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7:38:31

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篇1

二、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框架(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效益、优化配置、集约管理、强化监督、责权利相结合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源和资产管理、运营、监督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总体思路本着“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原则,逐步建立程序科学、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有效整合政府资源,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的投融资平台,形成“借、用、还”良性循环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增强政府投融资实力;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强化统一管理,降低政府债务占财政收入比重,防范国有收益流失和财政风险;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推动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三)基本原则1、立足现实、改革创新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从我县实际出发,妥善处理老债务,积极探索新思路,创造有特色的政府资源、资产管理和投融资管理模式。2、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原则。健全政府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管理体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制衡机制,建立政府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统一管理机构,合理界定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职责,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对国有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的监督和控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3、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的原则。整合政府可用于投资的货币资金、存量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高效率、低成本筹集建设资金。4、统借统还,风险控制原则。规范政府性融资行为,对利用集中管理的资源、资产和政府信誉取得的建设性资金,实行统借统还,合理控制借款规模;建立稳定的还贷机制,保证政府性资金投入安全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维护政府信誉。

三、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建立资源和资产统一管理运营机构,健全集中调配机制政府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国有资源和资产、政府投融资管理的执行层。依据国资委决议在县财政(国资)部门具体指导下运营。(二)以集中管理国有资源和资产为依托,构筑政府投融资平台按资产剥离、资本划转的形式,依法注册,具体运营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源和资产。把“死资产”变为活资本,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满足政府规划项目的资金需求。(三)建立政府投融资审批制度,健全决策机制成立县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和融资平台主县行政事业单位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重点稽查”的理解和操作还存在一些误区和不安之处。首先过分强调税务稽查的特殊性,忽略了税收管理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如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未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稽查选案仍存在人为操作的因素(CTAIS系统数据缺乏,选案范围认定设置不到位),在案件的稽查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稽查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把重点稽查简单地理解为检查的频率越高、次数越多越好,导致多次检查、重复检查。再次,在案件的处理方面存在着重稽查、轻处罚,以补代罚的倾向,这不仅使税务稽查走了过场,也容易使相关的纳税人产生侥幸的心理,给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留下后患。以上问题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税务稽查效率和威力的有效发挥。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和经验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3、强化税收管理功能。由于实行新的征管模式,纳税人自行申报,取消了传统的专管员管户制度,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在全力抓好“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同时,对管理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管理弱化的倾向,忽略了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和对纳税人的正常管理,造成不应有的漏征漏管。这与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实行“集中申报、重点稽查”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强化税收管理职能的途径和办法,进一步强化税收的管理功能,确定相关的岗位和人员对税源进行典型抽样调查,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实行有效的税源监控,促进纳税人如实申报,有效减少漏征漏管,防止税款流失,以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4、完善机构运行管理机制。用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激发税务干部的工作热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税收征管改革有序运行、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深化征管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搞好运行机制。要完善用人机制,结合税务机构改革,科学设计岗位,明确各自职责,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最有效地使用人才资源;要完善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坚持检查考核,实行有效监督,开展经常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防止以税谋私等违纪问题的发生;要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把工作政绩与干部的管理使用和奖惩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调动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完善培训机制,根据征管改革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干部培训,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定出较高的标准,追求培训的效益,不合格的不能上岗,使税务干部基本上都能适应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保证科学的征管程序得以顺畅运行。要负责人为委员,作为政府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和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

四、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意义(一)促进了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打破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部门格局,有效地解决了国有产权虚置问题一些部门单位一直把行政事业国有资产视为自有资产,以为资产产权属部门所有,单位负责人说了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权所有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资产购置盲目化,资产处置随意化”倾向。推行改革之后,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以及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管理,重新确立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政府所有、部门使用、收支统管”的管理原则,较好地实现了产权归位,转变了传统观念,统一了思想认识。(二)摸清了资产“家底”,实现了资产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资产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改革以前,由于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产权不清,政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资产,“家底”不清。实施改革之后,不仅核实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数目,还根据现政府的授权,由县财政局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行了集约式管理,使政府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宏观调控与优化配置等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为高效使用和合理调剂资产奠定了基础。通过资产权属证明集中到财政部门管理之后,避免了部门单位随意抵押贷款、对外投资及低价处置国有资产等现象,规范了资产处置行为,有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三)规范了经营性资产运作,杜绝了“暗箱操作”,增加了非税收入对经营性资产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实行集约管理,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将经营性资产运作行为置于阳光监督之下,实现了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对资产经营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部门预算管理之后,还有利于铲除行政事业单位滋生腐败的土壤,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端正党风政风。(四)推进了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拓展了改革内涵,延伸了改革触角通过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有利于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购置资产问题,对提高预算编制特别是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的准确度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与收支两条线改革相结合,有利于堵塞收支两条线管理漏洞,推动收支两条线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改革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政府采购工作的针对性,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将经营性资产收益及相关支出纳入完全部门预算管理,实现国库集中收付,使部门预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五)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实现了财政管理由单纯的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和财务管理并重过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重钱轻物”、“重使用轻效益”。推行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集中管理之后,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把资产入口关和出口关,加强对资产动态管理,促进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财政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财政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国家税务总局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的《税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2001年第一版)

3、宋兰:“推行CTAIS软件的意义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山东税务纵横》,2001年第8期。

4、曾飞:“我国征管改革中的若干问题”,《税务研究》,2000年第2期。

5、周广仁、张青:“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若干思考”,《山东税务研究》,2001年第2期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篇2

经省政府同意,我们在这里召开**年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十二次党代会、省委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总结回顾**年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年的主要任务。

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国有经济发展和国资监管工作十分重视。去年年底,继吕祖善省长、陈敏尔常务副省长分别听取我委的工作汇报后,赵洪祝书记又主持召开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听取并研究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工作。葛慧君副省长分管国资工作后,对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视。2月18日,葛省长到我委调研并听取工作汇报,肯定成绩,提出要求。明天上午,她还要到会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很好地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年国资监管工作情况

**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省国资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为己任,以改革促发展,以监管保发展,以党建护发展,以发展来巩固改革成果,促进和谐企业建设,探索创新,勤奋工作,国资监管工作不断深化,国有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据快报统计,全省11个市本级监管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48.7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利润77.1亿元,同比增长31.1%;实现净利润50.3亿元,同比增长42.1%;上缴税金47.8亿元,同步增长11.6%。截至**年底,全省11个市本级监管企业资产总额3234.6亿元,同比增长18.7%;所有者权益1201.1亿元,同比增长17.8%。省属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29.0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利润171.2亿元,同比增长38.9%;上交税金129.3亿元,同比增长12.5%。截至去年底,省属企业资产规模首破三千亿元大关,达3441.2亿元,同比增长20.4%。去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浙江特色的国资监管新体制基本建立

全省国资监管新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并有效运转。各市组建国资委后,结合地方实际,在落实职责、人员到位,明确监管企业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积极有效开展了各项业务工作,国资监管工作的成效逐年显现。去年7月,金华市国资委正式挂牌,内设7个职能处室,确定了第一批29家监管企业,实现了人员、职责的到位。台州于去年2月成立了国资委党工委和纪工委,明确了第一批12家监管企业。对市、县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强。去年,省国资委通过各市国资委主任例会等方式,加强了业务指导。各市国资监管机构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县级国资监管工作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努力,义乌、淳安、慈溪、临海、奉化、乐清、苍南等8个县(市)单独组建国资监管机构后,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国资监管工作逐步开展,全省其他部分县(市)也逐步落实了国资监管的部门和机构,明确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经过几年努力,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业绩考核为重点、资产评估转让处置较为规范、企业改制制度较为健全、财务监督管理逐年加强的国资监管制度新体系。

全省国资监管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地结合地方国资监管工作的进度和要求,着力推进国资监管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杭州加强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全面的制度体系。绍兴把**年作为“制度建设年”,制定了国有企业投资监管办法等8项制度。嘉兴结合企业优化重组,把规范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制定了多个相关办法。丽水根据工作开展实际和需要,制定了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工作办法等4项制度。衢州加强了制度建设,加大了相关法规制度的宣传力度。淳安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临海围绕“科学运作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的目标,加快了监管制度的建设。

