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3:23:13

国际经济

国际经济范文篇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经济战略

随着一体化经济逐渐走入国际市场,在这种国际经济环境下,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则,在不同的规则下,国家之间产生国际经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能够营造出安稳的世界经济环境,就需要实施一些策略对各个国家间的经济冲突进行合理的规避,把各个国家的国际经济损失降低。因此,制定出能够实现双赢的策略和经济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冲突的含义

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上各个国家间产生经济的冲突是一定会发生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不能够完全消除。对于国际中的一些“经济潜规则”问题、缩短南北间的经济差距问题等等都需要对其进行安全平稳的宏观调控。国际间曾经存在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权力的独断性在整个大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冲击逐渐失去了原本所具有的价值,从专制性的地位变成了大众性的规则。全球化经济在逐渐迅猛的发展中,各个国家都在捍卫本国的主权,对本国的经济也有着一定的主导权力和控制能力,但是在一体化经济的背景下,需要国家对经济自主权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这样的国际矛盾慢慢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从一个角度来说,各个国家认为,在国际间形成众多的国际性跨国公司是对本国经济的一种掠夺策略,跨国会对本国经济的自主性控制方面有干扰性。

二、目前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影响下的今天,全球一体化为很多国家带来了不少便利的条件,也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经济中迅猛发展的自由经济,商品和服务等资本的流通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多的商品流通量,这样就会导致经济全球化成为了经济发展必经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背景不同,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冲突,每个国家的经济在表面看似安稳的,但经常会有不安定的因素存在。在国际秩序形式逐渐转换的前提下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世界经济旨在规定一个安全平稳的经济秩序和规则。在这种秩序和规则下,将削弱国家自身对经济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但是会因为各个国家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会加强政府对本国家的经济干预,通过了政府的干预,各个国家的经济会优先并大部分考虑本国的经济现状,这也使各个国家间在进行经济往来时冲突发生的几率会不断加大,政府对国际经济自由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干预,也因此产生了国际上的经济冲突。

三、国际经济冲突的造就点

政府的强烈干预是导致国际经济冲突产生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旨在保护本国经济不受烦扰所以会采取相对保守的经济态度致使国内的经济开放程度逐渐减小,因此,会对自由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干扰,使得本国经济在大的经济环境面前丧失一定的竞争力,最严重时,可能会脱缓本国的经济发展进展。所谓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以整个国际全球化大背景为前提的,既想享受自由发展的经济模式带来的便利,又要以保护国家利益为重,以本国的经济发展策略为旗帜,再加上政府对本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上发展的干预,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引发了国际间的经济冲突。在政府的参与下,对本国的经济控制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相应的经济法律规定,这种政策的制定不仅是对本国的经济保护,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性,在某些利益上作出了一定的牺牲,对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障碍。一方面,政府对自由经济进行干扰,它的目的就是使国外的经济发展对本国的经济产生干预并且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实施一定程度的保护意义。另一方面,政府在面对国际经济对本国经济造成影响时会采用相应的法律措施和手段来遏制这种现象,如各国间针对国际经济的冲击一般都会设立贸易壁垒等,政策和法律的双管齐下,使经济自由化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全球化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国际经济大背景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每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政府的管制存在于整个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又影响着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所以,本着“国家经济上进行合理的放宽,在主权上进行必要的控制”这个原则和规定,政府的控制程度是国际经济冲突产生的根源。有些错误的理解在于全球化是想要对每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经济体,但实际上,真的全球化是求同存异,为整个世界的经济构建出和谐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大家友好竞争各自发展。

四、针对国际冲突的相关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对国际经济冲突的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法在发生经济冲突时起到的约束和控制的程度上,以及它的适用性和能力的广泛性上,从目前的国际经济状况来看,国际经济法对国际经济冲突的解决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经济的发展作为整个国家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实力的象征,因此经济冲突必然引起法律上的冲突。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它需要合理的经济市场规则,它要使每个国家能够愿意接受这个规则,并且按照这个规则合理合法地发展本国的经济,但是现在的国际经济规则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五、减少国际经济冲突的对策

(一)构建国际经济体制。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抵挡经济球化的趋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模式的前提下,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构建合理的经济体制才是减少国际经济冲突最好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构建国际经济法案,从而让每个国家都能够合理有效地参与到经济法案当中来,这是保证全球化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方法,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地区的经济有序发展。要想制定健全并强大的法律体系,就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做好国与国,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议,对其法律的适应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然后,制定符合国内和国际的法律权限,通过各国间的相互协商最后进行具体的安排。

(二)正确面对冲突。国际经济冲突是无可避免的,每个国家都应该正确面对自身以及其他国家所管辖的冲突,冲突发生后,要立足于国际经济冲突的减小或解决的视角,正确面对冲突不盲目不冲动这样才可以想出较完美的解决对策。未雨绸缪才能应对自如,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要对本国的经济体系做到全面的了解,了解自身经济体制的性质,通过合理的协商和适当的退步和对管辖权的合理分配从而把各国的国际间的经济冲突得以解决。这是有效规避国际经济冲突的良好解决办法,每个国家在解决国际经济冲突的时候,都应该予以一定程度的认识。

(三)采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办法。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实则是一种逐渐进行的经济发展态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各个国家间的合作,以及区域性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间采用的如贸易壁垒式的潜规则,以及全球化并没有真正全球而只是发生在几个国家间的这种现象。因此,为了规避国际经济的冲突时,要在小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磋商和探讨,在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合作,谨记合作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作出适时的让步,这种方式在解决政府对经济全球化干预上面也有一定的成效。在经济合作中要制定出合理合法有效的合作模式,使得各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使国际经济冲突出现的概率慢慢减小,最终使得国际冲突的办法得到合理的解决。

