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3:44:36

合作发展

合作发展范文篇1

(1)中国对外石油贸易受大国制约。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成长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与国外的石油大鳄竞争中,仍存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世界主要的优良石油产区基本已被像美国埃克森美孚、法国道达尔、荷兰壳牌、英国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论是在中东还是中亚,都有美俄日等国家疯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2)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

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系数在下降。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2008年更是达到了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很容易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中国来自海外的石油需求有可能会被某些大国干扰或中断,同时主要产油区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诸多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海外石油进口带来很大隐患。

(3)中国缺乏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上涨,在国际石油贸易中所占份额也很大,进口石油量占世界6%,但影响石油价格的权重还不到0.1%。需求大户不能影响价格,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乃至亚洲没有自己的交易所,很难反映东亚地区由供求决定价格的真实状况。欧洲使用布伦特期货价格从中东购买石油,美国通过西德克萨斯期货市场进口石油,中东地区对我国出口的石油价格每桶通常要比欧美高出1至3美元,仅此一项,我国每年要白白多花费近5亿美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很大,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4)石油商业储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商业库存设计是在所需原油全部由国内供应的前提下,考虑管线运输状况,确定周转库存规模为两周的加工需求量,这仅仅可以作为正常商业周转库存,而真正的商业储备是指正常周转库存以外的剩余库存,就此角度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商业储备尚未建立起来。而美国主要是通过商业储备来进行市场调节,一般情况下不动用政府战略储备,此外,激烈的国际石油争夺和剧烈的价格波动,迫使我国尽快建立起健全的石油商业储备体系。

2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合作

2.1共同勘探开发石油资源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早有多项能源合作。2005年中石油集团就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67%资产,后注入上市公司。2009年4月,中石油集团通过“贷款换石油”策略,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签署了关于扩大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及50亿美元融资支持的框架协议。随后,双方与中亚石油公司签署了联合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的协议。只此一项,哈萨克斯坦可获得中石油100亿美元贷款,同时,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向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我国利用相对充足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与中亚国家共同勘探开发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2.2石油管道建设

我国在与中亚能源合作的过程中,重点体现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项目上。中哈原油管道于2004年9月开工,设计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中哈管线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5年12月正式竣工投产,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计进口原油653.74万吨,2008年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向独山子石化输送的原油超过500万吨。中哈原油管道已经运行3年,二期一阶段工程将在2009年7月30日前完工。届时将实现原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西部到我国新疆全线贯通,来自中亚的石油将源源不断的奔向中国。

3促进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的思考

3.1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舞台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和中亚邻国加强政治,经济,能源合作的重要舞台。目前,发展资源经济是中亚各国走出经济低谷的基本战略,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需求恰恰为中亚各国实现这一经济战略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可靠通道。在上海组织框架下,建立起有效的经济合作机制,对地区性经济问题进行协商与合作,通过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经济合作,提高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互信,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3.2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培养期货人才

如前所述,之所以我国基本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与话语权,正是因为我国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中国的石油进口几乎完全依赖于国际现货市场,而国际石油价格主要以期货价格表现。国外的期货市场规则使我国在石油贸易中只能被动接受别人提出的价格,讨价还价的余地非常有限。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并培养相应的期货交易人才。

3.3鼓励中国大型石油企业”走出去”

尽管目前我国对外石油贸易中,以“贸易油”为主,“份额油”只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助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获得海外油田开采权。我国一些大型石油企业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通过与中亚国家建立合资公司,利用中国的资金与炼油技术,共同开发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同时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如制定海外石油投资的总体方针政策,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项目予以税收政策优惠等。

3.4建立完善石油商业储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累的殷实的资本和丰富的工商业管理经验,我国应科学借鉴国外“藏油于民”的石油储备策略,允许具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介入石油储备体系,增加市场竞争性,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最终形成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主体,以民间商业储备为重要补充的整体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4结论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凝聚了大国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博弈内涵。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石油尚无可替代能源的今天,对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作为国际能源界新的石油供应地,引起各能源消费大国的关注是必然的。我国与中亚国家基本没有领土争端问题,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存在很多互补领域,边境贸易额逐年递增。我国应加强与中亚地区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科技、能源、安全、反恐等国际事务中广泛沟通,为更好的开展石油贸易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苏丽华.中国石油安全及其国际保障战略分析[N].2007-08-07.

[2]余洋.2007年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8,(3):45-46.

合作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生产经营者为了壮大发展规模、降低交易成本,由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的个体或农户,自发联合而成立的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其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户收益、降低市场风险具有重要作用[1]。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的不断推动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种类不断增多。截至2021年,全国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226万家,发展领域已从种植业、养殖业拓展到加工运输业、农机服务业等方面[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国内大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为解决小农经营发展困难等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发展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发展资金缺乏、品牌效应不足等。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同时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规范发展的建议。

1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当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及加快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种养殖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此时农业分散经营的模式导致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使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亟需采取组织化程度高的模式联合农户,壮大发展主体,提升经营的综合效益,由此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我国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采取了更多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对农业经济组织的支持。2004年以来,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进一步规范了合作社发展,更好保护了合作社组织成员的各项权益,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4]。截至目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226万家,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促进“三农”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

2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不断努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但总体来看,其发展程度依然不高,抗风险能力弱、发展质量较低、品牌效应不足,大多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发展阶段,尤其与国外成熟的模式相比,差距较大,还需进一步规范和提升。

2.1发展质量不高

首先,发展不规范。当前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了经营许可证,但运行管理极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运行混乱、缺乏管理制度现象非常普遍,使得合作关系脆弱,部分合作社目前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其次,缺乏人才和技术。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以农民为主,组织能力、经营能力、发展水平、发展观念等都比较落后。同时,很少吸纳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导致生产技术低下,产品质量难以提升,加之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不足,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6]。再次,合作社与农民联接不紧密。大多合作社的组织者为了使自身获得最大利益,在与合作社成员建立关系时,只会建立购销关系,而不采用利益联系紧密的经营模式;在采购农资时,也不能组织农户统一采购,导致合作水平较低,带动作用不明显。再者,部分农民对合作社认识不足,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导致合作不畅,盈利水平偏低。

