月,县政府将组织相关单位对各街镇乡、各部门的政务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环境建设范文篇4

一、坚持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公开办事制度、程序和收费标准,按照程序将规划编制及审批项目在指定地点公示,充分吸纳公众的合理化建议,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文明热情服务,规范工作行为。工作人员必须使用文明用语,做到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推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否定报备制。

三、实行限时审批,提高工作效率。对提交资料齐全又符合规定条件的报建项目,实行限时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按法定的20个工作日办理完毕;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法定的20个工作日办理完毕;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按法定的15个工作日办理完毕。

四、依法依规行政,公正廉明执法。执法人员秉公执法,按法定程序执法,首次检查以规范业主行为为主,对业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违法违章行为,书面责令其整改,整改到位的,不予处罚。对必须罚款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五、自觉严格守纪,勤政廉洁治业。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做到“五个不准”:不准接受对公正执行公务有影响的宴请;不准参加由工作对象支付费用的娱乐、健身和旅游活动;不准接受工作对象的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不准向工作对象借款或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不准利用工作职权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

环境建设范文篇5

小麦秸秆还田率达90%,全市林地面积达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2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7.6%。万元GDP综合能力达1.84t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1.82t标准煤。共减少径流60%,减少水浊80%,减少大风扬沙60%。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及优于二级天数313天,二级天数达标率为85.6%。

2.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措施

2.1强化水资源保护,奠定生态建设基础

一是大力开展滦河综合治理工程。投入巨资,实施了滦河综合开发工程,形成了14km2的水面和2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这一工程使过去的风沙之源,变为了全市的“绿肺”和“天然氧吧”,城区夏季温度平均下降了2℃,空气湿度增加了20%,空气负氧离子增加了20%,地下水位恢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水平,成了白鹭、灰鹤和白天鹅等20余种野生鸟类的栖息地,被评为部级水利风景区。二是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治理、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则,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共投入资金736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2km2,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5.8%,土壤侵蚀量由1998年的166.27万t减少到127.11万t。三是加强水源的保持。科学编制了《迁安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为第一、第二供水厂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了一级、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并在全市19个乡(镇)全面启动了乡(镇)水源地划分工作,同时深入开展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四是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完成新打水源井545眼,配套620台套,安装变频器573台,铺设各型地下输水管道383万m,共解决了448个村及16所农村中小学校51.75万口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2.2保护地下水资源,支撑生态环境建设

紧紧围绕河北省、唐山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指标,建立和健全“三条红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责任和措施,深化各项目标的贯彻和落实,通过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以低耗水高产出为目标的经济结构调整体系建设,以计量设施安装和污水处理回用为重点的工程与技术体系建设,以政府指导与公众参与为主的监督规范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现代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创新生态建设格局

着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一是计划实施迁安市西沙河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30182.95万元。二是计划实施迁安市滦河生态防洪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21958万元,主要对滦河上下游河道进行新建堤防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完工后可以保证河道水流通畅,可使沿岸百姓生命财产及耕地得到保护。三是滦河青龙河口段迁安市防洪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750万元。

2.4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确保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环境建设范文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关于从环境设计的角度预防校园犯罪的课题的研究,我国不仅在教育体系的建设上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也从政策和规范的角度,对我国教育工作开展中长期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包括于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在这两项教育规范和政策中,对教育开展的要求和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基于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体系完善的两项重要的法律法规内容。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9个相关部门了《关于防止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后,预防学生遭遇校园霸凌、校园暴力的问题成为现代教育开展中关注度不断提升的一个问题。