(四)构建合理的经济摩擦相对应的体系。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各个领域,各个企业应该怎么样有效避免国际经济冲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要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使企业的财务数据和账目清晰便于分析,同时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行业的层面来说,为了避免各种冲突的发生,就要号召行业权威组织一个有威望的机构,在这个机构中每个行业或企业的组织有一定的话语权,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平等的经济经验,及时调整相应的应对体系。

六、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和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一定会是蜿蜒曲折的,每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就大不相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压力都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在关于经济的利益冲突一定会存在的前提下,要做好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就是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稳定和谐公平高校的国际经济环境,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每个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作者:吕素昌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多,肖冰.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冲突问题及其应对[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国际经济范文篇2

战后国际经济协调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第1时期是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期这段时期,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制度和1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开发协会等。这些机构从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出发,协调资本主义体系的利益关系,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发展和减缓经济危机的振动幅度产生了1定的积极作用。然后,6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渐衰落,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动摇,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发生变化。1973年以后,随着固定汇率制度的解体,国际经济协调的第1时期遂告结束。

国际经济协调的第2时期是从1975年起至今。在这1时期,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首先是多元化,由主要发达国家共同操作和掌握,从而改变了美国主宰天下的局面;其次协调机制已初步成熟,机构协调与政府协调并存,双管齐下,走向更高的水平;再次国际协调的方式较为灵活,可根据国际经济运行的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和具体目标。

1973—1975年期间是两个不同时期的转折点。以美国为核心,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框架,以机构性协调为特征的旧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由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于1973年走向解体。1975年西方7国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世界经济多极化为基础,以西方7国多层次经常性会议为组织形式,并辅之以全球性经济机构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出现,经过若干年的演变,逐步形成1个体系。

国际经济协调的框架

从历史上看,国际经济协调有3种框架:1是在多边协议框架下的机构性协调,如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名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为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协调能源政策为目的的国际能源机构。2是在区域经济1体化过程中的地区协调,如从欧洲共同体起步发展到今天的欧盟。3是在领导人会晤机制下的定期协调,如每年1次的7国集团首脑会议以及每年两次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国际经济范文篇3

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学主要采用学分制的形式展开,学生在学制内(一般为4-6年)修读完至少170学分方可毕业。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3个教学平台构成,即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拓展教学平台。(一)理论教学平台理论教学平台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又分为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四个模块。在理论教学平台下,学生需修满116.5学分。通识必修课程模块需要修习38学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华经典文化、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通识课程。通识选修课程模块要求学生从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类、科学技术与健康类和艺术体育类课程中选修至少8学分,且非艺术类学生必须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需要修习24学分,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国际贸易地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应用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需要修习14学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两岸经贸往来与桂台经贸合作等专业课程。专业限选课程模块需要修习28.5学分,主要包括商务英语、管理学、会计学基础、报检实务、报关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服务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国际商法、两岸经贸合作政策与协议解读、桂台商务与投资合作专题分析等专业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模块要求学生任意选修4学分,主要课程包括现代礼仪与沟通技巧、互联网经济概论、个人理财、品牌管理、物流管理、消费心理学、跨国公司运作与管理、国际经济热点专题分析、国内经济热点专题分析等。(二)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两大模块,即通识类实践模块和专业类实践模块。在实践教学平台下,学生需修满43学分。其中,通识类实践模块须修习9学分,主要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计算机应用基础、商务英语综合能力训练等课程。专业类实践模块须修习34学分,主要包括国际商务函电模拟实践、国际商务单证模拟实践、国际市场营销模拟实践、进出口报检模拟实践、进出口报关模拟实践、进出口业务模拟实践、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践、国际货运模拟实践等模拟实践专业课程以及中国-东盟边境贸易考察实践和在桂台资企业经营考察实践等考察实践课程。(三)素质拓展教学平台素质拓展教学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和东南亚国家语言模块两大部分,学生需要修习10.5学分。其中,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中,学生须在社会实践、管理工作、读书活动、技能证书、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创业项目、社会服务、社团活动、国(境)外文化体验中至少参与四个类别的活动获得四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东南亚国家语言模块要求学生从交际泰语、交际越南语、交际柬语、交际印尼语中选择一种东南亚国家语言学习并修习4学分。此外,在素质拓展教学平台下,还要求学生修习1学分的普通话测试和1.5学分的安全教育。

二、树德科技大学国际企业与贸易系课程设置概况

树德科技大学国际企业与贸易系本科教育的学制一般为四年,规定在毕业前须修满135学分,方可毕业。与大陆地区不同的是,树德科技大学国际企业与贸易系本科教育主要是采用学程制。学程发端于美国,所谓学程,是指课程的组合方式,通过学程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涯规划组合未来四年的学习项目。树德科技大学国际企业与贸易系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校订必修模块、院必修模块、主学程(基础学程)模块和副学程(就业学程)模块。(一)校订必修模块校订必修模块需要修习28学分,主要包括基础英文、进阶英文、写作技巧、体育、服务领导教育、计算机概论、文化与生活、民主与法治、情意通识、人与自然、艺术之多元呈现等语言通识课程和一般通识课程。(二)院必修模块院必修模块需要修习9学分,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等经管类基础课程。(三)主学程(基础学程)模块主学程(基础学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进行学习,分别是主学程必修、贸易行销模组和国际经营模组。其中,主学程必修52学分,主要包括科技整合与大学教育、商用微积分、会计学、会计实务、创造思维与问题解决、总体经济学、行销原理、商用英文、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企业管理、实务专题、应用统计、国际贸易实务Ⅰ、国际行销管理、国际金融、专题制作、工作态度与伦理、专案管理、证照实务等专业课程。学生还需要从贸易行销模组和国际经营模组中选择任一模块修完其全部课程,共21学分。贸易行销模组包括会展管理概论、全球经贸趋势、消费者行为、国际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Ⅱ、贸易英文、商品展示与解说等专业课程。国际经营模组包括组织行为、货币银行学、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经营策略、国际投资和产业分析等专业课程。(四)副学程(就业学程)模块副学程(就业学程)模块需要选修至少25学分,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商用日文、多媒体设计、财务管理、展览行销管理、电子商务与网路行销、会展企划实务、英语听力训练、市场调查、创新与创业管理、国际品牌管理、区域经济市场、国际贸易资讯系统等课程。

