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维修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5:18:11

航空维修

航空维修范文篇1

关键词:维修保障过程;监测;分析与改进;质量信息集成;PDCA;流程驱动

1实施背景

航空机务维修保障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航空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航空业迅速发展,航空机务维修保障工作的质量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目前,航空业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技术对科研试飞的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给质量安全管理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亟待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机务维修质量,保障飞行安全。国军标GJB9001C-2017第9.1条“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要求中的b)项:需要用什么方法进行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以确保结果有效;以及第9.1.3条“分析与评价”要求:分析和评价结果应用于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改进。《民航航空器维修单位合格审定规定》(CCAR-145R3)第145.26条“自我质量审核系统”要求:维修单位应当建立一个符合规定的独立的自我质量审核系统,或者将自我质量审核功能赋予其质量部门,有计划地评估本单位维修工作对本规定要求的符合性,验证质量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进行自我完善。

2现状分析

目前,航空机务维修保障工作质量管理的理论及方法是依据国军标等相关航空业标准,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规定其工作流程和规范,按照国军标等相关航空业标准的要求对航空机务维修保障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建立相应的自我审核系统,形成了一定深度和规模的自我审核机制。然而,相对于国外的先进理念而言,现阶段航空机务维修保障过程的监测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还需要完善和改进,分别为以下几方面:(1)制度与执行存在“两张皮”现象;(2)搜集的监测数据信息不够全面;(3)事先预防能力有待加强。

3管理理念的运用

3.1流程驱动业务的管理理念运用。为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的指导性、质量安全记录的规范性以及质量安全信息收集的全面性,以“标准化做业务启动计划、计划触发流程、流程驱动业务”的管理理念为主线,利用表单技术,以各体系管理要素为基础并结合研判后的质量安全信息,形成《质量安全检查单汇编》,作为监测分析改进的工具,从而实现标准化作业启动。该工具以过程为主、流程串接的质量管理模式,在监测分析改进的策划过程中实现计划触发流程。通过对维修保障过程监测,早期发现问题,事先预防,降低偏离和波动,事先质量流程驱动业务推进。3.2层次化的PDCA循环管理理念运用。在不同的组织中,建立设计层和执行层的改善循环。设计层单位通过“设计-监督-反馈-完善”流程闭环,不断优化《质量安全检查单汇编》,执行层单位通过“测量-分析-反馈-改进”流程闭环,提升业务能力,建立层次化的“PDCA”改善循环,驱动新的改进,提高维修保障质量。

4管理理念在维修保障过程监视测量分析与改进的运用

4.1全面的质量安全信息集成。通过主流业务可视化、体系要素融入业务流程,同时将经验转化成价值,实现全面的质量安全信息集成,以微笑保障对象全寿命、全过程为主线,以工作项目为管控单元,编制《质量安全检查单汇编》,以此作为微笑保障过程分析与改进的工具。从而实现执行表单化、作业标准化、各体系要素全覆盖、主流业务全过程控制。4.2维修保障过程监视测量、分析与改进的策划。策划全员参与运用《质量安全检查单汇编》作为质量管理工具,动态的监视维修保障过程,多层次分析数据信息,持续改进,做到闭环控制、信息共享。4.3维修保障过程监视测量、分析与改进的实践。《质量安全检查单汇编》作为监测分析改进的高质量工具,运用在维修保障过程中,实现作业标准化。以过程为基础、流程串接的质量管理模式,通过质量流程驱动业务推进,实现科学规范的维修保障工作。使维修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差错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或降低差错发生的概率。利用《质量安全检查单汇编》作为监测分析改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利用表单牵引落地。将《质量安全检查单汇编》融入工作流程,利用表单使各体系文件要求以表格化的形式清晰展现出来,使维修保障业务流程可视化。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模式,应用在日常维修保障工作中,在重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回归到科学规范维修保障的轨道上来,全员在维修保障工作中做到知法、懂法,有章可循,管控好“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实现作业标准化,不但可以起到提示、提醒作用,还可以早期发现问题并优先处置。4.4预期效果。通过运用“标准化作业启动计划,计划触动流程,流程驱动业务”以及“层次化的PDCA循环”管理理念,使用《质量安全检查单汇编》作为监测分析改进的质量管理工具,持续进行维修保障过程的监视测量分析与改进。可以推进维修保障管理理念的“两个转变”和“三个能力”的提升:文件化管理向可视化管理转变、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提高执行能力、提高管控能力、提高预判能力。

5结束语及展望

本文通过“标准化作业启动计划,计划触动流程,流程驱动业务”的管理理念,以《质量安全检查单汇编》作为监测分析改进的质量管理工具,有效的避免了规章制度与执行“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多层次的、系统的搜集维修保障过程的质量安全信息,通过精细化的分析,及时预测预警,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先预防。

航空维修范文篇2

关键词:员工;企业;制度

1员工管理的基础

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动植物、细菌、病毒、微生物等———都有一种本能:为了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会尽可能地占有更多的资源。自然法则使得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各个物种之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人类社会的运行也与此相似,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自利原则或者利己主义。自利是所有生物和组织的一个本能,是物种生存发展的基本诉求。自利和利他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物种和组织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存在的原动力,不可能消除,也不应该消除。在现代社会的运行中,企业是一种组织,员工既是企业的一份子,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企业经营中,企业和员工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企业而言,建设积极的制度,充分利用员工的利己心,可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2员工可能采取的策略

生产活动中,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因自利原则的作用,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一种是被动消极策略———省略工作步骤、自行简化程序以减少自身付出,表面看来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即是增加了绝对收益。而这对企业则意味着损失。尤其在航空维修企业中,这往往意味着违规违纪、违章操作,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没有发生的劳动支付报酬,甚至可能承担违章造成的巨大损失。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必然会对员工的劳动进行监管,尽可能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对员工和企业之间的这种博弈,在浙江大学蒋文华教授的《用博弈的思维看世界》一书中有详尽的描述和数学论证。其结论也是简单明了的:监管处罚力度越大,违规的代价越高,整体而言违规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在现代民航维修企业中,对生产活动全过程的监管可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在行业内和公司内对各种违章行为都有明确细致的定义,针对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处罚措施。这样的大环境下,对员工个人来说违章的成本是很高的,此类行为发生的概率也大为降低。同样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员工可以采取完全不同的主动策略———增加收入。通过不断学习、提升技能、积累经验、沉淀能力、铸造品质,尽快地获得晋级升职的机会,直接结果就是收入的增加,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扩大。同时,员工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他/她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带来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双赢”!综上所述,员工应该采用哪一种策略是不言而喻的。

3企业管理的制度

对企业而言,所采取的策略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为“被动防守”,就是上面提到的监管处罚制度。由墨菲定律等人为因素理论我们知道再严厉的制度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违章行为的发生。但对于“主观违章”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实施来使之降到最低。我们要思考一下在严格的监管处罚制度下为何还会出现主动违章行为?第一,员工是否清楚公司制度,是否了解违章可能会付出的巨大代价?这就要求管理者做好宣贯说明工作,让每个员工了解公司的各种制度,清楚自己的工作环境。第二,员工了解公司的制度,却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总是期望对自己有利的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对此,管理者需要以事实为根据,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第三,管理者对发现的违章行为没有切实按照制度进行处理,因此反而刺激了这类行为的发生。对此应该做的就是落实执行企业的各项制度,使员工生产行为符合制度,减少违章,达到安全生产、保证企业利益的效果。企业采取的另一类策略就是制定“主动进取”的激励性制度。比如晋级升职、评优评先、绩效考核、职业规划制度等等,引导员工积极做出“积极”的行为,让每个员工都有清晰明确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诸如此类的问题是需要企业管理者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制度规章决定人们采取何种行为,从而进一步决定了事件或活动的效果和结果———“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做好事”。其实不论“好人”或“坏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利己心的,只要建立了“好”的制度就可以利用人的利己心来做好事,得到好的结果。对企业而言就是要建设完善更好的激励机制和体系,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实现共赢!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被管理者)之间必然有矛盾有冲突,存在着博弈。博弈并不是,不是一定要出现非赢即输的结果,反而在博弈中应当寻求共同利益,在“好”的博弈制度下,双方采取恰当的策略就能实现共赢。

4结束语

“人生是永不停息的博弈过程,博弈意味着通过选择合适策略达到合意结果。作为博弈者,最佳策略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作为社会的最佳策略,是通过规则引导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冯.诺依曼。通过现代化,简单,完善的员工管理,会有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M].北京:煤炭经济研究,2010.

