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办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0:09:36

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范文篇1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战略转换;教育国际合作网络

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给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全球性合作网络是人类面临共同挑战时最短的问题解决路径之一。当前,各国都在积极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以期培养出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人才。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首要出发点的中外合作办学历经缓慢发展、规模扩张、规范调整后,目前已进入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阶段[1]。2006年和2007年,教育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了《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两个指导性文件。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2]。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找准其在国际化网络中的位置,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活动,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国家和国际化创新体系,发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桥头堡”的作用。

一、构建实质性的广泛的教育国际合作网络

虽然我国高校高度认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国际化活动的具体实施相对不足;在全球教育体系中,我国高校的影响范围小,国际话语权不足;项目对教学之外的合作发展缺乏关注,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并不频繁。因此,要想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重视教育国际合作网络的建设。

(一)逐步建立跨境质量保障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趋势,有学者认为,国际化和高校发展具有一定的内生性[3]。也有学者表示,大学本质就是国际化的[4]。钟秉林在谈及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时称,随着教学资源跨国流动和传播速度加快,现代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与融合趋势明显[5]。可见,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呈现出某些共性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高校正在从管理向治理转变,质量保障的主体从政府等外部评价主体转向高校本身。中外合作办学中方主体也应同国际合作伙伴一道,寻求建立标准化的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多元评价,构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学生发展为中心,同时辅以教师交流和科研合作的质量评价体系。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合会(TheEuropeanAssocia-tionforQualityAssuranceinHigherEducation,ENQA)等机构将跨境质量保障解释为外部的质量保障在本国以外实施的质量保障活动。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有研究发现,许多国家政府对本国传统的学术控制和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的竞争要求[6]。有学者认为,学生应该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被赋予全球竞争和参与意识,同时还要服务于当地和本国的发展[7]。也有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普及时代,高等教育的平均质量在大部分国家都是下滑的,而质量保障可以作为加强高等教育透明度和维持学位标准的重要手段[8]。当今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适应或采用其他国家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标准[9]。鉴于各国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应寻找信誉良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为我方与外方合作伙伴建立统一的质量保障标准,这样做不仅可以保障我方学生获得与外方学生同样的教学效果与评估标准,也可以让我方办学主体更好地融入国际教育体系,为以后更好地拓展国际关系搭设桥梁。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合会提到,跨境质量保障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加强地方机构的国际化方针的制定和改善其资质标准。以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HKCAAVQ)为例,其在为澳门教育机构进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对质量保障内容做出如下解释:(1)项目目标和学习产出;(2)项目内容和结构;(3)入学要求和学生选择;(4)教与学;(5)学生评估;(6)学习项目中的员工与员工发展;(7)学习项目的财政和实际资源支持;(8)质量保障(包括项目发展和管理);(9)工作场所和学生支持服务;(10)学生成绩和信息管理[10]。一旦中外双方建立起统一的质量保障标准,那么我方就可以以这个标准作为宣传,找到更多国际合作伙伴,并且更容易进入国际教育网络。

(二)以合作双方为圆心建立更广泛的具有实质性的国际接触和学生实践网络

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现有知识生产,在当前社会问题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强的趋势下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高校需要寻找知识生产和获取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以便不断开发出更有效率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高等教育应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系列教学战略活动,而不仅仅是教学实施活动,它应该帮助学生发展其跨职业工作能力,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通过跨专业团队的实践活动解决现实问题。学生的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活动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是否坚固,影响着学生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规划能力。目前,我国合作办学的国外伙伴大多来自发达国家,其具有丰富的学生实践管理经验,且外方学生独立性相对较强,因此,我方可以借助外方的学生实践管理经验,通过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独立性。例如,芬兰图尔库应用科学大学的企业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每年10月,学校邀请约100家企业进入校园,并把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布在学校特定的网页上(同时也举行线下交流会)。学生自由组成跨专业团队申报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果同一问题有多组团队申报,学校则组织答辩会,由企业决定使用哪个团队的方案,项目完成时间为3个月到半年。只要学生团队的问题解决方案得到企业的认可,整个团队就可以获得一门必修课的学分,如果企业不认可解决方案,学生团队则无法得到学分。在整个问题解决期间,学生团队可以全程得到学校导师的指导,学校还专门设立研究室供学生团队使用。企业只需要向学校缴纳1000欧元的管理费,就可以自由使用学生团队的研究成果。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实习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专业问题解决能力,还帮助大量新创企业以非常低廉的成本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天津理工大学的交换生就通过这样的机会获得了一个使用微信为芬兰企业推广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学生积极走访企业,展现出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最终的解决方案也得到了芬兰企业的认可,在回国后的调查问卷中,学生也给予项目高度评价。

(三)建立教师交流发展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降低了教师的“管”“教”“带”职责,而是强化了这些职责。产学研能否高效联合关键在于企业端与教师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教育机制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让教师流动或激发教师的热情,则很难实现产学研的联合。因此,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博洛尼亚进程,即在中外合作伙伴之间建立教师交流发展机制。在博洛尼亚进程中,欧盟各公立大学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到其他签约国家的大学学习或任教,这类学习或任教都能得到学生和教师所在大学的认可,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师生和学术人员在大学之间的流动与交流。我国高校可以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机制,设立教师交流基金,鼓励双方教师为合作院校设立选修课程;教师也可以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短期出国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全方位增加双方的互信。

(四)推进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国际拓展

中国具有悠长的教育史,高校应在漫长的历史中探寻并汲取中国文明的教育养分,总结丰富的教育教学成果。在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同时,高校也必须正视并重视中国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拓展。当前的合作办学已经跨越了单向学习阶段进入互鉴阶段。知识的流动需要双向互动,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也不是单向行为,知识只有在交互过程中,才能流动起来,并成为改造世界的工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治理越来越完善,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也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伙伴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高校必须积极推动、精心融入,让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被世界认可并广泛传播。

二、健全品格教育,增强学生全球情景问题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平衡培养“有用”的人和“完整”的人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进行经济转型与升级,转变为更加具有服务导向和创造性的工业结构,这促使企业雇佣更高教育水平的人,劳动力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高质量、年轻化趋势[11]。高等教育如果不能紧跟市场变化,培养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的竞争力将不断减弱;如果高等教育成为所谓市场需求导向的教育也将失去其本身应具有的意义。因此,高校要不断吸收借鉴世界各国高校教学经验,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完整的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以实践和合作方式学习的能力。高校不能忽视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生存主义倾向,即学生自己给自己限定什么是有用的知识、什么是没用的知识,行为取向功利主义严重。这种思想和学习动力无法适应全球复杂环境下的问题处理要求。全球教育不仅涉及认知要素,还涉及影响因素,如对他人的信任与关怀及更多社会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二)平衡坚守文化价值和融入国际社会

