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9:43:06

合作社

合作社范文篇1

随着我国农业与国际经济的进一步接轨,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使我国农产品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农业的家庭经营制度与合作制度的结合,是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既发挥的家庭制度在劳动控制、剩余分配、激励与约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又发挥了合作组织在产业产销协同、外部性内在化、风险弱化、利益均沾的功能,能够有效地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农业的家庭经营制度,但适应当前农村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以其为基础的合作制度发展缓慢,其滞后性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市场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农业部和有关机构举办了多次有关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国际研讨会,农业部和各省市用来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也逐年增加。市新兴蔬菜合作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该合作社于2002年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百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之一,2004年又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得到20万元补助资金。因此,可以说,对新兴蔬菜合作社的调查研究,不仅是对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案分析,也是对一种农业微观运行机制制度创新的探讨。

2市新兴蔬菜合作社的概况

2.1新兴蔬菜合作社成立的原因

新兴蔬菜合作社是依托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起来的,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个集有机蔬菜加工、储存、冷藏为一体的外向型企业。十年前,他们开始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但是有机蔬菜种植的要求特别高,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达到质量方面的要求。于是从1998年起,他们开始发展有机蔬菜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组织基地农民严格按照有机蔬菜种植的要求进行生产。新兴蔬菜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该合作社位于市岱岳区夏张镇新河西村,新河西村共有200多户,803人,总耕地面积800多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越来越不适应,经常出现卖菜难和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民希望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还在新河西村投资1500万元建立了1500平方米的蔬菜加工车间和两座1500吨低温冷库。因此,可以说新兴蔬菜合作社是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发起、农民积极参与而成立的。

2.2新兴蔬菜合作社组织形式

新兴蔬菜合作社是由河西村村干部组织创建的。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团体会员入股5000元,125户菜农以200多亩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合作的投人,并且每个社员按每亩100元入股,在市岱岳区农业局注册,注册资金接近3万元。目前新兴蔬菜合作社社员扩大到235户,基地面积发展到600亩。新兴蔬菜合作社制定了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推选村会计李广宇为社长,村支书李延岭为理事长,村主任李士勇为监事长。合作社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社员代表大会,重大问题都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协商。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合作社的所有开支,都由监事会审计后记账。

2.3新兴蔬菜合作社运作情况

新兴蔬菜合作社和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有稳定的合作关系。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向合作社下达种植计划,签订种植合同;统一安排种子品种、统一有偿提供种子,统一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收购。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还在新兴蔬菜合作社基地设有4名专职驻场员,负责对种植户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合作社则负责协助公司做好以上各项工作,尤其是协助做好管理工作,新兴蔬菜合作社有偿为社员提供有机肥、农膜、架杆等大宗物资,有偿提供灌溉、打药等服务。蔬菜销售时,由合作社负责组织社员统一交售,货款由公司对合作社统一结算,年底再由合作社支付给农民。公司每吨蔬菜返给合作社60元组织费,社员按每斤0.02元付给合作社管理费。2004年,合作社组织社员交售蔬菜1000多吨,社员平均每亩增收3000元。

3新兴蔬菜合作社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3.1“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有利于降低管理费用

目前,学术界对于在“乡政村治”格局下与村民委员会合二为一的所谓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合作社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人们一般认为,村民自治委员会是一种带有准政治色彩的自治组织,它不能作为法人和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和村民委员会合二为一的合作社的基本特征有三点:第一,全体村民参加;第二,由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或其他村干部任社长;第三,政经合一。因此,这种合作社没有实际意义,最多以集体名义对外发生经济活动时发挥“橡皮印章”的作用,是徒有虚名的空壳。而新型合作社正是属于这种性质的合作社。

学术界理想中的合作社是与乡(镇)政府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与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村经济联社等传统组织界限分明,甚至一开始就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边界,突破“乡政村治”格局的束缚,实现跨村、跨乡镇、跨县域的联合。但是,这种新的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成本将是相当大的,绝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如果与传统组织界限分明,势必会造成较高的组织实施成本。以新河西村为例,如果成立上述合作社,社长就不能由村会计李广宇担任,理事长就不能由村支书李延岭担任,监事长就不能由村委会主任李士勇担任。重新选举组建领导层需要一定的费用。其次,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势必会造成较大的阻力。如果以行政区划边界划分,每个行政村的面积是比较有限的,这必将会使各种组织之间产生矛盾。以新河西村为例,可以预见,这将会使党支部和村委会与独立的合作社在蔬菜产销问题上产生磨擦。第三,上述设想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新河西村总共200多户,800多人,人就那么多,谁在群众中有威信,谁热心为大家的事操心,谁比较愿意出面组织,大家心里都有数,也就是村支部和村委会的那些人,如果把他们排斥在外显然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调查中发现,新兴蔬菜合作社的现任领导层基本能够维护农民的利益。因此笔者认为,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应当利用农村现有的组织资源,而不是一概排斥。当然,至于合作社的规范运作还需要经一步的试点和改革。

3.2保护农民利益是新兴蔬菜合作社发展的根基

在了解到新兴蔬菜合作社“管办”的性质之后,笔者认为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新兴蔬菜合作社核心成员、新兴蔬菜合作社普通社员之间的合作,普通社员的受益将是最小的。因为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农民缺乏自己的代言人”。像村支部和村委会这些准政治组织不被看作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因此,由新河西村村干部组成的新兴蔬菜合作社核心层和普通社员之间一定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即由于信息不对称,作为人的新兴蔬菜合作社领导层和作为委托人的新兴蔬菜合作社普通社员之间的目标不会一致的。新兴蔬菜合作社领导层将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新兴蔬菜合作社普通社员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和新兴蔬菜合作社领导层会达成一种默契,共同占有新兴蔬菜合作社普通社员可以分享的收益,因此,农民的收益将是最小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利益还是基本能够得到维护的。

新河西村村民种菜的收益还是比较高的。在较好的情况下,每亩纯收入可以达到4000多元,这是种粮食的四倍多。在2003年菠菜市场价格跌到二三分一斤的情况下,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仍然按照合同上的保护价两毛五一斤全部收购,由于公司销售不畅,蔬菜收购之后全部销毁或免费让农民拉走。而当刀豆的市场价达到四元多时,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又将合同中的保护价一元提高到接近四元进行收购。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外部利润”内在化理论进行解释。首先,有规模经济为农民带来的利润。不论新兴蔬菜合作社到底起多大作用,新河西村的村民毕竟组织起来了,能够生产上千吨的有机蔬菜,这一定会有规模经济的。其次,交易成本降低为农民带来了利润。由于新兴蔬菜合作社的存在,农民的生产资料基本都能通过新兴蔬菜合作社购买到,在生产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合作社的很多服务,在蔬菜销售时,也要由合作社组织管理。第三,风险的降低给农民带来了利润。农民能够以保护价全部销售,这是分散的农民绝对做不到的,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

3.3与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是新兴蔬菜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订单农业的研究中,公司和农民之间较低的合同履约率是经常讨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农产品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完全性、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等的存在,使得农产品产销合同不可能成为完全合同。这时如果缔约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在签约后进行了专用型的投资,那么,要挟为题或称为敲竹杠问题将不可避免。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和新兴蔬菜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很好的,合同的履约率是很高的。