全省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继续完善。各地结合企业改革重组的实际,根据地方国有资产分布状况和要求,突出重点、注重规范,对业绩考核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完善。杭州探索了年薪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行虚拟股权激励和建立离职保证金等形式,在部分企业试行了业绩考核中长期激励的办法。宁波年度绩效考核工作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程序更加规范,质量有所提高。湖州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3家集团公司的考核试点,纳入业绩考核范围进一步扩大。温州在原有办法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业绩考核的工作流程。台州拟定了国有相对控股和参股企业的考核办法。临海在原有年薪制考核办法的基础上,拟定了分类考核的《经营业绩考核和年薪制试行办法》。

(二)全省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成效明显

全省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进。一年来,全省国资监管机构在推进改革中,围绕和突出了促进发展这个落脚点,按照既定的改革目标和方案,实现了企业改革目标从摆脱困境转变为做强做大、改革主体从单一搞活转变为整体推进、改革方式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调整的“三个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

改革重组步伐进一步加快。杭州稳步推进公交、自来水、燃气、垃圾处理等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上市等方式深化改革。宁波通过市、区联动,加快推进优质资产向港口、交通、城市公用设施等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了几个大的战略性国有投资公司。慈溪重点抓好3家国企的改革重组工作,化大力气盘活国有资产存量。

企业发展规划制定落实。宁波完成了市属国有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起草工作,明确了该市国有经济战略发展重点和国企调整方向。温州着手编制了全市国有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开展了优化布局专题调研,先后对6家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逐步开展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金华制定了国有资产布局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抓好规划的落实工作。绍兴通过调研,制定了国有资产重组整合的总体思路。

企业改革成效逐步显现。湖州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现了国有资产总量的70%集中到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国有资本总量的70%集中到国有大集团大公司的年度目标。嘉兴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有效实施国有企业间的优化重组,国资营运公司从14家较少到6家,公司主业更加突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绍兴通过实施黄酒集团氨纶资产的剥离工作,既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使企业主业更加突出,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三)不断探索创新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效方式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省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结合实际,开拓创新,继续探索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国资监管新路子。省国资委建立健全了国有产权代表、专职监管人员、企业内部审计、重大财务事项等“四个报告制度”,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并着力加以落实:

1、国有产权管理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更加规范。各地都制定了国有产权转让的相关制度,通过评估严格把关、转让公开挂牌等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去年,省、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项目共184项,评估总价32.86亿元,成交总价44.19亿元,转让增值率34.47%。其中,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项目43项,评估总价11.63亿元,成交总价20.27亿元,转让增值8.64亿元,转让增值率74.34%。湖州制定了产权管理实施办法,加强了产权转让全过程的监督,去年国有产权交易交易增值率为41%,比2006年提高近14个百分点。台州通过市县联动,开展了较为全面的产权登记,同时在纪委等部门的配合下,开展了产权登记的专项检查。二是实施了委托中介机构审计评估公开招投标的“阳光工程”。各地根据省国资委要求,加强了对国有产权交易机构的监督检查,各地还总结了“阳光工程”实施经验,完善了相关办法,提高了审计、评估工作的质量。杭州完善了资产评估制度,公开选聘资产评估机构,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积极培育和推进国有企业上市。去年,我委召开了各市国资委主任例会,传达了省属企业上市和发展工作座谈会精神,提出推进国有企业上市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设想。嘉兴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年2家企业实现了IPO,1家成功实施增发,共募集资金26亿元。杭州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市属企业,启动了商业银行、杭锅、杭叉等企业的上市工作。宁波积极开展了宁波港集团的改制上市工作,目前改制方案已经通过,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2、企业财务监管体系继续强化。一是开展了企业清产核资等基础性工作。台州、金华开展了出资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和国有资产财产清查工作,掌握了情况,摸清了家底。舟山“以查促管”,积极做好市属委托管理企业日常的财务监管工作,对企业存在问题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义乌开展了市属国有企业情况调查和清产核资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做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开展了全省新会计准则培训工作。二是创新财务监管方式。湖州制定了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对3家企业下发了监管建议书并加强了后续监督。台州切实加强企业经营风险防范,结合财务快报实施了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实施动态监管。三是内审工作有了新进展。省国资委召开了首次全省国有企业内审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的新要求。杭州制定了重点企业的内审制度,对10家重点子企业开展了内部审计。湖州开展了12家企业的内审工作,开展1家企业离任审计。绍兴制定了内审工作指导意见,大力推进监管企业的内审和专项审计工作。

3、企业专职监管工作不断加强。杭州在6家企业开展了完善董、监事会的试点,任命了部分董事和选任委派了兼职监事、专职监事,基本配齐了6家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嘉兴采取了市级营运公司财务负责人“上管一级”的办法,公司财务负责人由国资委统一任免、管理和定期交流,并制定了相配套的考核、报告、管理等办法。台州探索规范监事会工作,起草了《监事会工作暂行办法》等3个监事会管理制度,并试行了市属企业监事的外派制度。舟山向社会公开招聘财务总监,启动了财务总监委派试点工作。同时,加强了全省专职监管队伍建设。这几年来,省国资委每年组织全省国资系统专职监管人员培训班,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和专家授课,去年全省国资系统80余名人员参加了我委组织的监管培训,全省专职监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

(四)企业党的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去年,全省国资系统结合实际,以“作风建设年”、“四好”班子创建、和谐企业建设、“教育培训年”等为抓手,指导和促进国有企业加强思想、组织、队伍、廉政和文化建设,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证。

1、和谐企业建设不断推进。按照全省国有企业推进和谐企业建设的意见,各地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部署和推动和谐企业建设,全省国有企业积极响应,扎实深入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成效的创建工作。全系统共推荐或上报调研报告和论文68篇,其中省属企业42篇,各市国资委推荐26篇。这些调研报告和论文,集中体现了全省和谐企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目前,我们出版了论文集,27日将召开专题研讨会。

2、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各地根据企业改革发展需要,加强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积极探索企业领导人员选拔和管理方法。温州率先开展了市属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选拔工作,去年10月份开始,温州市面向全省公选了6名市属国有企业副总经理,目前公选人员已全部到岗任职。杭州以深化“四好班子”建设为抓手,调整配备企业领导人员,加强了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衢州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换届为契机,完成了4家政府性投资公司和4家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的调整工作。

3、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继续强化。湖州着力构建具有国资特色的惩防体系建设,开展了“学党章、明党纪、讲正气、促和谐”的专题教育活动,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绍兴抓好惩防体系建设,目前已完成了重大财务事项报告、企业职务消费指导意见等多项制度建设。台州根据出资企业党组织划转后的实际,召开了首次市属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

4、企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各地把维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温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了部分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个案问题,全年共接待上访人员613批1874人次,完成交办调查回复29件。嘉兴加大工作力度,妥善处置改制遗留问题,一些重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丽水在企事业改制工作中,把和谐稳定放在突出位置,及时处理各类信访事件,对重点信访复核件进行了实地了解和处理。

对于取得的成绩,省领导赵洪祝、吕祖善、夏宝龙等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赵洪祝书记在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以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国有经济逐步萎缩了,实际上浙江国有经济也发展很快,体现了中央“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要表扬一下国资委,功不可没,边组建边工作,很不容易。吕祖善省长指出:国资委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这几年成效很大,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国有企业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从原来为摆脱困境的改革,现已转变为企业能适应市场、在竞争中起作用来推进改革,改革内容逐步深化,一些大的风险已经化解。陈敏尔常务副省长指出:改革、发展、监管这三方面成效大。改革方面有的已完成,有的正在实施,活力增强。发展方面资产增加,实力增强,人员增加,社会贡献大。浙江国有企业影响力在不断增强,美誉度在不断提高,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双丰收”。监管方面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国资委成立后三年多时间的工作成绩很大,基础性工作、开拓性工作、规范性工作不断地到位。葛慧君副省长在听取工作汇报后指出:这几年,省国资委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和“三宜”原则,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开拓创新,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调整国有资产布局结构、探索建立国资监管新路子,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同志们,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监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抓住机遇、顽强拼搏、扎实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国资委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国资监管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回顾过去一年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国资监管制度建设还有待继续加强,与依法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还存在一定差距;开展调查研究不够,对企业的情况特别是企业财务资产信息掌握还不对称,与有效开展出资人监管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国资监管队伍“两个转变”步子还不够快,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向产权管理方式转变速度也还不适应企业改革发展进程等。