三、桂台两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一)课程体系的相似性。1.重视实践教学广西外国语学院和树德科技大学均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十分注重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在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除了要求学生修习国际商务函电模拟实践、国际商务单证模拟实践、国际市场营销模拟实践、进出口报关模拟实践、进出口报检模拟实践等9门在校内实验室完成的实践课程之外,还要求学生赴校外实践基地完成中国-东盟边境贸易考察实践和在桂台资企业经营考察实践两门实践课程的学习。此外,广西外国语学院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专门开设了团队合作实践训练课程。在当前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广西外国语学院在课程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模块,要求学生必须在社会实践、管理工作、读书活动、技能证书、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创业项目、社会服务、社团活动、国(境)外文化体验中至少参与四个类别的活动获得4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树德科技大学国际企业与贸易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主要体现在采取专业课程与证照辅导合一的方式,要求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两张系里认可的专业证照。学生通过证照实务课程可以选择性地考取专业证照,如国际行销管理专业人员、会议展览服务专业人员、国际企业管理师、贸易经营师、专责报关人员、初级物流运筹人才检定、国贸业务技术士乙/丙级检定、海/空运EDI报关专业人才认证、初阶外汇人员专业能力测验、航空货运承揽技术认证证照检定、理财规划人员、证券初级业务员等证照。此外,根据相应专业课程,学校会安排学生到相关进出口贸易公司、货运承揽业企业、物流企业、报关公司、银行或证券公司开展职场体验活动。2.专业课程涵盖的知识领域相似尽管广西外国语学院和树德科技大学具体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不同,但两所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有共同之处。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应用统计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货运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商务英语、管理学、会计学基础、国际商务谈判、跨境电子商务应用等课程;树德科技大学国际企业与贸易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经济学原理、管理学、统计学、商用微积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应用统计、商用英文、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与网路行销等课程。通过对两所高校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桂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共同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数学知识、商务英语知识以及国际贸易实务类知识。(二)课程体系的差异性。1.课程体系模块划分不同。虽然广西外国语学院和树德科技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涵盖的知识领域相似,但二者开设的课程基本构成模块却不同,且有各自的特点。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拓展教学平台三个平台构成。理论教学平台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又分为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四个模块。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通识类实践模块和专业类实践模块,而素质拓展教学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和东南亚国家语言模块。树德科技大学国际企业与贸易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校订必修模块、院必修模块、主学程(基础学程)模块和副学程(就业学程)模块四个模块。通过对两所高校课程体系模块划分的比较分析,发现:第一,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有着明显的院校特色,对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题体系和素质拓展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十分清晰的划分;第二,树德科技大学国际企业与贸易系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是学程模块化,即学生在主学程中可以从贸易行销模块和国际经营模块中选择任意一个模块进行修习。通过对广西外国语学院和树德科技大学课程体系结构比重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所高校在课程体系结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重视程度不同。树德科技大学非常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其中,院必修就相当于大陆的专业基础课程,主学程和副学程的课程都属于专业课程,因此,树德科技大学国际企业与贸易系的通识课程只占所有课程的20.74%,专业课程却占比79.26%。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通识课程占比38.52%,专业课程占比61.48%。可以看出,广西外国语学院比树德科技大学更加注重通识课程的教学,这也是大陆高校与台湾高校课程体系构成上的主要区别。这说明台湾高校非常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大陆高校则强调通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主要受两岸高校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影响。第二,必修课与选修课比重不同。在广西外国语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比重远远大于选修课比重,而树德科技大学的选修课比重较高。从限定选修课来看,广西外国语学院限定选修课占比16.76%,树德科技大学占比15.56%,两校在这方面基本相似;从任意选修课来看,树德科技大学任意选修课占比18.51%,而广西外国语学院占比仅仅为7.06%。总体来说,树德科技大学比广西外国语学院更加注重选修课的开设,体现出台湾高校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这也是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普遍差异。3.课程编排形式不同。广西外国语学院与树德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在编排形式上有着一定的区别。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采用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纵向编排形式,学生在大一大二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到了大三大四阶段才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而树德科技大学国际企业与贸易系课程设置主要采用横向编排形式,即通识课程遍及大一至大三的每个学期,专业基础课程从大一上学期就开始开设,专业课程会一直持续到大四上学期。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发现,广西外国语学院和树德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各具特色,但也存在各自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继续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是两所高校共同的目标与方向。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经过7年发展,已逐渐形成一套具有广西外国语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如改善课程结构比例、加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增加专业领域出现的新课程、更新专业课程内容、进一步凝练课程体系特色等。广西外国语学院在与台湾各高校的合作中,不断借鉴台湾高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坚持引进台湾高校优秀师资力量,持续推动桂台教育交流合作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玲.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4(03).

[2]林惠敏.陶红军.陈文铭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类课程设置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3(03).