正如上面所述,在2003年波菜市场价格跌到二三分一斤的情况下,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仍然按照合同上的保护价两毛五一斤全部收购,由于公司销售不畅,蔬菜收购之后全部销毁或免费让农民拉走。而当刀豆的市场价达到四元多时,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又将合同中的保护价一元提高到接近四元进行收购。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这是新兴蔬菜合作社与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之间存在斗鸡博弈关系的结果。首先,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需要长期而稳定的货源即有机蔬菜。因此,该公司主动去寻求贸易伙伴,寻求有能力提供合格蔬菜的村庄建立生产基地。像新河西村这样的生产条件是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所希望的。其次,新河西村村民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需要以较低的交易成本销售蔬菜,目前,只有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有较强的实力,并且愿意主动和新河西村村民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正是上述原因,使得他们之间只有保持合作才能实现纳什均衡,因而新兴蔬菜合作社与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合同履约率是比较高的。

这启示我们合作社与产业化相结合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合作社产生初期,一般是低层次、松散型、服务内容单一,大部分以技术服务或销售服务为主。这只能解决生产经营一个环节上的问题,满足不了农民在专业生产中进行多环节联合愿望。这就要求专业合作社在提高组织层次的同时,将服务内容由低层次、单一的简单服务,向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内容上发展,进而达到组织形式上的高层次,服务能力的综合性。吸引有实力的公司作为团体社员加入,能够较大地提高合作社的实力。因此公司、合作社和农户联合,会有更强的合力和活力。

4新兴蔬菜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新兴蔬菜合作社主管部门的主体缺位

“没有具体的指导部门。”这是新兴蔬菜合作社社长李广宇提出的第一个难题。虽然新兴蔬菜合作社是在市岱岳区农业局注册的,但是在遇到具体难以处理的问题时,市岱岳区农业局并不给予指导。“乡镇政府干部除了吃喝要钱、参观考察,什么也不干,他们不起什么作用。”这时新兴蔬菜合作社社长李广宇对乡镇这一级政府的评价。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合作社组建基地时,涉及到土地流转问题。一部分农民不愿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又明确规定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因此调地比较困难。这一问题全靠合作社领导层协调解决,没有得到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当笔者问到合作社社长李广宇合作社最好有谁直接管理时,他谈到最好有县农业局负责,县级干部毕竟比乡镇干部素质高,也比省农业厅管理和指导更方便。

新兴蔬菜合作社管理部门不明确的问题,只是合作社管理体系混乱的一种表现。目前,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多头管理的现象同样严重,这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总体上没有理顺的结果。在中央层,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中国科协等都有管理合作社及协会的功能。在地方,包括党委政府的农村工作办公室、农林业主管部门、科协、供销合作系统等部门也各自对合作经济组织行使职权。这种管理体系的混乱体系或许正时合作社出现无人管理和多头管理的根本原因。

4.2新兴蔬菜合作社应享有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落实

新兴蔬菜合作社社长李广宇提到的第二个难题就是应享有的优惠政策不能完全落实。他指出县乡两级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对优惠政策的阻碍是其落实困难的主要原因。他举了一个例子,国家为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信用社针对农民给予一定数额的无息贷款,但是,部分无息贷款就被乡镇政府转为他用,没有到社员手中。

上述问题或许可以从制度文明建设的角度考虑。制度文明的建设主要考虑的是社会耗散系统本身结构的优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耗散系统的稳定性、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类型。一个社会系统越是有序,则越是减少系统本身的结构熵,从而提高系统的耗散效率,促进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新兴蔬菜合作社本应享有的优惠政策不能落实,主要是制度环境的缺陷使得耗散效率低下。

4.3新兴蔬菜合作社运作的不规范

“新兴蔬菜合作社成立较早,但是发展不好,不规范啊!”这是新兴蔬菜合作社社长李广宇提到的第三个难题。因为新兴蔬菜合作社的领导与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是同几个人,合作社的办公场所又在村民委员会,所以社员分不清他们在生产销售中得到的服务是新兴蔬菜合作社还是村委会提供的。由于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在村民心中无可替代的权威性,他们更多地谈及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做了什么,而没有主动谈及合作社的,新兴蔬菜合作社好像一个空壳。“其实就是这样。”李广宇认同了我的判断。去年农业部经管总站的白林等人来调查时也谈到了这一问题,他说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等人虽然也是农民,但是从管理权限上讲,他们一面是合作社负责人,一面又是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在产权关系上容易混淆不清。不过他也没有提出很好的对策。

李广宇提到的另一个不规范的问题,就是敏感的资金管理问题。他说现在合作社的常规性资金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公司以每吨60元的标准付给合作社的组织管理费,二是合作社在给社员结账时按每斤0.02元的标准扣留管理费。他说直接扣留社员货款的做法是不合适的,规范的做法是先全部付给社员,然后再以会费的形式收缴上来。按照上述标准,2004年,新兴蔬菜合作社应该从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得到6万元费用,从农民的货款中扣得4万元费用,再加上从农业部得到的20万元补贴,应该有30万的资金入账,但是在调查中,没有社员十分清楚这些资金是怎么使用的。另外,农业部白林在调查后也指出由于合作社与集体经济组织产权不明确,造成了二者之间收益分配不清晰,造成了合作社没有二次返利或返利很少。

5新兴蔬菜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快立法工作进展速度,为新兴蔬菜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法律作为一种制度,并不是只针对某一个自然人或法人制定的,或者说,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部法律是专门为某一个人制定的,同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也绝对不是专门为了新兴蔬菜合作社的发展才起草的。但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对一个法人的极端重要性,在讨论新兴蔬菜合作社的发展问题时,无法可依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关于政治规则与经济规则关系的界定不同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诺思认为政治规则通常是决定着经济规则的。

5.1.1合作社国际立法经验借鉴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在加速合作社发展的进程中制订了有关法律,如法国有《农业法》、《农业指导法》、《合作法》和《调整法》;日本有《产业组合法》和《农业协同组合法》等,针对合作制的性质,都实行了优惠的扶持政策。我国也应借鉴这些有益的做法,尽快制定发展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同时,对已有的法律、法规的执法情况应加强监督检查,以保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尽快制订出台全国的统一《示范章程》,给农民一个如何办专业合作组织的样本,帮助农民面对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组织形式,获得一个合法身份,起到一个示范、引导的作用。

5.1.2目前我国有关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情况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新增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成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坚持为成员服务的宗旨,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依法在其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有多种形式,依法成立、依法登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和经营自主权。”

本条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宗旨和原则,本法实施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办法,使已经成立和今后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法登记,实行规范管理。同时,本条第三款还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法成立、依法登记,依法在其章程确定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具有经营自主权,国家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其财产,不得侵犯和干涉其经营自主权。但是当前合作社的成立、登记情况仍然比较复杂。实际上,国家至今没有对合作社有一个清楚的界定,这在客观上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合作社法人”以解决这一问题。

作为支持合作经济发展的手段,政府立法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经过各方面的努力,2002年7月8日九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关于合作社立法建议的答复意见”中提出要制定《合作经济组织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规划,并由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牵头,开始组织起草工作。这部法律草案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设立、登记及成员的条件,组织机构及内部治理机制,收益分配的原则,国家的扶持政策等内容