二、**年全省国资监管工作总体安排

**年,是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第一年。全省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创业创新,遵循企业发展规律,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加强资本、人本、成本管理,实施再创业、再提高、再发展工程,增强全省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要求是:创业发展,创新强企,深化改革,科学监管,以创新推进创业,以强企支撑强省。

根据上述工作总体要求,今年要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优化布局结构,进一步构建创业创新的发展平台

**年,我们要继续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通过“三个抓手”,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推动国有资本的“三个集聚”,努力构筑符合我省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本产业板块和经营格局,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一是以建立完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创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国资监管机构在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职责,积极研究制定国有资本预算中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业创新中的作用,调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探索国有企业经营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结合,设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国有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创业创新的动力。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中创业创新的评价内容,创新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办法,着力研究企业创业创新的评价机制。

二是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抓手,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各地要围绕落实《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指导意见》,推进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要采取多种重组方式,既可国有企业之间重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相互重组,条件具备的,也可以与境外企业重组,用好用活重组手段。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和落实好规划,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优化资产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打造本地国有企业大集团,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提高国有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三是以开展创新型企业创建活动为抓手,进一步营造企业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国有企业开展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企业”创建活动。要通过开展企业科技创新型试点等手段,积极指导和推动企业制订创新发展规划,加强对企业创新工作的指导。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要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督促企业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做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制订和完善奖惩机制。

(二)继续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夯实创业创新的体制基础

我们要按照“总结、深化、提高”的要求,继续坚持改革不停步,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一是继续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各地要抓住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好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和落实好国有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国有经济进退的行业和领域,发展壮大一批对地方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和贡献度的国有企业。要鼓励国有企业根据主业发展板块的实际,在对现有业务进行分类、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主营业务突出、板块归属清晰”的改制模式,对企业改革实行分类管理,一企一策,灵活推进。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着力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大胆实践,总结经验,加快实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和国有独资、绝对控股公司职工董事制度,建立健全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要以实现母子公司层级原则上控制在三级以内的目标,进一步缩短管理链条,理顺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增强母公司的控制力。要根据新《公司法》的要求,全面修订完善国有企业公司章程,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权力制衡机制。要推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探索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内部活力。要贯彻落实好《劳动合同法》,依法规范劳动合同,推进劳动用工市场化改革,完善企业内部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三是培育和推进国有企业上市工作。各地要按照省属企业上市和发展工作座谈会精神,指导所监管企业抓住当前资本市场发展有利时机,培育和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工作。要组织制订“十一五”期间企业上市专项规划,促进企业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结构调整。要按照规范操作、分类指导,成熟一家、推进一家的原则,积极培育企业上市,继续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整体改革上市,力争今年全省有更多的新国有控股公司上市。要扎实做好企业上市的基础性工作,重点研究资产重组、主辅分离、股权激励、业绩考核、上市公司收购等相关问题。要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与所控股上市公司之间资源整合的方式,促进上市公司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所控股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不断创新国资监管方式,进一步健全创业创新的管理机制

**年,各地要以构建和落实财务监管、产权管理、业绩考核等制度为重点,不断创新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方式。

一是创新财务监管方式。积极探索和创新财务监管方式,发挥财务监管工作在履行出资人职责方面的作用。要进一步落实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统计和研究工作,关注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运行情况,做好财务状况分析监测和财务风险的评估预警。推动国有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全面预算管理,指导推动企业修订完善财务制度,提高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制定相应办法,在企业推行预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出资人财务预决算管理审核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内审工作,抓好企业内审工作,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推动企业健全内审工作机制和机构设置,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集团财务控制力,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监事会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重要经营管理活动、重大决策及其合法、合规性的监督,增强监督的权威性、有效性和灵敏性。

二是加强国有产权管理。各地要继续探索和完善“阳光工程”,严格执行中介机构招投标管理办法。规范国有产权进场交易,推动产权进场交易制度落实,做到应进必进、能进则进,发挥市场机制在企业改制中的作用,有效实现国有产权规范流动和保值增值。加强产权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对产权交易、上市公司国有股份流转的动态监测。继续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帮助和鼓励企业推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三是完善业绩考核体系。各地要在认真总结业绩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细化有关制度和办法,完善考核体系,抓住出资人最关心的关键问题和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考核指标标的导向性和针对性。鼓励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引导企业更加关注价值创造,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发展质量。结合企业行业分布和结构,加强分类考核和行业对标,逐步实现精准考核。继续完善业绩考核奖惩办法,建立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企业党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创业创新的政治保障

今年,要通过推进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创新等手段,为国有企业创业创新提供坚强保证。一是改革创新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使党建工作真正成为企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把党组织的工作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规则相结合,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将“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与企业创业创新相结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创新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办法,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整体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企业惩防体系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创新人才、科技开发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人才的重点培养、引进和使用,进一步形成留得住人才、引得进人才、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政策机制,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四是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创新。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相融并进,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

三、努力开创浙江特色国资监管工作的新局面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搞好国有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国有企业创业创新的动力。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我们搞好国有经济的信心和毫不动摇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决心。一是以深入开展“高举旗帜、创业创新”活动为主线,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热潮。二是以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为契机,进一步加深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增强企业创业创新的能力。三是以深入开展国有企业再创业、再提高、再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创业创新,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

(二)进一步加强国资监管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国资监管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国资监管制度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现在各市国资机构已基本建立,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基本制度也逐步到位,业绩考核、产权管理、财务监督、企业领导人管理等工作也已经开展。可以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各项工作已经上了轨道。但是“三统一、三结合”的原则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出资人监管的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解决这些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续加强国资监管制度建设,用制度来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权利、责任、义务相统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制度、抓好落实上。制度的效力关键在于执行,如果执行不力,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只是一纸空文,这方面教训很多。国资监管工作涉及国有资产运营、企业改革发展,对制度的执行尤其要严格。要使制度深入人心,每一项制度出台后,都要广泛宣传,加强培训,使国资委和企业的干部职工都能够掌握要领,把执行制度变为自觉行动。要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关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制问题,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标志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在我国的正式建立。在新的国资监管体制下,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行使国有资本收益权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重要手段,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意义重大。目前,由于我国的公共预算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一项较为复杂、开创性较强的工作,中央本级还处于试行阶段,我省正着手抓紧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意见。按照省政府部署,财政部门牵头代拟了《省政府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我委积极参与了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明确我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一级预算单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坚持取之于国企、用之于国企的原则,专款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企业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与国资监管有关的费用支出等。目前我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意见已上报省政府并征求各省属企业意见,近期将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发文。省级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与我委联合发文,正在进一步沟通研究之中。对于该项工作,各地不宜实行“一刀切”,应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多种不同模式,便于共同总结,逐步理清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逐步探索完善。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国资监管是一项极具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也极富创造性和开拓性。作为国资监管事业的探索者、先行者,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新国资监管工作思路和方法,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及时性。当前创新国资监管方式的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动态分析跟踪,实现信息对称、数据准确真实。

要实现监管企业信息对称,实时掌握企业财务活动、产权变动、对外投资担保等行为,就必须充分运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国资系统信息化建设。今年,省国资委将做好全省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对国资系统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规划。同时,从工作实际出发,抓紧做好基础信息资料库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企业统计报表、财务状况等信息资料库,适时建立企业财务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产权结构变化情况资料库,逐步构建企业产权动态管理平台;加强企业经营业绩、成本变动情况分析和数据库建立,动态掌握和考核企业经营状况;加强对企业领导班子的动态了解,并定期做好企业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分析;建立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基本情况信息库等。我们要争取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基本达到覆盖全省国资监管机构和所出资企业的国资监管信息网络平台,不断提高国资监管的水平和有效性。

