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6:38:02

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原则导向规则导向

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IASC)及其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下简称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是复杂的和变化着的,即由早期的不屑一顾、中期的消极观望、阻挠拖延到最后迈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之路。本文主要阐述美国对IASC及其准则态度的转变和动因剖析,以期为我国准则制定过程中走向国际化提供有益参考。

美国对IASC准则早期的态度

从表面上看,在这一阶段美国似乎也是支持IASC及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其实并非如此。美国认为,20世纪世界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几乎就是美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美国会计师协会早在1909年便尝试研究会计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以统一会计界对基本会计问题的认识。1915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人又提出在全美建立一套统一会计制度的建议,以实现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规范化。1917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参与了统一会计的工作,这是美国会计进行标准化改革的序幕。1921年美国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它为“统一会计”的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及其组织支持,在会计规范化管理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929年至193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在经济大危机的最初阶段,美国会计师协会便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会计规范方面的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进展迅速,它在1932年的题为《会计基本准则》的报告,把美国所发起的“统一会计”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随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便成立了,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会计程序委员会时期(1938-1958年)、会计原则委员会时期(1959-1972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时期(1973-至今)。从1939年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公认会计准则文告——第1号《会计研究公报》(ARB)起,到2000年6月该委员会共51份《会计研究公报》、31个《意见书》、137个准则。1984年美国还建立了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政府会计准则的建设。

综上所述,美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历史之悠久,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堪称世界之最,且制定的“公认会计原则”最为详细和完善,制定准则的程序也最充分、公开和独立。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借鉴和吸收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所有这些情况,美国认为:美国有许多方面可以保证高质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才有资格制定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故一直到1995年7月IASC与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达成了制定一套核心准则的协议之前,美国FASB对IASC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努力一直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与IASC一直处于“对立”局面,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是消极的。

美国对IASC准则中期的态度

随着IASC的“可比性与改进计划”的立项、实施和完成,IASC及其准则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声望也越来越高,美国对IASC及其准则由开始的不屑一顾逐步转为消极观望,但美国证监会(SEC)和FASB对国际会计准则仍然没有信心,他们认为只有美国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准则,例如1991年FASB宣布,它支持国际会计准则(但不一定是IASC准则)的制定,它使用了“国际公认会计原则”、“世界范围的会计准则”以及“全球认可的会计准则”等字眼,其实是别有用心的,说到底它是想牢牢把握全球准则的制定权,由它来制定“全球会计准则”。但是随着1995年7月I0SCO与IASC签订了关于制定一套“核心准则”的协定后,在美国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为一旦“核心准则”制定完成并得到IOSCO的批准并向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推荐,那么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和在外国上市的美国公司均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这样,美国的证券市场上便会同时流行两套准则:一套是美国国内上市公司所适用的较繁琐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一套是跨国上市公司所适用的简单的国际会计准则,这是美国所不接受的,故在核心准则被IOSCO批准之前,美国必然会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加以限制并阻止其通过。即无论国际会计准则质量如何,美国都可能以其质量不高为由,将国际会计准则拒于美国资本市场大门之外。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阻挠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等资本市场上的应用。另一方面,美国也知道如果全然拒绝“核心准则”显然要遭受国际、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但是如果接受“核心准则”,则意味着在美国证券市场将同时使用IASC准则与FASB准则,这从一定意义上说,还是对FASB准则的背叛。所以,美国只能采取一个“拖”字,通过它主持的IOSCO的技术小组,推迟对“核心准则”的评审和推荐工作。

美国对IASC准则最后的态度

美国FASB对IASC及其准则一味地不屑一顾、消极观望、阻挠、拖延等均不是上策,都是逆世界潮流而采取下策。目前唯一的策略是顺应时代潮流,迈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之路,支持IASB制定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1996年,美国国会要求美国SEC报告IASC的进展情况,并希望其成功制定出一套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供计划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使用。当年10月美国SEC经过与IASC对话后,发表了一个有条件支持IASC制定适用于跨国股票上市财务报表所有的会计标准的声明。随着安然事件暴发,美国会计准则受到越来越多的责难,最终虽然没有收回民间机构的会计准则制定权,但是2002年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并由美国总统7月30日签署生效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责成美国SEC研究四个问题:美国现有准则中已经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原则导向?从规则导向的财务报告系统过度到原则导向,需要多长时间?采用原则导向的可行性和可能的方法;对采纳原则导向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这实际上表明,美国国会已经原则上认定,美国现有的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与安然事件的发生具有内在的联系;采用原则的会计准则,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2002年9月18日,代表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套会计准则的制定者IASB和FASB终于携起手来,为美国GAAP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化开展合作,最终目标是制定一套具有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2002年10月29日IASB与FASB正式签订协议,并共同一份谅解备忘录,从此,双方开始履行他们对制定高质量和可比的会计准则各自应承担的职责。

美国对IASC及其准则态度转变的动因剖析

美国FASB从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到支持IASC来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

外部原因

IASC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IASC的“可比性与改进计划”的成功实施,“核心准则”的制定和评审认可和IASC自身完成了重大改组等活动,使IASC制定的准则质量大大提高,IASC及其准则对世界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有些国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时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些国家甚至就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内会计准则。

IOSCO的支持。成立于1983年的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自1993年就开始关注IASC的准则建设工作,并在1995年7月与IASC签定了关于制定和推行核心准则的协议,承诺将一套合理完整的会计准则即核心准则作为企业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原则整体的必要组成部分,以规范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公司的财务揭示。1998年底,IASC完成了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2000年IOSC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了对核心准则的审查并提出建议,同年,IOSCO采纳其技术委员会的建议,向其成员推荐核心准则。

EU的支持。欧盟(以下简称EU)在1989年就以观察员的身份加入了IASC理事会;1996年,EU一份报告认为,除少数情况外,国际会计准则与EU指令具有可比性;1999年,EU宣布在缺少EU指令的情况下,允许欧洲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2000年6月EU了一份政策文件通讯稿,要求EU的7000多家上市公司2005年编制合并报表时,必须采纳国际会计准则。2001年2月13日,EU对此规章草案。2002年3月,欧洲议会以492票赞成、5票反对、29票弃权的优势通过了EU的该份草案;2002年6月7日,又在部长级会议上通过。至此,EU正式决定上市公司财务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而EU的该规章正式成为欧洲的法律,并在各成员国中应用。

其他方面的原因。首先,就英国来说,它与IASC及其准则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IASB成立伊始,为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协同化进程的步伐,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积极配合,宣称不再制定和新的准则,而只将国际会计准则用于英国的相关准则。同时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IASB的战略合作伙伴,积极与其合作,协助其制定或修改16个准则,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项目上的差异,尽快实现与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同一致。

其次,澳大利亚1996也主动提出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并成为IASC的忠实拥护者。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FRC)在2002年7月3日正式公布公告:澳大利亚报告主体在2005年1月1日起也采纳国际会计准则。

第三,加拿大证券管理委员会也在2002年6月了征求公众意见的讨论稿:2005年开始,在加拿大上市的国外公司可以采用IASB准则,而不需调整为加拿大的准则。

第四,G4+1集团的支持。2001年1月31日至2月1日,G4+1集团在伦敦召开了“绝唱”式的会议,的公报称:“鉴于IASC重组成功新设立的IASB将与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了避免分散资源,全力以赴支持IASB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努力,G4+1宣告解散,停止一切活动”。G4+1的这一高姿态举动倍受关注,也使国际社会和IASB如释重负,表明IASB得到了以英、美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实质性支持。

最后,其他国家。如俄罗斯要求从2004年起,所有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乌克兰要求从2003年起,所有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些从前苏联分离出来的国家如爱沙尼亚、塔吉克斯坦等也纷纷要求在未来几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汪祥耀,2004)。

内部原因

美国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的缺陷。目前,世界上主要流行两种会计准则,即以规则为导向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以原则为导向的国际会计准则。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更具体、更复杂;而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相对简单、明了,它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原则,执行过程中更多地依赖职业判断。以规则为导向的详细、具体且繁杂的美国会计准则是需求推动的结果。由于需求的推动,导致美国会计准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具体,它们中许多都是根据实务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而专门制定的,因而不少会计准则实际上是会计规则,其弊端已逐步显现出来。美国以规则为导向的复杂详细和具体的会计准则一方面使初学美国准则者望而生畏,使原打算到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需按照美国准则进行调整,其调整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也使这些公司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根据复杂的经济情况和客观环境所制定的详细复杂的具体准则总落后于经济形势,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所规避,形成只重经济法律形式而轻视经济实质的缺陷。只要符合规则,可以打“擦边球”,钻规则的漏洞,从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如安然公司就是为了钻准则的空子,而未将存在巨额亏损和负债的特殊目的实体的财务报表纳入其合并报表范围,结果导致公司财务报表未能如实反映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投资者因此损失惨重。

美国国会和SEC的压力。由于美国会计准则目前是世界最复杂、最具体、技术要求也是最高的会计准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公司打算到美国市场上去上市,则必须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进行报表的调整工作,这就需要作大量的报表调整工作,从而增加了这些公司的筹资成本,导致这些公司畏惧美国的高“门槛”而转向欧洲证券市场或者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等证券市场上市融资。这一做法的深层影响是它可能会削弱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损害美国利益。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美国固守其会计标准的态度开始松动。1996年,美国国会要求美国SEC报告IASC的进展情况,并希望其成功制定出一套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供计划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使用。

同时,2001年发生的安然事件给IASB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FASB一直认为美国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但安然这样大的财务丑闻显然是对“高质量”的绝佳反证。安然事件之后不久,安达信公开承认销毁档案,导致社会将矛头指向会计职业界,SEC主席随即宣布重新成立“公共监督委员会”;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第二天,安达信以及“五大”都发表声明,他们的声明无非想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严重过失,最多只是“被蒙骗”或“无心过失”。但是,安然事件的错误如此巨大,一定得要有人来承担责任,安达信为了自己“开解”找了很多个理由,第一条就是美国会计准则出了问题。同样,作为证券市场监管部门的SEC也在设法为自己开脱责任,会计准则也成为它所指责的对象,比如,刚刚担任SEC主席不久的哈维?;皮特在美国参议院一个委员会所举行的听证会上也认为,“近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很多指南都变成规则驱动和复杂化了,衍生工具和证券化就是其中的例证。强调具体的规则而不是宽泛的原则,导致相应指南的签发被推迟。此外,由于准则是基于规则导向的,而不是原则导向的,这些准则不能充分适应未来市场发展”。对美国国会来说,选择一个人人都批评的对象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将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则导向作为安然事件的帮凶之一,也是顺理成章的。

正是基于内外的压力,美国FASB迈上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之路,全球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告一段落,但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即全球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最终结束。因为准则制定权的争夺是利益之争,谁最终拥有准则的制定权,谁就会获得最大的收益。既然美国准备接纳国际会计准则,那么这个国际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美国FASB准则的精神,还是更多地体现IASB准则的精神,即准则制定最终以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还是以美国会计准则为主的规则导向,人们还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国际会计准则范文篇2

发展历程

现阶段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主要是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FASB的会计准则,其他的国家比如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还有我国的台湾省也对其有所涉及。我国大陆地区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意见征求稿也于去年。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顾问组成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88年5月提出为了适应金融发展与创新要制定新的金融会计准则,1988年经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提议,IASC成立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1991年9月和1994年1月IASC分别完成第40号和第48号征求意见稿,并于1995年3月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1998年6月了第62号征求意见稿,1998年12月通过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与此同时IASC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新西兰以及北欧注册会计师联合会组建了联合工作组(JointWorkingGroupJWG)。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金融工具准则的研究制定(1986年开始)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列报和披露阶段,二是确认和计量阶段。

第一阶段的研究以如何披露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为主,主要的研究成果是三个正式的会计准则公告:1990年3月的第105号公告《由表外风险的金融工具与有集中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的披露》;1991年12月的第107号公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1994年1O月的第119号公告《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及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披露》。

