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2:49:01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篇1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篇3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inch,C.R.&Crunkiltion.J.R.(1999)CurriculumDevelopmentin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Planning,ContentandImplementation.Boston.AllynandBacon.

[2]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则对国家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贸易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推动着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但同样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双重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促使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积极影响

(一)改变国际经济贸易的运行方式。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互联网进行贸易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互联网为贸易活动提供从商品选择、商品购买、卖家发货、送货上门等全方位服务,买家和卖家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和交易,并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贸易变得简单方便。电子商务使国际市场形成一个整体,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国际之间的经济贸易变得更加紧密。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国际贸易之间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而减少了贸易过程中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政支出和时间支出,使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得方便快捷。(二)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的交易速度。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易,有效缩短了传统贸易模式下交易周期,从而提高国际贸易效率。传统的贸易模式,企业或者个人往往为了确保贸易的安全可靠,需经过多次面对面的协商,不但增加了资金消耗,也降低了贸易效率,从而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发展。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善了这一状况。通过互联网可以使交易双方全面掌握相关信息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提高经济贸易速度。同时在进行商务贸易处理的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快速处理和问题解决,很大程度上提升贸易效率。(三)降低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渐从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发展,国际之间的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跨国交易的过程中,传统贸易方式往往需要多次面对面的谈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贸易成本。再加上贸易周期比较长,影响了企业资金运转速度。而通过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应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双方贸易行为,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之间的成本。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消极影响

(一)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不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因互联网的虚拟使得贸易之间的风险系数有一定的提升。当今社会网络盛行,信息安全问题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企业信誉问题也成为国际贸易之间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而且互联网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网络交易过程中没有必要的防御措施,很容易造成贸易之间的问题,再加上目前电子商务销售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都会加剧国际贸易之间的风险系数。(二)造成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税款流失。在任何交易过程都需要交纳一定的税务。但在国际交易过程中,因为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有所不同,使得一些企业在交易的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漏洞,而想办法逃避税收。再加上互联网平台的交易特点,很多国际经济贸易企业有更多特殊手段进行漏税,相关部门不能熟练掌握贸易单位的利润情况,无法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做到科学收税,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税收监管的难度系数,给国际贸易漏税行为以可趁之机,从而造成贸易税款的流失,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策略

(一)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完善电子商务法律。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为了降低贸易双方在贸易过程中的风险,必须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规划电子商务的贸易环境。因为电子商务过程中涉及到支付问题,所以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有着很高的要求,避免贸易国出现资金损失。另外交易过程信息化系统不够安全,也容易造成交易信息及其他重要信息的泄露。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同时完善相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对电子商务的监督和管理,让国际贸易能够在更加安全良好的电子商务贸易环境中进行,提升国际贸易的安全性。(二)培养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人才。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相关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则更加紧迫。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人才不但需要具备贸易交往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另外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之下,还应该胜任电子平台的相应操作。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却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和高校签订合作,由高校专门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提高其专业素质,让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国际贸易能够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当今社会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存在,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给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想持续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加强对电子商务的重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针对其劣势进一步改革,以此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哲.电子商务对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12):46-46.

[2]王超.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5):56-57.

[3]何奕诺.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完善对策[J].今日财富,2018(16):1-1.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谈判;技巧;国际经济贸易;应用

由于我国与西方各个国家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开展各项被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时,交易双方尚存在一定谈判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各项商务谈判问题,必然阻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难以满足我国各行业综合发展效益提升的目标。基于此,就应强化商务英语谈判技巧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的应用力度,积极改善国际经济贸易商务谈判缺陷,以为国际经济贸易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商务英语谈判的技巧

