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援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0:17:24

国际粮食援助

国际粮食援助范文篇1

国际性制度化的粮食援助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农业在数十年的国家投资下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农产品过剩,为了解决农产品过剩,更好地实现杜鲁门的四点行动计划以及为将来农产品的出口找到潜在的国际市场,美国于1954年通过了《公共法案》(PubficLaw480),允许向发展中国家低价销售或直接捐赠粮食,该法案是美国粮食援助,也是全世界粮食援助的最早的正式文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国际粮食援助行动。此后,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粮食援助国,2004年,美国的粮食援助总量占全世界粮食援助总量的57%。

1961年,联合国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成立了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其宗旨就是以粮食为手段帮助受援国在粮农方面达到生产自救和粮食自给的目的。粮食计划署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粮食援助开始成为多边援助实施的重要方式,此后,欧盟和加拿大开始减少双边粮食援助计划,而主要通过粮食计划署来开展粮食援助行动。

1967年,为了规范和协调粮食援助主要提供国的粮食援助,使之走向制度化的道路,美国、加拿大、挪威、瑞典、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其他成员国和阿根廷等23个国家签署了《国际粮食援助公约》(FoodAidConvention),该公约经过五次重新谈判签署,最后一次是在1999年签署的。2002年6月30日,《国际粮食援助公约》到期,目前还在对指定新的粮食援助公约进行评估,2007年公约成员国在巴黎进行了关于新一轮《国际粮食公约》的谈判,但并未最终达成一致。《国际粮食援助公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目标: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保证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万吨适合食用的谷物。

援助方式:捐赠。捐赠是以提供最大可能数量的谷物或现金的方式进行,如果以提供现金方式进行捐赠时,应优先从加入谷物协定的发展中国家采购谷物。

捐赠衡量方式:以小麦来衡量。

得到粮食援助的条件:首先要得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发展委员会的认可,在给予援助时。应优先考虑最不发达国家、其他低收入国家或中低收入国家。

从最早美国开始实施粮食援助到现在,国际粮食援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粮食援助的目标从上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处理剩余农产品转变为用来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不安全问题的一种政策手段,粮食援助从双边发展援助转向以多边援助为主。粮食援助制度越来越规范,但是粮食援助在全世界国际发展援助中的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低,1965年粮食援助曾经占到全球国际援助总量的22%,随后开始逐年下降,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援助所占的份额不到5%。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统计,1995年其粮食援助总量为1020万吨左右,2007年仅为540万吨。二、国际粮食援助主体和受援国

从提供粮食援助的资源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多边国际机构、双边援助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多边国际机构和国际非政府机构在国际粮食援助中所占的份额逐年上升,双边援助的粮援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以2004年为例,国际多边粮食援助占到了52%,国际非政府机构粮食援助占27.4%,双边粮食援助仅占20.6%。

目前在国际粮食援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多边国际机构主要有七个,分别是粮食援助公约、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经合组织、联合国儿基会和联合国难民署,这些国际机构在国际粮食援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它已经成为全球粮食援助的主要管理和实施机构,世界粮食援助的90%都是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来运作的。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粮食援助的提供国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其中美国是全球提供粮食援助最多的国家,提供的粮援总额占到全球粮援的56%,其次是欧盟。中国在2005年停止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当年中国就以57.7万吨的援助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美国的粮食援助在全球粮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美国也是唯一一个将粮食无偿援助和销售相结合的国家,粮食援助已经成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为此,美国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粮食援助体系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国际非政府机构在国际粮食援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1年以来,国际非政府机构实施的粮食援助额度要高于双边粮食援助,国际非政府机构的粮食援助主要包括乐施会、关怀国际等机构。乐施会的前身是英国牛津饥荒救治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是供给食物以解决饥荒问题。多年来,乐施会利用种种策略对付饥荒,目前全球已经成立了13个区域性乐施会机构。关怀国际最初成立于1946年,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欧洲的战争难民,最早是将食物和基本生活用品以“关怀包裹”的形式发放给战后欧洲数百万面临饥饿危险的人,现在关怀国际的人道主义救助已经覆盖了65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多边机构、双边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构成了国际粮食援助的主体,在国际粮食援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同的机构在粮食援助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国际多边机构的粮食主要来自成员国承诺的粮食和现金的捐赠额,其援助目标主要是人道主义救助,在援助对象的确定方面通常要对受援国进行援助需求评估,只有通过援助需求评估的国家和地区才能获得粮食援助。双边机构的粮食主要来自捐助国政府,受援国的确定往往取决于两国之间的国际关系,援助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较强。国际非政府机构的粮食主要来自政府供给和募捐,捐助的主要目标是人道主义救助,援助对象通常是经历了战乱、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急需人道主义援助的国家和地区。

按照《国际粮食援助公约》以及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食援助实践,被列入粮食援助的受援国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最不发达国家,主要包括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国、苏丹、赞比亚等49个国家。二是低收入国家,主要包括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印度等24个国家。三是中下收入国家,主要包括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博茨瓦纳等52个国家。四是世贸组织净食品进口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巴巴多斯、毛里求斯、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五个国家。

从粮食援助的投向区域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是目前获得国际粮食援助最多的地区,根据世界粮食计戈0署的统计,1995年以来,投向到不同地区的粮食援助量在年度间呈波动状态,但基本的趋势是投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援助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尤其是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多边粮食援助,2007年其援助资源总额的72%都投向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三、国际粮食援助的内容和方式

根据《国际粮食公约》,粮食援助的主要内容包括谷物和非谷物两大类,谷物资源主要包括小麦和面粉、稻谷、混合强化食品等,非谷物资源主要包括食用油、奶粉、糖和种子等。从援助资源总量来看,谷物援助占绝大部分。以2007年为例,全球594万吨粮食资源中谷物为509万吨,占世界援助总量的85.7%,而谷物中小麦和面粉大约占60%,为主要的粮食援助资源品种。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谷物资源所占的份额略有下降。

国际粮食援助按援助方式可以分为紧急粮食援助、计划粮食援助和项目粮食援助三类。紧急粮食援助是指无偿地向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国家、地区或人群提供的粮食援助,主要目的在于救生、预防和生计恢复。计划粮食援助是指将援助粮食直接提供给援助国政府或其方在当地市场出售,所获得的收入用于支付受援国政府的公共部门开支或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这类粮食援助方式主要通过影响供需情况和受援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从食物出售所得的收入分配方式来影响受援国家农业部门和食物安全、食物营养等发展议题。项目粮食援助是指通过“以工代赈”和“以粮代赈”的方式无偿向目标贫困人群提供粮食援助,以促进减贫和改善贫困群体的营养状况,具体做法是在就业淡季和食物不足的时候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并让他们在提高和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预防饥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上述三类粮食援助方式中,紧急和项目粮食援助是以馈赠方式提供的,而计划粮食援助是以优惠借贷形式提供的。

从发展趋势来看,紧急援助在粮食援助中所占的份额呈上升趋势,1995年,紧急援助资源总额仅占粮食援助资源总额的34.8%,2007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61.8%。项目援助和计划援助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可以预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发生更加频繁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以人道主义救援为主要目标的紧急粮食援助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国际粮食援助对国际发展的影响

国际粮食援助对缓解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07年为例,仅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多边粮食援助平台,就向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8610万饥民提供了粮食援助。粮食援助主要流向了欠发达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援助的重点人群为社会弱势群体,以世界粮食计划署2007年的粮食援助投向来看,其援助目标群体中有7160万为妇女和儿童,占整个援助目标群体的83.16%。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从1978年安置越南华侨难民时开始接受WFP的国际粮食援助的,2005年12月31日,WFP全面停止了对华粮食援助,前后正好二十六年。二十六年间,WFP已经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粮食援助项目,总金额达9.25亿美元,中国有400多个县的3500万贫困人口因此受益,援助项目遍及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214个市县。因此,粮食援助在解决饥荒问题上作用明显。有关研究显示,粮食援助要优于一般的财政援助,因为妇女和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消极影响,而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援助资源,食物更容易被妇女掌握,通过这种食物的转移方式,能够保证妇女和儿童营养状况满足的优先性,从长远来看,家庭所有成员都能受益。

但是粮食援助资源总额逐年下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2007年为例,全球粮食救助总额从2006年的700万吨下降到594万吨,降幅为15%。世界粮食计划署发放的粮食援助总额从2006年的370万吨下降到了2007年310万吨,减少了16%,其计划执行的167个主要项目中只有35%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有17%的粮食援助项目得到资金支持还不到计划的50%。

国际粮食援助范文篇2

国际性制度化的粮食援助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农业在数十年的国家投资下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农产品过剩,为了解决农产品过剩,更好地实现杜鲁门的四点行动计划以及为将来农产品的出口找到潜在的国际市场,美国于1954年通过了《公共法案》(PubficLaw480),允许向发展中国家低价销售或直接捐赠粮食,该法案是美国粮食援助,也是全世界粮食援助的最早的正式文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国际粮食援助行动。此后,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粮食援助国,2004年,美国的粮食援助总量占全世界粮食援助总量的57%。

1961年,联合国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成立了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其宗旨就是以粮食为手段帮助受援国在粮农方面达到生产自救和粮食自给的目的。粮食计划署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粮食援助开始成为多边援助实施的重要方式,此后,欧盟和加拿大开始减少双边粮食援助计划,而主要通过粮食计划署来开展粮食援助行动。

1967年,为了规范和协调粮食援助主要提供国的粮食援助,使之走向制度化的道路,美国、加拿大、挪威、瑞典、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其他成员国和阿根廷等23个国家签署了《国际粮食援助公约》(FoodAidConvention),该公约经过五次重新谈判签署,最后一次是在1999年签署的。2002年6月30日,《国际粮食援助公约》到期,目前还在对指定新的粮食援助公约进行评估,2007年公约成员国在巴黎进行了关于新一轮《国际粮食公约》的谈判,但并未最终达成一致。《国际粮食援助公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目标: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保证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万吨适合食用的谷物。

援助方式:捐赠。捐赠是以提供最大可能数量的谷物或现金的方式进行,如果以提供现金方式进行捐赠时,应优先从加入谷物协定的发展中国家采购谷物。

捐赠衡量方式:以小麦来衡量。

得到粮食援助的条件:首先要得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发展委员会的认可,在给予援助时。应优先考虑最不发达国家、其他低收入国家或中低收入国家。

从最早美国开始实施粮食援助到现在,国际粮食援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粮食援助的目标从上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处理剩余农产品转变为用来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不安全问题的一种政策手段,粮食援助从双边发展援助转向以多边援助为主。粮食援助制度越来越规范,但是粮食援助在全世界国际发展援助中的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低,1965年粮食援助曾经占到全球国际援助总量的22%,随后开始逐年下降,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援助所占的份额不到5%。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统计,1995年其粮食援助总量为1020万吨左右,2007年仅为540万吨。

