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名言十篇

时间:2023-04-01 16:31:10

合作的名言

合作的名言篇1

1、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2、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3、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4、民齐者强。——荀况

5、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6、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

7、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英。欧文

8、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9、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10、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12、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莎士比亚

13、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14、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1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1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17、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1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19、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权

合作的名言篇2

1、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卢瑟福

2、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恩格斯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俗语

4、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

5、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6、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歌德

7、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奥斯特洛夫斯基

8、人和万事兴。

9、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1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11、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12、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毛泽东

13、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欧文

14、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韦伯斯特

15、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列宁

16、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17、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18、民齐者强。——荀况

1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0、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当前,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具有特殊意义。——毛泽东

21、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22、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23、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24、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25、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王杰

26、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8、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29、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30、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31、双拳难敌四手。

32、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奥斯特洛夫斯基

33、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泰戈尔

34、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35、人多势众。

36、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

3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轲

38、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39、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

40、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41、人多好办事。

42、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43、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44、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45、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列宁

46、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47、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莎士比亚

48、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49、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50、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马克思

51、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52、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53、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5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5、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56、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57、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58、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合作的名言篇3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细胞工程”,也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龙头任务。这项工作,中央有决定,有要求,有指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目的在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使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起来,每一个组织都坚强起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政治定力,彰显了我们党真管真严、长管长严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参与到学习教育中来,做到党中央有号召,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就有行动。

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着党的基本理论和政治主张,集中体现着党的集体意志和原则要求。党规党纪是对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规范党员行为的具体遵循。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尊崇、学习、遵守、维护,自觉唤醒党员意识,自觉把党规作为做人做事的根本遵循,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学好用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指导工作实践,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党员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重温入党誓词,逐字逐句学习,做到边学习边对照边思考,力求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融入到血脉之中,变为思想自觉,全面提升自身的党性觉悟和政治境界,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知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能够找准位置,把握方向,举好旗子,走对道路,真正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在党兴党。

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广大党员干部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工作遵循。十以来,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学习好、贯彻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体党员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关键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见成效。真学,就是要深钻细研,入心入脑,要端正态度学、追本溯源学、及时跟进学,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髓要义。真懂,就是要深刻领会、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思想方法和真挚为民情怀。真信,就是要坚定信仰,爱党为党,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做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拥护者、做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自觉践行者。真用,就是要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不动摇,坚守改善民生不动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老干部工作者,要切实用的光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追求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在践行“两学一做”的具体实践中勇于担当作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心用情服务老干部。一是要知敬畏,就是要敬畏党规党纪,自觉遵守《准则》和《条例》等党内法规,维护法律权威,坚守道德高线,划清法律底线,不违规不越规,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清廉本色。二是要有作为,就是要坚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把“两学一做”与老干部工作相结合,深化“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精神相结合,做深、作实、作细老干部各项工作;还要与务实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服务机制,让老干部工作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在全心全意服务老干部的过程中引导老干部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改革发展凝聚更多的正能量,充分体现老干部工作的价值所在。三是要讲奉献,就是要在日常的老干部工作中,热情细致,勤奋敬业,正确看待得与失,用耐心释疑解惑,用爱心投入工作,用孝心解决困难,用细心周到服务,用感恩之心嘘寒问暖,想老干部之所想,急老干部之所急,盼老干部之所盼,、帮老干部之所需,力所能及地为老干部办实事、解难事,真情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真正做一名知敬畏、有作为、讲奉献的合格党员!

合作的名言篇4

【关键词】代言;虚假广告;侵权责任;过错推定

从刘嘉玲因代言SKII惹上官司,到范伟、王刚、张铁林代言的网站涉嫌虚假信息。随着多起名人涉嫌代言虚假广告事件接连发生,针对完善法律、加强对名人代言行为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三鹿奶粉”事件之后,针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问题的讨论日趋激烈,而我国此后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其中专门以其第55条规定了代言虚假广告的连带责任。

一、名人虚假代言应承担责任的合理性分析

1.现实危害。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比如,对没有定论的性能、功效等作定论性宣传;对产品性能作夸大宣传;没有事实依据的“忠告”宣传;采用未经认可的“首创”、“独家经营”等用语宣传等等。从根本上来说,虚假广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欺骗性和内容的虚假性。名人利用其公众影响力代言虚假广告,名人虚假广告由于其面向的对象广、传播速度快,容易引起社会性权益侵害现象。从微观上来说,欺骗、误导了消费者,都违反了法律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知情权、财产权、健康权甚至生命权。从宏观来看,名人虚假广告的泛滥,也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引发广告主的投机心理和不正当竞争,因此,名人虚假广告的社会危害性是不容小窥的。

2.法理基础。名人虚假代言须承担责任制度有其合理的法理基础。首先,其具有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的有无是区分违法行为与合法行为的重要标准,而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则是界定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名人虚假广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当为法律所禁止,这是名人承担虚假广告责任的基本依据。其次,其违反了权利义务统一性要求。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也是法律关系的实质。在法治社会,权利与义务两者具有平等性,名人在享受因代言而获得高额的报酬的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应然平衡。广告的基本要求就是:“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不做虚假广告是名人的基本义务,尤其是名人在明知的时候,这种义务就是一种强制性的、违反即可带来法律责任的义务。而且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其掌握的相关信息明显多于消费者,所以,名人应当提供真实的信息给对方消费者,以此作为其获得高额广告费用的对价,但显然,名人虚假代言并未履行这一义务。同时,名人虚假代言,也明显的违背了其应有对公众负有的高度的诚信义务和审慎的注意义务。因此,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3.实际需要。从当前我国社会实际情况来看,名人代言的各种广告涉及到饮、食、住、行等各个生活领域,同时也有不少超越了真实广告的界限,成为虚假广告。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所出现的问题已成为生活中常见的充斥着各种利害的现象,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法律人的关注。针对三鹿奶粉事件进行的民意调查的结果表明,占总数62%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名人应该对其虚假代言行为承担责任。对于代言三鹿产品的名人,时下的民众反应相当激烈,网上的主流观点要求名人承担法律责任,退其广告代言费。反映了名人虚假代言所引发的尖锐社会矛盾,为立法对广告代言行为进行规制提供了民意基础。

4.比较法考察。利用名人代言广告是世界广告业的通用做法,因此认定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中名人的法律责任也成为各国普遍面对的课题。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外国立法例等来看,各国都为了杜绝名人虚假代言做出了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在美国广告法规中明确规定,名人广告就是“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而加拿大则规定,代言、推荐或证明者必须是该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使用者。在韩国,政府通过预审制来规范电视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在法国,做虚假代言将面临牢狱之灾。对域外法律理论与实践的考察,可以发现,法律规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所采用的形式是多样的,往往采取民事的、行政的和刑事的综合手段。本文认为,名人进行虚假代言时,其具有可谴责性的代言宣传行为影响了消费者的意志,从而导致消费者购买了没有相应宣传的价值的产品甚至遭受了人身财产等损失,侵害了消费者的多项权益,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

二、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归责原则

从侵权行为理论分析,我国侵权法有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等三项基本归责原则。纯粹的过错责任原则给受害人设置了的障碍太多,无过错责任原则过于严苛,不适合适用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活动,而公平责任原则用于此处也不太合宜。对纯粹的过错责任原则加以改造的过错推定原则减轻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用该原则追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责任比较合宜。过错推定规则是对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与完善。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当事人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人无力就侵权人主观上的可非难性进行举证,严格地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来追究侵权人的责任显然已无法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因此,现代法律从公平的价值追求以及合理负担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特别风险出发,提出了过错推定规则。在损害己经发生的情况下,如果原告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系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则应推定被告具有过错并应承担民事责任。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存在过错,是追究其责任的前提。过错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根据共同侵权的规定,可以追究广告代言人的责任。名人与广告主恶意串通,在明知广告的用语或内容虚假情况下,仍然宣传该产品,误导消费者,显然是故意,在民法上应当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承担侵权责任。在是过失的场合,名人也应当承担责任,因为名人代言广告,其承担着极高的注意义务,应该考察广告内容是否真实合理,若名人出于疏忽或其他原因未能尽此义务,则属于重大过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名人虚假代言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1.名人的界定。1989年,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出演了“三九胃泰”的广告片,由此揭开了中国名人代言广告的序幕。短短不到二十年间,中国的名人代言广告快速发展,名人代言的广告以成百上千计,名人代言广告的形式也有了多种形式的变化。代言广告的名人大多是当红的影视红星,而实际上,名人,应该是一个范围更广的概念,所谓的名人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大体而言,名人代言广告中的名人有以下几类:(1)影视明星,比如著名主持人,歌星,影星。这类名人是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也是名人代言广告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类主体。(2)体育明星,比如奥运冠军等。为公众所熟知的体育明星其性格魅力也对公众有巨大的吸引力。(3)专家学者,他们在代言及证明某一类产品或服务时,运用其专业上的知识及语言,相对来讲,更具有权威性,同时也更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4)企业界名人,比如大企业家、公司领导人亲自出马为公司做广告,直接与消费者对话,增强了公众对其企业的认同度,这类主体在我国广告界比较少见。

2.损害的发生。受害人确有损害发生,是名人为其代言虚假广告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条件。无损害则无诉讼,更无胜诉的发生。(1)损害的种类。在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活动中,最常见的损害无疑是人身损害及财产损害。这两类损害种类与产品责任中的损害是相同的。除此之外,有观点认为,还应该包括纯粹经济上损失与精神上损害。(2)保护损害的必要性人身利益与财产利益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利益。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给消费者造成的人身损害及财产损害应当受到填补。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承认了侵犯人身权而生的精神损害的赔偿,并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承认了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在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场合,这一重要原则同样适用。