教育的全球化不是知识文化同一性改变的过程,而是文化多样性持续展现魅力的过程,只有不同的文化与文明才能促进更多的教育交流。任何不同的区域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这个趋势尤其明显。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尽量避免同质化、标准化和同样化,保持多样性才能保证本地区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创新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不仅不会脱离世界,反而会因为不同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坚守自己的文化价值并不是搞民粹,而是在尊重其他文明、文化、宗教、习惯的基础上推动自己的价值被外界了解和接受。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新的社会传统都在形成,新传统的形成不可能不受外界影响,所以,坚守文化价值与融入国际社会并不是相矛盾的。在培养国际化人才过程中,高等教育要展现国际化的本质要求,着力提升中国教育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融入度[12]。

(三)增强学生全球情景问题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1年,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国家明确了这五年需要完成的四大创新优势:世界一流企业和品牌、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人力资源与人才队伍、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13]。要想实现这四大创新优势,高等教育必须先破除自主创新和“走出去”瓶颈。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靠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变革;“走出去”不仅仅是把人员“送出去”,更是把我国的文化与智慧“带出去”,没有与世界充分融合、沟通,就无法理解什么是世界一流、如何才能做到世界一流。增强学生的全球情景问题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实施必要的跨文化教育及萃取本国文化经验解决全球问题。把儒家思想融入课程中,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端正学生对其他国家、地区发展的态度;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自信和自我意识。国际课程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国际经验。(2)通过国际经验交流加大考核改革力度,增加以学生为主的研讨周学分设置。(3)注重学生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师生做改变者,而不仅仅是问题解决者。高校应构建全球责任取向的高等教育建设路径,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和价值所在,促进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相互理解、交流合作、协调发展、互利互惠,强调地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全球共同问题的解决。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战略的探讨有助于澄清当前的模糊认识,有助于了解其在国家发展及国际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中外合作办学战略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开放精准化的体现,变以往“粗放式”的开放与合作为有目的、有目标、有标准、有规则、有行动计划、有支持体系的对外开放与合作。面对教育国际化、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的挑战,中外合作办学为我国高等教育抓住机遇,有效利用并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8):75.

合作办学范文篇2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课程体系不合理,培养目标模糊。我国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和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及信息技术等实用性教育项目和相关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缺乏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考虑,课程体系上英语课程比重较大,学生专业课削减严重,未能按照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提出人才培养目标,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一般包括中方教师、中方聘用的外籍教师以及外方合作院校教师,师资结构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直接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总的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中方聘用的外籍教师整体偏少,且大多集中在英语课程,能胜任专业课程的少之又少,没有建立合理的招聘机制和广泛的招聘渠道,缺乏专业的教学考核衡量标准。外方合作院校教师无法长期留在我国,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外方在选派人员方面可能欠缺综合考量。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同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一般家庭条件较好,缺乏吃苦和拼搏精神,个性比较张扬,视野比较丰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除了专业学习,还有外语学习和出国挑战,容易受到多元的西方思想意识影响。(三)中外文化差异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中外双方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对教学管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在我国较为传统和保守的教学理念下,中国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教师上课也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容易形成定式思维,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十分欠缺,与社会脱节严重,中国学生自主性较差,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过分干预,依赖心理较为严重。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本能出发,重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鼓励思想和思维自由,注重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教学主要采用引导模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较为自主独立。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优化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方案应把国外的培养标准与我国的教育特色结合起来,以引进外方先进教学理念和优质课程为思路,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优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需将外方优质成熟的课程融进中方课程体系,加强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方课程和外方课程的衔接,建议语言课程不要集中在前两学年,适当分配部分到第三学年,加强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引进的外方课程不应集中,建议分散安排到每个学年,使外方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可以产生持续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学习,更要强化实践环节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增强校企合作,特别是要多安排学生到有跨国背景的企业实习。(二)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搭建课程共享平台。中外合作办学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包括优质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和教师资源。部分课程与教材可以原原本本引进,也可以将外方比较成熟的内容融入到中方课程,将中外双方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比如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国外领先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或者是在课程的考评手段上引进外方的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进优质教师资源方面,可以组织中外双方教师通过教学访学、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教学、教研和科研的合作交流。中外合作办学还需有效整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共享平台,共享优质课堂影像、网上课程等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发挥外教资源。中外合作办学应与外方建立教师互访制度,通过访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中方教师的英语水平和国际化视野,加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实现教师的本土化建设。此外,还需积极引进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同时扎实的外国学者、专家、海归人员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在外籍教师管理上,需建立健全招聘和管理机制,严格资质,对外籍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及国情普及,每位外教配备一名中方专业教师作为联系人,建立专家监督小组定期听课,保障外教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外教的聘用效益,增强外教与中方教师的交流,除了上课之外,积极利用外教资源开展英语特色活动,如开设讲座沙龙、英语角、英语第二课堂、创办英语杂志等。(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业务水平培训。中外合作办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管理团队,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首先熟练掌握英语工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是另一种形式的育人。其次应该学习中外合作办学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国际通用法则,了解项目各项合作条款。中外合作办学应为教学管理人员多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比如培训新形势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规定和新要求,外方的教育体制和各项法律制度等,还应让教学管理人员有机会去外方进行实地交流和学习。(五)严把学生培养质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提高招生标准来促进生源质量的提高,综合考量学生的整体素质,比如对英语单科成绩设置标准分数线,加试英语口语,还可以对招收到的学生进行入学前的集中培训。学习国外管理手段,强化学生的培养过程管理,推行高校宽进严出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扩大选课覆盖面。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对外交流的特殊性,学生容易受到外国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大学生正处在思想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十分必要,专门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课上分析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可以将一些政治主题穿插到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班会中去,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信。(六)构建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中外合作办学应树立科学合理的办学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借鉴境外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评价体系,从外部质量监控和内部质量监控同时研究,构建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外部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各项评估监控,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跨境教育机构的评估与认证。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中外双方联合管理委员会,全面监督中外合作办学的各项工作;落实中外双方的定期互访机制,从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不同层面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定期联络制;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等。(七)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社会影响和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经验和教育技术来提升我国自己的办学能力和国际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本专业学科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迁移、渗透和辐射作用,甚至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方面,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先进教学方法和优质资源的应用范围。中外合作办学应该适应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为地方经济改革服务,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输出和输入。

参考文献:

[1]王静梅,申俊龙.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7-29.

[2]刘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问题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79-81.

[3]步光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7):20-21.