二、国际粮食援助主体和受援国

从提供粮食援助的资源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多边国际机构、双边援助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多边国际机构和国际非政府机构在国际粮食援助中所占的份额逐年上升,双边援助的粮援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以2004年为例,国际多边粮食援助占到了52%,国际非政府机构粮食援助占27.4%,双边粮食援助仅占20.6%。

目前在国际粮食援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多边国际机构主要有七个,分别是粮食援助公约、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经合组织、联合国儿基会和联合国难民署,这些国际机构在国际粮食援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它已经成为全球粮食援助的主要管理和实施机构,世界粮食援助的90%都是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来运作的。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粮食援助的提供国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其中美国是全球提供粮食援助最多的国家,提供的粮援总额占到全球粮援的56%,其次是欧盟。中国在2005年停止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当年中国就以57.7万吨的援助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美国的粮食援助在全球粮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美国也是唯一一个将粮食无偿援助和销售相结合的国家,粮食援助已经成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为此,美国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粮食援助体系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国际非政府机构在国际粮食援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1年以来,国际非政府机构实施的粮食援助额度要高于双边粮食援助,国际非政府机构的粮食援助主要包括乐施会、关怀国际等机构。乐施会的前身是英国牛津饥荒救治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是供给食物以解决饥荒问题。多年来,乐施会利用种种策略对付饥荒,目前全球已经成立了13个区域性乐施会机构。关怀国际最初成立于1946年,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欧洲的战争难民,最早是将食物和基本生活用品以“关怀包裹”的形式发放给战后欧洲数百万面临饥饿危险的人,现在关怀国际的人道主义救助已经覆盖了65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多边机构、双边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构成了国际粮食援助的主体,在国际粮食援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同的机构在粮食援助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国际多边机构的粮食主要来自成员国承诺的粮食和现金的捐赠额,其援助目标主要是人道主义救助,在援助对象的确定方面通常要对受援国进行援助需求评估,只有通过援助需求评估的国家和地区才能获得粮食援助。双边机构的粮食主要来自捐助国政府,受援国的确定往往取决于两国之间的国际关系,援助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较强。国际非政府机构的粮食主要来自政府供给和募捐,捐助的主要目标是人道主义救助,援助对象通常是经历了战乱、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急需人道主义援助的国家和地区。

按照《国际粮食援助公约》以及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食援助实践,被列入粮食援助的受援国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最不发达国家,主要包括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国、苏丹、赞比亚等49个国家。二是低收入国家,主要包括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印度等24个国家。三是中下收入国家,主要包括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博茨瓦纳等52个国家。四是世贸组织净食品进口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巴巴多斯、毛里求斯、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五个国家。

从粮食援助的投向区域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是目前获得国际粮食援助最多的地区,根据世界粮食计戈0署的统计,1995年以来,投向到不同地区的粮食援助量在年度间呈波动状态,但基本的趋势是投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援助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尤其是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多边粮食援助,2007年其援助资源总额的72%都投向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三、国际粮食援助的内容和方式

根据《国际粮食公约》,粮食援助的主要内容包括谷物和非谷物两大类,谷物资源主要包括小麦和面粉、稻谷、混合强化食品等,非谷物资源主要包括食用油、奶粉、糖和种子等。从援助资源总量来看,谷物援助占绝大部分。以2007年为例,全球594万吨粮食资源中谷物为509万吨,占世界援助总量的85.7%,而谷物中小麦和面粉大约占60%,为主要的粮食援助资源品种。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谷物资源所占的份额略有下降。

国际粮食援助按援助方式可以分为紧急粮食援助、计划粮食援助和项目粮食援助三类。紧急粮食援助是指无偿地向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国家、地区或人群提供的粮食援助,主要目的在于救生、预防和生计恢复。计划粮食援助是指将援助粮食直接提供给援助国政府或其方在当地市场出售,所获得的收入用于支付受援国政府的公共部门开支或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这类粮食援助方式主要通过影响供需情况和受援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从食物出售所得的收入分配方式来影响受援国家农业部门和食物安全、食物营养等发展议题。项目粮食援助是指通过“以工代赈”和“以粮代赈”的方式无偿向目标贫困人群提供粮食援助,以促进减贫和改善贫困群体的营养状况,具体做法是在就业淡季和食物不足的时候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并让他们在提高和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预防饥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上述三类粮食援助方式中,紧急和项目粮食援助是以馈赠方式提供的,而计划粮食援助是以优惠借贷形式提供的。

从发展趋势来看,紧急援助在粮食援助中所占的份额呈上升趋势,1995年,紧急援助资源总额仅占粮食援助资源总额的34.8%,2007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61.8%。项目援助和计划援助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可以预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发生更加频繁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以人道主义救援为主要目标的紧急粮食援助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国际粮食援助对国际发展的影响

国际粮食援助对缓解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07年为例,仅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多边粮食援助平台,就向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8610万饥民提供了粮食援助。粮食援助主要流向了欠发达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援助的重点人群为社会弱势群体,以世界粮食计划署2007年的粮食援助投向来看,其援助目标群体中有7160万为妇女和儿童,占整个援助目标群体的83.16%。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从1978年安置越南华侨难民时开始接受WFP的国际粮食援助的,2005年12月31日,WFP全面停止了对华粮食援助,前后正好二十六年。二十六年间,WFP已经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粮食援助项目,总金额达9.25亿美元,中国有400多个县的3500万贫困人口因此受益,援助项目遍及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214个市县。因此,粮食援助在解决饥荒问题上作用明显。有关研究显示,粮食援助要优于一般的财政援助,因为妇女和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消极影响,而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援助资源,食物更容易被妇女掌握,通过这种食物的转移方式,能够保证妇女和儿童营养状况满足的优先性,从长远来看,家庭所有成员都能受益。

但是粮食援助资源总额逐年下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2007年为例,全球粮食救助总额从2006年的700万吨下降到594万吨,降幅为15%。世界粮食计划署发放的粮食援助总额从2006年的370万吨下降到了2007年310万吨,减少了16%,其计划执行的167个主要项目中只有35%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有17%的粮食援助项目得到资金支持还不到计划的50%。

国际粮食援助范文篇3

考试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要求指出对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2014年国家申论试题第三题的第2题: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的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满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根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在内容上、表达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要求: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可见,该题要求对存在问题的四点对策,分别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参考答案”如下:

第一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认为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就可以解决粮食问题,把“农业投资”当作解决粮食问题的唯一措施,并且“投资”的含义不明确;“保证出口”的提法与中央不一致。

应修改为:建议采用提高农民种田补贴、调控农业物资的价格、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等综合手段,保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第二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缺乏现实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应该为:建议国际组织协调将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的国家与严重缺粮的国家的关系,促进它们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第三点对策存在的问题:只谈浪费粮食的现象,没有涉及节约粮食的具体措施。

应该为: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宣传和推广节约粮食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营造节约粮食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国际组织没有能力和权力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能力向受都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因为实施对策的只能组织机构不正确。此外,发展中国家不应把解决粮食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身上,而应依靠自身的力量。

国际粮食援助范文篇4

各位来宾:

上午好!今天我们召开的总结大会,是中国粮食仓储行业开展甲基溴淘汰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中国粮食仓储行业已于20*年起在全国实现了全面停止使用甲基溴的目标,这项成绩的取得是粮食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与指导分不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国家粮食局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出席今天会议的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有关省(区、市)粮食局和公司、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代表表示崇高的敬意!

刚才环保部祝光耀副部长介绍了中国淘汰甲基溴进展有关情况,对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我国如何进一步做好的臭氧层保护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表示完全赞同。

中国的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历时四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群策群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这次会议我们将总结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工作的经验,表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力争继续为保护臭氧层做出新的贡献。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保护臭氧层,淘汰甲基溴是粮食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甲基溴的使用对大气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已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大气臭氧层枯竭物质,正式列入受控范围。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并做出将逐步淘汰甲基溴的承诺。国家粮食局作为“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对淘汰甲基溴工作十分重视。甲基溴作为在粮食仓储领域曾大量使用的熏蒸剂,多年来被广泛使用。我们意识到这项工作有利于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的家园,造福子孙后代,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具有重大意义。这项工作也关系中国粮食行业的国际形象、行业信誉和社会责任。

为履行我国政府对《蒙特利尔议定书》所做出的承诺,在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大力支持下,《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执委会提供了国际援助资金146万美元,于*年7月,正式启动了“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国际援助项目”,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与环保部外经办成立了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联合工作组,负责甲基溴淘汰项目的具体工作,同时,国家粮食局还成立了甲基溴淘汰项目专家组,负责该项目的技术评估。

三年来(20*-20*年),在有关省级粮食局等单位的配合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稳步推进了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削减任务。我们将甲基溴淘汰项目分解成了若干子项目,分步实施,从项目调研、培训教材编制、标准制订、人员培训、设备援助、监督检查、后期技术保障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实施淘汰任务。实行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扎扎实实的开展了各项工作。摸清了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使用情况,明确了主要替代技术为“磷化氢膜下环流熏蒸技术”和“磷化氢与二氧化碳混合熏蒸技术”,培训了380多名技术骨干,建立了34个甲基溴替代技术设备援助库,部分粮库通过自筹资金也进行了替代技术改造。通过国内多种粮食行业杂志和互联网,进行了广泛宣传,制订了技术标准,提高了公众意识。*年9月26日,国家粮食局会同环保部联合了《关于粮食仓储行业全面停止使用甲基溴的公告》(第4号),20*年起粮食仓储行业全面停止使用甲基溴。20*年12月25日“粮食仓储行业示范库甲基溴淘汰项目”通过了环保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组织的项目验收。目前我们已全面完成了粮食仓储行业淘汰工作目标任务,成效显著,为我国履行国际公约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巩固淘汰甲基溴取得的成果

通过四年来的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清楚意识到:中国粮食仓储量大,储藏周期长,粮库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熏蒸剂单一、储粮害虫抗性逐渐增加,个别虫种不能有效快速治理;目前许多基层粮库的替代技术科学应用还很薄弱;简便易行的绿色储粮技术急待开发,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全面完成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为巩固甲基溴淘汰成果,还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应该继续加大替代技术推广应用和宣传力度。通过今年要召开的全国粮食仓储工作会议、第二届粮食储藏管理技术论坛、第八届国际气调与薰蒸大会等多渠道宣传甲基溴淘汰在行业内示范效应,增强保护臭氧层的意识,让保护臭氧层成为自觉行动。二是国家粮食局将进一步完善相关仓储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项目后期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从制度上采取相应措施,加快甲基溴库存封存、处理和回收的实施,在长效监督管理方面多下功夫。三是加强新型熏蒸剂的开发和应用试验。要加大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替代品、替代技术、副产品再利用和废物处置等技术研发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健全储粮害虫抗性监测服务网,继续加强基层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继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

国际粮食援助范文篇5

中国人民大学周立教授历时一年,对美国农业和粮食市场进行了“田间考察”和调研,访问众多基层消费者、农业生产者以及NGO行动者和研究者。经过3个月的写作,他完成了题为《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的报告,对全球粮食产业链进行了相对完整的梳理,并提出中国粮食政策的方向性建议。

本报记者就当下全球粮食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农业是最容易被资本所抛弃的

如何看待去年以来的这一轮全球粮价暴涨?已有的分析说,各国粮食储备下降、出口国干旱歉收、乙醇汽油开发、石油涨价,还有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工业用地挤占耕地、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增大,这些原因共同构成了粮价上涨。请问,您认为这中间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缺乏资本青睐,常常成为投入不足的产业,这使得其稳定的供给常常是脆弱的。粮食储备下降、出口国干旱歉收、石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涨价、工业化城市化占地等因素,在近两年集中释放,影响了粮食的稳定供给,打破了本来应该相对稳定的粮食供求平衡。

如果不能就农业经济的自身规律以及现代化系统对农业和农村的挤压,形成基础性的认识,粮食危机还会阶段性甚至周期性地出现。

而危机的受害者,几乎都是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占收入水平比例)较高的平民,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幸的是,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政府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为应对粮价上涨而提供食物补贴。

您认为忽视农业和农村是一种“全球现象”,这是粮食危机的根源?