二、校园暴力或霸凌行为的内涵与特征

1.校园暴力与霸凌行为的内涵。从校园犯罪角度来讲,暴力和霸凌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犯罪行为。所谓的校园霸凌,最初的定义来源于挪威籍心理学家DanOlweus,其将霸凌行为定义为,当一个个体重复性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负面的行为中,并持续处在这一状态下时,则认定其受遭受到了霸凌行为[1]。而具体到本文探讨的校园环境中,出现在校园环境及学校内部人际之间的负面行为,就被称作校园霸凌(暴力)。当校园内部霸凌或暴力行为发生后不能被及时发现;发现后教师或学校管理人员不能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教师自身不能做到严格约束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则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这种行为就会呈现出不断扩大和发展的现象,为校园犯罪埋下隐患。2.校园霸凌以及暴力行为的特征。分析校园霸凌和暴力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应分析和了解校园霸凌和暴力行为的特征,从具体特征的角度观察,校园霸凌与暴力行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暴力行为具有显著的无意识特点。这种无意识的特征,与学生尚未建立起明确的法律意识及其缺乏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管理能力有直接关系。学生对暴力和霸凌行为的概念及内容认定缺乏标准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当其主观上已经做出了校园暴力和霸凌的相关行为,在其自身的主观意识中,并没有对这种行为的自觉认知意识[2]。另外,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制度建设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关于预防校园暴力,校园犯罪行为的制度和规定并没有被明确地以制度化的形式提出,这种现象使得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到学生都存在对校园暴力或霸凌事件的敏感性薄弱的现象,同时,意味着教师和学生自身的防暴意识也比较单薄。部分教师甚至将具有显著特征的校园霸凌行为认定为学生之间由于青春期的冲动而发生的肢体冲突。在管理方法上也通常采用批评教育甚至体罚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讲,不仅不利于其认知到校园暴力和霸凌现象的严重性,且由于学生所处的特殊身心发展时期,过于强硬地引导和教育,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制止和杜绝暴力行为或霸凌现象的发生[3]。第二,行为发生的群体性与盲目性。这种群体性和盲目性的特征,与学生特殊年龄发展阶段有密切的联系。这一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尚未全面地形成和完善,因此,其在个人行为的选择和认定过程中,对群体性行为的依赖感和认同感都相对较强,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状态,当校园霸凌或暴力行为产生时,往往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基于对群体行为更高的认同感,使其成为霸凌行为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其自身往往对这种现象还不自知[4]。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校园内部的霸凌和暴力行为,实际上是具有显著的盲目性特征。第三,行为发生的叠加性和延伸性。主要是指,校园暴力和霸凌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则实施霸凌行为的群体,则容易不断提升霸凌行为的层次,并且持续性地发生这种行为,这种严重性逐步加大的现象,必然会给遭遇霸凌和暴力的一方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阴影,从而愈加不敢反抗,这也是助长霸凌和暴力行为的因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如果霸凌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则很容易进一步造成更加严重的社会危害,同时,对遭遇霸凌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带来严重威胁。

三、基于环境设计视角预防犯罪校园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范文篇7

一、正确认识软环境建设和行风建设的内涵

软环境相对于硬环境而言,主要指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因素,包括政治与文化、法律与政策、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内容的主要因素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这个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主体是政府及其公务员,特别是执法执纪部门和窗口行业。软环境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思想与道德环境、体制与机制环境、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这四个方面构成了软环境建设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他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行风建设的主体主要指行政执法、经济管理、公用事业等部门和行业的行业风气建设情况。其着力点和着眼点是预防和治理这些部门、行业及其工作人员的不正之风,重点解决他们利用特有的职权和职务之便,违反法规和道德,谋取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不正当行为。通过制定并实施有关制度规定,进行严肃执纪、专项治理和作风整顿,加强对有关人员的教育和监督,以此增强他们的廉政意识、公平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使之更好地为企业、为群众服务,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加强行风建设是优化软环境的重要手段

从逻辑关系上看,软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行风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包涵与被包涵的关系。行风建设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软环境建设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从软环境的基本内涵和行风建设的主要作用看,它们是统一的关系。从管理关系上看,行风建设是优化软环境的有效手段,优化软环境是行风建设的最终目的。实践证明,行风建设是优化软环境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手段。通过行风建设,可以实现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体现出与良好软环境所要求的一致性和同一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目前经济发展的竞争焦点已由比较优势转化为软环境的竞争优势。软环境决定投资速度,服务质量决定投资效益,这个趋势已经凸显出来。当前纪检监察机关的当务之急是,要使行风建设在一个更广泛的领域进入优化发展软环境的主战场和最前沿,使行风建设在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围绕软环境目标不断提高行风建设水平

环境建设范文篇8

一、全力抓好了污染治理设施的环境监管工作。加大了督察和后督察力度,确保全市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监察率均达到了100%。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粉尘、“三堆”扬尘、供热锅炉等现场执法检查力度,确保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做好了风险源的排查、防范和化解工作。同时,积极治理了农村畜禽养殖、饮用水和面源污染,切实改善了农村的环境。

