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道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3:18:35

国际化道路

国际化道路范文篇1

关键词:品牌国际化;品牌建设;中国企业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品牌在市场营销中具有产品识别、产品保护、市场细分、市场控制和企业形象传播的功能。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拥有著名的品牌,就等于在市场竞争中于掌握了强有力的工具。世界500强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特别是强大的品牌竞争力,在我国市场上攻城掠地,迅速扩张,甚至控制和垄断了国内某些行业。它们的强有力发展无一不向我国企业昭示了品牌的重要性。

当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大举进军我国,并大力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之时,以海尔、长虹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企业也不甘示弱,逐渐形成了走向世界、争创全球品牌的战略意识,纷纷在观念、生产、营销、研发和资本等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我国本土品牌会更加注重国际化经营战略,以参与世界竞争,与世界跨国公司一道纷争国际市场,这是必然的趋势。

一、我国企业品牌的发展阶段

品牌建设是企业管理特别是营销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品牌的概念开始影响到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但对我国企业的真正影响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品牌的成长经历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几乎不存在市场,品牌也就缺乏生存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品牌建设。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品牌意识启蒙时期、品牌创建时期、品牌竞争时期和品牌国际化时期。[2]

(一)品牌意识启蒙时期

品牌意识启蒙时期大致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也就是整个8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第一轮合资的高峰期,对我国企业来讲,品牌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多半被理解为公司的名称或产品商标。这一时期,由于热衷于或者说急于与外国公司合资,加上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我国一些原本已具知名度的品牌被束之高阁,逐步淡出市场。

1980年5月,我国诞生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此后外资以合资的形式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合资中,出于外方的要求,我国大量的品牌以商标使用权作价入股,结果纷纷被打入冷宫、逐出市场。这些品牌在合资企业中纷纷被洋品牌所取代。上海家化的“美加净”被“庄臣”取代;“潘婷”、“海飞丝”、“飘柔”取代了“洁花”;北京牌电视机在与三星合资后随即消失。

与此同时,为了生存,我国的许多企业不得不进行贴牌(OEM)生产。珠江三角洲一带聚集了大批的OEM生产厂家。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企业赚的是加工劳务费,外国公司获取的是高额的利润。强烈的反差让我国企业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开始重视创建自己的品牌。

(二)品牌创建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我国企业进入创建品牌的时期。企业普遍认识到,只有创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与强劲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的品牌创建主要有这么几件事。

1.企业形象(CI)设计。广东太阳神企业率先引入“企业形象设计”,建立了差异化的企业形象,获得了巨大的传播效果。由此引发了我国企业的“CIS热潮”。1990年,青岛海尔集团导入CIS,商标从原来的“利勃海尔”演变为“海尔”;1993年,再次修改CIS,以“Haier”作为商标标志,并提出“真诚到永远”的经营与服务理念。

2.社会活动造势。1991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由消费者投票决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的评选活动;1992年,国家内贸部、经贸委和电子工业部等机构联合举办“全国畅销国产商品展销会”,评选“金桥奖”。此后,各种关于名牌、品牌、商标的评选活动有增无减。

3.政府主导名牌工程。90年代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纷纷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老字号品牌再造。中华老字号企业历史悠久、口碑甚佳,当时在市场竞争中却因经营手法陈旧、管理落后,曾一度黯然失色。90年代以来,老字号企业经营者们改变经营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使老字号企业重现生机。“全聚德”在这一方面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三)品牌竞争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卖方市场出现,市场竞争加剧。1995年开始,我国企业进入了品牌竞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价格战、广告战和服务战此起彼伏。

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我国企业逐步学到了品牌管理的国际经验,并伺机反攻。1996年,长虹集团发动价格战将松下、索尼等日本品牌从市场领先者的交椅上拉了下来。其他行业的价格战也频频发生。格兰仕多次发起微波炉的价格战,手机、电脑市场的价格战更是俯首即拾。

1995年起,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对其黄金广告时间进行公开招标,中标者称为“标王”。孔府家酒、秦池酒、爱多VCD等都几任“标王”,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广告战的一斑。2006年的黄金广告时间该称为“黄金资源”,把世界杯等重大赛事的广告时断也纳入招标范围。

同时,很多企业已意识到,单靠价格、广告、促销和质量已不足以吸引和保持顾客,只有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才能在品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海尔的“星级服务”、荣事达的“红地毯服务”、TCL电脑的“星光使者服务”等都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品牌国际化时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一些优秀企业纷纷提出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我国企业品牌建设进入国际化阶段。

这一时期这些企业的实力已经壮大,具备了在全球化环境下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的条件。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要,许多企业都创建使英语国际发展的品牌名称。联想将原来的“Legend”改为“Lenovo”,取“创新的联想”之意,同时也是因为“Legend”在许多国家遭遇抢注;厦新也以简洁明快的“Amoi”代替了原来的“Amoisonic”。

海尔、TCL等企业纷纷打入国际市场。TCL收购了德国的斯耐德(Schneider),海尔则是在海外投资设厂,格兰仕则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OEM生产,强调“格兰仕制造”。

二、我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道路

(一)市场的选择

我国品牌国际化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进入什么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的市场具有不同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表1)。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对当前世界经济的格局有一个基本认识。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西欧、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第二个层次是以东欧、南非、印尼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第三个层次是以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市场。[3]

从进入什么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我国企业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第一种模式是先进入不发达国家,然后进中等发达国家,最后进发达国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市场容易进入,不发达国家都比较小,经济水平较低,因而建立品牌形象和信誉的投资比较少,还有优惠政策。这种先易后难的模式可以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品牌信誉提供直接的操作经验。

第二种模式是先主攻发达国家市场,再转向其他国家市场。攻下发达国家,在他们那里树立起品牌信誉和形象,品牌经受了最严格的考验和进步,成为国际性品牌。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市场,会被全球市场所接受。我国目前只有海尔、春兰等少数大型家电企业采取了这种模式。海尔认为,在主攻美国市场获得成功时,再进入欧洲、日本市场,对其成功极有帮助。春兰最先在美国、日本、法国和新加坡等国设立了十家海外分公司,到现在陆续形成了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和东亚等五大经营区域,产品遍布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种模式是中间路线模式。中间路线模式试图取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模式各自的优点,同时想避开他们的缺点。先进人中等国家市场,积累在异国他乡建立品牌信誉和形象的经验,积累更多的资本实力和营销经验,以期向发达国家进军。因此,这对有实力但又不够强大的企业,是一条可取之路。

(二)品牌国际化模式的选择

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看,我国企业也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直接进入模式、并购模式和自主品牌与OEM相结合的模式。

美国的零售商认为,他们一直在寻找适当价格的良好产品吸引消费者来购物,如果中国的企业能提供这样的产品,他们将会考虑销售中国品牌产品。[4]在品牌的国际化运作上,海尔采用的是直接进入模式,采取了直接出口海尔品牌的产品和在国外直接开设工厂相结合的形式。

上海广电集团(SVA)是另一个采用这一模式的企业。在国内,上海广电集团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在国外的两三年间逐步进入美国市场。上海广电从生产传统的彩色电视机转型为关注于高端等离子电视机、平板显示器和DLP投影电视机的领先电子集团。上海广电是一个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其年销售收入达40亿美元。当时在海外,它的营销技能能否奏效,上海广电并不能肯定。