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以及各种新兴产业,农业是最容易被资本所抛弃的。

原因十分明显:短时期内,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如其他产业一样,有爆炸性增长。农业满足的,又主要是人们的食物需求,在短时期内,人口数量是既定的,对食物的需求量,自然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农业是最不容易扩张的一个部门。因此,在资本面前,农业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这也是发达国家农业高补贴的根本原因——他们的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

同时,这却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出现悲剧性结果的根本原因,他们无力弥补这一市场失灵。一方面,他们的政府或者没有认识到农业的基本规律,或者无力支付高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在面临本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侵袭时,渐渐丧失粮食供给的自主性。因此,农业无利润、农民流离失所、农村凋敝,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必然现象,更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

美国的垃圾桶与赤贫人口的胃

亚、非、拉一些国家已出现粮荒,并导致社会动荡。为什么粮食危机最早的受害者总是落后国家?这与他们国家的粮食政策有关吗?

实际上,粮食危机表面上常表现为总量问题,而背后的原因却是结构问题。

回顾全球农产品自由贸易之前的时代,我们看到,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有一个单独的食物生产和经销体系,能够至少保障其居民的基本生存。反而,在绿色革命发生,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近几十年,许多居民却常常面临粮荒的生存危机。两相对比,我们不得不考虑农产品自由贸易之害了。

在现代技术要素注入农业后,粮食的总量,早已足够喂养全球人口了。不幸的是,粮食的生产地区和粮食的消费地区,却出现日益严重的脱节。生产地,越来越集中在几个粮食生产大国,而诸多主动或被动加入农产品自由贸易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则失去了他们本来具有的本地化食品体系。只能仰赖粮食援助,或廉价粮食的供给。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在食物体系上仰人鼻息的,自然是那些无力维系本地化食品体系的发展中国家。粮食供求一旦出现变数,受害的,自然也是这些国家的居民。

有一种说法,“不是粮食不够吃,而是穷人买不起粮食”,这大概也属于“结构问题”吧?

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第一大国,它能够维系一个廉价的粮食生产体系,与美国国内的政治结构、国家利益、居民消费惯性以及巨型公司的“捕获”有关,也是美国国内粮食生产体系、食品消费体系、能源消费体系已经产生路径依赖的必然结果。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国的资本化大机器农业,面临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寻求将粮食转化为乙醇,以实现本国粮食生产体系、食物消费体系、能源消费体系的良性互动,是题中应有之义。

逻辑上说,造成国际粮价上涨就是这种结构矛盾的副产品。

不幸的是,仰赖美国等少数国家粮食援助或廉价粮食供应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灭顶之灾。如果说发展中国家粮食政策有失误,那就是他们是弱国,没有认识到被单一食物体系同化后的危险,或无力抵挡被同化的命运。

*年我在美国时看到一则报道,美国有1/4的食物,是丢进垃圾桶里的。美国在*年10月17日,诞生了其第3亿个国民。简单计算,丢掉的食物,相当于近8000万人口的消费量。而当时报道的全球因饥饿濒临死亡威胁的人口,也正好是8000万。不幸的是,这些食物是在美国的垃圾桶里,而不是在这些赤贫人口的胃里。

我们暂时的幸运与我们还不够“进步”有关

中国也正在经历食品价格上涨的考验。但在小麦、稻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上,相比国际价格似乎还相对稳定。如何理解这中间的原因?

相对于这些出现悲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体系,还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在全球粮价上涨的时候,政府有能力调控粮价,能让其保持稳定,由此,也能保持社会稳定。

可是,中国农业的小部门化、农业产业化、粮食市场化,正在不断地推进之中。此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中国之所以比较幸运,与我们还不够“进步”有关,与农民们普遍还在进行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直接相关。

但是,我们知道,伴随10多年来农业产业化和粮食市场化的推进,农民为城市居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已经消失殆尽。为自己生产粮食的农民群体,也在大幅度地减少。在这一轮的“粮食战争”中,中国可能还能暂时保持中立。而在食物帝国下一轮的粮食洗牌过程中,中国没有任何理由乐观。

许多分析称,粮价上涨将是个长期趋势,您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是否能维持粮价稳定?

粮食价格的长期高企,并不符合粮食主要输出国的长期利益,也不符合食物帝国主导者的长期经济利益。所以,未来三五年内,粮食价格必然还有一个下落的过程,在未来这一轮粮价洗牌过程中,中国、印度等国的小农和独立的食物体系,可能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实际上,中国的主要粮食价格,早已既“踏破了地板”(成本价)、又“捅破了天花板”(国际价),中国的粮食价格调控,这十多年来一直没有任何弹性空间。只是自从去年“天花板”价格大幅度上涨后,中国粮价才看起来具有竞争性。正因为这样,当这一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风潮结束后,中国粮食生产体系面临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小农经济”真的不堪一击?

在中国,人们通常把发达国家的“农业资本化、产业化、集约化”,看作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并认为当下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本无法对抗国内外的大型粮食企业,甚至成为被剥夺的对象。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拉美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已经在食物帝国的诱使和迫使下,失去了传统的本地化食品,被拖出原来的自给自足的本地化食品体系,其国民也被塑造成为食品帝国所需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国也正在这一进程之中。

当一国的政府决策者和农业专家们,多已被“洗脑”,认同本地化食品体系不如全球化食品体系,小农经济模式不如农业产业化模式,低投入、低耗能农业不如高资本、高耗能农业有竞争力的时候,悲剧的大幕就真正拉开了。

美国大农场模式,是与美国耕地多、劳力少、资本充足、能源价格低廉等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同时,又是在殖民扩张和高额补贴两大基本政治背景下出现的。世界上除了加拿大、澳大利亚这几个国情和政治军事背景类似的国家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美国这样的发展大农场经济,实行产业化农业的条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先例,是靠和平手段(如市场交易)形成大农场模式。也没有一个先例,不依靠对产业化农场高补贴,就能击垮小农家庭农场的。

笃信“农业资本化、产业化、集约化”信条的人,是看到了农产品市场开放条件下,小农家庭农场无力和产业化食物帝国抗衡的表象,但没有看到背后那只“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手”。

您在美国做过长期的农业调查,美国农民和农业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美国的小农家庭农场,在1930年以来,破产了60%,这是政府只对产业化农场高额补贴的结果,并不是他们的竞争力不如产业化农场。如果我们认真看一下恰亚诺夫、斯科特和黄宗智基于苏联、东南亚和中国的实证资料研究,并亲自到田间地头去问问农民,为什么种粮不赚钱但大多数还坚持种粮,就会体会到小农家庭农场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表面看,小农家庭农场无力对抗产业化粮油企业,背后的事实是,中国政府不如美国政府那么有钱。

所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处处长凯文·霍金斯才会说:“在自由市场的花言巧语和强调公平竞技场优点的背后,铁的事实是一些世界上最穷的农民被迫进入与工业国家的财政部而不是北部农场主的竞争。”

如若说中国的小农经济没有竞争力,那是因为把他们一个个形单影只地拉到了和美国财政部同台竞争的擂台上。然而,美国的小农家庭农场破产后,美国政府会为他们买单,做出“金降落”(记者注:对被收购者的高额补偿费)的制度安排。诸多拉美国家、非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小农家庭农场破产,却无法得到本国政府的财政支援和就业帮助。

诸多的政策制定者和咨询者,会看到美国产业化农场模式的表面成功,却对墨西哥、阿根廷、非洲国家,甚至中国自己产业化农场失败的事实视而不见。这种咄咄怪事,一直发生在我们身边,人们却视而不见。

中国如何应对“食物帝国”挑战?

有很多分析认为,美国的“生物能源计划”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性的“粮食武器”。乙醇汽油并不能根本改变美国的能源供应,却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芝加哥商品市场大宗粮食期货暴涨,则成为现货市场全球粮价上涨的背后推手。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果这真是“粮食武器”,它要打击谁?为什么?

美国可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制定了全球性粮食、能源战略,并有能力实施全球战略的国家。因此,美国的石油储备、粮食储备以及生物能源计划,都服从于整个全球战略。美国期货市场、现货市场的价格联动,是有意策划,还是因应全球粮价变动以及供求变化的市场行为?就我所知道的信息,还不足以做出判断。

但是,食物帝国的扩张,不在于一时、一地。而且,食物帝国的主导者,在全球粮食贸易体系中,涨也收益,落也收益,早已经做到了赢家通吃。不是帝国核心成员的经济体,自然而然,是一轮又一轮粮食价格波动的输家。

我曾做过中国大豆的调查,发现去年以来中国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源头是国际大豆价格暴涨,而中国的大豆和豆油恰恰对外依赖性很强。您认为在一个由“食物帝国”控制的时代,作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粮食政策和农业政策需把握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中国选择了让部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也就选择了愿意让这部分农产品接受一个单一食品体系的控制。入世以来,中国的大豆,已基本上被食物帝国控制。玉米,可能也在这一过程之中。所以,豆油、豆粕以及饲料价格、生猪等肉禽价格的上涨,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在食物帝国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形成和拓展其疆域的时候,想要逃脱被其控制的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此,我们只能局部地、改良性地推出一些替代方案,让意图自救的小范围农业生产者、消费者和局部区域,能以一个本地化食品体系的创建,能以一场消费革命的开展,进行一些改良性的努力。使得自己生产的、食用的食物,尽可能是健康的。使得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还有继续生存的空间。悲观一些说,使得人类利用食物自杀的历程,还可以延缓一些。

在这一点,我们需要向美国的实践者学习。为应对产业化农业及其食品体系负面效果的挑战,美国中北部的中小家庭农场、城市消费者以及地方政府,已经摸索了一整套替代体系,这一套体系,以消费文化革命为精神内涵,以一个本地化食品体系的创建为实际行动,意图实现三个替代:以消费天然食品替代消费人工(产业化)食品;以公平贸易方式替代自由贸易方式;以本地化食物体系替代全球化食物体系。

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学界都存在一种颇流行又很有影响力的意见,即在一个粮食供应充足的世界市场上,中国无需维持高成本的粮食自给自足,因为只要可以,就能从国际市场上买到足够多的粮食。您显然不同意这种看法,能否对这种流行理论做出中肯的评价?