第二阶段主要是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具体规定。1991年《套期保值会计-对基本问题的探索研究》的研究报告和《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讨论备忘录。1995年7月,FASB提出征求意见稿《衍生工具、类似金融工具以及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1997年8月公布了修改后的征求意见稿,1998年6月公布了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衍生工具及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

3、其他国家和地区历程

日本的企业会计审议会(BADC)于1996年7月开始研究金融工具准则的各种问题,1998年6月《对建立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意见》征求意见稿,1999年1月,了《对建立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意见》正式稿和《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加拿大也与1996年1月了《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会计准则英国1998年9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了第13号财务报告准则《衍生和其他金融工具-披露》澳大利亚1995年6月了《金融工具的披露和列报》的会计准则;我国的台湾省也于1997年6月了会计准则《金融商品之披露》,对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作出了规范。

差异比较

IAS32与SFAS105、107、109

在研究范围方面,前者包括所有金融工具,后者SFAS105包括含表外风险的金融工具,SFAS107包括所有金融工具,SFAS109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划分方面,前者按本质把金融工具进行了分类,后者都没涉及;披露内容方面前者包括面值、合同条款和条件、范围和性质、会计政策、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公允价值和估算方法以及套期保值的有关信息,后者增加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划分和按持有目的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相应披露的规定,而且具体的披露内容细节也出现了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范文篇3

一、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后,欧盟银行监管当局采用的审慎监管措施

(一)运用审慎原则对监管资本进行调整

国际会计准则(以下简称IFRS)要求对金融工具等使用公允价值和公允价值选择权,这虽然增加了部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却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比如,会计报表上的权益已经包含了没有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等。为实现审慎监管目标,欧洲银行监管者委员会(以下简称CEBS)于2004年12月了《关于对监管资本进行审慎调整的指引》,其原则是保持现有监管资本的定义和质量不变,适当调整银行机构根据IFRS产生的会计数据对监管资本的影响。

对监管资本的审慎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调整会计上关于负债和权益分类对监管资本的影响。IAS32对某些金融工具是作为负债还是权益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对监管资本产生影响。一是一些被欧盟资本充足指令(CapitalRequirementsDirective)列入监管资本的金融工具,根据IFRS却可能将其划分为负债(如某些可以在未来固定日期或按照持股人选择随时赎回的优先股),从而导致监管资本减少;二是IFRS将嵌入在债务工具内的权益类衍生产品(如可转换债券包含的期权)划分为权益,从而导致监管资本增加。CEBS认为,各银行不能完全按IFRS对于负债和权益的划分来计算监管资本和资本充足率,要保持欧盟资本充足指令对监管资本的分类方法不变,即要把上述两种情形下减少或增加的监管资本进行反向调整。

2.调整关于可供出售资产(AvailableforSale)的会计处理对监管资本的影响。按照IAS39的规定,可供出售资产包括权益类资产、贷款和应收账款以及其他可供出售资产,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其重估产生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权益(减值损失除外),增加或减少了核心资本。然而,CEBS认为,这些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不一定符合监管资本的质量标准,即具有持久(permanence)、随时可以用来抵补损失(availability)、金额可靠(reliability)等特性,必须依照可供出售资产的类别进行不同的调整。

(1)权益类可供出售资产。CEBS认为,这类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利得可能是基于内部模型,可靠性不高,因而不应将这部分未实现利得计入核心资本,而应将其全额从核心资本转出,部分(至少考虑税收影响)转入附属资本。但确认这类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损失符合审慎原则,不需要调整。

(2)贷款和应收款类可供出售资产。CEBS认为,这类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将随着偿付日的接近逐渐减少,甚至趋于零,不符合监管资本的质量标准。因而,此类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均不计入监管资本,必须将会计上增加(或减少)的监管资本扣除(或增加)。

(3)其他可供出售资产。CEBS提议,可以任选对于权益类或贷款及应收款类可供出售资产的处理方法。

3.调整公允价值选择权(FairValueOption)的会计处理对监管资本的影响。按照IAS32和IAS39的处理方法,如果银行对负债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银行自身信用等级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而产生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即银行自身信用等级降低,反而会产生利得。CEBS认为,如果银行对负债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因银行自身信用风险水平变化而产生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不计入监管资本,即必须将会计上增加(或减少)的监管资本扣除(或增加)。

4.调整关于现金流套期(CashFlowHedges)的会计处理对监管资本的影响。IAS39允许对预期交易进行现金流套期,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中的有效套期部分应计入权益(无效部分计入损益)。被套期的预期交易实际发生时(如确认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或发生预期销售),应将已直接计入的权益转出,重新计入损益,并与被套期项目的损益进行匹配。CEBS认为,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权益后又被转出,其对于监管资本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这样的会计处理人为地增大了监管资本的波动性。因此,在计算监管资本时,必须消除现金流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对于监管资本的影响,即应将会计上增加(或减少)的监管资本进行扣除(或增加)。

5.调整投资性房地产(InvestmentProperty)和自用固定资产(PropertyPlantandEquipment)的会计处理对监管资本的影响。对于投资性房地产,IFRS允许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即行使公允价值选择权),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未实现利得计入损益表,进而影响监管资本;对于自用固定资产,IAS16(关于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准则)允许银行对部分自用固定资产以公允价值重新估值,重估产生的未实现利得确认为权益,将直接计入核心资本。由于银行对以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和以公允价值重估自用固定资产具有选择权,不同银行间对未实现利得的确认方法可能存在差异,影响其可靠性,而且部分自用固定资产没有市场价格或无法估价,重估产生的未实现利得不符合监管资本的可靠性质量标准。因此,CEBS认为,不应将这部分未实现利得计入核心资本,而应将其全额从核心资本转出,在至少考虑税收影响的情况下,部分计入附属资本。但是,确认投资性房地产和自用固定资产的未实现损失(在费用中确认)符合审慎原则,不需要调整。

CEBS的上述“指引”具有一定的灵活度,各成员国监管者可以按照本国的操作程序进行审慎调整,以取得最佳监管效果。该“指引”后,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部分欧盟成员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已经根据会计准则变化对监管资本的影响对操作程序进行了审慎调整。

(二)制订标准化的监管报表

针对IFRS给银行财务报表带来的影响,CEBS还大力协调欧盟的报表体系。目前,CEBS正在建立两套报表体系,一套是针对IFRS设计的标准化财务报表体系(standardizedFinancialReportingFramework,FINREP);另一套是针对资本充足指令设计的通用偿债能力比率报表体系(CommonsolvencyratioReportingFramework,CONREP)。建立这两套报表体系有利于统一报表内容、格式、减轻跨境银行编制不同报表的负担,减少欧盟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内部障碍。

1.财务报表体系。CEBS于2005年4月开始对FINREP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其他包含具体信息的46张报表)公开征求意见,在参考了大量来自银行业的意见后,CEBS最终将FINREP报表减少至约30张。目前,大多数的欧洲银行监管者,包括西班牙、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荷兰等,已经宣布将着手使用这套标准化的报表体系收集监管信息。

2.监管报表体系。CEBS于2004年7月组建了CONREP工作组,经过向银行机构征求意见和修改,CONREP的模板已经确定,欧盟各国的银行机构将从2007年1月开始使用CONREP向监管机构提供偿债能力比率报表。

同时,由于FINREP和CONREP两套报表体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CEBS建议银行机构使用“可扩展商业报表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XBRL)这一标准报表语言,以支持不同报表体系之间数据的转换,提高银行机构制作报表的效率。同时,CEBS正在开发一套统一的XBRL分类法(Taxonomy),将来可供各国监管机构和银行机构使用。

(三)制定有关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指引

CEBS参与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银行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用公允价值方法的监管指引》(征求意见稿)的有关工作。此外,CEBS拟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管理制定指引。

二、启示

财政部2006年2月集中了39项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这些准则的和执行使我国初步建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会计准则体系,也将对商业银行经营和银行监管等产生重要影响(对银行影响较大的4项准则分别为: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

(一)借鉴欧盟对监管资本审慎调整的方法,制定计算监管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调整办法。根据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商业银行应采用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交易类、可供出售类的金融工具,这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产生直接影响,也将影响监管资本、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计算。为此,监管部门应认真研究会计准则变化对监管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出台监管资本的调整办法,对有关会计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有关监管指标符合审慎监管目标。

国际会计准则范文篇4

一、动力

什么是国际会计?崔和默勒(ChoiandMueller,1992)认为,可有四种定义:(1)国际比较会计;(2)跨国公司及跨国交易的会计;(3)国际金融市场的会计需求和(4)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如果将国际金融市场的会计需求也并入跨国公司和跨国交易会计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种定义。有人认为,国际会计协调的目的是形成一个世界会计(WorldAccounting),特别是制定出一套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为何要进行国际会计的协调,并制定出一套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呢?一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建立国际通行会计准则的势头为何这么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跨国上市

最近几年,公司跨国上市、跨国发行债券成为一种潮流,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特殊形式。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用“欧洲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另一些国家则直接到国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其结果,全球证券投资快速增长,如在1994年,全球证券投资增长746亿美元,1995年则猛增1486亿美元。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增长势头减缓。与此同时,全球直接投资也发展迅速,从1994年以来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以中国为例,在大力发展本土证券市场的同时,也挑选了一些企业到香港、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等地上市,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路子,与国际证券市场的交流也增加了。这必将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必将增加证券监管国际合作,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压力。

(二)跨国并购

从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案件急剧增加。1998年全球并购金额达24,∞0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50%,比1996年增长了2倍。其中美国占16,o∞亿美元,金融业占40%。近年来,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交易时有报道,比较著名的有奔驰汽车与克莱斯勒汽车合并、英国石油与美国阿莫科石油合并、法国雷诺汽车与日本日产汽车合并等。最大的一个购并案是德意志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合并,以8,200亿美元总资产创世界第一大银行(霍学文、刘洁,1999)。并购活动的国际化也推动了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进程。

(三)区域经济合作

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合作。这方面最主要的进展就是欧共体的发展。从1999年1月1日起,欧盟15国中的11个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欧元先是作为帐面货币使用,3年后用于现金交易。要注意两点:第一,欧盟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欧盟的生产总值占全球的31%,超过美国(占27%);欧盟的外贸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达20%,也超过美国(18%)。第二,统一货币的国际地位将提高。各国的外汇储备政策、进出口政策等预计都将会作出相应调整。这种发展必然加速欧盟内各国的会计协调,以及欧盟与其他地区的会计协调。

(四)金融危机

人类在莺歌燕舞的情况下,很难引起什么大的思维。一是有危机,二是有案件,整个发展才有声有色。会计史也是这样。否则,会计和审计不可能达到现在的状态。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确确实实对于建立一套国际通行的规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人的因素。队32的声势与其领导人的水平很有关系。新任秘书长卡斯伯格(Carsberg)教授曾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技术委员会成员,也曾是牛津等全球一流大学的著名教授。上任后,他顺应历史潮流,又凭借本人在各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尤其是与IOSCO的合作,工作开展得非常出色。

二、动向

根据刘威(1999)的观点,自1973年成立以来,IASC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3至1989年的制定主体准则阶段;1989至1995年的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阶段;1995年起的制定核心准则阶段。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后,有四个动向值得关注。

动向之一:IASAC与IOSCO的协议1995年7月,IASC与IOSCO订立协议,其内容是:如果IASC能在1995年(后改为1998年)底前完成制定一套核心会计准则的任务,并得到I。王D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该组织将把这套准则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这套准则由五大类,四十个项目组成(刘威,199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后,列入核心准则的项目已经基本完成。IOSCO已经向IASC承诺,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完成后,IOSCO将尽快进入对该核心准则的审核程序(见章程,1999)。

除核心准则外,IASC还于1997年成立常设的准则解释委员会,以准确地解释和应用已颁布之国际会计准则,在缺乏权威性指南的情况下,该委员会根据队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及时地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可能产生歧义的方面进行解释。至1999年1月,该委员会已颁布16号准则解释。

IASC的努力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可(刘宝慧,1999)。

1.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英国、荷兰、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马来西亚、香港等)的证券交易所允许外国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其中巴黎证券交易所还允许国内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