合作社范文篇2

一、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发展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省已有1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成员总数达12409个,出资总额为50510.43万元,主要集中在苏北和苏中地区,苏南较少。苏北地区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78家,占总数的56.5%;苏中地区396家,占总数的33%;苏南地区126家,占总数的10.5%。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只占了总户数的10.8%;成员总数在50人以上的只有31家,占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6%。合作社的成员大多采取了货币出资的方式,货币出资占出资总额的比例高达81.8%。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有20家,为成员运输农产品的有6家,提供农产品贮藏服务的有17家。

以上数据表明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层次还局限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领域,在加工、储存、运输上的合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只局限于做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还没有能力拉长产业链,走深加工增值的道路。这需要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包括出台税收政策扶持我省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民进入市场难的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税收管理情况分析

东海县作为农业大县,目前共有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62个,吸纳社员(会员)2万多人,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基本上代表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水平。我们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从政策等方面加以扶持和解决。

(一)农民合作社内部财务管理不规范。《合作社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第三十六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在东海县已成立的62个组织中只有2户设置了账簿,并按规定进行核算,多数合作社尚未设置账簿,完全是合作社“牵头人”的个人行为。原因是受传统经营方式影响较大,以农村种养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为主的合作社“牵头人”,利用自身的优势,自行组织农户集中生产经营,外出联系客户统一销售,同时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在他们得到实惠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农户,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即使不建账,农户也愿意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联合经营。另一个原因是一些人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单纯看作是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的手段,是一些人的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打算。

(二)对农民合作社的税务登记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按照规定在工商部门办理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工商部门已经有统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登记表格(内容包括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成员出资总额、业务范围、成员总数等),有专门的营业执照样式(营业执照名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并在计算机软件中增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的相关内容,但对合作社的单位性质、登记注册类型等工商部门没有明确;而税务登记表格只有企业和个体两种样式,还没有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登记表格,税务登记中的单位性质、登记注册类型、证照名称等无法和营业执照中的内容相对应;CTAIS2.0流程中必选项也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的相关内容。

(三)对农民合作社是否征税存在“两难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项:一是为农户提供肥料、饲料、种苗等所取得的收入;二是为成员提供农业机耕、配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劳务服务取得的收入;三是收购成员农产品再出售取得的收入。前两项免征增值税和不征收增值税,第三项是否免征增值税、所得税存在两难选择的困境。长期以来,国家在税收上一直扶持“三农”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业初级产品可以免交增值税,经过简单加工后的农副产品再销售,国家仍放宽政策给予免税。而农民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将农民自产农副产品先收购,再进行简单加工、销售,形成了事实上的购销行为,按照国家现行税收政策,应当征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如果按规定征收税款,会加重合作社和农民负担,有违国家支持“三农”的大政方针;不征收则又有违国家税收政策之嫌,税务部门左右为难。

三、规范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税收层面的建议

针对我省农民合作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涉税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出台和明确相关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农民增收服务。

(一)制定和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税收政策。为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法》第七章专门设立扶持政策,明确了产业政策倾斜、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扶持方式。如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建议凡是涉及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应该享有,国家应尽快制定和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税收政策,便于基层操作执行。

(二)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合作社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第三十四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交易、与利用其提供的服务的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第三十六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建议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的辅导力度,帮助建账建制,并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按照规定设置并进行财务核算,才能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完善税务登记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以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法人一样,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具有法人资格,凡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条件的必须取得工商部门营业执照,并纳入税务登记的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定性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式,工商部门也没有确定其经济性质。所以,税务登记内容与一般的企业和个体均不同,有必要对税务登记表和税务登记证的格式、内容以及CTAIS2.0中税务登记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一要完善税务登记表,将现有登记表中的证照名称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单位性质、登记注册类型中的有关内容可以不填写或者选择其他、非企业单位。二要完善税务登记证,在税务登记证上可以不注明经济类型或者选择非企业单位。三要调整CTAIS2.0税务登记模块,在CTAIS2.0税务登记模块中的证照名称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将单位性质、登记注册类型调整为非必填项或者选择其他、非企业单位。四要减免税务登记证工本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合作社范文篇3

美国农村合作经济迄今已经有18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由于美国是以家庭农场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以农业合作社也称为农场主合作社。美国的农业部曾经给农场主合作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农场主合作社是由拥有共同所有权的人们在非盈利的基础上为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而自愿联合起来的组织。根据该定义,合作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合作社由它的全体社员所拥有,其目的是为社员谋取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社由社员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制;合作社是一种非盈利性组织,年终的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后,按社员同合作社的业务交往量的比例返还给社员;社员要交纳或认购一定金额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对股金分红的比例进行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合作社主要为社员服务,对非社员的服务不得超过服务总量的50%。这些条件基本上体现了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原则。美国目前有农业合作社3800多个,其中包括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合作社,入社会员为400万人,每6个农场主就有5个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年营业额2500万美元。

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按合作内容,可分为销售合作社、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及信贷合作社等。实际上大多数合作社兼营供、销和提供有关服务业务,因此前三类合作社无法严格分开。现有的近4000个合作社中,如果按供应、销售和有关服务的营业额占本社营业总额50%以上划分标准,其中52%是销售合作社,36%是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占12%。

二、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这种合作社最早出现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后来迅速发展到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南达科他等州。所谓的“新一代合作社”具有以下一些制度特征:

传统合作社往往是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而新一代合作社是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战略。

由于实行附加值战略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大量投资,因此农民必须承购大额股金,通常每个社员承购股金在5000-15000美元。这些钱必须事先支付,以便束缚社员和确保股金基数。

股金额度和交售农产品数量相联系,一个社员必须承购与其交货量相应的股金。每一股的金额,根据原材料加工数量与总投资之间的定额来计算。

如果社员不能够提供合同规定数量和质量标准的产品,合作社将从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并按市场价格计入社员账户。

社员资格不开放。在传统合作社原则下,社员资格开放意味着任何一个生产者都可以通过交纳少量股金加入合作社,而且他们向合作社出售农产品的数量不受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需要拥有足够的设施余地,以便接受额外的成员和产品,但却导致了加工能力和产品供给过剩,经营效益下降。新一代合作社根据合理的经营规模确定资产总股本和接受社员的数量,并按社员持股数量确定其产品限额,因而能够保证合作社在高效益的情况下运行。同时,社员股份在得到班子会批准后,可以交易。因此存在一个股份市场,它们的价值依据人们对合作社绩效的预期而变动。

由于股份是可以交易的,因此整个股本具有永久性(在传统合作社中,由于社员退社自由,因此股本不稳定),这样银行就能提供条件优惠的贷款。

社员资格不开放和股份可以交易,意味着净资产值在已分配和未分配资本中的组成比例并不重要,未分配基金在交易市场上被股份价格资本化。在现实中,大部分新一代合作社并没有多少未分配的净资产值。

如果经营规模要扩大,就出售更多的股份(集资),首先是卖给已有的社员,然后再卖给其他农民。

如果在经营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资本(如技术更新等),则社员被要求按其交货量比例增加股金。对农民来说这样的额外投资是合理的——如果他们反对,那么他们的股份就会下降。

