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负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3:02:09

过度负债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过度负债;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急速扩招,高等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扩大学校知名度、影响力和创建一流高校的内在要求,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高校为解决资金缺口,只有寻求银行贷款等其他渠道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向银行贷款就意味着有偿使用资金,必须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而过度贷款导致高校面临支付巨额债务本息的压力。近年来,高校如何应对过度负债风险问题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过度负债及风险概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债务风险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过度负债是指高校向银行贷款时未能把握好贷款规模、未恰当地合理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超过贷款风险警戒线的高校负债。高校过度负债造成高校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本息、财务结构和状况明显恶化、财务失去弹性、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高校面临多种风险。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高校过度负债表现形式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资不抵债、多头贷款、以贷养贷等。

二、高校过度负债风险成因

(一)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故高校向银行贷款未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监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国家财政拨入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高校过度负债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个别学校资不抵债。2007年3月吉林大学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破产,至此高校贷款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步暴露出来。当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控、高校正常教学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时,政府承担的风险会加大,将导致重大财政损失,政府将不得不为其偿还贷款。因此高校大规模贷款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二)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高校领导自主办学法人意识和经济意识不强,贷款风险、还款责任认识不足,没有对高校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算和控制,高校领导只顾眼前政绩,忽视学校长远发展,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不用担心倒闭问题,即使出现问题政府承担。

(三)高校筹资渠道少范围窄还款来源单一,其还款来源和举债规模不匹配

现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后勤社会化服务经营、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但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日常事务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中,国家明文规定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用于学生其他开支等,剩下的这部分学费、住宿费收入用于偿还高校巨额贷款本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贷款逐渐沦为不良债务。

(四)高校贷款管理不善

存在不合理支出,如将贷款资金用于学校日常支出或做为人员福利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贷款时高校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及资金市场供需情况不全面、不及时,不善于与银行协商交流,选择贷款种类不谨慎,贷款资金成本高;未合理搭配贷款期限结构,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五)银行进行改革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较低风险为目标

高校扩招后,银行看到了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以及高校良好信用等级、稳定性和成长性,促使银行主动与高校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未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以信用贷款方式为高校发放巨额贷款,尽量满足高校贷款需求,部分高校出现多头贷款和以贷养贷。

高校过度负债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和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校过度负债防范措施探析

(一)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应加强负债意识,认真研究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社会资信,慎选贷款种类,争取低利率贷款。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比例,保证贷款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将偿还贷款纳入预算编制中,建立高校贷款偿还基金,制定科学的还贷计划、确定合理的还贷期限结构,避免还贷时间集中,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二)提高贷款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责任制,规范举债程序,控制贷款规模,保持适度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高校财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财务比率对债务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和了解债务带来财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效益性管理。高校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防范贷款风险,使高校保持适度负债。要有独立自主办学意识,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从紧安排非教学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控制办学成本。改变事事依靠财政办学的依赖思想,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严抓落实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范围,多元化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经营理念,合理调度资金。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和转换校办产业经营体制,积极联合企业,加快高校成果产业化。盘活高校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强对高校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免息贷款、提高贷款贴息比例或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即政府应鼓励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政府可帮助高校承担贷款利息或免除部分债务,或根据新校区建设规模为其提供基建补贴。另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用贷款建新校区,把老校区出售偿还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对卖地款项不征税,所得款项留给学校偿还债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贷款监管,引导学校保持适度负债规模,引导学校把握正确的使用方向,严格审查高校贷款投资项目。

(五)银行应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严格监控高校贷款

对高校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研究,严格贷前信用评审和项目评审。杜绝高校贷款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贷款行为。在确定高校贷款额度时尽量将贷款资金控制在高校还贷能力范围内,定期分析高校财务状况,加强贷款资金后期管理,防止高校出现挪用贷款资金、多头贷款或以贷送养贷,督促高校及时还贷。

总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适度掌握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银行严格贷款条件,积极督促高校还贷;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校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既要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有效规避过度负债的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帆.高校债务风险防范及化解问题研究[J].湖南大学,2007

过度负债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过度负债;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急速扩招,高等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扩大学校知名度、影响力和创建一流高校的内在要求,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高校为解决资金缺口,只有寻求银行贷款等其他渠道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向银行贷款就意味着有偿使用资金,必须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而过度贷款导致高校面临支付巨额债务本息的压力。近年来,高校如何应对过度负债风险问题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过度负债及风险概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债务风险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过度负债是指高校向银行贷款时未能把握好贷款规模、未恰当地合理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超过贷款风险警戒线的高校负债。高校过度负债造成高校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本息、财务结构和状况明显恶化、财务失去弹性、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高校面临多种风险。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高校过度负债表现形式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资不抵债、多头贷款、以贷养贷等。

二、高校过度负债风险成因

(一)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故高校向银行贷款未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监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国家财政拨入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高校过度负债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个别学校资不抵债。2007年3月吉林大学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破产,至此高校贷款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步暴露出来。当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控、高校正常教学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时,政府承担的风险会加大,将导致重大财政损失,政府将不得不为其偿还贷款。因此高校大规模贷款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二)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高校领导自主办学法人意识和经济意识不强,贷款风险、还款责任认识不足,没有对高校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算和控制,高校领导只顾眼前政绩,忽视学校长远发展,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不用担心倒闭问题,即使出现问题政府承担。

(三)高校筹资渠道少范围窄还款来源单一,其还款来源和举债规模不匹配

现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后勤社会化服务经营、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但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日常事务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中,国家明文规定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用于学生其他开支等,剩下的这部分学费、住宿费收入用于偿还高校巨额贷款本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贷款逐渐沦为不良债务。

(四)高校贷款管理不善

存在不合理支出,如将贷款资金用于学校日常支出或做为人员福利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贷款时高校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及资金市场供需情况不全面、不及时,不善于与银行协商交流,选择贷款种类不谨慎,贷款资金成本高;未合理搭配贷款期限结构,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五)银行进行改革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较低风险为目标

高校扩招后,银行看到了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以及高校良好信用等级、稳定性和成长性,促使银行主动与高校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未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以信用贷款方式为高校发放巨额贷款,尽量满足高校贷款需求,部分高校出现多头贷款和以贷养贷。