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具备实用性强和目的明确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际贸易发展水平提升的目标,这对于各项国际贸易谈判顺利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国际经济贸易的角度出发,就需要在其中应用一系列商务英语谈判技巧,继而实现各项国际经济贸易商务谈判顺利开展。而在对商务英语谈判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商务英语谈判具备一定技巧,其谈判技巧表现在书面表达技巧和口语翻译技巧这两方面上。对于商务英语谈判书面表达技巧来说,书面语的表达必须间接且直观,尤其是在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别上,要尊重文化差异,如英语中常用虚拟词汇,但其翻译价值较小,只起到修饰作用,根据需要通常可以省略这部分词汇。并且要结合汉语的间接性,对一些可以直译的语言,直接采用直译法,容易被双方所接收,如肯德基译为KFC,非常清晰易懂,便于谈判的进行和贸易的成功。对于商务英语谈判口语翻译技巧来说,国际贸易是双方相互交流的过程,一锤定音的状况很少,在长时间的交流过程中,谈判者要清晰思路,认真听取对方的想法,尊重意见修订。商务英语谈判人员要随机应变,避免操之过急和尖锐的冲突,要善于保持和谐的气氛。当谈判陷入尴尬的僵持阶段时,切忌反复重复本方要求和底线,而是采用多样化的语言,缓和气氛,提出建议性的意见,可以在企业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让步,但要保证基本利益,在无法保证基本利益的谈判中最终结果必须拒绝。企业的商务英语谈判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翻译知识,翻译能力,还要了解谈判利益,明确经济贸易理念和交易达成目标,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语言,打破僵局,促成交易。

二、商务英语谈判技巧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在开展国际经济贸易工作时往往会受到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影响,本国语言应用力度薄弱,严重阻碍国际经济贸易稳步发展。为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商务英语谈判技巧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应用力度,确保经济贸易各方能在良好的沟通下开展相应谈判工作,继而为国际经济贸易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目前来看,商务英语谈判技巧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满足国际官方语言交流要求。由于国际经济贸易中应用的语言主要是英语,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能够将国际经济贸易双方意愿有效表达出来,继而彰显国际经济贸易商务活动优势,全面落实各项国际贸易活动顺利开展的目标。由于国际经济贸易具备一定商务性特点,这就应在其中应用一系列标准合理的商务英语。强化国际经济贸易参与者对双方心理需求和文化素养的掌握力度,继而规划更为合理的商务谈判条件,提升国际经济贸易商务谈判效果。而且在各项国际贸易过程中充分利用各项商务英语交际能力,则能够强化各项交际活动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作用效果,从而满足国际官方语言交流以及商务谈判等多方面要求。(二)提高国际经济贸易招投标工作实施效果。对于国际经济贸易来说,其与我国各项经济活动相类似,都需要开展招投标工作,继而与综合效益合理的组织机构创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国际经济贸易招投标工作较为复杂,各组织机构之间语言交流水平低下,这就应加强商务英语谈判技巧在国际经济贸易招投标工作中的应用力度,妥善处理国际经济贸易招投标工作当中不合理的地方,继而改善贸易活动潜藏的经济问题。此外,通过商务英语谈判技巧还能保证国际企业对于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和合作企业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大力提升国际经济贸易实施过程中中西方文化渗透力度,进一步提高商务谈判人员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实用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到国际经济贸易是在商务英语的支持下开展的,这就需要应用标准合理的商务英语开展国际经济贸易谈判工作,有效处理国际经济贸易双方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以推动相应贸易活动顺利开展。此外,上文还分析了商务英语谈判技巧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的应用,妥善处理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缺陷,强化各国际企业之间合作水平,继而满足我国社会综合经济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关薇.商务英语谈判技巧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的应用[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8).

[2]穆慧琳.商务英语谈判技巧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的应用[J].商业故事,2018(2).

[3]闫洪勇,曲秀艳.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谈判技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4).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电子技术和网络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网络兴起和飞速发展的二十多年中,电子商务以因特网技术作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从90年代,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额才几十亿美元,到2014年,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亿美元。到如今,我们对电子商务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客观地认识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的便捷,另一方面,要规避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国际经济贸易的稳健性。

一、网络经济概要

网络经济,是基于高新技术,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的要素配置,以互联网为载体,整合相关的经济资源,达到推动“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及技术与商业”间结合的目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型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由三大块组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对于网络经济而言,不只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带动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以高新技术作为推广、改革及宣传手段所受益的传统产业。网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给经济模式和管理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且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影响下,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基本实现了无国界对接,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中间环节才能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因此贸易的成本在无形中提高了很多倍。如一件成本为18美元的上衣,加上运输、关税和各中间商销售环节后,价格至少能翻五六倍。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通过B2B或者B2C方式,直接从企业对企业及企业到个人的方式将商品传递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因此节省了商品流传的中间过程所需的费用,从而达到降低国际经济贸易成本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2.有利于贸易全球化的形成