(四)强化队伍建设,为国资监管工作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资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队伍建设。要继续按照“两个转变”的要求,以培养国资监管干部“五个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培训为载体,不断提高国资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要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国资监管工作专业性强,要当好出资人代表,既要有较强的宏观经济把握能力,又要有微观经济辨析能力;既要有较强的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更要有资本运作意识,涉猎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作用。这不仅是国资干部的立业之本,也是我们国资监管机构的立足之本,更是推进“两个转变”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我们一直提倡把国资委建设成学习型机关,使我们的干部成为专家型干部。希望大家要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修养,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和生活方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适应国资监管工作和国企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专业知识和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思考,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和促进工作的举措。

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国资监管机构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地国资委的领导干部和委机关各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一个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对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家要不断提高国资监管工作的业务能力,加强党务工作的学习和提高,把握好工作的主动权,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监管的能力和水平。今年,省国资委也将继续想方设法,为各级国资监管机构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创造条件,为加强与兄弟省市区之间,各市、县国资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篇3

当前,全球经济、信息的一体化发展,使得国家的经济建设成为了促进国家发展的首要战略任务,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基本是为了帮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最大化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网络已经在目前初步形成,主要覆盖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有着一定的优势。首先,具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它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代表,是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机构,有权对国有资产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并有权通过诸多种方式行使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权。其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成立,也架起了联络国有资产委员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桥梁,也是确保“政企分离”的有效屏障。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一个由特殊企业法人管理并经由国家所授权经营的一个特殊机构,是国家制定决策等出资者权力的代表,根据相关规定可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主要负责国家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产权的行使,它直接担负着确保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责任使命,这就决定了其必须要强化管理机制,通过加强监管来提升约束力。最后一个层面,就是国有控股、参股或独资企业。从制度的角度来说,国有资产可以通过授权为企业所用,但需要依法运行并且需要自负盈亏,也就是说,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减负来帮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任务,需要按照产权的关系和相关的效益原则来成立实体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占用国有资产的企业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关系并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资产经营公司只是履行出资者的权利,为企业对国有资产的占用进行授权,以此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已经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但是本文认为仍然具有很大空间需要加强与完善,很多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失,致使经营管理出现空挡,自主权的泛滥致使很大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并且在注重企业效益的目标之上,更加需要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只有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控制力度,才能确保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现存的问题

当前的形势下,很多国有企业都出现较为严重的亏损,资产负债率也呈现走高趋势,大量的不良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率较高,总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均出于国有企业本身管理不当所造成,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决策的失误致使企业扩张极其盲目

很多国有企业在投资之前都严重缺乏可行性的正确决策,致使出现一些重大的失误使企业的资产严重受损。甚至有些国有企业投资项目还未完成,就中途下马,所投资金基本“覆水难收”,另有资产出现闲置情况,再者就是企业的经营人独断独行,为了推进企业效益不顾自身情况进行盲目投资,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便成为难以挽回的严重情况。

(二)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不善致使风险加大

很多国有企业忽视固定资产,长期不盘点,企业的账目也基本成为了一张白纸,由不良风气造成的存货丢失现象屡禁不止,待到需要时才发现企业内部会计资产已经来不及弥补。另外,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控制均是以企业内部的数据为准,其中包括企业维持运营的担保和借款数据等等,也正是这些资产加大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风险,引发了一些责任比如连带效应等,不知不觉将企业的运营情况推向了尴尬的境地。

(三)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

经济效益的考核可以说是当前所有企业的重中之重,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考核往往会出现一些漏洞,以至经济效益考核缺乏公正性,长此以往将会严重的制约着企业的实际发展。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实行效益考核时,通常将企业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在上报财务状况时,存在着虚假报账、坏账的现象,企业经营的损益得不到正确的反映,势必将会引发更大的损失。

(四)违规经营造成的损失

关于违规经营的实例,实际上在目前的很多国有企业中均存在,比如有一些企业并不具备从事金融业务的资格,却违规进行放贷,因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没有专业的人才,致使其只能依靠模仿来通过协议实现业务的运行,由此可见由此引发的风险,国有企业资金的损失也便因此难以挽回。

三、强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通过完善会计管理保障决策信息的真实

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决策信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内部结构特征、股权结构这两方面,因此就要重点研究如何降低成本的一系列问题。既然国有企业规模的大小是影响成本的要素之一,那么规模过大或者过小的国有企业都会增加成本,造成所有人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会计信息透明度更低。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能够促使董事会履行其对管理者的监督职能,规避经理人的投机倒把行为。针对这样的问题,只有从加强监管力度的角度来保障会计管理的规范性。一般国有企业董事会中均有较多的外部董事,能使董事会更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和限制管理者的投机取巧行为。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重、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和董事会中未设置审计委员会等因素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影响会计信息透明程度。因此要从国有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共同入手,全面完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治理中杜绝一切有悖于公司发展的行为,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加强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最大化保障决策的有效性,避免盲目扩张。

(二)通过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经济机制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说,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设,离不开财务管理,因此,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制度是任何工作中的管理依据,没有健全的制度,有效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也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监督、预算管理、财务活动分析、利润的分配等等,并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强执行力。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为了将企业内部所有的资金活动等流程标准化、统一化,要涉及到风险的辨识、评估、分析和监测等各个环节,并要保证在所有环节中必须由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人员的参与,通过部门或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干预和制约来确保风险管理制度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最大化降低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风险而为国有企业资产带来的一切损失。

(三)建立完善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

制度是任何工作中的管理依据,没有健全的制度,有效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国有企业对于各项指标的考核也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国有企业内部资产的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环节流程对各个部门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的审计并提高审计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企业各个部门的监督,保证考核指标的科学性。针对当前经济效益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必须要对各项管理秩序进行严格的规范。企业管理层要确保综合管理中各个环节的真实性,将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覆盖并通过财务管理的方式予以呈现,这就需要企业严格按照相关准则及相关制度来构建科学化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并保证财务核算的规范化,这样才能为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强化提供保障。

(四)通过强化监管确保经营的规范化

国有企业应当明确内部控制部门的重要地位,并加强部门之间的团队协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强化监控力度,保证各部门的配合。内部控制部门要确保风险防控人员的权威,这样才能保证风险控制工作进展的顺利,使得风险控制工作体现其价值,并以此作为标准来保障企业内部经营的规范化。首先要加强对企业法人的监控,杜绝一些独断专行等不良行为;其次要加强各个部门的监管,建立相互的牵制,落实责任制;第三要强化关键岗位人员的把控,杜绝徇私舞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四、结论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篇4

粮食企业受行业特点决定,具有经营场地多,分布面积广,管理对象复杂等特点。近年来个别单位领导,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不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或执行不力,对本单位的国有资产不闻不问,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只重视本单位的盈亏指标,忽视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考核。由于宏观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指导、监督不够,使企业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企业国有资产增减变化账务处理不及时,年终不进行国有资产盘点,出现账实、账账、账卡不符,造成国有资产存量失真,宏观管理失控。

二、国有资产的维修、保养不及时,完好率降低

从宏观上讲,粮油商品的超常规增长,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也在运营旺季中满负荷工作,超出了正常的运转能力。加之,近几年粮食企业资金紧张,正常的维修与保养不及时,国有资产的使用寿命受到了直接影响。从主观上讲,个别企业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生产技术能力低,设备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维修与保养基础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维修与保养基础管理制度,不设专业管理部门,没有专业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只知道使用,很少维修,加速了国有资产的磨损程度。导致设备完好率低下,国有资产提前报废,达不到预应效果。

三、国有资产入账,国有资产管理流于形式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单位存在账外资产,这部分资产,或被单位领导随意变卖,或以投资的形式用于新企业,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无法掌握其来源去向。国家省市和主管部门对账外资产问题非常重视,曾先后出台了有关文件及调查措施,但是部分单位领导置若罔闻,对账外资产采取隐瞒不报的办法,变卖后以满足小团体利益,致使清理工作流于形式。四、国有资产处理不经审批,随意性较大自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立以来,大部分粮食企业都能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自己保护国有资产,保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无视国有资产的有关规定,视国有资产为己有,对闲置的国有资产随意处置,我行我素,向怎么办就怎么办,使主管部门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国有资产转让和处理情况,只是在对基层进行审计或检查时才能发现问题,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国有资产受到了不应该有的损失。