合作办学范文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策略

中外合作院校是由中外的政府、企业、高校或社会力量在院校和学科上开展共同的投资和作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的监督和各级高校的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随着办学项目规模的扩大,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教育矛盾,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中外文化的融合,做好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工作。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由中外的双方教师共同来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公民,这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观的差异

在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是将教师尊崇为较高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也规定了教师的智者,并奠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新时期下,这种师生观任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而在西方的教育中,教师只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西方的教育传统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挑战教师权威。

(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教育价值观是指对教育的根本观点和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点。在现代我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仍然具有差异,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人性观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解释。

(三)知识观的差异

中外的教育界对于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中国教育观念看来,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西方的传统观念上,知识是动态、可以改变的。书本中的知识指是总结和积累了前人的经验,是可以批判和推翻的。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早的中外办学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始举办中美经济学培训班,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

三、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识别文化差异,建立相同价值观

为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必须实现文化的融合,而首先需要了解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处。合作的双方应加强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双方文化教育中的优点,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研究出对双方都有利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其次双方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统一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减少内部管理矛盾,统一管理理念,发挥文化优势,从而形成双方优势的共同体。

(二)设置跨文化课程,提高跨文化能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跨文化教育的设置,特别是中方院校应该把跨文化的课程列入合作办学的教育体系当中,鼓励教师开发相关的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合适的教师来教授跨文化知识。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设置跨文化教育课程上给予指导。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外方的课程教育,也就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质量。而目前一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都比较欠缺,学校可以通过开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或出国短期访学活动,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实践来得到提高。

(三)构建跨文化环境,加强教育管理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文化,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在构建文化环境中应以我国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这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发挥我国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部分,打造出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的跨文化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从教育管理上加强跨文化教育,将跨文化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加强跨文化交流的知识。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协调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双方管理人员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会带来跨文化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也造成中外文化难以融合,难以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实现一个民主高效的共同管理层,有效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的发展,随着中外高校间不断的扩大合作办学规模,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教育也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中外文化中既有冲突矛盾的一面,也有融汇合作的一面,在合作办学中应注重跨文化教育,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项措施来消除文化矛盾,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共同的管理模式,实现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作者:符巧静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桥.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4,27.

合作办学范文篇4

[中外合作办学意义模式新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够,缺乏职业教育特色。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更新办学观念,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和功能

1.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摘要:“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而且还要注重国际化的办学标准,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各种形式,迅速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缩小我国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2.合理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熟悉和认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身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计过于传统,忽视实际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外职业教育项目的引进,有利于形成“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以学生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让学生通过参和各种教学活动来获取相应能力,强调通过课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等。这些对于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培养国际化人才,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跨国公司的大量资金和技术持续加速涌入我国,对高素质、国际化的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需求增加,引进国外优质职教资源,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通过积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办学经验,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能较快地和国际教育水平接轨,使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才尽快适应国际和国内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

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多种不同的合作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摘要:

1.政府合作项目。如1985年4月上海市仪表局、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和德国慕尼黑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目前已进入第六期合作阶段。2003年3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旅游学校、重庆龙门浩集团职业高级中学、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江津工商职业高级中学等5所职业学校参和澳大利亚政府援助中国政府的教育项目——“中澳(重庆)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

2.整校制合作模式.如1996年九州集团和日本天富株式会社合作的“九州现代艺术职业技术学校”,1994年上海长乐职业技术学校和澳大利亚霍尔姆斯学院合作的“长乐——霍尔姆斯职业学校”。

3.部分专业合作模式。一些学校通过引进1—2个专业为突破口,探索和国际接轨的方法,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以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如上海商业学校、二医大卫校、商业会计学校,开办英国BTEC项目HNT课程的新疆医科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北京育达工商专修学院等。在第一、二类合作学校模式中,外方直接投入资金,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中外双方职责共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教学模式方面,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把国外合作项目的教学模式和我方的教学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聘请对方教师来讲课,派遣我方教师去对方学习进修;引入对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等。第三类合作模式外方不直接投入资金,只负责提供部分外籍教师,承担部分英语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分享合作专业学生学费的部分收入。合作办学双方商定,中方发学历文凭,外方发职业资格证书,凭该资格证书在该国可继续就读或就业,承认其学历和职业资格能力。如信息技术学校中澳合作班学生可获在澳州及英联邦国家都认可的四级资格证书。

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应注重的新问题

1.综合考虑外方合作者的资质和项目的市场需求。具体需考虑如下因素摘要:首先,注重和国际上知名项目的合作以保证办学质量。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寻找合适的合作方式及对象,防止和一些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学校签订办学合作项目,造成行政成本的浪费,危害求学者的利益。其次,应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以及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三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项目的开办应主要考虑让国内的学生有出路。再次,应考虑当地教育资源满足需求的程度、学生的入学水准以及家庭的支付能力等。引进国外项目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家庭有支付能力基础上的有效需求,学生所学技能及所获证书的市场需求情况,毕业生出国深造的种种有利条件和障碍因素。

2.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国外合作项目,大多数学校由于经费新问题,不可能完全聘用外籍教师,许多课程仍需由国内教师担任。但由于国外课程的理念和体系和国内有很大不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我国传统的教育有很大区别,因而对教师是个严重的挑战,如外方强调课堂上师生、学生之间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参和讨论,不答应学生被动听讲。而我国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课堂上师生间直接积极的双向交流和思想碰撞,影响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使用外方教材要求中国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既懂专业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准。这些都要求在开办合作项目之初就注重采取一定办法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

3.课程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融合。职业教育属于培养学生获得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能力和资格的教育,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出国外,绝大部分主要在中国本土就业,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布置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些课程内容或运行方式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否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存在困难。如全外语授课新问题,鉴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有些地区、有些专业就显得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现,可以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考虑哪些学科可以用中文,哪些学科可以用英文。各办学机构应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既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又立足于本国、本地实际,结合中国区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布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职业教育体系。

合作办学范文篇5

(一)国内研究现状。一部分学生为了避开国内激烈严格的高考竞争,以为高投资一定会“换来”高学历,纷纷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而争取出国留学的捷径。学生大部分属于学习方面的失败者,相对基础差、底子薄,甚至存在一些无故旷课早退、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另外,我国中外合作院校为创造良好外语学习环境,选择外语授课的教学形式,导致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彻底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然而,教育国际化意味着中外教育规律的融合性选择,从实践方面看,国外高校的淘汰率远远高于国内高校,因为学习的过程决定着最终的结果。因此,这种教育体制观念上的矛盾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3]。如何引导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背景,建立科学可行的学风建设方案,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教学突出主体地位是学生,通过逐步的知识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生掌握计划内教学内容后,不断开拓学生知识领域。根据学生不同思想角度,允许他们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与思考,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4]。另外,外籍教师一般除了期末考试之外,平时经常布置大量的作业,动手实践和参与科研,在学生期末总评时,期末考试得分所占比重往往仅占30%左右,课外实践活动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学生对于考试的心理压力减少了,有利于平时的课堂积累以及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思考。另外,国外还特别重视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技能,强调“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学生突然由高中所接受的传统中式教育转变为西方的引导式学习,可能会产生找不到学习方法、厌学等情况。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风建设的实施方式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以辽宁省首个高职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沈阳工程学院红河国际学院为例,研究中外合作学风建设应该遵循的规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研究外语水平突出,知识技能扎实,并能着眼于国际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风建设。