二、抓好了污染减排工作。深化了减排措施,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完善了各项减排制度,加强了动态污染源日常监察、一般污染源日常监管和重点污染源着力督查制度的执行,继续从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入手,把污染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源头控制污染。完成了全年污染减排工作目标。因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污水超标排放,全年共其处罚两次,处罚金额23万元。

三、全力做好了环保服务工作。进一步畅通了环保审批绿色通道,开通了招商引资和建设项目环保服务落地直通车,一般项目按照“即办”、“速办”和“不办”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进行审批,重大项目坚持超前介入,特事特办,急事先办、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面对面的“保姆式”无痕迹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环评审批、争取专项治理资金等实际问题,并严格执行首错不罚和首问首办负责制,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和谐共赢的工作局面。

环境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学生思政;学风建设;软环境

学风建设一直都是高校永远的教育工作主题,高校的学风建设好了才能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并且一个高校的学风也是衡量一个高校的管理水平、管理理念、文化底蕴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质量,高校的学风如何会直接地在学生的素养方面体现出来,并且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和思政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如何从思政工作的角度来更好地进行高校学生软环境建设也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随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所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新时期高校学生构建学风软环境与思政工作的关系

高校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相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学生学风软环境建设需用用到的和方式就宽泛的多了,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拥有更好的求知欲,端正自身的态度,以期来带动整体的学习氛围。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以及学风软环境的建设都需要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以人为本”,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展开相关的高校学风软环境建设的思政工作,更能够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培养人的目标上更加地符合个人的发展。大学生作为高校学风软环境建设的主体,激发其浓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事业心,能够营造一个严谨、端正的良好学风环境。虽然高校的学风软环境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是只要患者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就一定能够让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为了能够有效地对高校的学风建设软环境构建其一定地作用就必须要有效地借助学生的思政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让其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

2学生思政工作下的高校学风软环境建设对策

2.1把握思政教育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高校需要准确地把握思政的主体方向,通过有效的思政主题方向,来带动学生远大理想和正确学习动机的养成。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形式政策可、党团组织生活等方式来开展相关的思政工作,并且运用思想理论作为思政指导,也作为学生思政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与支撑,塑造良好的大学高校舆论环境。在大学高校,学院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通过网站、黑板报等让学生能够积极向上。还可以利用辩论赛,让学生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要邀请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对于学生在就业、出国、考研等方面的困惑进行解疑答惑,让学生能够更加明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让学生有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这些举措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在思想认识中的盲点,帮助他们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三观”,将高校学生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2.2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扩大教育的范围。为了进一步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高校必须要发挥高校辅导员的积极作用,扩大思政教育的工作范围利用其作用来对高校大学生的进行有效教育,促进高校学风软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利用QQ群搭建网络工作平台,QQ群能够进行多人在线交流,利用QQ的这一特性,来进行多人在线交流可以辅助辅导员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这一行径来进一步地进行学校教育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搭建辅导员之间沟通联系的QQ群,将高校的辅导员聚集在一个群里,这样高校要下达指令时就能够及时有效,在这个群里辅导员们也能够相互沟通经验,促进辅导员交流平台的搭建。这一QQ群也能够了解各个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度,也能够互相交流经验,增强辅导员之间的了解,实现跨系、跨院、跨校间的联系合作。在利用平台自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不定期的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咨询来带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朝着向好性发展。2.3采取“学业”导师制度。在高校教学中,学业导师在学生的学习和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指学生刚入大学就配备一位导师,对其生活、学习、科研、职业规划等各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区别于辅导员制,其更注重学生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导师对专业前景、择业情况作前瞻性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拓展学生研究视野。需要建立“学业导师”网络平台来解决线上学习、辅导等问题。设置不同功能的网络模块,形成线上、线下的学业导师制体系。如:设置校园资讯模块、学业辅导模块、问题集锦模块等模块。利用网络平台管理学业导师配备、指导、考核等各环节,各个模块互相促进,不仅导师能节省指导时间,学生能获得详细有用的建议,而且学业导师制形成体系,能有效提高实施效果。通过“学业”导师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隵态度的端正,在这种大的学习环境影响下,高校的学风软环境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建设。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良好的学风对于学校和学生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校的学风建设不是杂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需用时间的推移和长时间的积累。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需要利用各种措施,做好学风建设的软环境构建,以此促进人才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祝国群.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依托,创建良好的高校学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13-114.