五、国企改革中的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篇5

一、深圳模式及其主要问题

(一)深圳模式的特色

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经过了几年的改革和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主线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国有产权制度和运营体制模式。

第一层次: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市国资委是市政府领导下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决策和领导机构。它是按照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要求而建立的一个职能机构。对全市市属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全方位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并直接对三家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使管理权。

为了保证市国资委能够统一、权威、科学、有效地进行决策和行使管理职能,国资委的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市国资委成员由市体改办、财政局、国土局、经济发展局、贸易发展局、运输局、计划局等14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市长和副市长任主任和副主任。

市国资委的主要职能是:(1)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检查、监督执行情况,依法处罚违法行为;(2)决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审查批准市资产经营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则、年度经营计划、收益运用计划和受理有关重大事项的报告;(3)编制国有资产收益预算等,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4)按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考核、推荐、奖惩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党委书记、副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副总裁、监事会主席等主要领导人员;(5)协调处理市属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重大事项,指导、监督各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工作及监管境外国有资产等。

市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国资办既是市国资委的日常办事机构,又是市政府主管市属国有资产的职能机构。

第二层次: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代表国家对部分国有资产直接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等出资者权利的特殊企业法人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资产经营公司是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的要求而设立的主要从事国有资产的资本经营和产权运作的企业,它不行使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职能。市级资产经营公司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并对市国资委负责,接受市国资委的监督。资产经营公司既不是行政管理部门,也不是一般普通企业,其特殊性质和职能决定了资产经营公司必须按照产权运作的要求转变运营机制和运营方式,必须根据资产经营公司整体发展的要求,以产权为纽带,以国家出资者的身份对所属企业进行产权管理和监督,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资产经营公司要着重抓好产权代表的委派和管理、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国有资产产权经营、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和财务管理,同时,要加强对企业贷款担保、利润分配及工资总额的控制,真正做到对下属企业既放得开、又管得住,保证下属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实现,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主要职能是:“投资、管理、监督、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代表市国资委持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2)通过对所持国有产权、股权的运作,盘活和重组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组合;(3)任免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并通过向企业委派产权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4)对市属国有资产的收益进行管理,运用国有资产的收益进行再投资;(5)监控所属企业重大投资、贷款担保及资产运作情况,并对所属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

深圳市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有三家,市投资管理公司、市建设集团公司、市物资集团公司。第一家和第三家是纯粹的控股公司,第二家是混合控股公司。

第三层次:国有全资企业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深圳市属国有全资企业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按产权关系分别隶属于三家资产经营公司。市属国有企业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的关系不是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国家作为出资者与企业法人的关系。深圳市通过近几年对国有公司制企业的改革,大多数企业真正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流动市场化、产权管理法制化和产权运作人格化。资产经营公司以产权为纽带行使出资者权利,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市属企业对资产经营公司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按照法律规定,国有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法人资格。为了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在认真做好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工作的基础上,市国资委对71户产权关系清晰的国有控股企业和全资企业颁发了《国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作为国家出资的法律凭证。《证书》颁发后,企业以国家及其他投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享有独立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政府以产权为纽带同企业发生关系,主要负责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上层实现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开;在中层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开;在下层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开,明确了企业法人财产权,调整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做到了政企职责分开,通过层层授权,建立责任制度,解决了国有资产主体缺位问题,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好所有权、放开经营权、行使宏观调控权的改革要求,有效地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二)深圳模式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深圳模式中国有公司的产权关系,从理论上讲,似乎在上、中、下三个层次上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问题,明晰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三个层次的关系都没有理顺,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和矛盾。

1.国资委同市政府的关系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6条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市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第10条规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和议事规则,由市政府规定”。从国资委组成人员来看,基本上是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由于政府的目标是多重的,必然要求资产经营公司的目标也是多重的,绝不会容许资产经营公司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投资管理公司几年来的投资来看,只有30%左右由管理公司自主决定投资,其余70%要根据政府计划,用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菜篮子”工程、扶持性和公益性市政投资。很多项目建成后没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为投资管理公司的沉重包袱。因此,管理公司所要实现的盈利目标同市政府要求管理公司所实现的社会目标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事实上,市国资委同市政府并无本质差别,不能认为设立了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实现了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

2.关于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27条规定: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代表市、区人民政府行使国有资产出资者权利的企业法人,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这一规定确立了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作为一般企业法人的地位。这与上面所说的深圳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定为特殊法人企业是相矛盾的。但第37条和第34条确定的运营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中既规定了作为出资者的各项权利和保值的目标,又规定了具有法律、法规效力的其他权利和义务。法规往往是政府部门制定的,如果法规赋予运营机构超出一般企业法人之外的其他权利和义务,该运营机构就不是一般企业法人,而成为特殊企业法人。作为特殊企业法人,在现行《公司法》中找不到依据,那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否则,公司在法律之外,就不是真正的法人机构。

3.关于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是指依法确定国有资产所有权以及与所有权有关的其他财产权的行为”。该《条例》第15条规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遵循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而第16条则规定:“市、区人民政府所投资的货币、实物和无形资产”依法界定为国有资产。这里就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按照“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深圳市就应拥有产权,而不存在界定为国有资产的问题,由于国家规定: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深圳市政府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因此,就出现了“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与“谁投资,谁拥有产权”两个原则相互矛盾的情况。

4.关于国有公司是否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问题

深圳市国有公司拥有的法人财产权是依据市国资委为其颁发的《国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作为法律凭据的。这里明确规定公司所拥有的产权只是授权占用,授权占用并不等于企业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是以公司法人制度形式成为前提的,公司法人对公司财产的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的权利,其实质是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或控制权。如果仅凭国资委给公司颁发的一纸证书,公司就拥有了法人财产权,何况这一纸证书也只规定公司对财产的占用权,并不具备支配权或控制权。由此看来,深圳市的国有公司并不是实质上拥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

二、上海模式及其主要问题

(一)上海模式的特色

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的基本构架同深圳类似,也是分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但上海同深圳不同的是,上海市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市属国有资产按“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市属企业”的构架管理。两级政府所实行的两级管理职能基本相同。下面仅以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作为考察的对象。

第一层次: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它是作为本市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总代表。在国资委之下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同时又是市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市国资委是市政府领导下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和决策的领导机构。它遵循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原则,对全市市属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市国资委的主要职能同深圳市国资委的主要职能大体相同。

第二层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上海工业系统按照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原则,撤销企业主管局,先后成立了机电、仪表、纺织、冶金等十几家行业性资产经营公司,原来行业主管局的行业管理职能,由上海市经委成立相应的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具体形式主要是国有控股公司。国产资产经营公司建立后,使政府同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第一,明确投资主体。上海组建国有控股公司分为两大类型:投资控股公司,主要职能是资本经营、资产运作;经营控股公司,主要职能是资本经营,资产运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两大类型的控股公司都是投资主体,以产权为纽带,与下属企业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第二,实行政企分开。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将行政管理局改制为投资控股公司或经营控股公司。行政管理局原有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至市政府有关委办,资产经营职能由控股公司承担。这样,既进行了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转变了职能,又使国有控股公司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第三,进行资本经营。这是国有控股公司的主要职能。国有控股公司通过资本经营以及战略规划、投资决策、资产收益、产权代表管理等职能,进行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益。第四,承担资产责任。上海国有控股公司首要责任是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市国资办对各国有控股公司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考核办法。各国有控股公司还通过管人与管资产相结合,明确资产责任代表,将对产权代表考核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挂钩。

第三层次:国有全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这一层次是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其经营的国有资产,按不同份额投入到各种类型的企业后形成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形成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的关系不是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国家作为出资者与企业的法人关系。上海市近几年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优化了资产结构,而且使大多数企业同深圳一样,实现了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流动的市场化、产权管理的法制化。资产经营公司以产权纽带行使出资者权利,企业拥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其他资本所有权主体投入的资本形成的法人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

(二)上海模式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上海模式同深圳模式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深圳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上海模式中也同样存在。当然上海模式也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上海模式中存在着需要探讨的特殊问题。