在进入美国市场时,上海广电做出了几个重大的选择。首先,它决定在分销上主要依靠提供促销和服务帮助的当地经销商,如IngramMicro和D&H分销公司。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使上海广电有机会和时间去了解美国市场,以便营造自己在当地市场的营销能力。尽管上海广电在美国直接销售其产品,但它也意识到要进入象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企业,需要符合一定的物流、服务和促销标准。

其次,上海广电在行业促销活动上与经销商进行合作,包括参加行业大会,而不是花钱建立品牌认知度。中小经销商认为,上海广电提供的低成本产品使得他们能够与大型零售商竞争。

第三,上海广电决定避开低端彩电市场。因为在这个市场上充满了中国企业贴牌生产的产品,竞争十分激烈。上海广电选择了高端的等离子和平板电视机和显示器。这些产品的销售增长迅速,并且与其他中国产品竞争的机会较少。它想自己被看成是地价高质的企业,其产品价格定在低于日本和韩国同类产品但又高于仅以低价取胜的产品之上的价位。

最后,尽管许多中国企业不承认了解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但上海广电从一开始就决定采用美国团队来经营其美国业务。此外,他们还聘用了索尼的前生产经理来控制生产质量,并与国际企业合作以改进其产品设计。

并购(M&A)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另一有效策略。被收购的目标企业应具有有价值的资产,如品牌、顾客群、技术或者渠道。收购方可以先将被收购企业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并保持原来的品牌和渠道,然后,逐步实施共同品牌以建立中国品牌在当地消费者心中的认知与形象。一旦这种形象和认知有了坚实的基础,再把原来的品牌淡出市场。

TCL使这一策略采用和实施。2002年9月,TCL收购了德国的电视机制造企业斯耐德电子(SchneiderElectronics)以期进入欧洲市场。TCL的收购包括斯耐德的工厂、连锁店分销网络、特级市场(hypermarkets)、目录邮购和一系列品牌的商标权。TCL雇用了一个专业团队来了解和掌握当地市场和销售网络。TCL的此举主要思想绕过欧洲国家的进口配额,在欧洲销售TCL品牌的产品。TCL品牌的产品已经在澳大利亚、中东、南非、俄罗斯和东南亚一带销售。一旦这一策略实施成功,有朝一日,TCL品牌的产品将在欧洲销售。

格兰仕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采取了与海尔和TCL不同的战略。格兰仕是1978年成立的一家纺织企业,当时只有200多员工。1992年,它开始生产微波炉,并很快就进行OEM贴牌生产,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但在中国还没有投资设厂的外国企业。目前,格兰实施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其产品的世界占有率达30%,国内占有率达70%。格兰仕拥有80多份OEM合同,60%的收入来自OEM生产。

在品牌国际化的策略上,它采用的是自主品牌与贴牌生产相配合的模式。格兰仕的企业定位是全球名牌家电生产制造中心。给国际知名品牌做贴牌生产正是这一定位的具体体现。格兰仕的自主品牌曾在阿根廷具有超过70%的市场占有率,但因此遭到了反垄断的问题。于是,格兰仕决定收缩自主品牌的在国外的占有率,通过OEM方式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曲线占领市场。但是这种策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过渡到用格兰仕品牌生产的目的。

三、结语

品牌的国际化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品牌国际化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由之路。与世界名牌相比,中国品牌不论在品牌价值、经营规模、世界市场占有率还是技术水平上都有相当差距。中国第一品牌海尔的价值仅530亿元人民币,而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则值704.5亿美元。创国际化品牌与综合国力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生产技术的改进具有密切联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要中国企业适时适当地运用好国际化的品牌战略,就一定能创出我们自己的世界名牌。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国际化道路范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去。文章先介绍海尔和长虹各自的国际化道路差别所在,再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长虹和海尔是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无论是在产品多元化,还是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我国开放程度的加大,大型跨国公司在各国的渗透空前加深,我国国内著名的品牌,要守住国内这块市场会越来越难。因此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国内这块市场上,虽然大家都说我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家电这块市场是相对饱和的。

诚然,守住家门这块市场,不断创新发现新的市场空间也很重要。

我们来看看在实践中我国家电业的领头养的长虹、海尔是如何走向国际市场的:

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实施了创本土化海尔名牌的“三部曲”:本土化认知阶段,本土化扎根阶段,本土化名牌阶段。

“先难后易”达到认知

首先,海尔认为必须在观念上转变传统出口的误区,出口是为了创牌而不是创汇,用“海尔-中国造”的著名品牌提升创汇目标。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海尔采用“先难后易”战略,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极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并把使用海尔品牌作为出口的首要前提条件。

“三位一体”扎根

为了实现海尔开拓国际市场的三个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海外生产海外销售1/3)的目标,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0个信息部6个设计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立足当地融资和融智,发展成本土化的世界品牌。

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本土化名牌

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创出全球知名的品牌,要创名牌,仅有高质量是不够的,必须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而且要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再来看一下长虹的国际化道路:

与海尔相比,长虹进入国际市场起步较晚,前些年可能是忙于做好国内市场,尽管想走出去的意识可能由来已久,但在行动上却迟迟没有开始。当海尔在全球市场上已初见成效,海外销售额占有较大比例时,长虹才开始起步,1998年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当年完成121万美元,海外业务由此起步。经过5年不懈发展,长虹已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销渠道,销售逐步走上正轨。2001年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持续走低的行业状况,产品出口仍然成功突破1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19%,取得了国际国内“产销两旺”的不俗业绩。

同时,自去年以来,长虹产品的出口门类也得到了极大丰富,除传统的彩色项目外,“精显王”背投彩电、数字卫星接受机、空调、视听、一次/二次电池等也相继走出国门,行输出和高频头等一系列关键电子元器件纷纷销往土耳其、韩国和日本,成为三星、现代、大宇、东芝等跨国巨头的供应商。此外,成套技术的输出和生产线输出也有了明显的增加,逐步成为带动散件出口业务的主导。

作为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的长虹和海尔,在国际化经营中所体现的经营特点和其在国际品牌中的地位却迥乎不同。

从意识上看

海尔国际化意识较强较早,海尔从德国引进技术以来,就力求将海尔品牌再打回德国,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补充新鲜血液当时在国内是很早的,海尔人早在80年代就已预测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都会融入到国际竞争中,这种意识在国内是很超前的少有的,许多企业才刚刚开始起步,海尔一直坚持着国际国内一起抓,这在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时是很受益的。

从理念上看

海尔的经营理念是“创牌”而不是“创汇”,出口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打“知名度”,创世界的海尔。而长虹从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就肩负创汇重任,长虹是四川的出口大户,近年来在低基数上的高速增长,着实让四川的外贸出口火了一把,2002年长虹出口7.4亿美元。增长6.4倍,直接拉动四川外贸增长40.4个百分点,跃居西部中西部之首。这是喜也是忧,四川政府害怕的是一旦长虹的出口遭遇不利,四川的整体出口形势就堪忧,而长虹外贸面临极其不稳定的形势,肩负的“创汇”压力肯定不轻,不利于清醒认识出口形势,进行长远规划。