2.2发展资金少

由于合作社成员大多为农民,资金基础薄弱,股本有限,在合作运行时,往往资金流动不足,影响自身发展,加之一些成员思想意识不强,虽然加入了合作社,但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在合作社扩大规模时,不愿融入更多资金,导致实际运营资金较少,影响了合作社整体发展。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属于法人,但由于资产总量小,缺乏能够被银行认可的抵押物,所以导致贷款困难。目前多地政府或农业主管部门就合作社发展未建立完善的扶持机制,每年能拨付给合作社的政策扶持资金很少,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需求,即使有些地方给予了一定政策,但申请资金门槛高,导致很难争取到扶持资金。

2.3抗风险能力弱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为农民,大多知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在管理上缺乏风险管控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洪涝、冰雹等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常会造成极大损失;在市场竞争中,遇到不对等竞争时难以抵抗。此外,部分合作社在初步建立阶段由于入社的社员少,合作社资金不充裕,产品数量少且单一,销售渠道狭窄,加之同一地区有较多同类合作社,相互之间未能抱团发展,导致发展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2.4品牌效应不足

当前国内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生产方式以初级种植养殖为主,不注重发展品牌,专业性不强,也不注册商标,经营模式以传统的销售为主,难以提高产品的售价、附加值和竞争力,无法获得高利润,不利于合作社的长远发展[7]。我国大多合作社社员数量不足百户,发展力量弱小,提供产品种类少,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占据主导地位。

2.5发展不能与时俱进

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提出了数字乡村战略,于2019年5月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目前已实施3年多,使农村在诸多领域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红利[8]。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数字乡村战略在结合发展上依然相对滞后,发展动作缓农经管理慢,大多数合作社固守传统的销售经营方式,对电商缺乏科学认识,未能真正利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对“互联网+”模式下的农产品经营还存在较多问题,难以培育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此外,一些合作社的发展规划不清晰,对乡村振兴等政策把握不到位,在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3发展对策

3.1健全制度,促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合作社的运行一定要有完备的章程,因此要在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制定章程。首先,应建立健全合作社的产权制度、监督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完善内部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科学管理合作社,保证社员的民主与平等,维护社员利益,防止合作社财产流失,提高发展质量[9]。其次,要科学分配利润,在建立利益分配制度时,要明确利润分配比例上限,同时加强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利益。再次,要做好社员服务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社员提供各个环节的服务,此种服务可以通过无偿或者低偿的形式进行,以提高社员的生产技能和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融资难题

首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或奖励。其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协调,根据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和融资需求联动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强化农业保险服务,健全保险政策,落实各项保险补贴,简化赔付程序,合理赔付农业保险,最大限度减少合作社的损失[10]。再次,合作社还可尝试与科研单位合作,从而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3.3规范发展,提高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多种合作形式,与农民共同成立合作社,丰富合作社出资方式,提高抗风险能力;或者加强合作社产业配套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产业链条,在初级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扩大合作社经营覆盖面,实现产业融合。二是强化股权联结,积极拓展合作,引导多个合作社成立联合社;或者引导实力强的大型农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更好节约管理成本、规避市场风险[11]。三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借鉴先进经验,创办管理方式先进、运行效率高、辐射范围广的合作社,从而带动区域内更多生产主体发展。四是加强品牌建设,指导合作社注册商标,为特色优质农产品建立品牌,提升产品形象,增强竞争力,加强对特色产品的推广宣传,带动合作社更好发展。五是建立利益风险分解机制,降低因各种风险导致的损失,保障合作社及社员的收入,可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制度或者参与农业保险来实现。

3.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合作社发展能力

首先,应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和生产管理者的培训,通过政府带动、行业部门牵头的方式,定期组织对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强化管理理念,提升法律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其次,积极吸纳和引进专业技能强的农业技术人员或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以生产顾问的身份参与其中,开展技术指导,从而夯实合作社发展基础[12]。此外,还可将现代互联网技术融入合作社运行管理中,以提升运用信息系统的能力,进而提高合作社发展效率。

4结语

合作发展范文篇3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创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强化“统”功能,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明确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政策扶持,优化配套服务,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动摇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民财产的所有权。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以农民为主体,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并在实现全体成员利益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五是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又要积极给予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

(三)总体目标。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市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起具有一定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县(市、区)优势产业至少有一个合作社联社,从事优势产业生产的专业大户基本上加入合作社,30%左右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60%左右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和销售,使农民组织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得到有效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加强。

三、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一)搞好主体登记服务。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核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特色地理名称。农民可以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果木权的收益作价出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可以依法转让的涉农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经评估作价,以知识产权的形式作为非货币财产出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资格条件。凡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公民,均可以农民身份申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农民持有效证明到异地申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农民申请加入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体成员同意,农民设立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可以农民身份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支持涉农企事业科研单位和农村经纪人、种植养殖大户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工商登记机关积极为其提供有关法规政策的咨询服务,并免费登记。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全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县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本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对本级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对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质量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及注册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适当补贴等。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的扶持,扶持重点向示范合作社和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认真梳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四)加强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授予县(市)级守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的给予重点扶持,小额贷款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可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保险公司要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进一步扩大政策性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切实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五)给予用地用电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业场、农机示范推广和设施农业用地。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按照农地转用审批程序上报审批办理用地手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享受国家农业用电优惠电价,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申请享受农业生产分时电价的优惠政策。

(六)实行项目重点倾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农业开发、科技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等项目。可优先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计划,给予重点扶持;各级农、林、牧、渔以及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

(七)吸引优秀人才入社。鼓励返乡农民工、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各级政府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对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人事。

(八)优化外部发展环境。按照《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切实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费必须是省以上物价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收费部门在收费时应执行最低收费标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一)强化宣传培训。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成功典型、经验做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新型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增强各级干部支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对基层干部、业务辅导员、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合作理论、合作政策、合作实践的业务指导和经营管理能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营机制,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二)开展示范创建。全市实施“1051示范社”建设工程。每个县(市、区)创办5家示范合作社,每个乡(镇、办事处)创办1家示范合作社。采取政策倾斜、部门包扶、领导包抓等多种方式积极做好示范社的创建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引导更多的主体创办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三)支持多主体创办。坚持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愿联合创办、农村能人大户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办、畜牧水产等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和供销社组织领办等,要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予以鼓励和支持。