(一)抓好德育思想工作这一学风建设的本质核心

德育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做好德育思想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优秀的行为素养。培养学生努力进取、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精神,结合理论与实践,把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作为学风建设的重点。从学生在学习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出发,积极与学生沟通,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高效、恰当的解决方式。面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因学习基础差、不良习惯多而产生的“讨厌学、学不会、没方法”等问题时就更要从帮助他们做好科学规划、制定学习计划着手,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深入到学生课堂、家庭、寝室中去,通过家访、听课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努力得到同学、家长、社会的协助,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特点,指导并帮助有出国深造意愿的学生做好出国留学学业规划,为他们可能出现的一切突发情况做好打算。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帮助他们选择直接入学或短期进修方式,制定详细出国留学计划,从而合理布局安排大学生活,使学生能量身定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在学校能适应不同的学习节奏,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学有所成。

(二)结合国外先进的学生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重视增强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求学精神和治学态度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学风建设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优秀学风是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的保证,也是学生具有良好品质以及端正行为的必要条件。国外的教学理念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质疑能力,而结合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注重教学内容的教育,则可以引导学生既有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又不失去学习动力。同时对于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学生作为学风的建设者,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建造优良学风的关键,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才是使其进步与成长的源泉。因此,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一定要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自觉地为学风建设添砖加瓦,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注重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式下,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对于问题的思考、形势的发展都要有国际化的思考角度,目的在于培养符合我国国情并能适应国际发展的人才。高校应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陈出新,由“重视知识教育”转变为“注重能力教育”。国内高校要积极收集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以合作型、研究型的将教学方式为主,改变传统教学中“求稳趋同”的观念,将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有想象力、有创新角度的质疑。将创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建设创新性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三)在对比与实践中,组建一支优秀的学风建设队伍

想要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优秀人才,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教师团队至关重要。中外合作办学离不开教育本身,教师作为教学进程的关键,应尽快学习全新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技术,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国外院校学科专业负责人,教师来交流互访,同时也积极创造教师出国短期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在学风建设中为学生做出表率,无论是中方教师还是外籍教师,都应认真准备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做课堂的主人。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干部队伍是营建好学风建设的有力保障。为提高队伍素质、与国外学校管理体制接轨,将学风建设进行责任分工,组建学生干部—辅导员—专业教师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专业教师在比较和理解中实现授课模式的创新,辅导员在交流与合作中实现管理创新,学生干部由决策裁判型向制度导读型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干部榜样作用,带头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其成为学风建设中学生队伍的先行军。帮助辅导员老师做好学生心理指导以及日常课堂考勤与纪律管理,积极组织学生群体的学风建设活动。

(四)完善学风建设管理督查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仍处在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取向尚未成熟的阶段,尤其对于合作办学院校中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条件一般比较富有,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对孩子关心不够,并且很多学生自认为在经济条件与未来出路上有明显的优势与后盾,容易对学习产生懈怠情绪。所以一些必要的管理机制是合作办学中保证学风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严明的管理制度包括学生上课出勤情况、早晚自习纪律情况、就寝晚归制度、请假制度、考试制度,等等。严格遵守制度做好奖惩工作,做到赏罚分明,对于违纪行为做到“零容忍”,教导学生不以恶小而为之,将学生投机取巧的想法打消在萌芽阶段。但惩罚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教师对于犯错学生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要充分理解合作办学中学生的特殊情况,教师自身在保证以身作则的情况下,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真正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教导。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而一套健全规范的学风规范体系是其长期有效的保障。良好的纪律规范有助于促使学校形成全员努力学习的氛围,并在长期的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步升华成为一种校园习惯、校园文化。

三、创新和启示

合作办学范文篇6

关键词:国际合作办学;中职教育;酒店英语;教学改革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将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由此可见,国际合作办学必将成为潮流。同时,国际合作办学是中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型人才,本专业的酒店英语教学应与时俱进,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1国际合作办学背景

我国中职教育在国际化办学的探索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现在是中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数量急剧增加,全国各地的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国际型人才。在此快速发展的时期,我校主动适应新时期国家教育战略部署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谋求创新发展路径。近年来,我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在国际合作办学上有较多的探索,如与新加坡博伟国际教育学院共建新加坡酒店管理班,学生通过高一、高二语言类和专业类课程的学习,可在第三年赴博伟学院就读酒店和餐饮管理大专班,或者通过转学分直通本科,将来毕业有机会在新加坡就业和定居,享受新加坡良好的人居政策,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中职酒店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较为薄弱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英语方面的学习较为薄弱,对英语缺乏兴趣,甚至出现抵抗、厌倦的情绪。在酒店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1)英语词汇积累量少。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比较感兴趣,但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找不到得当的方法,在记单词方面有畏难心理,从而影响词汇量的积累。特别是酒店英语这门课的英语词汇与专业相关,区别于基础英语的词汇,难度较大,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难以适应。(2)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及不敢开口说英语。由于在以往的英语学习中,成绩不理想,形成了挫败感,学生来到中职学校,更不敢开口说英语,怕被同学笑话。另外,因为英语输入量直接影响英语输出量,所以在基础薄弱的前提下,学生的英语输出自然而然也是欠佳。(3)课上的积极性及课后的认真程度有待加强。在课堂上参与度不够,少部分的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角色扮演等互动,大部分的学生都需要老师督促点名方才参与进来;在情景扮演的环节,极个别学生能够运用流利的英语完成对话,大部分都是存在发音问题。在对待课后的作业上,作业质量有待提高。

2.2教师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缺乏创新

中职酒店英语的授课多数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如按照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开展,酒店英语的教学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待客服务的能力,所以若是一味以讲授法来组织课堂的话,教学效果难免会与教学目标大相径庭,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读书,达不到酒店服务员应有的职业素养,也与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同时,传统的课堂脱离信息化的教学,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如资源库、微课等,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学生往往听起课来兴趣不浓,容易分神或者开小差。除此之外,还存在缺乏创新的问题,我们传统的课堂是固定在课室授课,但少有进行“移动课堂”的尝试,比如把课堂搬到实训室或者到企业授课,为学生还原真实的对客服务的场景。由此,缺乏模拟情景的授课,难以达成“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2.3课程内容与行业脱轨,实践性不强