首先,网络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贸易对于地域和商务环境的依赖,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贸易市场。其次,网络给广告宣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传统的广告宣传已经成为过去时,降低了贸易的成本。最后,电子货币的使用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贸易全球化正在缓慢地形成和完善。

3.网络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服务贸易提供了便利

除了能有效地降低我国服务贸易的成本与提高贸易效率外,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石,我国的商业贸易不能只局限于传统企业如大型工业、物流及旅游等服务的应用中,还要结合网络时代的优势,开辟网络采购、销售、移动电子商务等多种创新的商业贸易方式,促进我国的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2]。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作用

网络经济在有效地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增加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离不开网络,因此网络的安全程度严重制约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而网络黑客的入侵、商品提供方式、付款的信用、技术及质量等都会有一定的风险,还需要面临经济犯罪的威胁。近些年,互联网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带来了一些隐患。

2.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暴露了我国的劣势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极大地依赖于物流体系。但是与国外先进、完善的物流相比,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而且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未能形成物流一体化,因此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此外,电子商务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拥有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商务贸易理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商务贸易的准确性及高效性,但是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匮乏很严重,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不良影响[3]。

三、结语

在网络经济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增加网络的安全程度,尽量避免互联网犯罪等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从物流下手,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规范。最后,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竞争力。

作者:李娜 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春阳,孙硕,吴天鸣.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商,2015,20:107.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选择;区域自由贸易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显著,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有关战略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问题[1]。例如,部分企业不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导致其在贸易开展与经济往来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不仅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创新,需要引起重视。对此,文章在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进行研究。

1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

结合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及国际经济贸易的环境变化,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了国际经济贸易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1.1新的经济力量不断涌现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发达经济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任一举动,都会对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及其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国际经济发展中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发展速度逐步放缓,新的经济力量及经济发展联合体逐步涌现,并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速度。这些新涌的经济力量以发展中国家为典型,这些发展中国家所组成的区域经济体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冲击[2]。发展中国家及其所组成的区域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快速发展,与发展中国家本身拥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等有密切的关系。在上述资源优势和各条件的支持下,发展中国家逐步在全球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发展前景越广阔。与之相反,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日益加剧,再加上经济空心化等的影响,呈现较为缓慢的发展态势[3]。

1.2日益信息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日益深化,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全球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下,未来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将呈现信息化发展态势。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及其发展为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在相关技术条件的支持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4]。当前,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各方面的应用得到了重视。对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的各国而言,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为国内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中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提供更有力支持[5]。

1.3保护主义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抬头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长期存在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意识形态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和影响。自由主义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处于相对主导地位,提升了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使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以美国为例,其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奉行自由主义贸易思想,这种思想使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获取了较大的收益,显著提升了美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中的地位,使其经济实力远远超出其他国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国际经济贸易,形成了复杂多元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动摇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使其在发展中面临困境,后劲明显不足,表现出较为缓慢的经济增长趋势。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开始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实施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影响[6]。

1.4区域自由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有区域贸易、双边贸易及多边贸易等不同形式。其中,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早期阶段以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形式为主,这两种经济贸易形式在具体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问题。例如,双边贸易形式经济贸易的规模较小,经济贸易发展中对国际经济形势及环境的影响明显不足,再加上其贸易发展会涉及不同的国家,如果对各国家的发展协调不到位,就会出现达不成共识等问题,从而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及有关国家的经济水平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不管是早期的双边贸易还是多边贸易,其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与逐步深入,区域贸易形式出现和发展,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欧盟组织的成立及亚太经济组织构建等,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合体,在欧洲经济发展及亚洲经济崛起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5技术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对绿化环保与节能发展的重视,为满足广大经济贸易参与主体对绿色贸易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全球经济低碳化发展的目标,要加大对有关技术的研究和投入支持力度,从而为全球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贸易的往来提供技术支持。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技术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主要表现为以相关产品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研发应用等。根据该情况,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技术化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不断提升有关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并加快有关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从而为国际经济贸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升级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加快国际经济贸易创新体系的建设及其快速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7]。

1.6服务贸易呈现新面貌

服务贸易在整体贸易未来发展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面对贸易内核的改变、贸易形势的转化以及全新的贸易体制内容,各国的对外贸易输出也应有所改变。目前,服务贸易更多地体现在交通旅游类及技术输出类服务方面。信息技术是推动服务贸易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信息技术及海量信息增强了服务贸易传递与交流的便利性,并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以更多服务形式表现出来,如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输出。在对外服务贸易理念方面,我国作出了巨大的改变,相关会议、论坛不断开展,如品牌专题论坛、高峰论坛、行业会议等。目前,对外服务贸易的品牌类型以电信、金融、信息、体育、文旅等服务模式为主。可以预见,服务贸易在未来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