从策略上看

海尔对外经营始终不放弃品牌,为创世界品牌做出不懈的努力;采取“先难后易”的形式,在美国本土设厂,近距离接触消费者,及时对市场反馈的信息做敏捷的反应,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同其他著名品牌忠诚度很高的公司争夺市场份额;为当地提供就业,绕开了各种关税壁垒,得到政府的认同;最后关键是在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融智。通过在世界第一层次的市场成功建立著名品牌,再挥师进入第二第三层次国家的市场就易如反掌。长虹进入难度较低的第二第三层次市场仍然采用销售渠道或,没有建厂绕壁垒;在进入欧美日等世界第一层次的国家市场时只能采用和贴牌方式,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主动权,不利于把握市场,掌握利润,和大型跨国公司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谈不上一个档次的竞争。

从体制上看

长虹是国有企业,最终受控在政府手中,一些大的战略的决策权掌控在政府手中,很难保证战略始终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如前些年的倪润锋的调任和每年背负的创汇重任。同时在对企业进行改革时,一些长期的有挑战性的战略难免会遇到障碍,正如海尔当时要在国外建厂和在国内扩大规模时也遇到一些阻力和障碍,正是由于海尔当时自己掌握了最终决策权才挺了过来。

参考资料:

1.鲁桐,《海外投资四模式抉择》,大经贸,2003-2

国际化道路范文篇3

关键词:目标市场国际化道路品牌贴牌生产

长虹和海尔是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无论是在产品多元化,还是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我国开放程度的加大,大型跨国公司在各国的渗透空前加深,我国国内著名的品牌,要守住国内这块市场会越来越难。因此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国内这块市场上,虽然大家都说我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家电这块市场是相对饱和的。诚然,守住家门这块市场,不断创新发现新的市场空间也很重要。

我们来看看在实践中我国家电业的领头养的长虹、海尔是如何走向国际市场的:

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实施了创本土化海尔名牌的“三部曲”:本土化认知阶段,本土化扎根阶段,本土化名牌阶段。

“先难后易”达到认知

首先,海尔认为必须在观念上转变传统出口的误区,出口是为了创牌而不是创汇,用“海尔-中国造”的著名品牌提升创汇目标。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海尔采用“先难后易”战略,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极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并把使用海尔品牌作为出口的首要前提条件。

“三位一体”扎根

为了实现海尔开拓国际市场的三个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海外生产海外销售1/3)的目标,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0个信息部6个设计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立足当地融资和融智,发展成本土化的世界品牌。

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本土化名牌

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创出全球知名的品牌,要创名牌,仅有高质量是不够的,必须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而且要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再来看一下长虹的国际化道路:

与海尔相比,长虹进入国际市场起步较晚,前些年可能是忙于做好国内市场,尽管想走出去的意识可能由来已久,但在行动上却迟迟没有开始。当海尔在全球市场上已初见成效,海外销售额占有较大比例时,长虹才开始起步,1998年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当年完成121万美元,海外业务由此起步。经过5年不懈发展,长虹已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销渠道,销售逐步走上正轨。2001年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持续走低的行业状况,产品出口仍然成功突破1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19%,取得了国际国内“产销两旺”的不俗业绩。

同时,自去年以来,长虹产品的出口门类也得到了极大丰富,除传统的彩色项目外,“精显王”背投彩电、数字卫星接受机、空调、视听、一次/二次电池等也相继走出国门,行输出和高频头等一系列关键电子元器件纷纷销往土耳其、韩国和日本,成为三星、现代、大宇、东芝等跨国巨头的供应商。此外,成套技术的输出和生产线输出也有了明显的增加,逐步成为带动散件出口业务的主导。公务员之家

作为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的长虹和海尔,在国际化经营中所体现的经营特点和其在国际品牌中的地位却迥乎不同。

从意识上看

海尔国际化意识较强较早,海尔从德国引进技术以来,就力求将海尔品牌再打回德国,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补充新鲜血液当时在国内是很早的,海尔人早在80年代就已预测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都会融入到国际竞争中,这种意识在国内是很超前的少有的,许多企业才刚刚开始起步,海尔一直坚持着国际国内一起抓,这在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时是很受益的。

从理念上看

海尔的经营理念是“创牌”而不是“创汇”,出口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打“知名度”,创世界的海尔。而长虹从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就肩负创汇重任,长虹是四川的出口大户,近年来在低基数上的高速增长,着实让四川的外贸出口火了一把,2002年长虹出口7.4亿美元。增长6.4倍,直接拉动四川外贸增长40.4个百分点,跃居西部中西部之首。这是喜也是忧,四川政府害怕的是一旦长虹的出口遭遇不利,四川的整体出口形势就堪忧,而长虹外贸面临极其不稳定的形势,肩负的“创汇”压力肯定不轻,不利于清醒认识出口形势,进行长远规划。

从策略上看

海尔对外经营始终不放弃品牌,为创世界品牌做出不懈的努力;采取“先难后易”的形式,在美国本土设厂,近距离接触消费者,及时对市场反馈的信息做敏捷的反应,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同其他著名品牌忠诚度很高的公司争夺市场份额;为当地提供就业,绕开了各种关税壁垒,得到政府的认同;最后关键是在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融智。通过在世界第一层次的市场成功建立著名品牌,再挥师进入第二第三层次国家的市场就易如反掌。长虹进入难度较低的第二第三层次市场仍然采用销售渠道或,没有建厂绕壁垒;在进入欧美日等世界第一层次的国家市场时只能采用和贴牌方式,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主动权,不利于把握市场,掌握利润,和大型跨国公司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谈不上一个档次的竞争。

从体制上看

长虹是国有企业,最终受控在政府手中,一些大的战略的决策权掌控在政府手中,很难保证战略始终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如前些年的倪润锋的调任和每年背负的创汇重任。同时在对企业进行改革时,一些长期的有挑战性的战略难免会遇到障碍,正如海尔当时要在国外建厂和在国内扩大规模时也遇到一些阻力和障碍,正是由于海尔当时自己掌握了最终决策权才挺了过来。

参考资料:

1.鲁桐,《海外投资四模式抉择》,大经贸,2003-2

国际化道路范文篇4

长虹和海尔是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无论是在产品多元化,还是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我国开放程度的加大,大型跨国公司在各国的渗透空前加深,我国国内著名的品牌,要守住国内这块市场会越来越难。因此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国内这块市场上,虽然大家都说我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家电这块市场是相对饱和的。诚然,守住家门这块市场,不断创新发现新的市场空间也很重要。

我们来看看在实践中我国家电业的领头养的长虹、海尔是如何走向国际市场的:

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实施了创本土化海尔名牌的“三部曲”:本土化认知阶段,本土化扎根阶段,本土化名牌阶段。

“先难后易”达到认知

首先,海尔认为必须在观念上转变传统出口的误区,出口是为了创牌而不是创汇,用“海尔-中国造”的著名品牌提升创汇目标。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海尔采用“先难后易”战略,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极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并把使用海尔品牌作为出口的首要前提条件。

“三位一体”扎根

为了实现海尔开拓国际市场的三个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海外生产海外销售1/3)的目标,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0个信息部6个设计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立足当地融资和融智,发展成本土化的世界品牌。

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本土化名牌

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创出全球知名的品牌,要创名牌,仅有高质量是不够的,必须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而且要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再来看一下长虹的国际化道路:

与海尔相比,长虹进入国际市场起步较晚,前些年可能是忙于做好国内市场,尽管想走出去的意识可能由来已久,但在行动上却迟迟没有开始。当海尔在全球市场上已初见成效,海外销售额占有较大比例时,长虹才开始起步,1998年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当年完成121万美元,海外业务由此起步。经过5年不懈发展,长虹已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销渠道,销售逐步走上正轨。2001年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持续走低的行业状况,产品出口仍然成功突破1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19%,取得了国际国内“产销两旺”的不俗业绩。