高校过度负债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和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校过度负债防范措施探析

(一)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应加强负债意识,认真研究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社会资信,慎选贷款种类,争取低利率贷款。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比例,保证贷款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将偿还贷款纳入预算编制中,建立高校贷款偿还基金,制定科学的还贷计划、确定合理的还贷期限结构,避免还贷时间集中,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二)提高贷款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责任制,规范举债程序,控制贷款规模,保持适度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高校财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财务比率对债务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和了解债务带来财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效益性管理。高校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防范贷款风险,使高校保持适度负债。要有独立自主办学意识,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从紧安排非教学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控制办学成本。改变事事依靠财政办学的依赖思想,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严抓落实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范围,多元化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经营理念,合理调度资金。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和转换校办产业经营体制,积极联合企业,加快高校成果产业化。盘活高校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强对高校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免息贷款、提高贷款贴息比例或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即政府应鼓励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政府可帮助高校承担贷款利息或免除部分债务,或根据新校区建设规模为其提供基建补贴。另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用贷款建新校区,把老校区出售偿还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对卖地款项不征税,所得款项留给学校偿还债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贷款监管,引导学校保持适度负债规模,引导学校把握正确的使用方向,严格审查高校贷款投资项目。

(五)银行应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严格监控高校贷款

对高校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研究,严格贷前信用评审和项目评审。杜绝高校贷款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贷款行为。在确定高校贷款额度时尽量将贷款资金控制在高校还贷能力范围内,定期分析高校财务状况,加强贷款资金后期管理,防止高校出现挪用贷款资金、多头贷款或以贷送养贷,督促高校及时还贷。

总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适度掌握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银行严格贷款条件,积极督促高校还贷;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校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既要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有效规避过度负债的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帆.高校债务风险防范及化解问题研究[J].湖南大学,2007

过度负债范文篇3

一、高校过度负债及风险概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债务风险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过度负债是指高校向银行贷款时未能把握好贷款规模、未恰当地合理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超过贷款风险警戒线的高校负债。高校过度负债造成高校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本息、财务结构和状况明显恶化、财务失去弹性、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高校面临多种风险。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高校过度负债表现形式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资不抵债、多头贷款、以贷养贷等。

二、高校过度负债风险成因

(一)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故高校向银行贷款未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监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国家财政拨入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高校过度负债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个别学校资不抵债。2007年3月吉林大学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破产,至此高校贷款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步暴露出来。当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控、高校正常教学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时,政府承担的风险会加大,将导致重大财政损失,政府将不得不为其偿还贷款。因此高校大规模贷款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二)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高校领导自主办学法人意识和经济意识不强,贷款风险、还款责任认识不足,没有对高校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算和控制,高校领导只顾眼前政绩,忽视学校长远发展,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不用担心倒闭问题,即使出现问题政府承担。

(三)高校筹资渠道少范围窄还款来源单一,其还款来源和举债规模不匹配

现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后勤社会化服务经营、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但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日常事务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中,国家明文规定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用于学生其他开支等,剩下的这部分学费、住宿费收入用于偿还高校巨额贷款本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贷款逐渐沦为不良债务。

(四)高校贷款管理不善

存在不合理支出,如将贷款资金用于学校日常支出或做为人员福利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贷款时高校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及资金市场供需情况不全面、不及时,不善于与银行协商交流,选择贷款种类不谨慎,贷款资金成本高;未合理搭配贷款期限结构,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五)银行进行改革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较低风险为目标

高校扩招后,银行看到了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以及高校良好信用等级、稳定性和成长性,促使银行主动与高校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未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以信用贷款方式为高校发放巨额贷款,尽量满足高校贷款需求,部分高校出现多头贷款和以贷养贷。

高校过度负债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和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校过度负债防范措施探析

(一)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应加强负债意识,认真研究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社会资信,慎选贷款种类,争取低利率贷款。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比例,保证贷款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将偿还贷款纳入预算编制中,建立高校贷款偿还基金,制定科学的还贷计划、确定合理的还贷期限结构,避免还贷时间集中,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二)提高贷款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责任制,规范举债程序,控制贷款规模,保持适度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高校财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财务比率对债务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和了解债务带来财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效益性管理。高校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防范贷款风险,使高校保持适度负债。要有独立自主办学意识,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从紧安排非教学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控制办学成本。改变事事依靠财政办学的依赖思想,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严抓落实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范围,多元化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经营理念,合理调度资金。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和转换校办产业经营体制,积极联合企业,加快高校成果产业化。盘活高校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强对高校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免息贷款、提高贷款贴息比例或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即政府应鼓励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政府可帮助高校承担贷款利息或免除部分债务,或根据新校区建设规模为其提供基建补贴。另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用贷款建新校区,把老校区出售偿还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对卖地款项不征税,所得款项留给学校偿还债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贷款监管,引导学校保持适度负债规模,引导学校把握正确的使用方向,严格审查高校贷款投资项目。

(五)银行应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严格监控高校贷款

过度负债范文篇4

【摘要】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国家财政投入高等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明显滞后,高校利用银行贷款缓解教育资源短缺与政府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高校债务比重加大,过度贷款本息支出使高校面临严峻的风险,本文就高校过度负债风险及防范措施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过度负债;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急速扩招,高等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扩大学校知名度、影响力和创建一流高校的内在要求,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高校为解决资金缺口,只有寻求银行贷款等其他渠道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向银行贷款就意味着有偿使用资金,必须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而过度贷款导致高校面临支付巨额债务本息的压力。近年来,高校如何应对过度负债风险问题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过度负债及风险概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债务风险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过度负债是指高校向银行贷款时未能把握好贷款规模、未恰当地合理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超过贷款风险警戒线的高校负债。高校过度负债造成高校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本息、财务结构和状况明显恶化、财务失去弹性、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高校面临多种风险。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高校过度负债表现形式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资不抵债、多头贷款、以贷养贷等。