(四)突出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创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因地制宜。围绕板栗、茶叶、药材、蔬菜等特色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畜牧、水产养殖业小区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质量认证和原产地认定,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

(五)分类指导发展。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思路。对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的进行积极改造,力争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协会通过改造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规范化程度不高的帮助加以规范,对基础比较好又属于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提档升级,组建专业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五、提供优质服务。

合作发展范文篇4

(一)制度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我国计划经济下二元户籍制度建立之初,政府财力有限,只顾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出现了制度性空缺。农村合作医疗最早源于村民在合作化运动背景下的实践与创造。其标志是山西高平、四川内江、河南正阳、山东招远、湖北麻城等地的农村建立了一批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最早实行“医社结合”、建立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是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泛普及、进入“鼎盛”的时期。1976年,全国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生产大队,比重从1968年的20%上升到90%,由合作医疗担负的卫生保健服务覆盖了全国85%的农村人口。新农合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近50年,在保障农民基本医疗、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农合是相对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言,是2003年开始启动的一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根据2003年1月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国家对新农合制度的定义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制度发展的成效

上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1997年开始,农民参加率从66.5%上升到2006年的89.14%,10年中上升22.64个百分点,资金筹集从1997年1.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3亿元。十年中增加了5.3亿元。由于合作医疗筹资得到可靠保证,对推动上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底,上海郊区有10个区县,114个乡镇。1917个行政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下为100%;户籍农业人口为215万人,参合率为88.7%;参加商业保险、少儿住院基金等其他医疗保险和享受职工家属劳保者占农民总数的8%,应保尽保率为96.7%。松江作为上海历史的发祥地,位于上海市西南,黄浦江上游。全区农村总面积6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7.54万,其中户籍人口53.21万。全区辖10个镇、4个街道、4个园区。松江区几年来相继制定出台了《松江区改善农民就医问题的十大措施》、《松江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2009年初又下发了《关于本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区级统筹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意见》。“措施”、“办法”和“意见”的实施,对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农民减轻了医疗负担,广大参合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松江农业人口逐年下降,但近四年来全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呈现逐年上升之势,从2005年的93.65%,到2007年的参保率达100%,2007-2008年无任何医疗保障人数为零。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责任的模糊

有些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有的隶属于卫生局,有的则纳入人社局进行管理。由于主管部门的不统一,新农合政策及相关制度的实施在四市两区难以统一,管理体制难以理顺。此外,较多学者在谈及责任时往往更多涉及医疗机构的责任,没有明确说明或整理政府在其中应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今后的统一管理做好铺垫。

(二)新农合筹资困难

由于农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不够、理解不透彻,收费难成为了制约该制度发展的瓶颈。参加合作医疗是自愿的,虽然每人只需缴纳10元,但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农民而言,依然无力缴纳。新型合作医疗主要集中解决大病医疗风险问题。一般而言,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一段时期后,会有一部分健康者认为没有得到实惠而不再参保。有些农民对该制度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而不愿交费。农民在自我健康投资方面还难以完全接受,尤其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更为明显。一户人家人数较多,缴费额与经济收入比例相对较大,医疗服务不完善等众多原因使得不少农民认为新农合不适用于自己家庭,从而不参保。这样有进一步使得原本就少的资金更少,这些不参保人员周围农民也会效仿,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来源,筹资困难。

(三)医疗服务基础城乡结合难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设施简陋,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设备陈旧,服务周期长,无法靠技术吸引病人。另外,农村个体诊所林立,他们的经营机制灵活,医疗服务成本低,农民就诊价格便宜,因而病人流向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全科医生服务队的医疗水平有限,全科医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对欠缺,存在服务缺漏。不少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无法满足患者需求,而且农民认为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低,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一定前往大医院,导致达不到体现新农合的目标。

三、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江西省新农合“直补”

新农合“直补”(又称新农合即时结报)是指参合农民在省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出院时由定点医疗机构对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和规定的补偿材料进行初步审核,按照参合农民户籍所在地统筹地区新农合的实施方案向参合农民垫付应补助的金额,定点医疗机构所垫付的资金由各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按规定回复,以期实现以省(含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参合农民在省内所有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哪住院在哪报账”和“当天出院当天报账”的目的,让参合农民报账更加方便、等到更多实惠。从2007年起,江苏省开始新农合“直补”试点工作。近年来,直补试点工作取得颇多回报,农民受益匪浅。此项工作切实地提高了农民住院报账的便捷性和平均实际补偿性等。同时开展规范新农合“直补”试点工作相关人员工作行为,防止不良作风出现,提升新农合服务质量。

(二)四川新农合措施

四川省的五个市(县)作为首批新农合试点县(市、区),各自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探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成都市按照“突破既定体制机制,实现在制度构架上城乡统筹,在经办操作上城乡一致,在待遇标准上城乡衔接,在机构设置上城乡统一,在绩效考核上城乡同步”的工作目标,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然而乐山市按照逐步完成“五个统一”从而达到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即:“统一城乡医保政策、统一城乡医保待遇标准、统一城乡医保经办管理、统一城乡医保信息管理、统一城乡医保基金管理,使全市医疗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四川省还打破地域限制,与省外医院合作,确定为四川省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与在省内就诊享受相同医保待遇。

四、上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完善基础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加快新农合发展

大力加强农村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重视社区卫生资源建设是加快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农民不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认为服务中心不能医治好自己的病。农民因为缺少相关医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将生病与风水环境、人情世故相结合,并且总觉得自己的病不是那么简单,应当到正规的大医院就诊。医务从业人员在工作初期都具备相同的职业技能,但由于长期或从未使用相关医疗器材而导致医治水平的差异。所以说医疗设施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是发展新农合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从“补漏”开始,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器材进行整理,对基本医疗器械的缺损进行“补漏”,并增加一定数量的新型医疗器材,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治疗水平有明显提升。