同时,自去年以来,长虹产品的出口门类也得到了极大丰富,除传统的彩色项目外,“精显王”背投彩电、数字卫星接受机、空调、视听、一次/二次电池等也相继走出国门,行输出和高频头等一系列关键电子元器件纷纷销往土耳其、韩国和日本,成为三星、现代、大宇、东芝等跨国巨头的供应商。此外,成套技术的输出和生产线输出也有了明显的增加,逐步成为带动散件出口业务的主导。

作为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的长虹和海尔,在国际化经营中所体现的经营特点和其在国际品牌中的地位却迥乎不同。

从意识上看

海尔国际化意识较强较早,海尔从德国引进技术以来,就力求将海尔品牌再打回德国,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补充新鲜血液当时在国内是很早的,海尔人早在80年代就已预测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都会融入到国际竞争中,这种意识在国内是很超前的少有的,许多企业才刚刚开始起步,海尔一直坚持着国际国内一起抓,这在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时是很受益的。

海尔的经营理念是“创牌”而不是“创汇”,出口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打“知名度”,创世界的海尔。而长虹从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就肩负创汇重任,长虹是四川的出口大户,近年来在低基数上的高速增长,着实让四川的外贸出口火了一把,2002年长虹出口7.4亿美元。增长6.4倍,直接拉动四川外贸增长40.4个百分点,跃居西部中西部之首。这是喜也是忧,四川政府害怕的是一旦长虹的出口遭遇不利,四川的整体出口形势就堪忧,而长虹外贸面临极其不稳定的形势,肩负的“创汇”压力肯定不轻,不利于清醒认识出口形势,进行长远规划。

从策略上看

海尔对外经营始终不放弃品牌,为创世界品牌做出不懈的努力;采取“先难后易”的形式,在美国本土设厂,近距离接触消费者,及时对市场反馈的信息做敏捷的反应,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同其他著名品牌忠诚度很高的公司争夺市场份额;为当地提供就业,绕开了各种关税壁垒,得到政府的认同;最后关键是在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融智。通过在世界第一层次的市场成功建立著名品牌,再挥师进入第二第三层次国家的市场就易如反掌。长虹进入难度较低的第二第三层次市场仍然采用销售渠道或,没有建厂绕壁垒;在进入欧美日等世界第一层次的国家市场时只能采用和贴牌方式,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主动权,不利于把握市场,掌握利润,和大型跨国公司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谈不上一个档次的竞争。

从体制上看

长虹是国有企业,最终受控在政府手中,一些大的战略的决策权掌控在政府手中,很难保证战略始终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如前些年的倪润锋的调任和每年背负的创汇重任。同时在对企业进行改革时,一些长期的有挑战性的战略难免会遇到障碍,正如海尔当时要在国外建厂和在国内扩大规模时也遇到一些阻力和障碍,正是由于海尔当时自己掌握了最终决策权才挺了过来。

参考资料:

1.鲁桐,《海外投资四模式抉择》,大经贸,2003-2

国际化道路范文篇5

关键词:品牌国际化;品牌建设;中国企业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品牌在市场营销中具有产品识别、产品保护、市场细分、市场控制和企业形象传播的功能。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拥有著名的品牌,就等于在市场竞争中于掌握了强有力的工具。世界500强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特别是强大的品牌竞争力,在我国市场上攻城掠地,迅速扩张,甚至控制和垄断了国内某些行业。它们的强有力发展无一不向我国企业昭示了品牌的重要性。

当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大举进军我国,并大力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之时,以海尔、长虹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企业也不甘示弱,逐渐形成了走向世界、争创全球品牌的战略意识,纷纷在观念、生产、营销、研发和资本等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我国本土品牌会更加注重国际化经营战略,以参与世界竞争,与世界跨国公司一道纷争国际市场,这是必然的趋势。

一、我国企业品牌的发展阶段

品牌建设是企业管理特别是营销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品牌的概念开始影响到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但对我国企业的真正影响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品牌的成长经历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几乎不存在市场,品牌也就缺乏生存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品牌建设。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品牌意识启蒙时期、品牌创建时期、品牌竞争时期和品牌国际化时期。[2]

(一)品牌意识启蒙时期

品牌意识启蒙时期大致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也就是整个8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第一轮合资的高峰期,对我国企业来讲,品牌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多半被理解为公司的名称或产品商标。这一时期,由于热衷于或者说急于与外国公司合资,加上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我国一些原本已具知名度的品牌被束之高阁,逐步淡出市场。

1980年5月,我国诞生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此后外资以合资的形式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合资中,出于外方的要求,我国大量的品牌以商标使用权作价入股,结果纷纷被打入冷宫、逐出市场。这些品牌在合资企业中纷纷被洋品牌所取代。上海家化的“美加净”被“庄臣”取代;“潘婷”、“海飞丝”、“飘柔”取代了“洁花”;北京牌电视机在与三星合资后随即消失。

与此同时,为了生存,我国的许多企业不得不进行贴牌(OEM)生产。珠江三角洲一带聚集了大批的OEM生产厂家。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企业赚的是加工劳务费,外国公司获取的是高额的利润。强烈的反差让我国企业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开始重视创建自己的品牌。

(二)品牌创建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我国企业进入创建品牌的时期。企业普遍认识到,只有创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与强劲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的品牌创建主要有这么几件事。

1.企业形象(CI)设计。广东太阳神企业率先引入“企业形象设计”,建立了差异化的企业形象,获得了巨大的传播效果。由此引发了我国企业的“CIS热潮”。1990年,青岛海尔集团导入CIS,商标从原来的“利勃海尔”演变为“海尔”;1993年,再次修改CIS,以“Haier”作为商标标志,并提出“真诚到永远”的经营与服务理念。

2.社会活动造势。1991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由消费者投票决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的评选活动;1992年,国家内贸部、经贸委和电子工业部等机构联合举办“全国畅销国产商品展销会”,评选“金桥奖”。此后,各种关于名牌、品牌、商标的评选活动有增无减。

3.政府主导名牌工程。90年代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纷纷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老字号品牌再造。中华老字号企业历史悠久、口碑甚佳,当时在市场竞争中却因经营手法陈旧、管理落后,曾一度黯然失色。90年代以来,老字号企业经营者们改变经营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使老字号企业重现生机。“全聚德”在这一方面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三)品牌竞争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卖方市场出现,市场竞争加剧。1995年开始,我国企业进入了品牌竞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价格战、广告战和服务战此起彼伏。