二、高校过度负债风险成因

(一)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故高校向银行贷款未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监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国家财政拨入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高校过度负债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个别学校资不抵债。2007年3月吉林大学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破产,至此高校贷款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步暴露出来。当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控、高校正常教学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时,政府承担的风险会加大,将导致重大财政损失,政府将不得不为其偿还贷款。因此高校大规模贷款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二)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高校领导自主办学法人意识和经济意识不强,贷款风险、还款责任认识不足,没有对高校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算和控制,高校领导只顾眼前政绩,忽视学校长远发展,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不用担心倒闭问题,即使出现问题政府承担。

(三)高校筹资渠道少范围窄还款来源单一,其还款来源和举债规模不匹配

现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后勤社会化服务经营、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但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日常事务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中,国家明文规定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用于学生其他开支等,剩下的这部分学费、住宿费收入用于偿还高校巨额贷款本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贷款逐渐沦为不良债务。

(四)高校贷款管理不善

存在不合理支出,如将贷款资金用于学校日常支出或做为人员福利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贷款时高校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及资金市场供需情况不全面、不及时,不善于与银行协商交流,选择贷款种类不谨慎,贷款资金成本高;未合理搭配贷款期限结构,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五)银行进行改革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较低风险为目标

高校扩招后,银行看到了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以及高校良好信用等级、稳定性和成长性,促使银行主动与高校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未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以信用贷款方式为高校发放巨额贷款,尽量满足高校贷款需求,部分高校出现多头贷款和以贷养贷。

高校过度负债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和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校过度负债防范措施探析

(一)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应加强负债意识,认真研究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社会资信,慎选贷款种类,争取低利率贷款。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比例,保证贷款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将偿还贷款纳入预算编制中,建立高校贷款偿还基金,制定科学的还贷计划、确定合理的还贷期限结构,避免还贷时间集中,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二)提高贷款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责任制,规范举债程序,控制贷款规模,保持适度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高校财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财务比率对债务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和了解债务带来财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效益性管理。高校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防范贷款风险,使高校保持适度负债。要有独立自主办学意识,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从紧安排非教学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控制办学成本。改变事事依靠财政办学的依赖思想,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严抓落实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范围,多元化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经营理念,合理调度资金。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和转换校办产业经营体制,积极联合企业,加快高校成果产业化。盘活高校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强对高校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免息贷款、提高贷款贴息比例或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即政府应鼓励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政府可帮助高校承担贷款利息或免除部分债务,或根据新校区建设规模为其提供基建补贴。另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用贷款建新校区,把老校区出售偿还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对卖地款项不征税,所得款项留给学校偿还债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贷款监管,引导学校保持适度负债规模,引导学校把握正确的使用方向,严格审查高校贷款投资项目。

(五)银行应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严格监控高校贷款

对高校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研究,严格贷前信用评审和项目评审。杜绝高校贷款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贷款行为。在确定高校贷款额度时尽量将贷款资金控制在高校还贷能力范围内,定期分析高校财务状况,加强贷款资金后期管理,防止高校出现挪用贷款资金、多头贷款或以贷送养贷,督促高校及时还贷。

总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适度掌握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银行严格贷款条件,积极督促高校还贷;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校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既要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有效规避过度负债的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帆.高校债务风险防范及化解问题研究[J].湖南大学,2007

过度负债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过度负债;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急速扩招,高等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扩大学校知名度、影响力和创建一流高校的内在要求,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高校为解决资金缺口,只有寻求银行贷款等其他渠道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向银行贷款就意味着有偿使用资金,必须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而过度贷款导致高校面临支付巨额债务本息的压力。近年来,高校如何应对过度负债风险问题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过度负债及风险概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债务风险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过度负债是指高校向银行贷款时未能把握好贷款规模、未恰当地合理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超过贷款风险警戒线的高校负债。高校过度负债造成高校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本息、财务结构和状况明显恶化、财务失去弹性、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高校面临多种风险。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高校过度负债表现形式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资不抵债、多头贷款、以贷养贷等。

二、高校过度负债风险成因

(一)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故高校向银行贷款未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监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国家财政拨入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高校过度负债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个别学校资不抵债。2007年3月吉林大学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破产,至此高校贷款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步暴露出来。当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控、高校正常教学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时,政府承担的风险会加大,将导致重大财政损失,政府将不得不为其偿还贷款。因此高校大规模贷款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二)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高校领导自主办学法人意识和经济意识不强,贷款风险、还款责任认识不足,没有对高校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算和控制,高校领导只顾眼前政绩,忽视学校长远发展,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不用担心倒闭问题,即使出现问题政府承担。

(三)高校筹资渠道少范围窄还款来源单一,其还款来源和举债规模不匹配

现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后勤社会化服务经营、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但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日常事务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中,国家明文规定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用于学生其他开支等,剩下的这部分学费、住宿费收入用于偿还高校巨额贷款本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贷款逐渐沦为不良债务。

(四)高校贷款管理不善

存在不合理支出,如将贷款资金用于学校日常支出或做为人员福利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贷款时高校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及资金市场供需情况不全面、不及时,不善于与银行协商交流,选择贷款种类不谨慎,贷款资金成本高;未合理搭配贷款期限结构,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五)银行进行改革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较低风险为目标

高校扩招后,银行看到了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以及高校良好信用等级、稳定性和成长性,促使银行主动与高校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未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以信用贷款方式为高校发放巨额贷款,尽量满足高校贷款需求,部分高校出现多头贷款和以贷养贷。

高校过度负债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和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校过度负债防范措施探析

(一)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应加强负债意识,认真研究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社会资信,慎选贷款种类,争取低利率贷款。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比例,保证贷款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将偿还贷款纳入预算编制中,建立高校贷款偿还基金,制定科学的还贷计划、确定合理的还贷期限结构,避免还贷时间集中,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二)提高贷款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责任制,规范举债程序,控制贷款规模,保持适度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高校财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财务比率对债务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和了解债务带来财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效益性管理。高校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防范贷款风险,使高校保持适度负债。要有独立自主办学意识,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从紧安排非教学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控制办学成本。改变事事依靠财政办学的依赖思想,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严抓落实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范围,多元化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经营理念,合理调度资金。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和转换校办产业经营体制,积极联合企业,加快高校成果产业化。盘活高校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强对高校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免息贷款、提高贷款贴息比例或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即政府应鼓励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政府可帮助高校承担贷款利息或免除部分债务,或根据新校区建设规模为其提供基建补贴。另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用贷款建新校区,把老校区出售偿还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对卖地款项不征税,所得款项留给学校偿还债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贷款监管,引导学校保持适度负债规模,引导学校把握正确的使用方向,严格审查高校贷款投资项目公务员之家。