3.因果关系的存在。行为人的行为与侵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确定侵权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名人虚假代言,商家利用名人的影响力、说服力来扩大广告效应,来说明产品的品质、性能等可购买性,是通过名人的影响力影响了消费者的意志而使消费者购买了名人代言的产品,进而发生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因此,名人的虚假代言活动与对消费者的侵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依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在于其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上的“相当性”。涉及到个“一般合理性”标准。并非所有出演虚假广告的名人都应对虚假广告所产生的损害负责,关键在于名人在虚假广告中的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是否具有相当性的作用。只有名人在某一虚假广告中的出演通过各种形式明确的号召、引起他们的有效信赖,影响了消费者做出某种选择,从而诱导他们做出某种购买行为的情形下,名人的代言与损害结果二者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名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承担侵权责任。同时,该因果关系的存在之举证责任应该归于受害人,由受害人举证证明名人的虚假代言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为名人代言的广告面对的是不确定的公众,其对于其自身代言的广告对于某受害人是否构成影响进而导致受害人购买了产品是难以证明的,是对其苛加负担。而且由名人举证因果关系不存在,在一定意义上隐藏着因果关系已存在的一种推定,这是不公正的。

4.责任范围《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广告领域确定代言虚假广告须负连带责任,对于其他领域内的虚假代言应承担何种责任,各界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的认为,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应以其广告报酬为限。其认为,对由虚假广告宣传的质量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损害,主要应由生产经营者而非广告代言人承担法律责任。具体分析该问题,至少要考虑到生产经营者、政府职能部门、广告制作者(包括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代言人等)和消费者这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广告代言人所起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有的认为应给予虚假广告的代言人以惩罚性赔偿,承担连带责任,一旦确定名人是代言虚假广告,造成对消费者的损害结果的,对其除处以罚款和必要的赔偿外,应处以在一定时间内禁止其代言广告产品等处罚措施。笔者认为采取连带责任形式,让名人们为代言行为负责,是减少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一个有效措施。

综上,对于代言虚假广告的名人,应完善法律监管措施,规制名人虚假代言活动,追究其侵权责任,以期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同时,要根治虚假广告,要完善其他相关方面的措施,如加强广告审查、监察等等。

参考文献

[1]曹亚立.产品出问题代言明星也要担责? [J].上海法治报.2008(9)

[2]徐宁.律师称“三鹿”代言人不用负法律责任[J].南充日报.2008(9)

[3]孔祥俊.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J].法律出版社,2001:308

合作的名言篇5

【关键词】语言/形象/意境/和合/和合语言哲学

语言形式与哲学形态之间是一种互动互济、相辅相成的关系。换句话说,语言形式怎样,哲学形态也就怎样。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其语言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哲学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拥有哲学,拥有世界。

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自然语言以及人工语言(数理语言、统计语言、代数语言、计算机语言、网络语言等)等,但全球绝大多数人用来交换思想和信息的是日常语言,人们用日常语言进行交往活动,哲学家也用日常语言来表达哲学思想。这样就产生了一套日常语言,既要表达日常生活中具体有限的东西,又要表达哲学中抽象无限的东西。前者所表达的是经验的,后者所表达的是超验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反差:就西方传统哲学而言,哲学家所讲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的世界是颠倒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看来,他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实在的、真实的世界;而在哲学家看来,这是一个并非真实的现象世界,真实世界是这个呈现的、在场现象世界背后的那个隐蔽的、不在场的本质世界。也就是说,哲学家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并不是在日常语言意义下使用的。由于这种“悖论”,造成了哲学语言的困境,要摆脱这一困境,就要让公众走向哲学和让哲学走向公众,使两者一体相通。

哲学语言的形式始终在演变之中,但语言哲学所面临的言、象、意问题,却是可以不断发掘、转生的宝库。哲学是民族化的、个性化的。只有民族的语言形式,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笔者之所以采纳言、象、意作为和合语言哲学的基础范畴,是因为和合语言哲学作为民族的语言哲学,与民族的精神具有共源性。这种发生学意义上的共源性,使得“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1][P50]。当然,民族的语言与民族的精神是有差分的。民族的精神与语言,犹如心与身的关系,身有心才有生命,否则生命就终止了;语言有了精神,才获得了生命,两者不离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所有可以说明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的现象中,只有语言才适合于表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隐蔽的秘密”[1][P201]。语言不仅使人的思维逐渐上升到智力高度,而且运用智力体认、把握世界。

从语言与民族的互动关系来说,语言的存在是民族存在的标志。换言之,民族的存在就是一种语言存在。语言的特性是民族精神特性对语言不断施予影响的自然结果。人们可以从每一种语言推知与它相关的民族性,从语言的外在结构(如语法和词汇结构)可透视其内在特性。隐藏在语言内在深处的是民族的精神特性,它不仅决定着语言的外在结构,而且是语言的生命之所在。由民族的精神特性所决定的语言结构,其本身就意蕴着民族精神的品格。它会使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在语义上呈现出来,而且会在这个民族的各成员身上唤醒一种一致的精神力量,从而可以在语言结构与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之间达到一种通约。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象、意范畴。

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符号,就无所谓语言。语言作为思维的直接现实离不开符号。语言符号是指称存相的,存相作为被指称者,应与语言符号所标志的指称相符合,在事实上却存在差异,这便是“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语言符号本身可说是被指称的存相的标志,被指称、被标志的存相,在语言符号之中是一种抽象,而非感性实在,是一种不能吃的桃和不会走的牛。换言之,指称、标志的语言符号与被指称、标志的存相之间,即言与象之间,并不存在由它们本质、本性所决定的必然的内在联系。语言符号没有它所指称和标志的存相的特性,存相亦不一定选择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性的指称、标志,来指称、标志自己。这里没有先验的意志来决定应该如何指称与被指称及指称什么与标志什么。在初始时不一定是必然的,而可能是偶然的现象,是某种外在的因缘将其联系起来。尽管有从象形、指事等方面选择指称和标志被指称、被标志者的情形,然而语言符号与其所指称、标志的存相之间的关系,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和确定的。所谓“约定俗成”,是指在社会交往网络中被普遍认同、理解和使用的具有稳定性的一种指称。这种指称、标志一旦互相约定并习俗相沿,指称、标志与其所指称、标志的存相就被固定化了。

由这种确定的关系,人们便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语言符号就是其所指称、标志的存相本身,而把两者等同起来,甚至有一种语言符号崇拜的观念。在西非沿岸,存在着对人与其名字之间的实在的和肉体上的联系的信仰,认为用人的名字可以达到伤害这个人的目的。涉及谁的名字,就意蕴着涉及他本人或者涉及这个名字的存在者。这样将语言符号与客体实在,指称者与被指称者的简单等同,致使语言符号获得了特殊的魔力。

中国也存在这种崇拜语言符号的风俗,古代巫术就把所要谋害对象的姓名、年庚(指人诞生的年、月、日、时)记载下来,以便使邪术伤害人。《红楼梦》曾记载:马道婆接受了赵姨娘的贿赂,要害贾宝玉和王熙凤,便拿剪子铰了两个纸人,问了他俩人的年庚,把名字、年庚写在纸人上,又找了一张蓝纸,铰了五个青面鬼,叫他并在一起,拿针钉了。她对赵姨娘说:“回去我再作法,自有效验的。”过了几天,宝玉觉得头疼,大叫一声,将身一跳,离地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尽是胡说。宝玉便一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正没个主意,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的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了人,瞪着眼要杀人。众人一发慌了……[2]在这里,马道婆把符号(名字、年庚)与客体存相(要谋害的对象宝玉、凤姐)当做同一东西,就似乎达到了实际谋害人的目的。这种语言符号崇拜的观念、习俗至今仍然存在,比如在有些地方生下小孩,特别是男孩,只能叫乳名(如阿猫、阿狗等),不能叫真名。如果泄漏了真名,被路过的妖怪、魔鬼听见了,就会来勾魂。另外,也“害怕把自己的真名泄露给敌人,惟恐敌人借以施展邪术”[3]。在这点上中西有其共性。

和合语言哲学的语言符号具有命名赋义的功能,还有指称的功能,这在中国先秦时期便已得到确认。语言符号与事物形象、存相之间,可构成一种能指与所指、指与被指的关系。公孙龙在《指物论》中便探讨了这种关系:“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事物、存相无不是有一个指称的,而指称不是由指称所指称的。“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假如天下没有指称,那么,事物、存相就无法称谓。指称本来是天下所没有的,物是天下所实有的。指称自身固有表现为事物、存相的特性,但指称不赖于事物、存相而独立。符号的指称具有天下事物所共同具有的一般性或共性,比如猪、狗、马等语言符号,是用来指称天下实有的猪、狗、马的符号,指称猪、狗、马存相的符号是感性的,但被指称的猪、狗、马这些存相在符号中却失去了其感性,而成为抽象的客体。作为事物、存相总得有指称,指称与被指称的猪、狗、马存相的结合,便是“物指”了。指称是有事物存相内容的指称,但指称失去了其抽象性或一般性,就不是指称了。假如语言符号具有猪、狗、马的实际功能,公孙龙认为,那就不是语言符号了。语言符号虽指称事物、存相,但不是事物、存相本身。

语言符号与客体事物、存相的关系,在和合语言哲学中即言与象的关系问题,亦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魏晋时期,王弼等玄学家就言、象、意问题展开了辩论,反思这次辩论,对今人仍有所启迪。

王弼所讲的言,是指言辞、卦、爻辞;象是指《周易》卦象和爻象,卦象包括八个经卦卦象和64个别卦卦象。汉人解易,拘守象数,任意引申、附会,支离繁琐,破坏了对《周易》整体思维的本真的理解。王弼试图还《周易》言、象之本真,撰《周易注》和《周易略例》。他批评汉易说:“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4][P609]假如执著于卦象的象征物,如乾为马,坤为牛等,而不去领悟卦象背后隐蔽的刚健之道和柔顺之道,象数的牵强附会就会愈演愈烈,繁琐至极,不得要旨。加上“互体”、“卦变”、“五行”等解易之法,“伪说”蔓延滋长,巧愈弥甚,有害于对《周易》本义的理解和把握。

言与象的关系既指语言符号能否表达物象,亦指物象能否通过语言符号而彰显,就此而言,可做这样几层分析:

一是语言(名言)符号生于物象或生于形象。“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4][P609]。“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4][P199]。这种“生于”可理解为逻辑上的包涵和次序,也可以解释为语言符号是由物象、存相来决定的。“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出于我。故涉之乎无物而不由,则称之曰道”[4][P197]。名号(语言符号)是确定、决定有形事物的,称是服从说话人的意志的。名号是以事物(物象)为依据而化生,称是由主观意志给予的。因此说:“名号生乎形状,称谓出乎涉求。名号不虚生,称谓不虚出。”[4][P198]名号是依据事物形象、存相的形状确定的,称谓是按照人们的认识的要求而出现的。