为了避免合作社被一个社员独占,有些新一代合作社对每一个社员可以拥有的股金数量进行限制。

利润作为惠顾者退款分配给社员。由于社员投资和交易数量成一定比例,因此红利也与社员持股成比例。几乎所有的退款都是现金支付,只留很小的数量作为储备。

有时候合作社也向社区出售优先股,但对优先股有8%的利率进行限制而没有投票权。

理事会由社员在其中间选举产生,合作社实行专家管理,一切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可行性研究。由于新一代合作社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标,因此农民的销售收入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支付账单中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61%,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

三、美国农村合作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总结和借鉴美国农业合作的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有助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建立健全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的社员组成的,本身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尤其与大型股份公司相比,往往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以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的特定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合作社的立法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如果我国不能从立法上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界定,那么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就无法确认,国家对合作社的各种政策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不可能健康的发展。美国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不率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虽然没有完整的合作社法,但它的很多法律都涉及到了农场主合作社。我国应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立法经验,及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适应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二)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美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手段,基本上都沿用了股份公司的管理方法,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分权制。而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运作不规范的现象。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经验,逐步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下,完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完美结合。美国在坚持传统的合作经济原则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传统原则有所创新。美国在遵循按交易额分配的同时,适当增加了按股分配的比例,并严格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再造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系统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结构功能统一律”,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稳定、完善的结构决定了功能的全面性。有效的组织体系能产生1+1>2的系统效应。组织结构是衡量一切组织机体运行效率的主要标志。美国的合作运动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合理的组织结构。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宏观排列的有序性、微观运行的效率性和总体行为的公正性特点。

1、宏观排列的有序性。美国的合作运动已经在现实经济中形成合作社三级组织结构模式。即基层合作社、地区联合社及全国总联盟。在合作组织由小到大的形成过程中,权力与控制力也逐渐上移,离开基层社和社员。

2、微观运行效率性。合作社的各层次和各层次内部的具体经济组织运行是高效率的;合作社组织中的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明确;合作社各层次内部的具体运营组织和企业专业化。

3、总体行为公正性。美国的合作社的组织结构透明度高,从而形成社员资格管理制度与利益分配上的公正性,即自由进入、民主管理、利益分配(按来源即交易额、股金与劳动量分配)(王济光,1989)。但是,目前我国仍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四)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有效的政府支持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美国的实践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美国政府积极协助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制定法律保护合作社的发展,还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如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由“民办官助型”转化为“政府主导型”的过程,是我国国家和合作社关系的演变历程。我国政府应及早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原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事无巨细的管理转换为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我国可采取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体现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可以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尽早出台相应的合作社法,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财税和信贷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慧丽.美国合作社印象[J].中国合作经济,2007(3).

2、贾英杰.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张胜文.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

4、R.科斯,A.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合作社范文篇4

关键词:香格里拉市;农民合作社;实践;探索

香格里拉市下辖11个乡镇,62个行政村,669个村民小组,2018年底有农户28852户,农业人口12382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681元。截至2019年6月,全市工商注册农民合作社数有1256个,逐级上报审核通过被评为部级示范社3个,农业部评为加工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12个,州、县级示范社16个。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服务、运输等一二三产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民带来切实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香格里拉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1典型类型

在合作社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的合作社,归纳起来大致有4种。1.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主体形成基地,农民通过会员的身份加入基地,企业将销售服务、信息与技术提供给会员,而农民会员负责供给高质量原材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产销合作。例如:香格里拉市大球盖菇羊肚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即是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合作社引进了大球盖菇桑田间套作种植技术,切实地为种桑养蚕农户找到了一条桑田间套作大球盖菇经济增收的路子,使之成为了上江乡良美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颇具成效的一朵奇葩。截至2019年,种植桑园68.67hm2,新增19.07hm2;食用菌大棚3000m2,生产食用菌金耳菌袋30万袋,种植大球盖菇0.53hm2,金耳产出12t,收入60万元,大球盖菇产出23t,收入34.5万元;销售蚕丝被1800床,收入380万元;开展实用技术指导133户,实用技术培训484人次,带动153户(其中精准户36户)。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示范社”和“农业部加工示范社”称号,有力形成了当地的特色名优。1.2联合带动型。联合带动型是资本联合、土地联合和劳动联合充分融合,并按股分红与按劳分配联合农户。例如:香格里拉市忠浩野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以600元/667m2转租农民土地,雇佣合作社成员劳动力还可以带动一部分当地农民种植。种植环节中统一农机服务、提供种苗、化肥、技术等服务,公司对中药材统一回收,进行初加工和销售。合作社发展高寒藏区中药材经济,进行种植野生麻花秦艽、重楼、云木香、金铁锁、附子等中药材试验示范工作。2019年完成推广种植面积达120hm2,涉及农户达680户,其中社员户268户。合作社在区域内带动农户数达690户,3450人,辐射建档立卡户30户、138人,非建档立卡户660户、3312人。合作社固定职工25人(含2人精准扶贫户,每人每月发放工资2500元,人均年收入30000元),为周边农户提供1万个季度性用工机会,每个工100元,可为周边农户增加收入达100万元。由于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大、辐射面广,2015年获得“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1.3专业技术型合作社。从事专项农产品加工、销售与生产的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本原则之下,借助技术与产品形成合作社。例如:香格里拉县洛吉乡绿生干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洛吉乡目前唯一一家集生产统筹管理、科技培训服务培训,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加工、销售等。合作社成立以来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2019年合作社实现核桃初加工90t,50t销往广州、40t销往自贡,实现净收入20多万元。有效增加合作社成员的收入,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11年,合作社获得香格里拉县“十一五”期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部级示范社”称号。1.4能人带动型合作社。在某地区中有专门从事某一类农产品的经营能人或者专业大户借助自身具有的购销、经营与生产等方面优势建设合作社。例如:东旺铯曲种养殖农民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社员搞经营、合作社搞服务、企业做市场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引导农民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挥基地在当地农户的示范带头作用。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积极为东旺乡30多个精准扶贫户免费提供鸡苗,为农户低价提供鸡苗并免费提供养殖和防疫技术及原生态东旺藏鸡专用小鸡料,并与农户签订回收合同,目前新联村实现了全覆盖饲养。合作社生产的“铯曲庄园”牌石磨糌粑、黑麦面粉、全麦面粉,养殖的“东旺蔵鸡”牌藏鸡和藏鸡蛋集绿色、有机、无公害于一身。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额480万元,净收入达110万元。合作社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示范社”和“部级示范社”称号。

2存在主要问题

以上例举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很好,但由于合作社发展期不是很长,全市有11个乡镇,真正形成规模的农民合作社还比较少。在肯定合作社创造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找出其现有不足,如: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申请办理相应资格时,流程监管不严,门槛低,缺少专门的办公场所,没有社员参与资金入股活动,或者没有采用其他入股方法,机构设置存在明显问题,各项规章制度不够明确;部分合作社虽然进行登记与注册,但是并未找到合适的产业进行发展,只能维持坐等观望的状态,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从而形成“空壳社”;一些合作社欠缺资金,技术力量不足,带头人具备的能力不足以支撑整个合作社,难以应对农业市场的风险问题,从而出现了产业特色和辐射带动能力弱化现象;利益联结不太紧密,很难体现二次返利;社员很难参与决策,社员积极性不够高;合作社组织运行不够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有待提升,合作社信贷需求加大等。