(五)银行应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严格监控高校贷款

对高校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研究,严格贷前信用评审和项目评审。杜绝高校贷款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贷款行为。在确定高校贷款额度时尽量将贷款资金控制在高校还贷能力范围内,定期分析高校财务状况,加强贷款资金后期管理,防止高校出现挪用贷款资金、多头贷款或以贷送养贷,督促高校及时还贷。

总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适度掌握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银行严格贷款条件,积极督促高校还贷;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校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既要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有效规避过度负债的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帆.高校债务风险防范及化解问题研究[J].湖南大学,2007

过度负债范文篇6

【摘要】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国家财政投入高等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明显滞后,高校利用银行贷款缓解教育资源短缺与政府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高校债务比重加大,过度贷款本息支出使高校面临严峻的风险,本文就高校过度负债风险及防范措施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过度负债;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急速扩招,高等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扩大学校知名度、影响力和创建一流高校的内在要求,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高校为解决资金缺口,只有寻求银行贷款等其他渠道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向银行贷款就意味着有偿使用资金,必须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而过度贷款导致高校面临支付巨额债务本息的压力。近年来,高校如何应对过度负债风险问题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过度负债及风险概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债务风险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过度负债是指高校向银行贷款时未能把握好贷款规模、未恰当地合理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超过贷款风险警戒线的高校负债。高校过度负债造成高校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本息、财务结构和状况明显恶化、财务失去弹性、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高校面临多种风险。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高校过度负债表现形式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资不抵债、多头贷款、以贷养贷等。

二、高校过度负债风险成因

(一)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故高校向银行贷款未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监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国家财政拨入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高校过度负债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个别学校资不抵债。2007年3月吉林大学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破产,至此高校贷款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步暴露出来。当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控、高校正常教学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时,政府承担的风险会加大,将导致重大财政损失,政府将不得不为其偿还贷款。因此高校大规模贷款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二)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高校领导自主办学法人意识和经济意识不强,贷款风险、还款责任认识不足,没有对高校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算和控制,高校领导只顾眼前政绩,忽视学校长远发展,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不用担心倒闭问题,即使出现问题政府承担。

(三)高校筹资渠道少范围窄还款来源单一,其还款来源和举债规模不匹配

现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后勤社会化服务经营、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但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日常事务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中,国家明文规定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用于学生其他开支等,剩下的这部分学费、住宿费收入用于偿还高校巨额贷款本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贷款逐渐沦为不良债务。

(四)高校贷款管理不善

存在不合理支出,如将贷款资金用于学校日常支出或做为人员福利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贷款时高校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及资金市场供需情况不全面、不及时,不善于与银行协商交流,选择贷款种类不谨慎,贷款资金成本高;未合理搭配贷款期限结构,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五)银行进行改革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较低风险为目标

高校扩招后,银行看到了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以及高校良好信用等级、稳定性和成长性,促使银行主动与高校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未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以信用贷款方式为高校发放巨额贷款,尽量满足高校贷款需求,部分高校出现多头贷款和以贷养贷。

高校过度负债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和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校过度负债防范措施探析

(一)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应加强负债意识,认真研究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社会资信,慎选贷款种类,争取低利率贷款。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比例,保证贷款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将偿还贷款纳入预算编制中,建立高校贷款偿还基金,制定科学的还贷计划、确定合理的还贷期限结构,避免还贷时间集中,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二)提高贷款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责任制,规范举债程序,控制贷款规模,保持适度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高校财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财务比率对债务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和了解债务带来财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效益性管理。高校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防范贷款风险,使高校保持适度负债。要有独立自主办学意识,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从紧安排非教学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控制办学成本。改变事事依靠财政办学的依赖思想,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严抓落实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范围,多元化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经营理念,合理调度资金。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和转换校办产业经营体制,积极联合企业,加快高校成果产业化。盘活高校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强对高校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免息贷款、提高贷款贴息比例或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即政府应鼓励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政府可帮助高校承担贷款利息或免除部分债务,或根据新校区建设规模为其提供基建补贴。另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用贷款建新校区,把老校区出售偿还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对卖地款项不征税,所得款项留给学校偿还债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贷款监管,引导学校保持适度负债规模,引导学校把握正确的使用方向,严格审查高校贷款投资项目。

(五)银行应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严格监控高校贷款

对高校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研究,严格贷前信用评审和项目评审。杜绝高校贷款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贷款行为。在确定高校贷款额度时尽量将贷款资金控制在高校还贷能力范围内,定期分析高校财务状况,加强贷款资金后期管理,防止高校出现挪用贷款资金、多头贷款或以贷送养贷,督促高校及时还贷。

总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适度掌握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银行严格贷款条件,积极督促高校还贷;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校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既要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有效规避过度负债的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帆.高校债务风险防范及化解问题研究[J].湖南大学,2007

过度负债范文篇7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学;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决策

引言

传统的公司财务学研究始终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1]。进入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能用传统公司财务学来解释的决策行为,人们在判断与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过度自信之类的认知偏差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些学者采用更为现实的非理性行为假设取代传统的理性假设更易于解释人们实际中的财务决策行为。他们不断放宽甚至放弃传统公司财务学的理性人假设,以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来研究金融市场中的各种财务决策问题,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理论——行为公司财务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行为公司财务学不仅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而且丰富与拓展了公司财务研究的内涵与范畴,解决了传统公司财务学所无法解释的诸多问题。然而,大多数文献集中在研究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基于管理者非理性视角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则相对零散、滞后[2]。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放松了管理者理性的假设,他们认为,公司管理者普遍表现出过度自信,他们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高估公司决策的收益和低估潜在的风险(Oskamp,1965;Merrow、Phillips和Myers,1981;Cooper、WooandDunkelberg,1988)。即使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过度自信也会导致管理者对公司财务决策的收益与风险产生认知偏差,使管理者相信公司的价值被市场低估,从而导致公司做出非理性的财务决策,给公司价值造成损失。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决策

