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3:52:00

过渡范文篇1

政策性金融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曾经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过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充分肯定政策性金融正面作用的同时,详尽分析了政策性金融良好运作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和潜在的制度困境,认为政策性金融从其功能定位而言就隐含着向金融抑制的可能过渡,隐含着对金融市场真实价格的扭曲和扰动,隐含着对民间融资部门的抑制和进入障碍,也隐含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无效率和更大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

政策性金融金融抑制市场机制资源配置

一.政策性金融的特征与功能

金融学界往往关注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抑制的经济根源、主要手段以及经济绩效,然而“政策性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制度形式,其经济绩效以及它同金融抑制之间的关系,却常常被研究者所忽视。白钦先先生《政策性金融论》(载《经济学家》,1998年第8期)曾对政策性金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初步评价。所谓政策性金融,就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国家作为融资主体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为配合国家特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政策性金融虽然同其他资金融通形式一样具有融资性和有偿性特征,但是其更重要的特征却是政策性和优惠性,是服务于国家特殊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特殊金融制度。政策性金融大量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传统计划经济国家以及某些发达国家,有其积极的社会经济功能,但是从金融抑制的角度来看,政策性金融由于强调国家作为资金配置主体的作用,所以对于金融体系的市场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在此,我们先简要描述政策性金融的特征和经济功能,然后再讨论政策性金融潜在的消极因素和对金融效率的影响,由此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国家政策性金融很容易形成一种隐性的变相的金融抑制手段。

政策性金融的产生基于这样一种假设: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应同时遵循经济上的有效率性和社会效果的合理性,而在现实经济中,单纯依赖市场机制虽然可能达成经济上的有效率性,但是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却常常遭到破坏,市场机制内部的缺陷使得国家有必要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以政策性融资的形式直接介入资金分配,以实现资金配置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协调。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国家出资建立的负责政策性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一般而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服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原则也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在项目选择上不以经济效益为首要条件,而是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而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资金支持;在贷款条件上,政策性金融的贷款一般期限较长而利率比较优惠,而且在贷款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着“最后偿债人”的特殊角色。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殊地位,政府除保证充足的资金供应之外还给予种种优惠政策和特殊保护,甚至政府还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经营风险。

政策性金融承担着政府所赋予的特殊经济和金融职能,这同一般金融中介机构有很大区别。政策性金融机构除对某些产业按照政府要求直接扶植和推动之外,还具有一种诱导性的功能,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方向会对私人金融机构产生示范作用,比如,政策性金融机构向一些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高风险新兴产业投资,可以向私人金融机构暗示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这些私人机构的投资意愿,促使这些新兴产业迅速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一种“领袖”功能,反映着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殊地位来说,它在选择金融服务对象的时候又有一种反常的“逆选择”倾向,即越是在获取资金方面困难的产业部门或者地区,就越是可能得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这对于某些弱势产业(如农业和中小企业)、地缘条件差的偏僻地区的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政策性金融还承担着社会稳定功能,因此在国家出现影响稳定的经济因素的时候,政策性金融机构有义务按照国家的要求提供及时的资金协助。应该说,在很多国家,包括象日本、德国以及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存在着政策性金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政策性金融更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制度安排。政策性金融是从“市场失败”假设出发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客观地说,它的确曾经或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职能,但是这些职能的实现需要相当苛刻的条件与前提。在这些条件和前提难以满足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的积极功能就难以发挥,甚至有通向金融抑制的潜在趋势。而且,我们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其实政策性金融所承担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而那些运转良好的所谓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秘诀,也正是在于充分运用了市场竞争机制和甄选机制。[NextPage]

二.政策性金融向金融抑制的可能过渡

政策性金融的出发点是试图通过政府所建立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家金融体系,来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长远发展战略,以此来弥补资金配置的市场机制在实现社会合理性目标方面的缺陷,达到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性和社会合理性的协调与统一。这是一种理论上的非常理想的情形,事实上,政策性金融的全部逻辑没有超越国家干预经济的一整套经济学理由。但是深入考察政策性金融的实施手段、特殊地位以及约束条件,我们就会发现,政策性金融的潜在风险和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由于内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政策性金融很容易成为一种损失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从而从根本上与社会合理性目标相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行为方式与发展中国家或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有金融机构具有较大的趋同性,具有国有金融机构全部机制扭曲的特征。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行为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从理论上说不能脱离政府行为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介入,难以保证其决策和经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在市场机制比较成熟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经济职能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政策性金融功能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尝试在下面详细叙述这些理由。