3发展建议

3.1严格监管合作社申办工作。要严格落实对合作社申报的监管,以此来规范合作社的发展,乡镇政府需要负责审核方面的工作,针对资料不全、条件不完备、不成熟的申请主体必须认真对待。审核其已有的材料,还要做好引导,认证资料完整后再开展办证工作,避免粗制滥造的情况。面对处于同一区域有申请合作社的主体,审核单位必须确认是否出现重复性的项目,同时也要考察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借此来消除合作社引起的恶性竞争现象。3.2加强风险防范。政府应引导合作社在发展前期注意与龙头企业联合以壮大自身或建立合作社行业协会,利用合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针对合同风险,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导人的培训工作,提高其管理素质,增强其风险识别能力,减少操作性风险。此外,要帮助合作社完善合同商议制度并辅以监督,避免合同风险的出现。

4结束语

好的农民合作社能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受到发展经验过少这一情况的限制,很多合作社还潜藏了不少问题,本文依据实际案例从积极方面了解当前合作社发展情况,既要认识到合作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起到的优化作用,收的实效,同时还需深入探索合作社的不足,以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合作社的发展,从审批认证工作切入,同时注重制度建设,使之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从而带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王长义.新形势下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实践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7(1):125-126.

[2]陈思.新时代下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的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19,41(05):27-29.

[3]黄海琴.论如何促进平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10):1.

合作社范文篇5

一、北美新一代合作社发展及融资概况

(一)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北美地区农产品价格下跌,极大影响农民收入,削弱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当时在国际市场上,面对欧洲国家和亚太地区农产品竞争,北美地区农产品出口减少;而国内农产品需求降低,居民食物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出现了农产品相对过剩、价格下跌的情况。为了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美国许多州出现了农民自己筹资建立的合作组织,主要从事具有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2]:1992年1月,北达科他州农民成立以小麦加工提高其产品附加值的面食食品加工公司;此后,明尼苏达州、南达科他州等纷纷建起创新的合作组织,被称为“新一代合作社”(NewGenerationCooperative,NGC)。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明尼苏达州的美国方糖合作社、南达科他州的大豆加工合作社、北达科他州的通心粉种植合作社、北达科他州的北美野牛加工合作社以及爱荷华州的火鸡养殖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也很快在加拿大南部地区发展起来。

(二)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融资特点

北美新一代合作社与传统的合作社模式有较大区别,融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美国的新一代合作社的融资特色表现为[3,4]:第一,社员入社的股本出资额较高。为了满足合作社的发展要求,新一代合作社实行交易份额制,每位社员必须按照交货量来支付相对应的股金,每股金额根据原材料加工数量与总投资之间的定额来计算。一般来看,社员的入社支付股金在5000~15000美元之间。社员也会因为入社费用较高的关系而更加关注合作社的发展。第二,对社员持有的股本有最高与最低等诸多限制。社员不能自由退股,但允许股份转让,合作社一经建立,成员数就基本稳定,不再吸纳新社员。社员持有的股本占总资本的40%~50%,其余资本通过发行优先股,吸收外部投资而获得。第三,社员持有股本与非社员持有股本的权益不同。社员缴纳股本之后,享有同投资额相当的交货权。社员须按自己缴纳的股金数额交纳数量充足的初级农产品,如果交货不足必须补偿合作社的损失。社员资格受限制,但社员的交易权在经过董事会同意后可以转让和买卖,不仅可以转让给社内社员,还可以转让给社外人员。非社员可以购买优先股获得投资入股的报酬,但是没有投票权。第四,发展新项目需要增资,增资方面主要通过发行新股由原有社员认缴,或是通过向外借贷的方式获得。由于合作社的资本存量固定,它就可以获得银行的优惠贷款。第五,在特定条件下社员有赎回权。社员死亡或者达到一定年龄,可以由合作社赎回其股权或是转让交付。赎回义务履行的前提是该合作社的董事会愿意购买会员权益,以及有明确的规章政策规定。董事会的决议对于赎回的实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会员之间很少见。加拿大新一代合作社尽管各社利益联结机制不尽相同,但是和美国新一代合作社一样,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也采用权益融资方式,发行两种具有不同权益的股票,给社员的返利一般根据社员的惠顾额进行,分红则按照股份分配[3]。如萨斯喀彻温省的小麦合作社对外发行A、B两种股份,A股为社员股,持有者具有投票权,但没有参与分享投资收益的权利;B股是上市股,社员和非社员都可以认购,持有者没有投票权,但有参与分红的权利,任何持有者的持有量不能超过B股总量的10%。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为小麦合作社带来巨额资本,也稳固了它的资本存量和社员构成,便于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北美新一代合作社通过高额入股、股金和交货合同可以转让、社员的进入和退出有一定的限制等做法,一方面使得合作社有了数目可观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使合作社有了固定的资本存量,从而有效解决了资本不足的问题。它以权益融资为主、负债融资为辅的方式筹集资本,在权益融资的基础上向专门的金融机构进行借款,这样既能以固定优质的资本存量获得银行贷款帮助,又能多渠道的扩大资金来源。新一代合作社还积极地进行商业化运作,取得了农业产业经营上的较大成功。

(三)政府对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融资帮助

美国新一代合作社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美国政府将合作社视为自治、社员所有和管理的企业,给予巨额财政税收扶持。设立农业部农业合作社管理局专门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帮助,并从法律上对主要与社员进行交易的合作社免除公司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一般农业合作社享有只有工商企业纳税的三分之一左右的低税赋,比一般的企业更占有融资优势。美国国会通过《卡帕—沃尔斯坦德法案》和《海外合作社发展法》,使合作社免受垄断的限制和扩大了在海外业务上的授权。政府还给予农业合作组织各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援助,除设有中央合作社银行外,在全国12个农业信贷区分别设立一个合作社银行。这13家银行以全国约6000家农村合作社为贷款对象,是合作社资金的主要提供者[4]。合作组织能够享受到合作银行提供的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和保险保障[5]。

二、我国农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我国农业合作社成长速度快、涉及面广、影响大不容小觑,农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问题更是不可忽视。据调研资料显示,我国农业合作社有80%以上的机构普遍处于融资难困境中[6]。农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量大,而已获得金融支持数量相对较小,缺口很大;融资渠道狭窄,大量合作社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以辽宁省为例[7],截至2010年5月,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53个,社员总数达到48.2万户,合作社为社员及非社员农户代购农资达到35.56亿元,合作社销售农产品达到89.8亿元,从合作社流动资金占有量来计算融资需求很大;共有26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开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业务,为2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计发放贷款4.85亿元,其中对社员发放贷款4.04亿元,占合作社贷款总量的83.43%,而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获得贷款仅为141个,占合作社总数的3.33%,金额只有0.8亿元,占专业合作社贷款总量的16.57%,远低于合作社社员通过小额信贷形式获得的贷款数量,无法满足合作社的资金需求。