(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项职能,构建服务网络

目前许多社区都配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城乡之间水平差异较大,城市医疗资源远远比农村水平高。从其专项职能而言,几乎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能提供简单的门诊和住院医疗,但对于专项的医疗服务不能提供有效医治。如对于儿科、五官科等专业性较强的科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提供让患者放心的服务。而且往往在就医时,院方也会提出转院的要求。这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对患者存在影响其生命健康的危险,若转院不及时或医治处理不当都会导致患者无法治愈。因此,可以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将不同专科的医务能力提升一个层次,使得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至少一项较强的专业职能。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在一定区域内达到各专业职能齐全,吸引更多农民参与达到新农合的制定目标。

合作发展范文篇5

第二条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是指中央财政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而安排的预算支出。

第三条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的使用,应严格执行《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中的有关规定,实行项目管理、标准文本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安排和监督检查等管理。

第四条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符合下列条件:

1.依据有关规定注册,具有符合“民办、民管、民享”原则的农民合作组织章程;

2.有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符合民主管理决策等规范要求;

3.有比较健全的服务网络,能有效地为合作组织成员提供农业专业服务;

4.合作组织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0户,同时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第五条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的范围:

1.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

2.雇请专家、技术人员提供管理和技术服务;

3.对合作组织成员开展专业技术、管理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

4.组织标准化生产;

5.农产品粗加工、整理、储存和保鲜;

6.获得认证、品牌培育、营销和行业维权等服务;

7.改善服务手段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其他服务。

第六条接受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向全体合作组织成员公开、公示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七条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按照有关规定纳入财务核算,所形成的资产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共同所有,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监事会监督。

第八条项目所在地的县级财政部门具体负责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使用的管理,实行严格的现金报账制管理;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对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九条项目所在地的县级财政部门及时对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支持的项目组织验收和总结,县级以上地方财政部门对项目进行抽查复验,省级财政部门提出项目验收和总结报告,年终上报财政部。

合作发展范文篇6

一、银政合作基本情况

自年月银政合作启动以来,我们市邮政储蓄银行本着“互信共赢,促进发展”的原则,切实增强合作、发展意识,结合当地经济实际,采取更加各种得力措施,共同推进新型银政银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完善和巩固提升。

首先,建立和完善银政银企合作机制。一是建立银政银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有关金融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定期组织召开,重点协调解决银政银企合作中有关资金融通、金融服务、信用环境、债权维护等方面的问题,推进银政银企合作健康发展;政府通报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及需要金融支持的有关问题,金融机构通报金融发展与改革情况、信贷政策以及金融管理规程、信贷政策、信贷审批管理程序、新的金融产品等工作;企业交流行业情况、内部管理等各方面信息,逐步形成银政、银企互相沟通、互相信任、共赢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二是建立信息月报制度。我行应将存款(储蓄)、贷款(总额、增减)等情况报表、信贷情况文字分析和建议报告等,定期报送市金融协调工作机构,加强沟通衔接。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制度。市计经委、市企业发展局、市国资办等部门按季、年对经济运行趋势、企业发展现状和态势进行分析,并及时通报给我行。四是建立项目推介制度。由市计经委、市重点项目办、市招商局每年组织项目推介会,通报全市酝酿策划的重点项目、对外招商引资项目以及在建、新建、已核准和备案的拟建项目等情况,为项目找资金,为资金找项目。

其次,提供贷款支持,围绕国家“扩内需、保增长”发展方针,与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许诺授信。几年来,累计提供总额不少于亿元人民币意向性信用额度,支持全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支持全市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项目以及、等支柱产业和食品药品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以及重点支持通信、仓储物流、农贸市场建设、医疗卫生、旅游、水利、文化、教育等行业。加大对全市民生金融支持,除继续向辖内广大客户提供资金融通融信服务外,还将利用在业务资质、网络、网点、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供包括存款、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现金管理、投资银行、电子银行、银行卡、资金托管、外汇交易等本外币一体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特别在政府重点项目支持上。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提供金融贷款万元,先后支持了、、等重点项目。并且,银政双方不断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为企业融资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积极搭建沟通合作的平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推荐好企业、好项目,有力促进了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银政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合作协议不能确保银行长期政策受益

随着“小政府、大服务”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将不断走向转型,其介入经济活动的程度也会减弱。那么,银政所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对于银行信贷的各种保证和优惠政策都将会一步步弱化。也就是说,银行在银政合作框架下提供的巨额金融支持所面临的风险将不会降低。如介入过度,还会给银行经营埋下一定的隐患。

(二)项目支持方向缺乏从长远的考虑与考量

从银政合作所支持的项目来看,支持的如电力、交通、冶金、城建、汽车等项目,尽管,眼下政府正在全力扶持。从未来发展情况看,这些项目,前途堪忧,属于国家从环保生态角度予以控制减少甚至逐步取消的项目。“各领风骚三五年”,就担心好景不长,地方政府的出面参与,并不能降低这些项目的信贷风险。

(三)风险担保机制暴露的短板

表面上看,银政贷款的风险是比较小的。但事实上,这种由政府用财政收入以及政府的其他收入的形式来进行担保的形式,可能使财政投资的力度和方向发生偏差,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和财政风险。而这样的财政风险又会弱化政府的担保作用,反过来加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

(四)贷款投向过于集中

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银政贷款可能造成信贷结构失衡,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过分集中在政府规划的大型项目中,且未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并不一定稳定,这将会影响信贷资金的运用效率,并使得信贷规模不断扩张,信贷风险也随之加大。

(五)银行的盈利目标难以实现

就效益性而言,商业银行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注重资金的投资回报效果。但是政府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追求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注重的则是实施该项目所能产生的生态效益、创造的就业机会及支持公益事业等,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就不符合商业银行的盈利目标的实现。

三、进一步提升银政合作发展水平的建议与思路

什么是银政合作,指银行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允诺向地方建设项目提供配套贷款和资金支持,而地方政府则提供多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银政密切合作,构建起一种新型的银政银企合作关系。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应当把好事办好。各方既应考虑自身利益,也应从大局出发,替对方考虑。经过双方努力,共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强化风险管控,为维护金融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为进一步提升银政合作发展水平,笔者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市场。银政合作应按市场规律办事

目前,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走出初级阶段,正在不断走向成熟与提高阶段。尽管银行与地方政府已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在具体项目合作方面,金融机构一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严格按照信贷政策要求和市场法则强化信贷审核和监管,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坚决不予贷款。作为地方政府而言,加快投资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没有错,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创新模式,开发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