[3]唐嘉彦.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J].世界教育信息,2013(08).

[4]卢仁祥.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

国际经济范文篇4

什么是“法学方法论”呢?要分析“法学方法论”的内涵,笔者认为,必须先弄清“方法论”的概念。许多权威词典,对方法论的概念,作出类似的定义:在朗内斯特1983年所编的《哲学词典》中“方法论”指的是“对那些总是指导着科学探索的推理和实验原理及过程的一种系统分析和组织……也称之为科学的方法,因而,方法论是作为每一门科学的特殊方法的一种总称”;1977年出版的《韦伯斯特大学词典》则将方法论定义为“一门学科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规则和基本原理;……对特定领域中关于探索的原则与程序的一种分析”。梁慧星教授在论及“法学方法论”时,也提及了关于“方法论”的定义,他认为:方法论的任务是说明这样一种方法,凭借这种方法,从我们想象和认识的某一给定对象出发,应用天然供我们使用的思维活动,就能够完全地即通过完全确定的概念和得到完善论证的判断,来达到人类思维为自己树立的目的;方法论与人的活动有关,它给人以某种行动的批示,说明人应该怎样树立自己的认识目的,应该使用哪些辅助手段,以便能够有效地获得科学认识。从而,笔者认为可以将“方法论”理解为一种指导研究,统领分析,认识世界的工具。正如德国卡尔•拉伦茨在其名著的《法学方法论》中所言:“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之方法”,法学也具有其固有的方法论。对于“法学方法论”的定义更是莫衷一是,引用比较权威的说法,卡尔•拉伦茨教授是这样定义其的:“法学方法论是以诠释学的眼光对法学作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指的不是对法律决定过程的心理分析,虽然这种分析亦自有益,但是于此所指的是发掘出法学中的方法及思考形式,并对之作诠释学上的判断”。简而言之,法学方法论就是为法学问题提供思路与观念和对于法学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理论和手段。

二、“国际经济法方法论”的界定

根据笔者的思路,在已知“法学方法论”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国际经济法方法论”就要先理清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根据王传丽教授在其主编的新版《国际经济法》教材中的诠释,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关于商品、技术、资本、服务、在流通结算、信贷、税收等领域跨越国境流通中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和。国际经济法作为国际法项下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其方法论的概念理应与国际法方法论的概念息息相关。按照《国际公法百科全书》中的经典诠释,国际法的方法论这个概念,既指其广义的概念,即用于获得国际法律体系的科学知识的方法;也指其狭义的、更专门的概念,即用来确定国际法规范或规则的存在的方法。尽管与与其同宗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不同,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国家间、自然人及/或法人间,以及自然人和法人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不涉及国家间的政治关系,而国际公法调整的一般是国家间的政治、外交、军事等非经济法律关系,国际私法主要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以及国际民事诉讼的规范;其次,国际经济法具有其特殊的法律渊源,国际经济法的渊源除了国际条约外,还包括了作为商人习惯法的国际商务惯例以及相关国内法,而国际公法的主要法律渊源为国际条约及产生于国家间的政治和外交活动的国际惯例,国际私法的主要渊源基本上是各国国内法中的冲突规范以及极少的旨在解决法律冲突的国际条约。因此,根据上述概念与特征,笔者认为可以引用何志勇教授的观点,将国际经济法方法论的定义抽象为:为国际经济法问题提供宏观的观念和对于国际经济法问题提供解析工具的理论和手段。

三、国际经济法的常用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方法,以描述的手段讨论实然问题,采取规范分析、实例分析的方式,对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研讨。实证分析大都是同事实相关的分析,关注的问题一般都是“是什么”。这种方法在国际经济法中颇为常用,尤其体现在WTO法中。例如,研究“发展中成员差别与优惠待遇原则”是否是WTO各项协定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则,就要客观审视WTO协定中的相关规定与案例,用以分析该原则是否为WTO比较重要的原则之一。回顾WTO内发展中成员的差别和优惠待遇原则的发展历史,发展中成员差别和优惠待遇作为一项被认可的概念,始于《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及《WTO贸易与发展委员会》,但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定》中体现最多。例如,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12条第4、5款中规定了“各成员认识到,虽然可能存在国际标准、建议和指南,但在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发展中成员采用的某些技术法规、标准或合格评定程序,旨在保护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本国技术、工艺和生产方法。因此,各成员认识到不应期望发展中成员使用不适合其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的国际标准作为其技术法规或标准、包括实验方法的依据。”按照此条文的规定,发达成员在采用较高标准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发展中成员出口到其境内的商品不能单单按照发达成员所采用的较高标准,而是应当按照发展中成员国内适用的,符合发展中成员发展水平的标准来提供市场准入。同时,《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定》第10条规定了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例如,为保证发展中国家成员能够遵守本协定的规定,应请求,委员会有权,给予这些国家对于本协定项下全部或部分义务的特定的和有时限的例外,同时考虑其财政、贸易和发展的需要。各成员应鼓励和便利发展中国家成员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上述对于WTO规则的实证分析,都可以说明“发展中成员差别与优惠待遇原则”是WTO各项协定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则。