2.在1998年10月3日的华盛顿会议上,西方七国财长及央行行长表明支持IASC的努力,并呼吁IASC在1999年初完成制定一套国际认可的会计准则的任务。

3.英国《金融时报》1998年10月19日报道:世界银行要求5大会计师事务所坚持亚洲公司必须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否则拒绝在报表上签字。还指出,“世行的行动可能会加速形成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全球财务报告规则以及由国际会计师公会所制定的更严格的审计规则。这也会给当地的管理机构,特别是银行带来压力”。

动向之二:美国的立场

IASC与IOSCO的协议一出台,不谐合之音就响起。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来自美国的反对声。早在199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列维特就曾发表一份声明,强调国际会计准则要能获得普遍认可(实际上主要是得到美国的认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核心准则;(2)必须高质量,即能导致可比、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于投资人有利;(3)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kvitt,1997)。此后,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投资管理研究协会、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等分别就什么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发表了意见(见葛家洒,1999),美国会计学会主办的刊物《会计天地》1998年第1期还设专栏,发表了六篇讨论文章。

1998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举办国际会计准则研讨会,美国FASB成员、著名国际会计学家默勒教授在发言中明确提出,美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上花的钱比全球各国所花的钱都多,而且美国制定的准则比其他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详细、先进,因此,“不希望让他人搭便车(FmRide)”。

对于美国的立场,队伍现任主席恩尼沃尔森认为:美国有关机构建议跨国上市公司按美国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美国会计准则是根据美国证券市场的特定情况制定的,不能要求各国企业都按美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国际会计准则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经过严格的程序和充分的咨询制定的,更适合各国跨国上市公司的需要。世界各国的企业都按美国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表,这是很难想象的。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见陈毓圭,1998,第44页)。他还希望,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内的国际组织各成员在审核国际会计准则时,能够本着公允、公正的精神,多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着眼,使国际会计准则真正成为国际上通行的、权威的会计标准(见章程,1999)。

动向之三:四加一小集团(G4+1)

IASC的正式成员是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但是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已不受注册会计师协会一家控制,而是政治过程的产物。核心准则要能成为国际认可的准则,没有这些准则制定机构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IASC在忙于其核心准则项目的同时,又与对其影响最大的四大英语国家(即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四加一小集团(G4+1)。自1997年以来,(G4+1)寻求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且已经了6个讨论稿,为制定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作准备(博伊默,1999)。由于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受这四个英美法系国家的制约,所以,G4+1表面上是IASC与这四个准则制定机构之间达成谅解的渠道,实质上是这些国家希望首先将所谓的国际通行的准则限制在这四大国认可的范围内。

动向之四:队伍的改组

从美国不买IA曰:的帐,到四加一小集团的形成,种种迹象表明,能否建立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已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较量,如这种准则的制定机制应是怎样的?如何分配各方面在这一机制中的权利?据此,队伍于1998年12月提出了一份报告:《塑造IASC的未来》(ShapingIASCfortheFuture,以下简称“IASC报告”),建议对IASC作彻底的改革。其要点是:

1.将IASC的目标定为制定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而不是将国际会计准则仅仅作为国际协调的工具,以提供高质量、透明、可比、于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

2.通过成立准则制定委员会(StandardsDevelopmentCommittee),为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提供一个合作的条件,使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维护本国主权的同时,能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中发挥重要作用。

3.扩大IASC理事会(IASCBoard)中专业团体及地区的代表性。

4.成立一个有效和独立的基金会(BoardofTrustees),其职责是任命称职、诚实、客观和信守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的人士,组成IA缸理事会和准则制定委员会。

5..建立一个更详尽、公开的准则制定程序,包括公开讨论技术问题和制定中的准则、实地试验、就IASC的计划公开质询、延长IASC文件征求意见的时间、公开IASC结论及反对意见的根据等。

以上报告的征求意见稿一发出,各国及国际组织即开始提出各种意见。其中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FinancialAccountingFoundation,FAF)及FASB于1999年初提出了题目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发展之见》(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etting:AVisionfortheFuture)的报告(以下简称“FAF/FASB报告”)。这两个组织的主席还在1999年3月10日致信IASC秘书长(Jenkins,Johnsion,1999,以下简称“FAF/FASB信”),对“IASC报告“提出了详尽的意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主席克特莱(kirtley)和总裁迈兰根(Melancon,1999)也于今年4月21日回信IASC秘书长,对“IASC报告”提出了详尽的意见。美方与IASC争论的主要问题,将在本文下半部分论述。概言之,根据IASC建议和美方的修改意见,未来的IASC无疑是美、英、澳、加等国准则制定机制的翻版。但是,这种产生于各国主权范围内的准则制定机制能否在跨国组织中行得通?人们将拭目以待。

三、争议

(一)有无必要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没有必要制定全球适用的国际会计准则既是一个理论之争,又是一个权利之争。理论之争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长”。支持者的意见已在以上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迫切性部分述及。反对者认为,因为各国政治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所以,统一会计准则是以削弱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代价的,就象买衣服,“一种尺码不合众人身”(OneSizeNotFitAll)。权利之争指谁将主导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二)由谁来制订国际会计准则前一段的发展已经表明,新国际会计准则能否顺利出台已演化成一场政治较量,即除非改变IASC的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新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出台的,或者说,即使出台了,其权威性也将大打折扣。以一个新的准则制定机制取而代之已成必然趋势。与美英等国早期准则制定组织相类似,目前IASC是由注册会计师主导的。改革趋势之一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将成为一个广泛参与的政治过程,即其机制将更趋向于美、英等国目前已形成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

1973年成立的IASC,总部一直设在英国伦敦,所以,二十多年来一直是英国人主导的。对于新的IASC,英国的如意算盘十分简单:“这一剧本是我写的,因此,戏应由我来导,由我来主演。”美国人认为,本世纪世界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几乎就是美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尤其是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是最先进的,美国在准则上花的钱最多,制定的准则也最先进、最详尽,所以不愿放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主导地位。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美国人不取得主导地位,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是不可能脱胎而出的。除美、英两国外,另一个是欧共体,他们也提出要成立一个会计准则委员会,这必然与英国发生争议。对此,英国方面呼吁欧共体不要另起炉灶了(就现在信息,欧共体已表态,不再另行制定。-编者注)

(三)IASC新的组织结构应是怎样的既然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将趋向于或初始于美国的机制,则其组织结构也必然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相类似。“IASC报告“提出的模式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基金会(TheBoardofTrustees),它主要是一个筹资机构;第二层次是理事会(TheIASCBoard),它是批准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力机构;第三层次是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TheStandardsDevelopmentCommittee),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独立专家组成,它负责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并批准准则解释委员会的解释。

在以上组织中,争论较大的是如何分配理事会和准则制定委员会的权利。根据“IASC报告”,理事会将有权通过或否定准则制定委员会提出的准则,而且也有权调整准则制定计划。“FAF/FASB信”则认为,应授予准则制定委员会在制定准则方面的充分自主权,相反理事会应成为一个咨询性质的机构。该信认为,准则制定委员会应由熟悉技术问题的专家组成,能深入讨论各种技术问题,并根据讨论结果投票决定是否颁布某项准则。授予理事会否决准则制定委员会已批准之准则的权利,以及调整准则制定计划的权利,有可能降低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因为理事会成员不可能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一样,参与准则制定的全过程,也不一定熟悉某一准则的所有细节。给理事会这种权利可能演化成根据所代表国家或团体意志而非按技术上合理性投票的机制。“FAF/FASB信”认为,“IASC报告”,实质上是将未来的准则制定委员会视为现在的准则筹划委员会,不同之点可能是未来的准则制定委员会是常设的,而现在的准则筹划委员会是根据需要筹组的。此外,“FAF/FASB信”认为,给准则制定委员会充分的独立自主权还将提高准则制定的效率,提高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积极性。

显而易见,如果按美国人的想法做的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的组织结构将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几乎完全相同,即IASC基金会等于(美国)FAF,IASC理事会等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IASC准则制定委员会等于(美国)FASB。

(四)如何分配IASC主要机构的席位新IAS二三个主要机构:基金会、理事会、准则制定委员会的席位应如何分配呢?“队S二报告”,提出了选择上述委员会成员的标准,包括:(1)技术上称职;(2)出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代表局部利益;(3)信守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4)地区的代表性;(5)专业团体的代表性,(6)资本市场的代表性(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

“FAF/FASB信”原则同意以上标准,并认为,为达到这些标准,可采取两种措施,即(1)授予准则制定委员会以在不受商业利益趋使下批准准则的充分独立自主权;(2)任免理事会成员的机制应避免各方面代表性的左右。然而,在大唱这些高调的同时,“FAF/FASB信”又提出,以上三个机构的席位一部分应当是轮流的,另一部分应当是固定的。而且具体地提出,资本市场规模大、在技术人员方面贡献大、而且比较信守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的国家应当有固定的席位。甚至提出,不给美国这样资本市场规模如此大的国家以新IASC基金会、理事会及准则制定委员会的固定席位几乎是不现实和不合理的。

(五)国际会计准则怎样获得各国法律支持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在相当程度上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对于主权国家来说,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将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如果是强制性的,新的国际会计准则能否兼顾各国政治、法律、经济制度等的特殊性?通过什么途径变成各国准则?如果是非强制性的,新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有多大?国际会计准则核心准则协议是与IOSCO签定的,那么,核心准则即便已获IOSCO批准,这些准则是否还需各国证券监管机构或相关法律批准,才可转化为这些国家的法定要求呢?果真如此的话,在准则制定权不属证券监管机构的国家,又如何将核心准则转化为本国法定要求呢?

(六)与证券市场披露制度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具体可分为两个问题:一是涉及IASC制定的准则如何转化为各国法定要求问题,这已在上面述及;二是各国证券监管机构还能不能在准则规定之外,提出其他披露要求。有不少专家估计,全球通行会计准则是不可能制定出来的。即便能制定出,也不过是一个不很具体的妥协的产物,很难兼顾各国特殊性,结果,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及相关的法律可能依然会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大量的披露要求。这种披露要求如果非常具体而且是刚性的,则必然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样,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会否因此而降低?改组队32和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初衷会否因此而不能实现呢?

(七)成本由谁来承担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显然需要大量经费。这些成本应如何来分摊?“IASC报告”提出,筹资工作将主要靠理事会及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FAF/FASB信”,则提出,筹资任务不应与理事会及准则制定委员会的组成挂钩,而应由I-AS己基金会来承担,而且应尽可能拓宽财源,包括各国证券交易所、各种基金会、国际组织等。

四、对策

(一)密切关注改组IASC的动向

笔者觉得,这个问题不仅是学术之争,也是一场政治较量。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确确实实有可能冒出一个所谓的新秩序。一旦产生一个好象是各国都普遍接受的会计准则,然后要各国接受,即便这些准则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但如果我们不执行,取得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商业信贷可能变得更加困难,或成本将更高,我国企业去境外上市也可能举步维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IASC改组放在一定的政治高度来认识。笔者甚至觉得,就象当初成立联合国那样(当时,我们争取到了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如果IASC真的将改组的话,中国应该积极地去争取一定的位置。

(二)积极参与IASC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这几年,财政部在参加ME和其他相关组织的活动方面已采取了许多积极步骤,而且已取得丰硕成果。我国已加入IASC,并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其理事会的工作。还参加了好几个IASC准则筹划小组的工作。最近又派原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汤云为教授去伦敦,参加IASC的工作。笔者觉得,我们应派更多的人去参加IASC各准则筹划小组的工作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笔者也认为,在我国会计学术、实务和政府主管部门已产生一批专业和外语水平都很高的人才,应当将他们作为我国会计界的代表,参加国际会计组织的具体工作,以扩大我国会计界的影响。对其重要性,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尽管我们现在钱不多,但说说道理还是可以的。因为世界舞台总有两面性:一是谁有钱谁说话算数,实际上就是“金元政治”二是,谁有道理谁说话有影响。

(三)加快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这个问题,IASC和美国FASB等机构正在做大量的研究。我们也应当加快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当前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税收法规、资产评估准则等的关系?如何分配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如何制订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如何调动会计学术、实务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优秀人才,参加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建立怎样的机制确保所制定会计准则的质量?如何使会计准则在财会人员乃至广大经济管理人员心目中扎下根,并认真执行?