政策性金融的贷款项目选择具有“逆选择”倾向,这是由政策性金融本身承担的经济使命分不开的,而政策性金融与一般商业金融相区分的地方正在于这种经营方式上的“逆选择”特征。在政策性金融中,逆选择倾向与市场机制所要求的项目选择原则产生了矛盾。在多个项目进行资金获得权的竞争过程中,由于政策性金融的逆选择倾向,便必然导致在多个竞争主体之间出现“逆向淘汰”的现象,效益良好的企业往往会得不到贷款支持,而盈利状况不佳的企业往往获得稀缺的资金,在不同产业之间也是如此,保护落后产业和弱势产业的自身使命使得政策性金融机构在项目选择上往往陷入矛盾和尴尬的局面。尴尬的根源是政策性金融的目标函数与商业性金融不同,它面临的游戏规则也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不同。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逆选择机制向无效率的借款者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矛盾,尽管政策性金融机构有政府的强大支持,但是从理论上说它应该具有自我发展和生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常常被项目选择的逆选择机制和逆淘汰机制所威胁。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殊地位来自于它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政府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它所享有的各种政策性优惠和利差补贴的赋予者,在很多时候,又是最终风险的承担者。因此政策性银行的目标函数便必然包含着政府的意志和愿望,与政府的目标函数扭结在一起,难以保持政策性金融机构本身在经营和决策上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恰恰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作为政府出资建立的金融机构,要在项目选择上超脱于政府独立决策,在实践中是很困难的,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假想的理想情形。实际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很容易成为政府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执行者,成为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附庸,丧失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生存非常宝贵的自主独立权利。政府自身的效用函数会天然地转嫁到政策性金融机构,而我们发现,政府的效用函数并不总是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而是有更复杂的内涵,因此政府很容易将这些非经济性的目标强加于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来缓解政治性压力和社会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策性金融成为一种隐性的政府拨款,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弃自己独立的效用函数来完成政府赋予的使命,不承担任何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所有这些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都由政府来承担。这是经济中稀缺资金配置无效率的重要根源之一。

政策性金融机构成功运作的重要前提是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完善与规范,没有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不能保证其职能的实现。如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一样,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往往是扭曲的。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担负着特殊的经济和社会使命,因而在经营者业绩的评价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困难,我们难以为政策性金融的经营者制定一个比较明确的业绩评价体系。政策性金融经营者的业绩评价标准是多重的,既有一般商业金融的效益标准,也包含着复杂的政府理念和标准、包含着复杂的社会评价准则,而这些理念和准则很难用某种经济指标加以明确的量化,因而也就难以真实和全面地反映经营者的实际业绩。这些在经营者业绩评价方面的困难必然导致业绩评价中的主观性增加,实际中的业绩评价往往与政府的意志密切关联,经营者业绩取决于经营者是否彻底地执行了政府的意志,是否按照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来配置资金,是否满足了政府对社会稳定性和政治安全性的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者很多时候是由政府任命的,或者本身就曾是政府序列的官员,或者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业绩评价的主观性更加明显,而且还会导致经营者行为的扭曲。业绩评价的复杂性与主观性倾向,使得在政策性金融机构内部很难建立完善的规范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而没有良好激励和约束机制,自然很难对经营者提供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这也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配置无效率的重要根源之一。

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者认为,政策性金融对于其他的民间金融机构起到重要的诱导和示范作用,这可以降低这些新兴部门的投资风险,逐渐吸引私人金融机构对新兴部门的支持,而一旦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则政策性金融就会自动减少其份额,将该领域让给商业性金融。也就是说,政策性金融是对商业性金融的诱导和补充而不是替代。这是在理论上颇符合逻辑的一种理想情形,但是在实践中间,政策性金融自动从某个领域“功成身退”的理想做法是很难实现的。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一旦政策性金融进入某个产业,就会使得该产业形成对于政策性融资的持续依赖,加上政策性金融本身在经营方式和激励与约束机制上的缺陷,导致政策性金融对于新兴产业的扶持收效甚微。从根源上说,试图依赖政策性金融的首倡和引领作用而使得新兴部门得以成长,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即政府是具有信息优势的主体,而且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处理这些信息,因而政府一般比民间机构更能够判断未来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只有在政府的聪明判断和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扶持下,新兴部门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而实际上,政府相比于民间部门并不具有信息优势,试图依靠政策性金融来引导和扶持新兴部门在理论是善意的、完美的、逻辑一致的,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即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控制了新兴部门,抑制了新兴部门的成长,并同时抑制和排斥了民间融资机构对新兴领域的进入。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所以新兴部门的真正发展壮大不可能依赖于政策性金融,新兴部门发展的前提是政府最大限度地给予新兴部门广阔的发展空间,允许民间机构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发现,政府赋予政策性金融的许多经济功能,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来实现,比如对于高科技新兴部门的扶持,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一般由风险投资市场来完成,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动机是风险投资机制,而不是依赖政策性融资机构,相反在政策性融资名目繁多的日本和德国则一直创新乏力。另外,由于政府往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最后风险承担者,因而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往往不能构成严格的约束,容易引致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因而极易导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行为扭曲,在日本泡沫经济膨胀的时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对泡沫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过渡范文篇2

目前,8省(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扩大改革试点面。在改革过渡时期,要稳定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思想,严禁突击进入、突击提干、突击花钱,防范各类道德风险,要保持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连续性,防范交付风险和各类案件。为此,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制度,加强检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不断档

改革过渡时期,各级信用合作管理部门要保持管理队伍不散,管理力度不减,工作秩序不乱。要加大对县(市)联社和农村信用社各项内控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经营机构严格执行。要明确稽核检查岗位责任,加强对规章制度落实的稽核检查,对案件高发单位和易发岗位增加检查频率;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检点应放在内控制度落实、业务经营管理和干部使用管理上,要在查清查实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督促县(市)联社和农村信用社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管理和经办人员滥用职权、违规操作、账外经营、非法开具金融票证、挪用侵占资金等违法违纪案件。对已发案件,要依法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特别是要追究主要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重大案件还要追究上一级机构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深刻剖析已发案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抓好警示教育,防范各类案件的发生。