(二)我国农业合作社融资难的原因

1.农业合作社内在制度限制其筹资能力农业合作社是“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它采用社员缴纳一定数量的股金入社的方式进行设立,没有最低的股金限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并按照为社员销售的产品数额分配盈余[8]。因此,它的股权融资极其有限,资金积累能力差,难以取得负债融资。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以社员出资入股的股权融资为主,这些资本金除去各种营业费用之外,用于经营的剩余资金并不多,而社员大多数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只能将小部分资金投入到合作社,这样也就无法聚集大量股金。很多合作社依靠自有资金维持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都存在困难,就更谈不上提高盈利能力了,所以农业合作社盈余积累较少,而且现有的盈余分配机制也不具有对外部投资者的吸引力。而我国农业合作社负债融资则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正规商业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多,而且农业合作社常常不具备办理贷款业务的资格,资产难以成为抵押品,经营风险、对贷款需求的多样性等更使得金融机构对其开展贷款业务难上加难。

2.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问题导致经营可持续性差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大多建立时间不长,经营管理方面还处于摸索时期,缺乏管理经验,管理人员也常常变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财会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财务公开性差;业务经营也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产品销路有限,盈利数额少等。这些不仅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贷款审查,也导致了农业合作社可持续经营困难。

3.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资格审查条件不够灵活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抵押贷款金额能够符合农业合作社的借贷资金需求数额,而小额贷款的要求对象和数量都不符合。抵押贷款需要有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品,农业合作社缺乏抵押品,有资格作为抵押品的农村土地也因为其作所有权、使用权、抵押出让条件等多种因素的法律限制丧失了抵押资格。农业合作社由于自身经营和收入来源不稳定,也使得金融机构很难为其办理贷款业务。我国缺乏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也使农业合作社无法获得发展所需的信贷支持[9]。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的农业合作社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它每一步的前进都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帮助。中央、各地方政府纷纷努力,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资金帮助,但受扶持的合作社数量较少,资金支持力度不大。而且合作社的发展不能总是过分依赖于政府的帮助,它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现在,农业合作社的融资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缺少抵押担保品,没有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没有更多地生产、加工、销售的扶持政策,这些都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积极、深入的扶持和帮助。

三、北美新一代合作社对我国农业合作社融资的启示

(一)对初创期农业合作社融资的启示

对处于初创期的农业合作社,要借助内部制度的健全完善、扩大外部融资渠道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首先,完善农业合作社的内在制度,增强筹资能力。可以规定社员缴纳股金的最低限额,提高合作社自有资本额;“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也需要在进入合作社后,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不允许在短期内退社,即使有退社的社员也需要将这部分股份转让,来保证资本金数量的充足和稳定[10];合作社的分配盈余方式也可以进行改善,在一定比例的积累下,剩余数额按照销售比例进行分配;积极地吸引外部资本的投入。其次,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需要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明确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会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经常性公开财务状况;为员工举办定期培训,招聘专业人员;聘请专家指导,拓宽产品销路,扩大宣传推广,合理预算降低成本等,从根本上来解决农业合作社持续经营上的困境。第三,以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为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借鉴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经验,对于缺少抵押品的合作社可以通过合作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给与发展的支持,并且可以配合少量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建立针对不同种类的合作金融机构,为生产不同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合作社提供贷款。而且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多以风险较大,期限较长的贷款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则可以提供风险相对较小、金额较少、期限较短的贷款。第四,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处于初创期的农业合作社由于缺少资金来源,还需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间接资金帮助。在资金帮助方面,可以由政府建立合作金融组织,专门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扶持;可以由政府建立担保机构,为合作社的贷款业务提供担保服务或是给与贴息支持;也可以制定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经营支持方面,可以为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和专家,加大对合作社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扶持力度,提供生产销售的宽松政策环境。

合作社范文篇6

近年来,××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将其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引导和促进了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9年4月底,全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家,比去年新增1家,入社农户348户,带动农户2190户。

(1)分布:官渡办事处1家、楠木办事处3家、碾坪办事处1家。

(2)按行业和产业分布:柑桔类(包括蜜桔、椪柑、脐橙、桃叶橙、甜柚)合作社共1家,畜禽养殖类合作社4家。

(3)按领办人分有二类:一是农村能人(营销大户)领办型,二是基层组织牵头型,如四季优质碰柑合作社由四季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代存领办。

(4)从内部运作机制分析,内部运作比较成熟的合作社大体占20%(也就是一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内部机制正在完善的占80%。

主要特点:一是兴办主体多元化。农民是兴办专业合作社的主体,目前有70%左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人、营销大户、经纪人等牵头兴办的。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由其他社会成员和农村基层组织牵头兴办。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和分流的专业人员牵头兴办的专业合作社,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合作形式多样化。不仅有生产技术上的合作,也有品牌和商品销售上的合作,还有资本上的合作。三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从个别产品的生产,发展到种植、养殖、运销、加工、储藏、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上,占到总数的88.9%,在种植业中以柑桔、蔬菜居多。合作内容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从过去提供生产、加工、仓储、运销、技术信息某一项或几项服务,发展到实行产加销综合服务。四是内部运作逐步规范。农民合作社以成员代表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所有成员权利均等,一人一票。从章程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均由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目前,我镇围绕柑桔、生猪等主导产业都建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镇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弱势群体联合使起步阶段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普遍偏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多数合作社社员数不到100个、注册资金低于10万元,这些将影响到合作社的带动效应。

二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我镇现有的合作社中,90%都是从事种植和养殖,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合作项目还没有。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较少。

三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现有的合作社,绝大部分只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营活动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在经济利益上形成共同体。

四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基本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社员呼声较为强烈的是税费减免和用地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为了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下一阶段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各级部门要以贯彻落实这部法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这部法律的学习宣传力度,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2、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镇要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产业经营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力度,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3、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和信贷支

持力度。针对基层反映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各级政府要按照法律有关规定,进一步改进政府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规模,专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合作社范文篇7

关键词: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制约因素扶持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面临的制约

自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确认“罗虚代尔原则”以来,国际合作社运动经历了162年发展并已经走向突破性转型,在北美、欧洲业已出现了与普通股份制企业更为接近的“新一代合作社”。我国现处于合作社发展初级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相比,在服务功能、组织规范、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面对这一差距,与世界先进的农业合作社处在同一世界贸易体系之中,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有力地参与世界竞争,而且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发展仍面临较多的约束。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外部制约有:①专项法律缺位,配套法律建设需要跟进。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刚刚,在完成合作社的综合立法基础上构建合作社法群,对不同的合作社、不同的运行模式与环节分别立法规制,以及完成民法、商法内容中关于合作社内容的附属法律条款,对合作社运行中的销售、贷款、审计监督、赋税等问题的具体规范,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②政府扶持不利。有的政府服务意识淡漠,坐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而不引导、不规范;有的政府着重于在形式上组织合作社,不能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实际问题;有的政府急于改变农民境遇,工作中情绪激进、干预过多;导致了政府扶持的虚位、错位、越位。③合作的文化基础薄弱。由于缺少合作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我国农民长期承受不公平的文化资源配置,使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而目前的合作教育培训还不能普及。④农业风险保护滞后。我国农村面积广大,灾害损失每年都有发生,农业保险薄弱,至今还没有开设鲜活农产品保险品种,导致合作社无法从外界获得帮助来规避风险,也因为独立承担风险而阻碍了投资力度和规模发展。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在限定因素包括:①人才约束。由于缺少农民带头人,当前,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专业合作组织中,农民牵头领办的占46.86%,而一半以上为龙头企业、技术部门、供销社和政府机构人员带动形成。[1]在人才素质方面,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普遍面临着缺乏基本的内部管理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民主参与能力、不熟悉基本的应对外部市场竞争的经验等一系列更重要的制约因素。②资金约束。由于资金约束,我国合作社业务范围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难以进入流通、加工领域,信息技术服务也局限于成本较低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资金约束也限制了合作社的规模;③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不规范。在一项对23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的报告中,被调查的176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注册的占33.5%,超过调查数的1/3,其中23.9%的组织没有合作社章程,37%的组织没有理事会,48%的组织没有监事会,5%的组织一年里没有召开成员大会;[2]④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合作社内部存在按照交易额以及按照资本分配等多种形式,分配管理不当使激励不足也隐藏着寻租的危险。