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上述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与发展形势的转变,为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保证其方向选择更科学,应从以下方面准确把握和控制。

2.1合理调整对外贸易经济战略与政策制度

一方面,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不足,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积极弥补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不断调整我国对外出口结构,从而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地位的提升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使传统的出口结构朝高新技术结构方向调整,不断提高对外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

2.2加快我国对外贸易人才战略的实施

将人才培养纳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体系,通过对企业的合理引导,使其在发展中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国内外贸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人才竞争及发展提升提供人员支持。加强人才培养,不仅应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规划,结合我国对外贸易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还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加快有关体系的建设和技术创新,制订合理的战略规划与合作计划,为对外贸易企业的人才发展及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竞争提供有力支持[8]。

2.3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

品牌战略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与方向的选择中,品牌的建设与战略规划的制订,应从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出发,不断提升国内对外贸易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和吸引力。一方面,不断完善品牌设计和管理;另一方面,从政府的政策扶持上加以重视,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企业实施形式,为对外贸易企业的建设和管理及其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发展中的作用发挥提供支持。企业要将品牌战略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提高企业品牌建设的国际化水准,并加强品牌的宣传与塑造,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在相应品牌战略体系的支持下,为自身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提供支撑。

2.4进一步加大对国内优势产业的扶植力度

加大对国内优势产业的扶植力度,使其在对外贸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提升国际经济贸易影响力。应注重选择国内重点优势产业进行全面扶植,并通过重点产业的发展带动弱势产业,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2.5重视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内容。区域的经济互通性及区位优势增强了其在国际贸易范围内合作的稳定性,也是各国国际贸易青睐的贸易类型及贸易内容。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非常重要,在国家品牌建设方面,区域经济合作同样能发挥促进作用,是中小企业存活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应重视区域经济合作。韩国、日本等国家与我国邻近,是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以农产品为例,虽然我国农产品整体上实现了供求平衡,但仍难以满足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需要从国外进口。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饮食习惯也有所改变,水果、蔬菜的消费量明显增加,粮食的消费呈下降趋势,这增加了日韩与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可能性。

2.6加快服务贸易战略的实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从以工业发展为主的传统模式朝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方向转变。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注重服务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要以服务为驱动力。国内经济环境的转变,必然会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和方向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的服务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部分,第三产业也因此逐渐成为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国际经济贸易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要注重对第三产业的强化和支持,包含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精神文明建设等,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有关贸易协定等层面,加快完善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服务政策,提升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及影响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企业主体要重视改革与深化,加快产品调整,完善企业发展与运营管理模式,提升自身在整个行业发展中的服务水平,进而促进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提升。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要从企业、政府及社会等多方面出发,不断优化对外贸易战略选择,引导企业从战略高度发展对外贸易;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先进的国际贸易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策略,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冀牡丹.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贸易治理的背景、挑战及路径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21.

[2]王炼.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6):58-60.

[3]熊国锋.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演变中的地位和策略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21.

[4]邵冰.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5]庞小云.《资本论》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20.

[6]杨聪,刘禺,刘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探讨[J].商讯,2019(21):42-43.

[7]杨振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1):53-55.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篇9

第一,我国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针对经济贸易的立法也呈滞后状态。总的来说,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的规范依然是空白状态,这就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的电子商务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被动位置。另一方面只要是贸易,就一定会产生贸易纠纷,而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产生的纠纷又有其独特性,如果没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其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进而无法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需求。第二,我国电子商务在信用问题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信用制度还并不成熟,想要支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配置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设置什么样的运行标准来保障贸易双方的商业信用,是当前电子商务在信用问题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在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的同时,对人才的需求要求越来越多,企业对于各个领域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本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