二是物象、存相是通过语言符号来彰显的。物象、存相虽有形有象,但物象自己不能描述自己,不会彰显自己。语言符号既具有表达和说明物象、存相的功能,又能够表述和陈说物象、存相。这是因为言与象(名与实)之间存在着一种融合性、互渗性,“故有此名必有此形”[4][P199]。名与形象相符,即名符实,不能定名,亦不可与论实。这样,物象、存相便可以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所谓“象以言著”,即物象的显著依赖于语言符号;“言者,明象者也”[4][P609],即语言符号能够彰明物象。

三是主体可以借助于语言符号去体认和把握物象、存相。物象能否穷尽?依什么来穷尽?可以选择某种语言符号来表达和说明,也只能以语言符号来“观”物象,“尽象若言”[4][P609]。只有语言符号才能穷尽和体认物象、存相。

尽管言与象具有融合性、互渗性,但言与象犹如名与实,毕竟是不杂的。这便是“言尽象论”与“言不尽象论”。应该说,这两者都是存在的,以“言尽象论”来否定“言不尽象论”或者以“言不尽象论”来否定“言尽象论”,都有其偏颇。和合语言哲学主张两者的不离不杂,冲突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名之不能当,称之不能既。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4][P196]。名与实不适合,称与象不完全包容,这样名与实、称与象之间就有所分别及其凭借,由其分别和差异便有“不兼”与“不尽”,即不能完全蕴涵,有一定局限性,而无普遍的包容性、周延性,所以名号与真实便大异,称谓与形象不相符。

这种“大殊其真”和“不可以名”的状况,无论是在呈现在场的层面,即存相的显性层面,还是在隐蔽不在场的层面,即存相的隐性层面,都是存在的存相。语言符号所能表达、说明的存相,是就显性的、在场的层面而言的;就隐性的、不在场的层面而言,天地万物所根据的“道”,幽冥之所产生的“玄”,幽深而不可穷尽的“深”,充满天地而不可穷极的“大”,久远而不可达到的“远”,幽微而不可见的“微”,都是一种微妙无形的无限、无象的不在场的东西,是不可“名细”、“名大”的,换言之,是不可名号、称谓的一种本体和境界。假如强以语言符号和称谓加于它们,就会失六者之常,离六者之真。真常之离之失,语言符号的指称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此,我们必须承认有不可以语言符号指称的东西存在,这“东西”既包含形象、存相,亦可涵盖“道”、“玄”……语言符号的这种局限性,说明语言符号不是万能的。正因如此,王弼曾提出“得象忘言”的主张,认为获得形象、存相,就可以忘掉、抛弃语言符号。“忘言者,乃得象者也”[4][P609]。在这里,忘言是为了贴近被语言符号所限隔的形象、存相的真实,而以直觉直接逼近形象、存相,呈现形象、存相的真实。这既是体认论的问题,亦是诠释学的问题。

存相无论是对显性的在场物象的体认,还是对隐性的不在场本体、境界的诠释,语言符号都是一种有限形式的中介系统。然而,人类自有了语言文字符号,就标志着第一次中介系统革命的开始,它使人类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人类从古至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发展,都与语言文字符号密切相联。现代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所开拓的由数字化方式构成的虚拟方式,将导致人类中介系统较之语言文字符号更为深刻和重要的革命。虚拟方式在语言文字符号所创造的思维空间、符号空间中的革命,就在于它在思维空间、符号空间中又创造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在虚拟空间和网络世界中,言与象、名与实的关系都可以被虚拟化,以虚拟方式呈现不可能的可能性,使言与象、名与实实现融突和合。

假如说“得象在忘言”的“象”,是语言文字符号不可言说的意象、境界的话,那么,就可进入探索意与象的关系问题。其实,象与意本身及其关系都蕴涵着可言说的层面(显性层面)与不可言说的层面(隐性层面)。

物象如何产生?意义如何表示?物象与意义如何联系?是什么关系?都是象与意关系的重要内容。王弼认为,“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4][P609]。作为存在的物象是有意义的,无意义的物象也就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象生于意”,凸现物象意义的功能和价值有其合理性。这是因为,物象与意义是不离的,两者互动互渗,象中有意,意中有象,所以可以寻求物象来体察意义。意义包括可言说的显性物象和不可言说的隐性意象、境界,意义丧失了其赋义的物象、意象、境界等担当者,意义的生命也就枯槁了。

物象、意象、境界是意义的载体,体认、把握意义便可通过物象、意象。“夫象者,出意者也”,“尽意莫若象”,“意以象尽”[4][P609]。具有同类意义的东西可用同一物象来表示。正因为物象能表示意义,所以可通过物象来体认、把握意义,但人们所要体认、把握的意义已隐性地蕴涵在物象这个前提中了,因而,体认也就是一种自我体认的途径。这便是“象生于意”、“象以尽意”的意蕴。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系辞焉以尽其言”(《周易·系辞上》)。在这里,象与意、卦与情、辞与言的关系(注:《周易》所指的象是卦象,即事物的象征。崔憬说:“伏羲仰观俯察,而立八卦之象,以尽其意。”意指意思、意义,辞指解释卦象基本概念的卦、爻辞。崔憬注:“文王作卦爻之辞,以系伏羲立卦之象,象既尽意,故辞亦尽言也。”参见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八),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14-415页。),都不离不杂。这种不离不杂不仅是既差分又融合,既相依又对待的,而且是互动互补的。意通过象来显现,赋象以意义;象是穷尽意的中介和工具,象以存意。“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4][P609]蹄筌之喻见于《庄子·外物》,用来说明言与意的关系,得意而忘言,王弼发挥为说明言与象、象与意的关系。蹄与筌的价值指向和目标是象与意。象相对于言来说,蹄筌作为言是捕捉象的工具,捕捉到象以后,便可以忘掉、放弃蹄筌这个工具;象相对于意来说,蹄筌作为象是捕捉意的工具,得到意以后,就可忘掉、放弃蹄筌这些工具。工具只是达到目标、目的的手段,其本身不是目标、目的,但没有一定的工具,也不能达到一定的目标。

人们体认意义的道理,与蹄筌捕捉兔鱼的道理是相通的。若只执著于蹄筌,便达不到目标;执著于目标,亦不能获得真正的目标。人们体认、把握意义,必须借助于物象而呈现意义,如果执著于纷纭复杂的物象,被物象所蔽,亦不能获得对意义的体认。从这个意义上说,得意忘象亦不无道理。因为人们体认隐性的意义,不能不在千变万化的、个别偶然的显性物象中获得稳定常住的、普遍必然的隐性意义。

这里所说的获得稳定常住的、普遍必然的隐性意义,就是荀粲所说的“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5]。理有物象之理,是显性的有,言象可体认、把握;有终极之理,是隐性的无,超言绝象,言象不可体认、把握。譬如孔子所讲的“性与天道”,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和意义,便是一种“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就是物象和语言之外的意义。它是“理之微者”,所以“蕴而不出”,语言、物象所不能表示和标识。换言之,“象外之意”和“系表之言”,是被物象和语言所“遮蔽”了的存在,物象和语言只停留在所能表示和表达的领域,而未能达到以有限物象和语言所能表示和表达的被遮蔽了的领域。

明言象、象意之辨,再探索“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后的言意之辨,其逻辑推论便是“得意忘言”。如果说这个推论明于魏晋,但言意之辨实于先秦时就已发生。辩论涉及宇宙、人生意义与语言符号的关系,如语言符号能不能表达意义?语言符号在认知中究竟有什么作用?等等。辩论中有两种意见:一是言尽意论,二是言不尽意论。说明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有限与无限的冲突。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6]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这里《左传》引孔子的话说明儒家是肯定言尽意的。然而道家反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道”、“常名”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或用名号称谓的,语言可以言说的、名号可以命名的便是“非常道”和“非常名”,凸现了语言符号功能的局限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认知的局限,否定了言尽意论。

如果说《左传》引孔子的话为肯定“言尽意”论,那么,《周易·系辞上》引孔子话则为“言不尽意”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接着又引孔子为“言尽意”论的话:“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虽这里是讲象与意、辞与言的关系,但从广义上说,言意之辨的“言”可意蕴“立象”和“系辞”,因此,可体认为言尽意论。在这里《系辞》作者采取和合的方法,把两种有冲突的观点融合起来,这种融突论对以后的言意之辨有深远影响。其实,“言尽意”论与“言不尽意”论若指其特定对象和范围而言都是合理的。简言之,语言符号作为表达物象的意义是能够穷尽的,但作为表达物象背后本体的意义是不能穷尽的。王弼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推致“得意忘言”,是就本体世界意义层次上说的。直觉体验本体意义而忘掉语言,这是因为日常语言方式不能表达未出场的和未实现的无底深渊,这并非对“言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的否定,而是两者的融突和合。

以言意融突和合的理念来审视言意之辨,无论是“言尽意”论,还是“言不尽意”论,都深入探索了一体相通的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互动互补,冲突融合,便可达一个新的和合之境。

“言不尽意”论的代表人物有嵇康等。嵇康撰《言不尽意论》一文已佚。我们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可以得到他关于“言不尽意”论的信息:“吾谓能反三隅者,得意而忘者。”[7][P209](戴明扬校:“得意而言”吴宽丛书堂钞本言字上有忘字,是也。)为了说明、表达思想的意义,而例举寓言比喻,但寓言比喻并非思想意义本身,而是为人们领悟思想意义所替代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获得了意义,语言形式就可以忘掉了。这是因为语言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外壳,它是人赋给事象、物象的标识。由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方言殊异,“同事异号”的情况十分普遍,但亦不能否定语言符号作为约定俗成之物,在一定民族、一定地域内的普遍认同性和确定性,它并非是人主观任意赋给的标识。