(二)历史研究法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历史分析本身就是各门学科所最常用的学科分析工具。对国际经济法学史的研究能够揭示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多元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为国际经济法解决复杂的国际经济贸易及金融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论基础。在对国际贸易术语进行研究时,就要从其历史渊源开始研究,并且研究其演进过程,并且比较每一版本与上一版本的不同与进步。因此,笔者关于国际贸易术语的论文和授课都是以此开头:“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商事惯例的一种,伴随着十八、十九世纪全球范围内商品货物贸易的大规模开展而出现的,用于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具有实体法性质,是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为了避免各国在贸易术语的使用上出现分歧和纠纷,国际商会最早于1936年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即《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国际贸易合同中所使用的贸易术语供给一套具有国际性的通则的解释,使从事商业的人们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能选用确定而统一的解释,其后为了适应不断发展进步的国际贸易,国际商会先后进行了七次修改,Incoterms•2010作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历史上的第七次修订,由国际商会于2010年9月27日颁布,2011年1月1日开始生效。”上述都是对于国际贸易术语历史渊源以及演进的研究。在学习研究国际金融法时,历史研究法同样必不可少。笔者硕士时曾经研究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的相关中美法律制度,其中都涉及到研究我国自1999年7月《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的“4、5、6标准”的规定到现在可以用以规制反向并购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之间法律的演变与更迭以及美国自1933年《证券法》到2005年的“关于空壳公司使用S-8表,8-K表和20-F表的规定”以至最近立法的一系列金融法规改革内容与其相关背景。在海商法的研究中也是如此,不管是在教学还是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每次提到规制“提单运输”的国际规则时,都会从《海牙规则》谈起,再讲到《维斯比规则》对其的演进,之后谈及《汉堡规则》的新变化,以及后来并没有生效的《鹿特丹规则》等有关于多式联运的相关规则。不仅如此,还要追溯其演变的原因与经济,社会历史背景。笔者认为,这都是对于历史研究法的实践。

(三)比较研究法

比较法学研究方法也是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论述经济法学方法论时,有学者认为经济法学研究应当注重不同国家或地区商品经济关系及其法律秩序的异同,对此进行充分的比较分析,既要涉及相同社会制度国家经济秩序的共性,又要涉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经济秩序的差异性,并给出科学阐释。笔者认为这种论述同样适用于国际经济法。学习,研究国际经济法,一定要熟悉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以及其之间的异同。比如笔者在学习,研究,讲授《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CISG),都重视将其与UPICC,PECL以及我国合同法进行比较研究,类比分析其之间异同,并找出其中的背景原因。再例如笔者的博士课题是关于“国际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研究”的,其中就大篇幅的用到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几大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发展中经济体台湾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及其金融法背景,并以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BaselCommitteeonBankSupervision;BCBS)及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DepositInsurer;IADI)于2008年7月决议合作发展国际间所共同接受之核心原则“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以及之前由IADI单独的“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为指引,从而力争提炼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我国是否具备建立显性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条件;而是我国的建立该制度之时得以借鉴的国际与国外经验。在此研究中,不论是问题的提出,论证过程还是结论的得出,该比较研究的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现阶段的研究中,笔者主要研究美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及其改革发展,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比照我国现实情况,考虑相关制度的法律移植问题,通过对两国及世界金融环境,金融立法的研究,提出适用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在这其中也用到了比较研究方法,比照我国现实情况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与屡次改革时的现实情况,金融法制背景。

四、结语

国际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国际经济金融化特征成因

一、国际经济金融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国际经济金融化主要是指国际经济活动日益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金融关系为纽带,以金融政策为协调工具,从而把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来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与趋势。国际经济金融化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国际金融活动在国际经济中日益趋重,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资产在社会财富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二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影响下金融活动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表现为金融联系;三是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出现,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国际金融关系的协调成为国际经济协调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日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国际经济金融化的实质就是指金融这种经济资源在世界各国日益被优化配置、被充分利用的过程与趋势。在国际经济金融化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1、金融虚拟经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日益突出。所谓虚拟经济就是相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物经济而言的,主要指由虚拟金融资产如有价证券、存款、外汇等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活动,也称金融虚拟经济。金融虚拟经济在国际经济活动的地位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虚拟经济规模日益扩大。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全球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1989年为5900亿美元,1992年为8200亿美元,1995年为11900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15000亿美元,目前,全球的外汇日交易量已接近2万亿美元;国际债券1999年为1900亿美元,预计2000年为2000亿美元;证券市场到1998年11月,全球证券市场总值达25.2万亿美元,成交23万亿美元,其中,十大证券市场证券市值22.3万亿美元,成交20万亿美元。目前由于资本的流动和外汇交易日益脱离实体经济,因此,国际经济的金融虚拟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进一步加强。第二,金融资产在各国社会财富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在社会财富中,如存款、股票、国债和保险单位等多种虚拟金融资产的比重日益增大,以金融资产为主取代了以实物形态为主或以货币存款为主的财富持有形式。可以用金融相关率即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表示社会财富金融资产化的进程(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一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率都在逐步提高,社会财富以金融资产形态存在的比重日益加大。目前,国际金融交易仅有2%的同生产、贸易等直接投资有关,其余的均在自我循环,进行钱生钱的游戏。据统计,全球股市市值约25万多亿美元,而金融衍生商品的价值就达100多万亿元,是全球GDP的三倍多;再如1997年全球仅养老金总额就达到9.7万亿美元,估计到2002年将达到13.7万亿美元,并且这些国家的虚拟金融资产总额都超过了实物资产的总额,在未来的时间内金融资产的相关率还在继续增长。2、国际金融关系在国际经济联系中日益突出。金融关系主要是指各国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股权股利关系和风险与保险关系等金融关系。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金融关系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关系金融化世界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它便利了全球金融的往来和全球融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目前,全球证券投资正在急剧的膨胀,意味着金融中介的快速运转,全球证券业内50家最大的证券商都是银行集团和金融集团下属的部门,银行与证券业的合并,方便了国际资本的国际转移,大量而迅速的全球资金流动,将各国的经济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了资金在国际范围内有效的分配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如国际货币组织的总裁康德苏在1995年5月美洲国家第25届理事会上所说,“在过去10年到15年内,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一体化为众带来了许多好处,它促进了全球储蓄的有效分配,而且促进了许多国家的投资与经济增长。”二是金融债权债务增加显著。国际清算银行统计,仅跨国银行债权总额,1992年仅为1885亿美元,1997年已增加到90383亿美元;国际融资总额,1992年为3149亿美元,1997年底便增加到88272亿美元。三是金融关系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3、国际金融关系的协调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方面,金融安全是世界各国经济安全关注的重心。90年代频繁的金融危机,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拉美巴西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巨大破坏作用,如何避免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衰退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因此,金融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安全首要关注的问题。[NextPage]