[2]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为例[M].天津:NANKAIBUSINESSREVIEW,2006.

航空维修范文篇3

关键词:航空维修;精细化管理;分析

通过有效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航空维修保障对策,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来说,要不断制定完善的管理对策,通过科学的分析航空维修保障体系,希望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航空维修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1航空维修保障实施精细化内容分析

保证航空维修按计划进行需要对保障工作进行精细化处理,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项目进行具体落实,同时要对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管理技术进行落实,保证准确无误地实施精细化维修。在进行航空维修保障时,需要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为指导核心,认真核对每项管理技术,提升维修保障的有效性。以系统化管理方案推动航空维修保障工作顺利进行,落实全方面管理方案,优化配置不同要素,利用科学的管理技术、控制方案等,提升维修保障的针对性、有效性,大大提升维修保障的工作质量。在进行全系统维修保障时,需要对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落实,对训练、作业、管理、安全等各方面要素进行全方位控制,保证计划的完整性、管理的全面性、内容的精细化。在整个航空装备的使用周期内均需要将维修保障系统进行落实,有计划的开展不同管理工作,全面实施管理技术,对检查设备、执行管理、处理故障等技术进行精细化落实,保证其与预期标准相适应。在此过程中,同时需要对维修人员进行高效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理念,保证设备使用的安全性,不断优化保障信息,对备件、装备等进行全面管理。在对航空维修保障进行精细化管理时,需要以“精”为基础,不断细化所有的管理内容,针对性落实不同管理内容,强调管理技术,在具体工作中落实精细化管理目标,不断完善管理方式与方法,制定一定的管理措施,提升管理品质与效果。

2航空维修保障推行精细化对策

2.1重视航空维修保障装备信息化建设。2.1.1硬件系统建设。对航空维修保障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时,首先需要制定的全面、细致的硬件管理技术与标准。根据管理目标要求、管理应用需求等设计符合航空保障维修装备性质的硬件系统,并以此完善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机务维修铣用、设备周转库系统、指挥机构系统、信息中心系统等。第一,落实信息管理技术,建立信息中心网络系统,利用装备、设置保证指挥的实时性,并对保障进行监控,落实系统养护、保养工作,对相配套的显示端、服务器装置等进行管理。第二,通过设置指挥子网络对日常办公设备、维修措施、场地等进行高效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实施登记信息,为及时查询信息提供服务,并及时完成信息的在线收发、远程操控等等。第三,设置合理的周转设备库提供航空维修保障需要的装置,通过设置RFID服务器、读写器、扫码装备等大大提升航空维修保障的效率。第四,在航空维修保障末端设置维修点子网,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及时采集不同的数据信息,为数据采集提供保障,并对相关装备提供监控。2.1.2软件系统建设。软件系统维修装置需要根据标准规范,在维修人员的统一研发下不断研发、探索,实现对不同系统的功能保障。第一,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系统为航空维修提供保障,不断对指挥保证系统进行优化完善,建立实时指挥系统对装备、人员、物资等进行协调、控制,生成抢修方案,不断提高指挥的实效性。第二,利用网络平台对装备保障系统进行监督,设置考核系统、训练系统,设置网上考核练习功能,为航空维修提供充分保障。第三,建立可被各单位、各系统实时调用的管理子系统,并设置在线查询、收发、调拨功能,对各单位的维修保障设备进行分析,并判断其日常耗材规律,为后续设备订购、耗材处理等方案提供依据。第四,利用网络数据记录仪对装备状态、装备故障、维修记录等数据进行实时汇总,利用模型分析统计结果,并对不同型号、单位设备等进行可靠性分析,提供活动的保障依据。第五,设置装备工作收发通知,建立专业网站,对资料进行存储会在,提供活动保障平台,为保障装备提供服务。2.2建立基于数字线索的数字孪生维修保障。科技革新、产业变革、数字媒体等新型产业模式促使航空装备研发不断升级与优化,以数字为线索应用数字技术,生成适应运载器制造、系统架构集成等现代化自主应用模式。客户在接受相关装备的过程中仍需对数字模型进行接收,并以此对建立匹配的配套系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航空装备进行保障与维护。数字孪生技术是新型房仿真技术,其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在不断更新传感器的过程中,结合历史数据对概率、尺度、物理量等多种元素进行模拟防治,并将其映射在虚拟仿真空间中,实现对全生命周期的如实反映。对此,第一要建立数字化模拟真实空间,并利用传感器建立与飞机真实状态相同步的模拟仿真空间,利用现有结构、过往载荷等数据对每次飞行过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其是需要及时维修,判断其能否高效的承载下次飞行任务。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状态感知、空间链路网等分析大数据,实现升级管理设备,对航空装备进行预测判断,利用监控平台对其进行分析,并以此建立故障分析模型,推动维护工作开展。实现在线监控航空装备、对运行状态进行控制,对运行可靠性进行评估,对运行质量进行判断等。2.3构建完善的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对传统的维修模式进行转变与优化,不断完善定时维修系统,促进其像状态维修转变。首先需要对装备的状态进行逻辑确定,判断其基本维修模式与大纲,并按大纲标准进行维修。其次需要对相关设备的状态进行判进而确定维修的方式与思路,包括对故障的预测、对健康系统的管理、对嵌入式传感器的检测、对外部测试系统的判断。当系统出现面向征兆时在进行维修处理,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对大限度地减少事后维修,避免预防性计划维修。在对维修系统进行保障时,需要转变传统的经验维修方式,向自主维修转变。建立实时更新系统,集合任务规划、维修保障、维修训练等不同要素,实际监控武器系统的运行状态,以监控结果为参考,不断完善维修计划与方案,启动维修任务规划书与维修资源调配系统,保证对武器进行最佳时机的维修,确保平台高效运转。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维修训练,像其培训相关的虚拟维修技术,转变传统的实物维修方式及方案,不断提升技术维修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利用VR技术不断优化信息处理模式,通过三维交互环境设计人员三维图形,并对其运动感知能力、触感接触模式等进行实际演练,帮助受训人员感知仿真世界的物体,进而使其更加真实的感受维修环境,并在其中进行操作练习。与此同时,不断优化传统维修工具使用方案,向智能化使用方式上转变。如:在不同零部件上安装智能识别技术,对零部件进行定位、识别管理,速写、监控维修过程,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大大提升管理技术的便捷、可靠性。同时可在智能移动终端安装便携式移动设备、穿戴式设备、手持设备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三维数据模型对制造工艺进行优化、轻量化处理,进而实现对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直接式维修引导,不断提升维修质量、提高维修效率。维修人员可通过在移动设备上安装应用程序实现对信息的实时监控,保证维修效率。

总之,通过以上进一步分析,提高了航空维修保障管理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需要不断制定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从而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叶耀祖,雷利.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数字网络化模式探索[J].科学技术创新,2019(10):85-86.

[2]严文洁,王宁,叶耀祖.航空机务维修保障过程监测、分析与改进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5):21.