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我国企业逐步学到了品牌管理的国际经验,并伺机反攻。1996年,长虹集团发动价格战将松下、索尼等日本品牌从市场领先者的交椅上拉了下来。其他行业的价格战也频频发生。格兰仕多次发起微波炉的价格战,手机、电脑市场的价格战更是俯首即拾。1995年起,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对其黄金广告时间进行公开招标,中标者称为“标王”。孔府家酒、秦池酒、爱多VCD等都几任“标王”,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广告战的一斑。2006年的黄金广告时间该称为“黄金资源”,把世界杯等重大赛事的广告时断也纳入招标范围。同时,很多企业已意识到,单靠价格、广告、促销和质量已不足以吸引和保持顾客,只有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才能在品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海尔的“星级服务”、荣事达的“红地毯服务”、TCL电脑的“星光使者服务”等都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品牌国际化时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一些优秀企业纷纷提出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我国企业品牌建设进入国际化阶段。这一时期这些企业的实力已经壮大,具备了在全球化环境下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的条件。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要,许多企业都创建使英语国际发展的品牌名称。联想将原来的“Legend”改为“Lenovo”,取“创新的联想”之意,同时也是因为“Legend”在许多国家遭遇抢注;厦新也以简洁明快的“Amoi”代替了原来的“Amoisonic”。海尔、TCL等企业纷纷打入国际市场。TCL收购了德国的斯耐德(Schneider),海尔则是在海外投资设厂,格兰仕则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OEM生产,强调“格兰仕制造”。

二、我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道路

(一)市场的选择

我国品牌国际化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进入什么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的市场具有不同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表1)。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对当前世界经济的格局有一个基本认识。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西欧、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第二个层次是以东欧、南非、印尼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第三个层次是以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市场。[3]

从进入什么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我国企业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第一种模式是先进入不发达国家,然后进中等发达国家,最后进发达国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市场容易进入,不发达国家都比较小,经济水平较低,因而建立品牌形象和信誉的投资比较少,还有优惠政策。这种先易后难的模式可以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品牌信誉提供直接的操作经验。

第二种模式是先主攻发达国家市场,再转向其他国家市场。攻下发达国家,在他们那里树立起品牌信誉和形象,品牌经受了最严格的考验和进步,成为国际性品牌。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市场,会被全球市场所接受。我国目前只有海尔、春兰等少数大型家电企业采取了这种模式。海尔认为,在主攻美国市场获得成功时,再进入欧洲、日本市场,对其成功极有帮助。春兰最先在美国、日本、法国和新加坡等国设立了十家海外分公司,到现在陆续形成了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和东亚等五大经营区域,产品遍布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种模式是中间路线模式。中间路线模式试图取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模式各自的优点,同时想避开他们的缺点。先进人中等国家市场,积累在异国他乡建立品牌信誉和形象的经验,积累更多的资本实力和营销经验,以期向发达国家进军。因此,这对有实力但又不够强大的企业,是一条可取之路。

(二)品牌国际化模式的选择

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看,我国企业也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直接进入模式、并购模式和自主品牌与OEM相结合的模式。

美国的零售商认为,他们一直在寻找适当价格的良好产品吸引消费者来购物,如果中国的企业能提供这样的产品,他们将会考虑销售中国品牌产品。[4]在品牌的国际化运作上,海尔采用的是直接进入模式,采取了直接出口海尔品牌的产品和在国外直接开设工厂相结合的形式。

上海广电集团(SVA)是另一个采用这一模式的企业。在国内,上海广电集团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在国外的两三年间逐步进入美国市场。上海广电从生产传统的彩色电视机转型为关注于高端等离子电视机、平板显示器和DLP投影电视机的领先电子集团。上海广电是一个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其年销售收入达40亿美元。当时在海外,它的营销技能能否奏效,上海广电并不能肯定。

在进入美国市场时,上海广电做出了几个重大的选择。首先,它决定在分销上主要依靠提供促销和服务帮助的当地经销商,如IngramMicro和D&H分销公司。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使上海广电有机会和时间去了解美国市场,以便营造自己在当地市场的营销能力。尽管上海广电在美国直接销售其产品,但它也意识到要进入象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企业,需要符合一定的物流、服务和促销标准。

其次,上海广电在行业促销活动上与经销商进行合作,包括参加行业大会,而不是花钱建立品牌认知度。中小经销商认为,上海广电提供的低成本产品使得他们能够与大型零售商竞争。

第三,上海广电决定避开低端彩电市场。因为在这个市场上充满了中国企业贴牌生产的产品,竞争十分激烈。上海广电选择了高端的等离子和平板电视机和显示器。这些产品的销售增长迅速,并且与其他中国产品竞争的机会较少。它想自己被看成是地价高质的企业,其产品价格定在低于日本和韩国同类产品但又高于仅以低价取胜的产品之上的价位。

最后,尽管许多中国企业不承认了解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但上海广电从一开始就决定采用美国团队来经营其美国业务。此外,他们还聘用了索尼的前生产经理来控制生产质量,并与国际企业合作以改进其产品设计。

并购(M&A)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另一有效策略。被收购的目标企业应具有有价值的资产,如品牌、顾客群、技术或者渠道。收购方可以先将被收购企业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并保持原来的品牌和渠道,然后,逐步实施共同品牌以建立中国品牌在当地消费者心中的认知与形象。一旦这种形象和认知有了坚实的基础,再把原来的品牌淡出市场。

TCL使这一策略采用和实施。2002年9月,TCL收购了德国的电视机制造企业斯耐德电子(SchneiderElectronics)以期进入欧洲市场。TCL的收购包括斯耐德的工厂、连锁店分销网络、特级市场(hypermarkets)、目录邮购和一系列品牌的商标权。TCL雇用了一个专业团队来了解和掌握当地市场和销售网络。TCL的此举主要思想绕过欧洲国家的进口配额,在欧洲销售TCL品牌的产品。TCL品牌的产品已经在澳大利亚、中东、南非、俄罗斯和东南亚一带销售。一旦这一策略实施成功,有朝一日,TCL品牌的产品将在欧洲销售。公务员之家

格兰仕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采取了与海尔和TCL不同的战略。格兰仕是1978年成立的一家纺织企业,当时只有200多员工。1992年,它开始生产微波炉,并很快就进行OEM贴牌生产,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但在中国还没有投资设厂的外国企业。目前,格兰实施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其产品的世界占有率达30%,国内占有率达70%。格兰仕拥有80多份OEM合同,60%的收入来自OEM生产。

在品牌国际化的策略上,它采用的是自主品牌与贴牌生产相配合的模式。格兰仕的企业定位是全球名牌家电生产制造中心。给国际知名品牌做贴牌生产正是这一定位的具体体现。格兰仕的自主品牌曾在阿根廷具有超过70%的市场占有率,但因此遭到了反垄断的问题。于是,格兰仕决定收缩自主品牌的在国外的占有率,通过OEM方式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曲线占领市场。但是这种策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过渡到用格兰仕品牌生产的目的。

三、结语

品牌的国际化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品牌国际化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由之路。与世界名牌相比,中国品牌不论在品牌价值、经营规模、世界市场占有率还是技术水平上都有相当差距。中国第一品牌海尔的价值仅530亿元人民币,而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则值704.5亿美元。创国际化品牌与综合国力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生产技术的改进具有密切联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要中国企业适时适当地运用好国际化的品牌战略,就一定能创出我们自己的世界名牌。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卢泰宏.建构中国品牌管理平台[J].品牌,2001(8).