1.上海模式同深圳模式存在着共同缺陷

上海模式的国有产权关系三层次的构架以及第一层次同第二层次的关系和第二层次同第三层次的关系同深圳模式基本相同。因此,上海模式同深圳模式一样,也存在四个共同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国资委同市政府的目标函数不同引起的矛盾。即市政府目标是多重性的,而国资委的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国资委在市政府领导之下,必须要扭曲自己的行为。二是由于国资委本身行为的扭曲,它也不可能要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来运作国有资产,必须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之外的其他社会目标。这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不是普通的法人,而是一个特殊的法人,作为特殊的法人,在现行《公司法》中找不到法律依据,因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法律地位便不能确立。三是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同样存在着“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同现行的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的矛盾。四是由于上面三个问题的存在,国有公司的法人财产权问题没有解决。

2.上海模式中政企不分的问题更为突出

在深圳模式中,市国资委同市政府并无本质区别,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设立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而在上海模式中,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直接是在原主管局基础上组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个“翻牌”公司,还是原班人马管理同一块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属下的企业还是原来的那些企业。虽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对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未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相反,“翻牌”公司不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是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管理企业,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问题比深圳模式更加突出。

三、两种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在分析两种不同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时,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涉及二者的比较分析,这里仅就两种模式的异同和优劣作一个概括性的说明。

(一)两种不同模式的异同

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在于:第一,两种模式的基本构架相同。不管是深圳模式还是上海模式。国有产权的管理和运作都是分为三个层次即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在国资委之下都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日常机构。第二,两种模式在两个层次上所构建的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和所履行的职能基本相同,在第一个层次上,即市国资委同市国资经营公司的关系和角度定位上,两种模式完全一致,前者是市政府领导下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决策和领导机构,后者是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在第二层次上,即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同国有公司制企业产权关系上,两种模式都是以国有产权为纽带所形成的产权关系,而不是行政上下级关系。企业都拥有法人财产权。第三,由上述两点决定,两种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相似的,即都难以做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企业不能真正做到拥有法人财产权。

两种模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深圳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一级管理”的原则,而上海市实行的是“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原则。具体说,深圳只设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相应机构,在区级政府则不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相应机构。上海则在市、区(县)两级政府都设立国资委及相应机构。这种管理机构设置上的差别,主要是考虑到上海市国有资产量大面广和国有企业众多的特点,实行分级管理比较有利,并不影响两个层次上产权关系的实质和国有产权的运作,第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组建的方式不同。深圳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开始就是以实行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为目的,打破原主管行业的界限而组建的。从深圳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的组建和调整来看,没有什么行政色彩。而上海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在原企业主管局基础上成立的,即把原企业主管局改成行业性资产经营公司。因此,在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和运作方式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尽管从理论上讲,原主管局把国有资产交给资产经营公司经营,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人,以出资者的身份同企业发生关系,成为企业的股东,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资产经营公司仍习惯以行政管理办法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现象比深圳更为突出。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问题;措施

1引言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经过国家允许以及法律认可的可供调拨的资产就是国有资产,基本上涉及自主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接受国家调拨的资产等。结合我国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特征,能将资金应用在常规化经营活动中,或者是事业单位文化以及广告等软实力提升方面。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建立的过程中,管理结构问题需要得到全面重视和处理。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缺失,由于预算管理和控制机制不能得到全面落实,就使得数据分析和研究效果受到制约。预算控制管理工作不能得到全面落实,就会导致资金分配和资源整合效果受到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预算控制失衡,也是导致资金过程较为随意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财务情况和实际资金管理情况之间缺乏有效的落实和衔接机制,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行政事业不能对资金进行整合处理,就会造成管理环境和实际运行机制受限,究其原因,或许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就疏于对资金进行统筹性管理,或许是由于外部管理环境较为松散。除此之外,资产处置管理缺失性问题也较为严重,相关资产控制机制和整合措施不能得到全面优化,就会导致资金使用出现随意性,相关工作不能得到全面落实,尤其是规范性缺失,是使得制度约束水平失衡的重要原因。约束机制不能完全符合标准,就会导致整体国有资产管控结构和职能运行策略失效等问题相继出现,加之行政事业单位重资金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整体管理途径和控制措施也会对资产配置结构产生制约。

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优化措施

3.1优化管理目标。在实际工作开展进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强的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整合相关监督和维护措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也要积极提升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为后续单位全面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开展和运行过程中,只有积极践行安全性原则,才能维护管理体系的稳定性。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数量较多且分布较为广泛,要想从根本上明确其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就要减少经济漏洞,切实维护管理模型的稳定性和实效性,提升资产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为后续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3.2优化资产管理体系。要结合具体情况展开具体分析,并且积极投身管理模型中,要整合相关信息体系和处理措施,确保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的实际价值得以全面发挥和落实。第一,整合基础监理监管框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常规化管控体系中要建立监管产权登记机制,借助基本的产权登记能有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国有资产予以了解和分析,结合规定判定相关内容和登记明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使用制度,整合相关资源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确保优化利用相关资金和资源。另一方面,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在明确相关管理责任的同时,整合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第二,落实资产使用管理机制,在整合管控体系的同时,也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化整合,在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结构的同时,确保规章制度和实际情况更加贴合,相关部门要在强化资产管理工作的同时,维护管理责任,也要针对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控制结构,升级制度效果。第三,要对资产进行处置管理,在资产处置管理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资产转让管理模型的稳定性贴合标准。相关管理人员要整合实际问题,对国有资产产权的转让项目、置换项目和注销项目等予以重视,整合管理机制的同时,对国有资产合理化应用范围展开深度处理。最后,要对资产的收入管理项目进行整合处理,维护资产收入机制和管理措施贴合实际需求的同时,着重对资金归属问题予以重视。结合相关规定,维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统一管理的目标,确保整合措施和处理措施都能满足市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要求。3.3优化资产管理方式。在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也要对事前处理、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处理予以重视,整合具体问题的同时,保证不同阶段相关工作的维护程度贴合管理标准。第一,事前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进行使用和处理之前,要集中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确保决策处理效果以及措施改进模型贴合实际需求。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行政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减少经济损失。第二,事中处理,要在资金运行过程中提升管理措施的实效性,保证相关管理行为的合理价值和合法性。第三,事后处理,要确保资金管理的流向清晰明确,也要提升资产使用和配置活动效率,为后续检查以及调研提供有效依据,从而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建议。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建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确保经济发展结构和社会运行体系的完整性能顺应时代需求,并且满足资产管控的结构,有效提升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申海平.关于制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法》的若干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5(3).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1引言

站在法律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具体指的就是行政事业单位所占用并且可以计量的经济资源。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强化,推进体制的深化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够全面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严厉打击腐败的问题。由此可见,深入探究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合理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配置标准的合理制定,能够有效地规避资产的严重浪费与闲置,同时与公共管理的需求相吻合,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运转的高效性。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单位标准、人平标准与结构标准。其中,结构标准所指的就是不同类型资产占据总资产的比重,而且要对管理重点进行明确,如果是重要固定的资产则应当制定出专门的标准,且要求内容应细致和全面。其次,应将事物标准当作主体,而价值标准需要充分发挥其辅助性的作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的过程中,若可以制定实物标准应尽量制定,而无法制定的则需以价值标准呈现出来。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重点考虑地区之间的物价差异与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再次,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对资产配置标准进行制定,同时在出台与实行的过程中赋予一定的强制性。如果行政事业单位在此标准适用的范围之内,必须严格遵循规定要求开展工作,坚决不允许随意提高标准。而资产管理部门需要综合考虑执行的情况,对考察监督与违规惩处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制定。最后,贯彻落实动态性的标准。伴随社会、经济与技术水平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在履行职责和义务的基础上,其自身的物质手段也发生了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证配置标准的动态化。所以,作为资产管理部门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做出调整的措施,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

3有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的力度

第一,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在部门进行综合预算的过程中,内容中应当涵盖预算内外资金与基金等等。而预算外资金和中央、地方等部门之间的利益调整有所联系,而且形式多元化。所以,更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方面未将预算外资金考虑在内。要想确保部门预算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相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就应当科学合理地采用相关措施,深化改革并不断强化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进而规避资金闲置抑或是资产重复购置情况的发生。第二,定额标准的科学制定。伴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定额标准和预算收支分类机制已经难以与改革实践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定额标准进行制定,以保证其科学合理,与改革需求相适应。定额标准的制定和部门预算改革实际需求相适应,也为行政职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预算编制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第三,细化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确保预算内容的细化,要细化至部门,甚至应涵盖不同单位的支出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预算的约束力,增强其透明性,有效地规避随意使用预算的情况发生。