正是由于资本通常不愿意进入农业,才造成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会将农业真正定位为产业化,农村定位为市场经济。提供居民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任何时期、任何政权的首要之事。农业高度产业化的美国背后是政府高额补贴,农业上并无多少优势的日本和欧盟,更加以高补贴来保障本地区的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中国在1990年代,也将农业定位为产业化,却从未放弃过对粮食储备、粮食价格、食品质量的控制。“无农不稳”,是各届政府、各地政府的基本认识。各种类型的“米袋子”、“菜篮子”、“吃饺子”工程,总是不断在各地成为政治表达。

我想,只要愿意做实事求是的研究,农业实践者就会给出合适的答案。如果连最普通的农民都知道即便不赚钱,甚至赔钱都要种粮,以保障自己家庭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话,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也应该知道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食物帝国”推动下的粮食政治

在美国食物结构巨大变迁的背后,站着为数不多的食物巨人——食品集团。这些大型食品集团,控制了从种子培育、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整个“食物环节”。它们不断地游说政府,对消费者洗脑,对农业生产者施压,去推动食物的商品化,并从每个消费者的嘴里,聚敛着巨额财富。

在大型食品公司控制下,不仅农业生产者别无选择,消费者在消费品种、消费价格和数量上,也别无选择。只是消费者的钱包由于被食品公司视为“上帝”,所以,公司对待消费者,比对待农业生产者,要客气许多。粗暴的直接命令方式,被一系列的广告宣传、健康咨询、品位塑造等洗脑方式取而代之。

比如,孟山都一家公司,竟能控制世界主要谷物和蔬菜种子23%~41%的市场份额,销售额2004年达28亿元。实际上,若再计入杜邦(Dupont)公司,两家公司控制世界多种种子份额就达到一半以上。对种子和农产品收购、加工的垄断,使得他们的行为无异于系统的生物灭绝。当一种又一种的农作物种子,被他们收入博物馆,而市场上仅有几种他们推广的,不具有留种能力的人工种子时,不仅是农作物多样性丧失、居民餐桌和营养结构多样性的丧失,更是人类从食物上脱离自然,从而使得各个国家、民族、人民以及文化等,都进一步被食物王国掌控。

“食物帝国”推动了粮食政治。我们看几则粮食援助和禁运的实例,去理解粮食政治的一部分——粮食援助这个比石油贸易更为强大的政治武器:

1945年,南斯拉夫在铁托总统的领导下进行改革,试图摆脱苏联对南斯拉夫的控制。这时,美国伸出了“友谊”之手,为南斯拉夫提供了巨大的粮食援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等西方盟国随即对中国实行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面封锁和商品禁运,妄图将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美国对中国的禁运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期。

1965~1967年间,美国总统约翰逊曾对印度采取限制出口粮食的政策,从而最终迫使印度改变其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外交政策。

1970年,当“马克思主义者”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为智利总统后,美国对智利的粮食援助立即停止了。阿连德领导下的大众联合政府,却是致力于农业改革和公平分配的。在阿连德下台后,美国的粮食援助很快又恢复了。粮食援助是尼克松政府反对阿连德所采取的秘密战略的组成部分。

1973年,美国由于国内食品价格史无前例地上涨,对大豆、棉籽及其制品实行禁运。日本97%的大豆依靠进口,其中92%来自美国,因此而受害最大。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对其实行谷物禁运。但当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进行改革时,西方议员阿德·梅尔科特立即指出:苏联需要多少粮食就提供多少粮食。之后是苏联解体。

最近一次明显的以粮食作为武器来干预他国内政的事件,要算是美国对朝鲜的粮食援助政策了。1994年以来,朝鲜连续几年歉收,国内粮食供应严重短缺。美国联合日本、韩国对朝鲜提供粮食援助,但条件是,朝鲜必须放弃核计划,并在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方面与西方合作。

粮食援助的另一侧面,则不仅仅限于这样的短期事件,而是打击、改变进而控制受援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让这些国家形成对美国等援助国的经济依赖与政治依赖。这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沦为美国附属国的奥秘。

所谓“没有扭曲的、充分竞争的、跨国界的、完备的市场体系”,仅仅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幻想,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粮食贸易或援助时常作为大国政治外交的手段,用以干预别国内政。曾是美国里根政府农业部长的约翰·布洛克在一次听证会上直言不讳地说:“粮食是一件武器,而使用它的方式就是把各个国家系在我们身上,那样他们就不愿和我们捣乱。”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说,第三世界国家缺粮“使美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华盛顿对广大的缺粮者实际上就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国际粮食援助范文篇6

导致这次粮食危机的原因有:成本上升、减产、消费量增加、储备下降、美元贬值、生物能源的发展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生物能源所占份量最重,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生物能源在粮价上涨诸因素中占75%.笔者认为仅仅用这些偶然性、暂时性的因素解释粮食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粮食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根源,只有找出这种根源,才能认清其实质并找出解决粮食问题的出路。

发达国家农业政策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美欧等发达国家出于安全和维护农民利益的考虑,对本国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包括生产和出口补贴、进口限制等。美国是最早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的国家,早在1933年,罗斯福政府就制定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调整法》,此后不断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保护体系。美国保护农业最主要的政策手段是价格支持和差额补贴,价格支持是为农民提供一个最低保证价格以此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差额补贴是指先由政府制定一个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由政府对这种差额进行补贴。美国粮食的70%用于出口,政府对粮食出口采取鼓励政策,主要有保护性关税、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等。欧盟于1962年开始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其手段有建立共同农业基金、统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对农产品出口予以补贴等。日本也对粮食生产实行补贴政策,并采取多种措施减少进口农产品对国内粮食生产的冲击。

在本国政策的保护下,美欧农业畸形发展,导致农产品大量过剩,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地区。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美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大量低价倾销,摧毁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粮食净进口国,从而为粮食危机埋下了伏笔。

发达国家通过“优惠”措施诱使发展中国家放弃粮食生产

发达国家除了实行价格补贴、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外,它们还通过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引诱发展中国家专门生产发达国家不生产或很少生产的初级产品,从而诱使这些国家放弃粮食生产,成为初级产品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洛美协定”的签定是以上行为的具体表现。从1975年第一个《洛美协定》签定,到2000年第四个《洛美协定》被《科托努协定》取代,《洛美协定》下的特惠贸易安排运行了25年,受惠的国家从最初的46个增加到1999底的71个。《洛美协定》表面上规定非加太国家的全部工业品和99.5%的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受限额限制地向欧共体出口,而实际上,它只对欧盟国家不生产或很少生产的初级产品实行进口优惠,而不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与之竞争,相反,它却便利了欧盟向非加太国家出口粮食等农产品。因而《洛美协定》产生了一种“锁定效应”,使这些发展中国家长期成为单一的初级产品出口国,同时成为欧盟国家粮食出口市场,那些原本出口粮食或者粮食能够自给的国家也逐渐成为粮食进口国。2000年《洛美协定》被《科托努协定》取代,尽管在内容上有一些不同,但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保障欧盟初级产品的来源和工业品及粮食的出口,因而仍然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另外,如“加勒比海盆地协定”、“非洲增长与机会法”、“除武器外一切商品”倡议等从表面看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些优惠措施,实质上都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年低收入国家的粮食进口占总进口量的比例为7%,2005年则上升至11%,而整个世界同期则由9%降为6%,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贸易数据,1996~2001年只有7个最不发达国家为非食品净进口国,这说明低收入国家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大为上升,粮食安全状况普遍恶化。因而毫不奇怪,当前遭受粮食危机打击最沉重的国家许多都是这些“享受”优惠的国家。

发达国家不承担WTO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义务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农产品自由贸易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95年生效的WTO《农业协定》是第一个农业方面的多边协议,旨在通过削减进口关税、减少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等措施,纠正和防止农产品市场的限制和扭曲,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平等竞争。《农业协定》生效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削减农产品补贴、降低进口关税,“导致了发展中国家食物进口上升”。而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尽管形式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但力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继续增加,据美国官方估算,2002年美国农业法在2002~2007年六年间的农业补贴为1185亿美元,比1996年农业法规定的各项农业补贴666亿美元增加519亿美元,增幅高达78%,而2008年农业法案在5年的时间将花费2890亿美元,比2002~2007年的补贴多1705亿美元,增幅达143%;乌拉圭回合协议对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也没有太大影响,欧盟继续实行补贴政策,继续坚持进口壁垒并加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增大国外农产品进口的难度,因而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2001年WTO启动多哈回合谈判,由于发达国家拒绝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承担更多的义务,使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随着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如潮水般涌入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更加一蹶不振,而由于发达国家拒不承担相应义务,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现“它们不能提高它们的出口量。供给方限制使这些国家无法利用全球市场增长的机会”.由于购买力下降,许多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慢性粮食危机之中。

发达国家生物能源制造加剧了粮食危机

据世界银行报告,目前美国有近三分之一的玉米用于生产生物能源,欧盟则有大约一半植物油用于生产生物能源,发达国家生物能源的发展成为当前粮食危机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美欧坚持其生物能源计划,美国计划到2012年使生物燃料乙醇的产量提高到3000万吨,2017年达到1.2亿吨;欧盟计划将在2010年将生物能源占交通能源使用量的比例提高到5.8%,2020年提高到10%,这将使粮食危机结构化、长期化。美欧在生物能源问题上拒不按自由贸易原则行事也进一步恶化了粮食危机,巴西等国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能够以比美欧低得多的成本生产生物能源,因而如果美欧按比较优势原则从国外进口生物能源,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粮食从而使粮价不致上涨过高过快,然而这些国家和组织却以“能源独立”为借口,对生物燃料进口课以重税,并加大对本国生物燃料种植及生产的补贴,从而加剧了粮食危机。它们还有计划地减少粮食产量,欧盟要求农场主每年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土地闲置,美国农田长期有1/3处于休耕状态。根据《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去年美国政府使400000农场主休耕了3680万英亩土地,比纽约州的面积还要大,是历年休耕面积最大的。日本《选择》月刊则透露,去年美国有意将小麦产量减少到7000万吨以维持高价位。发达国家还利用其对世界粮食市场的控制,哄抬粮价,使世界各国为其生物燃料项目埋单。美元贬值对粮价上涨也负有很大责任,美元贬值抬高了粮价,还使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大为缩水,并降低了这些国家的购买力,加重了粮食危机。