国际化道路范文篇6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制度

1中车国际化背景

近年来,中国中车不仅推动产品走出去,更将品牌推介出去,赢得全球尊敬和赞赏。过去的2018年,中国中车国际市场上“好戏连台”,形成“欧美市场渐入佳境,产品服务比翼齐飞”的格局,产品出口到10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研发中心达到15个。目前,中国中车位居世界五百强第385位,品牌五百强第254位。株机公司作为中国中车的核心子公司及中国中车“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近些年在国际市场也是喜讯连连。在欧洲,株机公司在马其顿、塞尔维亚、捷克、奥地利等国家连获订单,实现动车组、电力机车、混合动力调车机车、储能式现代无轨电车等“中车制造”走进欧洲,完全对接欧洲标准。在非洲,株机公司不仅签约了21亿美元的中国中车国外市场的最大单,而且实现了南非的本地化生产,形成了“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的海外业务拓展模式。在马来西亚,株机公司已经占据了马来西亚市场80%的份额,不仅建立了东盟制造中心,用于生产“本地化”的产品,而且还同步的开展了维保业务。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中国中车加快全球本土化建设,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全产业链输出。而株机公司在中国中车“国际化”大战略的指引下,取得了累累硕果,有效的推动了中车品牌的全球化,加速了中国中车国际化的进程。

2如何“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

株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清和说,公司将深度总结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教训,对标国际先进,将“五个一工程”切实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国际化进程等工作中,在集团总部精神的指引下,全方位开展“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的建设。围绕这个问题以及中车总部及公司领导讲话的精神,本文做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公司近几年的发展经验,本文认为“人才先行,制度护航”可以有效的保障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3“人才先行”

人才队伍的好与坏,关系到一个项目能否有效的推进,关系到公司能否有效的拓展海外市场,关系到公司能否有效地提升品牌影响力。所以,如何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才队伍对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至关重要?首先,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企业百年不衰,就必须依托强有力的人才培养。首先,公司要自己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管理技巧,更要深刻理解公司文化、规章制度、运作模式。近几年,公司的国际化进程逐渐加快,熟悉国外环境、文化以及管理的人才逐渐稀缺,尤其是像欧洲市场这样门槛很高的市场,更需要专业能力异常突出、了解欧洲文化的高端人才,仅靠自身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因此,引进高端人才成为了公司国际化业务开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在引进之后也需进行培养,将其与公司的愿景、文化等结合,便能发挥出人才更大的潜能。其次,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多技能,全方位”的培养员工。如何实现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清和提到的,公司实现了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的输出?我认为,没有一支“多技能,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是不行的。如果现有员工只集中于自己熟悉的领域,不去拓展,不去提升,在公司国际化的战略中很难进行全面的把控。另外,在国外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只懂单项技能的人员无法适应客户快速变化且多样性的需求,无法适应国外复杂的政治、人文环境。崇尚“狼性文化”的华为公司派出去的任何人都可以独当一面,才造就了现如今的华为帝国。因此,株机公司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多技能复合型人才。再次,人才队伍建设应植根于公司文化。文化是一个公司的灵魂,一旦公司的人才培养脱离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公司一定没有向心力。因此,我认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植根于自己公司的文化。我们公司形成的“三精一认真”、“产品如人品”等文化精髓,不仅是公司历史的积淀,更是公司前行80年,屹立不倒的基石。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宣传公司的文化,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4“制度护航”

国际化道路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集团持续发展竞争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少核心技术,品牌知名度不高,治理结构不合理等。但从更长远的或战略的眼光来看,更重要的是拥有持续竞争优势,求得持续发展。而在持续发展中必须首先处理好以下五种矛盾。

核心化与多元化

企业集团最初的基本形态是一个公司,以一种核心产业为主。当企业发展到更高程度,已经拥有雄厚的资源,开始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进行多元化经营。一般来说,可能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产权、股权、人事、契约、技术等关系控制一批企业,这些企业进行的范围和该企业的范围不相关,甚至相互冲突,这些企业有可能基于同样的目的,去控制其它的企业。另一种是自己投资建厂,进入新的领域。

核心化是基于“好钢使在刀刃上”和“专注成就卓越”的思想,强调的是集中有限的资源专注于一个领域,去取得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多元化是基于“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和“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想,它强调的是分散企业的风险,尽量减少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在家电行业,走核心化和多元化道路成功的企业集团都有,典型的是海尔的多元化(所有的家电产品和生物制药、金融、物流等)和格力的核心化(只做空调)。

企业集团采取多元化道路前,首先培育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先走核心化发展的道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集团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应尽可能地在自己所熟悉并擅长的核心业务上提高市场占有率,以求得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力争在其核心业务上做精、做大、做强。其次,科学的多元化应可能地做到现有核心业务上的多元化。这样能使多元化和核心竞争力保持一致性,从而有利于企业在新的业务领域中立足和发展。企业还可以分享在核心业务上的技术、人力、信息、品牌等资源。最后,科学的多元化要求企业在确保核心主营业务和累积了相关多元化经验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先培育好新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再进入与新的核心竞争力相对应的非相关领域。

管理制度化与管理人本化

管理制度是企业一系列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制度不仅规范企业中人的行为,为人的行为划出一个合理的受约束圈,同时也鼓励和保障人在这个圈子里自由活动。制度化强调“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明确了个人相应的责权利。以求实现管理的职能化。但制度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面对突发事件不知该如何处理。

人本化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挥人的主动性,把企业的经营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但实施时却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任何组织都应该以制度化为其实施管理的起点,所有成员以“遵纪守法”为其基本的行为规范。制度化管理要求大家共同守法。其次,制度化适时改变。制度是由人创立的,亦由人改订,看起来好像是固定不变的,却仍随着人事而变动。制度不因时因地而制宜,那就会僵化,形成官僚管理,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和例外事宜。制度必须应时而造道,以理变法,力求趋于合理化。最后,人本化管理必须以制度为基石。制度合理员工乐于接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化。

核心企业文化与下属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全体员工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的集合体,它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五个方面。有文化的企业不一定成功,但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一定不成功。对企业集团来说,由于众多的下属企业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都有各自的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集团一定是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之间寻求到了一个平衡点,使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文化无所谓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适应不适应之分。但在融合、渗透过程中却要注意:一个企业的文化不能强加给另一个企业,只能疏通或引导。企业文化是员工的基本信仰所在,你无法剥夺一个人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你也就无法把文化强加给一个人。如果一味强来,可能造成员工的反抗情绪,这对于跨国兼并的企业集团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这中间夹杂着复杂的民族感情问题。只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起到作用。尊重下属企业的文化,即使它已经过时或者是非常保守的。尊重人、理解人才是文化融合的关键,强调文化认同感和群体意识是很重要的。多进行文化的共同。明确宣传核心企业的价值观,逐渐让其他企业员工在心理上接受它。

国内化与国际化

目前我国的少部分企业集团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企业集团是先走国际化的道路然后再向国内进军。究竟哪一种战略更符合中国企业集团的实际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企业适合走哪一种道路。如某一种产品在国内还没有市场,而国外市场却是如火如荼,国内某企业集团有此方面的优势来生产该产品,难道它应先国内化再国际化?但对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来说,先开拓国际市场的风险比国内市场的风险大,因为熟悉国外的企业运行规律却不了解该国的企业文化等,但从将来的观点来看,国际化无疑是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的最终选择。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走国际化道路,要走出国际化的误区。首先,企业集团要树立科学的国际化发展观。国际化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的目的,决不能为了单纯顺应大趋势而走国际化道路。国际化是一个循环渐进的、复杂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在国外投资设厂或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去。走国际化道路,不能忽视国内具有优势的市场。国际化要综合衡量自身实力。其次,国际化道路要建立在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并通过国际化的道路使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最后,走国际化道路要分阶段实施,且不可贸然。一般来说,可先引进外国企业在我国市场的成功管理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再通过合资共同开发国际市场,等积累了走国际化道路的相关经验时,再单独开发国际市场。