航空维修范文篇4

关键词:电子测控技术;航空器维修;应用

随着航空设备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航空机械系统逐渐实现了性能检测、状态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电子测控技术在飞机系统中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飞机故障诊断和检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飞机飞行的安全性。飞机的正常运营,加强检测和维修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保证人们财产安全和促进航空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内容。

1航空飞机维修的原理和原则

航空飞机系统是有多种电子系统模块构成的,它的维修多是利用电子测控技术进行。目前,在航空飞机的维修找那个,主要使用两种电子测控技术,分别是:智能决策技术和虚拟技术。加强航空飞机设备的维修,是为了提高飞机飞行的效率,避免飞机飞行出现任何故障。所以,对航空飞机器械进行维修时要严格根据相关原则进行,加强预防。在飞机维修过程汇总,要详细检查飞机在飞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要彻底全面的进行检测,不能放过一个细节部分。对于航空飞机来说,一些小部件出现问题,都会造成飞机出现飞行故障,从而造成更大的灾难。所以,在飞机飞行前,加强各部门系统和零件安全性的检查,可以彻底排除安全隐患,每个检查指标都需要根据飞机飞行的标准进行,保证万无一失。测控技术是不需要将元器件从电路板上卸下来,只是检测元器件先关参数是否存在异常。测控技术在诊断故障时,是按照将元器件与电路板进行电气隔离(物理分割),进行逐一检测,从实现故障诊断。检测原理分析如图1所示。图1测控技术检测航空器原理航空器测控技术主要是利用反驱动技术来对电气设备进行隔离。反驱动有被成为“过驱动”或是“后驱动”技术,它的使用原理,就是利用半导体器件实现瞬间过载的功能,它通过电路板对前级被测期间输入瞬间的大电流,同时强迫该器件根据测试需求从高到低或是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测试,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前级元器件的隔离和检测,它能对被检测器件的端口输入测试码[1-2]。

2电子测控的主要技术

2.1虚拟仪器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航空器也逐渐实现了虚拟仪器技术的建设,利用该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仪器设备进行定义和设计。虚拟技术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软件模块、仪器模块、计算机模块等。仪器模块主要是采集数据,并发送和接受信号的,软件模块就是模拟仪器相关功能程序,同时也能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对相关参数进行设定。在实际维修航空飞机器械时,可以利用同一台虚拟仪器,对不同功能系统进行检测,这样可以减少航空飞机维修的成本,同时也能提高航空器的实用性。2.2智能决策系统。智能决策可以实现对每个系统主要点进行智能的检测。该系统是通过收集到的监测点,对故障进行诊断、识别、定位和隔离,之后操作人员会受到系统发送的故障情况,这时操作人员可以对挂账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智能决策系统中,最主要的技术是智能决策,它是利用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进行建立的,同时利用工程技术等理论,可以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采取合理的解决对策,这样可以让维修人员掌握更加详细的资料,充分了解每个器械设备的状态,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3电子测控技术在航空器维修中的使用

3.1自动测试系统。ATE技术具有的优势:(1)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高。该技术可以实现自动收集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维修人员提供该领域的准确数据,方便维修人员进行问题判断和推理。(2)通用性好,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率。ATE的硬件组成包括VXI和GPIB模块,连接不同的软件可以实现不同的测试功能。(3)灵活姓高。它的测试技术和软硬件组成非常先进,而且可以建立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测试平台,可以对多个对象和环境进行检测。自动测试系统(ATE)就是可以实现对航空飞机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自动检测,同时也能评价该机械性能下降程度,这样可以为维修人员的维修提供参考资料,从而采取高校的解决办法。自动检测系统多是在航空分级外部系统中进行使用,它属于飞机外部检测系统。该系统操作比较简单,而且灵活性比较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人力,提高检测的科学性。在实际检测中需要使用软件进行辅助,实现对航空飞机的准确判断和测试,它能实现将外场故障单元更换到内场可更换的单元上,从而减少操作难度,实现故障的诊断。为实际维修过程中,需要收集详细的数据资料,在利用智能手段和科学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在解决维修中引导的问题。该系统存在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可以极大提高航空飞机系统的维修质量和效率,同时提高维修的尊却屡,减少维修工作的复杂度。3.2机内检测系统。BIT技术的主要作用包括:(1)简化维修设备。利用BIT技术可以大量减少维修的数据、维修人员、检测的设备、备件库存量等。(2)提高检测能力。BIT技术可以实现自动隔离故障和检测。(3)减少维修费用。BIT技术可以提高检测、维修设备的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机内测试系统(BIT)其自身是具有自动检测的能力,在航空飞机出现颞部故障时,机内系统发现故障后,会及时将其隔离,这样可以方便更换配置,从而及时排除故障,提供航空飞机运行安全[3-4]。机内检测可以减少维修中的难度,减少维修的程序和时间,使维修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利用机内检测系统可以对航空飞机的电路板、芯片等问题进行检测,从而提高实际检测准确率。在准确的检测数据下,维修人员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故障出现的位置和原因,并及时进行解决。这样可以更好的减少维修资金的投入,减少维修费用,同时也会减少一定的人力。该系统技术极大的优化了传统三级维修方式,它可以对基层级出现的故障,通过BIT技术进行场外隔离更换单元;中继级,对车间进行更换单元;基地级,实现高效的精确度,减少故障诊断的时间,提高整体故障诊断的效率,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质量[5]。三级维修过程如图2所示。

4结语

随着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航空飞机运行的安全性变得非常重要。使用现代电子测控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航空飞机设备的检测效率,保证航空飞机的设备质量和安全,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飞行环境。目前关于航空电子测控技术开始向多功能、抗干扰、模块化、通用性、小型化的方向发展。想要保证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测控技术的改善,加强航空飞机设备的维修。

参考文献

[1]雷刚,王旭坤.航空测试技术在无人机维修方面应用的论述[C].航空装备维修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5.

[2]钱斌,郑国,王景霖.基于PHM技术的武器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7(36):449-450.

[3]田泽.试分析测控技术发展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促进作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4):114-114.

[4]王立文,张杰,陈斌.基于GPRS网络的飞机除冰液加热监控系统[J].测控技术,2015,34(2):73-76.

航空维修范文篇5

[关键词]航空企业;维修成本;航材成本控制管理

1引言

通过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现代航空企业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会消耗比较多的维修成本,维修成本的增加会降低航空企业所收获的经济效益。维修成本与维修工程的周期和工程量等因素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维修技术、维修机构的人员构成等具有关系。维修成本的存在使得现代航空企业维修成本控制作业演变成多元化、全方位的系统作业以及管理过程,通过做好航空企业维修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能够减少现代航空企业所承担的维修成本,降低航空企业所承担的经济压力,促进航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出行的需求。

2现代航空企业维修成本的基本构成

一般而言,传统航空企业的维修主要是指排除飞机故障,扫清航行阻碍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维修成本,维修成本涉及人工与直接材料,但是伴随相关法律法规在航空行业领域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现代航空企业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航空技术,招聘了更具经验的航空维修人员,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航空的维修成本。同时现代航空企业将维修作业扩大到对飞机航行间隔期间,飞机系统机构的定期检查等领域,该种变化也会增加维修作业成本,相关工作人员在现代航空企业维修成本管理工作当中,要认识到现代航空企业维修成本的多元化和全面化的发展会推动整个维修成本控制体系的逐渐发展。根据维修内容的不同,现代航空企业的维修成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飞机定期检修以及飞行航线维修成本。在该成本当中,最主要的部分便是人工以及材料的花费。按照维修区域以及部位的不同,可以将现代航空企业的维修成本分为发动机维修成本以及零配件维修成本两类,同时,在该成本当中,人工以及材料依旧是关键的要素[1]。