发达国家反危机措施流于形式

粮食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纷纷解囊相助,发达国家也提供了一定援助。联合国粮农组织获得了包括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在内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允诺捐赠的七十多亿美元的款项,八国集团在首脑会议期间也承诺2008年1月之后对受粮食问题困扰的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以上的援助。根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说法,全世界每年需要投入200亿美元以应对粮食危机,因而这些捐款是杯水车薪,而且其能否兑现也是个问题。

对于如何应对粮食危机,6月初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宣言》提出了如下措施: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放宽对粮食出口的限制,加强农业投资,呼吁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尽快完成多哈回合谈判等内容。对于生物燃料问题,在美欧的压力下,会议宣言仅表示发展生物燃料同时带来“机会及挑战”,并进行“深入研究”,确保生产及使用生物燃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贸易壁垒问题,宣言只是提到各国同意“尽量减少使用可能导致国际粮价波动的限制性措施”;对于补贴问题,宣言则只字未提。因而宣言提出的这些解决办法实际上是“没解决办法”。

由于发达国家只愿意提供少许援助,而不愿削减其生物能源计划,更不愿削减其粮食补贴,因而粮食危机很难消除。由此可见,美欧等国先是通过对农业的支持、通过自由贸易以及“优惠”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大肆倾销其农产品,摧毁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这是粮食问题的历史根源;然后又以“能源独立”为由,减少粮食的生产和出口,直接造成了当前的粮食危机,同时操纵粮食价格、使美元贬值等加剧粮食危机。因而粮食问题的实质就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对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的剥夺。因而要解决粮食危机,从当前来看,首先发达国家要降低生物燃料的发展速度,释放过剩的农业产能,提高农产品供应,还应采取措施抑制粮价的进一步上涨、停止美元不断贬值的局面;从长远来看,发达国家应削减乃至停止其农业补贴,开放市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公平的农产品贸易环境,使它们能够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推动粮食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国际粮食援助范文篇7

产不足消的状况仍未改变。*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0.75亿吨,比上年增长4.6%,预计2008年世界粮食将进一步增产。但世界粮食消费继续增加,达到20.98亿吨。

此外,有限资源决定了粮食产量的上升空间不大。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即使粮价上升10%,产量也只会上升1%―2%。除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欧盟仍有少量增产空间,其它国家要提高粮食产量都将面对过度开发农田、使用转基因技术等具有争议性问题,供给增长缓慢形势短期难以改变。

再者,粮食库存将继续下降。世界粮食产量在近8年中有7年低于消费量,供求缺口由库存弥补,导致粮食库存降至历史新低,仅能满足54天全球消费。从1960年以来的数据看,世界粮食库存并不十分稳定。可分为增加、平稳和下降3个阶段:增加阶段为1972―1986年,这一阶段适逢冷战,出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考虑,库存不断增加,至1986年达历史高点,可供世界消费130天;平稳阶段为1990―*年,这10年间世界粮食库存保持高位平稳状态,虽略有调整,但总体在可供世界消费100天左右徘徊;下降阶段为*年至今,库存可供世界消费天数从*年的111天下降至*年的54天历史低点。当前,人均产量稳步回升,供求差额由负向正发展,但库存“欠账过多”,整体仍处于下降阶段。

短期来看,粮价仍难以回落。本轮粮价上涨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长,已连续上涨28个月并有继续上行趋势;二是范围广,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均有不同幅度上涨,涉粮行业成本普遍提高;三是波动剧烈,自*年11月以来,价格经历3次剧烈上涨,即*年9―11月、*年4―9月以及*年10月至今,涨幅分别是28.2%、38.1%和44.2%;四是价格平稳期缩短,仅13个月(*年10月―*年11月)就进入了下一个上涨阶段。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供给增长缓慢、消费涨势迅猛,库存连年亏欠短期内难以弥补,致使价格缺乏回落基础。

一般情况下,世界粮价随供求状况而变化,此次粮价上涨过程中的“涟漪效应”很值得关注。

是的。首先是,贸易壁垒逐步抬高。由于粮价大幅普涨,*年发展中国家共花了约500亿美元进口谷物,同比上升10%。为确保国民温饱,各粮食出口国调整政策、控制出口、平抑国内粮价。阿根廷、俄罗斯和越南等国均已采取措施限制粮食出口,其中,世界五大小麦出口国之一的俄罗斯从今年1月底开始对小麦出口征收40%的出口税,阿根廷则决定在能够有效评估粮食生产状况前停止对小麦出口的登记。

耕地价格应声而涨。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截至*年8月,美国农地均价2700美元/英亩,比*年上涨逾50%。美国堪萨斯市联邦储备银行的最新调查显示,*年该市非灌溉和灌溉农地价格分别比去年上涨20.4%和18.8%;此外,世界其他主要产粮国的农地价格也上涨剧烈,其中*年阿根廷的农地均价较*年上涨27%,巴西*年上半年同比上涨8%,为5年来最大涨幅。

生活改善促价上涨。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多元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产生的“涟漪效应”间接促进粮价上涨。上游农产品和石油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会向下游产品和替代产品扩散。这就如同向水中扔石头,涟漪从中心向四周扩散。当涨价成为中长期趋势时,就如同不断向水里扔石头,“涟漪效应”所带来的物价上涨幅度及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世界粮食价格全面持续上涨。

投机炒作雪上加霜。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等国多次下调利率,加之股市低迷,投资回报率降低,国际游资急于为资金寻找出路,但金属、能源期货价格较高、风险也高,风险较低、价格较稳的农产品期货便成为投机资金热炒的主要目标,粮食价格金融化程度明显加深,定价权部分转移到金融机构手中。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是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粮商,控制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其发展战略已具经营多样化、产业寡头化、生产国际化特点。据统计,*年这四大粮商是世界粮价上涨最大受益者。其中,邦吉*年前9个月的交易规模比上一年同期仅增加15%,但净销售额和全部门业务利润却分别增长66%和227%。

生物燃料成为“帮凶”。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消费量随着人口增长和饲料用粮量上升而逐年加大,目前正以年均2100万吨的速度增长。以美国为例,其生物能制造业对粮食的需求量已由*年的5400万吨增至*年的8100万吨,同比增长50%。假设美国在建的62家酒精酿造厂均于2008年内完工,美国用于制造生物燃料所需的粮食将达1.14亿吨,占2008年美国粮食总产量的28%。由于制造酒精的主要原料为玉米,对玉米的需求大增将导致其价格上涨、种植面积扩大,并最终引发与玉米相关粮油作物的价格全面上涨。

油价上涨推波助澜。当粮食直接出售利润低于生物燃料利润时,粮食将自动流入能源市场。因而,当石油价格向上时,粮食价格也应声而涨。据测算,由于制造生物酒精可获得0.51美元/加仑的补贴,只有当石油价格不低于50美元/桶时,制造生物燃料才有利可图。因此,生物燃料必须依靠价格优势逼迫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来维持其高利润,从而造成油价和粮价相互助涨。

国际粮食援助范文篇8

2.粮食安全程度提高。通过项目建设,各项目区粮食安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有些地区除实现粮食自给外,还能为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粮。如海南2719项目,自1985年实施以来,不仅解决了项目区内的粮食自给问题,而且积极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到1992年已提供16.6万吨,对项目区外的粮食安全也有一定的作用。

3.各项公益事业得到发展。(1)教育。宁夏隆德4071项目区儿童入学率由实施前的90.2%增加为1999年的96.4%。四川2606项目区,项目实施前小学、初中的入学率仅为50%,项目实施后的1989年上升到81%,1994又达到了98%。(2)医疗卫生,WFP项目的实施还使许多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一些乡兴建了卫生院,村办起了医务室,医院里的病床数量大大增加。如2697项目所在的甘肃靖县就在项目区兴建了17个医疗院所,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民的医疗条件。(3)项目区农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11个项目区人口死亡率平均从项目实施前的7.07‰降低到5.78‰。项目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随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得以顺利开展,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4)信息传播。粮援项目的实施,也使大多数项目区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广泛,方式更为先进。一些地方开通了程控电话。许多地区由于项目后通电,增加了电视机。(5)饮水、用水状况得到改善。表现为:一是解决了项目区的饮水困难。在宁夏隆德4071项目实施后,如果按1990年项目区农村人口50015人计算,可解决6个乡、60个行政村约2.9万人、1.5万头大家畜、1.4万只羊、1.3万头猪的饮水困难。二是节省了劳动力,为项目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在隆德4071项目实施后,由于供水范围缩小,可节约项目区农户的取水时间,以每户每天节约0.5劳动日计算,项目区解决的3200个缺水户每年可节省劳动力58.4万个。三是改善了饮水卫生状况,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健康水平。四是项目区塘坝、涝池数量的增加,方便了交通,减少了水土流失。(6)使不少项目区改善了交通闭塞的状况。如宁夏隆德县4071项目乡村道路子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了项目区60个行政村,140多个自然村,45000多人的行路难、行车更难问题。

4.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1)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项目区在实施了粮援项目后,化肥投入水平、良种化比例、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的采用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新增了很多机械设备,农机总动力大大增加。(2)耕作制度发生了变化。有些地区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3)劳动强度降低。(4)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普遍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8个项目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过去的11.1平方米提高到18.8平方米。由于薪炭林的增加,使农民的做饭、取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不少地方通过项目兴修了水电站,做到村村通电,解决了农民的照明问题。

5.项目区人口素质得到提高。WFP粮援项目十分重视培训,其活动内容中扫盲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占了较大的份额,使项目区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生产技能不断提高,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总体上提高了项目区人民的素质。

6.扩大了项目区人口的就业、较好地安置了移民。WFP粮援项目,不仅在实施过程中为众多的农民提供了短期就业的机会,而且还在项目建成后带来了许多长期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区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三)生态效益

1.生态平衡和各业的良性循环。粮援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农林牧渔业各业综合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内各业的良性循环。宁夏隆德4071项目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的项目活动,使农林牧用地结构趋向合理,项目工程规划陡坡耕地全部退耕,中坡耕地适当退耕,使项目后总耕地面积比现状减少1530.6公顷(减少9.7%),林地增加1606公顷,增加36.1%,草地增加683公顷,增加17.7%。农林牧三者用地比例分别由49.2%、13.9%、12.1%调整为44.4%、18.9%、14.2%,使农林牧用地结构趋向合理。

2.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发展。(1)控制水土流失。宁夏隆德4071项目水利子项目实施后,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新增6175.4公顷,连同项目前的治理面积8416.9公顷,使治理面积达到14592.3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4.3%。总拦泥量73.02万吨,总蓄水量674.46万吨,平均侵蚀模数由5790吨/平方公里降到4036吨/平方公里,侵蚀量由184.84万吨减少到111.82万吨,治理效果显著,可延长水库寿命,并保护下游地区农田不受洪害,使广大农民间接受益。(2)治理盐碱地。在统计的16个开发项目中,共治理盐碱地1.6万公顷,其中2672项目曲周项目区盐碱地面积由11067公顷减少到3552公顷,减少67.9%。(3)提高森林覆盖率。在调查的16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森林覆盖率平均由项目实施前的11.3%上升到实施后的18.5%。(4)降低水域捕捞程度。WFP为6个渔业开发项目提供援助,总援助价值1.095亿美元。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进。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经验与问题