竞争与协同

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的企业如果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相近或相同,甚至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就要竞争,然而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来讲,它们又是统一体,需要协同生产,共同实现集团的总目标。而且整个企业集团要在市场上和其他的企业进行竞争,有时又需要协作,无论怎样,企业集团总是在竞争与协同中经营着企业。

国际化道路范文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提出了更加高远的战略目标,走国际化道路成为中资商业银行的战略重点之一。如何在与国外大型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中学习其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能力,无疑已成为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首要问题。因此,学习战略是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然选择,中资商业银行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上,以全球为市场、以知识为源泉、以学习为手段来培育和发展国际核心竞争能力,构筑国际竞争优势。

一、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所需人才的特质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一是要能够制定投资并购策略和方案并推动战略落实;二是要能够组织领导中资商业银行海外投资新设、对外参股、兼并收购的实施工作;三是要能够根据授权代表总行或集团公司对被投资并购机构行使股东权利等。这就要求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三种国际化能力:

一要有国际营销能力。面对外资银行抢滩中国以及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国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资商业银行应迅速培育自己的国际营销能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全球化的市场网络体系。

二要有国际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对于一个跨国经营的中资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培育本土化的国际人力资源开发能力,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搭配,直接决定着国际化的成败。

三要有国际研发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本土化的国际研发能力是国际化经营的商业银行成功拓展全球市场的关键。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研发力量进行本土化研发,不断开发创造新的产品和技术支撑,提升中资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在东道国市场上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国际化为广大中资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学习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新型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创新意识等隐性知识的机会。这些隐性知识植根于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的组织内部,只有通过本土的、互动的近距离学习,才能为中资商业银行所获取,从而延伸其国际营销、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和国际研发能力。

(一)外向国际化与本土学习

一是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并且大多已经做到经营本土化、研究与开发本土化和企业风格本土化。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中,这些海外分支机构的本土化过程培养了一批国际化人才。二是通过跨国并购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跨国并购可快速获取被并购银行的客户、网络及人力资源等,进而培育和发展新的核心能力,实现自身国际化能力的迅速积累。

(二)内向国际化与互动学习

一是中外资银行合作中的互动学习。中资商业银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目的有三个:补充资本金、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虽然实际效果有待改善,但总体上看,中外资银行的股权合作还是良性发展的。尤其是各中资商业银行伴随着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合作而开展的一系列培训合作,如RBS集团为中国银行提供了在司库、财务管理与战略规划方面的培训支持,汇丰银行向交通银行审计部派遣了专职技术专家进行了6个月的咨询培训,华侨银行向宁波银行提供了500万美元的培训款专门用于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在中外资银行合作中,中资商业银行从管理经验与能力、文化影响、学习控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与外资银行的互动学习,使中资银行拥有了更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

二是中外资银行在竞争中的互动学习。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不仅在合作中互相学习,而且业务竞争中也会互相学习,因为竞争会使外资银行的“市场示范效应”、“金融创新的示范效应”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外资银行在华的快速发展,使中资商业银行清晰地认识到竞争是学习过程的开始,中资商业银行结合市场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竞争中的学习机制,提高互动学习的效率,可以实现国际化知识的获取与内化。

(三)双向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和整合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使其经营活动与学习活动分布在全球不同的环境,并以此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支点,但这些分布于不同环境中的活动必须彼此联系和协调起来,才能获得全球扩展的优势。

1.双向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中资商业银行利用外向国际化中的本土学习和内向国际化中的互动学习,并使两个过程中分别掌握的国际化知识进行协同,即充分利用能够获益的各种潜在机会以及这些潜在机会与公司技能之间的紧密关系,实现成本减少或收入增加。从这一意义上讲,动态环境中的中资商业银行必须协同其内外向国际化的学习路径,通过持续的培训学习过程维持国际化人才知识与能力的独特性。中资商业银行在实施互动学习与本土化学习路径的基础上,应迅速构建全球的培训学习网络,通过内外向学习培训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机协同和国际化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全球学习培训网络协同内向国际化中的互动学习与外向国际化中的本土学习,使中资商业银行现有的国际化知识存量重新组合协同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如果这一组合所创造的新知识与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相匹配,中资商业银行就基本实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协同。因此,在全球学习培训网络的支持下,中资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在国内外市场建立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得可持续的战略发展。

2.双向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整合效应

全球学习培训成功的关键是要使国际化人才进入世界主要市场以获取竞争能力和当地知识,同时在全球市场对竞争活动和各地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全球学习培训战略能帮助中资商业银行摆脱把各国市场分割对待的做法,从而在中资商业银行内部整合分散在各国市场中的资源与优势,以争取最大限度地有效配置国际化人才资源。在全球学习培训网络中,包括总部和海外机构在内的每一个节点都能在国际化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创新中发挥作用,而来自于每一个节点的国际化知识都被整合进整个网络中以便产生出新的知识并将其转移到需要的任何地方。

内向国际化的运作与外向国际化的运作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合更加强调全球学习培训过程的本质应是将中资商业银行在世界各主要市场上的竞争行动和知识技能整合起来,服务于全球经营战略的总体目标。具体而言,中资商业银行可在内向国际化中通过与来华外资银行的互动学习,吸收并积累适应于外向国际化阶段的必要经营知识;同时在外向国际化中实施本土化学习,由各个海外分支机构学习和汲取当地的经营知识并与母公司现有知识互动融合,以有效提高整个企业的知识存量和本土化能力;最后再进行内外向学习培训的整合,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性地生产和转移新知识。

三、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国际化知识将在知识基础层被重新分类和去情景化,再融入到银行走国际化道路的共同愿景、组织文化和技术中。这就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和增设知识主管,目前中资商业银行的培训机构就可以承担这一角色,其主要任务是了解银行国际化的知识需求,建立适于国际化知识共享的环境,监控国际化知识库的内容、质量、风格以及这些方面是否与银行走国际化道路的方向一致,并进行强制性的批量化的培训。公务员之家

第一,与国际化战略相配合,构建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一般地讲,国际化人才培训需求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与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目标和发展道路相配合的兼并收购和海外投资新设相关的培训需求;第二类是与海外机构的目标和业务相关的培训需求;第三类就是与个人绩效、个人发展相关的后备人才的培训需求。中资商业银行应紧紧围绕国际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安排资源整合国际化战略框架的实施。

第二,与时俱进构筑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内容。从内容上看,中资商业银行职工培训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知识补充与更新,技能开发,观念转变,思维技巧,以及心态调整与潜能开发。目前中资商业银行海外业务范围已经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故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内容应围绕这三方面内容的五个层次构建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国际化人才培训新内容。尤其要注重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的培训;注重中资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和发展前景的培训;注重专业知识培训、业务技术培训、基本素质培训、能力开发培训、思维技巧培训等。

第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全球培养网络。网络的出现为国际化人才的培训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培训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依托于网络,以电子化的方式提供全方位的课程在线培训,为员工提供全新的在线培训平台。这种培训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实现全员培训外,使培训项目质量可以得到事先控制、培训内容及时补充更新,机构遍布全球的银行职工可以立即接受最新的和一致的培训。

第四,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规划国际化人才的职业生涯。中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并结合国际化人才的发展需求,制订其职业需求战略、职业变动规划与职业通道,以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与国际化人才职业发展目标相统一。国际化人才培训的职业生涯管理,既要考虑“缺什么培训什么”,更要考虑培训的内容应该与国际化人才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国际化人才的不同层次和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的不同,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使培训既满足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又充分考虑到国际化人才的个人发展。

第五,建立国际化人才培训的评估机制。鉴于商业银行国际化培训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国际化人才素质,严格考核是保证国际化人才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因此对受训人员要择优奖励和升迁就成为调动其培训积极性的有力杠杆。培训机构应遵循方向性、相符性、实用性、连续性、客观性、可靠性等原则,采用检查学习记录、实际表演评估、工作验证评估等多种方式,通过培训机构的事前评估、培训学员的事中评估以及培训机构的事后评估做好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以此判断培训是否取得预期培训效果。另外,还应该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档案,为以后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

总之,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在培训过程中除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来加强内向国际化的互动学习和外向国际化的本土学习外,更要注意加强理论基础和宏观层面的学习培训,对学员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有可能更有利于国际化知识的传递和创新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GrantRM,Baden-FullerC.Acknowledgeaccessingtheoryofstrategicalliance.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4,411,41(1):61—84.