语言符号具有标识被指称的事物的功能,是无可否定的。在嵇康看来,这种标识的功能是有限的。譬如说圣人突然到了胡人地域,不懂当地的语言,那么如何交换信息呢?“或当与关,接识其言耶?将吹律鸣管,校其音耶?观气察色,知其心耶?此为知心,自由气色;虽自不言,犹将知之。知之之道,可不待言也”[7][P210]。知心可以观气察色,即从人的表情中得知,而不需语言。嵇康通过各民族语言差异不同这个社会现象来说明:语言与物象、语言与意义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不同语言之间是不能通约的;语言符号作为一种标识,虽具有一定社会内涵和认识意义世界的作用,但“言非自然一定之物”,异俗之言,无共同的标准,也无内在必然联系。由此,“心不待言,言不证心”,“心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证心”,语言不能尽心意,即心灵世界的意义是超言的。

嵇康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与其认知论不无关联。对事物的效果的认知并不是都能马上呈现的,而有显性(“见”)与隐性(“遥”)、“交”与“赊”之别。人们往往相信当下呈现的、见效的,而怀疑当下不呈现的、不见效的。由而推衍当下呈现的、见效的是语言符号可表达意义的,而当下不呈现的、不见效的便是“言不尽意”的。

“言不尽意”论对当时与以后中国的文学、美学、艺术思维及价值评价有很深远的影响,以“言不尽意”为文学、美学、艺术最高境界的标志,追求一种超言绝象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游心之所在的灵境或想像的意象。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象便是心灵主体的生命情调与客体自然景象的融突和合。作为灵境的意境不仅意味无限,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而且它既超越又内在,超越于一定的人、物、情、景,又内在于人、物、情、景。在这种情与景的融突和合中,情是心灵的透射,景是心灵的投影。它激出最深的情,透入最美的景。情与景犹如静中之动,动中之静;静是静动,动是动静;感而常寂,寂而常感;虚而常实,实而常虚。情景、动静、感寂、虚实圆融不二。这种情景的交融、静寂的观照和生命的感动构成了中国人“言不尽意”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这是和合语言哲学对传统言、象、意整合和转生的一种形式。

审美艺术意境的真实乃是虚以衬实,色以托空,虚不异实,空不异色,其内在的心灵是“信以为真”,即心灵诚信,意境必真。当情思起伏、波澜变化、因心造境、仪态万千之时,并不是那一固化的物象所能衡量,而只有那大自然无限宽广的胸怀、变化无穷的万象才能展现生命主体的意境和神韵。在这里,生命才获得充实,生机勃勃;生息摄动,生意盎然;生育蕃衍,生气旺盛。如此生化意境实非语言文字所能完全表达。

我们这里认为心灵意境非语言符号所能完全表达,并不是否定语言符号的作用,也不是同意张韩的“不用舌论”。张韩以“不用舌论”来论证“言不尽意”,他认为,舌是用来说话的,不用舌就不能说话,无舌而不说话,就可不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意义。语言符号不能通理,即不能说明如孔子的“性”与“天道”这样精微的道理。言既不能通理,就只能用心意来通理。“余以留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徒知无舌之通心,未尽有舌之必通心也”[8]。无舌不能言语,不能交流思想信息,而用心意来交流,即使有舌能言语,亦必须以心意来交流。离开语言中介系统,直接以心意相通,实际上否定了“言尽意”论。

欧阳建针对当时“言不尽意”思潮而撰《言尽意论》。时下通才达识之人,如蒋济、锺会、傅嘏等,都援“言不尽意”论来说明、谈论自己关于眸子知人和“才性”的理论。欧阳建自称“违众先生”,批评“言不尽意”论,并论证了自己的“言尽意”论。

首先,欧阳建认为,自然事物形态、颜色和人的鉴识功能,并不决定于名称和语言,或以语言和名称为依归。四时、鉴识、方圆、黑白,都是自存之物,名称和语言对于这些自存之物来说,并不能赋给什么或有所作为。无施无为,而自然而然。名与物对应,言与理对应,名指称事物的是概念,言标识事理的是判断,都是自然的。

其次,名与言虽对于物与理是自然、无施无为的,但并没有否定名与言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事物的道理是人心的体认,没有语言就不能表达出来;事物之作为事物是已经确定了的,没有名称就不能分辨事物的彼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信息的工具,语言不畅达,就不能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忘言。名称是分辨事物的工具,名称不分辨事物,人们就不能鉴定、识别事物,所以名称也是不能忘的。这就是语言和名称存在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也是辨实和宣志的需要,现实的欲求和需要,是言与名存在的根据。

再次,假如不否认语言具有表达理念的功能,名称具有分辨事物的功能,那么,思想理念和客体事物变化了,言与名亦应随之而变化。“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名言应当“逐物”、“因理”而变迁。名言与物理的关系是:“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声响不二,形影不离。基于此论证,欧阳建得出结论说:“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9]

欧阳建的论证只涉及名言对于显性的、在场的事物和思想的层面,而没有论及隐性的、不在场的本体和境界层面。对于前者,“言不尽意”论者并不否定语言、名称的表达和指称功能及其言能尽意的作用;对于后者,“言不尽意”论者认为语言与名称是不能完全表达和指称的,因为它是未呈现的、未发的,只能依赖于直觉的体验,而不是名言的表达和指称。因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并非与“言不尽意”论针锋相对,而是对言意一而二、二而一中所存在的两种情境和状态的一方面的论述,两方实是既冲突又融合的和合关系。

言意的融突和合关系,南宋的饶鲁有所说明,他在诠释程颐“下学上达,意在言表”时认为,圣人所作的经典文本的意义是上一层事,言语是下一层事。言意为上、下两层事,两者有差分而有冲突,这是二分,但读书决不能仅停留在言语文辞的下一层事,而必须以言语文辞为中介,通过言语文辞而通达其所以然之意义,这便是下学而上达其意,这是讲言意的融合。言意融突而“通其理”,便是“意理合一”的和合境界。这也就是和合语言哲学所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0.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288-297.

[3] 罗素.人类的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8.

[4]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Z].北京:中华书局,1980.609.

[5]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9-320.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1.1106.

[7]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09.

合作的名言篇6

关键词:名词;汉语;维吾尔语;类型

中图分类号:H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55-02

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是语言学习及教学中的重要手段。着眼于此,以下以名词对比为出发点,分析其相关的语言现象,从而凸出两种语言的部分语言类型特点。

一、名词的再分类特点

目前汉语在名词的再分类上使用的标准就是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例如刘顺的分类标准是名词与量词的组合关系,据此,把名词分为可量名词和非量名词两大类,然后再分小类,一直把这个标准贯彻到每一个小类。[1]这正是汉语这种以词序和虚词作组合手段的所谓分析语的典型表现。维吾尔语名词在再分类方面采用的标准除其多标准化和多次划分的特点外,它还注重词形变化的作用。例如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的划分中,提到了名词的数的范畴对分类的作用。即普通名词和具体名词有复数形式,专有名词和物质名词只是在含特殊意义的前提下才采用复数形式。[2]这表现出了维吾尔语作为形态发达的综合语在确定词的聚合关系时,往往以外在的形态标志为标准的典型特点。但是,在名词小类的划分上,汉语对类似于形态标志的现象也是予以关注的,比如表人的专有名词一般不与表示多数的“们”组合,也有其特殊的含义。维吾尔语的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的划分中也注意到了与量词的组合特点。比如维吾尔语的部分抽象名词虽然可以直接与数词组合,但也和汉语一样,一般不能和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衡量词、表示容器形状的量词组合,也能通过意义类似于“种、类”的借用量词“xil,türlük”等词与数词组合。

二、名词的构词法特点

构词法的核心问题是语素组合规则。在这个问题上,汉语的孤立语特点和维吾尔语的黏着语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中,语素均可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这些语素是构词的基本材料。就语素的分类来看,语各有自己的特点。汉语基本上是孤立语,它的语素(大部分可以用汉字表示),在古代大都是自由语素,只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自由语素出现了语法化的倾向,其意义分化,在一些用例中继续保持原有的词汇意义,而在另一些用例中,原本实在的词汇意义逐步虚化,转而变成了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兼表抽象程度更高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这实际上意味着一个构词的黏着语素正在形成。维吾尔语是黏着语,它的语素中历来就有专门的黏着语素,如“- ■i”,它的词汇意义比较空,与其他语素组合时,就出现的位置来讲,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单向性。就来源而言,维吾尔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外来词缀比较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维吾尔语的黏着语特征。由于它是富于形态变化的语言,很容易将外来的构词词缀纳入自己的构词系统。汉语是孤立语,吸纳外来词缀就比较困难,要有一个改造的过程,外来的名词词缀往往是用仿译的方法摹借而来的,如后缀“化”的引入,它是仿译英语的“-ization/-isation”而形成的。所以汉语的外来词缀很少。[3]其次来看构词的方法。合成词一般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大类。这两类词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在各自的构词法中所处的位置。汉语是分析语,主要靠语序来组合语法单位,复合词中语素的组合规律与词的组合规律相似,所以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是复合法就成了汉语合成词构词的主要途径。维吾尔语是黏着语,主要靠词根上粘连词缀的派生法来构词。此外维吾尔语除了拥有一定数量的固有词缀外,还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的词缀来丰富自身的构词材料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际需求。这正是维吾尔语语言类型特点所允许的发展道路。语言相互之间的接触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在现代维吾尔语词汇扩展的发展趋势中,自由语素与自由语素组合的构词方式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如同汉语双音节词的演变历史一样,也在走一条由短语向词逐渐过渡的发展道路。大量新的概念需要用相应的词汇去表述,除了使用派生法造新词外,运用上述复合法构造的新词正在大量涌现。不过,这种新的语汇开始出现时往往是词组,有一个逐步词化的变化过程。例如“洗衣机”最初被表达为“kir yuyu■ ma■ inisi”,后来便有了它的词化形式――“kiral u”。这个词化的例子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语作为黏着语的特点,词根上缀加词缀仍然是这种语言最有效的造词方法。