在传统公司财务学中,公司投资决策建立在折现现金流分析方法基础之上(Shefrin,2007)。这类研究认为,管理者会根据其所掌握的决策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对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与风险进行估计。只有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预期现金流现值超过项目初始投资,即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或者投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超过资本成本时,该项目才值得去投资[3]。由于管理者是“理性经济人”,他们几乎具备与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因此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他们能够做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然而,针对公司管理者的研究发现,管理者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时,往往会表现出过度自信,包括高估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低估其潜在风险等。例如,Merrow、Phillips和Myers(1981)研究发现,能源公司的实际建筑成本大多是预测成本的两倍多[4]。Shefrin(2007)发现,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投资项目分析中均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现象,在进行投资项目的资本预算时,那些使用相当严格的财务分析代替了主观判断的管理者也倾向于过度自信[5]。

投资项目收益与风险方面的认知偏差会促使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导致公司既可能实施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而投资过度,又可能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而投资不足。Heaton(2002)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提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好绩效发生的可能性,而低估不好绩效发生的可能性,这样他们就会高估公司的市场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出于对资本市场低估公司发行的风险证券的价值的考虑而高估外部融资的成本,进而导致他们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因此,在必须进行外部融资时,他们宁愿选择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也不愿意利用外部融资进行投资,导致公司投资不足。而在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充裕时,他们会因高估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估投资项目的风险而实施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投资[6]。

Malmendier和Tate(2005a)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公司投资扭曲的原因,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其投资项目的回报和外部融资的成本。因此,当公司具有充裕的内部资金时,他们会进行过度投资;而当公司需要外部融资时,他们会削减投资,导致公司投资不足。他们采用CEO是否推迟行使股票期权或者继续增持公司股票对过度自信进行了计量,实证检验表明,与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相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进行的投资具有更高的现金流敏感性,这支持了Heaton(2002)的观点[7]。之后,Malmendier和Tate(2005b)、Lin、Hu和Chen(2005)、郝颖等(2005)等学者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者过度自信计量方法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也得出了与Malmendier和Tate(2005a)一致的结论,这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公司投资决策扭曲的结论非常稳健。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决策

并购是重要的公司投资行为,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传统的公司财务学主要是从并购决策所带来的收益来解释公司并购决策的动因,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并购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能够产生某类协同效应,改进公司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主要有三种:一是财务协同,降低公司投资的资本成本;二是经营协同,整合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的运营活动与知识,降低生产与服务的成本(Porter,1985);三是管理协同,从提高被并购公司的效率中获取收益。由于管理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等协同效应的存在,并购后公司的总体效应会大于并购前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独自经营效应的总和(Trautwein,1990)[8]。同时,在有效资本市场上,无论是在并购之前还是并购之后,公司的市场价格都与其基础价值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充分信息的管理者所支付的并购金额会等于目标企业的单独市场价值与协同效应价值之和(Shefrin,2007)。

然而,Roll(1986)发现,许多并购公司的出价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即并购无法创造价值甚至是损害价值的,但是这些并购活动还是发生了。这是传统公司财务学所无法解释的,但是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视角却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Roll(1986)对运用管理者过度自信解释公司并购决策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构建的“自以为是(Hubris)”假说认为,并购公司的管理者会由于盲目乐观与过度自信而高估目标公司的基础价值以及并购活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价值,从而使高于现有市场价格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在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进行的并购活动中,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的协同价值应该有所下降,同时,并购公司的价值会受到损害而被并购公司的价值会有所提升[9]。随后,大量的实证研究为Roll(1986)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Lys和Vincent(1995)通过对AT&T收购NCR公司的案例研究提出,管理者过度乐观与过度自信是造成并购后大量价值损失的根源。AT&T收购NCR公司就导致AT&T的股东损失了39亿至65亿美元,同时负的协同价值也达到了13亿至30亿美元。Brown&Sarma(2006)利用澳大利亚和美国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实施并购活动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该结论具有较高的稳健性[10]。Doukas和Petmezas(2007)以1980年~2004年间英国5,334家成功的公司收购事件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从短期绩效来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进行的并购活动虽然能够给股东带来正的收益,但是收益却比非过度自信管理者所进行的并购活动更低。而从长期绩效来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实施的并购表现非常糟糕。Malmendier和Tate(2004;2008)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Roll(1986)的观点。Malmendier和Tate(2004)指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是否进行并购取决于公司内部融资的可获得性(availability)。他们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他们获取盈利性并购项目的能力以及合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或者低估并购风险,因此,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实施更多的并购以及无法创造价值的并购,特别是在他们能够获得充裕的内部融资的时候。而当他们需要通过外部融资来进行并购时,他们可能放弃一些能够创造价值的并购机会。他们的实证数据检验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进行更多的并购,特别是多元化并购。并且,在公司具有充裕的现金流和潜在的负债能力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并购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11]Malmendier和Tate(2008)还提出,过度自信是否导致公司进行更多的并购取决于CEO预期公司价值被低估的程度和高估并购价值的程度之间的权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公司具有充裕的内部资金时,过度自信的CEO更有可能进行低价值的并购活动。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CEO所进行的并购活动次数比非过度自信的CEO高出65%[12]。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决策

传统公司财务学主要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对公司融资决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展出了许多解释公司资本结构的经典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了资本结构无关论(即“MM定理”),认为在一个不考虑所得税的、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公司的总价值等于其资产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市场价值,而不会受到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13]。Robichek和Myers(1966)在MM定理的基础上引入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提出了权衡理论(trade-offtheory)。他们认为,通过税收减免优惠与破产成本之间的权衡,公司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且“当与财务杠杆边际递增相关的税收利益现值和边际成本现值相等时”,该资本结构为最佳。Myers(1984)在权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非负债税收利益,把公司融资决策看成是各种税收收益与负债成本之间的权衡。他提出,“最优的资本结构取决于净负债利益与负债相关成本之间的权衡结果”。因此,从传统的公司财务学理论出发,理性的管理者所进行的融资决策会使得公司的资本结构处于最佳的状态。