环境建设范文篇10

(一)五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农业方面,完成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建立了粮、油、棉、茶、果、林等各类生态示范基地,实施了水资源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了生态渔业名牌战略项目和生态畜牧业基地建设。绿色农业的兴起使*40多个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业方面,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否决了一批影响环境的待上项目。采取以新带老、扶大关小的方式整合了一批环保型的企业;通过源头治理和污染防治,使一批企业获得了新生。通过招商引资,一批科技含量高、工艺先进、无污染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始落户*。旅游方面,采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等措施,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形象逐步提升,生态园林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

城乡建设方面,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清溪河综合治理工程,着手启动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有色等企业的搬迁工程,优化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城市面貌。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开展创建生态示范户、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使一批乡镇、村和农户成为田园风景中的绿色明珠。文化建设方面,以*佛教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挖掘“尧舜文化”、“傩文化”、“目连戏”、诗文化等文化宝藏,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提升了*生态文化的品位。

(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发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生态经济知识,不断探索生态经济建设模式,开创了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局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家喻户晓。

(三)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各类保护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2.54%,工业企业基本完成达标排放任务,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也在同步跟进。

(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们始

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展生态经济之路,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7.7亿元,增长13.6%,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和社会事业已进入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回顾八年来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抓领导,提供组织保证。市、县区都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县区、乡镇挂职任生态经济专职负责人,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增添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抓宣传,夯实思想基础。几年来,我们持续不断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宣传活动,特别是在北京举办了*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新闻会、在*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绿色化学会议和第一届*生态经济论坛,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抓规划,加强建设指导。中国科技大学和原*行署共同编制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以及各县区编制的规划,有力地指导了示范区建设。

——抓制度,强化政策支持。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加快建设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决定》、《关于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市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文件,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抓培训,开发专业人才。我市充分利用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能力建设项目资金,培训机关工作人员2000多人次,并定期在地方党校开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专题教育。从英国海外志愿者服务社邀请外籍教师授课,提高了一批专业人员的英语水平和对外交流的能力。在地方大中专院校开设生态经济专业课程,组织编写《生态经济》科普读本,作为中小学校可持续发展常识的普及教材,并创建了生态学校和生态教育基地。将相关法律法规汇编成册,列入普法的重要内容。

——抓示范,实行典型带动。多年来我们培育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示范点70多个,投入2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扶持示范点和示范项目,以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方式抓示范区建设。

——抓科技,硬化技术支撑。围绕示范区建设,我市组织实施重点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5项、国家星火计划2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的*有色“年产10万吨氧气底吹法炼”项目获专项贷款1.7亿元。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有力地推进了示范区建设。

——抓联动,整体协调推进。各级各部门围绕生态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实际,制定规划,落实政策,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各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生态接口技术推广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果林开发工程、生态网络建设工程、万里绿色长廊工程、江河治理和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等。

二、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切实增强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开展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扬州、绍兴、长沙

、上虞、岳阳、台州等一批城市已先行一步。就我省来讲,马鞍山、淮南、黄山、六安等市也都向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

市试点申请。我市人大代表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以代表团议案形式,向省人大提出将*市列为“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的建议。省人大十分关心和支持*生态市建设工作,7月初,昆森主任率领省直有关部门就此议案办理落实情况来我市进行督办,并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很有针对性的报告,为*生态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建设生态市,我市既有较好的资源条件,也有长期的工作基础,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定的基础优势、先行优势、能力优势和示范优势,决定着我市理应成为生态安徽建设的“排头兵”。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

制约我市生态市建设的因素还很多,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数量型、粗放型增长为主;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生态经济效益还不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技术的引进、开发和运用还有待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人口比重大,人的整体素质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难;自然灾害影响频繁;等等。同时,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市建设试行标准,我市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指标中,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差距最大的是经济发展类指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建设生态市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推进生态市建设

生态市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坚持树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是,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全市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类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真正把*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

城市。

生态市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是: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生态市建设的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基本形成以生态系统工程为主的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基地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态主导产业,奠定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2011年到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进一步加强系统管护、产业深化和生态宣传,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完善产业体系,优化经济结构,形成生态社会风尚,把*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重要城市。

第三阶段:2016年到2020年,为提高完善阶段。五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生态市建设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各项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资源与能源消耗动态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