二、国际经济金融化的成因

1、金融全球化促进了金融虚拟经济的发展。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金融的全球化对虚拟经济的扩张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极大提高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效率。据统计,世界金融市场一年的交易量达400多万亿美元,是国际贸易的几十倍,使虚拟经济规模得到极大的扩张;二是金融业务全球化、多样化,使得金融业的服务对象突破国界的地理限制,服务对象出现国际化,这对开拓国际金融市场,扩大虚拟经济提供了前提条件;三是货币国际化,即许多国家在积极推进货币的可自由兑换,全球性可流动和交易的货币将增加,国际货币结构的多极化为金融业务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四是世界各国金融政策趋向一体化。

国际经济范文篇6

(一)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产生的基拙经济法是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时,为了调和社会化大生产‘J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渴望更良好的秩序。但是经济个体在社会化大生产面前是肖目的,不顾及整体的利益,不择手段的追逐利润,各个环节的冲突不可避免。因此,以国家宏观调控为核心的经济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战后,二战前,由于金本位崩溃,世界经济危机的加剧。仅靠一国政府实行的关税壁垒、外贸统制、金融管制己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从国际立场出发,从普遍性多边条约的角度确立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法由此产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产生的社会基础是相同的,是生产社会化,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产物。

(二)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联系与区别

1.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二者都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关系,非经济关系都不涉足。这其中即有公的关系,又有私的关系。但具体而言调整对象又有所不同:经济法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市场调控关系、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而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各个国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私人贸易、管理贸易、税收、私人直接投资、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关系。

2.二者都是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内容丰富,但从法律体系而言,经济法属于国内法体系,国际经济法属于国际法体系。

3.二者都可以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维护经济秩序的作用,但经济法主耍是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而国际经济法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主体方面都包括自然人、法人,国际经济法的主体还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经济法主体中还包括企业内部组织。5.渊源上,有人认为,经济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法规、习惯法和判例,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国际组织的规范性文件,而一国涉外经济法律是一国制定的,属国内法范畴,是经济法渊源,而不是国际经济法的洲源[l]。这显然是混淆了法律渊源与法律性质的概念,我认为一国的专用实体规范既是经济法的渊源,又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

二、实践中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协调

如果将经济法一与国际经济法各自要调整的内容分析,我们会发现二者有对应的关系。经济法中有公司、企业法律关系;国际经济法要研究跨国公司法律问题。经济法中有税收、财务法律关系;国际经济法中有国际税收法律制度。经济法要规范外商投资法律关系;国际经济法中有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规范。经济法要对银行、金融进行监管;国际经济法同样要对国际金融制度进行管理。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正确的认识二者所处的地位。有人认为,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川。我认为应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下而从两个方而说明。

(一)国际经济法规则在国内经济法中的适用

1.国际法在国内法中的适用,世界上有三种做法:转化(t,一ansfer)、采纳(adoption)、混合式。我国在司法实践中采取的是混合式。人世后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wTO规则和中国签署的各项协议一部分已经被采纳为国内经济法的一部分。一方面,对以《对外贸易法》为核心的《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法》等己修改完毕;另一方而,在宏观调控管理中,为了执行《服务贸易总协定》,我国补充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执行办法》、《外商投资服务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办法》等。由于我国宪法和立法法对国际条约在国内的实施没有具休的规定,所以不能指望也没有必要都转化为国内的经济法予以执行,可以直接适用。

2.在市场准人方面。我国原来的经济法规对某些领域的主休严格限制,如金融、保险、银行、电信等。现在,根据中国政府的四项承诺之一,服务业开放,外国人可以进人到这些领域中来。但《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只是成员国的对外开放义务,而不涉及对内开放义务。所以,不能以允许外国私人在中国开办银行、外资公司、货运服务公司就推定中国私人也当然的享有此项待遇。因此,国内经济法规必须在主体上有相应的配套立法,以避免超国民待遇。

3.由于国际经济法和国内经济法的共同作用,一国私人也可以和他国对外经济(尤其是贸易)方面的法律发生更密切的联系。根据wTO规则,一成员方境内的私人因另一成员方政府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通过DsB(争端解决机构裁决)。如美国的301条款:如外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法律违反了该国与美国签订的条约、协定,损害了美国贸易的利益,任何人都可以向301条款委员会申诉立案调查,之后.与该国政府协商直接采取单边制裁。所以中国也有必要将私人诉愿与政府申请相结合,使国内经济法律一,刁国家经济法律制度得以有效的衔接。

(二)经济法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国际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中国经济;影响

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1.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1.2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在外贸领域引资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1.3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我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7%-8%,其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大约是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每年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在此情况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一体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3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3.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3.2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外贸作出的对策

国际经济范文篇8

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原因

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不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见解不一。有的学者重在研究和探索危机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学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还有的学者在研究和论述体制层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学者探究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层面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次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判断和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形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而金融资本贪婪和逐利性则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泛滥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由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生产过剩,而且是跨国移动生产过剩。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每一次危机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即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新自由主义确实是当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机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义不是危机的根源,抛弃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危机问题。