然而,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则发现,在有效的市场中,由于对投资项目收益和外部融资成本的高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导致公司的资本结构偏离最佳的资本结构,从而给权衡理论提出了挑战。Hackbarth(2008)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投资项目的投资,低估投资项目的成本,因此,在权衡负债融资相关的成本与收益时,管理者会低估负债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促使公司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从而使公司的资本结构偏离权衡理论所指的最佳资本结构。另外,他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更频繁地进行债务融资,并且不需要遵循融资优序(peckingorder)[14]。Hackbarth(2009)从投资不足的角度也提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公司的资本结构偏离最佳资本结构。他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减轻由负债融资导致的投资不足问题,从而降低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提高公司的负债水平[15]。

值得指出的是,Hackbarth(2008;2009)都是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决策的关系进行演绎,并没有利用经验数据进行验证。Oliver(2005)、Ben-Davidetal.(2006)、Barros和Silveira(2007)等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Hackbarth(2008;2009)的观点。Oliver(2005)研究表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水平与公司的负债水平呈现正相关,并且这一结论具有非常高的稳健性,他采用多种财务杠杆与过度自信的计量方式所进行的实证研究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Ben-David、Graham和Harvey(2007)以美国企业CFO的调查数据为样本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拥有过度自信CFO的公司具有更高的财务杠杆,并且更偏好于长期负债而非短期负债[16]。Barros和Silveira(2007)以巴西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将管理者由创始人担任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与职业经理人担任管理者的公司相比,由公司创始人担任管理者公司会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

此外,Heaton(2002)、Malmendier、Tate和Yan(2009)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对Myers和Majluf(1984)的新优序融资理论做出了新的解释。Heaton(2002)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系统地高估好绩效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高估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导致他们相信资本市场低估了其公司的市场价值而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即使必须进行外部融资,出于股票价格对市场预期敏感性高的考虑,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也会更倾向于债务融资。Malmendier、Tate和Yan(2009)的实证研究支持了Heaton(2002)的观点。他们研究发现,与其他公司相比,拥有过度自信管理者的公司每美元的资金短缺会多进行33美分的负债来补充[17]。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利润分配决策

传统公司财务学主要从股东和投资者的视角来探究公司股利政策对其股票价格的影响。Miller和Modigliani(1961)基于完美资本市场提出了股利无关论。他们认为,在不存在个人或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投资者并不关心公司股利的分配,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对公司价值(或股票价值)产生任何影响。Lizenberger和Ramaswamy(1979)在股利无关论的基础上引进所得税提出了股利的税差理论。他们认为,由于股利的实际税率通常是高于资本利得的实际税率,因此股东更倾向于选择获取资本利得而非股利,这样他们更愿意选择较低的股利支付率。因此,从传统的公司财务学理论出发,理性的管理者会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利润分配决策。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很少涉及公司利润分配决策,但是通过过度自信管理者的融资偏好可以推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导致公司不支付股利或者选择较低的股利支付率。Heaton(2002)、Malmendier和Tate(2004;2005a;2005b)都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外部融资的成本,从而导致公司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甚至宁愿舍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也不进行外部融资。Malmendier、Tate和Yan(2009)则提出,过度自信的CEO也很难获得外部融资,导致公司呈现出“负债保守主义”特征。而对外部融资成本高昂的考虑极有可能导致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极力保留充裕的内部资金来满足其众多高估的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公司不支付股利或者选择较低的股利支付率。Ben-David、Graham和Harvey(2007)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过度自信对于公司的股利支付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长期过度自信从中位值到最高值,支付股利的倾向性下降了约12.4%。

五、总结评述与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Roll、Heaton、Hackbarth、Malmendier和Tate为代表的学者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视角对公司财务决策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采用更为现实的行为假设取代传统的理性假设,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一些传统公司财务学无法解释的问题,或者从新的视角对某些问题提出了全新的阐释;第二,Roll(1986)、Heaton(2002)和Hackbarth(2008;2009)等研究已经逐渐构建起分析公司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的理论模型与框架,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未来研究,并进一步丰富对现实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的认识与理解;第三,早期的研究主要运用定性研究或者数学模型的方法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而现在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主流方法,从而能够为先前的研究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撑,并且多种过度自信计量方式的提出也能够为这些研究结论提供稳健性的检验;第四,现有研究已经利用许多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如美国(Malmendier和Tate,2004;2005a;2005b等)、英国(Doukas和Petmezas,2007)、巴西(Barros和Silveira,2007)等。并且,这些不同情境下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从而拓展了该领域成果的适用范围。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的公司财务决策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有待未来继续深入研究:

(1)基于过度自信视角的研究得出了许多与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类似的结论,例如,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尽管Roll(1986)、Heaton(2002)等学者都声称他们是完全基于过度自信进行的研究,而不涉及信息不对称和理论。但是,如何将基于过度自信视角的研究与基于其他视角的研究进行区分?哪种视角的解释对于一些公司财务决策更有解释力呢?

(2)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依然假定资本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是理性的。但研究表明,投资者非理性与管理者非理性往往是同时存在的(Shefrin,2001)。而现有研究为了简化研究过程都是将两者分开进行探究(Bakeretal.,2007)。未来能否构建起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两种视角的整合是否能对实践中的公司财务决策提供更为丰富和现实的解释?