4全面完善产权登记制度的内容

清产核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期能够对个人家底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不断完善产权登记制度。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能够保证预算分配的科学性,为绩效评估与资金使用效益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过程中,需对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现有资金进行严格清查。在清查的时候,应当以账面价值为基础,参考实物,在自查为主要方法的情况下,通过座谈与回忆等方式与调入相互结合,有效地盘点购置用途及时间等,详细地登记在财务账本当中,以保证真实地反映出实物的账面价值。在此基础上,需要对产权登记制度予以完善,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之间存在的产权关系更加明确。

5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内部构建信息交换的平台,对监管信息进行有效交换。其中,财政部门应当将各单位的信息资源作为重要基础,对信息资源库进行构建并整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分布与使用的状况予以掌握,进一步推进资金管理与资源配置工作。与此同时,要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构建:(1)国有固定资产配置信息,具体表现在单位与部门资产的信息汇总,能够进一步了解国有资产使用与价值等相关信息;(2)资产处置信息,具体指的就是财政部门针对不同类型处置方式审批以后所汇总的资产综合信息;(3)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出入进行全面监督;(4)贯彻落实动态化地管理,为财政管理提供必要的服务。

6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仍有待完善。为此,必须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期能够充分发挥资产使用的最大化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向辉.关于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思考[J].河北企业,2016(5).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篇8

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由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从经济学的视角上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表现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即虽然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但实际上是各个单位行使着资产的控制权。在理性人的假设前提下,委托关系中所有权人与控制人存在着利益冲突。在国有资产管理的现实中,在各国有资产的实际控制人的潜意识里,这就是他们部门的财产,由此形成了“各自所有,各自为政”的利益分配格局,这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同时由于我国国有资产还属于分散管理,监管手段相对落后、监管乏力,使得作为所有者的国家产权虚置,管理失控,出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资产配置不合理,产权虚置,家底不清。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造成配置标准不统一,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脱节,管配置的不掌握资产的存量情况,管资产的不了解资产的配置情况,导致“出口”管理与“入口”互相脱节,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对单位使用非财政资金购置资产不受约束,一些单位购置资产不顾实际需要,超标准购建资产,不仅增加了购置支出,而且在使用和维护方面每年还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虽然财政部门每隔几年就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搞资产清查,造册登记,但各个单位和部门敷衍对待,草率填写,使政府一直无法核算其真实家底,即使财政部门拿到资产清查统计报表,由于没有考虑损失或者增值、折旧等因素,账面价值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经济上的意义。

第二,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可以无偿占有、使用,各单位总想方设法多向财政要求资金,多占用国有资产,而不顾本单位的实际需要,由此引发单位、部门之间相互攀比,使资产配置不合理,造成单位间办公条件和福利的苦乐不均。由于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管理部门优化配置、调剂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管理,对使用情况又疏于考核,所以,不仅设备重复购置严重,还造成资产闲置,利用率底,损失浪费严重。其中固定资产尤为突出,部分单位公房闲置或出租、公车私用等,有的设备每年只使用数小时,多年闲置,缺乏保养,损坏严重,最后只能淘汰或者以较低残值处理。

第三,管理体制不完善,资产流失严重。从宏观上讲,财政等部门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资产管理的真空地带。管理权和使用权分散在相应的各职能部门中,管理标准、口径、方法不统一,管理责权难以划分,部门之间不易协调,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非转经”行为引发国有资产流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门单位为了多给职工发奖金、搞福利,总是将尽可能多的剩余国有资产对外经营,形成经营收益,但由于“非转经”后产权归属不清,无人向经营者追索投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单位能直接从中得到利益,这就使得单位争相办经营实体,甚至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创收上,这既违背了“非转经”以弥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的初衷,也影响了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与管理体制、部门单位制度、管理人员及其管理能力水平、管理方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说,其根本原因还是由委托关系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关管理部分无法将庞大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静态和动态情况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是造成国有资产管理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化则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解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庞大,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不可避免的要通过层层委托进行管理,伴随着这种委托关系而来的即委托方与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只能增加信息的透明度,而信息化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信息化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用标准化的数据和业务额操作流程,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国有资产的管理状况,有利于管理层有效的监控、可以使国有资产的管理相对透明化从而降低委托所带来的成本包括监督成本以及资产浪费、使用效率低下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管理信息化也可谓大势所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管理中的有力武器,通常来说,管理信息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大大降低因距离和时间而造成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具体而言:

首先,信息化有助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更合理的配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逐年递增,公共经济规模、公共部门及公共资产规模也会相应扩大。而公共支出的比重提高必然带来公共部门的扩张和公有资产的增加,政府对资源(资产)的占有和使用过多,从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福利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国有资产的信息化,采集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过程管理的基础数据,了解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闲置资产的数量与分布情况,能够将从国有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一直到决策支持等一系列的功能变为可能,从而能够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层次化和集中化管理,简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杜绝随意购建资产的行为,使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其次,信息化有助于强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是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财务监管,堵塞管理漏洞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规范管理程序,细化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力度,实现资金的有效监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大大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管理信息化通过管理审计和跟踪监督等,能有效降低或消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非客观因素影响,保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流程化、科学化、规范化,有效防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流失。

再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国有资产监管重要指标的资产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要有根本性的改善,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国资监管部门可以随时了解资产的变动情况,对资产进行适时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闲置或浪费国有资产的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的调剂或调配,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分布,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和保值增值。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家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被各级政府所重视。近几年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状况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飞跃。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统筹规划,统一运作。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财政部门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进行账面和实物对比,彻底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资产数据库,实现国资监管部门与各单位信息化系统相互兼容,实行统一产权登记、统一处置管理、统一办公用房标准、统一资产经营和统一福利标准,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利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了解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闲置资产的数量与分布情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杜绝随意购建资产的行为,实现对国有资产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不间断的监测。

二是抓好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资产管理规范化水平。信息化的本质是标准化,依照标准规范由专门部门实施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的支撑体系,广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财产管理经验和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在完整的法律框架下,构建集中统一监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体制和涵盖资产形成、使用、处置的全过程运行机制。形成运转协调的资产监管机制,是信息化建设的长久之计。从机制入手、做系统化的整体考虑,防止只解决一时一事的短视行为,企图通过一次性的工程行为,一举解决信息化中的标准化问题是不切合实际的,而是应结合实际,确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运行机制,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法制化、经常化、科学化、正规化,建立正常、严格的管理秩序。

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要想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国有资产的管理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标准化或者智能化,最终执行的都是相关的人员。而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更重要的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是一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工程,需要复合型人才来组织并承担有关规划、设计、实施、运作等复杂工作。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资产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因此,实行国有资产的信息化首先要建立一支紧密协作的团队。另一方面,委托问题往往是由于人主观上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客观上又存在信息优势而引致的。归根到底还是受人即国有资产的实际控制人的意志支配的。因此,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如若没有解决利益的一致性以及实际控制人意识层面的问题,国有资产信息化最终必然沦落为一个耗费巨大的摆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绝非信息部门或者管理干部的专利,它关系到全体工作者,将落实到每名员工的日常操作中。唯有全员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信息化还需注重对全体员工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

四是处理好安全与监管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可谓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有的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此,始终要把信息安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与监管并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信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进一步加强安全监控体系、密匙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反应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争取掌握信息安全工作的主动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建立确保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理机制。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做到安全地监管。

总之,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创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突破。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可以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及时、全面地实现信息共享,有效增强管理过程中的控制力,从而全面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艳杰.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2)

2.林贻武,肖光华.行政事业资产监督与管理体制的探索.福建省机关后勤改革发展论文集,2004

3.张红.构建新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农业会计,2005(9)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截止2011年底,国有资产总量达到8.96亿元。这些资产是全县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国家机构运转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保障。继续深入完善我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强化国有资产收益征缴,对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合理配置政府资源和有效经营国有资产,提高运营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国有企业抵御危机、迎接挑战,有助于发挥其在“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县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全县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工作,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督管理所出资企业国有资产和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依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以及其他重大事项。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1.基本原则