二、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加强财政支持

第一,提高对支持资金的投入总量,在坚持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原则基础上,扩大财政支持范围、支持对象,提高支持力度。要在培训,引进良种,推广技术、购置设备、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开展信息服务与营销推介活动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国家与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3]第二,改革资金分配方法,采取资金分配与项目效益及资金管理情况挂钩的办法,使财政支持的项目切实在农民专业组织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上落实并取得效益。第三,加强对支持资金的监管。为避免地方和基层财政部门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要增强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使用过程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专业审计和群众监督,杜绝违法乱纪现象。

(二)加强税收、信贷支持

①政府要通过减税、低税、免税、税收回扣等税收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美国19世纪末政府豁免了合作社的全部税赋;意大利合作社免缴不动产税;德国对合作社用税后利润进行投资的部分免征所得税。我国可以参照国际经验依据本国国情考虑税收优惠的具体标准。[4]②开展信贷支持。各类金融单位应通过提供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减息贷款、长期贷款等优惠贷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现在实行的政府、供销社等单位担保贷款以及农民连保贷款的办法就比较好。利用我国邮政储蓄网点分布广泛,拓展邮政储蓄职能为农业提供支持也是一个可取的选择。

(三)加强教育支持

目前应作好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各类培训班建设以及关系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在培训中,除进行实用技术教育外,要宣传产业政策、市场理论及法律法规、合作社基本理论、合作社精神。在基础教育上,可以参照美国基础教育形式,使农村基础教育区别于城市基础教育加入农业知识的内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与农业高等教育则必须与地区资源特色、发展要求结合,并为我们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农业培养高级农业技术、管理人才。

(四)建立风险化解机制

化解农业风险是所有发达国家促进农业发展的手段。国际农业保险主要有社会保障型模式、政策优惠模式、国家和私营、政府和民间相互联系的双轨制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模式、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而由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扶持模式。无论何种农业保险,一般都是政府性保险,并实行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我国的农业保险仍然是政府指导下的商业行为,应适时将之纳入国家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①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结合商业保险,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经营。②引导建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由农民、农村经济组织自愿出资形成的非盈利性合作保险组织,政府给予经济扶持;③建立农业保险风险补偿基金制度。为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还应设立再保险公司,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涉农保险,以及互助性保险实行与一般商业保险有区别的再保险。HTtP//:

(五)完善立法支持

①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没有给予金融合作社以法律地位。这是因为全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过早地涉及农村合作金融问题,有可能陷入被动。但是农民的资金互助是农民合作的重要一环,将来适时要增加。②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根据合作社的发展实际制定有关《合作社登记条例》、《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合作社销售法》、《补偿法》等专项法律、法规。解释、修改相关的《合同法》、《税法》等法律、法规,增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规定。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问题比较突出,应尽快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审计内容,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早纳入规范。④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标准等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解除障碍。

(六)规范政府介入

①明确政府的职责定位。政府应为合作社提供有利的外部法律、制度环境,公共物品供给、各涉农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而不应涉入合作社内部的经营活动,合作社领导的任免、合作社资金的控制。②政府扶持政策的实施要公开、公正、公平,防止权力寻租、抑制形象工程、规避权力与资本结合形成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控制。③开通农民监督举报渠道,对运用监管权力命令合作经济组织,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摊派、索要等不法行为给予监督。④克服主观性,防止政府好心办坏事。规范政府介入,关键是扶持教育农民而不能代替农民决策。要引导农民参与。德国学者缪恩克勒从他多年对发展中国家合作社的研究发现,发展合作社的关键是社员的参与,即使这种参与相对较小。而官方主导下,人为地、不切实际地促成的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失去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种合作社在许多国家均已失败。[4]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专题研究,2004-3

[2]孔祥智,郭艳芹.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6;(1):56~57

合作社范文篇8

所谓“合作社”是指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农村自发形成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通过合作、互助、协商、谈判等多种对外对内的沟通机制,降低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成本,形成了局部的规模经济效应。新型合作社的普遍兴起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党的组织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摸索出了“支部+合作社”党建模式。

根据我们对四川省南江县、江苏省射阳县的调查,合作社的成立大体有四种模式:一是在党组织的帮助、引导下成立合作社。二是由龙头企业发起和创建的“公司+基地+农户”型的专业合作社。三是在农村能人带动下,成立合作社。四是利用农村优势产业联合的力量成立合作社。

在“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中,合作社虽然是一个小载体,但二者结合却是一篇“大文章”:

第一,“支部+合作社”表明我们党正在逐步把握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

合作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合作社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农民经济组织形式,最早可以追述到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所建立的“法郎吉”。其后,受欧文和威廉等合作思想的影响,1843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郊的罗虚代尔小镇破产工人群体中建立了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受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影响,欧洲许多国家在19世纪50、60年代在农村地区建立各种各样的营销合作社。今天,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建有合作社组织。据1999年统计,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各国合作社组织达到206个,涉及到13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经验表明,合作社经济存在于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之中。与其他产业与职业相比较,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往往通过合作社这种形成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于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机构。如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在云南乡村调查时发现了一种钱会组织。这是一种信用合作组织。参加钱会的人有两种倾向,一是避免同族的亲属,第二是避免朋友。加入钱会的人之所以不找同族亲属或朋友入伙,理由很现实。同族亲属理论上互通有无,有相互救济的责任,如果有能力,有好意,不必入钱会就可以直接帮忙。但是,如果拉入钱会,又不按期交款,却碍于人情不能相逼,钱款就有损失的危险。所以干脆不找熟人。

与1950年代初期的合作社相比较,当前农村的新型合作社具有新的特征。一是保证了村民自主权,进社、退社自由;二是无行政权力干预;三是合作社既包括以农户生产资料、劳动力入股的合作产权,也有农户对生产资料的私有产权;四是合作社保证社员公民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合作社代表了未来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党组织承认并引导合作社发展,承认农民为弱势群体这个事实,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实现农民经济利益为目的,在总结、乡镇企业等既往经济组织形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农民再次组织起来。这表明,我们党正在把握农村工作的普遍规律。

第二,“支部+合作社”符合并发扬光大了我们党农村工作的传统。

总结过去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推动人民自己选择的实现民生目标的各种组织形式的发展,合作社经济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其次,党努力引导、帮助合作社发展除经济以外的多种职能。如在大革命时期组织合作社反抗地主、劣绅阶级剥削,边区政府时期组织合作社发动群众运动、进行“新文化”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组织合作社的社会化过程。从党领导合作社的经验看,合作社除了经济职能,还肩负着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职能。