(3)尽管现有研究已经逐渐构建起分析公司财务决策的理论模型与框架,但是还存在许多漏洞。例如,由于公司股利分配决策难以融入现有的研究框架,现有研究还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Bakeretal.,2007)。Hackbarth(2008;2009)针对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还结合了理论进行分析,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一些瑕疵。未来能否进一步深化与完善这一领域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

过度负债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过度负债;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急速扩招,高等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扩大学校知名度、影响力和创建一流高校的内在要求,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高校为解决资金缺口,只有寻求银行贷款等其他渠道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向银行贷款就意味着有偿使用资金,必须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而过度贷款导致高校面临支付巨额债务本息的压力。近年来,高校如何应对过度负债风险问题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过度负债及风险概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债务风险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过度负债是指高校向银行贷款时未能把握好贷款规模、未恰当地合理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超过贷款风险警戒线的高校负债。高校过度负债造成高校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本息、财务结构和状况明显恶化、财务失去弹性、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高校面临多种风险。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高校过度负债表现形式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资不抵债、多头贷款、以贷养贷等。

二、高校过度负债风险成因

(一)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故高校向银行贷款未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监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国家财政拨入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高校过度负债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个别学校资不抵债。2007年3月吉林大学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破产,至此高校贷款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步暴露出来。当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控、高校正常教学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时,政府承担的风险会加大,将导致重大财政损失,政府将不得不为其偿还贷款。因此高校大规模贷款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二)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高校领导自主办学法人意识和经济意识不强,贷款风险、还款责任认识不足,没有对高校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算和控制,高校领导只顾眼前政绩,忽视学校长远发展,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不用担心倒闭问题,即使出现问题政府承担。

(三)高校筹资渠道少范围窄还款来源单一,其还款来源和举债规模不匹配

现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后勤社会化服务经营、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但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日常事务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中,国家明文规定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用于学生其他开支等,剩下的这部分学费、住宿费收入用于偿还高校巨额贷款本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贷款逐渐沦为不良债务。

(四)高校贷款管理不善

存在不合理支出,如将贷款资金用于学校日常支出或做为人员福利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贷款时高校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及资金市场供需情况不全面、不及时,不善于与银行协商交流,选择贷款种类不谨慎,贷款资金成本高;未合理搭配贷款期限结构,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五)银行进行改革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较低风险为目标

高校扩招后,银行看到了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以及高校良好信用等级、稳定性和成长性,促使银行主动与高校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未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以信用贷款方式为高校发放巨额贷款,尽量满足高校贷款需求,部分高校出现多头贷款和以贷养贷。

高校过度负债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和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校过度负债防范措施探析

(一)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应加强负债意识,认真研究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社会资信,慎选贷款种类,争取低利率贷款。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比例,保证贷款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将偿还贷款纳入预算编制中,建立高校贷款偿还基金,制定科学的还贷计划、确定合理的还贷期限结构,避免还贷时间集中,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二)提高贷款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责任制,规范举债程序,控制贷款规模,保持适度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高校财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财务比率对债务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和了解债务带来财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效益性管理。高校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防范贷款风险,使高校保持适度负债。要有独立自主办学意识,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从紧安排非教学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控制办学成本。改变事事依靠财政办学的依赖思想,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严抓落实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范围,多元化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经营理念,合理调度资金。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和转换校办产业经营体制,积极联合企业,加快高校成果产业化。盘活高校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强对高校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免息贷款、提高贷款贴息比例或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即政府应鼓励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政府可帮助高校承担贷款利息或免除部分债务,或根据新校区建设规模为其提供基建补贴。另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用贷款建新校区,把老校区出售偿还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对卖地款项不征税,所得款项留给学校偿还债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贷款监管,引导学校保持适度负债规模,引导学校把握正确的使用方向,严格审查高校贷款投资项目。

(五)银行应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严格监控高校贷款

对高校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研究,严格贷前信用评审和项目评审。杜绝高校贷款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贷款行为。在确定高校贷款额度时尽量将贷款资金控制在高校还贷能力范围内,定期分析高校财务状况,加强贷款资金后期管理,防止高校出现挪用贷款资金、多头贷款或以贷送养贷,督促高校及时还贷。

总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适度掌握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银行严格贷款条件,积极督促高校还贷;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校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既要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有效规避过度负债的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帆.高校债务风险防范及化解问题研究[J].湖南大学,2007

过度负债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大股东控制负债水平企业投资

论文摘要:实证检验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中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投资支出整体上同负债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投资支出与负债水平的关系受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发现在成长性较低的企业中投资支出对负债水平的敏感性更低,这些结果均支持了过度投资假说。

自20世纪7O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从负债融资的角度来研究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从理论上讲,负债具有硬的约束功能。然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证券市场不完善,企业的负债融资大部分来自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背景下,负债融资对我国企业投资行为具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1文献回顾

Jensen和Meckling_1]和Myers[2都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研究负债与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负债与投资支出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也会造成投资行为扭曲,然而Jensen和Meckling认为负债造成了过度投资行为,而Myers却认为负债造成投资不足。Mi—ehael等口]以中国上市公司1991—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杠杆与企业投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也说明了债务没有抑制成长机会和业绩较差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反而引起了投资扭曲。

负债还具有相机治理作用,即抑制过度投资。JensenL4从股东和经理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债务具有到期还本付息的特征以及经理受到债权人的监控这两种硬的约束作用,因此,他认为负债会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投资支出与财务杠杆也呈现负相关关系,Lang、Ofek和Stulz[5]发现企业未来的投资增长同当前的财务杠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后,发现这种负相关关系只存在低成长的公司里,而对高成长的公司或处于高成长行业中的公司不存在。这表明对于低成长的企业来说,债务的使用更多的是抑制了过度投资的问题。参考Lang等的研究思路,Aivazian等用加拿大公开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负债融资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负债融资与投资支出的负相关关系仅发生在缺少投资机会的低成长性企业,支持了负债具有约束过度投资作用的理论观点。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度环境对上市公司财务杠杆与公司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虽然形成了一定成果,但专门就财务杠杆与企业投资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不多。李胜楠等口将样本区分为高比例和低比例国有股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低的公司中存在投资不足问题,而国有股比例高的公司中存在过度投资现象。辛清泉等[8]在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的预算软约束框架内实证检验了财务杠杆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同质性因素”的存在弱化了债务的治理机制。姚明安、孔莹_9]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减弱。同时发现,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在成长机会较小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结果均支持了过度投资假说。