(一)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经验

1.中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利用外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成功地利用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及无偿援助,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项目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主要经验是没有被动地依赖外资,而是利用无偿援助和贷款这一有利时机,通过以工代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2.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无偿援助和贷款项目在项目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地区恶劣条件,政府向相关项目提供高比例的国内配套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中国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在我国与无偿援助和贷款机构的合作中,一条特殊的成功经验就是政府对项目强有力的支持与参与。中央、省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承诺保证内配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由于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援,绝大多数项目都能按时完成。通过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合理设计和管理及项目后期管护,使一些项目活动在贷款结束或无偿援助不再提供后仍能保持持续发展。

4.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项目内容。1987年农业部提出了更适合国情的“一业为主,全面发展,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新立项原则。与以往单一项目相比,它有以下一些优点:能够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特别是促进妇女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便于项目执行单位均衡地安排资金和劳力,提高效率;利于把近期(如种植业、渔业)利益和中长期利益(如畜牧业、林业)更好地结合抵御风险;通过农林、农牧、渔牧等的相互结合,形成新的生态平衡,有利于保护农业环境;符合我国财政投资体制,把各项专业投入汇集起来,扩充资金力量。

5.做好评估工作。不论是贷款机构,还是无偿援助机构,均要派出评估团通过实地考察对我国申请的项目进行评估,并在项目准备时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有助于了解项目区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确保项目活动适合当地实际情况,避免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开展项目活动。

6.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凡是项目搞得好的地区,都有一系列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监测评价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

7.借鉴成功经验。由于各地项目开始时间不一致,前边搞的项目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及做法,后来的项目注重学习这些经验,避免走弯路。

8.搞好技术培训。(1)无偿援助项目及贷款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知识和业务水平。(2)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包括农民技术人员,以便在工程施工中发挥各自的作用。(3)农民及其他施工人员的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9.搞好工程质量监督和监测。(1)质量监督。各项目区都把质量监督工作放在首位,项目区下属各施工单位都设有专门的质量检查监督员,各县设有项目质量监督组,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督。(2)进度监测。通常由省、地、县负责同志与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检查组,定期检查或抽查。(3)财务审计。为避免无偿援助、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的损失,做到专款专用,各级项目财会工作坚持按计划拨付资金(WFP则为援粮),事后追踪检查,每年年末由主管部门、财政审计部专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资中的问题

1.国内配套资金筹措困难。国内农业资金来源多层次、多渠道,资金管理分散,政策上不协调,一些农业外资项目的配套资金没正式列为国家或地方基本建设投资;配套投资主要渠道之一的国内银行贷款,其贷款指标不易全部落实;配套投资中地(市)县承诺的部分因财力有限,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农民投劳折资不合适,无形中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挫伤农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再加上各级政府投资多向工业倾斜,对农业项目不够重视,导致用于农业外资项目的国内配套资金很贫乏。

2.贷款的项目单位缺乏外汇偿还来源,加大了汇率风险。在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项目中有一些项目不具备出口创汇能力,而某些开发性项目,由于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政策,使许多农业项目投产后其农产品因没有出口配额而无法组织产品出口创汇,加大了还贷压力。同时,由于缺乏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管理体系,不利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这一方针的贯彻。不少项目由于缺乏合理的还贷机制,无形中增加了项目的负担,降低了项目的还贷能力。

3.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有些项目设计未充分考察未来市场的因素,影响了项目的效益;(2)有的项目在规划中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照抄;(3)没有正确理解集中与分散的关系;(4)有的项目区、项目点缺乏代表性,开发潜力不大,难以发挥项目示范、催化作用;(5)有的项目规划没有纳入当地综合发展规划,或城乡发展计划,有的项目区没有按计划实施,改变了用途,影响到项目工程的完整性;(6)有的项目对建设中不可预见的因素估计不足,缺乏应变能力,不能提出替代措施或次优方案,最终影响到项目的建设;(7)个别项目的设计未注意农民的近期利益和远期目标的结合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结合。

4.有关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5.项目后管护及可持续发展有待加强。

6.项目执行中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有待于加强。在已完成和正在执行的外资项目中,参与机构大部分为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在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中参与较少,在统计的21个项目中,只有6个项目成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项目的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充分了解非政府组织的桥梁和中介作用,以此来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其创造性,探索新的外资管理模式。

三、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对策建议

1.关于配套资金问题。在政策上外资项目的国内配套资金要有固定的来源,并尽可能纳入财政预算;在国家综合部门建立国家利用外资国内配套基金,改善配套投资紧缺的状况;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面资金向农业投入;加强国家财政资金在配套投资中的引导作用,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在配套中的特殊地位,引导已承诺的地方资金,约束地方财政按计划兑现配套投资。

2.优化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投向与布局,不断提高项目经营效益。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投向要坚持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一致,与国内投资相配合,同时要符合不同渠道的权益和要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今后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产业重点是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3.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重点抓好这些成果的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技术成果的引进要紧紧围绕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和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以及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扩大出口创汇来进行,防止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

4.建立健全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偿还机制,完善项目产品出口政策。要坚持有偿使用、讲究信誉、承担风险、谁借谁还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对外借款的宏观调控和项目管理,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管理机制;多利用长期优惠贷款,调整债务结构和币种结构,增加借款的货币种类,同时使借款的币种结构与出口创汇尽量保持一致;通过税收和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将一部分项目的社会效益转化为财务效益,增强项目的偿还能力。

5.大力培养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管理人才,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二)我国利用无偿援助(以WFP为代表)的建议

1.关于未来援助对象的选择。继续利用WFP“脆弱性贫困制图与分析系统”及“参与式评估”进行未来受援地区和受益者的确定,保证资源用于最脆弱人群,建议未来WFP粮援项目援助对象的选择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缺粮、贫困区域、少数民族贫困山区。选择要件包括: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明显开发价值的资源优势;具备开发潜在的资源优势的配套条件;增产增收潜力大,受益面广,脱贫量大;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生态可容。

2.重视项目成功经验的示范与推广。

3.加强项目后管护和持续发展。WFP粮援项目的突出贡献是为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项目区未来的致富奔小康和全面腾飞提供了依据。但WFP的援助仅仅是一种催化剂,未来的过程仍需项目区本身艰苦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援助效果的持续增长,援助区域的不断扩展和持续发展。

4.关于项目执行全过程。一是领导重视、各部门支持、各专业配合。二是各级政府要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行支持,并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乡规民约,调节并引导项目按计划完成。三是项目的具体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必须稳定,以保证项目管理和项目协调的连续性。四是注重宣传示范,切实发挥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五是强调妇女参与,切实发挥妇女参与建设、参与管理的作用。六是建立健全项目执行全过程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做好项目各项工作的监评工作。

5.加强宣传和沟通工作,积极争取WFP无偿粮援资源。

6.精心策划,注重后备项目的设计内容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其他建议

1.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扩展我国以工代赈。从外资项目所起作用及产生的效益看,以工代赈是一种独特有效的扶贫开发手段,它不仅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而且对参与者是一种激励和促进,具有持续减少贫困的特殊作用。因此可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扩展以工代赈的规模。

2.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利用粮食援助加强农业保护。加入WTO应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对我国有利的规定,保护国内农业的发展。一些WTO成员国就利用粮食援助作为一种生产和消费手段来处理产品的过剩,促进海外市场的销售。我国也应充分利用粮食援助工具,来调剂我国农业生产的丰歉,维持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的利益。

国际粮食援助范文篇9

2.粮食安全程度提高。通过项目建设,各项目区粮食安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有些地区除实现粮食自给外,还能为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粮。如海南2719项目,自1985年实施以来,不仅解决了项目区内的粮食自给问题,而且积极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到1992年已提供16.6万吨,对项目区外的粮食安全也有一定的作用。

3.各项公益事业得到发展。(1)教育。宁夏隆德4071项目区儿童入学率由实施前的90.2%增加为1999年的96.4%。四川2606项目区,项目实施前小学、初中的入学率仅为50%,项目实施后的1989年上升到81%,1994又达到了98%。(2)医疗卫生,WFP项目的实施还使许多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一些乡兴建了卫生院,村办起了医务室,医院里的病床数量大大增加。如2697项目所在的甘肃靖县就在项目区兴建了17个医疗院所,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民的医疗条件。(3)项目区农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11个项目区人口死亡率平均从项目实施前的7.07‰降低到5.78‰。项目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随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得以顺利开展,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4)信息传播。粮援项目的实施,也使大多数项目区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广泛,方式更为先进。一些地方开通了程控电话。许多地区由于项目后通电,增加了电视机。(5)饮水、用水状况得到改善。表现为:一是解决了项目区的饮水困难。在宁夏隆德4071项目实施后,如果按1990年项目区农村人口50015人计算,可解决6个乡、60个行政村约2.9万人、1.5万头大家畜、1.4万只羊、1.3万头猪的饮水困难。二是节省了劳动力,为项目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在隆德4071项目实施后,由于供水范围缩小,可节约项目区农户的取水时间,以每户每天节约0.5劳动日计算,项目区解决的3200个缺水户每年可节省劳动力58.4万个。三是改善了饮水卫生状况,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健康水平。四是项目区塘坝、涝池数量的增加,方便了交通,减少了水土流失。(6)使不少项目区改善了交通闭塞的状况。如宁夏隆德县4071项目乡村道路子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了项目区60个行政村,140多个自然村,45000多人的行路难、行车更难问题。

4.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1)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项目区在实施了粮援项目后,化肥投入水平、良种化比例、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的采用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新增了很多机械设备,农机总动力大大增加。(2)耕作制度发生了变化。有些地区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3)劳动强度降低。(4)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普遍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8个项目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过去的11.1平方米提高到18.8平方米。由于薪炭林的增加,使农民的做饭、取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不少地方通过项目兴修了水电站,做到村村通电,解决了农民的照明问题。

5.项目区人口素质得到提高。WFP粮援项目十分重视培训,其活动内容中扫盲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占了较大的份额,使项目区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生产技能不断提高,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总体上提高了项目区人民的素质。

6.扩大了项目区人口的就业、较好地安置了移民。WFP粮援项目,不仅在实施过程中为众多的农民提供了短期就业的机会,而且还在项目建成后带来了许多长期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区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三)生态效益

1.生态平衡和各业的良性循环。粮援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农林牧渔业各业综合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内各业的良性循环。宁夏隆德4071项目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的项目活动,使农林牧用地结构趋向合理,项目工程规划陡坡耕地全部退耕,中坡耕地适当退耕,使项目后总耕地面积比现状减少1530.6公顷(减少9.7%),林地增加1606公顷,增加36.1%,草地增加683公顷,增加17.7%。农林牧三者用地比例分别由49.2%、13.9%、12.1%调整为44.4%、18.9%、14.2%,使农林牧用地结构趋向合理。