授课内容没有结合专业实际,教学存在与行业的脱轨的现象。第一,本校的酒店英语课程主要开设《酒店英语》和《酒店英语视听说》两门课,授课教师多数来自于基础部,基础部教师由于没有实际的酒店实践经历,从而使该门课只停留在教英语的层面,授课过程中以讲授语法、句型为主,而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及实际情景的演示。第二,由于行业的发展飞速,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不断变化,专业教师没有进行及时下企业实践,了解一线的信息,掌握行业的风向标,从而导致授课的内容与行业有所脱轨。第三,由于教学设备的配备不齐全,对实践性教学有所限制。如酒店前台接待,需要用到的设备有前台的计算机、入住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制卡机、POS机等,由于设备的缺乏,使该门课的实操实施起来有难度,只是停留于基本的情景模拟及口语训练,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用英语进行对客服务。

3中职酒店英语教学建议与改革策略

3.1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顺应国际合作办学的要求,在酒店英语的教学中亟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著名教育学家李吉林提出:在对学生进行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情绪色彩,使学生能更好地根据课堂的主要场景理解教材。而情景教学将课堂中的言、行、情景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采用情景教学法,组织学生根据对话进行角色扮演,把英语表达贯穿于酒店服务中,既让学生练习口语,又能进行对客服务的情景模拟。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把微课视频、动画资源库、云班课等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教学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结合实际改变授课环境,开展“移动课堂”,组织学生到实训室进行上课,如讲解Tak-ingorders的内容时,可以到中餐实训室上课,让学生全方位体验点餐服务的流程及英语表达。秉承“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英语,这样一来,既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又能培养学生热情友好的服务意识,提高的待人处事的能力。

3.2以行业为导向,改革教材内容

中职酒店英语的教学需以行业为导向,改革教材内容,让教材内容密切与行业接轨,教授的知识更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酒店专业选用的教材为《酒店英语》。此教材虽涵盖了酒店专业英语的大部分模块,但还缺少对学生情景应变能力、处理简单投诉能力、口头表达及听力能力的训练。教材内容的更新不应由校方单独完成,而应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开发。因此,专业教师应多进行企业实践,深入一线部门,对各部门的运作及岗位要求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对酒店英语教学教材中的空缺作出补充。同时,针对各部门的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对现有的酒店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结合实践及调研的成果,邀请行业专家指导,由专业老师及英语老师共同编写符合行业服务标准的教材。

3.3推进校企合作,携手共同育英才

随着现代教育的要求,国家和教育部门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中职学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企业有充足的实践资源,校方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技能人才。在学生参加实习期间,对学生的培养是双向的,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共同制定关于学生的学习及评价的机制,如开发线上学习平台。线上学习平台可包含几大模块,分别有企业各岗位工作流程、实操视频、学生作业提交、学生评价、实习评价等,学生通过该平台可以获取相应的学分,结合企业导师及在校老师的评价,形成最终的实习评定,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企合作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酒店英语这门课主要是针对相应的岗位提供特定的服务以及解决客人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可将酒店的各大岗位分模块来开展教学,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实行“双导师”制,不仅从专业英语上进行训练,而且把技能也有机结合,实现校企携手共育英才的目标。

3.4深化国际办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不断深化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上,要提高办学的质量关键便是教师,由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第一,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入国外的教学理念,聘请国外酒店管理专家、教师到校授课,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酒店英语学习。同时,也加强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在校教师有计划地走出国门,到海外交流学习,不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语言能力,而且能优化在校的教学。当专业教师能达到酒店英语授课的水平,一方面,可以把专业的理论知识贯穿于酒店英语的课程,另一方面也能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词汇、语法、口语等进行训练。第二,注重教师团队的能力提升,让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最大化,提高“双师型”职业素养。专业教师的“走出去”不仅走出国门,还要走进企业,深入企业的一线部门,了解学习酒店的各大部门的运作,具备扎实的酒店服务基本功。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辅导能力也需加强。在授酒店英语课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除了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对客服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景模拟中注重训练学生的服务思维及形成良好服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能成为高素质的国际技能型人才。

4结语

通过不断的探索及改革,与国际接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让中职酒店英语教学能上升一个台阶,努力培养处具有高水平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具备专业的酒店服务技能的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丽娇.中职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研究———以H校为例[D].深圳:深圳大学,2019.

[2]沈美虹.情景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Eng-lishTeachers,2016.

[3]蔡晓康.探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酒店英语教学改[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7).

合作办学范文篇7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不久,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了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指示精神,以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率领的中国大学校长一行于1979年11月赴美国考察,揭开了中外高等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沿海地区合作的数量大大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已经开始起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300个,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夕哈作办学机构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诸如上海、北京、山东、扛苏、辽宁、浙江等省市,这种发展趋势符合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合作办学的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电气信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等。

近年来,我国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向高层次、宽领域发展。国务委员陈至立还代表中国政府与德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互相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这是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签署的第一个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标志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达到了—个新层次。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和应对举措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问题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外合作者大部分是国外二、三流和名气不大的院校,其课程质量和学术声誉都难以判断和保证,而绝大部分处于前列的大学还在持观望态度,这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体层次不高。在专业设置方面则是过于集中,不论是非学历成人教育还是高等学历教育,都是经济管理类多、理工科较少,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这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据本校特色设立的特色专业较少,致使本校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从长远来看,这种专业过于集中的状况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师资和图书资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缺口,外籍教师队伍不稳定,现有的教师大多达不到师资要求,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没有正式的图书馆。在教学方面也还来形成一个科学体系,课程和教材引进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照搬国外的学分制来管理教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中夕哈作办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西合璧的教育独特功效。

笔者认为,要解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体层次不高的问题,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提高外方合作教育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设立合理的投资下限,另一方面还要加紧制定具体的优惠措施,以吸引外国优质的教育资源进入中国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审批和宏观调控这两大职能,尽快出台能突出中外合作办学优势的专业目录之类的纲目性文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中外合作者要做好长远的学科发展规划,以充分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避免低水平办学项目的重复设置。对于外籍教师的到位情况、教育经费与设备的供给、教学计划的执行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可能需要政府、媒体、学校、学生一起进行监督。在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和教材这个问题上,则一定要结合本校现状来引进合适的课程和教材,以减少盲目性。

2.中外合作办学的经营管理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的经营化特征是探索教育产业化和投资收益驱动的必然结果。但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在不违犯国家法律、不损害国家利益、合作办学者双方利益及教育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规范经营管理,才能实现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由于目前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经营行为认识不到位,监管也滞后,因此造成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出现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产权不明晰,使出资方和合作方的利益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会计账目和资产管理混乱;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具有随意性;领导体制不顺畅,举办者和办学者关系不协调等。