要加强农村信用社各项费用开支的管理,坚决制止和纠正费用开支中的违章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筹集、使用管理费,不得擅自提高管理费筹集比例或超范围开支管理费。要严格按照财经纪律审核各项财务开支,不得以任何名目乱发钱物。对于在改革过渡时期违反财经纪律、突击花钱的行为,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严格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管理,在改革过渡时期不得购置办公用房、培训中心和小汽车等固定资产。

二、控制提拔任用,禁止私招乱雇,加强员工管理

要严格控制干部的提拔任用,除因领导干部退休、不胜任工作、违法违纪等原因造成领导班子无法正常运转,必须提拔个别干部充实领导班子外,一律暂停县(市)联社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农村信用社正、副主任的提拔任用工作。对个别必须提拔的干部要报省级信用合作管理部门批准后实行公开竞聘。

继续对农村信用社员工实行“总量控制、调整结构、规范管理、提高素质”的管理政策,从严控制员工数量的增加,努力保持员工总量的负增长。各银监局信合办、省级联社和省级协会要指导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按照农村信用社机构定员和业务工作需要核实员工数量的余缺,对员工数量富余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精简分流。农村信用社确需补员的,数量原则上不能超过上年减员人数,由县(市)联社提出计划,各银监局信合办、省级联社和省级协会统一将全省(区、市)农村信用社需要补员的数量汇总报银监会核准。农村信用社补员要以调整结构,充实急需的金融、经济、财会、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人员为主,今年新录用人员必须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农村信用社招聘人员要坚持公开和择优的原则,采取统一组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面向社会招收聘用。各银监局信合办、省级联社和省级协会负责统一组织笔试,按照一定的比例予以推荐,由县(市)联社和用人信用社面试后按招聘计划择优聘用,省级和地(市)信用合作管理部门不得干预。凡已接纳更名城市信用社人员的省份,要按银发[2001]105号文件对更名城市信用社进行定员,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试考核,对超定员使用人员、不符合用人条件和考试考核不合格人员要进行清退。

各银监局合办、省级联社和省级协会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干部提拔任用和补充员工工作的管理,对借改革之机突击提拔任用干部、擅自私招乱雇人员以及不按条件和标准进入的,除进行纠正和予以清退外,还要追究有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三、端正经营方向,坚持服务“三农”,切实防范各类业务风险

各地农村信用社要坚定信贷支农的服务理念,始终以支持粮食生产、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作为业务经营的首要任务。贷款投向应遵循优先“三农”的原则,合理安排顺序。首先要确保农民种植粮棉油生产资金的需要,其次应主要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发放农村助学贷款和消费贷款,支持以地区资源为依托、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支持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产品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组织等各种类型、各种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在上述类型的有效资金需求满足后资金确有富余,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其他中小企业。

农村信用社开展经营活动要提高防范各类业务风险的意识,防止业务管理松懈和信贷岗位责任考核不落实引发新的风险。严格禁止向一些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悖的过热行业发放贷款,严禁涉足风险集中程度高、超出自身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业务领域。要继续做好不良贷款“双降”工作,注意维护自身经营自主权,防止借款人借改革之机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坚决查处违现发放关系人贷款、关联企业贷款和跨区域贷款行为,严禁越权发放贷款和突击发放贷款。

四、落实监管责任。做好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

各级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要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重点督导农村信用社建立和认真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改进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同时要加强现场检查工作力度,对内控制度贯彻落实不力,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的农村信用社及时提出警告,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取消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问题严重的要坚决实行停业整顿。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的现场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过渡范文篇3

一、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教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这是跨入中学的必修课,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1、抓住入学教育的契机,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优缺点。自个儿的爱好是什么?最擅长做什么?谈谈对将来的打算,确定人生奋斗的目标。充分抓住学生对新环境的好奇,对新学校的热情,对新事物的美好期待,找到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自己的中学生活。教师也趁此机会深入实际了解学生,为以后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做好准备工作。

2、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认识自己,感受成功,找到自信。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放手培养,从而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

二、明确规章,养成习惯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从这个意义上讲,坏习惯如果开了头,每做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难了。而好习惯一旦养成,也便会终身受益。所以学生一进入中学,就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学习规章,明确方向。可以通过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十不准》《学校恔规》等,让学生明确自己该怎么做,平时要按照这些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并严格要求,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班规,实行量化考核,建立学生个人挡案。坚持每周进行总结。并和家长随时保持联系,了解校外学生的表现,对他们一开始就要提出严格的要求。

2、注重养成,培养习惯。教师在这方面要讲究耐心、细致,比如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教给具体的一些方法,怎样预习、复习,上课怎样听讲、作业的完成等等,并且要监督督促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有利于缩短习惯养成的周期,可适当建立一些激励机制,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一开始就为学生指明方向,养成习惯这一环节显得尤其重要。