2.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发展。(1)控制水土流失。宁夏隆德4071项目水利子项目实施后,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新增6175.4公顷,连同项目前的治理面积8416.9公顷,使治理面积达到14592.3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4.3%。总拦泥量73.02万吨,总蓄水量674.46万吨,平均侵蚀模数由5790吨/平方公里降到4036吨/平方公里,侵蚀量由184.84万吨减少到111.82万吨,治理效果显著,可延长水库寿命,并保护下游地区农田不受洪害,使广大农民间接受益。(2)治理盐碱地。在统计的16个开发项目中,共治理盐碱地1.6万公顷,其中2672项目曲周项目区盐碱地面积由11067公顷减少到3552公顷,减少67.9%。(3)提高森林覆盖率。在调查的16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森林覆盖率平均由项目实施前的11.3%上升到实施后的18.5%。(4)降低水域捕捞程度。WFP为6个渔业开发项目提供援助,总援助价值1.095亿美元。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进。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经验与问题

(一)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经验

1.中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利用外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成功地利用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及无偿援助,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项目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主要经验是没有被动地依赖外资,而是利用无偿援助和贷款这一有利时机,通过以工代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2.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无偿援助和贷款项目在项目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地区恶劣条件,政府向相关项目提供高比例的国内配套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中国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在我国与无偿援助和贷款机构的合作中,一条特殊的成功经验就是政府对项目强有力的支持与参与。中央、省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承诺保证内配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由于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援,绝大多数项目都能按时完成。通过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合理设计和管理及项目后期管护,使一些项目活动在贷款结束或无偿援助不再提供后仍能保持持续发展。

4.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项目内容。1987年农业部提出了更适合国情的“一业为主,全面发展,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新立项原则。与以往单一项目相比,它有以下一些优点:能够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特别是促进妇女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便于项目执行单位均衡地安排资金和劳力,提高效率;利于把近期(如种植业、渔业)利益和中长期利益(如畜牧业、林业)更好地结合抵御风险;通过农林、农牧、渔牧等的相互结合,形成新的生态平衡,有利于保护农业环境;符合我国财政投资体制,把各项专业投入汇集起来,扩充资金力量。

5.做好评估工作。不论是贷款机构,还是无偿援助机构,均要派出评估团通过实地考察对我国申请的项目进行评估,并在项目准备时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有助于了解项目区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确保项目活动适合当地实际情况,避免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开展项目活动。

6.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凡是项目搞得好的地区,都有一系列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监测评价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

7.借鉴成功经验。由于各地项目开始时间不一致,前边搞的项目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及做法,后来的项目注重学习这些经验,避免走弯路。

8.搞好技术培训。(1)无偿援助项目及贷款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知识和业务水平。(2)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包括农民技术人员,以便在工程施工中发挥各自的作用。(3)农民及其他施工人员的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9.搞好工程质量监督和监测。(1)质量监督。各项目区都把质量监督工作放在首位,项目区下属各施工单位都设有专门的质量检查监督员,各县设有项目质量监督组,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督。(2)进度监测。通常由省、地、县负责同志与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检查组,定期检查或抽查。(3)财务审计。为避免无偿援助、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的损失,做到专款专用,各级项目财会工作坚持按计划拨付资金(WFP则为援粮),事后追踪检查,每年年末由主管部门、财政审计部专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资中的问题

1.国内配套资金筹措困难。国内农业资金来源多层次、多渠道,资金管理分散,政策上不协调,一些农业外资项目的配套资金没正式列为国家或地方基本建设投资;配套投资主要渠道之一的国内银行贷款,其贷款指标不易全部落实;配套投资中地(市)县承诺的部分因财力有限,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农民投劳折资不合适,无形中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挫伤农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再加上各级政府投资多向工业倾斜,对农业项目不够重视,导致用于农业外资项目的国内配套资金很贫乏。

2.贷款的项目单位缺乏外汇偿还来源,加大了汇率风险。在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项目中有一些项目不具备出口创汇能力,而某些开发性项目,由于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政策,使许多农业项目投产后其农产品因没有出口配额而无法组织产品出口创汇,加大了还贷压力。同时,由于缺乏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管理体系,不利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这一方针的贯彻。不少项目由于缺乏合理的还贷机制,无形中增加了项目的负担,降低了项目的还贷能力。

3.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有些项目设计未充分考察未来市场的因素,影响了项目的效益;(2)有的项目在规划中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照抄;(3)没有正确理解集中与分散的关系;(4)有的项目区、项目点缺乏代表性,开发潜力不大,难以发挥项目示范、催化作用;(5)有的项目规划没有纳入当地综合发展规划,或城乡发展计划,有的项目区没有按计划实施,改变了用途,影响到项目工程的完整性;(6)有的项目对建设中不可预见的因素估计不足,缺乏应变能力,不能提出替代措施或次优方案,最终影响到项目的建设;(7)个别项目的设计未注意农民的近期利益和远期目标的结合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结合。

4.有关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5.项目后管护及可持续发展有待加强。

6.项目执行中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有待于加强。在已完成和正在执行的外资项目中,参与机构大部分为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在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中参与较少,在统计的21个项目中,只有6个项目成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项目的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充分了解非政府组织的桥梁和中介作用,以此来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其创造性,探索新的外资管理模式。

三、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对策建议

1.关于配套资金问题。在政策上外资项目的国内配套资金要有固定的来源,并尽可能纳入财政预算;在国家综合部门建立国家利用外资国内配套基金,改善配套投资紧缺的状况;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面资金向农业投入;加强国家财政资金在配套投资中的引导作用,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在配套中的特殊地位,引导已承诺的地方资金,约束地方财政按计划兑现配套投资。

2.优化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投向与布局,不断提高项目经营效益。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投向要坚持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一致,与国内投资相配合,同时要符合不同渠道的权益和要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今后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产业重点是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3.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重点抓好这些成果的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技术成果的引进要紧紧围绕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和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以及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扩大出口创汇来进行,防止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

4.建立健全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的偿还机制,完善项目产品出口政策。要坚持有偿使用、讲究信誉、承担风险、谁借谁还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对外借款的宏观调控和项目管理,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管理机制;多利用长期优惠贷款,调整债务结构和币种结构,增加借款的货币种类,同时使借款的币种结构与出口创汇尽量保持一致;通过税收和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将一部分项目的社会效益转化为财务效益,增强项目的偿还能力。

5.大力培养农业利用国际金融贷款管理人才,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二)我国利用无偿援助(以WFP为代表)的建议

1.关于未来援助对象的选择。继续利用WFP“脆弱性贫困制图与分析系统”及“参与式评估”进行未来受援地区和受益者的确定,保证资源用于最脆弱人群,建议未来WFP粮援项目援助对象的选择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缺粮、贫困区域、少数民族贫困山区。选择要件包括: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明显开发价值的资源优势;具备开发潜在的资源优势的配套条件;增产增收潜力大,受益面广,脱贫量大;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生态可容。

2.重视项目成功经验的示范与推广。

3.加强项目后管护和持续发展。WFP粮援项目的突出贡献是为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项目区未来的致富奔小康和全面腾飞提供了依据。但WFP的援助仅仅是一种催化剂,未来的过程仍需项目区本身艰苦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援助效果的持续增长,援助区域的不断扩展和持续发展。

4.关于项目执行全过程。一是领导重视、各部门支持、各专业配合。二是各级政府要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行支持,并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乡规民约,调节并引导项目按计划完成。三是项目的具体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必须稳定,以保证项目管理和项目协调的连续性。四是注重宣传示范,切实发挥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五是强调妇女参与,切实发挥妇女参与建设、参与管理的作用。六是建立健全项目执行全过程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做好项目各项工作的监评工作。

5.加强宣传和沟通工作,积极争取WFP无偿粮援资源。

6.精心策划,注重后备项目的设计内容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其他建议

1.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扩展我国以工代赈。从外资项目所起作用及产生的效益看,以工代赈是一种独特有效的扶贫开发手段,它不仅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而且对参与者是一种激励和促进,具有持续减少贫困的特殊作用。因此可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扩展以工代赈的规模。

2.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利用粮食援助加强农业保护。加入WTO应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对我国有利的规定,保护国内农业的发展。一些WTO成员国就利用粮食援助作为一种生产和消费手段来处理产品的过剩,促进海外市场的销售。我国也应充分利用粮食援助工具,来调剂我国农业生产的丰歉,维持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的利益。