二、以电子商务带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策略

1.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当下我国各个行业和部门都配备自身的管理体系,各行业各领域间的网络平台互联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涉及国际经济贸易的各个行业相互协调起来,设计出能够用于我国内部互相交流的信息网络,积极创设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社会环境,保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国际性的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政府就更应该在全社会宣传电子商务,借助有限的资源,合理的对电子商务统筹规划,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到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2.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有力保障,我国想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站稳脚跟,就要对电子商务的相关事项作出法律约束。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在对法律法规制订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企业、相关机构、消费者的意见与建议,保证各方的利益都不受侵害;其次,政府要清楚的了解建设法规的目的,在对法律规定进行设计时主要考虑解决基本的原则性问题,具体的管理问题应该交由市场与行业自行决定;最后,法规的制定要沿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方向,对于随时变化的市场,要及时完善和补充法律规定,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贸易。

3.构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面对我国现阶段的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和国际性电子商务综合人才的匮乏现象,构建系统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已是刻不容缓。首先,从高校方面来说,要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责任,对专业的课程要重点突出讲解,保证人才能够长期性、体制性的进行培养;其次,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高等院校、高职高专、民办学校等主流办学力量的作用,根据市场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培养,逐步提高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

4.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究。信息的传递是电子商务得以实现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水平。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处于薄弱阶段,资金的投入也相对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想要利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各种信息基础设施,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其次,还要对相关技术的研究更加深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革新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利用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

5.创新国际贸易方式。市场营销的方式因为电子商务的出现发生了巨大变革,互动营销的方式在客户的参与中应运而生。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不断革新,单向的推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互动营销的方式开始挤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市场,这种以消费者为出发点的营销方式将会通过电子商务进一步应用到国际经济贸易中,不断对国际贸易方式进行创新,增强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管理方面的应用。

6.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打破了传统贸易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真正的实现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但是,在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电子商务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难题,各国就要积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对国家间的国际经济贸易政策主动交流,特别是我国面临当前所处的经济形势,更要加强与他国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三、结语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大数据;国际经济贸易;影响;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联系也更加密切,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社会,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经济贸易模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大数据模式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的优势在于可以整合国际经济贸易资源,让国际间的供需关系得以更加清晰地呈现,从而对我国经济主体的结构进行量化调整,致力于为我国创造更多的财政收入。当然,大数据势必会对我国经济主体的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创造一定的挑战,因此围绕大数据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更具现实意义。

1大数据的内涵

1.1大数据的概念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对大数据进行了定义,即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传统数据分析软件和工具能力范围的集合,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多种数据类型和低价值密度的特点。大数据是指对市场中庞大体量的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并经过专业处理,形成对市场需求及相关信息的掌握。

1.2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习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在大数据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在从事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思维上的改变,比如之前人们更加注重因果关系,而现在人们则更加看重事物的相关性。由此可见,从本质上说,大数据改变的是人们的思维,给人们传输一种一切皆可量化的思想。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们从事的很多活动都会留下痕迹,比如在阅读或浏览过程中,表面上是接收外界的数据和信息,其实在浏览过程中也会创造很多数据,如网站可根据浏览记录推荐相关性的资料信息。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既是数据的接收者,又是数据的创造者,这样的环境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势必难以与大数据分割。

2大数据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国际经济贸易予以了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比重越来越高,价值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而且,随着数据流通更加顺畅,国际经济贸易模式愈加多元化,这也是大数据的优势所在,其可以通过整合贸易数据和信息多方面的资源,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形成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最终帮助经济主体做出正确的贸易决策,保证企业效益。所以,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而言,大数据为多方利益主体创造了更多机遇。当然,结合我国专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研究现状来看,大数据的应用理论仍然不够完善,所以国际贸易工作者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也比较粗浅,应用效果比较一般,对新时期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需要持续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进而明确技术的应用路径。

3大数据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的影响

3.1大数据让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更有动力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可以发现,一个贸易主体,自身的竞争力决定着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所以,对于贸易主体而言,想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必须持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大数据时代,贸易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都可以进行量化评估,所以能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因此,大数据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是贸易主体获得动力的主要渠道。

3.2大数据让国际经济贸易程序更加简易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国际经济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其中重点体现在物流方式上,相比传统的物流渠道,大数据背景下的物流会更加高效,也更加可靠。国际贸易往来也需要经历进出口的环节,有了大数据,可以让一些半成品在出口之前做好增值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销售地进行时间和空间层面的优化,让产品更加顺利地完成销售。因此,在物流环节应用大数据予以优化,一方面能够更加高效,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很多物流成本。3.3大数据让国际经济贸易形式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式基本都是实体贸易,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贸易形式更加多元化,如线上的电子交易也成为当前的常规手段。传统的实体贸易中,交易双方需要进行跨国面谈,所以整个过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这也是实体贸易时间和空间层面的局限性所在。而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商品参数可以进行线上传输,交易过程也可以使用电子货币,进而使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更加高效。