三、名词的句法特点

语名词的句法特点主要包括名词的句法位置(名词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和名词被其他成分修饰等两种情况。在名词充当句法成分的问题上,汉语名词作主语和宾语时,其确定标准主要是该名词与谓语(主要是动词谓语)相对的位置。语序的变化将会导致主语和宾语的改变。例如:“这件事大家都赞成。”和“大家都赞成这件事。”这两句话中“这件事”处于动词谓语之后就是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就是主语。汉语名词作定语时,其主要标志是结构助词“的”,有时也可以通过语序来表示。汉语名词作谓语的语法手段也是语序。汉语名词一般通过与介词组合才能充当状语或补语,但确定状语与补语时语序也起一定的作用。而维吾尔语句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形态。在名词充当句法成分的问题上,其形态格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很大,大多数句法成分有形态标志。例如:主语的标志是主格,宾语的标志是宾格,状语的标志是向格和时位格。语序和虚词的作用次于形态手段,但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形态手段的一种补充,相反它们也是其必不可少的。比如,在主语和谓语都由名词充当的句子中,语序的变化同样也影响句法成分的确定。在名词受其他成分修饰的问题上,两种语言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比如代词修饰(限定)名词时,汉语的代词与名词的组合中间大多情况下需要结构助词“的”参加。维吾尔语的人称代词限定名词时,必须采用属格形式,而且被限定的名词还必须与属格代词以交织关系(■irmi■ i■ munasiwiti)组合,即被限定的名词的人称形式必须与限定它的代词的人称保持一致。

四、名词的语义特点

两种语言名词的语义特点主要包括语义结构中名词所担当的语义格和名词的配价问题。汉语语义格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手段是语序和介词。比如施事格、受事格等一般通过语序引进,经由格、原因格、时间格、处所格等一般通过“从、因、在”等介词引进。而在维吾尔语中语义格的体现手段首先是名词的形态格形式,其次是后置词。虽然维吾尔语中语义格和形态格不是一一对应的,但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形态格可以说是语义格在句法结构中的一种形态标志。因此,汉语中在表层能够体现一种深层格的句法成分比维吾尔语多。在名词的配价问题上,汉语中还是用语序和虚词,维吾尔语中通过形态格和后置词来体现其配价成分。

五、名词的语用特点

名词影响到语法结构的用特点主要包括有定和无定,篇章中的回指、话题化等。在名词的有定和无定问题上,首先两种语言作为无冠词语言,其指示代词都是体现名词有定性的有效手段。汉语还可以用数词“一”与量词组合表示名词的无定,维吾尔语中数词“bir”可以直接与名词组合表示名词的无定。由于维吾尔语是形态发达的语言,因此还有名词的格、人称和动词的态等形态手段也可以表示名词的有定。汉语中虽然没有类似的形态手段,但“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中名词的句法功能和语序也能表示名词的有定。[4]从名词回指情况来看,在汉语中回指关系的确定主要靠上下文,而在维吾尔语中先行词和回指词在人称上的相互一致的特点是回指关系的重要标志。从名词的话题化现象中可以看到,宾语、定语、状语等大部分句法成分都可以通过话题化充当句子的话题,但是由于汉语句法结构中语序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比较明显,充当话题的成分的句法位置(充当的句法成分)往往会发生变化,一般多数成为主语。而维吾尔语的形态发达,句法成分的形态标志比较明显,其语序比较自由,所以一个句法成分往往可以以原有形式直接移到句首充当话题,而其充当的句法成分不用改变。[5]

综上所述,从语言类型学的高度去认识两种语言,总体上汉语作为孤立语、维吾尔语作为黏着语,具有其本质特点。同时,根据对比分析中发现的事实可指出形态分类和句法特征分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以上的对比分析说明,没有一种语言是纯粹的分析语或综合语(或者纯粹的孤立语或黏着语)。汉语以语序和虚词为其主要的句法手段,也要兼顾词与词的组合能力;维吾尔语以词形变化为确立句法关系,但语序和虚词的运用有时也很重要。汉语和维吾尔语的结构特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都处于发展的状态中。汉语的黏着成分在发展着,维吾尔语的复合成分和外部的手段都在不断发展。[6]

参考文献:

[1]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哈米提・铁木尔.现代维吾尔语语法(维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马德元.对比词汇学[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4]范开泰.与汉语名词项的有定性有关的几个问题.见语法研究和探索(6)[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合作的名言篇7

关键词:正名;任意性;约定俗成;地域变体;社会变体

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114—04

一、引言

虽然社会语言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的,但是,在我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正处在西周奴隶制度走向崩溃,而新兴的封建制度酝酿兴起的历史转折时期。正所谓“礼乐崩坏”,一些蕴涵着社会关系的称谓,以及表述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期间,孔子从恢复周礼的角度出发,提出为政之先“必也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①。孔子将“正名”这一规范语言的行为,与维护社会政治伦理以及治国统民的政治举措紧密地联系起来,开创了通过规范语言而达到匡正社会秩序的语言政治观。墨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反对孔子的复古思想,认为周礼之“名”不能约束新兴之“实”,提出“名必符实”和“名实耦,合也”的观点。《墨辩》中也提到了“君、臣、萌民,通约也”,意思是说社会成员中“君”、“臣”和“民”这些名称本身并不特指某一对象,但经过人们的普遍约定之后便有了固定的所拟之实。②这说明已经认识到“君”,“臣”和“民”这些语言名词反映了社会的共同约定,只是对语言的社会约定思想还很朦胧。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③强调凡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法则,都不是永恒的自然法则,使名实之辨不再拘泥于谁第一、谁第二的静态考量上,而可以作动态与发展的纵深研究。荀子作为先秦诸子集大成者,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精辟论说,从新兴统治需要建立新制度、树立新观念及确立新语言内涵的角度,探索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与语境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联,揭示探索语言的社会意义。并作《正名篇》专章考校“名”与“实”的社会本质。其中的名句“名无固宜,约之以名。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从语言任意性与言语群体的内在联系、能指与所指的逻辑关系方面,阐述了事物名称命名的一般规律④。

二、语言的社会本质观

荀子在《正名篇》中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⑤关于“名”和

收稿日期:2012—04—16

作者简介:杨庆云,女,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5)。

“实”关系的论述,揭示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即草创之时的任意性,使用中的强制性与发展中的因循性。对我国古代先秦诸子的“名”与“实”之争,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首先,“名无固宜”强调了语言在命名过程即语言符号产生时的任意性。语言是人类社会为了表达客观事物而假定的各种符号,它与被命名的客观事物本身,在一开始时没有任何本质的必然联系,更没有固定的、规律的法则可以遵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荀子的“名无固宜”有着相似的说法,认为:“除了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的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都是人为的,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它,发展它。”⑥荀子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探讨,与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最核心内容——“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也是一致的,他说:“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既然我们所说的符号是通过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⑦

合作的名言篇8

【关键词】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完善法律

一、引言

当今社会,广告是经营者宣传其形象、提升其知名度最快捷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于是在我们视线听觉所能及的任何地方,广告无处不在甚至无孔不入,各种广告五花八门纷繁多样,充斥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更新更奇更醒目已然成为广告人绞尽脑汁不断追求与攻关的重要课题,其中有一种标志性广告永远是广告行业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那便是由名人代言的广告。通过名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广告能快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宣传,名人也因代言费用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名人代言广告又是一把双刃剑,当优良的产品与名人的代言相结合是一种完美的双赢,可是当名人代言的广告产品名不副实虚假欺瞒时就会引起巨大的风波,近年来这种现象层出不穷。随之而来名人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我国法律关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的规定没有涉及,在虚假广告承担民事责任人的划分上也没有具体详细明确的规定,再加上许多专家学者关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民事责任承担也看法不一、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本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期望能对我国早日完善关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承担的法律法规有一些推动性的助力。

二、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界定及其民事责任的界定

1.名人、虚假广告、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定义

名人,顾名思义是有名气、知名度高的人,即当今社会活跃在公众视线中的从事于各行各业但具备非普通民众所具备的强大号召力与深远影响力的公众知名人物。

虚假广告,就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而通过夸大效果、虚张声势,甚至弄虚作假虚假宣传来蒙蔽消费者的视听欺骗消费者,导致消费者上当受骗。虚假广告分为误导性广告与欺诈性广告两种。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广告业主、广告经营者、厂家企业销售者选择雇佣名人做产品或者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推广人,通过名人效应进行虚假宣传,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错误的购买欲从而受到误导与欺诈的现象。

2.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危害性

第一,由于名人一呼百应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往往由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比一般普通的虚假广告所造成的损害范围广、遭受权益损害的消费者的数量多。这些虚假广告小到名不副实质量不过关,大到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第二,名人自己在代言广告时不深入了解产品的质量与品性,而单纯只被利益驱使,不认真考虑自己的名气对产品的巨大影响力,在虚假广告曝出之后也严重折损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第三,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对市场经济和广告行业都带来不良的影响,除了侵害消费者的个人的权益,还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广告管理制度以及市场竞争秩序。市场本应该是诚信与品质为主,如此一来将引发不正之风,长久下去会损害公众对广告的信任。

3.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出现的原因

第一,受商业利益驱使。

做虚假广告的目的便是通过虚假宣传促进产品的销售谋取更多的利益,名人代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将其家喻户晓的知名度与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贩卖给企业或者产品,产品通过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宣传,而名人则得到了高额代言费。归根结底,经济利益是产品与名人连接在一起的红线。有的监管部门被虚假广告的广告经营者、广告主贿赂收买,对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二,政府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行政性审查和广告经营单位自我审查的制度是我国现今实行的广告审查制度,而行政性审查是事后审查,事后审查往往错失将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扼杀在萌芽状态的良机,不良的社会影响与消费者的危害已经造成,无法挽回,再加上监管部门的有些工作人员监管不力,没有真正将规章制度的条款落到工作实处,审查监管工作漏洞百出。

4.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的界定

第一,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的道德基础。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更加密集的,虚假广告被抓包的次数逐渐增多,大众渐渐开始对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有了更加深层的意识,名人代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将其家喻户晓的知名度与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贩卖给企业或者产品,而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代言的影响与蛊惑而购买,在选择代言产品时名人便能想到自己的名气对产品的影响,所以发生问题代言人自然难辞其咎,而不能冠冕堂皇的说与自己无关。