2.何庆明等.战略并购与知识联盟的学习效应[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3),p36-37.

3.吴波等.企业间合作经验的学习效应研究[J]述评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4),p14-19.

4.顾庆飞.构建职业生涯管理的银行员工培训体系[J].人口与经济,2009,p85-86.

国际化道路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历史命运

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农业、农村、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却许多共同之处。这就是农业的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国际化;农村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农民的非农化、职业化、市民化。

一、农业的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国际化

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社会,建立广泛的市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就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就是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动力是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市场化的发展成就和必然结果。在市场化趋势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比较利益小,吸纳社会生产要素的能力差,农民素质相对较低,不容易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其他任何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风险。因此,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滞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个特点更为明显。市场化过程尽管导致了农村的灾难和农民的痛苦,然而,农业、农村要摆脱弱势地位最终还要依赖市场化,市场化是农业、农村、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是指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进程首先发端于城市和工业领域,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引起了农业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一场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花肥化,使得农业用工业的技术和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国际上衡量工业化实现的标准体系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这就是产业结构中农业产值的下降和劳动力结构中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资本主义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带来的是高污染、高成本、严重的两极分化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一般会导致大量农民失业、农民收入长期走低、农村社会保障缺失、农村落后凋敝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也要走现代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马克思研究英国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时发现,农业商品化的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的经营农业的“农业企业家阶级”,这些企业家把农业产业当作工业来办,采取企业化的方式加以经营,从而促进了农业的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这是现代化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现代化也好,社会化也好,新型工业化也好,最后落实到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上,一定要有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生产组织形式,这就是现代企业化。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走向国际化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农业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的过程,是各国农业按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和重组国内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和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双向流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过程。

农业国际化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农业生产国际化;二是农业资本与技术国际化;三是农业市场国际化。农业国际化是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战略,绝不是权宜之计;是全方位地与国际惯例接轨,绝不是单纯的国际市场准入;是整体地推动农业和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单纯地出口创汇。

二、农村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国际化道路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必须要参与到会计国际化协调的过程中来,而且要建设一条符合中国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论文关键词: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会计环境;会计标准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将来世界各国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所面临并应予关注的问题。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中国更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并且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1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流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潮流中,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较高水准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我国的经济大门将向世界敞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样超越国界的经济,必然要求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要有统一的“文字”和“规格”,以消除语言障碍,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便利。

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作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正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才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各国际或者区域组织在国际协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也成为推动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力量。

2从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态度

中国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促进会计的国际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需要资金,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了引进外资的工作。引进外资需要相应的投资环境能合理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而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外国投资者很难看懂当时的会计报表(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为此,中国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

尽管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中国实际上也是国际财务准则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为此,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包括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际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3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对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我们不应被动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而应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我们既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和动向,充分借鉴吸收有益的技术和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照抄国际会计准则;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的进程中,施加我们的影响,使国际会计准则也能解决我们国家所面I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

从市场本身的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于形成。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有了可乘之机。而对这种情况,我国不得不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修订,从我国实际出发,要求企业将所有非货币性交易均作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处理,同时我国对债务重组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从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看,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而国际财务报告准确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利润表与国际会计准则,关注资产负债表是两种不同的观点,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也不一样,这就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

从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国的法律体系属大陆体系。法律条款规定的内容必须予以遵循,相应地,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中也要体现涉及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比如,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应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公积金等,这些法律规定必须写进我们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通过企业的会计核算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提示。

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在中国,国有控股企业居多,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社会公众等投资者则是一些较为离散的小股东,机构投资者较少,与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别。

为此,我国现实的选择必然是既要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但又不简单地照抄国际会计准则,要从中国现实的会计发展实际出发,主动地协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在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过程中要从内容、形式等多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不仅考察其技术的可行性,更要考察其产生的环境背景;不仅要重视现在环境下的适应性,也要注重它的前瞻性以及我国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对会计国际化可能提出的新要求。转虽然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否则,不但问题无法解决,并且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健康进行,由此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风险是巨大的。各国的会计国际化都要有一个过程,不能硬性要求各国直接采用现成的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充分尊重各国环境,研究各国存在的特殊问题,不断调整改进,完善国际准则,使之适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针对的发达市场经济环境显然是存在差别的,因而我国会计标准与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所存在的不一致之处是受我国的现实环境所限,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向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积极反映我们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将会更广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协调。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如英国的会计国际化协同进程的方式方法,抓紧研究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动力、原因和后果,深入探索会计国际化的具体步骤和处理方式,将对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颇有助益。首先,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最基本的是应达成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概念框架。在会计术语和内容都相当准确一致,各个具体准则制定中均可依赖的框架上,就等同于在共同的目标和基础之上进行具体准则的协调进程,单从会计的角度考虑,这无疑会减少协调中的磨合,加速协调的进程,为中国会计准则最终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开端。其次,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制定进程,以适应经济高速国际化的需要。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进程表,深入分析国际化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着手进行准则间的详细分析和差异对比,使我们会计国际化走上系统性,实质性议事日程。再次,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因此除了力求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之外。如何尽快提高会计实务的质量,实现会计实务操作的国际接轨是会计国际化的又一项重大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全面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以及如何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构架下发挥我们的作用。从而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兼顾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一方面,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广泛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等,另一方面,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协调的同时,反映我国的特殊情况,尽可能地在国际协调方面施加我们的影响,以便在国际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积极地与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的影响力。此时,我国更应当加强与亚洲国家会计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化会计准则提出意见和要求,可以扩大亚洲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使之更多地体现亚洲国家的情况和需求。并确立我国在亚洲国家会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进行会计改革,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作保障。一方面:我国整个会计人员队伍素质不能满足会计改革和进行国际协调的需要,做好会计的培训工作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仅财会人员需要学习,单位负责人也应当能够了解一些会计知识,还有监督、检查等部门也需要接受新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面对我国会计的日益国际化,国内的会计人员不有只重视国内,而要将眼光放远于世界,将自身的知识与国际化的会计潮流相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加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逐步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并不单单是一个会计领域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其他一些相关领域的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形成相互协调的发展,形成发展的统一步伐,使得我国会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有更多方面的支持力量,也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反之,如果只有会计发展的“一支独秀”,那会计的发展就不存在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了。总之,会计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的一个表现,而经济的发展也有更多领域的需求,为此,经济要平稳,快速的发展下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