(四)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各种棘手的会计问题参加国际会计组织,我们就需要研究许多复杂的问题。同样,对国内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各种棘手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笔者有些感叹的是,多年来,我国会计界重复性的无价值研究太多。以现金流量表为例,1987年美国颁布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以来,在我国各类杂志、报纸上,关于现金流量表的文章有无以计数,其中,有几篇有新思想的呢?笔者认为,我们要减少无效的劳动,多做一些有益的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以下即为几例:

1.企业会计选择权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颁布之前,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并不稳健,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束缚。新制度和准则赋予公司更多选择权。执行结果如何呢?从上市公司1998年年报情况看,执行结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公司会计选择仍不很稳健;个别公司则利用选择权,将亏损集中在一年,“大亏一把”(Bigbath),以在第二年给人以“扭亏为盈”的错觉;还有不少公司则借新准则和制度的集中出台之际,以追溯调整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为名,集中处理多年积累下来的潜亏数。显然,如若允许诸如此类的情况继续存在下去,选择权将成为歪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手段,这是有悖于制定会计准则并给企业以选择权的初衷的。如何改变滥用选择权的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2.公允价值问题。应否及能否以公允价值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是90年代国际会计界争论的热点之一。原因包括(1)受知识经济的影响,在高新技术为主的生产企业、金融服务业、广播电信业、娱乐业中,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已远超过有形资产;(2)资产重组、企业兼并和收购等业务在不断增加,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企业无形资产价值,以及企业整体公允价值的评价是否正确;(3)各类金融工具纷呈,使对各种金融资产和企业的价值起伏不定,转瞬即逝,今人难以置信。

我国很多会计准则在制定时,也无法将公允价值排斥在外。问题在于,不少企业在改组上市、重组等的过程中,将资产评估作为操纵财务数据的工具,使人们对不少公司报表的真实性丧失信心。如何将公允价值的观念正确地运用到我国的特定环境,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

3.非法行为和非规范交易行为的会计与披露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速度是相当快的,结果,法律法规的建设难以眼上形势发展;即便已建立了法律法规,其具体完备的程度也远远不够。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许多非法或非规范的交易行为,如企业间的相互借贷、委托资产管理、企业租赁或委托经营等。对于这些行为,应该如何规范?如何核算?如何报告披露?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4.制度造成的会计信息扭曲问题。我国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扭曲有些是由制度所造成的。长期以来,坏帐准备计提范围过窄、比例过低,使企业应收款项可实现价值严重高估便是明证。目前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严重扭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工成本严重低估。其具体表现形式是纳入人工成本的费用很少,而由制度规定实际要付给职工的大量费用却未正式进入人工成本,如企业在职工住房、退休养老、医疗、交通、津贴、奖励等方面的支出有相当部分未正式进入人工成本。此外,还有大量没被明确记录反映的职工灰色收人。诸如此类制度造成的会计信息的扭曲值得我们认真深入研究。

(五)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判断水平我国现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大的选择权,同时新业务不断涌现,会计技术和准则已变得相当复杂。注册会计师判断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如果注册会计师稍不小心,将面临相当大的风险。这几年,注册会计师的压力很大,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案件也在增加。这客观上要求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执业水准和判断能力。如何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能力,这需要认真深人地研究。

国际会计准则范文篇5

关键词:会计环境视角;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

1会计环境概述

会计环境就是与会计发展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组织、思想、法制、发展水平的客观条件,就会计环境角度,探究会计准则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了解国家会计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深入理解会计模式演变的动因。其次,从会计环境理论中,能够获取准则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进行适当评价。最后,在充分了解会计环境对其发展影响的同时,根据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优化改革。

2目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形势分析

(1)国际金融监督管理框架正在逐步重新构建,而且其国际协调性也在随之增强,从而导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要求也有所提高。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之后,世界经济开始不断走向衰竭。而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开始积极深化改革金融体系,据此确保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推动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其一,20国集团与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指出,必须全面监督管理系统性风险,加强国际之间友好合作,构建完善的系统金融风险预警与解决机制。其二,国际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正在尝试制定一套金融监督管理新标准,以及科学有效的执行模式,以此对各金融机构做好监督管理工作。(2)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新型经济体制产生的影响不断在扩大,国际地位也在提升。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结构上,新兴经济体制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中,将近1/5来自新兴经济体,而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大约1/3来自新兴经济体,在监督委员会中,也会不断增加新兴经济体代表,这不仅会影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还会阻碍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在2011年7月,在我国的积极倡导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了新兴经济体工作小组,其中成员主要包括20国集团中的相关经济体成员,办公室设立在中国,主要由我国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新兴经济体工作小组主要是探究本体制独特的、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以此提高新兴市场经济体制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而在区域上,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会直接增强本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充分调动其他地区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国家方面,新兴经济体制通过实时追踪并研究准则中的相关项目,积极参加准则修订工作,真正意义上开始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以此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进一步重视相关地区的实际状况。(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深化改革治理结构,提高准则的公认度。随着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始积极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实现持续趋同,各权威部门也开始积极关注准则的相关改革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以重新审议会计环境下国际财务报告治理结构问题的形式,促使实现准则高质量的目标,维护理事会的独立性,以此获得全球认可。(4)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明确修订了许多项目,并逐渐进入关键阶段。为了完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一定指导作用,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理事会大范围修订了相关准则项目,即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等。(5)不同国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和趋同策略大不相同,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中美国和日本方面则需要引起积极关注。一些国家或地区要求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还部分国家或地区想要趋同。因为美国和日本是两大主要经济体,其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而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否可以与美国公认的会计准则之间相互协调一致,直接关系着国际会计准则高质量目标的实现。(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想要世界各国全面采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非单纯的趋同,真正意义上实现全球使用相同会计准则的目标。理事会认为趋同只是一种方式,关键在于完全采用,各国家和地区只有全面采用国际准则,才能够获取良好效益。因此,理事会期待各国家能够克服政治、文化、法律等阻碍,真正地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构建高效的、高质的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如果理事会贯彻落实这一政策,势必会给尚未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带来一定压力。

3基于会计环境视角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3.1尊重政治环境引起的差异。我国在完善会计准则时,需要切实以国情作为依据,科学制定相适应的策略,并客观分析政治环境因素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面临的会计环境明显不同,所以,国际会计准则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而我国在持续趋同国际会计准则时,应保留政治环境因素带来的差异,以国际会计准则的优势为指导,有序完成持续趋同。3.2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现阶段,我国企业监督管理机制并不完善,使得严格遵守会计准则的难度不断加大,从而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对此,国企应顺应政策导向,健全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最大程度上消除治理结构的弊端。国企在我国企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以此增强其内部监督管理,能够确保企业明确遵守会计准则,并为其他企业树立榜样。国企改革势必会迎来全球化和走出去的新潮流,而健全内部监督机制,能够缩短国企与国际企业的治理差异,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国企改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缩小我国与国际的经济差异,从而缩减经济环境因素造成的差异。3.3充分把握“一带一路”的历史性机遇。“一带一路”理念顺应了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时代形势,为沿线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机遇。我国为了促使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首先,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在此区域内,有很多国家间的会计组织。我国可以构建一支自发的财务报告协调组织,整合分散的组织系统,以此提高国际影响力。其次,我国会计准则与国家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需要明确的基础条件,即培养优秀人才,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教育体制的协调和趋同。我国可以与沿线国家相联合,共同构建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人才间的交流,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另外,我国还应快速引进沿线区域的优秀人才,吸收经验,特别是与我国存在长期贸易网络,以及资源合作的企业人才,确保可以为制定会计准则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与此同时,还应鼓励我国会计人才走出去,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与知识,经过长期良性循环、互补,加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着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局面开始不断形成,这对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趋同而言,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所谓趋同策略实际上就是我国在实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择优选择当前形势,根据我国国情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在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立足国内实际情况,顺应形势,参与国际会计准则项目制定和修改工作,健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促使其与更多国家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从而为国际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实现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一帆,张力派.浅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基于会计环境的视角[J].中国商论,2018(5).

[2]《中国农业会计》编辑部.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J].中国农业会计,2010(6).

[3]刘玉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阶段——《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解读[J].国际商务财会,2010(5).