2研究设计

2.1研究假说

与西方分散的股权结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非常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也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在投资成本、权利、投资目标与信息等几个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因此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在股东与经理人之间,而是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冲突之间。

大股东不仅可以凭借其持有的股份分享公司的收益外,还可以凭借其的控制权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为自己谋求私利,因此大股东都倾向于扩大公司规模。一方面是出于声誉、风险及融资等方面的考虑,企业的规模越大,控股股东侵害公司资源的回旋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大股东也跟经理人一样崇尚构建商业帝国,从而也会扩大公司规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冲突的存在,且大股东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然而债务还本付息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大股东扩大公司规模的偏好,因此,企业当前的杠杆水平越高,未来的投资增长就会越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支出与财务杠杆之间呈负相关,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投资支出对财务杠杆的敏感性越低。

2.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1-2005共5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样本的选取上,遵循以下标准:①剔除金融类公司,因为其债务结构具有特殊性;②剔除PT、ST公司;③剔除在当年上市的新公司;④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⑤剔除财务杠杆高于1,成长机会、投资支出以及生产能力应用等极端值。本研究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为Stata10.0版本。

2.3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在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以及借鉴AivazianetaI]的基础上,本文用银行贷款来表示企业的负债水平,模型如下:

Inv—B0+8】Lev+B2Growth+B3CF+口4Sales+口5Yearl+p6Year2+p7Year3+p8Year4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投资支出,定义为t+1年的固定资产原值改变量除以t年末的固定资产净值,用Inv表示;解释变量为财务杠杆(Lev),定义为t年末公司负债总额除以t年末的总资产。

基于现有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本文采用以下控制变量:①成长性Growth,定义为t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化量/t一1年主营业务收入;②现金流CF,定义为t年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t年末总资产;③生产能力Sales,定义为t年主营业务收入/t年末固定资产净值;④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⑤年度哑变量Year。

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1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基本情形

表1中模型1是引入解释变量Lev之后的回归结果,变量Lev的系数为负值且在统计上高度显著,因此,我们认为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3.2投资支出对财务杠杆的敏感性: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

为了检验本文假说,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Lev与First的乘积项,模型2是引入乘积项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财务杠杆系数为负且显著,但First与Lev的交叉变量与投资支出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支出的敏感性越低。

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我们设置了成长性哑变量(DGrowth),当观测样本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大于其中位数时,DGrowth取1,否则取0。如果存在过度投资,那么,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应该在成长机会较小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_5],也就是说,Lev与DGrowth的乘积项系数应该显著为正。模型3是基本模型中加入DGrowth哑变量及其与财务杠杆Lev交叉变量后的回归结果。DGrowth与Lev的交叉项与公司投资支出显著正相关,说明财务杠杆与投资支出的负相关关系在低成长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敏感。这说明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过度投资现象。

3.3稳定性检验

由于变量间的乘积项可能会带来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采用了分样本的方法对上述假设进行重新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假设继续成立。此外,我们也采用了替代变量的方法对本文的回归结果进行检验,结果依然符合原假设。

过度负债范文篇10

一、高校过度负债及风险概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债务风险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过度负债是指高校向银行贷款时未能把握好贷款规模、未恰当地合理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超过贷款风险警戒线的高校负债。高校过度负债造成高校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本息、财务结构和状况明显恶化、财务失去弹性、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高校面临多种风险。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高校过度负债表现形式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资不抵债、多头贷款、以贷养贷等。

二、高校过度负债风险成因

(一)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故高校向银行贷款未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监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国家财政拨入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高校过度负债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个别学校资不抵债。2007年3月吉林大学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破产,至此高校贷款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步暴露出来。当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控、高校正常教学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时,政府承担的风险会加大,将导致重大财政损失,政府将不得不为其偿还贷款。因此高校大规模贷款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二)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高校领导自主办学法人意识和经济意识不强,贷款风险、还款责任认识不足,没有对高校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算和控制,高校领导只顾眼前政绩,忽视学校长远发展,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不用担心倒闭问题,即使出现问题政府承担。

(三)高校筹资渠道少范围窄还款来源单一,其还款来源和举债规模不匹配

现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后勤社会化服务经营、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但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日常事务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中,国家明文规定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用于学生其他开支等,剩下的这部分学费、住宿费收入用于偿还高校巨额贷款本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贷款逐渐沦为不良债务。

(四)高校贷款管理不善

存在不合理支出,如将贷款资金用于学校日常支出或做为人员福利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贷款时高校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及资金市场供需情况不全面、不及时,不善于与银行协商交流,选择贷款种类不谨慎,贷款资金成本高;未合理搭配贷款期限结构,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五)银行进行改革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较低风险为目标

高校扩招后,银行看到了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以及高校良好信用等级、稳定性和成长性,促使银行主动与高校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未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以信用贷款方式为高校发放巨额贷款,尽量满足高校贷款需求,部分高校出现多头贷款和以贷养贷。

高校过度负债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和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校过度负债防范措施探析

(一)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应加强负债意识,认真研究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社会资信,慎选贷款种类,争取低利率贷款。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比例,保证贷款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将偿还贷款纳入预算编制中,建立高校贷款偿还基金,制定科学的还贷计划、确定合理的还贷期限结构,避免还贷时间集中,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二)提高贷款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责任制,规范举债程序,控制贷款规模,保持适度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高校财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财务比率对债务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和了解债务带来财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效益性管理。高校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防范贷款风险,使高校保持适度负债。要有独立自主办学意识,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从紧安排非教学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控制办学成本。改变事事依靠财政办学的依赖思想,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严抓落实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范围,多元化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经营理念,合理调度资金。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和转换校办产业经营体制,积极联合企业,加快高校成果产业化。盘活高校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强对高校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免息贷款、提高贷款贴息比例或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即政府应鼓励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政府可帮助高校承担贷款利息或免除部分债务,或根据新校区建设规模为其提供基建补贴。另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用贷款建新校区,把老校区出售偿还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对卖地款项不征税,所得款项留给学校偿还债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贷款监管,引导学校保持适度负债规模,引导学校把握正确的使用方向,严格审查高校贷款投资项目。

(五)银行应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严格监控高校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