有的学者既从制度方面又从经济运行体制等方面论述本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虽然经济因素确实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诸如政治、制度和监管等非经济因素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机制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简单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传递和金融稳定,而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则可能在投资者之间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投资者的风险识别状态发生系统性改变,最终诱发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资剧降→经济危机。

有的学者从经济周期、收入分配视角等其他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虚拟经济周期运动的内生产物,深层原因在于强势美元格局形成过度消费和虚拟资本膨胀间相互加强的循环,导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过度偏离。而美国经济危机最终转化为世界经济危机,则是因为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共振的结果。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于美国经济中软预算约束现象的普遍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机制可以描述为: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金融创新激励→金融创新过度→信贷膨胀→大量呆坏账→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时的风险集聚→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国之间与各个国家内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和消费者的债务积累。而新兴工业化国家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压制了国内需求。这些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间接地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债务融资。这种局面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法持续的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传导到全世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总体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部分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缺乏强劲动力。美国和欧洲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阶段;其复苏到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轨道可能性较小。在国际贸易环境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将极大压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空间。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低碳经济可能成为发达经济体新型贸易壁垒。

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将促进国际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新兴大国经济群体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是引发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国际力量格局变迁、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以及全球治理架构形成的关键因素。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现有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并且无力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此,国际社会共同要求改革金融体系,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还有部分学者指出了后危机时代的另一些新特点,一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与改革方案逐渐式微,经济稳定和收入公平分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二是“大政府”取代“大市场”,在经济治理上再次占上风,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三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将有所缓解。四是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产业调整转移将出现新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的学者探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并指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部分学者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最根本属性在于无约束的纯信用本位货币特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正是在这种信用货币本位下的储备国道德风险作用集中表现。另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有两种方向:一是各国通力合作创造出超主权的国际货币;二是欧元和人民币不断崛起,与美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准货币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而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本位货币的选择,一个公平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摆脱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由所有参与国共同管理。

有的学者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目前美元还是最重要的全球储备货币,短期内美元的坚挺对全世界来说是重要的,贸然采取“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只能导致国际货币体系更加混乱。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提高,但是这依赖于国际货币地位的对称性。欧元相比美元实力仍有差距,这使得多元化国际货币结构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效应的发挥受到制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构建一个稳定的超主权货币体系需要超主权机构的建立。欧元的实践表明,超主权机构优于缺乏强制执行力的外部纪律约束。但欧元区的困境同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单一货币联盟只能作为改革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应定位于解决美元主导体系的缺陷,同时强化美国参与改革的意愿。

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一是作为主权分离的共同货币区,欧元区缺乏应对国际性大危机的统一政策协调工具。二是欧元区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经济的整合不仅没有产生内生性的趋同,反而出现两极化的离心趋势。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本质上是局部的主权债务的信用危机,而并非发达国家的全面的主权债务危机。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次贷危机的延续与深化,而国际投机者的推波助澜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推动因素。此外,经济结构失衡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内在原因,欧元区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制度性根源。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国际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希腊及欧元区内其他几个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将会产生系列国际影响:一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将对欧元作为地区统一货币可持续性提出挑战。二是可能促使欧元区外延性发展进程的节奏放缓。三是给欧洲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四是使得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将继续走低。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将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资本流动更加扑朔迷离。一方面,债务问题将影响市场预期进而放大市场波动幅度。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将更加紊乱。国际资本频繁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来回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的波动。

还有部分学者分析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可能使得欧元区政府为寻找经济增长点而实施更为强硬的贸易保护政策。这就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欧元汇率的走低将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的调整。

国际经济范文篇9

(一)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较快。在以往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三股重要力量,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一度将其他国家和地区远远甩在后面。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近似于垄断的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的状态,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加剧、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无核心化等问题更是极大地困扰着这些发达国家,同时也给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是,21世纪出现了一批新型的经济力量,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侧目。这些新兴的经济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大胆预测,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世界上新旧两种经济力量将会出现相对持平的状态。(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谈判进展缓慢。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市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实质上与以往风行一时的贸易保护主义是相同的,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贸易保护主义虽然对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时的益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诸多贸易壁垒的形成是不利于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甚至会造成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因此,世贸组织对此付出了诸多努力,多次召开协商会议以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参会的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的协定,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进展相当缓慢。(三)双边、区域自由贸易较为活跃。贸易自由化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当前国际市场中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的盛行正是对这种发展趋势的反映,同时也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方式。从科博登条约开始,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开始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实行起来。这种合作方式对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缓解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壁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自由贸易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贸易对各个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地扩大。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有利于引进外贸投资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吸引的外资投入也越来越多。引进的外资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以加强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其次,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现存的产业结构类型,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外贸发展模式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二)负面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也有着消极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资金压力的增大。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资金压力和金融风险也不容小觑。扩大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必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压力。资金缺口问题就是其中困扰中国企业的难题之一。其次,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经济波动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也越来越大。经济波动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传递到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对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最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发展较为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中国国际经济战略的选择