国际会计准则范文篇6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浪潮持续高涨和一系列的国际金融危机相继爆发,使得人们感到,国际会计实务方面的重大缺陷既影响了国际金融框架和全球市场体系的规范、效率、安全和稳定,也影响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为了改善国际会计实务,有必要在分析和研究国际金融框架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同时,充分重视、积极研究和尽快解决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问题。一、国际会计准则对于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现有国际金融框架的资源基础是国际金融资本,其资本实力来自于国际金融市场,而且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不是联合国,而是控制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西方七国集团的首脑会议。1997年东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处于国际金融框架的决策高峰的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于1998年10月发出了要求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呼吁。会计直接承担了管理和监督微观经济实体的有关重要职责,因而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影响。经济和金融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在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也就是在适应和满足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和金融业务的实际要求的曲折和进步中发展。与其他的国际经济活动相比,国际金融活动更为突出和集中地体现资本运动、资本社会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实质性要求,更加需要准确、真实、可靠、可比的会计信息。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金融的发展对于国际会计的发展有更为直接的需求,是国际会计发展的更为直接的推动力。国际会计可以一方面减少国际经济生活和国际金融活动的风险和曲折,一方面促进国际经济运行和国际金融活动的发展和效益,从而保障和促进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全球统一的资本市场,需要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和跨国性资本所有权个人化的有机结合。没有国际会计准则,或者是只有准则而没有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这样的有机结合就没有基础,更不可能形成全球统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国际会计信息系统。于是,一个全球统一、高效率、低成本、资金容量和流量空前巨大的资本市场也就难以出现。跨国性和国际性的微观经济实体集团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国际会计对于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以及其框架体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已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其业已发生的积极影响在于达成和促进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活动中的财务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为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中的投资、贸易和信贷建立信用基础并提供决策信息,维护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规范、效率、安全和稳定。但是,由于美元具有的世界货币主导地位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美国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举足轻重。而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业务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则缺乏权威有效的法律保障,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依靠各国的跨国公司和企业自愿采纳,实务权威性较为有限。会计信息的编制与披露缺乏国际公认和统一有效的原则和标准,使得会计信息跨越国境的处理成本提高,传递效率与内涵清晰度降低,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二、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分割状态和统合难点目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实际上不是一种高度有机统一的国际市场,而是由各自为大并吸收外国公司上市的各国资本市场所组成的一种国际拼板市场,存在着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统一的一些重要裂缝。例如,公司要得到和保持在外国资本市场的上市资格,必须向该资本市场呈交根据该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这种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以遵守东道国会计准则作为各国资本市场的跨国准入条件,在实际上分割了国际资本市场,从而也限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效率。全球统一准入条件等市场管理基本制度的国际资本市场始终未能出现,以这样的资本市场为基础并服务于全球化经济的国际金融框架也尚未形成,除了还有其他的复杂原因之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不足以统一或取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各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制度和标准不衔接,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障碍。由于欧洲包括伦敦在内的国际金融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得到恢复与发展,加上近二、三十年来美元的地位逐渐发生微妙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市场陆续形成、逐渐成长,国际会计准则应运而生,逐步发展。近一两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距离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基本要求还有差距。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真正地上一个台阶,首先要看美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此对应,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具有全球统一的实务权威性,首先有待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与接纳。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发生资本市场会计危机之前完成的机构、制度和准则内容的大幅度调整,仍未能达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对于会计准则质量的要求。而且,从美国有关方面的角度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在质量上明显低于美国会计准则。从表面上看去,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水准似乎才是美国资本市场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从而进一步统一准入条件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外开放的前提。引人注目的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两年实行调整并大幅度靠拢美国会计准则的同时,美国有关方面为了巩固和更好地发挥美国会计准则在本国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关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公开大讨论。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加强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力度的一些建议,却未能说服美国国会。不久之后,从安然公司与安达信会计公司涉嫌串通的假帐事件,到世界通信公司似乎瞒过了安达信会计公司的假帐事件,一系列重大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使资本市场会计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华尔街股市指数在这一次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高潮中持续下落,美国经济衰退后的复苏,在经济基本面状态似乎良好的情况下,却面临着再次衰退的直接威胁。在野的为此发难,执政的共和党开始担心由此造成中期选举的失利。为了应对这一场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美国政府和国会不得不采取应急和减灾措施,加快推出对公司会计业务加强监管的公司会计监督法,并抓紧动用刑法严惩造假舞弊有关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发动了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商业行为改革”。与此同时,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美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已经成为维护和稳定美国资本市场的一项迫切议程。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国际金融框架和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明确,大家在质疑和思考这种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发生原因和整治措施的同时,一方面越来越看清:国际会计准则继续发展并取得实务权威性,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一方面又不得不担心:国际会计准则是否比各国的会计准则更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防范市场会计危机。三、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但是却又相辅相成的专业领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强了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密切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实务权威和普遍遵守,前提是要有国际金融框架的自愿接纳、正式承认,并且需要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在国际金融方面,人们非常重视国际金融框架的变化、调整和进步。在会计学方面,人们的关注焦点之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和修改。本文认为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还有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走向。国际会计业务活动的发展,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运动的客观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相比较,国际会计业务活动的发展是一种国际经济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本身当然也要反映国际经济、国际金融乃至国际资本运动的自然和客观需要。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必须体现为一种具有国际公认性的专业文献,而这种国际公认性必须依赖于其制定和机构本身在人员构成、资金来源和工作程序等方面公认的国际独立性、国际专业水平和国际透明度,因而必然是一种社会政治因素及国际和各国的人为因素更多的事态发展。总之,国际会计的发展服务于国际金融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则更为明显地受制于国际金融框架的发展,而国际金融框架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也必须要有国际会计信息服务的支持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保障。这样一种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国逐步接纳和应用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历史过程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四、资本终将确定自己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会计信息标准美国会计原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依赖于美元和美国资本市场对于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和世界贸易的影响力。反过来说,美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实务权威性,同时也维护了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元的国际强势地位。合起来看,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这三个支柱,支撑着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强势地位。这种三柱支撑的强势地位,形式上显然比依靠强势货币的单一支撑更为稳定。但是在实质上,人们已经在这次美国资本市场会计危机中首次看到了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同时摇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基金会在国际活动中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在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从无暇一顾转为积极参与。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得到长足的恢复、进步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新兴资本市场的兴起,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全面瓦解,使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的统一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各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既合作又竞争、以求自身发展的基本前景进一步明朗。美元、欧元和日元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配合,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制已现雏形,美元地位的相对下降,美国资本市场日益感受到来自伦敦、东京和法兰克福的竞争压力。然而,综合分析美方处理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能力和表现,及其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近年来改革的重大影响,又说明了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分别在国际货币体制、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会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应当看到的是,在加强金融安全合作和加强国际金融框架建设的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保险监管国际协会和金融稳定论坛等几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近几年来积极和密切的协商,已经于2000年3月26日在新加坡举行的金融稳定论坛第三次会议上,明确地将国际会计准则列为关键的的国际金融准则之一。金融稳定论坛是一个国际论坛,不同于国际合作的决策机构,对于国际金融框架并没有实际约束力。但是,其表态向世人展示了论坛成员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立场。对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重新调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大幅度修改和加强了原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并且通过国际会计发展论坛去探讨国际金融框架问题。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会计组织的这一呼应姿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历史潮流,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同。其中,美国财政部已于2001年6月25日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的主要国际金融准则之一、与本国的有关准则对照列入自己的互联网页。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关是证券交易委员会而不是财政部,该部这一动作对于美国资本市场没有实际约束力,因而既不代表、也不预示美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但是可以视为美方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表示的一种肯定态度和积极姿态。与美方的态度相比欧洲方面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更为积极,业已通过欧盟的法律程序,决定从2005年开始在资本市场上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报表。以上情况和分析说明,国际舆论公认国际会计准则属于国际金融准则的范围之内,从而是构成和运行国际金融框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国际金融框架是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重要的经济环境。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框架的要求,从而得到必要的支持,则取决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框架的发展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爆发以来的美元走势疲软、美国市场恐慌和美国经济衰退压力增大等情况说明,美方从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战略角度,似有必要重新考虑对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框架和国际会计准则提供新的更大的实际支持。当然,国际会计准则的前景其实不取决于一两个国家,只有资本才能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国际信息标准。资本具有国际化的特征,资本需要自己解放和发展自己。根据生产力发展决定论,资本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必将不断改造自己运动于其中的国际金融框架,并且有能力确定和发展自己的信息标准。与美元和美国经济的走势相结合,国际市场的资本走向,必将创造和确立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

国际会计准则范文篇7

一、国际会计准则对于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

现有国际金融框架的资源基础是国际金融资本,其资本实力来自于国际金融市场,而且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不是联合国,而是控制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西方七国集团的首脑会议。1997年东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处于国际金融框架的决策高峰的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于1998年10月发出了要求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呼吁。

会计直接承担了管理和监督微观经济实体的有关重要职责,因而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影响。经济和金融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在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也就是在适应和满足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和金融业务的实际要求的曲折和进步中发展。与其他的国际经济活动相比,国际金融活动更为突出和集中地体现资本运动、资本社会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实质性要求,更加需要准确、真实、可靠、可比的会计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金融的发展对于国际会计的发展有更为直接的需求,是国际会计发展的更为直接的推动力。国际会计可以一方面减少国际经济生活和国际金融活动的风险和曲折,一方面促进国际经济运行和国际金融活动的发展和效益,从而保障和促进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全球统一的资本市场,需要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和跨国性资本所有权个人化的有机结合。没有国际会计准则,或者是只有准则而没有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这样的有机结合就没有基础,更不可能形成全球统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国际会计信息系统。于是,一个全球统一、高效率、低成本、资金容量和流量空前巨大的资本市场也就难以出现。

跨国性和国际性的微观经济实体集团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国际会计对于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以及其框架体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已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其业已发生的积极影响在于达成和促进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活动中的财务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为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中的投资、贸易和信贷建立信用基础并提供决策信息,维护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规范、效率、安全和稳定。

但是,由于美元具有的世界货币主导地位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美国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举足轻重。而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业务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则缺乏权威有效的法律保障,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依靠各国的跨国公司和企业自愿采纳,实务权威性较为有限。会计信息的编制与披露缺乏国际公认和统一有效的原则和标准,使得会计信息跨越国境的处理成本提高,传递效率与内涵清晰度降低,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二、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分割状态和统合难点

目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实际上不是一种高度有机统一的国际市场,而是由各自为大并吸收外国公司上市的各国资本市场所组成的一种国际拼板市场,存在着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统一的一些重要裂缝。例如,公司要得到和保持在外国资本市场的上市资格,必须向该资本市场呈交根据该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这种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以遵守东道国会计准则作为各国资本市场的跨国准入条件,在实际上分割了国际资本市场,从而也限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效率。全球统一准入条件等市场管理基本制度的国际资本市场始终未能出现,以这样的资本市场为基础并服务于全球化经济的国际金融框架也尚未形成,除了还有其他的复杂原因之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不足以统一或取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各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制度和标准不衔接,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障碍。

由于欧洲包括伦敦在内的国际金融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得到恢复与发展,加上近二、三十年来美元的地位逐渐发生微妙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市场陆续形成、逐渐成长,国际会计准则应运而生,逐步发展。近一两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距离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基本要求还有差距。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真正地上一个台阶,首先要看美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此对应,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具有全球统一的实务权威性,首先有待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与接纳。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发生资本市场会计危机之前完成的机构、制度和准则内容的大幅度调整,仍未能达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对于会计准则质量的要求。而且,从美国有关方面的角度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在质量上明显低于美国会计准则。从表面上看去,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水准似乎才是美国资本市场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从而进一步统一准入条件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外开放的前提。

引人注目的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两年实行调整并大幅度靠拢美国会计准则的同时,美国有关方面为了巩固和更好地发挥美国会计准则在本国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关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公开大讨论。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加强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力度的一些建议,却未能说服美国国会。不久之后,从安然公司与安达信会计公司涉嫌串通的假帐事件,到世界通信公司似乎瞒过了安达信会计公司的假帐事件,一系列重大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使资本市场会计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华尔街股市指数在这一次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高潮中持续下落,美国经济衰退后的复苏,在经济基本面状态似乎良好的情况下,却面临着再次衰退的直接威胁。在野的为此发难,执政的共和党开始担心由此造成中期选举的失利。为了应对这一场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美国政府和国会不得不采取应急和减灾措施,加快推出对公司会计业务加强监管的公司会计监督法,并抓紧动用刑法严惩造假舞弊有关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发动了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商业行为改革”。与此同时,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美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已经成为维护和稳定美国资本市场的一项迫切议程。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国际金融框架和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明确,大家在质疑和思考这种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发生原因和整治措施的同时,一方面越来越看清:国际会计准则继续发展并取得实务权威性,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一方面又不得不担心:国际会计准则是否比各国的会计准则更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防范市场会计危机。三、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但是却又相辅相成的专业领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强了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密切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实务权威和普遍遵守,前提是要有国际金融框架的自愿接纳、正式承认,并且需要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在国际金融方面,人们非常重视国际金融框架的变化、调整和进步。在会计学方面,人们的关注焦点之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和修改。本文认为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还有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走向。

国际会计业务活动的发展,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运动的客观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相比较,国际会计业务活动的发展是一种国际经济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本身当然也要反映国际经济、国际金融乃至国际资本运动的自然和客观需要。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必须体现为一种具有国际公认性的专业文献,而这种国际公认性必须依赖于其制定和机构本身在人员构成、资金来源和工作程序等方面公认的国际独立性、国际专业水平和国际透明度,因而必然是一种社会政治因素及国际和各国的人为因素更多的事态发展。总之,国际会计的发展服务于国际金融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则更为明显地受制于国际金融框架的发展,而国际金融框架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也必须要有国际会计信息服务的支持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保障。这样一种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国逐步接纳和应用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历史过程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四、资本终将确定自己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会计信息标准

美国会计原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依赖于美元和美国资本市场对于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和世界贸易的影响力。反过来说,美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实务权威性,同时也维护了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元的国际强势地位。合起来看,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这三个支柱,支撑着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强势地位。这种三柱支撑的强势地位,形式上显然比依靠强势货币的单一支撑更为稳定。但是在实质上,人们已经在这次美国资本市场会计危机中首次看到了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同时摇晃。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基金会在国际活动中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在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从无暇一顾转为积极参与。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得到长足的恢复、进步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新兴资本市场的兴起,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全面瓦解,使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的统一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各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既合作又竞争、以求自身发展的基本前景进一步明朗。美元、欧元和日元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配合,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制已现雏形,美元地位的相对下降,美国资本市场日益感受到来自伦敦、东京和法兰克福的竞争压力。然而,综合分析美方处理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能力和表现,及其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近年来改革的重大影响,又说明了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分别在国际货币体制、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会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应当看到的是,在加强金融安全合作和加强国际金融框架建设的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保险监管国际协会和金融稳定论坛等几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近几年来积极和密切的协商,已经于2000年3月26日在新加坡举行的金融稳定论坛第三次会议上,明确地将国际会计准则列为关键的的国际金融准则之一。金融稳定论坛是一个国际论坛,不同于国际合作的决策机构,对于国际金融框架并没有实际约束力。但是,其表态向世人展示了论坛成员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立场。对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重新调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大幅度修改和加强了原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并且通过国际会计发展论坛去探讨国际金融框架问题。

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会计组织的这一呼应姿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历史潮流,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同。其中,美国财政部已于2001年6月25日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的主要国际金融准则之一、与本国的有关准则对照列入自己的互联网页。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关是证券交易委员会而不是财政部,该部这一动作对于美国资本市场没有实际约束力,因而既不代表、也不预示美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但是可以视为美方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表示的一种肯定态度和积极姿态。与美方的态度相比欧洲方面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更为积极,业已通过欧盟的法律程序,决定从2005年开始在资本市场上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报表。