三、创设优良班级,增强凝聚力

良好的班集体能帮助初一学生很快的适应初中生活,为学习、成长提供健康、向上的氛围,可以让优生更优秀,差生更努力,是由班体集每一个学生建立起来的成长家园。

1、成立班委会。班委成员在确定以前,要先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再采取自我推荐,同学选举等方式确定,并要求班委成员要各施其责,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作好表率、另一方面还要当好老师的助手,为共同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努力。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师要做到放手让班干部去展开工作,不要包办代替;随时观察班干部的表现,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对班干部既要热情鼓励,又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威信。针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指导班委有计划地开展班会活动。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全面发展,符合青少年特点,能够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他们将来是否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应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1、初一学生已开始步入青春期,身体发育处于人生第二高峰期。老师和家长应多了解他们,多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随时保持健康的情绪。学会及时调整心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正确对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争取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2、老师对学生犯的错误要正确的对待。“找到了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往往也就是他们的转折点”、“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孩子所犯的错误都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可爱的错误”、“成功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这几句话要成为教师的教育格言。作为教师要敢于和善于运用赞扬的方法,既要赞扬学生的优点,又要“赞扬”学生可爱的缺点,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心理氛围。公务员之家:

过渡范文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过渡

会计电算化尽管在会计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和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经济和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会计电算化暴露出不足,不利于会计行业的发展。在信息时代条件下,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行业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渡进程。所以,有关部门有必要对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进行分析,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会计行业更好实现过渡。

一、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原因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缺陷

会计电算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对促进会计行业更好更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水平仍然有待提升。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局限于单纯的手工机械,旨在通过计算机设备改变传统会计工作方法,并未实现会计工作与会计电算化的有效结合,难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由此可见,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一定的缺陷,使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具有滞后性。

(二)会计信息化适应时展的需求

之所以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渡,是因为会计信息化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会计行业发展的要求。首先,会计信息化实现了会计流程、企业流程、管理流程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能够弥补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其次,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中,存在较多不足,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而会计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经营管理的发展,对会计行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所以,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适应时展需求。

二、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化是指,会计工作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工作模式进行重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的融合,有着独立的现代化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虽然推动了国际会计行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会计实际中的应用仍然具有局限性,未能实现信息共享和会计电算化的整体运转。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计电算化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不利于会计行业的发展,而促进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具有必要性。

三、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建议

(一)增强企业领导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增强企业领导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是确保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成功过渡的关键。首先,增强企业领导者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为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有关部门针对企业财务高管人员而开展会计信息化的培训工作,以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既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的顺利过渡,又有助于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工作中的落实,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二)加强会计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

在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过程中,企业领导者既要给予精神层面的支持,又要加大经济投入力度,以加强会计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会计信息化对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加大经济投入力度,促进硬件设施的完善,为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减少隐患。其次,及时更新计算机的软件设备,确保企业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防止外泄。最后,促进计算机设备的升级,确保企业会计信息化以新型的、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和有效沟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顺利过渡,有必要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以增强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落实。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仍然需要加强培训。为此,企业可以采取措施,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例如:定期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求。由于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所以培训活动对其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落实,促使会计人员积极整合会计信息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作用,推进会计工作。由此,为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随着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暴露出不足,阻碍会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会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才能更好适应新形势发展,满足企业等对会计信息化处理的需要。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具有必要性。所以,提出有效的促进过渡建议具有积极意义。总之,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渡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倪晨.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会计信息化对其影响的分析[J].电子测试,2013,12:217-218

[2]王剑盛.会计电算化课程向“会计信息化”进阶的路径[J].财会月刊,2014,16:115-118

过渡范文篇5

一、外资银行发展现状及趋势

截至2001年末,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已经达到214家,营业机构190家,其中有31家外资银行可以开展人民币业务。据有关专家称,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有2%,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更加开放,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将获得巨大发展,在未来10~15年,将可能占据中国金融市场约30%的份额。

加入WTO后,中国必须认真遵守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承诺,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五年后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加入WTO后五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

过渡期已不满五年,要保持此间的平稳过渡,最终达到五年后中资银行能真正在同一层次上与外资银行竞争,一方面要加快国内银行的改革步伐,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认识并高度重视外资银行大举进入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外资银行适当有效的监管,在不违反承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这种影响,以稳定国内金融市场,保持民族银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过渡期内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已日益成为金融界人士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对外资银行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总的来讲,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监管意识滞后,监管法规不足,监管经验缺乏,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人员素质低下,等等。从而导致国内金融界违法违规现象甚而高层领导违法违规问题十分严重,屡见不鲜。在对外资银行监管方面,上述薄弱环节有甚之而无不足,又因外资银行经营的一些特殊性,因而监管的困难更大,压力更重。

1.监管意识薄弱、封闭,监管人员素质低下

金融监管意识的薄弱、封闭是长期以来封闭型的金融体系造成的。整个金融服务业的市场是封闭的,资本的流入流出都需要专门的外汇管理部门审批,银行经营管理多受各级政府干预及控制,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形同虚设,监管人员素质和水平也无法得以提升。尽管随着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金融监管逐步加强,但金融监管者短期内很难树立起针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而带来的风险的应有的警惕意识,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还很难适应对外资银行监管的要求,监管意识国际化、监管人才专业化可以说是当前对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监管首先要解决的—个问题。