第二,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的法理基础。

诚实信用原则是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的法理基础,诚实信用本是从古至今沿袭下来的一种道德上的约束与标榜,现在诚实信用则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项经济法律中的原则,是我国近现代民法的基石。诚实信用原则看重权益均衡,保证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并且不得损害他人以及公共的利益来获得个人利益,当双方利益失衡时,也应当经过妥善协调沟通从而达到利益平衡,从而维持一个正常而良好的社会秩序。名人作为代言人就有义务坚持诚实信用原则,而不能以任何理由侵害到消费者乃至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而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则就会导致利益失衡,正常的社会秩序会被打破。因此规范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行为,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属于民事责任,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市场交易中保护弱势消费者群体的本质,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承担的立法现状及其缺陷

1.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承担的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关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名目也较多,其中有《广告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管理法》和《广告管理条例》等。

我国广告法第五章关于法律责任的划定第三十八条有如下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设计、制作、虚假广告。”违反本条规定,工商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被侵害者还可以请求民事损害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55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2.我国法律针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所存在的缺陷

我国现行关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的规定的《广告法》是九五年颁布实施的,而当时名人代言尚不盛行,所以对于极具宣传力与号召力的广告代言人则没有相关的说明甚至没有提及,则过于简单不够全面具体,且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有极大的局限,例如我国的广告法没有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有明确的法律上的界定,对于名人作为广告的代言人所应尽的义务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名人如果代言虚假广告名人所应该承担的具体法律责任也是十分笼统模糊不清,这些法律上的缺失与空白都致使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刻意打法律的球、钻法律的空子、使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屡屡出现却难以制止。除此之外再加上我国法律则相对滞后,所以加快弥补这些法律上的缺陷对于我国防治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显得尤为重要。于是过去的几年以来代言了虚假广告的名人只是被人们道德谴责,更多的是名人与消费者之间各执一词的纠缠最后不了了之,风头一过风波一平,名人又恢复自己的工作,继续自己的代言宣传。

四、完善我国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承担的法律构想

1.完善广告法律的规定

第一,从立法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2011年在修订的《广告法》(修订送审稿)已把名人代言行为纳入规范范围。对代言虚假广告的行为,代言人要承担连带责任,构成犯罪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这次《广告法》(修订送审稿)虽然仅仅是把责任人从过去的三个扩大至四个,责任人从过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扩大到参与广告代言、证明、推荐的“广告其他参与者”,简简单单的扩大一个责任人名目但是将之前一直备受瞩目却屡次不了了之的名人代言涵盖其中,第一次在法律上规定名人对其代言的广告产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如此便可以见得我国有关部门现在对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案件逐渐开始重视,立法也在逐步的完善,但是漏洞依然存在不少,所以当务之急加快完善广告法的相关规定目前仍然是我国防治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现在科技高度发展,手机、网络等成为一个广大的新型媒体平台,而许多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又再次在这些虚拟广阔的新型媒体平台上放肆,由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侵权事件在这些新市场新媒介上屡屡发生,所以我国法律监管的空白也急需扩展加强在这些新型广告平台上的规范规制。

第二,将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纳入侵权责任法调整的范围。

名人代言广告应该履行一定的法律义务,他们必须对代言广告的真实性负责,对所代言的产品进行调查了解,如果他们根本没有使用、了解过该产品或服务,却通过使用个人的广泛影响力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就构成虚假陈述,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符合了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以及主管过错”,名人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等其他责任人构成了共同侵权,依据民法对于民事责任的分类,承担责任者为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等以及代言虚假广告的名人的多人,所以代言虚假广告的名人应当与他们一起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只有严格的将代言虚假广告的名人纳入侵权责任法的承担侵权责任人,如此以来才能提高名人代言广告时谨慎选择和深入了解的警觉性,从而有效控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案件发生。

第三,推进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许多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引发的案件,带有公益诉讼的性质,法院则往往会做出不予受理或者驳回的裁定,并常常带有如下的表述:该案不属于法律受理案件的范围,或者该案的原告并非本案的直接利害关系人或者相对人。这样的结果正是由于我们国家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不健全而引起的。由于我国缺失民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当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虽然有代表人诉讼和受害者个体诉讼两种诉讼方式给予救济,但是这两种诉讼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侵害的社会公共利益给予充分的救济。为了使被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所损害的消费者的司法救济权能够得到充分及时的保障,我国应该大力推进公益诉讼制度。健全的公益诉讼制度能够以方便快速的方式,很好的维护公共利益。

第四,完善广告审查制度。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快广告业发展的规划纲要》的通知,要建立在广告管理机关指导、监督下,由广告行业组织、企业和有关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既有一定权威和强制力又有地位超脱的广告审查机构。争取对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户外等公众媒介的公布全部实行前审查即事前审查,完善广告审查制度,建立广告监控体系,使过去的单一、被动的事后监督变为科学、灵活、机动的事前审查与事后审查于一体的全面严格的监管审查,对广告从前到中再到后全程谨慎严格的审查监督,保证广告合法真实。广告审查制度的完善将大大有助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事件的减少,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整顿广告行业的风气,保证市场的良性竞争。

2.从执法和司法的角度完善相关规定

第一,划清监管部门的职责。

我国当前对于虚假广告的监管部门分工模糊,部门间主要工作划分不够清晰,这样造成冗工、怠慢的现象,也不利于监管能力的发挥实施。容易造成单独部门监管工作能力低下、力不能及,而多个部门同时监管则又会引起监管不到位的漏洞出现。这就需要重新划清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责,使部门间各司其职,责任到部门,如此一来就不会出现工作失误空隙或者漏洞,使监管部门的监管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对遏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有一定的作用。要加强市场的统筹协调,有序合理划分好各部门的监督工作,从而集合各部门的监督力量从而大大提高监管部门对于广告行业市场监督的效率。

第二,加大执法惩罚力度。

我国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屡屡发生愈演愈烈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执法惩罚力度缺乏。相关执法部门没有将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危害性认识清楚,在执法过程中不以为然,甚至与虚假广告的广告商户沆瀣一气。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不能等同于其他民事欺诈案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所造成的破坏十分广泛,所以针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执法机关必须予以严厉的经济制裁与惩罚,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此一来才能有效遏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

3.加强市场监督和广告行业自律

政府部门的市场监督能有效的控制减少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数量。我国目前关于广告行业内的市场监督立法仍然比较落后,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的现象存在较多,提高广告行业的法制化市场监督是当务之急。

但俗话说的好:“解铃还须系铃人”除了政府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之外,加强广告行业内的自律才能确保广告合法真实,才能促进市场健康良性发展,才能与法律法规的规范、行政机关的审查监管相得益彰。广告行业内部不能只因贪图眼前利益而违法乱纪铤而走险,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泛滥将不仅使广告行业内乌烟瘴气不正之风不法之气愈演愈烈,而且违反法律还要因此而承担民事责任以及罚款,严重时甚至要负刑事责任。广告业主和广告经营者应该以身作则,维护广告行业内公平合法盈利与竞争的风气。

加强和推动广告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督是整顿广告市场、减少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的关键。

五、结论

我国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广告行业也会越来越兴旺,而随之而来负面的则是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也与日俱增愈演愈烈,如此一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广告行业乌烟瘴气,甚至市场秩序也受此波及不稳定。

合作的名言篇9

关键词:服装品牌名;语言伦理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78-01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品牌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尤其是在服装行业中表现尤甚,有品牌者得市场,有市场者得天下,这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们时刻铭记的金科玉律。但各商家在品牌上大做文章,提高服装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是否还要考虑到服装品牌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言语道德规范,如此做,是否会对服装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笔者对南阳市各大商场男式服装的品牌名逐一做了调查,并细致分析了调查情况,从语言伦理学的角度,逐一解开了以上疑惑。

一、调查情况简析

品牌名要的文化内涵需要语言来表达,所以他们的命名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对南阳市各大商场男式服装的品牌名从语言角度做如下分析:

第一、普遍洋化。如:香港产的圣菲拉俐、江苏常熟的阿基米德、上海的乔治・布鲁尼、深圳的艾梵・保罗、广州的梦特娇、广东佛山的美特斯・邦威、上海的路易・迪文、苏州的威利世家等。

第二、品牌名多体现出男性的性别特征。这些品牌名表现为几个方面:① 使用直接体现男性特征的词,如:江苏常熟的“雄”茄克、福建厦门的“奋”T恤、广东深圳的烟斗西服。其中“雄”则直接表现男性雄壮特点,“奋”体现了奋进意思,而烟斗则是男性用的旧式的抽烟工具,代表男性。②含表权威的词,如:浙江诸暨的老爷车、上海的利丹王、江苏常熟的九鹿王、浙江诸暨的老人头、江苏苏州的庄爵等。③包含动植物名,如:上海的金雄,广州的鳄鱼、江苏常熟的金丝狐、浙江宁波的唐狮、福建晋江的与狼共舞、江苏常熟的七彩马,这些均是凶猛的动物,用它们作为品牌名暗喻男性富有力量和勇气,另外还有上海的“绿叶”,绿叶暗喻生命力,这也与男性富有生命活力特征相符。

第三、体现祝福吉祥和逢迎意,如:上海的百世吉、江苏扬州的好运、福建莆田的才子、江苏苏州的智圣等等。

第四、部分品牌名则混合了前几种类型,如:深圳的吉鲨、浙江永嘉的报喜鸟,既有吉祥意又含动物名,上海的康亨、福建晋江的利郎、广州的康威,既含男性特征词又有祝福意。第五、不伦不类型的品牌名,如:深圳的小豹狮、江苏苏州的鳄则是简繁混写,显然,违背了我国汉字简化政策,对于现在的不熟悉繁体字的消费者来说,则会不认识这些字,会对品牌名的表述造成障碍。另外,还有一些品牌名在汉语名的旁边有一乍看象英语而又不符合英语词语的拼写规则,细推敲则是英语和汉语拼音的混写而生造的词,它们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还有一些品牌名书写时则表现出不符常规的特点,如:BaLeNO,这是香港知名品牌,品牌名本身不是这样写的,但柜台上书写确实如上述大小混杂的形式,有点怪异。这种品牌名盲目求新求异,不仅达不到商家期望的引人注意的效果,而且给顾客带来了记忆的不便。