国际会计准则范文篇8

首先对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历程进行大体的介绍,接下来从准则结构体系、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具体会计准则几个方面对两套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尤其侧重差异比较,并详细讨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建设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由于论文篇幅的限制,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较小差异或基本相同的准则内容,本文没有进行详细比较,这将在我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比较

第一章

前言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3年成立,并积极制定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AccoutingStandards,简称IAS)。基于企业及基本市场国际化的潮流,一致性的会计语言将是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促使者。国际会计不仅仅是会计的议题,而是贸易自由化下的重大议题。发展至今,IAS广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例如国际上大多数的资本市场,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都接受依据IAS所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少国家将会计准则制定之重大责任交予IASC,如德国、中国、法国等重量级的大国;美国则是积极参与IAS的制定。由上可述,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我国是经济起步比较玩的国家,直到1990年12月及1991年4月才先后开放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改革国营事业并吸引外资。为了酵素追赶上国际的脚步,我国采用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People’sRepublicofChina’sGAAP,简称PRC)。由于我国的大陆股票市场同时采用IAS及PRC,所以同一公司会依据两套不同会计准则编制,并其财务报表。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面对同一公司却有两套不同的会计数字的财务报表,究竟应该参考哪套会计制度来做决策,则可能会以内公司产业、股票市场、投资人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两套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同,加上投资者本身对不同的会计咨询有先天上认知的差距,会使咨询产生不对称,造成市场效率受到相应的影响。

由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发展国家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而制定的,而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处在经济转机时期的中国,希望能借助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然而在对某些经济业务的会计政策规定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和做法还存在着不一致之处,所以中国为了吸引外资,同时并行两种会计制度:PRC和IAS。

第二章会计准则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会计准则产生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只能是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下的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也就说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这种差异不等于“中国特色”。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以后是漫长的协调过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强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各个领域在分析问题时都会冠以“中国特色”,会计界也不例外。

翻阅当时文献可以发现很多学者称“我国会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所谓“特色”,笔者认为包括两层意义:跟别人不一样(差异),做的比别人好(出色)。只有二者有交集,即产生良性差异的时候才能称作是“特色”。所以,一直所谓的“我国会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只是片面的看到了“特色”中“差异”的概念,而忽视了其中更重要的“出色”的概念。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小川曾指出:“我们在会计准则中所看到的有些特色,并不是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需要所设计出的,而是过去传统计划经济的特色。这些特色恰恰是需要我们改掉的”。显然,“中国特色”并不能成为会计准则本土化的借口。随着承诺对外开放资本市场期限的临近,以及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与国际的接轨,我国已不能以“特色”为理由来申请特别处理权,因为既然要选择走国际化之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要认可并严格遵循国际化的规则。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会计标准、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发展变迁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从1949年至1977年,照搬前苏联的会计理论阶段—以“资金运动论”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

这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而前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确有很多经济管理制度方法值得社会主义新中国学习,受我国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我国会计核算基本照搬前苏联的会计模式,1953年我国引进前苏联的统一会计制度,建立了以“资金运动论”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为当时我国的计划经济服务。

2.从1978年至1992年,我国会计准则改革起步阶段—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会计国际化的开端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制度》—与会计国际惯例接轨的初步尝试,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起步。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界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我党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形成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开放的格局,为了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允许外国的公司和个人在我国开办“三资企业”。但是我国采用的前苏联会计模式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不适应我国的经济改革的需要因此我国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通行的会计模式。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强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我国从1979年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基本原理,开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并于1983年3月制定和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

3.从1992年至2001年,会计改革全面深化,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16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

企业会计准则一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1993年,我国财政部开始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研究工作,并成立了国内专家组和德勤专家组两个咨询小组。1997年6月4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我国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3月、5六月分别颁布了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1998年6月颁布了债务重组、投资、建筑合同、收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1999年6月颁布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2000年4月颁布了或有事项准则。2001年1月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准则。2001年n月颁布了中期财务报告、存货、固定资产准则。从1997年至2001年,我国财政部先后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在我国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大量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进一步实现了我国的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4.从2002年至2005年,以国际化策略为主导,大力发展我国会计准则阶段。

随着我国于2001年n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快了我国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进程,由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但由于我国的会计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工AS,同时又要为经济的国际化服务,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同时兼顾我国自身特色的渐进式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制订策略,根据会计事项的特点和会计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所规范的会计事项及环境的异同,把我国的会计业务分为四大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5.从2006年至今

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全面构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阶段。2006年2月巧日,我国财政部在征求社会会计学者、专家的广泛意见的基础上,了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一个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至此,我国终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第三节中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

我国2006年2月7日出台的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准则的名称如下表:

表1:中国会计准则一览表

准则名称实施日期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非货币性资产投资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资产减值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债务重组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收入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所得税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企业合并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算2007年1月1日

……

第三章中国新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具体比较

第一节固定资产的比较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是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仁市公司中执行。

1.关于固定资产准则适用范围的比较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上,新的固定资产准则采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处理方式,即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的资产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来规范。

2.关于固定资产定义的比较

在固定资产定义方面,新的会计准则取消了“单位价值较高”的界定,采用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定义。

3.关于固定资产计量的比较

①在成本构成上,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一样,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估计拆卸、搬移费及场地使用费作为成本的一部分。

②对非货币性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我国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同时,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一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如果不能满足以卜得条件换入固定资产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成本确认。

③对于所有者作为投资投入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个规定既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按公允价值确认的规定,又不同于旧会计准则完全按投资者确认的价值入账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采用公允价值,是以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资产交易市场较活跃,公允价值的获得相对容易和可靠为前提的。现阶段从我国实际出发,完全公允价值不太现实,所以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资产区别对待,对交换具有一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采用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础。其他的还是以换出资产的价值加以计量。对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新的会计准则虽然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3.对固定资产减值的转回不同处理方法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采用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完全禁止企业转回资产减值的准备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市场逼出来的。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转回政策认为调节利润的情况,给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个政策是特定经济环境下产生的,隋泽华我国证券市场环境的改善,对资产转回情况认识的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应该允许实质意思上存在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第二节投资性房产准则的对比

表二《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的比较

项目IASC中国

投资性房地产所包含的范围

(1)更为具体和明确,包括:为长期资本增值和持有的土地(不包括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为短期销售而持有的土地);尚未确定未来用途的土地;主体拥有(或者主体在融资租赁下持有)井在一项或多项经营租赁下租出的建筑物;准备在一项或多项经营租赁下租出的空置建筑物

(2)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有:意图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或者为销售而处于建造或开发过程中的房地产;自用房地产;为将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而正在建造或开发过程中的房地产;融资租赁下出租给另一主体的房地产(1)准则所规范的范围包括:已出租的、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2)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则比国际会计准则小,仅有两项:自用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企业可以选择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程式,同时要求所有主体为计量目的(如男主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或者为披露目65(如果主体采用成本模式)而确定投资倡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我国准则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否则必须采用成本模式。准则并未要求所有企业都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第五章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协调问题

第一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总结及原因分析

不同的环境因素导致不同的会计模式,历史过程之演变会影响环境因素的变化,因而会计模式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比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目的是更好地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为此,需要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一般说来,世界各国会计及会计准则的形成,决定于有关会计所处的环境,即会计环境。所谓会计环境,就是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这种社会经济环境造就出适合于该环境的会计准则,而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就是环境内各影响因素作用的结果。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以及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有直接影响,这个规律套用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上也同样适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虽然有多国参与,但不可否认的是,英、美等发达国际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环境因素也大部分是这些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所有在下文中有关差异原因分析中对会计环境的比较,主要是我国会计环境与英、美等发达国家会计环境的比较。本文认为,形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会计环境因素:

1.文化因素

我国的文化主张集体主义,强调奉献,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受中国传统三纲五常思想影响,因而权利距离较大,受中庸哲学思想影响,凡事以稳妥为重,怕担风险,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强;而美国的文化环境却与我国截然不同:主张个人主义,权利距离较小,主张人人平等;对不确定因素反应较弱。这些文化差异反映在会计上,就表现为我国的会计工作强调统一性,会计准则由权威的政府机构来制定,并强制统一实施;美国则注重灵活性,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作用,准则由政府授权民间机构制定;我国的会计工作对不确定的未来事项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方法进行核算,而美国的处理方法则更为乐观,比较容易采取激进、冒险的方法,谨慎程度较低;在信息披露上,我国趋于保密,没有形成主动披露的意识,而美国则非常注重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

2.法律制度因素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在法制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各国都有不同的法律制度,而且法律是最直接、最经常地制约经济行为和会计实务的。由于不同国家法律制度不同,导致它们的会计制度有差别,法律制度因素也是影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差异的因素之一。法律环境决定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式和会计信息揭示的范围。

首先,就法律体系而言,我国法律类似于大陆法系,英美等国家则属于英美法系。这两种法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第一,在法律结构上,大陆法系的法律结构一般都包括基本原则和准则,从内容到体系包罗万象,自成一体,形式比较完整,条款比较原则,而英美法系的法律结构一般是由许多形式不同,来源不一的法律集合而成的;第二,从内容上看,大陆法系的条文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其法规具有成文的特点,英美法系注重对具体问题的规定,注重经验,允许援引判例;第三,从法律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制来看,大陆法系往往借助于法律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处于国家详尽而完备的法律管制之下,企业的自主权受到限制,英美法系对经济活动比较系统、灵活,经济活动得以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进行。法律体系的不同,导致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差异。英美国家法律对会计规定较少,会计准则通常由政府授权的民间组织来制定,会计实务处理程序和方法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注重会计管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处理程序和方法;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会计准则由官方机构制定,并且以会计法规形式,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具有强制性。

其次,法律环境对会计准则的实施也有影响。我国当前的法制尚不健全,法制意识仍普遍淡薄,在会计工作中表现为不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定,会计信息失真。虚假的会计信息严重干扰了会计准则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3.经济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与我国的经济制度有着根本区别,前者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后者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在西方经济制度下的会计体系,自然要服从维护资本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和权益的基本要求。也就是从会计目标的确立、会计准则的制定到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政策的确定等,都应从保护业主和投资人私人财富出发,尽可能满足社会商业活动需要,并充分显示出其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下,会计体系必须以维护以国有资产为象征的社会大众利益为前提。经济制度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两种准则上,就有很多例证。比如,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时,我国准则就要考虑到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

第二节制定模式不同对会计准则差异的影响

世界会计准则模式的分类可以分为英美准则模式和欧洲大陆准则模式。国际会计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比较研究不同准则模式之间的优劣以及每一种会计准则模式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等背景因素,从而有利于各个国家正确选择自己的会计准则模式的方向,决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未来。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进行自己的准则制定时,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

1.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

中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有参考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但仍以中国的文化、经济、法律、市场等因素为考量。诸如,“短期投资之权益证券”在中国大陆会计准则中要求按照成本与市价谁低计量,虽然成本与市价谁低较客观、明确,符合会计保守稳健的原则,但也存在着显著的不一致性(对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确认为损失;而对于高于成本的部分,则不确认为收益)。我国的考量在于:一是采用成本与市价谁低计价比较稳健;二是我国资产普遍存在着高估现象,采用成本与市价谁低计价,可避免短期投资高估;三在中国,证券市场尚不健全,短期投资用市价计价不一定能够反映企业短期投资末时的真正价值。

2.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

从西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历史发展来看,会计制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会计准则完全由市场力量来提供,称其为自发性模式;会计准则以法律的形式制订下来,称为政府管制模式;协作主义式和合作主义式介于自由主义式、立法主义式之间,再加上职业团体的不同程度参与,形成民间职业团体模式。

自发性模式。自发性模式主要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前的美国和稍后的其他英语国家,财务报表编制者自发地根据其自身的需要设计自身会计准则的模式。它的主要表现为会计惯例,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这种模式对主体会计政策的选择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管理者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能够较为从容地不断实践或创造新的会计方法和程序来处理新的、更为复杂的经济交易和事项。但是,这种模式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和程序不唯一,各主体的财务信息揭示大不相同。实践证明此模式并不可行。