3现代航空企业维修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航空企业而言,通过降低维修成本,能够为航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在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求的基础上,促进航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航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当前在现代航空企业维修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成本控制的效果不佳,制约航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具体讲述现代航空企业维修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

3.1库存管理比较落后

当前我国现代航空企业的库存管理比较落后,很多企业为了能够保证航材的供应率,提高航材的利用率,便会增加航材的储备,但是在实际情况下,航空企业的航材库存量逐渐地增加,依旧无法满足正常需求,同时还有一部分的航材积压的时间比较长,甚至没有使用,造成资金的积压以及浪费,大量空置的航材不仅会占用有限的库存空间,同时也会为航空企业创造一部分的管理费用,甚至有一部分航空企业会出现一些“死航材”的现象,特别是由于通航维修企业是服务于航空运营单位的保障性企业,因此航空企业的业务量会受到市场的影响。航空企业库存系统当中的货物供应的时机以及货物的批量会直接地影响到航空企业的维修成本。另外,我国现如今并没有建立起企业之间的航材共享平台机制,导致大量航材的浪费,不利于提高航材的利用效率。由于缺少企业之间的航材共享平台机制,对此,每一个航空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精力,建立维护自己的航材库,增加了一定的成本。当前国内的通航维修企业规模比较有限,缺少足够的资金,储备能力也非常有限,而且一般情况下,通航维修企业具有多种修理和维护的能力,但是在正常开展业务的时候,引进不同机型的航材是无法实现的[3]。

3.2供应商管理弱势

与其他企业相比,航空企业属于一种资金密集型并且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国外在航空器材生产以及销售方面具有垄断的能力,而我国大部分的航材主要是依靠进口,因此国内企业在航材购买的议价能力方面存在劣势,这种情况在通航维修企业中普遍存在。除此之外,国外供应商的航材价格会随着市场的波动不断地增加,从而给航空企业带来更多的成本,国内航空企业在选择好供应商的时候,一般会仔细的商讨以及协定后续保障,但是缺少相关专业领域的意见,对于一些中小通航企业而言,供应商在选择的时候存在许多隐患,当供应商选择存在隐患时,很容易在后续航材供应过程中出现经济损失[4]。

3.3人力资源管理缺少针对性

当前从事航空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职业素养不高,尽管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逐渐地上升,但是航材管理工作中所需专业知识的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数量比较少。很多通航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并不会对工作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工作人员缺少足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航材管理的时候一般会采用经验记忆的方法。在航材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的水平不高,一般很难合理地控制航材成本的范围,从而提高航材的保障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缺少针对性会影响国内航材成本管理的水平,导致航材成本控制难度增大[5]。

4航材成本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

4.1不断改善库存管理

在航材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当中,最为主要的环节便是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能够更好地节约成本,为航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在库存管理工作当中,首先需要对航材进行分类管理,并且对航材进行实时的连续性监控,了解航材库存的状态,根据当前库存的航材库存量以及库存水平,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及时地计算出补货的时机以及补货的批量,从而在保证航材保障率的前提下,减少航材库存量,为航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减少航材资源的浪费。航空维修企业由于受到规模以及市场的影响比较大,航材企业应该与其他部门相互合作,及时地掌握当前维修企业的业务量,从而减少因为信息不及时等原因所引起的成本增加问题,尽可能地控制航材成本。同时在通航领域内建立起全面航材共享平台,能够让多个航空企业相互合作,从而为部分航空企业的缺陷提供有效的保障,减少成本的支出,帮助部分企业处理闲置的航材,减少资金的积压。当前我国通航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在建立完备的航材库系统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可以与其他的航空企业相互合作,从而减轻资金压力,早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6]。

4.2不断规范供应商管理

航空企业在维修成本管理的时候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则。根据供应商的产品以及服务具体差别,供应商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完全垄断供应商、不完全垄断供应商、技术领先供应商以及普通供应商。航空维修企业首先需要根据不同航材供应商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供应商,从而为自身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通航维修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发展的关系,通过与供应商进行协调,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折扣,以此来减少航材成本的花费。部分有能力的航空维修企业可以成为二级供货商,不仅能够获取一定数量的折扣航材,同时还能为其他通航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航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规范管理供货商的时候不仅需要货比三家进行选择,同时还需要选择有相对优势的供应商,密切地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最后,需要加强供货商的评估管理,从而帮助航空企业更好地与供货商进行沟通以及交流,有效地降低航材成本。供应商的评估管理及合作协议等都是需要有一定法律法规的支撑,尽可能地将具有纠纷的情况纳入协定限定的范围当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从而避免在履行合同中出现经济损失。

4.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一种结合多学科的管理领域,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通航维修单位的维修成本,便需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通航维修企业在招聘航材管理人员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以及实践经验的相互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员工的作用,减少航材维修成本的花费。除此之外,也可以对航材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能够帮助航材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相关航材知识,提高管理的水平,减少成本,因此企业在选择工作人员的时候,不仅需要追求人力资源的低成本,同时也需要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降低成本。

5结论

航材的成本管理控制是影响国内通航维修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通过做好库存管理以及供应商管理等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航空企业的维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减轻航空企业的成本压力,促进航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赛.试析航空维修企业成本管控问题[J].中国民商,2018,70(10):146-147.

[2]张昊.航空维修企业如何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2):94-95.

[3]倪新新.民航飞机维修公司财务成本控制与管理研究[J].市场周刊,2018(10):119-120.

[4]张晨阳,姚进.基于管理经济学的航空维修企业成本管理分析[J].技术与市场,2020(1):185-187.

[5]高洋.浅析航空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者,2019,33(24):50-52.

航空维修范文篇6

人为差错是指航空维修人员在维修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内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违反了维修保障要求,从而导致了差错的行为。人为差错是导致航空飞行及维修事故的主要原因。在维修操作的过程中,人为差错是客观存在的,想要完全杜绝人为差错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尽量减少人为差错,将产生差错的几率降到最低,使损失减少到最低。

2.航空维修人为差错的特点

2.1不确定性。影响人为差错的因素有很多,它并不是单一、固定的重复出现。某一个人为差错并一定都会造成事故的发生,但它一定是引起事故发生的内在隐患,如果不加以注意,在一定时机条件下,必然会引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2必然性。根据墨菲定律:一件事如果存在着发生差错的可能性,那么当累积到一定数量时,差错迟早要发生。对于航空维修保障工作而言,不管发生差错的几率有多小,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我们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3可传递性。人为差错具有可传递性,当维修过程中发生一个人为差错后,很可能诱发另外一个、甚至更多的差错产生,可能具有一定的连锁和放大作用。

3.航空维修人为差错产生的原因

3.1主观原因。

3.1.1思想不够端正,对航空维修工作不够重视。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造成理论学习不认真,维修保障技能差,对知识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发现和排除故障能力低,长此以往,导致人为差错的发生。

3.1.2工作作风不扎实。在维修保障过程中,有人觉得日常的、程序性的工作已经轻车熟路,不加以重视,草草了事,不认真按程序和规章制度操作,在检查维修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做到认真仔细致,没有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排查每一个细节问题,从而导致维修事故的发生。

3.2客观原因。

3.2.1组织管理松懈。对维修保障工作质量的复查把关是防止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一些人为差错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是来源于组织管理的松懈。组织管理人员对人为差错的重视程度不够,平时督促和检查不到位、程序不落实、把关不严格,都给人为差错的产生留下隐患。

3.2.2工作环境的影响。航空维修保障工作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经常在严寒、酷暑下工作,使维修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受到很大影响,工作压力大,易发生人为差错。