二、语言伦理角度透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都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他们的语言文字及词汇也被一些人推崇之至、趋之若鹜。尤其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表现更甚,从服装品牌名的洋化倾向可见一斑。明明是中国厂家出产,却冠以洋品牌名,硬往洋的趋势上靠,这就丧失了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涵,从语言伦理角度上分析,则是违背了民族角色赋予我们的言语道德规范。

根据语言伦理学的原理,对各民族成员来说,首先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是一种道德要求。作为中国人,尊重汉语言,首先使用汉语进行交际,宣扬汉民族的文化是我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每个中国人都应遵守的语言道德规范。使用洋化服装品牌名明显违背了这一道德规范,这一洋化趋势直接促使了外国语言文化的侵入,而削弱了我们本民族语言的强势地位,这是我们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当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领取诺贝尔奖时,在众人的惊讶、不理解的目光中,义无反顾的使用自己的母语汉语进行了发言,成为第一次也是第一个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用汉语发言的中国人,令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倍受鼓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一举动被传为佳话,甚至外国人也为他强烈的民族情感所感染。丁肇中先生在此做法中显示的道德修养及人格魅力,是所有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是遵从汉民族言语道德规范的典型范例。闻名于世的科学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尊重我们自己民族的语言,维护我们的语言,优先使用我们自己的语言。任何崇洋推崇外国语言文化的行为从伦理角度看都是不道德的,不符合民族言语道德规范的,因此,服装品牌名的洋化趋势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应该受到国人的重视了,对其不能再姑息纵容下去了。

除了服装品牌名普遍趋于洋化这一特征外,男性服饰的性别特征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也说明了性别角色对言语道德规范的作用,勇敢、冒险、坚强是男性的代名词,因为他们代表了男性性别特征的核心内容,所以“雄”茄克、“奋”T恤中的“雄”“奋”字词作为服装品牌名符合了性别角色对言语规范的要求,所以易被人们接受,尤其会受到男性消费者的欢迎。倘若把这两个字改成“柔”“雅”,那么以“柔”茄克、“雅”T恤命名男性服饰则会招来众怒,会被认为是有悖伦理道德的,这说明了在言语道德规范中性别角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这个角度分析,男性服饰品牌名体现男性的性别特征则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言语道德规范。

含有祝福吉祥和逢迎意的品牌名,符合社会道德和人们的审美要求,既积极又健康,体现了品牌名语言的文明性,言语道德的理想境界就是语言文明,语言文明是众望所归,服装品牌的命名也要把其考虑在内,才能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消费者的关注。

但是,一些不伦不类型的品牌名则违背了语言文明原则,汉字简繁混写首先就破坏了语言的规范,而英语和汉语拼音的混写而生造的词构成的假洋品牌名则更让人莫名其妙,不知其意思,英语字母大小写混杂形式的品牌名则是语言书写不规范。这些品牌名易造成理解的障碍,影响言语交际的效果,走到了语言文明的反面,达不到商家起名的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品牌名是企业的一面招牌,因此,品牌名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及企业的利润。而品牌名不仅要求有其文化内涵,还要符合人们的社会心理及5LyB5Lia5paH5YyW5bu66K6+5LiO5oCd5oOz5pS/5rK75bel5L2c5ZCM6L205YWx6L2sZAIFD2QWBGYPFQEM5paH5YyW6ZW/5buKZAIBDxYCHwECDhYcZ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DcV6K665Lit5Zu955S777yI57ut77yJFeiuuuS4reWbveeUu++8iOe7re+8iWQCA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DhL5rKz5YyX5paH5YyW5Yib5oSP5Lqn5Lia5Y2H57qn5LiO5Lq65Yqb6LWE5rqQ5paH5YyW57Sg6LSo57uT5p6E5Y2P5ZCM5YiG5p6QS+ays+WMl+aWh+WMluWIm+aEj+S6p+S4muWNh+e6p+S4juS6uuWKm+i1hOa6kOaWh+WMlue0oOi0qOe7k+aehOWNj+WQjOWIhuaekGQCA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DlO5Lul546J5bGP566r56yb5Li65L6L6LCI5oqA6Im657G76Z2e54mp6LSo5paH5YyW6YGX5Lqn55qE5Lyg5om/5LiO5L+d5oqk5o6i57SiTuS7peeOieWxj+euq+esm+S4uuS+i+iwiOaKgOiJuuexu+mdnueJqei0qOaWh+WMlumBl+S6p+eahOS8oOaJv+S4juS/neaKpOaOoue0omQCAw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A25Zyw5pa56auY5qCh5pyN5Yqh4oCc5paH5YyW5by65biC4oCd5bu66K6+562W55Wl56CU56m2NuWcsOaWuemrmOagoeacjeWKoeKAnOaWh+WMluW8uuW4guKAneW7uuiuvuetlueVpeeglOeptmQCBA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Et6LGr5Ymn77ya4oCc5oiP5puy5LmL5Lmh4oCd6LW35rqQ5Y+R5bGV6Lev5b6ELeixq+WJp++8muKAnOaIj+absuS5i+S5oeKAnei1t+a6kOWPkeWxlei3r+W+hGQCB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JL57ud5aaZ55qE5om55Yik57y05paH77ya44CK56ys5LqM5Y2B5LqM5p2h5Yab6KeE44CL5a+55b2T5Luj576O5Zu955qE5YmW5p6QS+e7neWmmeeahOaJueWIpOe8tOaWh++8muOAiuesrOS6jOWNgeS6jOadoeWGm+inhOOAi+WvueW9k+S7o+e+juWbveeahOWJluaekGQCB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Mq5o6i56m26LGr5Ymn6Im65pyv55qE5Z+65pys5qaC5Ya15LiO5Y+R5bGVKuaOoueptuixq+WJp+iJuuacr+eahOWfuuacrOamguWGteS4juWPkeWxlWQCBw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Qb5YWz5LqO56e96LKK5paH5YyW55qE6ICD6L6pG+WFs+S6juenveiyiuaWh+WMlueahOiAg+i+qWQCCA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Uk5rWF6LCI5oiP5puy6ZSj6byT55qE6L+Q55So5ZKM54m554K5JOa1heiwiOaIj+absumUo+m8k+eahOi/kOeUqOWSjOeJueeCuWQCC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YP6ZWc6Z2i55qE5qKm5aKDD+mVnOmdoueahOaipuWig2QCC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cz6K+V5p6Q44CK5a2U5LmZ5bex44CL5LiO44CK6IyD6L+b5Lit5Li+44CL5LmL5byC5ZCMM+ivleaekOOAiuWtlOS5meW3seOAi+S4juOAiuiMg+i/m+S4reS4vuOAi+S5i+W8guWQjGQCCw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gt6K665pu55qSN5pS/5rK755Sf5rav5LiO5paH5a2m5Yib5L2c5LmL5YWz6IGULeiuuuabueakjeaUv+ayu+eUn+a2r+S4juaWh+WtpuWIm+S9nOS5i+WFs+iBlGQCDA9kFgJmDxUECGNsYXNzPWNjDHp1eHMyMDEyMTE1OTbljZfpmLPluILllYblnLrnlLflvI/mnI3oo4Xlk4HniYzlkI3or63oqIDkvKbnkIbmjqLmnpA25Y2X6Ziz5biC5ZWG5Zy655S35byP5pyN6KOF5ZOB54mM5ZCN6K+t6KiA5Lym55CG5o6i5p6QZAIND2QWAmYPFQQADHp1eHMyMDEyMTE2MC3kuLrosavliafmlofljJboibrmnK/nuYHojaPnu63lhpnmlrDnmoTnr4fnq6At5Li66LGr5Ymn5paH5YyW6Im65pyv57mB6I2j57ut5YaZ5paw55qE56+H56ugZAIGD2QWBGYPFQEV5oqA5pyv5LiO5bel56iL566h55CGZAIBDxYCHwECDBYYZ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Eq5YWz5LqO5oqX55aP5Yqb5oqA5pyv5Zyo6YGT6Lev5bu66K6+5bqU55SoKuWFs+S6juaKl+eWj+WKm+aKgOacr+WcqOmBk+i3r+W7uuiuvuW6lOeUqGQCA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JF6L205rWB6L2s5qGo5byP5py657uE6L2s6L2u5L2T77yI5bim5pON5L2c5p6277yJ55qE5YiG6Kej5qOA5L+u5bel6Im6Rei9tOa1gei9rOahqOW8j+acuue7hOi9rOi9ruS9k++8iOW4puaTjeS9nOaetu+8ieeahOWIhuino+ajgOS/ruW3peiJumQCA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Mt5YWz5LqO5bu6562R5bel56iL5pa95bel566h55CG55qE5LiA5Lqb6K6k6K+GLeWFs+S6juW7uuetkeW3peeoi+aWveW3peeuoeeQhueahOS4gOS6m+iupOivhmQCAw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Qt5rWF6K665Yas5a2j5oi/5bGL5bu6562R5pa95bel55qE5oqA5pyv5o6q5pa9Lea1heiuuuWGrOWto+aIv+Wxi+W7uuetkeaWveW3peeahOaKgOacr+aOquaWvWQCBA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U85bGL6Z2i6Ziy5rC05Z+656GA5Y+K5oiR5Y2V5L2N5bGL6Z2i6Ziy5rC0546w54q25o6i6K6o5YiG5p6QPOWxi+mdoumYsuawtOWfuuehgOWPiuaIkeWNleS9jeWxi+mdoumYsuawtOeOsOeKtuaOouiuqOWIhuaekGQCB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Yw5YWs6Lev5bel56iL5pa95bel6aG555uu5oiQ5pys566h5o6n6Zeu6aKY56CU56m2MOWFrOi3r+W3peeoi+aWveW3pemhueebruaIkOacrOeuoeaOp+mXrumimOeglOeptmQCB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ce5rWF5p6Q5peg6ZSh5Zut5p6X57u/5YyW546w54q2Hua1heaekOaXoOmUoeWbreael+e7v+WMlueOsOeKtmQCBw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g85Z+65LqO5Lq65py66IiS6YCC5oCn55CG6K665Z+656GA55qE5YiX6L2m5bqn5qSF6K6+6K6h5YiG5p6QPOWfuuS6juS6uuacuuiIkumAguaAp+eQhuiuuuWfuuehgOeahOWIl+i9puW6p+akheiuvuiuoeWIhuaekGQCCA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ke5bGL6Z2i6Ziy5rC05pa95bel6LSo6YeP5o6n5Yi2HuWxi+mdoumYsuawtOaWveW3pei0qOmHj+aOp+WItmQCC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zAq6YeR5bGe57q/5p2Q55Sf5Lqn6L+H56iL5Lit5pat57q/5LmL6Kej5p6QKumHkeWxnue6v+adkOeUn+S6p+i/h+eoi+S4reaWree6v+S5i+ino+aekGQCCg9kFgJmDxUEAAx6dXhzMjAx言语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大潮中树立起自己的一面催不毁击不倒的铁招牌。

参考文献:

合作的名言篇10

关键词 俄语 汉语 动名词搭配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69

Comparative Study of Russian and Chinese Gerund Collocations

GAO Xia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5)

Abstract Collocation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collocations cap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verall language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Russian belongs to the Indo-European, Chinese belongs to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are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 collocations way is very different. Russian and Chinese studies in two languages Russian and Chinese gerund with, can make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ussian and Chinese gerund with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better grasp Russian.