2.监管法规滞后,对外资银行监管的针对性不强,执行中也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立法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前两者本身在监管立法上就不甚完善,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缺乏银行保密、存款保险制度的立法规定等,另外针对外资银行监管的规定不详或与其他条例规定相互衔接不够,也导致了这两种法规在外资银行监管过程中缺乏可依据性。而1994年基于当时的金融开放形势及国家政策颁布实施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不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内容规定上都早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外资银行业的监管要求,实务中也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外资银行监管方面法规建设的滞后、不完善问题十分严重,直接导致外资银行监管局面的混乱、低效。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2002年初,中行颁布实施了新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然而要真正实现对外资银行的法制化监管,《外资银行法》或《国际银行法》的制定刻不容缓。

3.监管体制及手段落后

从理论上说,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市场约束条件下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政府监管系统和社会监督体系。但目前这三个体系均存在问题:监管职能向人民银行过度集中,目前全国合计近4.3万家银行或准银行的金融机构全部由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并且基本上由人民银行总行直接负责,造成人民银行总行监管工作的严重超负荷。而人民银行上下监管部门间关系欠协调,渠道不畅通,又进一步降低了人民银行监管的效率。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对当前人民银行沉重的监管工作无疑雪上加霜,政府监管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全局观差,随意性大,当银行监管触动地方利益时,就横加干涉,反而会弱化人行监管作用,而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绝大多数未成立同业公会,即使少数地方有同业公会,其主要作用也仅限于加强彼此间的联络与交流,缺乏行业自律制度,对外资银行的外部审计等社会监督体系长期以来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监管手段落后,目前对外资银行的监督检查仅停留在对会计报表的审核上,甚至连这点都难以保证,因为不少外资银行上报的报表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随时、实地地检查、稽核外资银行经营情况的做法较少或流于形式。

4.监管内容重点不明,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业务规模、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比例、对关联企业的贷款比例、流动性比例和各项准备金的规定较严格,实际监管内容主要侧重于市场准入及合规性监管,采用的是强化管制、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和业务活动自由度的监管原则,而对外资银行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普遍存在监管较松的现象。反观美国,其监管原则是尽量减少金融业务发展方面的限制,但日常金融监管却相当细化。正是这一原则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金融活动最为活跃、而金融监管又最为严格和深入的国家。而在中国,由于长期限制金融领域真正的竞争,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相当迟滞,竞争力严重缺乏,而潜在金融风险却很大。

5.入世后,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带来了混业经营的模式,带来了众多的创新金融产品及形式,国际资本流出流入更加频繁,外汇量的控制难度增加,同时外资银行为了自身利益,也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出现一些新的违法违规现象,凡此种种都会给我国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和监管带来诸多麻烦,也给我国央行在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有效监管方面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加强对外资银行有效监管的措施

加强对外资银行有效监管,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WTO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和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公布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借鉴国际上对外资银行有效监管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理念、立法、体系、内容、手段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外资银行有效监管的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现念,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培养人才

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需要国际化、开放式的监管理念,要与国际接轨。当务之急是尽快摆脱以往传统、封闭、落后的监管思维定式,提高对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具体要做的是:(1)加强此方面的研究调查工作,成立专门的调查研究小组,对金融开放后国际金融市场风险、过去发生的全球银行危机的案例进行研究,提高银行监管当局的国际化风险监察能力,以防患于未然,加强对国际金融监管惯例,特别是巴塞尔《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内容的研究,以其为指导,制定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化、长效性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他国外资银行监管方法的研究,努力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并与本国实际有效结合,加强对外资银行的风险水平、创新业务、主要问题、最新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动态研究,以及对外资银行报表及其他信息的分析、判断或评估,为有效监管提供有力依据。(2)注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外资银行监管人才。通过培训尽快提高监管人员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可由人民银行的相关部门负责对监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可采取到国外银行监管当局进修或到商业银行跟班操作等形式。除培训外,还要注意从各商业银行选拔一批熟悉业务和法律,掌握国际金融、外语、统计、外汇会计、计算机等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监管队伍中来。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监管人员素质的自我提高机制、知识更新培训机制。

2.健全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度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有严密的法律体系来约束外资银行的行为。如美国在1978年就颁布了《国际银行法》,第一次将外资银行置于联邦法律的统一监管之下,1991年又颁布了《加强对外国银行监管法》,进一步加强对外资银行的法制化监管,之后又陆续出台了《金融服务公平交易法》、联储《K条例》修正案,以及1997年7月货币总监署颁布的关于国际银行业管理的最新法规,分别对外国银行分行及其机构在美国境内开业、跨州经营、收购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特殊规定。而目前我国具体指导外资银行监管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只是行政法规,法律权威性不够,而其他相关的银行立法对于外资银行的针对性又不强,因此,制定一部规范外资银行经营行为的《外资银行法》势在必行。立法的根本原则应与国际上的银行监管原则相一致,并以国民待遇为基准,特别要通过立法取消外资银行目前所享有的诸如外汇利率、费用收取、税收负担等很多领域的“超国民待遇”,为中资银行提供更有力的竞争环境。过渡期立法中,还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WTO规则中关于发展中国家保护其幼稚产业的有关规定,为民族银行业的发展争取有利的法制环境条件。另外,在立法的内容上,要多充实定量方面的规定,以增加执法过程中的可操作性、透明度及严肃性。当然,要确保法律效力的有效发挥,完善金融执法体系也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工作。