4.预防航空维修人为差错的措施

4.1科学化管理,预防人为差错的产生。

4.1.1建立人为差错管理组织机构。人为差错管理组织机构是航空维修保障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机构通过分析人为差错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关措施,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4.1.2加强维修保障人员工作作风的培养。培养保障人员优良的维修作风,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关键。作风是工作的一种习惯,加强保障人员作风培养,一切按规章操作,极端负责、精心维修,全身心地投入到维修保障工作中是减少人为差错的有效途径。

4.2注意培养和提高保障人员预防人为差错的意识。要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增强维修保障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人为差错发生几率,确保航空装备的空地安全。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要针对维修工作实际,把握人为差错的规律特点,学习安全基础知识、安全规则,分析发生人为差错的原因,掌握预防人为差错的方法措施,从而提高维修保障质量。

4.3加强装备维修法规制度化管理。

4.3.1将安全规章制度系统化,信息化。在现有的条例、条令以及工作规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并把这些内容电子化,制成维修小册子,保证人手一册,以预防事故的发生为出发点,严格控制人为差错的产生。

4.3.2严格监督法规制度的落实情况。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复查把关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对照条例和规程中的内容逐条逐项进行,确定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坚决杜绝工作中图省事、凭经验、得过且过的思想和行为,对不按规章制度进行工作的人员要加大教育处罚力度,防止小事件酿成大后果。在维修保障管理过程中,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科学维修,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落实好每项工作,发现人为差错现象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正。

4.4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工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航空维修保障工作的效果,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为差错的发生,因此应该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维修保障工作环境。

4.4.1改善工作环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构成了维修环境。人工环境是指固定的稳定的航空的维修保障场所。自然环境是指大自然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通过修建机库等来躲避恶劣天气对航空维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提高照明亮度、降低噪音等室内条件,给维修人员提供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工作人员的疲劳度降低,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4.4.2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一个人只有在饮食健康、休息充分的情况下才能消除身心疲劳,而身心疲惫则会影响人的心理、生理状态,会影响人的操作动于能力,从而导致人为差错的发生。因此,应该合理安排保障人员的饮食质量,科学安排休息时间,保证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总之,分析人为差错的特征,并针对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对于提高航空维修质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预防安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靖伟 单位:空军航空大学

参考文献:

航空维修范文篇7

关键词:航空维修;安全管理;质量管理

1生产与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行安全和质量的管理,所有的航空维修企业都建立的航空安全和质量部,为MRO企业提供的各项产品提供安全与质量的保证,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规定在传达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大打折扣,在维修工作一线产生的效果往往跟预期有较大差距,尽管付出的相应的管理成本,但是无法达到管理的目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1传达不到位,员工该知道的不知道。如何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是各个大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尤其对于航空维修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常见的传达方式是班前会讲评或是要求员工自学。这些方式的优点很明显:简单易行,但缺点也很明显:班前会传达通常比较缺乏逻辑性,对于单case任务效果比较好,对于复杂工作的传达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而自学在缺乏指导、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自学的效果非常差,甚至有的员工根本没有阅读过学习材料就进行了签字。这些信息传达方式缺乏后续的跟进验证,员工能记住多少值得怀疑。笔者曾做过调查,前一天学习签字且早会传达的内容,第二天能完整表达出传达信息内容的员工竟不足10%,经提示能答出要点的员工仅为22%,由此可想而知一段时间以后信息还能在员工脑中留下多少。1.2执行不到位,该做到的做不到。笔者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与发生了维修差错的员工交流,发现经常有员工明明已经知道某项行为是违反规定的,也知道正确的做法,但在实际工作时偏偏还是按照错误的方法去执行。另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有没有监管两个样”,有监管的情况下员工会按照要求开展工作,但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胡干蛮干,这同样会使航空维修的安全与质量将无法保证。1.3自我监督不到位,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不出来。由于航空安全监察必须以抽查的方式进行,限于成本的原因不可能实现监管的全覆盖,这就需要生产一线开展自我监察。但现实中一线的自我监察往往很难发现问题,据笔者统计,一线生产管理者人数是监察员的二十倍,但主动发现并通报的问题还不到监察员发现问题的五分之一,监察力度差距很大。综上所述,生产与质量管理面临着一定的矛盾,这给航空维修的生产和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做了如下分析。

2原因分析

实际上导致安全质量的管理理念在一线贯彻的原因有很多,总计起来有如下几点:①生产一线没有安全质量管理的工作抓手;②员工风险意识不够强,干部大量的精力在做管理,无法做到有效提示;③违章处理不够细致,干部倾向于以罚代管;④监察手段匮乏,监察人员不够,员工意见比较大;⑤多数维修企业一线管理者是机械员出身,安全管理的思想意识不够;⑥员工的安全意识不足,技能比较差。

3航空维修生产中的安全质量管理

安全质量的改善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但是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甚至有可能会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同时会导致维修企业的边际安全成本投入过高,航空维修一线需要平衡好安全质量与生产运行效率的关系。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安全质量的管理水平。3.1强化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质量管理工作落实的基础。没有制度安全质量就不可能落实,强化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质量安全人员设置到一线。维修生产的各个分支机构都要设置专人负责安全质量方面的工作,以笔者的经验每100人左右的团队设置一名专职质量安全员最为合理。这些质量安全管理员负责尽心安全质量工作的上传下达及实际落实,这些人员是质量体系在生产一线的延申。②开展风险管理到一线,风险管理是相对专业化技能之一,让每位员工都掌握并不现实,因此需要质量安全员做到“三提醒”,开工前对进行风险评估,工作中对违章行为予以纠正,完工后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回顾。分析近期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分析当天工作存在的安全风险点,所有这些风险提示都要具体到工作细节,深入每一项具体工作。③设立违章的责任追究与奖惩规定。很多时候,完全依靠员工的自觉性并不能有效约束行为,还要靠制度来规范,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种:1)设立员工计分制。明确安全绩效的量化标准,形成航空器维修人员的个人作风档案。通过计分制可以使高风险人群“浮出水面”,提高体系的安全裕度。2)每事必究。要做到问题事故原因不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未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从细微之处做起,防微杜渐,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抓安全的局面。3)以教育代替惩罚。现实中绝大对数违章都不是主观恶意的,以教育替代经济处罚是更好的方式。对于任何被投诉的问题,生产部门干部都要找当时人谈话,在谈话中深挖员工思想根源,触动灵魂深处,使员工受到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④做好监察工作。监察是安全质量的重要保证,除做好正常的安全质量监察外,还可以利用如下方式开展更有效的监察:1)提升自我监察水平。要想提升航空器维修安全质量水平,自我监察是绝不能忽视的,但在生产部门推进这项工作阻力往往很大,解决方法可以如下:对三级安全监察发现的问题不设置任何经济处罚,对三级安全监察执行到位的集体及干部进行奖励。同时每天由安全质量专员带领干部共同执行安全质量监察工作,从而带动干部积极性。2)采用视频监察等新手段。目前多数机场都配备了视频监察等设备,通过与机场合作维修企业可以利用视频这一新手段开展监察。视频监察开展后,能克服很多人的侥幸心理,让员工真正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没有检查一个样。总之制度建设是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落实的基础,是维修产品合格的保证。3.2加强队伍建设。几十年来,航空安全管理走过了一条由传统安全管理向SMS管理转变的道路,转变的主要思路就是从维修结果的控制转向维修全流程管理,这种思路同样可以延伸到对维修队伍安全意识塑造中。3.2.1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员工安全意识差是航空维修企业最大的安全隐患。员工只有安全常驻心中才能时刻保持警觉的心理,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最重要的就是给员工灌输安全理念。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重复的讲,大量的提醒来实现。例如利用干部会的机会进行月度讲评,从问题原因、违章责任两个角度入手,剖析部门安全质量状况,从而让干部了解整体安全水平,明确自身安全定位,对自身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安全质量工作提供思路。3.2.2抓住重点人群。在实际一线生产中要抓住以下几类人:①工作带头人。要抓住工作能力强,工作热情高,安全意识好的工作带头人。这些人是实现安全管理的抓手,也是保证质量管理规定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通常这些人会在团队中担任分队长、班组长等角色,他们的安全意识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安全状况。因此要让这些人首先明确自身安全管理职责,明确整体安全状况,明确当前质量工作任务,要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管理者就要与他们多沟通,例如可以要求这些人员不定期参加更高级别干部会议,让他们更加了解整体安全态势,同时也能开拓其眼界,扩展未来职业发展方向。②存在安全弱项的员工。识别员工的安全弱项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采取“员工计分制”的形式来实现,同时也要充分吸收基层干部的意见,对安全意识薄弱的员工进行阶段性、周期性的提醒。3.2.3做好员工培训。培训是尽快促使员工养成良好安全行为的捷径。航空维修企业对人员培训有着完整的体系,除了体系要求的培训外,领导者还应强化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基础知识讲座。例如,机械专业、电气专业已合并成为ME多年,绝大多数人员也都受到了应有的培训,但是现实中工作技能“瘸腿”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某维修企业就曾邀请有多年经验的电气工程师为大家讲解电气操作和排故的知识,活动结束后员工普遍反映受益匪浅。②手册程序培训。机械员学习手册是十分必要的,但通常的办法是下发自学文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要求部门质量专员对手册、程序解读,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宣贯,并将此项目列为安全质量员考核的重要指标。③资格晋升控制。对资格晋升的控制是对人员能力的重要把控,对督促员工学习手册、程序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要对维修人员的资格晋升设置评审会,评审会的评审委员至少包含一名干部和两名工程师在内的三人,对于缺乏安全意识,或是技能、知识不达标的员工坚决不予通过。3.3换一双眼睛看质量。对于航空维修企业来说,安全管理职责是航空维修产品的核心特性,因此每一级管理者都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运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没有他们的支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只能是一纸空文。这就要求维修生产部门换一双眼睛看质量,主动出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安全质量管理在一线的落实对于航空器维修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通过采取相关手段,我们能有效降低人为差错发生的概率,提高飞机维修质量,从而保证航空器运行的安全、高效,促进民航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守清.航空公司机务维修信息与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1.