Key words Russian; Chinese; gerund collocation

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表义单位是词,而词的组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对词汇搭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搭配是指词语之间的选择和共现关系,是句法分析的重要环节,而动词则是句法分析的核心。本文重点探讨俄语和汉语中的动名词搭配问题,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明晰两种语言中动名词搭配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俄语教学、俄语学习和俄汉翻译等提供一点启示。

1 俄汉动、名词对比

俄语中动词是表示动作并以体、态、式、时和人称形式来表达这一意义的词类,俄语中的动词有最丰富的词形系统,动词全式包括式、时、人称、数和性,体和态、不定式、形动词和副动词。一个俄语动词全式的词形总数可以达到200多个。汉语中动词的概念和范围与俄语相同,其动词系统也极为丰富。汉语动词有时间、体、态、式意义的概念,但因动词和其它词一样没有词形变化,动词本身并没有这些意义的特殊表现形式,没有任何像俄语动词那样的特殊形态学表现。汉语动词的所有形态和范畴意义全靠其它手段,如人称代词、副词、助词和状语等来实现,比如:“她来过。”这一句子中“过”是助词,表示未完成体、过去时。动词本身并没有人称形式,只是与行为实施者相联系。汉语中只能根据意义和语言环境来判断某个词是否是动词。汉语中的动词都有与俄语动词各词形相对应的表示方法,比如动词的人称要看人称代词,形动词是在动词或动词及其词组后加“的”(如:看书的)。总之,与俄语动词相比较而言,汉语动词是以不变应万变,一概不变。

俄语中的名词是表示物体并在动物性与非动物性,性、数、格的语法范畴中表示物体性的范畴意义。名词在广义上称谓的物体不仅是周围的具体事物或组成部分,而且称谓活物,有脱离其产生者的行为和状态,脱离其携带者的属性和数量。物体性是所有名词无一例外所具有的抽象语法意义。表示语法物体性的手段是名词的形态范畴。俄语名词有四个形态范畴:动物性与非动物性、性、数、格。所有名词都属于一定名词的动物性与否、阳、阴或中性的语法类别,这是名词的经常性特征。数和格是名词的变化性特征,名词能按数和格进行形式变化。名词往往有一些特殊的构词后缀,在句子中通常做主语或补语。按照语义和部分形式语法特征可以将俄语名词划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其中普通名词又有抽象名词、物质名词、集合名词、具体名词之分。这种划分主要是由于各种名词的性、数、格、变化形式不同,而且与名词的动物性与非动物性的范畴有关,这种细致的划分更能明确地揭示名词的变化规律。

汉语中名词所指事物的范围同俄语一样,有具体名词(汽车、花、树、房子)和抽象名词(美、风度),有表示行为和性质,或者说由形容词和动词变来的名词和动名词,但并不特别强调。汉语中的名词完全没有形态范畴,名词在句子中也是做主语或宾语,也有其构成特征,比如者、家、子、性等。汉语名词跟俄语名词一样有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的区分,但普通名词只包括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两类,尽管实际存在着物质名词和集合名词的概念,但并不特别列出。抽象名词一般多指由形容词变来的名词,如正确性、原则性、思想性等,而由动词变来的名词则不单独列出来。事实上,动词及其名词在形式上完全一样,如组织、读、关系、跑等等。汉语名词之所以不像俄语划分得那样细致,主要是因为汉语名词没有词形变化,根本没有划分的必要。

2 俄汉动、名词搭配对比

俄语中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只有正确掌握了动词的支配关系,才能正确掌握和运用俄语动词。俄语动词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们大多数要求其从属的名词用于某一直接格或者间接格。动词与名词的结合有的借助于前置词,有的不用前置词,需不需要前置词完全取决于动词的用法。俄语动词在和名词搭配时大致共有六种接格关系。

名词第一格与俄语动词搭配构成主谓关系,名词通常在句子中做主语,具有主体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特征的主体。此时,动词要根据名词性、数进行形式上的变化,比如变位、时的变化等。第二格名词与俄语中某些动词搭配,表示动作行为的客体、带有数量意义的客体、被否定行动的客体或者不存在的事物。第三格名词与某些俄语动词搭配,表示行为的间接客体(物的收受者或信息的接收者)或直接的行为客体、不由自主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或感受的主体。第四格名词与俄语及物动词搭配,表示动作行为的直接客体,直接客体可能是动作创造的事物与行为的结果,也可能是既有的承受行为的对象以及情感态度所向的事物。第四格名词与某些无人称动词搭配,表示语义主体(尽管从语法形式上被认为是补语)、特征载体。另外,带前置词的第四格名词与某些不及物动词搭配,可以表示方向。第五格名词与某些俄语动词搭配,可用来表示工具,这里的工具应作广泛意义上的理解,除了真正的用具,可能还指进行某行为所用的东西,还可表示行为客体、行为的方式、方法、事物的特征、行为的主体。名词第六格与表示言语、思维的动词搭配,表示言语、思维的内容,此时要求名词前要有前置词。带前置词的第六格名词与某些动词搭配表示客体关系,与某些动词或系动词搭配,可以表示事物的特征、状态。俄语中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非常复杂,以上总结仅限于常见常用的一般形式。

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组合也是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种结构形式,动名词搭配结构拥有不同的表义形式,构造比较简单,组合方式较为灵活,并且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汉语中动词和名词组合之后会形成一定的语法关系,根据所形成语法关系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动宾关系、偏正关系、通用结构和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是最常见的语法关系,多是动词的简单形式或复杂形式加上一个名词,动词表示对名词实施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动作,名词可以表示动作实施的对象、动作发生的地点、动作所使用的工具等等。偏正关系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动名组合形式,在这种关系中动词和名词或其中的一个通常以复杂形式的居多。简单动词加上简单名词组合形成偏正关系时,多数是缩略形式(驾校)。通用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结构指既可作动宾关系又可作偏正关系的语法结构。通用结构多包含一个简单动词和一个简单名词,很少有复杂形式的动词和名词组合在一起的情况。通用结构如果放在具体语境中,多数没有多种结构关系,能够清楚判断是动宾还是偏正关系(定案、发言、罚款、烤鹅等)。主谓关系的动名词搭配通常是“名+动”的形式。在这种结构中,动词既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双音节。单音节动词能够搭配单音节名词和双音节名词,而双音节动词一般不搭配单音节名词,只搭配双音节名词(鸡叫、公鸡叫、万箭齐发)。

俄语和汉语在形式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俄语是曲折语,是词形变化最多的语言,语法规则十分复杂,词汇千变万化,有非常复杂的词形变化系统。汉语是分析语,语法表达手段不是通过词形变化,而是靠词序、逻辑意义、介词和助词,语法规则十分灵活,词汇以不变应万变。与汉语相比,俄语中动词与名词的搭配更为复杂,语法形式更为多样,表达意义更为广泛。俄语中与动词搭配的名词有时需要前置词,有时不需要前置词,除表示动作客体意义之外,还可以表示主体意义、工具意义、性质及特征意义等等,所有与动词搭配的名词都要有形式上的格的要求。汉语中常见的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形式就是动宾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表达意义相对简单,没有词形变化。

3 俄汉动、名词搭配的影响因素

任何语言中词与词的搭配都不是随意的,在搭配时都具有某种选择性。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搭配域,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搭配特点。词与词在搭配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既包括语言内因素,也包括语言外因素。影响和制约俄汉动、名词搭配的因素主要可以从词性、词义、词形、语言习惯、语用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词性是制约词语搭配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两类不同的词所属的语法功能类型之间具有搭配关系,那么这两类词就能够组合在一起使用。动词和名词本身属于语法上能够搭配的两大词类,最常见的搭配关系就是动作和客体的关系。某些词语单纯从语法功能类型来看可以搭配,但由于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次范畴,在按语法基本法则组合词语时也有可能会造成词语搭配的语病。词义也对词语搭配产生重要影响。在按照语法规则搭配词语时,语义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词与词组合在一起,首先语义上要讲得通,要合理,词与词语义上互不适应也会造成语病。词形对动名词搭配的影响在汉语中表现比较明显,在俄语中词形对动名词搭配的影响不大。汉语中词形对词语搭配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动词在词语搭配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语言习惯也对词语搭配产生一定影响,在俄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些建立在语言习惯基础上的词语搭配规则,有一些搭配甚至难以找到根据,不通过大量实践很难把握。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需要特别记忆这些建立在语言习惯基础上的特殊搭配形式,以避免语病。语用因素对词语搭配同样具有制约作用。某些特定的场合创设了特殊的语境,为满际需求和表情需要,人们常常会临时改变词语的功能,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搭配能力,实施超常搭配,把一些按常规不能或不宜搭配的词语搭配起来,以符合特定语境中表情达义的需要,最终实现交际目的。

动词和名词是一个句子的灵魂和核心,通过俄汉动名词搭配对比研究,有助于提高俄语教学过程中对俄语词汇搭配的重视度,有助于改变学生因受母语影响而导致的词汇搭配错误,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中俄表达习惯和方式的差异,提高词语搭配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对俄汉翻译、第二语言习得也能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卫乃兴.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