第三,“支部+合作社”是对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有力推进。

自1987年中国农村推行村民自治以来,由于村民委员会承载了诸如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准行政化的税收征集与执行国家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能,其职能的泛化,反而不能集中精力地领导农民发家致富。同时,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分散生产与经营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吻合,出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支部+合作社”成功地克服了这个矛盾,引导从事不同行业的农户组织起来,专心发展经济。

所谓“支部+合作社”是指支部引导、保障、协调、服务于合作社,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把合作社经济做大做强。党支部虽是一个政治组织,但它在农村社区却肩负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发展等多项功能。在支部领导活动中,支部的功能被定位为诸如“发展富民的组织带动新体系”(江苏射阳县),“实现农村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融互动”(四川南江县),等等。支部的组织形式根据行业特征、产业链的地域分布幅度而定。由于跨地域分布幅度不大,四川南江主要采用了与村支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法,而江苏射阳由于产业链跨地域幅度较大(如养蜂、蘑菇种植等合作社)则主要采用了在合作社中成立单独的党支部(或党委)的办法。

合作社近乎公司的治理结构,内部采用了民主协商、民主管理的办法,随着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合作社的功能开始超越了经济范畴,向社区治安、文化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展。如射阳县由个别合作社发起组织的新农村农民艺术团、四川南江县沙河镇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向农村伤残军人的义务捐助活动等等。因此,合作社组织实际上成了在村民自治之外的一种新型群众自治模式。

可见,党支部领导合作社,实现农村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融互动,扩大了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范围。它对我们党从更高的层面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四,“支部+合作社”模式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合作社范文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4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发〔〕7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振兴县级供销合作社的通知》(政办发〔〕5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发〔〕2号)精神,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健全农村流通经营服务网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振兴全市供销合作社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

按照服务“三农”、扩大内需,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大力实施全市供销合作社振兴工程,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市级建有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县级建有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再生资源集散中心,中心集镇建有供销超市、庄稼医院、骨干农产品和农机服务示范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建有村级综合服务社,基本形成以重点骨干企业和配送中心为龙头、供销超市为骨干、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终端,市县乡村四级连锁、双向流通、便农惠农富农的网络服务体系。力争全市村级综合服务社达到900家,基本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协会30个,成立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依托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6个。

二、把握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市场主体作用,支持供销合作社兴建、领办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培育一批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配送等为一体的产供销一体化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一批专业农贸市场,在主销区和集散地建立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在城市社区大力发展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生鲜超市、平价商店等零售网点。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市场建设项目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上,优先予以保障。政府投资建设或控股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可以委托供销合作社建设和经营管理。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依托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餐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扩大农产品销售,搞活农产品流通。

(二)加快推进农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资下乡”活动,支持供销合作社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建立完善重要农资商品储备制度、救灾应急机制和农资市场信息监测制度。依托供销合作社推动农资网络资源整合,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农资放心店,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放心农资”。进一步加强农资协会、庄稼医院和农资、农机示范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切实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三)加快推进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深入推进“超市下乡”,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和区域集中发展的战略,加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和农村超市、便利店等农村零售终端建设,构建以市县为主体、乡镇为骨干、村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咸宁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咸宁新合作物流园区建设,并与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村超市、便利店进行有效对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降低流通成本,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安全、便利、放心消费。

(四)加快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在继续抓好网点覆盖的同时,按照有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便民店、有商品配送、有、有信息化综合服务的标准,抓好村级综合服务社规范化建设。加强对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管理,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在搞好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等经营性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体娱乐、图书音像、医疗卫生、邮电通信、养老幼教、劳动就业、科技信息等农村公益性服务,着力打造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通村商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发挥村级综合服务社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五)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精神,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建设,加强区域再生资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场、综合加工利用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开发循环经济项目,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废旧电池等回收拆解业务,建立集回收、加工、综合利用处理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

(六)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量质并举,着力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助农增收效果明显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合作社牵头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民经纪人协会和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联合会和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为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法律维权和政策协调服务。创新基层社发展模式,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调整建制,优化布局,构筑新型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把基层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载体、自主经营的实体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

三、强化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领导,把振兴供销合作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整体推进。要把供销合作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部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市、县两级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研究供销合作社工作的专题会议,及时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我市供销合作事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

合作社范文篇10

党的**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快立法进程”。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规划,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负责起草。经过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于*年7月1日起施行。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调整范围

法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作了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这个定义,考虑了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展的现实情况,强调以农产品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纽带,同时借鉴了国际上关于合作社定义和基本原则的论述。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由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组成。本法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别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完全不同于50年代的。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新型合作社。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在遵守本社章程的前提下,仍然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2.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同类农产品的生产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而组织起来,实现成员共同的经济目的。这里所称的“同类”,是指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规定的中类以下的分类标准为基础,提供该类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以及与该类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3.农民专业合作社遵循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合作社的定义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组织。基本原则包括: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原则;社员的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的经济参与原则;自治、自立的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的原则等。

法律一审稿的名称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在草案审议过程中,有些常委会委员和地方、部门提出,本法的调整对象是从事经营活动的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而不适用于只为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不从事经营活动的农业生产技术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了使名称与其调整范围一致,将名称修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因此,本法只调整从事经营活动的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农民专业合作社,而不包括为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不从事经营活动的农业生产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上述社会团体法人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应依据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予以规范。需要说明的是,本法的调整范围也不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及组织机构

现实中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的四个基本条件,即,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没有一部法律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获得法人地位,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登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成立目的、决策机制和盈余分配方式等特征看,既不同于以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法人,也不同于社会团体法人,也不是个人合伙或者合伙企业,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组织形态。本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其法人资格,并对其设立登记作了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具备本法规定的条件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办理完毕,向符合登记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营业执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并不健全,不能真正实行民主管理,不利于保护农民成员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本法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和保证农民成员对本社的民主管理两个方面作了规定。首先,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本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由全体成员组成,是本社的权力机构。成员超过一百五十人的,可以按照章程规定设立成员代表大会。成员代表大会按照章程规定可以行使成员大会的部分或者全部职权。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理事长一名,可以设理事会。理事长为本社的法定代表人。可以设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由成员大会从本社成员中选举产生,依照本法和章程的规定行使职权,对成员大会负责。其次,保证农民成员对组织的民主管理。由成员通过民主程序,直接控制本社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使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社的主人,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本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

三、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入社、退社及盈余分配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是本法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之一。农民可以自愿加入一个或者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仍然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可以自由退出农民专业合作社,退出的,要退还其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并返还可分配盈余。本法规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要求退社的,应当在财务年度终了的三个月前向理事长或者理事会提出,退社成员的成员资格自财务年度终了时终止。成员资格终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对成员资格终止前的可分配盈余,依照本法规定向其返还。

盈余分配方式的不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的重要区别。为了体现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基本原则,保护一般成员和出资较多成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本法规定,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可分配盈余按照下列规定返还或者分配给成员,具体分配办法按照章程规定或者经成员大会决议确定:1.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2.按前项规定返还后的剩余部分,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以及本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

四、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