(一)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方式。在我国的国际经济战略中,既是经济战略的基础又是迫切需要改变的地方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方式。在以往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中,出口贸易的结构不够完善,虽然经过了多次调整但是仍然未能满足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需求,亟待改变。出口型经济作为当时主要的经济类型为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也为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就长远的发展来看,出口型经济的市场较为单一,仅仅凭借规模来取胜,是无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的,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对出口贸易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使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从量的优势到质的优势的关键性转变。(二)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出口补贴、关税等战略性措施来增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分享市场份额、分享外资企业的垄断利润等目的。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对于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国家应该从政策和经济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扶持。如对钢铁工业来说,国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钢铁工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是高新产业立足的根本和获得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不仅是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也是对增强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推动。最后,对于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产业,我国应予以大力的扶持。高科技产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力之一,也是我国实行战略贸易政策的关键所在。(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制定与实施国际经济战略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大背景下,我国要从当前的现实国情出发,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市场环境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规范,制定出符合全球经济发展方向的国际经济战略,这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上,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从政策方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予支持;第三,重视相关项目的建设和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指的就是服务业,即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相对于传统的第一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包括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是现在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针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滞后、竞争力不高等问题,从发展服务业入手进行解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第一,积极完善服务业贸易市场,建立健全服务业监管体系,为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鼓励支持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这一目的的达成既需要靠政府提供的宏观环境,又需要相关服务行业管理者的重视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结语

综合上述观点,在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并且参考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制定出适合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的国际经济战略进行不断地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熊麒.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的制定[J].商场现代化,2015(6):26-27.

[2]陈建奇,张原.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定位及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2015(1):30-35.

[3]杜潇潇.区域贸易协定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以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例[J].法制博览,2017(11):136-137.

国际经济范文篇10

新时代国际经济发展的意义

促进各国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直接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新时期,世界各国经济在不断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经济都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的方向。国际经济环境优化在新时期,国际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各国企业不断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增加其市场的占有份额。这种情况也让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再是比较单一的竞争关系,而是在竞争中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竞争的格局,推动世界经济的综合发展。信息科技引领潮流新时期,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当前形势来看,生产力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推动了世界信息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科学技术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相辅相成。在国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也在不断加快,全球信息科技水平的提升也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新时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格局逐步深化在现阶段的国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经济交往打破原有局面,政治友好交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新成果。世界各国都重视自身经济发展,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基础也越来越雄厚,具有加大国际市场投资的经济能力。在经济政治合作过程中,各国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以文化为媒介,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让政治合作变得更加亲密。各国之间经济往来日益密切,推动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不断深化。

国际经济多元化发展

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先进生产力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这种科技环境以及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也越来越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在很多的国家都在运用互联网来构建双向合作平台,能够让企业和个人通过互联网就能进行经贸合作问题的沟通、足不出户互动,突破了地域以及时间的制约。现在比较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适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是需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更加规范现在不断有国家参与到国际经济的活动中,国际经济市场在不断扩展,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竞争形式也越来越严峻。为了让经济发展的环境更加公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也要建立友好的贸易体系,突破竞争的界限,在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合作。良性竞争能够让国际经济进行良好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协调是“国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简称,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主要如下:一是能够有效降低各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效缓解不同国家间存在的经济矛盾,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促进了国际资本进行相应的流动。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有效协调国际共同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中存在的矛盾,才能更好地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全球经济进行有效增长。运用国际经济协调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策略加强国际经济组织作用关税、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国际货币组织是二战后世界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了世界各个发展阶段的国家和经济的发展。例如,各个参会的成员国都表示愿意继续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经济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全球化的经济。当前存在的单边主义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了一定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成员国达成了一致立场,从而对世贸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维护,意义非常大。诺罗夫表示,目标主要是在非歧视性以及多边贸易的前提下,共同构建具有开放型的经济,从而确保世贸组织的权威性以及独特性。

构建全球化的协调机制

建立全球资本流动监管协调机制,有助于发挥国际经济协调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通过检测各项指标,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让各个国家都能够更好地对国际储备、长期资本流动等金融危机进行预测。监督机制也需要依据这些指标的范围以进行相应的预测,并在出现异常范围时及时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二是加强资本的管制。亚洲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市场金融结构也开始趋向弱化,国际资本流动的透明度正在得到保障,资本项目向各国和世界经济不适当开放的风险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改善国际资本流动——这个话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管,构建协调的机制。最后,严格的监管对冲基金受。随着对冲基金的发展,监管问题也继续进行解决,监管者必须加强监管,主要是通过直接监管的方式。国际经济协调组织应遵守对冲基金管理必须遵守的法律,并制定专门的法规,及时识别资本波动。

创新国际经济协调措施

国际经济协调也成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满足世界三大经济组织所具备的协调职能,更好地满足全球经济新发展的需求。例如,制定的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不仅极大完善了多边贸易谈判体系,更关键的是,随着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相继加入世贸组织,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多边贸易规范中也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争取公平定位,获取合理利润,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二是需要对国际经济合作政策的思路进行调整,制定中短期政策、需求管理以及供给侧改革等。第三,需要注重科技创新能力,这也是对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战略进行支撑的重要表现。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以及发展数字经济等新模式,为全球经济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从而有效地缓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以及增长乏力的现象,为世界经济进入增长繁荣的新时代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的举措

提高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新时期,必须深入了解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为了更好地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必须提升经济的开放水平。中国也要深化改革开放,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想在国际市场环境中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跟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还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原则。采取多边合作外交政策国际竞争环境在不断的发展,竞争的发展模式也多种多样,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为更好地确保经济有稳定的发展环境,与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必须运用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使各国通过经济交流保持友好关系。

结语

在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的发展面临不同的挑战与机遇。只有积极适应时代,不断对自身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在国际交流中进行合作与发展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韩奇锟.新时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预测[J].现代经济信息,8(36):158.

[2]刘馨.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J].商情,8(8):78.

[3]周艳平.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展望[J].首席财务官,8,14(11):11-.

[4]朱天娇,王悠悠,盛凯骏,等.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态势分析[J].环球市场,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