根据金融市场需求,在政府引导与协调下,开发设计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并且,在新设计出的信贷产品使银行或面临比较大的风险的情况下,由政府出台风险补偿机制解决。同时,银政合作中银行还可以采取通过投行业务等开辟多个融资渠道,比如既包括间接融资,又包含直接融资。除此以外,银行应更关注地方政府所拥有的优质小微企业资源,借助地方政府的增信平台和信息优势挖掘产业链上优质的小微企业客户。这样既能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防避风险。

合作发展范文篇7

●●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展

中国的一大国情是农民比重大,即使我国的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时城镇化率达到50%~60%,那时还将有六亿到八亿人在农村生产、生活。我们要和重视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服务业一样,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重要战略。

多种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标志。全国政协委员金基鹏在苏北盐城市调查时发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显示出它在引导组织农民实施产业化经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民按照市场信息,有计划地组织农产品生产、运销、减少市场风险,避免大起大落,既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稳定发展,又有利于城市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二是能做到合作社和农户双层经营,推进农业技术和进行集约化经营,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我国农业生产由农户实行小规模经营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而只有真正能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经济组织,才能从机制上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加快普及,使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三是能使农业向贸工农一全化经营方向发展。使农民特别是纯农户分享到农产品加工、运销中所获得的后续收益,开辟农民实现持续增收的新门路。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农业都是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尤其是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的地方,如荷兰、丹麦等国家,农牧产品一般都经过加工增值再进入市场,以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要振兴我国农业,就要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努力加快农业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我国农业立于不败之地。

●●组织建设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化和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各地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它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支柱产业的发展,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配置农村生产要素,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补充完善现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目前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在与农民的关系上,基本上处于松散状态,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法律地位不够明确;组织内部制度不够完善,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对有形和无形资产评估不够公正、收益分配不公,难以调动股东的积极性;外部环境不够宽松等。急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和服务,使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丁瑜认为,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认识。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充分认识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强政策扶持,切实搞好服务,促进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他说,目前,有些地方专业合作组织也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可以大力推广先进典型,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他们在抓好产中环节的技术服务的同时,将服务领域向产前的种子种苗、信息提供和产后的加工、流通等领域拓展、使专业合作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龙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呼唤有效的政策法规支持

目前,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为148万家,其中比较规范的有14万个。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省的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效果显著。北京一些省市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分布不平衡,各地差异较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及主要作用也各不相同,一是专业合作社型,以山东省莱阳市为代表;二是股份合作社型,以四川省为代表;三是专业协会型,以北京市为代表;四是松散联合型,以辽宁凤城市为代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从涉及产业看,种植业协会占59%,养殖业协会占25%,加工运输业占12%,呈现出多领域发展的态势。

全国政协委员姜笑琴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作用和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规范。从调查情况看,仅有不到1/4的专业农协经过了注册登记,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章程,并开展了相应经营服务活动,其余大部分均不规范。二是缺乏有力的法规政策扶持。由于国家没有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立法,有些省也没有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至今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难以确定。三是合作经济组织综合实力不强,特别是起步阶段资金不足,影响和限制了合作经济组织作用的发挥。四是管理体制不完善。从主管部门看,有农业部门、民政部门、科协等,缺乏管理的统一性。姜笑琴委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发展,取决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取决于农民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提高。在此过程中,特别是发展之初,政府支持与引导至关重要,必要时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

姜笑琴委员提出的建议,一是应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殊的法人地位。二是早抓好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最有效的办法是用事实说话,靠典型示范引路。在试点基础上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完善有关扶持政策,提高指导与服务水平,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三是给予税收优惠。经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为本组织内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对本组织内成员自产农产品的销售,应免收增值税;对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的农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应适当减征相关税费;税收优惠所得,主要用于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为农服务的经费补充。四是鼓励创新发展。对规范运作、信誉较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给予奖励性政策支持,实行信贷倾斜或财政补助等。适当放宽对农民资金互助的限制,允许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以入股形式筹集资金,设立合作基金制度或共济会,进行开发性经营投入,增强自我发展与服务能力。

●●区域性农业行业协会应为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农业行业协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没有发挥出协会组织的整体智慧潜能和作用;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这些问题,造成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影响了行业的整体效益。扶持和大力发展区域性农业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和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彭钊建议,成立区域性农业行业协会,以产品为纽带,把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经济实力上、生产规模上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单个生产经营者,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合作发展范文篇8

一、基本情况

大理州巍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属云南省新农合地方财政补助四类县。全县辖10个乡镇,83个村(居)委会。共有定点医疗机构97个。全县实行“门诊统筹+住院补偿”模式。参合率从2007年的93.29%上升到2010年的97.73%,三年累计筹集基金6467.05万元,支出6146.29万元,基金使用率达95.04%,2009年筹集基金2749.00万元,支出2700万元,基金使用率达98.22%,农民群众受益效果明显,受益面不断扩大。

二、主要做法

1、加强新农合管理机构建设,确保新农合工作顺利实施

(1)成立机构。县委常委会议多次研究新农合工作,决定县卫生局增加1名副局长编制,专管新农合工作。成立了巍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以及县、乡农合办。制定工作职责,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能,县委政府领导分片挂钩各乡镇,负责督促、检查和指导新农合工作。

(2)明确责任。在每年召开的全县卫生工作会议上,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相关部门签订《新农合工作责任状》,将新农合工作作为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保证全县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实施,深入推进。

(3)自身建设。通过不断加强新农合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一是定期召开新农合监督管理情况汇报例会,汇报各乡镇监督管理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统一规范相关事项,通过例会促进业务的学习进步,改进不足,完善制度。二是认真组织新农合管理和经办人员及定点医疗机构人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新农合基本政策和趋势,补偿方案,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药品目录、基本诊疗项目和基本药物制度的调整及执行,新农合信息系统操作管理,新农合常规业务操作,三级审核补偿、入户调查、外伤审核、票据管理、特殊慢性病管理及相关表证卡册管理等。