规范合作办学的经营行为,首先应重视保护中外双方的合法权益。教育是WTO规则下的“服务贸易”,中外合作办学在WTO的规则下是“商业存在”,政府部门应将中方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按折价人股的办法确定中方的投资比例,并在合作办学的章程中加以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出资人可以从每年办学的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合理回报部分归出资人所有,按自己的意愿支配和处置,并受法律保护,以激发外资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其次应严格会计制度和完善审计监督。允许出资人从当年办学的结余中提取合理的回报,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扣除办学成本并按规定预留发展基金和提取其它必须的办学费用后的余额。因此,主管部门必须定期检查办学机构的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再次,健全理事会(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强化理事会的作用,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管理层次,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保障管理干部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3.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籍教师管理问题

正确管理和合理使用外籍教师,对于真正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改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并加速双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历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特色是外籍教师多,大量外教的涌入使国内长期以来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外语教学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客观地激活了国内庞大的外语培训市场。然而,在对外教的使用上,很多办学机构仅仅局限于语言课,甚至是单一的听说课的教学环节,并不注重开发外教的其它潜能,也就是说,只重视有形的“外语”,不重视无形的“外智”。外教的学科背景多样,其作用也应是多元的:在语言教学以外,可担任其它专业课的教学或教研工作;也可以参与部分教学设计工作;还可以参与学生的一些课外集体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中外合作办学办成货真价实的中西合璧教育。另外,盲目引进外教,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迅速发展和国内外语培训市场急剧膨胀,外籍教师往往供不应求,鱼目混珠,其结果是外教管理出现混乱,外教质量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严格遵循《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外籍教师和外籍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和相应的职业证书,并具有2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

4.中外合作办学中不能忽视的德育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对外开放性办学,其主要特点是由办学各方组成的董事会(或其他类似机构)来共同审议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德育的地位如何体现。毫无疑问,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也必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既然总体培养目标不变,那么德育的地位同样也必须保证。高校的德育仍继续围绕培养“四有”新人,培养跨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工作,尤其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学校德育工作领导的原则和德育首位的原则。其次,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应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发挥“两课”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对中外教师要内外有别。对外籍教师要因势利导,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有益做法予以鼓励和支持,而对他们一些不健康的做法则予以劝阻并通过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予以限制。对国内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他们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守好德育这块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许圣道.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与规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3—156.

[2]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与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48—50.

[3]肖地生.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9-12,

[4]杨辉.市场供给与中外合作办学[J].教育科学,2003,(12):52-55.

合作办学范文篇8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分析;优化建议

质量和管理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中外合作办学,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和普通办学有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教学管理对合作办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现状,采取合理的措施,优化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增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新挑战,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中外合作办学推进了国外优质资源的引入,为国内教育提供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借鉴,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区别于普通办学,由于营销理念的渗透,必须以优质的教学服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促进了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创新,人才培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教育体系的创新;时代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中外合作办学能够通过与国外优秀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二、问题分析

(一)师资队伍。中外合作办学。聘用外教是难免的,在聘用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对外教的考核不到位,个别院校所聘人员水平低,素质差,很难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难以有质的变化,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不断自我提升应对新的挑战,但事实上,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机会少,学习频率较低。部分教师以年老体衰为由,忽视后续自我提升,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需求。相关调查表明,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参与培训持消极态度,无益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生源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一些合作办学院校生源质量不高,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入学门槛低,所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加大了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难度。加之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很大区别,有为了出国深造的,有为了提高外语水平的,有为了就业需要的,甚至有的只是为有张文凭。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升学和就业兼顾,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三)缺乏系统、完善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缺乏系统、完善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单一化,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很难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教学反馈滞后,因多方面原因,反馈信息需要很长时间才反馈到管理人员,无法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改进,教学规划的制定和最新的信息脱节,教学规划缺乏针对性,教学管理效果不佳,很难体现出合作办学的优势。(四)中外文化差异。由于地域和历史文化不同,中外双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差别,影响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影响下,教学理念相对传统,教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欠佳。西方教育以尝试性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侧重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以引导为主。

三、加强教学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和指挥者,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及对学生的感召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应严格教师的聘用,规范聘用程序和用人标准,减少和杜绝错误地认为外教只要能说外语就能任教的不良倾向,全面考核外教的资质,聘请优秀外方教师任教。从办学条件的具体情况出发,规划所需教师的人数,通过正规程序考核与选拔,并做好岗前培训,为走向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学习与专业培训,并通过业务考核和绩效分配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赛课、教学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提高。加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多为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和进修深造的机会,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选择吸收,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二)严格选拔,确保生源质量。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有自主招生的权利,但实施中国学历教育的必须遵守我国的有关规定。个别职业院校为了经济效益,通过降低录取标准获得更多的生源,虽然增加了招生数量,但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应有的困难,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和学习基础,外语不达标,出国深造成为泡影,既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基于此,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严格录取标准,按章办事,严格选拔,确保生源质量,增设外语水平测试、政审、体检等环节,确保生源质量,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三)创新评估体系。建立完善评估体系是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改变单一的评估主体,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系向多元化发展。通过评估信息全面反映教学现状,运用国家教育部门、社会、家长等的优势,发挥他们的多元化监督作用,并通过对多个评估主体的评估信息的整合,全面反映合作办学机构的办学现状。为解决中外合作办学中评估反馈滞后问题,建立完善的实时评估体系,实时反映教育教学情况,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优势,通过问卷调查、讨论、反思等多种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实时评价,以便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促进课堂教学完善,使中外合作办学不断优化与进步。(四)教学模式的改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中外合作办学也不例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拓展学生思路,开阔视野。例如,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可充分运用网络优势,通过微课方式展现给学生,突出重点;对一些热点话题,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每个人都有开发潜能和优势、展现才华的机会,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教学效果。适当增加学生的实验课、参加社会实践的课时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五)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鞭策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应试模式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束缚学生的个性需求。改变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做出全面评价。比如可以把学生平时的上课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质量和数量、上课发言、参加各种活动、社会实践、实验课操作情况、阶段考核等都作为评价内容,并折合成一定的比例,和期末测试共同作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最后给出综合得分。这种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努力的方向,各尽所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能力提高。(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对外交流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如歌颂祖国的大合唱比赛,书法展、乐器演奏等,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主题团日、班会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信。严格招生标准,提高英语单科的入学分线,并加试英语口语测试,提高所招生源的质量,借鉴国外管理模式,重视过程管理,实行宽进严出,扩大选课覆盖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共同产物,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意义,从师资队伍、生源问题、缺乏系统、完善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中外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采取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严格选拔,确保生源质量、创新评估体系、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优化措施,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摇篮,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佳.浅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12-13.