3.4大数据改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格局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经济格局一直都由西方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当然,随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如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在世界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全球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这样的经济形势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利好。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可对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形成有效的评估和定位,从而根据市场关系进行生产规划,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发展。而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深化,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仍在继续变动,这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机遇。

3.5大数据会让国际经济贸易风险升高

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会涉及很多信息,而大数据的使用一方面可让信息得以整合,从而提高数据信息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会出现信息被窃取或数据丢失的现象。在市场经济中,贸易信息被窃取,不仅会对买卖双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若是这些信息落入竞争对手手中,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经济层面的因素外,跨国贸易活动中还包括很多国家层面的机密,所以大数据的风险也容易危害到国家安全。因此,在当今时代的国际经济贸易中,贸易安全必须要受到有力的保护,在开展贸易活动之前,确保对大数据的使用者进行安全培训,并建立安全防护的配套设施,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

4大数据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

4.1电商市场日益火爆

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人们已经养成了网络购物和线上交易的习惯,尤其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让人们对线上消费形成了更高的依赖。随着电商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跨国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势必越来越大。如我国的头部电商平台淘宝和京东,近几年的交易额基本达到了顶峰,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若要保持当今的发展动力,拓展海外市场是必经之路。而大数据为这些电商平台开展跨国贸易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契机,跨国电商平台也是我国电商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4.2跨国企业的地位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大数据时代,会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进程,在开展跨国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买卖双方而言,都需要经历很多繁琐的程序,而且跨国贸易活动也与国际政治关系密切相关,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局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为了加快贸易进程,会选择跨国合作的方式来组建合资企业,这样在跨国交易的过程中也会省略很多程序,有利于提高贸易主体的效益及交易效率,也正是凭借这样的优势,跨国企业的地位势必得到进一步提高。

5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策略

5.1加强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引进

随着经济贸易活动开展的技术性越来越强,对于贸易主体而言,只有具备足够的优质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尤其是在大数据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必须重视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又要拥有国际的市场眼光。所以,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外人才的引进,这就需要我国全面优化科研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让人才吸引力得以提高,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5.2加强创业和创新的激励

在国际市场贸易活动中,我国企业需要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更强,如果企业的规模不够或企业结构不健康,就会导致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丧失竞争力。所以,作为我国的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国内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激励,只有国内具有足量的优质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可以通过完善政策的方式,对初创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或对创新型企业进行投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5.3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位置,所以产业结构比较失衡,导致我国在国际中的贸易往来竞争力有限。因此,作为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各领域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只有如此,才能让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更加健康、更有持续性。

5.4基于大数据推进国际经济贸易信息化发展

在网络信息时代,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都非常重要,只有信息足够完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加高效、更加稳定。大数据技术为国际经济贸易的信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很多新的算法也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对于企业而言,有了充分的信息,所做出的贸易决策也更加科学,更具针对性。

5.5基于大数据推动物流发展

大数据可以对物流资源形成更好的整合,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物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采用传统的物流方式,不仅会产生大额成本,还容易产生更多的物流风险。因此,依托大数据的信息整合优势,可以让物流产业实现进一步的升级,从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国际贸易发展形成有力的推进。

6结语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更有动力,经济贸易程序更加简易,贸易元素更加丰富,贸易形式更加多样,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更有益处,但也会提高贸易风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深入,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电商市场会更加火爆,同时跨国企业的地位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对于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而言,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加强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引进;二是加强创业和创新的激励;三是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四是基于大数据推进国际经济贸易信息化发展;五是推进金融创新;六是推进物流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楠.浅析大数据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8(21):59-60.

[2]马瑞,刘熠博,孙雯,等.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9):19-20.

[3]马瑞,王一,刘熠博,等.大数据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税收筹划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10):100-101.

[4]刘洋.大数据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8):50-51.

[5]孙冰.大数据背景下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商论,2020(1):73-74.

[6]贾婉艺.大数据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思考[J].湖北农机化,2020(4):46.

[7]程芳,杨霄.大数据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20(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