2、强化监管措施,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

(1)规范基金管理。筹资工作以乡镇为单位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筹集后统一上缴基金收入户。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封闭运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专户存储、专人负责;基金支出专户禁止提取现金,只能以专用的《社会保险基金拨付凭证》完成基金拨付,拨付的方向只能是定点医疗机构;县农合办根据“三级审核”结果将应补偿的资金核拨数据提供给开户行,开户行将基金划拨到各定点医疗机构,所有的补偿业务由各定点医疗机构完成,县乡农合办工作人员在基金筹集和支付过程中不接触现金,实现“财政管账不管钱,银行管钱不管账,农合办用钱不见钱”。

(2)强化医疗机构基金支出监管。规范补偿业务,总体监控,入户抽查,层层公示,加大违规成本责任到人。一是统一规范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业务操作流程和操作办法,统一补偿表册和统计数据,通过统一促规范,通过规范促监管。二是综合评价监控,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通过分析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每季度,半年或一年的新农合补偿情况,对业务增长或下降情况进行分析,对平均处方值、平均住院费、平均日床费等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对平均费用较高的医疗机构进行重点抽查。三是严格控制住院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各定点医疗机构年平均住院费用增长率不得超过10%。按定点医疗机构级别划分,年平均住院费用和年平均住院日床费两项指标,必须控制在全县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年平均费用的140%以内,超过140%以上部分,按超出部分补偿新农合基金的50%进行核减。四是加强药品总量监管。按定点医疗机构级别划分,控制药品费占住院医疗费总额比例,各医疗机构全年参合农民住院药品费用占全年住院总费用的比例必须控制在全县平均比例的±20%以内,对高于或低于全县平均比例±20%以外的费用,按超出部分补偿新农合基金的50%进行核减。结合乡村一体化管理账务和药品配送商配送药品数量和总价值,从宏观数据上对医疗机构的药品进购和新农合补偿数进行对比,监控医疗机构的药品进出量与基金报销量之间的联系。五是进行补偿后随机入户抽查。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进行入户抽查。门诊:村卫生所和民营医院按2%—5%的比例,全民医院按1%—3%的比例进行补偿后入户抽查;住院:民营医院不低于20%,全民医院不低于5%的比例进行补偿后入户抽查。六是层层公示,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新农合基金收支、管理和使用情况列入政务公开内容进行全面公开;县农合办利用乡镇、村委会政务、村务公开栏或宣传栏以及广电、报社等新闻媒介进行公开;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将参合农民群众门诊和住院医药费用减免补偿情况在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各乡镇农合办按季度将本乡镇参合人员住院补偿情况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营造了良好的新农合氛围。

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中如出现违规补偿的,监管办法规定其所有违规补偿资金按规定在应拨付医疗机构的补偿资金中减拨,减拨的资金不得由医疗机构承担,且已补偿的资金不得再向农户收回,只能由相关工作人员个人承担,将责任落实到人,加大个人违规成本,降低违规概率。

3、严格票证管理和参合资格审验,加强外伤住院审核,力保农民群众公平受益(1)严格票证收发管理和审验。一是筹资票据收发进行严格专册登记记录真实完整,确保发出和收回的份数一致。二是《合作医疗证》发放每本均专册登记,并由领证人签名确认。三是参合农民群众享受补偿时必须同时出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和“当年的筹资收据”。不能同时出具的不得享受新农合补偿政策。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必须信息填写齐全,乡镇农合办印章和县农合办钢印完整,首页无涂改刮擦,补偿记录无缺损。定点医疗机构如不按要求审验“两证”,造成新农合基金流失的,一经核实,将予以核减定点医疗机构当月20%—50%的补偿金额。对借证看病或冒名顶替的,如医生仍配合患者开具新农合处方给予补偿的,一经核实,除落实责任到人,并直接扣减定点医疗机构当月50%的补偿款,同时取消该医生一年的新农合补偿资格,其开具的处方在一年内不得列入新农合补偿。(2)严格外伤核查。为确保参合农民群众公平受益,减少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其他保险和其他责任范围承担的医疗费挤占新农合基金,我办对外伤病人进行严格审查控制。所有外伤病人均需要进行登记,入户调查,并在操作的每个环节都责任到人,经调查后确实在报销范围内的费用由县农合办签字后才列入报销,凡不符合报销范围的均不给予报销,以减轻新农合基金的支付压力,尽量保证参合农民群众公平受益。

4、多部门联动确保新农合有序运行一是每年由县政府牵头,县审计局对全县新农合实施情况进行年度审计,县监察局对新农合基金管理进行专项行政效能监察,监督指导相关部门工作。二是由县卫生局牵头,联合卫生监督所、药监局、发改局,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分别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业务操作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三是根据省、州“打击非法行医”工作有关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出动卫生、公安、药监、监察、宣传及乡镇相关人员有针对性的对全县村卫生所医护人员在家私自开诊情况进行查处,有效地堵住了私自开诊的后路,保障医疗卫生服务有序运行。通过多部门联合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找准了县新农合运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监管措施,加强对定点医疗的管理和监督,为县新农合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有力地保障了县新农合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三、取得的成效

大理州巍山县新农合运行三年多来,由于宣传工作到位,措施得当,方案制定科学合理,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合有了较深的认识“,农民群众参合看病就可报销”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1、农民群众得受益

2007—2009年全县新农合基金受益率从205.12%上升到356.89%,其中:门诊受益率从201.00%上升至349.72%,住院受益率从4.11%上升到7.17%。多年来,农民群众看病“小病拖,大病挨,危重才往医院抬”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参合农民群众就诊率明显提高,就医积极性明显增强。

2、卫生得发展

新农合的实施,刺激了农民群众的医疗服务消费需求,增强了农民群众的防病治病意识,农民群众就医积极,各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及业务收入都有了明显地增加,为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同时,因为农民群众只有到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才能得到补偿,所以全县各医疗机构都主动要求加入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行列,借助实施新农合的契机,巍山县已成功地推行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江湖游医式的乡村医生经营模式已成为历史。

合作发展范文篇9

西南地区农业的弱质特性

西南地区在地理意义上是指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这一区域地形复杂,多为盆地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起伏明显,同时气候种类多样,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各种资源分布的地域连续性变差。加之西南地区较全国其他地区发生干旱灾害的概率和范围更大,这就使得西南地区农业经营的系统性风险加大。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系统性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不能通过投资多元化等手段降低或消除。农业生产既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因而面临着自然风险(见表一)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使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受到限制,科技增收不明显。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小农作业模式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粮食作物的长期价格低迷,且部分年份经济作物产量、价格波动较大,使得西南地区农民的生产承受相当一部分的市场风险和压力。农民对于农业活动的经济效益无法确定。这种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影响了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使其无法成为农村地区强有力的增收部门。