[2]桑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7):77-78.

[3]张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3):67-69.

[4]朱敏,潘虹.刍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中方合作教师队伍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186.

[5]姚九成,邵建明.影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石油教育,2016(04):44-46.

[6]秦琼.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文化冲突与融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5):31-35.

合作办学范文篇9

(一)学生状况分析

“2+2”项目的教学对象是参加过高考,成绩达到该校本科录取线的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在中、小学阶段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中已掌握了英语基础知识,但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传授的是一定量的英语词汇、语法和语音等知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灵活应用的能力,特别是写和说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

多数高校“2+2”项目的英语教学采取两种模式。一种强调基础英语教学,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或《21世纪大学英语》等教材,优势在于信息量大,词汇、语法补充全面、难度适当,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缺点是课文内容和词汇缺乏针对性,个别课文的主题稍显陈旧。另一种教学模式的重点放在雅思、托福应试技巧操练上。学生入学开始,每周12节课从听、说、读、写四层面强化考试技能。这种模式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前提是学生英语基础良好,词汇、语法、听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已有良好储备,否则这种技巧操练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师资力量组合

按照合作项目课程设置结构,教师主要分为中文、双语、英语中国籍授课教师和外籍教师。外教主要负责口语、写作和某些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方式灵活,但学生调查问卷反映在外教课堂学到的知识较少、收获甚微。固然,中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是导致外教和学生相互失望的原因。此外,外教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在引进“外智”时,既要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也要明确标准,强调教学质量。

二、我校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英语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

我校是财经类本科院校,依托“大金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已与英、美、澳等国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互认学分、互认课程,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创新型金融学、会计学人才。项目前两年实行大平台教育模式,修读英语语言培训、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其中英语课占总学分数的35%。学生在这段时间内通过雅思托福考试,学业成绩达到要求,方可出国留学。

(一)改革课程设置,夯实英语基础,提高应试水平

第一学年以巩固英语基础为主,开设综合英语、口语、写作等基础课程,提高英语基本技能,除了3门公共必修课,学生其余时间都在学英语。与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相比,时间和精力投入更易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第二学年,保持部分英语课的同时,增加高级综合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课,培养国际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西方科学技术、社会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在第二、三学期为准备参加托福雅思考试的学生进行两期强化培训,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提高应试技能。同时还开设一系列相关的选修课,如英文电影欣赏、英语国家概况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等知识。

(二)注重教材建设,引进国外语言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实效性

为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综合英语课程选用的是上海外教社出版、何兆雄教授主编的《综合教程》,教材的权威性和广泛应用可以保证所授知识的正确和完整。教师选择讲解有针对性的热门话题,文章的结构严谨、语言规范。学生不但可加强和巩固已有的语言知识;还可借助对英语国家社会情况的了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三)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国外的教育模式

本课题从提高学习效率出发,以学习机制为基础设计师生活动,从设计“教”转变为“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的原则基础上,将合作学习、发现教学、情景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各门英语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本人在综合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已经具有足够能力认知英语词汇的语义和用法,学生在课前小组学习完成生词的学习和记忆。课堂上,老师只就语用特点做出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真实语境中实现词汇的语用目的。引入新单元时,根据课文主题设计活动,学生结对成组合作完成。分析课文时,先带学生概述,帮助理解总结,再提问或回答;最后提出更深层次问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本课题组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适应国外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室装配活动桌椅,学生自由组成讨论小组,保证课堂讨论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设计每五周一次的阶段测试,既涉及教学内容,也参考雅思、托福考试要求。按照国外高校测验节奏设计的阶段考可帮助学生适应国外学习,也将教学重心转变为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四)培训师资担任合作项目的英语语言教学

目前合作项目的英语师资多是中国教师。相同的文化背景和英语学习经历可提高师生间的沟通效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巩固语言知识。但同时这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师会偏重英语知识点的教学,忽略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许多中国教师没有在英语国家留学的经历,无法充分恰当地将他国文化融入教学中。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有待提高。除了培训外教,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学习环境,课题组还应加强中方教师培训。每年派遣2~3名教师到国外合作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学习和调研,帮助教师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教育特性结合起来。同时,每年派遣4~5名教师到雅思和托福教学较为成熟的教育机构进行培训,以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结语

合作办学范文篇10

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山东省全面启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计划”为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山东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日前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对山东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有关问题提出要求、做出规范。这是山东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同时对全国其他省市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目标:让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

【关键词】契约式

——所有高等职业学院和省部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都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与企业建立契约式的紧密合作,和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按照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对口培养人才,共同解决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改革、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其他职业学校也要确定一批联合办学企业,与之建立合作办学关系,解决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问题。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层次的院校以及承担“金蓝领”培训任务的院校,必须有合作办学的企业作为实训教学基地。

——各类企业都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或举办自己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或根据自己的意愿及合作情况至少与1所职业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并根据本企业实际和人才发展需求,参与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以致用”、“适销对路”地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和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其他技术水平含量高、安全生产要求高的企业也都必须与相关职业院校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关系。

——摘自山东省《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

解读张志勇

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把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作为推进校企合作的重点。这部分企业利税基本都在亿元以上。有能力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发展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企业员工数量多,对职业培训的需求量大;企业相对稳定,3-5年内能够保障校企合作契约得到有效落实。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发达国家在举办职业教育方面。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说,确立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指企业对职业教育有内在需求;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企业有支持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服务的责任和义务,等等。

山东省249户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中,让企业尽快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目前。已有92户企业与237所各类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合作办学的专业达到210个,合作办学面达到36%以上。但是仍然有64%企业没有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这说明,一方面,一些企业对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不少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与加快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与我省“七大产业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山东省全面启动校企合作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

保障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目前,建立“契约式”合作关系。相当一部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都是通过口头协议达成的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对双方均无约束力。省借鉴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经验,提出了建立“契约式”校企合作办学的要求。契约式”校企合作就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契约,建立一种紧密型的校企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通过签订“契约”以确保校企双方:合作目标具有稳定性,着眼于双方的长远利益;合作内容具有确定性,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合作形式等方面明确无误;合作权益具有保障性,双方均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信守做出的承诺。这就避免了校企合作的随意性,保障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2.途径: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

关键词“双元制”

——组建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集团。省教育厅、省经贸委将根据建设现代制造业强省的需要,首先挂牌组建汽车工程、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建筑工程等八大类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

——推行“双元制”的办学模式。在全省25个“双元制”试点县(市、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用2至3年在全省建立100个“双元制”试点县(市、区),同时每个试点县(市、区)建立1所“双元制”试点职业院校。

——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必须至少有1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合作企业要认真予以配合,合理安排。