[2]王飞.民航维修领域班组建设浅析[J].管理观察,2011(34):32.

航空维修范文篇8

关键词:航空制造企业;第三方;维修

保养设备是航空制造企业的唯一生产工具,也是航空制造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国家来说,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又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与物质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设备的维修保养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设备的生产能力,影响到航空制造企业产能及效益。相比产品加工生产盈利部门,维修保养部门作为企业的成本中心,一直未受到企业的重视。同时,航空制造企业的维修保养部门绩效考核难度大、维修保养制度流于形式、技术人员传承断档、无法对外进行独立承接业务等现状决定了其发展的不顺。因此,本文通过调研十余家航空制造企业,包括西飞、航宇、成飞、贵飞、洪都、618所、637所、风雷等航空企业,总结航空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航空工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瘦身健体”、“聚焦主业”、“产业融合”、“集约化经营、精准化管理、市场化改革、体系化发展、国际化共赢”等,创新地提出航空制造企业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

1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维修保养现状

近20年,复杂化、高级化、大型化、自动化、高精密机加中心设备的急速增加,对于制造过程生产计划、交货期、质量、成本、安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因设备故障应而产生的问题比例有按级数增大的趋势。本人对十余家航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维修保养现状,探索从根本上解决航空制造业设备维修保养现状及问题的模式。1.1人员方面现状。(1)年轻人不愿学,维修保养技术传承断档。维修保养人员要求具有技术型、综合性和复杂性,培养一名合格的维修保养技术人员需要5年左右,培养一名可以独立承担维修保养项目的高级技术人员至少需要8年。高级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年轻人员愿意学习的很少,维修人员技术传承断档。(2)维修保养技术人员待遇低,转岗率和离岗率高。设备维修保养部门负责保障企业设备健康运行,是企业的成本中心,设备保障的效益无法进行量化,因此一直未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同产品生产车间相比,特别是数控厂,人员待遇相差特别大。因此,员工的离岗率和转岗率高,特别是刚招聘的毕业生。(3)怕承担责任,放弃维修。部分维修保养人员害怕维修完后带来各种后遗症,不愿意承担这种维修风险责任,宁愿设备出问题,然后寻找外协单位维修,增加企业成本,规避自身风险。1.2企业方面现状。(1)维修保养队伍庞大,成本高,维修保养效果不好。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维修保养都是各成系统,各自维持着一支庞大的维修队伍,特别是主机厂。据统计,实际能够胜任岗位的敬业人员不足一半并且大多数设备故障仍需委外维修,人员工资及维修保养费惊人。(2)维修保养机构无法独立对外运营,是企业成本中心。航空企业的维修保养机构是设备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部门,是企业的技术中心,保障企业自己设备的运行,但是保障带来的效益很难以量化的经济指标进行体现。因此,一直未未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并且在某些程度上重视越来越低,工资待遇排在其它单位后。维修保养机构也在思考自力更生,但是大部分企业规定不允许独立对外承接业务;有些企业允许维修保养机构对外承接业务,但是业务带来的经济效益到达维修保养机构后极低,极大的打击了维修保养机构的积极性。(3)绩效考核难度大、流于形式。设备维修保养是指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设备保养考核指标相对简单,保养按照计划进行,保养率100%;但是设备维修的考核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影响设备维修的因素特别多,故障的复杂系数、维修周期,维修成本、是否有备件、领导的重视程度等都直接影响到维修的效果,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例如,设备电主轴坏了,如果有备件,2~3天更换即可,维修周期短,给设备带来的停工损失小;但如果缺备件,需要采购,特别是国外采购,需要经过各个机构及领导层层审批,至少需要2~3个月,维修周期长、设备停工损失大。因此,企业虽然制定了很多绩效考核方法、制度,但是设备维修的考核难度极大,多停留于形式。综上分析,在航空制造企业中,设备维修保养在其中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急需一种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2建立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