西南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形势与现状

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中国既是一种经济资源,又是一种行政资源,其发展明显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但是由于国家不同时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的不同,也导致各个时期的金融行业和体系的不同。西南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围绕着国家的发展战略展开,体现出强烈的的计划性。改革开放以前,经济体制高度计划集中,全国只有一个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虽然金融机构也在分设与合并中不断地发展,但一直没有形成稳定而独立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开始进行经济领域的改革,这推动了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使得投资和融资开始多元化。农村的金融机构也相应的开始丰富起来。但是对于诸多的涉农金融机构来讲,不断进行的体制改革,使其经营更加趋向于现代企业化,对经济效益更加注重,支农作用逐渐弱化。同时在正规金融机构在自身经营战略和理念的调整下,逐步降低在基层农村的服务和网点覆盖,加之原本部分西南落后偏远地区缺乏正规金融服务,所以造成了西南部分农村地区发展农村金融的巨大障碍。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部图集从表二中可以看到,四省区农村金融机构总量虽然较多,但平均来看,每个乡镇能拥有的金融网点在2-3个之间,低于全国平均值(3.5个/镇)。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乡镇金融网点数量只有一个或空白,这就造成了所在地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被动和缺乏。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基本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网点组成。单从调查结果(见图一)看,信用合作社一直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占据了多数农村金融资源。实际上,在农行不断调整县域农村经营网络、减少乡镇业务领域,农业发展银行下乡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农村地区金融只能大都由信用社承担。庞大的金融需求与单一的资金供给的矛盾形成了西南地区农村融资贷款的困难局面。数据来源:2011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部图集农信社在农村接近垄断的地位给予其在贷款利息定价上的主导权。为了防范和弥补信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农信社贷款利息水平普遍较高。例如广西农村信用社的加权平均利息率为9.01%,高出基准利率2.56个百分点,考虑到贷款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那么实际利率水平将更高。综上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在制度变迁中表现出的“去农化”倾向,加剧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难度。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渠道严重挤压,资金需求无法有效满足。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健全的农村金融融资机制和形式成为西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西南地区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可行性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在西南农村地区的收缩使得大量的民间借贷组织涌现。监管机构早前虽严格控制民间借贷资本的发展,但在2006年以后,证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进入门槛,允许农村地区增设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这一政策驱动下,大批的信贷组织出现,其中高利贷、非法集资、非法吸储的问题也使得农村民间借贷的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建立风险可控、高效便捷的资本投融平台是西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设计重点。(一)灵活的设立形式有助于合作金融的创立农村合作金融不同于金融合作。农村信用社在经历了多次的制度变革和经营改革后,已经不再具有合作性质,所以并不在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合作金融更侧重于个体之间、个体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金融联系。在组建合作金融组织时,可以是参股,也可以是建立互助社,这种形式上的灵活性降低了设立的难度,以及市场的门槛。这对于西南地区较为落后的金融程度和市场来说是一个机遇。(二)信息收集和抵御风险上具有优势经验和研究表明,小范围内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或小组信贷对于克服正规金融机构难以避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抵御风险方面具有优势。由于在农村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现象要比城市中严重和普遍,交易参与方无法确定对方是否会履行协约,所以正规金融机构会提高贷款利率以弥补风险。这也正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高利贷倾向的一个原因。高林霞、史林东(2011)认为,小组信贷能对借款者进行自我组合和筛选,从而对风险特征进行甄别。中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西南地区的农村大多为民族聚居区,村民之间的了解熟悉程度较高,同时本民族内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对借贷关系进行约束,这样就能有效的对各类借款者的信息和信誉进行比对、区分,从而规避借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三)内部评价可以更好的进行抵押抵押是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违约问题而建立的。但是对于许多正规金融机构来说,农村抵押本身具有风险。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农户房屋往往由于地理上的分散性与物理上的低品质性,实际上不具有较高的交易价值。而另外一种农户的财产即土地,只有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并不具有完全土地产权,也就无法在农村金融领域内进行抵押和交易。由于西南地区农村土地分散严重,且多为丘陵和山地等低产田,其执行成本高昂,接近不可执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面对抵押问题时,由于内部对抵押物品熟悉和了解,所以能做出较为合理的估价,而对于土地的低值性问题,则可以对其经营权进行抵押来解决。另外,在借贷期间,对借款人的使用状况进行动态监督和评估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资金的安全。

合作发展范文篇10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它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相互作用和互相依存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研发合作组织实质是一个企业共生组织,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的共生互补的生态化组织体。研发合作组织作为企业间的一种特殊联合方式,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通过能力互补使各方都获得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组织作为一个弹性生态系统,组织内企业普遍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使企业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研发合作组织内企业间的竞争并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竞争,更多的是合作关系,竞争对手在某种程度上是合作伙伴。研发合作组织内形成了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竞合机制,这种竞合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的集体行动。竞合行为是组织个体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企业对于组织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以及寻求自身发展的压力使得组织内企业处于不断的竞合之中,个体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从中取利,组织整体竞争优势也在组织内企业的良性竞争中得以提升。组织共生竞合机制的存在,对于研发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

研发合作组织共生竞合机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组织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当前商业环境不断动态化与复杂化的情况下,靠单兵作战的方式已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共生竞合机制有利于实现高效的网络化互动和合作,克服单个成员企业的规模劣势,形成合纵联横的网络关系,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二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组织内独特的竞合关系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激励机制,从而成为组织内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如果企业不能提高研发能力,不能持续进行科技创新,那么这类企业就有可能在组织中处于弱势甚至退出。持续竞争产生了不断的激励,使得企业之间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技术创新竞争。组织内企业在许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从而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环境中推进科技创新。三是有利于组织内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链”的各环节上,通过在“链”的优势环节展开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该环节拥有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并创造新的价值。四是有利于研发合作组织内部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有利于企业间实现纵向合作,降低成本,实现生产协同和技术协同。企业间可以互相学习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成功的管理经验在组织内传播。五是有利于形成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由于共生性,组织内企业还可与本地知识生产机构形成共生体,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获取优先扩散的技术与知识,从而营造优势。