政府管制模式。政府管制模式是指政府或政府部门通过立法来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政府通过政府财政经济部门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拥有直接干预权。从这些模式国家的经济状况来看,这些国家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导向等拥有较强的干预权,比较强调国家宏观经济计划的作用。

民间职业团体模式。民间职业团体模式基本特征是由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来制定会计准则。这种模式下产生的会计准则,从本质上说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执业标准。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拥有制定会计报表编制的会计程序和报表格式方面的立法权,于1938年确立由会计职业界以民间机构的方式来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和惯例的政策。准则制定活动的全部,是从现行众多的会计惯例中确认和描述“最佳”惯例,试图推荐任何在目前实践中尚不普遍使用的新会计程序,只是对己有的会计惯例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不是很成功。APB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在CAP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其研究成果通常以两种方式发表:会计研究文告或APB公报。普遍适用于会计原则的基本假设和广义会计原则。APB在其存续期内的运作机制和方法方面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三个方面:修订起草程序,成立规划委员会,提高监管工作效率等。

第四章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建议

国际会计主要领域为国际间交易之会计处理、不同国家间会计准则之比较、世界性会计准则多样化之调和,以及全球营运管理与控制之会计咨询系统等,而其中最受国际间重视并且为各国相关部门与阶层之认识关心的议题为国际会计准则调和化问题。调和化为各国会计准则经由协商后,所达成某种程度之一致性,不同国家可依协议所容许差异范围,订定其会计衡量方法与揭露原则用以编制财务报表。这个调和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繁复的程序,其所强盗为运用高度之协商技巧、寻求广泛之共识,与相互间所展现的耐心及包容力,因为,调和化必须衡量各个不同国家间之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及教育等环境因素等差异问题,而并非基于某一单一国家之会计理念和模式所能达成。

第一节与中国会计环境相适应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为目标

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会计准则的环境适用性非常重要。所以,我国新会计准则不能为趋同而趋同,不能超前于我国会计环境,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能够便于会计实务理解、掌握和应用,起到推动会计实务趋同,达到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可比性的初衷。目前,IFRS在国际之间的会计协调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使我们有可能参照IFRS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目标一开始就定位于“国际水平”,谋求后发优势。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环境相适应始终是首要原则和目标,趋同也不是简单的靠拢,要追求神似,并应把握好趋同的实际效果。

第二节加强国际趋同的事前协调

我国应积极关注IASB和美国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FASB)等机构的最新动态,认真分析IASB的项目计划和讨论稿、征求意见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准则,财政部应制定相应的事前协调计划和措施。对于趋同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所产生的一些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反映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努力寻求互动多赢的解决方案,使国际会计准则能够较多地体现中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我们应该通过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利用IASB会议的开放机制参加会议和提供观点,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对具体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第三节加强与区域组织和国家间合作

积极与我国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例如,应当加强与亚洲国家准则制定机构间的沟通和合作,对IASB和IFRS提出意见和要求,可以扩大亚洲国家在IFRS制定中的影响,使IFRS更多地体现亚洲国家的情况和需求,积极争取准则制定的发言权,打破目前利益博弈格局。会计准则制定和趋同工作中,我国应积极开展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各国政府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联合国国际会计标准专家工作组之间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加强协作,增进沟通,争取各国政府或组织对我国新准则的等效认可机制,求得多赢。

第四节调整配套法律法规,完善准则执行机制

全面梳理与新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需要修改的法律法规,财政部应建议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修订,使得新准则与法律、法规能相互协调,确保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例如所得税会计处理和油田弃置义务相关法规。虽然税法和会计是分离的,但税法规定还是会影响到递延所得税的确认等会计处理。因此,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尽快修订并下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从对利润表项目的认定调整为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计税基础的认定,明确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资产、负债价值等变动的所得税计税基础等操作细则;鉴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变动会造成利润波动幅度较大,建议允许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益)从利润总额中扣除,不作为稽征所得税的基数。就弃置义务建议尽快颁布《国家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等环保法规,明确有关废弃处置义务及环境恢复标准。

国际会计准则范文篇9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原则导向规则导向

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IASC)及其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下简称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是复杂的和变化着的,即由早期的不屑一顾、中期的消极观望、阻挠拖延到最后迈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之路。本文主要阐述美国对IASC及其准则态度的转变和动因剖析,以期为我国准则制定过程中走向国际化提供有益参考。

美国对IASC准则早期的态度

从表面上看,在这一阶段美国似乎也是支持IASC及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其实并非如此。美国认为,20世纪世界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几乎就是美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美国会计师协会早在1909年便尝试研究会计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以统一会计界对基本会计问题的认识。1915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人又提出在全美建立一套统一会计制度的建议,以实现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规范化。1917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参与了统一会计的工作,这是美国会计进行标准化改革的序幕。1921年美国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它为“统一会计”的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及其组织支持,在会计规范化管理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929年至193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在经济大危机的最初阶段,美国会计师协会便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会计规范方面的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进展迅速,它在1932年的题为《会计基本准则》的报告,把美国所发起的“统一会计”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随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便成立了,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会计程序委员会时期(1938-1958年)、会计原则委员会时期(1959-1972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时期(1973-至今)。从1939年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公认会计准则文告——第1号《会计研究公报》(ARB)起,到2000年6月该委员会共51份《会计研究公报》、31个《意见书》、137个准则。1984年美国还建立了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政府会计准则的建设。

综上所述,美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历史之悠久,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堪称世界之最,且制定的“公认会计原则”最为详细和完善,制定准则的程序也最充分、公开和独立。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借鉴和吸收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所有这些情况,美国认为:美国有许多方面可以保证高质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才有资格制定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故一直到1995年7月IASC与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达成了制定一套核心准则的协议之前,美国FASB对IASC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努力一直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与IASC一直处于“对立”局面,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是消极的。

美国对IASC准则中期的态度

随着IASC的“可比性与改进计划”的立项、实施和完成,IASC及其准则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声望也越来越高,美国对IASC及其准则由开始的不屑一顾逐步转为消极观望,但美国证监会(SEC)和FASB对国际会计准则仍然没有信心,他们认为只有美国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准则,例如1991年FASB宣布,它支持国际会计准则(但不一定是IASC准则)的制定,它使用了“国际公认会计原则”、“世界范围的会计准则”以及“全球认可的会计准则”等字眼,其实是别有用心的,说到底它是想牢牢把握全球准则的制定权,由它来制定“全球会计准则”。但是随着1995年7月I0SCO与IASC签订了关于制定一套“核心准则”的协定后,在美国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为一旦“核心准则”制定完成并得到IOSCO的批准并向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推荐,那么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和在外国上市的美国公司均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这样,美国的证券市场上便会同时流行两套准则:一套是美国国内上市公司所适用的较繁琐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一套是跨国上市公司所适用的简单的国际会计准则,这是美国所不接受的,故在核心准则被IOSCO批准之前,美国必然会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加以限制并阻止其通过。即无论国际会计准则质量如何,美国都可能以其质量不高为由,将国际会计准则拒于美国资本市场大门之外。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阻挠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等资本市场上的应用。另一方面,美国也知道如果全然拒绝“核心准则”显然要遭受国际、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但是如果接受“核心准则”,则意味着在美国证券市场将同时使用IASC准则与FASB准则,这从一定意义上说,还是对FASB准则的背叛。所以,美国只能采取一个“拖”字,通过它主持的IOSCO的技术小组,推迟对“核心准则”的评审和推荐工作。

美国对IASC准则最后的态度

美国FASB对IASC及其准则一味地不屑一顾、消极观望、阻挠、拖延等均不是上策,都是逆世界潮流而采取下策。目前唯一的策略是顺应时代潮流,迈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之路,支持IASB制定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1996年,美国国会要求美国SEC报告IASC的进展情况,并希望其成功制定出一套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供计划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使用。当年10月美国SEC经过与IASC对话后,发表了一个有条件支持IASC制定适用于跨国股票上市财务报表所有的会计标准的声明。随着安然事件暴发,美国会计准则受到越来越多的责难,最终虽然没有收回民间机构的会计准则制定权,但是2002年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并由美国总统7月30日签署生效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责成美国SEC研究四个问题:美国现有准则中已经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原则导向?从规则导向的财务报告系统过度到原则导向,需要多长时间?采用原则导向的可行性和可能的方法;对采纳原则导向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这实际上表明,美国国会已经原则上认定,美国现有的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与安然事件的发生具有内在的联系;采用原则的会计准则,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2002年9月18日,代表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套会计准则的制定者IASB和FASB终于携起手来,为美国GAAP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化开展合作,最终目标是制定一套具有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2002年10月29日IASB与FASB正式签订协议,并共同一份谅解备忘录,从此,双方开始履行他们对制定高质量和可比的会计准则各自应承担的职责。

美国对IASC及其准则态度转变的动因剖析

美国FASB从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到支持IASC来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

外部原因

IASC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IASC的“可比性与改进计划”的成功实施,“核心准则”的制定和评审认可和IASC自身完成了重大改组等活动,使IASC制定的准则质量大大提高,IASC及其准则对世界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有些国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时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些国家甚至就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内会计准则。

IOSCO的支持。成立于1983年的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自1993年就开始关注IASC的准则建设工作,并在1995年7月与IASC签定了关于制定和推行核心准则的协议,承诺将一套合理完整的会计准则即核心准则作为企业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原则整体的必要组成部分,以规范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公司的财务揭示。1998年底,IASC完成了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2000年IOSC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了对核心准则的审查并提出建议,同年,IOSCO采纳其技术委员会的建议,向其成员推荐核心准则。

EU的支持。欧盟(以下简称EU)在1989年就以观察员的身份加入了IASC理事会;1996年,EU一份报告认为,除少数情况外,国际会计准则与EU指令具有可比性;1999年,EU宣布在缺少EU指令的情况下,允许欧洲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2000年6月EU了一份政策文件通讯稿,要求EU的7000多家上市公司2005年编制合并报表时,必须采纳国际会计准则。2001年2月13日,EU对此规章草案。2002年3月,欧洲议会以492票赞成、5票反对、29票弃权的优势通过了EU的该份草案;2002年6月7日,又在部长级会议上通过。至此,EU正式决定上市公司财务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而EU的该规章正式成为欧洲的法律,并在各成员国中应用。

其他方面的原因。首先,就英国来说,它与IASC及其准则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IASB成立伊始,为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协同化进程的步伐,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积极配合,宣称不再制定和新的准则,而只将国际会计准则用于英国的相关准则。同时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IASB的战略合作伙伴,积极与其合作,协助其制定或修改16个准则,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项目上的差异,尽快实现与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同一致。

其次,澳大利亚1996也主动提出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并成为IASC的忠实拥护者。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FRC)在2002年7月3日正式公布公告:澳大利亚报告主体在2005年1月1日起也采纳国际会计准则。

第三,加拿大证券管理委员会也在2002年6月了征求公众意见的讨论稿:2005年开始,在加拿大上市的国外公司可以采用IASB准则,而不需调整为加拿大的准则。

第四,G4+1集团的支持。2001年1月31日至2月1日,G4+1集团在伦敦召开了“绝唱”式的会议,的公报称:“鉴于IASC重组成功新设立的IASB将与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了避免分散资源,全力以赴支持IASB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努力,G4+1宣告解散,停止一切活动”。G4+1的这一高姿态举动倍受关注,也使国际社会和IASB如释重负,表明IASB得到了以英、美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实质性支持。

最后,其他国家。如俄罗斯要求从2004年起,所有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乌克兰要求从2003年起,所有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些从前苏联分离出来的国家如爱沙尼亚、塔吉克斯坦等也纷纷要求在未来几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汪祥耀,2004)。