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是指航空制造企业将设备维修保养相关工作全权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的维修保养单位负责,同第三方签订合同,明确工作内容、考核明细,航空制造企业仅设立设备管理处,负责对第三方维修保养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审批和考核。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由四大模块组成:设备保养模块、设备维修模块、配件保障模块及设备资料管理模块。模式中每一模块的运行机制及管理流程见下。2.1设备保养运行机制。(1)运行管理机制。设备保养包括设备一、二、三级保养,设备保养相关工作全部由第三方负责,具体如下。前期:根据航空制造企业的情况编制设备保养方案,制定保养计划;中期:实施设备保养,记录设备保养过程信息;后期:自我评价设备保养效果,周期性归档设备保养资料,资料信息化。在设备保养的过程中,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处对第三方的保养过程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周期性保养后,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处对第三方的设备保养工作进行考核。根据保养效果及考核结果,双方进行讨论,对存在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最后将改进意见及措施写入设备保养方案并进行实施。(2)运行管理流程见图2。(3)设备保养响应。严格按照设备保养计划进行,因生产无法按计划进行保养的,根据企业生产调整保养计划,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处进行批复、确认,按照非正常计划内保养制度进行考核。2.2设备维修运行机制。(1)设备维修种类。设备维修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设备功能劣化、技术性能丧失,需修复(更换)已经失效的零部件,使设备使用功能与性能得以恢复的过程[3]。设备维修包含预防性维修(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日常维修、项修、大修、技术改造。本论文探索的第三方维修保养养模式维修种类为预防性维修、日常维修、项修,不包括设备大修、技术改造。(2)运行管理机制。第三方负责设备预防性维修、日常维修、项修,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处只对设备维修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维修验收及配件采购审批。故障出现后,立即通知第三方驻场维修人员,判定故障原因并进行维修;当无法判定故障原因时,或者判定出故障原因,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维修,第三方组织专家进行故障诊断及维修;如果专家无法处理故障,第三方组织委外维修。在第三方维修过程中,需要采购配件时,第三方向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处提交配件采购申请,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处负责审批,配件采购申请审批通过后,由第三方进行采购。第三方驻场维修人员处理的故障,进行记录备案;第三方组织专家或者组织委外的故障需要双方现场验收,并进行记录备案。(3)运行管理流程见图3。(4)设备故障维修记录。设备故障维修记录内容主要包括维修人员姓名、故障设备的属性((厂区、设备名称、资产编号)、故障内容、故障原因、更换的零配件明细、故障发生时间、故障接收时间、故障排除时间、故障处理所花时间等;设备故障维修记录填写必须做到“细、全、精”。2.3设备配件保障运行机制。设备配件的管理、更换、采购工作全部由第三方负责,航空制造企业取消配件管理部门,只负责对配件日常管理的监督、检查、维修更换配件及采购配件的审核及审批。(1)运行管理机制。①配件日常管理。第三方指定专门的配件日常管理人员,负责配件入库、出库,库存备件的定期统计分析、安全库存预警、配件的日常保养等工作。②配件统计及需求计划。第三方应对航空制造企业配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设备历史配件使用情况,维修保养的要求及库存数量,制定设备配件不同周期的需求计划,将配件库存和需求计划进行匹配,统计当年度配件需求计划及安全库存,提交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处审批。③配件更换。设备维修保养需要更换配件时,对于库存拥有的配件,填写配件领取单(领取人签字、库存负责人签字)、领取配件;配件更换时做好配件更换记录,配件信息库及时更新。④配件采购。库存没有的配件,由第三方向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处)提交配件采购申请,待配件采购申请审批通过后,即进行采购;采购回来的配件按照配件入库、出库办理相关手续,并做好配件采购资料的记录。(2)运行管理流程见图4。2.4设备资料管理运行机制。(1)运行管理机制。设备资料是设备使用、管理、维修、改造的基础材料,是设备维修保养工作计划和实施的指导材料,是评估设备维修保养效果的依据,是统计分析设备零配件质量的依据,是分析设备性能好坏的依据,是申请采购设备种类及数量的依据。航空制造企业将设备资料管理任务全部交给第三方管理,不再设置资料管理室,仅负责制定设备资料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及制度,指导第三方进行资料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及考核。第三方设置设备资料管理专员,专门负责资料管理,主要工作: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统计及分析等。设备资料主要包括,新设备出厂资料、新设备安装资料、新设备验收资料、设备维修资料、设备保养资料、设备大修和项修资料、设备技术改造资料、零配件更换和采购资料等。(2)运行管理流程见图5。

3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的优点

通过上面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管理流程研究,航空制造企业将与设备的工作全部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的维修保养单位,仅设立设备管理处,取消系列与设备有关的部门,从根本上改变了设备维修保养的观念及运作机制,让企业从设备维修保养管理的漩涡中脱颖而出,聚焦主业。这种模式的优点如下:符合航空工业集团“一心”、“两融”、“三力”、“五化”的发展战略。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让航空制造企仅需设立设备管理处,负责对第三方维修保养工作的的检查、监督及考核,取消庞大的设备维修保养机构,缩减非主业人员,让航空制造企业真正做到“瘦体健身”“聚焦主业”“精准化管理”,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的维修保养面临的人员现状和企业现状。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将会催生新的行业—设备维修保养行业,完善工业服务体系。社会上存在很多设备维修企业,例如专门维修高速主轴的企业、专门维修设备模块的企业、设备厂家负责自家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但是还没有专门从事设备系统性维修保养权威的企业,如果航空工业各制造企业、中国军工企业、甚至中国的制造企业将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由第三方实施,必将催化出新的行业—设备维修保养行业,完善我国工业服务体系。

4结语

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在维修保养方面是全新的一种模式,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航空制造企业在设备维修保养方面的问题。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及实际情况的复杂性,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航空制造企业如何对第三方维修保养工作进行有效、准确的考核,还需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正在航空工业贵飞进行试点,我相信,只要勇于探索与实践,在不久将来,第三方维修保养模式必将试点成功比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海彬.F集团机加设备管理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2.

[2]郭建军.浅谈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和维修保养技术[J].中国设备工程,2020.01(上):81.

[3]赵理.机械修理浅谈[J].科技视界2013.19.035:45.

航空维修范文篇9

1资源配置管理

1.1人力资源管理趋势飞机维修人力资源的管理实际上是机务专业技术人员资源的管理,以往一般采用人机比定员或按飞行小时比例计算维修工时,简单的比例关系过于粗放,无法具体量化的反映维修单位的实际能力和工作量,处于低效的管理状况。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有效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可以探索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确立多机型机电一体条件下人员数量和结构与生产需求间的关系,利用数学规划的方法来计划未来的人力资源配置需求,比如根据工作量进行定量的预测,采用现代工业管理中经常使用的时间序列平滑模型中的一次指数平滑法或时间序列分解模型等分析方法进行人力资源分析和管理。

1.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维修人力资源配置为优化航线维修生产和整个维修系统的调度提供可能。对于大型的航线维修单位往往人员较多、成本较大、效率较低。维修组或人员的工作效率意味着维修系统生产能力的高低,维修人力资源配置是否科学是航空维修系统持续运行能力的标志。不合理的维修人力资源配置会影响持续运行能力,如果配置过少,会造成人员疲劳影响安全,飞机排队等待维修;如果配置过多,会造成成本浪费,影响效益。

1.3维修人员班组单元组合配置可以考虑形成若干维修组对维修工作项目进行包修,合理的维修组和人员配备是维修工作正常高效进行的重要保证。维修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就是维修组的合理配置,即确定合理的维修组的个数。科学的单元组应包括高级人员即领班,一名中级人员,两名初级人员。当然,在航线工作中专业配置应考虑到ME和AV的完整。航线维修系统可以视为一个以维修组为服务台,维修工作项目为航班的排队系统,考虑采用Mx/G/1经典排队系统作为模型,在程序设定上可考虑工业界常使用的嵌入马尔可夫链法或补充变量法作为具体运算法则。基于维修单位的规模和能力不同,维修排队系统有可能属于下述系统中的一种;如果维修单位规模很小,可以是一个维修组的单服务台系统;如果维修单位规模较大且维修组的能力较强,可以是多服务台单队列的系统;如果维修单位规模较大但人员能力存在不足,可以是多服务台的网络排队系统。由于航线维修具有随机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就决定了每个维修工作项目是由一个组来完成的。同样对于具有大修能力的单位,多条生产线之间可以根据任务量采用模块组合方式进行任务安排。另外,在排班时要充分考虑维修任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白班与夜间的不同、作业的季节影响等因素。

2生产流程优化

2.1流程优化的趋势和在维修作业中应用当前制造业比较流行流程再造,是指技术、人员、组织结构等系统的全面的变革,对业务流程重新设计以提高效率。航空维修也可以通过流程的优化提高产能,减少中间环节,使信息和任务传达的更快更准确,针对上述工作单元组的形式,通过管理平台直接下达任务到基层班组,不必通过车间和工段等现有的管理层,在航线或大修等部门实现扁平化矩阵式管理。另外,流程优化时要考虑充分生产柔性,在有深度维修能力的单位多采用矩阵式管理的原则下进行各条生产线的项目管理,管理上条块清晰,任务和责任明确,维修资源能够最大化使用。