3.成立专门机构,完善监管体系

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监管机构设置上要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同时也需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资银行一般实行国民待遇,因而在监管机构的设置上并不区分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但这一模式只不过是正在或将要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向。鉴于我国具体国情,至少在过渡期内,我国对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仍需分别监管。为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副部级国家银行监管局。在此基础上有必要精选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专门型人才成立专门性的外资银行监管部门,并在一些外资银行比较集中的城市,如上海、深圳等地设立分部,对外资银行进行集中、深入、更有效的监管:银行的内控和自律是建立有效监管体系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督促外资银行尽快建立内控机制。构建外资银行的行业自律性监督体系,成立外资银行同业协会,通过行业规章督促外资银行强化自身经营道德、作风及行为的自我约束。必要时可在立法中体现这些要求。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约束作用,通过新闻媒体、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督。2002年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了外资银行外部审计指导意见,就外资银行聘请注册会计师的原则、从事外资银行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具备的资格、审计的内容、外资银行聘请注册会计师的审批程序和方式、审计工作程序和要求、注册会计师的培训问题、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及说明,这对于进一步发挥外部审计在中国银行监管中的辅助作用,规范外资银行的外部审计工作意义重大。另外,在对外资银行进行监管过程中,还要重视加强我国监管主体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联系,建立相关制度,实现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4.调整监管内容,改进监管手段

在监管内容上,在进一步加强市场准入、合规性监管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经营风险的监控,逐步建立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监管体系。

过渡范文篇6

1.从系统的高度认识单元设计的作用初中语文第三册继培养记叙能力之后,联系生活培养说明能力是主要任务。第一单元记叙文和说明文并存,要求在上学期记叙文学习的基础上,注意说明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联系与区别。备课时,应把握区别,注意关联,前瞻后顾,统筹设计教案。从内容、文体、语言、教法等方面前承后递,从单篇孤立的备课设计的圈子里跳出来。从系统的高度驾驭处理教材,是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实现从第二册记叙文教学到第三册说明文教学过渡的第一步。

2.从生活的广度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要较好地完成本单元记叙文到说明文的过渡衔接,首先应从生活的广度去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整体上把握课文题材与文体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课文内容的备课:一是前瞻上学期,结合第二册第七单元,复习不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二是后顾本单元,处理相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第二册第七单元记叙文和议论文共容,目的在于启后。《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以记叙竺可桢的事迹为主,但叙中有议,以议论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谈骨气》重在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道理,却议中含叙,叙述事例,论证观点。通过复习叙中之议和议中之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内容适用不同文体的特点,为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过渡作好铺垫。本单元课文均以桥为题材,为何文体各异?因为各自写作目的不同。《中国石拱桥》为着讲述桥的特征和造桥的科学道理,侧重说明;《北京立交桥》重在描述桥的美丽风貌,报道桥的建设发展情况,故用记叙;《吴门桥》和《母亲架设的桥》或写景或记人,所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巴黎的桥》旨在描述巴黎桥多桥美,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因此,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认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温故而知新,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过渡范文篇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39号)和《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的通知》(国发[*]40号)(以下简称过渡优惠政策通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国务院过渡优惠政策通知的有关规定,抓紧做好新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过渡衔接工作。对过渡优惠政策要加强规范管理,不得超越权限擅自扩大过渡优惠政策执行范围。同时,要及时跟踪、了解过渡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对发现的新问题及时反映,确保国务院过渡优惠政策通知落实到位。

二、对按照国发[*]39号文件有关规定适用15%企业所得税率并享受企业所得税定期减半优惠过渡的企业,应一律按照国发[*]39号文件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的过渡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即*年按18%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2009年按20%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2010年按22%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2011年按24%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2012年及以后年度按25%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

过渡范文篇8

关键词:过渡时期;农信社;发展策略

Abstract:Followsourcountryruralfinanceorganizationalreformthorough,theRuralcreditcooperativehasbecomeourcountryfinancialsystem''''simportantcomponent,insistedthattake“threeagriculture”theserviceastheobjective,throughcarriesoutpeasanthouseholdjotunsecuredloan,thepeasanthouseholdjointguaranteeloanandthecreditvillagesandsmalltownsfoundation,intheimprovementsupportingagricultureservice,alleviatedthefarmerloandifficultaspecttomaketheremarkableprogress,wassupportingfarmeradditionallyreceiving,theagriculturaldevelopmentandtheruraleconomyprosperousaspecthasplayedtheotherfinancialorganunreplaceablerole,hasbecomeourcountrycountrysidetorelatefarmer''''simportantfinanciallinkandthesupportagriculture,theruraleconomicdevelopmentmainarmy,simultaneously,promotedtheRuralcreditcooperativeownservicedevelopmentandthestrength.But,asaresultofaspectandsoonpropertyquality,popularity,businessscope,systemrestraints,theRuralcreditcooperativeisintheweakpositiononsocietythefieldcompetition.Aftertheruralcreditpublicrelationsprovinciallevelgovernmentmanages,causestheRuralcreditcooperativefacedwiththenewopportunityandthechallenge.Therefore,howtoenhancebetweentheRuralcreditcooperativeandCommercialbank''''scompetition,theRuralcreditcooperativemustdisplayownsuperiorityfully,votesforthemarketlocalization,graspstendencywhichinthefuturewilldevelop,willlookfortheaccurateinnovationbreach,willbaseforestinthefinancialindustryenterprise.