内部原因

美国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的缺陷。目前,世界上主要流行两种会计准则,即以规则为导向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以原则为导向的国际会计准则。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更具体、更复杂;而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相对简单、明了,它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原则,执行过程中更多地依赖职业判断。以规则为导向的详细、具体且繁杂的美国会计准则是需求推动的结果。由于需求的推动,导致美国会计准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具体,它们中许多都是根据实务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而专门制定的,因而不少会计准则实际上是会计规则,其弊端已逐步显现出来。美国以规则为导向的复杂详细和具体的会计准则一方面使初学美国准则者望而生畏,使原打算到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需按照美国准则进行调整,其调整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也使这些公司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根据复杂的经济情况和客观环境所制定的详细复杂的具体准则总落后于经济形势,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所规避,形成只重经济法律形式而轻视经济实质的缺陷。只要符合规则,可以打“擦边球”,钻规则的漏洞,从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如安然公司就是为了钻准则的空子,而未将存在巨额亏损和负债的特殊目的实体的财务报表纳入其合并报表范围,结果导致公司财务报表未能如实反映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投资者因此损失惨重。

美国国会和SEC的压力。由于美国会计准则目前是世界最复杂、最具体、技术要求也是最高的会计准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公司打算到美国市场上去上市,则必须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进行报表的调整工作,这就需要作大量的报表调整工作,从而增加了这些公司的筹资成本,导致这些公司畏惧美国的高“门槛”而转向欧洲证券市场或者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等证券市场上市融资。这一做法的深层影响是它可能会削弱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损害美国利益。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美国固守其会计标准的态度开始松动。1996年,美国国会要求美国SEC报告IASC的进展情况,并希望其成功制定出一套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供计划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使用。

同时,2001年发生的安然事件给IASB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FASB一直认为美国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但安然这样大的财务丑闻显然是对“高质量”的绝佳反证。安然事件之后不久,安达信公开承认销毁档案,导致社会将矛头指向会计职业界,SEC主席随即宣布重新成立“公共监督委员会”;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第二天,安达信以及“五大”都发表声明,他们的声明无非想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严重过失,最多只是“被蒙骗”或“无心过失”。但是,安然事件的错误如此巨大,一定得要有人来承担责任,安达信为了自己“开解”找了很多个理由,第一条就是美国会计准则出了问题。同样,作为证券市场监管部门的SEC也在设法为自己开脱责任,会计准则也成为它所指责的对象,比如,刚刚担任SEC主席不久的哈维?;皮特在美国参议院一个委员会所举行的听证会上也认为,“近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很多指南都变成规则驱动和复杂化了,衍生工具和证券化就是其中的例证。强调具体的规则而不是宽泛的原则,导致相应指南的签发被推迟。此外,由于准则是基于规则导向的,而不是原则导向的,这些准则不能充分适应未来市场发展”。对美国国会来说,选择一个人人都批评的对象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将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则导向作为安然事件的帮凶之一,也是顺理成章的。

正是基于内外的压力,美国FASB迈上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之路,全球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告一段落,但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即全球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最终结束。因为准则制定权的争夺是利益之争,谁最终拥有准则的制定权,谁就会获得最大的收益。既然美国准备接纳国际会计准则,那么这个国际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美国FASB准则的精神,还是更多地体现IASB准则的精神,即准则制定最终以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还是以美国会计准则为主的规则导向,人们还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国际会计准则范文篇10

关键词:国际趋同;会计准则;中国化

当前的全球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跨国生产贸易规模也逐步扩大,但是由于各国国内经济市场发展不均衡,会计准则的规范程度也有所差异,这便容易导致跨国贸易时财务信息可比性较差、资金流动性降低等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对于制定一套统一高质量的适合各国发展的会计准则的需求越来越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快速恢复各国经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加快了修订相关会计准则的进程,陆续了新的会计准则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程度。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于1992年由财政部颁布,若干年来经过了多次补充和修订。2007年,财政部开始正式参考国际会计准则,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随着中国的会计准则愈发成熟规范,IASB自然会“取其精华”,未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必将朝着“中国化”方向发展。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内涵与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各国通过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在全球实现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计作为一门记录经济活动的语言,其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但是又不同于会计法律的强制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修改并的会计实务操作的一般规范。为了规范国际范围内的企业会计行为、解决不同国家和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宗教信仰造成的会计准则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一直在尽力完善国际会计准则(IFRS)并且推动各国接受。截至2020年,IASB的官网统计显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全球已经有超过120个国家地区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同时国际会计准则也已得到许多著名国际组织的承认,比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二、中国现代会计准则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顺应大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我国决定借鉴国际上成熟的会计准则体系,凭借“他山之石”,着手建立适应我国会计蓬勃发展现状的现代会计准则。1985年,中国的会计准则开始正式与国际接轨,其标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1992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两则两制”,其奠定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基石。2001年,在中国各方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商品交换将变得更加频繁紧密。同年,国际财务报告委员会顺利完成改组,提出希望国际会计准则能够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及应用。2005年,财政部正式发文表示,将按照国际会计标准构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2013年,首先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构想,随着其不断发展,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越来越深入,推动着我国及其沿线国家会计准则的趋同,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可比性。截至现在,“一带一路”已包含沿线65个国家或地区。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缩小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使得国外投资者能够通过会计这门商业语言与国内生产者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引进来”,拉动国内产品市场的有序竞争与良性发展。

三、国际会计准则中国化的动因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之初,考虑到各成员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接受度,其设立的会计准则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各国实务。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愈渐频繁,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本质上反映的是制定方的利益趋向,是各国会计准则相互博弈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美国拥有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和可比性,便以美国会计准则为蓝本,修订国际会计准则,这也意味着其更多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但是,由于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且在对抗全球疫情时充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也将需要中国的参与,参考中国的会计准则,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在满足发达国家要求的同时也能兼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所谓国际会计准则中国化,并非完全推翻现有会计准则体系,而是基于不同背景下产生的新问题,对现有的准则进行的修订与完善,使其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这些国际会计准则的改善将在兼顾发达国家利益诉求的同时,更多考虑以中国为首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从而能够被国际社会广泛地认可和接受。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国化的动因大体可以被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世界经济中心逐渐向中国倾斜

由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对会计准则的研究起步较早,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国家会计准则机制,因此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以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为蓝本。但是近年来,尤其是在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本次疫情时,发达国家并没有充分起到带头作用,未能帮助全球其他国家共同度过危机,甚至连其本国都陷入经济的泥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便步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即使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时,中国也逆势而上。回顾这40多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0865亿元,增长了269.4倍,实现了年均增速9.6%以上。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仅仅385元上升至2019年的64644元,增长了约167倍。现如今,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已经摆脱贫困,14亿多人的生活水平相比曾经有了大幅度提升,并且实现了全面小康。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也不断提升。1987年,中国尚且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4.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1/3,而现在,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外,中国还积极扩大国际经济贸易的规模,提高交易水平,不仅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还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国际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优秀的会计准则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而丰厚。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诠释难以实现面面俱到,其展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与独立性。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从历史上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例如,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以及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其包容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传统文化已经被在国际上发扬,其本质是不同文化和谐相处,而不是互相取代;“兼收并蓄”则是指在不同文化交往中,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可以吸取不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决定了其可以在与不同文化的摩擦中保持中国特色。在历史长河中曾经诞生过许多优秀文化,这些文化绚烂至极却最终未能保持自我,或被同化或被遗忘令人惋惜,而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尽管与外来文化发生过数不清的冲突摩擦,但是依然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灵魂,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展示了其极强的生命力与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会计文化,因而我国会计文化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极强的包容性与独立性,使得我国的会计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的会计文化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首先,不同于英美等国由民间组织负责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由政府部门(财政部)直接负责制定;其次,由于崇尚集体主义,在我国会计组织中,组织成员服从集体,对集体有着精神上的忠诚;最后,中国会计准则重视人际关系,对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较为排斥,从某种程度上也与传统文化中“中庸”的思想相吻合。

四、国际会计准则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会计工作的转型

传统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手工操作核算而且烦琐,它是基于凭证票据的传递方式以及人工的复核,使得会计工作仅仅是企业业务的记录仪,做不到实时、全面地采集和处理企业数据,无法实现对风险的控制。由于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对公司的绩效提升显著,因此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关注业务、技术和产品,对于会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并不重视,导致其工作重复枯燥,不仅员工体验差,财务也只是被记录的数字,无法发挥“数据中心”的作用。传统会计工作的转型迫在眉睫。企业只有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会,才能使会计工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2020年年初,一些中小型企业短时间的停产停工,对于会计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年报月报出现延期。但是中国企业敏锐地捕捉到:这其实是一场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大考。由于众多会计从业人员无法按期回到公司和办公室,所以能够满足居家与工作需求的远程线上办公应用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机会。企业远程办公涉及即时通信、协同文档、在线会议、员工培训等多个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除了远程办公场景中的各种协同工具之外,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5G等数字技术的进步,必将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在线化、数字化这一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我国应当抓住会计工作的在线化和数字化升级的机会,将互联网的基因植入传统会计行业,修订适应会计转型发展的准则,引领全球会计工作的数字化转型。

(二)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作为完整独立的国际会计组织,不会偏袒个别的国家,拥有较强的独立性。为了确保国际会计准则的高质量,提升国际交流和使用的便捷度,IASB的成员必须掌握丰富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知识并且拥有较强的专业实力。由于发达国家首先崛起,拥有很多会计相关的商业案例,会计人才数量众多,因此这些国家的优秀会计人才占据了IASB的绝大多数席位。如今,客观上中国在独立制定会计准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具备完善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条件和能力。2006年,在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特意来到中国,考察我国准则建设情况,这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十分关注中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因此,首先我国应当积极将优秀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展示给国际会计界,增加国际社会对我国会计准则的了解,提升我国会计准则的影响力。其次,我们应当主动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继续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多次承办国际会议,参与重大国际会计事务的决策,对国际会计准则修改和制定发表独立的意见,不断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最后,为了使中国的会计准则易于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接受,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财政部)必须保持较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不应该对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亦步亦趋,应当展示更多中国的元素,创新自身的会计准则。

(三)提升中国在IASB中的参与度

一个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中的参与度是该国对国际会计准则拥有话语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IASB成员国可以引导IASB的发展方向,意味着该国不仅拥有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发言权,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包容本国文化。目前的IASB主要由美欧主导,中国应当避免落入西方文化的怪圈,加强自身会计准则的建设,促进现状的改变。2005年中国决定制定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标准相同的会计准则。2006年,财政部按照IFRS标准颁布了一套的会计准则,2010年,财政部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伴随着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在IASB中的参与度也在稳步提升。2005年之前,IASB的委员会中只有一名中国的代表,而现在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代表进入IASB各机构的同时,中国对IFRS基金会的财务支持也在增加:从2007年仅占基金会所获总捐款的1%,随后每年逐步增加,现如今中国对IASB的财务支持每年都名列第一。正是这些年在IASB中参与度的不断提高,逐步提升并巩固了中国对IASB的影响力和IFRS的话语权。通过扩大国际事务的参与度,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与话语权,更有利于国际会计准则的中国化。首先,中国会计人给予的建议易于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接受,能在获得广泛的理解和尊重;其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易于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帮助他们传达自身发展的需求,使IASB更加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最后,中国可以增加国际会计准则话语权和解释权,使会计准则制定行为更加合理科学,更符合中国的文化特征,从而维护中国的利益。五、结语目前国际会计准则依然朝着各国趋同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我国的会计准则尚未完全成熟,但由于全球的经济中心逐渐向我国倾斜、我国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优秀的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必将加速融入国际社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逐渐提升在IASB中的参与度、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工作的转型,国际会计准则中国化的进程也会更加迅速。

参考文献:

[1]盖地.大同小异:中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2001(7):34-41.

[2]王开田,胡晓明.中国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中国化的文化思考[J].会计研究,2006(7):72-76.

[3]朱星文.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中国视角[J].当代财经,2009(2):112-119.

[4]季婧.会计文化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6(2):280-281.

[5]李玉环.全面准确理解国际准则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2016(1):19-24.

[6]王开田,吴艾莉.关于国际会计中国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6-10-15(009).

[7]魏霞菲.国际会计准则中国化思考:基于“一带一路”背景[J].当代会计,2019(21):23-24.

[8]张希程.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变化对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J].财经界,2020(24):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