2.2工业工程在维修中应用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可以提高作业速度,另外在员工、设备、作业方法、材料、支援设施等方面改进,系统地改善航空维修中的作业路径、作业方法、生产布局、运行路线等浪费问题。在飞机深度修理工作时,采用生产线均衡的方法将大幅减少作业人员数量,提高生产线效率。对于生产线较少的单位可以在一或两条生产线内进行工种间的均衡;对于产能较大的单位可以在多条生产线间进行均衡,就是对各专业和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生产线常采用消峰平谷的方法来平衡各工种和工序,保证系统和结构专业相对固定的生产人员在限定时间内执行任务,防止某段时间人员投入过多或工位操作冲突。在平衡时一般采用分担转移、作业改善压缩、拆解去除、改变单元作业周期和重新排布等方法。

2.3精益生产的引入精益生产是以消除一切浪费和不断改进为基本原则,是国内航空维修企业提高实力,满足市场和不同客户需求的强有力支撑和动力。“6S”改进、可视化管理、快速流程改进、标准化作业等是精益的基本方法。

2.3.1生产准备工作航空维修中应用精益生产就是要消除作业等待,人员利用率不高,信息缺失和支援不到位引起的维修时间过长。从国内航线维修的现状看,各维修企业的生产准备环节还有待加强,维修单位的技术工程和技术人员能力较强,但生产准备工程师队伍的建设还比较欠缺,有效的生产准备和支援系统还有待发展。生产准备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人员、设备、航材、技术以及支援的信息准备等等。

2.3.2生产组织管理航空维修的组织管理是指施工过程中人员管理和进度控制。维修作业中的关键节点要采取有效的监控,不连续工作要实施交接控制。在精益生产中的JIT在维修作业中尤为重要,只有维修过程的每个环节没有间断,效率才能有所提高。当然在这些过程中要不断改进作业流程,使机械员完成工作更顺畅,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中断和干扰,用精益的理念来进行生产组织和管理会逐步加快各相关环节的运行速度。

2.3.3维修现场管理利用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等理念和方法进行现场管理会有效提高效率。根据工业工程和人体工程的研究成果科学的进行工作区域的设置和划分和工位、人员的定位作业管理。采用可视化的颜色定位和行迹定位等方法开展工具、设备台架等支援设施的布置定位管理,同时维修现场管理也应注意水、电、气源、夜间照明以及高空接近设备等,采用维修设施的TPM管理。

航空维修范文篇10

[关键词]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

在航空作业过程中,航空设备故障的发生对于航空作业的开展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有效开展航空维修工作也就十分必要,而航空维修工作的开展需要航空维修技术人才支持。所以,为能够使航空维修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航空机构及单位应当对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应加以重视,并且探索有效模式,科学合理地开展人才培养,从而使人才培养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进而使航空维修工作的开展可取得更满意效果。

1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航空事业也得以越来越快地发展,航空作业水平也不断提升,然而在航空作业中仍不可避免地会有航空设备问题出现,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航空工作的开展,因而培养航空维修技术人才,以更好地进行航空维修作业十分必要。首先,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有利于消除设备故障。在实际航空作业中,航空设备属于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航空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航空作业的更好进行,而航空设备故障则会影响航空设备的运行。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可使航空维修技术人才的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对于所出现的航空设备故障也就能够更好地维修,从而可将相关航空设备存在的故障更好排除,为航空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更好支持与保障。其次,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有利于航空维修技术水平的提升。随着目前航空事业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航空维修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所出现的航空设备故障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维修技术水平也就十分必要。通过航空维修技术人才的培养,可使航空维修工作人员的水平及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使其能够对航空维修技术更好进行研究,不断学习先进维修技术及水平,促使航空维修技术水平有效提升,使航空维修工作能更理想的开展。再次,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有利于航空事业更好发展。在目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航空事业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任务,有利于国家整体水平的提升。航空事业发展的基础就是各种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在具备一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才能够为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航空维修作为航空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可使航空维修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及要求,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推动航空事业实现更理想的发展,使我国航空事业发展逐渐领先于世界[1]。

2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在目前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理念属于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基础影响因素,在保证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人才培养得到更理想的效果。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很多航空机构及单位对于人才培养往往缺乏重视,对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意义缺乏充分认识,这主要是由于航空机构不同于学校等专门培训机构,大部分航空机构的重点都是发展航空业务及航空技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也就比较缺乏,因而对于人才培养也就缺乏重视。2.2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训方式落后。对于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方式属于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对于人才培养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运用合理的人才培训方式也就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但是,在实际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中,很多航空单位的人才培训方式并不合理,在人才培训方面往往停留于形式层面,往往都是向维修技术人员进行简单理论知识教育,并未能够真正对其技术培训,导致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水平一直无法提升。同时,由于人才培训模式缺乏合理性,很多维修技术工作人员的参与积极性比较差,在培训活动开展时,很多工作人员未参与其中,出勤率较低,而对于这一点,很多机构及单位并未能够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2.3航空维修技术人员考核机制不理想。在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技术人员考核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通过技术人员的考核,不但能够更好了解技术人员情况,并且能够督促其更好参与培训工作。然而,目前很多机构及单位内部的考核机制并不理想,往往只是进行理论知识考核,缺乏实践技能考核,导致工作人员对于自身技能水平缺乏了解。同时,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并未能够与其业绩挂钩,也就导致工作人员对于考核工作缺乏重视,未积极参与考核工作,也未能够积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导致维修技术人才整体水平较差,影响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效果[1-2]。

3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有效模式及途径

3.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理念比较落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也就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会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作为航空机构及相关培训人员,对于航空维修技术人员培养的重要性及作用应当加强认识,意识到其在推动航空事业发展方面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在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对于相关培训基础设施加强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更理想的基础与保障。此外,在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理论的研究,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及方法,从而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理想的理论支持及指导,进而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更理想开展,促使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理想效果,提升航空维修技术人员的水平。3.2选择适当的人才培训方式。为能够使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更合理,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选择人才培训方式。航空机构及单位内部应当定期开展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且在实际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将理论知识培训及技能培训相结合,并且要将技能培训作为重点内容,将高水平的维修技能及方法教授给维修工作人员,使其能够将现代化维修技术能够更好掌握,也就能够促使其更好开展维修工作,提升其维修水平。另外,相关培训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开展培训工作,也就能够对工作人员具有更大新引力,从而促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提高其积极性,这对于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有利。此外,为能够实现培训工作的更理想开展,航空机构及单位内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及方案,促使培训工作能够得以更有效开展,保证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好指导,也就能够使培训工作取得更满意效果,使维修技术人才水平提升,实现航空维修技术人才的更理想培养。3.3完善航空维修技术人员的考核机制。在航空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方面,为取得更理想效果,完善人才考核机制也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在实际维修工作开展中,对于维修技术工作人员应当加强考核力度,重点是要对其技能操作及实践进行培养,通过考核可更好了解工作人员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使维修技术人才培养取得更满意效果。另外,应当将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业绩及奖金相联系,从而督促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及能力,进而使维修技术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也就是人才培养能够取得更满意效果,使人才需求能够得以更好满足[2-3]。

4结语

随着目前我国航空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对于航空作业中的各个方面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航空维修工作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因而培养航空维修技术人才,以实现航空维修工作的更好开展十分重要。在航空机构及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要注重航空技术维修人才的培养,并且选择科学合理的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航空维修技术人才的更理想培养,为航空维修作业提供较好支持。

【参考文献】

[1]颜影,尚永锋.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07):92-93+121.

[2]黄选红.探索机务维修人才培养助力我国通用航空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