——校企联合培训企业员工。职业院校要努力帮助合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派遣教师授课,并提供教学场所。合作企业要与职业院校共同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制定职业教育培训规划与年度计划,积极开展员工的全员培训和全过程培训,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

——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一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职业院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鼓励企业参股、入股举办职业院校。公办职业院校要不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吸纳境内外企业资本和资金,参股、入股职业院校,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精神,支持企业独资兴建职业院校或职业培训机构。

——摘自山东省《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

解读张志勇

省教育厅拟在大力推动股份制办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调动企业参股、入股举办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积极性。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制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教育资产、教育资源入股及培养培训成果收益折算细则;制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风险评估方案;制定股份制办学有关规定等,使股份制办学有章可循、有序发展。

大力倡导“把车间建在学校,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相互渗透、共同办学。把学校建在车间”积极推进“双元制”办学模式,大力支持企业参股或单独举办职业教育。

青岛市平度职教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举办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山东省现有25个“双元制”试点县(市、区)这些地方均有1-2所职业学校能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校企合作办学的核心是推行“双元制”办学模式。从1990年开始。联合培养学生。

必须对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义务和权利作出明确规定。2学校与企业要建立长期的战略型合作关系,山东省推广“双元制”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1学校要与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培训模式,实施产教结合。3从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实训实习以及教师培养培训,企业要全面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4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共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并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5加强专业的产业化建设,实现培训功效的五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强化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无偿提供给企业建车间,校企合作办学的关键是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一是积极倡导企业把车间建在学校。如滨州职业学院专门划出校区的一部分。既找到合作办学伙伴,又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条件不足的问题。二是鼓励企业参股、入股举办职业院校。公办职业院校要积极吸纳境内外企业资本和资金,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参与办学,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三是支持企业独资兴建职业院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各级教育、经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指导,同等情况下优先发展、优先审批、优先扶持。

3.措施: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先培训后就业

——劳动保障部门和经贸部门要指导企业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招聘职工应首先从职业院校毕(结)业生和经过职业培训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

——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接受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合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安排高水平的技师和工程师进行“传、帮、带”,由此造成的消耗性支出从本企业所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教育、经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体制,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法,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企业员工和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为校企合作培养的“双师型”

教师开通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渠道。通过到企业的实践锻炼,职业院校中实践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实现“双职称”。

——联合举办东西部联合办学洽谈会。

——劳动保障部门、经贸部门和行业组织要认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组织和指导行业、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摘自山东省《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

解读张志勇

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是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围绕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山东省将着力从“加强组织保障、实施两项制度、建立一个平台”等三个方面,全力推进校企合作。

“加强组织保障”,就是要强化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中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作用。在现阶段,推进校企合作仅仅依靠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自愿联姻是不够的。山东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将加强合作,联合启动山东省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及职业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劳动保障部门、经贸部门和行业组织将认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组织和指导行业、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同时,参与制订校企合作办学规划,参与制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资质标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标准,参与对校企合作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通过“三个参与”,切实保障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两项制度”,就是要大力实施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劳动保障部门和经贸部门指导企业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招聘职工应首先从职业院校毕(结)业生和经过职业培训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重点企业技术岗位必须持证上岗。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对于违反国家就业准人规定的用人单位,按照国家和山东省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实施职业分类,研究职业技能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山东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已确定了164所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和45所部级重点技工学校为首批“双证互通”试点学校。这些学校经审批的主体专业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技工学校学生在毕业时,也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学历证书。

“建立一个平台”,就是山东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和省经贸委将加强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同组织好一年一度集联合办学、招生、就业于一体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山东省东西部联合办学洽谈会”。

经验材料

高等技术学院是上海大学和中华造船集团采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施运作的上海大学的二级学院,去年月开始招生。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校区建设方面收到显著效果。

领导班子配备有力机构设置高效合理

上海大学和中华造船集团领导全力支持的建设,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学院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各自派出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同志到任职。高等技术学院设三部一办行政机构,即教务部、学生工作部、实训部和院办。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精干,岗位复合,有一支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另外还配备了一支具有较丰富管理经验和较强能力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重视师资水平和课程建设

高等技术学院非常重视教学质量,既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大学高校师资队伍,又有一支中华集团数量相当、经验丰富的双师型队伍。

根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执行计划,落实教学任务,与总院、东校区和中华集团协调聘任主讲教师。对部分师资紧缺课程,从校外考核聘任主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向总院申报电工电子等级工实训模块教学课程建设项目,已被总院高职教学和发展委员会列入本学年重点课程建设。高等技术学院还将继续抓好课程建设工作,在年内,力争建设至门具有专业特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点课程。

实行专业主任制加强教学管理

为保证对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保证教学质量,高等技术学院实行专业主任制。在各专业以及英语和公共基础类课程,分别聘任一位熟悉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了解、掌握本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和前沿学科知识的专业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专业主任负责该专业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本专业各课程任课教师人选的提出和教材选用,联系本专业学生的实训、就业工作等。

目前,高等技术学院共聘有位专业主任,分别来自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有着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或丰富的实践经验,体现出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的办学特色。高等技术学院今年下半年将增设电气技术、船舶技术两个新专业。船舶技术将成为特色专业,聘请长期从事船舶技术教育的专家、原镇江船舶学院院长丁育钟教授为船舶技术专业的专业主任。为编写该专业所用教材,高等技术学院同时聘请了两位客座教授。在几位专家和资深顾问的通力合作下,船舶技术专业的教材编写工作正顺利进展。

教学设施硬件过硬

年是高等技术学院首届招生,上海大学和中华造船集团双方领导都非常重视,集团按举办高等教育的要求进行了经费投入,学院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区、实习基地和生活园区,一切设施按高标准进行配置;理论教学区有满足名以上学生同时上课的标准教室,配有计算机房个(电脑多台),语音室两个(共座),多媒体教室(座)个,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形体操训练房和室外运动场。实习基地拥有先进齐全的实训设备,有数控加工中心、电子电气实验室和市教委重点装备的电工实训基地;学院生活园区设施齐备,不仅有人一间(m的标准装备宿舍,还有相对独立的浴区和食堂,电话、电视终端全部入户,为住宿学生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以学生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高等技术学院建立了以班主任为学生工作管理骨干的模式,形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鲜明特色。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技术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组建了电子乐队、铜管乐队等文艺社团。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普遍提高,已有百余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学生工作受到总院的充分肯定。

高等技术学院经过一年的运行,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并做到稳定中求发展。人正在为把学院办成一所具有企业背景、行业特色的一流的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适合新型工业化所需的技术人才而努力。

办学理念:成人成才成功

培养目标: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升学有机会、适合新型工业化需要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