二、研发合作组织的自组织强化机制

自组织强化理论来源于人类对复杂性适应系统的认识,从宇宙的演化到生命的进化都可以看成复杂性适应系统。复杂性适应系统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组织性和自强化性,即它具有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调整和自我进化的特征。研发合作组织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因为研发合作组织不是一个人用自组织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加以设计的技术和计算装置,它本身就是一个自组织的产物,组织处理复杂性的游戏规则也是自发形成的,并且这些游戏规则在遵循着组织体模式下通过共同学习的动态过程得以更新,而非由更高级的力量预先设定和安排。研发合作组织能借助网络关系获得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各种优势及竞争资源,对外能够不断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具有局部的正反馈,是一个具有自增强或自催化的动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自强化性。从这些意义上说,研发合作组织之所以具有自组织性和自强化性,原因之一就是内生动力——自组织能力和自强化能力的存在。研发合作组织内部的自我组织强化机制、促进研发合作组织的形成机制如图2所示。组织强化机制对研发合作组织将产生四方面的效应。

1、组织强化机制有利于组织整合要素资源。研发合作组织一旦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组织成员拥有的资源和结构方式将影响组织的竞争优势,在组织结构中形成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相对于单个企业资源的有限性而言,研发合作组织整合资源的能力更强,能够按照一种近似最佳的方式将各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增强相互之间的关联,产生整体聚合能动效应。

2、组织强化机制有利于组织集聚创新资源。研发合作组织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扩张的机制,增加组织效益并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组织内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也将与日俱增,不仅能有效克服知识贫困的约束,还极大地拓展了技术创新与相关支持的可能空间。这种状态极易引发主体从创业竞赛向创新大战转换。随着组织整体技术能力的增强,适合技术创新环境的完善及组织内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需求增长,将产生一种“马太效应”,组织内的创新活动不断,创新实力增长,组织内的知识库得到丰富。随着研发合作组织技术能力的增强,生产能力也随之增强,创新资源将进一步集聚。

3、组织强化机制有利于提高组织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莫测,竞争程度愈加激烈,企业单凭一己之力来应对这种竞争状况,无论是从技术、人员的角度还是从资金和经营的角度都难以应付,也难以承受这些风险。研发合作组织将单个企业竞争优势进行整合,组织内企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科技实力得到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组织强化机制有利于组织扩大整体规模。研发合作组织以其特有的竞争优势较好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集中、创新要素的集聚及人力资源的集结。随着组织的完善,资源吸引效应还会逐步加速,便于企业快捷获取所需资源并促进自我强化的过程,组织内企业间保持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构成了一种柔性综合体。

三、研发合作组织的分工协作机制

研发合作组织不是指毫无联系的企业的单纯靠近,而是一种分工明确、具有自组织功能的专业化体系。组织内大量企业集中在一起,企业间形成密切而灵活的专业分工协作,通过这种灵活专业化,组织内的企业共同构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网络,从而实现整体优势。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机制不仅是研发合作组织产生的根源及特点之一,还是研发合作组织的竞争优势所在,对研发合作组织的形成具有较强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分工协作机制的作用机理具体分析如下。

1、分工协作机制可以提高整体效率。研发合作组织构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研发配套体系,不仅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不同企业还能根据各自专长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形成一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链条。研发合作组织将市场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与分工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这种分工具有主动性且职责明确,降低了因为转换环节而必须付出的成本,不断提高研发合作组织的整体生产效率。

2、研发合作组织内的分工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分工。组织内企业有细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各企业只专注于某一环节,努力做精、做专、做深,促使企业集中力量加大研发投入,让自己的技术更专、更精。

3、分工协作机制可以构建组织式创新体制。创新是研发合作组织的生命线,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和促进组织创新。分工协作机制在鼓励企业单独创新的同时,也鼓励链上的企业进行密切交流,促进链条的各个环节创新,实行组织式创新,以提高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组织持续创新能力。

4、分工协作机制可以强化组织持续竞争力。研发合作组织利用社会资源更快地扩大规模或降低成本,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可以使更多的功能操作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协作效应,从而构成研发合作组织强劲持续竞争力。

四、小结

研发合作组织是企业获得网络知识并进一步实现知识学习与知识整合的组织形式。知识分工理论强调知识的专门化是提高知识生产率的重要基础,而在专门知识上每一个实践主体都比其他任何人更有优势。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只能拥有特定的专门知识,而这种专门知识是他人难以模仿的,具有极高的资产专用性。由于知识积累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企业会在某一专门领域持续建构自己的专门知识,并以此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研发合作组织使企业的原有知识通过与新知识的互动而得到有效的传递、整合与衍生。这种知识共享的直接收益是合作各方产生新的专门知识,提升了各自的竞争能力与比较优势。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的商品化,在于知识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与服务。知识的可分割性、无限可重复性使得企业在合作网络中转让部分专门知识的资产专用性时不会同时失去核心能力与经营优势。研发合作组织提供了知识共享与知识传递的机制,参与各方的知识通过网络得到充分的利用与整合并可能产生新的知识。但对于参与各方来说,网络知识的价值是不确定的,这种价值一方面取决于参与方对网络知识的识别能力与利用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参与各方对网络知识的贡献程度。

【参考文献】

[1]Byrne,J.A,.TheVirtualCorporation[J].BusinessWeek.February,1993.

[2]Malone,M,AndDavidow,W.,1992,“VirtualCorporation”[N].Forbes,December7,1992.

[3]Hodge,B.J,Anthony,W.P.andGales,L.,1996,OrganizationTheory:AStrategicApproach,5thed,upperSaddleRiver[M].prentice-hall,1996.

[4]Applegate,L.1996,Corporation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textandcases[Z].LRWIN,1996.

[5]StevenGoldman.AgileCompetitorsandVirtualOrganizations[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1995.

[6]NickyHayes.SuccessfulTeamManagement,InternationalTbomsonPublishingIncChristopherBartlett&SumatraGhoshal,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