keyword:Transitionperiod;Agriculturallettersociety;Developmentstrategy

一、明确市场定位坚持“三农”服务不动摇

坚持“三农”理念是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服务“三农”是农信社的经营宗旨,更是农信社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50多年来,农信社正是在服务“三农”过程中产生,发展壮大。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扎根农村,农信社才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离开了“三农”,农信社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犹如水中浮萍,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因此农信社要利用商业银行网点收缩之机,发挥自己点多面广的优势,扬长避短,选准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贴近农业、农村、农民的优势,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心打造信合品牌,提升服务品位,拓展农村市场。

二、构建企业文化培育现代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构建农信社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信社而言,就是要着力打造优良的企业文化,通过精神和文化力量,从管理的深层培育,规范农信社特色的企业精神,治理结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形象标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1、铸造企业理念,构建企业精神文化体系。企业理念建设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团结全体员工,增强农信社员工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农信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促进农信社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以德治社,以德兴社”的需要,而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更能促进农信社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

一是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在继承和弘扬“三铁”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于实践,树立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行业风气,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二是以“强素质、树形象、聚人心”为主题,大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加大对员工的理想信念、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提高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同时,深入开展“文明示范岗位”、“文明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从深度和广度把活动引向深入,把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突出实效、优化形象,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是培育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在员工中培育凝聚产生力量,构筑和谐亲情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大“员工之家”创建力度,实现“建家”与建社协调发展。关注员工冷暖,妥善解决实际问题,及时传送温暖,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之心情舒畅,安居乐业,爱社如家,培养集体荣誉感。

2、彰显时代特征,构建企业科学文化体系。科学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有效运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建立现代智慧型企业的基础,农信社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运用能力,着力构建企业科学技术体系。一是引导员工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顺应科技进步的历史潮流,全面实施以电子信息化为内容的科技兴社战略,切实把凭经验决策转移到依靠科学信息决策上来。二是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围绕着农信社业务工作中心,引导员工坚持用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努力使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适应时展的要求,用科学的力量战胜封建迷信,伪科学等非理性的行为。三是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观念,形成崇贤尚文,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四是要加大信息化、电子化建设力度,做到环境一流,管理一流、应用一流。五是要狠抓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用人的智慧充分驾御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实行办公自动化。

3、坚持从严管理,构建企业制度文化体系。制度文化建设是农信社科学管理,规范运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确立“制度严密,决策科学,手段先进,行为规范”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链条,把依法管理深入人心,融入到员工日常工作中,促进农信社各项工作规范化管理。

一是建立严密科学的考核机制。加强考核是企业文化建设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的重要手段。结合农信社实际,对企业文化建设细化考核项目、量化考核指标,实行动态的检查、考核验收机制,形成机构健全、责任明确、目标具体、层次清楚的创建格局.

二是培育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积极推行干部竞聘上岗制度,保证作风好、业务精、素质高的青年干部脱颖而出;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全面推行定期轮岗交流制度,不断拓宽识人用人渠道,形成科学用人导向,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三是建立民主监督管理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推行社务公开制度,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关心农信社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

四是健全制度运行链条。进一步完善“建立—实施—完善—提高”的循环运作程序,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农信社各项管理中。使各项工作从决策落实都有制度保障,不断改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五是实行责任追究。狠抓制度落实,真正使各项制度成为农信社科学决策,严格约束的有效手段。

4、突出行业个性,培育企业物质文化体系。企业物质变化包含统一的形象,优质的服务,富于创新的发展机制。一是要统一标识,增添服务设施,美化服务环境。二是要深入开展文明优质服务活动,培育“热情、诚信、高效”的服务理念,全力打造农信社服务品牌。三是抓创新,推动业务工作全面发展。四是强化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以引导规范群众行为。优秀企业文化离不开高素质的,独具人格魅力和优良素质的领导层,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领导者必须把自己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整合到员工中去,结成“共同体”。

具体而言,农信社领导层对构建企业文化应发挥四种功能。①倡导。农信社领导层在深入实践的基层上,提出核心理念,是农信社宗旨,经营方针和价值观的整合与统一,是农信社形象战略的出发点和灵魂。②示范。提出倡导后,设计者(领导者)要切实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和典型引导,以形成创建企业文化的统一格局。③引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切实做好企业员工的相互沟通,使员工多元的价值取向融入农信社统一的主流导向,而领导层必须承担引导员工的思想、行为的素质,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的自身价值体现在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主动性。④创建。作为企业文化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因此,作为农信社企业文化的开拓者——领导层应针对加入WTO及农信社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实情,在有意识地塑造奋发有为的企业文化,切实做到适时创新,并为每一种制度的每一次演变提供文化上的阐释,赋予其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以便员工能对其深入了解,进一步搞好创建活动。五是通过企业形象设计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而企业形象将是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体现。现代企业,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以及各种管理活动,无不渗透企业文化的因素,无不体现着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