国际粮食援助范文篇10

1.美国政府对非科技援助的肇始:5第四点计划65第四点计划6是1949年美国政府制定的技术援助第三世界的计划,又名((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计划6"该计划揭开了美国政府对非科技交往的序幕"援助内容包括农业、医疗卫生、技术培训、基建等方面"由于援助范围相对有限,除埃及外,仅限于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利比亚3国"º例如,美国通过该计划帮助埃及把300万英亩沙漠变成可耕地"»1951年6月,美国同埃塞俄比亚就科技知识、技术交流达成合作协议"1950到1955年,美国同利比里亚签订8个、同利比亚签订14个协定和换文,进行所谓的经济技术合作"¼在利比里亚,美国帮助利比里亚建立了信息部,并培训了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2.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对非的科技援助计划美国国际开发署是美国政府对非进行科技援助的主要机构"该机构的援助项目涉及农业、经济增长与贸易、教育与大学、环境、健康、科技等领域"½近年来,其对非科技援助的计划较多"主要包括:(1)农业领域:5总统结束非洲饥饿计划))(,.hepresident.5InitiatiVetoEndHungerinAfriCa,IEHA),该计划通过鼓励农业科研和技术培训,促进非洲农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进而解决非洲国家的粮食问题"(2)医疗卫生领域:((总统艾滋病紧急援助计划6(TheUsPresident.5EoergeneyPlanforAIDSRelief,PEPFAR)、((全球健康行动计划6(TheGlobalHealthInitiative,GHI),它们分别是布什、奥巴马政府时期制定的全球疾病防治和健康援助计划,非洲是其援助的重要地区"(3)水资源利用领域:5贫穷地区水行动计划6(WaterForPoorInitiative),该计划旨在帮助非洲等贫穷地区获取清洁饮用水和卫生服务、改善流域管理和提高水的生产能力"¹(4)教育领域:((非洲教育行动计划6(AfricanEdueati"nxnitiative,AEI),该计划通过奖学金、教科书和教师培训等提高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入学率"º(5)能源利用领域:5清洁能源行动计划6(CleanEnergyInitiative,CEI),该计划目的在于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民众提供可支付的、可用的、清洁和高效的能源服务"»(6)信息技术领域:5数字自由行动计划6(DlgstalFreedomInitiative,DFI),该计划意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帮助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问题"¼(7)基建领域:5非洲基础设施项目))(TheAfriea工nfrastruetureProgram,AIP),该计划旨在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社区、政府和私人工程承包者提供清洁、传统能源建设和后期交易服务"½(8)生态环境保护领域:5刚果盆地森林伙伴计划6(CongoBasinForestPartnership,CBFP)中的((中部非洲地区环境项目6(CentralAfriCanRegionalProgramforEnvironment,cARPE),该计划目的在于保护刚果盆地生物的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回这些对非的科技援助项目具有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特点"3.美国贸易发展署(USTDA)对非的科技援助项目美国贸易发展署(USTDA)是推动美国跨国公司对非投资的重要援外机构,也是美国跨国公司同非洲国家展开科技合作的桥梁"它通过资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商业研讨及技术培训等方式支持受援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为美国公司搭桥,促进美国公司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其对非科技援助项目涉及航空、海事与港口、铁路、医疗健康、清洁和高效能源、电力、能源与矿产、信息通信技术、金融、环保等领域"-卫自1981开始,该机构己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捐款超过9000万美元"º该机构同非洲国家签署的项目协议是美非科技交往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美国贸易发展署对非的科技援助项目主要包括:埃及的太阳能、西尼罗河水泵站、机场信息通信的现代化项目;»安哥拉的水电开发项目;博茨瓦纳的火电项目;喀麦隆的天然气发电项目;加纳的国际机场交通管理中心和气象服务扩展项目;马里的废物转变为能源项目;尼日利亚的水电项目;卢旺达的信息通信现代化项目等等"¼这些技术项目都是该机构对非科技援助的具体体现"4..美国千年挑战公司(MCC)对非的科技援助项目5千年挑战账户计划6(MCA)是布什政府于2004年启动的全球减贫与发展的援助计划"该计划由美国的国有公司千年挑战公司(MCC)负责掌管运行,总经理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受董事会的监督"该援助计划的受惠国中非洲国家较多,项目涉及农业、气候变化、水利大坝、饮用水、电力、艾滋病防治与医疗卫生、教育、银行与金融、交通运输、技术培训、信息通信技术与设备、私人企业发展、机场和港口的信息化改造、工业园区建设等领域"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非的科技援助"自2005年马达加斯加成为首个非洲受援国后,加纳、坦桑尼亚、赞比亚等20个非洲国家分别同美国政府签订过项目协议"½目前,千年挑战公司已成为美国政府对非科技交往的新平台"5.美国其他政府机构对非的科技援助项目美国政府对非科技援助的突出特点是其援助机构的多元化,其他政府机构也参与其中"例如军事领域,美国国务院、美国国防部就曾出台过5非洲危机反应计划6(AfrieaerisisResponseInitiative,AeRI);((非洲应急行动培划I}与援助计划6(AfrieaeontingencyoperationsTrainingandAssistance,ACOTA)"这两项计划通过对非洲国家提供通信设备和信息技术等援助,帮助它们培训维和士兵"¹美国商务部、农业部、能源部、运输部等政府机构对非也制定过科技援助项目"。

美国基金会组织对非的科技援助项目

"1.政府基金会美国非洲发展基金会(USAfrieanDevelopmentFoundation,USADF)是美国对非科技援助最重要的政府基金会组织"该基金会通过对非洲边缘化的社区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其增加就业和改善生活,实现减贫的目的"目前,已有21个非洲国家,超过1500个小企业和社区组织接受过项目援助"2010年,该基金会对非洲20个国家的200个项目提供了超过1700万美元的援助和480万美元的额外援助"º该基金会对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中渗透着科技因素"(1)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基金会通过资金和技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对妇女、残疾人等人群的教育和技术培训"(2)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基金会通过灌溉、种子、化肥、机械设备、技术培训等促进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3)农村艾滋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方面:基金会重视预防艾滋病、灭舌蝇等技术人员的培训"此外,其对非科技合作还包括水坝建设、生态旅游、信息通讯、节能环保、手工业、人员培训、访问交流等领域"目前,该基金会同坦桑尼亚、马拉维、赞比亚等国都有科技项目的合作"2.企业基金会美国企业基金会是对非科技交往的重要力量,主要包括以下基金会:(l)埃克森#美孚基金会(Exxon一MobilFoundation)"近年来,埃克森#美孚基金会积极帮助南部非洲国家消灭疟疾,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国就曾得到过该基金会的援助"2008年,全球企业抗艾滋病、结核和疟疾联合会授予该基金会2008年抗疟疾奖,用以表彰它的非洲健康计划及在抗击疟疾中所发挥的作用"该基金会还对非洲的女性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她们提高经济和生活地位"(2)可口可乐非洲基金会(TheCoea一ColaAfrieaFoundation)"2009年,可口可乐非洲基金会承诺6年内通过非洲水润行动计划0(RepxenishAfricaInitiative,以IN)投入3000万美元,¹让非洲各地的社区用上安全的饮用水"到2015年,该计划至少能为200万非洲人提供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3)通用电气基金会(GEFoundation)"2004年,美国通用电气决定在未来5年内投入2000美元向非洲国家的诊所和医院捐赠保健设备、发电设备、净化水系统、器械及照明设备,用于改善非洲受援国当地医院的硬件设施及其医疗条件"该项目已经在加纳得到实施"º此外,还有美国铝业基金会(TheAlcoaFoundati"n)、谷歌慈善基金会()等企业基金会,它们对非洲国家也有涉及技术援助的项目计划"3.个人基金会美国对非科技援助的个人基金会主要包括:(1)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该基金会对非的科技援助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业、粮食安全、饮用水、艾滋病和医疗卫生等方面"2009年,该基金会向非洲小农提供了1.2亿美元的援助"同年,又捐赠1320万美元,用于非洲女性农业科研人员的深造"»在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等防治方面,盖茨基金会提供了医务人员培训、治疗和疫苗开发等科研活动的资金援助"20H年,该基金会开始重视非洲国家的饮用水问题"(2)克林顿基金会(WilliamJ.ClintonFoundation)"目前,克林顿基金会对非的科技援助项目主要是艾滋病防治"该基金会特别关心儿童艾滋病患者,为其提供资金、技术援助"基金会还与医药企业展开合作,力图降低药品成本"此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RoekefellerFoundation)、福特基金会(FordFoundation)、卡耐基基金会(CarnegieCorporation)等"例如,2000年,洛克菲勒、福特等美国基金会投入1.5亿美元用于莫桑比克、尼日利亚等非洲6国的大学建设"20n年,卡耐基基金会为乌干达大学、开普敦大学等非洲4所大学提供1000万美元,用于优秀学术人才的培养"。

美非经贸合作论坛机制下的科技交往

从2000年到20n年美非经贸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双边经贸总增长率除2000一2002年由于油价下跌和美国经济衰退0¹导致负增长以及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呈现大幅下滑外,2003年到2008年,均出现两位数的大幅增长"2003一2005年达到35%以上,2008年也达到28%"2010年,金融危机后,美非经贸增长率开始大幅回升,增幅达32.2600(参见表一)"美非间科技交往渗透在双边经贸活动之中,5非洲增长与机遇法6也推进了美非科技交往关系的发展"AGOAI中特别强调对符合条件的黑非洲国家进行技术援助"º1999年到2002年,美国共投入3.45亿美元,并以每年100万美元赠予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全球技术支持信托基金,用于帮助非洲国家建立信息中心"»AGOAI还对非洲国家的艾滋病防治、农业发展、沙漠化治理等提供技术援助"AGOA工H则重视非洲国家农产品出口、交通运输、海关、基建项目等的技术援助"¼为实现美非经贸合作的机制化,依据AGOA的规定,美国一撒哈拉以南非洲贸易与经济合作论坛0(US一Sub一SaharanAfrieaTradeandEeonomieCo叩erationForum)于2001年正式建立起来"美非经贸合作论坛是美国与黑非洲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推进美非科技交往关系发展的重要依托"该论坛规模庞大,级别较高,内容丰富"自2001年首届经贸合作论坛会议召开以来,至2012年,总共召开过n届"¹论坛会议由政府间的部长级会议、私人企业会议以及非政府组织会议组成"美国总统、国务卿及部长们曾经出席过数次论坛会议,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贸易发展署、千年挑战公司、美国非洲发展基金会等政府机构也参与其中"论坛机制有助于美非企业在技术转让、设备提供、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合作"美非经贸合作论坛除了探讨非洲国家的纺织品、服装、皮革等商品出口问题外,还涉及艾滋病防治、农业、中小企业发展、能源和矿产、基建项目等技术合作领域,内容较为广阔"首届论坛会议就特别关注非洲国家的艾滋病防治问题"第二届和第三届论坛会议,美非间除探讨纺织品问题外,还特别重视在农业、农产品加工、粮食安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海关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合作"¹第四届论坛的私人企业会议上,美非还就生态旅游、公共卫生、能源、中小农业发展以及农产品出口等问题进行过重点探讨"第六届论坛关注农业、基建、制造业及技术援助等内容"º第八届论坛聚焦非洲国家的交通和基建项目等领域"第九届和第十届论坛尤为重视粮食安全、农业生产、私人企业、妇女创业等方面"第十一届论坛特别重视非洲国家的交通、能源、电力、电信等领域的发展"»美非经贸合作论坛带动了黑非洲国家纺织、服装、皮革、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和矿产、钢铁、零部件制造、电子通信等技术产业的发展,许多商品还出口到美国"美非经贸合作论坛机制为美非间以经贸活动为中心的科技交往搭建了依托平台,在促进黑非洲国家的产业发展、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五、美国跨国公司引领下的科技交往美国跨国公司是美非间科技交往的直接动力引擎"非洲地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美国跨国公司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贸活动为纽带,引领着双边科技交往关系的发展"美国贸易发展署、美国国家进出口银行、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等大力支持美国跨国公司走进非洲,开展科技合作项目"第一,美国贸易发展署是美国跨国公司同非洲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桥梁,它主要进行科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美国公司的设备和技术出口提供便利"第二,美国国家进出口银行是美国公司对非投资的融资和金融保障机构,其业务包括直接和中介信贷、出口信贷保险、担保、流动资金担保和扶持中小企业"¹近年来,它同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南非等非洲国家合作,为它们的电力开发项目提供贷款,用以促进美国跨国公司进入非洲市场"第三,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是美国跨国公司对非投资的政治保险和金融信贷机构"它设有非洲新机遇基金0、现代非洲增长与投资基金0及非洲基础设施基金0,º对非投资涉及农业、能源、矿产、建筑、金融、信息通讯、电力、海水淡化和交通等技术合作领域"美国跨国公司是美非间科技交往的直接参与者,在对非的技术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冷战时期,美国跨国公司就曾积极拓展非洲市场,进行过能源与矿产、工程建设、投资设厂等方面的技术合作"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同非洲国家的科技合作内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表二、三、四、五):目前,美国跨国公司同非洲国家的技术项目合作已有长足发展,其对非合作的领域、深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世界各国积极拓展非洲这块潜在市场之时,美国跨国公司对非洲国家的投资设厂、技术转让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等的合作,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