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

2.监管范围

县属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

3.主要内容

(1)建立国资外派监督制度。逐步向监管企业派出监事、财务总监或国有股权代表,负责监督管理企业财务会计活动,对企业有关项目论证、对外投资、贷款、担保、产权转让和资产重组、企业改制、财务审计等重大经济事项,代表出资人提出独立的意见和建议,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建立外派监督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外派监督作用,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加强对监督监察结果的运用,建立督查整改制度,提高对监管企业的财务监控能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建立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明确企业重大事项管理方面的责权界限,对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由所出资企业向国资局报告,加大对企业重大投融资决策、法律纠纷、经营亏损、对外担保以及利益分配等重大事项的监管力度。建立出资企业重大决策失误和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

(3)建立企业负责人国有资产经营报告制度。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负责人定期向国资局报告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情况,包括经中介机构审计后的中期、年度合并会计报表(或汇总会计报表),国有资产收益上缴情况、国有资产经营情况分析报告。国资局定期向县政府和县财政局汇报全县国有资产经营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管理改革改制等方面的情况及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

(4)建立企业定期审计监督制度。审计局每年年终要对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进行审计,采取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审计检查国有资产运营和收益情况,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加强国有资产运营收益管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1.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所有、国资监管、单位占用”和“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管理范围

全县党政机关、人大、政协、公检法机关,各社会团体和事业等单位的国有资产。

3.主要内容

(1)严格资产配置。坚持资产配置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相适应,严格资产配置审批,实现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逐步建立国有资产调配和处置的有效机制。

(2)规范资产使用。建立健全单位国有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制度。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做到底数清楚,帐卡物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完善处置程序。各级各部门要严格遵守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发生资产调拨、转让、置换、变卖、报废、报损等资产处置问题,以及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行为时,应按照“单位申请、部门审核、财政审批”的程序办理。对重大的资产处置项目,由国资部门呈报县政府审批。

(4)强化产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向国资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并由县国资部门核发由财政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产权登记证》是行政事业单位享有、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凭证。

(5)加强收益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一律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经费拨付相结合。对出租、出售、出让、转让国有资产,必须严格审批并依法签订出租、出售、出让、转让合同,作为取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法律依据。

四、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为切实加强我县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县政府决定成立全县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县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协调解决国有资产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县国资部门要制定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政策措施,切实履行好职责,依法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监管,及时向国资部门汇报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通过加强国资管理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篇10

二、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框架(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效益、优化配置、集约管理、强化监督、责权利相结合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源和资产管理、运营、监督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总体思路本着“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原则,逐步建立程序科学、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有效整合政府资源,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的投融资平台,形成“借、用、还”良性循环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增强政府投融资实力;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强化统一管理,降低政府债务占财政收入比重,防范国有收益流失和财政风险;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推动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三)基本原则1、立足现实、改革创新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从我县实际出发,妥善处理老债务,积极探索新思路,创造有特色的政府资源、资产管理和投融资管理模式。2、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原则。健全政府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管理体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制衡机制,建立政府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统一管理机构,合理界定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职责,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对国有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的监督和控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3、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的原则。整合政府可用于投资的货币资金、存量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高效率、低成本筹集建设资金。4、统借统还,风险控制原则。规范政府性融资行为,对利用集中管理的资源、资产和政府信誉取得的建设性资金,实行统借统还,合理控制借款规模;建立稳定的还贷机制,保证政府性资金投入安全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维护政府信誉。

三、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建立资源和资产统一管理运营机构,健全集中调配机制政府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国有资源和资产、政府投融资管理的执行层。依据国资委决议在县财政(国资)部门具体指导下运营。(二)以集中管理国有资源和资产为依托,构筑政府投融资平台按资产剥离、资本划转的形式,依法注册,具体运营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源和资产。把“死资产”变为活资本,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满足政府规划项目的资金需求。(三)建立政府投融资审批制度,健全决策机制成立县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和融资平台主县行政事业单位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重点稽查”的理解和操作还存在一些误区和不安之处。首先过分强调税务稽查的特殊性,忽略了税收管理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如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未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稽查选案仍存在人为操作的因素(CTAIS系统数据缺乏,选案范围认定设置不到位),在案件的稽查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稽查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把重点稽查简单地理解为检查的频率越高、次数越多越好,导致多次检查、重复检查。再次,在案件的处理方面存在着重稽查、轻处罚,以补代罚的倾向,这不仅使税务稽查走了过场,也容易使相关的纳税人产生侥幸的心理,给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留下后患。以上问题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税务稽查效率和威力的有效发挥。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和经验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3、强化税收管理功能。由于实行新的征管模式,纳税人自行申报,取消了传统的专管员管户制度,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在全力抓好“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同时,对管理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管理弱化的倾向,忽略了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和对纳税人的正常管理,造成不应有的漏征漏管。这与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实行“集中申报、重点稽查”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强化税收管理职能的途径和办法,进一步强化税收的管理功能,确定相关的岗位和人员对税源进行典型抽样调查,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实行有效的税源监控,促进纳税人如实申报,有效减少漏征漏管,防止税款流失,以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4、完善机构运行管理机制。用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激发税务干部的工作热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税收征管改革有序运行、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深化征管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搞好运行机制。要完善用人机制,结合税务机构改革,科学设计岗位,明确各自职责,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最有效地使用人才资源;要完善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坚持检查考核,实行有效监督,开展经常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防止以税谋私等违纪问题的发生;要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把工作政绩与干部的管理使用和奖惩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调动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完善培训机制,根据征管改革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干部培训,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定出较高的标准,追求培训的效益,不合格的不能上岗,使税务干部基本上都能适应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保证科学的征管程序得以顺畅运行。要负责人为委员,作为政府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和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

四、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意义(一)促进了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打破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部门格局,有效地解决了国有产权虚置问题一些部门单位一直把行政事业国有资产视为自有资产,以为资产产权属部门所有,单位负责人说了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权所有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资产购置盲目化,资产处置随意化”倾向。推行改革之后,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以及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管理,重新确立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政府所有、部门使用、收支统管”的管理原则,较好地实现了产权归位,转变了传统观念,统一了思想认识。(二)摸清了资产“家底”,实现了资产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资产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改革以前,由于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产权不清,政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资产,“家底”不清。实施改革之后,不仅核实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数目,还根据现政府的授权,由县财政局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行了集约式管理,使政府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宏观调控与优化配置等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为高效使用和合理调剂资产奠定了基础。通过资产权属证明集中到财政部门管理之后,避免了部门单位随意抵押贷款、对外投资及低价处置国有资产等现象,规范了资产处置行为,有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三)规范了经营性资产运作,杜绝了“暗箱操作”,增加了非税收入对经营性资产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实行集约管理,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将经营性资产运作行为置于阳光监督之下,实现了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对资产经营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部门预算管理之后,还有利于铲除行政事业单位滋生腐败的土壤,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端正党风政风。(四)推进了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拓展了改革内涵,延伸了改革触角通过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有利于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购置资产问题,对提高预算编制特别是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的准确度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与收支两条线改革相结合,有利于堵塞收支两条线管理漏洞,推动收支两条线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改革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政府采购工作的针对性,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将经营性资产收益及相关支出纳入完全部门预算管理,实现国库集中收付,使部门预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五)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实现了财政管理由单纯的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和财务管理并重过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重钱轻物”、“重使用轻效益”。推行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集中管理之后,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把资产入口关和出口关,加强对资产动态管理,促进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财政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财政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国家税务总局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的《税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2001年第一版)

3、宋兰:“推行CTAIS软件的意义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山东税务纵横》,2001年第8期。

4、曾飞:“我国征管改革中的若干问题”,《税务研究》,2000年第2期。

5、周广仁、张青:“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若干思考”,《山东税务研究》,2001年第2期

6、王东山:“税收征管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税务研究》,1997年第1期。

7、马骏、郑康彬编:《西方财政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出版,pp.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