为此,农信社要从跨越式的高度重抓形象建设,打造自已全新而独特的企业形象,期间,重在培育广大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环境中,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致力于搞好本职工作。

三、塑造良好的农信社企业形象

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1、确立崇高的农信社企业价值观。农信社的企业价值观,是信用社员工对本单位行为的是非优劣的评价标准,是对工作、服务质量、社会信誉、集体利益等在其心目中的排列位置。和对员工充分理解、尊重,给员工一种归属感,使员工认识到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增强企业共同荣辱、共同的感情,企业和员工在崇高目标的追求下,必定以高质量的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

2、塑造鲜明的农信社企业形象。即塑造农信社个性的企业视觉形象。农信社企业形象的塑造,可以从整体形象和员工集体形象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农信社整体形象的树立和知名度的提高,是构建农信社企业文化的独特表现。应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大力宣传农信社支持经济建设的成就,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做到报刊有字、电视有影、广播有声、使全社会、公众加深对农信社的了解,强化公众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提高农信社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的目的。二是农信社员工的集体形象是展示农信社企业文化的一种内在表现,它最直接地体现在员工的精神面貌,业务技能,服务态度和工作士气上,对此,在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创建“青年文明号”和开展优质服务“窗口”示范单位等活动,将体现农信社的热情大方,耐心周到,准确快捷的服务方式,深化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品牌推向社会,树立以“敬业、爱岗、守信、高效”为主体的良好“信合人”形象。

过渡范文篇9

1.从系统的高度认识单元设计的作用初中语文第三册继培养记叙能力之后,联系生活培养说明能力是主要任务。第一单元记叙文和说明文并存,要求在上学期记叙文学习的基础上,注意说明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联系与区别。备课时,应把握区别,注意关联,前瞻后顾,统筹设计教案。从内容、文体、语言、教法等方面前承后递,从单篇孤立的备课设计的圈子里跳出来。从系统的高度驾驭处理教材,是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实现从第二册记叙文教学到第三册说明文教学过渡的第一步。

2.从生活的广度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要较好地完成本单元记叙文到说明文的过渡衔接,首先应从生活的广度去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整体上把握课文题材与文体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课文内容的备课:一是前瞻上学期,结合第二册第七单元,复习不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二是后顾本单元,处理相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第二册第七单元记叙文和议论文共容,目的在于启后。《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以记叙竺可桢的事迹为主,但叙中有议,以议论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谈骨气》重在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道理,却议中含叙,叙述事例,论证观点。通过复习叙中之议和议中之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内容适用不同文体的特点,为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过渡作好铺垫。本单元课文均以桥为题材,为何文体各异?因为各自写作目的不同。《中国石拱桥》为着讲述桥的特征和造桥的科学道理,侧重说明;《北京立交桥》重在描述桥的美丽风貌,报道桥的建设发展情况,故用记叙;《吴门桥》和《母亲架设的桥》或写景或记人,所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巴黎的桥》旨在描述巴黎桥多桥美,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因此,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认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温故而知新,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过渡范文篇10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学期为三年,合计六个学期,约为周2学时(每学时45分钟),教学内容以教育部的大纲为依据。各个高中,因为场地和资金!师资的限制,再加上受高考分!升学率的影响,高中体育课程往往是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学习任务重的高三阶段。

2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学期通常为二年,合计四个学期,约为周2学时(每学时45分钟)。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普遍采用选修模式,即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由选修1门体育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部分由条件的学校还开设有游泳课济齐哈尔工程学院)!室内冰上课(牡丹江大学)!武术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在北方,每逢冬季,各大学都浇筑室外冰场,将冰上速滑课作为大学体育必修项目。

3对比分析

从最近几年全国大学生的体能测试来看,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这与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以及学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不论是高中学校还是高中生,仍是一味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将高中体育课程与大学体育课程相比较,在教学内容方面差别较大,缺少教学的连续性和延续性。一门体育项目的学习和练习,以及兴趣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年龄的限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专业性较强,要求学生最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而这个基础恰恰应该归根于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在高中阶段,理应为学生将来到大学后选修各体育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4解决高中体育向大学体育过渡衔接问题的建议

4.1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中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一个奠基阶段。高中体育课程,也应该做好与大学体育课程的衔接问题。从教学模式方面,要强调素质教育,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即在高中阶段开设体育选修项目。这个体育选修,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也激发了学生们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巧,为将来大学选修体育课程奠定基础。在教学内容方面,既然大学选修有各种如上所述的球类运动,则也可以并且应该在高中阶段也开设相关的选修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选择需要。

4.2加强教材的衔接

高中体育课程教材与大学体育课程教材,存在根本上的不容,根据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教学内容的多与深。相比大学体育教材,高中体育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比较简化,以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规律!运动技术技巧为主,而大学体育教材则理论学习要求更加深入!技术要求更加有难度。丘3保障措施要想解决高中体育向大学体育教学的过渡问题,除了上述的教材与教学内容设计外,还要加强对各项体育设备设施的资金投入以及学校对教学场所的支持,为高中体育课程教材改革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5结束语